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7 09:51: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

第1篇

摘 要 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使学生学会利用传统体育疗法,身体力行地为患者的康复和医疗服务,这对医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职业实用价值。结合实践,对中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在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国传统医疗 体育疗法 应用

医疗体育不但能促进很多疾病的临床治愈,而且能加速各种功能的恢复。当前很多国家提出了“运动处方”来解决中老年人及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合理运动问题。研究发现太极拳、气功、按摩等中国传统医疗体育方法对治疗疾病有着明显的效果,通过锻炼可使疾病症状得到改善,用药量得到减少。可见,结合医学特色在医学院校开展中国传统医疗体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到医疗体育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年前已有应用体育运动治病的记载。传说在唐尧时代,人们已经应用舞蹈活动治疗关节活动障碍的疾病,比瑞典要早一千多年。

二、我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的特点

我国传统医疗体育不但强调局部治疗,而且重视整体治疗和提高人体的功能系统,同时把养生保健和治疗融为一体。中国传统医疗体育在治疗方法上丰富多彩,有导引,有行气,有按摩,有拳术。

广泛流传至今的气功、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不但吸取了的前代导引术的精华,而且强调“意念”的锻炼,要求“意气合一”,“意体相随”,它强调意识和呼吸、体操相结合,“法天地,重人为”的保健思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预防原则,“节阴阳、调刚柔”的动静原则和医疗体育风格。还与按摩相结合,形成我国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三、我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的应用

(一)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传统医疗体育疗法,对神经衰弱、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溃疡等病都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它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杂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静”。这种意识和身体锻炼的方法,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的情况下完成的,它使大脑皮层形成一个特殊兴奋灶,而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这样就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使内脏器官的疾患也获得修复和改善。此外,还调整了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现象。

(二)心脏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传统体育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对心脏血管系统疾病起着非常大的调节和治疗作用。加深呼吸有效改变了胸腹腔内压的变化,使血液快速流回心脏,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腹式呼吸可以使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换气面积增大,提高血氧含量。长期坚持练太极拳的人,心脏搏动有力,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面色红润。经研究,经常练太极拳的老年人血压平均值为134/80mmHg,而普通老年人则为152/82mmHg。

(三)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传统体育疗法中气功、太极拳、导引术都要求呼吸配合,意气相随,吐故纳新。有效地改善呼吸系统的机能,提高人体的最大吸氧量,使肺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网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增加.使血液和组织中的碱度上升,从而改善机体的内环境。在所有的肺部疾患中,几乎都出现病变部位的机能障碍、患病区血液循环紊乱、癌血等现象。传统体育疗法对消除这些后果具有很好的作用,活跃了肺组织中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涣过程,使炎症尽快得到恢复。

(四)消化系统和物质代谢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系统的疾病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精神抑郁、忧虑或情绪过分紧张,消化液的分泌就会减少,胃肠蠕动也不正常。胃溃疡和慢性胃炎的发生与人的情绪不正常有直接的联系。我国传统体育能有效地调节大脑皮层机能。腹肌和盆肌的运动,会使腹腔内消化器官保持正常的位置,加强平滑肌的蠕动功能,以防止内脏下垂和便秘等疾病的发生。传统体育能改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消化系统的腺体分泌正常。

中国传统医疗体育具有完整的医疗理论方法体系相独特的民族风格,它不但在古代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且有现代医药学所不能取代的医疗价值。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传统医疗体育的方法在对疾病现象、健康机理、生命本质的认识上,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上更加显示了其优越性。现代人“防重于治”的思想已经深人人心,所以选择中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则成为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 倪自全.中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的应用分析[J].体育科学.2002(3):62-63.

第2篇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发展策略

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继承和发扬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势的治法、病种,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这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1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局下,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和世界各国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凡是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我们在2007年曾组织了中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下列病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1)新生儿疾病: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部疾患等。(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与其他类型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统疾病:鹅口疮、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厌食、小儿腹泻等。(4)营养性疾病: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营养性贫血等。(5)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遗尿症等。(7)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惊厥等。(8)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性抽搐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9)内分泌疾病:性早熟。(10)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等。(1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来看,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临床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C)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我国近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 %以上为病毒感染,急性支气管炎75 %为病毒感染,肺炎中约50 %为病毒感染。近几年造成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都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例如:我们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经过四中心、360例、随机、盲法、对照临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试验组痊愈显效率89.62 %,利巴韦林对照组痊愈显效率73.92 %,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01)。我们承担的另一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儿童清肺口服液的中药治疗方案,与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液的西药治疗方案相比,不仅中药组的终点(10 d)疾病疗效评价优于西药组,而且多数评价指标(咳嗽、痰壅、发热、恶寒、紫绀、面色、口渴、食欲食量、舌象、脉率)中药组的起效时间早于西药组。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如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便秘、腹痛,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等,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世界各国的普遍应用。

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例证。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各国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 加速学科学术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主要任务

在历史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医儿科学的现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与西医儿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速度相比,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必须加快学科学术发展速度,这才是面向未来、能够获得本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需要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也必需依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科研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建立规范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所谓规范,库恩《科学革命结构》说:“她包括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总体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定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中医儿科学科需要建立的规范,必须是能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规范化要求的各种规范。例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诊断辨证标准,能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规范,利于中成药开发又符合新药研究原则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这些规范的产生,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在临床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形成规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临床研究成本高、耗时费力。近年来,在儿科规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能集中本学科权威专家的意见,是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研究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将会在中医儿科学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制定并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我们儿科专业委员会今后在这方面将承担起与儿科有关的任务。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整体观点是中医学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天时、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不要再过多地进行理论论争,要重视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

临床研究的范围目前仍将侧重那些中医药有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高热、惊风、血症等急症,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要面向世界需求,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科现代重点疾病的研究,如儿童艾滋病、各种新型流感等,争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得突破。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化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临床研究的内容将深化,如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方、异病同治;对难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性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创新中药”等。

实验研究将会更多地直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提升中医儿科诊疗水平服务。要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细胞、分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理,为创新疗法、创新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临床,目的在于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目标是学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为中医儿科学事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科现代化积累条件。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的临床人才拓展中医儿科服务范围,直接为各国儿童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能力,经过规范、先进、严谨的科学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推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重任。

在学科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要组织起一批实力强大的研究团队,团结合作,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方向的确定,应以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有优势的疾病、学科基础较好为原则,逐渐形成在中医儿科学科专业划分基础上的肺系疾病研究、脾系疾病研究、心肝疾病研究、肾系疾病研究、传染病研究、新生儿疾病研究等研究团队,扩大一批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产生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第3篇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种疗法调整人体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根除,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病于未然”的疾病预测观。 “冬病”,顾名思义,是指在寒冬季节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的疾病。临床上患有“冬病”的人多属于阳虚体质, “夏治”就是在夏季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通过培补阳气的方法来纠正阳虚体质,从而使“冬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得到明显改善,进而达到减少疾病痛苦的目的。 “夏治”实际上是针对“冬病”在夏季采取的一种预防性治疗措施。

什么是透皮给药不伤身的天炙疗法?

三伏天的天灸疗法,是选择在三伏天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方法是把辛温走窜的药物磨粉混合,如:白芥子、附子、斑蝥、麝香等药物,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30分钟至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有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这是药物刺激过头,伤到皮肤了,一般按烫伤处理,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

天突、定喘等穴位降气化痰、清肺定喘等功效可通过穴位贴敷刺激而起作用;而选择三伏天刺激穴位更易激发经气,故伏天穴位贴敷可增强细胞免疫能力,调整人体T细胞亚群,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过敏反应,达到增强抵抗力,减少感染而防止咳喘发作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贴敷药物透过皮肤由血管、淋巴管吸收后,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某些特异性抗体和启动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发挥治病防病功效,这一点可通过用药后测定血清中IgA、lgG、IgM升高,IqE均减少得到证明。

冬病夏冶可以治疗宝宝哪些疾病?

陈教授表示,三伏天的贴敷疗法可以说是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可起到益肺理气、健脾益肾的作用,主要适应症就是“冬病”,也就是那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反复发作、加重的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小儿哮喘、小儿肺炎、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小儿百日咳、顽固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等病症。

在缓解期,采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能达到预防疾病复发或减轻症状的目的。临床上常常听到有些家长叙述自己的孩子总爱反复感冒、咳嗽,或者遇冷打喷嚏、流涕、咳喘,上述这些症状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往往在寒冷冬天或气温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发作,这些孩子一般都有“阳虚”的体质,也就是阳气不足,表现在外的是“寒证”、 “虚证”,如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症状。在三伏天全年最热的时节,人体处于阳气最为旺盛、气血流通之时,将辛温发散的药物贴敷于穴位,可起到温阳益气、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对“冬病”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宝宝冬病夏治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2岁以下幼儿不宜做贴敷,一来他们的皮肤过于娇嫩,可能无法耐受药物的刺激;

第二,孩子太小,不懂得如何表述自己的不舒服,这也会影响到治疗的安全性。

第4篇

太钢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崔琳琳说:“冬病夏治是治未病的一种方法,体现了传统中医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治未病”理念。冬天高发的病,在夏季就阻断、干预其未来发病的可能,有三类人群最适合冬病夏治,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反复感冒咳嗽、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患者;二是骨科类疾病患者,包括颈肩腰腿疼、骨关节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等患者;三是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小儿及成人脾肾气虚导致消化不良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此外,像一些怕冷、怕风、平时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虚寒体质、免疫力低下的亚健康人群也很适合进行冬病夏治调理。

什么是“未病”?

什么是“未病”?怎样“治未病”?这是读者打电话咨询时常问的一个话题。

早有耳闻,太原市中医院在焦国梅院长的领导下,积极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整合了优势资源,于2010年7月成立了“太原市治未病中心”。积极推广中药、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包括针灸、推拿、熏蒸、刮痧、膏方、足疗、药膳、帖敷等在内的各种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同时,推出超微粉技术、免煎颗粒、小包装饮片等现代技术,受到患者的欢迎。

在太原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看到,排队就诊的人还真不少。记者了解到,从该院的接诊情况看,为“防病于未然”而到医院咨询养生之道的市民约占门诊量的一成,而因受“亚健康”困扰而到医院寻求早期治疗的市民则占了门诊量的大部分。

该院防保科科长、副主任中医师郑秀玲对比作了详细的介绍:“今天是冬病夏至的第一天,病人比较多一些,自从2010年7月医院被省卫生厅正式命名为‘太原市治未病中心’以来,前来治未病的人不少,但是真正了解治“未病”的人不多。”

什么是“治未病”呢?郑科长说:“早在2000多年前,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经被我国古代医家提出。‘上工治未病’要求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在‘未病’时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后世的医家将‘治未病’理解为3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

未病先防――是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如中老年人在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时候就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性疾病,又如有些老中医每日练习五禽戏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既病防病――是指已经发病但要防止疾病进一步的发展和恶化。如感染了乙肝病毒,形成病毒性肝炎,此时在治疗肝炎的同时,要注意和预防其向肝硬化的进展。

已病早治――是指已经发病要及时治疗。如确诊为高血压,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要及时治疗,控制血压,减少因为“高血压”这一危险因素而出现的“心、脑、肾”的并发症。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的温和手段进行干预,中医学在长期医学实践的积累过程中,对“治未病”逐步形成了样式多种、角度各异、简便廉验的干预手段。中医学除了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保健预防外,更重视通过养性来调畅情志,规律而适度运动,辨体施膳,辅以针灸、沐足、按摩、导引等方法内外综合调理。

“哪些人适合“治未病”呢?

1.身体尚健康但精力不足者;

2.体质较差有疾病者;

3.自觉症状明显,但检查指标无异常者;

4.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

5.慢性疾病的治疗恢复者;

6.大病初愈需预防调养康复者。

不要等得了病再去治

有病才治疗,相当于临渴挖井、临阵磨枪。很多人到了疾病影响自己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候才会去看医生,医生一检查,有的是胃癌晚期、有的是肝癌晚期,早已错过最佳治疗期。一些疾病如果在发展的早期就得到治疗,还会有逆转的机会,但如果病已经形成再来治疗,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或者是打仗了才去铸造兵器,已经有些迟了。

另外,由于疾病的萌芽、发展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常规的体检模式一般只能够查出一些已经形成的病,也就是“已病”的状态,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比如,肿瘤的形成要慢慢酝酿,但也得到器官出现形态学改变才能查得出,这个时候就往往比较迟了。

人一旦进入疾病状态,尤其是大病,医疗费用的投入将是巨大的,而疗效却常常不尽理想。

在“治未病中心”,赵先生向医生主诉,平时工作忙,应酬多,运动少。最近,他经常出虚汗、胸闷、易疲倦,感觉体力不支。杨慧莉主任对其做了全面检查,各项指标却都正常,但他就是觉得身体有些不对劲。通过舌诊、脉诊等中医方法检查后发现,赵先生确实没病,只是“气虚”作怪,若不及时调养,可能生病。开了一副调理药方,建议赵先生平时多吃谷物、山药和蘑菇,少吃辛辣燥热食物,不乱吃补药。此外,还对他的睡眠时间、适宜运动等做了细致交代。在“治未病中心”,不少像赵先生这样查不出病的“患者”。

“治未病”主要关注的是亚健康,随着城市工作压力的增大,城市白领阶层中亚健康问题更值得关注。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亚健康状态者占人群总数的75%。遗憾的是,目前西医对亚健康还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案,有很多病人出现腰痛、风湿等亚健康疾病的时候,西医甚至查不出病因来。现代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活快节奏、不良生活习惯,使现代病种发生了变化。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带来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

亚健康处于一种“有病”与“没有发病”的临界状态,亚健康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容易引起心身疾病。我们经常在临床见到的包括:心理障碍、抑郁症前期、胃肠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下降,倦怠(慢性疲劳综合症)、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胀、心慌、胸闷、便秘、腹泻、感觉很疲惫。然而西医体格检查并无器官的问题,主要是功能性的问题。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除了疲劳和不适,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发脾气等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猝死,就是“过劳死”。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

“治未病”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始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医疗理念,是我国传统医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独特理论和有效方法。近年来,“治未病”理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制定了《“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方案(2008-2010)》,并在全国实施。 “治未病”不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康寿的需要,也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是富国强民的一项大工程。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患者,发现许多患者并不了解“治未病”的理念,对“治未病”存在认识误区甚至怀有戒心。目前中医“治未病”理念尚未得到普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量较小、面较窄,服务模式不完善,手段和形式单一,专业技术队伍缺乏,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也是个中原因。

第5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病机;分型;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呼吸系统疾病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一种主要的慢性致残和致死性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近年来全球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有资料称,在2020年COPD的死亡率将由目前的第4位上升至第3位。我国城市导致死亡的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COPD)居第四位,在农村则排第一位[1]。COPD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其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的特点,近年来,对如何提高治疗水平、缩短急性期病程、缓解期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中西医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祖国医学没有慢阻肺这一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症状及特点,认为慢阻肺属于“肺胀”、“咳嗽”、“喘证”等范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COPD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

《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记载肺胀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咳逆,短乏气也”,认为肺胀的主要病因是久病肺虚。《丹溪心法・咳嗽》曰:“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淤血碍气而病”,提示病理因素主要是痰淤阻碍肺气所致。

近年来,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多趋向于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标实为急,多见痰、瘀、热;稳定期以本虚为主,多系肺脾肾虚损;外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周仲瑛教授说:“肺胀病久,卫外不固则邪易承袭,邪犯于肺则肺气更伤,促使病情恶化。虽发时标实为主,缓解期本虚为主,但从病机演变总的趋势衡量,愈发必致正气愈虚”[2]。王国忠等[3]认为,肺脏感邪,迁延失治,日久导致肺虚,卫外不固,外邪六每易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发作;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虚,标实为痰饮、血瘀。汪翠红等[4]认为,脾肾亏虚、瘀血阻滞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基本病机,亦是COPD诸多病机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黄礼明[5]认为,肺脾肾虚是COPD发生及反复发作的重要内因,亦是形成痰、瘀或痰瘀互结的重要原因。洪广祥[6]据《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指出肺阳虚弱是COPD反复发作的内因,认为痰瘀阴邪,易伤阳气,初则表现肺为痰困,肺阳郁闭不用,卫外无权,日久可伤及肺阳,致使肺阳虚弱,卫阳不固,易感外邪,屡屡引动内饮,致本病反复发作。薛汉荣[7]认为COPD发病的内因为“一虚一实”、“易虚易实”(阳气虚弱、痰瘀伏肺)贯穿本病的始终,其中阳气虚弱是关键,痰瘀伏肺是宿根,外感风寒是急性加重的主要诱因。黄广平等[8]认为痰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血瘀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中的必然病理,气血亏虚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发病和诱发机体感染的主要内因。“虚”,尤其是肺脾肾三脏之虚,成为慢阻肺反复发作的内因。虚则生痰,虚则致瘀,痰生瘀成则虚益甚。三者互为因果,虚实错杂,致使病情逐渐加重。

2 中医辨证治疗研究

COPD至今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目前各位中医学家多是根据前人经验和个人心得进行辨证。余学庆等[9]收集了1981~2004年COPD文献44篇,统计得出在文献中出现频率前10位的证型依次为:肺气虚、痰热壅肺、痰气互结、肾气虚、寒饮停肺、脾阳虚、肾阳虚、脾气虚、肺肾气虚、肺阴虚。曹世宏教授[10]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迁延期和稳定期三期。急性期包括痰热蕴肺兼肺肾两亏证、痰饮伏肺兼肺肾气虚证、肺热痰瘀兼肺痹证、肺热痰瘀兼脾肾阳虚证、肺热痰瘀兼痰蒙心窍证、肺热痰瘀合并心阳欲脱证。迁延期包括:①正虚邪恋、气阴两虚证;②肺脾两虚、痰湿内蕴证。稳定期包括肺脾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COPD急性加重期偏于标实,多属感受外邪诱发,多按标实证候辨证;稳定期偏于本虚,多属脏气不足,以肺脾肾不足为主,多按虚证辨证。

目前多主张在COPD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不同时期应予分别处理。徐志瑛[11]认为急性发作期当以清热豁痰通腑、益气活血为主;慢性迁延期则应补虚不忘祛痰,益气必参活血治疗;在缓解期可治以健脾补肺、温肾纳气、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梁乃津[12]治疗本病从两方面考虑:发作时以控制症状为主,缓解时以培正固本为重;控制症状又以祛风消痰为先,培正固本则以培补元气为要。

2.1 急性加重期:COPD急性加重期多因摄生不慎,外感六之邪引动痰瘀夙根而致,因病邪不同,病机复杂,痰、瘀、饮、寒、热之标实,肺虚、脾虚、肾虚、气虚、阳虚、阴虚之本虚临床均为常见,且容易出现急危重症,故各医家临床分型种类也各有不同,治疗上也各有特色。

董贤明等[13]认为COPD急性发作往往正气不足与标实痰热并存,选用浙贝母、葶苈子、白果、蛤蚧、旋复花等治疗40例急发期患者,总有效率达95%。贺倩[14]运用小青龙汤加味温肺散寒、活血行气、止咳化痰法治疗寒痰瘀阻证的急发期患者,效果满意。孙志佳[15]认为“瘀”是COPD致病的根本因素,提出了益气祛瘀、温阳祛瘀、化痰祛瘀、清热祛瘀等不同治法,并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周仲瑛[16]指出若痰饮壅阻肺气,喘而气逆痰涌,胸部憋闷、胁肋胀痛,面黯,唇甲青紫,舌苔浊、质紫,脉细滑者,当化痰祛瘀,选用杏苏二陈汤合加味旋复花汤,药如苏子、白芥子、葶苈子、法半夏、杏仁、桃仁、当归、旋复花、茜草根、降香等;如痰瘀壅肺,肺失吸清呼浊之职,浊邪害清,上蒙神机,以致神志淡漠,恍惚,烦躁,昏昧,面黯,唇紫,喘促气逆,痰黏难咳,舌苔浊腻、质紫,脉细滑数,治当涤痰泄浊、化瘀开窍,选用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药如半夏、南星、天竺黄、炙远志、陈皮、茯苓、菖蒲、郁金、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等。聂廷柱[17]发现慢阻肺急性发作加重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阴伤,提出中医应强调滋阴润肺,并以润肺化痰汤为基础方对50例COPD、肺心病急性发作加重期合并低钠综合征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周庆伟等[18]应用《金匮要略》皂荚丸治疗60例COPD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咳痰、喘息的改善在90%以上。并认为皂荚所含三菇皂贰能刺激胃黏膜,反射性的促进呼吸道分泌,有良好的祛痰作用,有祛顽痰之效,能使痰除则瘀消,气道畅通,改善了血黏度及肺功能。姚亮等[19]运用健脾活血补肾法(黄芪、党参、当归、熟地、桃仁、丹参、广地龙、炙麻黄、北杏仁、补骨脂、菟丝子等)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总有效率达90%,指出健脾活血补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时,能起到增强呼吸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黏膜水肿、改善肺通气功能的作用。

2.2 稳定期:COPD稳定期多以肺、脾、肾三脏虚损及气虚、阳虚、阴虚为主要表现,各医家在辨证分型时多从此入手。钱静华[20]提出慢阻肺稳定期可分为三型:肺气虚、肺肾阴虚、肺肾阳虚。张洪春[21]等认为慢阻肺主要病位在肺肾两脏,稳定期以肺肾两虚为主。古光君[22]将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分为肺气血亏、肺脾气虚及肺肾两虚三型,以补肺、健脾、益肾为法治疗。曹氏[10]认为正虚邪恋、气阴不足证是慢阻肺迁延期的常见证型;痰瘀互结为慢阻肺后期常见的证型。田正鉴等[23]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在COPD缓解期通过中医扶正固本法补益肺气、健脾化痰、温肾纳气,临床效果显著。叶焰[24]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对506例COPD缓解期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说明长期服用金匮肾气丸的患者急性发作几率远低于对照组。

3 结语

COPD作为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有效缓解病情、预防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肺部不可逆改变的速度显得尤为重要,从已查阅的资料来看,中医药在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医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分型以及治疗仍缺乏系统、公认的学术体系,尤其临床辨证分型较为繁杂且不统一,多为套用咳嗽、喘证、肺胀等相关疾病的辨证分型,缺乏建立在对本病发病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辨证分型,故不能广泛推广于临床;所以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进行多中心、双盲、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和统一中医证治分型及其量化标准;将中医临床研究与现代循证医学更好的相结合;进一步验证、研究中医病机、证候与西医学理化检查的相关性;以及规范实验动物证型造模的研究;科学制订出适合于中医的诊断及辨证论治规范,筛选出有效的方剂或药物,并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优势及其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COPD研讨会.唤起COPD治疗的希望[J].现代医师,2003,12:10~11.

[2] 周仲瑛.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J].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1):36.

[3] 王国忠,胡驰雄,丁美群等.热喘平合剂治疗阻塞性肺病痰热证82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2,(7):318~319.

[4] 汪翠红,丁爱国.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固本治疗[J].中医杂志,1999,40(12):753.

[5] 黄礼明.试论痰、瘀、虚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治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1):5.

[6] 傅志红.洪广祥教授治肺系疾病探要[J].新中医,1999,31(1):12.

[7] 薛汉荣.中医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病[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6):13.

[8] 何军强,黄广平.中医对COPD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固本治疗[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3):12~13.

[9] 余学庆,李建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文献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794~795.

[10] 孙子凯,曹世宏.26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证治规律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1):13.

[11] 王新华.徐志瑛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经验[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1(1):56.

[12] 罗振华.梁乃津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经验[J].新中医,1996,(11):7.

[13] 董贤明,孙守平等.葶贝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0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3,2(2):94.

[14] 贺倩.温肺活血法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103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1(3):177~178.

[15] 孙志佳.活血祛淤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2005,26(4):341~342.

[16] 周仲瑛.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的辨治要点[J].江苏中医药,2006,27(7):5~7.

[17] 聂廷柱.COPD、肺心病急性发作加重期合并低钠综合征50例中医证型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6):2112~2113.

[18] 周庆伟,李素云.《金匮要略》皂英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痰浊阻肺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7,12(227):35.

[19] 姚亮,宋文宝等.健脾活血补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40例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4,35(264):17~18.

[20] 钱静华.“慢阻肺”缓解期的康复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1):35.

[21] 张洪春,昆恩祥.调补肺肾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3~56.

[22] 古光君.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的中医康复疗法[J].现代康复,2000,4(4):633.

[23] 田正鉴,邹新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扶正固本价值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1,19(3):236.

第6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中医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如今,临床对于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准确定论。但有学者指出,此类疾病的发生和患者周围生活环境以及工作遗传因素存在较大关联性。当病患发生疾病之后,在疾病早期其会表现为慢性咳嗽以及夜间咳痰等症状[1]。有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抑制现象。随着患者的疾病进展,逐渐会出现泡沫痰、胸闷等症状[2],到了疾病后期,患者还会出现以血痰和喘息为主的临床表现。对于此类疾病,临床通常使用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加以控制,同时配合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目的在于有效加强患者的身体素质。但值得说明的是,和以往相比当前我国环境有所恶化,进而导致该疾病患者的发生人数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重点人群包括年老体弱患者,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也会对其日常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3]。特此,本文全面探究老年COPD患者的中医护理方式,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56例老年COPD患者为研究样本。患者经肺功能检查诊断确诊。排除对象:老年痴呆患者,心脏、肝脏以及肾脏功能不全者、拒绝参加试验调查者、癌症者、精神疾病患者。现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计76例,接受常规化护理干预,观察组80例,接受中医护理干预。对照组: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龄为(75.55±2.33)岁,病程1.52~15.98年,平均病程(6.38±1.28)年。观察组: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龄为(75.32±2.55)岁,病程1.39~16.59年,平均病程(6.49±1.85)年。经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②分析干预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

1.3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化护理干预,详情为:①心理干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内,很容易出现不安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对于这种情况,院内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和患者开展沟通工作,全面疏导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4]。②吸氧护理:院内医护人员全面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同时也要有效清除患者机体中的痰液。利用这种方法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畅通性[5]。③气道护理:院内医护人员应当在雾化器中,添加α-糜蛋白酶(每次4000U溶于10~20mL生理盐水溶液,4~8h一次),0.9%生理盐水溶液(每次10~20mL,4~8h一次),地塞米松(一般剂量每次2~20mg,可2~6h重复用药)以及庆大霉素混合液体(每次80mg,每8h一次)为患者开展气道护理工作,告诉患者吸气后随即呼气。

1.3.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接受喘病中医护理方案,详细方法为:1.3.2.1中医特色护理祖国医学将COPD称之为喘病。从辨证方面来看,可被分为风热犯肺证、肺气郁闭症、痰浊壅肺证以及外寒内饮证几类。结合患者辨证分型,对患者开展行之有效的辨证施护。遵循医嘱对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开展指导工作。同时配合相关护理[6]。①咳痰、咳嗽:对于此类患者来讲,应当全面保持病室温度适合。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8~22℃,而湿度应当保持在50%~60%[7]。择取舒适,胸闷咳嗽者取半卧位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在此期间内有效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教会患者深呼吸方式,每日清洁口腔2次,积极观察患者咳嗽的性质、持续时长、程度、咳痰、颜色、性状、气味等[8]。对于痰液黏稠者必须加强气道湿化力度,并嘱患者多饮水。而无力咳嗽者应当开展振动排痰以及胸部叩击。遵循医嘱为患者开展震动排痰以及胸部叩击等治疗。取用患者耳部皮质下、神门、气管以及肺等穴位。拔火罐方式为:选择患者的膏肓、风门、大椎、定喘、肺俞开展拔火罐治疗,同时实施中药雾化。②气短、喘息症状:对于存在此类症状的患者,院内医务人员应当全面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喘息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发绀现象。遵循医嘱对患者开展氧疗,为其提供低浓度、低流量氧气供应,并观察吸氧效果。患者可取用半卧位、高枕卧位以及端坐位接受治疗。同时指导患者开展呼吸功能练习。如说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遵循医嘱为患者开展耳穴贴压。选择患者皮质下、肺部、胸部、心脏以及交感等穴位。对穴位加以按摩。取用足三里、关元、气海、内关以及列缺完成按摩。③纳呆、腹胀:对于此类患者来讲,应当鼓励其多运动,同时遵循医嘱完成穴位贴敷。取用神阙、关元、气海、中脘进行治疗。同时完成耳穴贴压治疗,取用神门、交感、胰脏、三焦、胃、脾脏等穴位实施该项治疗。穴位按摩取穴原则为:足三里、中脘;艾灸位为足三里、中脘。1.3.2.2健康指导①生活起居方面:全面保障患者养病环境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合。在室内不要摆放鲜花。必须顺应四时,结合具体的气温变化情况,及时为患者增减衣物。患者出汗后不易吹风,且在呼吸传染病流行期间内不要带领患者到公共场所,以免感受外邪加重病情。②饮食指导:患者应当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同时也要补充适当的无机盐,避免摄入过多的糖类,禁止食用产气食品。多吃新鲜蔬果,烹调方面以蒸煮为主要类型。食物必须软烂,方便患者消化吸收。与此同时也要禁食过甜、过腻、辛辣食物。对于外寒内饮症患者来讲,可进食具有宣肺止咳以及疏风散寒功能的食品,如说白果煲鸡、紫薯粥等。在而对于风热犯肺症患者来讲,可多进食具有宣肺化痰、风清热功能的食品,如金银花茶等。痰浊壅肺症患者多进食能够起到理气止咳以及清热化痰功能的食物,如说银耳雪梨百合汤针。对肺气郁闭症患者可以多进食,具有平喘降气、宣肺开郁功能的食品,如杏仁粥等。如果患者出汗量较多,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多进食高钾食品,如香蕉、桔子等。纳呆腹胀者可取用炒麦芽、山楂泡水后替代日常饮水。③康复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主要原则为:患者开展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以及全身超锻炼。目的在于有效提升患者的肺活量,积极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对于病情较轻者,可以每天打太极拳以及散步。病情严重者可以指导其在床上完成活动翻身等。另外也要自我按摩迎香、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对上述穴位加以按摩,能够起到增强体质以及促进气血运行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使用SPSS21.0软件包,肺功能指标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值计算,护理满意度数据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计算,当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8.16%),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EV1预计值以及FEV1/FVC无明显差别,P>0.05。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显著见表2。

第7篇

【关键词】 小儿咳嗽;黎世明;经验

黎世明,儿科教授,全国名老中医黎炳南教授之子及其学术继承人,擅长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真切体会到其治学之严谨,治病之独到,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小儿咳嗽病的学术经验介绍如下。

1 治病求本,顾护正气

“治病必求于本”乃辨证论治之最高准则。病之因,不外正、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发病过程中,正虚邪实则病进,正胜邪衰则病退,可见,顾护正气在治病中的重要意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人之发病,均由阴阳失调所致,故以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机体恢复正常之基本标准。黎师认为治病求本者,除以“病因为本”外,尤需注意“正气为本”和“阴阳为本”,概而言之,就是以阴阳为纲纪,积极消除致病原因,处处顾护人身正气,此乃诊疗疾病之根本法则。

疾病是邪正交争的过程,用药物以助“驱邪”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正气是战胜邪气的决定因素。黎师在治疗上注重顾护正气,虚而无邪者,自当扶正为主;虚实并见者,可扶正祛邪并施;邪盛当攻而正虚不显者,亦以攻邪不伤正为原则。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不堪攻伐,且咳嗽病病位主要在肺脾,即所谓“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正是小儿不足之两脏,故黎师在治疗小儿咳嗽病时,咳嗽无论新久,寒热虚实,皆注重顾护正气,尤以调理肺脾功能为本。

2 法贵灵活,多法并进

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理宜严谨,法贵灵活,证无一定,法无恒法。广东地处岭南炎热多湿之地,以致腠理疏松,汗出过多,气阴易伤,故阳热、阴虚及气阴不足型体质多见。长期生活此地之人,脾胃功能多呆滞,加之在广东发达地区,由于空调的普及、冷冻食品的流行、嗜饮“凉茶”的习俗、抗生素的滥用等,患儿多表现为在本虚基础上夹滞、夹湿、夹痰、夹热,一般由外感诱发,临床表现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表里同病。黎师根据当代岭南小儿特有的体质和发病特点,指出临证时尤其对于证情复杂者,需抓住重点、多法并进,方可统揽大局,不至于顾此失彼。以下是黎师治疗小儿咳嗽病的常用治法。

2.1 攻补兼施 因于“治病求本”、“正气为本”的诊疗法则,结合小儿“脾常虚”、“肺常虚”的生理病理特点,加之岭南小儿患病,多虚实并见,对于咳嗽病无论新久,寒热虚实,黎师遣方用药除随证选用止咳化痰药外,喜用五爪龙健脾益肺,乃攻邪之时不忘护正之意。攻补侧重不同,调配得宜,自无“闭门留寇”之弊。五爪龙,又名五指毛桃,为岭南特色中药材,甘微温,气香,入肺、脾经,具补脾益气、祛湿化痰功效,功近黄芪而无黄芪之燥热升提,用于降气止咳尤为合适。虚象明显者,选加太子参、党参。咳止而多汗肢冷者,则以黄芪、白术益气固表。

2.2 寒热并用 岭南小儿患病,每每寒热并见。小儿有素体虚寒而骤感风热者,亦有外感风寒而内郁痰热者,或外寒而内热,或上热而下寒,此时温之恐助其热,清之虑增其寒。黎师擅长寒热并用,因诸药各有归经,运用得当,自能各达其所,相辅相成,不因寒热异性而相互抵消。其组方中,常可见用麻黄外散风寒而配射干以内清肺热;或用毛冬青清肺而配五爪龙以温脾;或用陈皮、冬花温化寒痰而配胖大海以清肠通便。

2.3 气血同调 咳嗽病发在肺,而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气郁则必致脉络壅遏不畅,甚而演变成心血瘀阻之变证。施治时,需预见病理之发展,先行截断其演变过程。故黎师主张气血同调,在宣肃肺气的同时,加用活血通络之品,血和则气顺,脉络畅通,有利于气机之恢复,加速疾病向愈。常用毛冬青,其味略苦,微寒,功效一可清金泻肺,二可祛瘀通络,三可祛痰止咳,一物多用,清肺之功不亚于黄芩,而无苦寒之弊,于小儿甚为适宜。据药理研究,毛冬青有镇咳祛痰作用,所含的毛冬青乙素具有抗炎作用,且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肺部炎症的吸收。《神农本草经》谓当归“主咳逆上气”,对虚寒咳喘者,黎师喜选当归以养血活血,令“血和则气顺”,而达平喘止咳之目的。

2.4 收散并行 小儿咳嗽的致病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故疏散外邪为常用之法。小儿脾肺不足,加之岭南地区特殊的地域、气候特点,平素汗多、气阴两虚者相当多见,对于此类体虚感邪的患儿,黎师在驱散外邪的同时,每每喜酌配酸收之品,如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使散邪而不损肺气,敛肺又不碍散邪,每获良效。

3 组制专方,用药精当

在小儿咳嗽病的治疗上,黎老师组制了一个基本用方:北杏、桔梗、冬花、陈皮、浙贝、毛冬青、五指毛桃、连翘、僵蚕、甘草。

3.1 立方之意 黎师知常达变,临床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入手,结合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与岭南特殊的地域、气候及人文特点辨证论治,以“外感因风,内伤因痰”作为小儿咳嗽病因病机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融会主要治法,选取效药,组制咳嗽专方,其所重乃以“病”为纲,尚须临症化裁,非一方统治一病,以不变应万变之谓也。

3.2 方解 北杏仁,其味苦能降,入肺经,有下气止咳平喘之力,合桔梗之宣肺除痰,降中有宣,肺之清肃功能恢复正常,则痰去嗽宁。冬花止咳,用治多种咳嗽。陈皮和浙贝化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前者健脾行气、燥湿化痰,后者清肺散结而化痰,二药合用,标本同治,药简力宏。毛冬青清金泻肺,兼能活血通络、祛痰止咳。选用连翘一味,于清热解毒之中,饶有透表之力,服之常可得微汗,表邪肺热并除,《临证指南医案》中谓之:辛凉,翘出众草,能升能清,最利幼科,能解小儿六经诸热。针对小儿咳嗽病因之关键为“外感因风,内伤因痰”,合僵蚕以祛风除痰。五指毛桃和甘草扶中益气,攻不忘补。全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气血同调,随证加减运用得宜者,疗效确切。

3.3 加减运用 外感咳嗽初起,风重者不论寒热,加防风发表散风,风寒明显者加苏叶以疏风散寒,感寒而痰湿偏重者,加苏梗以疏风解表、化湿宽中,肺气壅闭者,加麻黄以宣肺开闭;久咳邪潜阴络者,加细辛以搜剔阴络之风邪;鼻塞、涕多者,选加苍耳子、辛夷花以祛风通窍;风热痰盛者,常伴咽喉红赤,选加射干、牛子、瓜蒌皮;风寒痰多者,重用祛痰之品,选加苏子、法夏、紫苑;风燥咳嗽者,选加花粉、麦冬以润肺化痰。内伤咳嗽辨为痰热型或外感咳嗽病久郁而化热者,加选清热散结之品,如蚤休、海蛤壳;寒痰咳嗽者,多伴腹胀苔腻,除加用二陈汤及苏子、紫苑等温肺化痰药外,常选厚朴以消痰下气;气虚痰咳者,喜加五味子、鹅管石以敛气纳肾;阴虚燥咳者,去五爪龙、陈皮,加用黛蛤散、生脉散每获捷效。

4 病案举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