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7 09:51: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

第1篇

广西平南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平南 537300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与健康观念不断增强,随之其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更大挑战。消化内科作为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其接收患者的疾病类型多样且具有较强传染性,患者病情易反复且治疗期与恢复期均较长,因此临床护理工作存在较多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护理人员人身安全与医疗安全。该研究基于对消化内科中存在护理风险的细致分析,以探讨相应风险的应对管理措施,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

[

关键词 ]消化内科;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165-02

Risk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Digestive Medical Care Exist

LIN Junq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Pingnan People’s Hospital,Pingnan,Guangxi Province ,5373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self-care and health concepts growing, along with its increasing demand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clinical treatment and care to bring greater challenges. As one of the main hospital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 receives patients and has a strong and diverse types of infectious diseas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is easily repeated treatment period and recovery are longer, so there is more risk factors for clinical car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threat of patients, caregivers and medical safety personal safety. Ba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is risk exists for gastroenterology car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to deal with, so as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Gastroenterology;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作者简介]林均清(1975,8-),女,广西贵港平南人,专科,主管护师,主要研究临床护理管理。

护理风险是医院患者在接受护理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安全事件,其属于职业风险,目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减少患者护理风险并有效管理是减少或避免医疗护理纠纷的重要措施。消化内科疾病涵盖面较广(包括食管、大肠、小肠、胃与肝胆等),部分患者年纪较大且合并多类并发症,由此导致护理风险日益增加,因而临床治疗与护理存在一定难度。护理风险事件以是否造成对患者的伤害或损伤作为评价标准,医护人员是患者住院期间与其接触最频繁人员,因此临床需加强对医护人员与临床护理工作的针对性管理,以达到改善医疗质量并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

1 消化内科中存在的护理风险

1.1 病房环境方面

病房是患者住院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患者病情对其具有一定要求,因消化内科多为体质虚弱或年老者,若病房地面不平或存在积水时易导致患者滑倒,轻者可致软组织挫伤,重者则可致骨折,属于护理风险发生重要因素。病房设施是病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床铺、陪客椅、轮椅与平车等,床铺表面不齐整可致患者卧床翻身时出现皮肤擦伤;陪客椅长久未得到维护存在致患者或家属摔伤的风险;轮椅与平车使用不当均可致意外情况发生[1]。由此可知,病房环境的各项组成部分均易致护理危险事件的发生。

1.2 医疗设备方面

消化内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多需要使用肠镜、胃镜等仪器,仪器的使用不当易出现危险事件,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消化内科通过仪器诊治时,患者需要禁食或禁水,加上操作时间比较长,若诊治结束后未能为患者及时补充营养,则易导致其出现低血压、低血糖等并发症,影响患者后续治疗与康复进程;此外在血压测量中,若血压计水银不足可致不准确测量值,从而影响临床的治疗进程,上述因素均可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2-3]。

1.3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治疗中不能有效遵从医嘱或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均可导致护理风险的增加,同时在陌生环境的影响下,患者不了解治疗重要性或不清楚治疗进程均可致其产生对治疗与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感,同时可因治病心切出现盲目服药情况,影响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与效果的发挥;此外患者未拉病床床栏易出现坠床,难以耐受导管置入患者会产生自行拔除导尿管、胃管等情况,不合理使用热水存在烫伤风险等[4]。上述因素均可在综合作用情况下致护理风险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治疗并引发医疗纠纷。

1.4 医护人员方面

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其属于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技术水平、护理态度与任务量等因素均与护理风险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其中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与护理经验是关系护理风险直接因素,操作技术较差则难以一次性完成胃管与导尿管放置、静脉穿刺等操作,可导致患者心理负担与痛苦增加;而缺乏经验护理人员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易出现紧张慌乱,甚至操作失误致抢救延误[5]。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直接影响患者情绪及对医院印象,部分护理人员态度差甚至是冷漠可直接导致护理风险,具体表现在,护理人员缺乏同情心,未能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或直接回绝可致护患关系的恶化;责任心缺乏多导致护理人员不规范操作,在忽视患者需求同时易致操作失误与患者不满。此外护理人员不足且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对护理效率与质量存在较大影响,进而引发护理隐患。

2 消化内科护理风险的管理策略

2.1 优化病房环境

加强对病房环境管理与优化,为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提供良好硬性条件。首先需要经常通风以保持病房空气的新鲜,定时清除病房垃圾并清洁地面,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并在开水间与卫生间等地放置小心地滑的标志,经常查看标志是否掉落或损坏等,在缺损情况下做到标志的及时补齐以避免积水所致患者滑倒;同时应定期进行病房床铺与桌椅的检修,避免床档磨损与桌椅损坏对患者或家属的伤害,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对轮椅进行合理使用,避免使用不当所致危险;此外消毒隔离也是优化病房与病区环境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控制感染制度,及时处理污染针头等医疗废物,避免药物弥散与喷洒对病区环境的污染[6]。

2.2 维护医疗设备

加强对医疗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设置专人进行医疗设备的看管,并参照各项设备说明书对其进行检查与维护,在运行正常时期予以预防措施,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可建立消化内科科室的质控登记本,由护士长进行专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针对医疗设备与仪器的应用,需加强使用过程的监管与观察,避免因使用不当或处理不及时所致的护理风险;此外医院需加强医疗设备采买的规范化,杜绝个别人员因私利购进不合格医疗设备或用品对治疗与护理效果产生负面影响[7]。

2.3 加强健康教育

消化内科患者可能因耐受力降低或负性情绪而难以遵从医嘱,从而导致临床护理出现安全隐患,因此护理人员需从患者入院时予以合理健康教育,引导患者认识到临床治疗与护理的重要性,告知其合理饮食、合理用药、康复锻炼与注意事项等,从而促使其治疗、护理依从性的提高,进而达到改善临床效果的目的。具体对策如下,首先护理人员应该第一时间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疾病与治疗的相关内容,如肝性脑病或重度水肿患者应加强对家属的指导,对烦躁患者合理安全应用约束器具以避免意外拔管及坠床;并于口头告知基础上印发宣传资料,发放给患者及家属,叮嘱其阅读并有效执行,以提高健康宣教的效果;此外还可通过宣传讲座以扩大宣讲面与影响力度,促进患者对疾病与健康知识的了解与吸收。

2.4 提升护理水平

加强对护理人员实训以提高其护理水平是有效防止护理风险的基础手段,因此医院与消化内科科室负责人应积极引导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与训练,通过案例讲解与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升其整体护理水平;为解决新来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消化内科应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在经验交流的同时采用新老人员搭配的方式以提升护理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临床急救与临床护理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8]。针对护理人员态度较差问题,应通过完善奖惩制度及普及护理法规制度以增强其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同时通过思想开导改善其护理态度,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此外科室还应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工作内容,避免高强度工作对其情绪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对护理效率与质量的影响。

3 结语

消化内科所收治患者涵盖面较广,病情复杂、专科性强与护理工作繁重等因素导致其成为医院护理风险的高发部门,因此临床需有效评估护理风险高危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以促进护理质量与医疗质量的提高。经高危因素评估,该次提出病房环境不合理、医疗设备不完善、患者配合度低及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等均属消化内科存在的护理风险诱发因素,因而针对其提出相应管理策略。首先有效优化病房环境与硬件设备并加强医疗设备的定期维护,为后续治疗与护理奠定良好物质基础;同时加强患者健康宣教以提升其护理依从性,并针对护理实施主要人员进行合理培训以达到提升护理水平的目的,进而有效避免护理风险并提升护理质量。

[

参考文献]

[1]彭灿,张明溪,陈凌艳,等.分析研究消化内科中常见的护理风险以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4(28):46-48.

[2]贾天华,李华洋,杨鹤.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5):282-283.

[3]颜淑红,伊冬梅,马效霞.消化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管理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0):344-345.

[4]覃文娴.消化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临床防范要点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7):1260-1261.

[5]舒丽芬.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0):162-163.

[6]韩芳.浅析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4,34(16):3247-3248.

[7]刘大琼.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6):3246-3247.

第2篇

【关键词】 消化内科;护理风险;风险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37-02

消化内科患者,具有疾病类型多样、传染性高、治疗和康复时间长、病情反复等特点,所以临床护理中所面临的危险因素较多,这些危险因素不但威胁着患者身体健康,也对护士的人身安全、医疗安全有着较大威胁[1]。面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可以通过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危害。为研究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护理风险,总结风险护理方法,我院在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引入了风险管理理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0例,女180例,年龄在12-45岁,平均(28.9±5.4)岁。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50例,对照组2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疾病类型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使用风险护理。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风险事件、医疗纠纷发生情况,以及护理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

风险护理措施:

①对实验组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知识培训,实施风险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技能及意识。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了解相关法律规范,熟练掌握应对各种突况的方法。护士长以个案为例,向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以减少医疗纠纷。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临床护理宗旨,对病人实施人性化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我管理意识。

②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性格、经济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突出护理重点,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对于病情危重的病人,要进行重点护理。正确评估患者病情,首先是对危重患者进行评估,再对普通患者进行评估。强化、落实床头交接班制度,以及护士长查房制度。及时解决患者疑问,满足患者需求,对于病人的投诉,要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领导。

③建立风险管理小组。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明确并细化管理职责,进一步加大护理质量管理力度,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不断排查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制定风险防范方案及解决措施。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准确识别、衡量风险,通过应用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风险管理评价,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率,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

2 结 果

实施风险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比较,详见表1。由表1可知,实验组的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 论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①护士的专业知识匮乏,专业技能水平低下,应变能力差,在面对危急情况、疑难问题时,不知如何正确处理[2]。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护理人员不了解常用药物奥曲肽的作用机制、适应证、注意事项等,都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②操作流程不规范[3]。一些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护理操作,比如在巡房时,常会遗漏输液患者穿刺位置是否发生了外伸、肿胀现象。③护理制度不完善。完善的护理制度是实现安全护理的重要保障。若护理制度不完善或落实不彻底,都可能引发责任风险[4]。比如针对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制度若未被严格落实,在病人发生脱管时,就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延误抢救时机,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5]。④宣教工作不到位。一些护士由于医学知识或工作责任心缺乏,对健康宣教工作不重视,敷衍了事,使病人无法正确了解自己的病情、应当注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病人若发生意外,就很可能发生医患纠纷。因此,做好护理风险防范,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有着重大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从强化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护理计划和风险防范预案方面,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了风险护理,实施后,实验组的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于春辉,刘运欣,曲红芳,等.消化内科护理的探讨与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2,20(12):162-162.

[2] 周颖.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07-108.

[3] 刘大琼.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6):3246-3247.

第3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98

本文主要阐述了恶心与呕吐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分析,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分组对比, 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恶心伴呕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消化内科护理[1],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 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远远好于对照组患者, 患者的满意程度也很高, 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5年本院收治的恶心伴呕吐患者9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经过严格的诊断之后, 所有的患者均出现了呕吐及恶心的症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23例, 女22例, 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44.1±7.1)岁, 病程1~2个月, 平均病程(1.3±0.3)个月;

对照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25例, 年龄20~64岁, 平均年龄(43.4± 7.8)岁, 病程1~3个月, 平均病程(1.5±0.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对两组患者都要进行必要的CT、胃镜和肠镜的检查,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消化内科护理, 其中护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 2. 1 用药护理 患者在恶心和呕吐的过程中, 体液会不断的流失, 因此要对患者不断补充体液, 保障患者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在频繁的呕吐之后患者容易出现厌食的症状, 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液的补充, 如果效果不明显需要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

1. 2. 2 呕吐护理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要帮助患者侧卧或者坐起, 及时的活动头部防止误吸而导致的呛咳, 在发生异常情况时要及时的联系主治的医师进行解决, 避免发生生命危险。

1. 2. 3 心理护理 患者在呕吐和恶心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焦躁不安和愤怒的情绪, 拒绝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和温柔的语气与患者进行沟通, 让患者感觉到舒适。

1. 2. 4 生活护理 当患者呕吐时, 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患者的病房清理, 定期更换床单, 对患者的生活用品及时消毒, 防止发生细菌感染。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 其中评价的标准为:护理满意总分为100分, 非常?M意:85~100分, 满意:65~84分, 不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6%,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2.2%,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 各种疾病的临床症状都比较复杂, 很多疾病在发病的过程中都会伴随有不同症状的恶心和呕吐, 大多数患者在多次呕吐、恶心之后容易产生缺水的症状, 容易造成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代谢紊乱, 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肺炎的发生, 甚至会产生休克, 严重的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

第4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间来就诊的245名消化内科患者,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130例,经确诊245名患者均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存在的护理风险有:对危急重症患者监护不到位,药品服用注意事项讲解不到位,发生意外损伤事件,医院感染等。

1.2 研究方法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规避以上护理风险,比较采取措施之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经过针对性护理措施后,患者发生护理风险的概率有所下降,与护理干预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1 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2.1.1 护理制度不健全

护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如果已有制度但不按照制度实施,或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无章可循就会造成责任风险。例如:①无制度指导未到床旁交接班时刻,患者发生管道脱落如何处理时存在隐患;②无制度约束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延误治疗抢救如何处理存在漏洞;③在进行诊疗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患者人身安全造成威胁;④未严格遵守抢救制度, 致使抢救器械、药品不到位延误抢救时间等造成威胁[2]。2.1.2 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

由于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协调能力、技术水平不高以及应变能力缺乏, 会导致护理人员在面对问题时束手无策,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威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在日常护理操作中, 细菌或病毒感染胃肠道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的处理不当;②携带肝炎病毒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处置不当;③护理人员缺乏预见性思维, 无观察重点,无个体针对性致使发生感染后才采取措施。

2.1.3 对危急重症警惕性不足

消化内科可能存在诸多危急重症并发症,会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如果护理人员没有足够高的警惕性,可能无法及时发现病情进而增加护理风险[3]。

2.1.4 用药讲解不到位

病患住院期间不了解所服用药品功能主治和不良反应等情况,而住院期间患者因病情的复杂多样,药物的种类和服用方法会有不同,如果患者未被告知所用药物的服药注意事项、饮食禁忌和不良反应,会存在护理风险隐患。

2.1.5 患者的因素

患者文化程度不高、有不健康的生活行为,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不配合不合作的态度,如不遵医嘱、不按时服药、擅自外出,饮食和生活方式如酗酒、吸毒、自残、自杀、等都会使护理风险机会增多。患者对护理人员无故挑剔、刁难、提出许多苛刻要求, 甚至无理取闹, 严重损害护理人员的人格尊严。

2.2 临床防范措施

2.2.1 建立和完善护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护理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制度实施护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按章办事。

2.2.2 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通过培训、考核等方法提升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培养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

2.2.3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培养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教育护理人员对待病情严谨负责,不能主观臆断,对实习护士严格监督、严把质量关、考核关,及时纠正错漏操作,针对性的总结分析。通过考试、竞赛、考核等形式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要求护理人员吸取工作教训,相互学习工作经验,并对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检查,奖惩分明,以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作为晋升职称及年终考核的评定指标。

2.2.4 增强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知识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药物使用宣教,提前告知患者和患者家属药物不良反应和相关药理知识,发现患者出现用药不当问题要及时指出纠正。

2.2.5 提高护理人员对危、急、重症警惕性

加强护理人员对危、急、重症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警惕性。学习和培训危急重症紧急处理方法。

2.2.6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严格贯彻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积极改善室内外环境,隔离传染病患者,及时处理医疗垃圾,将被污染的针头等进行小心处理,防止出现药物喷洒弥散现象等[4]。

2.2.7 重视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对患者及其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患者身体状况、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的发展状况和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文化教育晨读选择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提醒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用药禁忌和饮食禁忌。

第5篇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就在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针刺伤等锐器损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同时,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现已证实,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主要是针刺伤)传播,在医务人员中HIV的感染几率为0.3%,HBV的感染几率为6%~30%,HCV的感染几率为1.8%[2]。有些疾病经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锐器损伤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达80%以上[3]。而目前对锐器损伤引起的这些疾病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一旦感染上就意味着工作、家庭、生活等的改变,甚至生存也将成为问题,同时还有可能在不自觉中传染给周围的亲人、同事[4]。所以在消化内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对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引起高度重视。

1 消化内科护理

人员锐器损伤现状 护理人员是针刺伤的主要群体,在美国每年医务人员被针刺伤者达33万人次;1985—1999年间共有55名医务人员感染HIV,13名可能感染HIV。截至2000年底已有24名被确诊为HIV感染的护理人员中因皮肤刺伤被感染者为20名,占84.2%[5]。 2003年英国报道针头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3]。 消化内科临床中是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率较非临床高5~12倍[6]。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为0.3% ~0.5%及4%~10%,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 以传播[7]。 美国在1988年就有了减少注射针刺伤的计划,1989—1990年制定了预防注射针刺伤指南,1990—1992年成立了注射针刺伤小组委员会,以保证在护理人员中减少注射针刺伤的例数[8]。我国于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指出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实施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9]。但在具体落实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2 危险因素分析

2.1 锐器损伤发生的环节

2.1.1 针刺伤 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环节有抽吸药液、拔针、分离针头、回拔套管针芯、整理手术台上的用物及处理废弃物等。

2.2.2 锋利器具割伤 主要环节是工器具匆忙传递或拿取方式错误而伤及自己或他人。

2.2 锐器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按照风险因素来源,采用因果分析图法对一般锐器损伤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识别,见图1。

2.2.1 护理人员风险

2.2.1.1 工作疲劳 目前,护理人员严重缺少,无法满足病人数日益增多的需求,护理人员常常在疲惫状态下工作,导致自身预防保护的意识及反应不够灵敏。

2.2.1.2 护理人员性格、态度 在锐器损伤发生的频率与护理人员的性格态度有关,即性格急躁、工作较粗心大意者发生频率远高于那些性格沉稳、工作细心的护理人员[10]。

2.2.1.3 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 违反防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在工作过程中,护理操作不规范,常在给患者注射的过程中被针刺伤,从而增加受伤机会。

2.2.1.4 缺乏经验 工作年限少,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容易违反防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从而增加受伤机会。胡春玲等[11]对42名实习护士职业防护问卷调查显示实习期间锐器损伤达100%。

图1 因果分析法-发生锐器损伤风险 2.2.2 医疗器械风险

2.2.2.1 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下降 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由于器械长期频繁使用,其弹性降低。如持针器的弹性降低后,在缝合的过程中,缝针极易发生转向,从而刺伤手术操作者。

2.2.2.2 针头风险 针刺伤中空心类针头为主,集中于皮下注射针头、头皮针、输液器针头等。针头越粗、刺入越深感染的机会越大,所以在处理针头的过程中,谨慎操作[12]。

2.2.3 医院组织、管理风险

2.2.3.1 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对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岗前培训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内容。

2.2.3.2 缺乏防范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 多数护士都是在工作中被污染锐器刺伤后才意识到污染锐器损伤的防范,因此制定防范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很有必要。

2.2.3.3 无锐器损伤事故处理流程 虽然大多数护士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制定锐器损伤事故处理流程非常重要。

2.2.4 环境风险

2.2.4.1 医院环境 护患比例、窄小的床位间距,而护士短缺、配备不足。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不仅任务重,还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全方位的照顾,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量属超负荷状态。易使得护理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中发生锐器损伤事故。

2.2.4.2 患者配合 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服务者与帮助者的护士处于主导地位,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实施正常护理工作的基础。如病人静脉本身的原因或者带教时由实习护士穿刺,未能“一针见血”,病人认为护士技术差,没有同情心,让他当了回“试验品”而心中不悦产生护患矛盾,这时护理人员容易因为患者的不配合而发生针刺事件。

2.2.4.3 患者家属配合 医院在重视患者的同时,也应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如果陪同患者的家属被晾在一边不管不问,无人理会。无视于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缺乏与患者家属应有的交流与沟通。这常给救治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家属在心理承受力不足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失态行为,如愤怒的攻击、不安与吵闹等。干扰正常的救治,给患者和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

3 预防措施

3.1 提高护理人员个人能力 (1)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如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以减少自身感染的机会。用过的物品应立即放入脏敷料的盛器内,不要随地乱扔。 (2)培养抗压能力,工作细致、心态平和,不急躁。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这样可减少忧郁和焦虑,舒缓工作压力,提高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这样才能避免使用锐器的护理操作中减少发生锐器损伤。

3.2 组织锐器损伤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一组资料显示,8个月实习护士的前4个月与后4个月锐器损伤的总次数为28∶7[13]。说明实习护士早期对锐器损伤的认识不足,工作环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更易造成损伤,进一步证明锐器损伤防护培训的重要性。低年资护士发生锐器损伤最多,临时聘用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的年发生率是正式护士的1.65倍[14]。首先低年资护士岗前缺乏锐器损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经常操作者发生锐器的危险是不经常操作者的2.23倍;另外,对业务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所以在加强低年资护士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锐器损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规范操作规程、严格带教。经过适当的培训可大大降低锐器的损伤[15]。

3.3 改善、使用安全医疗器械

3.3.1 经常检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发现医疗器械性能较差时,应及时更换。

3.3.2 采用先进的预防锐器伤护理器具 注射器的针头是造成针刺伤最常见原因,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如可收缩针头、带保护性针头套,针头可自动变钝的注射器。目前,我国北京等地区的一些医院已开始使用防止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可以自动回套的针头[16]。

3.4 完善组织、管理

3.4.1 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 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17]:(1)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 (2)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 (3)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 (4)针头无需重新戴帽。 (5)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 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 (6)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 (7)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无须戴帽。51%的护士在回帽的过程中受伤[18]。

3.4.2 制定锐器损伤后的紧急处理流程 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 。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据英国医学会调查报道,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致感染。因此一旦被锐器损伤后必须做好伤口处理。首先要保持镇静,既而迅速敏捷地按照常规脱去手套,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挤出部分血液,然后用流动水彻底冲洗伤口(边冲边挤),擦干用10%碘伏或70%的酒精擦拭伤口[19,20] 。

3.4.3 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 医院感染控制部门需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等意外损伤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

3.4.4 重视预防接种,提高护士免疫力 定期对消化科护理人员接种乙肝疫苗,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HBV的危险,因为对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护理人员,被污染了HBV的锐器损伤不存在感染的危险[21]。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2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3 吴立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4 陆连芳, 孙惠娟,杨国真(编译). 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5 徐明花.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保护对策.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8, 31(4):42.

6 Horford W E,王俊生.临床麻醉手册.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3.

7 李映兰. 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200.

8 高 霞(译). 美国护理人员对注射针刺伤的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3.

9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 感染控制杂志, 2002,1(1):33.

10 勘萍,陈育红,黄云南,等. 我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现代临床护理,2003, 2(3):11-13

11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 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2 高建华, 孙丽华, 姜京进. 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范. 临床军医杂志,2006,34(3): 355-357.

13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4 Trim J C,Elliott T S J.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itive strategies. J Hospit Inf,2003,53: 237.

15 Peate W F.Preventing needle-sticles in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workers. Joccup Environ Med,2001,43(6): 554.

16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7 吴安华,徐秀华. 预防医院感染标准原则(英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 799.

18 应菊青,徐国英,王晶,等. 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3);:204-206.

19 王晓伟, 门爱民,冯悦玲. AIDS及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 21(4):509.

20 李杏,郭耐强. 浅谈HIV职业暴露的应对措施.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 23(7):332-333.

21 Dumpis U, Kovalova Z, Jasons J, et al. An outbreak of HBV and HCV infection in a paediatric on cology war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prevention of further spread. J Med Virol,2003, 69(3): 331-338.

3.4 完善组织、管理

3.4.1 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 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17]:(1)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 (2)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 (3)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 (4)针头无需重新戴帽。 (5)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 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 (6)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 (7)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无须戴帽。51%的护士在回帽的过程中受伤[18]。

3.4.2 制定锐器损伤后的紧急处理流程 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 。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据英国医学会调查报道,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致感染。因此一旦被锐器损伤后必须做好伤口处理。首先要保持镇静,既而迅速敏捷地按照常规脱去手套,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挤出部分血液,然后用流动水彻底冲洗伤口(边冲边挤),擦干用10%碘伏或70%的酒精擦拭伤口[19,20] 。

3.4.3 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 医院感染控制部门需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等意外损伤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

3.4.4 重视预防接种,提高护士免疫力 定期对消化科护理人员接种乙肝疫苗,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HBV的危险,因为对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护理人员,被污染了HBV的锐器损伤不存在感染的危险[21]。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2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3 吴立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4 陆连芳, 孙惠娟,杨国真(编译). 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5 徐明花.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保护对策.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8, 31(4):42.

6 Horford W E,王俊生.临床麻醉手册.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3.

7 李映兰. 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200.

8 高 霞(译). 美国护理人员对注射针刺伤的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3.

9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 感染控制杂志, 2002,1(1):33.

10 勘萍,陈育红,黄云南,等. 我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现代临床护理,2003, 2(3):11-13

11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 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2 高建华, 孙丽华, 姜京进. 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范. 临床军医杂志,2006,34(3): 355-357.

13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4 Trim J C,Elliott T S J.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itive strategies. J Hospit Inf,2003,53: 237.

15 Peate W F.Preventing needle-sticles in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workers. Joccup Environ Med,2001,43(6): 554.

16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7 吴安华,徐秀华. 预防医院感染标准原则(英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 799.

18 应菊青,徐国英,王晶,等. 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3);:204-206.

19 王晓伟, 门爱民,冯悦玲. AIDS及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 21(4):509.

第6篇

【关键词】 消化内科; 老年患者; 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9-0094-02

护理安全隐患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疾病康复具有很大的影响。消化内科疾病是老年患者的常发疾病[1]。老年人一旦患有消化内科疾病,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同时在住院护理过程中容易发生跌倒与烫伤等多种安全隐患及安全风险。为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总结及探讨护理防范对策,笔者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病例与护理资料,比较分析实施护理对策前后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率,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6例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60例,女406例;年龄60~80岁,平均(72.8±2.4)岁。2011年4月-2012年4月未实施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病例资料为433例(对照组);2012年5月-2013年5月实施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病例资料为433例(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采用护理安全防范措施,观察组采用安全防范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消化内科老年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就对患者给予坠床与摔倒等方面的评价,如果评分≥4分,则要告诉患者应有陪护。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巡视与观察,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及时消除。(2)对于具有精神意识及肢体功能等方面障碍的老年痴呆患者,要叮嘱患者家属24 h要对患者进行陪护,并且给患者的病床安装保护栏或约束带。(3)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对于存在潜在压疮老年患者要运用气垫床,给予建立翻身卡,在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局部按摩。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保持皮肤的清洁、床铺的平整与干燥,改变的时候要小心,注意不能拖与拉。(4)强化对老年患者用药知识的指导。对于认知水平不高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要将患者药物打开,并放于口服的状态,待患者正确口服药物以后才能离开。(5)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告诉患者的家属对患者进行全日陪护,也可以指定专门的护工陪护。患者进食的时候要呈半卧位,进食速度要适当控制,建议运用小汤勺给予喂食,要防止患者窒息。(6)强化患者的心理护理。有些老年患者因为长期身受慢性疾病之折磨,在心理上比较容易产生抑郁与轻生等不良的情绪。为此,护理人员应该强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指导,努力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本组资料出现护理安全问题为80例,占9.2%。跌倒、坠床;撞伤、碰伤、烫伤属于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主要的护理安全问题。实施护理对策前后,两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对医疗水平也越来越高。在临床上消化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具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然而,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却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的上升步伐。为此,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应该高度重视,提高护理质量,为老年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2]。笔者对这些护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护理对策前后,两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1)要高度重视护理细节管理,认真做好前馈控制。在护理工作中发现,消化内科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者过程均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所以,护理人员不能掉以轻心,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细节上高度重视护理工作[8]。比如,要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发放消化药与降血糖等口服药物,并认真监督老年患者按时服下,防止老年患者漏服或者多服。对于需要控制用药速度之药物(如施他宁、胰岛素等药物),则应该使用输液泵或者注射泵对其用药[9],以防止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2)强化医疗安全教育,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10]。针对临床护理上出现的各种护理差错,应该组织讨论分析护理差错、护理缺点、护理事故原因,发现问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及时纠正。(3)强化业务学习,大力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对护理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与训练,合理选派一些理论知识过硬及护理技能操作娴熟的护理人员给予经验交流以及操作示教,以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技术[11]。(4)科学合理安排与调配医院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排班可以采用新老搭配的原则[12],对于容易发生意外护理安全事故的事段,要安排更多的护理力量。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与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疾病康复、生命安危密切相关。每一个护理人员应该规范自身的各种护理行为,提升自己的护理素质与护理技能,消除各种护理不安全的因素,从而提升护理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亚楠,温揽月,郑琳静.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295-296.

[2]邬丽满.全程安全管理在老年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J].全科护理,2010,8(4):1003-1004.

[3]田群芝,高霞,田莲.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价与安全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7):3823.

[4]孙蓉,穆少丽.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3,(16):107-108.

[5]林妙英,佘佩吟,方楚萍.64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44-46.

[6]王咏梅.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0(9):227.

[7]梁晓丽.小儿腹泻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0-61.

[8]楚清.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10):2187.

[9]李洪溪.引起消化性溃疡复发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133-134.

[10]马依努尔・玉素甫,麦热也木・阿不都热合曼.探讨呼吸科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66-67.

[11]杨爽.加强老年病房护理管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3.

第7篇

【摘要】临床护士的护理风险与自我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同行所关注的,特别是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让这一问题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结合消化内科临床护理实践,通过分析消化内科护理风险的原因,并就消化内科护士如何进行自我防范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字】消化内科 护理 风险 防范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化道疾病患者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相应的,消化内科护士护理的工作节奏加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变大,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护理危险。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中风险因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消化内科护理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分析

1 消化内科生物感染风险大

消化内科的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经常与患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接触,该类患者相对其它疾病的患者来说,其传染性较强,因为在这类患者的大小便、唾液和血液中含有致病的病毒或细菌,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不排除该患者还携带其他病毒或细菌的可能性)等。在某些情况下,护士与患者几乎是零距离接触,上述致病因子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形式感染临床护士。对细菌性感染胃肠道患者的大小便以及呕吐物进行处理时出现失误,以及和患者含有病毒的待检血液接触时间过长,生物感染风险将大大增加。

2 消化内科锐器扎伤

各种注射、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消化内科护士也不例外,稍不注意就可能被针刺伤,而针头上往往带有患者留下的病菌,因此护士锐器伤是造成感染的主要途径。具报道,在英国每年有近40万护理人员被针刺伤,而消化科护士被针扎感染的几率较其它护士要高,因为该科患者血液的病毒细菌含量都较其它疾病患者要高。此外,护士用手掰瓿、分离注射器、双手回套针帽、处置用过的针头、拔针时误扎到自己,这些情况导致受伤后,仍继续工作,同样存在暴露感染的危险。

3 消化内科护士专业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因素

专科知识缺乏、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强;知识缺乏,面对问题束手无策,缺乏必要应变能力等原因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尤其是有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项目、新设备的大量引进,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形成了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不同的专科护理具有其特殊性,如果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会产生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缺乏预见性思维,无个体针对性,无观察重点,致使发生感染后才采取措施,导致护理风险发生。

4 消化内科药物及仪器的影响

消化内科护士整天都在病房中,即使戴上了口罩也无法避免吸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医学容易挥发的药物,虽然吸入的单次剂量很小,但长期下去会对护士产生致癌、致畸、脏器损害等危害。消化内科护士经常接触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通过呼吸吸入,对皮肤、黏膜、呼吸道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医院实力的雄厚,高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许多诊断治疗的手段(如放射自显影技术和紫外线消毒时会产生电离辐射),消化内科也配备了先进的检测和治疗的仪器,比如心电监护仪等,这些仪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放出电离辐射,使人体的免疫力大为下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二:提高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 预防微生物感染,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技术指导,科室严格贯彻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对传染病患者应严密隔离,改善室内外环境,加强安全预防护理意识,正确执行各项技术操作和掌握安全操作程序。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及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养成操作戴手套的习惯,若发现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正确洗手是仍然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在护理患者前,须对不同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估计,严格按照既定程序操作。

2 预防锐器扎伤

消化内科护士要增强防范意识,在治疗中使用针头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如果被含有病菌的针头刺伤,立即将伤口处血尽力挤出,再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从近心向远心端并用碘伏反复消毒伤口,最后进行包扎,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在处理含有病毒的针头时,一定要放在硬性防水盒中,并作标记。使用针头一定要用单手套入针帽,让针尖和身体方向相背离,但不得对准他人。在治疗中操作时不要求快,应沉着冷静。有条件的科室还可建立针刺登记报告制度,对护士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3 加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

作为医院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护理活动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的分析,加强宣传和心理疏导,经常组织一线的护士参与培训,提高她们专业护理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护士日常护理工作行为和临床操作技能。而作为护士自己,特别是消化内科的护士,更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要利用空余时间查阅与消化内科防护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主动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让职业风险降到最低,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4 预防化学药品和仪器的影响

因为不少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都是化学药品,对人体皮肤和呼吸系统刺激很大。护士在接触到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戴上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肤和呼吸系统受到刺激,如果有条件可安装空气消毒流通装置。仪器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要求护士严格按照说明进行操作,必要时穿戴防护衣和眼罩,减少使用频率,降低危害。

总之,以上探讨了几点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但由于消化内科护理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风险因素。要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需增强护理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护理风险管理氛围;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加强监控;重视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立英,戴青梅,李法云,等.33所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损伤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2(1):12-14.

第8篇

【关键词】 上消化道;内科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75-02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消化内科急症[1]。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而且病死率极高的特点,严重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现将上消化道出血60例内科护理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60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42-78岁,平均年龄(56.52±3.82)岁。其中消化性溃疡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8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2例,胃癌出血的10例,急慢性胃炎出血的7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0例,腹腔血管畸形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3例;此组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的33例,初次突然发病的患者27例;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呕血、嗳气反酸、黑便、腹胀胃痛等临床症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内科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量以及病情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遵医嘱迅速给予静脉补液治疗,补血、止血、抗休克治疗手段,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数值,可以经过中心静脉压高低以及血压情况调整液体输入量以及补液物质。注意严禁使用吗啡,巴比妥类的药物;补血时应输新鲜血液,由于库存血含氨量高,可以导致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2]。5%的葡萄糖20ml+垂体后叶素10U,静脉进行缓慢推注,然后使用垂体后叶0.2u/min持续滴注,出血停止后进行减量;使用5%葡萄糖500ml+垂体后叶40U静脉滴注使用一周后停药,滴入速度为1ml/min。

1.2.2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内科治疗与护理干预 留置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内镜直视下止血,给予控制进行对症治疗。密切观察患者出血量,及时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采取内科护理措施如下:

1.2.2.1 止血的护理干预 止血护理: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进行治疗,并配合医生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方法进行止血。熟练插管操作,在插管前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漏气问题,操作过程中需要密切地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心律等变化,插管后需要将食管气囊压力保持在4.5KPa至6.0KPa之间,需要将胃气囊压力保持6.5KPa至9.5KPa之间[3]。确保食管、胃管、食管囊管、胃囊管的通畅,并做好标记。胃管连接负压吸引器,并密切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定期测量气囊内压力,以防压力不足影响止血效果,或压力过高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气囊充气加压12-24h应放松牵引,放气15-30min,如出血未止,再注气加压,以免食管胃底粘膜受压过久而致糜烂、坏死[4]。

1.2.2.2 并发症的观察 ①休克的观察及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准确记录出入量,认真细致的观察每小时的尿量,尿量能直接反应机体组织灌注的情况[4]。如患者突然出现躁动不安,眼睑面色苍白、四肢皮肤均湿冷、周身大汗、脉搏细数则提示休克前兆,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②肝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时仔细观察神志以及意识的变化,如患者突然出现表情淡漠、谵妄、昏迷以及嗜睡时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肝性脑病的救治措施。

1.2.2.3 饮食护理干预 第一阶段为急性发作期,患者出现出血较为严重伴有恶心、呕吐的患者需禁食24-48小时。第二阶段少量出血且无呕吐的患者,或出血已得到基本控制的患者,饮食的原则为温凉流质饮食,每次进食100-200mL,每日6-7次,并静脉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

1.3 效果判断 治疗及护理后有效是指出血在24h内得到控制且停止,无呕血、黑便等情况发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1.4 数据处理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 论

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估计出血量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一般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出血的部位,出血的量与速度。呕血提示胃内出血量达到300ml。出现黑便提示胃内出血量达到60ml。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胃内出血量大于5ml。若病人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时提示出血量大于400ml,若周围循环衰竭时提示出血量大于1000ml,发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救治工作中,护理人员严密观察与内科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证抢救工作及时科学与高效。本次分析表明,急性上消化出血患者,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止血治疗,防止发生休克,科学有效的内科护理能够提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防止二次出血率。

参考文献

[1] 张桂花.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2(8).

[2] 郭红霞.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5(3).

第9篇

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内科护理,为实验组患者寻找循证支持,从宣教、心理、用药、饮食等5方面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实验组的用药依从性为98%,高于对照组的62.5%(P

结论:循证护理可提高消化内科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 消化内科 治疗效果 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69-02

消化内科多为老年患者,多数老年患者对饮食指导、心理支持等相关护理措施的作用了解较少,临床护理依从性较差。询证护理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1]。本研究为2011年06月~2013年10月50例消化内科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取得了较佳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随机抽取2011年06月~2013年10月消化内科患者9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5~86岁不等,平均(71.2±2.5)岁,其中30例为胃溃疡,20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溃疡;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5~87岁不等,平均(71.7±2.7)岁,其中30例为胃溃疡,10例为十二指肠溃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如测量体温、用药指导、饮食注意事项等。给予实验组循证护理,寻找循证支持,后给予护理实践,具体如下:

1.2.1 循证支持。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对其身体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估,提出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寻找解决临床问题的证据及方法,选取并应用科学性强、实用性好的护理措施。

1.2.2 护理实践。首先,给予患者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使患者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其次,给予心理指导,了解患者心理问题,并积极沟通,消除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多向患者列举成功病例,提高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再次,给予疼痛护理,消化内科患者发病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疼痛规律,给予热敷缓解疼痛感,患者疼痛时也可以与患者谈心,分散注意力,降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第四,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叮嘱患者遵循少食多餐的就食原则,食用流质及半流质食物,不食用生冷及辛辣食物。除以上护理措施外,还应叮嘱患者规律作息,出院前给予健康宣教[2]。

1.3 疗效评定。评价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若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态度良好,为优;若患者被动接受治疗及护理,态度一般,视为良;若患者不愿接受治疗及护理,视为差。从食欲、睡眠、精神状况、自身疾病认识、日常活动五方面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数据处理。借助软件SPSS18.0处理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X2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实验组的用药依从性为98%,高于对照组的62.5%(P

3 讨论

传统的护理模式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质量。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护理质量要求,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循证护理模式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循证护理能避免传统护理的盲目性与主观性,使护理措施有据可依、有证可循,能提高患者的临床依从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学者[3]为消化内科患者应用证模式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心理因素是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循证护理过程给予实验组患者心理疏导,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此外,本研究还给予实验组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健康宣教,结果显示,实验组用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综上,循证护理可提高消化内科患者用药依从性,其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玮.恶心与呕吐患者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分析和建议[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3,21(08):803-8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