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7 09:51: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写作障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笔者很疑惑:我们的校园还是净土吗?回顾几年来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暴力频发的隐患内外兼有,所以笔者就加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情况调查――现阶段高中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笔者曾对某校学生做过一个调查,本文就以此调查为蓝本。
在校学生二千四百多人,主要来自城区和农村,经调查:城区学生约占78.5%、农村学生约占21.5%。留守学生(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约占28.9%,住宿学生约占5.4%,在外租房(家长陪读)学生约占68.6%。为了能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笔者多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多次召开班主任、任课老师座谈会,内容主要是“学生思想教育状况”,会上老师们踊跃发言,谈话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独生子女较多,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严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 对人和事的识别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差,易受他人影响;
3. 高中课务多,学习压力大,厌学情绪普遍;
4. 家长外出务工多,直接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和关爱不够;
5. 由于父母溺爱,对一些不良习惯,不以为然;
6. 集体荣誉感不强等等。
虽然是一所学校的调查结果,但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这样现象的存在值得深思。
结果分析――对造成学生不健康思想状况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
首先,让学生在多种声音中判定是非,接受主旋律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严峻的挑战;其次,就业方式多样化导致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一定找到合适工作,而表现一般的学生,凭家长社会关系而占据好的岗位,这个结局显然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教育不利;再次,利益关系引发追求方向的差异,更加强调自身利益,淡化社会责任;最后,分配方式多样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不一定是诚实劳动致富的人,这也严重冲击了学生的理想信念。
所以,以上诸多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修养、学识、人品、阅历对子女的思想、习惯产生巨大影响。曾看到一家长在办公室当着孩子的面公然对老师说:“我家小孩即使将来走上犯罪道路我也不怪他。”试问有这样无知的家长,孩子还能教育好吗?
三、个体因素
学生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因素;而将失败归咎于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做人习惯不一,这就造成不同年龄、知识结构层次、思想行为习惯的学生共同存在。城区学生家境较好,但家长缺乏教育的经验;农村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因父母无暇顾及,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对自己前途漠不关心、厌学、自私等现象,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带来压力。
通过这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我第一次真正地理解了“学校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句话的内涵。
解决方法――建立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一度被我们认为知是非、懂感情、明事理的高中生反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价值取向的纠正。现在的高中生普遍都是感情脆弱、性情偏激,经不起外部的诱惑。高中学校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1. 坚持平易近人・互动平等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老师要做好一个参谋者、询问者和倾听者,用一种和谐的姿态和学生平等对话。在交流过程中,还要尊重和吸收学生思想的合理成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 固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思想教育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要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应该跟随他们的思想轨迹。在教育手段上,可寓教育于活动进行渗透教育,从不知不觉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亲情教育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3. 做好学科渗透・坚守思想教育主阵地
为了突出重点,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可以发挥主阵地作用,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思路。同时,通过举行“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英语节”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参予的学生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施展才华,教育学生摒弃庸俗的陋习、养成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志趣。
4. 寻求家校联合・推陈出新教育新模式
要在思想教育上取得突破,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寻求新的教育模式,而家校联合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定期让学校与家庭联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真正体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5. 摒弃陈词滥调・用爱心呼唤道德良知
一、运用期望效应、诱发学生的兴趣
期望值效应证实,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达到,把目标制定在学生心理“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桃子”。这样,在上课提问时,依据难易度来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他们有信胜感。此外,还通过课外活动交流,测试成绩进步等途径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让每个学生心灵上洒满阳光,从而极大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行为。
二、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三、把握知识结合点抓住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紧紧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讲授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否代表整个宿舍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回答是:“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再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发问:“那么,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接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四、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引言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举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物实验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于是,他们在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群狼。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他们必须使自己强健起来。由这个故事导入新课,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
五、巧妙设疑,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可以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
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信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
诚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兴趣和爱好又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努力去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知识,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专题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胡卓群1999
一、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以本人工作的广州美术学院为例,学校招生规模从过去的几百人扩展到现在的几千人,从单纯的传统艺术类专业拓展为美术类、设计类多学科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美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所不同,美术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简单套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原理。据调查,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公共课出勤率普遍偏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普遍存在漠视甚至抵触心理,更有甚者通过涂鸦等艺术表达形式发表过激言论。
经过近些年的工作实践总结,我认为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主体特点: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学工系统与专业教师两大主体构成,一方面专业教师本身就是美术专业学生成长而来,他们自身具备客体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学工系统中的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专业背景不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度和掌握度参差不齐,同时存在着与教育客体的话语体系问题,他们怎样将自己的理念用客体乐于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也回到了传道者是否明道信道的问题。
二是客体特点:美术类高校大学生普遍感性至上,他们整体上表现出:①心态开放,自信心强,自我意识强烈;②专业情结浓厚,普遍热爱自己的专业而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③受传统师徒情结影响深远,教师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学识修养等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直接;④受“专才教育”影响,美术类专业突出强调个性发展,普遍缺乏政治关注度和参与度;⑤受西方文化影响,美术类专业本身的学科内容决定了美术专业学生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和接收,在带来专业上的碰撞的同时,他们也更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传道者先要明道信道在美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教育主体紧跟美术专业学生特点和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现实。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目前存在的情况是部分专业教师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带着迟疑甚至抵抗的心态在专业教学中传达着自己理解的思想和观念;来自各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工系统队伍通过集中的学习和备课走上讲台,承担形势与政策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两个队伍的教育主体先明道信道,才能紧跟美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和需求,将自己内化的思想理念用走心的方式传达出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与艺术,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科学合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效果能否长期有效,其实主要就是教育方式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教育主体的明道信道从主观上能形成一种积极的探索心态,专业教师能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用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辅导员等学工系统教育者能主动进入美术类专业的话语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实际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内心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充满期待和正能量,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的影响存在把“主流”当作“非主流”的现象,如果我们的教育主体不能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义正词严地传达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客体的自信必然受到影响。
摘 要 文章在对终身体育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学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压制这三个方面问题。认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与能力,确实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 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和国家体育总局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撰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800米和1000米的耐力测试中,大学生整体成绩不如中学生。当学生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其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往往不强,而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大部分人便与体育绝缘。对于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受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而形成。在1965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提交了“终身教育议案”,提出“终身教育”的观点[1]。在知识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仅仅从学校获取知识是远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整个教育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以使学生更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学校体育教学。
二、终身体育思想缺失下的体育教学实践误区
(一)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
学校体育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与机械化的教学目标与方式密切相关。从我国开始实行学生体质监测开始,学生体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学校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然而,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设定及实现目标所需手段方式的探索却过于僵硬与机械。
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学校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各项标准当作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把诸如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800米跑等体质测量标准作为学生的考核项目。在各种标准和指标的压力下学校的体育教学往往局限于规定的考核项目,教学内容单一重复。张华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机械重复训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得不到培养,起不到促进个体终身体育学习的作用[2]。
(二)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使大中小学这个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的设置缺少整体性与相关性,衔接不畅,不益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扩大体育教育的覆盖面,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体育课程衔接不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名称与大学衔接不畅,二是大中小学课程目标过于全面而不够具体,三是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低水平重复性与不连贯性[3]。
以运动参与目标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高中阶段目标是自觉参与锻炼、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锻炼;大学阶段的目标是积极参与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织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4]。终身体育思想必然要从整体性出发,把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看作是一个过程,致力于各阶段体育教学的一贯性与连接性,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
在终生体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学注重于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终生体育思想的缺乏易导致体育教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学生被动的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排斥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课中,学校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通常是不相符合的,学生喜欢的项目学校不教或是教授方式太过僵硬。著名心理学家Williams(2010年)指出,对于一般人而言,参加体育运动能使人的心理压力减轻,自我感觉良好,身体更健康。但我们的学校体育课从一开始便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体育知识与技能,不喜欢体育运动。
三、结论
文章论述了什么是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指出在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把终生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校体育应坚持以终生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把整个学校体育教育当作一个系统,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与习惯。
参考文献:
[1] 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20(5):14.
[2] 张华.终身体育观念偏差及其影响下的践误区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56-459.
[3] 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4] 教育部.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5] 崔树林.“终身体育”阶段划分及分析[J].体育学刊.2008.15(5):55-57.
[6] 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4-6.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政治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的确立
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得到了发展和明确,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到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中来,在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一个怎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社会中的竞争和合作,用相对人性化的方法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
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关怀法。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容易看到一些人文关怀的方法,如教师会主动找学生谈心,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环节,畅谈想法等等,教师也更为尊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看法和观念,并能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二)心理疏导法。心理疏导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如常见的激励疏导法、公平疏导法、毅力疏导法、换位疏导法等发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和创新使得学生更加的体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力量,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能够客观的对自身进行评价,强化自身的毅力,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奠定了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高校所关注的问题,高校中存在心理咨询室是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的一个表现。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学生不乐于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不愿意去对其进行认知。加之学校在对心理咨询室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也呈现了一些不足,使得校园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没有得到客观的发挥。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校园心理咨询室又重新“火”了起来。如一些高校对心理咨询室的重要性得到了客观的认知,增加了心理咨询室的数量,并对心理咨询教师的素质进行了规范和提升,完善了心理咨询的队伍,多元化的建立了心理咨询模式,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开拓了更多途径。可以说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像心理咨询室这样的部门的存在和发展。
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指导和配合下,原有的师资队伍已经不能够满足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主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合力的问题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形成这种合力,使得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显得过于零散。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前提下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更好的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要增强教师的心理疏导能力,体现出为学生发展铺路的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选择更为有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方法,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可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激励,有效的带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发展。
五、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在高校的整个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中,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脱离整个校园环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带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更好结合,并且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比如我国的校园文化中所体现来的一种约束和制约作用,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媒介将这种约束和制约作用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和约束作用越发的明显。同时,以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来发展新的校园文化,使得整个校园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基础带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结合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便于更好的带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行为、思想、目标的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尊重和体现“人”的价值基础上开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系统论述理论的学科,主要通过《基本原理》等课程对高校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环节,贯穿课程始终。然而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道德教育受到诸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从道德教育的自身来看,它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道德教育内容的失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内容的陈旧。教材的修订常常也只是在原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精编,内容实质上仍是当初那般模样。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空泛、教条。本该为基础教育所该强调的一些道德规范又出现在了大学课本中。其次是道德教育方式的失当。即教育者更多时候仅是在将书本的知识简单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再者,高校理论课学时的分配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理论课的学时远大于实践课的学时,多数教育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授。
从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它又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冲击和挑战。首先,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以尊重道德差异与多元为核心的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它反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强制灌输的方式,而是突出多元共存和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其次,应用伦理学的质疑。综观目前的德育研究与实践,相当一部分还是游离在现实之外,以固定的理念去套千变万化的实践,而应用伦理学则希望学生能从“美德袋”中跳出来,提倡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教育方式去替代灌输的教育方式。再次,网络时代的挑战。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新兴媒体盛行。电子媒介将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主体的行为在虚拟的世界中以电子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些行为是否与学校理论课中所欲极力培养的道德行为一致,我们无从得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国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德育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不仅培养大学生人格,而且奠定的是国家基石。
家庭、社会、学校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道德教育的力量。聚焦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大学是他们形成正确“三观”的黄金阶段。从学校来看,若教育者在课堂上的教学热情饱满、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与受教者之间能形成良好互动,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反之,若教育者以强制灌输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则可能使学生滋生叛逆心理,这个隐性的一面。教育内容、方式、手段则是显性的存在。此外,道德教育也有强制性的特征。《原理》等理论课程为必修课,这是学校培养计划的要求,亦是传达党和国家思想,保持优良传统的表现。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速度加快,西方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传入国内,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再者,在新媒体日趋流行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快速,常常是毫无防备就被带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大染缸,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三观的畸形。因此,急需高校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畸形的价值观、道德观进行矫正,培育健全人格。高校思想理论课程在系统论述理论的同时,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灵魂,贯彻课程始终。这些课程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共同信仰,自发地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坚定学生拥护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心,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更符合社会正向运转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和体,这些都是家庭和社会教育力所不及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道德教育的出路
(一)完善德育内容
1.走心
时下,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等多档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喜爱,这些节目以“走心”打动了不少观众,无论是于其自身,还是于观众而言,它们俨然已达致双赢的局面。高校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内容“走心”实为上策。专家进行教材的修订,这本无可非议,但人无完人,在修订过程中,必有疏漏之处。因此,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内容的修订,集思广益,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及民主性。
2.升级
原有的道德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层出不穷的新的道德问题,改进道德内容是十分必要。为此,高校德育内容在呈现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同时,需对其升级,注重知识的深度。让学生从学术的高度去解读核心价值观,使其内涵更为具体详实,引导学生从对概念的认识上升至理性思考的高度,增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改进德育方式
艺术的“全景式”模式是艺术视角中一种独特的形式,它体现了艺术视角全方位的特性。艺术的“全景式”模式在艺术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向其他领域延伸,其中在教育领域也起到的不小的作用。在当今经济政治发展日益迅速的环境下,国家政府对文化的教育的发展也日渐重视,而大学教育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发展变革迅速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如今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交互性增强,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也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得到应用。在艺术的“全景式”模式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艺术的“全景式”模式的内涵
艺术是再现和模仿,是表现和生活,艺术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模式。“全景式”模式则是艺术的一种十分重要且众所周知的表现模式。艺术的“全景式”模式是一种艺术视角,它具有艺术的特点,但是也有自己的独特性,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作为一种艺术视角其具有全方位的特点[1]。艺术的各种模式都是以艺术欣赏者看到艺术方方面面的美为出发点,“全景式”模式是通过全景式的展现环境或者全景式的透析问题来实现。简而言之,艺术的“全景式”模式就是将景物等艺术360°无死角得呈现给艺术欣赏者们,使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事物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而是全方位的观看。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不仅在艺术作品中而且在人们生活的众多领域都得到应用。
2.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现状及问题
在如今多元文化发展和网络媒体繁荣的社会环境下,高校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并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使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实践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思想道德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并没有得到很好实施,由于学校经费、课程安排、时间管理等诸多原因使原本计划的实践并不能顺利开展;其次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实践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不满意,再好的教育方式学生不予以配合都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2]。所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需要采取先进的理论和模式,符合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践得到更好的实施。
3“.全景式”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践
艺术的“全景式”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对原有概念做出的全新定义。起初艺术“全景式”模式只是作为艺术领域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视角而存在,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相互交融,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也已经拓展到其他领域中,并且得到很好的运用。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结合则是很好的体现。大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群体,一方面,大学生还未踏入社会,他们的心理和思想还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思维发展迅速,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强,所以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结合艺术的“全景式”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只是使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这未免使他们感到枯燥和无聊,以致积极性不高。艺术的“全景式”模式是利于大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新兴概念,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全景拍照,全景摄像等已屡见不鲜。所以将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的参与实践教育的积极性会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加深。“全景式”模式理论,是指从事物的整体性出发,全方位地分析教育实践,以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更好的教育。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的结合,体现在:首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要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将这些理念传达给学生,以使其明白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教师还要结合社会环境、大学生的特点、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其次,要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使各个方面都得以很好的落实,全方面地实施;再次,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不仅在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这两方面得到提高,而是要使其全面发展;最后,在实践教育结束以后,要带领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归纳和感悟,进行全方位的理解。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实践能力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提高。
4.结束语
一、《道德经》中蕴含的思想道德理念
作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无为。《道德经》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法则、自然状态和自然秩序,肯定人性中的纯真、朴实。1.崇尚自然之道《道德经》非常崇尚自然之道,据统计,文中“道”共出现了76次。“道”有规律的意思,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整本《道德经》围绕“道”这一哲学概念展开。因此《道德经》主张一种遵循自然之道的德育观念,只有遵循自然,淡泊无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上士、上德之人。老子所崇尚的圣人体现着人最淳朴、最自然的本性,承载着社会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然规律、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则的承担者和信仰者。2.崇尚朴实归真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在道德高尚的圣人管理之下,整个社会回归朴实,民众真诚无伪、简朴自然,彼此之间真诚相待。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崇尚无为而治,只有让人民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才能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由此可见,老子在《道德经》中构筑的理想社会并非建立在发达的物质基础上,而是通过净化心灵、崇尚道德、去除矫饰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民群众能够在社会中感到安逸、愉快。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管理者需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升华人的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从而创建和谐的社会。3.崇尚无为自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自化的理念,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的传递不能刻意为之,只有在一种自然无为的状态下才能完成。教育者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也要遵循无为自化的原则,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避免通过权威、说教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生命性和整体性的实现,要使生命自由地发展,使个体掌握自己的生命走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道德传递。4.崇尚节用有度节制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道德思想,老子崇尚虚空、无为的状态,并提出人应该积极追求“不欲盈”的思想境界,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知耻,才能不怠。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盈虚消长,自有其时。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民族和国家,都应该崇尚节制。如今仍有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存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很容易腐蚀人们的意志,《道德经》提倡的节制的道德观念体现出高远的智慧,对过于浮躁的社会而言,无异于一剂清凉剂。5.崇尚“不争”一直以来,竞争被视为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竞争,但是过分的竞争也会带来恶性后果。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将“不争”视为人的一种道德修养。老子所谓的“不争”,是建立在“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既要积极做事,为社会作出贡献,又要淡泊名利,及时调节自己的心理,避免陷入恶性竞争之中,绝对不能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而有损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德。
二、《道德经》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老子在《道德经》中崇尚自然之道、朴实归真,其教育目的在于使人对道产生认识、感悟和体验,最终将其付诸实践,按照道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老子提出,要将人培养成为上德之人、上士,老子所说的自然不仅指大自然的规律,也指人本身淳朴的天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违背人本身的天性,而是应该引导人去伪存真、回归淳朴。这种看似消极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对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在当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飞速发展的社会,使人们能够在物质世界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不过分地追求名利,保持自己淳朴自然的本性。无为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所谓的无为是指不能率性而为,更不能恣意妄为,而是应该因材而用、顺势而动,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只有这样,个体的创造精神和能动意识才能够得到满足。因此,在当代思想道德教育中也应该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使人保持自己的本心,抵御外界的诱惑。崇尚节俭有度也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提出,自己有三宝,这三宝并非权势和财富,而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可见节俭在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性。对于个人而言,崇尚节俭意味着控制自己的欲望,用道德准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不逾矩、不贪婪,避免由于过分追求外物而毁坏自己的德行,最终自酿苦果。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崇尚节俭意味着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老子的节俭观对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道德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关键词]人格本位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常佩艳(1972- ),女,陕西米脂人,延安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与现代化。(陕西 延安 716000)梁芷铭(1981- ),男,广西玉林人,钦州学院商学院,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府行为与公共政策分析、区域发展与行政法治、职业生涯规划。(广西 钦州 53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委托重点课题“广西沿海地区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AA040)、钦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DJSZ12)和钦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基于美学视角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DJSZ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57-02
一、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是儒道佛理想人格的融合,是一个进则儒、退则道、隐则佛的完整人格体系,既承认自身实现理想人格的可能性,又认可人性之善。西方近代人格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欲望、心理、潜能和需要等主观因素,重视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把人格当成一个可以逐步完善的整体。的人格理论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把人置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重点从人的社会属性考察人格的形成,认为人格是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而人格的养成,既受环境的制约,又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人格理论既承认实现理想人格可能性,又彰显个人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的追求,既重视环境的作用,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其成为建基于人格本位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灌输色彩浓厚,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方法和策略单一老套,受到大学生的心理抵制,加上部分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学习意识欠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受到明显影响。事实上,大学生“一方面在一元价值观下深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在社会中不断接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这两方面的反差使得他们产生了价值观念模糊、行为方式模糊、理想信念失落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显得十分乏力”①。这就使得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了更加重大的意义。建基于人格本位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立足于人格的形成规律,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策略,使得相关教师能逐渐摆脱功利倾向而从广阔的视野中考量思想道德教育,主动淡化了政治色彩和单纯的道德教化色彩,因此,建基于人格本位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也更易取得实效。
(二)有利于拓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域
现代社会是一种“抽象社会”,社会已被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和商业逻辑贯穿其中,人们难以像在传统社会中那样保持自然而完整的自我,有着明显的“归属感的淡化”“生活意义的空洞化”②。这种社会境况中,大学生人格深受冲击,亟须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体系。在现有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思想道德教育最具有这方面的功能。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的是“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最终服务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而不太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建基于人格本位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人格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通过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影响着人的道德的认知、意识和选择,建构大学生新的思想道德世界和健全的人格,扩大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论域。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在校的一切学习行为最终要落实到自身价值实现上,而实现自身价值,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起点。“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反馈与修正四个方面。大学生通过确定预期目标,使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定位,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严格要求,为今后步入社会就业做准备,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③。但是大学生的“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反馈与修正”应该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指导下,才能真正实现。而这个过程正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融入社会,真正实现自我。因此,建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路径
(一)以人格为本位加快转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观念
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加快转变观念,把人格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各项工作中。“思想观念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础,是德育领域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的牵引力量。”④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制订相关计划、目标和战略,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格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要从课程安排上,通过学校日常教务工作,把学生人格教育贯穿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要把相关人格教育理论与方法贯穿于相关教师的培训中。只有高校管理者主动地把人格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各项工作,才能保障建基于人格本位论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顺利开展。
其次,教师要加快转变观念,注重从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师主导整个实践过程,包括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方式。教授内容的选择、教授方法的选取尽管会受到学生方面的影响,但最终还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因此,‘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是教授实践永恒的主题。”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把握人格教育对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逐渐淡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化和政治化色彩;教师应主动转变思想道德课堂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淡化甚至消除自身的思想道德权威地位;教师应主动创造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增长思想道德体验和人格体验,进而实现思想道德的超越。同时,“除了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像孔子那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⑥
最后,大学生要自觉转变观念,主动完善自己的人格,为自身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创造主观条件。大学生要主动克服“以主客二元分立的知性逻辑去把握人和社会的关系,不能将社会与个人对立起来”。⑦大学生应正确认识人格养成的重要性;发挥自己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主动参与关于基于人格本位的思想道德教育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应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重新认识自我,创造双方的良互关系;应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中,扩大心灵和精神的对话,进而实现人格的提升,为自己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建立人格基础;应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生活,增加自己的人格体验和思想道德体验,为自身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建立现实基础。
(二)以人格为本位加快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
首先,结合人格理论传统和实践编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在全球化思潮的涌动下,西方的自由化思潮、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对大学生发生影响。它改变着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观念,甚至是大学生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及政治领导的评价标准。”⑧因此,要主动开发把人格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资源,为编写科学的教材建立理论基础;应深入学生校园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为编写科学的教材提供现实依据。通过编写科学的教材,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形成,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其次,结合人格养成规律,设置合理的思想道德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在内容设置方面,区分不同成长阶段的人格状态而设置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比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可以人格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并举,在高年级学生中则可以适当增加人格教育内容;应根据重大时事新闻、地方新闻事件和校园事件,适当安排包含人格成长在内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应开设相关课外实践课程,推动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对高低年级的学生,做出合理的课时安排,但不能违背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基本规律。
(三)以人格为本位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评价机制
一般而言,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客观评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首先,明确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基于人格本位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该课程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同班同学,甚至家庭成员和社会公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应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以便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发现大学生的人格与思想道德水平,进而客观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效。
其次,明确评价客体,进行多方面评价。基于人格本位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又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世界。因此,既要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过程做出评价,又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做出评价。同时,要从学生的人格养成方面,对相关教材、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做出评价。
最后,明确多元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应设定一个建基于人格指标的客观标准,把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观念与这一客观标准做出比较,以考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应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树立人格养成典型和思想道德典型,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准确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他们不断健全人格,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应鼓励学生及时反省自己,为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供良好的内动力。
[注释]
①李伟.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6):56.
②黄剑.抽象社会中的现代性体验困境及其出路[J].吉首大学学报,2010(4):29.
③钟谟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47.
④石宏伟,陈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10(1):159.
⑤韩培花,朱国新,谢佳伟.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吉首大学学报,2011(2):163.
⑥蓝利萍.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发[J].教育与职业,2006(1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