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学历人才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7 11:23: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学历人才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有效措施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医院要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医疗技术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更好的为医院服务。高学历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强、思想开放等优势,但也存在临床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等缺点,为此医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高学历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使用计划,让高学历人员真正成为高学历人才,人尽其才,推动医院医疗水平和科研研究进一步发展,促进医院全面可持续发展。

1.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目标及基本要求

1.1 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医院市场竞争逐渐由单一的医疗水平逐渐向临床技术、科研研究、服务水平等多方向转变,这就对医院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要根据自身发展水平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高学历人才培养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多种手段。

具体来说,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目标是:充分发挥高学历人员学习接收能力强、思维开放等优势,加强高学历人员临床实践、管理、科研等培训,将其打造成医疗技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养高、临床诊断水平高等综合型高学历人才,同时构建科学的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形成一支集管理人才、科研人才、临床型人才于一体的医疗队伍,推动医院进一步向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科研开发能力强、优质服务水平等综合管理方向转变,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1.2 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医院人才选拨制度

要想真正使用医院高学历人才,充分发挥其在临床技术、科研开发等的作用,必须不断完善医院人才选拨制度。具体来说,医院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人才选拨工作流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能者居上,选取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高、学术科研能力强的高学历青年才俊为医院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职称评定、福利待遇、职位晋升等多种手段激励高学历人员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根据高学历人员的岗位业绩、贡献大小等给以相应的激励。此外,医院要加大对科研、学术、医疗等的投入,构建良好的竞争环境,让高学历人员在竞争中成为综合型人才,为医院服务。

2.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使用模式建设

2.1 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医院高学历人员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学习吸收能力强,缺点是临床实践少。针对这一情况,要理论联系实践,加强高学历人才临床实践培训,切实提高高学历人员临床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具体来说,在进行临床实践培训时,要以高学历人员的临床实践水平、实践时间等作为判断临床能力的主要依据,而不是其学历高低,然后根据不同人员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但方案都包括培训时间、轮转科室、疑难重点等,切实提高每一个人的临床综合实践能力。

此外要打破过去以学历文凭为主的职称晋升制度――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两年以上可升职为主治医师,博士毕业参加工作两年以上可升职为副主任医师[2],而要根据高学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基础知识和实践、急症患者处理、病历书写、手术等内容)、学术以及科研能力、品德等来进行职称评定,不仅可以激发高学历人员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为医院培养名副其实的高学历人才。

2.2 实行“名师带教”培养模式

医院要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专业人才(如高级医疗技术专家),实行“名师带教”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医院人才培养计划确定专家带几个人,如科室主任与专业技术超过三级的主任医师至少要带领一名医院高学历人员,并实行考核制度,把“名师带教”实际效果纳入个人和科室考核及评价体系中,提高教者和学者的责任感,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作用,让高学历人员从专家那里学到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同时还可以从专家身上学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为其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

2.3 实行科学的考核及激励机制

高学历人才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想真正发挥人才作用,首先要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实行科学的考核及激励机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2.2.1 考核内容全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院越来越多的将精力放在科研、临床实践、学术、服务等综合管理上,因此对高学历人员的考核不能片面的看其科研能力或者临床实践能力,而是要综合考虑其科研能力、临床能力、品德等诸方面因素,提高高学历人员的综合素养。

2.2.2 考核指标合理 在设置考核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到高学历人员的理论基础知识、临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而且要根据医院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保证考核质量。

2.2.3 实行激励制度 在公平、公开、公正考核基础上,充分利用考核结果,采取职位晋升、提高福利待遇以及降职、辞退等激励机制,对表现较好的人员给以奖励,对表现一般差的人员给以一定的惩罚,且开除表现很差且长时间不改的人员,保证医院高学历人员的整体素质。

2.4 创造良好的医院工作环境,鼓励高学历人才创新

2.4.1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医院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不以工作年限压人,也不以学历为唯一标准,创造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同时医院要加大对实验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投入,为高学历人员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4.2 实行创新激励机制 对高学历人员在重大科技成果、学术等上面取得的成就给以一定的奖励,鼓励其继续创新。

2.4.3 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医院要不断与时俱进,通过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讲座、指导和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医院的沟通合作,不断完善医学相关知识结构[4]。

3.结论

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展且复杂的过程,医院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制定长期与短期结合、引进和培养结合、连续性与间断性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医院高学历人才选拨制度、明确高学历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采取“名师带教”培养模式、实行考核及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几个方面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高学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医院储备人才,推动医院科研、临床技术、服务水平等进一步发展,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云.浅谈医学高学历人员的培养[J].中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6):5280-5281

[2]韩滢滢.关于医院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交通医学,2012(4):398-400

第2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校;学生管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54—02

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规模逐渐加大,高校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因为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高校开放性政策的实施,增大了高校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工作难度。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鉴于此,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急需提出。国家也加大了对这方面的关注,我国于2010年提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的教育要实现改革与创新,改革创新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最强大动力,要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落实到教育体制改革上去。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国的高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改革中坚力量,应该从改革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做起,在借鉴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入学人数的增多加大了学生管理难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需要的高校毕业人才在数量上急剧上升,再加上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自从此政策实施以来,高校的学生数量连年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是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学生的扩招,意味着高校要扩建新校区以及修建大学城等,再加上全国各地的学生汇集到一起,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处事方法都不一样,要将这些学生管理好,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肯定行不通,因为传统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对每个学生采取的方法都是一样的。但是要将这些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管理好,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方法,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这就不可避免的加大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量,工作量的增大,也就意味着难度的加大。

(二)学校缺乏经验型管理人员,管理业务水平需要提升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辅导员管理幅度较大,现以宁波大学为例,截止2011年12月,宁波大学的所有辅导员平均年龄为28岁,在这些辅导员中,教授有1位,副教授10位,讲师38位,助教85位,学校辅导员总人数将近140位。按照这样来说,宁波大学每位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数接近150人,可想而知每位辅导员的工作量有多大,再加上这些高校辅导员还要从事其他的工作,这也需要耗费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时刻背负着重大的压力,要使他们照顾到每个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上述问题,现行的高校辅导员业务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一些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都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是新上任的辅导员由于缺乏管理学生的实际经验,再加上很多辅导员在工作期间还要忙于学术,使得他们参与学生活动的机会减少以及缺少与学生沟通的环节,导致这些辅导员并不能正常发挥他们高学历的优势。

(三)校园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加大了管理难度

随着我国高校的开放性办学越来越普遍,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交流机会大大增加,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开放型发展,避免了学校的封闭式教育模式,但是也给学校带来了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困难。因为随着学校的开放性办学,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有的人能从中受益很多,有的学生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对此并不赞赏,依然坚持封闭式的学习模式。这就很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形,那么学校的管理人员就必须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这就增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再加上受到外界市场的影响,很多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高校的学生会在上课期间外出打工,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安全成了问题,鉴于此,学校也必须对这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另外,受到学校内部环境以及就业机制变化的影响,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新的、系统化的、全面的学生管理里面以及方法又没有正式形成,在这种时期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越显困难。

二、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在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保证高校优良的教学及生活秩序

在高校中,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是最基础的,它是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就必须将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与学校的发展状况结合起来,通过以往的管理经验,试求找到学生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尤其是针对学校每年的扩招生工作,学校必须以一种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现代化的方法,不断对学校的创新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从而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我国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并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这项规定的颁布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帮助,但是从该规定的实施细则来看,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细节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及完善,这样才能使其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此外,国内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本着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原则,对学校现行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并对部分不合理的内容进行修改及补充。

(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热忱地为高校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及效果,必须弄清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切实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内建立一个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向该机构配备专门的心理专家。新形势下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必须针对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以富有情感、富有亲和力的方式来帮助那学需要的到帮助的学生,引导学生愿意将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想法传达给专家。此外,该机构还需要完善其工作机制,试求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但是还需要继续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切实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三)加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毕业生可以说成是每个高校步入社会的“宣传品”,因为学生的就业情况将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发展。因此,不管是从学校的利益出发,还是以学生自身利益出发,都应该加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力度,完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学校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并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专家。另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立并不等于就业教育工作的完成,还需要对其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学生去了解及时的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技巧。另外,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国家的就业政策有着更深刻的了解,这对他们以后的就业是有帮助的。

三、总结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学生处工作的全部和重点,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并且把管理工作提高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去认识和对待,并且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21世纪的主题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视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且长远的任务,作为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应该时刻本着“以生为本,建立和谐校园“的工作理念,为培养出成绩合格、品行端正、全面发展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教学体系;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04-03

1 构建合理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和框架设计,以及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教学顺序、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一系列教学要素。高校的教学研究主要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是提高学生择业竞争中地位的重要措施。目前,一些高校为了扩大建校规模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质量上认识模糊,管理松懈,在师资力量上投入不够,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学条件落后,严重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1]。因此,需要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来提高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

2 高校教学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学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是由各高校相应学科或职能部门制定,在各门课程设置中只考虑专业的发展,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大多数课程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设定的。特别在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上具有自的高等院校,未能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没有使学科各专业达到实践化、结构化、专业化水平,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现今,大多数高校仍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缺乏实践教学,有些高校虽然看到实践的重要性,但对实践教学投入仍然较少,未能建立完善的硬件设施[3]。除此之外,我国现有一些高校一直受学科建设和传统思想文化观念影响,在学生培养目标上逐步偏离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实施的意义,将学生培养成学科人、职业人,而不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总的来说,我国很多高校仍然没有转变现有单一的教育模式,走全面发展之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高校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偏离实际。高校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没有准确有效的定位,忽视在培养方向上应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符合,没有考虑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缺乏将人才与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4],产生供求矛盾,导致学生学无所用,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我国高校教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多数高校理论与实践结合率较低,仅重视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只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资金投入和建设,而忽视对基本学科和基础实验室的建设。高等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学以致用,以实践为基础,培养有文化、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接班人。但很多课程由于缺少相应的实验设备,只能进行理论教学,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造成学生对于所学课程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多数的实践教学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开设,没有考虑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很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只是安排很少的实践教学学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5]。

3)教学机制分配不合理。在高校的各项考核中,都是以科研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教学学时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教师在年终考核量化或评定职称时,也是以完成科研课题或者的等级作为最终评定的硬指标,而这样的结果使得在教学一线工作、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根本不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科学研究,导致教学一线的教师与教学学时少但科研方面较多的教师相比,无论在评定职称上还是校内津贴分配以及各项考核中,都不占优势,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产生挫败感,从而导致一些一线的教师思想情绪波动,不能很好地安心于教学工作,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年授课400课时的教师可能还没有年授课50课时但是有一项或几项科研成果的教师获得的肯定和津贴可观,而这样的情形在各大高校几乎成为不争的事实,实践考核的机制上存在很多问题。

4)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教科书中的理论内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始终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体系的实施[5]。一些高校对于理论性强的科目,实验课能不开则不开,对于实践性强的科目,实验课也仅有几学时,导致只能开出一些验证性实验。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大实验及可开发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实验根本没有时间开出,实践与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不能有效地为理论课提供帮助,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

5)实践教学硬件条件较差。与国外相对比,我国对教育的投入整体偏低,效果不明显,缺乏专业的硬件设备。高校对实验设备的投入有限,尤其对高端仪器的投入更少,相关的实验教师缺乏。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范围,因此必须有一些专业的先进实验仪器设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和一流的师资队伍。尤其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师,他们不仅要擅长专业理论的讲授,而且要能熟练指导生产实践与实习操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质量和数量都难以保证,这无疑成为高校实践教学一大难题。而实践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较差也成为束缚实践教学的一块绊脚石。

3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1)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各高校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针对实际问题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把理论教学放到实践环节中来进行,这样便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和理解。实验教师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实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把实践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如机械类的实验课可以使用生产中实际应用的典型零件作为实验构件,这样更生动具体。实验课的内容尽量把各个相关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贴近实际应用,多开设综合性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自己做零件。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在金工实习期间自己制作小锤,拿到热处理实验室,自己动手进行热处理实验。通过这样的一个开放性实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2)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对一些实践性强的学科,实践环节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和训练。加强实践教学考核,让学生重视实验课。例如,机电学院开设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理论课考试成绩占80%,实验成绩占20%,实验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这样强化学生重视实验课,杜绝了学生不来做实验的现象。对于实验考核,学生要签到考核,每次实验课都要求进行签到,迟到的学生单独签在迟到本上,在考核成绩上要予以扣分。实行实验签名制度,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原始记录,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指导教师要对学生所做的原始数据进行检查,合格后签名认可,并将原始数据作为实验报告的附件一起上交,作为最终考核成绩之一;没有原始数据的,实验报告无效,同时也防止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过程中抄袭。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设置合理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重构教学体系,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实践教学从属地位的状况,就必须对高校教学机制进行合理的分配,合理修改教学计划。

①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验课学时。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适当压缩一些理论课学时,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

②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形式多样,并且自成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实验、金工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各类学科竞赛、课程实习、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等。

③制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形成教学文件。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随着高校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已成共识。高校现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梯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在教学前沿勤奋工作的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同时还应强化专职实践教学教师培训,可派专职教师到相应学科领域的生产实际中学习,加强实验技术人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稳定精干的队伍[6]。在强化实践教学设施方面,一方面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实验教学设备的配套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高实验室利用率,逐步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化和管理信息化,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最终促进实验室建设和改革,推进实验教学师资水平的提升,拓展实验室服务功能,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能力是一个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体现,而目前一些高校只注重理论教学,逐渐与实践教学脱轨,导致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成为高学历低能力的学生。因此,在高校教学体系中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

①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

②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指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学校要大力投资建设各类模拟实验室,改善实验条件,购买先进的管理信息运用技术。

③组建高校实验中心。发挥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这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④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7]。要给学生营造创新实验的氛围,挖掘学生创新的“灵感”,提供一个自由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里组织的各类创新活动。

⑤实验室为各学科的学生提供服务。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让各学科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实验室学习,把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

⑥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树立一种严谨求实的作风,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我国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人才的培养是保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在世界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部分。因此,要改变教学模式,扩大实践教学规模,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各大企业培养出多层次、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肖志扬.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07.

[2]文超武.以突出特色、高水平为目标,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包装世界,

2013(4):24-25,27.

[3]杨扬.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13(10):205.

[4]王文艳.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38-139.

[5]沈奇,张燕,罗扬.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36-38.

第4篇

关键词: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对武昌理工学院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原有办学特色的简析

(一)专业简介

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设立于2002年,原属文法学院,几经变化后,现隶属于文法与外语学院。法学专业现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1名,具有副高职称者4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1名。行政管理专业现有教师4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在鼎盛时期,法学专业在校学生近千人,行政管理专业在校学生也曾超过200人。近年,由于招生规模缩小,目前法学专业在校学生已不足200人,行政管理专业目前在校学生也降到百名左右。两个专业现有规模的确很小,但它们在学校的地位却很重要。因为作为一所大学,不能毫无人文气息,法学和行政管理专业则成为体现学校人文气息的重要载体。

(二)“特色教育”是两个专业既往的最主要办学特色

两个专业成立伊始,就开始了对特色教育的探索。首先是鼓励具有潜质的学生报考研究生,安排专职教师作为负责人,对考研学生进行辅导,并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便利。因此,首开组织学生考研之风,为当时的文法学院在学校赢得了声誉。此后,法学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先后组织了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与司法考试辅导班,利用课余时间安排专职教师为学生上课,学生也积极参加辅导班的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组织学生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始于文法学院。文法学院组织该活动的初衷是督促学生多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服务于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人才培养目标。法学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将这一活动一直坚持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特色教育的组成部分,取得了一定实效。活动中,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列出读书清单,保障所读书目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学术价值。学生读后写出读书日记,由素质导师对读书日记进行批改、评分,记入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学分中。

文法学院开展特色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暑假,大部分学生在家乡就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记活动日记,并撰写相关的专题实践报告,开学后,将实践日志和实践报告提交给专业教师批阅。小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社会开展专题调查,让学生直面社会问题,待取得第一手调查材料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写出调查报告。

二、法学、行政管理两个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办学规模缩小等诸多问题

(一)两个专业因招生规模缩小而面临生存危机

近年,因法学、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率偏低,两个专业招生规模在逐渐缩小,学生规模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两个专业已有多名优秀教师流失了。招生规模缩小已成为学校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最大问题,由此,也引发一些其他问题。

(二)在现有特色教育难以完全维持的情况下,两个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两个专业特色教育的主干部分是考研、考公务员,法学专业加上一个司法考试。往年,考生们的成绩之所以突出,离不开学院组织辅导班,让专业教师开课讲解。如今,招生规模缩小,两个专业每届各自只有一个班级时,学校再也无力组织起考试辅导班了。可以说,维持两个专业发展的支柱已不复存在,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今后靠什么去维系自身的发展呢?置身于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它们不仅要与国内同类的专业竞争,也要与校内、院内的其他科系竞争,没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就难以立足于“强手之林”,更谈不上发展自己了。所以,为了生存和发展,当以往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时,建立自己新的竞争优势就是必然的选择。

(三)实践环节的教学比较薄弱

如何做好实践环节教学是两个专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两个专业作为文科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尤其是毕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像理工科那样,可以通过逻辑的推演或实验室的实验操作来获取实际操作知识并提高能力,而必须通过真实的场景或模拟的场景进行演练,才能锻炼实践操作技能。

在我国,高校同类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的部分课时被理论教学所挤占,毕业实习走过场的现象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这两个专业以往在认识和实际操作上没有摆脱该现象的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突出。

在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现存的问题时,两个专业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改变毕业实习走过场的现象。

三、对法学、行政管理专业更新专业发展之路的探讨

(一)实施三阶段发展战略

第一阶段侧重于拓展生存空间,保存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第二阶段聚集实力,扩大招生规模。第三阶段争取硕士招生权。这一规划可能被质疑为不切实际。我们认为,既然是规划,就应当将眼光放长远一些,只要是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就不妨先规划进来,这样也可为奋斗者提供更大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再过若干年,如果两个专业达不到这一目标,恐怕即使不被市场所淘汰,也会被学校所淘汰。所以提出这一渐进性的规划有一定的必然性。

第一阶段所需时间与两个专业同类毕业生的市场就业率有较大关系。经过一个周期后,如果两个专业同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好转,则这一阶段就可能结束。当然,若两个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也会使第一阶段所需时间缩短。预期该阶段所需时间为三年或更长一些。

第二阶段到来的标志是招生规模开始扩大,法学专业逐渐扩大到三四个班,行政管理专业扩大至两三个班。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每个专业可以吸收若干高学历、高职称、有经验的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组成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为取得硕士招生权做准备。这一阶段预期为三年。

第三阶段两个专业开始通过学校申报硕士点,从开始申报到获得批准,预期不会少于两年。

从此开始,励精图治,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发展,需六至八年,最终获得硕士招生权。到那时,硕士招生权也许不再象征专业的强大,而只能作为某专业存续下去的通行证了,届时,两个专业中若有达不到目标者,或许会被淘汰。

(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施需求导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策略。

1.在招生方面,如果政策允许,有两点值得考虑:第一,向西部生源倾斜。对于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西部是一个广阔的就业市场,但中东部生源的毕业生往往不愿到西部去。显然,两个专业若多招收一些西部学生,待毕业时一般不会不愿回家乡就业,这将降低就业压力。第二,可招收一部分理科生,尤其是法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招收一定数量理科背景的学生,能影响和帮助其他学生。如果全是文科学生,易形成逻辑分析上的盲区。

2.在教育培养方面,可完成“一个转向”“三个结合”,即由过去的“特色教育理念”转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理念”,常规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单个专业内知识面广的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一个转向”:原来两个专业特色教育的支柱即组织“三考班”,现已不再可能。为此,在原专业发展理念整体上失去存在基础时,必须建立新的理念,使其发展获得支撑。这一新理念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个结合”:首先是常规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常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其特点是传授知识快捷,比较适合应试教育,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案例教学法,在这里我们特指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围绕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教师进行追问,这样一种教学过程和方法,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指导,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做到对某个专业知识点的深入体察,故适合素质教育。由于对单个知识点用时较多,使传授知识的广度不够,不太适合应试教育。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做到本专业就业,就不能绕过应试教育。他们要通过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在这些考试的内容要求点多面广的情况下,就不能在单个知识点上花费太多时间,所以不能在所有的课堂上都倡导案例教学法。可以专设一门案例分析课,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开设一门案例分析课,由它将各主干课程的知识串通起来,专门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以调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兼收两者之效。采取常规教学法教学时,要贯彻学校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其次是“培养单个专业内知识面广的人才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相结合”,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作出适当调整。法学专业可以充实税法、公司法等课程,开设证券法与房地产法等课程,压缩实用性不强的专业选修课,拓宽实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使毕业生能在大中城市开辟新的法律服务项目或胜任新的法律服务项目。法学专业也可利用现有条件,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或开设外语类课程。行政管理专业可在现有开设的行政法、合同法、公务员法等法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宪法与法理学等课程,在更大程度上打通两个专业,由知识的复合跨向人才的复合。

再次是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需对等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当实践技能训练课时本身就很少时,如何保证毕业实习不走形式?最好是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可是,武昌理工学院两个专业的几个实习基地都已建立多年,均分布在武汉市城区或郊区,它们不仅接纳我们的学生实习,还接纳其他学校的学生实习,一到毕业实习季节,各校学生大量进入基地实习,学生基本上学不到真正的实践技能,许多学生干脆将毕业实习时间当成了寻找工作的时间,毕业实习一定程度上走了过场。我们倒不如换一个思路,请有实践经验的法律从业人员、国家公务人员进校园指导学生实习,以上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实践技能,在此期间由指导教师将学生带出去进行几次实地观摩,如旁听庭审等,这样做,哪怕只用一半的时间——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找工作,效果可能更好。

3.在考试考核方面,要保证成绩的真实性。有三个环节需把关:出卷、监考与改卷。对出卷的把关,可由教师提供试题,学院建立试题库,考试由学院统一命题,开考前试卷对任课教师保密,在许多课程只有一个任课教师的情况下,这样做可避免任课教师考前对学生泄题。对监考的把关,不能让本系的教师监考本系的学生,更不能由任课教师监考所任课程,可由院内系与系之间交叉监考,最好的做法是由学校统一安排,院与院之间交叉监考。对改卷的把关,可改由任课教师外的其他人批改。为了使这种方法可行,考卷可全采用客观题——客观题也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霍宪丹.法律教育:从社会人到法律人的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

一、高等教育面临着时代新挑战

目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经济、社会、环境、安全等新问题层出不穷,海量的知识和数据在网络上传播,“大数据”似乎成为绕不开的生存背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改变且越来越高。面对新的挑战,除了必须培养巨量的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以便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还必须培养更多的能够引领科技、文化和思想变革的创新型人才。只有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优势,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崛起。引领社会变化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必须具有超越现有知识规范的想象力和理论构建力。创新型人才一方面必须具有跨越学科知识界限的复合性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实际进程也具有密切的感知关联和认识敏感度。可以说,只有具有知识转移和方法转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只有具有解决复杂而多变的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鉴于社会的发展变化,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有符合时代需要的理念,而现时代的需要就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较高知识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我国开设外语语种最多(截至2013年,北外共开设了58种外语)、影响力也最大的高等学校,一直是翻译、外交、外贸、新闻等涉外人才培养的基地。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我们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呢?显然,要取得成功,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兄弟院校现成的经验,只能根据北外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现实去自主探索。

在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初期,北外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因为在长期封闭的情况下,懂外语且能够熟练地使用外语的人才本身就是稀缺的人力资源。而熟练地掌握外语在当时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国外的“前沿知识”和“先进经验”,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我们更多的是在接受信息,是在聆听、学习、消化、吸收。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许多孩子从牙牙学语或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外语,还有许多孩子跟随到国外从事商务、进修和研究的家长到国外生活并且在国外的学校学习。当这些孩子进入大学时,他们的外语水平已经很高,同时他们还修习了自己的专业。当进入人才市场时,这些外语好同时有特定专业背景的学生肯定更具有竞争力。

同时,国家对涉外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了,即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不仅是向国外学习,而且还要介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本身,为了国家利益也要阐释中国的“看法”,以便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不仅如此,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交往中,我们还必须争取我们的话语权。要想有话语权,不仅是语言能力,还需要有足够的知识视野和思想。这样一来,仅仅外语好似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级涉外人才的需要了。在新的条件下,不仅涉外人才外语要好,还需要他们有特定的技能、专业知识和战略思考能力。

还有,过去我们对外交流主要是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现在我们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成为全方位的工作。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经济触角已经遍及世界各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只掌握英、法、德、日等语种,我们必须培养一批掌握亚非拉各主要语种的人才。因为当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碰到的法律和政策文件不能仅靠英语,还要掌握当地语言。当地语言表达的法律条文更能够反映本土法规和政策的文化人类学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利用当地语言可以与社区居民进行更加微妙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这容易建立信赖的社区关系,从而帮助企业在当地的发展。这是我们发展非通用语言的时代背景。

二、大学必须基于时代变化不断进行改革

基于时代的变化,北外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基于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所谓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际上就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精英教育——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即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引领者(leaders)。国家在经济、文化、工业、教育、科技、金融、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有赖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精英人才的知识、能力、责任、视野,往往决定了这个国家发展的可能性。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为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北外应该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复语型、复合型的涉外人才。

(1)要培养高水平复语型、复合型涉外人才,就必须不断进行学科调整,建立相应的教学科研的学术组织。近年来,我们结合外语实用人才的培养,逐渐孕育发展出国际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也发展了新闻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其目的就是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学术环境和知识氛围。高级涉外人才不仅要有很好的外语,同时也必须在本土文化和语言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所以北外也建设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我们绝不能盲目地发展专业,我们的专业必须是服从复语型、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的目的。

复语型人才的培养是要学生在有限的学习阶段掌握更多的语种。为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的学习时间,我们必须有效地安排教学计划。而有效地安排教学计划,就必须对过去相对封闭的学科体系和狭窄的学术组织进行综合性改造。我们现在已经组建了“亚非语种群专业建设平台”、“欧盟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平台”,开展对全球多语言教学与研究,培养跨文化交流高级专门人才。但是,院系之间长期形成的壁垒并不是那么容易打破。要真正进行复语型人才的培养,可能还要重组基层学术组织。譬如,如果把拉丁语系的语种(如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整合为拉丁语言文化学院,这显然有利于学习拉丁语系的学生在相近的语种中进行知识学习的迁移,使他们掌握语言的生成规律,获得更多的语言能力。同样地,把俄罗斯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等语种加以整合,组建斯拉夫语言文化学院,那显然便于学习斯拉夫语种的学生获得更多学习其他斯拉夫语种的可能性。单一语种的院系,特别是较小的语种,既不利于教师的知识视野的扩展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学识增长。为了高水平复语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重组目前相对学科狭窄和人员较少的学术组织,使其变得适应学科交叉和易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

重组的学术组织,应该是发挥校、院、系三级的各自优势。学校更多进行宏观规划与管理,为院系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学院谋划本学科群的发展方向和凝练学科特色,组织跨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系一级主要是安排和落实本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而管理的重心应该向学院一级倾斜,以激活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

(2)要培养高水平复语型、复合型涉外人才,学校就必须建立一支知识视野开阔且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还要有一支敬业高效的辅员工队伍,以支撑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活动的展开。大学的存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这里,有以下几个结构问题:

一是教师和学生的数量比。如果教师太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关注。如果教师太多,学校的办学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不是教师无限多,教学效果就一定好。经验告诉我们,当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时,所有人的工作热情都会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在办学效益和教育效果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二是教师和行政、教辅、后勤人员的数量比。没有一定数量的行政、教辅、后勤人员,就无法支撑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活动,但是如果行政、教辅、后勤人员太多,不仅会影响到办学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学校的学术氛围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就难以改变行政化的状况。从2011年,全国普通学校教职工人数较2002年增长了81.21万人,涨幅为58.3%。专任教师增加68.52万人,占学校教职工比例由47.4%升至63.2%,这就是说队伍结构得到合理的优化。在这个方面,北外还有很大差距,2012年专任教师占学校教职工比例只有48.59%。不过,这也说明我们仍然有很大空间通过优化结构提升教学科研的能量。2013年,我们专任教师占学校教职工比例已经达到51%。

三是建立适合学校特色的政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主,思想坚定且能够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学生工作队伍,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北外,有众多的小语种教学任务,可是由于小语种招生人数少,且往往多年间隔招生,因此,小语种的教师工作量并不饱满,他们完全可以有精力轮流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这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同时他们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就进行立德树人的活动,这就可以更好地落实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另外,理论课教师也应该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一部分。他们与学生密切接触,会有利于他们掌握学生的实际思想动向,从而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做辅导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四是教师队伍也有一个结构优化的问题。譬如,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结构等等。在学历方面应该逐渐提高入职门槛,更多地直接引进高学历的人才,鼓励现有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便形成有较高学术追求的教师队伍。从学缘的角度看,应该鼓励引进更多国外、外校的优秀人才,以便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多元学术氛围。应该鼓励部分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师去国外、外校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的学位,以便形成知识视野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3)要培养高水平复语型、复合型涉外人才,就必须把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是说,学校应该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考虑问题,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和安排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同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安排、内容和方法,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沿袭过去的经验,而应该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高,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学习环境的变化。我们过去的学习方法有些依然有用,有些可能已经无效,有些有效的方法也需要根据变化的条件加以改变。

就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也要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将学习从对已有结论的记忆转变为发现新知识和新阐释的过程,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和方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结论。所谓合作性学习,就是师生或同学一起进行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分工协作,通过相互激励实现共同提高。所谓实践性学习,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建知识,鼓励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在真实的世界中了解现实,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4)要培养高水平复语型、复合型涉外人才,就必须凝练自己的学科特色。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就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北外的优势过去是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学,现在也是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将来还将是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如果有变化,那么首先就是量的扩张,这并不是规模的扩张,而是教授语种数量的有计划扩大,以便配合国家全球发展战略的需要。北外计划到2020年将外语语种增加到70种,从而基本满足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当然,变化更多地将是质的变化,这主要是高水平复语型、复合型的涉外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所谓复语型人才,不仅意味着掌握外语的数量增加,而且是跨文化视野的形成和扩大。所谓复合型人才,不仅意味着所掌握的知识面的扩大,而且是跨学科视野的拓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我们发展一些专业,除了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知识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还希望这些专业必须办出自己涉外性的特色。以外语类教学为主且培养外向型人才的一所学校,国际化肯定是其基本特色。外语好是所有专业学生所必须的。尽管北外有汉语言文学学院,但它与其他学校的汉语言文化学院不同。我们的中文专业的学生学外语的课程要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汉语言文学方面肯定竞争不过北大、北师大等高校,但是外语要比其他学校强,我们的外语课程占的比例大。又如,我们有国际商学院,经济知识金融这些专业肯定比不过北大、人大等,但是我们学生的外语应该占有优势,我们国际商学院的课程中也是外语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就是用这种错位理念来培养涉外人才的。新闻也是如此,北外的新闻专业不能跟人大、清华的新闻专业比,但是我们的外语应该是强项。我们的法学院就应该培养国际法方面的人才,比如在国际上知识产权法就是发展特别快且国际化程度高的领域,那么我们就在这个方面发展,这就是我们法学院的特色。与其他学校相比,北外的专业特色就是国际化,它本身就应该是国际化的。国际化就是北外存在的最大理由和最大价值之所在。

三、处理好改革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在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复杂的问题相互缠绕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来面对问题,必须有足够的细心和智慧来梳理问题,必须有足够的激情和办法解决问题。

首先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大学必须不断调整学科才能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否则我们就会落后于时代。我们的改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实际,不能盲目地行动。由此看来,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务求实效就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原则。我们绝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改革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外语教学的确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不尊重这些特点、规律和要求是不行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条件的变化外语教学的特点、规律和要求也会出现一些变化,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特征。看不到这些新变化和新特征,同样也是不行的。比如,在数字和网络条件下,学生在网络上就可以了解许多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要从传授知识更多地转向引导学生批判地分析知识,通过解构和重构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现在,全球交往越来越广泛,外语不仅是某种语言工具,而且是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要教语言,而且要教语言所承载的特定社会和文化存在。在这方面,北外的英语学院、亚非学院、德语系等单位已经有很好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改革的实际经验。但是,这些探索仍然是局部的,而不是综合性的改革,没有进行体制性的改造。我们必须通过学科调整和学术组织的改造,来巩固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今后几年,我们将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

第6篇

[关键词] 科学人才观 高等教育 新理念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科学研究,一方面需要靠培养的人才来完整,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过程也是特殊的培养人才的过程;服务社会,一方面社会建设需要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各类人才的科研成果也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因此,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战略,必须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同志关于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指示,不仅是对过去人才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因此对以培养人才为其核心功能的高等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必须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一、终身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突出了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解决了对人才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认识问题,这一观念要求整个社会应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渠道,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的要求,关键是要确立终身教育的新理念: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高等教育应担负起初等教育后的所有后续教育任务。传统高等教育确定的是阶段教育的理念,它指向的仅是人一生的特定阶段――初等教育结束后的提高教育阶段:从年龄上看,大致是十八岁至三十岁之间;从层次上划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阶段教育理念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人们在“学成毕业”之后,就总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显然,这个前提假设是不成立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每个“学成毕业”的人在工作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解决新问题?从个人来说,应是重新学习;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是要进行人才资源再开发。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阶段教育理念转变为终身教育的新理念,使人们一辈子都是人才。

二、大众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的“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揭示了成才对每个人的平等性,解决了对人才成才途径的理论认识问题,这一观念要求整个社会应把每个人都当作人才资源来开发,只有这样,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足够的人才保障。

为适应“把每个人都当作人才资源来开发”的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应当确立大众教育的新理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传统高等教育确立的是精英教育理念,它指向的仅是人民群众中的很小一部分――通过高考被录取的高中毕业生。精英教育理念认为,只有考上大学的人才会成为人才。这是偏面的。精英教育理念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大量需求的要求,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教育应遵循“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将精英教育理念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新理念,立足于为每个人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帮助每个人成为人才。

三、 人本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的“以人为本的观念”阐述了人才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解决了对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理论认识问题,这一观念要求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前进。

为保证人才在“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及鼓励、支持、帮助人才干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作用,高等教育应当确立人本教育的新理念:尊重每个人的受教育的权利;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在张扬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的基础上重视共性教育。传统高等教育确立的是知本教育(知本――以知识传授为根本)的理念,它指向的是知识以及知识内容的传授。知本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任务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知本教育理念既忽视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动活泼的人,更漠视不同的受教育者所具有的不同个性,这与社会发展的主旨――人的全面发展是格格格不入的。高等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鼓励并帮助受教育者发展个性,并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四、 素质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人才概念”是以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作为人才的根本衡量标准;而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两个基本判断标准。一个人若已经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就是“显人才”;若还未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满足两个基本的判断标准,那么他就是“潜人才”。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抓住为社会建功立业的机会,“潜人才”就可能转化为“显人才”。

第7篇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有自卑心理。他们经历了中考或高考的失败,总认为低人一等,很容易导致进取心不强、自觉性差、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以下具体环节着手。

一、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

(1)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环境。学习环境,通常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其影响的外部条件和主体对外部条件的感觉。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学习更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没有一个优良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想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良因素:缺乏人性化的学校规章制度、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浮躁的学习风气等。为此,职业学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校园学习环境。它应包括:拥有开明、创新、魄力风范、学者型的校领导,有效的管理机制,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氛围,完善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和评估。

(2)营造活泼互动的课堂环境。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相互交流、师生相互交流的环境,对每一个教学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应该有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亲切的态度、规范生动的语言,创设活泼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变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观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高涨,使他们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

二、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短期学习目标

学习主动性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十分重要。目标明确、适当,容易实现,而达到目标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师生评价高,受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强。

三、用爱唤起学生的进取心

晕轮效应指的是: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楚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被称为晕轮效应。这就是说,我们既会因为一个人某一方面太优秀而忽视他不优秀或恶劣的一面,也会因为某方面极差而忽视了他的闪光点。苏姆霍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学生,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虽然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老师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学生,要经常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关注。要和他们的家长多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来自家庭的爱,使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加强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指导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定期请资深的专业教师或聘请行业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专业的前景及今后要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相关课程、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所学专业。另外,学校也可开设创业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让学生真正清楚职业教育的目的,给自己准确定位,懂得职业道德的意义。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提高对职业的认知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并为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不断下降成了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8篇

现阶段,我国共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其中以师范类、综合性学校居多。心理学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学科研、医疗卫生、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等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社会用人单位对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四个方面。[2]

一、提高人才培养规划制定的科学化水平

1、影响心理学科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从内部来说,心理学由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组成,兼具自然科学属性与社会科学属性;从外部来说,心理学并不是一个孤立于其他专业的学科,相反,心理学的诞生、发展都与生理学、物理学、哲学、医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学等相关学科联系紧密,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知识结构完善、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因此,综合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成果及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就心理学人才培养规划工作制定动态修订机制,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心理学科整体发展中考虑。

2、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制定遵循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指导人才培养规划编制工作。其次要紧密联系实际,经常性、广泛性地征求各类各层次学校、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城市街道社区、农村贫苦地区等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对心理学人才在规模、层次、领域、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确立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正确处理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最后要统筹发挥好学科建设同人才培养之间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坚持学科建设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引导和鼓励学科研究成果优先向人才培养领域转化应用,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集中。

二、提升教师实践示范能力与改进教学方式

1、教师实践示范能力提升方面―以“双师型”教师成长为例

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师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当前,师资队伍缺乏社会实践工作经历,导致人才培养示范性不强是个主要问题。高等院校心理学任课教师及科研人员学历层次高、理论知识渊博、科学研究能力强,成为培养心理学人才的保障条件。但从实际情况看,教学科研人员绝大多数在进入学校以前的主要工作经历是学校学习、教学科研,心理学社会实践工作经历匮乏,对中小学校学生管理、医疗卫生临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生产安全部门等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没有体验,无法将理论与社会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必将导致理论能力强,实践技能薄弱的困境,造成教学空洞,不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是心理学师资队伍建设需重点加强的环节。

高校应加快研制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和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并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3]探索“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示范能力提升。“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将成为“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实现途径之一。[4]发挥高等学校在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同高等、中等职业院校在职业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技术、教学装备、实践基地的特色有机对接,开展互派互学、挂职教学等多形式的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推动高等院校心理学教师队伍“双师型”人才团队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心理学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深入中小学校、医疗卫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一线,了解社会对心理学知识的需求与需要,掌握困扰人们心理健康的各方面因素,运用丰富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研究成果,制定适用于中国本土的咨询方法与促进方案,在服务群众心理健康的同时,探寻和总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经验与方法,反哺高等学校心理学教育教学。

2、教学方式改进方面―以教材使用为例

在心理学人才培养中,教科书的功能与作用具有不可代替性。科学研究成果的充分吸收、国外经验有选择的借鉴、经典理论知识与实验方法的应用等成为教课书编写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心理学教科书体系,反映了心理学科发展取得的成就。但在教师、学生教材与教辅资料的选用、征订与教学处理上还有待规范。

首先,面对心理学系列教材门类繁多的现状,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的选择上可以有所区别,专业课的教师用书也可以不止一本。学生教材的选用要适时以图书市场的资源变化及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为依据,经过学校院系教研组同仁共同认定。鼓励教师编著、选用内容贴近我国社会现实,能指导学生学习实践的教材,已有研究反映出公共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单一陈旧,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比如能力这一章,教材中就用了大篇幅的版面介绍了各种能力的理论与能力的测量方法,却只字未提和学生息息相关的能力的培养。因此,不难看出目前心理学课程内容严重缺乏其应有的实用价值。[5]

其次,要本着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原则规范征订管理体制,避免教材征订配发工作滞后于教学工作、频繁更换教材版本,而出现的实用性不强、教材与教学大纲不匹配等结果。教材属于生产资料范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理论知识消化、实验原理融化、社会实践升华、达到教材服务于教学、传递知识、指导实践、增强能力的基本作用,改变传统教学情境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考试完全依赖教材的现象。

最后,应该把电子教科书的便利性、丰富性、非线性等基本特征和纸质教科书不具有的优势以恰当的方式引入教学活动中,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便利化水平。[6]因此,在教材教辅资料的处理上,鼓励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设备、学术资源改进教学,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解决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学习主动性严重不足而影响教学质量的现实问题。[7]教师参阅国外优秀教材,获取其附带的数字化、立体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优秀课件、教学建议、经典案例探究、视频库、习题库,相关专业软件等,用于教学互动元素、能力提升等环节;同时要防止过度依靠信息技术,忽视纸质教科书在教育教学当中的核心作用。

三、创新学生考试考核评价体系

1、考试综合评价体系

通行的心理学考试组织形式和方式暴露出的弊端是考试形式单一且范围狭窄、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且重理论知识、考试时间过于集中且学生学习压力大、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试卷分析与考试结果反馈力度不够等。[8]但课程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效的可靠方式之一,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而应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重组。因此,要采取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学期作业、课程论文、课程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技能熟练程度、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化、个人与团队素质等综合能力。本着“人人都有特长、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观,对每一位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建立“灵活多样、区别对待、全面发展”的考试综合评价体系。

2、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心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方面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等三个层次和方面。[9]应充分运用三维实践模式打造五个“会”的心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10]任何一门应用性基础研究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将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技能技术同对应的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结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是增强学科发展水平的驱动因子。鼓励学生经常性地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市场从业准入条件、社会用人需求及就业方向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增强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对接意识。强化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涉猎人类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学等领域知识,追踪心理学科研究最新动态和前沿成果,创造性的开展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检验学生在综合知识应用、研究方法选择、科研能力激发、就业能力锻炼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完善主要以考试或校内活动绩效为主的评优选先、考核人才的机械化机制,适当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认定标准纳入学校学生考核系统,如:获取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国家从业资格等级,见习企业(单位)对见习期的鉴定结果。以此,建立“理论+现实、实践+创新、毕业+就业”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四、创新心理学人才质量的培养机制

目前,心理学研究呈现出横向同关联学科融合、纵向不断衍生拓展的态势,更加注重对微观心理机制的探讨,对人性价值潜能的关怀。心理学科学研究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同教育、医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实验室和科创孵化机构(企业),将人才培养的课堂放在实验室,把社会实践与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教科书。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明确提出“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由此可见,心理学科社会化应用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纳入到居民身心健康范畴。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教师队伍教学科研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使绩效评价侧重科研成果对心理学科发展促进、贡献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侧重科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以此不断挖掘学科内生动力,推动心理学科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自我发展。

第9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试点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中外合作办学

一、高校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师资力量,大批量教学模式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殿堂,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海量的知识贮藏本应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高校输出的人才却普遍缺乏缺乏创造的活力,习惯于“标准答案式的任务”和“模仿一切”。根据清华大学“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及发展状况调查”,56%以上的导师认为博士创新能力一般,68%的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或差,这和高校缺乏富有创新力的师资力量,在本科阶段采取大批量教学的模式无不关系。日益扩大的学生群体使得高校教师不得不平衡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课业任务;受制于教学进度和课堂管理的难度,进一步深入的深入教学和创新型实践活动不得不减少或降低难度,因而“交代课本内容”成为更多教师无奈的选择。

2.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以基础内容代替深度内容

创新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源泉。创新来源于对实际生活的思考,来源于对理论和现实的批判,来源于不断地尝试和突破。课堂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启迪学生,引发对于现实的思考。然而高校课堂普遍呈现出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对“新知识的避而不谈”的现象,不仅学生活在“象牙塔”里,教师也能履行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的责任。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地,既是对中小学教育的突破和升华,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绝不能纸上谈兵。

3.大学生缺乏创新的渴望和需求

应试教育往往呈现出“教师给出问题,学生通过模式化、技巧性的思考方式求得唯一的标准答案”的形式,答对则会受到奖励,而答错则被否定。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学生习惯用“成绩作为一切标准”,成绩成了最为有效的奖励机制。但是标准答案并不能解释社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安于标准答案、缺乏质疑精神的大学生难以成为适应改革需要、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应对高校教育困境的解决措施

1.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扩大优质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不超出学校的承受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扩大优质的师资队伍。师资是高校教育体系里的核心,高校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创新,富有创新力、生产力的优质教师是提高高校学术水平、教育水平的根本力量。高校应当建立良好的教师队伍培养体系、薪资福利制度和引进制度,聘请大量优秀教师,为师资队伍注入有生力量;高校之间应当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聘请客座教授和业界精英作为补充教学的形式: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不仅可以带动学术氛围,带来新思想、新观点,还可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在引进师资力量的同时,应当注意师资力量来源的多元化。我国目前高校师资管理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师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许多高校的师资主要来自本校毕业生,其他渠道的人才基本不能进入高校师资队伍。

2.尊重学生主体性,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性教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互动双方,教师应当做到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轻松活泼、自由民主的教学与讨论氛围。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开设创新试点班,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制

开设创新试点班,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通过综合选拔,对部分学生进行创新性培训,如即开办“实验班”、“基地班”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体现,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和全能型综合质素人才。实验班和基地班能有效地解决大班授课、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能更有效率的完成课堂任务并进行创新性研究,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个新尝试。

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制度也是进行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中外合作办学能够直接引进并利用优质境外教育资源,提高高校整体教育资源的质量:通过引进先进的学位评定制度、教学评估、课程评估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还能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我国高校教师的对外交流和学习,不仅拓宽了视野,还能了解到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有助于培养出学科带头人,促进师资与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国际化。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