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8 10:23: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

第1篇

〔关键词〕胶州秧歌女性形象视听审美探析

在山东,胶州秧歌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流传甚广,其卓越的舞蹈技巧和特征鲜明的艺术风格独领,征服了广大人民群众,艺术生命力绵延不绝。胶州秧歌别名为“地秧歌”或者“跑秧歌”,而在当地百姓又称其为“三道弯”、“扭断腰”。[1]深受齐鲁大地文化的影响,其舞蹈形式中处处渗透着胶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将一个个贴近生活的事件形象表现出来,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2006年,“胶州秧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现今正是学习和借鉴传统胶州秧歌舞蹈之机,其在诸多舞蹈艺术院校中成为女班专修的“民间舞课程”。

一、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寻根溯源,胶州秧歌丰富的土壤培植了“拧、碾、抻、韧、扭”这五种元素动律,可以说这几种动律的特点为我们的舞蹈提供了具有特色的广阔思路。因此对舞者来说,只有真正地领悟到这五种动律的精髓、审美特质,才能舞出胶州秧歌的意蕴和气度。

一是“拧”,要想将“拧”动律淋漓尽致并且优美地表现出来,就要强调腰的作用。以“腰”为轴,上下身两部分要体现分别向反方向做对抗力量,并呈“三道弯”的姿态造型。例如,在“丁字拧步”这样一个基本的步伐动作中,要注重大腿、膝部、脚跟和腰四个方面的完美配合,将脚跟部位的拧转、膝盖张合以及腰部的连续“∞”字或弧线运动,充分表现出“力量性”与“灵动性”。

二是“碾”,看字义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主要体现在脚部,在表现出力量感之外,一定要同时兼顾到动作的多边性。我们只有将“碾”动律做到位,才能将胶州秧歌舞蹈中的轻柔优美、线条大气的舞姿动作完整舒展的呈现出来,同时也能够表现出舞者的大气和刚强。

三是“抻”,抻这样一个基本的元素动律是胶州秧歌舞蹈有的,它能够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延伸”感觉。抻动律是将内心丰硕的情感完全酣畅淋漓地迸发出来,使其更加富有胶州秧歌艺术的感染力。

四是“韧”,这个动律所代表的是视觉上的强韧和弹性。它重点强调的是全身上下每个肢体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想到做到韧的极致,不是一天一时能够达到的,这要求舞者们有深厚的舞蹈基础,能够完美地运用力量和驾驭力量,将动律的“速度”、“幅度”和“强度”都拿捏到位,才能达到“快发力、慢延伸”的独特动作特点。

五是“扭”,扭这样一个舞蹈的基本语言在汉族的舞蹈中随处可见,非常形象地概括出了汉族舞蹈的精髓所在。胶州秧歌舞蹈也正是这样,扭是它的舞蹈核心,如果“扭”动律做的不到位,那么上述的其他动律都会受到影响。胶州秧歌舞蹈中的一抬手、一投足中都是这个动律的具体体现,通过各处(腰、肩、臂、腿、脚、膝)不同程度的扭动,经耳濡目染和舞蹈气氛的熏陶,便呈现出典型鲜活的“三道弯”形态。而正是因为如此,胶州秧歌在民间有“三弯九动十八态”之称,又冠名为“扭断腰”,可见“扭”这个字在胶州秧歌舞蹈中所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二、胶州秧歌“女性形象”特征及成因研究

在胶州秧歌形成的最初时期,那个时候整体的社会风俗对女子的要求是要缠足的,这样属于中国特有的风俗也对胶州秧歌舞蹈中女性角色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缠足的习俗起源众说纷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到了清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不管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还是小门小户的女子,都必须要缠足,否则羞于见人。这种固定的风俗习惯也对当地的民间艺术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女子缠足后身体的重心自然而然的大部分落在了脚跟处,人们为了维持重心的平衡,向前行走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扭动腰肢,从而随之会产生腰部扭动、手臂大幅摆动、身体摇摇晃晃的姿态。这种独特的行走姿态经过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逐渐的典型化和艺术化,使之表现出胶州秧歌舞蹈中女性角色的独特形象。小脚所形成的特定步态在胶州秧歌的表演中建立了稳定的时间、空间和力量的艺术表达方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潜移默化,指引着专业舞者。因此,舞蹈中也就总结了胶州秧歌中“女性角色”步态所特有的“抬重”、“落轻”、“走飘”的审美特征。[2]由此可见,这些舞蹈中的步态与姿态是特定的时期内中国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尤其反映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有鲜明的汉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胶州秧歌舞蹈中风格与表现方式融入了更多新时代的因素,已经不再拘泥于“小脚女人”的审美,而是作为汉族女性的审美符号活跃于舞台之上。

三、胶州秧歌的“视听审美”特征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特点和成因都了然于心,明白了胶州秧歌作为不可忽视的一种舞蹈形式有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力。如今,为了更好地发展胶州秧歌的继承与保护,我们承接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与舞台艺术作品中挖掘该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使其在服饰、神态、色调、道具等方面的应用臻于完美,从而将一种强烈的“视听审美”冲击力带给广大观众。

1、以舞蹈作品《扇妞》为例

90年代初期,一部名为《扇妞》的舞蹈作品问世。舞蹈的新意在于对传统道具扇子的运用上,体现出新的格调和情趣。舞蹈中以8字绕扇、推扇、盘扇、扣扇、大撇扇等各类扇花动作,借助现代舞的一些结构方式,将动作的急与缓、收与放、开与合的交替变化中,将舞姿也劲、脆、柔、韧、动静有致地展开。其该舞蹈的音乐采用了曲调律动为小调和锣鼓节奏的传统民间音乐,而节拍也保留原本民间音乐的规范性、整齐性,从而让观众耳目一新。总的说此作品,在“现代”与“传统”的冲撞中,它的训练目的及价值,不仅是对胶州秧歌舞蹈课堂遵循的“传统”,还是在舞台艺术作品“思变”中前行,《扇妞》以她灵动鲜活的少女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一种尝试,一种脱离以往传统的民间艺术舞蹈作品所固定的模式束缚,我们透过《扇妞》的“小”角色特征反映出胶州秧歌舞蹈这门民间艺术的精神所在和舞蹈本身原文化的价值,并使得这种表现形式的表现力和动态美,在继承、保护措施的滋润下“生机盎然”。

2、以舞蹈作品《一片绿叶》为例

20世纪初期,独舞《一片绿叶》“表现了一位女子由一片绿色的落叶而引发的对青春逝去的感叹和追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的激荡和对生命的追求”。[3]该作品是以胶州秧歌基本动律为题材,通过“拧”、“碾”、“抻”、“韧”和“三道弯”等动作,将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独特的表演幅度、速度、力度以及大胆创新的形式和现代的效果呈现出来。

《一片绿叶》之所以能达到好的舞台效果,是因舞蹈用“缘物寄情”、“托物取喻”的艺术方式。[4]通过以扇子的舞动来代替绿叶的飘落,并利用胶州秧歌里的(胸前抱扇、碾步等)动作,掌握其“扭”与“拧”的动律特性及自娱自乐的程式。由此可见,比起同一题材的作品《沂蒙情怀》、《红珊瑚》和更具“现代化”的《扇妞》更贴近现在时态。

归根到底,如何完成汉族胶州秧歌舞蹈由“民间”到“课堂”,再由“课堂”到“舞台”的转换一直是舞蹈编导、舞蹈工作者所寻求的目标。所以通过《一片绿叶》的学习与分析,作品领悟到大自然与人类精神的相通、浑然一体的想法,反映出胶州秧歌传统的语汇,将现代意识赐予我们这场“视听审美”盛宴的感受并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陶醉于胶州秧歌舞蹈艺术的美轮美奂。

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舞蹈艺术与其自身所系的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舞蹈形式是当地文化和精神的生动诠释,而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深刻影响着舞蹈的发展。胶州秧歌经过这几百年来不断的发展,再不仅仅是街头巷尾的底层文化,而已经因其朴素形象的舞蹈语言和日渐凸显艺术魅力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胶州秧歌中刚柔并济、舒展细腻的肢体动作正是山东女性温柔贤淑、勤劳勇敢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专业的舞蹈工作者,我们更加应该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动作下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开拓创新出胶州秧歌的风采和神韵,从现代和传统中吸取精华,使得它在艺术的舞台上更加光芒璀璨。(责任编辑:翁婷皓)

注释:

[1]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胶州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10).

[2]杨春雪.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05).

第2篇

1、传统美。传统美是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美的重要特性,传统美学将追求美作为理想状态,例如,典雅、崇高、优美、喜乐等。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祈求、祭祀、诅咒等活动较为广泛存在,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存,而并非审美。因此,传统美学的审美特性与现代意义的审美特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土家族为例,他们的民间音乐存在着各种审美因素,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土家族的音乐、舞蹈与当地的丧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丧事上进行舞蹈表演,具有当地特有的风格,音乐演奏中音符的长短不一,表现出人们悲喜的情感,这种音乐形式不仅具有自身显著的特色,还能够影响到周围人的行动。

2、价值美。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中蕴含着价值美,可以将其作为评价美的一种标准和尺度。这种价值评价标准与西方美的观念、现代美的观念存在着差异,它有自己的衡量尺度和标准,对评价美与不美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参考意义。

3、人文美。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中蕴含着人文美,这是他们每个民族所具有的特性。以回族为例,他们将一些世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作为日常行为的指导准则,在日常生活中,回族也十分遵守他们的和风俗习惯,并将其作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他们的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在音乐艺术方面也存在着不同之处,蕴含着自身特有的人文美。

4、艺术美。每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都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其艺术美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学习和欣赏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时候,要注重发掘其中的艺术美,增强美感体验。

二、挖掘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审美特性的方法

1、充分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教材。民族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审美因素,要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加强引导工作,使这些审美特性能够再现,从而提高人们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为引导人们进入美的意境,把握审美特性,应该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通过相应的引导,让人们被作品中美的意境激感,进而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可以对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仔细体会文中字、词、句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意境,把握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在深刻领悟作品感情的基础上受到熏陶,进而挖掘作品的审美特性。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时候,要注重让人们领悟作品所包含的意境美,注重挖掘深层次的美感,以加深理解,通过仔细阅读歌词,欣赏歌曲演唱,领悟其中的美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把握其蕴含的审美特性。

2、改进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为了挖掘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审美特性,应该转变教学方式,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的意境。例如,让学生积极进行少数民族歌曲演唱,通过自身的演唱,领悟作品的意境美。又如,戏剧、美术、舞蹈等离不开音乐,在教学中,应该对这些艺术形式加以巧妙运用,辅助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观看戏剧、舞剧表演等,将视觉和听觉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开展高教学,挖掘其中的审美特性,提高教学效果。

3、优化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教学语言。在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教学中,要想挖掘审美特性,优化教学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当学生听到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感受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美好的情感,这些内容交织在一起能够给学生以美感。同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美说、美奏、美唱作为重要内容,挖掘其中的美感。学生在欣赏作作品,进行歌曲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感情的投入,体会语言和作品中所蕴含的气势、节奏和韵味,领悟语言的感彩,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通过领悟语言美,自己进行演唱,不断加深对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美的认识和体会。

第3篇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读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透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2)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第4篇

1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中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

戏曲舞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中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950 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中国古典舞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中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中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 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中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 继承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中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中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中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中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中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第5篇

摄影的用途很广,新闻、体育、人像、民俗、广告和科研等,它们有的是艺术作品,有的只是具有美感的图像信息,并不是任何摄影照片都是艺术品。那么,什么样的摄影照片才能成为摄影艺术呢?我个人认为只有符合以下双重审美特性的摄影作品,才算踏进了艺术殿堂:一是要具有艺术的共性;二是要具有摄影特有的美。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的共性

1、人文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艺术同样是人学,聚焦于人的社会活动,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着力描写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摄影作品要想成为艺术,也应以表现人的性格命运、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为重心。拍摄一个人,单纯地记录表面就只是一张平常的证件照,毫无艺术性。若挖掘、塑造其独有的精神面貌,显示出人物青春的活力和憧憬美的内心,艺术美的魅力便很鲜明。证件照和艺术人像,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说艺术是“人学”,并不是说风光、静物等自然客观静物就不是艺术。当艺术家在它们身上寄托着人的审美理想,间接表现出人的精神力量时,这些纯自然的景物可同样成为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内容。如《清香流溢》(见图1),作者通过荷花之美,赞颂“荷花的品格和精神”,就是一幅很好的艺术品。

2、形象性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的,无论是大幅巨作还是方寸小照,艺术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作品有没有塑造生动感人、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

摄影作品天生以图像说话,但图像符号并不等于艺术形象,图像只是被摄景像的简单记录、表层模写。艺术形象一定要具有典型特征,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表现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如《爸爸送我上学去》(见图2)拍的是新疆牧民生活,与一般的旅游留影绝然是两种性质的图像。《爸爸送我上学去》是艺术,这幅作品的摄影艺术语言非常突出,画面上主体清晰,背景虚化,快速奔跑的马背上人物在秋色黄叶的逆光照射下显出十分快乐与幸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该作品是我国西部新疆牧民生活的象征,并表现出作者歌颂祖国,热爱家乡,赞美和谐社会的情怀;而旅游图片尽管也有一定美感,但只是介绍人文地理的记录品。

3、情感性

艺术作品应情理交融,以情动人。艺术创作需要理性和观念的指导,它是作品的内在思想,但它们不应直白,地出场,而应寓理于情,情理融合,以浓厚地感情来打动读者。此外,摄影艺术作品虽然可分为记实和创意两类,但其创作源头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中情和事的体验,拍谁?拍什么神情?如何去拍?这里面都有感情的引导,同样都需要情感的渲染、倾注和描绘。

4、形式美

艺术之所以能激动人心,让观众流连忘返,令读者爱不释手,思想内容的深刻固然重要,与优美的表现形式也紧密相关。艺术形式是内容在作品中的存在方式,包括内部的结构安排和可见的外观形态。要使艺术作品呈现优美的形式,必须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生动、鲜明、合适的表达方式。各类艺术特点不同,表现形式也具有自己的面貌,并带给人不同的美感,这是不能抹杀的,并需要不断更新发展的。除此之外,还要研究自身工具材料等技术要素,表现出独有的形式美感。

二、摄影艺术特有的个性

1、记实性

这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指通过摄影独有的技术手段,逼真地再现镜头前的景物,形成画面影像外观和细节的真实,使摄影艺术独特的美感展现出来。

摄影艺术之所以有别于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艺术,记实性起着最基本的作用。它以无与伦比的真实影像使人产生高度的可信性和亲近感。摄影形象运用高清晰度、丰富的影调层次和自然的色彩,惟妙惟肖地表现被摄景物光线气氛的微妙变化,以及景物的形体结构、体积和外表纹理质感等。摄影的写实本领远远超过绘画,是当今视觉真实感最强的艺术。

2、瞬间性

摄影艺术与绘画虽然都是瞬间艺术,但它们的创作方法不同。绘画是事后关门作画,它的画面瞬间是组合出来的,是想象的瞬间;而摄影必须在生活的时空现场进行取舍,这种取舍的瞬间是与生活同步的,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刹那。

任何事物运动都有开始、发展、、终止等变化过程,而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时刻不是随时都有的,这就需要摄影艺术家去抓取最动人、最精彩的一刹那。精彩瞬间是造型艺术共同追求的效果,但对摄影来说,它比绘画、雕塑更不容易。一般来说,它不能摆布和制造,需要摄影家心明眼亮,在现场掠取。可以说,任何一幅摄影佳作都是精彩瞬间的表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恰当地说明了瞬间机遇的重要性。

3、科技性

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这是建立在光学、化学、机械学、电子学,包括当下被广泛应用的数码科技等许多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综合科技手段,这种高度的科技能力不仅把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真实影像固定为可视画面,而且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感光到数码影像,影像更丰富真实;从宏观到微观,题材更新颖全面。科技化的发展使摄影艺术的题材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

第6篇

关键词:电影艺术 审美特征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近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动态的再现型艺术,它的美就在于塑造鲜活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然而,电影与电影美学又不是同一个概念。电影是指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的动态影像。而电影美学要求电影首先要以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也就是要具备电影的思维特点和艺术特点。电影艺术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因而相对于一般美学来说,电影美学无论在色彩、空间、线条、影像上都表现的更复杂更全面一些。本文旨在从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反映现实的逼真性、视听的高度融合性和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四个方面浅要地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

我们说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这是因为电影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在它的肌体中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而这种综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并且,集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表现特色。如:汲取了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汲取了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又如:将文学溶入电影艺术,主要在于汲取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细节的描写方面等。二是,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电影从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二、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我们知道电影最早被称为“活动的照相”。至于照相我们是清楚的,所谓的照相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静态的。而活动的照相也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只不过是把可见的事物在运动中纪录下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动态的。因此,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特性――逼真性。谈到逼真性,照片的逼真在于人物、景物的真实;而电影的逼真性除此之外还在于,电影还能发出物体的声音和人的语言,它和活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使电影具有了更强的逼真性。另外,电影还能够把生活中的颜色和色调逼真地反映在银幕上,使人们直接观赏到色彩艳丽的世界。这样,银幕上的生活由于运动的画面、声音和色彩三者的结合,就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了。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都看过电影。有些电影看过数边,甚至过了许多年我们依然喜爱,比如:《地道战》。究其原因,就在于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用镜头真实的纪录了生活。

电影艺术的逼真感还有另一个表现――蒙太奇――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段。蒙太奇虽然来源于建筑学,但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却有着相似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不断地改变空间范围和视角。比如:有时远观、有时近取;有时从这个角度观察,有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有时平视,有时斜视,有时仰视,有时俯视;有时固定地看一个事物的变化,有时则随着事物移动看一个事物的变化。人们正是通过观察点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观察点上所得的综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电影正是根据这个特点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以及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并将各种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使观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

三、电影艺术的视、听融合性

电影艺术是视觉与听觉为主的影像艺术。视觉、听觉以及视听融合性都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要探讨电影艺术视、听的融合性,首先,来看看传统艺术。绘画艺术是用画面来塑造形象,但是缺少了音响效果;音乐艺术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但又缺少了画面,也就缺少了形象感。而电影艺术的出现,尤其是有声电影的出现,使艺术具有了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电影和戏剧又有所不同,电影和戏剧虽然都重视动作性,但电影更重视的是视觉动作而戏剧更重视的是言语动作。电影艺术不仅善于汲取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满,更具立体感。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台的画面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台》的音乐,构成音响与画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电影艺术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

电影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综合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开的。电影艺术的时间是指空间化了的时间,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电影艺术的空间是指时间化了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电影既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成为拥有时空自由的一门崭新的艺术。由于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性,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了极大的自由性。比如受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时间感就短,信息量少,时间感就长;节奏变化强烈,时间感就短,节奏变化缓慢,时间感就长。这里还涉及一个电影艺术时空的交错的问题。所谓时空交错指的是打破现实时间的自然顺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场面进行交叉衔接,将联想、回忆、幻觉、梦境同现实融为一体,使时空呈现出跳跃性并获得多层次的展示。电影艺术似乎有一种不受物理空间和自然时间束缚的力量,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更能摆脱时空的客观规定性,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简单论述,我们对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电影艺术的创作,同时也有利于电影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当然,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要对电影艺术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视、现代科学技术、受众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辛、甘 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2]莫•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译,三联书店,1986.12。

[3]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E•吉甘:《论电影艺术的特点》,见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1984。

[5]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4。

第7篇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中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中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中国古典舞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中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中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中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中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中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

中国古典舞原则“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中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中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第8篇

关键词:舞蹈;欣赏;审美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美景万千:朝霞彩虹、鸟语花香,这属于自然美;雄伟的长城、宽阔的水坝,这属于社会美;妙曼的舞蹈、欢快的乐曲,这属于艺术美。美学家们把人们对于这些美的事物、景象的感受、认识和欣赏以及对于美与丑的辨别,称之为审美活动,并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特点就是始终不能离开对具体形象的感受。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再造性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及情感体验活动。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舞蹈艺术这种不同于其他姊妹艺术的特质――直观、流动,以人体为情感语言,是它赖以吸引欣赏者的魅力所在。舞蹈欣赏就其质的规定性而言,它是一种以人体动态美为对象的审美活动。

一、舞蹈欣赏与审美

舞蹈欣赏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需要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的心理活动和分析、综合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对舞蹈作品的具体把握,进而完成一次比较完满的舞蹈审美过程。

和舞蹈创作过程一样,舞蹈欣赏的过程也始终离不开舞蹈形象思维。舞者首先从生活感受开始,获得题材,形成主题,再运用舞蹈手段,塑造出舞蹈形象;而观众却首先从对舞蹈形象的感知开始,产生感情反应,进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

在舞蹈欣赏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极为重要。欣赏者通过感觉、想象、体验、理解把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正是在这种 “再创造”的精神活动中,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挖掘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娱乐中接受教益。

舞蹈欣赏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且也反作用于创作者。通过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这种往复关系,才能体现出舞蹈欣赏的全部意义。

二、舞蹈欣赏的主观条件:舞蹈审美

1.要了解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欣赏者要遵循舞蹈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来欣赏舞蹈。要了解舞蹈艺术在反映生活、塑造人物、传情达意方面的特殊表达方式。例如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是抒情和艺技结合的艺术,它在反映生活时不是逼真地模仿,而是采取虚拟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以此达到反映生活的目的。观众如果不了解这些,而袭用欣赏话剧、小说、电影的方法来对待舞蹈,双方就会发生矛盾,一场审美活动必以失败而告终。1957年,我国建国后创作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开始演出时,面对这一新颖的完全以人体动态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有的观众就提出:好是好,就是哑吧戏,为什么不唱呢?由我国青年舞蹈家华超表演的独舞《希望》刚刚上演时,也有人提出意见,这是哪国人呀,为什么只穿一条裤衩?另一位青年舞蹈家王霞表演《金山战鼓》时,当她站在鼓上,了望敌阵不慎中箭时,只见演员手捂伤口,慢慢地在鼓上向后下腰弯成一个桥形(后桥),然后用手撑住鼓边翻下鼓来。这本是一组艺技结合,表现舞中人物梁红玉受伤后疼痛万分的情感状态,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抓住在生活中可能稍纵即逝的瞬间加以突出和强化,藉以细致深刻地塑造人物,可是有人提出异议:受伤了怎么不躺下,还在鼓上磨蹭半天干什么?所有这些都和不了解舞蹈艺术特性有关,所以观众要想欣赏好舞蹈,首先对舞蹈艺术的特征要有所了解。

2.观众在欣赏舞蹈时,应当有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主体情感高度开放的审美心境

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从不断流动变化的人体动态中看出究竟;只有主观情感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状态,才能迅速地与舞蹈中人物发生情感共鸣。我们把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由冷静封闭转入热情感应直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入境。这是舞蹈欣赏过程中主客观的统一契合,是舞蹈审美的最佳精神状态。当然,欣赏者能否入境和入境的快慢是由主客观双方的条件决定的。如果舞蹈作品本身尚未创造出艺术意境,没能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甚至根本没有创造出舞蹈美,那么观众就无境可入、无象可视,这叫舞蹈欣赏的客观对象不成熟;如果欣赏者缺乏必要的生活实际感受、起码的文化修养和基本的舞蹈知识以及正常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多么优秀的舞蹈也不能成为他的欣赏对象,那就是主观的条件不具备。因此,只有当主客观条件都已经具备时,舞蹈欣赏才能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应。

三、通过舞蹈欣赏,提升审美能力

1.在舞蹈的形象性中感受美

舞蹈是人的艺术,人永远是舞蹈艺术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在表现劳动、爱情、战斗生活的舞蹈题材中,更能以舞蹈形象强烈地表现出人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量,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舞蹈化,因而具有巨大的审美力量和感染力量,更容易激发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2.在舞蹈的感染性中接受美

舞蹈作品所表现出的生活中的诗意和人们美好的思想感情、精神世界,能够唤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引起一种或欢欣或愤怒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产生正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需要和渴求,满足了它,就能在生理上得到一种快慰,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这种快慰和满足就是舞蹈审美感染所得到的愉悦。

3.在舞蹈的功利性中甄别美

我们所进行的舞蹈审美活动,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对我们的生活有益、有利,才成为了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那些给人们以振奋和鼓舞,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的舞蹈,我们认为是美的;而那些充满低级庸俗趣味,刺激人们感官,使人产生邪恶欲念的舞蹈,我们则认为是丑的。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对我们的生活无益,或有害,或是浪费了我们的时间,或是使我们精神上受到污染,因此使我们感到不快,直到厌恶。

4.在舞蹈的独创性中创造美

伴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应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水平、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也随之发展和提高,于是,过去一些陈旧的思想、内容,保守的表现方式方法,再难适应客观发展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在艺术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与时展和群众需要相适应的舞蹈作品来。

参考文献:

[1]周倩旎.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再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04期

[2]洪艳.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

第9篇

关键词:舞蹈;创作;审美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35-01

舞蹈创作是一种审美创作活动,必须遵循舞蹈艺术之规律,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具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舞蹈作品,使之发挥一定的社会影响,给人们以审美感染方面的精神享受。研究舞蹈创作审美规范就是要依据舞蹈创作的艺术规律,遵循其基本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发挥创作者独特的创造精神,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一、创作类型的分析

总的来看,舞蹈创作的过程就是舞蹈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相结合,并使之统一在艺术形式之中的一种审美规范,进而创造出具有舞艺形象艺术作品的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创作者体验、感受生活阶段、对素材进行提炼阶段、择定题材阶段以及艺术构思和舞蹈形象诞生阶段都受到舞蹈表现手段的制约,这些阶段都要符合舞蹈艺术形式的相关审美规范。我们通常把舞蹈分为三大类,即: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和戏剧性舞蹈,下面就其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抒情性舞蹈的艺术特点

这一类舞蹈不具有情节,是为了表现一种情绪、抒发一定的情感,抒情性舞蹈还可以分为情绪型、意境型、技巧型这三种类型。一是情绪型舞蹈的审美特点。这种舞蹈直接以舞蹈来抒发舞者的情感,多以舞蹈动作节奏的对比变化表现和描绘舞者不同的情感以及精神风貌。二是意境型舞蹈的审美特点。这种抒情舞蹈以舞蹈的情景交融所创造出的某种艺术境界来抒发和表现舞者的情感和精神风貌,不强调舞蹈动作节奏强烈的对比变化,通常以连续不断的舞蹈动作,结合舞蹈队形画面的发展变化,创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三是技巧型舞蹈的审美特点。技巧型抒情舞蹈是以舞蹈技巧动作表现出一种概括情绪的舞蹈,通常以高难度的舞蹈技巧、统一整齐的造型动作构成舞蹈情绪的。

(二)叙事性舞蹈的艺术特点

叙事性舞蹈通常以情节、事件的发展反映生活的内容或者表现人物的某种思想感情。这种舞蹈结构的形式规范可以分为时空顺序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这两种。这两种结构形式各有所长,在舞蹈创作中,我们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或不同的舞蹈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时空顺序式的情节舞蹈主要是根据客观事物自然次序的先后来安排舞蹈中人物的动作和情节,其结构特点是形式脉络比较清晰、线索非常明确,通俗易懂,易于人们所接受和理解。时空交错式结构的叙事舞蹈打破了时空中的一些次序,将生活内容的本来面目打乱了,主要是为了描绘和展现更加丰富、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可以调动观众的艺术想象力。因此,在扩大舞蹈题材范围、增加作品容量和丰富表现手段、加强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一面。

(三)戏剧性舞蹈的艺术特点

戏剧性舞蹈的艺术形式对舞蹈艺术有了更高的发展,它综合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从戏剧性舞蹈的审美形式看,可以将它分为戏剧性舞剧、交响性舞剧、戏剧响性相结合舞剧这几个类型。一是戏剧性舞剧的艺术特点。戏剧性舞剧主要是依据戏剧的艺术特性创作出来的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舞蹈中可以通过各种矛盾冲突刻画不同类型的人物个性,是舞剧史上最主要的审美形式之一,这种类型的舞剧也被称为“传统式舞剧”。这种舞蹈注重逻辑的贯穿,多采用时空顺序式结构。二是交响性舞剧的艺术特点。这种舞剧是按照交响乐的艺术特性进行创作的,运用交响乐的写作原则、结构和形式特点进行舞剧的构思和表现。这种舞蹈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主要是以概括和抽象的形式通过对人物感情的渲染和描绘来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强调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反对自然形态的生活模拟动作手势,追求高度的舞蹈化。三是戏剧响性相结合舞剧的艺术特点。这种舞剧综合了戏剧性舞剧、交响性舞剧的优点,不仅发挥了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而且有比较完整的戏剧情节和鲜明人物形象,戏剧响性相结合的舞剧,在我国还处起步阶段,舞蹈家在创作中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的作品在戏剧性和交响性方面各有侧重。

二、舞蹈创作的审美分析

(一)生活与舞蹈的审美分析

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活包罗万象,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全部内容,其内容丰富多彩,犹如璀璨的万花筒。这么庞大复杂的一个体系,其中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某一个特定舞蹈创作者的素材,只有那些当从事舞蹈创作的人遇到了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共震、让他们产生共鸣的事物才可能成为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题材。不同的舞蹈创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他们选择的素材也各不相同,但是,从总体上来讲,舞蹈的素材是来源于生活的,舞蹈是在生活中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添加具体的思想感情、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能够给人带来精神审美享受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

(二)舞蹈创作表现范围的审美分析

舞蹈作品在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既有特长又有局限,这也是舞蹈艺术所具有的客观的艺术规律,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舞蹈在表现和反映生活的特长和局限呢?曾经有人总是过多地强调舞蹈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方面的局限性,也有人试图定义某种生活内容是可以用舞蹈表现的,而哪一类的生活内容是不能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表现的,久而久之,这种所谓的条条框框便在一定范围内流传,成为不成文的规定。实践证明,这些论调是不符合现实的,是不符合舞蹈这种艺术本身特点的。比如曾经流行一时的 “艺术分工论”就是比较典型的谬论,是对舞蹈本身艺术特点的片面化理解,是在没有充分认识舞蹈艺术表现能力巨大潜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是舞蹈创作的主体和核心,只有以人的本体为手段直接表现人本身的情感和思想才是舞蹈艺术的真谛和本质所在。因此,表现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思想,是舞蹈艺术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也是我们创作多种题材、多种形式、多种风格舞蹈作品所应遵循的审美创造规范。

(三)舞蹈创作构思的审美分析

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构思阶段是创作者捕捉和寻求心中最理想的舞蹈形象必须的历程,也是编导展开舞蹈艺术想象非常艰辛的过程。依据舞蹈艺术的特点,在范围十分广泛的生活当中,用舞蹈的视角、舞蹈的思维进行题材选择、加工和提炼,是舞蹈创作最关键的一步,在此基础上,进入舞蹈形象的艺术构思阶段。当然,在构思阶段也要遵循舞蹈美的规范,其构思就是从舞蹈审美的角度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理性构思活动。不同的舞蹈创作者对同一个题材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表现角度和艺术构思,进而形成具有个性的舞蹈形象。

三、结语

舞蹈创作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必须遵循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