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劳动力调查的困难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9 16:11: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劳动力调查的困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劳动力调查的困难

第1篇

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活动

2月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后,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制定了具体的落实意见,6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县城乡劳动力就业现状调查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紧急通知》两个文件,就应对金融危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保持就业环境稳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状况调查的程序、标准做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办副主任、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为副组长,各乡镇长和街道办主任为成员的承德县城乡劳动力就业现状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为县政府主管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部门,为全面做好此次调查工作,局系统抽调50名党员干部,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组成25个调查小组,局班子成员带队分赴24个乡镇和下板城街道办事处进行指导、督导调查工作,各乡镇(街道)政府高度重视,从书记、乡镇长到包村干部,从村级两委班子到村民组长、村民代表,从街道办主任、书记到居委会全体人员全程动员,共动用县、乡、村、组干部6000余人,出动车辆120余次。利用11天时间,对全县的城乡劳动力总数、农村富余劳动力数、在外务工总量、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数、09年新增外出务工数以及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人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有关内容开展了详细的调查,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20日完成调查情况的基础信息录入和数据上报工作。

通过调查全面摸清了我县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状况: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23.1万人,从事农业生产12.4万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1万人,劳务输出到县外就业6.2万人,未就业人员2.4万人,其中:有外出就业愿望的1.6万人。因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返乡人员6719人;城镇劳动力资源总量2.8万人,已就业2.5万人,调查失业人员总量2739人,其中:高校毕业生334人、新成长劳动力1027人、就业转失业人员1312人,退役士兵66人。调查失业率为4.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总的就业形势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退役士兵交织在一起,就业需求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输出就业,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强化措施,制定扩大就业、稳定就业实施意见

根据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情况,承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围绕缓解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就业工作的严峻形势,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综合分析承德县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紧密结合开展“下基层、摸实情、办实事、促就业”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企业亟待解决的困难、劳动力的培训及就业需求等实际情况,针对强化就业服务,提升劳动力就业素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工农业经济,增加就业,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小额贷款鼓励创业,政策扶持灵活就业,开发公益岗位援助就业,研究确定六项具体工作措施,责成相关工作部门狠抓落实,扩大就业、稳定就业。

一是加强网络建设,统筹配置资源。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数据,加大县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工作力度,加大县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经费投入力度,重点加强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信息化建设硬件的投入,同时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动态管理系统。6月底前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年底前完成县乡两级劳动保障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对城乡劳动力资源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完善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对外劳动力资源状况信息,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劳务输出,科学统筹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提升就业素质,开展职业培训。以市场为导向,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的方式既要有专业性较强的培训,也要有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技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牢固树立培训为就业服务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将社会需要作为培训专业设置的先导,真正形成以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格局。首先,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以阳光工程为载体,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在开展引导性培训“空中课堂”的基础上。根据返乡农民工培训意向,3月份起充分发挥三个培训基地的作用,按照年初制定的年度就业培训工作计划,开办实用技能培训班78期,涉及14个培训专业,计划培训3750人次。其次,开展特别职业培训。对困难企业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对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促进其实现转移就业或返乡创业;对城镇失业人员,开展3―6个月中短期技能培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6―12个月储备性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三是服务项目建设,产业增加就业。抓住2009年县委、县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县支柱产业的影响,增加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大量就业岗位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各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抓好劳动力资源需求情况调查,做好劳动力的储备性培训,促进就业。通过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农林产业开发项目、交通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等预计可直接安置劳动力达18569 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就地转移实现就业。

四是落实扶持政策,稳定企业岗位。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深入了解企业资金短缺、亏损和关闭停产情况,严密监控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裁员情况,及时掌握企业用工动态、关闭停产企业劳动关系处理等情况,加强引导,对通过调整班次、缩短工时、降低工资不裁员的企业,认真贯彻市政府办6号文件精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用工岗位,落实缓缴社会保险费、调整社会保险费率、运用失业保险基金帮扶困难企业、稳定职工队伍,达到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五是开发就业岗位,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深入实施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大力实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政策,对困难就业群体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巩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成果。对用工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重点拓展社区服务业,积极搞好托老、托幼、维修等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强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后勤保障服务,深入开发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和保洁、保安、保绿、公共设施等公益,鼓励失业人员创办各类社区服务实体,开拓社区就业领域。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继续争取和用好用活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资金,适当扩大公益性岗位开发范围和数量,安置困难就业群体再就业。年内调整两河保洁员等公益岗位数量、市容清洁协管员、医院护工等公益性岗位150 个,妥善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第2篇

一、制定了“20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确定了组织实施“四个三”的就业培训工作目标,即:“三个优先”、“三个结合”、“三个层面”、“三个三千”。

“三个优先”就是:一是县确定的重点扶持产业优先培训,保证企业用工需要;二是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优先培训;三是库区移民优先培训。

“三个结合”就是培训工作要与就业、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与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紧密结合。

“三个层面就是实施三个层面的技能培训。一是企业培训,二是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三是政府部门和乡镇培训。

“三个三千”就是企业培训3000人,社会培训机构培训3000人,政府部门培训3000人。

移就业培训任务已由尤委(2006)8号文件分解下发给各乡镇,并与县委、县政府下达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指标挂钩(其分值占总分7%),与招商引资的任务挂钩(各乡镇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或企业培训,并实现在当地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5000元,到外乡镇或县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10000元)。

二、研究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行绩效认定和年度考核办法”、“培训经费支付办法”等配套文件。选定了“海通服装技术培训基地”等八家具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条件和能力的社会培训机构来承担服装针车工种的职业技术培训任务,整合了300多台电动平车,目前已具备了同时在十个培训点组织培训的能力。

三、开展二个调查,建立二个信息库。

1.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实现动态管理。我县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工作,经过精心组织现已摸清了家底,使今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8.13万人,其中已向非农产业转移5.5万人(其中在县外就业3.35万人);有7509人愿意转移就业,其中有2298人愿参加服装针车培训,有1530人愿参加纺织档车工培训,有3799人愿意参加家庭手工等其它项目的培训。目前,各乡镇已组织人员对有培训意向的人员实行跟踪、动员,使各项培训工作能在近期内全面展开。

2.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建立“工业企业用工信息库”。通过调查,掌握全县工业企业2005年底在册员工信息,并对今年各企业员工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信息库”的建立既能了解企业的用工环境变化情况,掌握企业下阶段的用工需求,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岗位需求信息,也为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考核验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在为县内企业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也设定了本县企业到县外招工的基本条件,以确保异地员工的“留工率”,维护我县劳动力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四、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用工搭建好平台。

我县在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工作中,了解到部分企业,特别是服装、纺织企业出现暂时性用工困难的情况下,春节期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服务月活动”。经过全面动员、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使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活动月期间,我们共印发了三万份“致尤溪籍在外务工老乡的一封信”;发放6000多份宣传提纲和春风卡;调研了28家企业,安排“华姿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负责人在有线电视台宣传、推介企业的优势;收集、整理了“蓝桐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25家县内企业的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通过有线电视台“荧屏就业大广场”栏目、“广播村村通”等渠道;各乡镇共悬挂“返乡就业,建设家乡”等宣传条幅38条,走访了3万多个农户;组织召开16场(不含村级组织)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代表座谈会”,有754位返乡人员代表参加;举办了30场有25家企业参加的现场招聘活动。活动月期间,共有3041人报名,有1799人被县内企业正式录用(其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127人),为26个缺工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

五、明确目标责任,促进“抓培训促就业”氛围的形成。

第3篇

关键词:就业;劳动力;农民;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富余劳动力丰富、就业困难群体人数较多。加上近些年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关系,缓解就业压力,成为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而如何转移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部分的缓解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的紧张状况,而且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的中重要问题。解决就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之道。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我对我所在得叶城县进行了走访调查。

根据2012年叶城县劳务输出工作办公室的统计,叶城县2012年各

乡镇(场区)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人员如下如表所示:

从上可以看出,叶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月份至十一月份,我在叶城县的调查中发现,比如棋盘乡,是距离县城72公里的一个山区乡,人均耕地0.8亩,90%的学生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了,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是泥瓦工等体力劳动,收入也比较低。

调查结果:

第4篇

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创新破难、加快发展”大学习、大推进征文活动

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征用了一定数量的农民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及工业小区建设,推进了我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也为被征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就业岗位和增收来源。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保障等利益问题日益突显,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和谐社会目标实现,为此,我们走访调查了我镇石龙、晓墅、梅溪等一些村,就被征地农民和社会保障问题做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被征地农民分布和被征地农民收入状况

经过最近对全镇被征地农民分布和被征地农民收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从1992年6月至2005年1月,全镇共征用农村集体土地1934亩,主要涉及石龙、晓墅、梅溪等三个村,人均耕地均在1亩以下;被征地劳动力人口为5248人,占全县被征地劳动力总数16%,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有1240人,占23.6%,20—40岁的有1651人,占31.4%,40—60岁的有1827人,占34.8%,60岁以上有530人,占10.1%;216名农村劳动力参加了社会保险,占被征地农民的4.1%;被征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570元,低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

(二)被征地劳动力就业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据统计被征地劳动力从事传统农业的892人,占被征地劳动力人口17.1%,在企业或其他单位务工3100人,占被征地劳动力人口64.7%,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870人,占被征地劳动力人口16.6%,无业的386人,占被征地劳动力人口7.4%。被征地村中,从村集体经济、村企业效益等方面综合看,就业情况出现:一、村企业效益比较好的村,80%—9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在本村企业工作,其余外出打工或在本村自谋职业,这些村就业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基本上无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如石龙村依托广隆五金工业城安置本村750名被征地农民,占全村劳动力的41.6%;二、部分无村企业或村企业少,效益又不佳的村,农村劳动力只有30%左右在村企业工作,其他在外打工或自谋职业,还有部分无业,就业压力大,如晓墅村、华光村。

(三)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及生活保障情况

近几年来,我镇在拆迁安置过程中始终考虑到拆迁户是弱势群体,千方百计减少被征地农民损失,切实确保将安置补助、土地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房屋拆迁补偿费和过渡安置费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在拆迁安置中尤其注重贫困户的拆迁工作,在做深、做细思想工作同时,依据补偿标准,适当合理的增补补偿费。如针对梅晓大道用地拆迁房屋,涉及部分困难户的安置问题时,镇、村共同协调解决其安置费用,尽力满足要求。在安置方面也进行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石龙村、华光村为被征地农民统一规划安置小区,并配套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既节约土地,又利于形成规模效应。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在其自身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随之而来的就业、保障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被征地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一方面,就业观念差。农民被征用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饭吃、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村里补助救济,认为就业仍然是村和集体的事,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对参加社会保障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些问题在经济条件差的村表现的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观念淡薄。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村民对自身生活保障只对当前作初步打算,缺乏长远考虑,认为眼前生活能维持下去,孩子能上学就行了。有些村领导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保障方法来保障村民今后的生活问题,但没有达成村与村民的共识。

(二)社会保险执行滞后,且开展难度大。目前,作为县出台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还处在试行阶段,只是刚刚起步,我镇也仅在调查摸底过程中,要解决全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任重道远。从调查摸底情况看,一是村民对补助对象的条件、要求持有不同意见。依据保障制度执行可能会导致一部分被征地农户享受不到生活保障。二是各村经济发展不一样,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一定困难。根据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三个一点”的办法,集体经济薄弱的村顾虑集体难以承担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个体存在的经济水平不一样,也影响社会保险的参与率。有的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经济收入较高,不在乎参不参加保险,甚至不愿参加。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仅能保障基本生活和子女上学,无力参加保险,会造成两级分化的问题。上述问题,在调查摸底中已反映出当前社会保障要开展得富有成效有一定难度。

(三)就业安置困难。从我镇目前的产业结构来看,有三分之一的被征地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加上今后平均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从无业农民情况看,被征地的中老年农民失业比率比较高。具体分析:一是企业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大龄下岗职工十分困难,再要安排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更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外地来的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无地农民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更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再就业困难重重。四是被征地农民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尤为突出。这不仅包括身体上有缺陷的残疾人和体弱多病者,还包括40岁以上的妇女,50岁以上男子农民。这些人有土地补偿金,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旦补偿金用完了,生活将无着落。

三、对策建议

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研究解决征地费用偏低、就业困难等问题,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多的关注,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一)充分认识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重要性和紧迫性。我镇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一定数量的被征地农民在所难免,今后的发展中还会有相当数量的被征地农民出现。虽然,这个问题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但是,若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社会的稳定,最终将会影响到我镇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我们本着不让为城镇建设、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的被征地农民吃亏、不让被征地农民因征地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使被征地农民不失利、不失业、不失居,有保障。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我镇和谐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经常地不断地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和工作力度。

(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倾力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一是让被征地农民中的困难户、特困户直接进入城镇居民的低保体系。二是建立被征地农民医疗缴费、村集体扶持、政府支持和社会多方面筹资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以住院大病统筹为主的被征地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防止被征地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三是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采取政府出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出一点“三个一点”的办法解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金。即政府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划出一块,村组集体从土地补偿费和集体积累中拿出一块,被征地农民个人从安置补助费中抵扣一块。根据我镇被征地农民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设立不同的参保档次,让被征地农民根据自身的家庭条件进行选择,不搞“一刀切”。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使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并轨,以建立起全镇统一、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5篇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局部村庄进行调查。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呈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水平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占90%以上,高中文化水平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激进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15%三是思想观念。县农民思想观念激进,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改革初期,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只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别继续扩大。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示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呈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辅导、教育乏力,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效果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证措施不力。农民生产和生活保证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接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证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局部,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乡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平安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上述可以看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明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达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本钱,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呈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演讲

中央和地方不时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证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不只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不由要问: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外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协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局部村庄进行调查。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呈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水平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农民素质方面,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占90%以上,高中文化水平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激进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15%三是思想观念。县农民思想观念激进,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改革初期,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只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别继续扩大。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示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呈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辅导、教育乏力,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效果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证措施不力。农民生产和生活保证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接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证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局部,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乡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平安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上述可以看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明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达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本钱,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呈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6.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7.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平安等,协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第6篇

一、引导我市农村劳动力积极办理求职登记,明确转移就业扶持对象

(一)我市劳动年龄段内(男16—60周岁,女16—50周岁),具有劳动能力,有进入二、三产业就业意愿的*户籍农村劳动力,可办理求职登记,申领《*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是我市农村劳动力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享受转移就业扶持政策、参加农村公益性岗位等公共就业服务的凭证之一,由就业服务经办机构进行证件信息记录。

(二)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和扶持对象为持《*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人员。其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重点帮扶对象(以下简称农村就业困难人员):

1.领取《农村低保人员就业援助证》人员;

2.低收入农户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的具体界定办法由市农办另行制定);

3.男50周岁及以上、女40周岁及以上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劳动力(以下简称农村“4050”人员);

4.农村复员转业军人;

5.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意愿的农村残疾人。

(三)已办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因所承包的土地被征用或撤村建居等原因农转非时符合申领城镇《就业援助证》条件的,其求职登记时间视同失业登记时间。

二、建立完善的城乡统筹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四)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机制。加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乡镇(街道)要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行政村(社区)要做到《*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申领发放的工作、场地、人员三到位。强化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职责,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并将调查数据纳入全市人力资源网络统一管理。

(五)切实加强《*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的申领和发放工作。行政村(社区)负责申请受理和初审工作;乡镇(街道)负责复审工作;区、县(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证件的发放和使用管理工作[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经区县(市)劳动保障部门授权,可实施发证工作];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发放、使用和管理等工作的监管。

(六)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职业介绍体系。做好人力资源市场规划,建立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萧山、余杭和各县(市)中心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高市场信息采集能力,完善信息制度,发挥市场引导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村劳动力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七)规范职业中介服务行为,引导民营职业介绍机构诚信经营。进一步加强对民营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鼓励社会各界依法开展职业中介活动,指导、规范职业中介服务行为,引导各民营职业中介机构遵章守法、诚信经营。

三、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八)鼓励兴办农业加工、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扶持种养殖业基地和休闲农家乐的发展,进一步挖掘就业潜力。加强我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鼓励发展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办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扶持范围。推广适合家庭手工加工的项目,创造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会。

(九)鼓励农村劳动力结合实际,在商贸、餐饮、旅游、家政等服务领域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行业,进行全职或临时性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各地实际,鼓励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投资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促进农村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

四、建立政策扶持体系,帮扶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十一)就业扶持政策。

1.鼓励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对我市已办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凡免费介绍并帮助我市已办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市区(不含萧山、余杭区,下同)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可按实际成功就业(指已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就业,下同)人数给予中介机构每人50元的一次性职业介绍补贴,其中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按每人100元给予补贴。职业介绍补贴不得重复享受。

2.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市区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外)等用人单位招用*市区户籍(不含萧山区、余杭区,下同)已办理求职登记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就业登记、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每月发放工资标准不低于市区企业最低工资标准120%的,每招用1人,每年给予用人单位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共计4000元。

3.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开发勤杂岗位、协管岗位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市、区、街道(乡镇)各级机关、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的,视同吸纳城镇持《就业援助证》人员就业。

4.将农村公益性岗位纳入各级财政补贴范围。具体补贴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十二)培训补助政策。

1.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引导性培训。已办理求职登记的*市区户籍农村劳动力参加引导性培训的,按每人5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补贴。

2.鼓励用人单位、各类培训教育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用人单位对已办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经费可计入企业成本,在税前列支。已办理求职登记的*市区户籍农村劳动力参加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给予补贴,初级每人补贴300元,中级每人补贴400元,参加高级工、技师培训或当年*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每人补贴600元;取得培训结业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每人补贴150元。实际发生费用低于补贴标准的,按照实际支出予以补贴。

3.凡参加*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本市户籍农村劳动力,均可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培训补贴。

(十三)创业扶持政策。

已办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在本市创业的,享受本地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创业项目符合本地产业发展导向的,可享受本地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对返乡创业的,当地政府应予以扶持。

(十四)权益保障政策。

1.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劳动保障部门与工商、税务、工会等部门和团体要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农村劳动力维权救助举措,积极把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吸收到工会组织中;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随意压低或克扣工资、不参加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切实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2.深入贯彻落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和《*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水平。

3.建立农村低保人员待遇渐退机制。鼓励农村低保人员通过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已办理求职登记的农村低保人员实现转移就业(须签订一年或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或非正规组织就业协议),并如实申报劳动收入的,自就业之月起24个月内,其劳动收入中在当地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以下的部分不计入家庭收入。此规定对同一对象不重复适用。

五、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和推广“就业货币”制度,制定年度计划,层层落实责任,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列入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考核,切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十六)加强协调配合。各级劳动保障、宣传、农办、发改、建设、经贸、财政、人事、税务、工商、物价、统计、民政、监察、教育、人行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要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抓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新闻媒体要广泛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和形势的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

第7篇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矛盾凸现。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第8篇

按照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我市紧紧围绕“抓好一个贯彻(即贯彻落实国发[200*]36号文件精神),主攻两大工作目标(即扩大就业再就业和职业培训)、奋力完成三大任务(即技能培训、统筹城乡就业和整体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表彰暨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的安排和部署,采取切实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上半年,全市各项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基本情况

上半年,预计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2.5%,其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00人,完成56%,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405人。完成73.6%;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0%,比年度控制目标低0.6个百分点;实现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2万人,完成52%,其中有组织劳务输出7500人,完成50%;实现统筹培训2.8万人,完成53.8%,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6400人,完成53%,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完成50%。我市培训就业(再就业)工作总体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为重点,大力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工作。上半年,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切实加大了政策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一是按照省厅的安排和部署集中开展了以宣传国家一系列就业再就业政策为主的专项宣传活动,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机构作用,广泛开展集中宣传、送政策上门以及开辟宣传专栏等有效形式,宣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通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大力宣传各项政策,广泛开展政策咨询服务,为各类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以及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的政策服务,强化了政策宣传效果。三是组织开展政策培训会,我市6月13日至6月16日在赤水市成功举办了就业再就业政策培训会,针对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管理人员深入讲解政策理论,使各级就业服务机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策,为切实贯彻执行各项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还强化了对基层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政策业务水平,增强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活力,同时较好地提高基层机构服务水平。

2、扎实开展专项行动,努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上半年,我市相继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等多项专项行动,对不同服务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不仅提高了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为促进各项就业再就业工作、实现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开门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在元月份集中开展以“实现就业、稳定就业、我们共同努力”为主题再就业援助月活动,不仅强化了政策宣传和服务,还通过送岗位、送补贴服务,充分利用基层机构优势,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开发出各类就业岗位安置困难人员就业和为“4050”人员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累计提供服务3000余人次,其中安置4050特困对象就业达到400人。二是在春节前后广泛开展服务进城务工农民工为主题的春风行动,我市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充分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领导,部份县、区还专门安排财政资金支持行动,在广泛宣传农民工就业和维权政策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劳动力市场秩序整顿,为农民工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与此同时,我市各级劳动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面向农民工开放并实行免费服务,广泛开展搜集岗位信息、订票、联系运力等实实在在的服务,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春运期间全市共组织举办了15次专题招聘,其中市、区联合举办大型专题招聘会2次,累计为农民工提供各类用工信息2万余条,实现劳务输出1万余人。三是在4月份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一方面深入挖掘民营企业吸纳就业潜力,大力拓宽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为民营企业招聘搭建良好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也为民营企业招聘急需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民营企业招聘周期间,我市共有700余户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有近3万名各类人员参加招聘活动,共促进6000余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达2200人。

3、开展专项调查调研活动,为政府制定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上半年,我市分别开展了三次大型调查调研活动。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专题调研,我市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撰写的《遵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为市委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供了可靠依据,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好评;二是根据省厅的安排,我市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采取逐户调查登记造册,分级汇总上报的方式,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力求搞准数据,为实施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供可靠的数据,目前此项工作已基本完成,我市将对调查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三是按劳动保障部的要求,我市作为省厅确定的两个调查单位之一,认真开展了灵活就业情况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市灵活就业现状,将为我市制定灵活就业政策发挥积极作用。

4、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力。2006年元月以来,我市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把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其他人员、农民工统筹纳入培训计划,上半年,共统筹培训各类人员2.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6400人,农村劳动转移培训1.5万人。极大地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为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工外出务工拓展了就业渠道。

5、积极开展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努力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2006年,针对我市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增加,就业难度增大的现状,我局未雨绸缪,与有关单位有关院校主动衔接,广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积极联系用人单位,认真组织收集和用工信息,并在部分院校组织开展大中专毕来生就业指导和供需见面洽淡会。同时,我市在中职院校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组织中职院校毕业生通过劳务输出到广东、江浙等用人需求较大的地区实现就业。

二、主要问题和困难

上半年,我市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困难:

1、地方就业再就业资金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地方出现了拖欠下岗失业人员社保补贴等补贴费的情况。由于各地普遍存在资金缺口,地方财政又无力投入,致使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乏力、落实有关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困难。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

2、由于有关补贴政策操作办法不明确,我市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灵活就业“4050”人员社保补贴工作方面缺乏政策支持,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表现出不满。

3、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近几年来,我市在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劳动力市场建设初具规模,但由于涉及县、区较多,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联网运行较为困难,对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以及实施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工作造成了极大制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切实贯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我市6月中旬在赤水市举办了就业再就业政策培训会,会上,除深入讲解各项政策,还客观全面地总结了上半年的工作,对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以及我市面临的就业再就业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安排部署了下半年的工作。我市下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将继续按照“抓好一个贯彻、主攻两大目标、奋力完成三大任务”的总体思路,奋力不断确保完成全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1、进一步强化政策宣传,加大政策理论培训力度,切实贯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下半年要继续以宣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的通知》为重点,全面宣传中央、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强化针对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的政策理论培训,力求使各级从事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人员都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各项政策,切实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2、以扩大就业再就业为重点,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一方面要继续不断地依托经济发展,挖掘民营企业、工业园区以及社区就业岗位,全面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扩大劳务输出为重点,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城乡统筹就业。

3、进一步提高职业培训规模和质量效益。要统筹整合培训资源,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在继续抓好下岗失业人同和城镇其他失业人员职业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尝试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和质量效益。

第9篇

新华网哈尔滨4月26日专电(记者梁冬)日前,国家统计局黑龙江齐齐哈尔调查队在对该市135家私营企业调查后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及员工流动性大等原因,新《劳动合同法》自今年1月1日实施后,多数私营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仍较低,造成权利和义务责任不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调查报告大全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35家私营企业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只占三成,有的即使签订书面合同,但合同的格式、内容也不规范,导致劳动关系双方权益的不对等现象时有发生。许多私营企业不实行8小时工作制,随意延长劳动时间,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强迫工人长期加班加点,有的还拖欠、克扣工人工资。据调查,80%的务工者不享受双休日,加班后能得到加班费的比例也较低。

分析认为,私营企业不签劳动合同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困难。由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组成的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其中有些人为了获得一个普通的劳动岗位,甚至放弃签订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调查中发现,一些务工者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意识,自身维权意识不强,在问及权益受到侵害你如何解决时,竟有43.6%的人选择了忍让。

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也是原因之一。私营企业的员工很多属于临时用工,没有劳动合同,对员工的约束较弱,存在“今天干,明天走”的现象,人员极不稳定。另外,由于各地社会保险衔接困难,在政策上也有一定差异,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在务工当地参保几年,一旦回家乡又是一件麻烦事,因此不愿参保。 >>调查报告大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