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9 16:11: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能源土建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学科服务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 图书馆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2000―2015年的16年时间里,我国新建本科院校403所(独立学院除外),约占全国本科院校数量的二分之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但是,与积淀深厚的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在软硬件条件、品牌影响力、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因此,加快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不断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实力,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由于受建校时间短、经费投入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信息技术、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比较落后。特别是学科服务,某些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有名无实,学科服务效果很不理想。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之前,基本任务是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高馆藏文献数量,以更好地满足本科教学工作需要。但在本科教学评估通过后,学科服务就会成为图书馆的重要目标。通过学科服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重点学科的发展。
一、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的特殊内涵
(一)学科馆员制度的起源。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根据某一学科专业需要而指定的信息服务人员,其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图书情报服务。学科馆员制度最先起源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由于学科馆员制度顺应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主流趋势,因而在西方高校图书馆中获得普遍发展。美国是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早期国家之一,自1981年卡耐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行学科馆员服务以来,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改进,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引起国内其他高校图书情报部门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图书馆达到300余所,除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建立起学科馆员制度外,某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推动各自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在尝试实施学科馆员制度。
(二)学科服务能力的含义。
学科服务能力是指图书馆学科馆员在提供学科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现代图书管理员特别是学科馆员,除了需要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懂得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操作和使用,深入了解图书情报管理系统,熟练查询各种馆藏资源,包括纸质图书资源和电子网络资源。同时,学科馆员必须具备对口服务学科的专业背景,了解对口服务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前沿动态,具有提炼知识、挖掘知识的特殊能力,能为学校院系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各种信息资料,解答对口服务学科领域的知识性咨询,提供文献综述、信息分析等高层次服务。
二、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工作职责。
加强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学科服务的工作职责范围。总体而言,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对口院系师生、对口学科专业提供文献查阅和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对口院系加强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专业学术水平,从而推动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学科馆员应该主动与对口院系建立经常性联系,密切关注前沿学术动态,及时了解最新理论成果,积极跟踪热点研究问题,广泛搜集文献信息资料,在分析、加工和整理的基础上,为相关用户提供针对。同时,需要与对口院系资料室和教学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全面掌握对口院系文献资料的更新情况,深入了解教学科研人员对于文献资料的个性需求,积极采纳对口院系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丰富馆藏图书数量,逐步改进文献资料质量,着力提高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水平。
(二)提高图书馆员科学服务的整体素质。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图书馆员普遍存在学术素养偏低、服务意识不强等瓶颈问题,已成为推行学科服务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培训和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整体素质。一是对现有图书馆员进行培训。应建立一整套培训和进修机制,定期开展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如图书馆内部培训、参加短期进修班、举办学术研讨会、不同高校图书馆交流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现有馆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加强图书情报人才引进工作。能够提供学科服务的图书馆员,一般都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知识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推动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学科馆员的引进安置工作,尽快解决学科服务人才紧缺的客观现状,并以此带动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构建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立体模式。
简单地说,学科服务模式就是开展学科服务活动的原则和程序。传统图书情报服务是为到馆用户提供文献资料,帮助解决信息查询中的各种问题,因而存在服务意识弱、服务质量差等缺陷。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根据馆藏实际情况和学科服务特点,将服务对象的定向性和服务过程的动态性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面向学科建设和课题研究的立体化学科服务模式。一是按照学科需要建立信息资源库,加强对学科信息的分类与整合,方便用户查找与科学相关的各种信息,能为学科建设提供高效的信息资源保障;二是切实加强与学科用户的联系和交流,掌握学科用户对信息资料的多样化需求,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三是为课题研究提供专门化服务,主动参与课题申报,积极跟踪课题研究,及时提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关键词:智能式 国土资源 综合 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015-01
在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之后,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已进入了深层次精细化发展的阶段。在数据建设方面,通过长期的国土资源规划、调查与评价工作,已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在国家的相关重大专项和信息化工作的推动下,这些土地、矿产、地质等专题数据纷纷通过数据库的形式,实现了专题管理。数据支撑能力薄弱成为了制约国土资源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些分散的庞大数据进行高度整合与集成管理,同时具备高度灵活的扩展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讨论了综合管理系统与单一专题系统的差异性,提出了智能式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和解决方案。
1 建设目的
国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建设目的是实现基础地理、土地、矿产、地质等多源海量空间数据及系统的全面整合和高度集成,形成科学规范、全面共享的国土资源综合数据库,做到资源状况“一览无余”;通过系统建设,切实提高信息资源的灵活调配和综合管理能力,为今后全面实现国土资源监测监管奠定丰厚基础。
2 综合平台与单一专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差异性分析
2.1 共同特点分析
(1)两类系统管理的数据均是空间数据,须具有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能力和空间数据快速检索能力。(2)具有空间数据的通用性管理功能,包括数据批量输入输出、空间查询定位、统计分析、图形数据浏览漫游、专题制图等功能。(3)具有多级数据目录组织管理、图形界面为主的管理界面。(4)具有数据维护、用户授权、日志监控等系统维护及安全管理功能。
2.2 差异特点分析
(1)对省级而言,综合平台通常需要管理多达50多个专题数据库,加上多年度历史数据的累积,数据图层和要素数目巨大,对数据的分类检索和统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需要能够根据不同的专题要求作出快速的检索和统计。(2)综合平台建设首先面临大量专题数据库的整合迁移问题。如何实现快速的海量数据迁移建库,数据快速组织和繁多的符号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工作量,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3)综合平台实际上是支撑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的软件主体,必须具备能够适应未来新类型数据无限扩展的强大管理能力,因此从功能设计和数据承载能力上均要求能够平滑扩展。(4)由于涉及的数据类型众多,要求能够满足多专题多类型的专题图件快速制作输出的要求,特别是能响应应急制图的工作需要。(5)作为数据集中管理的系统,必然要肩负起数据按需抽取,快速重组衍生新数据的责任,以适应各类应用系统的需要。
3 智能式综合平台的建设与实现
3.1 总体架构
平台采用SOA架构的技术体系分层设计,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服务总线层和政务门户层。在具体实现上,采用成熟稳定的C/S结构,服务器端采用ORACLE+ArcSDE实现空间数据的存储,客户端采用Visual Studio .NET 2008和ArcObjects实现数据的前端管理和应用。
3.2 综合数据库设计
3.2.1 数学基础
统一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矢量数据采用大地坐标,栅格数据采用高斯平面坐标,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空间数据组织采用GeoDatabase的数据模型。
3.2.2 数据库内容
国土资源数据按专业可分为四大类,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土地类数据、矿产类数据、地质类数据。综合数据库的建设是指按照统一的数学基础和有关技术规范,对各类型国土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的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数据检查等整合处理工作,最后进行批量入库,形成综合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包括。
(1)基础地理数据:由1∶100万、1∶25万、1∶5万、1∶1万四种比例尺的数据构成,数据类型包括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名数据(PN)、元数据(MD)。(2)土地类数据:包括第一次土地详查以来的土地更新调查成果(2005年至2007年)、第二次土地调查以来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9年至2011年)、基本农田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数据库等。(3)矿产类数据:包括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储量空间数据库、矿业权数据库和矿产地数据库等。
3.3 智能式特色功能设计
系统按照功能模块划分,共有8个方面:数据检查与入库、数据维护与管理、数据制图与输出、数据查询与分析、数据统计与汇总、数据转换与处理、功能定制与管理、用户管理与安全审计。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常规功能在多年的发展中已比较成熟,以下主要列出综合平台在设计上有别于传统数据库系统的特色功能。
(1)规则化目录命名及符号管理。
系统提供数据组织规则管理界面,允许数据管理员根据各题数据的要素特点,为每层数据要素分别建立物理名称与逻辑目录命称、专题符号库的对照表,从而建立起各专题数据库的逻辑目录与物理库的自动化关联,以及各专题数据库与对应符号库的匹配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大量减少数据逻辑配置工作,快速建立起数据库的逻辑目录视图,批量化实现符号化展示。这个功能尤其在以县为单位进行存储的全省范围数据库(例如全省土地利用数据库)的逻辑配置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核心功能的灵活定制与管理。
系统在核心功能设计方面优先遵循交互式模板灵活定制的前卫思想,大量采用了定制策略、定制模板等技术思路,全面覆盖数据查询、综合统计、专题制图、专题数据提取等各类功能。在查询分析和统计分析方面,可以定制各种专题查询和统计模板,自由选择所需的数据源、字段、范围和统计方法,从而为各类专题数据定制出各种各样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功能,突破了专题系统的功能局限,满足了数据不断扩展和综合管理的需要。
(3)功能的弹性扩展管理。
在系统功能方面,底层功能模块采用插件式开发,所有功能既可插装,也可卸载,伸缩性强。用户可以利用标准的插件接口不断扩展个,有效解决了系统功能平滑扩展的实际难题。
4 结语
综合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巨大、和复杂的信息化工程,涉及到政策、人力、物力和跨部门资源收集整合等方方面面。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多源、多专题国土数据的一体化集成管理,有效解决了国土信息化工作中的数据瓶颈问题。同时在系统设计上全面贯彻灵活扩展的技术思路,使得平台具有高效、智能的特点。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重点是需要建立各类数据及时更新和统一汇交的工作机制,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消除各专题数据间的相互矛盾,建立正确的逻辑关系,这是一项需要大量协调的难点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综合能耗;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12-01
一、公司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公司下属分厂的动力能源管理集控系统是一个综合现代化通信、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全分布式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和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实现对公用工程各个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远程监控。
公司本部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11年6月,建立公司能源动态监管系统。系统采用B/S结构为主的设计模式。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基本实现了对公司能源消耗数据的及时、准确的监测,以及科学分析、预测和预警功能,提高了能源数据的应用水平。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能源消耗数据库
主要包括综合能源消耗情况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各分厂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综合管理,全面掌握全公司水、电、汽、气、油和其它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能耗水平识别评价软件
利用综合能源消耗情况数据库,对各分厂的用能情况进行分析,分别对照国家、烟草行业和公司的用能考核指标,利用计算机智能技术进行能耗水平识别,分析和评价各分厂的用能情况,查找问题,为相关部门掌握、分析信息和研究节能改造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平台。
(三)能源安全预警系统软件
通过系统全面掌握整个公司能源使用、消耗、配置及调度情况,利用预测和预警技术,根据相关分厂的能源消耗总量限值进行分析,实现自动预警和报警功能,为公司的能源使用、保障、调度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建立公司级能源安全预警系统。
二、公司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合问题
公司信息系统整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公司和分厂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二是公司和分厂能源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分系统(ERP系统、MES系统)整合。现有各分厂的动力能源管理集控系统在分厂内部独立运转,已形成数据冗余和数据的不一致性,使得公司和分厂管理层无法获得有效的数据支持。技术方面,各系统间缺少一个统一的数据接口,不能获得共享通用的数据源。各分厂间由于地域相隔较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稳定性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实时动态监管和预测的问题
公司目前能耗动态监管平台实现了能耗数据的事后统计分析等功能,但并未实现动态监管的作用。现行监管运行和分析的不足是:每月报表上报的能源数据只是抄表数,并不是月初到月末期间的实际消费量,加上上报的卷烟生产数量通常是入库数,不是实际生产的卷烟数量,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月或季度单箱能耗数据不准的主要原因。
(三)公司能源管理中心信息化系统架构问题
公司现行的能耗动态监管平台向能源管理中心信息化系统转化过程中,系统架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未能有效整合利用各分厂已建成的动力能源集控系统的资源和成果。
三、公司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采取的对策
(一)公司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整合的对策
能源信息系统的整合过程中,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功能进行完善,避免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的不一致和功能重叠。信息技术、远程网络和通讯技术已能较好地解决不同系统间数据接口和连接,以及跨地区远程系统整合等技术问题。
(二)公司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动态监管的对策
能源管理实现动态监管离不开数据采集网络化建设和采用先进、准确、稳定的计量监控等仪器。在实时动态数据和多年数据整理和分析基础上,区分能源上报数据和实时数据的不同方式,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采用数据层层挖掘技术,最大限度地发现数据价值。准确预测未来能耗变化趋势,同时对影响能源消耗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处理,为年度节能项目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建立公司能源管理中心,深度挖掘企业节能潜力
通过整合分厂现有的动力能源管理集控系统,在公司能源动态监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两级监管的公司能源管理中心,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系统。
(一)对分厂的日单耗情况实现远程在线监测,并对其进行能源预测、预警、能效对标等的科学管理
利用其所具有的功能模块,对分厂的耗能情况实施远程在线监测、实现能耗数据预测、预警等的科学管理等。通过该系统平台所具有的"能源专家咨询系统"模块,还可以为公司和分厂管理者提供优化能源管理的决策支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对能耗高效管理的需求。
(二)加强对现场数据来源的监管,提高自我分析的能力,完成节能目标任务
加强多元化、多角度的能耗数据汇总分析,在能耗数据真实、完整的前提下,搭建数据模型实现对分厂、公司耗能情况进行趋势预测,为公司、分厂实现节能量目标提供有效的工具;加强公司和分厂两级平台数据共享,为分厂优化生产、挖掘节能潜力提供有力依据。
(三)探索公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
建立公司能源管理中心,有利于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措施,降低单位能耗,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推动烟草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很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烟草行业走新型公司化道路的发展模式,促进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设。
五、公司能源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立足于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能源管理中心信息化系统与ERP系统、MES/DSS系统的无缝连接。以能源动态实时数据为基础,提取MES/DSS系统的卷烟生产数、生产计划、财务数据等信息,经过系统的分析和处理,提供给各级能源管理人员全面、真实、及时、有效的数据,创新能源管理方式,实现能源管理到班组、工序、产品批次,以及具备有效的能耗指标预测功能,提供专家咨询和应急预案,建立"能耗在线监测、能耗超标报警、能源审计"三位一体的烟草行业能源管理与信息监控系统平台。
参考文献:
[1] 先进制造企业管理方向MBA 核心课程培训课件[D].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监督管理;房屋住宅;工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在建筑业中,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建筑队伍迅速加大,不少建筑施工队伍技术力量较薄弱,技术人员对各种材料的使用性能及各项试验方法和质量评定缺乏深入了解。一方面是生产的劣质建材流人市场,如水泥、钢材等;另一方面施工队伍技术力量不足,缺乏检测手段,不时将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效果,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势在必行。
一、土建工程管理的概述
房屋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管内容牵扯很多方面。例如对施工过程的监管、技术人员的监管、建筑原材料的监管、机械的监管、施工环境的监管以及施工工艺的监管等方面。在目前看来,许多施工单位发生过工程质量事故,这在市场是占有很大一部分数量,这是因为土建工程开始的设计原因造成的,所以,为了减少这类事故,我们必须在其设计阶段就开始进行监督管理。在这同时,我们也需要搞好工程的初级阶段(招投标阶段),这样可以很好的建立并且完善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保障制度,也从这里突出了土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使其工程在它的设计阶段到最后的竣工阶段都在监督管理的范围内。
二、土建工程质量的问题及原因
2.1 招投标的监督管理问题。《建筑法》规定,工程建设项目要实行招标、投标制度。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的发展,或者出于工程建设主体各方自身的利益,对这一制度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给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而名义上的公开招标,实际上的私下议标。有的业主为了达到把工程发包给某个施工单位的目的,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双方私下作出交易。有的承包商与业主串通,找几个陪衬单位参与竞标,工程到手后本身不具备相应资质就找个公司挂靠。其后果一是给腐败分子提供了机会,二是给监督管理带来许多麻烦,互相扯皮和经济纠纷增多。
2.2 设计质量问题。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错、漏、碰是设计上的通病,有的甚至危及结构安全。这类问题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发现。所以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从设计阶段就应开始实行监理,监理公司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进行全面检查。对一般的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工程师要特别重视施工图设计交底,在详细阅渎图纸的基础上,针对涉及公众安全、防火、隔音、节能、环保等内容进行审查,必要时对工程结构的力学计算进行复核。对检查出的问题提交业主和设计单位,由他们研究解决。
2.3 施工阶段的问题。目前的建筑队伍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设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技术基础知识非常有限,缺乏责任心,不按规范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工程质量问题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素质低下造成的。有的施工单位出于自身的利益或者外部压力所迫,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顾施工质量。有的建筑队伍自身技术水平低,缺乏技术装备,质保体系不完善,组织措施不落实,必要的技术质量人员和等级工数量达不到要求,挂靠某个建筑公司承包工程建设,公司对其管理不到位,工程质量没有保障。
2.4 材料、施工工艺的监督管理问题。材料(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其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施工工艺和方案,是进行科学施工的措施和手段,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施工工艺和方案,包含建筑施工整个周期内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验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这些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必须慎重监督。
三、加强土建管理具体方法
3.1 完善监督检验机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础是要建章立制,只有在规范的制度下,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要按照规范看各方主体资格与所有承担工程是否相适应、建设的资料完善程度、工程建设材料质量是否合格、各方主体的职能是够做到位、保证体系是否完善、从业人员是否坚守岗位等,为确保质量就要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通过有效的检测方法来鉴定施工材料的质量,结构构件和半成品的质量。检验完后,适当的调整原材料,最好是推广新能源,以达到节能的目的。目前,就我国来看,检测设备不齐全,尤其是一些农村的施工单位缺乏设备和技术人员,这样就无法对产品进行检验,就不能知道产品是否是合格品,这样就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逐步开设了一些检测机构,这些机构和施工监管部门配合,对施工监督管理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帮助。转
3.2 严格重视材料监管。施工的材料在施工务必需要检查,材料的优劣决定质量的好坏。由于建筑行业里混乱,伪劣的建筑材料不断的流入市场,如果监管部门或者施工单位不严格把关,这些劣质建材就会被利用,这样,一方面是促进了劣质建材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建筑质量受到威胁。所以,我们要和施工单位一起,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如果发现不合格的产品,一定要销毁,保证合格产品被使用。还要做出相关规定,规定监管部门检测出某施工单位用劣质建材,要对其有惩罚措施,给施工单位造成压力,这样来促进质量的提高。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严格控制建筑质量。
3.3 加强施工监督管理。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速度、降低成本。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因此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如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客观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客观制度等工程技术环境,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面等劳动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才能达到确保施工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反馈延迟;火电厂;基建管理
火电厂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作为燃料进行生产的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电力发展的主力军,火电厂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能源,对于电力的需求各行各业都是十分渴求的。这是由于随着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能源尚未普及的情况,只有电能能够保证安全稳定高效的供应,才能保证整体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因此对于火电厂的投资和建设是不能停止的。这就带来了一个具有矛盾性的课题:既要保证火电厂的长期稳定运行,生产高效优质的电能,又要对火电厂安全运行严格管控,杜绝运行中出现的危险因素。而且火电厂工厂建设是具有施工周期长、成本高、作业难度大、管理复杂的特点的,因此各种安全问题的管理就成为了火电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从传统的建设工程管理,到现代化安全管理的运行,安全管理工作已经从人、设备、环节、管理等环节的运行机制过渡到了现代反馈延迟管理机制。本文就结合工作经验,对反馈延迟理念在火电厂基建过程中的运行和产生的影响进行的作用展开分析[1]。
1反馈延迟概念概述
反馈延迟中,存量指的是对系统的要素能够做到任何时刻的观察和感知、计算和测量;流量指的是对一段时间内改变的状况。我们将存量看作是对系统安全状况的反馈,而流量看作是系统安全状况的改变。当存量发生的变化较为缓慢的时候,流入和流出量的变化会出现延迟,缓存等情况,这种延迟和缓存带来的时间滞后的情况,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并利用方法进行修订,于是反馈延迟概念应运而生。(1)反馈延迟理念应用在火电厂基建安全管理中,首先是通过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抵制外界因素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2)从安全管理者的安全现状的决策角度来看改进的措施,当决策的措施的最终效果反馈到管理者的时候,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延迟,这个阶段管理者看不到投入的显著效果,因此可能会放弃或者更换方案,给火电厂带来损失。或者由于短期内没有出现人员上网,则导致管理层出现了懈怠和侥幸的心理。让火电厂运行变得隐患众多,一旦爆发更加难以解决。(3)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由于反馈时间的延迟,导致安全状况的改变,从而可以根据反馈来修订安全措施中无效的部分。如果对安全系统的变化有充分的认识,就会按照安全管理的发展规律,等待安全状况发生相应的变化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不会由于没有看到结果而过早地放弃,也不会由于没有看到事故发生而产生侥幸心理,并且做到在提升系统安全状况的过程中顺势而为[4]。
2火电厂基建安全管理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火电厂基建工程施工主要参与单位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设备监造单位、施工单位(土建施工、设备安装)、机组调试等单位构成;因此,分包单位包括勘察设计商、设备监造商、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建筑安装队伍、调试单位以及中介咨询服务单位等。2.1人方面的因素分析在不安全因素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根据火电厂以往的安全事故统计数字来看,大半的事故皆是由于人为的过失引起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是最容易造成该事故发生的因素。人的不安全因素表现在思想意识和生理表现方面,由于思想意识的疏忽或者技术的不熟练,导致违章频发,或者人员的疲劳操作等人为因素造成事故发生,带来众多的安全事故发生,例如设备的故障,仪器仪表爆炸,电器设备烧毁,物料和设施的报废等等,还有人员高处坠落、触电等悲剧的发生,再就是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等事故的发生。所有上述危险都潜伏在日常的生产运行之中,而造成事故和潜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状态[4]。由于工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或者专业素质的问题,给安全管理带来困扰,也是人的因素的主要内容。根据统计,火电厂目前从业人员中,不具备操作技能的农民工较多。而具有专业技术水准的管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安全从业技能从总体上看是存在问题的。而且普遍的安全意识薄弱,难以满足火电厂基建工程建设的需要。2.2制度以及管理方面因素分析由于火电厂在基建建设过程中,作为投资主体的业主始终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因此根据供应链的理论,各方参与者的安全管理活动相互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制约,很多业主在参与施工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面对时常发生的违规事件听之任之,存在盲目和侥幸心理。有的业主参与管理,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能力,使得火电厂的基建安全事故频发,带来恶劣影响。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具体、执行不落实、修订不及时等。在缺乏国家地区行业标准的前提下,能够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从业人员在生产运行中有章可循,才能将事故隐患等消除在工程建设之外,杜绝事故发生。具体的措施,要有操作性和针对性以及准确性,实施后要有效果,避免事故的发生。另外,即便是有了制度,落实的情况如何,是不是存在违章操作,服不服从安全管理制度,能不能按照上级主管领导的规定开展生产,修订的及时不及时等,都是会影响到基建的安全管理落实到位的因素。2.3技术设备方面的因素分析设备技术方面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由于工艺设备以及技术无法提升,带来相对落后的问题造成的。巨大的基建规模需要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加以支撑,由于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少数精英企业垄断,而且新工艺新技术的实施需要耗费大量的费用,因此在设备的安全投入上,往往不会过多地加以投入,导致事故隐患的出现,这是目前来说很多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上所面临的真实情况,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达到多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降低安全措施专项费用的投入,甚至将该笔资金予以挪用,导致企业无法对安全生产技术进行革新,没有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加以维护,导致火电厂基建的安全管理无法正常运行[5]。安全管理的投入不会立刻见到利润,这使得业主和施工单位对在安全管理上投入的资金不愿意多追加,甚至有的投资者将安全方面的投入视为无用的成本,降低安全措施专项费用,或者挪用该项资金,导致企业无法革新安全生产技术,配置先进的检测设备、技术设备等,带来安全管理效果更加低下的后果。
3火电厂保证基建安全工程施工的措施
对于火电厂的基建安全过程施工管理,始终应坚持安全管理对抗事故的理念。这是由于火电厂安全事故的发生多是由人为、设备、技术引起,尤其是在火电厂这样的的工作环境下,有时事故的发生是综合因素引起的。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始终主导着安全施工的全过程。当安全管理和不安全行为等给基建安全带来威胁,就需要从多个因素加强火电厂基建安全工程的施工。(1)通过行政责任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一岗双责制度。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保障建设和监督建设,帮助施工单位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签订安全责任状,编制现场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条例,强化高压线意识和红线意识,落实层层的安全责任制,督促参建单位的安全责任人下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防止出现管理和工作的真空,造成责任的缺失。通过逐级的安全管控,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个人、班组,将火电厂的事故发生概率减低到最小数值。(2)注重安全培训工作,强化安全教育工作。通过学习、培训,学习安全法律知识和规章制度等,加大在起重机、脚手架、施工用电、交通安全等各个特殊工种的安全降落的工作。让员工树立安全和危机意识,广泛利用安全标识牌、电子LED屏等,将关于安全的知识、经营宗旨、宣传口号等以企业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加以传播,营造项目建设中的安全文化氛围,促进员工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推动项目的管理互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通过安全氛围的渲染,提升岗位安全风险意识和安全操作的要求[2]。(3)在队伍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运用安全考试和教育的手法,将队伍建设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好。从工始,程招投标开对外包队伍进行筛选和层层把关,尤其是进场的外包队伍,实行资质审查和工作经历、施工技术的审查。签订安全工作协议。对施工单位的责任人要求在管辖的范围内重视安全生产,落实施工主体责任,制定有效的整改计划和措施,按照计划严格执行整改工作。对安全管理拨付专门的经费加以保障实施,编制安全措施费用计划,将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回报,保证投入到位。确保施工安全。(4)对于过程的控制做到严格的安全风险管控。针对火电厂基建施工的特点,注意人力物力投入,设备的作业情况,现场管控的情况等,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保证现场管理的严肃性和严格性。将安全风险排除在现场之外,强化安全管理人员对执行系统的执行和监督力度,避免违章出现在关键环节,辨识危险源头和高危风险作业,对于安全绳、直立爬梯、接扣、吊笼、安全带等高空作业安全设施加强管理和巡查,将各种潜在风险和设备的技术问题进行预先防范措施的制定,同时制定完善的技术维护方案。增加电子档案的检测,提高维护的有效性。(5)加强电子档案的制作,使用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保障特点,利用电子档案对于系统的依赖性较强的特色,将人员输入、操作等难以掌控的问题加以常态化。要求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工作态度,保证在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能够做好电子档案的运行保管,防止信息的泄漏和失真,规避病毒侵入的现场[3]。
4运用“反馈延迟”加强安全管理建议
(1)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利用身份识别系统、指纹或头像识别系统、高风险作业现场可视化监控系统、门禁系统以及安全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等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安全健全的管理体系,事故应急预案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加以落实,系统内设置的模块内容极为丰富,例如安全管理模块、应急模块、训练模块、系统安全维护模块等,火电厂根据运行情况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建立现代化安全生产和工艺设备的数据库,落实定期检查工作,提供雄厚的技术力量,为管理层和决策层应对外界不利因素,做好管理,妥善利用反馈时间的延迟,创造有利于系统安全的有利因素,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保证电力生产、电力设备、电力安全监督、电力负荷等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研发信息安全管理的全自动化流程,推动电力工业现代化发展。通过对技术人员开展专门的安全培训,让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能够掌握企业信息安全错略,制定出完整、机密、权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体系。建立火电厂的计算机管理信息中心,装配计算机基础设施系统,制定日常管理,熟悉计算机操作程序。制定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制度,要求各部门主管和员工服从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数据备份,将核心程序和数据进行保管,并且强调周期性的检测,将病毒、恶意侵入等行为杜绝在系统之外,维护网络安全。同时为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展开定期的检测,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设施开展环节性检查,保证系统处在稳定正常的工作状态,使用防火墙等应用程序,保证企业内部数据资源的共享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2)对人员实行积分管理一人一档,根据出勤、违章、质量控制等表现行为定期实行打分制,奖优罚劣,采用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方法,严格执行施工规定,加强农民工等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统一管理安全器具和防护用品,开展安全生产组织建设,技术措施的制定等,要求开展定期检查,淘汰不合格的防护器具,提高施工现场作业环境的水平,给予作业以强大的安全保证。(3)对人员的培训工作,利用典型违章和事故案例,采用动漫或电影等多媒体手段,如组织有关作业人员参加安全培训,技术培训,掌握安全措施和要求,明确安全职责,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尤其是火电厂新进人员,如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必须要参加安全技术培训,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能,分配给经验丰富的师傅,在师傅的带领下方可从事作业,禁止安排新进人员独立参与危险性较大的工作[6]。(4)加强因果教育,避免员工出现侥幸心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果教育的理论实践对员工进行反复教育培训,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不能怀有丝毫的侥幸心理。西方人工作比东方人认真负责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生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坚实构建[7]。侥幸心理是火电厂加强基建工作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贵规章制度,并加以完善,加强反事故技术措施的制定,引进专门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和系统,并且针对现场施工情况,制定设备运行规程、实验规程等,提高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等,并要求负责人担负起安全监督和管理职责,这样才能避免管理层和施工操作人员将侥幸心理排除在日常的安全意识之外。
5结束语
反馈延迟在火电厂基建安全管理的运行中的运用,涉及到人、制度、技术、计算机管理系统等诸多方面,从前的发展态势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改进工作中,应着重在反馈延迟给安全管理带来的影响方面加以完善,通过实践和创新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者:奥慧琦 单位:神华神东电力山西河曲发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哲.谈火电厂基建管理[J].山西建筑,2013,39(16):249~250.
[2]刘世杰.火电厂基建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及管理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1):185.
[3]刘世杰.火电厂基建项目调试中的安全管理研究[J].电子测试,2016,(16):169,159.
[4]刘世杰.火电厂基建建设阶段安全管理构建和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5):202.
[5]李刚,刘继春,赵岩,等.能源互联网环境下数据中心能耗优化管理技术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6,53(1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