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0 10:01: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张国荣,传统文化因素,现代流行文化,文化价值

 

张国荣(1956―2003),中国香港乃至亚洲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张国荣的一生是赋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作为一名流行音乐的演唱者和词曲创造者,一生共出版个人演唱专辑80余张;作为一名享誉亚洲乃至全球的电影演员,一生共演出电影作品50多部,先后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外语片男主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等。2009年“张国荣”作为一个特定词组被《辞海》所收录。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在香港文华酒店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人们对于张国荣的关注反而更加的强烈了,很多原本不喜欢或者更本不知道张国荣的人,开始关注张国荣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甚至其中有一大批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也加入了张国荣歌迷、影迷的群体,一时间流行文化流域出现了一种被称之为“后荣迷”的现象,并在网络中迅速流传,每一年张国荣的“生日”和“祭日”都会成为网络媒体、报刊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所关注的文化现象,怀念之风盛行。很多人包括研究流行文化的学者,都对这一现象大惑不解,虽然在欧美流行文化领域早已出现过并一直存在这种“逝者文化流行”现象,但是放在中国却似乎并不多见。首先,中国地域广大、地域性文化差异大,流行文化的发展速度快、更新淘汰率高;其次人文历史论文,现代中国的流行文化受西方影响比较多,属于中国原创的因素不多,“创始人”在中国流行文化领域较少,且影响有限;最后,现代流行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尤其是在大陆地区,作为流行文化领域的精英和代表,往往很难拥有较久的文化沉淀性。因此,张国荣现象给我带来了很多思索,透过对张国荣个人以及其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发现作为一名现代流行文化代表者的张国荣,却处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或许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了张国荣现象的出现以及张国荣作为一个特殊文化“符号“的产生和持续流传。

一、张国荣个人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张国荣,生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中国香港一个多子女的手工艺人(父亲是一名颇有名气的裁缝)家庭,从小在外婆的隔代照顾模式下成长,可以说张国荣成长的环境是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家庭色彩的。由于多子女家庭的特征,张国荣性格中具备了比较典型的中国人的特质,比如谦和、友善、懂得分享但又比较谨慎;20世纪70年代,张国荣前往英国Leeds University攻读纺织及时装,求学之路具有典型的中国人“子承父业”的取向,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张国荣更加直接的接触到西方文化,并受到影响。后来由于家庭经济无力支持其学业,张国荣选择回到香港,1977年以“亚洲业余歌手大赛”亚军的身份进入纷繁复杂的娱乐圈,开始了自己自食其力、艰苦创业的历程,从默默无闻的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执着追求、不断尝试和努力,完成了人生的“求索”之路,并最终获得个人事业方面的巨大成就,或许张国荣演义的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梦”。这种经历使张国荣的个人形象成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成功”途径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这一模式下成就的张国荣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喜欢和欣赏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张国荣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1.张国荣的歌者形象和歌曲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张国荣作为一名流行音乐演唱者和创作者,其艺术生命大致可以分为三段,1979年到198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张国荣主要发行的歌曲作品以时尚新潮的英文歌曲为主要形式,本人展现的艺术形象也是青春活力、时尚灵动、洋化明显,虽然收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总体来说并不成功,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张国荣受到了来自现实的巨大考验和挑战,“天将降大任”的传统思想或许成为这一时期他安慰自己最好的良药人文历史论文,当然对于他的喜爱者,张国荣也成为他们在人生奋斗时期遇到不顺时的一个感情寄托和情绪宣泄的出口;1982年到1989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张国荣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通过一系列粤语歌曲成为流行音乐明星。放弃英文歌曲选择粤语歌曲,是张国荣能够顺利走上艺术高峰的一次重大决策。粤语是中国的一个方言,从语言学的角度不难发现粤语是中国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表达形式,其发音方式、句式形态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特色;此外,作为殖民地的香港,粤语代表的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国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张国荣选择“下里巴人”的粤语歌曲作为他的突破口和主要表现形式,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追求质朴、珍视乡土情切的价值选择的;从1989年张国荣退出歌坛至今是张国荣歌曲演唱与创作的第三阶段,在张国荣歌唱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张国荣选择了暂时退出乐坛,为新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非常符合中国人“强而不欺人”的道德判断,为其作为一个艺人的“德行”加分。在这一时期,张国荣经过几年的沉淀,与1997年又重新复出歌坛,完成艺术转型,歌曲演唱和创作,突出了“新”、“雅”、“温”的特点,歌曲中的填词部分更是选择了具有古典诗体特点又兼具小资情调的林夕的创作,将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兼容并蓄的特点符合了港人和中国大陆地区听众进入21世纪前后的中西融合的文化选择。

2.张国荣的演员形象和影视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作为一名演员张国荣也经历了诸多尝试,他可以演绎现代文艺青年、叛逆少年、英雄警探、邻家大哥、中年男性等社会角色,同时也能驾驭边缘人群、同性恋题材、无厘头夸张等内容,这些角色在多变的中国社会中,总是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实际情节,张国荣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展现的是阳关、积极,同时又简单、纯真的外在特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加之现代媒体宣传的作用,张国荣从外形到角色被定义为“漂亮”、“干净”、“斯文”、“优雅”、“亲切”、“质朴”,这些词语正是中国人尚儒思想的外在标准。在张国荣的诸多影视剧中,使之享誉国际的正是具有中国社会特色又极具戏剧冲突、悲剧色彩浓厚的《霸王别姬》,张国荣演绎的程蝶衣一直受到评论家的高度认可,其形象鲜明、深刻且悠久。除去“同性恋”感情的可能原因,张国荣在这部电影中,充分展示了一个优雅、纯真、执着的中国文化领域“艺人”的形象。从宋代以后人文历史论文,中国文化更多的偏向于“尚文”精神,看重和谐,其中对于男性的较高层次文化要求集中表现在,既要斯文、优雅,又要讲究原则、勤奋、善良、执着。而张国荣的影视形象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并通过他完整的演绎得以体现。

三、张国荣社会形象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张国荣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是现代传媒文化的产物,媒体在宣传中将张国荣进行了合理的定位和宣传,有意无意中扩大了对其身上优秀特质的展示,关于张国荣星路的艰辛、爱情的坎坷、艺术的执着、为人的善良和乐观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容得以广泛宣扬,使得张国荣的形象具体、鲜活又高尚。尤其是张国荣意外离世之后,中国人对“英年早逝”长久的惋惜之情,也是促使“后荣迷”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国荣作为一个著名的艺人,在艺术生活的同时,往往选择比较低调的生活方式,并且注重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艺术的追求,关心社会、关注弱势、乐善好施,这种低调和平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之风不谋而合。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张国荣现象的出现包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色彩,是具有底蕴、赋有生命力的。从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在现代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价的价值,对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国荣.baike.baidu.com/view/6360.htm

[2]洛枫.张国荣:禁色的蝴蝶.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大燕.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略论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云梦学刊.1998年第01期

[4]周忍伟,陈荣杰.中国文化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陈江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敢于创造,不失根本,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的繁荣,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善于继承先人的艺术精髓和历史文化遗产,并将之与现代的理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而又不失根本的好作品。同时设计师们还要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做到常用而常新,从而让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招贴设计中焕发耀眼的光芒。

二、如何在招贴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一)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应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语言,哲学,道德、信念到生活方式无一不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接受和学习的,但招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最终要归结到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应用。因为美学要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在中国,无论是道家的世界观,还是儒家的道德法则,都有自己相应的表现符号,使美术作品能够折射出其自身的影子。设计师对传统的概括以及提炼就是要把这些代表民族精神的符号从中表现出来,变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展示给广大受众。招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情结的表现不仅是从形式上的简单描绘,而且更应追求内容与所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统一。

(二)避开对传统文化的断章取义

设计中设计师所要运用的各种符号,包括传统美学符号,即表现主题最后呈现于感官面前的形象,就是所谓的表现形式。此时的传统符号一定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说服力。若设计师选用一个图案或绘画作品的局部作为表现符号时,就应当慎重考虑,因为这些现成的图形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特定的产物,它的存在在那个时代是有着相对特殊意义的,如果在运用时不假思索,只是简单的要增加一些传统“味道”,笼统且单纯的将之付于画面之上的话,那么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断章取义则是毫无意义的。

(三)形式美与内容的双重统一

合理运用传统元素创作艺术作品,是建立在形式美与内容双重统一的一个基础之上的。而招贴设计中对传统艺术样式的剪辑也并不是从传统图库中拿出成品来直接应用这么简单。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传统画论中有句形象化的诀语“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话语中充分的强调了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四)各种“程式”的概括和应用中国诸多传统的艺术样式,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如今,在我国的招贴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

三、招贴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和实践

第3篇

我国的传统绘画种类繁多,那国画来说分为写意与工笔。在画风上有写实、写意、抽象等不同的风格。在幼儿的教育中充分的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教师可以知道幼儿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使幼儿能够充分的发挥其想象力,通过对画画的兴趣来启发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的去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全方面快速发展。进一步的陶冶幼儿的心境,使他们能够懂得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等问题,使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

2幼儿教育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手工是指通过使用各种手工工具以及材料,使用一些材料来对一个形象进行完美的塑造。中华五千年文化,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他们通过智慧、创造出了许多丰富的手工艺术,并且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手工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使我们的生活丰富了起来。所以要将手工活动很好的传承下去,在幼儿教育的工作中,要将手工融入进去,使幼儿能够对手工感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使幼儿接受手工,从而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一起创造力。

3幼儿教育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幼儿对于美感的逐步认识,使得幼儿的美术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要使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和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受中来使他们对于美感的形成,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的培养。通过多方面来对美进行感受。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瑰宝来让我们欣赏,有很沉厚的积淀在其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来对幼儿进行身心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促进。教师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幼儿的适应能力,根据年龄以及心理发展的阶段来进行选取。幼儿会有选择性的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在幼儿眼中,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总是很有吸引力的,要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作品,他们有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所以作品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要多种形式,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很好的展示给幼儿,了解幼儿对于作品的感受,帮助幼儿很好的形成对美的认知与体会。在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要让幼儿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观点,从而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使幼儿对于美术作品有更深的感受,还要对他们进行指导,对他们进行启发。教师可以先对作品进行赏析,然后设定一些提示,例如,作品中的人或者其他事物在做些什么,对作品内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欣赏,然后让幼儿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模拟作品中的情景,配以音乐来帮助幼儿欣赏,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融入作品背景故事,使幼儿对作品的内涵感受更深,从而展开想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瑰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加强,使后辈能够很好的将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且传承下去,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激发出民族精神,使人们能够很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加以利用,要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英雄人物和杰出人物灌输下去,使幼儿能够了解中华文化,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4传统文化与正常幼儿教育相结合的体现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现代化教育占主要部分,但是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科学的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更容易接受。古今结合:将地方特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来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包括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文化等。中外结合:对于外来事物要接纳,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要合理的将外来文化适当的结合进去。例如,在于幼儿讲到中华传统饮食的时候就要将生活中常见的“肯德基、麦当劳”与中华传统饮食相比较,让幼儿对中外饮食有良好的把握。中外文化结合起来,使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与看法,这样使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生动起来。

5幼儿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协作力。在任何间歇时间,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将古诗融入到游戏中,也可以帮幼儿进行中华传统故事的短剧编排,要使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并且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影响。

6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传统文化;现状调查;调查报告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尤其在诚信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指明了方向。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她论述了先民对诚信的理解和要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初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现状,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搜集、累积农村初中学生这一目标族群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资料,并将调查的统计结果量化出来,归类整理,用以指导课题组开展各项研究和教育活动,探索传统文化对农村初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践活动,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诚信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传统文化,讲诚信,会做人,进一步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这一最终目的达成。

二、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大量书籍,查阅相关文献,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采用调查法,随机整群抽取了本校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计135人)做为实验对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2016年4月8日,课题组成员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与学生交流沟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此次问卷共有20道相关问题,内容涉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未来发展及学校教育等方面,调查结束时共收回有效问卷132份。随后,课题组成员采用统计法,把得到的大量原始数据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并对统计结果缜密分析,反复研究,找准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成文。

三、各项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和对各项数据的整理,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还是较高的,有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是有所了解的,有7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促进社会的文明是有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音乐或乐器较感兴趣,但对古典文学著作、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等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想要进一步学习了解。

农村初中学生的长辈中也有77.28%的是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这说明这些年来,尽管外来文化不断“袭来”,但传统文化还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在农村,家长对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有99.2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6.9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有关联,90.15%的学生认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他们最希望参加的活动要求形式丰富,不仅要有传统的一些方式方法,还要结合网络开展系列活动,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了很多建议,如积极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办传统文化黑板报;每天播放30~40分钟的历史剧;参加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开展音乐、小品、演讲等活动宣传传统文化;多参观、旅游;校园广播每天下午播放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开设传统文化课,布置传统文化作业;开展各种比赛、知识问答等活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开设传统文化社团;请专家讲座。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诚信教育方面建议课堂上提供相关案例,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多开展比赛等活动;让家庭重视;树立榜样;搜集古人讲诚信的故事、诗歌;开主题班会,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教科书上增加传统文化、诚信的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历史剧;让不诚信的人受到惩罚;设立诚信讲堂;编写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等。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符合,也说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是一条非常有效地途径。

四、调查报告的学术价值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次调查,为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奠定了基础,便于课题组进一步改进研究的策略,安排调整今后的研究工作。并且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做为初中阶段的学校使命,即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培养更多的“有传统文化之魂”的社会建设人才。

五、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为本次问卷调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不可否认的是问卷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条理不够清晰,内容有些杂乱、重复;问题太多,导致完成问卷的时间太长;有些用词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有些问题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难以回答等等。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力求做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薛红梅.刍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1)

[2] 陈光明.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升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6)

[3] 安秋玲.论班级同伴群体交往的自我生成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 2009(09)

第5篇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它们是共时态存在的文化的一体的两面。不应该用实体论、整体论的观点来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由此出发,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的观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实体;共时态;整体  

  

文化活动既然是人类的生存运动,这种生存活动的基础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那么,文化活动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体现“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传递前人生存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的传统文化。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间的、不可超越的。“人要成为全面的人,只有生存于承担了传统的同类群体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这种方式发展。”人要成长,“个体首先必须吸收与他相关的文化传统。个体首先必须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这说明,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知识、价值、意义,是前人生存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按照伽德默尔的看法,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这种传统文化,也不管他是赞成还是反对,他都不可能超越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我们始终只能在传统文化中进行理解。不管意识到与否,传统文化总是影响并形成我们,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它当然不会是躲在久远的过去,而是就存在于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就存在于人当下的生存活动中,存在于这种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思维的前提。我们固然也有许多无法控制的成见和思维定势,但我们必然要调整、修正、剔除和补充它们,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思维活动。这种新的思维活动及其成果马上就构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维转化为行动,行动产生成果,我们就这样也参与了传统文化的创造。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存在、发展和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保持紧密联系和统一性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基因。它从物质技术、行为规范、精神意识等等层面表现出来,集中表现在语言符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方面。这样看来,文化包含两部分:作为文化活动的结果的这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作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现代化。它们作为文化的一体的两面,是共时态地位居于个人、社会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换句话说,传统文化、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活动的本身。  

为此,应该避免陷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作“时代化”理解的误区:把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传统文化之後的时期,而在此前存在、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属于传统文化。关于这一点,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谈及对现代化作时代性的理解时曾经指出:我们不应该将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处于前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更应该将其看作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不是谁都有的,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是从个人对生存活动的态度来说的。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霍依教授则说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柯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历史的中断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个人、同一种纪律或设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现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后现代的。”这个说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鉴来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之所以人们会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理解为时代化的历时性关系,首要的原因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这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企图到前人遗留下来的书面文献材料中去寻找传统文化。这就把传统文化当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东西,进而认为,传统文化是可有可无,最好是不必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保存的可抛弃的东西。由此出发,人们还认为:古代书面文献材料所表述的传统文化,比我们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实,且不说这个观点只注意到了历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释性,只说它还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古人书面文献材料所记述的东西,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的不过是无法实现的或本来应该实现却并未实现的理想,有的则是虚伪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饰,还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从某种立场出发的、有倾向性的、为某一群体利益服务的主张,……。另一种表现是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化的阻力和障碍,把传统文化当作现实中的问题、消极的东西、社会的阴暗面、一切不如意的东西的替罪羊或发生的原因,总之,把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例如说:“一面学科学,一面恢复我们固有的文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如果过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复的,我们今天不至于遭到这步田地了。”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要进行现代化,就要彻底清除传统文化

第6篇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它们是共时态存在的文化的一体的两面。不应该用实体论、整体论的观点来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由此出发,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的观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实体;共时态;整体  

  

文化活动既然是人类的生存运动,这种生存活动的基础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那么,文化活动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体现“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传递前人生存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的传统文化。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间的、不可超越的。“人要成为全面的人,只有生存于承担了传统的同类群体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这种方式发展。”人要成长,“个体首先必须吸收与他相关的文化传统。个体首先必须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这说明,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知识、价值、意义,是前人生存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按照伽德默尔的看法,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这种传统文化,也不管他是赞成还是反对,他都不可能超越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我们始终只能在传统文化中进行理解。不管意识到与否,传统文化总是影响并形成我们,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它当然不会是躲在久远的过去,而是就存在于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就存在于人当下的生存活动中,存在于这种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思维的前提。我们固然也有许多无法控制的成见和思维定势,但我们必然要调整、修正、剔除和补充它们,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思维活动。这种新的思维活动及其成果马上就构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维转化为行动,行动产生成果,我们就这样也参与了传统文化的创造。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存在、发展和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保持紧密联系和统一性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基因。它从物质技术、行为规范、精神意识等等层面表现出来,集中表现在语言符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方面。这样看来,文化包含两部分:作为文化活动的结果的这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作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现代化。它们作为文化的一体的两面,是共时态地位居于个人、社会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换句话说,传统文化、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活动的本身。  

为此,应该避免陷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作“时代化”理解的误区:把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传统文化之後的时期,而在此前存在、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属于传统文化。关于这一点,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谈及对现代化作时代性的理解时曾经指出:我们不应该将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处于前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更应该将其看作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不是谁都有的,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是从个人对生存活动的态度来说的。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霍依教授则说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柯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历史的中断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个人、同一种纪律或设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现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后现代的。”这个说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鉴来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之所以人们会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理解为时代化的历时性关系,首要的原因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这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企图到前人遗留下来的书面文献材料中去寻找传统文化。这就把传统文化当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东西,进而认为,传统文化是可有可无,最好是不必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保存的可抛弃的东西。由此出发,人们还认为:古代书面文献材料所表述的传统文化,比我们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实,且不说这个观点只注意到了历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释性,只说它还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古人书面文献材料所记述的东西,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的不过是无法实现的或本来应该实现却并未实现的理想,有的则是虚伪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饰,还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从某种立场出发的、有倾向性的、为某一群体利益服务的主张,……。另一种表现是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化的阻力和障碍,把传统文化当作现实中的问题、消极的东西、社会的阴暗面、一切不如意的东西的替罪羊或发生的原因,总之,把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例如说:“一面学科学,一面恢复我们固有的文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如果过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复的,我们今天不至于遭到这步田地了。”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要进行现代化,就要彻底清除传统文化

第7篇

人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在千文化的教育而非其他,否则,作为个体的人类就不能成为人类群体中的合格一员。而人类的新生一代在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亦是文化的学习。儿童游戏与人类的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定的民族的文化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在民间游戏中,儿童更能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可以说既是儿童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又是儿童成长的历程。而民间游戏是更能体现他们成为民族共同体合格一员的内在发展需求的独特文化生活方式,是儿童内心最真诚的呼唤。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其中包含了无数的智慧结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来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扬,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得到传统文化,从而对幼儿进行熏陶,来帮助传统文化进行发展,来达到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很好的弘扬下去的目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2幼儿教育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的启蒙

我国的传统绘画种类繁多,那国画来说分为写意与工笔。在画风上有写实、写意、抽象等不同的风格。在幼儿的教育中充分的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教师可以知道幼儿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使幼儿能够充分的发挥其想象力,通过对画画的兴趣来启发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的去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全方面快速发展。进一步的陶冶幼儿的心境,使他们能够懂得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等问题,使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

3幼儿教育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手工是指通过使用各种手工工具以及材料,使用一些材料来对一个形象进行完美的塑造。中华五千年文化,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他们通过智慧、创造出了许多丰富的手工艺术,并且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手工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使我们的生活丰富了起来。所以要将手工活动很好的传承下去,在幼儿教育的工作中,要将手工融入进去,使幼儿能够对手工感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使幼儿接受手工,从而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一起创造力。

4幼儿教育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幼儿对于美感的逐步认识,使得幼儿的美术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要使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和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受中来使他们对于美感的形成,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的培养。通过多方面来对美进行感受。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瑰宝来让我们欣赏,有很沉厚的积淀在其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来对幼儿进行身心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促进。教师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幼儿的适应能力,根据年龄以及心理发展的阶段来进行选取。幼儿会有选择性的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在幼儿眼中,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总是很有吸引力的,要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作品,他们有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所以作品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要多种形式,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很好的展示给幼儿,了解幼儿对于作品的感受,帮助幼儿很好的形成对美的认知与体会。在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要让幼儿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观点,从而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使幼儿对于美术作品有更深的感受,还要对他们进行指导,对他们进行启发。教师可以先对作品进行赏析,然后设定一些提示,例如,作品中的人或者其他事物在做些什么,对作品内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欣赏,然后让幼儿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模拟作品中的情景,配以音乐来帮助幼儿欣赏,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融入作品背景故事,使幼儿对作品的内涵感受更深,从而展开想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瑰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加强,使后辈能够很好的将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且传承下去,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激发出民族精神,使人们能够很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加以利用,要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英雄人物和杰出人物灌输下去,使幼儿能够了解中华文化,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5传统文化与正常幼儿教育相结合的体现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现代化教育占主要部分,但是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科学的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更容易接受。古今结合:将地方特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来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包括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文化等。中外结合:对于外来事物要接纳,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要合理的将外来文化适当的结合进去。例如,在于幼儿讲到中华传统饮食的时候就要将生活中常见的“肯德基、麦当劳”与中华传统饮食相比较,让幼儿对中外饮食有良好的把握。中外文化结合起来,使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与看法,这样使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生动起来。

6幼儿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协作力。在任何间歇时间,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将古诗融入到游戏中,也可以帮幼儿进行中华传统故事的短剧编排,要使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并且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影响。

7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近些年,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这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学生们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着眼识字教学,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与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4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毋庸置疑,识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两方面入手。汉字是结构文字,汉字的形体结构既模仿实际又不断地加以改造,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如“学习”二字,学为盖房之意,“习”为鸟每日练习飞翔之意。前者告诉了我们居住文化的久远,后者告诉我们中国人对教育思想、学习方法的认识与归纳。再如“友”字为两手握,表现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提高,思想感情也会得到熏陶。

二、立足于古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今极具教育功能。正如杨再隋教授为河南人民出版的《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学都重视儿童(古诗)语言的积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陶冶儿童心性,构建校园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铸造民族之魂。”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上自《汉乐府》下至清代诗歌,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如通过《锄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勤农节用的情感;通过《游子吟》《赠汪伦》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通过《塞下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中国古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等。

三、利用好现代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现代文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学生认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利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长城》《赵州桥》等课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和成就;通过《高梁情》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五谷及对大自然产生赞美乃至崇拜之情;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仁与义”的教育;通过《探母》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孝”道等。

四、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不难看出,课外阅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书籍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精髓;通过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第9篇

在调查对象中,4.8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了解,62.97%的学生认为自己还算了解,27.9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很了解,4.29%的学生认为非常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传统文化的是否受高中文理分科影响方面,12.69%的学生认为文科生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相对较多,24.63%的学生认为文科生对传统文化比理科生更感兴趣,而27.61%的学生认为理科教学中也渗透着传统文化,35.07%的学生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知晓与个人喜好有关,受文理分科影响较小。对于谈到传统文化首先联想到的内容,传统节日、传统文学作品和儒家思想居前三名,分别为27.61%、23.36%和21.10%,而传统美食和传统建筑仅占8.83%和19.10%。21.92%的学生对手工艺类型的传统文化较感兴趣,38.32%的学生对传统饮食文化较感兴趣,25.54%的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戏剧、诗歌、小说等较感兴趣,14.22%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科学技术的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较感兴趣。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11.43%的学生通过教材,34.64%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19.82%的学生通过老师,21.34%的学生通过父母长辈,11.70%的学生通过朋友,还有1.07%学生通过展览等。被调查者中,有12.12%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37.61%的学生完整读过两部,10.16%的学生完整读过三部,9.62%的学生完整读过四部,还有30.49%的学生没有完整读过一部,仅有所涉猎。此外,25.27%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6.22%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32.57%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5.94%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落后和封建。

2我国社会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当问及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时,39.00%的学生认为在义务教育及中学教育中已经缺失,过度重视升学考试;28.35%学生认为是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9.10%的学生认为义务教育教材编排不合理;8.39%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难以发展;还有15.16%的学生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当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时,14.36%的学生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他文化无法与其相媲美;76.41%的学生认为各国文化均有优势,可相互借鉴;4.79%的学生认为外国文化更加优秀。17.10%的学生认为麦当劳和肯德基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24.53%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47.00%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9.10%学生认为日常生活离不开。对于当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掀起了一股“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的现象,10.38%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35.30%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畸形发展,我们应积极纠正;29.29%的学生认为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力;25.03%的学生认为这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对于高考降低英语考试比例的说法,20.50%的学生表示十分赞成,43.88%的学生表示反对,29.73%的学生无所谓,5.89%的学生表示愿意服从政策安排。对于一些高校将英语四六级与学位挂钩的现象,19.54%的学生表示赞成,36.81%的学生表示反对,29.7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13.86%的学生表示服从学习安排。当问及可以选择语言考试种类,27.72%的学生选择了英语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21.23%的学生选择了日语,32.46%的学生选择了医古文,18.5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问到更乐于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活动还是圣诞、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活动时,65.68%的学生倾向于传统节日,34.32%更倾向于西方节日。当问及对“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冷落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说法的看法时,4.2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中国传统文化已被西方文化所取代;5.8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大学生更热衷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节日才受冷落;19.15%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可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70.74%的学生认为“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庆祝西方的节日进行娱乐、宣泄情绪,其实中国传统节日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动摇。

4高校传统文化普及和推广情况

52.11%的学生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开展了四届传统文化节;40.71%的学生知道有传统文化节,但不知道已经开展了几届;还有7.18%的学生不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传统文化节。被调查的学生中,29.27%的学生参加了传统文化节中的经典诵读活动,24.39%的学生参加了汉字听写大赛,17.69%的学生参加了相关社团体验感悟活动,10.37%的学生参加了誊写大赛,13.57%的学生参加了传统文化状元榜知识竞赛活动,还有4.71%的学生未参加任何活动。当问及本校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效时,15.99%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58.9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19.52%的学生感到收效甚微,5.57%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8.00%的学生认为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师经常讲解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74.09%的学生表示只有个别科目教师讲解,12.23%的学生表示教师很少讲解,5.68%的学生认为教师完全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讲解。当问及所在的大学进行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时,17.46%的学生表示接受所在大学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31.26%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的传统文化各类活动,39.93%的学生参加相关社团活动,还有11.35%的学生认为所在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对于是否希望所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7.31%的学生表示不希望,理由是担心增加课业负担;20.91%的学生希望开展一些校内外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67.07%的学生希望所在大学能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如书法选修课、国画选修课等;还有4.71%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不同的体验活动以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当问及中医药院校是否应该有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时,57.45%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19.2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13.92%的学生无所谓,还有8.35%的学生表示服从学校安排。在对30名相关课程和辅导员教师的访谈中,有90%的教师认为十分必要,10%的教师认为服从学校整体教学安排。对于所在的学校是否专门开设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49.1%的学生肯定开设了相关课程,而50.9%的学生否认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对于现行教材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份量方面,5%的学生认为过多,不能完全接受;28.35%的学生认为尚可,基本能够理解;32.85%的学生认为很少,不能满足需求;还有33.8%的学生表示无法判断。当问及哪些课程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时,21.16%的学生认为是语文科目,26.67%的学生认为是哲学科目,7.2%的学生认为是外语科目,20.85%的学生认为是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24.12%的学生认为是历史科目。8.29%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教育效果最佳,29.34%学生认为实践课程效果较佳,28.42%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效果较佳,22.27%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效果较佳,11.68%的学生认为相关竞赛活动效果较佳。对于何时应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17.71%的学生认为应当从幼儿园开始,25.28%的学生认为应当从小学开始,7.93%的学生认为从初中开始,5.54%的学生认为应大学开始,23.24%的学生认为应当从研究生开始,10.2%的学生认为应当贯穿教育全过程,还有10.10%的学生认为应凭个人兴趣爱好自学,无需纳入教育体系。当问及中国是否应该加强外国人士申请在中国求学或工作,对其中文语言等级考试要求,类似中国人出国考托福、GRE和雅思考试,53.1%的学生赞成,24.9%反对,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5教师对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推广方面的建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