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0 10:01: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动物医学的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30-01
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与治疗人类的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它是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两个基本途径来实现的,而不论临床研究还是实验室均离不开动物实验。特别是医学科学从“经验医学”发展到“实验医学”阶段,动物实验就显得尤其重要。动物实验方法的采用及发展,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解决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整个医学,只有经过实验的火焰,才能成为它所应
当成为的东西。”
1 人与动物的异同
目前,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人与动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似乎这是一种很辩证的看法,但这不是一种彻底的辩证看法,实际上,人们必须回答人与动物在生物学上是大同小异或是小同大异?如果动物与人的相同仅仅是个别的、特殊的,那么今天我们进行的大量动物实验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一个阿米巴、一只青蛙与一个人其外表上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它们都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来维持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一旦这种稳定受到破坏,就可能造成机能障碍甚至死亡。人与许多动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基本上都由膜、浆、核三部分构成。脊椎动物构成机体的器官基本上是类似的,尽管人体机能的调节比许多动物复杂,但它们的基本调节方式都是神经体液调节。例如:前列腺素不但在人体内存在,而且在低等动物(如柳珊瑚)体内存在,甚至于香蕉里也有大量的前列腺素。正因为许多基本生理过程人与动物是一样的,所以动物实验才能对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动物实验的意义
动物实验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动物本身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控制人类的疾病和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随着医学生物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动物实验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它已被认为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支柱。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非常时期,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动物实验,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这是因为在生物科学领域内,不能用人去实验,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动物实验去探索生命的起源,揭开遗传的奥秘,攻克癌症的堡垒,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
3 动物实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在生命科学中,人类的健康和福利研究离不开动物实验,在对人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机制及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实验的动物是人的替难者,比如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疾病,由于在肿瘤的移植、免疫、治疗等研究中使用了裸鼠、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的实验,对各种恶性肿瘤的致癌原因尤其是化学致癌物质、病毒致癌、肿瘤的病毒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极大的进展,计划生育研究有相当大的工作是在动物身上工作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试验和我国生物学家朱洗的无外祖父的蟾蜍,即由动物实验进行成功。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肺炎、神经系统疾病、畸形、传染病、外科疾病、免疫疾病等各方面的机理,都经动物实验加以阐明或证实,因此,有人统计生物医学的科研课题有60%以上需要动物实验,有许多课题的研究离开了动物实验就寸步难行。此外,制药和化学工业产品如不用动物进行安全试验,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给人类应用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动物实验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和推动性的作用。
4 动物实验是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存在一个如何与疾病斗争的问题,最初在既无医又无药的情况下,除了一些迷信方法外,人们最早尝试的方法可能就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各种动植物来治病,有些可能成功,有些可能失败,从神农到李时珍,他们研究的方法基本相似,或是根据以往的临床实践,或是亲身试验,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为医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这种试验方法既费事又危险。从我国秦汉的“神农本草”记载的369种药物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1 892种药物耗费了1 000多年的时间。现在世界上1年新合成的化学药物近20万种,即使可以找到这么多自愿受试者,它的代价也高得令人不能接受。这种局面就强迫我们不得不用动物来代替人进行试验。为了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过去动物实验存在的缺点、动物实验客观上的困难。总之和临床观察一样,动物实验的出现是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可造成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脱节,但不能构成否定动物实验的理由。为促进医学发展,关键的问题在于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动物实验应由过去比较注重分析性实验逐步转向更多的注重综合性的实验,笔者主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临床也应做一些分析性的实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给我们提供的机会,注意在具有多种动物品质的模型进行实验,当然在进行这一番努力后临床医学与动物实验仍会有重大差别,也正因为如此,医学研究的这两种方法将长期存在,不能互相取代。
1动物福利的含义
所谓动物福利,主要是指让动物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生存、繁衍、活动,在饲养过程中要保证动物无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等,反对任何形式的屠杀和虐待。动物福利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生理福利,也就是让动物免受饥渴;二是环境福利,也就是让动物有生活舒适的住所;三是卫生福利,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动物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四是行为福利,也就是要确保动物表达出所有自然行为;五是心理福利,也就是让动物免受恐惧和不安。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保障动物福利的实施,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和微生物学家Rex Burch于1959年提出了动物实验的3R原则,从而将动物福利进一步具体化。该原则包括替代、减少、优化三个方面。替代是指在保证实验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来代替活体动物进行实验,如组织细胞培养、各种离体实验或计算机模拟实验等,或者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进行实验。减少是指某一研究方案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法时,则应把动物的使用数量降低到实现科研目的所需的最小量。优化是指在必须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时,尽量精选实验动物、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减少或减轻实验过程中给动物造成的损伤、疼痛和不安,使动物实验得出科学的结果。目前,3R原则已成为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中。
2基础医学动物实验教学现状
基础医学所属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均为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占有重要的比例,其中绝大多数实验课程要使用实验动物。由于以往忽视动物伦理学的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福利问题关注了解不够,常有多用滥用实验动物、实验操作不规范给实验动物造成不必要的恶性刺激等问题出现,而有些实验过程的设计亦不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例如传统方法中小鼠的处死常用颈椎脱臼方式,这就给动物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还有在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中,为了避免麻醉药物影响小肠平滑肌的生理活性,实验人员常采用木槌猛击家兔脑后枕部使其昏迷,然后实施手术取出小肠,这样也会给动物带来不应有的恶性刺激,以上这些实验方法都有待于完善。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部分学生抱着朴素的动物保护意识,主张对实验动物进行无条件的保护,反对使用和接触实验动物,亦拒绝学习动物实验的各项技能,从而使实验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3动物福利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
3.1在实验教学与准备中引入3R原则 近年来,3R原则因为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巳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中,这一原则不仅可以有效地维护动物福利,还能使动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实验费用进一步降低,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在每次动物实验之前,应对所需实验动物的数量进行精确计算,即在确保获得同样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减少动物数量,尽量避免动物滥用,提高每只动物的利用率。例如在实验准备时教师要根据实验人数和分组情况来订购实验动物,这样既能使每位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又不至于浪费动物;对于实验过程相似的项目,应倡导合并到一起来完成,甚至可以打破传统上的学科界限,开设跨学科的综合实验项目,这样既减少了动物的使用数量,又使学生对综合知识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以重复性的验证实验为主是以往动物实验教学的一大特点,而现代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3R原则中替代原则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已开发成功的离体蛙心灌流系统、离体小肠平滑肌系统均能很好地模拟观察各种体液环境及药物对离体心脏及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这些模拟系统通过图片、动画及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们在不用实验动物的前提下来熟悉实验步骤,了解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而对于必须使用动物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笔者倡导尽量使用低等的小型动物来做实验,避免使用高等的大型动物。
优化实验程序也是减少动物痛苦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或观看教学录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就已充分熟悉动物麻醉、药物注射、动物解剖等实验步骤的要求,并在进行实验之前,向学生讲解实验动物为人类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动物福利的理念,尊重实验动物的基本权利,在实验课堂内形成一种强烈的关爱动物的氛围。在实验操作中,要正确、温和地对待动物,杜绝虐待行为。例如抓取、固定动物时要严格按照动物福利标准化操作规程(SOP)进行;实施动物手术操作时,应术前麻醉,术后护理,尽量减少动物痛苦。此外,要充分利用无创血压、心电描记等无创伤手段来进行相关实验,在保证动物重复使用的同时减轻动物的痛苦。
3.2培养高素质实验教师 在动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物福利观念,教师的以身作则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在教授实验课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动物保护立法、动物饲养管理、动物保健救护、动物检疫防疫、动物行为学等。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任课教师可以把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等理念贯穿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中,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执行3R原则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并充分理解保护实验动物福利不仅是生态哲学的体现,也是实验结果科学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3.3生态哲学观点的普及 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观测,可以获得真实、科学的结果来验证生物医学的假说,而经过多次实验验证后得到肯定的假说就可以上升成理论,为破解生命密码,攻克科学难题奠定基础。从这一点上说,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而它的存在一定会伤害到用以实验研究的动物。动物实验是医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一些学生对使用实验动物存在抵触情绪,而动物福利的理解偏差往往是,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学校教育、社会舆论乃至家庭教育都会单纯地把施韦兹的“敬畏生命的原则”、辛格的“动物解放伦理原则”等生物中心主义世界观误认为是绝对的伦理原则,而忽视了把“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哲学以及发展中人类对生物资源的适度消费和再生利用的世界观传授给学生,以致学生出现片面理解动物福利理论的情况。
以生物平等主义为基础的生物中心论,推崇尊重生命,这种境界对人类的道德完善有所帮助,但这种世界观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正确而合理地适度利用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以满足人类的适度的、基本的物质需要,并且考虑“人-社会-自然”系统的整体性,使社会、经济、生态均得到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哲学的理论观点。由此可见,动物实验与生态哲学并不矛盾,生物医学实验中关注动物福利并不是拒绝使用实验动物。
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态哲学的上述观点,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重新反思动物福利问题,以逐渐消除学生朴素、片面的动物保护观念。任何“只考虑人的需求”或者“只考虑生物圈的整体性”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而科学的、少量的动物资源的利用并不损害生态潜力和生态完整性,关注动物福利也并不是完全、绝对地拒绝使用实验动物。认识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摆脱动物实验时的担忧与恐惧心理,在重视动物福利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实验动物。
4结语
/
关键词 求偶行为 求偶形式 生物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Q-49 文献标识码 E
动物的行为是种群间交流的工具,包括繁殖、取食等行为,在整个生命活动中有着很重要作用。而动物的求偶行为是繁殖行为中的重要环节,又被称为“求婚”、“求爱”等,也叫前行为,指前雌雄一方为了获得配偶而尽力展现婚装及动作而使另一方做出选择的整个过程。求偶行为作为动物特有的一种本能,包括动物性活动和作为性活动前奏的全部行为,一般起始于动物的期,持续几小时或几天,在动物完成过程中结束,最终吸引异性完成。我国对动物的求偶行为方面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20世纪初达到,主要涉及鸟类、昆虫等求偶的形式及特征意义方面的研究。那么动物求偶的形式有哪些呢?这些方式到底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
1 求偶行为的形式
动物求偶行为是十分复杂的行为系统,包含着丰富、复杂的生物学信息。大多数是雄性主动向雌性求偶,少数相反,如瓣蹼鹬科、三趾鹑科、彩鹬科等。还有雄雌同样参与求偶,如海鸟,一般外貌鲜明的一方先主动,如果色彩相当则求偶主动性相当。动物没有“语言”,但求偶形式多样,千奇百怪,有靠发出复杂的声音的声音通讯,有靠展示奇特的动作、炫耀的色彩、建造或装饰巢穴等的光学通讯,有传递信息素的化学求偶,还有特殊的喂食求偶等多种形式,所以研究观察求偶现象并非易事。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动物求偶形式进行说明。
1.1 声音通讯求偶
这种形式常见于存在空间距离使视线受阻的鸟类和视觉欠缺的昆虫类。鸟类的鸣叫是种群内个体相互沟通的“语言”,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期的雄性动物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吸引异性,如杜鹃晨夜鸣叫、猫头鹰悲鸣、蝉的夏季高歌、蟋蟀彻夜鸣曲等。还有动物借助于外物而发声求偶,如雄啄木鸟用喙敲击树干吸引异性、毛翅目昆虫打鼓求鸣;北美草原的艾草榛鸡在嗉囊中吸入4 kg左右空气,再通过“砰”的放气声响招引雌性。这些动物通过声音特有的强度、频率吸引本种异性,并向异性传达自己的位置、自身的身体质量等情况。
1.2 光学通讯求偶
这种求偶方式多见于外表华丽、身体灵活的鸟类,或者体型较小但会筑巢穴的无脊椎动物或鸟类中,可分为以下几种。
1.2.1 炫耀求偶
繁殖期间雌雄的一方(通常是雄性)通过体色、羽毛、体型改变,使得体色更突出,羽毛更亮丽,体型更鲜明,从而正面或侧面在异性面前炫耀,通常见于鸟类、昆虫类。如期的公鸡通过显露彩色的羽毛、竖起鲜红的欢鸡冠子母鸡面前炫耀;孔雀开屏;黄腹角雉雄性抖动平日藏着的翠蓝色肉角;鹤形目鸨科大鸨求偶的雄性身形可以从“u”变为“v”形等。炫耀求偶通过刺激异性的视觉,持续时间长,直到成功。会炫耀的雄鸟往往多妻,这也与它们外表有关。
1.2.2 行为动作求偶
雌雄一方(通常为雄性)舞蹈、戏飞、婚飞或双方身体接触、击喙、亲吻、头颈交缠、身体相依、竞技等行为完成,常见于昆虫、猛禽、水鸟等多种生物。如蝶类戏飞;非洲鸵鸟半蹲半坐并不断摇晃身体,并把翼、尾羽轮番展示给雌鸟;雄杜父鱼等在洞口,咬住经过的雌鱼头部看是否挣扎,不挣扎者则可以;海豹、驼鹿双雄决斗;雌雄蟾蜍聚集到池塘、湖泊进行配对和产卵;具有血缘关系集体性求偶;雄性火鸡结伴求偶却只有其中一只;还有热带大陆的雄性侏儒鸟、欧亚矶鹞在充当求偶助手时,却最终夺取了领地,自己参与;还有天鹅、鸭子头颈交缠、身体相依等。这些行为在雌性周围进行并刺激雌性对自己的选择,但这种求偶方式高耗能、体重减轻,生命受到威胁,获胜者才能完成。
1.2.3 建巢穴求偶
一些雄性动物通过建坚固且华丽巢穴吸引异性、完成。如雄性园丁鸟用细枝编织巨大鸟巢,再用鲜花、各种物件装饰求偶场;雌织布鸟通过观察雄织布鸟所建鸟巢的坚固程度选择雄性;沙蟹掘穴,堆成金字塔形显示自己的位置等。雌性通过巢穴选择雄性可以给产卵、孵化选择安全的环境,提高后代成活率。
另外有些雄性动物通过反射紫外线吸引异性,而雌性利用眼底的紫外线敏感细胞做出反应,如热带丛林中的安乐蜥、一些蝴蝶等。
1.2.4 化学求偶
一些动物可以向周边散发一些化学物质,如信息素。性信息素是生物的某一方通过特殊的分泌器官分泌于体外并扩散到周围环境的微量化学物质,经空气或其他媒介传递到同种异性的感受器,最终引起种群内雌雄相遇并,多见于昆虫中。已发现有250余种昆虫可释放性信息素,大多为雌性释放,如雌松叶蜂放入笼中置于田间,可招引11 000只雄性松叶蜂。再比如靠气味吸引异性的雄果蝇;雌萤通过闪光吸引雄萤等。昆虫能进行信息求偶是因为昆虫具有发达的嗅觉,对气味等很敏感。
1.3 特殊的方式――喂食求偶
一些动物为了能有机会与另一方进行,雄性往往携带食物给雌性,利诱雌性,减少雌性逃跑或攻击反应的可能性。有直接献上食物的,如雄猴献上野果给雌猴,雄燕鸥叼着鲜鱼给雌燕鸥;还有的是避免求偶时被异性吃掉的危险,如雌蜘蛛个大视力差,当雄蜘蛛接近时会被当成食物吃掉,所以雄蜘蛛在求偶时会用丝缠住昆虫给雌蜘蛛,堵住雌蜘蛛嘴,趁机完成;还有的是雌性吃掉求偶的雄性,如雌螳螂用大鳄咬掉正在的雄螳螂头部。喂食求偶能增加求偶的成功率,求偶的同时也增加雌性个体的营养和产卵量,但对雄性也有着挑战性,必须能捕获到求偶的食物或做好牺牲的准备。
动物求偶形式多样,而且大多时间并不是用一种方式而是两种或多种方式综合进行。如大熊猫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进行传情;麦头风鸡在空中翱翔和翻滚,露出黑白分明的羽衣;雄性滑北螈的求偶则包括炫耀自己华丽的色彩和用尾击水,用含有自己气味的水流震动雌性。无论以哪种方式,本物种或本种群内是固定的,目的都是吸引异性,完成。
2 求偶的生物学意义
动物一切行为都能使自己更好地生存,遵循效率最优原则、进化稳定原则,求偶也不例外,可确保在合适的地点时间和理想的条件下且发生在同种异性之间。求偶行为也满足达尔文“雄性竞争”、“雌性吸引”的性选择理论,另外对于求偶,有科学家也提出“生殖中不能获益的的雌性通过选择具有优质基因的雄性进行,弥补其在生殖中的利益损失”。求偶行为是多基因控制可遗传的性状,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中承受很大的选择压力,表现出趋同或趋异进化。
2.1 吸引并选择异性
动物通过求偶吸引异性,但成功还取决于同种异性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具有优势的雄性获胜。同种雌性根据求偶声音频率、炫耀时间间隔、行为强烈程度、提供的食物多少等选择活力旺盛、处于主导地位的雄性,可增加繁殖成功率,给后代留下优良的遗传基因,使后代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雌性选择雄性的同时,雄性为了得到,会更卖力地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展示求偶欲望,同种雄性间也会互相干扰和排斥,不惜用武力取得地位。这种选择与被选择最终的目的都是吸引异性,完成,保证后代优质优量。
2.2 激发异性性活动
动物的性成熟在同种雌雄中并不是同时完成,往往雄性先表现出性兴奋,雄性在期向同种雌性进行的求偶行为,使雌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处于积极状态,使两性器官发育和性行为发展处于同步,对体外受精的两栖类、鱼类等尤为重要。
2.3 种间特异性
求偶行为发生在同种异性个体之间,雄性能向同种雌性发出特有的信号,同种雌性只识别这种信号并作出反应。如刺蜥属的雄蜥是靠有节奏的摆头来吸引异性的,但不同种的雄刺蜥摆头的速率不同,同种的雌刺蜥能选择出正确的雄刺蜥。因此,可根据这种特有的信号区分物种。
2.4 推动物种进化
雌性对本种雄性的主动选择,雄性优胜劣汰,产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强,如雌性对雄行求偶鸣曲的主动选择,导致雄性长翅型和短翅型的分化。在杂交带中杂交个体时优先选择杂交个体的求偶鸣曲,异域种群在中优先选择同种求偶。但当求偶行为的变化、发生地理隔离时加速生殖隔离,加快亚种分化,最终形成新物种。
另外,求偶行为长期进化中还出现求偶行骗和性逆转现象。求偶行骗是动物由于食物不易得但要完成所出现的一种高级求偶现象,多见于喂食求偶的动物中。如雄性的蝎蛉模拟雌蝎接近其他准备求偶而且已经捕获到食物的雄蝎,骗取食物再向雌性求偶,有的雄蝎甚至把没有装食物的“空篮”送到雌蝎面前趁机完成;萤火虫除对本种雄萤发出的闪光信号作出反应外,还会对其他的雄萤作出应答,待来到身边将其捕获、吃掉。性逆转是那些弱者为避免求偶竞争在受某些条件影响下采取性别转换,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获得生殖上的较大成功。如双翅目摇蚊科某些昆虫受雨虫寄生后,却能从雄虫变为雌虫。
动物求偶形式多样化,对生殖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用于解决动物生殖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可以模拟动物特有的求偶形式刺激那些濒临灭绝、对人类有益的生物多产卵,培育出更多适应生存的个体。也可以利用求偶过程,对那些害虫改变求偶形式,使其不能正常,减少后代的出现,从而减少农药的利用。总之,动物求偶机制、运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研究,今后这将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尚玉昌.动物的求偶行为[J].生物学通报,1990(7):6-7.
[2] 邵明勤,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迪尔,高行宜,等.鸟类行为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2,19(2):75-79.
[3] 长有德,康乐.昆虫求偶鸣曲的行为特征与功能及其生态学意义[J].动物学研究,2002,23(5):419-425.
[4] 韩宗先.鸟类的求偶行为及其生物学意义[J].四川动物,2001(3):167.
[5] 刘若楠,颜忠诚.昆虫求偶行为方式及生物学意义[J].生物学通报,2008,43(9):6-8.
1 动物的选择
1.1 动物来源确定 动物来源要选择国家、省相关部门确定的医学动物实验室,其中包括《实验动物管理条件》、《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并取得医学动物实验条件的合格证明书。 其要求实验动物的同种属、同品系、同月龄、性别雌雄比例。
1.2 熟悉并了解实验动物 在实验前,准备阶段要到相应动物实验室对参加实验的动物进行初步的观察、了解,主要观察其生活习性、了解饲养要求等,重点掌握实验的组织、器官等生理解剖部位、特点、并作初步评估。
2 预实验
预实验是对研究技术、方法的训练,对设计方案的实践评估,同时可以了解实验动物对各种处理因素的反应情况,以及在试验过程中,动物在生理、精神状态、饲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以了解,以便在正式实验过程中作好提前的预防、分析,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实施。
3 实验方法
3.1 保证动物或预行实验静脉的随机分组 采用抽签法,在正式实验前1周对动编号、打印分组,并保证实验静脉的完好。
3.2 设置对照组 实验组、对照组应具有可比性,包括对象、饲养环境与方法,操作、处理因素等。
3.3 设计方案 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设计方案。
3.4 做好观察指标的管理 选择必要的观察指标,如实验室检查、X线、病理、细菌 培养等,记录结果要拟订专用表格,必要时建立实验动物病 历与档案,具体项目包括日期、时间、实验者、取标本者以及样本的编号排序等要逐一详实记录并签字。
4 实验效果
动物实验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对整个实验过程必须周密布置,诸如以上各项做法,尽最大限度地保 障动物实验的质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5 讨论与分析
动物实验尽管有一定的不足,但在人体实验之前,动物实验是很重要的医学研究方法,因此,从事医疗科研人员应该更多熟悉、了解和掌握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为临床科研工作做好基础。
蟋蟀
在初秋蟋蟀求爱的季节里,雄蟋蟀相当工于心计。它首先在地面上营造一个有两条入口隧道的巢穴,然后蹲伏于两条隧道的交叉处,用前翅互相摩檫发出一种颤音。这种隧道的特殊形状,正适合于把声音扩大,这种自制的“扬声器”播出的求爱曲,以吸引从洞口经过或附近的雌蟋蟀。因为哪只雄蟋蟀的叫声高,表明它的体质好,就越能赢得雌蟋蟀的芳心。
黏盲鳗
黏盲鳗是一种狡猾的鱼类。它的脊椎是由软骨组成的,因此全身非常柔韧。它们在捕食别的鱼类时,总是先将自己的身体打个结儿,然后把尖利的牙齿插入对方的腮内,随后便凭借身上的“结儿”拼命地往里钻,越钻越深,最后完全进入对方的体内。这时,黏盲鳗便可以放心大吃特吃仍在垂死挣扎的猎获物。其实,黏盲鳗将自己身体打的这个“结儿”,利用了杠杆原理,使它钻入对方体内省了不少的力。再有,当它不小心被擒时,这个“结儿”又可以帮助它用力逃脱。因此,这种身体极滑又懂得“打结”的动物,据说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天敌。
兀鹰
非洲的白兀鹰爱吃鸵鸟蛋,但鸵鸟的蛋壳很结实,它的喙啄不开,它便利用重力学发明了高空砸蛋法:双爪抓起一块300克左右的石块飞到80~100米的空中,投下石块砸碎蛋壳。白兀鹰选择的砸蛋高度是恰到好处的,如果飞得过低,就打不破蛋壳;如果飞得过高,将蛋打得一塌糊涂,就会糟蹋蛋液;而这个高度恰到好处,刚好把鸵鸟蛋砸个裂缝,蛋液也没有糟蹋,吃起来又方便。
生活在西班牙的碎骨鹰,爱吃骨头里面的骨髓,因此得名。有的骨头很大,它根本啄不开。然而它能巧妙地利用重力学原理,摔碎骨头吃里面的骨髓。它先选择一块较为平整之处,然后找来许多石块,一块接一块地摆好,接着用双爪抓起骨头,飞到100多米的高空,瞄准地面上的石头,松开双爪让骨头落下来。大骨头砸在石头上破裂开来,碎骨鹰便飞落下来,有滋有味地吃起骨髓。
龙虾
别看它们的样子长得笨拙,呆头呆脑的,但你可不能“以貌取人”,小瞧它们,其实它们还有一颗科学头脑呢!它们喜欢过群居生活,在洄游的时候,喜欢排成“一”字型的队伍,这种“一”字型队伍可以大大减少水流的阻力――处在队伍中间的龙虾所受到的阻力只是单独龙虾的一半。平时,单个龙虾一昼夜只能游100~300米,如果排成“一”字型队列,每小时就可以“飞游”1000米哩!
海龟
海龟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到了繁殖期,海龟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两个月,行程2000多千米,来到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产卵。两个月后,小海龟出世,它们便随同父母返回到巴西沿海。那么,海龟靠什么导航回到原先的生活地呢?在海龟航行的大部分水域,磁场的密度和倾斜面随方向的不同而变化,形成一个类似经纬线的网格。
这些区域中的任何一点,都能用一组唯一的密度和倾斜角来确定。能够检测到这两个参数的海龟,可以在大脑中绘制出一张“磁场地球”用来导航。
1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坚持的办学理念是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质量、开拓创新、突出特色。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实施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建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2动物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求
按照2001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院一品”建设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集中力量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培养和引进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组建合理的师资梯队,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运行和质量监控体系,使动物医学专业成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及北方地区重要的动物医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成果的产生地、辐射地。
3动物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及方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通过国家特色专业点的建设,现已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如下。
3.1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也是学科发展是否有潜力的重要标志。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使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和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实施新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在职提高、出国进修、攻读学位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包括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等。坚持“导师制”,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使其快速成长。
3.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科和专业建设要体现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科学性、实践性”的特点,要进一步加强学院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基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实习基地为平台,以生产实践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建立多地域、多层次、多类型和多项目的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已与30多个单位和部门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其中有12个单位已经正式悬挂动物科技学院实习基地的牌匾,其余20多个单位也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践较为固定的场所。
3.3课程建设
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形势和畜牧生产的需要,坚持“提高课程实用性、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拓宽课程选择范围、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力度”的原则,密切结合本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继续增加先进、实用的新课程,增加实践和实验室操作内容,同时,每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微调,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效性。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同时,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牧产业化特点,加大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的比重,加大选修课课源,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等课程充实到选修课当中,增加实验环节和有利于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动物医学专业也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名师培养的工作。目前,兽医病理解剖学、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家畜传染病学和动物生理学已经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另外还有学校精品课程5门。
3.4学科建设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与推广为动力,优化学科结构,注重特色学科建设,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探索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自身提高、加速培养和引进、整体优化”的思路,积极建立素质强、水平高、师德好、结构优的师资队伍。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预防兽医学和基础兽医学已经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动物医学研究生导师团队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
研究生导师团队。
3.5重点实验室建设
动物医学专业现拥有实验室面积3200多平方米,下设2个综合实验室,即动物基础实验室和动物医学实验室,在这2个综合实验室中又设有10个功能室。动物医学实验室现为黑龙江省级重点实验室,未来的目标是力争将动物医学实验室建设成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同时建成2个省级开放实验室,并要重点建设和完善动物基础实验室和兽药制剂实验室。
3.6教材建设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重点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具有先进科学的教学大纲,并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同时建立试题库,加强课程建设和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积极鼓励教师制作适于专业的CAI课件,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增加教研课题数量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提高立项质量和级别上,争取申请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
3.7学术交流
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带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充分利用学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日本高知大学、意大利storti公司、瑞典IBD公司的合作,进一步加强院校、院企之间的学术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的动物科学学科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的经验。通过双方交流、技术合作、专家互访等途径,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
3.8科学研究工作
在科学研究上,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坚持科学研究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黑龙江省垦区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大农业为研究对象,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开展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以此带动学院整体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根据黑龙江省垦区和区域农业发展战略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努力建设具有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特点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北方寒区现代养殖业科技创新体系。在积极开展家畜家禽疫病普查、疾病防治等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的同时,大力加强基础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建成垦区、黑龙江省乃至国家解决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及“三农”问题的技术研究基地。
1.1研究对象
学院2012级动物医学专业共有4个班,随机选取2个班为实验组(共57人),2个班为对照组(共56人)。两组学生均为2012年全国高考统一录取的学生,他们在平均年龄、入学成绩和基础课成绩间均没有明显差异。
1.2研究方法
两组学生动物免疫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学时、实验项目、实验教材、实验场所、实验资源、任课教师均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以教师集中讲授与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的方式进行。实验组采用“任务教学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例,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任务准备
实验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定义和重要性,指出该项目的实验目的、实验重点、难点,然后安排具体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途径及最后的评价标准,对组长及成员的职责提出具体要求。安排的具体任务为: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分类及其用途;3)开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基本材料与试剂;4)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操作步骤;5)进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过程的注意事项;6)分析本组实验结果与实验体会。
1.2.2任务实施阶段
上实验课前一天,让学生们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讨论,计划出实验所需的材料与试剂,在实验指导教师的辅助下进行实验准备。课堂上,由实验指导教师随机指派一位学生代表围绕实验任务进行讲解,其余学生根据讲解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根据学生讲解与讨论的情况,实验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地点评与总结,更正错误和补充不完整的内容,并对实验相关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学生开始做实验。
1.2.3任务评价
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再次分析、讨论与思考,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并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
2教学效果评价
2.1实验平时成绩评价
根据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中体现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判定实验报告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用统计学的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验组学生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2实验考核成绩评价
实验教学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考核,用统计学的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见表2。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考核成绩中优秀率和及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3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教学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实验组中进行实验效果调查评估。从任务教学法效果评价(见表3)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均能接受任务教学法,且认为该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能提高学习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并可提升综合能力。
3讨论
目前,人们对DNA疫苗的表达水平和免疫原性以及接种途径、佐剂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应用于临床的DNA疫苗却很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尽人意,但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DNA疫苗必定能在未来的疫苗研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1DNA疫苗的特点
1.1DNA疫苗的优点
DNA疫苗相对于灭活疫苗,其最大优点就是可以携带不同的保护性抗原基因,构成多价或多联疫苗。病毒感染机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一部分可以和病毒中和,使其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另一部分抗体却发挥相反的作用,它们协助病毒感染细胞,这就是所谓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灭活疫苗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导致免疫失败,甚至出现注射了疫苗加快发病的现象。DNA疫苗可以人为地去掉非保护抗原,避免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的出现。DNA疫苗的研制还可以根据质粒载体的特点,在调控元件下插入同种病原不同血清型的抗原基因,形成多价苗,也可以插入不同病原的抗原基因,形成多联苗,这就是所谓的“万能疫苗”。
DNA疫苗不仅能诱导体液免疫,更重要的是产生强有力的细胞免疫,此外,DNA疫苗不受母源抗体的影响,有可能成功地用于幼龄动物乃至新生动物的免疫接种,可广泛用于许多疾病的早期预防,这些都是灭活疫苗不可比拟的。
DNA疫苗相对于弱毒疫苗,DNA疫苗只含部分病原体基因组序列,不会因病原体毒力回升而导致疫苗毒的散播。
1.2DNA疫苗的缺点
尽管DNA疫苗有很多传统疫苗无法比及的优点,但它同样也有缺点,除了DNA疫苗由于表达抗原单一而表现的免疫效果较差外,主要在安全问题上令人担忧。美国FDA在关于DNA疫苗安全性问题上,提出应注意DNA疫苗的局部反应原性和全身毒性、遗传毒性作用、生殖毒性以及致肿瘤性四个方面。WHO在《关于DNA疫苗质量保证指南》中也要求DNA疫苗的研制必须考虑其特殊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①可能导致插入性诱变,即质粒载体和外源基因是否会整合进入宿主的基因中;②外源性蛋白长期表达可导致免疫病理,即长期表达外源抗原可能产生机体产生免疫耐受、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超免疫力或自身攻击。③与细胞因子合用可能导致的其他风险;④表达抗原的载体自身可能有其他生物活性。
此外,DNA疫苗所用载体大部分携带抗抗生素基因,这些基因有可能会被其他病原所转化,形成耐药病原,这样造成的“基因污染”对人类社会的确是一种很大的威胁。
2DNA疫苗的免疫机制
目前对DNA疫苗免疫机理的研究仍在探讨中,一般认为,DNA疫苗在接种后,机体对其加工处理过程与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相似,抗原提呈过程也相同。首先,注射部位的组织细胞(如肌细胞、上皮细胞和粘膜细胞)、抗原递呈细胞(APC)或其他炎性细胞将部分质粒摄取,未被摄取的游离DNA大多数被DNA酶降解,少数可能随循环系统而进入淋巴结或脾中;然后,质粒DNA分子在摄取细胞的核内转录为mRNA,再被移至细胞质内翻译成抗原蛋白分子。这些抗原蛋白分子有的被分泌到细胞外,有的结合到细胞膜上或局限于细胞浆内。分泌出细胞外的抗原蛋白分子最终通过胞饮或吞噬作用方式被APC捕获,APC将捕获的抗原蛋白分子进行加工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抗原肽递呈给T细胞,启动免疫反应。免疫应答启动后,引发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杀死表达外源抗原的肌细胞,使那些没有分泌到细胞外的抗原蛋白分子释放出来,再由APC捕获,启动随后的免疫反应。释放到细胞外的抗原蛋白分子除了被APC捕获外,也可被B细胞识别,从而激活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这样就诱导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3影响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3.1目的基因的选择
目的基因即DNA疫苗表达的抗原蛋白基因,它的选择非常关键,首先要求是表达出的蛋白分子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与病原发生中和反应,即为保护性抗原基因;其次考虑考虑它是否含有密码子,有无内含子以及是否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正确剪切等问题;最后,要考虑单一目的基因是否能起到保护作用,是否需要构建多基因表达载体或分别构建表达载体。
3.2载体及启动子的选择
在临床试验中,用不同的质粒载体表达同一段基因,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除了个体差异和接种途径的因素外,载体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用作DNA疫苗的载体要求是首先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能高水平地表达目的基因,其次本身不复制,不会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满足这两点才可以应用。决定载体在体内表达的因素,一方面是载体自身序列,不同的载体所含的酶切位点也不同,进入机体后降解的程度也有差异;另一方面与启动子有关,控制外源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对载体的影响最大。目前DNA疫苗中所用的质粒载体均含有真核生物启动子,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SV40和CMV的启动子以及人b肌动蛋白启动子等,启动子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其强弱和来源,根据其来源,启动子有组织特异性,在各种组织中,起始mRNA合成的效能也不同。
3.3佐剂的应用
目前,应用于DNA疫苗的佐剂类型较多,有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协同刺激分子、脂质体、寡脱氧核苷酸、补体分子以及霍乱毒素等佐剂。最常用的为细胞因子,如TNF、GM-CSF、IFN以及IL-2、IL-4和IL-12等,在与核酸疫苗共同接种时,常能明显提高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种新型智能型疫苗佐剂,能通过募集特定细胞诱导调节针对DNA疫苗或肿瘤抗原诱发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例如TCA3、MIP(炎性因子)等。协同刺激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过程中的一系列辅助分子,如B7/CD28、CD40-CD40L等就属于这种辅助分子。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可以包裹DNA疫苗进入细胞,减少降减。寡脱氧核苷酸是一种免疫刺激DNA序列,能直接激活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等,间接激活T细胞、NK细胞,诱导以Th1型为主的免疫应答,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佐剂。补体分子佐剂如C3d,是补体系统中补体C3的裂解产物之一,可通过特异性补体受体2(CR2/CD21)将抗原信号提供给免疫细胞,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近年发现霍乱毒素是一种良好的核酸免疫佐剂,Arrington等将编码霍乱毒素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的A和B亚单位克隆入两个表达载体,与核酸疫苗一起以粒子介导的方式免疫动物的表皮,发现明显的增强了针对多种病毒抗原的TH1型细胞免疫,此外,TH2型免疫应答也增强。
免疫佐剂的使用,使DNA疫苗的应用趋于成熟,新型的低成本高效DNA疫苗佐剂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3.4接种途径和剂量
DNA疫苗的接种途径会直接影响其免疫效果,根据DNA疫苗的免疫机制,它在机体主要是进入肌细胞、上皮细胞和黏膜细胞等中表达,从而发挥作用,故接种的部位也是选择富含这些细胞的位置。有研究比较了经肌肉、静脉、鼻腔、真皮、皮下和腹腔等不同途径接种DNA疫苗(甲型流感病毒HA基因)后的免疫效果,结果除腹腔注射外,都产生了一定保护作用,但以肌肉和静脉注射效果最好,肌肉摄入和表达DNA的能力比其它组织高100~1000倍。目前多选择肌肉多点注射,或肌肉注射与皮下、鼻腔免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免疫,效果相对较好。
比较注射方法,基因枪接种比直接注射核酸疫苗效果好甚至上几千倍,但操作相对烦琐,临床中不易实现。
3.5机体自身因素
由于动物个体之间的差别,相同的DNA疫苗采用相同的接种方式也会出现不同的免疫效果,有的甚至出现免疫耐受的情况,不过这种现象只出现在部分个体中。作者认为,机体自身因素导致DNA疫苗免疫效果各异的最主要原因却是机体与疫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体内局部位置含有的DNA降解酶是否会对DNA疫苗载体以及目的基因发生破坏作用,体内是否会对DNA疫苗产生RNA干扰效应,导致外源基因表达沉默,这是我们以后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也可能是DNA疫苗免疫效果不确实的最主要原因。
4DNA疫苗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鉴于DNA疫苗的优越性,国内外学者对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的DNA疫苗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预防畜禽传染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已步入临床应用阶段,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又注入了新的血液。下面简单介绍动物用DNA疫苗的部分情况。
4.1应用于禽类的DNA疫苗
DNA疫苗已广泛用于禽流感、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及鸭乙肝等禽类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性研究,根据病毒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并分别取得了不同的免疫效果。
4.2应用于猪的DNA疫苗
研究最多的最数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DNA疫苗,大多数人选择几个结构蛋白基因作为保护性抗原基因,免疫效果也不尽相同。猪口蹄疫、猪流感、猪瘟、伪狂犬病等疾病的DNA疫苗研究也十分火热,针对不同疾病的DNA疫苗也呈现不同的保护作用,但遗憾的是能应运于临床中的DNA疫苗却少之又少。
4.3应用于其他动物的DNA疫苗
有学者发现用gD质粒DNA疫苗免疫新生犊牛,不受母体母源抗体的影响,免疫效果很好。对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的DNA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免疫了含有BRSV重组C基因的质粒DNA的牛,在BRSV攻击后,病毒量显著减少。
此外,狂犬病、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猫白血病、猫免疫缺陷等疾病的DNA疫苗研究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有的研究进行了攻毒试验,有的没有攻毒,却也能检测到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中和抗体,这对兽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喜讯。
5小结
目前,尽管DNA疫苗的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它的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的潜在优势已不容置疑。在人类临床上,已用于部分肿瘤及非感染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动物临床上,DNA疫苗也日益显示出它的优势,尤其是针对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与应运的也越来越多,它无疑比传统疫苗更具有优势,相对重组病毒疫苗则更具安全性。但DNA疫苗免疫效果相对较差是扼制其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从影响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中寻找原因,多数的研究只是把佐剂的选择作为重点去探索,很少考虑到疫苗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1 DNA疫苗简介
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是编码免疫原或与免疫原相关的真核表达质粒DNA(有时也可是RNA),它可经一定途径进入动物体内,被宿主细胞摄取后转录和翻译表达出抗原蛋白,此抗原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2种免疫应答反应,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2 DNA疫苗的应用
(1)伪狂犬病病毒(PRV)将编码PRVgC或gD基因的质粒DNA免疫猪,能诱导保护性抗体的生成和细胞免疫的产生;将编码gB、gC、gD的多种质粒DNA混合使用,对引导免疫反应更有效(Gerdts V等,1997;Rooij E M等,1998)。
(2)猪流感病毒(HIV)Mackling等(1998)的试验结果表明,编码HIV1株的血凝素(HA)和核衣壳蛋白(NP)质粒DNA用金颗粒包裹,以基因枪轰击猪的表皮进行免疫后,HA质粒DNA能使猪产生粘膜免疫反应而对流感病毒的攻击具有抵抗力,DNA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与灭活疫苗相当。
(3)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PRRS基因片段ORF5编码的主要囊膜糖蛋白GP5是该病毒的3个主要结构蛋白之一。含有ORF5基因质粒DNA能诱导猪抗GP5特异性中和抗体的产生;且免疫猪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P5重组蛋白存在时能够发生转化反应,显示了GP5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产生(Pirzadeh B等,1998)。
(4)口蹄疫病毒(FMDV)将FMDV全长基因组的cDNA克隆到质粒,并去除其编码核衣壳蛋白VP1的细胞结合部位的DNA序列,构建成质粒DNA以肌肉或皮内注射,初次免疫后2~4周,可使所有的猪都产生特异的病毒中和抗体,攻毒试验中呈现部分保护作用(Ward G等,1997)。
(5)猪瘟病毒(CSFV)余兴龙等(2000)构建了CSFV主要保护性抗原E2基因4种不同的真核表达质粒。小鼠免疫试验结果表明,E2基因上不同的功能区对基因疫苗的免疫应答有很大影响,有信号肽序列的E2基因可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且无跨膜区序列的E2基因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比有跨膜区序列的强,而无信号肽序列的E2基因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比有跨膜区序列的强,而无信号肽序列的E2基因则不能诱导产生CFSV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家兔最少可抵抗10个最小感染剂量(MID)的猪瘟兔化弱毒苗(HCIV)的攻击;免疫猪可抵抗致死剂量的CFSV石门株强毒的攻击。
(6)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用BRSV G基因构建的DNA疫苗,以无针方式免疫小牛时比皮内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免疫反应强烈。
(7)牛疱疹病毒(BHV)用表达BHV 1 gD基因的质粒DNA疫苗免疫牛,能产生很高的中和抗体;攻毒试验后发现,免疫组比非免疫组的病毒排放量明显减少(schrijver R S等,1997)。此疫苗通过肌肉或皮内注射均可引导免疫反应的产生。但皮内注射引起的免疫反应更强(孟松树等,2000)。
(8)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以表达BVDV1型主要糖蛋白E2的质粒DNA肌肉注射小牛,可产生病毒中和抗体和抗原特异的细胞增殖反应;免疫后16周进行攻毒试验,发现免疫牛能产生针对BVDV1型和2型的血清中和抗体强烈的记忆抗体反应,对牛有部分免疫保护作用(Cox G J等,1993)。
(9)新城疫病毒(DNV)Sakaguchi等(1996)将NDV F基因插入质粒载体,F基因的表达受巨细胞病毒早期增强子和鸡β肌动蛋白启动子控制。1周龄试验鸡肌肉内注射重组质粒后,有2/5注射线性质粒的鸡和4/5注射线性质粒与脂质体转染剂混合物的鸡产生了高水平针对F蛋白的抗体,而注射闭环状质粒的鸡不能产生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