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茶道精神的核心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0 10:24: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茶道精神的核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茶道精神的核心

第1篇

抑郁Y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表现为焦虑、悲观厌世、情绪消沉、认知功能衰退等,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妄想症的症状,难以治愈,具有反复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探讨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特选取9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根据护理干预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为(46.21±1.26)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2.21±0.45)年;观察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为(46.24±1.23)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2.24±0.35)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基本资料、年龄基本资料、病程资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给予患者饮食、用药的指导,保持病房内部环境的卫生和整洁,控制好室内温度和湿度。

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心理疏导:

①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状况,对于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的疏解,改善患者低落的情绪,提高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的心态,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

②引导负面情绪的发泄:低于抑郁症病情比较严重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予其尽量多的关注度,引导其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改善患者负面心理,提高内心正能量。精神护理:

①认知护理:对患者实施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提高治疗配合度。

②沟通护理: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状况,给予患者暖心的护理,温馨、舒适的环境。

③其他护理:通过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提高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疾病的重视度和配合度。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焦虑、抑郁量表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总分为6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负面情绪越高,症状越不好,反之,负面情绪越低,症状改善越好。

1.4 统计分析

将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用SPSS18.0软件此次研究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s)表明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数据计量资料,用检验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数据计数资料,P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改善程度相比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患者一旦患病,情绪比较低落、思维缓慢、兴致丧失等症状较为常见,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威胁。

随着抑郁症患者的逐渐增加,对于患者的治疗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针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负面情绪的疏导和心理状况的改善,因此,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联合治疗被广泛应用,本本分分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和生理的辅导,对负面情绪进行有效释放,缓慢的引导患者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患者实施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于抑郁症的认知程度,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治愈率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显著,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到了显著改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治愈率得到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芳华,文云波,赖永金,等.针刺配合心理疏导在中风后抑郁症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5)72-74.

[2] 黄先娥,戴晓燕,陈传萍.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0):145-146.

[3] 王彦芳,杜巧荣,李素萍,等.伴发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1(2):71-75.

[4] 杨霞,厉惠.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1(20):66-67.

[5] 郑喜艳,周欢,田玉洁,等.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0):77-79.

[6] 杨霞,厉惠. 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20)

[7]刘倩. 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4(09)

[8]江登波. 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06)

[9]冯艾群. 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06)

[10]周海蓉,高茜,李延环.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早期护理干预[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23)

[11]王丽萍. 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观察[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11)

[12]石磊. 浅析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6)

[13]杨慧君. 心理护理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治疗抑郁症中的疗效[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29)

[14]陈丽.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27)

[15]金凤仙,赵建利.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 广东医学. 2013(20)

[16] 沈琴庆,鲍淑兰.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08)

[17] 郑喜艳,周欢,田玉洁,陈聪. 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10)

第2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第3篇

1高职体育教学与茶道精神的共通点

1.1均具备包容性

体育是一项对个体没有硬性要求的运动,无论国籍、性别、年龄、身高或健康程度是否存在差异,都可以自愿参与体育运动。从体育赛事情况来看,既有专门为健全人士举办的体育比赛,也有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体育比赛,体育运动提倡人人平等。就高职体育教学来看,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具有显著的个性化差异,学生的性别、体育技能等均存在区别,但每个学生都具备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这足以体现体育运动及其教学的包容性,并在这方面与茶道精神有着契合之处。茶道精神中的“和”主要是指“和平”、“和谐”。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以茶会友、以茶待客,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融合后则意味着在体育运动中应与他人和平共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有着极其相似的核心认知,这为茶道精神融入体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依据。

1.2均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

我国茶道精神提倡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相融合,把实现个体价值和建设国家社会发展相联系,具备“大侠之风”、“大侠之气”,体育精神同样如此。虽然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竞技性,但是并不是单纯为了竞技而运动,而是在运动中获得相应成果,该成果并非只属于个体,而是关乎着整个集体的荣誉。体育教学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练、教师的系统引导下学生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运动员,并代表国家、团队参与国际比赛,在比赛中获得的荣誉成就不仅属于运动员个体,更是整个国家、团队的集体荣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茶道精神,便可向学生传达将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发展相融合的认知概念,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发展,还是为集体争得荣誉,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奥运会为例,当奥运会参赛者在获得金牌时会升起相应国家的国旗、响起国歌,获得金牌的参赛者此刻内心更多的是国家自豪感。因此,在将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后,也能激发学生的为国为民情怀,在该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更具价值意义。

1.3均拥有理性思维

茶道精神中包含着道家思想,天人合一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哲学观。天人合一主要是指个体应将行为举止与自然规律相结合,不能做出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行为。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及价值观。比如,一些喜爱品茶的个体更喜爱幽静、自然的生活环境,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会使个体对世间常态看得淡然,能够理性对待生活的得与失。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当一方获得胜利时另一方势必处于失败状态,如果运动者不能理性对待比赛输赢便会影响后续心态,使自己丢失更多机会,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不同学生的体育训练进度不同,一些学生因投入较多精力运动后却没有获得理想成效而产生失望情绪,久而久之会失去对体育锻炼热情和信心。但事实上,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使自己在面对成攻和挫败时都能快速恢复至元气饱满的状态。这就需要学生采用理性思维对待体育锻炼,它与茶道精神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能引领个体控制自我思想和行为,对于学生调整体育锻炼心态有着积极作用。

2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积极影响

2.1有利于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

体育和其他学科有着一定差异,体育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传达体育文化精神,使学生具备正确运动态度及道德素质。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忽视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传达,这使得教学缺乏核心依据,不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课堂上学生无法得到有力指引。体育教学融合茶道精神后不仅可以在原有教学资源上加以丰富,还能使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带领下进行体育学习,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了解体育文化精神,可有效转变高职体育教学文化精神缺失现状,使体育教学更具吸引力。

2.2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将茶道精神融入至体育教学中还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我国从古代开始便有饮茶、制茶经历,在国人心中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还象征着和谐,茶已经和国人生活习惯有着必然联系。比如,当前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购买和储存茶叶,当有客人来访时便会将茶叶泡上,一边饮茶一边谈论事情,饮茶的过程也是双方加深了解的过程。茶道精神的融合可以转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使学生能够深受茶道精神熏陶,在体育运动中秉承和谐理念与他人交往、互动。体育运动虽然具有基本人际交往功能,如,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时会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与他人正确交往、相处需得到茶道精神指引。茶道精神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运动行为,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2.3有利于教学改革优化

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教学过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体育教学亦是如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及观念会影响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核心指导力量,如果不具备新时代正确教育观便会制约学生长远发展。而茶道精神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高职体育教学综合要素。茶道精神是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大部分内容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受茶文化熏陶,以此来弥补当前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就我国高职体育传统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茶道精神中有着丰富教育资源,教师要想发挥茶道精神育人功能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体育教学中融合茶道精神可以推动高职体育有效改革优化。

3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现状

3.1茶道精神未引起足够重视

从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强调茶道精神。虽然当前强调教育改革,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更注重运动技能技巧传授,忽略茶道精神引入。有的高职体育课程虽然有关注茶道精神融入,但是只是简单带过,与茶道精神相关的内容没有切实与体育内容相结合,这便导致两者融合留于形式,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于茶道精神半知半解。比如,有的学生只了解部分饮茶知识和茶礼仪,无法透过茶道精神领悟文化精髓。这样既无法发挥茶道精神教育作用,又无法推动两者有机融合。该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教育思想有关。从高职体育教学实际来看,大多院校和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体育专业技能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也将重心放在技能传授方面,旨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未关注和强调体育心理教育作用。茶道精神的核心作用就是对学生心理、思想进行引导,当院校和教师没有关注体育心理教育作用时,便导致茶道精神遭到忽视,进而无法推动双方密切结合。

3.2教学方法不适用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性作用,而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则需接收相关知识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同理。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应用,在融合茶道精神时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融合效果,教师需以学生为核心,在考虑高职学生体育学习综合需求的情况下引入茶道精神内容。然而从现状来看,教师在该方面做得并不到位。一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不符,无法有效渗透茶道精神。在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其无法深入了解和应用茶道精神,不利于形成茶道思维。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自我教学想法,没有考虑学生学习需要,致使教学主体地位发生扭转,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茶道精神内容无法吸引学生,严重削弱茶道精神教育价值。

3.3教学资源较匮乏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融入的茶道精神资源并不丰富,教师通常只是根据教材施教,忽视全新教学资源挖掘。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教学中涉及到的茶道精神内容极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的关系,无法挖掘大量有效的茶道精神教育资源。一些教师在融入茶道精神资源时没有和体育教学内容密切相连,使两者之间缺乏必要联系,该现状出现的原因和教师专业素质有一定关系。虽然我国高职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专业,但教师在接受教育时同样缺乏人文素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师后续工作。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创新教学内容,加强茶道精神融合,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在引入茶道精神资源时只能原封不动的引入,无法在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且没有注重茶道精神资源内涵深剖,将这类资源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后,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深度理解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关系,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事倍功半。再加之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体育发展要求,这样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整体质量,还会给高职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素养形成造成阻碍。

4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发展策略

4.1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

茶是国人生活必需品,和柴米油盐一样有着重要地位。茶道精神影响着国人思想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应注重内涵挖掘。茶道精神涵盖的内容较为多元,但并非所有内容都与体育教学相契合。基于此,教师在引入茶道精神内容时,需站在体育教学实际综合考虑。例如,可以引入采茶舞进行教学。采茶舞在我国同样有着多年发展经历,扇子花、矮子步等舞蹈动作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且采茶舞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采茶舞属于民间舞蹈项目,舞蹈中的大部分动作创作灵感均来源于当地人行为习惯、思想认知。在引入该资源时,教师可针对采茶舞文化元素加以挖掘,使学生透过舞蹈看文化内涵本质,并在体育训练中受到精神文化熏陶。教师也可以在了解采茶舞基本舞蹈动作后进行提炼,提取出一些有助于学生体育发展的动作,如十字步、碎步等。这些舞蹈动作在采茶舞中有着独特艺术鉴赏价值,且和当地人的采茶劳动行为密切相关,将这些动作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显著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向学生播放采茶舞视频、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等内容,从而构建浓厚的艺术氛围,有机渗透采茶舞内涵,以此来加深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

4.2增强茶礼仪渗透

我国茶道精神讲究品茶有道、敬茶有礼。茶礼仪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加以渗透,茶礼仪是茶道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有着完整的体系结构和规矩流程。体育教学同样有着一套专门的教学体系,学生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师等要素引导下具备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并形成体育道德素养。因此,茶礼仪和体育教学有着契合之处,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时,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团队,团队之间需要在比赛中PK获得胜利。在比赛正式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传达公平竞技理念,使学生可以在比赛中遵守规则和道德。随后,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握手、鞠躬。在比赛过程中如果有同学摔倒应及时给予帮助,不能因为对方是对手就置之不理,培养正直、和善、明理的竞技精神。通过这种方式融入茶道精神可以营造和谐、积极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亲自践行茶道精神过程中深刻理解茶道精神本质,使其在体育道路中走的越远越好。

4.3转变教学认知方法

要想彻底实现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融合,需在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认知及方法。院校领导与教师都需注重体育心理教育作用,从而给茶道精神融合提供平台。院校应为体育教学提供足够基础条件支持,教师在理论讲解基础上,需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促使茶道精神可以得到进一步深化。应密切结合教育改革融入茶道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院校实际增强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例如,可以引入茶叶、茶具等物体使茶道精神得以物化。茶道精神包含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无形物质主要是指思想意识内容,而有形物质便是指茶具、茶叶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物体可使学生亲自接触茶道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茶叶在沸水中散开的情景,也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茶具特征。茶本身也是一种饮料,具有清热、解渴等功效,学生体育训练后身体流失水分会感觉口渴,补充水分是运动结束后的第一件事情。这时教师便可提倡学生喝茶水,并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喝茶的益处,在平时体育锻炼中加强接触,为茶道精神融合、理解提供有利条件。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有着许多共通点,两者均具备包容性、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也共同拥有理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不仅可以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还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优化。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茶道精神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方法不适用,且体育教学中的茶道精神资源较匮乏。为转变现状,教师需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增强茶礼仪渗透。同时亦要转变教学认知及方法,实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洪涛,屈静力,杜坤.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福建茶叶,2017(03):261-262.

[2]马文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8(04):216.

[3]陈寅,杨晔.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结合[J].福建茶叶,2018(05):185+188.

[4]陈春梅,时爱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研究[J].福建茶叶,2018(10):202.

[5]孙乐宁.茶道精神与高校体育训练教学的融入研究[J].福建茶叶,2018(04):258-259.

第4篇

关键词:茶的意境;茶馆;室内设计;运用;审美体现

被世人誉为诗僧和茶僧的皎然,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先从茶饮活动开始,然后逐渐深入,直至妙不可言,生发“道”与“茶道”,意境高远,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构成茶道精神的哲学内涵。皎然的另外一首《饮茶歌送郑容》将茶的意境与友情结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丰富了茶文化内涵。因此,无论是茶文化思想还是茶道精神都源自于茶的意境阐释,茶的意境是茶文化、茶道精神产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阐释茶的意境,进而引发出茶文化与茶道精神本质内涵;其次分析茶的意境在当代茶馆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及审美体现;最后总结茶的意境不仅是茶文化、茶道精神的基础,而且成为了茶馆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

1茶的意境阐释

茶的意境首先是一种感觉,即是在茶事活动中产生的清新、淡雅、闲适、悠然、自然、随意、朴素、亲切等等内在感觉。这些感觉可以说是茶叶与生俱来的东西,随我国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发展、完善,古代先哲们将儒释道传统文化精髓与茶本身的感觉相结合,将“感觉”层面的东西提高至文化意境的层次,使茶中蕴藏着民族文化内涵、审美情趣、道德价值观等等精神内涵。因此,茶的意境另一层含义将儒释道等精神内涵转化为影响、指导人们的日常言行道德准则、思想意识等。人们在茶事活动中,感受着由茶带来的美妙意境,进而作用于人的精神,对人日常言行、思想等产生影响。[1]如“精行俭德”茶道精神,如以中和为核心的儒家茶文化、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道家茶道以及禅茶一味的禅宗精神。这也是茶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即使当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古代文人闲云野鹤般的诗意生活,但人们依旧习惯于在饮茶中追寻精神的惬意,或许这正是当代茶馆兴盛的原因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言:“茶虽普通,但其能引导饮茶者进入一个沉思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正是由茶的意境产生,人们在饮茶中获得心灵的放松、自由,获得精神清醒与冷静,让自己更睿智地感悟世界人与事的变迁,体味大自然包容百味,吐纳常新的胸怀,这也正是茶道精神的精髓之处。可以说,茶的意境促进了茶文化与茶道精神的产生,同时,茶文化与茶道精神丰富了茶意境的表达形式。下文将结合现实生活中茶馆室内设计的实例来分析茶的意境表达在茶馆中的运用及审美体现。

2茶的意境在茶馆室内设计的运用及审美体现

当代茶馆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引导人们感觉、体验饮茶带来的精神上的感悟,在优美、舒适、富有文化底蕴的茶馆环境中,人们通过饮茶感悟茶道精神,获得内心的超脱,精神上的释放,心灵的舒畅、自由,[2]因此,茶馆的室内设计承载着重要的精神功能。本节主要从室内设计装饰材料、布局、灯光设计等角度展开详细论述。首先茶馆内装饰材料要尽量选用木、竹、藤编等具有自然情韵的材料,从视觉上营造出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竹子,其蕴藏着中国传统审美价值,也是中国文人精神的标志,不仅起到美化环境,而且营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围。城市中的茶馆更要注重营造自然、雅致饮茶氛围,如南京的老字号开心茶馆是面向普通大众的休闲场所,茶馆内用装修、家具等都采用木制材质,配之纱幔、珠帘等具有唐代风韵的软装饰,竹子盆景以及紫砂茶具的运用、身着唐装的服务员,使得整个茶馆呈现出悠闲、娱乐而又具有淳朴、亲切的气息。中高档的茶馆室内装饰时除了采用自然情韵的材质外,还应该选择具有文化气息的装饰品,如禅师室中的青石,文人雅士的书画,明代的木制家具等等来营造内敛、清幽而又具有文化底蕴的氛围。[3]其次,茶馆室内布局一定要体现出茶的意境。布局方面要以茶馆的消费群体来划分,如果是面向大众的茶馆,以朴实、实用为主,但不失自然、舒适、亲切的感觉,让人们在饮茶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如果是面向文人墨客,茶馆布局要以清静、优雅为基调,以独立的雅间为主,即使大厅的卡座也要借助墙壁、屏风、植物等元素营造私密、安静个人空间,如安徽淮南市钱塘茶人除了包间雅座之外,通过木板装饰隔出多个卡座,公共区域借助屏风装饰,营造出曲通幽静的意境。屏风上的装饰以梅兰竹菊为主,加之墙壁上楹联字画幽古文雅与光线柔和,整体上营造出以“真、善、美”核心的传统文化氛围。正如英国作家韩素音所言:“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的化身,”19世纪英国安东尼女王倡导饮茶来代替饮酒,她认为:“需要一种更为优雅的方式如饮茶,来帮助人们克服酒醉的习惯,有助于改变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举止,为国家文明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4]英国女王的这一认识,虽然只是基于个人言行举止而言的,但从中体现了英国社会的文明发展第三,茶馆室内的灯光照明与造型也是营造茶意境的重要手段,也直接影响到室内的使用功能、文化气氛和审美精神,此处重点论述装饰灯照明,即意在营造意境的视觉效果。如青岛著名的茶馆———青岛莲花阁,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于一体,营造出清新、雅致的茶文化意境,尤其是包间内的装饰整体呈现出古典美的情趣,传统家具、山水画、屏风等营造出温馨雅致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莲花造型的灯具非常具有特色,犹如水池中一朵莲花,温文尔雅、安静雅致,又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傲骨,灯池线条流畅又如水波蜿蜒流淌异常美丽。[5]莲花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意象,佛教文化中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大正藏》中记载着莲花有四德:香、净、柔软、可爱。让饮茶者体会明心见性、顿悟、自省等等禅茶一味之意境,在饮茶中陶冶情操、修生养性,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生活中莲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笔下的谦谦君子。莲花阁通过独特的灯具造型与灯光,既传递出传统文化之丰厚底蕴,又为消费者营造出安静、舒适的饮茶环境,让人们在茶香中感悟茶道精神获得精神的完美与释放。

3结语

茶长于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雨露之滋养,其自然生产与道家追求“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无为思想不谋而合。从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茶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儒家的“礼”与“和”,道家的“自然”、“朴素”,佛家的“养”以及诗词歌赋书画中蕴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些都蕴藏于茶的意境之中,茶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通往精神家园的重要桥梁,因此其室内设计布局、环境装饰、色彩基调甚至茶具的使用等都要体现出茶的意境,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营造出茶文化的审美氛围。

参考文献

[1]黄志根.茶道的载体———茶的意境[J].茶叶,2003,29(1):51-53.

[2]孙耀龙.茶文化元素在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11):87-88.

[3]张兴莲.传统文化元素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6):119-120.

[4]廖宁芳.浅析中国与英美饮茶文化比较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5):377-378.

第5篇

关键词:日本;茶道文化;形成及发展

茶道是日本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表现日本人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茶道,即品茶之道,是人们追求精神境界与思想道德的过程。日本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在其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魅力。日本茶道对日本人而言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精神熏陶,它在饮茶过程中使人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伦理思想,同时通过饮茶品味人生哲学。

1 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八世纪,茶及茶文化就随游历中国的日本僧人传入日本。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承袭,并结合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日本人的独特个性,形成具有日本独特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据日本《茶经详说》中叙述:“本朝圣武皇帝,天平元年召百人僧侣入内讲般若,次日行茶礼。”由此可以看出,茶被当时的日本人视为来自天朝上国的珍贵药物,极为珍贵。由镰仓时代开始,由曾留学中国的荣西禅师将品茶文化带入日本,荣西禅师通过对中国《茶经》的研究,写出了《吃茶养生记》,该书是日本第一部关于饮茶的专著,这也为日本的茶道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在当时,茶叶与饮茶只为上层社会所专属。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直至正庆时代,在日本民间便兴起并流行“斗茶”。茶文化真正开始形成是在日本室町时代,此时茶树被普遍种植。随后,大应国师和一休和尚将饮茶仪式传入日本,在继承和发扬饮茶文化的过程中,村田珠光将禅道融入饮茶活动中,形成了典雅的品茗形式,开创了“茶禅一味”的草庵茶文化,成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到安土桃山时代,在以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为核心的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在千利秋时代大道繁荣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发展成为如今闻名遐迩的日本茶道文化。即便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经过日本上层社会的引进和在普通民众之间流传发展的基础上,使茶道成为了一门具有深刻思想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真正流行于当今日本的茶道则是在16世纪由茶道大师千利休所创立,千利休继承了前人在茶道文化中的修养,创立了强调环境幽雅、追求器具之美独具日本风格的正宗茶道流派――千家流。千利休去世后,由其后代继承其茶道技艺,分别形成了“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传至江户时代,建立了“传宗接代,不出祖流”的“家元制度”,“家元制度”为茶道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在当今的日本茶道流派中,最著名、人数最多则是“里千家”流派。如今,日本茶道流派众多,其中的三千家最为出名,除此之外,在日本仍存在着很多非主流的茶道流派。虽然每个流派之间的形式、手法不一,但总体来说,在思想精神追求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虽然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以及茶道中众多名家的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在当今的日本,作为传统的文化艺术使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竞相追逐。

2 茶道的文化内涵

十九世纪,日本的茶道及其文化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并广泛的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对现代生活的日本人来说,茶道是集精神文化、道德修养、审美与社交相结合的行为活动,如今的茶道文化体系已涉及艺术、宗教、哲学、经济甚至是政治等广泛的领域,茶道文化体系已成为体现日本综合文化特色的主要途径之一。禅宗思想对日本的茶道文化影响深远,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在禅宗的思想基础上还包含了儒家、道家和神道等其它门派的不同思想。虽然这些思想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但最终还是以千利休的禅宗思想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清、敬、和、寂的精神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真谛之所在。首先,清所体现的是日本的民族习性人们试图通过对茶室、茶具的清洁要求来达到对自身心灵的净化。这正是千利休在其《南方录》中提出的: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无垢的净土,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茶道文化追求清雅的环境要求。其次,敬是茶道文化中最能体现禅宗精神的部分,指参与到茶事中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都是互相平等的,即所谓禅宗佛教“心佛平等的精神”的体现。在等级区分严重的封建时代,这种追求平等的精神文化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同时这种追求平等的品质在日本神道精神中也有体现。在日本的道德礼仪中,“敬”不仅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同辈的敬爱,同时,“敬”在日本人眼里也是“礼”的同义。在现代日本社会生活中,“敬”、“礼”无处不在,它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人本从小便接受严格的行为规范教育,既遵守做人的道德规范,也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因此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言行谨慎”的民族个性特征。第三,和即和谐,是茶事过程中行为与内心的和谐与和悦,是人与人之间追求心灵和谐默契的表现。使人们希望通过品茶进行思想交流,并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正所谓以和为贵,茶礼、茶乐乃至茶艺,无不广助人道之和,此乃人生哲学之真谛。有学者认为,和乃是贯穿日本精神文化的核心基础,是日本价值观的体现。最后,寂即放下心中杂念、思虑,达到心无所念想的心灵境界。寂与清合为清寂,是指人的内心从心有杂念至内心无虑的清净心灵的过程,茶道则是达到该境界的有效之手段。茶道之“寂”便是不与俗世同流之意,也是茶道所追求的最终之境界,即是茶道存在的意义。饮茶之人在茶道过程中独享寂静的个人世界,与世无争,真正感受到心灵的归属,是人们新的价值追求的起点。

3 日本茶道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1 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讲求“大和”精神的民族,其精神文化来源于其岛国特征、中国儒家思想及现代西方文化。从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可以看出,日本这样的一个由他国文化发展而来的民族,如今形成了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正如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纯净思想境界,以达到磨练意志、提升品性的目的。日本的茶道已成为提高本民族精神追求、完善民族意识形态和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工具,茶道的境界也是日本民众渴望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本民族精神的形成。

3.2 对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日本茶道内容丰富多彩,融合了日本音乐、文学、舞蹈等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是了解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渠道之一。在日本许多中小学以及高等教育中都有专门的教学课程,这在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正因为如此,日本茶道被作为日本传统文化艺术在青少年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就形成了日本人不断发展期传统文化艺术的途径。青年一代继承了前人的传统文化艺术,继而融入现代文化艺术因素,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化技术特性。此外,随着日本文化在世界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通过日本的茶道了解、认识日本民族,也为日本文化的发扬光大铺平了道路。

3.3 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日本的茶道文化也对日本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首先,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独具日本特色,为此也吸引了世界众多游人对日本及其文化的目光,极大的发展了日本的文化旅游市场,提高了日本旅游及外汇收入。其次,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及传播,日本茶道及相关产品成为世界了解日本的途径之一,也使得日本的茶经济迅速发展。最后,日本的茶文化不H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于茶、茶道及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有利于日本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

前言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7篇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第8篇

中国茶文化走过了历史的沧桑,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从萌芽,走向形成,最后发展成目前的茶道文化,这个风雨历程不仅仅是茶文化的成熟,其中还折射着不同时代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文主要通过对茶文化的研究,来揭示中国茶文化体现出的审美特性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影响。

【关键词】

茶文化;审美观;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陕西文化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2013JK0183)和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探析研究”(编号:201156)成果。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我国饮茶的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时间的饮茶活动进行下,茶文化便在其中诞生出来。茶文化从文学角度分析就是雅的文化,其主要分类包括茶道、茶艺、茶学和茶精神,我国茶文化诞生年生在汉代,在历史的影响下,茶文化盛行在唐代,唐代以后茶文化开始分布在各个阶层各个区域,不同的区域都诞生出了特色的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茶文化汲取各家之长,在原茶文化基础上融合了儒道的思想理念,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后形成了我国特色的采茶、做茶、泡茶、饮茶的茶文化,在我国茶文化中还有个重要的精气神那就是敬茶,在中国传统茶人眼中,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饮料,茶更是上天赐给人间的礼物,因此茶人从心底尊敬茶感谢茶,就是这种敬茶的理念给我国茶文化提供了发展环境。

一、中国茶文化的审美内涵及其外在表现

中国人对于茶的品尝是最苛刻的,同时也是最完美的,在中国茶人的眼中茶要通过色、香、味、形全方面去发现茶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茶的美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色泽,清幽怡人的芳香,优雅多姿的形态展现给世人的,人们对茶的品尝过程中,要把自己的身心情感融入到品尝过程中,用口舌的味蕾和心灵的感触同时去和茶交流,体会茶带来肉体的清爽和精神的纯净,当人们开始用心灵去认识茶的美时,人们对茶的美就已经不再局限在外在美而是已经升华到去感触茶的精神的高级饮茶层次。对茶的欣赏要先从茶的形之美,在古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茶形的描述无不是美的,古人用琼蕊、兰蕊来形容茶芽蓓蕾初放的美,用旗、鹰爪、雀舌来形容茶的芽叶动态的美,古人使用最优美的词藻来描述茶的形之美,在欣赏这些关于茶的诗词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茶的外在形态美,茶的形象仿佛在眼前活灵活现,给我们带来了美感上的享受;每种茶都有独有的香味,或清新优雅、或浓郁深沉,随着茶的冲泡时间不同,同一种茶也出现不同的芳香,在对茶那种超脱尘俗的香味品尝过程中,人们会获得心灵的宁静,在饮茶的过程人们能得到超脱世俗、远离凡尘的清净感觉,茶的香味是对感官的影响,但是人们心灵上会为了产生共鸣,使得感官的享受转化为全身的愉悦,从而把茶的外在美升华到了精神美,品茶也是品人生,在长久的品茶过程中,人们品茶的心情不同对饮茶时产生的感觉也不同,在尘埃落定之时,手执一杯清茗欲求茶香品出的却是人生的味道,人们借助茶香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人情冷暖、世事沧桑不知觉间便依附在了清茶之上,茶味因此也超脱了味觉上的感触,逐渐对品茶人的心情和精神产生了影响。

二、中国茶文化的品茗之美

茶一旦从饮上升到品的层次,便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植物饮料了,而是成为了人文美感的境界,中国人对于品茶的诸多因素要求是苛刻的,想要泡一壶好茶,沏茶的水的品质要用最上乘的山泉水,茶具要用绍兴产的紫砂壶,环境要在山水交汇的美景中,当这些要素都符合了,一壶好茶才可以符合品茶人苛刻的要求,简单的饮茶,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进行,而品茗则需要各种因素、条件、心情共同影响,品茗求的不是肉体上的舒畅,它追求的是更高的关于茶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品茗使茶脱离了简单的解渴作用,上升到了一种对心灵探究寻味的过程,同时品茗也是认为对于生活进行反省思考的途径,品茗之时也加深对生活的领悟,品茗者注重的是修身养性,因此品茗者对于环境的要求很高,在品茗时,不仅品茗人要做到精神上神怡闲适、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并且环境还要清幽雅静,只有同时达到这两个标准才可以真正超越俗我,使飘逸、空灵、洒脱的心灵与自然之景融合在一起,到达精神最高的要求,在这个品茗过程,心灵、人格、境界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总之品茗要做到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和品茗者的内心精神状态有机融合在一起,只有两者结合得最完美,才可以品尝出醇厚的茶香。雅致的茶具也是品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简单的器具也可以体现出文人对于茶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历史上泡茶的茶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茶具有着自己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茶具都有着自己那个时代的审美特征,是那个时代饮茶方式、品饮艺术和审美情趣的反映,但是不变的主题就是无论茶具怎么发展演变,茶具都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的载体,在茶文化方面占着重要的分量,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古人对于泡茶用水则是到了万中挑一的境界,首先烹茶用水要达到清澈纯净,透明无色的标准,水清才可以显出茶色,茶水通透便可以在饮茶的同时欣赏到茶水中摇曳多姿的茶叶,如此这般才能感受到清幽的雅静,在取水清澈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取活水烹茶,古人有诗句说到:“泉不活者,食之有害。”一滩不动的死水与古代文人心中的自由理念背道而驰,只有持续运动的活水才可以因为运动保持水质的清新,这样的水才可以激发茶的清香,使饮茶变得更加清新怡人,人的心灵得到最好的净化。

三、韵味高远的茶道之美

中国茶文化从诞生发展到今天,其形式还有喝茶的内涵都在不断改变完善,茶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无不是得到巨大的提高进步,但是无论外在形式怎么改变,茶文化的核心与精神中心一直都是茶道,广义上茶道是指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茶文化活动最具哲理性、道德性、规范性的部分,狭义上茶道是专指茶艺中追求的精神底蕴、文化、审美理念,无论广义还是狭义,茶道都是茶文化在精神方面体现的重要部分,中国茶道最重要的是其的精神内涵,所以在人们眼中茶文化显得旨意高远,中国茶道的四谛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整个茶道的灵魂所在;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要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人的心灵感受;真才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无论哪种看法,“和”都是茶道文化的思想核心,“和”是对心灵的最高要求,一个字包含了中国所有茶道思想和内在精神,它不仅影响着茶文化的每个环节,更深层次体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敬”主要体现出了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的严谨的态度,在饮茶过程中饮茶人之间互相谦敬是茶道精神的重要部分,它是我国传统礼仪的基本要求,茶道精神寓意深刻,旨意高远,其是指导茶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涵,茶道的美是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在无形之间,我们的精神境界便会受到茶道的影响,使我们的气质在不知不觉间得到提升和完善。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茶文化也推广到了网络媒体、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新的时代对于茶文化有着更高的要求,茶文化的精神价值在这样的物质社会变得愈发重要,中国茶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在物欲横流、心理浮躁的现代社会,茶文化以自己特有的内在气质滋养我们,让我们缓解压力,平静内心,让我们在社会上前进。

作者:王雪莉 许芳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包大明,任天飞.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2013,28:115~116

第9篇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