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0 10:24: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生需求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电脑;在校大学生;电脑需求
[中图分类号] 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97-06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电脑也进入了千家万户,电脑在人们心目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大学生对电脑的需求更加紧迫。目前而言电脑的市场很大,但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许多商家认识到了这广大的市场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益,便纷纷投向电脑市场,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并且大学生对电脑产品及其相关服务存在各种各样以及各个不同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中既有显性需求也有潜在的有待激发成显性需求的隐形需求。
鉴于大学生日益强大的消费潜力和独特的消费心理,以期了解大学生对电脑的使用和购买情况,以期反映大学生对电脑的需求状况,能给电脑经销商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提供一些建议。
一、统计分析报告
问卷回收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工作。在对“关于大学生对电脑需求的调查问卷”543份问卷的统计分析过程中,首先剔除无效问卷20份,然后对余下的523份问卷的20个问题分类进行统计分析。
(一)总体描述统计
对523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统计,总结有关我校大学生对电脑需求以及愿景的总体情况。其具体的统计情况如下
1.电脑购买问题的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在随机抽取的523大学生样本中,购买电脑的大学生人数占到调查总人数的81.07%,而没有购买电脑的大学生占到总人数的18.93%。购买电脑的大学生和没有购买脑的大学生的比例接近于4:1,可知,大学生中没有电脑的人占的比例将近为20%,说明有20%的学生在未来有极大地可能对电脑有需求。且电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备品,也就是说大学生市场在整个电脑销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2.已购买电脑大学生的使用现状分析。
(1)用途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使用影音的人数有315人,学习及办公软件的运用的人数为275,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影音排在第一位,学习及办公软件的运用排在第二位,说明大学生在休闲和学习方面的投入还是较多的,懂得劳逸结合,既不是只用电脑学习而不知道放松,也不是整天打游戏、看电影。再者因多数用来影音,则可以得出学生对影音方面的软件和功能要求较高,对办公软件的需求较大,在对电脑性能上要求较严格。
(2)性别、专业性质与对电脑的使用情况分析。由表1数据对比可知,男生在打游戏方面的人最多,而女生在学习及办公软件的运用的人比较多,可能男生比较贪玩,对电脑配置有较强要求;而理工的学生基本都是用影音的最多,人文类的学生里,用办公软件的比较多。
3.电脑配置需求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见图3)可得,大学生在购买电脑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内存大小,其次是散热和显卡类型,再结合大学生电脑的使用情况,当代大学生对电脑的使用越来越多,性能要求也高,尤其是在用于影音和游戏上。
4.商家促销及售后需求分析。
(1)促销需求分析,在购买过程中接近一半还是选择现金折扣这种立杆见优惠的方式,可能大学生会觉着这样的促销比较直接。这为我们以后营销方式的提供帮助。
(2)售后需求分析,由图5知,大学生注重厂商的售后政策中,排名前三的为:服务质量、保修时间、售后人员素质。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8.40%、49.53%、50.94%。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电脑的选择,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厂商的评价,服务质量高产生下次购买的可能性更大。
5.对电脑的愿景分析。
据调查统计,选增加3D电影功能的人数为148人,选体感游戏和3D投影的人数均为96人,选增加其他功能的人数为84人。在调查的总人数中选3D电影功能占的比例最大,说明在面临学习生活日益增加的压力下,大学生更追求视觉上的享受以愉悦身心。当代大学生思想前卫,乐于创新,易接受新鲜事物,更期待电脑厂商设计出更加独特时尚的产品。
二、电脑需求的影响因素
在研究大学生电脑需求的影响因素时,对电脑价格、电脑配置、商家促销方式和售后服务以及品牌做了调查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些因素均是相关因素,对大学生电脑的需求有显著的影响。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一)价格因素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表2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知道,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父母及亲人,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所以,价格是影响大学生购买电脑的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从图7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购买电脑时考虑的价格因素仅次于性能因素,占考虑因素中的比例为20%,所以大学生在购买电脑时,价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下图可知,大学生购买电脑的价格范围。
从图中看出,选择价格范围在4000-5000元的比例为49.49%。从统计分析来看,4000-5000元是大学生能承受的心理价位,而目前主流产品的价位基本上在4500-7000元之间,这表明消费者心中笔记本电脑的理想价位一定程度上低于市场主流产品价格并有大幅度的交叉。
综上,大学生在购买电脑时,受价格影响的可能性很大。
(二)外观设计的影响
1.颜色外观。
在调查的523名大学生中,性别及人数见表3。
大学生在购买电脑时,男生和女生在外观选择上有区别。从图9看出:男生在颜色选择上,偏重黑色,在调查的男生总人数333人中,选择黑色的有203人,占得比例为61%,而女生总调查人数为190人,选择黑色的人数为80人,占女生的比例为42%,总的说来,男生相比女生来说,更青睐于黑色。在调查的人数中,男生选择白色的比例为27%,而女生选择白色的比例为40%,总的说来,女生选择白色的40%比例大于男生27%的比例,所以,对于女生来说,白色更能吸引她们的眼球。
2.屏幕外观。
根据图10可以看出,45.45%的大学生选择15.6寸及以上尺寸的电脑,14寸也有四分之一以上,无所谓的有24.24%,14寸以下的只有5.05%。当代大学生对屏幕尺寸的要求追求更大化,这也与大学生使用电脑用于影音,游戏相吻合。
综上所述,电脑的颜色以及外观都将作为影响大学生购买电脑的重要因素。
(三)促销策略和售后服务的影响
1.促销影响。
从表4中可知,选择现金折扣促销方式的人数为22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4%,这与大学生看中价格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选择配套设施的人数为162人,占调查人数的31%,占得比重较大。总的说来,大学生在购买电脑时,很关注商家的促销方式,并且大学生看中的促销方案也各有千秋。
2.售后服务。
从图11中可知,有290人在购买电脑时看重服务质量,有210人在购买时看重保修时间,对于一个电脑厂商来说,如果两者在价格方面相差不大,但是某一厂商的售后服务口碑更好,那么这一商家被选择的概率则会更大,所以,售后服务影响着大学生对于电脑的需求。
综上,在现在电子产品竞争激烈的时代,要想赢得顾客,就必须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促销方式和良好的售后口碑,因为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电脑的需求。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在校大学生有电脑的人数要比没有电脑的人数多很多。且没有购买电脑的同学大多数都有在校期间购买电脑的打算。电脑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大学生已成为电脑行业的主要销售群体。
大学生使用电脑主要集中在影音娱乐和学习两大领域,这不仅说明在未来需求发展中,电脑厂商应着力提升电脑影音配置和软件系统。
(二)建议
企业应通过多方面树立企业形象,在大学生消费市场中建立品牌意识,多多积累企业的忠客户。
在面临学习生活日益增加的压力下,大学生更追求视觉上的享受以愉悦身心。当代大学生思想前卫,乐于创新,易接受新鲜事物,期待电脑厂商设计出更加独特时尚的产品,尤其是影音娱乐休闲方面。
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电脑的选择,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厂商的评价,服务质量高对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对品牌产生忠实度,产生二次购买的可能性更大。在购买过程中接近一半的大学生青睐于选择现金折扣这种立杆见优惠的方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脑生产企业和电脑销售商应该根据本调研报告,顺应市场变化和大学生的需求情况,生产和销售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电脑产品以及配套设施,采取适合大学生口味的销售方式。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胡 平.应用统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大学生;面子需求;分析
一、问题提出
面子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使用频繁且涵义丰富的一个词。许多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认为面子是非常典型的心理现象。“面子是个人从他人获致的社会尊严,或经过他人允许、认可的公众形象”。这种定义是对过去关于面子定义的整合,也是对已有面子定义的补充。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对面子概念的理解有误区,即面子就是金钱、地位、情感的占有等观念,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因为怕“丢面子”而“要面子”约束自己的行为。目前直接针对大学生具体的面子需求的测量与分析尚属空白,所以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测量与分析。通过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了解,我们可以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面子观养成提供依据。
二、大学生面子需求量表的编制
何友辉认为对面子的测量转化成一个界定归属领域的问题,根据内在—外在,获致性—先赋性,道德的—非道德和个人—关系的维度对面子属性进行划分,但没有具体实证。朱瑞玲通过收集没面子事件进行划分,认为“没面子”事件因素结构包括能力失败、品德问题、行为失误和性道德事件,但收集的没面子事件是全社会范围,包括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段,并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独立群体进行分析。所以此研究是通过收集大学生面子事件,对“有面子”、 “没面子”事件的属性的划分。并在这个面子事件属性划分的基础上,编制面子需求量表,测量大学生面子需求。陈之昭编制的面子需求量表有两个次量表:“爱面子”和“薄面子”。前者是对有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后者是对没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但只研究了台湾地区男女生在“爱面子”和“薄面子”上的得分比较。朱瑞玲对中国大学生样本调查时测量面子需求强度是采用没面子事件下的难堪程度来测量其强弱。这两个面子需求量表都没有指出大学生对在不同属性下的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的差异。所以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面子事件的属性和编制面子需求量表测量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
邀请56位大学生,就日常生活中觉得有面子及没有面子的事各写出5到10项。共搜集有面子事件173件,没面子事件181件。
根据何友辉对面子的界定属性方式对大学生有面子事件属性进行分类:(自身、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成就、先赋条件、道德品质)。根据朱瑞玲划分没面子事件属性的模式可以分为四类:能力失败(举例:学习成绩不好,考试挂科)、行为失误(举例:因为着装不整而被讥笑)、品行不端(举例:考试作弊被通报批评)及声誉尊严(举例:在同学面前被老师训话或指责)。将面子事件分类完成后,从每一类中各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将其加以修饰后作为面子需求量表的项目制成两个次量表:18题面子事件制成 “爱面子”量表和20题没面子事件制成“薄面子”量表。量表答题方式采用里克特(Likert)的量表法,每一题分为6个强度的等级。回答“爱面子”量表,受试者必须以该事件使他感到有面子的程度区分:“谈不上面子、稍有面子、比较有面子、挺有面子、很有面子、极有面子”,等级得分从0—5分,“薄面子”量表则须依据事件使他感到没面子的程度分为:“谈不上没面子、稍没面子、比较没面子、挺没面子、很没有面子、极没面子”, 等级得分从0—5分。
三、大学生面子需求量表测量结果与分析
共施测218份问卷,有效问卷213份。男生87名,女生126名。
测得面子需求量表中“爱面子”量表的一致性信度a=0.9006,“薄面皮”量表的一致性信度a=0.8992。 体现了该量表一定的内容效度。
1、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成就(2.54)、先赋条件(2.25)、道德品质(2.33)
表1 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配对T检验
**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 * 表示在p=0.05水平上显著
从表1可以看出,在有面子事件中,大学生对拥有高成就的有面子体验最强,而且与先赋条件、道德品质方面得分高低差异显著。其次是对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被赞扬的有面子体验,最低的是先赋条件,但在道德品质方面与先赋条件方面得分没有显著高低差异。
2、不同主体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比较
表2不同主体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比较
**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主体是自身的有面子事件的体验比对主体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有面子事件的体验要强,而且在成就方面、先赋条件、道德品质这三个维度上都是对主体是自身的爱面子程度要高,呈现显著差异。
3、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没面子事件的薄面皮得分:能力失败(2.40),行为失误(2.59),品行不端(3.31),声誉尊严(2.57)
表3 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没面子事件的薄面皮得分配对T检验
**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p=0.05水平上显著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品行不端的没面子体验最强,即假设做了品行不端的事,受公众评价所产生的难堪程度最高,而且与其他几个维度的难堪程度得分高低显著。第二是行为失误,第三是声誉尊严受损,能力失败带来的难堪程度在这四个维度中最低。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面子需求量表的编制与测量,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列举的有面子事件归纳出成就、先赋条件以及道德品质三个方面,他们对自己成就所带来的有面子体验最强;大学生们所列举的没面子事件中,归纳出能力失败、行为失误、品行不端和尊严受损四个方面,在没面子事件中,大学生群体对品行不端所带来的难堪程度最强。朱瑞玲研究台湾大学生提到性道德这一方面,但是大陆大学生并没有讲述。以另一个角度看来,这些大学生受访者可能以偏向陈述一些有关自己严重性较低的没面子事件,可以解释为一种自我防卫。陈之昭指出面子的测量涉及“面子事件”本身之主观重要性,每个面子事件必然涉及某些社会价值,而个体对这些社会价值有其主观的重视等级,还有涉及自我知道他人的评价方向及强度,即他人对自我行为表现的评价,甚至还有面子在社会情境下,对象的重要性、场合、对象的熟悉度,对象人数、归因等因素的考虑,该面子需求研究并没有考虑这些涉及的因素,所以需进一步研究涉及的面子因素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具体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 A .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C.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9.
[2]周美伶、何友晖.从跨文化的观点分析面子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运作A.杨国枢、余安邦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C. 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关键词】小学 高年级 学生 英语 学习需求分析
一、引言
在英语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我们也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所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必然成为英语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需求分析是收集特定信息来了解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的过程,它对我国外语教育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需求分析能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外语课程的内容涉及和实施、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并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英语教育中最基本、最特殊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求,为提高学习效率、打好语言知识基础提供必要的方法及依据。在小学教育这个漫长的时段中,我们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阶段。小学高年级这个特殊阶段的学生,既具有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又具有升初中的心理压力,这一时期他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小学是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形成认知方式的重要阶段。不同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同的环境对以上因素的发展和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其次,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但是仍然很活泼,喜欢有趣的事物。再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把握简单的语言系统规律,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学习。有着以上特征的他们对英语学习又有着怎样的需求呢?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很有必要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一文语言培训学校小学高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35名,他们下学期将就读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数据资料的收集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方式,问卷根据需求理论和小学高年级教学大纲来设计,涉及学习动机、英语教师、教材、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方面。在调查时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7.7%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12.9%的学生是因为对英语感兴趣才学习,9.7%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因为英语有用,可以为以后出国或工作打基础,而9.7%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不想学习英语,因为父母和学校要求才学的。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属于功利型动机的,即学习英语是为了得到一定的利益,如通过考试,可以出国、找好工作等。而只有少部分学生出于对英语真正感兴趣才学习,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想学习英语。这些数据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升学考试的压力,虽然初中是属于义务教育的,但是家长仍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个好初中,所以在学习方面会给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在回答对英语是否感兴趣这个问题时,12.9%的学生对英语很感兴趣,48.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感兴趣,29%是学生选择了不感兴趣,9.7%的学生讨厌英语。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普遍不是很感兴趣,原因可能是他们有升学的压力,再加上高年级英语难度有所增加,不如低年级时有趣等。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仍然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
在问及目前哪方面英语能力还比较弱,想要提高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语言交际、听力水平和语法知识,百分比分别为93.5%、83.9%和64.5%。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而学习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仅停留在课堂,尤其是听力和口语的学习,这些情况说明学校没有充分的学习资源供学生们课外学习。学生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的能力很有限。对于听力的学习仅在课堂上,极少数学生会在课后去英语角锻炼口语或采取同学间相互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听力和口语。而一些学生也希望加强语法知识,说到语法方面,90.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讲解语法,有80.6%的学生认为原因在于考试经常考,所以要讲,而只有9.7%的学生认为因为学习语法有助于规范使用语句。可见应试教育思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比较强烈。
在谈及对课堂活动的态度时,54.8%的学生选择了一般积极,22.6%的学生表现得很积极,16.1%的学生觉得无所谓,6.5%的学生很反感课堂活动。而93.5%的学生希望大多数课堂活动是游戏,6.5%的学生希望大多数课堂活动是小组合作学习。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题活动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积极度仍有待提高,他们对游戏的渴望度非常高,希望能够在生动有趣、轻松的课堂中度过。同时,他们很反感一味的只有教师讲解,缺乏互动的课堂。
在对教材的要求方面,所有学生都要求教材要生动有趣,87.1%的学生认为教材不能局限于书本,要及时利用各种渠道补充鲜活内容,74.2%的学生认为教材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58.1%的学生认为教材要多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数据表明还是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他们也希望教师能多补充课外知识,让课堂内容更多样化。
(三)学生对教师的需求
当谈到学生对教师的需求时,所有学生都认为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教学要生动有趣,教师还要具有亲和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90.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基本功扎实,知识渊博,83.9%的学生认为教师还要严而有道,以身作则。可见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无论在知识水平、教学方法还是为人方面都很高。学生尤其希望教师讲课要生动有趣,还要具有亲和力,能够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
(四)学生对教学环境的需求
在教学环境方面,所有学生都希望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能够交替进行,因为长久的课堂学习难免会枯燥乏味,给人一成不变的感觉,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课外活动大都生动有趣,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培养手脑并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对小学高年级英语教育的启示
(一)英语教学要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喜欢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是与课堂是否有趣直接成正比的。面对越来越难的知识点和教师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希望课堂能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仍然有着爱玩的天性,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地加入一些游戏活动。游戏是一种最有效,也是学生们最乐意接受的教学手段。首先,通过游戏学生克服了恐惧、害羞的心理障碍,满足了学生享受快乐的心理需要,这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听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其次,游戏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语言材料,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学生集中精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进行有效学习。当然,游戏并不是盲目的放纵学生,游戏的设置永远是以教授及巩固知识点为基础的。
除此之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教学要生动有趣就要进行情境教学,教师有目的地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入或创设一个具有一定生活色彩与情节的生动场景,让学生自觉地在自然或半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过程中,将所学到的语言知识,通过交际的方式运用到特定的场景中,从而起到主动练习已学语言、学习新的语言知识的目的。例如,角色扮演是情境教学常用的一种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扮演某个简单的场景来复习和学习语言结构。情境教学使学生通过做来学,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知识点越来越难和面对升学考试压力的小学高年级阶段,英语教学更应当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学习压力。
(二)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减轻压力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新的词汇有所增加,语法规则也相对变得越来越复杂,学生要开始面对人生中的第一次升学考试,难免会有一些压力。这时,教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应当以多鼓励学生为主,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以减轻学习压力。例如,对于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无论答对答错,教师都应当给予一定的鼓励。对于那些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予以批评,要通过引导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正确的答案中,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正确答案。教师还要特别关注那些后进生,他们往往基础知识薄弱,但渴望教师的关怀。在对后进生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降低标准,先问他们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通过引导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让他们一步一步的有所提高。当然,这个过程是相当困难的,教师要有耐心,多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充满自信,减轻负担。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长期的课堂教学难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课堂教学能和课外活动交替进行。一学期举办一两次简单的课外活动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如英文朗诵、英文儿歌比赛、英文书写比赛这些活动都是比较容易举办的,不需要花费什么人力物力和财力,小学高年级学生也有能力参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和外教或者外国小朋友一起去郊游,学习感受外国生活和文化。此外,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授到相关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相关场景里学习。例如,在讲到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运动场,让学生感受每项运动项目,了解他们的英文说法。这些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他们学到了相关知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给高年级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小学高年级是一个特殊阶段,这个时期的小学生既具有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又有着面对人生第一次升学考的学习压力。通过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育部门也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编写教材,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学习以及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志斌. 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 语文周刊,2006.
[2]刘婷. 英语教学需求分析研究综述[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一、调研方法及对象
(1)调研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2)调研对象:大学生。共发放 50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496 份,资料有效率99.2% 。
二、调研目的及意义
在春节出游的群体中,闲暇时间较多的大学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今旅游市场上大学生旅游这一细分市场并未得到旅行社重视,还处于边缘化群体状态,因此旅行社并没有针对大学生群体需求所设计的旅游线路极其宣传方式,从而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这一潜在的大市场。而该调研旨在发现总结大学生春节旅游需求,为旅行社提出有效的建议。
三、调研材料分析
问卷回收后,通过数据分析与统计,总结出了大学生春节旅游的需求与倾向。
(一)大学生春节消费结构
大学生春节期间在餐饮饮食行业消费、娱乐场所费用以及旅游(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的总和)的支出分别占了58.82%、49.02%和47.06%。由此可见,大学生用于春节期间的旅游以及由于旅游的而间接引起的消费比例十分乐观。
(二)春节出游时间的意向
在春节这一法定长假里,大学生对于出游时间的选择持有自己的观点,数据显示,56.86%的大学生更倾向于3-6天的出游时间,仅有5.88%的大学生喜欢长时间的旅游。
(三)旅游目的地选择意向
调查中,笔者发现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风景秀丽的自然风景区,其次由于春节独特的年味特色,大学生对于春节民俗文化风景区亦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占了23.08%。至于商业购物区和游乐园,大学生的意愿反而相对较薄弱。
(四)影响大学生春节出游的因素
数据显示,78.43%的大学生在春节出游时较关注线路的价格和交通信息,76.47%的大学生担忧天气变化。其次,酒店住宿、目的地的情况、出行安全以及景区服务也作为大学生面对出游所比较重视的方面。
(五)出游消费情况
由于大学生是无收入或低收入的特殊群体,经济主要来源于父母,因此:一半以上大学生倾心的旅游价格在3000元以下,而对于5000元以上的出游则存在经济压力。
(六)旅游同伴方面的意向
除出游价格、时间等因素外,大学生对同游的人员也十分重视。愿意与亲朋好友一起出游的大学生占了72.55%,而喜欢与同事或者一个人独自出游的大学生总和只有10%左右。(七)出游购物情况
大学生出游期间愿意购买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其中:当地特产占78.85%;风俗特色产品占48.08%。相反地电子产品、保健品等的吸引力就稍显不足。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1.大学生在春节期间具有出游动机,也具有足够的时间,因此开发大学生春节出游路线拥有很大市场。2.大学生在出游时间、地点、陪同人员以及价格的选择上具有自己的旅游偏爱,因此旅行社在设计旅游产品时重点考虑以上因素。3.大学生有文化的青年旅游者,其购物行为具有追求文化、追求新颖的特点。因此旅行社在产品开发上要注意结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四、旅行社视角下的大学生春节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一)旅行社产品设计
当代大学生群体有鲜明的个性,他们开放、自主,在开发大学生旅游产品时一定要考虑这个群体的独特性,不能“一视同仁”,要找对方向,迎合需求。
1.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重点。针对大学生在春节期间更倾向于自然风景区和民俗文化区的特征,旅行社在设计大学生出游路线时,应突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旅游产品体验。2.加大旅游产品组合的灵活性。考虑到大学生自由、自主、自我的特质和多样化的出游形式,以及大学生出游前对天气、交通情况等外在条件的广泛关注,旅行社应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增加灵活性,让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3.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首先可以开发能满足大学生求知欲望、增长见识这一旅游动机的人文景观旅游产品。其次,旅游企业可以针对大学生特点开发修学旅游产品。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组合旅游产品功能供大学生选择。4.挖掘旅游产品的潜在价值。大学生作为“最大”的学生,很多都是异乡求学,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寒假成了大学生与家人交流感情的最佳时间。因此旅行社面对愿意与亲朋好友一起出游的大学生占72.55%这一数据,在设计产品时要以亲子游路线为主,为与亲人、好友一起出游的大学生提供一次增加亲情、友情的机会,赋予旅游产品以情感交流的潜在价值。5.建立多层次的的价格定位体系。在产品开发时应主要以廉价路线为主,并尽量在各个旅游环节给大学生实施优惠政策,从而提高大学生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应该抓住条件较好,比较注重生活享受的大学生群体,向他们试探性地推出部分价格比较高的旅游产品,以提高旅行社的利润空间。再次,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情况来制定不同的价格,使其达到用优惠价格部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同时也达到旅游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二)建立旅游基金新模式
根据调查来看春节前后,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的金钱还是相对宽裕的,这在物质上,保证了大学生出游的可能性。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又不愿意跟团旅游,因此如何平衡背包客与旅行社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笔者认为建立旅游基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
随着差旅模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但其模式稍局限,而且很多是有着长时间合作关系的合同形式,交易双方都相互比较了解和信任为前提,并且有部分是面向VIP客户的专项服务。
因此,旅行社可以借鉴差旅模式和银行基金运行模式,在春节时期通过各项营销手段吸引大学生在旅行社旗下开设一个账户,吸纳大学生的闲散资金,并承诺以稍高于银行定期利率的利息返利给该客户群,在将来的过程中咨询等服务将不收取费用,其他优惠活动也会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给大学生,如果邀请同学朋友一起出游,将有额外的优惠,并且在旅途中将额外免费提供风味餐、满多少金额住宿免费升级、免除一项原额外收费的活动项目等优惠活动。在淡季推出大学生出游优惠计划,并提供良好的、适合大学生心理的出游计划。为这些VIP顾客并推出类似于出游咨询、服务、定房、订票的一条龙差旅服务。旅游基金的具体运行模式如下图:
关键词:移动学习;学习认识;学习载体;学习方式;学习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2-0170-02
Mobile Learning Needs Analysis and System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ZHANG Wen-ying
(Jinan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Jinan 250200, China)
Abstract: Mobile learning as the current popular learning model,Must be used in the stud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use of, Help students to learn the curriculum,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obil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cluding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mobile learning, Students like mobile learning methods,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need for learning system functions, A suggestion of building a student's mobile learning system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guid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mobile learning to lay a foundation.
Key words: mobile learning; understanding of Mobile learning; carrier of mobile learning; the way of mobil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system
移友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学习者在移动终端设备的帮助下可以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并获得即时顺畅的交互。移动学习以其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内容短小精炼的特点,开辟了全新的学习理念。同时移动学习作为远程教育的有效手段,必须在高职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作用。
1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条件
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网络覆盖情况为例,校园无线网络已经覆盖全校,能够保证被覆盖需求的网络访问流畅。在室外广场、大型教室、礼堂、会议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场所,可以方便、快速、移动式的使用网络。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任意地方通过笔记本或者智能手机接入无线网络,并且移动智能终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十分高,完全具备开展移动学习的硬件基础。
2高职学生的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具备了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之外,还有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环境是移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移动,从它的实现方式来看,实现移动学习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现阶段移动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很好地辅助了大学生的课程学习。
2.1 对移动学习的认识
移动学习的便携设备突破了有线连接所带来的束缚,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由于移动终端的大量出现和普及,为移动学习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移动学习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专有的个性化的服务。移动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上真正实现时空的超越,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移动学习是正规学习的补充,认为移动学习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可以强化和促进了日常学习效果,能增强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兴趣。实际上大多数学生的移动学习已经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潜意识行为,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移动学习”,但实际上移动学习行为已经发生了。现在经常进行移动学习的人数快速增加,多数学生有遇到问题用手机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经历,移动学习行为已经在有识无识中普遍展开了。
2.2 适宜学生的移动学习资源形态
移动学习区别于传统电子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学习情境的相关性以及学习终端的多样性。为了满足移动学习的需要,必须要有适合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短小精悍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在“闲暇”时间的学习。每个学习单元的知识量少而精,时间长度在10 分钟以内,3分钟最适合。教学单元最好以单个知识点为单位,以集中解决某问题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在对移动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时,文本与音频资源一般控制在1MB 以内,图片资源控制在100KB 以内,视频资源一般不超过10MB,动画资源一般在5MB 以下。移动学习内容中的文本要力求精简。一般不超过100 字,字号尽量放大,字体尽量加粗,最好多用标题文字,显示内容文字要加宽行距。而且移动学习资源还需要突出娱乐性也要突出教育性。视频、动画或游戏形式等动态交互媒体形式比文本、图像等静态媒体更能突出趣味性。视频与动画虽然直观生动,但只能实现单向传播,无法进行学习的交互;具有交互性与竞争性的学习游戏更能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因而基于移动学习特点精心设计的微型移动学习课程以及微型移动学习模式,可以满足学生在离开课堂后的移动学习需要。
2.3学生擅长的移动学习方式
推送的移动学习方式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QQ等工具建立各种群组进行交流和信息。该模式需要教师的大力支持,教师利用这些群组发送相关文章、视频给学生学习,并解答学生问题。
手机短消息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短消息进行信息沟通,短消息不再局限于文字,还有声音、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学生能够浏览很多格式的学习资源。
电子邮件学习方式,师生通过互发邮件可以解决较为复杂的学习问题,但这种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延迟性。
校园网络在线移动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校园网访问学校的教学资源稻菘猓,然后下载和在线观看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能够和教师进行较好地互动,实时解决问题。
2.4学生对移动学习系统的功能需求
对系统功能的需求。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课程学习和课程管理;学生和教师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的学习活动产生的信息资料,要能同步保存在数据库服务器上,确保用户更换上网方式和操作终端后,依然能继续访问前期学习资源。手机端的资源上传、下载和共享功能,数据下载后可以进行离线阅览和学习。在线阅读、在线讨论和在线测试的功能的移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非正式学习、微课、自主学习等学习实践。
学生对系统交互的需求很强烈,希望教师能往系统中主动推送专业学术发展的动态信息,并根据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主动推送相关前瞻性信息资源,满足学生拓展专业领域的学习需求。
对于移动系统的性能需求,响应时间要小于1s 的应答时间,服务器数据余,可追溯,能满足2000人同时在线。
对学习资源的需求。移动学习资源不仅限于文字、图片、演示文稿等基本教学资源,微课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类型更是学生进行移动学习所需要的。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资源一定要以实际工作问题的分析、解决为主线,能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专业技术问题或者知识点等疑难问题,能成为学生的“工作手册”。高职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个性需求是很强烈的,学习资源应及时更新或拓宽领域。还有,对于专业课辅助学习和热门考试考证方面的学习资源需求也是很大的。
3 对在校学生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
根据学生对移动学习系统功能的需求,系统设计遵循按需开发、模块化、易操作及最小化原则,对于在校学生的在线学习系统,系统用户分为学生、教师和管理员。学生通过认证后登录进入系统,学生可下载所需学习资料、订阅学习课程、进行在线交流和习题练习;教师通过系统认证后可以访问数据库,上传学习资源,进行在线交流、课程通知、管理上传资源、习题等,系统管理员通过认证登录系统后,可进行系统管理,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设置、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等。
登录功能。整个系统架构分三个角色进入,教师、学生和管理员。教师、学生和管理员各安角色登陆,以便记录各自的工作学习状态。
课程播放功能。对于学生而言,进入系统后,可以进行课程的直播、点播以及下载的播放,有一个适宜的课程展示界面。
个人存储功能。师生均可以有自己的存储空间,不用将数据拷贝到本地,师生无论身处校园何处都可以方便地获取自己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库建设更新与共享功能。教师可以建设和完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按需获取。
自动答疑功能。学生可以提出疑问并得到答案。
通知公告功能。
在线测试功能。在线测试是学生很需要的,学生很希望通过测试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效把握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之,移动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高职学生的欢迎。虽然目前因费用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其普及推广还需要一段时间,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引导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但是随着无线移动设备和通信费用的降低、硬件的改进和软件平台的不断完善,随着移动学习氛围的越来越浓厚,移动学习会在高校中普及开来。
参考文献:
[1] 胡航,张育才. 大学生移动学习调查研究_2009_2014年发展现状与建议[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6).
[2] 张艮山.智能设备下的移动学习需求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8).
[3] 张颀寅,郑燕林.大学生移动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5).
关键词: 需求分析 教材选择 教材评价
一、引言
无论是分析或评价教材,还是编写教材,都要考虑教材使用者(包括教师、学习者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需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个别化发展。因此,如何使英语教学和教材满足学生的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使教学和教材满足学生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学生有哪些方面的需求,为此必须进行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需求分析就是(语言教学与语言课程设计中)确定个别学生或一组学生的语言需要并将其按先后缓急的次序进行排列。换言之,就是了解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言、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语言,以及需要学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即确立学习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它通过最大限度地收集有关的需求信息,为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材的组织和使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提供依据。需求分析同时运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信息调查方式,如调查表、测试、面谈、观察等来获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将来语言使用的场合及语言使用时的对象;使用语言的目的和作用;使用的交际类型,如书面、口头、正式、非正式;要求达到的水平。通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从而为学习者选择合适的教材,因材施教。
Hutchinson和Waters把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两大类。前者指学习者在将来目标场合使用语言的客观需要,分为三小类:需要(necessities)、差距(lacks)和愿望(wants);后者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和需要做的事情。一般认为,学习需求可以归纳为这几个方面:物质条件,如学习场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等;心理条件,如学习兴趣、动机等;知识技能条件,如现有知识、学习策略和方法等;支持条件,如教师、学校等。
本文在上述两个需求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编译了问卷调查表,以了解成贤学院2011级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动机等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用的《大学体验英语》教材对学生需求的满足程度。
二、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
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语言交际功能理论。语言研究的发展表明,语言不仅是符号结构的组合,而且是交际功能的载体,更是在社会交往中用来完成各种功能的工具。语言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结构,更要使他们了解使用的规则,即发展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任何课程的设计首先是明确目标,而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的,需求又是以某种交际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现象说明了语言交际理论与需求分析之间的密切联系,交际理论必须通过需求分析得以实现,而需求分析是以交际理论为依据的。
需求分析对教材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要不断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材应适应学习者的需要,不断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教材的编写应着力于内容的丰富性、体裁的多样性,以及书面表达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等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统一,让学习者在实现自身学习目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在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的。首先,提高学习者直接兴趣的策略——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词汇、语言点难度适中;提高学习者间接兴趣的策略——任务性学习方式的引入。其次,培养学习者成段表达的能力,如诵读体裁丰富多样的课文。“背诵有利于语音,语调的正确、熟练,有利于所学词汇和语法的巩固,有利于把握住正确的语感,无论是对口语能力还是书面能力的提高都十分重要”。选编教材的原则是,既要注意内容的有趣生动实用,又要注意文章的凝练、精悍,以及语言的典范、流畅。由于不同问题的表达方式往往不同,因此在选编教材时,编写者应尽可能多地将样本提供给学习者,让他们体会叙述、说明、议论、描写等不同的表述手段、风格,以及谋篇布局、衔接方法。最后,要使学习者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选择教材应该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且教材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即效果原则和效率原则。效果原则就是考查教材能否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效率原则是被评价的教材是否比其他教材更加有效地满足学习需要,达到预先设想的学习效果。
三、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实验对象。笔者所教授的来自2011级建工、电科、艺术、动画专业四个班共215名学生,使用的教材为《大学体验英语》,使用时间为一年。
2.实验步骤。首先确定学生的需求;其次分析该教材是否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再次收集部分学生及教师使用教材后的意见,分析前试与后试学生使用该教材的效果;最后对学生使用该教材前后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3.实验工具。笔者主要应用调查问卷、访谈、测试等工具分析学生的需求,及学生使用教材的情况。
四、实验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主要是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故教材内容应由易及难,贴近学生的生活,所选主题内容应丰富,能够吸引各种专业的学生。另外,学生需要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所以教材内容还应贴近考试的要求。
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是一种以学习者获得积极心理体验为驱动力和导向特征,以情景、互动、任务项目、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更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英语教学资源,搭建英语学习的生态环境,营造英语学习的人文环境,通过参与、愉悦、共鸣的体验学习机理,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在此4E模型,即参与、愉悦、共鸣、环境的基础上编写《大学体验英语》教材,从编写目的、教材难度、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教材主题和教材的组成来看,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引发其共鸣,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适合各专业学生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证实假说,笔者对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证实有90%的教师和85%的学生认为该教材基本符合学生的需求。在收集反馈意见的同时,笔者采用测试的方法对学生使用该教材前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在第一学期开学后和第二学期结束时分别对以上四个班进行测试,测试题目选自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真题,测试后各专业学生的英语成绩均有显著提高,进一步证实了《大学体验英语》教材能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求。
五、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测试,笔者证实了假说,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选材不当,就很容易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兴趣。选择适合他们需求的教材设定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能激发他们的动力。在使用该教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学体验英语》符合成贤学院学生的需求,进一步证实了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在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Richards J. C. et al.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Hutchinson,T &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J].Cambridge: CPU. 1987.
[4]肖路.从学习者的视角谈高级精读教材编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
关键词:学习需求;知识;能力;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8(S)-0015-4
1 前言
“需求”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是对存在的不平衡状态的体验。学习需求是社会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反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学生对学习的主观需要;需求是一种差距,是指当前结果和期望结果之间存在的距离;学习需求分析是指通过系统的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调查研究过程。学习需求分析的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关数据和资料,以此形成设计项目总的目标。而以学生为对象,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确定现实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寻求满足这种差距的对策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伯顿(J. K. Burton)和梅里尔曾把学习需求分为六类,分别为: (1)标准的需求(normative need );(2)比较的需求(comparative need );(3)感到的需求(felt need );(4)表达的需求(expressed need );(5)预期的需求(anticipated need); (6)重大事件的需求(critical incident need )。六种学习需求的核心均在于确定“现状”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之间的差距。本文主要依据标准的需求(normative need )、比较的需求(comparative need )和感到的需求(felt need )进行分析。标准的需求即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在物理学习方面的现状与既定高考标准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而高考标准主要分为知识标准和能力标准;比较的需求是同类主体通过相互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这里主要是特长班与平行班的比较;感到的需求即个体认为的需要,是个体必须改进自己行为或者某个对象行为的需要和渴望。
经过高三的总复习,在面临高考前,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怎样的?和高考要求的标准之间有多大差距,师生如何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这些是高考前物理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校本课程的学生需求分析,而高考前的需求分析几乎没有,笔者根据学生需求分析理论结合考纲和教学实际,从知识、能力、对老师的希望三个需求维度编写物理学习需求问卷,对学生物理考前需求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考前物理复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方法
被试:在南阳市第一中学选择高三两个平行班和两个特长班,每个班随机抽样15名学生,平行班、特长班分别30名学生。(特长班为高中入校时成绩靠前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平行班为入校成绩稍靠后的学生组成的班级)
方式:根据需求理论和考纲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
3 研究一:知识疑难需求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3.1.1 知识疑难需求登录
对任一模块均从考纲要求的知识进行总结,知识疑难问题出现频数超过3,则作为一个典型问题进行频数登录。
3.1.2 知识需求频数变化特点
(1)笔者根据登录的问题需求情况绘出问题需求频数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曲线,以期能更清晰地反映问题需求情况。
图1展示了特长班问题需求频数变化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特长班知识需求频数较大的是:3、受力分析;4、运动分析;5、功能关系;8、状态、内能12、电路分析;13、安培力应用;15、波尔能级。频数最大的是功能关系和电路分析。
图2显示了平行班问题需求频数变化情况。
由图2可以看出,平行班知识需求频数较大的是:1、弹簧问题;3、受力分析;4、运动分析;5、功能关系;6、冲量动量;8、气体状态、内能;10、场基本概念;11、粒子运动;12、电路分析;13;安培力的应用;其中最大的是功能关系。
图3显示了特长班与平行班问题需求合计情况。
由图3可见,特长班与平行班共同问题需求频数较大的是:3、受力分析;4、运动分析;5、功能关系;11、粒子运动;12、电路分析;13;安培力的应用;其中最大的是功能关系。
3.1.3 特长班、平行班情况对比
针对前面问题需求分析,笔者想探讨两个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在知识需求上的关系,结合前面的调查分析,笔者挑选了问题需求较大的前13个问题项目,考虑到影响学生知识需求的因素受其它变量的影响,对特长班和平行班进行偏相关分析,计算结果显示,两个样本的偏相关系数为0.9736,P值为0.000
由以上两个表反映的情况与教学实际工作相符,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动量、功能关系、电路分析等是所有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共同的难点,因此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掌握现状与高考标准的距离较大,两个样本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在相同问题上的需求平行班更强烈于特长班,因此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3.2 讨论
结合内容和图表可以看出:
力学:特长班、平行班共同的问题是弹簧问题、摩擦力问题、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功能关系、冲量动量关系等六个问题。但平行班更突出的问题是弹簧问题、受力分析、冲量与动量关系问题。在受力分析问题上,特长班主要表现在受力比较综合的情况下容易出错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的转换不熟练;而平行班主要集中在受力比较多时,变力的分析易出错。运动分析问题上,特长班主要表现为多物体多运动的拆解和物理量的对应关联上不熟练,平行班主要表现为运动分析过程的细节把握不准。功能关系问题,特长班问题集中在系统能量守恒和隔离体的功能关系转换不清,功能关系的利用容易出现丢掉一个力的功,平行班主要表现为不会求基本力的功(摩擦力的功,弹簧弹力的功),少求力的功,少计算能量,基本的功能关系不清;动量观点上,特长班主要表现为动量的观点以及与能量的综合应用不熟练,平行班主要表现为矢量运算、规律应用不熟练。因此,在问题的反映上特长班表现为复杂的、综合的应用不熟练,而平行班表现为基本知识的应用不熟练。
热学:特长班和平行班共同的问题是气态方程和热力学定律的综合应用不熟练。
电磁场:特长班和平行班都表现为场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轨迹分析问题不清楚,平行班表现尤甚。
电磁感应回路:特长班、平行班共同表现为复杂电路及其结构的变化、回路动态变化不清楚,含电容器电路、电动机电路、高压输电线路和安培力作用下导体棒的运动、安培力的冲量、安培力的功与电量、热量、距离、动量、能量等的关系不清楚,平行班表现尤甚。
平行班和特长班受教学目标、内容等共同因素的影响,在知识需求上表现为强相关性;但是由于平行班和特长班学习情况的不同,两者在需求强度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3.3 结论
在知识问题需求上,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动量、功能关系、电路分析等是所有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共同的难点,学生这些问题的现状与高考标准的距离较大, 因此需求相同,两个样本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平行班相对于特长班在相同问题上的需求更强烈于特长班,两个样本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4 研究二:考前能力需求调查与分析
4.1 考前能力需求统计
笔者在研究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需求进行了调查,以期能发现考前学生的能力需求的共性和差异性。
4.2 讨论: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实际能力与高考能力要求有较大距离,特别是认为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在相同能力需求项目上,平行班的频数比特长班要小,这是为什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 研究三:对教师教学的需求调查分析
5.1 对教师教学需求统计
5.2 讨论
从图5可以看出学生对典型题、错题讲解的需求最大。无论是平行班还是特长班,共同的是对老师高考前能讲典型题,易错题的希望。调查显示学生在考前的这些需求,实质上与学生对高考的想法对应,学生需要解题有思路,并且结果要正确,学生最关注的就是符合高考考试的要求。
6 总结论
1.在知识问题需求上,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动量、功能关系、电路分析等是所有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共同的难点,学生这些问题的现状与高考标准的距离较大, 因此需求相同,两个样本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平行班相对于特长班在相同问题上的需求更强烈于特长班,两个样本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2.在能力需求上,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与高考能力要求有较大距离,特别是认为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高考前学生对老师的教学需求是进行必要的限时训练,最重要的是讲易错点和典型题,适当地讲知识结构和方法。
【关键词】公共英语教学 学生 需求分析 策略
学习需求是人的一种本能,在英语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包含学生的个人对英语课程本身的需求,也包含着学生对英语学习环境的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氛围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两种。个人需求主要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及英语学习目标。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及企业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高校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W习需求受到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高度重视,成为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需求
1.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首先,高校学生大多数比较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有很多学生希望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达到跟外国人交流,阅读英文作品的程度。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限于证书的要求,更多的出自自身对英语能力的渴望;其次,有些学生希望自己能够运用英语技能熟练进行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在英语技能中,口语能力更加受到高校学生的重视;最后,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并且生源质量逐步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用人单位需要大学生的四六级证书。因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英语证书的要求。
2.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需求。首先,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需求量较大,且期望值较高。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希望教师能够以四六级考试为主,一部分学生希望英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课外内容为主,只有少部分学生希望在英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主。这表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受到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等级证书要求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掌握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而是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以找到好工作;
其次,学生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一定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学生希望英语教师能够积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
最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着一定的需求,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需求的策略
1.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高校应积极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内容。首先,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英语教学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应重视学生的英语技能、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最后,做为公共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英语教师要加强与各专业教师的沟通与了解,在对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到对各专业学生有倾向性的开展公共英语专业教学。如,对于外贸专业学生,要多引入外贸相关英语用语;对于幼教专业学生,则可以将一些简单易学的英语歌曲作为公共英语例子教授给学生。
2.转换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积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中扮演的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技能。为此,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制定相应的英语学习计划,如适当的开展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英语教学活动,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则在一旁充当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生的个性需求受到英语教学的重视。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应积极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积极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现实需求,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英语需求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英语需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例如,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当今学生喜爱的英剧、美剧等挑选其中的经典台词,作为教学案例对学生开展公共英语教学。并将句子中的英语单词、语句构成等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施晓燕.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89-93.
[2]石萌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护理专业本专科学生ESP教学模式需求调查分析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02):55-56+60.
关键词:课程设置;感知;需求;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82-02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而课程是制约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1]本科课程设置与改革不仅需要考虑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内容、课程顺序、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等基本要素,还须首先考虑学生的教育需求。[2]本文试图以两所大学本科社会学课程设置的比较为基础,了解两种课程设置下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两所大学本科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和区别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两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A大学是我国一所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著名综合研究型大学,该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B大学是我国财经和管理领域的著名大学之一。两校在本科社会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但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和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学分分配比例的差异
两所大学社会学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都小于50%,但相比之下,A大学专业课程的比例要低于B大学,尤其是占课堂教学学分的比例,A大学低于50%,而B大学则为57%;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与B大学相差较小,全校任选课的比例大于B大学,高达14.9%,详见表1。这一比例的差异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大学对非专业课程或者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较B大学更高,而B大学社会学课程设置的学科专一性相对更强。
2.校内选修课程范围、数量和要求的差异
校内选修课即素质教育选修课,A大学的校选课相较B大学更为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类别更多,比如A大学的七类校选课中除了人文社科、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外还包括理工类的课程,而B大学的理科尤其是工科类任选课非常少。二是每个类别数量更多,A大学在其所擅长的人文领域开设校选课多达百余门,B大学五个类别均未超过五十门。而在课程要求方面,两校社会学系都要求每个类别至少选一门,但A大学的社会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三个类别中要求设置两门或更多,体现出在广泛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存在专业侧重。
3.专业课程设置方式和顺序的区别
这两所大学本科社会学课程设置最显著的区别在于A大学学生入学后先不分专业,一起学习专业必修课程,直至大二下学期再进行专业划分。而B大学则是一入学就划分独立的专业,各自上课。相应地,课程顺序也存在很大不同,虽然两所大学思想政治课、应用基础课都分布在大一、大二完成,但专业课程方面A大学将三个专业的概论课放在最前,然后是专业主干课程,大三才展开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有较清晰的课程顺序和年级递进性。而B大学的专业课程则类似于每个学期分别由一定数量的基础课、主干课和选修课组合起来,没有明显的系统性。
4.专业课程要求的差异
A大学社会学专业课的课程要求特别是专业选修课的要求要高于B大学,一是因为A大学社会学的专业选修课不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而是由学校安排并直接出现在课表中,故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区分度不高,课程要求也基本相同。而B大学社会学是由学生进行有限制的选择,具有一定自由度的同时也强化了必修课和选修课间的区别。二是因为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A大学的学生被要求在学期内完成的与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和实践的比例要高得多。
二、本科生对两校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感知和需求
学生不仅是专业课程设置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者,也是课程设置确定和改善最终的作用目标和对象。因此,对于两校社会学不同的课程设置,该专业学生应该是最能够进行较准确有效地感知和评价的。本研究在这两所大学分别采访了一名本科社会学三年级学生,对于上述两校课程设置存在差异的几个方面她们的感受和课程设置对她们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调查。
1.A大学受访学生
虽然A大学社会学专业课程的学分只占课堂教学学分的48%,但该专业受访学生表示用实际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来衡量,专业课程占到80%左右。
关于A大学对校内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受访学生感到“学校挺重视的,也挺重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学校开设的校选课从数量和种类上都足以满足她的需求,“还会觉得很多有意思的课都想上但是上不过来。”对于学校要求选够十一门校内选修课,受访学生表示一般不会感到有负担,个别课程可能因为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和要求会占用较多的时间,但是“选修很大程度上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而且“多上些选修课能多接触其他领域的知识”,所以目前的校选课数量要求比较合理且能够接受。
针对大二下学期之前不分专业以及大一只开设概论课的设置,受访学生认为“大一专业课比较少还是很好的,可以先打基础,然后再深入学习。先上概论课可以让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的总体的认知,有助于之后的选专业”。因而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有明显的系统性。对于学校提前安排好专业选修课的情况,受访学生认为“安排好了也挺好”,“自己选就特别麻烦,还要想着需要上多少学分,安排好什么时候上之类的”。关键问题在于学生“把所有的专业课都当成必修课来上,很多人分不清也不去分清,……老师的要求不会因为是选修而降低,同学也是”,所以“这些课程质量都挺高的”。
在被问到有多少专业课程要求实践或期中测试时,受访学生表示“每节课都是这样的,都有课堂展示然后论文”,她认为“有这个形式可以客观上给大家提供更多地了解和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的机会”,“毕竟自己做报告需要自己先搞懂然后才能讲出来”,“如果不要求这个,平时就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了。”
另外,受访学生总结说A大学生整体比较“务实、踏实”,在人才市场上比同水平大学学生的“口碑好一点”,就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大学”等。
2.B大学受访学生
B大学社会学的专业课程学分占课堂教学学分的57%,而该专业的受访学生表示专业课占用的时间和精力为总体的60%,与学分比例相当。而素质教育选修课占用的时间精力仅为5%,也与6.9%的学分比例匹配。
该受访学生认为B大学对素质教育选修课不是很重视,大致表现在“课不多、选择范围小、考试不正式、上课学生去的不多”几方面。她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任选课不能完全满足她的需求,曾经出现过“想选的课没有”的状况。在专业课程设置顺序方面,受访学生认为“不合理,大一的课应该少一些、基础一些;大二、大三的课应该多些、难一些。”关于课程结构的问题,受访学生认为各学期的有些课程间是“有关联”的,能够“互相补充”,但学期间的关联不是很大,系统性不强。
目前B大学社会学专业开设了26门专业选修课,受访学生仍认为“选择范围较小”,不够自由。但对于学校安排限选课的形式,她表示“如果学校安排得合理,比自己选择要好。因为学校可能考虑得更周到。”在被要求从学校安排和自主选择两种形式中选一种时,她选择学校安排,但“前提是安排得合理”。
对于专业选修课,受访同学认为与专业必修课没有区别,“同学都很认真”,她自己也是同样对待。在她的印象里,以往的专业课程中实践和展示的课程仅占20%,她认为这个比例“挺合适的”,因为太多实践会“影响其他课程的投入时间,分散精力”。她还表示课程有没有实践展示对她的学习态度和上课状态“没有影响,其他同学应该也不会有影响”。
最后她总结本专业的学生“勤奋认真、上课积极、发言踊跃、有思想、有见解”,学校学生整体比较“用功、有求知欲”。但就大学来说,B大学“综合性不够,偏重于财经金融领域,文学修养没有太大进步”,而这种状态对她自身也有一定影响,她认为自己“知识面不够宽泛,太局限”。当被问到B大学该专业学生最常去的就业单位是哪些时,她只想到了“银行,别的就不清楚了”。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对两所大学本科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情况,以及两名受访学生对这两种不同课程设置的感知和评价,可以看出在校内选修课的数量、专业课程设置顺序和结构、专业选修课开设情况这几方面A大学学生相较B大学学生的满意度较高,在专业选修和必修的差别、分专业的时间、学校安排专业选修课程方面持有类似的看法,同时在专业课程所占时间精力、课程实践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可以看出,从大学生的感知和需求角度出发,本科课程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重视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种类、数量和课堂要求的设置
学生认为素质教育选修课是拓展知识面、培养新的价值观、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视角的重要途径。相比规定选课数量的多少,学校开设的素质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多少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其种类、数量与教师在课堂上的要求共同构成了学生评判学校对通识教育重视程度的标准。
2.增加对专业选修课程选择和整体规划的指导与建议
没有选课机会的学生能够对规定的专业选修课程适应良好,本身有自主选择权利的学生则希望有更大的选择范围,但在学校安排合理的前提下她们又愿意放弃选择的自由。说明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选择空间有所需求,但更看重专业选修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学生将专业选修和专业必修同等对待也说明了他们对专业选修课程的重视。
3.加强学生在本科初期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兴趣的把握
切身体验过和未体验过的学生都对本科初期不分专业该模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原因集中于该模式对加强学科基础和找准专业兴趣的积极作用。该模式下学生认为专业课程顺序和结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层次性,符合学生在本科初期降低专业强度和难度的期望。
4.在合理安排下充分发挥课程中实践展示的作用
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课外实践和展示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过多的实践可能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这种实践对学生的监督和敦促作用是有限的,有怎样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的关键还是在于自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