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2 11:08: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

第1篇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108-03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出现的一门新兴“组学”学科,用能反映整体的代谢物图直接认识生理和生化状态,因此,能提供区别于其他“组学”的大量信息。而化学计量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边缘学科,可将多变量的分析方法引入化学研究,并对实验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对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分析能提供切实的技术支持。以临床实效为生命力的中医药学,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实际复杂系统[1]。对这一复杂科学系统,运用还原法研究是必需的,但不是研究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最终要回到其理论体系即整体观上来,这就要有认识方法上的还原论、控制论与整体论、系统论的结合[2]。笔者现就化学计量学结合代谢组学的方法应用于中药分析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1 关于代谢组学和化学计量学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关于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如将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其代谢产物(内源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3]。它研究的是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的内源性代谢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所受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代谢组学研究的思想,不是把人作为一个孤立的体系,而是对人与环境(地理的、社会的)、人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以综合考虑[4]。这种思想与传统中医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四时和饮食对人的影响、辨证施治等思想是十分契合的[5]。近年来,随着分析科学、生命科学和药物动力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中外学者对中药复杂体系整体研究的手段日益丰富,研究所获取的各类信息数量也与日俱增。中草药复杂的成分加之新的分析技术,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大量的化学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于是,如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分析成为中药复方分析化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自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起,在施行化学量测的各个领域应用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完善。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International Chemometrics Society, ICS)对化学计量学作出了如下的定义:“化学计量学是一门通过统计学或数学方法将对化学体系的测量值与体系的状态之间建立联系的学科。”[6]化学计量学可以优化化学测量过程,并从化学测量数据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化学信息。另外,化学计量学的最大特征是将多变量分析方法引入化学研究[7]。从这些特点分析,化学计量学方法与中药整体研究思路相一致,同时结合代谢组学的方法为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研究提供理论帮助。

2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分析中的研究

2.1 在中药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的应用

根据代谢组学的概念,植物代谢组学简单的定义是以植物为研究对象的代谢物组学。具体地说,植物代谢物组学研究不同物种、不同基因类型或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或受某种刺激干扰前后的所有小分子代谢产物,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找出代谢变化的规律[8]。代谢组学为较为全面地研究植物复杂代谢过程及其产物,从而分析植物次生代谢网络结构、限速步骤,解析细胞活动过程,以及寻找植物间的亲缘关系等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阐明中草药“黑箱体”、更好地评价中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9]。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通量分析技术为研究纷繁复杂的植物次生代谢体系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可应用模式识别和多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这些大量的数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这些方法能够为数据降维,使它们更易于可视化和分类[10]。

2.1.1 中药指纹图谱分析 基于代谢组学思想的化学分析平台得出的中药成分指纹图谱(数据库),包括了体现药效信息的多个有效部位的各种指纹图谱。中药的指纹图谱大都比较复杂,色谱图中各色谱峰的保留值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海量的数据为分析人员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化学计量学方法在分析指纹图谱数据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成功地解决了在研究中药代谢组学指纹图谱中遇到的难题。

Li等[11]利用局部最小二乘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来分析33个飞蓬样品的分类情况,结果表明该法更能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飞蓬中药色谱指纹图谱,从而评价飞蓬样品的质量,同时还为其他中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模式识别方法。Kim等[12]对3种麻黄植物Ephedra进行了核磁氢谱指纹图谱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找到了它们之间的代谢物差异,证明指纹图谱分析是植物化学分类学的一个有力工具,并为其全面质量控制带来了可能。同时,代谢指纹图谱在拟南芥[13]和番茄[14]的研究中取得了成功。

2.1.2 不同“型”中药药用植物的代谢产物比较 中药材化学成分复杂,且多为植物的干燥器官,由于其生长土壤、产地气候、采收期、储存和炮制方法的不同而导致其化学成分产生差异[15]。同一名称的中药材可能来自不同基源的植物,同时中成药生产过程中各工艺环节的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对其产品的化学组成也有很大的影响[16]。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可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良好的控制,并通过数据的分析处理,对大量代谢物分析表征,为辨别中药混淆品种、应对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提供依据。

Yamazaki等[17]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并利用PCA、偏最小二乘(PLS)处理方法对2个Perillafrutescens品种(红色和绿色型)进行了研究,发现花青素(Anthocyanin)在红色型的叶中含量较高,而在绿色型的叶中却没有发现,其他一些主要代谢物含量和分布并没有明显差别,因此认为花青素是区分2个品种的标志性成分。Choi等[18]用代谢组学结合PCA方法区分12种大麻(Cannabis sativa)的栽培品种,提供了优质种植品种。孟氏等[19]利用PLS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刺五加茎品质的生态因子,为优化可持续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珍稀名贵中药材,代谢组学提供了全面评价培养型和野生型之间的异同、筛选优良品种的方法学平台,为解决资源匮乏中药材提供了可能。

2.2 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方剂(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的具体体现,是中药创新药物的源泉,充分认识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基于中医临床经验的创新药物研究工作[20]。基于整体观点的代谢组学将研究代谢调控网络变化应用于中药及复方的整体效应评价中符合中医药的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的特点[21]。中药复方代谢组学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化学模式识别的的数据挖掘方法成为其有利的应用手段。

Wang等[22]利用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六味地黄丸的代谢轮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全方相对于拆方对甲状腺素合用利血平造成的大鼠肾阴虚模型具有良好的回调效果。王氏等[23]利用PCA数据挖掘手段对茵陈蒿汤进行研究,初步确认乙醇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和回调的的4个潜在生物标记物;并对CCl4导致的肝损伤模型利用茵陈蒿汤进行干预治疗,利用PCA及PLS的方法进行分析,只有在全方的条件下,茵陈蒿汤才能使CCl4导致的大鼠代谢紊乱得以调整,使尿液代谢组轮廓向正常回调[24]。另外,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六味地黄丸干预前后的人尿液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通过PCA方法研究初步表明六味地黄丸的长期给予对机体多级代谢通路的代谢表达展示了明显的积极调节作用[25]。

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探究中药可能的作用机制和寻找其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为快速找到中药的分子靶标提供了可能。

3 小结

代谢组学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一样,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同时,化学计量学作为一个年轻学科还有大量基础工作有待完善。如果说分析技术打开了“一扇门”,那么,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建立则是“找到宝藏”的钥匙。可以说,代谢组学研究离不开化学计量学,而代谢组学研究也为化学计量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如何将化学计量学合理地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实验研究相结合,建立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物质基础研究体系,使化学计量学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依然是研究者面临的课题。我们相信,将化学计量学与代谢组学有机结合是引领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之举。

参考文献:

[1] 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等.中医证候复杂性特性及证候研究思路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9):7541.

[2] 吴巧凤,颜贤忠.代谢组学在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应用[J].四川中医, 2008,26(3):7-9.

[3] Nicholson JK, Wilson ID. Understanding global systems biology:metabonomics and the continuum of metabolism[J]. Nat Rev Drug Discov,2003,2(8):668-676.

[4] Nicholson JK, Lindon JC, Holmes E. “Metabonomics”: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uli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J]. Xenobiotica,1999,29:1181-1189.

[5] 薛骞.代谢组学技术: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契机[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26(1):176-177.

[6] 倪永年.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7] 梁逸曾,龚范,俞汝勤.化学计量学用于中医药研究[J].化学进展,1999, 2(11):208-212.

[8] 刘祥东,罗国安,王义明.代谢物组学应用的领域之二――植物代谢物组学[J].中成药,2006,28(10):1515-1517.

[9] 淡墨.代谢组学在植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7, 32(22):2337-2341.

[10] Ni YN, Zhang LS, Churchill J, et al. Applic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the profiling of complex chemical mixtures with the aid of chemometrics[J]. Talanta,2007, 72:1533-1539.

[11] Li BY, Hu Y, Liang YZ, et al. Quanality evalution of fingerprints of herbal medicine with chromatographic data[J]. Anal Chim Acta,2004,514:69-77.

[12] Kim HK, Choi YH, Erkelens C, et al. Metabolic fingerprinting of Ephedra species using 1H-NMR spectroscopy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 Chem Pharm Bul,2005,53(1):105.

[13] Gidmana E, Goodacreb R, Emmettc B, et al. Investigating plant-plant interference by metabolic fingerprinting[J]. Phytochemistry,2003,63:705-710.

[14] Johnsonh E, Broadhurstd, Goodacrer, et al. Metabolic fingerprinting of salt-stressed tomatoes[J]. Phytochemistry, 2003,62:919-928.

[15] 周玉新.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杜,2002:15.

[16] Hendriks MWB, Leyre CJ, Drice DB. Preprocessing and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chromatographic profiles of plant extracts[J]. Anal Chim Acta,2005,545(1):273-280.

[17] Yamazaki M, Nakajima J. Metabolomics and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anthocyanin chemovarietal forms of Perilla frutescens[J]. Phytochem,2003,62(6):9872-995.

[18] Choi YH, Kim HK, Hazekamp A, et al. Metabolomic differentiation of cannabis sativa cultivars using 1H-NMR spectroscopy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 J Nat Prod,2004,67(6):953-957.

[19] 孟祥才,于冬梅,孙晖,等.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刺五加茎活性成分与生态因子相关性[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24(1):17-21.

[20] 王喜军.基于药物代谢组学的中药及方剂中组分间协同增效作用[J].中国天然药物,2009,7(2):90-94.

[21] 周明眉,刘平,贾伟,等.基于代谢网络变化的中药整体效应评价方法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113-119.

[22] Wang P, Sun H, Lv H, et al. Thyroxine and reserpine-induced changes in metabolic profiles of rat urine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Liu Wei Di Huang Wan detected by UPLC-HDMS[J]. J Pharm Biomed Anal,2010,53:631-645.

[23] 王喜军,孙文军,孙晖,等.CCl4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的代谢组学及茵陈蒿汤的干预作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8(6):101-106.

[24] Wang X, Lv H, Sun H, et al. Metabolic urinary profiling of alcohol hepatotoxicity 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Yin Chen Hao Tang in rats using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quadrup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 J Pharm Biomed Anal,2008,48:1161-1168.

第2篇

数学,是家长格外重视的一门学科,数学学得不行,那好的学校也拒之门外,自认为就没大的出息了。如何有效地学好数学,是无数学生与家长关心的话题,对此,我作了一些探索。

一、数学的学习

有的学生进入初一后不能适应数学学习,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成绩与小学成绩有很大的反差,有的家长心中就有疑问,孩子怎么变傻了,家长和学生都想知晓学数学有什么“秘诀”,其实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学习成绩就会有提高。

1.注意独立思考。数学是一门着重理解的学科,课上听懂不等于会做,在学习上防止不求甚解的倾向,学好数学应动手做一做,一定要多分析、多思考,理解问题的本质。如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对具体的数如何分,把握不住,对所学的分类部分内容,要从正面、反面角度多想想,要找出一类数的特点,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2.学习态度耍端正。要能够培养良好的习惯,做题确实要做到一心一意。例如,有些学生,边看电视边做题,这样的效率可想而知。认真学习,不马虎,别拖拉,不做无用功,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解题的正确性,要不然,得不偿失。

3.基础要打扎实。课堂学习是打好基础的主阵地,老师是基础知识的引路人,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教学中突出重点,选题也有取舍,注重实用性,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帮助很大,学生不能在听课上打折扣,造成知识的缺陷,对一个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学习的后遗症就多了,如学习等腰三角形,老师会讲解定义,性质及简单应用,但同时会适当补充边、角的认识及分类讨论思想,如何找等腰三角形,再考虑两句话“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应用,例题中先证后解的规范要求,让学生课后思考有两线合一条件的时候能用三线合…吗?明显,抓住课堂学习,基础才打得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有严谨性、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就觉得枯燥无味,但如果培养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也是快乐之源,如学习几何图形,有的时候,证明一个问题只要添一祭线,很奇妙,问题就迎刃而解,感叹问

题不难,学习实际就差一点点,只要坚持探究深入下去,自然而然会收获很多,所以怕数学,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多思考问题,有对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就已成功一半。

二、数学的做题

数学离不开做题,“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这话并非空穴来风,需要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但做题并不是题海战,多而广,而是选择做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题;把做过的试卷拿出来,把做过的痕迹擦掉,再用比原来少30分钟时间认真做完;补充一点,学习上做个有

心人,整理错题集,还要每次把错题补充进去,日后定期回头自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补救了学习上的盲区。从事多年教学的我认为,在做题方面,需要每天做几道题的积累,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题要因人而异,做几个基础题,做

少量的综合题,做基础题,对基础知识这一块要理解,根据教师讲解演示、书本例题示范做,对一些问题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解,为达到“吃一堑、长一智”,尽管纠正错误费力,但必须紧抓不放,因为破解难题的特点可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但若高于自身的学习能力,易打击学习信心,无助于有效的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勇于进取,发展自己的学习潜力,刨造性的锻炼思维;学习成绩一般的,欲速则不达,量力而为,做一部分就行,别浪费时间;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立足于学会基础知识,减少错误率。

第3篇

【关键词】韩语教学 文化教育 渗透 原则 必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03-01

一 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就是要开展跨文化教育的培养,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韩语的积极性。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教师可通过跨文化教育的方式,将文化渗透在韩语学习活动中,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兴趣。

第二,提升学生学习韩语的效率。教师通过在韩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方式,能将抽象的韩语语言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才能进一步降低韩语学习的枯燥性,减少韩语学习的单调感,提升韩语的掌握能力。

第三,综合提升学生的韩语沟通能力,这是韩语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目的,中国和韩国曾经是相同的汉字文化圈,但是由于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在文化背景、政治历史、风俗习惯、价值信仰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将会成为学生学习韩语过程中的阻碍,制约学生韩语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韩语,就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

二 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原则

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方式是要首先将韩国文化引进学习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文化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充分融合,这也是韩语教学在实践中的一种原则性延伸。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必须要明确文化教育的渗透和导入完全是为了韩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一定要遵循适度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主要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教育手段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在韩语教学中渗透的韩国文化要避免出现主观随意或以偏概全的情况,所引用的教学案例要具备有效性、准确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韩国的文化教育不应该是机械的补充知识,而要结合韩语发展的特点和韩国文化的背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文化介绍,才能更好地达到跨文化教学手段的目的。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在思维模式和意识中的差异,是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的,不能因为不符合中国语言的特点,就对其进行否定。

第二,文化教育的内容要与韩语教学的知识有充分的关联性。在教学中引进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韩语、应用韩语,不能脱离韩国文化的发展,选择正确的渗透内容,才能在跨文化教育中提升韩国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韩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在讲述韩语基本的知识点时,为了避免知识的枯燥,可以渗透对韩国历史和文化的介绍,韩国民众早期的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但是总体来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同中国人之间的宽泛接触。韩国人民是从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开始劳作的,韩国人的文化逐步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在制造铁质武器和铁质工具上,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不断引用案例介绍,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在文化的介绍中不仅会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会学习韩国文化的优点,进而学好韩语,提升对韩语学习的兴趣。

三 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策略

第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韩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尽量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韩语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韩语的兴趣。具体来说,韩语教师在教授韩语单词时,可以对单词背后的文化进行引申讲解,对背后蕴藏的韩国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介绍给学生。这样做不仅反映了韩国民族文化的内涵,还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了韩国文化,提升了学生对韩语学习的兴趣。

第二,提升韩语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教师是整个韩语教学中的指导者,要想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文化教育,就要加强韩语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韩国的文化背景是十分宽泛的,教师不仅要对韩语的知识有扎实的功底,还要对韩国文化有更深厚的了解,才能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渗透跨文化教育。

四 结束语

在韩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渗透文化教育,这不仅是掌握韩语的一种途径,也是吸收韩国先进知识和文化的必经之路。韩语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学习的思维和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对韩国文化知识的学习,才能使韩语教学更具时代感,才能更好地顺应韩语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柳.浅谈高校韩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

第4篇

关键词 抗CD20单克隆抗体;人源化;ELISA;流式细胞术;药代动力学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抗体药物应用的迅猛发展,该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与毒代动力学(Toxicokinetics,TK)研究成为一大热点。目前,在抗体的PK研究中,定量分析方法主要依赖基于免疫微孔板的配体结合分析(Ligand binding assays,LBA)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等[1,2]。此外,基于免疫相关技术的表面等离子谐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3],Gyros[4,5],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1,6]等定量分析方法也在快速发展。在免疫分析方法中,通常需要精制的抗原以及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用于生物基质中被分析物的捕获与检测。但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型抗体药物,商品化的特异性单抗极少。因此,制备靶抗原、特异性抗体或抗独特型(Idiotype,ID)抗体,往往成为生物分析方法建立乃至整个PK/TK研究的瓶颈。在此情况下,不依赖于精制抗原或特异性抗体的分析方法如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assay,FCA)[7]、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8]等方法有望大大加快抗体药物的研发进程。但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及通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本研究建立了基于FCA的抗体药物定量分析方法,并对其方法学以及在PK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考察。同时,对FCA法与经典的ELISA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试图对FCA法定量分析抗体药物的方法提供较全面的评估,为后续该类药物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本研究选用重组抗CD20人源化单克隆抗体(rh anti CD20zumab)作为目标药物。它是基于人 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的结构进行人源化改造而成,其CDR区与利妥昔单抗一致。针对该抗体,以抗利妥昔单抗的抗ID抗体作为捕获抗体(此抗ID抗体靶点为rh anti CD20zumab的CDR段),建立了灵敏高效的夹心ELISA法;同时,建立了基于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竞争的FCA法。在对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全面验证之后,利用两种方法同时对猕猴静脉滴注rh anti CD20zumab(30 mg/kg)后的药代动力学生物样品进行了分析。试图研究和对比不同分析方法测得的药物PK行为的异同,为抗体药物PK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Guava微毛细管分析仪(Easycyte HT,美国Millipore公司);超纯水系统(美国Millipore公司);ZW A微量振荡器(国华电器有限公司);超净工作台(东联哈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微量加样器(德国Brand公司);4MK2洗板机(美国Thermo公司);MK3酶标仪(美国Thermo公司)。

rh anti CD20zumab(批号:20121101,纯度>98%)和FITC标记的rh anti CD20zumab由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猴血清吸附HRP标记的山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Bethyl公司,批号:A80 319P 15);抗利妥昔单抗抗体(AbD Serotec公司,批号:110213);人IgG(Rockland公司,批号:009 0102);小鼠IgG(Abcam公司,批号:ab37355);Wil2 S细胞由本实验室保存。

2.2 药代动力学实验

健康猕猴4只,雌雄各半,体重(4.0±0.2) kg;于后肢外侧静脉滴注rh anti CD20zumab,0.5 h滴注完毕。于滴注前和滴注后10,20,30 min(滴注结束);1,2,3,4,5,6,8,10,12,24,36 h;2,3,4,5,6,7,8,9,10,11,12,14,16,18,20,22 d在非给药侧后肢或前肢静脉取血约2 mL,分离血清,于

Symbolm@@ 80 ℃保存待测。

2.3 实验方法

2.3.1 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标准曲线及质控样品制备 用空白猕猴血清将rh anti CD20zumab标准品倍比稀释至19.5~10000 μg/L;另用同样方法单独配制浓度为3750,500和100 μg/L的质控样品;分析方法确证中,增加2个验证样品,浓度分别为5000 μg/L(ULOQ)和39.1 μg/L(LLOQ)。配制的标准标曲及质控样品分装后于

2.3.2 FCA的标准曲线及质控样品制备 用空白猕猴血清将rh anti CD20zumab标准品倍比稀释至2.0~400 mg/L;另用同样方法单独配制浓度为150,40.0和6.0 mg/L的质控样品;分析方法确证中,增加2个验证样品,浓度分别为200 mg/L(ULOQ)和3.1 mg/L(LLOQ)。配制的标准曲线及质控样品分装后于

2.3.3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rh anti CD20zumab浓度 抗利妥昔单抗抗体每孔100 μL包被酶标板,4 ℃静置过夜。取包被板封闭后,加入经稀释液前处理(1∶100)后的标准溶液、各类质控样品溶液及待测样品,每个样品设2个复孔,室温孵育2 h。洗板3次后,加入猴血清吸附HRP标记的山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稀释液100 μL/孔,室温孵育1 h,洗涤液洗板6次后,每孔加入100 μL底物TMB(TMB浓缩液 TMB显色液,1∶20,V/V),室温避光反应13 min,加入1 mol/L H2SO4终止反应,50 μL/孔,立即用酶标仪在450 nm处测定吸光度,参比波长630 nm。

2.3.4 FCA测定血清中rh anti CD20zumab浓度 采用猕猴空白血清将待测样品中rh anti CD20zumab按一定稀释倍数稀释至标准曲线范围内,在未经稀释液前处理的标准溶液、各类质控样品溶液及待测样品中加入等体积100 mg/L FITC标记的rh anti CD20zumab。取对数生长期的Wil2 S细胞,1000 r/min离心8 min,用PBS洗涤一次,计数,再用PBS将细胞密度调整至1.6×106 个/mL,将细胞悬液分至EP管中。将以上方法制备的标准溶液、各类质控样品溶液及待测样品加入分好细胞悬液的一次性管中;室温振荡孵育45 min后重悬于200 μL PBS中。GUAVA测定荧光强度。

2.4 结果计算

使用MicroCal公司Origin 7.5软件对浓度对数和各管样品响应值Y绘制标准曲线,四参数Logistic拟合(其中最高浓度点与最低浓度点为锚定点,不参与拟合计算):

其中,Emax和Emin分别为S 形曲线的最大值和最小值;EC50为50%响应值对应的浓度; Slope为斜率,即响应值随rh anti CD20zumab浓度的变化率。用同一批次设置的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rh anti CD20zumab浓度。

同时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猕猴血清中rh anti CD20zumab的PK参数。

3 结果与讨论

3.1 方法学验证

3.1.1 特异性 按照制备标准曲线的方法制成低浓度质控样品(ELISA为0.10 mg/L, FCA为6.0 mg/L),并使其中含有高浓度(ELISA为5.0 μg/L, FCA为2000 μg/L)的小鼠IgG和人IgG,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和FCA进行交叉反应实验。由表1可见,两种抗体的回收率及测量精密度(RSD)均在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接受范围内,显示rh anti CD20zumab与小鼠IgG和人IgG抗体未发生交叉反应,这表明在猕猴血清中存在50和2000 mg/L 的小鼠IgG或人IgG时,均不会影响待测抗体的准确性,但FCA优于ELISA。

3.1.2 定量范围和灵敏度 猕猴血清制备标准曲线,批间重复5次。由图1可见,两种方法的标准曲线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和重现性。ELISA法测得的OD值直接反映rh anti CD20zumab的浓度,其定量范围为0.04~5.0 mg/L;FCA测得的荧光强度间接反映rh anti CD20zumab的浓度,其定量范围为3.1~200 mg/L。由此可知,FCA的灵敏度与ELISA相比, 灵敏度相差约两个数量级,但以往研究表明,治疗性抗体类药物的给药剂量往往可达到mg/kg级[9~11],因此FCA的灵敏度已足以满足绝大多数该类药物PK研究的要求。

图1 ELISA法(A)和FCA法(B)测定的标准曲线(n=5)

Fig.1 Calibration curve using ELISA(A)and flow cytometry assay (FCA)(B)(n=5)

3.1.3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选取两种方法的定量上限(ELISA为5.0 mg/L,FCA为200 mg/L)和定量下限(ELISA为39 μg/L,FCA为3.1 mg/L)以及标准曲线的高、中、低(ELISA为3750,500和100 μg/L,FCA为150,40和6.0 mg/L)3个质控浓度评价2种方法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以及准确度。其中,精密度和准确度分别用RSD和RE值评价。从表2可见,ELISA的批内和批间RSD值分别小于19.5%和12.7%,FCA的批内和批间RSD值分别小于19.0%和15.4%; ELISA的RE在

之间。两种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非常接近,且均满足生物技术药物PK研究要求。

3.1.4 稀释线性 rh anti CD20zumab以30 mg/kg静脉滴注于猕猴体内,给药后一定时间内血清中的实际药物浓度高于标准曲线的最高浓度,测定时需要进行稀释后才能落入定量范围内。因此需要考察稀释方法。如表3所示,将已知浓度( ELISA为60.0, 30.0, 6.00和1.00 mg/L, FCA为800, 500, 500和300 mg/L)的rh anti CD20zumab标准品进行不同倍数(ELISA为500, 50, 5和2倍, FCA为50, 20, 5和2倍)稀释后,其准确度均小于15%,满足生物分析方法学要求。因此,对血浆样品进行一定倍数(ELISA 为2~500倍,FCA 为2~50倍)稀释后测定,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仍准确可信。

3.2 ELISA和FCA测定猕猴给药后血清中rh anti CD20zumab的浓度

猕猴经静脉滴注30 mg/kg rh anti CD20zumab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ELISA和FCA分别测定血药浓度。结果表明,给药后血药物浓度迅速上升,给药30 min后(滴注完毕)血药浓度达到最大值,其后逐渐下降,两种方法都能检测到给药后22 d(大于4个半衰期)血液中的药物。同时,两种不同方法测定结果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如图2所示。

3.3 ELISA和FCA测定猕猴给药后血清中rh anti CD20zumab的PK参数

猕猴静脉滴注30 mg/kg rh anti CD20zumab后,用ELISA和FCA测定经计算得到的主要PK参数如表4所示,两种方法测定得到的猕猴体内PK参数高度吻合;统计学t检验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方法测得的rh anti CD20zumab参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4 结 论

以往研究中,在缺乏高亲和力特异性抗体时,ELISA法进行定量分析常用多抗作为替代,但在纯生物基质中,此类方法极易出现交叉反应, 从而影响其特异性[12];而FCA法在血清基质中受到的干扰更少,且样品不需进行前处理,因此在样品制备时更为方便,并且在数小时内即可完成一个分析批的样品分析,大大缩短了分析周期。因此,FCA法是一种较为快捷、简便、稳定且特异性高的检测方法。对于大多数治疗性抗体而言,在短期内难以获得理想捕获抗体,可以用FCA法代替ELISA法进行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采用FCA法进行PK研究时,尽量保证细胞活率>90%,同时每次使用的细胞密度应保持一致,减少批间误差。

本研究结果表明,FCA法的LLOQ明显高于ELISA法,即灵敏度相对较低。对给药剂量相对较高(mg/kg水平)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类药物,FCA法虽然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特点,但在面对给药剂量相对较低的药物(如细胞因子类药物,给药剂量通常在μg/kg水平)时,FCA较高的LLOQ可能会影响PK整体轮廓,尤其是浓度极低的末端消除相的描述。

同时,本研究中部分动物在末端消除期观察到一个快速“椅状”清除相(未显示),这提示在动物体内可能存在抗原介导的抗体清除机制。如能结合药物的药效、抗药抗体产生和组织分布的结果,将进一步阐述其PK/PD的相关性,并得到该抗体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完整流程。这将为类似治疗性抗体在体内PK行为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References

1 Damen C W, Schellens J H, Beijnen J H.Hum. Antibodies,2009, 18(3): 47-73

2 Swann P G, Shapiro M A.Bioanalysis, 2011, 3(6): 597-603

3 Che J, Wang H, Chen Z, Li X, Hou Y, Shan C, Cheng Y.J. Pharm. Biomed. Anal., 2009, 50(2): 183-188

4 Given A M, Whalen P M, O′Brien P J, Ray C A.J. Pharm. Biomed. Anal., 2012, 64-65: 8-15

5 Mikulskis A, Yeung D, Subramanyam M, Amaravadi L.J. Immunol. Methods, 2011, 365 (1-2): 38-49

6 Thway T, Macaraeg C, Calamba D, Patel V, Tsoi J, Ma M, Lee J, DeSilva B.J. Pharm. Biomed. Anal., 2010, 51(3): 626-632

7 Yver A, Homery M C, Fuseau E, Guemas E, Dhainaut F, Quagliaroli D, Beliard R, Prost J F.Vox Sang., 2012, 103(3): 213-222

8 van den Broek I, Niessen W M, van Dongen W D.J. Chromatogr. B, 2013, 929: 161-179

9 Brok H P, Tekoppele J M, Hakimi J, Kerwin A, Nijenhuis E M, De Groot C W, Bontrop R E, Hart B A.Clin. Exp.Immunol., 2001, 124(1): 134-141

10 Vaidyanathan A, McKeever K, Anand B, Eppler S, Weinbauer G F, Beyer J C.Toxicol. Sci., 2011, 119(1): 116-125

11 Amano J, Masuyama N, Hirota Y, Tanaka Y, Igawa Y, Shiokawa R, Okutani T, Miyayama T, Nanami M, Ishigai M.Drug Metab. Dispos., 2010, 38(12): 2339 2346

第5篇

一、提高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⑴提高高中化学老师本身的素质。现在大部分高中化学教师认为新课标规定好的教学内容是权威的,是不能动摇的。这一思想直接导致了化学教学的停滞,使其不能与时俱进。这样做不但限制了老师的教学思路,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关于对教材质疑,我们要学会开拓思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有些知识甚至会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化学老师就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

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推理演算。化学知识是一个连贯的科学体系,比较讲究理论推理和科学实验的验证。如果忽视了知识的联系性,那么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就只能是机械的、片面的,学生就不能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只有把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都弄清楚了,学生才能掌握完整的化学科学体系,才能为今后深入的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化学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化学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学好化学和深入研究化学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高中生的化学素质,我们就得好好研究怎样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首先,我们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抱着“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态度学习,将永远只会浮于表面形式,对化学缺乏深入的了解。作为化学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有些人做事事半功倍,有些人做事则是事倍功半,花的时间一样,效果却相去甚远,这是因为方法不同所致。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培养高中生科学的学习化学的方法,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⑴坚持预习和复习。课前的预习,不是简单的将老师将要讲的内容看一遍,而是根据已知的知识对未知的知识进行自学,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对新的方程和化学式进行推导和认证。这样做,学生就能发现自己在学习新内容上的难点,听课的时候,就能和老师产生共鸣并能有的放矢的去解决难点问题。课后的复习,不仅能巩固和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效果还能检查出自己在前面学习中的不足。

⑵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的规范化操作。化学的重点是实验,有趣的实验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对培养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提倡化学老师将教学带到实验室去,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思考。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中、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这样能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更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化学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化学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

抽象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协调运用,来总结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必须运用抽象的思维方法。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是不能直接观察到原子的形态、分子的结构,等等,要理解它们则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

创新性思维又称为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会墨守成规。创造性思维在化学领域的应用是广泛且具有深意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还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的不断前进。例如,居里夫人发现镭,那是因为她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她预见了这一物质的存在,这件事看似偶然实际上是必然。

第6篇

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 生物化学 发展史 化学生物学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20世纪以来发展尤为迅速,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来自生物、化学及物理领域的科学研究者们的注意力,成为一门十分活跃的、人们感兴趣的、有发展前途的交叉学科。

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至今,有许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都是在生物化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领域的所有获奖成果中,有一半以上与生物化学有关。在诺贝尔化学奖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获奖成果属于生物化学领域。事实足以说明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总体上来看,生物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见表1)。

1 生物化学的萌芽

早在史前,人们就已经在生产、生活和医疗等方面积累了许多与生物化学有关的实践经验。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前22世纪就用谷物酿酒;公元前12世纪就会制酱、制饴;公元前4至3世纪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生理学、化学等都非常重视;人们用酸碱中和一类的化学反应解释人体的机能;晋朝的葛洪已经用海藻治疗瘿病(甲状腺肿胀)。公元6世纪,北魏贾思勰记载了在制曲中利用曲的滤液进行酿造,表明对酶的作用已有初步认识;公元7世纪,孙思邈就用车前子、杏仁等中草药治疗脚气病、用猪肝治疗夜盲症;公元11世纪,北宋沈括有“秋石阴练法”的记载,是一种人尿中提取性激素的古老的生物化学方法;公元16-17世纪的海尔蒙特深信酵素参与维持生命的反应过程,认为酵素是一种潜在的形成能力,它能够使种子和生命得以产生。人们对生物化学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生产和医学实践中的观察和应用,尚未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的、本质的研究分析,仅是化学家或医疗化学家以化学的观点解释生命现象,这一时期成为生物化学早期的知识积累阶段。

直到18世纪中叶,法国拉瓦锡首次证实了动物身体的发热是由于体内物质氧化所致,阐明了机体呼吸的化学本质,这是生命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也是生物化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 生物化学的初期:生理化学阶段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生物学已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化学也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在这期间,一些有创意的科学工作者把生理问题与化学结合起来,用化学的基本原理解释生理现象,尤其注重从化学观点研究植物生理、动物和人体的生理现象,为生物化学的形成做了准备,也使生物化学得以形成成为可能和必然。

19世纪,科学研究者对生命现象开展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对生命的化学本质的认识有了许多重大进展,为生物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1810年盖·吕萨克推导出了酒精发酵的反应式:淀粉一麦芽糖一葡萄糖一酒精。李比希于1842年出版了《生物化学》,他用化学理论阐述了动物生理和人体生理的问题。科学家们先后发现了一些生物体中的重要化学物质。19世纪50年代巴斯德证明了酒精发酵是微生物引起的,排除了发酵自生论。19世纪60年代,德国生理化学家候普·赛勒得到了蛋白质的结晶——血红蛋白,1877年第一次提出了“生物化学”一词,将其定义为所有与生物分子有关的一切内容。1894年,费歇尔首先提出酶的专一性及酶作用的“锁一钥”学说。由于费歇尔是使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最有功劳的人物,因此,费歇尔被人们誉之为“生物化学之父”。这个阶段的生物化学,实际是用化学的观点研究生物的生理问题,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对酶的了解、蛋白质和糖元的发现、胃酸的发现、人体与氧气的关系、维生素的发现、对腺体的初步认识、从激素到胰岛素的发现以及抗生素的发现,等等。

这一时期无论是生物学家还是化学家都还没有从化学的本质上给予生物化学系统的解释,仅仅是对生物体中的一些重要化学物质及其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仅仅属于生理化学阶段,为19世纪末期形成生物化学这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生物化学的诞生

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和生命活动中的化学变化。对于生物化学的诞生,主要有2种不同的观点:

大多数学者认为生物化学是19世纪末期诞生的新学科之一。1897年德国科学家布赫纳(1860—1917)证明发酵是由酶的作用引起的催化过程,不需要酵母菌的存在,因此诞生了一个新领域——生物化学。他也因生物化学研究和发现无细胞发酵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另一种观点认为,1828年维勒用人工方法以无机化合物氰氨酸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揭示了生物体的反应同样是遵循物理和化学的规律,标志着生物化学这门交叉学科的诞生。

虽然生物化学的诞生并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某个时刻计然之术,但若非要给生物化学的诞生确定一个具体的时间的话,对于这2种不同的观点,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的较多,即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期,虽然第二种观点也提出形成的具体时间和标志,大部分研究都表明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期。4 生物化学的发展4.1 生物化学的初级发展时期

化学的发展以及化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综合化对于确定生物体的化学成分、性质和结构的认识与合成具有推动作用。在生物化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成果成为生物化学不断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此外,在营养学、内分泌学、酶学方面的研究成绩也取得非常重要的进展,对生物化学的全面发展和研究揭开了新的思路,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见表2。

4.2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蓬勃发展时期

第7篇

国际化学研究的前沿内容即绿色化学,该研究主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化学不仅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保障,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使化学工业处于有利竞争地位。化学知识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福音,在衣、食、住、行上均得到了有效应用。但是,伴随化学品的生产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水、废物、烟尘等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应引起广泛关注。对于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这也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 绿色化学的概念与原则

1.1 概念

绿色化学是指基本原则为原子经济性的化学过程和化学反应,即在化学反应中对每个参与反应的原料因子进行充分利用,在获得新物质的同时确保零排放,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通过无毒害的催化剂、助剂以及溶剂等,生产出对人体健康、环境保护有积极作用的环境友好型化学产品。绿色化学的核心是通过化学原理使污染在源头上得到消除。绿色化学与环境化学之间存在差异,环境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污染物,研究内容包括污染物存在形式、分布特点、迁移与运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绿色化学是从开始阶段就通过化学原理预防污染,这也是其最大特点,所以绿色化学的过程及其终端才能够实现零污染与零排放。绿色化学又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针对传统化学中对环境产生破坏的反应,绿色化学将通过新环境友好反应将其取代。

1.2 原则

绿色化学的应用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只有遵循应用原则才能将绿色化学的实际意义充分发挥出来。绿色化学应用原则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从废物产生上进行预防,避免产生之后再进行处理。第二,化学反应应尽量控制能量消耗,以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可接受为准。第三,化学反应中尽量避免分离试剂、溶剂等辅物质的应用,若有涉及应选择无毒的辅物质。第四,化学产品的设计不仅要将原功能保持,还应尽量减少毒性或做到无毒。第五,化学反应所涉及的物质应尽量减少毒性甚至做到无毒,避免给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第六,在最终产物中嵌入、并入所有起始物质是合成方法设计的重中之重。第七,化学产品设计时应将产品本身性质考虑在内,当其功能发挥之后不能在环境中滞留,应降解成为无毒、无害的产物。第八,针对衍生中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应尽量避免,如临时修改化学过程、物理过程等。第九,尽量选择具备高选择性的催化剂,而非依靠反应物配料比的提高。第十,如果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允许应使用可再生原材料。第十一,深入研究并开发绿色化学的分析方法,使其实现现场监控和实时监控,避免有害物质产生。第十二,化学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应尽量避免着火、爆炸等危险事件的存在。

2 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2.1 研究内容

通常情况下,化学反应容易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第一,起始物或原料性质。第二,合成路线或试剂特点。第三,反应条件。第四,目标分子或产物性质。这一系列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关联,所以这些方面也是绿色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绿色化学研究内容的重点在于:第一,重新设计化合物,保证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这也是研究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第二,探索更安全、更新、更利于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与合成路线,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可以从起始化合物以及原料的变换、新试剂引入上着手。第三,不断改善并突破化学反应条件,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绿色化学追求更安全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人体健康方面,还体现在整个生命周期影响下的动物、植物等方面。在考虑直接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代谢物毒性等间接影响。

2.2 研究方向

绿色化学以原料、溶剂、化学反应、催化剂、产品为中心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对绿色反应进行开发,使原子利用率得到提升。第二,选用无毒害原料。第三,在催化剂选择上应注意无毒害。第四,在溶剂选择上应注意其无毒、无害。第五,发展绿色工艺技术。第六,开发绿色产品。

3 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的方法和意义

3.1 实施方法

首先,通过化学知识渗透绿色化学意识。绿色化学的相关教育是中学化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由于中学化学课程中包括了化工生产相关知识,这是渗透绿色化学意识的素材,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可通过实例讲解、对比的方式逐渐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建立绿色化学意识。例如:可通过三个途径固定氮:一是人工化学固定;二是苜蓿与豆科植物根部瘤菌固定;三是闪电固定。其中人工化学固定的方式工艺复杂且能源消耗较高,生产过程会影响环境。而植物根部瘤菌固定的方式不仅不会造成能源消耗,还不需要机械设备等,同时不会污染环境,此种固定氮的方法体现了绿色化学。其次,通过化学实验渗透绿色化学意识。在绿色化学应用原则中要求化学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应尽量避免着火、爆炸等危险事件的存在。这可以在化学实验中得到体现,进而引起学生思考。例如:在化学实验中,药品取用应定量化,部分药品的取用需要通过微型化操作或取最小量;在氢气、乙烯、甲烷等物质点燃之前应先检验其纯度;在银氨溶液配置过程中,应做到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等;稀释浓硫酸过程中应谨防其爆沸等。最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绿色化学意识。化学教育除具备知识性特点之外,还具备社会性、开放性特点,因此可由学校组织,带领学生进入造纸厂进行参观,对其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了解,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亲身体验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丰富学生感受,增强学生意识。

3.2 实施意义

伴随着环境污染越发严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随之提升。在化学工业方面,人们提出了诸多质疑,怀疑化学的科学性。人们认为环境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化学。对于此,化学研究者除坚信化学属于中心科学之外,还应做好宣传工作。首先,应面向学生进行宣传,将化学在人们生活质量提升、身体健康、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介绍给学生,并宣传化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关键性地位。其次,在化学研究方面应做好反思工作,积极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并努力改进和完善,以绿色化学应用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对合成路线进行深入研究,对生产工艺和技术进行认真检讨,探索出新反应条件,使原子合成路线得到突破,开发并生产出更新、更安全的化学物,让化学工?I成为绿色工业。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技术材料,同时实现环境友好。

第8篇

1绿色化学的概念及对化学教学的意义

1.1绿色化学的概念绿色化学是相对传统化学提出的理论,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同时与反应相关的每一种化学物质或者成分都能够被利用起来,化学整个反应过程几乎是没有任何污染所以称作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要求不仅是化学反应生成物被全部利用起来,不涉及任何染污及废物排放,而且反应物、催化剂也是没有任何污染性的,真正实现了化学反应全程的无污染、无排放。绿色化学将人们所有的化学知识和技术进行最有效的融合应用,将所有的化学反应进行绿色化设计,针对每一种反应材料、反应产物进行全面的污染物与有害物的再利用设计,实现了整个化学反应绿色化体系,在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还扩大了资源的使用充分度,减少了资源浪费。

1.2绿色化学对化学教学的意义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仅仅能够适应传统化学工业生产需求,而对于当今社会追求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则无法适应,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加入绿色化学教学是为了将来化学专业人才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更适应当今的化学工业发展趋势,使学生拥有绿色化学的基本理念以及基础能力,在实际生产中将这种能力有效发挥来创造绿色经济价值。从另一角度来说,当前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化学工业整个行业的人才专业水平,还是与化学工业相关的科研人员数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缺,因此培养绿色化学理念的专业学生也是行业的迫切需求。

2绿色化学教学发展及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

2.1绿色化学教学发展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是自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向世界各国呼吁“在教学与工业发展中加入绿色化学理念”之后开始。这一理念原本已经在国际上出现,只是尚未受到各国关注而处于极度缓慢的发展状态中。当因化学污染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化学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无论是工业国家还是非工业国家都开始投入对绿色化学课题的研究,并且将这一课题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促进绿色化学研究的有效推进。自1998年开始美国化学会的教育部门就与其它相关的环境部门做出了联合协作的决定,他们将绿色化学教学材料编写与课程的规划列入了教育计划中,教育部门还专门针对绿色化学进行了多次高中化学教科书的修订。其中就将绿色化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意义作为专门性教学任务进行设计,扩大了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影响力。我国目前在绿色化学的相关研究上有极大的空缺,因此在化学教育中也较少涉及绿色化学的相关理论,除了基本的绿色化学研究不足之外,当前的化学教育模式与体系也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方面,使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融入面临难题。绿色化学在教学中加入需要由各方力量的支持,针对目前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水平来说除了需要由化学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入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外,还需要有国家环保事业的共同支持,而如果再将其渗入到高职化学教育中则又需要教育部与政府的支持。只有当绿色化学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研究达到一定深度时才能将其作为教学手段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目前不仅是国内,纵观全面的环境形势都处于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各种污染类型时刻在制造着不同程度的污染物,同时由于人们在经济为第一目的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地球资源与能源的大量开发,全球资源紧张形势也是当今重要的时代问题。绿色化学理论能够很好缓解资源紧张及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即是未来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人们寻求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2.2高职院校绿色化学教学应用现状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对绿色化学教学内容的涉及率几乎为零,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化学教学中没有任何绿色化学意识,甚至有许多化学教师也从未认识和了解过绿色化学的相关理论。长期处于传统化学教学模式下的我国的高职化学教育尤其对绿色化学教学有着非常迫切的应用需求,而我国的教育环境暂时又不具备将绿色化学教育全面落实到化学课程中的条件。所以就需要教师对课程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认识并学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与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绿色化学理念,使这种优秀、先进的化学理论能够被更大范围地普及,为未来我国绿色化学研究水平的有效提高提供支持。

3高职化学教学渗入绿色化学教学方法的途径

3.1加强对绿色化学教学的重视作为化学教学课堂的主导者化学教师应当能够对绿色化学的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绿色化学原则和理论之后再将其进行具体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实现绿色化学教学与高职化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认识绿色化学需要从其最基本的价值和意义入手,全面掌握绿色化学的现实意义和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再深入了解具体的绿色化学知识,扩展自身对绿色化学的眼界,强化认识。教师需要对自身已经掌握的绿色化学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宣传和推广,宣传与推广的对象不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还包括在化学教师交流活动中、在化学行业研究讨论会上等。只要是能够进行创新思想交流的场合就将绿色化学的影响扩大到这个场合中。最后,重视对学生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自身首先应当有清晰的理论思路,同时对绿色化学有足够的重视,然后才可能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加入绿色化学的教学元素。

3.2编写绿色化学专用教材绿色化学是一个专门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有着极大的共性,因此如果能够将其以专用教材的形式进行普及,对于绿色化学教学以及学科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关键的推动意义。编写的专门针对绿色化学的教材需要做到最基本的两点要求:一是对传统化学反应式进行优化,向绿色化学的标准靠拢;二是对绿色化学进行系统整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第一点要求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具有较大的可实施性。例如对于工业化学中硫酸的制作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工业硫酸的生产一般是通过接触法来实现的,这一反应中首先大量的废物、废气,根据绿色化学的理论对废物、废气进行再次利用使其转化为可被其它化学工业利用的原料,就实现了绿色化学的目标,硫铁矿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由于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如果按传统的处理方法不进行再利用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以此作为炼铁原料进行回收利用,既避免了废物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接触法制硫酸产生的废气含有SO2,是一种有害的环境污染气体,如果将其与石灰乳或者氨水接触进行反应,就能够产生具有利用价值的石膏或亚硫酸铵。这就是绿色化学原则的表现,既避免了化学工业生产产生的废物、废气污染,又将其利用转变为其它工业原料或材料,实现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而且也有效控制了对环境的污染。从第二点要求来说。绿色化学专用教材应当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因为高职化学教学需要以此来作为学生全面学习和认识绿色化学的基础,所以在教学编写时应当对绿色化学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资源整理,从基本的基础理论入手对绿色化学的理论、实践研究、应用价值、化学原理等进行有效的梳理,以发挥在教学过程的实用性价值。

3.3优化实验教学方式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运用于实验教学中是实现绿色化学教学效果有效提升的重要手段。对于化学教学来说实验教学方式本身就有着非常关键的教学意义,也是最利于学生深入接触化学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有效手段,绿色化学所关注的对工业化学反应过程的绿化和优化基本上都是基于化学实验手段实现的,所以实验教学中渗入绿色化学的理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途径。首先开发微型实验。在许多重要的化学实验中其用到的化学试剂是具有一定污染性或毒性的,对这种实验进行微型开发,运用更少的原料和更小的反应规模来说明化学原理,既实现了教学目的,也减少了反应产生的污染。这种具有污染性和危险性的化学实验在高职化学课程中是非常普遍的,例如氯气的取用过程如果一旦发生泄漏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还会污染环境,微型实验就是减小氯气的取用量,设计小规模的实验选择用针管来取用就能够有效避免因此产生的污染问题。

4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绪论课 教学方法

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理论性强,难理解,被普遍认为是门难教也难学的课程。课时少的矛盾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许多教师为了用有限的课时讲授更多的正文内容而忽略了绪论的讲授,绪论课通常是一带而过。结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越来越觉得茫然,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知识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最终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我认为物理化学绪论课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整个教学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介绍物理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第三,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我就以上几点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介绍物理化学概念

很多第一次接触物理化学课的学生不清楚什么是物理化学,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认为是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加在一起。在绪论课上,教师首先要介绍物理化学的概念,使学生对物理化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物理化学不是物理加化学,它是一门学科,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加在一起统称四大化学,是化学一级学科下的一门二级学科。要回答什么是物理化学要从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化学现象也叫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总是伴随着种种的物理现象,比如在化学反应中会放热或吸热;化学反应的容器会发生温度、压力、体积的变化;再如电池中的反应会放电,等等。物理化学正是从这些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研究化学反应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

2.介绍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对于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首先想了解的是这门学科都包括哪些内容。而在绪论课上把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介绍给学生,并讲明哪些是要重点学习的,哪些是因为课时的限制而不能在课堂上讲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心里有数,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物理化学内容繁多,但是归纳起来应该分为三大块: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问题,重点是热力学的三个定律。化学动力学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的两大支柱,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物质结构研究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对于工科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由于课时有限,不在课堂重点讨论。

3.介绍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物理化学不仅要学习它的知识性的内容,而且要掌握它的研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比传授具体知识更重要[1]。物理化学区别其他三大化学在于它的理论性特别强。物理化学有三大理论基础:热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这三大力学都属于物理学范畴,可见要想学好物理化学首先要学好物理。物理化学的实验方法也是以物理方法为主,物理化学是从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或者说是以物理现象为切入点来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做物理化学实验的时候实际上大部分做的是物理实验,比如在做实验的时候测量的是温度、压力、体积、旋光度、电导率、电动势等物理量。最后说一下物理化学的所用到的数学方法,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化学,理论性强就免不了推式子,物理化学所用到的数学方法主要是演绎法,演绎法就是从一个普遍的命题出发得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规律,比如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把它应用在特定条件下如恒压、恒容等就会得出在这些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公式,物理化学中的公式之所以条件苛刻,是因为在演绎的过程中加入了特定条件。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要想学习好一门学科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绪论课上,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如为什么自然界中的树木可以长到一百多米?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水在干净的毛细管中上升而汞却下降?为什么在做豆腐的时候要用卤水?然后告诉学生学习物理化学之后就可以解释这些现象,这样给学生留下悬念,也让学生觉得物理化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就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当然学习光有兴趣和热情还不够,还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从高年级的同学那里得知物理化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所以心里难免有畏难情绪,基础差的学生可能没有学习的信心,作为教师在绪论课上要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教师可以举一些伟大科学家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如物理化学的创建者之一――荷兰科学家范特霍夫在青年时期就发表了后来被称为划时代的重要论文《空间分子结构》,起初不被承认,还受到批判和攻击,但他没有气馁。此后他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狭小、简陋的实验室从事繁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长达18年之久,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发表了《化学动力学研究》和《稀溶液理论》等巨著[2]。

5.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除了要有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之外,要想学好物理化学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不行的。要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要了解物理化学的特点。物理化学和其他三大化学比它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公式多,而且公式应用的条件苛刻;第二,概念多,而且很多概念不好理解;第三,方法多,物理化学与其他三大化学相比,它是特别讲究方法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性的东西,而且要掌握它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某个意义上说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针对这几个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物理化学的学习状态。首先,针对公式多、条件苛刻这一特点,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记公式的同时一定要记住它所使用的条件,如果在使用公式的时候条件不正确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是错误的,而且公式不要死记硬背,最好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也容易记忆。其次,针对物理化学概念多,而且很多概念不好理解,教师要告诉学生要勤于思考,要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很多概念不是讲完就能理解的,需要在课后慢慢消化和吸收,所以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再来说说方法多这一特点,物理化学在研究问题时非常讲究方法。例如,科学模型方法的使用,使我们从实际气体中得到理想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热力学可逆过程等。这些模型的建立突出了主要矛盾,排除次要矛盾的干扰。使我们通过对主要矛盾的研究,得到一般规律性结论,再对结论进行修正,就可以得到实际系统的某些特征或近似的规律。[3]再比如,热力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状态函数法,该方法用于系统状态函数变的计算时,不关心系统都经历了哪些具体过程,只关心系统的始终态。用该方法计算某些热力学函数变时,就会把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针对方法多这一特点,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只记知识而忽视方法的学习,方法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掌握了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肖十民,谢家声,谢逢春.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突出科学方法的讲授们.化工高等教育,2003,77,(3):68-6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