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2 11:08: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第1篇

【关键词】课堂管理技能 高中英语 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悄然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道授业者,还具有了引导者和组织管理者的身份,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注重自身的课堂管理技能,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就是尤为关键的因素,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直接的作用。

一、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涵义

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技能,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应当包括以下几种:

1.预见与干涉技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具有尽早发现课堂问题征兆的预习技能,可以采用一般性预防和重点预防两种方式,为了预防课堂问题的激化,教师要事先交代清楚,便于学生遵循和操作。其次,还要注重对班风、特殊情境和重点人物加以预防,免得出现措手不及的现象发生。为了更好地管理课堂突发问题,教师还需要干涉性技能,要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使课堂问题迅速化解于无形。

2.正向激励和负面激励技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正向激励和负面激励的运用时机和技巧,要选取适宜的激励方式,以达到对课堂秩序的维护。在运用这项技能的过程中,教师的经验非常重要,也是检验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3.语言技能和非语言技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对课堂上的纪律问题,可以采用口头语言干预的方式,并且要注重口头语言干预的技巧,不可简单粗暴,而要用开放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要运用非语言技能,如:沉默、注视、手势、面部表情变化等,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非语言技巧,良好地管理课堂。

二、高中英语课堂管理技能提升的对策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于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直接的作用,并具体体现为:建立课堂秩序;维持课堂秩序;恢复课堂秩序。还可以间接性地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以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目标和理念为引领。高中英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管理目标和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人格,并注意在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探讨等不同的方式,创设出多维的、互动的高中英语教学情境,使学生自然地沉浸在英语教学情境之中,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应用方法,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2.健全教师保障措施。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的提升,与健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密切相联,国家要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完善《教师资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师准入政策,将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纳入到职业准入关卡之中,使其成为教师职业资格必备的课堂管理技能,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课堂实践管理能力

3.加大对教师的管理技能培训。为了拓宽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升渠道,可以采用强化职前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培训方式,将课堂管理技能内容纳入到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使教师在就业之前,就可以形成对课堂管理技能的系统性认知,并能够在日后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加大对职后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培训,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合于自己教学特点的课堂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归纳和总结,进行认真的反思,从而建立适宜于自己教学风格和特点的课堂教学管理技能。还要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扩大教师之间交流的范围,采用师徒结对法、理论学习法、实地观摩法等方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技能,并可以开展技能竞赛,评价和选拔课堂教学管理技能优秀的教师。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管理的技能提升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将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实践纳入到管理文库之中,生成优秀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像资料,槠渌地域的教师提供观看学习他人经验的机会,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特征,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技能的共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于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影响,通过教师良好的、适当的课堂管理技能和手段,可以建立秩序化的课堂,使学生专心地进入到英语教学情境之中,并在教师的组织和管理之下,深入到英语知识的探究之中。因而,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的管理技能可以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维持正常的秩序,确保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 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杨在宝(1979- ),女,云南施甸人,红河学院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云南 红河 661199)张杰(1969- ),男,四川巴县人,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云南 昆明 650500)王燕(1977- ),女,云南蒙自人,红河学院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教学设计。(云南 红河 6611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红河学院校级教学建设项目“《教师教学能力》微课程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JG11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68-01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者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凭借感官及辅助工具,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教学事件拆解成微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一个单元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从课前准备、课中观察到课后交流的过程,能够较全面地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等专业能力,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架起了课堂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桥梁,让教师开展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以改善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研究范式。课堂的观察者可以是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教师等,教学管理者和教学督导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师观察他人课堂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从课堂观察中获得实践知识,互相汲取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课堂观察的特点

从定义看,课堂观察具有目的性、理论性、选择性等特点。一是目的性。不论观察者是什么身份,课堂观察总是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课堂观察中,教师通常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目的来选择观察对象、内容和方法,在课前要作出系统的观察计划,这样才能够达到观察的目的。二是理论性。深层次的课堂观察需要运用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理论和概念的引导下,以观察的课堂为背景,分析、讨论收集的资料,并反思、界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教学和解释,因此,课堂观察有较强的理论性,是一种教育学层次的观察。三是选择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就意味着有选择。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必须对要研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内容、方法、时间,分析资料的工具、方法等进行选择,不同的教学问题,观察的重点不同,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也会不同,并非随意进入某一教室,满堂记即可。

(二)课堂观察的内容

LICC模式把课堂观察的内容划分成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4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包含5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的观察点不同。学生学习维度重点是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以及目标的达成情况,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观察视角;教师教学维度是实施教学的过程,包括把握教学环节、呈现教学内容、师生对话、指导学习、调控课堂等;课程性质维度主要观察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情况,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包含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文化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审视课堂,深度观察教学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五个视角。

(三)课堂观察的过程

课堂观察的过程一般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交流三个阶段。课前准备的目的是让观察者熟悉被观察者的课情(可以采用说课的形式),由此确定观察的目的、重点,制定观察量表,确定数据处理的工具、方法,避免课堂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确保主题明朗、重点突出。课中观察是按照课前准备,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课后交流是对课中观察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总结、交流,包括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对课堂提出修改建议等。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性质的课堂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始终应是平等对话;观察者切忌以职位自居高位,或代表某一权威,影响交流的深度,失去课堂观察的意义。

二、通过课堂观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设计、组织、预测、援助、评价构成教师的核心能力。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预测”发生在教学开始之前,对教和学的初始状态和期望状态进行预测和分析,决定教学设计的其他环节;“评价”则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预测和评价能力又从属于设计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三个方面。LICC模式的四个观察维度从形式到内涵,全面展示了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为观察者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因此,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唤醒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创设平等的教研文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听评课呈现出形式化、任务化、客套化的特征,教师只是在完成任务,没有主动性,也不能体现其科学性,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观察。从“任务型”听评课向“课堂观察”转变,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研究意识的觉醒与培育、一种教学生活态度的升华。部分观察者可能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他们肩负着学校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任,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消除自上而下的“评价性独白”的霸权地位,赋予普通教师教学话语权,促进课堂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间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与和解,实现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理解与重构,构筑平等的“研究性对话”教研文化。

(二)重新认识和学习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面向教师的未来教学,以改进教学、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术探讨活动,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获得某种奖励的居高临下的行政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方地位平等。重新认识课堂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意识到课堂观察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作用,端正教师对日常听评课的态度。对课堂观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需要教师学习一些常用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提高课堂观察的效度和信度,如确定观察内容、制作评价量表、学习观察中的录音录像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等。

(三)多种观察方式结合,加强反思

LICC模式中的每一视角都可以作为一个课堂观察的主题,针对某一个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进行观察,同样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教师开展不同主题的课堂观察。教师应该把团队观察与个人观察相结合,主题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课堂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关键细节,对关键细节进行分析、讨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行为;思考课堂中各种学习场景,分析其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和隐含的教学理念,感悟教学策略,建构置身于情境之中的再设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既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教研文化的重建,正确认识课堂观察,科学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潡.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国强.课堂观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11).

[3]张爱军.课堂观察之于教师研究:价值、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4]郭永峰.论教师的课堂观察技能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1).

第3篇

教育是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会。

1 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创新教育

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来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要树立创新意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人们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数。儿童从入学开始,就要处处听从老师的安排,争做一个听话老实的好孩子,一天到晚都在老师划的圈圈中打转。繁重的练习和作业使学生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时间去实验和创新,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被扼杀殆尽。在当前实施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爱好。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角,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每节课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 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心里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并不是高不可攀。然而,创新的灵感只有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才能诞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有所创新。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民主型教师的学生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最佳。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触、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师生合作、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开启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尤其对后进生更加“偏爱”,对他们回答的问题,极力寻找思维的“亮点”加以赞扬。使每一位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信任和期望,体验成功和自信,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愿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行,这个平行四边行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就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十下底)×高÷2。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培养创新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题,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自已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感兴趣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36人住宾馆,有3人间和2人间,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先让学生从2人想起,再从3人间想起,最后让他们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这样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充满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还用着教师去多讲吗?

4 注重开放探究,引导发现创新

第4篇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生完全是一张白纸,只要上课教师讲得多,课后学生练得多,整个教学就算完成。这种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老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维价值

发展思维的主阵地在课堂,主要依据在教材。同样的教材由于教材思维价值挖掘程度的不同,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影响就不一样。教师首先要深刻地钻研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二度开发。教材的二度开发,要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对书本的内容进行灵活地、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二是挖掘选择相关的其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拓展;三是结合本土的教育资源,自主开发创新。教材“二度开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教材的增减,它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而且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实际教育情景的一次“课程重构”,实际上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三、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求知,培养思维能力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氛围创设中,只有激情才能燃起激情,生命才能唤醒生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努力发挥激情、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力量。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巧妙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初中化学教材阐述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到底是二氧化碳还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设计实验探究出结果。

四、抓好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上课伊始,以问题为手,把本节课的最关键的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本,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状态。事实上,现在的课堂上,学生能够沉下心来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很少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求结果,总是让优等生发言。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就会形成思维的惰性,不愿深入思考。因此,课堂上我们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努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思考的成果,而不是人云亦云。

2. 教师少讲述,多提问,提问要有梯度,这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一种有效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提问要有梯度,在课堂里,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步步展开,它具有锁链性、延伸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转贴于 3.强化实验教学,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验。为了达到实践操作的目的,尽可能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不能改为分组实验的,就让学生上讲台为大家演示,特别是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量取、酒精灯的使用等。争取一段时间内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以便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4.精选例题、习题、考题。例题、习题、考题是检验学生掌握双基和训练思维的重要手段,在例题、习题、考题的处理上要让学生通读全题,把握题目的精髓,提炼出知识点和考点,整理好思路,选择恰当的解题的方法,书写时力求简洁,规范。解题结束,还应该做到以下几步:一是寻找解本题的其他方法和途径,二是将题目发散一下,新题目能否迎刃而解……这样思维才不断得到升华。当学生学会引导自己进行创新思维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经常作这方面的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途径。考试也应鼓励创新,凡有新颖解法和独特见解,即使答案不完整、不全面,有不准确之处也应酌情给高分。

5.借助评价机智,调控学生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评价机智,捕捉、顺应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定格、放大学生回答中的精彩,进而由学生的一点闪光引发学生全面闪光,由一个学生的闪光引发全体学生闪光。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走向成功的信心。如此充满生命气息的有灵气的课堂,才是学习长久保温的力量。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交际能力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模式;教师角色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之上。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讲解语言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交际素质不高,文化知识和交际文化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影响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以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科学地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而如何正确理解交际能力,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交际技能训练,是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语用学中,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给当时的语言研究,尤其是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发展及其教学指导意义

能力(competence)这个概念最初是由Chomsky提出。它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所具有的语法知识,与具体环境中语言的实际使用没有任何关系。语言能力这个概念因为太狭隘而受到大家的批评,为了扩展能力这个概念,D.H.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个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capacity)包括语言知识(knowledge)和使用语言的能力(abilityforuseoflanguage)。他认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形式是否可能(possibility)——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2)实际是否可行(feasibnity)——产生能被人脑解码的句子的能力l(3)运用是否得体(appropriateness)——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用正确语言形式的能力;(4)语言的可接受性(performance)——话语被完成的事实。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使用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判断能力。学习者不仅要知道句子在语法上是合格的,而且还要知道句子是得体的。也就是说,在交际时,交际者应考虑针对此时此地对谁讲,该讲什么,怎么讲,其基点或出发点是交际者,拥有交际能力就是同时拥有语言知识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Hymes认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施一系列语言行为从而具备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的能力。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就是学会表达某些特定的功能。在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加纳莱(Canale)和斯韦恩(Swain)在1980年提出了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因此,交际能力理论在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具备了可行性,对英语课程教学也有了实际的指导意义。LittleWood在(交际语言教学论)一书的前言中就指出:“交际教学途径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视角。尤其是它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教学内容不仅是语言结构(语法和词汇),而且应包括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交际教学途径还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学习视角。它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教会学习者怎样运用外语的结构还远远不够。我们务必培养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语的策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习者成功的社会交际能力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应用语言学家在此方面的探索,对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将交际能力训练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1.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传统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老师的个人陈述和讲解形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或者也仅仅局限于少数能力较强,胆子较大的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时,都会感到紧张。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非主观上不重视英语学习,或者不想提高英语表达水平,而是对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如何表现,如何参与到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顾虑。由此看来,目前,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存在的主要障碍有: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思想,探索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方法,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名副其实地充当课堂的“主人公”。老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思想,同时帮助学生也实现思想的转变,换言之,就是帮助他们反客为主”。这个过程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开展起来也有诸多障碍。首先,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严重缺乏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受阻。再加上课堂练习的内容均由老师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所以,教师面对的状况是许多课堂活动安排下去后很难得以良好的实施。很多学生因为无法用英语表达而缺乏信心和勇气,或者可能对教师的安排活动不理解,不感兴趣,表现出非常紧张、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害怕犯错、出丑,宁愿埋头记笔记也不愿意站出来展示自己。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其次,课堂模式单调、刻板。学生课堂上的交际能力训练通常是单纯的一问一答、复述和模仿,难度较低,并且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老师布置某个话题,要求学生讨论和表达,而这一要求对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又比较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最后,课堂可供学生练习的时问少很多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因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即使老师设计好了场景,让学生临场表演或回答,结果很多学生站起来抓耳挠腮,沉默半天也想不出如何表达自己。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上论述了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如此诸多障碍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交际能力训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既能做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能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2.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的变换

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语言知识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同时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情景为依托,以整体为指向,一切活动围绕交际,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并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根据这些特点,在运用此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新的角色。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应创造条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下面就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探讨如何调整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课堂活动的环节主要包括:恰当地设计好小组合作的内容和任务、监督小组的合作学习、掌握好适合学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务分量、及时进行评估和小结等等。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课堂的主人,他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每个环节的角色都十分关键,并且教师的组织活动策略和方法也将给整个课堂的交际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开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个环节,恰当地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给每个学习小组的任务应该是适合多个学生合作的任务,而不是个别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任氛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并策划好合作学习的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由学生自行、自发地分成自然小组,也可以有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表现力和性格等因素来进行分组,同时要安排选出小组长,面可以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另一方面还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第二个环节,掌握好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任务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注意其任务的份量和难易程度是否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的,如果任务过于复杂就会打击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挫伤成就感,但是如果过于简单,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的交际能力。另外,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时效性和实用性,布置的任务尽量要涉及学生熟悉的话题,以大学英语精读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不同的讨论题目,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展开讨论,共享和互补信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同组成员或者其他组的成员分享观点或证实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克服学生因有顾虑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心理,营造活跃、竞争的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会产生新的、更深层的理解,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第三个环节,监督和协助小组的学习。教师必须让学生对所需要完成训练的任务和目的有清晰地认识,为了防止出现不着边际的相互聊天的情况,教师在其中还应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协助作用。因此,在布置任务时,教师的首要角色是指导者,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交际训练任务的目的和相关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注意掌握好一套比较客观的评分标准,对每个小组的学习实行监督,以便更好的考察到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另外,在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时,教师还将充当协助者的角色,也就是学生的语言支持者。由于受已有知识、语言能力限制,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述困难。这时,教师及时给与语言支持,或是直接给出表述内容,或是引导学生换种角度进行表述思维。否则,教师一旦不能做到这点,课堂活动很可能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从而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配合。最后一个环节,及时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的评估。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教师评估、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评估和师生共同评估等。在教师进行课堂评估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每次学习任务的价值,肯定学生的成绩,并向他们提供建设性的反馈,这样就使得学生既了解到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知道了改进提高的方法,相得益彰。当然,教师也可以将评估落实到期中和期末的考核中去,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是十分必要的,考核可以通过随堂测试、期中或期末测试、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来进行。从上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四个活动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所担当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也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变化的,其目的就是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交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监督者,也是语言支持者、鼓励者和参与者。教师尽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引导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鼓励他们自我表达,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各种交际手段,重复训练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提高交际能力。

第6篇

一、关注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具体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新教材特别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物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物理知识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课堂的教学中,要从学生喜欢的物理情境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使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沉浸在自主学习的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只有充分而恰当地利用了具体的生活资源,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兴趣,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生动的物理情境,使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有趣,从而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鼓励他们仔细观察,在愉快的气氛中相互交流合作,自己动脑认真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沿着物理学家探索问题的轨迹,进行探究活动,充分体验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的艰辛,并体会这一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使学生主动关心生活,关注身边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和敏锐的物理眼光,让学生从小懂得:“身边有物理,物理就在身边”。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背景,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因此,在提问题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的人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不要求统一的思维层次、习惯和模式,更不能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新奇而加以否定,而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提出不同的看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同的发展中学习物理,解决物理问题,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物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思想,注意创设问题情景的弹性限度,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在把握《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弹性。具体创设物理情境时,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发散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性教学的设计正是新课改形式下,课堂教学的显著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题发挥,由浅入深、发散式地延续了教材,这样多层次的开放性设计,既体现了差异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物理知识”,“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基本理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而且也为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四、关注课堂教学策略,教会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应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的课堂教学策略,是达成此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地融合进去,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各抒己见,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领悟,去实践,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不言而喻,课堂效率高,学生不仅收获知识,而且各种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在学生熟悉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找准切口,引导学生质疑,可根据问题的题眼,从规律的关键所在入手,引导学生层层质疑,并师生互动起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和自己已有的物理基础,加以体验,从而诱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突破思维定势,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也得到培养。

第7篇

1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备课规范但无个性化的设计

多年来学校的教学管理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制度,规范化的管理,催化了规范化的备课。教师的备课基本上都做到认真、规范、详细,充分体现了工作态度的“端正”。但是备课的规范统一,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教师个性化思考的缺失,说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结合实际设计教案的积极性和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开放的教案,封闭的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用好课堂教学40分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不少教师唯恐完成不了当堂教学任务,生怕漏讲知识点,就面面俱到地急着赶教学进度,结果是“放手不放心”。既想让学生自主感悟,又怕学生说的不着边际,就急着搬出“最佳答案”;既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又怕时间花的太多,就急着告诉学生结果;既想激荡学生的思想,又怕答案纷呈,偏离了考试的最佳统一答案……凡此种种,教师“有心却无胆”,教案写得开放,课堂却是照样的封闭。

1.3 精心预设,“生成”失约

教案是教师为上好课而做的准备、预设。为了实现预期的课堂效果,不少教师着实花了工夫,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分析学情,精心地设计教法、学法。然而课堂是鲜活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眼看精心的预设却无法生成,于是,把学生往教案上拉,“人为生成”!课堂一旦偏离了教案上的预设,一些教师就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生成。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源于学生的问题与提问的对话,几乎是不能容忍的。

2 如何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1 由规范化管理向个性化管理转变

首先是关于备课的管理。目前,备课组集体备课、电子教案的广泛采用,也带来明显的弊端:一些教师照搬、照抄别人的教案,缺失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应付式的备课还是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没有把工夫花在备课上。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未能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了专业发展的能力。目前学校主要采用的备课方式还是年级组集体备课,备课组活动没有落实到位,关键是管理没有到位,大家不愿把时间花在集体研讨备课上。为了引导教师把工夫花在备课上,使集体备课真正收到其效益,笔者认为应该完备备课组活动制度、记录,确保活动时间,把“六认真”工作月查考核与备课组活动情况、发言记录挂起钩来,把检查考核的成绩与教师对教案的个性化修改挂钩,充分肯定教师在备课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富有成效的思维活动。

2.2 由多布置向多培训转变

“布置”即安排、分配,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硬性的规定和要求,起作用的是外力。而“培训”是培养与训练,是由外向内施加作用、最终由内在的力量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以往学校工作多以“开会布置”的形式居多,教师缺少工作的主动性。这样的布置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只能是“高耗能低效率的管理”和“疲于应付的工作”,难改教师被动倦怠的工作状态。培训给教师带来全新的视野和广阔的天地,个人的潜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培训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能力与水平来按岗设需,分层别类、科学安排,使培训发挥最佳的效应。

2.3 从评比竞赛向考核评估转变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些评课选优活动,但是教师参与的面还是不广。比如,教师经层层推选后再参与校级、区级比赛,最后认真参赛的只有那么几个教师,对于大部分的教师来说,评比就没有起到激励与推动的作用。然而考核与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他们认为意义就不一样了,这是合不合格、通不通过的问题,关系到对自己业务水平进行评价的问题。思想上的重视会引发行动上的实践,教师就会自觉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要求各学科领导小组成员对本学科组的教师进行随堂听课或打招呼听课,然后按本学期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定成绩等第。如遇不合格,经个人申报,可再度评估考核,直至合格。获合格等级的教师也可继续申报考核评估良好及优秀等级。教导处每年将教师评获的课堂教学成绩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第8篇

一、创设“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真正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现在的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好奇好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潜力极大。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广,关键是看老师怎样去开发。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课堂上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寻求标准答案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师已设计好的模式之中,学生们不会想问题,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如何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但是历史教学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将“单边式”的课堂教学转向多边“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交流与合作”,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为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质疑—讨论—解疑”的“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其方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教材,然后再通过分组交流、讨论,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质疑就是为了解疑,讨论就是论疑和解疑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发现初中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会产生疑问:1、以古律今的迷惑。初中学生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来度量古人。

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自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从学生的疑惑点出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心应手,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为学生设疑解惑。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前,中学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转贴于

素质教育要求以改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学习为向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主题规定型”开放式教学,即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中学阶段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和学生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这些都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自身应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具备公平的宽广胸怀,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并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运用激励艺术,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凭借良好的情感能力和技巧,架设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之”以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意识,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教师应在历史课上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利用祖国及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巨大的发展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强烈的追求意识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探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上进的学习风貌,在兴趣的吸引下,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轻松的接受了历史知识,而且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9篇

一、课堂教学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式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形式而组织的团队学习,目标是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来完成布置的任务。这个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探讨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合作团队精神。

(二)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的交际能力的提升

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以后走向社会自足的重要能力。而在学校学习中,很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而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另外,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师的提高;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互相提高。

二、提升课堂教学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方法

作者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并结合有关的课堂教学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资料和文献,总结出如下提升课堂教学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方法:进行灵活的分组,注重分组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合作愿望;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模式;及时反馈、充分展示小组成果。

(一)进行灵活的分组,注重分组质量

合作学习主要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内容,因此进行有效灵活的分组对于合作学习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分组形势主要包括:差异组合式和男女搭配式。其中差异组合式主要是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外加一个后进生。而男女搭配式主要是两男两女组合。这两种分组形势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小组分组形式,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这两种形式,要懂得创新,不论如何分组都是为了更加有效的提升合作学习。所以我们要大胆的进行各种分组尝试。

在分组教学中可以尝试教师参与到小组中,教师作为学生的一员进行小组学习,并鼓励学生教师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通过小组的合作,完全有能力超越拥有老师的小组。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参与小组确实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也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合作愿望

小组合作教学是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要求教师要大胆放手,以学生为中心。但大胆放手不等于彻底不进行干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合作愿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深入学生,通过有效的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来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以此来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倘若小组活动开展的非常好,应予以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应检查他们完成的质量;发现小组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时要耐心讲解;发现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点拨。

只有这样,教师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模式

良性的竞争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小组学习中,加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可以使小组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小组内同学通过合作来和组间同学进行有效竞争,可以让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四)及时反馈、充分展示小组成果

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必须在合作学习结束后,进行及时反馈,充分展示小组成果。因此,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然后循序增加问题的深度,鼓励学生不断追问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答案。同时鼓励学生既要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既要为自己辩护,又要正确评价别人的观点,吸收合理的意见。教师要及时反馈和总结,帮学生澄清模糊意识,归纳合作成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