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3 10:16: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体育志愿者;场校对接;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4―4590(2011)06―0033―0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次数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作为新时代的体育产业,志愿者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以及自身的特殊情况,使之成为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一个显著特征。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我国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下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同世界大部分其它国家一样,我国把体育志愿者划分为“社区体育志愿者”和“运动会体育志愿者”两大类别。一类是社区体育志愿者,指利用日常生活时间定期地为社区体育社团、体育少年团、棒球队等进行体育指导服务以及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提供帮助的志愿者。另一类是运动会体育志愿者,指利用自己的时间不定期地为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运动会和地区运动会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他们又分为“非专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本文研究的“体育志愿者”,是指在举办运动会的期间向大会提供自己的时间和技术,为大会服务的志愿者。

随着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体育志愿者的发展速度极为迅速,从1990年北京亚运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短短20年,从人员数目、组织规模与产生效应等方面都呈现出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我们逐渐形成一定的志愿者培养、组织与管理模式,其中体现了我国政府体制形成的优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组织化的表现,引起人们一些抵触情绪。志愿服务既然为志愿行为,组织化和行政化是否是一种扭曲和异化?针对这些不足,希望对我国现行的志愿者培养模式的弊端进行矫正,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培养运行模式。

1 我国现行体育志愿者培养模式分析

经过这些大型体育赛事的洗礼,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已初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以政府为主导的双轨来源输入,少量来自社会,大量使用高校,形成依托高校,以大学生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主体力量,把志愿者的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采用“场校对接”的志愿者培训管理模式,以竞赛场馆为中心,学校参与共同对志愿者进行管理。

但是,在实施这一模式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进步,我国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管理工作上,并不只是以完成好志愿者服务为目的,而是通过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逐步形成我国的志愿者队伍建设,长期营造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氛围。因此,应该根据我们所了解到的具体情况,修正志愿者培养管理模式中一些不足,不断完善并继续将志愿者培养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1.2 现行培养模式行为分析

1.2.1 宣传与招募

志愿者组织,由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协调,以场馆为中心,启动对接院校与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者共同建立志愿者招募机构,协同管理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一切事物。招募志愿者的第一个环节是宣传动员。宣传动员是吸引人们参加志愿活动的一个动力所在。宣传工作的具体实施是运用新闻媒体宣传、举办相关奥运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标语与贴画等手段,向社会大众进行宣传和教育,使更多的人支持体育赛事,愿意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宣传具有广泛性,招募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选拔、安置、确定志愿者岗位。“场校对接”模式以“区域相近,专业职能相近”为原则,在选择对接高校时,主要考虑的是区域布局和专业两方面内容。进行志愿者的输送和管理,并将专业对口的高校作为志愿者输送资源,使高校与竞赛场馆连接起来。

1.2.2 培训教育与使用

目前,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培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作为第一个阶段的通用培训,其内容包括大型体育赛事的基本知识、赛事概况、主办国家及城市历史及文化生活、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礼仪规范、医学常识及急救技能等。培训工作完全是由高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承担,并且将培训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课的形式展开。专业培训由招募机构组织实施,竞赛组委会各部门将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师资队伍,根据志愿者服务内容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专业授课,每个志愿者将接受外事工作常识、媒体宣传与沟通技巧、应急处理基本知识与技能等知识。2007年4月,北京体育大学对四百多名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977名高校体育教师获得骨干培训师资格证书,根据学校状况和培训的基本要求,承担高校的奥运志愿培训工作。岗位培训将由组委会竞赛人员组织实施,志愿者将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下熟悉岗位职责和服务区域,志愿者将进入场馆进行赛前演练,届时,志愿者工作也将进入场馆化运行阶段。

赛事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志愿者的服务工作,对志愿者的使用,原则是依据志愿者的知识和专业特点,以及比赛的实际需要来实施。具体而言,大部分的志愿者是根据专业特长和事先设立的岗位需求进行分配任务,把某些比较集中的任务分配给来自一个高校的志愿者,使志愿者与各个设立岗位对接,让学校参与志愿者的管理。同时,在志愿者使用过程中,是以在校时的团队组织进行展开,由高校团委下达至学生会、班级来传达赛事组织者的相关信息,并传递到每一名志愿者。

1.2.3 绩效评估与激励

体育志愿者绩效评估来自多个方面。对组织而言,就是对体育志愿者在完成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情况的评价;对员工个人而言,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大型体育赛事是在志愿者完成服务任务后进行绩效评估:包括赛事工作人员对志愿者的主观评价,和对志愿者工作“小时数”的客观评价两个方面。但一般而言,社会或大型体育赛事组委会对于志愿者绩效应当制定一个客观的评估标准,对志愿者在服务时数、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有一套量化标准,以便于绩效评估时的实际操作。另外,志愿者绩效评估的核心,应是肯定志愿者的贡献,奖励志愿者的职能行为,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总结,但责任主要由上级组织机构承担。

对志愿者的奖励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应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其主要内容有:除了给志愿者发放赛事纪念章、纪念品等方式,最直接的就是将志愿服务工作的绩效评估与在校表现挂钩,进一步强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同时,由各个对接高校制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考核评价标准,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评优表彰、学期鉴定、就业指导的重要参考。

1.2.4 风险控制与保障

组委会方面,人员多少的测算与实际到岗人数差异,志愿者的专业水平是否达到要求,以及招募专业志愿者的数量不足等风险,“场校对接”模式大大降低了这些风险,并且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规避与转移,因此,也使得这些风险在控制上更加容易。而志愿者在履行职能期间,在其工作和生活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人身与财产等风险,是可以提前提出对策控制的。因此,这就需要在赛事组织过程,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志愿者生活、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合法权益给予解决和保护,即保障。

其实,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各地一直呼吁政府为志愿者立法。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前,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志愿者协会就曾经向市人大提交有关为志愿者立法的议案。除此之外,山东省、上海市、深圳市的相关部门也都曾出台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但这些相对于越来越复杂的志愿者活动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对于这些无偿的公民服务,国家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志愿者建立相关的全国性、普适性的法律体系以消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去。美国就有着完善的志愿者保障体系。美国政府为了建立规范有序的志愿服务实施环境,出台了多项相关法规,如《国内志愿服务法》、《全国暨社区服务法》、《国家与社区服务信托法》等。这些法规为志愿服务提供了一个安全、规范、良好的环境。

事实上,志愿者在职能执行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志愿者在正式进入工作之前,都会与赛事组委会签订一份合同性质的协议书,上面对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一些行为、义务与职责都明确做出了规定。同时,组委会也会采取给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

1.3 现行培养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1.3.1 优点

1.3.1.1 有利于选拔招募

由于志愿者需求数量较多,层层选拔招募工作是巨大的,从笔试到面试的操作难度可见一斑,而社会阶层招收志愿者,涉及面广,层层选拔招募方式工作量大,招募成本高,并且所招募的志愿者候选梯队可能在素质和能力上不一定理想。而实行高校为主体的招募方式,由于学校对于申请志愿者工作的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方面较为理想且较为整齐,使招募人员的质量较为容易控制,加上招募的面较宽,招募成本较低,因此,在志愿者招募工作上采用场馆与高校对接方式成为必然选择。

1.3.1.2 便于组织培训与管理

志愿者培训内容与学校教育结合,合理利用高校教师资源组织培训工作,即先由学校体育专业老师、理论老师进行通用培训,再将志愿者分配到场馆进行专业培训与岗位培训。此外,将志愿者招募工作集中于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利于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统一调动和调配,便于开展服务工作。与此同时,高校承担了志愿者管理的一部分工作,由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对志愿者进行系统的调配,有利于推动赛事的各项工作。如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主要在北京地区招募,以北京高校学生为主要来源,同时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居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人招募一定数量的赛会志愿者。这样不仅便于组织,而且还可以节省经费,并避免可能给交通、住宿等带来的不便。

1.3.1.3 有利于激励志愿者服务

赛事组委会对志愿者进行绩效评估的同时,各高校也参与制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考核评价标准,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评优表彰、推优入党、学期鉴定、就业指导、免试推研的重要参考指标。将志愿者的服务表现与在校学习、生活挂钩,可以更好地激励志愿者的服务工作。

1.3.1.4 有利于高校体育与教育发展

大型体育赛事是对在校学生进行宣传与教育、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的最好的平台。志愿者走进大型体育赛事,通过参与服务比赛,“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理解体育比赛精神,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做法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育社会服务活动中来,推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如在北京奥运会中,北京高校就开展多种奥运志愿者教育活动,把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参与的活动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志愿精神和检验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深化了学校教育改革,拓宽了教育方式。

1.3.1 缺点

1.3.1.1 来源资本薄弱性

志愿者的来源较为单一,即资本的输入较为薄弱,志愿者的来源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且仅局限在与场馆对接的高校,来源资本薄弱。根据志愿者分类分为通用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而大型体育赛事中的专业志愿工作基本都是由当地体育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承担,志愿者来源单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1.3.1.2 资本输出单一性

志愿者经过选拔招募与培训之后即可输出,即分配到各自岗位,作为通用志愿者的去向,一般根据所学专业对接相关业务口。而当没有业务口与涉及专业对接时,没有考虑到志愿者的意向,而是随机分配至各个岗位,一定程度影响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志愿者的流失。例如,亚特兰大奥运会中约10%、悉尼奥运会中约4%的志愿者由于各种原因而退出。这些志愿者大都并非从正式的志愿者组织而来的,他们的退出没有组织约束和各种相应的惩罚措施,完全出于自身的主观意愿。针对这种状况体育志愿者组织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及其反馈,依据体育志愿者的供求关系定出科学的招聘和培养规划,才能有的放矢,既能提高志愿者的工作效率,又能有效地避免体育志愿者的流失。同时,由于志愿者专业化水平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

1.3.1.3 志愿服务短暂性

参与了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在离开学校后,很多人不再会参与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活动;而有多次机会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在岗位分配时并没有分配在以前从事过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每一次大型体育赛事招募的志愿者对象都是不同的,必须对志愿者从头进行培训。然而日本就采用多种渠道培养与临时培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并建立体育志愿者人才库。在日本许多县、镇政府里都建立了体育志愿者人才数据库,以备大型体育运动会调用及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1.3.1.4 主办城市局限性

志愿者来源于主办城市附近的不同高校,限制了志愿者的来源,一些参与积极性较高的志愿者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参与其中。经历了志愿活动的志愿者们总是想把志愿精神发扬光大,但由于主办城市的局限性,使得志愿精神的传播范围有限,也显得势单力薄。

2 建立持续服务、多元型、个性化志愿者培养模式

2.1 在志愿服务观念上,注重培养持续志愿服务意识

志愿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和存在,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志愿服务行为,作为一种公益性活动、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并不应是短暂的、一次性的行为,而应作为一种长期活动。这就需要志愿组织的正确引导,通过志愿服务的经历,为将来持续从事志愿活动打下基础,继续发扬志愿精神。

因此,我们在志愿者的宣传招募活动中,主动宣传志愿者品牌,在培训活动中寻求志愿者多元化、个性化的素质培训,注重志愿者的个人发展,考虑到志愿者的未来价值,以培育志愿者持续服务意识。

2.2 在组织招募工作上,多元化、国际化丰富资源

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较强广泛性的活动,体育精神的高层境界就是重在参与,而这种参与不仅体现在竞赛上。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它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的人。因此,志愿者的来源绝不只是某一种途径,而应该多元化、国际化。例如: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主办方在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的同时广泛吸纳哈尔滨市民、全国各地各民族群众、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等各界人士及志愿服务集体参加招募,充实大冬会志愿者队伍。

具体来说,专业志愿者最适当的人选不足。在我们的大型体育赛事中,专业志愿者大多是由体育院校学生为主,而从事本专业的人群没有强烈的志愿服务意识,从而,志愿服务的专业程度就差了一些。因此,我们应从宣传人手,发动起有效的人力资源。

作为我们的志愿服务,虽然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人从来就是热情好客的民族,但是,作为高质量的志愿者服务,更不应忽视志愿者国际化的益处,也应将国际志愿者吸收进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以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2.3 在志愿者培养管理上,个性化输出、人性化管理

在志愿者的培训活动中我们努力做到,使每一位志愿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继而寻求志愿者多元化、个性化的素质培训;使每一位志愿者能够在服务中提供专业化、优良的服务的同时,注重志愿者的个人发展,考虑到志愿者的未来价值,以培育志愿者持续服务意识。

人性化管理,表现为不同志愿者提供满意的服务项目,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管理工作上,作为管理者应人性化服务。不仅要使志愿者服务的客户群满意、工作人员满意,更应强调的是让志愿者自己对志愿服务满意。例如,组委会可以在官方网站上开辟志愿者在线培训的专栏,在接受了线上培训后,报名者还可接受线上考核。除此之外,根据志愿者培训结果和各自需求进行岗位对接。以及通过志愿者的反馈意见,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工作进行评价,及时改进赛事志愿者组织工作。

2.4 在对志愿者奖励上。制定有效激励、鞭策机制

志愿者的激励策略,对于宣传志愿精神、招募足够数量的志愿者以及保持他们在整个赛事期间的工作热情非常重要。这需要在赛事活动的一开始就制定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激励措施并对外公布,让志愿者从开始就感受到自己的志愿服务行为的价值所在。而激励手段各有不同,例如,广州亚运会在志愿者激励方面采取了一项别有意义的方式,志愿者在亚运会服务期间的时间将被量化,广州亚运会结束后,赛事组委会除了为他们颁发统一的志愿者证书外,在志愿者证书上还增加了“工作时长”项目。就像义务献血者拥有献血证一样,激励志愿者的荣誉感。例如美国对志愿者的奖励制度就非常发达。为了鼓励和表彰杰出的志愿者和青少年学生志愿者的培养,美国特别设立了国家“志愿者总统奖”,该奖分为四种:(1)对14岁及以下每年完成50个小时志愿服务或以上;(2)15岁及以上每年完成100个小时或以上的志愿服务;(3)家庭或团体每年完成200个小时或以上的志愿服务;(4)一生中贡献志愿服务超过4000个小时。同样,也要根据不同志愿人群分别制定有效的政府奖励机制,通过政府奖励的力量来吸引社会的更多关注。例如,将志愿服务经历作为各类考录的参照标准,在应聘就业时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等。

2.5 政府应重视对志愿服务社会机构的建设,设立相关机构。健全政策法规

第2篇

[关键词] 体育 运作管理 项目管理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历经前所未有的盛世与挑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寓意着中国体育事业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由此引发的“奥运效应”也使得我国体育事业正如火如荼开展。与此同时,国际间体育活动的交往在我国也日益频繁。然而,体育活动是一项涉及诸多领域、众多要素交织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工程,如举办一项体育赛事、建设一项体育场馆工程、举办一次体育会展等等。因而,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体育活动,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项目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一项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项目管理与体育赛事

项目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类工作任务,具有一次性 、独特性 、目标的确定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和成果的不可挽回性。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的需求。项目管理的具体表现在对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有效地汁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

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是对一系列目标有顺序的实现而完成整个赛事目的和目标的过程。它是指体育项目的管理者通过一定方式整合资源,以发挥资源的作用,实现体育项目目标的过程。体育赛事明显符合项目管理范畴,这些瞄准一系列项目进行管理的思想就是项目管理理念,它是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较早之前,一些西方近代项目管理的思想就在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以及西方近代竞技体育的传播时来到中国,于是人们开始借鉴西方竞技体育中的项目管理的方法,组建各种民间体育社团、倡导各种西方竞技体育和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并且随着项目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到体育事业中来。自改革开放政策在我国的全面推行,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及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项目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大到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小到举办一个校运动会都是项目,都离不开项目管理理论的指导。

二、在体育赛事运作中引进项目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体育赛事运作引进项目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在中国,体育赛事常作为一个任务来抓,举办一个体育赛事常常只为完成一项任务。这导致传统的体育项目管理往往只注重单个任务的完成,不考虑整体的协调、配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损失。而现代项目管理则通过对任务的分解、控制和管理,对进度、预算、成本、风险等因素都做出充分考虑并进行严格的规划,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并且又能极大程度地做到有限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体育赛事的高效、顺利的运作。在当下,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各种体育赛事频繁地举办,特别是掺合了商业活动的体育活动,更要求体育赛事运作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回报,这就使得体育赛事的开展愈加急需引进项目管理理念,接受项目管理指导。

2.体育赛事运作引进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

任何一项体育赛事,无论性质如何,其目标一般都是具体而又明确的,只是有的为了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有的为了增强群众运动意识或是为了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等等。并且赛事的组织过程会受时间、经济、人力、物力、技术水平等有限资源的约束,即使像北京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特大型赛事,其组织也会从经济、政治、城市效益、提高知名度等方面在有限的资源内权衡得失;从赛事的组织过程和结果也不难看出赛事组织是临时的、独一无二的。尽管奥运会时间从申办成功到举行有7年时间跨度,组委会也会由组成开始并随赛事结束一道载人史册,不会长久存在;此外,每一项体育赛事的管理者、参与者及赛事水平、规模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体育赛事及运作管理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也是不可逆的。 这些都符合项目管理所操作的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和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的特征,体育赛事本身就蕴含着作为项目的基本属性,体育赛事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完全符合项目管理的要求,在实践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运作体育赛事是完全可行的。

三、项目管理在体育赛事管理中的运用

一般认为,体育赛事项目管理从总体上来看,包括体育项目的启动、体育项目的计划、体育项目的实施与控制、体育项目的收尾四个阶段。

目前,将项目管理引入赛事组织活动的管理中去,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从管理思想上实施,应将项目管理的系统思想引入到举办赛事的整个组织管理过程。要充分明确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管理对象的目标管理,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和创造与保持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的系统工程。其次,从管理方法上实施,应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引入举办赛事的整个管理过程,充分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性和过程性可控性,发挥项目管理在资源统筹与协调方面的优势。最后,从具体的管理工具上实施,应注重在赛事管理过程中对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的利用,如对于工作的分解、时间管理等。

当前,我国体育赛事项目管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1.体育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建设项目是最普遍、最典型、最为重要的项目类型,自身内容复杂、专业性强,往往无法仅由一个组织独立完成,必须由多个各自独立的企业合作完成。这就使得工程建设项目比其它各类项目更复杂。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它所需要建设的工程总量浩大,不仅包括各式各样的体育场馆,还包括了运动员起居饮食等相关场所的建设。因此,项目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在体育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2.体育项目时间管理

体育项目最终的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具体活动界定,活动排序,时间估计,进度安排及时间控制等项工作。在体育赛事举办中,由于场馆建设工期延误、组织工作漏洞等因素影响赛事进行和赛事效果的事件已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则是管理者没能做到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准确把握工作任务。而项目管理理论将任务的制定理解为一个分解过程,即复杂的项目被分解成较小的和容易管理的工作单元,使得项目下的任务或活动具有单一目的并可管理,有开始和结束时间,有清楚的分配资源等特点。

3.体育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在体育赛事运作中,“人”的因素是关键,也是核心。体育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如何发挥“人”的作用,保证所有体育项目关系人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得到最有效地发挥和利用所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它主要包括项目团队的建设、人员的选聘和项目班子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对运作的团队进行项目管理,有助于明确团队的共同目标;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保持良好的沟通;极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以最小的人力成本获得最好的效益。这其中,对于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管理便是最好的体现。

所谓志愿者就是在举办大型赛事过程中,以个人无私的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了的任务,而不计报酬的人。正是这些人为奥运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降低了举办奥运会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行为,对主办城市乃至主办国的民众起到了强烈的示范作用,从而启发社会良知、鼓励人们多为他人考虑,为社会着想。导致社会风气的改善,加强社会的亲合力和凝聚力。

现代大型体育赛事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参赛人数越来越多,尤其像奥运会这样的特大型体育赛事的服务人员涉及到餐饮、导游、翻译、安保、医疗、场馆服务等诸多领域,所需要的志愿者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多,如,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总数将达50万人,其中赛事志愿者10万人,城市志愿者40万人,是历届奥运会志愿者总数最多的一次。 因此,对志愿者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对庞大的志愿者全体进行项目管理,可以提高赛事志愿者服务的综合效益,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志愿者服务资源,避免志愿者资源的浪费,使志愿者在大型体育赛事中充分发挥作用,保证赛事的成功举办。

4.体育赛事赞助项目管理

体育赛事赞助是指向某体育赛事付出一定数额的现金或实物作为与该体育赛事资产合伙参与开发以达成各自组织目标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体育赛事赞助是体育赛事经费来源的主要方面,对体育赛事部门来说,这是扩大财源、增强活力、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体育赛事发展的关键环节。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家就达到了63家,赞助收入超过16亿美元。如此庞大的财政来源,对于赞助项目的市场开发、资金运用、资金收支结算的管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项目管理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体育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

体育项目的风险是可能导致体育项目损失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总称。体育赛事管理者在组织过程中会面对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观众、参与者、运动员、天气、场地器材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干扰、破坏,这些不确定因素常常会影响赛事举办,甚至造成各种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管理,则是指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衡量、预测和分析,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管理方法,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多的安全保障,或使损失降至最低水平的过程。一般而言,风险管理是通过两条基本途径去处置风险的。其一,通过运用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在损失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同时在损失发生之时.积极实施补救和抢救措施,将损失的严重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其二,当风险事件出现后,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对损失的严重后果及时实施补偿,使各种业务和活动迅速恢复,而免其遭受意外损失。

项目管理理论将风险管理作为其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该理论管理体育赛事将会从项目申办、项目论证到项目收尾的各个阶段、环节都对赛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严格的规划、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和监控,并且对各环节做出具体的应对方案和防范策略。

参考文献:

[1]秦椿林主编:体育项目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金 涛 丁敬龙:论体育赛事与项目管理.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3]李 岩:关于体育赛事管理理念的探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第3篇

【关键词】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举办大型赛事愈加频繁。志愿者是大型赛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志愿者管理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赛事的成败。

一、大型赛事志愿者的特点

大型赛会往往时间集中、参赛人数多、规模宏大、波及范围广泛,具体到某一大型赛会,还会有其赛事属性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招募合适的志愿者,并能够有效管理志愿者队伍。大型赛事中的志愿者既有普通志愿者自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一般特征,还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一)志愿者服务时间相对集中。由于大型赛事的举办时间大多固定为某一时间段,因此志愿者的服务也只在该时间段内实施。比赛一旦结束,志愿服务即终止。在这期间,志愿者的工作强度大,工作节奏快,对志愿者管理培训提出了挑战。

(二)志愿者参与人员同质性。由于赛事多在某一城市举行,志愿者招募的主要群体基本集中于该城市,且以在校学生为主,年龄层次较低,社会阅历少,同质性较强。

(三)志愿者参与动机异质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复杂,大多数志愿者参与是志愿帮助他人的,但也不排除参加志愿的利己性和其他需求。

(四)志愿者群体具有临时性、动态性。志愿者不仅是自愿加入大型赛事从事服务工作,而且可以自愿退出,志愿群体规范的非强制性,常导致志愿者的半途“逃逸”,造成这一群体的动态性。

二、中西比照下我国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现状

国外志愿者管理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而我国的志愿者服务才刚刚起步,发展相对滞后,和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本土化的志愿精神缺乏,参与动机伦理色彩浓厚。西方的志愿精神是以人人平等为基础对人的一种关怀,对志愿活动参与者的满足既考虑经济因素,也考虑了社会因素。中国的志愿精神主要是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强调对他人的利他奉献,是被道德化的精神,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对于志愿的宣传偏向于“利他”,忽视了“利己”,对个体正当利益的压抑,不利于志愿事业的发展。

(二)志愿服务的管理主体行政色彩浓厚。在西方国家,各种民间非营利组织往往是志愿者们自发成立的,主要从事政府和市场不能做和做不好的事情。专业化的组织使其在从事志愿事业时就具有先天优势。而我国公共领域发育不成熟,严格地按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自治性来衡量,中国几乎不存在真正的非营利组织。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是志愿事业管理的核心。政府管理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过多的行政干预只会导致志愿服务工作僵化。

(三)志愿者社会参与度低,专业性不强。在国外,志愿者既有退休老人、学生、司机,也有市长、大学教授、医生,志愿者活动普遍且参与社会化程度高。许多志愿者终身在做志愿服务,且志愿服务水平高。而目前我国志愿者仅有8000多万,与志愿服务发达国家比较,不仅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低,而且多为青年和在校学生。这种结构尽管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受年龄、经验、专业的限制,服务难免有局限性。加之招募志愿人员多为临时招募的,缺乏专业知识,影响了志愿服务的顺利展开。

(四)法律法规保障不完善。完善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体系,是志愿服务活动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从世界范围看,关于志愿服务立法较为普遍,将志愿服务活动法制化已经成为常态。我国目前对志愿者组织实施管理的依据主要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以及《公益事业捐赠法》。这些法律主要是针对志愿组织的建立及其日常的管理活动,法律规定笼统简单。例如,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某些规定仅仅是套用过去社团登记原则,与当前志愿者组织实际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对志愿组织双重管理的规定限制了志愿服务的发展。而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志愿服务的法律地位、志愿者与组织关系、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等问题在法律层面都没有确切的规定。

(五)志愿者管理缺乏战略眼光。西方志愿者活动起步早,形成了包括志愿者选拔、培训、激励等一整套的志愿者管理体系,。而我国志愿者服务起步晚,与西方还存在很大差距。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科学的志愿者招募制度。志愿者招募就是以赛会需求为导向招聘和筛选志愿人员的过程。招募事前缺乏统一的人员需求规划,招募单位常常与实际的志愿者用人单位不一致,缺乏针对性,导致招募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志愿者实际需求。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招募制度,常常在招募过程中出现人员数量不足、人员岗位不匹配、甚至人员富余。

第二,专业化培训不足。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虽然志愿者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很高,但多数志愿者是初次参加志愿工作,志愿服务能力不足,单凭一腔热情很难把工作做好。由于我国志愿者管理工作是政府主导的,缺乏专业化管理机构,也就没有专业的培训方式、手段和相应的培训机制,培训宏观性强、实用性差,直接削弱了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加之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地点选择的不科学,导致了培训的不足。

第三,志愿者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是志愿者努力工作的推动力,要通过满足志愿者各方面需要激发志愿者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整体目标。激励应贯穿大型赛事的全过程,以吸引和留住志愿者,避免因激励不足造成人员流失。但当前志愿者的激励存在某些问题:激励不足:忽视志愿者内心需求;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等。归根结底是缺乏一个良性的激励机制。

第四,志愿者分配过于随意。我国多数城市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活动以随机分配工作岗位为主,即对志愿者分组集中指定服务任务,不考虑志愿者个体意愿和特长。导致在服务中女生去搬箱子,男生去搞接待,不仅浪费了志愿者资源,而且打击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第五,志愿者循环利用不足。大多数赛事都是临时招募志愿者,赛事结束,志愿者回到原先岗位。没有志愿者相关信息的登记和日常维护与联系,导致下一次赛事需要重新选拔、招募、培训志愿者,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才的流失。

三、重大赛事志愿者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培养公民志愿精神。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益处。树立志愿服务模范典型,帮助公民认同志愿事业。倡导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规范,融入“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使志愿精神深入公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之中。

(二)健全志愿者管理法律法规。法律健全,志愿者行动才会有所皈依。志愿服务立法要明确志愿者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制定相应的志愿者管理措施办法,明确具体保障机制,严格志愿者准入退出。同时应以法律形式规范志愿者与服务组织的关系,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以及其他各方的配套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志愿者服务有法可依。

(三)建立完备的招募程序。招募前,充分了解本次赛事所需人员状况,并做相应人力需求规划。对所需志愿者岗位进行分析,包括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所需培训、志愿者将获得的经验补助等,以确保对工作岗位的充分认识。做好招募信息的和宣传,保证应聘者和招募者充分了解岗位信息,做出正确选择。特别需注意的是,志愿人员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在招募后应建立志愿者信息档案,搜集和整理志愿者相关信息,增强与志愿者经常性联系,培养一批志愿者骨干和“精英”。

(四)制定完整的培训策略。完善培训内容,并根据大型赛事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既要有对赛事知识、志愿者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知识的常识培训,也要有对志愿者专业(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6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赛场竞赛相关知识培训以及岗位培训。通过培训,志愿者应熟悉岗位工作职责,熟练应对各种事件。在培训方式上,要将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多种方式并行。

(五)做好志愿者的激励工作。志愿者激励工作要坚持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坚持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形成科学激励机制。首先,重视志愿者内在激励。多数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要求。应帮助志愿者认识大型赛事志愿工作的意义,增强志愿服务者的自豪感,及时满足志愿者精神需求,促使志愿者享受工作的乐趣,激发志愿者工作积极性。其次,不忽视外在激励。例如给予适当物质激励,发放纪念品,组织娱乐活动;提供津贴,弥补参加志愿服务的成本等。

综上,赛事的开展依托于大批志愿者,某种程度上志愿者就是赛事的核心,因此,对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现存的问题反思和总结是必要的,在此提出一些具体的办法措施,试图能够完善志愿者管理,为日后大型赛事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向红.祝健敏.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中的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

[2]吴鹏.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管理机制完善途径探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方俊等.2010年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管理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阚军常.中外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对比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3).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者 招募与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发凸显,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绿色环保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也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志愿者招募、高素质志愿者培养、志愿者服务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筹集、安全问题等方面。

一、大学生志愿者招募途径与方法

1.招募大学新生志愿者。

大学新生入校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幅增加,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进行社会历练的想法不断加强,此时为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活动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要坚持“自由”、“自愿”的原则,不能过于“官方化”,不能让新生“被选为”或“被安排为”志愿者,而要让他们自愿成为志愿者。招募工作最好由高校志愿者组织负责实施,为加深新生对志愿组织及志愿服务的认识,要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可组织专题宣讲会,设立宣传服务站点,发放宣传资料,也可在新生军训期间开展各类宣传工作。同时要注意招募志愿者不是“选美”、“选才子”,不能设置“门槛”,只要真心想加入志愿者组织、想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都应该积极、热情地吸纳进来。

2.随时接纳零散志愿者。

高校志愿者组织要做好准备工作,随时接纳零散的志愿者加入组织。要设置固定办公地点,安排人员值班,随时接收大学生的咨询,及时为新进志愿者办理相关手续。要建立通过网站、QQ、微信等新媒体接收志愿者的渠道和途径,方便广大同学随时加入组织。同时,有经验的老队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为身边的同学介绍志愿服务活动,增进他们对志愿服务的了解,鼓励同学们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3.招募临时性志愿者。

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如大型体育赛事、大型节日活动等,可招募临时性志愿者。招募临时性志愿者,一般需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性质、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定向招募,最好在招募前对活动进行全面宣传,同时请学校团学组织充分动员、发动,让同学们首先了解此项活动,明白通过参与此项志愿服务活动能体验到什么东西,进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虽然临时性志愿者只针对某一次活动,但很多同学通过这一次的参与体验,会对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兴趣,主动申请加入到志愿者组织中。

4.招募体验性志愿者。

为加深广大同学们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志愿者组织可以专门安排一些体验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此类活动可集公益服务、娱乐活动、竞赛评比、评优表彰等因素于一体,鼓励广大同学们加入其中,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体验志愿服务的快乐。开展体验性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有效宣传形式,也是对志愿者组织本身的有效宣传途径,体验性志愿者是志愿者组织发展志愿者的有效对象。

二、大学生志愿者培养内容

1.服务业务能力培养。

服务业务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基点。服务业务能力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技能及知识,没有它,志愿服务活动将不能很好地进行。比如文明交通劝导活动需要志愿者熟悉道路交通法规及交通文明安全知识,并掌握基本的交通手势;旅游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志愿者熟悉旅游地的交通地图、景区景点、住宿餐饮等与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相关的基本情况;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志愿者了解整个赛事活动的时间安排、比赛组织、赛场布置、联系方式、运动员进出场安排等相关情况,同时要对比赛运动项目的内容、规则有基本了解。

2.服务意识培养。

服务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难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多是以“试试看”、“玩一玩”、“参加社会实践”等心态参与其中,所以,志愿者组织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识的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培养可与服务礼仪训练相结合,服务礼仪包括仪容、着装、日常礼仪规范、基本行为规范等内容,是所有志愿者的必修课。要使大学生志愿者具备良好的服务礼仪,除了要多开展礼仪培训,多加强监督管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平时的养成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参与志愿服务时自然能做到礼仪规范,有利于服务意识的形成。

3.安全防范意识培养。

安全防范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重点。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困难就是志愿者的安全问题,高校也往往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因素,对部分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限制,这给志愿服务活动造成了极大困扰。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主要是加强安全常识教育,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人际交往安全、恶劣气候安全、防火防盗防骗安全及突发安全事故处理等。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终点。如何让大学生志愿者真正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仅让他(她)们感受到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能锻炼自我,做的事情既有意义,又乐在其中,而且培养他(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有了责任自然就有了动力,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方可长久。

三、大学生志愿者培养途径

1.常规学习。

高校志愿者组织要经常性地、定期地开展志愿者培训、教育及学习活动,加强常规学习。一是要建立合适的常规学习制度,对学习的时间、地点、人员组织、考勤、纪律要求、奖励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二是要安排好学习内容,包括服务意识、服务礼仪、安全意识、安全常识、业务知识、典型经验学习等,同时要考虑到新老志愿者在学习内容上的区别对待,每次都让志愿者们学有所得。三是要设计好学习形式,打破传统的授课形式,多开展讨论、交流、观看教学片、分组学习、室外学习等形式的活动,以提高志愿者们的积极性。

2.专家讲座。

有计划地邀请相关专家为志愿者开展专题讲座。高校志愿者组织本身就是为志愿者们提供的一个学习平台,邀请相关专家为志愿者们授业解惑,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志愿者中开展专家讲座,一般分两种类型,一是针对全体志愿者开展的基础知识讲座,比如实用礼仪、人际交流、安全常识等。二是在组织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前开展的专题讲座,比如为“文明交通劝导员”活动开展的交通法规及知识专题讲座,为“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旅游知识专题讲座,等等。

3.现场实训。

对大学生志愿者最好的培养途径,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和参与性十分强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只有通过参与其中,体验活动现场氛围,才能真正产生兴趣,进而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和内涵。志愿者组织要充分利用志愿活动加强对志愿者的实训,可通过“以老带新”、“现学现用”、“现场交流讨论”、“检查评比”等多种形式,提高志愿者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4.素质拓展。

大学生志愿者来自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彼此互不熟识,平时交流的机会也不多,在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可能因为性格、性别、不熟识等原因影响团队合作。高校志愿者组织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素质拓展类活动(游戏),可有效培养志愿者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106-110.

[2]邵振刚,钟婉仪.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发展模式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92(6):24-29.

[3]陶然.基于现代大学发展的大学生志愿者培养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33-135.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者 英语培训

引言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在大型体育赛会的举办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以往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经验来看要想使赛会取得圆满的成功,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工作达到物尽所用、人尽所能的效果,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就必须做得圆满,在对这些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中,英语培训一直是工作的重点。然而如何才能让做好英语培训工作呢?这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就事论事”,认为只要训练学生的英语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从培训目标的设立、培训内容的制定、培训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

1. 培训目标

体育赛会大学生志愿者的英语培训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具体而言英语培训的目标首先是为赛会提供满足赛会志愿者服务要求的学生,其次还应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我国志愿者事业的长远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为体育志愿者储备人力资源库,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培养人才。

2. 培训内容

大学生志愿者英语培训内容的制定要结合赛会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具体而言英语培训的内容应分两个方向,一是面向体育专业学生志愿者的英语培训,二是面向非体育专业学生志愿者的英语培训。涉及包括基本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场馆培训、实践培训和个人素质培训等五个方面。在基本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方面体育专业的学生志愿者要以非体育内容为重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志愿者要以体育内容为重点,其中个人素质培训是培训的核心,分阶段进行,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2.1重视知识培训

理论是指导实践最好的武器。要让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出色地完成工作就必须先进行基本知识培训。知识培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水平,还可以在校园中普及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知识,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为了实现知识培训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编写统一使用的英语教材对学生志愿者进行英语培训。在教材内容的制定上分为通用英语知识培训和赛会体育英语专业知识培训。通用英语知识包括举办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志愿服务精神、志愿者的管理、职责、权利、义务、交通、外语交际用语、礼仪规范等。赛会体育英语专业知识包括体育理论知识、体育礼仪知识、比赛场地知识等。

另外,在对学生志愿者进行体育英语知识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岗位的需要,根据服务的岗位不同培训的强度要有所调整。因为对于大多数岗位的学生志愿者来说他们从事的服务只要求其了解体育英语知识即可,如从事交通服务、房间清洁服务、餐厅服务等的学生志愿者。而对于一些从事专业性很强的服务的学生志愿者来说他们所从事的服务要求其具备较深的体育英语专业知识,如随团翻译、裁判等,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体育英语知识培训。

2.2场馆培训是关键

英语培训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要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只坐在教室里学一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志愿者如果不熟悉工作地点的情况将无法很好地完成志愿服务,特别是那些从事引路、信息咨询的志愿者,如果他们只知道如何用英语与人交流却不熟悉比赛场馆的设施、房间的用途、场地周边的环境等,根本无法工作,试想一旦出现指错路、给出错误信息等情况,轻则影响服务质量重则影响比赛的顺利进行。因此场馆培训是关键,是让学生志愿者熟悉工作场地的设施、环境的有效手段。进行场馆培训不同于知识培训不应只向志愿者传达文字信息,这种间接获得的信息不便于记忆,也不直观,其实最简单、直接且能让学生志愿者记忆深刻的办法是带领他们到工作场地参观,并在参观过程中请对场地熟悉的人给学生进行英语讲解,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事印象最深。这样的参观通常进行两三次学生就能掌握场馆及场馆设施等信息。

2.3实践培训是检验

实践培训是检验培训效果的最佳方式,实战经验有助于学生志愿者加深其所要从事的工作的了解,在正式工作期间更加出色地完成志愿服务。从以往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的培训经验看,实践培训是英语培训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志愿者通过参加赛前的一些体育比赛志愿服务将在英语培训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从中得到锻炼。

3. 培训方式

学生志愿者的英语培训任务可以委托给各高校自主进行,因为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本学校的英语培训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认识最深,在英语培训的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重点培训薄弱环节。培训前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统筹安排培训的一切事务,以便培训开始后所有工作都能有序地开展。培训的方式并不固定不变,在培训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的基础状况、动机千差万别等情况,因此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因人培训,有针对性地培训。那些在英语好的学生要作为骨干接受强化培训,以便让这样的学生从事专业性较强的服务,而英语能力一般的学生只需接受常规的培训,以便他们从事非专业方面的服务。培训的过程应该按照由浅入深让学生入门时对英语培训感兴趣,接受英语培训一段时间后对要从事的志愿服务充满期待,英语培训结束后充分相信自己的志愿服务能力。培训应综合运用集中授课、网络教学、学生自学、模拟情景、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使学与练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既输送给学生广博的知识,又给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在英语培训中真正有所收获。

4. 培训的师资力量

要培训出优秀的学生志愿者首先要组建过硬的师资队伍。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师资库,将那些具有培训志愿者所需的知识、才能的教师收录于资源库,培训时充分利用资源库的师资力量,选取合适的英语培训教师。

结束语

体育赛会学生志愿者英语培训问题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我国发展志愿者事业的一个重大课题,培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晓菲.从雅典到北京奥运风云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3] 李颍川.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第6篇

关键词: 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 模式 实施实效 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学生志愿社团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高校陆续建立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并开展了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我国政府大型活动的有力支援者,如在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期间,大学生志愿者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已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己涵盖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及社会援助等诸多方面,并且正向更专业化的领域扩展。依托专业开展相关志愿者服务不仅可作为大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平台,使大学生学有所用,而且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人才的新模式。

为了增强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的效果,2007年,我院在志愿者服务队下面专门成立了专业性志愿者服务组织――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宣讲团,经过近3年的实践和探索,实施的举措收效十分显著。我结合开展此项工作多年的实践,对开展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验和感受进行了总结和初步分析,旨在为高校专业性志愿者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一、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模式

(一)完善志愿者组织建设。

2006年秋季,我院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发展和要求,组建了院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服务广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为基础,不断完善日常志愿者服务内容,重点开拓专业性志愿者服务项目,以不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食品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下设队长(1名)、副队长(2名)、秘书部、活动项目部、专业项目部、宣传部、外联部,负责学院志愿者活动日常管理。在专业性志愿者活动组织方面,2007年我院特成立了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宣讲团,同时实施专业性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宣讲团设在专业项目部下面。同时还制定《志愿者的管理细则》、《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先进个人评选条例》等规章制度,以规范日常工作。

(二)专业性志愿者服务的选拔、培训和管理。

志愿者选拔招募是开展专业性志愿者活动的基础,首先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拔条件:热心公益事业,理解志愿者精神的内涵,具有志愿者工作经验者优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应对工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在组织招募过程中,按照工作规范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申请表,以便在招募时要求申请者表明他们的兴趣、特殊技能,以及所希望的工作日程安排和方式,这样使志愿者的兴趣技能与组织工作职位要求相匹配,使志愿者能够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避免在以后工作中出现服务不当、分工不清的问题,同时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

志愿者培训是提高志愿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志愿者的培训根据志愿活动的内容可以采取讲座、集体学习、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让学生在培训过程中了解志愿服务的一些专业知识、人际沟通方法、组织管理常识,等等。在培训结束后,对志愿者的学习过程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及时纳入“志愿者信息库”[1-2]。正式成为志愿者后,要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实施全程考评和监督,对表现不合格的予以退出,对表现良好,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或对志愿服务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同学予以奖励,形成一套有效科学的管理和激励体系。

(三)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实施途径。

1.建立以专业知识服务社区的长效项目和机制。

我院依托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下属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宣讲团,定期开展志愿者活动。主要有以下途径。

(1)定期到社区开展食品安全和营养咨询和知识宣传。

主动联系广州各大社区,每两个星期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宣传。印制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小册子,并制作宣传板,进行专业知识宣传,同时安排专人接受相关专业咨询,收集居民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答疑。每次在开展活动中还专门设置“真假优劣食品”辨别活动,指导社区居民选购新鲜质量可靠食品的方法。这种图文并茂的宣传方式和现场互动的交流形式使得活动效果十分突出,深受居民喜爱。为了使该项活动效果更加显著,2009年我院还联合《广州日报》等媒体单位进行合作,在活动资金和宣传上都得到了充分支持,使得活动更加有效,也使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学生得到了更大的锻炼。

(2)上门服务,进行饮食指导和干预。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居民饮食营养和安全的指导和普及教育,专门成立入户服务小分队,根据住户家庭健康状况和饮食习惯特点进行研究,对住户日常饮食进行干预和指导。根据老年人、儿童、上班族等常见疾病和营养膳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评估和指导,同时开展饮食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了解居民营养知识水平,并对其进行血压测量、体格测量和食物频率调查,掌握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切合实际的营养干预(包括个性食谱和平衡膳食宝塔的讲解,《健康营养手册》的赠阅及讲解,烹饪指导,等等)。另外,还根据住户需要,采取“一对一”定期跟踪和服务。

(3)开展社区食品安全和营养课程

为了普及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使居民更加重视食品的重要性,专门开设社区专题课程。如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居民的健康状况和饮食特点,专门开设“食品安全法”、“饮食科学方法”、“真假优劣食品辨别”、“各类食品选购方法”、“各种多发病的膳食预防和辅疗”。同时在讲座课程过程中设置有奖征答活动,增强讲座课程的效果。

2.依托专业知识参加社会公益大赛的模式。

开展专业知识志愿者活动需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经费,如果能依托社会力量,就会有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2009年,学院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专门团队参加了“益暖中华”第二届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并以项目“食品营养信息快车道”获得优胜奖,获得2万多的资金资助。该项目以食品营养内容为主,以广东省清远连州市东陂镇大江村为志愿服务对象,开展了食品营养知识宣讲、食品营养入户调查、村民干预指导等专项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诚挚欢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3.通过“三下乡”活动开展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

“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育部、等部门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需要和青年学生成才需求提出来的。我院团委每年根据政策要求,组织数支队伍到广东各偏远地区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将“三下乡”活动与专业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讲座、知识问答和咨询、派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专业服务,为农村送去健康饮食知识。另外,还主动联系当地的食品加工厂和小型作坊进行调研,进行生产卫生和质量评估,并给予相关专业建议。

二、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活动实施的实效

(一)促进学生个人成长。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内,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对社会、国情、民情认识不透。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一定程度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可以直接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引发个人思考,增强个人学习动力。志愿者在开展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过程中认识到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三鹿奶粉、大头婴儿、“紫砂门”事件、雪碧汞毒门等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事件激发了大学生志愿者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同时大学生从关心他人中认识到“助人自助”的理念,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尽的责任,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历史使命感。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种趋善避恶的自主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志愿者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从事公益活动,所以青年志愿者服务能够培养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公益心。

2.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自身的生理与安全需要后,就会产生社会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并尊重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而且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机会让志愿者充分地体会到被尊重、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从而实现满足自我需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社会进步。在青年志愿者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实践道德行为成为青年志愿者自觉的内在需要,他们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实现行为的自觉性和习惯性。这种自觉性和习惯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习惯,最后形成良好道德品质。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良好操作规范对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必要性,更加有利于培养志愿者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

3.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而所谓健康的人格是指内在的心理结构的知、情、意三个子系统达到和谐统一[4]。志愿者活动充分体现了生活化和社会化。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之间不断加强情感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建立起一种互帮互助、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为培养主动创新、奋发进取、平衡协调和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4.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专业性志愿者活动需要志愿者在专业上做足功课,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贮备。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主要涉及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检验、食品标准法规、食品工厂设计、HACCP等专业知识,体现了此类志愿者活动知识化、专业化的特色。大学生志愿者在这种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激发了他们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检验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这些活动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停留在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灌输式教育上,这种方式空洞乏力,说服力不强。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良好形式,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模式,志愿者服务将大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教育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将理论付诸实践,将制约转化为自觉行动,这就使得大学生志愿者产生正面的“内省”机制,有利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食品安全和营养是民生关注热点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志愿者通过利用专业知识,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进行宣讲和普及,满足了居民的需求,也推进了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和居民膳食营养的发展。

2009年,我院组织的项目“食品营养信息快车道”获得“益暖中华”第二届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优胜奖,在广东省清远连州市东陂镇大江村进行了实施,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所有的既定任务,效果明显。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抽查,分析数据显示,大江村马头陂村民的健康营养基础知识知晓率由原先的18.51%上升到了90.59%,改善效果远远高于预期的50%。对肾结石、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认知态度也有极大的改善,有健康饮食态度的居民比重由31.35%上升到83.14%,村民们已经意识到通过改善自身的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疾病、控制病情。并为当地村民量身制定了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包括健康营养手册及家庭个性化食谱海报),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入户烹饪指导,传授给村民正确健康的烹饪方法。

三、几点建议

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是高校育人的有效手段,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而且有效加强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可作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我们应不断总结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利弊,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一)实行项目化管理,打造品牌性专业志愿者服务项目。

品牌不仅是企业赖以成长的重要动力,而且是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3]。我院成立了专门的专业性志愿者负责组织――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宣讲团,围绕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开展志愿者服务,由于工作效果突出,2009年被评为广州青少年食品药品安全宣讲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广东高校独树一帜,也使得该项志愿者服务更加专业化,不断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为了更好地将此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更加有社会影响力,我院组织专家教授专门辅导,实行项目化管理,树立志愿者服务品牌。专业性志愿者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是专业技能培训的“第二课堂”,因此有必要结合专业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社会需求的志愿者服务项目,不断完善专业服务内容,与时俱进,扩大项目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志愿者服务品牌项目,这样才可以使该类志愿者服务真正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模式。

(二)加强专业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评估和志愿者的激励。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建立一套统一的评估机制,对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项目和志愿者的工作成绩进行考评。项目的评估可以及时总结活动的成效和不足,作出及时整改,对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志愿者的评估有利于对志愿者的工作成绩进行及时的认可、赞赏和奖励,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大多没有报酬,有的甚至需要自己付出交通费及餐饮费等,若得不到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志愿者工作将受到影响。对优秀志愿者,除了惯常的年度表扬大会、活动总结大会外,还可以让优秀者充当培训师,组织指导新加入的志愿者[5]。这些方式不仅可以表现出组织对志愿者的重视,而且可以提高志愿者的工作激情与满意度,更可以通过举办志愿者交流会,或者在网络、报刊和杂志开辟志愿者风采、志愿者心声等栏目,以加强志愿者的归属感和对志愿者的认同感。另外,对志愿者的工作成绩进行科学的评估,优先推荐就业,与学校的综合测评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励志愿者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掌握其发展规律,构建一个符合其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工作,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与相关单位合作,取得经费等的支持。

志愿者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然而这些必要的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就目前情况而言,志愿者活动的经费只靠学校拔款是很难照顾全面的。另外,大学生均属于消费群体,不可能让学生垫付资金开展活动。因此,学校要主动联系社会力量,和专业相关或媒体等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取得经费等的支持。我院于2008年与《广州日报》发行公司合作共同举办了以“关注食品安全、享受健康人生”为主题的食品安全社区宣传系列活动。该活动自2008年10月25日启动,3个月时间内,共走进广州天河北中怡城市花园、龙口西社区、富力东堤湾、珠江新城盈嘉花园、富力广场、珠江帝景苑、嘉和苑、东浚荔景苑、富力院士庭、怡港花园、华南碧桂园、白云尚城等12个大型高档社区,为市民百姓传经送宝,释疑解难,在广大市民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这种一方提供技术支持、一方提供资金和宣传的合作模式有效推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是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有效模式,值得推广。目前,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注重开展公益活动,因此高校应抓住这种机遇,主动出击,联合相关企业单位开展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发挥各自优势,将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鲁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79-81.

[2]潘欣,彭立乾.我校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2):217-218.

[3]吴鹏.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管理机制完善途径探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24,(1):100-103.

[4]王为正.试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价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4):31-33.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对策

志愿服务,是指青年志愿者组织和青年志愿者自愿、无偿地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促进社会文明与发展的志愿服务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奥运会、世博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功利化,社会认同度低、缺乏专业培训、缺乏激励反馈机制。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向正确的轨道发展。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意义

1、锻炼自我,促进自身能力提高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提高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再者,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克服困难,锻炼自己坚强意志的过程;最后,志愿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

2、展示自我,促进校园文化形成

志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在志愿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特长,专业来发挥才能。大学生志愿者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因而促成同学们建立互助互爱的理念,同时也能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建设的积极性。

3、奉献自我,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给志愿者回信:青年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人际关系功利化、世俗化的今天,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促进互助互爱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

自1993年12月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一直成为这项活动的重要力量。总的来说,我国志愿者活动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大学生志愿者的总体参与度高。据统计,截至2013年11月底,已有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显示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学生高达81.93%;第二,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地域范围广。从农村到城市、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区,从广袤的中国到遥远的非洲,都有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足迹;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多。扶贫济困,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在不断地拓展。第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果大。如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中,我国志愿者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为奥运会、世博会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存在的问题

1、存在功利性心理

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素质普遍是健康的,但在大学校园中,有些志愿者的动机存在功利性。例如:有些大学生就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以获得奖学金,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有些学生热衷于参加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活动,如奥运会、残奥运等,他们参与志愿活动只是为了近距离接触自己喜欢的运动员,或是为了拿到纪念品。以上列举的例子都是大学生参与自愿活动存在功利性心理的体现,必须引起警惕。

2、缺少社会化认同

新时期大学生志愿者随处可见,社会上很多人也对大学生的志愿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广大群众对志愿者、志愿组织的认识还不够,有的甚至存在误解。一方面,部分人本身对大学生志愿者认识不到位。有些人没有看到志愿者活动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宣传不到位。由于社会、媒体等对于志愿精神、志愿文化宣传不够,这样不利于激发志愿者的志愿活动热情。

3、欠缺专业化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志愿者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但是由于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对志愿者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存在着非专业性、低层次性、成效性低的问题,使得志愿者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大众对于志愿活动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大学生志愿者应该了解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提高专业化的服务,才能更好的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4、亟需激励反馈机制

由于社会普遍认为志愿活动本来就是无偿性的,不应该要求回报,因此高校、社会也不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如较少对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给予表彰;再者,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松散,有些志愿群体是通过自己组织的,因此大部分没有建立志愿者反馈机制,开展志愿服务缺乏完整计划,也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降低了志愿服务的成效。

四、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现存问题的有效途径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志愿精神

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志愿者端正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更加真诚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高校可以借助思想道德课或形势政策教育课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使大学生树立志愿服务的自豪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更好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如华南农业大学在进行列车乘务员志愿者培训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志愿者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使志愿者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认真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改变对大学生的加分奖励政策,重点奖励做出突出贡献、得到社会好评的志愿者,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大学生志愿者的楷模作用,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中,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摆正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志愿活动动机。

2、加大社会化宣传,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应当走品牌化的道路,这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化宣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通过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力量来进行宣传。通过“建立一套志愿服务的视觉、听觉识别系统,包括服装、胸卡、队旗、手册、地图、海报等硬件,也要包括口号、歌曲等软件,形成理性共识与情感冲击力的结合”,同时还可以在平时的志愿活动中提供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人士的认同;第二,可以通过媒体的力量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宣传,大力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如:微博、微信、论坛、手机app等网络媒体,这种方式能够更广泛、更有效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宣传。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爱心包裹劝募志愿者通过海报、网络等传播途径,在2014年11月1日至12月14日每周六、日,64个城市、117个高校公益社团组织了超过50000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公益体验站开展活动。

3、与大学生专业衔接,完善志愿培训体系

为了提高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质量,应建立完善志愿培训体系,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优势就是其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因此,应该把大学生专业与志愿活动衔接,使大学生志愿者在热情参与,奉献自我的过程中,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获得更大的志愿满足感。西部计划是一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服务的重点项目。自2003年在新疆正式实施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8226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新疆从事支教、支医、支农、法律援助等14类志愿服务项目,以实际行动和骄人业绩赢得了基层各族群众的普遍欢迎。另一方面应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体系。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大学生志愿者才能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华南农业大学连续七年积极参与广州客运段的列车乘务工作,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每年春运开始之前都会对志愿者进行列车乘务员工作理论和业务知识操作培训,有效的提高了列车乘务员志愿者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这一点值得各高校借鉴。

4、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反馈机制

为增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应该建立激励和反馈机制。一方面,要根据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真实反馈情况,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如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进行“杰出青年志愿者”评选活动。同时学校领导可以走访大学生志愿者,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关怀;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情感激励反馈法,通过组织志愿者进行交流和学习,记录志愿者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让志愿者们一起讨论,交流经验,在增进感情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华南农业大学春运列车员志愿者通过新年游园、观看新年节目以及撰写列车乘务员工作心得体会的形式,促进勤工助学中心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勤工助学中心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列车乘务员志愿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高效地帮助列车乘务员志愿者排忧解难。

五、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切入点,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也为推进中国志愿者服务制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服务条例.2005.3.

[2] .青年一代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

http:///content/2013-12/06/content_9412488.htm.

[3] 王敏.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崛起与发展[J].理论学刊,2008(12).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周围环境、维护公共秩序为目标,通过参与“三六”集中行动,在全区共青团系统倡导文明礼仪之风,力争全区共青团组织在服务质量上有新提升,在环境整洁上有新改善,在守序有礼上有新突破,塑造文明青年和共青团组织的良好形象。

二、主要内容

(一)窗口服务日

活动一:微笑的窗口,满意的你

1、活动目标:按照窗口服务行业服务设施一流、服务品质一流、服务水平一流、消费环境一流等“四个一流”的总体目标,通过开展集中行动,从规范服务、诚信服务做起,着力深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技能,改善服务细节,优化服务流程,美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全区“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等服务窗口单位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整体形象和公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展现文明服务的品牌和标兵。

2、活动时间:

区级“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单位每月6日开展“窗口服务日”集中行动

3、活动内容:

(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倡导“我微笑,你温馨”的爱岗敬业精神。大力推广“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文明礼貌十字用语,充分展示服务窗口单位人员文明礼貌、热情友好、谦和大方、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

(2)完善诚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我诚信,你放心”的窗口服务水平。规范服务流程,推出服务品牌,树立服务典型,开展“爱心通道”、“绿色通道”、“温馨通道”等特色服务,实行“一站式”、“亲情式”的便捷温馨服务。加强服务诚信体系建设,坚持公示服务承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完善服务信用制度,树立良好的窗口服务单位公信力。

(3)加大整治力度,美化窗口环境。形成“我清洁,你舒心”的窗口服务环境。各区级“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单位要做到门前有序、立面规范、场内清洁,创造更干净、更舒适、更文明的服务环境。

(4)完善服务功能,提供一流保障。提升“我周到,你称心”的窗口服务水平。围绕“现代化设施,安全化营运,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目标,推进窗口设施无障碍建设。

4、职责分工:

牵头单位:团区委

责任单位:区级“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单位

活动二:志愿服务你我同行

活动目标:成立区青年志愿者分会,各街道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各社区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将志愿者招募、登记、培训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努力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工作领域,以重大节庆日、体育赛事活动、重要节庆盛典现场(皖南购物节、凤凰美食节)为契机,围绕区域经济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全区各基层团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群众有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志愿服务优秀品牌,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1、成立区青年志愿者分会

活动时间:3-4月

活动内容:完成全区青年志愿者组织机构建设,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关规章制度,完成全区青年志愿者注册工作,夯实志愿服务工作基础。

牵头单位:团区委

责任单位:各街道团工委、社区团委

2、开展“皖南购物节”、“凤凰美食节”礼仪服务

活动时间:4月、10月

责任单位:团区委、区政府办

责任单位:区青年志愿者分会

3、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时间:3-12月

牵头单位:团区委、区教育局、区民政局

责任单位:区直属团组织和各街道团工委

4、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行动

活动时间:7-10月

牵头单位:团区委

责任单位:区级“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五四红旗团支部”、“五四红旗团委”。

(二)环境清洁日

1、活动主题:

洁净的单位,可爱的家

2、活动目标:

通过组织开展“环境清洁日”活动,整治环境脏乱差现象,改变陋习,洁净环境,进一步推动和形成“人人动手,清洁环境”的良好机制,以整洁、优美的环境展示我区共青团组织良好的形象。

3、活动时间:

每月16日开展“环境清洁日”集中行动

4、活动内容:

(1)以洁净室内和责任区域为主要目标,组织和动员广大团员青年,从岗位做起,从单位做起,积极投入“人人动手,清洁环境”大行动,着力解决单位内部环境情况差,外部环境责任制度不落实等突出问题。

(2)落实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区制度,进一步形成环境建设的自律机制。每个环境卫生责任区域应做到:道路整洁、门前有序、立面规范、垃圾分类等。

5、职责分工:

牵头单位:团区委

责任单位:全区各级共青团组织

(三)公共秩序日

1、活动主题:

和谐的城市,礼让的我

2、活动目标:

结合中央文明办、公安部联合部署实施的“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通过参加“公共秩序日”集中行动,使全区广大团员青年自觉遵守“文明出行”、“文明驾车”、“文明让座”、“文明乘车”、“左行右立”、“文明排队”等方面的公共秩序。

3、活动时间:

每月26日开展“公共秩序日”集中行动

4、活动内容:

(1)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广泛开展文明交通行为教育,大力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组织参加“奉献1小时”交通志愿者活动。

(2)开展“文明停车”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文明停车、方便你我”的自觉氛围。

(3)开展“文明让座”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公交车厢内“文明让座我有礼”的和谐氛围。

(4)开展“文明观看”、“文明游览”、“文明排队”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守序有礼的环境氛围。

5、职责分工:

牵头单位:团区委

责任单位:全区各级共青团组织

三、工作要求

1、形成领导重视,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三六”集中行动,是加强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区共青团组织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形成牵头单位总体负责,责任单位积极协作,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9篇

摘 要:文章剖析了目前图书馆志愿者管理面临的问题,详细分析了青番茄的志愿者管理模式以及其给我国图书馆带来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096-03

目前,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志愿者在人道主义援助、社会公益活动和大型体育赛事等各种活动中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有组织的志愿活动虽然开始得比较晚,但发展迅猛。截至2009 年12 月,我国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规范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达到3,047万[1]。《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研究报告》指出:北京奥运会期间,各类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亿小时,共为奥运会节省开支42.75亿元[2]。由此可见,志愿者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创造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对图书馆而言,志愿者不仅能丰富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强化图书馆与读者的联系,而且还能拓展和深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与协调技巧不足、图书馆与志愿者之间存在误会与隔阂等原因,志愿者的价值与作用不但没有得到发挥,反而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压力。

青番茄网络图书馆(下文简称为青番茄)是一家致力于推动社会阅读的社会企业,它将商业模式与社会公益相结合,开创了公益文化服务“善的循环”模式。在日常管理中,青番茄广泛吸纳社会志愿者,将志愿者作为常规的“生产力”要素融入运营中[3]。笔者将剖析目前图书馆志愿者管理面临的问题,详细分析青番茄的志愿者管理模式,以期对图书馆有所启示。

1 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图书馆界在引入志愿者,合理有效地管理志愿者,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4]。由于缺乏理论以及成熟的管理模式的指导,志愿活动在实践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直接导致图书馆与志愿者之间出现矛盾甚至对立,最后不欢而散。原本对双方有利的好成了让双方耿耿于怀的生气事,当中的问题着实需要深思,必须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围绕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学界也进行了探讨,笔者利用中国知网,通过篇名查找“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的期刊论文,共计84篇。其中,9篇论文对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见表1)。

表1 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存在问题分析表

发文作者

招募与培训管理与协调沟通与激励

招募方式单一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培训简单人员流动性大图书馆超负荷管理服务项目缺乏多样性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激励措施不流沟通不畅福利少、活动经费少

为了更好地归纳与分析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的问题,笔者结合志愿者管理的流程,将上述作者提出的主要问题对应划分到招募与培训、管理与协调、沟通与激励三个管理阶段中。经过分类可以发现,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是最突出的问题,这是主要矛盾,只要把这个核心问题解决妥当,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解决志愿者管理的难题上,图书馆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担任志愿者融入图书馆工作的引领者,而不是管理者。同时,将具体的管理协调工作交由专业的志愿者管理机构。在这种机制下,图书馆从管理角色回归到专业角色上,能够集中精力为志愿者提供充足的指引与培训。为了充分调动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图书馆可借鉴青番茄的志愿者管理模式,采用价值引导的方法,提高志愿者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认同度,激发服务热情,并为志愿者贡献才智、做好平台铺垫与保障工作。

2 青番茄志愿者管理模式

2.1 开放与海纳:志愿者的参与度

青番茄招揽了大量的志愿者,作为常规生产力要素融入企业运营中。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拥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包括媒体记者、阅读推广者、律师、活动策划者等,在青番茄中,他们不仅仅是志愿者,更被称为“智愿者”,是青番茄的重要人才资源。青番茄能够广招“智愿者”,不仅是因为它的社会使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更是因为青番茄在阅读推广、商业策划、产品设计、品牌宣传、网站设计等多个业务环节给予了“智愿者”们施展才华的平台。 “智愿者”是青番茄组织结构上的重要组成要素,如果没有“智愿者”全面、深度的参与,那么青番茄的多元异构组织就缺乏支撑了。正是有赖于“智愿者”的联系与策划,青番茄才能成功地延伸其业务触角,不断地开展新的业务与合作[14]。

2.2 提升与发展:志愿者的价值感

目前,青番茄的经营路线已越来越多元化――“不仅是一家图书馆,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一个研究所,还是一个青年社会创新组织,还是一家设计公司。因此,现在的青番茄是一家跨界的创意公司”,这是青番茄的自我定位[15]。多元化发展需要跨领域人才的参与,为此,青番茄十分重视志愿者的价值,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首先,青番茄给予志愿者必要的认可和肯定。青番茄在官网中设立了专门的“智愿者”栏目,为每位“智愿者”建立个人档案,档案信息包括“智愿者”的护照ID、昵称、照片、寄语等。这既是对“智愿者”身份的认可,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窗口。

其次,青番茄为“智愿者”提供了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平台。在青番茄的项目中,随处可见志愿者施展才华的身影。如:一位昵称为“wsxxtm”的志愿者为“咖啡图书馆”项目提供设计参考,使小型图书馆成为咖啡馆的主要特色之一;一位昵称为“麦芽”的志愿者是一位专职绘本画家,为青番茄项目贡献了设计灵感;还有一位昵称为“土拨鼠”的志愿者拥有10年的汽车行业从业经历,为推动青番茄的“汽车图书馆”项目贡献了力量。青番茄为他们的“智愿”行为提供了良好的价值实现平台,同时,他们利用个人的特长为青番茄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实现了双赢[16]。

3 青番茄“智愿者”管理模式对图书馆的启示

3.1 价值认同:以良好的品牌价值凝聚志愿者

志愿服务的基础是自愿和参与,两者缺一不可。然而,在实践中,不少图书馆只强调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却忽视了参与性,这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志愿者参与度降低还源于他们对机构的价值认同度较低。在实践中,图书馆往往只关注志愿者能为图书馆做什么,却很少关注志愿者的参与需求。提高志愿者的参与性,必须提高志愿者对图书馆工作的价值认同度。而价值认同度的高低与图书馆的品牌形象密切相关,只有不断地培育品牌内涵,宣传品牌形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志愿者价值认同度低的问题。

青番茄通过充实内涵、宣传形象的方式,通过5年的发展,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对内,青番茄围绕推动社会阅读的使命,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务主题,包括书式生活、创意仓、主题图书馆以及IN LIBRARY项目等,这些项目通过创意的项目设计将阅读与生活和谐地融合到一起。对外,青番茄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广泛宣传企业的社会价值、目标使命、企业理念、发展战略,从多个渠道全面展示了青番茄的品牌形象,成功地塑造了一家集公益服务、书式生活、创意设计、青年创新、互联网等内涵于一体的社会企业形象。

图书馆完全可以借鉴青番茄的模式,通过以下方式提高社会对图书馆的价值认同:①充实服务内涵,让服务渗入到大众的生活圈。②多渠道地宣传图书馆服务的公益使命与社会价值。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提高社会对图书馆的价值认同度,志愿者才能在平凡的志愿服务中找到其价值真谛,才能持久地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

3.2 志趣相投:为志愿者提供“玩乐劳动”的平台

随着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必须利用外界资源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涵,志愿者无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图书馆要想充分调动志愿者的才智,必须让志愿者在服务贡献的同时感到快乐、收获满足。为此,图书馆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3.2.1 图书馆必须正确认识志愿者的动机与需求。据《广东省青年志愿者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关于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有36% 的志愿者选择“令生活更加充实”,有10.9% 的志愿者选择“参与志愿工作令自己有一种成功感、满足感”[17]。为此,学者白兴勇提出,图书馆对志愿者的定位必须同时考虑以下两点:①图书馆具有公益性,本质是为民众服务的社会机构,图书馆志愿者是在为民众服务。②在志愿者为民众服务的同时,图书馆也为志愿者提供了服务项目、设备场所等志愿机会和条件,满足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愿望和权利,图书馆也是在为志愿者服务[18]。

3.2.2 图书馆需要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引导志愿者参与到图书馆的业务环节中。图书馆对志愿者的工作安排,是为了让志愿者顺利地融入图书馆的工作环节而进行的必要的铺垫和引导,应包括对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工作方法、绩效评价的说明。只有这样,志愿者才不会产生茫然甚至厌烦的情绪,才能意识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有效地调动自己的工作积极性,进而真正地参与到图书馆业务工作中,为优化图书馆服务贡献才智。

3.2.3 图书馆需要结合志愿者的兴趣和才能拓展服务项目。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服务,实质是社会对图书馆价值期望的另一种体现――社会力量愿意助力图书馆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让大众受惠。为此,图书馆需要重视志愿者的力量,尤其在拓展和深化社会教育职能方面,积极吸收有相关才能和经历的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主导策划和开展项目,图书馆则退居二线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志愿者们搭建起一个“玩乐劳动”的平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科学管理:对志愿服务进行专业化管理

随着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与参与,图书馆志愿者的参与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图书馆来说,这是一个新的管理难题。志愿者人数众多,每个人的经历、特长、个性、要求不一,协调管理难度大。而且,志愿者不是正式员工,既有的规章制度无法起到引导管理的作用。图书馆往往简单地将志愿者等同于免费的工作人员,忽视了其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志愿者则强调志愿工作的价值性和满足感,忽视了图书馆作为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属性。因此,志愿者服务必须交由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管理机构来实施:①志愿者管理是一项对专业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高的管理任务。对志愿者的招聘培训、需求分析、工作安排、绩效评估、价值激励等管理项目都需要专业理论的支持。专业的志愿者管理机构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技巧,有助于协调解决各种实践问题。②图书馆只有回归到用人单位的本质属性,才能够心无旁骛地提出真实的用人需求,这是对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瓶颈问题的有效突破。③图书馆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引导志愿者融入图书馆的业务环节中。虽然图书馆不组织管理,但可以配合专业的志愿者管理机构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在工作安排上,图书馆也可针对工作的目标、意义、内容、技巧等对志愿者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志愿者对工作价值产生更积极的认同,以减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茫然感。

参考文献:

[1] 李燕平.基于心理契约论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2):111-116.

[2] 魏娜.经验・价值・影响: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14] 黄悦深.青番茄网络图书馆:社会企业运营的公益文化服务模式[J].图书馆杂志,2013(10):20-24.

[4] 邱奉捷.图书馆志愿者管理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9(8):9-12.

[5] 代晓飞.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调查研究[J].图书馆界,2010(2):50-51,57.

[6] 洪文梅.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管理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0(2):164-166,135.

[7] 陈永娴.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5(12):123-126.

[8] 许美荣.公共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管理的改进[J].图书馆杂志,2007(6):32-33,35.

[9] 惠冬芳.对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2):31-32.

[10] 张秀荣.关于公共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管理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116-117.

[11] 杨洁.主分馆制社区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服务的管理模式探讨[J].图书馆,2013(3):117-119.

[12] 陈彤.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实践探索:浙江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站服务现状的分析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6):32-33,35.

[13] 朱喜.关于图书馆志愿者管理体制的几点探讨[J].现代商业,2013(1):267.

[15] 青番茄【SPACE・创】空间活动招募[EB/OL].[2015-04-14].http:///event/5239724641500.

[16] 青番茄智愿者[EB/OL].[2015-04-14].http:///Ideas/index.aspx.

[17] 谭建光.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2-3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