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10:16: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动物的保护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北黑公路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山地地区,林业资源丰富。黑河市森林覆盖率59.92%,有陆生野生动物4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3种。研究证明高速公路建设会分割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动物死亡、巢区转移、种群数量减少、基因交流受阻等。文章以北黑公路为例,分析了林区公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提出了设置动物通道等动物保护的措施和建议,为公路设计和建造者提供参考。
1 公路建设对动物的影响
1.1 对鱼类的影响
跨河桥梁施工作业在一定时期内会导致被跨越河流水质和水流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在一定时段和一定程度上影响鱼类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如果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污水和废弃物排放导致水体中悬浮物、石油类等污染物增加,则对鱼类的生活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1.2 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两栖动物迁徙能力较弱、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公路沿线的两栖动物主要栖息于农田、溪流及附近的草丛中,受工程影响的主要是栖息于上述环境中的青蛙和蟾蜍等。工程施工,将破坏该区域动物的生境,使项目占地区及施工影响区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减少,但对整个项目区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影响有限。一方面两栖动物将迁徙它处,另一方面随着项目建设的完成,两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将很快得以恢复。
1.3 对鸟类的影响
人为活动的增加以及路基的开挖、机械的振动、噪声,均会惊吓、干扰某些鸟类,尤其对一些山林鸟类如啄木鸟、乌鸦、山雀、野鸡等会产生干扰。上述鸟类将通过迁移和飞翔来避免工程对其栖息和觅食的影响。鉴于噪声可能影响鸟类的繁殖率,因此,在公路施工中应采取一定的降噪、减震措施。
1.4 对兽类的影响
在施工期对兽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动物栖息觅食地所在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对施工区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林木的砍伐,弃渣场、采石取土点等作业,各种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机械的干扰等,使施工区及其周边环境发生改变,迁徙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松鼠、野兔等将迁移至附近受干扰小的区域。工程建成后,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生态环境的好转,人为干扰逐渐减少,许多外迁的兽类会陆续回到原来的栖息地。
2 运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相对原有公路,高速公路由于全封闭,对动物活动形成了一道屏障,使得动物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生境碎化,对其觅食、交偶等活动产生影响。
3 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3.1 设置野生动物通道
动物通道是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穿越高速公路唯一可行的办法,也是解决高速公路阻隔效应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3.1.1 动物通道类型
动物通道可根据使用的动物对象分类,也可以通道的尺度为依据进行分类,如适合大型动物的开放式单跨或连续跨桥梁,适合于小型动物的涵管式通道或涵箱式通道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路下式动物通道。道路在通过河流、沟壑时,顺势架桥,下部空间则保证陆地连通。生物可利用该连通空间进行交流。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通道形式。由于不同的生物物种对廊道空间有不同的尺度要求,作为路下式动物通道,其空间跨越的基本尺度是8m以上。小于该值则称为涵管式。路下式动物通道的布局与设置,要研究特定地域的生物物种的生活习性与规律。如狍只有在通道外透过桥下空间能明察另一侧情形时才会通行。
在北黑公路工程设计中已有的开放式单跨或连续跨桥梁是最好的路下式动物通道之一。它不仅符合动物通行廊道的尺度要求,还保证了视觉的开敞与贯通。这一点对于生性警觉的有蹄类动物尤为重要。
(2)涵洞式动物通道。该类通道实质上属路下式,因其跨度较小而采取造价较低的金属涵管或混凝土涵箱形式,其尺度上限一般为8m宽,下限则无严格标准。进出洞口应建成缓坡状。该类通道主要适合于一些小型爬行类或两栖类动物使用。在北黑公路设计中已有的涵洞净空高度一般在2.0~3.5m之间。
涵洞式动物通道一般还兼有过水功能,在雨水季节这势必会影响动物的通行。可在涵管侧壁的水位线以上安装一定宽度的挑板,作为洪水时期的动物应急通道。
(3)路上式动物通道
一般位于被道路切断的山体处,在道路上方设桥并将两侧山体连接为一体,桥面则模仿自然状况覆土种植,桥两侧密植灌木,在降低道路噪声干扰的同时还可避免动物受到视觉惊扰。
3.1.2 动物通道设置原则
(1)经济性原则:最有效的缓解措施是在花费最小前提下达到保护目标的最佳选择方案。(2)预先设计原则:公路工程的大量桥梁、涵洞建设是最经济有效的动物通过的通道。(3)通道尺寸因地制宜原则:设计要结合目标物种个体大小、生活习性等来考虑。(4)景观角度选址原则:动物通道的设置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总体景观格局和能够创造有效的景观连接的通道位置才是能发挥长期效应的最佳选择。(5)确保通道的可持续效应原则:动物通道要达到持续效应,物种的适应环境变化、数量特征、动物习性、栖息地条件和附近人类行为等都是对通道的可持续效应产生影响的因素。
3.1.3 通道具体细部设计
通道尺寸:下穿式通道宽度和高度以不小于2m为宜。
通道材料:国外研究显示混凝土材料较好,比金属的和其他材料的更适合动物通行。
通道内部设计:通道表层铺设土堆且种植与周边一致的植物品种,但是需要保持良好的透视效果,较好的通透视距使得动物有安全感,敢于通过。
通道配套设置:在通道两侧设置栅栏以诱导或引导动物到达通道入口;在通道位置前后设计减速、禁鸣警示牌等,提醒司机乘客注意。
3.2 其他保护措施
3.2.1 在公路施工前,加强对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使其必须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捕杀野生动物。
3.2.2 施工时加强管理。靠近林区地带应避免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取土场等,严禁在森林植被完好的林区设置临时占地,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野生动物栖息的影响。
3.2.3 建设单位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及时和林业主管部门沟通和汇报,加强对沿线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3.2.4 桥梁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清除杂物,平整土地,沿河裸地植树种草,恢复植物,防止水土流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施工废渣集中收集,不允许直接排放进入河流水体,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避免对河流水生生物影响。
4 结束语
【关键词】生态;保护措施;目的;分区;植物
1. 概述
(1)2007年5月底由于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近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4月吴江市东太湖庙港水域出现蓝藻,局部蓝藻已呈丝状或条状集聚现象,严重威胁吴江市饮用水供水安全。为此,吴江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建设。
(2)吴江市东太湖应急备用水源地工程位于原吴江市横扇镇,利用东太湖围垦圩子,将盛西圩、盛东圩(部分)、老太湖西圩和老太湖东圩(部分)建成一个蓄水区作为吴江市的应急备用水源地。常水位时蓄水区内水面366.7万m2,蓄水量为751.5万m3。可满足吴江市居民生活用水和特别工业用水14天的用水需求,为水污染突发事件提供了可靠的应急手段,是保障应急供水水质和水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
(3)由于应急水源为水库型水源,在“水危机”发生出现取水口遭到污染时,应急水源地需封闭运行14天左右,在此期间,需基本保障蓄水区内水质维持Ⅲ类水水质,以满足应急供水的需求。为确保水源地的水质,生态保护措施在东太湖应急备用水源地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生态保护措施的目的
根据上述应急水源地建设目标,蓄水区水质生态保护措施的目的是通过良性水生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恢复,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通过水生生物之间的抑制作用,抑制蓝藻的生长。通过良性水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及应急运行时的水质应急措施,使应急水源地在封闭运行的情况下,抑制蓄水区内蓝藻爆发,尽可能保证水质维持在Ⅲ类水水平,满足应急供水的水质需求。
3. 生态恢复分区
(1)水生植物是蓄水区构建良性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抑制蓝藻、保证水质生态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蓄水区的进出水流及水动力条件,合理布设水生植物,通过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浮水植物的合理配置,为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打下基础,为鱼类,底栖动物等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水生植物建设以沉水植物为主,尽量提高沉水植物的覆盖率。
(2)根据工程地形条件及水质改善要求,把本工程区域分为深度净化区、自然恢复净化区及缓冲消纳带(生态措施总平面示意图见图1)。
(3)根据蓄水区的设计内容,在大堤内侧建设缓冲消纳带,与围堤设计相协调,同时对于意外的外来污染物进行缓冲消纳,控制外来污染源。由于大堤外侧已有防护林带,缓冲消纳带主要设置滨岸的水生、湿生植物带,缓冲消纳带可根据地形及用地情况进行布设,一般宽度在30m左右,面积为0.19Km2。
(4)根据大堤的边坡设计及工程运行调度方式,缓冲消纳带按照水深条件和大堤的形态分别设置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及挺水植物带,其中挺水植物宽度为10~15m、浮水植物宽度为4~8m、沉水植物宽度为10~15m,与深度净化区相衔接。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及挺水植物带的面积比控制在4:2:4左右。
(5)深度净化区:根据工程布置及运行后的流场,深度净化区主要位于闸口附近、蓄水区的角落、容易滋生藻类的区域。深度净化区总面积为0.69Km2,分为6块。在闸口附近设置3个半圆形的沉水植物深度净化带,每个面积为0.12Km2,在蓄水区西侧及北侧设置2个沉水植物深度净化带,每个净化带面积为0.1Km2;在靠近陆域的设置1个沉水植物深度净化带,面积为0.13Km2。根据深度净化区在对于蓄水区水质的净化的功能及时段要求,深度净化内配置抗污型沉水植物、常绿型沉水植物、夏季型沉水植物及冬季型沉水植物,种植面积比例控制在2:4:2:2左右。
(6)自然恢复净化区:深度净化去及缓冲消纳带建设后,通过水生植物自身的扩展及繁衍能力,逐步恢复其余蓄水区的水生植被,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用人工措施适度引导,以利于其加速恢复(吴江东太湖应急水源地生态修复植物工程量表见表1)。
4. 植物配置及种植
4.1植物配置。
(1)根据东太湖的水质、风浪影响及流速等特点,选择具备适应能力及水质净化能力强、耐污染或抗风浪的水生植物,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修复,加速生态系统的恢复,完善生态结构,尽早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改善湖区水质。
挺水植物以芦苇为主,在靠近陆域的适当景观节点种植美人蕉、花菖蒲、荷花、德国鸢尾及水烛等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挺水植物。
(2)浮水植物种植带与沉水植物种植带衔接及部分混种,是浮水植物向沉水植物过渡的混合交错过渡带,此条带浮水植物以菱、水鳖、芡实、莼菜、等为主。
(3)深度净化区的沉水植物分为四大类型,耐污型沉水植物、常绿型沉水植物、冬季型沉水植物及夏季型沉水植物。耐污型沉水植物以龙须眼子菜、菹草、大茨藻为主,常绿型沉水植物以轮叶黑藻、小黑藻、刺苦草、竹叶眼子菜、耐寒苦草、狐尾藻、马来眼子菜、金鱼藻等。冬季型沉水植物主要选择耐寒小黑藻等。
4.2植物种植及管理。
(1)水生植物种植时机及方法。
A.挺水植物种植方法。
芦苇、等挺水植物在早春季节发芽,发芽后,进行带根移栽,成活率较高。
B.浮叶植物种植方法。
可采用营养体移栽,撒播种子或繁殖芽,扦插根状茎等多种方式。菱以撒播种子最为快捷,而且种子比较容易收集,在初夏季节移栽幼苗效果也比较好。睡莲在早春季节萌芽前移栽根系,也可以移栽幼苗甚至是已经开花的植物体,成活率很高。
C.沉水植物种植方法。
沉水植物的生长与湖水的透明度关系密切,即对种植的水深要求较高,是水生植被恢复中的重点和难点。原则上从水浅的岸边开始,并在低水位季节进行,主要采用植物营养体移栽,在浅水水域培养后再重新移栽,根据需要同时进行苦草等沉水植物种子的撒播。在实际操作中,可因地制宜,分批实施。在水生植被恢复初期,水体的透明度提高不大的条件下,先在水深较浅地块种植沉水植物,待水质改善透明度提高后,再在部分水深较深处种植沉水植物,或通过沉水植物的自然扩散恢复湖滨带生态系统。
(2)生态管理要求。
A.水草的收割可以移去残枝落叶,改善湖底光照条件,有利于来年幼苗的萌发,一定程度上促进水草的生长。而且芦苇、茭草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 驯养繁殖,是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濒危动物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3、 再引进工程是保护、壮大极度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
4、 开展资源监测是保护和持续利用濒危动物的必要步骤;
关键词:110kV变电站 接地变压器保护 误动原因 措施
近年来,城市110kV变电站10kV馈线大量采用地下电缆,导致系统电容量大大增加。而当两条馈线同一相先后发生高阻接地时,电流的叠加会造成变压器零序电流保护误动,目前电力部门解决保护误动的思路是加装接地变压器来构成低阻接地接线方式,形成一条零序电流的通道,以便当10kV系统发生接地时,根据接地点所在位置,由相应零序保护有选择性动作将接地故障隔离,以防电弧重燃引发过电压,保证电网设备安全供电。
本文选取的某城市电网改造中实施了低阻接地接线方式,加装了接地变压器和接地变压器保护设备,确保了10kV系统任意馈线发生接地故障时能快速切除故障,降低对电网冲击的可能性。不过,随着用电负荷加大以及后期维护方面原因,该电网系统陆续出现多次接地变压器保护误动事故,干扰到了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给周围用户带来的麻烦。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电力系统工作经验,以选取上述城市变压器系统改造为例分析了接地变压器保护误动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接地变压器发生保护误动原因
我们先看10KV馈线零序保护工作原理,流程图如下:
从以上流程图分析来看,三个节点零序CT、馈线保护和开关决定着接地变压器能够正常工作,倘若一个节点出现故障,将导致保护误动事故发生,据此从以上三个节点来分析:
1.1 零序CT误差引发保护误动
当10KV馈线发生接地短路故障时,故障线路零序CT检测到故障电流,对应的馈线零序保护首先启动切除故障线路,同时接地变压器的零序CT也检测到故障电流,保护启动,为了遵循选择性的原则,实现10KV馈线保护优先动作,10KV馈线零序保护电流和时间整定值要比接地变压器保护小。根据现行变电站运行数据可知,接地变:一次电流75A、1.5S切10KV分段、1.8S闭锁10KV自投、2.0S切变低、2.5S切两侧;10KV馈线:一次电流60A、1.0S切开关。
但由于各种原因,CT难免有误差,如果接地变压器的零序CT-10%误差,馈线的零序CT+10%误差,两者的实际电流动作值为67.5A和66A,几乎相等,只依靠时间选择,当发生10KV馈线接地时,就很容易造成接地变零序过流越级动作。
1.2 电缆屏蔽层接地线错误引发保护误动
110KV变电站10KV馈线都采用带屏蔽层的电缆,且电缆屏蔽层在两端同时接地,这是一种有效的电磁抗干扰措施,10KV馈线零序CT都是用穿心式,零序CT穿过电缆安装于开关柜电缆出线处,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接地短路故障时产生的不平衡电流,在零序CT上感应到电流从而使保护装置动作,然而,电缆屏蔽层两端接地后,流过电缆屏蔽层的感应电流也将会在零序CT上感应到电流,如果不采取措施,将影响到馈线零序保护不能正确动作,从而引起接地变压器保护越级动作见图1。
1.3 10KV馈线保护拒动导致保护误动
目前电网系统广泛应用微机型保护装置,保护性能大大提高,但保护装置生产厂商和型号也比较多,产品质量和技术参差不一,散热能力差也是其一大弊端,装置故障时有发生,从110KV变电站保护设备故障统计表明,10KV馈线保护装置的电源插件、采样插件、CPU插件和跳闸出口插件最容易出现故障。所以一旦它们出现故障又未即时处理,保护有可能拒动,造成接地变压器保护误动。
1.4 10KV馈线开关拒动导致保护误动
近年来,由于使用时限长、操作次数多或是本身的质量问题,发生在10KV开关柜上的故障越来越多,其中开关控制回路的故障尤其突出,特别是一些欠发达的山区,由于还有部分旧式开关柜(GG-1A型)仍在运行和发生接地故障机率较多。如果在开关柜故障期间出现馈线接地故障,即使零序保护正确启动,由于开关拒动也会造成接地变压器保护误动,从事故调查分析,馈线接地故障零序保护动作,命令跳开馈线开关,同时跳闸线圈烧坏,开关不能动作,是开关拒动的主要原因。
1.5 10KV两条馈线高阻接地
当两条10KV馈线同相高阻接地时,两条10KV馈线保护只达到告警值,零序保护不动作,但有可能达到接地变压器保护动作值,引起接地变压器保护误动,例如一馈线单相高阻接地,零序电流达到40A,馈线零序保护不动作(动作值为60A);接着另一馈线也同一相高阻接地,零序电流达到50A,零序电流未达到60A,馈线零序保护也不动作;但电流叠加达到90A,超过接地变压器保护动作值(动作值为75A),将造成接地变压器保护零序过流越级动作。
2、防止接地变压器保护误动的解决措施
2.1 防止零序CT误差
(1)零序CT质量要过硬;(2)实现严格校验零序CT性能,5%及以上误差率放弃;(3)10KV馈线零序保护动作电流整定值和接地变压器零序保护动作电流整定值均应按一次值整定,保护校验时应从零序CT一次升流检验其正确性。
2.2 确保电缆屏蔽层接地线一次成功率
(1)电缆屏蔽层接地线必须由上向下穿过零序CT,并与电缆支架绝缘,在穿过零序CT前不应有碰地现象。电缆屏蔽层接地线头、尾留出部分金属导体,用于一次升流,其余部分用绝缘材料可靠包扎。当电缆屏蔽层接地线引出点低于零序CT时,电缆屏蔽层接地线不能穿过零序CT。尽量避免电缆屏蔽层接地线引出点位于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中间位置;(2)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使各相关班组人员清楚零序CT安装方法。特别是继电保护专业和电缆专业的人员,必须要掌握零序CT安装方法和电缆屏蔽层接地线安装方法,并严格执行;(3)加强验收管理,继保、运行、电缆等专业班组共同把好零序CT安装接线关。
2.3 消除馈线保护拒动隐患
(1)选用质量可靠,运行成熟、故障率少的保护装置;(2)对运行年限长和经常故障的保护装置,要计划更换;(3)加强保护装置的运行维护,发现故障马上处理;(4)安装空调和通风系统,改善保护装置运行环境,防止元件长期在高温条件下运行。
2.4 消除馈线开关拒动隐患
(1)配置质量可靠,运行成熟、故障率少的开关设备;(2)对运行年限长的开关设备和经常故障的开关设备,要计划更换逐步淘汰旧式开关柜,更换成电动储能型或弹簧储能型的密封式开关柜;(3)加强开关控制回路的维护,发现故障马上处理;(4)对于跳闸线圈经常烧坏的问题,应采用性能优良的线圈。
2.5 杜绝馈线高阻接地
变电器往往会安装零序保护接地报警系统,一旦发生馈线高祖接地,信号会发生,此时可沿着信号指示来进行排查。此外,加强对10KV馈线线路改造,尽量减少线路供电半径,合理调节各相负荷平均分布,以此减少正常运行的电容电流。
3、结语
近年来,在电力系统中各地区电网都基本加装了接地变压器及相关保护设备,以此达到改善电网结构和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然而,在陆续发生的接地变压器保护误动事故中,加强变电站接地变压器保护误动的措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勇.110kV变电站接地变压器保护误动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J].农村电气化,2010,(09).
关键词:母线差动保护;CT饱和;误动
中图分类号:TM7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034-02
一、事故前运行方式
某厂110KV母线为双母线加旁路母线的型式。2008年2月15日,出线万田II线111、万田I线112、万华线113、万安线114、万辛线115、万河线116、万七线117、万石线118、万桥线120及#1主变110KV侧主开关101、#2主变110KV侧主开关102运行于I母线,外线万梁119带01高备变空载运行于II母线。
二、事故过程
8:32:05 110KV万辛线115对端故障(辛四变高压污水喷到110KVII段PT及其刀闸上),先为B相接地,后为B、C相短路接地,最后发展为A、B、C三相短路,万辛线115零序保护II段动作开关跳闸,重合闸动作重合成功。
8:32:10 万辛线115再次故障(对端喷水越过故障点,停泵后污水回落),后加速启动“永跳”,同时,I母线差动保护动作,I母线上的所有开关跳闸。
8:46 合上#2主变110KV侧主开关102,合上#1主变110 KV侧主开关101。
8:58 合上110KV各线路开关(除万辛线115外),恢复对外供电。
三、WMZ-41A型母线差动保护原理简介
WMZ-41A型母线保护装置是新一代的微机母线保护装置,其保护原理采用复式比率差动原理,差动电流Id为各支路电流的向量和,制动电流Ir为各支路电流矢量取模值的和,在制动量的计算中引入差动电流,使得该继电器在区内故障时无制动,而在区外故障时有极强的制动特性。复式比率差动继电器非常明确地区分区内和区外故障,而且选取范围很广,灵敏度高。
WMZ-41A装置的差动回路是由一个母线大差动和几个各段母线小差动组成的。母线大差动是指除母联断路器和分段断路器以外的母线上所有其余支路电流所构成的差动回路;某段母线小差动是指与该段母线相连接的各支路电流构成的差动回路。其中包括与该段母线相关联的母联断路器和分段断路器。通过大差动判别区内和区外故障,通过各段小差动来选择故障母线。逻辑如图1所示:
双母线内部故障时故障母线的选择,在双母线上总是把双母线作为整体设置总的母线差动保护。总差动保护在外部故障时有良好的选择性,在内部任一条母线故障时都能灵敏动作。WMZ-41A装置通过母线大差动判别区内和区外故障,通过各段小差动来选择故障母线。一般情况下,母线大差动的构成不受母线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而各段母线小差动,则是根据各分路的分合闸位置,由母线运行方式自适应环节来自动地、实时地进行组合。发生母联断路器失灵(死区)故障时的逻辑行为:当母线发生死区故障,即母联断路器和TA间发生短路时,若II母差动作,切除母联断路器和II母线上各引出线断路器后,故障就会消除,I母线仍能正常运行。但是很显然母差保护会判I母线小差动有差流,而II母线无差流,从而切除I母线上各支路断路器和母联断路器,而母联电流仍存在。传统的母差保护将无法继续切除真正的故障点。WMZ-41A母差保护,有专门的死区故障逻辑,消除死区及母联失灵造成的无法切除故障的后果。在保护动作,发出跳开母联断路器的命令后,经延时,判别母联电流是否越限,若母联电流满足越限条件,且母线复合电压动作,则跳开电压不正常母线上的所有断路器。
四、保护误动原因分析
1.故障过程分析。110KV万辛线115线路较短,全长5.79公里,为近区故障;线路负荷较重,有功32MW,无功16MVAR;故障发展过程为单相接地相间短路三相短路,为转换性故障,性质较为特殊;故障时大电流三相短路,电流中的直流分量、谐波分量较大。故障电流、电压的部分录波波形如图2、图3所示:
2.电流互感器性能及其回路测试分析。保护人员对相关电流回路的电流互感器极性和伏安特性试验。表1为伏安特性试验数据:
由测量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试验电流的上升,该电流互感器逐渐出现饱和现象。
3.WMZ-41A装置动作情况分析。从录波数据上分析,故障时因电流互感器饱和的原因,110KV I母线相约有15A差流,而制动电流为仅为负荷电流,大约几安培,小于差动电流。WMZ-41A母线差动保护装置软件(V1.XX)版本设计方面存在缺陷,电压闭锁功能不完善,区外故障引起电流互感器严重饱和而形成差动保护启动的条件,造成保护误动。
五、经验教训及防范措施
母差保护误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必须加强母差保护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以保证动作的灵敏性、可靠性。针对该起事故,技术管理方面要采取措施,以防止事故重复发生。配合生产厂家对保护装置进行软件修改,杜绝区外故障引发母差误动或误切母联。针对电流互感器在故障时易发生严重饱和,设计部门在设计安装电流互感器时,准确计算最大短路电流,并做好电流互感器的选型。该厂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南自厂已对该厂WMZ-41A差动保护软件进行了升级,版本由1.6B升级为1.6F,增加两项保护辅助判据:(1)波形对称判据;(2)间断区制动判据,升级前对区外故障的判据为半个周波,升级后延长为故障后1个周波,可以防止在CT严重饱和情况下保护的误动。
2.对110KV的4条线路万田II线111、万华线113、万安线114、万辛线115保护装置进行更新换代(装置由WXB-11S改造为PSL621C)。
3.研究110KV系统的运行方式,改变 110KV运行方式存在不合理的状况,在单母线差动保护动作时避免110KV对外供电全停。
4.加强保护装置的技术管理工作。
六、结论
本文讨论分析了WMZ-41A型差动保护装置在近区外故障时误动的原因,并对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了说明。我厂通过深刻分析事故原因、严格落实反事故措施,消除了该型保护装置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110KV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参考文献
[1]WMZ-41A型微机母线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
[2]WMZ-41A型微机母线保护装置使用说明书.
[3]贺家李,宋从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4.
[4]王春生,卓乐友,艾素兰.母线保护[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一、野生动物的国际狩猎
所谓野生动物的国际狩猎就是指在维护种群结构、保持种群数量的前提下,在限定的种类、地点、时间、数量以及方式下所开展的狩猎活动。桃山野生动物狩猎场是我国于1984年在黑龙江建立的第一个国际级别的狩猎场,目前我国已经在甘肃、陕西、青海、四川、新疆等省或自治区建成了25个国际级别的狩猎场。
2006年国际狩猎动物进行限额拍卖,此举立刻引起了国内媒体以及相关人士的关注,由于强烈的公共质疑,最终拍卖会被迫停止。所以,让群众充分了解到国际狩猎其实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野生动物保护手段,普及国际狩猎的知识,同时科学的管理我国所进行的国际狩猎活动,进而打消群众的疑虑。要实现科学管理我国的国际狩猎活动,就要注意以下几个点:(1)使狩猎的价格和国际接轨,以便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2) 逐步建立并完善狩猎收益的分配制度,保证狩猎的收入主要用于补偿和保护周围群众。(3)对于国际狩猎场的布设要进行系统的论证,制定出巡护、导猎以及安全等各种工作制度。(4)对被狩猎的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实行科学的、专门的评估方法,保证狩猎行为不会对野生动物资源造成损害。
二、野生动物的疫病疫源监测
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本身就是各类病原体良好的天然储库。在历史上,很多重大的畜禽疫病或人类疾病都与野生动物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禽流感、登革热 、狂犬病 、艾滋病等各自疾病,特别是2003年突然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传染型疾病使国民经济遭受到巨大的损失。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种冠状病毒主要来源于蝙蝠。目前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且威胁人类健康、造成重大损失的禽流感,也经研究证明该病毒是源自野生鸟类。各种野生动物的疫病已经对人类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为了满足加强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护卫生安全的需要,我国林业局在2005年年初开始了全国性陆生野生动物的疫病疫源监测体系的建设,各级的主管部门及时执行跟进,首批布设了450处县级、402处省级以及150多处国家级的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监测站。
但是,由于我国野生动物的疫病疫源监测体系基础薄弱、起步较晚、设施装备比较简陋。目前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1)监测的站点分布尚不完善,有一定的监测盲区。目前我国所布设的监测站点不能够全面覆盖候鸟所迁徙活动的整个区域,难以满足加强对候鸟和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监测的具体要求。(2)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监测工作的基础薄弱。目前的监测站点很多都挂靠于当地野生动物的保护站、救护中心等,且鲜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3)监测工作的经费严重缺乏,监测的预警能力不够。
三、野生动物产品的标志化管理
CITES条约中推荐的管理方法之一就是标志化管理野生动物和其产品。目前这种措施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为了开展国际多边贸易、维护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形象,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工商总局在2003年开始对我国的野生动物和其产品试行标记化的管理制度。近几年来,对蟒皮二胡,象牙制品,中成药(如羚羊角、鹿茸、犀角等),野生动物的标本进行标记,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对于我国野生动物的管理及科学利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我国尚处于标准化管理的初始阶段,所以我们既要遵循国际上惯例,又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所以,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1)逐步制定和完善我国的野生动物和其产品标志化管理的制度和法律依据。(2)完善我国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标志化的管理体系。建成审批、监管以及科技支撑的体系。(3)严格市场化准人、规范企业化运作。 (4)加强宣传我国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标志化的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宣传,使公众真正了解到标记物的作用和意义。
结语:野生动物是地理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保持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目前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还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虽然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研对待,仔细研究,努力寻求解决方法,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成为我国保护野生动物工作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夏咸柱.野生动物疫病与公共卫生[J].动物保健,2006(07):21-26.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21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 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
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
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 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
2.1 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
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
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
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
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
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
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
2.2 森林、草原植被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
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
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O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
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
2.3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
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 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
3.1 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
建立“生物通道”, 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
3.2 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
3.3 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
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
3.4 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
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铎,刘旗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邓彦,葛鸿,康海涛.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要点[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内容摘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在世界贸易规则体系中包含环境保护条款,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就出现了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中与贸易有关的措施和贸易规则中环境保护条款不一致、甚至冲突时的法律适用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两者的协调所应遵循的原则是:世界自由贸易规则不应成为国际环境质量恶化的原因;环境保护措施的采取,不应对世界自由贸易构成妨碍。
关键词:国际环境措施世贸规则协调
一、环境保护:从gatt到wto
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席卷全球,成为全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人们认识到:不保护环境,人类可能会毁掉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于是各国在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内立法重点的同时,也通过缔结国际条约的途径保护环境,并将环境保护渗透于一切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领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绿化gatt(《关税贸易总协定》)或者说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就被提了出来。1971年,gatt专门设立了“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小组,反映了gatt开始将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对待。“东京回合”达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表明,各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已经对贸易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并形成贸易壁垒,因而,消除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成了gatt法律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拉圭回合”的谈判以及wto的产生,使协调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乌拉圭回合”在“环境小组”和理事会工作的基础上,最后通过了《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根据该决定,wto设立了一个对所有成员国开放的“环境与贸易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工作宗旨就是在不违背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前提下,负责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贸易与环境两个领域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环境保护与贸易持续增长相互促进的目标。可见,在“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多个协定如《服务贸易总协定》、《农业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①都涉及到了环境保护问题。这表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并不限于环境保护理念渗入世界贸易规则,国际社会早就开始缔结专门的国际公约对各种危害环境的自由贸易进行限制。如针对象牙贸易造成对大象的大量捕杀而使其濒危,硬木贸易导致东南亚地区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甚至对一些国家的生物资源和林木资源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危险废物贸易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问题等。国际社会为此已经缔结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等环境保护公约,这些公约的宗旨就是通过限制贸易达到环保的目的,限制或禁止成员国的贸易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二、环境保护同自由贸易的冲突与解决
环境保护渗入国际贸易规则,现在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状况和经济实力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这两大阵营在对待贸易相关国际环境保护措施和世贸规则这两种不同的规则体系的态度上完全不同。发达国家鉴于自身环境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一方面有意规避或者不遵守有关的限制贸易的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企图进一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废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用世贸规则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求保护本国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则恰好相反,来自发达国家的生态侵略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怀有警惕的心理,他们特别重视这些发达国家是否能够遵守那些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保护规则。
由于发展中国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者,这就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使用世贸自由贸易规则来抑制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一致努力,现有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约定,已经包含着大量考虑发展中国家弱势地位的条款。但是,发达国家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双重优势地位却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为此,国际环境法把“发达国家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大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以求达到在环境保护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质的平等。在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内,wto规则也十分注意防止环境保护措施成为世界自由贸易的障碍,特别是防止其成为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口实。然而,在国际交往特别是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设置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也正是由于这些活动,常常引起国际讼争。所以,在当前国际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讼争,往往表现为环境保护措施与自由贸易规则之间的冲突。这就使探索如何协调环境保护措施与贸易规则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关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取得了积极 进展。
为了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成员方制定、采用和实施技术性措施,除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外,还应遵守以下几项原则:
1、必要性原则。成员方只能采取为实现合法目标所必需的技术性措施。这些合法目标包括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环境。
2、采用国际标准原则。成员方如需制定技术法规,而有关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拟就,则各成员方应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作为其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
3、协调与等效接受原则。各成员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就各自采用或准备采用的技术法规涵盖的产品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并鼓励各成员方积极考虑将其他成员的技术法规作为等效法规加以接受。
4、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成员方不应期望发展中成员方采用不适合其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的国际标准作为发展中成员方制定技术性措施的依据。即使存在“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发展中成员方仍可按照特定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采用某些技术性措施,以保护与其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本国技术、生产方法和工艺。鼓励发达成员方对发展中成员方在制定和实施技术性措施方面提供技术援助。
除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之外,《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简称sps)在避免成员方利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设置贸易壁垒方面做出了进一步规定。根据sps,制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除了需要遵守tbt所规定的前述四项原则外,还需要遵守“以科学为依据”原则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
按照“以科学为依据”原则,成员方应确保任何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都以科学为依据,不能实施或停止实施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如果在科学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某种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只能是临时性的,并应在合理的期限内做出科学评估。从美国与欧洲共同体之间有关牛肉激素问题的争端的解决来看,《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中的“以科学为依据”原则发挥了积极作用。欧洲共同体以在牛饲料中添加激素会危害人体健康为由,禁止从美国进口牛肉,而美国则认为欧洲共同体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将欧洲共同体诉诸世界贸易组织,结果欧洲共同体败诉。②
按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成员方在制定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时应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基础。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进口方对进口产品可能带入的病虫害的定居、传播、危害和经济影响,或者对进口食品、饮料、饲料中可能存在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机体可能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做出的科学分析报告。③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与进口方确定“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④有直接关系。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结果认为风险比较高,进口方确定的“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就比较高,采取的保护措施就相对严格一些;如果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结果认为风险比较低,进口方确定的保护水平就比较低,采取的保护措施就相对宽松一些。但是,sps规定,无论进口方确定的措施是严还是松,都应考虑将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贸易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目标。”⑤
从tbt和sps的规定可以看出,为了保护环境,成员方可以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但是wto规则对于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规定了限制原则,即:一旦成员方采取的保护措施违背了不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等,就构成贸易歧视或贸易壁垒。在1990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金枪鱼案中,就可以看到这些原则的价值。美国以保护海豚为由禁止进口金枪鱼,世贸组织则认为,美国的做法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和自由贸易原则,结果美国败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是认为美国不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动物,而是美国保护动物的做法违反了wto的自由贸易原则。换言之,如果美国对本国渔民也采取相同的措施,那么美国的做法就是恰当的了。正因为美国采用了差别待遇的做法,可以看出美国的真实意图不在于保护动物,而是以保护动物之名行保护本国渔民利益之实。
三、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与世贸规则的适用与协调
由上述可见,wto一系列规则实际上在努力协调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其具体表现在:它既明确规定为保护人类、动物、植物、自然资源,成员方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又规定这些措施不应成为歧视和变相限制自由贸易的手段。因此,wto既要扩大货物和服务的贸易,同时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寻求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查字典 网
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保护措施的初衷在于通过控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的产品以及产品生产设备和工艺的贸易来减轻对进口国的环境压力,本质上也是为了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wto规则与环境保护国际规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这种一致性丝毫也不能掩盖两者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它所规范的贸易通常明显地影响环境与自然资源,而wto规则主要是以贸易自由为目的的,贸易所涉及的产品本身并不明显有害于环境。
其次,环境保护国际条约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而wto规则是自由贸易全球化的产物。
关键词:国际环境措施 世贸规则 协调
一、环境保护:从GATT到WTO
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席卷全球,成为全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人们认识到:不保护环境,人类可能会毁掉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于是各国在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内立法重点的同时,也通过缔结国际条约的途径保护环境,并将环境保护渗透于一切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领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绿化GATT(《关税贸易总协定》)或者说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就被提了出来。1971年,GATT专门设立了“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小组,反映了GATT开始将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对待。“东京回合”达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表明,各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已经对贸易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并形成贸易壁垒,因而,消除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成了GATT法律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拉圭回合”的谈判以及WTO的产生,使协调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乌拉圭回合”在“环境小组”和理事会工作的基础上,最后通过了《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根据该决定,WTO设立了一个对所有成员国开放的“环境与贸易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工作宗旨就是在不违背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前提下,负责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贸易与环境两个领域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环境保护与贸易持续增长相互促进的目标。可见,在“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多个协定如《服务贸易总协定》、《农业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①都涉及到了环境保护问题。这表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并不限于环境保护理念渗入世界贸易规则,国际社会早就开始缔结专门的国际公约对各种危害环境的自由贸易进行限制。如针对象牙贸易造成对大象的大量捕杀而使其濒危,硬木贸易导致东南亚地区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甚至对一些国家的生物资源和林木资源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危险废物贸易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问题等。国际社会为此已经缔结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等环境保护公约,这些公约的宗旨就是通过限制贸易达到环保的目的,限制或禁止成员国的贸易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二、环境保护同自由贸易的冲突与解决
环境保护渗入国际贸易规则,现在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状况和经济实力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这两大阵营在对待贸易相关国际环境保护措施和世贸规则这两种不同的规则体系的态度上完全不同。发达国家鉴于自身环境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一方面有意规避或者不遵守有关的限制贸易的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企图进一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废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用世贸规则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求保护本国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则恰好相反,来自发达国家的生态侵略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怀有警惕的心理,他们特别重视这些发达国家是否能够遵守那些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保护规则。
由于发展中国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者,这就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使用世贸自由贸易规则来抑制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一致努力,现有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约定,已经包含着大量考虑发展中国家弱势地位的条款。但是,发达国家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双重优势地位却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为此,国际环境法把“发达国家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大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以求达到在环境保护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质的平等。在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内,WTO规则也十分注意防止环境保护措施成为世界自由贸易的障碍,特别是防止其成为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口实。然而,在国际交往特别是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设置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也正是由于这些活动,常常引起国际讼争。所以,在当前国际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讼争,往往表现为环境保护措施与自由贸易规则之间的冲突。这就使探索如何协调环境保护措施与贸易规则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关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了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成员方制定、采用和实施技术性措施,除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外,还应遵守以下几项原则:
1、必要性原则。成员方只能采取为实现合法目标所必需的技术性措施。这些合法目标包括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环境。
2、采用国际标准原则。成员方如需制定技术法规,而有关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拟就,则各成员方应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作为其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
3、协调与等效接受原则。各成员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就各自采用或准备采用的技术法规涵盖的产品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并鼓励各成员方积极考虑将其他成员的技术法规作为等效法规加以接受。
4、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成员方不应期望发展中成员方采用不适合其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的国际标准作为发展中成员方制定技术性措施的依据。即使存在“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发展中成员方仍可按照特定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采用某些技术性措施,以保护与其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本国技术、生产方法和工艺。鼓励发达成员方对发展中成员方在制定和实施技术性措施方面提供技术援助。
除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之外,《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简称SPS)在避免成员方利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设置贸易壁垒方面做出了进一步规定。根据SPS,制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除了需要遵守TBT所规定的前述四项原则外,还需要遵守“以科学为依据”原则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
按照“以科学为依据”原则,成员方应确保任何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都以科学为依据,不能实施或停止实施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如果在科学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某种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只能是临时性的,并应在合理的期限内做出科学评估。从美国与欧洲共同体之间有关牛肉激素问题的争端的解决来看,《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中的“以科学为依据”原则发挥了积极作用。欧洲共同体以在牛饲料中添加激素会危害人体健康为由,禁止从美国进口牛肉,而美国则认为欧洲共同体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将欧洲共同体诉诸世界贸易组织,结果欧洲共同体败诉。②
按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成员方在制定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时应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基础。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进口方对进口产品可能带入的病虫害的定居、传播、危害和经济影响,或者对进口食品、饮料、饲料中可能存在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机体可能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做出的科学分析报告。③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与进口方确定“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④有直接关系。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结果认为风险比较高,进口方确定的“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就比较高,采取的保护措施就相对严格一些;如果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结果认为风险比较低,进口方确定的保护水平就比较低,采取的保护措施就相对宽松一些。但是,SPS规定,无论进口方确定的措施是严还是松,都应考虑将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贸易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目标。”⑤
从TBT和SPS的规定可以看出,为了保护环境,成员方可以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但是WTO规则对于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规定了限制原则,即:一旦成员方采取的保护措施违背了不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等,就构成贸易歧视或贸易壁垒。在1990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金枪鱼案中,就可以看到这些原则的价值。美国以保护海豚为由禁止进口金枪鱼,世贸组织则认为,美国的做法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和自由贸易原则,结果美国败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是认为美国不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动物,而是美国保护动物的做法违反了WTO的自由贸易原则。换言之,如果美国对本国渔民也采取相同的措施,那么美国的做法就是恰当的了。正因为美国采用了差别待遇的做法,可以看出美国的真实意图不在于保护动物,而是以保护动物之名行保护本国渔民利益之实。
三、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与世贸规则的适用与协调
由上述可见,WTO一系列规则实际上在努力协调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其具体表现在:它既明确规定为保护人类、动物、植物、自然资源,成员方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又规定这些措施不应成为歧视和变相限制自由贸易的手段。因此,WTO既要扩大货物和服务的贸易,同时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寻求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保护措施的初衷在于通过控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的产品以及产品生产设备和工艺的贸易来减轻对进口国的环境压力,本质上也是为了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WTO规则与环境保护国际规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这种一致性丝毫也不能掩盖两者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它所规范的贸易通常明显地影响环境与自然资源,而WTO规则主要是以贸易自由为目的的,贸易所涉及的产品本身并不明显有害于环境。
其次,环境保护国际条约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而WTO规则是自由贸易全球化的产物。
再次,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是通过规范、限制贸易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实质是要对贸易可能给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直接控制,而WTO虽然涉及环境保护的条款,允许为了保护环境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但是其本质上是消除各种贸易障碍。
由于存在着上述差异,当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所采取的环境措施与WTO规则发生矛盾的时候,是遵守多边环境公约有关贸易的环境保护措施,还是遵守WTO规则所坚持的实行贸易自由原则?笔者认为,总体而言,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在WTO规则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换句话说,WTO的规则较少地考虑贸易对环境带来的损害,而多边性的环境保护条约却是专门针对贸易可能对环境带来的损害进行的限制性规定。因而,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应当优先适用。
但是,由于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是由相关国家缔结的,并不属于WTO规则体系,很难将其作为WTO规则的特别法。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根据公约的缔约方的情况来决定“法的适用”问题。对于既是多边环境保护协定又是WTO的成员方来说,即使在多边环境保护协定可能对贸易构成限制,在违背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则下,它仍然应当执行多边环境保护公约的贸易限制措施。因为,这些国家缔结或者加入协定的行动就表明它们愿意接受环境保护措施对贸易的限制。然而,对于不是多边环境保护条约的缔约国而只是WTO的成员国来讲,就面临难以克服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只有修改《WTO协定》,使其容纳或者兼容与贸易有关的多边环境条约规定的环境保护措施⑥,而不是取消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保护措施。
注释:
①《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在前言中规定:“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为保护环境……所必需的措施。”《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一开头就申明:“不得阻止任何成员国采取或加强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一般例外”中的b.款亦允许成员方采取或加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只要这类措施“不对情况相同的成员方造成武断或不合理的歧视,或不对国际服务贸易构成隐蔽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