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3 11:04: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方法;策略

一、概述

中学语文在新课程改革前已经进行了很久的实验研究,力求在新课改推行中能把教学和学生的特点紧密相连,教学活动比较能体现学生能力的综合发展。虽然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书已经不再是教教材,但是重用教材仍然是实现教与学并存、知识与能力共进的一个好措施。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紧紧跟随学科的新课改思路和新课程标准,力求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动求知的主人地位,教师多从辅助和帮助的角度进行教学引导。

二、从困境中做出突破

经过对当前中学教学组教师总结发出的各项研究论文的比对,笔者也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公开课、调研、问答等进行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了在新课改模式下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观念、课程结构等方面,教学改革的步伐还需坚定向前。

1.教与学行为不均衡

在传统经验教学的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没有及时跟随新课改进行转变,仍然把“教”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长期把教学当成课堂主要旋律,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二位,能力的发展更是被忽略。整个教学中,老师死硬讲解灌输的模式普遍存在,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因为学生无法自学掌握知识就只从自己的角度教学,而不考虑从学生的角度想办法引导学生逐步主动分析问题,掌握语文知识和应用能力。

2.知识与能力发展不均衡

中学语文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设计了很多的探究活动,这些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现能力等的发展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教师认为课标上没有表明重要性就忽略而过,这样对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是不利的。

3.课堂补差严重缺失

新课改重点要求学习与能力同步发展,中学语文课堂因此变得比较开放,很多学生因为基础较弱,出现知识漏洞,造成严重的偏科现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却没有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的环节。学生的知识有漏洞,其兴趣就会越加低落,最终其能力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三、找准方向,运用多种新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可以使用多种符合教学、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法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奋勇前进,改革创新。

1.结合做中学的理论,统筹教和学

整个新课改要求中提出了很多当前教育界运用广泛的教学理论,其中“做中学”的理论多处体现了对教学的要求,教与学结合成为必然趋势。中学语文开学前的备课环节是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案、学案的前提,但这个过程只能对教师认为的重难点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活动进行详细的计划,缺少对学生的了解,也不能具体地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课程活动和练习,掌握知识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所以,在上课时,教师还要在学案的角度编排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练习题、活动题等。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创设一个民主的、学生主动参与“在做中学”的课堂,引导学生竞相发表自己对于探究问题或现象、规律的看法,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重难点知识,发展自己动手动脑等方面的能力。

2.结合信息化手段提高各种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读书、教书的内容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改变,教材上的很多语文知识内容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需要由教师在课前做好取舍,结合信息化手段补充符合时代气息的内容,把课外的内容引进课堂,把学生能自学的和需要教师重点引导的区分开,把优质的视频、有创新见解的材料等引进课堂,以此丰富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打破原封不动的、按部就班执行的旧传统教学,灵活地进行变动,通过变革实现教学结构和课堂结构的创新。

3.注重探究性教学与日常教学结合

在语文探究教学前,教师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探究的阅读材料等。然后,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多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步骤,防止学生因为字、词等问题无从下手,或者出现贪图玩耍、偷懒现象。只有有目的地做好准备才能有目标、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语文知识和发展语言应用、表达能力。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有了很多思想、结构等的变化,同时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也在制约新课改在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中的推进,这需要教师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改进

策略。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1.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理清两个思路: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不仅要理清课文思路,更重要的是设法把自己的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也就是精心设计教学思路。第一、要重视导语、结束语的设计。一堂课开头几分钟导语很重要,好的导语能象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课就掀起一个小。第二、要选好突破口,选取课文中关键性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2.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唯一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如每堂课可以拿出五分钟开设“每课一成语”、“每堂一首诗”等栏目;还可以采取:①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阅读面,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②注入新观点、介绍新成果。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紧扣课文作引申、补充介绍相关时文佳作,如选取《现代毛遂――自辞》、《当代伯乐――改相马为塞马》等富于时代气息的新作让学生既拓宽视野又产生课外阅读兴趣。

3.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坚持“授人以渔”相机把各种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培养他们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鼓励他们不迷信课本和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

4.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主要是提高具体思维、联系思维和多角度思维水平。如对鲁迅《祝福》的题目进行思考: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而以“祝福”为题?这就是对具体问题具体思考。如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的理解,就不能只从文中找答案,而须联系作品写作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态度。多角度思维指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如司马迁《鸿门宴》中写刘邦,从政治家角度看他是一个有谋略、善决断之人,但如果从争夺天下的一代枭雄这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有野心、善权术的人。

5.培养自学能力,引入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优势;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疑问自主选择研究,从被动吸收发展为主动探索。同时还要发挥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整合性即: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三个重要环节,实现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为此开展课题学习活动,如由教师抛出一个内涵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学习成果――课题报告。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心理轨迹和理论框架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心理流向。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确定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心理轨迹和心理框架。

1.感知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激发

应把握好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利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给学生提供心理驱动力。如一方面使开讲艺术达到陌生化,即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转化为陌生对象,使学生感到新鲜并快速集中自己的审美注意;另一方面唤起学生的期待欲。

2.理解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认知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情感体验能力即学生与阅读内容实现交流与共鸣;二是学生对作品内容有所评价的情感反应。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春”中的瑰丽景致、《沁园春・雪》中的雄奇风光、心心相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这些形象无一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想象,呈现出生命的美与活力,已成为令学生心灵颤动的一种传递物。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情感需要开展教学,既能产生课堂吸引力也为课后学习储蓄驱动力。

3.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现代教学理论特别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倾向,对这种活动与倾向教师应善于正确引导,创设一个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心理环境,实现多种心理特征的良好组合。如对《西地平线上》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①引导学生发散性解读: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对自己体验过的“三次落日”进行概括描述,并自主解读课文,抓住景物描写和史实内容等多角度理清线索。②让学生观察“三次落日”画面视频,要求学生迅速抓住画面特点和内容,然后结合课文相应语段和所观画面的记忆创造性地复绘画面。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小学语文;措施

语文作为一种母语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过程,本身就是生活化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结合实践尤其是时展最新情况才能称得上是有活力、真正地掌握了母语。目前,网络资源愈来愈多,小学语文要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必须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语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更加生活化、人性化,学生才能更愿意学、学得好,并且还能够在长远上促使学生培养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阅读教学

能够选入语文课本的材料毕竟是少数,还有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文章在网络上也同样具有教学意义。因此,要借用网络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他们开展继续阅读,从而为他们的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1.利用网上资源深化课文学习。课文中的很多知识点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些知识点,教师就需要通过网络搜集这些材料,结合课文和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教授。一般来说,最好能提前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要求,让他们结合知识点自己寻找相关资料,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当然,教师自己是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网上资源拓展阅读范围。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这可以以人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某一历史事件为核心,还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为核心,搜集相关材料。在海量资源的充实下,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必然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利用网络开展写作实践

利用网络资源充实写作素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来充分写作素材,无论是写人、写物还是写事,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资料,这样就能够拓展学生的视界,让他们打开更多思路、思考更多的写作可能性,学习更多更好的语句。这尤其对后进生来说是一个捷径。

总之,在网络时代,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引领学生自由地驰骋其间,达到最优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光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J].魅力中国,2009(12).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9-01

1.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措施的必要性分析

1.1传统的教学措施与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认字、背书,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在于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知识能力应用与实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与教学理念下,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文的背诵、对字词的拼写,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这些书面中的死知识,然后应付完考试即可,完全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限制了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真正发展。

1.2传统的教学措施与学生之间的生活联系非常淡薄

语文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应当是非常紧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加深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地保证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下,教师很少会考虑到这一点,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完全削弱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中的生活特性。由于教学与学生之间的生活联系非常淡薄,所以就极大地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的提升。

1.3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处理不得当

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应当是以学生为主的,或者说是完全平等的,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教学之间应当存在一种水平的沟通交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下,教师完全占据的是霸权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被极大地限制。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途径,往往都是教师说怎样做,学生就怎样做,基本上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愿的途径,这极大地打压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氛围,严重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精心设计,优化教学预案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其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写一份教案,而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容量、教学形态,并据此设计出理想的、充满活力的教学预案,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首先,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详略得当”。课前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认真研究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设疑点,彰显亮点,进而做到详略得当,把课上得生动活泼。

其次,教学容量的设计要疏密相间,突出主旨,取舍得当,留给学生品味、咀嚼、消化的空间和时间。

再次,教学形态的设计要“动静结合”。所谓“动”,不是指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所谓“静”,不是指课堂鸦雀无声,而是指学生的深入思考。只有这样,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才能“活”起来,课堂才能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2.2加强指导,抓好学生课前预习

所谓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然而,审视当今的语文课堂,很少有学生能做好预习,他们的预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的预习指导没有做到位,导致了学生不知如何预习。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一,课文要多读,读通、读顺、读准确;第二,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做记号,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第三,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明白,并做个记号等。这样,学生按要求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能有重点地听讲,更好地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有重点地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3点拨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学生在课文理解、习题解答、技能训练中,由于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目标、手段等多方面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障碍,发生思维疏乎、偏向或终止现象。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那么,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

(1)揭示矛盾,引起思索。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

(2)搭桥铺路,由浅入深。在思维训练中,环节之间距离太远,或问题之间跳跃太大,都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应该有机地补充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环节,完备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前提,在跳跃的距离中搭起过渡的“桥”,铺设通幽的“路”,接通思维之线,使之由浅入深,流畅贯通。通过设置这样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连接起来,障碍得以突破,偏向得以拨正,思维沿着目标正常运行。

2.4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力、个性特长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让学生乐学。指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答疑、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

(2)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课堂讨论是理智的思想交流。别人发言时要静听,这是对别人意见的尊重。还要草草地记下他们想要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灵活、敏捷地做出反应。发言者必须合乎逻辑地提出他的看法,并且很好地证明他的看法,这是一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这是练习倾听的好机会。讨论时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不断寻觅,上下求索,就一定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碧海.关于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27-128.

第5篇

(一)传统的教学措施与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认字、背书,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在于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知识能力应用与实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与教学理念下,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文的背诵、对字词的拼写,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这些书面中的死知识,然后应付完考试即可,完全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限制了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真正发展。

(二)传统的教学措施与学生之间的生活联系非常淡薄

语文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应当是非常紧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加深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地保证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下,教师很少会考虑到这一点,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完全削弱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中的生活特性。由于教学与学生之间的生活联系非常淡薄,所以就极大地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的提升。

(三)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处理不得当

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应当是以学生为主的,或者说是完全平等的,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教学之间应当存在一种水平的沟通交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下,教师完全占据的是霸权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被极大地限制。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途径,往往都是教师说怎样做,学生就怎样做,基本上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愿的途径,这极大地打压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氛围,严重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措施改革途径

(一)尊重小学生的身心与个性特点

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措施,首先就是教师要学会尊重小学生的身心与个性特点,将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当中的绝对主体,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入的阶段,可以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内容作为牵引,首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找准切入点,带学生进入教学内容。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就会集中起来,相比于强行扭转其行为来说,学生的能动性能高,这能够有效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语文读物,一方面拓宽其知识接受范围,另一方面引导他们进行语文知识能力应用实践,并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二)调整授课策略

为了充分调动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师要重视自身授课方式的不断优化与创新,时刻保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首先,在课前备课阶段,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偏好和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备课,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其次,在教学阶段教师要重视授课方法的优化与选择加小组教学、游戏教学、儿歌教学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更多展示个性和表现的空间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一首麻字歌:“一点一横长,一撇下西洋,西洋两棵树,搓绳数它强。”和一首差字歌:“歪羊尾会做工,学习成绩真不行。”让学生很容易记住了两个字的拼写而且不容易遗忘。

(三)让学生掌握教学主动权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知识偏好、学习态度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难以满足每个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有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因材施教”,才能确保小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进行生字、生词的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单纯对学生进行一遍遍的听写是不合理的,应当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中的难点然后按照相关标准把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新一轮的复习和记忆再设计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自测题,在小组内部实现自我检测与自我提升,这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加大对学生语文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方法

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进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文科生认为语文非常简单,而理科生认为语文在高中阶段学习已经应付大学阶段的需求,因此不愿意多花时间学习语文。实际上,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对大学生的观念和人格进行塑造和培养。因此,我们应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有效措施与方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制的限制

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体制,过于强调学科建设,并且在所有学科中受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使得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并且,由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与职称直接相关,使得很多教师在评职称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没有专注在教学中,导致教学质量过低,从而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依然将古典文学、诗词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略了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和爱好的变化,没有及时在教材中补充新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没有与当今时代接轨。同时,在教材的设置上,依然沿袭初中、高中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原文进行阅读后回答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将大学语文当做大学阶段的课程,只是将其当做高中教学的延伸,对教学内容缺乏共鸣。

二、如何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面临着很大的阻力,我们应关注新时代中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结合当前的新文化和新思想,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认知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无法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大学生普遍不喜欢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应不断扩大大学语文的教学外延,并增加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首先,应打破原有思想的束缚,将一些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国外的文化等等,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学;同时,应适当加入与时代相结合的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增加学生喜欢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带着兴趣走入语文的世界,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大学生喜欢看的影视作品,或者适当加入网络语言如“喜大普奔”、“细思恐极”等,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是随着时展的、是与大学生活紧密相连的,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二)增强课堂上的互动

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涉及到升学率,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之后,就离开教室,没有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得大学生缺乏与教师的良性互动,无法与教师探索语文相关的知识与内容,渐渐与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隔阂,从而影响了对语文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不仅作为传输知识的载体,而应该作为大学生的朋友,分享在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让大学生能够慢慢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自觉寻找、学习与大学语文有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立“你讲我听”环节,让大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与同学分享自己最近看到的书籍、了解到的语文知识,教师对大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并且适当点评大学生的表现,让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丰富自己对大学语文的了解。

(三)将大学语文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

充分利用大学生校园生活自由、宽松的特点,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高中阶段相比,自由宽松的多。既没有升学的压力,,可支配的时间又相对较多,同时大学的硬件设施也较多样齐全,各种社团活动亦很丰富,这使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活动的主体性大大加强。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改变过去单纯以“讲”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结合大学语文的特点,分门别类实施多样化教学。例如,对于诗歌、散文的教学,以开朗诵会的形式实施;对于戏剧,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自写、自编、自演;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施影像教学等。

三、结语

大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在个人性格培养、世界观树立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是将其作为高中语文的延伸。因此,我们应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变革,促使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吉春,赵丽光.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0(01):61-65.

[2]闫红,崔伊飞.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03):283-287.

第7篇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育;教学现状;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职高的语文教学,仍然属于基础学科范畴,在整个职高教学过程中,它所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职高学生语文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因为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多丧失了对传统刻板教学模式的兴趣。如果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性的改变,对于职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极为有害的。

一、职高语文在教学时的普遍困境

职高语文教学疏离生活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虽然近些年来,很多地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很多思考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可因为职高学生尚没有在普遍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兼之他们的基础一般很薄弱,目前的状态仍然堪忧。而另一部分教师悲观地以为学生本来基础差、学习主动性差,如果过多地将生活同课堂联系在一起,讲求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必然会导致课堂混乱,因此不敢也不能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只好无奈地重用旧法、统治包揽课堂,使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差、学习能力更加得不到提升。

二、不同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方法

比如讲解《内蒙访古》这篇游记文章时,笔者考虑到很多学生可能对游记类文章兴趣不大,因此先给同学们讲解了我国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情况,拉近历史、地域同现实的距离,以此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拿出与内蒙古有关的图片,根据图片讲解赵武灵王与昭君的故事。这种学习思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游记类文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与世界形势,显得氛围非常活跃。而对于小说与戏剧之类的文章体裁,则完全可以安排同学们形成自主学习小组,组内利用课外时间自由排练,然后在上课时将文章内容表演出来。学生想要演好每一个角色,都必须认真了解课文及相关的时代背景,仔细体会角色的人物性格与心中想法。这种生活气息很浓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是极有帮助的,另外也可以培养其表演能力与合作能力等。应用文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讲此类文章时教师如果不设置有效的情境教学方式,则几乎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生活情境法的应用必可不少。例如在讲解应聘信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自己预先搜集一些应聘稿与应聘录像,或者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将这些资料拿到课堂上来进行模拟招聘的演练。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印象深刻地学会普通的应聘信写作。

三、课堂同生活相联系

语文来源于生活,很多职高语文课文所写的也都是生活常见现象,如果学生抓不到二者间的联系,而教师又不能加以合理引导,则毫无疑问会浪费掉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特质。教师有必要多多寻找生活里面的现实背景,从学生的视角形成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模拟生活的状态下轻松地学习语文知识,更好地感悟生活、理解语文。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后,可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其运用课文中提到的知识,模拟土特产品展销会现场,做荔枝的宣传推广演示活动。类似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上理解文章,丰富文化内涵,加深其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再如,很多职高学生都对作文学习非常头疼,而应用文写作又是职高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我们应当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到这上面来,让同学们多练习书信与条据写作的内容,学会用标准正确的格式进行应用文创作。这类文体中的基础知识能够给学生未来就业与工作提供极大帮助,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乐趣,就会更愿意主动去学习,由此开创出职高语文教学的新格局。

四、生活也可以成为课堂

语文课堂里有生活,生活中也随处有语文,教师必须善于找到生活同语文的关联,使生活变成学习的重要素材。具体的实施方法是:第一,在家族生活里寻找语文,家族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课堂,家族成员是学习语文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应当设计巧妙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语文知识。比如在进行写作课的时候,便可以将写作任务直接布置成对家族成员的描写,使之用更加生动化的语言形式表达家族成员的个性特点,因为同学们对家人是最了解的,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写作时不知道从哪里下笔的毛病。第二,语文同生活具有同样的概念外延,看报纸杂志,听电视广播,读古今名著,赏古迹名胜,无一不可以锻炼语文的各种能力。一些学生因为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便片面地以为只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就可以了,而将语文同生活脱离开来,这是不足取的。教师需认真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生活,并把思考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生活同专业知识贴得更近。比如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模拟现场招聘会与专业演讲,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水平,综合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而在具体的文章内容讲解时,也可以且应当加入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生活背景、社交礼仪、处事方式等,以使学生更好地在将来融入社会,提前培养其生存能力。比如在讲到《冯谖客孟尝君》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先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所产生的时代,再从文章的构思结构方面加以学习,最后使大家分别谈一下学习本文的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冯谖的处理事情的机智,并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社会生存能力教育。

五、总结

职高语文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不管在文体上还是在主题上,都体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但是无论何种文体、哪个主体,只要将内容同生活相联系,就一定可以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让语文教学生动起来,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春洪.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让语文教育走进生活[J].考试周刊,2010(12).

[2] 刘凤梅.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04).

[3] 范开玲.浅谈职高语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J].科学咨询,2010(09).

第8篇

关键词:分析与评价;农村;初中语文;情感渗透;探究与讨论

由于农村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环境比较差,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缺陷。本文主要结合这些问题与现状,对其情感的自身渗透进行简单评析。

在现阶段的所有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书本教材以及教师和学生是当前认知系统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当然同时也在教学过中将其情感现象充分体现出来的三个主要源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时,应重视好这三个主要源点。

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种课堂教学,它也是学生们内心世界中的精神家园。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读到一些优美又蕴含深意的词句。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将教材的内容死板、单调地讲述给学生,而是要通过自己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去真切地感受到这里面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真、美、善。另外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材中所蕴藏的感情激流进行准确的把握,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真实的感知和体验。

一、借助于书本中所潜藏的种种情感因素,实现以情导情

应该说,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已经成为启迪和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有利工具。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教材中所有的作品全都是作者自身情感的结晶,所以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例如老舍先生的名作《济南的冬天》所流露出的那种心情淑雅的动人之情;《社戏》所体现出的那种童年欢乐之情。当前的语文教,内容极为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应教学时,去应用这些感情极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并在引领学生对其认知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地去领会其中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

二、教师应在教学时,赋予一定感情,实现以情育情

在当前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采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措施与手段,来不断地丰富学生自我内心世界中的情感。

1.以境生情

应该说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学情境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在教学时应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手段,努力地营造一种适宜的教学情境。比如冬天下雪时,教师依据实际教学进度,来学一下有关于雪地文章,像《沁园春·雪》。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更为形象地感受其中所描写的内容,同时也能身临奇境地感受文章中所流露出的那种澎湃之情。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主动地去创设一种适宜的教学情境,像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放一些有关苏州园林的照片以及视频来让学生感受,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自身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热情。

2.朗读现情

教师在进行文章范读时,应依据文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情感变化来主动地去调整自己的语速以及情感变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能够知道在阅读文章时,该用怎样的情感。比如朗读《珍珠鸟》时,教师应始终保持一个平缓的速度,并用轻松欢快的感情朗读下去。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都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情感,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自身语文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内心的情感。

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学生怎样去认字,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语文来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将语文教学赋予一定情感,实现情感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发光.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教育革新,2009(10).

第9篇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着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教学改革,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了,要短时间根除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仍然采用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总是自己在讲台上说,学生在讲台下抄。而且,课堂上的内容总是围绕着书本上的文章进行,没有任何的延伸和展开,这样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难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效。

(二)师生之间关系死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需要师生之间互动的,也就是说既要有教师的教学,又要有学生的配合。但是,在一般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总是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学生就只能仰望着他们,这就使得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敬畏,而老师也没有对学生表示出尊重,这样就难以让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难以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只敢遵从,不敢提出质疑,只会让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完善自己的知识,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高。

(三)课堂互动流于形式,教学深入程度有待提高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将师生互动作为教学主要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陷入形而上学的怪圈,只注重了形式上的教学改革,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实施探究学习,实际上在教学载体的组织、学习线索的设置和整个教学流程的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课堂教学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理解与掌握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四)教学延伸环节欠缺,课后弥补拓展效果不佳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建立立体教学体系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能够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尤其是在发挥课外兴趣活动,巩固课堂教学成效方面存在不足,教师忽略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没有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与提升活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较为薄弱,各种教学资源整合效果较差。

二、有效突破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困境的措施与途径

(一)以语文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直以来,授人以渔是提高各科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笔者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更加高效便捷的学习方法,从而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如虎添翼,首先,笔者强化了预习技巧指导,让学生坚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既能够解决生字词等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对照思考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还要将难点问题提炼出来作为下一步探究的重点,这样的预习技巧能够让学生有效增强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了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指导,要求学生一人为主、其他学生密切配合,以这样的方式提高重难点的突破成效,防止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的状况。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进行记忆技巧的指导,教给学生形象记忆法、框架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多种形象的记忆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记忆的效果具有较大的帮助。

(二)以拾遗补阙计划帮助弥补薄弱环节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一定要注意夯实基础,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一些知识点或章节进行回头看,运用拾遗补阙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成果、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笔者在每一课、每一阶段的教学之后都进行一些检测活动,检测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总结梳理出来作为下一阶段学习中予以兼顾的地方,这样既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段段清,同时又能够有效筛选出学生在不同阶段存在的难点,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复习巩固的针对性,增强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以现代师生关系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作用较显著,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洞悉初中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较为敏感,情绪比较善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端正角色定位,不要将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老夫子,要善于沉到学生中去做他们的朋友,以这样的思想理念经营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基础与技巧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拉近师生距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