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代文学的收获和感悟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3 11:04: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代文学的收获和感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古代文学的收获和感悟

第1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儒家用世精神探讨分析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者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儒家用世精神。这种精神突出表现在,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者期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入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体现个人的价值。儒家用世精神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创作者处于意气风发的状态下,以当时社会等级秩序为目标而奋斗。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慷慨激昂,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多以立志、立功、立德为思想主线。其次,是创作者处于失意时期,选择追求精神乐园超凡脱俗的精神状态。处于这时期的创作者大多游山玩水,享受自然风光,文学作品多以娴静悠然为主,向往在世外实现人生价值寻找人生乐趣。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能够看出儒家用世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儒家用世精神的基本内涵

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用世精神”,在很大从程度上表现在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其主要意思是说明人生于世需要为整个世界、社会作出贡献,从而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儒家用世精神的主要思想是提醒世人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对人生充满激情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与磨难,要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事情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儒家用世精神主要是警示人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作用力非常小,无法逆转人世间出现的很多不幸与磨难,但是只要通过自己的付出与努力,即使不能有很好的收获也可以做到无悔于心。

孔子可以说是儒家用世精神体现最为突出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一生都面对着入世不成的打击,空有治国方略却不得伸展。孔子的一生都在为整个社会以及统治阶层的治国之道而奔走。虽然他最后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能够成为流芳百世的大圣人无疑是他不放弃积极追求的结果。

孔子所处的社会发展时代中,并没有社会主义也没有民主选举,更没有任何的革命运动。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要想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唯有被君主赏识,才是最有效的途径。以此从政治层面来看需要真正做到有所作为,很多文学作者唯有通过文学创作的途径让世人知晓自己的用世才能。纵观我国古代的整个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无论是李白、范仲淹或是苏轼、辛弃疾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各自的用世精神,在文学表达过程中由于作者在用世道路上的发展不同,具有不一样的文学情感表达。

2、儒家用世精神在文学载体上的体现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作品载体中儒家用世精神体现的方面也不尽相同。以儒家用世精神的角度上来分析,古代文学作品要体现儒家用世精神,需要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文学性与服务性于一体的精神思想,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催生出了各种文学体裁类型。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者不同程度上都凝结了作者的用世精神,其中有部分文学作品积极表达了作者的个性与思想,在体现出儒家用世精神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的独特性。如李白的文学作品极具个性,被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陶渊明悠然自得的田园派代表。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治国用世之道,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当作虽然表达出了儒家用世的精神,但也带有浓厚的个人性格特征。

在我国优秀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中,文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朝代的更替,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体裁。除去诗歌在我国文学发展中这条重要引线外,唐代传奇也是其中辉煌的一页。唐朝的传奇小说最初创作的目的带有十足的实用性,注重用创作文学作品验证文学作品创作者的诗文以及写作造诣。传奇小说具有创作过程连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创作时间长等特点,在表达儒家用世精神时虽然没有诗歌的方便快捷,但是表达的意义深远,并且通俗易懂便于百姓阅读。从两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分析发现,以诗歌表达自我理想抱负的作者通常积极寻求能被君王赏识的方式,而传奇小说更注重在百姓生活中进行警示实现自我思想,例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的三部短片小说,无不教导人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3、儒家用世精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从儒家用世精神角度上来说,自诗歌出现时期起,大致从“言志”、“情态“到“写意”最后发展到“传神”,这一连串的思想模式都表现出,这一体裁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重点向创作者的心理转变而发展,在于强调创作者的内在精神与神韵的统一。由此看来我国大部分的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者均属于表现型的创作者,而非再现型创作者。例如在杜甫的诗词中很少提及现实主义细节,主要以抒怀为主。又如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各路诸侯,以此希望得到君主任用。尽管最后孔子并未如愿,但在后续的文学创作中并未提及在用世追求中的事迹,而是注重表达自我感受与以及感悟。由此表明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者儒家用世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

结束语:

在儒家用世精神的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呈现出两面性。既以通过进入仕途实现个人理想,或至于世外对他人进行感悟,实现自我价值,本文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促进有关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成教专升本“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科研素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的成教古代文学教学却陷入了一种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尴尬境地。其中固然有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成教古代文学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所致。本人从事成教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二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在现行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变革,考试形式的转换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惟其如此,才能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成人教育的教育目标。

一、因时制宜,选用合适教材

加强成人专升本高等教育,须从课程的设置入手。首先在教材选用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成教特色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尚缺乏统一的“专升本”中文本科教学大纲,没有适合自己特色的教材。据了解,很多学校借用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普通本专科教材用于成人教材。其教学内容与专科阶段多有重复,难以激发专升本学员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有特色的成教人才。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上有明显的不同,在选取教材时,应突出成教特色。

(二)避免教材老化

“游史朱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权威版本,学术底蕴扎实,在体例、选篇以及对作品的评价上大体是公允的。但因时代因素,其思想体系和一些学术观点已显陈旧,选篇上也有重政治教化而轻艺术价值的倾向。以此来规范以自学为主的“专升本”课程的教学,有悖于教师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培养能力这一根本宗旨。此后学界也出版了一些角度新颖、立论高远的古代文学教材,但有些提法尚不够严谨。在目前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本种类繁多、选材不一的状况下,教师在选用教材时,既要考虑学员的学习目的和实际需求,及时关注学术动态,捕捉最新学科信息,丰富教材的内容,还应增加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以弥补上述教材的不足。

(三)加强教材建设

要大力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化、成人化的教材体系。有条件的可以编选具有成人教育特色,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合适教材。针对目前教育改革的形势及专升本学员实际需求,我们在编写本文由收集整理指导思想和编写体例上有比较大的突破,先后编写了“古代诗歌专题”、“古代散文专题”、“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等讲义和配套的文学作品选,形成了一套适合专升本学员使用的初级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明年可以正式出版。这套教材在充分吸收学科前沿信息的基础上,从文学体裁的演变发展以及各种文体的传承关系出发,阐述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专升本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对文学作品选,在不忽略道德价值思想价值的前提下,加大了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品的选读。同时,有选择地向学员推荐其它读本,并鼓励学员课下根据个人兴趣,阅读有关作家的专集、选集乃至全集,拓宽其阅读视野,这样既保证学员考试中有章可循,又不囿成见,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事实证明,我们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所有学科教师年年被评为最受学员欢迎的教师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本学科最早被评为学院重点学科和重点教学团队。

二、因人制宜,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我们不必纠结教学内容到底是以文学史为主还是以作品选为主,应根椐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在确立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方法传授

专升本学员已具备基本的古代文学知识基础,教学重点不宜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传授研究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既要拓展学员的文学史知识视野,培养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人才。因此要着重引导学员学会如何学习、学好这门课程,怎样阅读分析古代诗文作品和评论人物形象,如何思考探究有关学术问题等。

(二)突出师范性教育

成教专升本中文学员多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师范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因此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从教素质和从教能力的培养。一是重点拓宽学员的知识领域,进一步提高学员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二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密切关注中学语文教改实际,及时调整教读篇目,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三)突出时代性教育

这既是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专升本学员现代意识的必然要求。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识的老化和僵化。若让这门古老的学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学中就应密切联系成人学习特点,从专升本学员的实际出发,关注学术发展动态,不断吸收学术界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把握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性问题,让学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接受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我们在教学中除了积极吸纳新的理论、方法,及时更新完善中国文学史知识和观念外,还有意识地去挖掘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研究性、创新性等现代意义,使培养学员的综合素养落到实处。

三、因材施教,彰显成教特色

许多论者指出,古代文学课程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单一与陈旧,明显不利于成教学生发挥主动性,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成教专升本学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教学手段仍停留在只见“工具不见人”的层次上,或者满堂灌、一言堂,势必影响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教与学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学方法上必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有的放矢,突出成教特色。

转贴于

(一)强化学员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往往主宰了课堂的话语权,使得知识传授几乎完全变成了单向的信息发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也是导致部分学员不愿意学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了解、把握专升本学员的学习特点,做好角色的转变,从传声筒的位置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重点由教师把知识“讲”明白转向引导学员自己去“探”明白,使学员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去获得知识,完成自我的提升。这是成人教育课堂所要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课堂上教师可适度地综合运用答疑式、点评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方法有效组织教学,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师生真正互动起来,这样使学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更充分地自主研讨。这种学习方法既可以强化和突出学员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思辨和实际写作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革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是面向新世纪教育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必将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知识信息量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投影、教学课件等,就会相应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阐释,既可以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缓解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减少之间的矛盾,同时,较之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得以充分地体现。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作品,意蕴丰富,韵味无穷。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古典诗词与音乐、绘画等其他传统艺术相融互动的优势,借助声频、视频等形象的直观画面,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弥补其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员对诗词意境的感悟,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设多样化的专业选修课

选修课有助于拓展学员的专业知识领域,提高知识研讨层次。特别是古代文学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单靠有限的必修课课时的学习远远不够。因此对于专升本学员开设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安排上,既要考虑到专业的学术性,又要兼顾学员的实际需求,即从教能力的培养。如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建安作家研究、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专题作家研究,既可以开阔学员的学习思路和知识视野,也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选修课的开设还要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需求,这类课程应占有有一定比例,如“中学古诗词欣赏”、“中学文言阅读”、“中学古代小说分析”、“古典诗词与学生人格培养”、“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等。这些专题讲座的开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更能激发学员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第3篇

为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促进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人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古文学习已经渐渐受到了重视,小学阶段要求必背古诗70首,每册课本中也涉及了古诗词的学习。

纵观整个小学教材,除了古诗词,还有很多文章涉及到了古代的经典文学,如文包诗、名著改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价值让古文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从初涉古文到走向经典,实现与中学学习的衔接呢?

一、多元激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古文离学生的生活已经遥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用古文导入阅读教学岂不南辕北辙?其实不然,一位老师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没有采用常用的解题或介绍人物的方法导入,而是请大家猜谜。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上面摘录了《三国演义》中对张飞、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描写,老师边念边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当老师念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哪里还顾得上举手,争先恐后报出了“诸葛亮”。学生对这个人物太熟悉了,而且对他的智慧充满了崇敬。老师还不忘相机对诸葛亮的“隆中对”进行介绍,为学习课文打下伏笔。当老师再读“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声若巨雷,势如烈马,手提丈八点蛇矛,好不威风”时,出现了争议,有人认为是关羽、有人认为是张飞,老师不置可否,紧接着又读了一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答案。谜面用略显通俗地古文形象地描绘了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学生很容易就猜测出了谜底。这是教师第一次将经典阅读中的文字以游戏的方式出示,既显得简单,又十分有趣,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经典阅读中这一类文字的表达魅力。

二、回归原文,深入体会人物品质

受到学生身心特点的限制,如果说中年级还是老师带着学生阅读经典、走进经典的话,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自主阅读能力的增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古代文学的阅读会更主动,收获也会更多。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一位老师只是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但在课堂伊始,学生在介绍背景资料时运用了大量的典籍文献,阅读了《报任安书》,并引用了司马迁在受到宫刑后的一段话:“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局则忽若有所之,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来表达他的生不如死,有的同学又用自己的语言对这段古文进行了讲解。

学生对未知的事物都是好奇的,特别是读到作品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呐喊、愤懑、不平与痛楚时,共鸣油然而生,于是更急于、乐于、善于阅读文中的故事。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又穿《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描写,并在反复品读中发现文章以第三人称来写,而这段古文是第一人称的直接表达,其更真切可感,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司马迁后来的所为产生敬佩之情。

三、拓展迁移,让古文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

小学生的记忆库中至少有必背的70首古诗,但没有多少机会让他们吟诵,更不要说运用了,于是一首首经典诗歌在背颂后又被渐渐遗忘。那怎样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时刻帮孩子回顾那些经典呢?一位老师在教学郑振铎的《燕子》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篇课文的第二节描写春景的句子很美,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头脑中都留下了一幅幅春景图。老师这时话锋一转:读着并欣赏着这美好的景色,你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哪句诗歌呢?谁想起了,谁就是小诗人,请大声吟诵。这一说,学生的诗库被激活了,有的直接背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将课文与古诗结合:二三月间,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真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孩子们俨然变成了小诗人,一首首诗歌脱口而出。老师又即兴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了几首,学生们吟诵得更欢了。

在这样反复的阅读文本与吟诵诗歌相交替、融合的过程中,名家的经典散文作品在孩子的眼中更具画面感,学生对文字的体验也更丰富了,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整节课如诗如画,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节课中,学生会背文章了,复习与运用了古诗,想象力、感悟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探究典故,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第4篇

一、着重朗读,品味韵律

文言文朗读训练很重要,因为文言文语言简练,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可谓跌宕起伏,一咏三叹,有绕梁三日之感。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能让学生从中领略文言文典雅的语文魅力,如古代私塾学习《三字经》一样,在读中体验、理解、感悟,这为学好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小班化教学中如果进行文言文朗读训练呢?我平时采取的是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在预习阶段,进行自读。如有什么困难或错误,尽管出现,只要学生能自我朗读全文即可。学生在自读阶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一对一纠错朗读,即互相读给同座听,彼此纠错,互相评议,共同提升。

第二步: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老师进行示范朗读。在示范中,提醒学生注意比对,检验出自己在朗读上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解决问题之后,再一对一汇报朗读,即学生自觉到小组长处进行汇报朗读,由小组长进行点评和记载,分优、良、中三个等级。能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顺畅朗读为优;字音读错不超过四处,节奏把握错误不超过3处,能较为熟练朗读为良;其次为中。

第三步:学生在巩固提升阶段,进行精确朗读,注重情感体验,要读出轻重缓急之气,读出抑扬顿挫之调,读出跌宕起伏之感,读出文言韵律。笔者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有利时空,采取辐射式教学指导方式,即精心指导朗读语感好的几个学生,再由其辅导其他同学。达到相应的程度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展示,这其中对朗读较为困难的同学,笔者再进行个别指导。如能正常进行文言文朗读训练,必然会提升学生文言语感,提升文言学习的自主能力。

二、从知识的讲授走向自我整理和迁移

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比较繁杂,实词、虚词、特殊的文言现象等,可谓千头万绪。平时教学中,千万不能一味的以讲代学,否则会陷于文言知识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久之,学生会失去兴趣,疲于应付。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好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去收集、整理、归纳,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迁移,方能“一览众山小”,凌驾于琐碎的知识之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笔者同样采取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在预习阶段,进行自我整理。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渗透文言文字词句常见的知识点及考点,从哪些方面入手,让学生心中了然。如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如翻译句子要做到对、增、删、调四字口诀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即可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学习、筛选、整理,能很好的把握学习的重难点,突显出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疑惑点,便于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同样,在自我预习阶段,可以采取一对一互助的方式,互相纠错和补充。

第二步: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笔者提出相应的文言知识点要求,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预习成果展示和难点质疑,生生互动,将知识点逐一呈现,层层剥落。最终由笔者对绝大部分同学的知识困惑点进行解答和强化。

第三步:学生在巩固提升阶段,笔者提出相应的文言知识点要求,采取同座之间互出试题,当堂检测的方式进行及时巩固(可以让两对学生板演,其余在座位上完成)。检测结束后,及时公布成绩。课后笔者将学生互出的试题收齐,逐一检查,下一堂课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质量和检测质量进行相应的点评,并进一步提高要求。通过以上学习方法,能让学生轻松学好文言文,提升知识的自我归纳和演绎能力。

三、从“言”的教学走向“文”的感悟

要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我们的教学还要从“言”走向“文”。现在很多教学,只是注重文言字词的识记,把学生推向知识的“泥淖”,体会不到文言文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哲思感悟,而往往这才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所在。我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扫除了字词句的知识障碍,把重点放在“文”的感悟之上。和学生一起徜徉于历史的长河,看风云变幻;漫步于美丽的河山,看英雄折腰;与古代圣贤对话,领略豪迈的情怀,同欢共泣。穿越古今,感悟生活,品味人生。这一环节学习,笔者也采取三步法:

第一步:背景资料的收集。学生在预习阶段,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资料的查找,收集整理作者相关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对把握作者文中所蕴含的情思,深刻步入作者的精神家园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步:名篇名句的赏析。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笔者引领学生对名篇名句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赏析,去窥探作者的精神世界。如《小石潭记》中“寂寥寒骨,悄怆幽邃”,我们结合写作背景,再设身写作情境,配乐朗读,不难体会到作者仕途不顺、命运多舛的孤寂凄凉的心境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怆之情。

第5篇

[关键词]戏曲教学;改革创新;文本;模式;评价

[作者简介]赵筠,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助教,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77-03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和文学之间的天然联系,使之与诗歌、散文、小说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样式,成为高校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之一。然而,就其本质而言,戏曲是一门包含着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和美学内涵的独特性,让戏曲艺术呈现出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品格风貌,对戏曲教学手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当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文学的戏曲教学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1)重“案头”,轻“场上”。教师往往重视作家生平和戏曲文本的解析,忽略戏曲自身的音乐性、表演性特点。这种单纯以“文学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戏曲艺术的本质,同时也加剧学生对戏曲的隔阂感、疏离感。(2)或囫囵吞枣,或浅尝辄止。戏曲内容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课时遭到严重挤压,教师主动或被动地放弃戏曲教学,这既是由于古代文学总学时配额的不足,也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重视程度有关。以上这两个问题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淡漠和反感,如何在遵循戏曲本质的前提下创新戏曲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成为横亘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戏曲作为一种有声有色的文学,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挖掘戏曲文本下掩藏的多重价值,揭示戏曲经典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动之美,利用图片、影音资料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努力建构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世界,使学生在审美中得到理解、在鉴赏中得到感悟、在实践中得到收获。笔者试以明清传奇《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为例,浅谈笔者关于戏曲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实践。

一、文本赏析要“有的放矢”

戏曲教学固然要依托戏曲文本,但绝不止于向学生传递作家生平、剧本故事等基础知识,还要对作家创作思想进行解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和赏析时,应注意从剧本的结构、冲突、文字三方面入手。李渔有论:戏曲创作以“结构第一”,剖析剧本结构,将帮助学生在整体上认识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领会其创作意图。如孔尚任《桃花扇》,全剧40出,分上下两本。情节波澜丛生,线索纵横交错。讲授时应抓住剧本的双线结构,在“侯李离合”一线拈出“桃花扇”这个重要的主题意象,串联起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最后撕扇的情节发展过程;在“南明兴亡”一线突出正反忠奸两边阵营的强烈对比和激烈冲突,随着主要人物行动勾勒出情节发展的线索;最后,将视线聚焦第四十出《人道》:“呵呸!两个瘢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引导学生分析剧作“大收煞”处的真实用意,思考“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的构思布局,从而领会“借离合之情,发兴亡之叹”的作品主旨。

戏曲文本赏析是一项融合画面感和音律感的审美体验工程,应把它当成一次带领学生体验戏曲文字之美,感受戏剧冲突的心灵之旅。徜徉在“珠落玉盘”充满韵律节奏的文字之间,《牡丹亭》“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一立小庭深院”的怡人,《桃花扇》“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的愤懑,《长生殿》“下金堂,笼灯就月细端相,庭花不及娇模样”的惊艳,其生动形象的画面之美无不令人动容。再从戏剧冲突来看,《闺塾》春香和陈最良的活泼与保守,《却奁》中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的壮举与奸党的龌龊暴行,《絮阁》杨玉环的争风吃醋与李隆基的尴尬遮掩,这些激烈的戏剧冲突无不鲜明烘托出人物形象内涵。由此,文本分析从“结构之精严”,再鉴赏“文藻之壮丽”,最后观照“寄托之遥深”,才能使学生认同作品的价值和魅力。

二、教学模式要“别出心裁”

从本质意义上说,戏曲是以舞台演出为中心的艺术。李渔论金圣叹点评《西厢记》是“文人把玩”,只得“文字之三昧”,而不知“优人搬弄之三昧”。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也说:“戏剧就是一首可以上演的诗”,“是以动作为形式的诗歌”。可见,文学和表演是戏曲的“两翼”,戏曲文本的讲授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平面的“戏文”印象,而无法展示戏曲另一翼――“曲”和“舞”的品格。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曲学大师吴梅于北大授课时,就采取了讲唱结合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当时引起一定范围的争议,却不失为当代戏曲教学改革模式的滥觞。

为使学生感受戏曲之“搬弄三昧”,教师应该努力更新教学模式,设计新颖且多样的教学环节:一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突出经典作品的舞台性和艺术性,将表演搬上讲台,营造课堂氛围的“剧场效果”。试问,《牡丹亭》里春香的顽皮捣蛋,陈最良的迂腐守旧,杜丽娘的端庄大方,哪一点离得了动作的配合?通过现场表演,学生近距离接触戏曲的音律形动,从听觉和视觉上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研习的兴趣。笔者曾邀请学校戏曲协会成员在课堂上演唱《牡丹亭》“游园”及“惊梦”选段,听课学生的情绪随着表演者的一举一动发生变化,时而凝神屏息,时而交口称赞,这种当场就“攫住和感动观众的艺术效果”,正是戏曲教学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随堂调查的结果表明,有近9成学生乐于接受戏曲教学的剧场效果,近8成学生愿意或渴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戏曲。另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相关图片和影音资料,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软件展示和播放,以弥补自己“场上”表演功夫的不足,加强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近年来戏曲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改编之作,如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和田沁鑫的《1699桃花扇》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典型,二者都打着“青春”的旗帜,以忠实原著的剧情,美轮美奂的舞美,婉转流利的唱腔,征服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心。令一度门庭冷落的昆曲焕发出新的生机。笔者在课堂上播放“青春版”《牡丹亭》视频,当即有不少学生表示,他们对《黎潇云语》中为汤显祖投水的痴情女子、《蛾术堂闲笔》里因“杜丽娘”不能自拔的名伶,均产生了感同身受的共鸣,这说明恰到好处的采用戏曲影音资料,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此外,重视剧场效果的新教学模式,展现戏曲的音律之美和形动之美,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戏曲在新时期下生存发展的命题也有启发意义。

三、评价手段要“另辟蹊径”

“评价”是教学体系的末端工程,它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直接反映,也是推动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然而长期来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缺乏学习戏曲的兴趣或应付了事。从戏曲传播和受众的角度看,多媒体技术在戏曲教学中的恰当应用,形成良好的视听效果和积极的师生互动,而创新的评价手段则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消除其对戏曲的隔阂,扭转戏曲教学“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这里的评价手段主要指:(1)指导学生“场上”表演;(2)鼓励学生改写戏曲剧本。以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学生处在创作主体的心理情境中,从戏曲受众向创作主体转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就会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获得快乐,最终取得进步。

运用新的评价手段时,为避免学生脱离文本,教师应遵循三点指导原则:首先,要确保评价手段的可操作性,因材施教,鼓励有艺术表演天赋的学生演唱。其次,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要用开放宽容的眼光对待“古剧新编”,譬如不要求学生严格按音律填词,允许用白话语言改编;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允许“穿越”内容的出现。但是要强调,任何形式的改编只有一个目的,即加强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思考。最后,师生要及时进行学习反馈,通过点评、讨论、总结的形式巩固学习成果。

笔者曾布置学生改写《牡丹亭》《长生殿》两部传奇,得到了比较积极的响应。有学生尝试将《牡丹亭》情节改为男女主角的“大梦一场”,通过比较《牡丹亭》“由虚人实”与《长生殿》“由实入虚”两种艺术构思,分析汤、洪审美心理和主题思想的异同,有学生把《牡丹亭》《长生殿》的生死爱情置于当代社会中进行考验,展示古今爱情观、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新事物的产生,总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生,学生先对旧作有一番披肝沥胆的考察,才能寻找到创新的突破口,这对刺激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延伸学习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6篇

关键词:文学欣赏;青年人;综合素质;重要作用

品味文学,无论古今中外的,在欣赏中青年人均可以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在品读中可以去深深体味作者在写作文章时的时代背景、时代感情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流漏出的辛酸苦辣。这些对于青年人来说,益处无疑是巨大的,文学作者把自己一生的阅历,所学等汇编成文学供其欣赏,虽然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是这些文学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文学基础,对于他们的学习乃至生活成长很有好处,有利于他们培养自身的人格、为人处世的方法,稳定他们的品性,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指引,同样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心胸得到了开阔,很有益处。

一、感悟生活、明事理

在欣赏文学时,可以较好的了解文学反映某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还可以了解某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可以了解许多现今社会没有的文化内涵,通过欣赏文学的内涵,可以令自己对生活有所感悟,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欣赏中成长与进步。有句名言这样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代文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欣赏他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历史的兴替,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人物中,去反思自己,好明白自己的得失,然后加以改M。不如《史记》,写了很多的人物传记,有许许多多的王侯将相,他们的成长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只要我们善于“吾日三省吾身”,发扬自身优点改掉自身缺点,这些对于我们的成长益处是颇大的。欣赏《诗经》,可以了解学习的很多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育我们学习应该经常的去温习去回味,好可以稳固的掌握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育我们对待朋友应该真诚,应该欢迎朋友的到来,好好招待,为人处世道理不言而表。读《二十四史》,青年人可以清楚的了解历代王朝的兴衰,细细品味他们兴衰的缘由,其中很多道理可以用到他们自己身上,比如有些王朝帝王贪婪好色导致王朝腐败最后失败,教育我们应该勤奋自洁,时刻与贪婪好色保持好距离;为何会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源于帝王勤政爱民,这在我们成长中应该时刻谨记,对待我们身边每一个人应该坦诚相待,互相交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够明事理,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三字经》、《读“三言”,长见识,明事理》等很多教育我们明事理的文学作品,只要我们熟读几次,明白其中道理,对于我们的成长好处是一生相伴的,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深思。

二、满足精神需求、愉悦身心

品读文学作品,这其中的乐趣太多,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李白旷达诗句:“大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我们心中压力巨大时,读到这样的旷达的文字,青年人会感悟到生活乐趣其实是固定的,只要我们身心开阔一些,很多压力只是“纸老虎”,根本不足为惧,然后微微一笑,身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游离在外的青年们,每逢佳节不在家乡思念家乡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好像千百年来专门是为他们所写一样,读到这样的文字,游子们心理上会得到许多安慰,精神需求的到满足,身心的到愉悦。文学欣赏给人以情绪的激动和感觉的快适,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愉悦。常年工作在大城市,工作R力巨大,周末去野外散心,这时候一本《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体验到陶渊明先生当时田园生活是何等的潇洒,然后青年人心中的工作压力会慢慢得到释放,欣赏着大自然的美好景物,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心情愉悦了起来,社会上又多了些笑容少了很多愁眉苦脸。在文学的欣赏中,青年人不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一个个文字是对他们精神的极大迎合,心情在文字品读中得到释放,变得无比愉悦,文学对他们的作用是利处极大。

三、培养坚强意志

欣赏古典文学,体会名言警句,用于青年人生活学习中,好处随处可见。“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它教育青年人应该放弃常立志应该立长志,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外国著名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年龄虽大,处境岁危险,仍然在与大鱼的搏斗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对手,坚强的意志对于青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必须时刻的加以保持加以自固。青年人只要记住这许许多多名言警句,用于生活学习中,何愁不在人生道路上绽放色彩,何愁得不到成功。

四、结论

好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在与作者无形交流中,去感悟生活,明事理,培养自身坚强意志,身心总会得到极大安慰,精神总会得到满足,时刻三省吾身,总结自身不足,青年人会有很大收获,成长中会少很多挫折,道路会更加通畅。

第7篇

一、嗜之越笃,技巧越工

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功利目的相当强,大多只重视与考试考点相关的内容,而真正走进语文、感悟语文却总觉奢靡。也因此,学生在阅读文章、品味文章时仅仅把文章当做阅读对象,看过之后记住的只是文章内容、写作技巧,很少去挖掘文章深刻内涵,以及对自己写作有何借鉴作用,更不用说是文学评价、文学鉴赏。这实际上是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于是,我想到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诗文作为范文来促进学生的写作。

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反之,如果有了兴趣,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且嗜之越笃,技巧越工。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除了以“仅仅面对作品”的方法来解读外,我更注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从诗中的第一段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离别会使很多美好的东西更加美好,诗中的“金柳”“青荇”等意象让诗人更加挚爱康桥。诗歌的最后一句好像是很潇洒,其实很沉重。因为相聚越快活,离别越痛苦。那么,怎么理解诗人离别康桥的伤感,就要从作家介绍和写作背景入手。其一,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这里是诗人学业收获最大的地方。其二,在康桥,诗人和他心仪的林徽因有较亲近的接触,有诗人最纯洁的爱情。学生在老师的解读后,一定会对徐志摩感兴趣,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收集整理有关徐志摩的其他诗文,进而对徐志摩有更深的了解。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把教材学活学透,又使学生认识到写好作文不仅要有素材,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

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著名作家池莉在《来吧,孩子》一书中介绍,曾让她引以为自豪的是岁流年度,书籍成为她和女儿亦池的伴侣和玩伴。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啊!现在的中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是两极分化。要么是和老师家长捉迷藏,偷着藏着各种课外书,甚至在上课时也“争分夺秒”地打游击似的看;要么是老师家长哄着打着也不看。但真正读好书读懂书真正喜爱读书的学生并不多。实际上,着眼于课外,博览群书,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加积累,让学生在阅读之外感受到“悟”的乐趣,逐渐把学生引入“阅读――写作――阅读”这一良性循环之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我利用下午辅导课时间,给学生印发文质兼美的小文章。在排版打印时就在文章右边预留出空白处,用来记录学生阅读后感受。篇幅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内容可以是对文章的分析,也可以是由文章生发出的感受。开始时,学生只是能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读深入,学生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加入阅读感受中,融会贯通地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比如,在学习《祖父》一课时,就推荐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有同学就写了有关自己乡下生活的片段,语言虽稚嫩却真实。

三、辨别良莠,申舒性灵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版本这个角度初步判断什么是经典。比如,阅读古代文学的书籍时,应该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书籍;阅读现、当代文学的书籍时,应该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书籍;阅读外国文学时,应该找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出版的书籍。除此之外,有关外国文学名著的版本,除了要注意出版社外,还要注意译者。比如,《堂吉诃德》最好的是杨绛译本,《爱的教育》最好的是夏尊译本等。

其次,在阅读经典时要先了解有关作者的介绍、了解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这样可以帮助理解经典。比如,我们在阅读《金岳霖先生》时,可以先阅读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体会金岳霖先生的爱情传奇;可以先阅读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品味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可以先阅读巴金的《怀念萧珊》,感受萧珊的人格魅力。最重要的是,学生读完这些文章会发现,原来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灵动动的,他们就如同亲朋好友一直都陪伴在你身边,你会对经典产生亲近感,拉近了与经典的距离,进而准确地品味经典。

第8篇

诗歌教学的途径很多,而用“文学味”“人文味”和“生活味”去设计诗词教学,让诗歌教学课堂“三味一体”,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文学味,使诗歌教学“诗化”

诗歌教学,是一种鉴赏教学,它没有生动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如果教师只是抓住高考考纲要求单纯地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歌特色,而没有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语言去用心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那么,诗歌教学的课堂必定枯燥的,更不要指望诗歌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了。

要想不让诗歌教学被异化成传授分析和答题技巧,必须凸显诗歌教学中的文学味,让诗歌教学“诗化”。在这个过程中,应抓好两个重点:

首先是导入的精妙。

精妙恰当的导语,声情并茂的范读,生动活泼的动画等等,都可以悄无声息地让学生走入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的心里。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诗化”。

欣赏唐诗、宋词、元曲,品味其中的昂扬、豪迈、飘逸、洒脱、浪漫、低沉、幽怨、沉郁,只要教学过程不纠缠于考试的知识点专题训练,注入文学味,“诗化”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欣赏诗歌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学生不断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最终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感受到诗歌的美,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

二、人文味,使诗歌教学深化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种人文精神可以铸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体现诗歌的人文味。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中,李白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傲视王侯的英气和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积极昂扬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爱国情怀。在中国古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表现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

2.亲情主题。亲情包含爱情和友情。如《诗经・静女》所表现的男女之爱,说明当时男女恋人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爱情生活热烈而欢快。

3.人生感悟主题。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抒写了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三、生活味。使诗歌教学生活化

诗歌教学要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吸引学生学习的激情,才能使诗歌教学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要想诗歌教学具有生活味,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擅于灵活迅速地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内容。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从某种角度看充满生活情趣,教师要是把握住“生活味”,就能收获不错的教学效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杜甫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地挂在了树梢,低徊地沉到了塘坳。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杜甫却真的动了肝火,这里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显得那样的率真。

第9篇

各位亲爱的同事们:

下午好!

很高兴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欢聚一堂,畅所欲言。

看了刚才的短片《中国梦》,深有感悟。“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近代以来,无数有志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点燃了自己的青,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铸就着伟大的中国梦。青年作为国家民族建设和发展的栋梁,在各个角落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想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我的青想是什么?

依稀记得,懵懂孩提,恍如昨日。一算命先生对母亲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是一位教师……”记忆中只觉得那位算命老先生“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样子很好笑,熟料,他的这句谶语却成了我一生追逐的梦想。也忘不了大学的第一堂课,讲授古代文学的王教授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将来从事的是语文教师的职业,为人师,必有为师之德,也必有渊博的学识。希望你们树立学科自豪感,静以苦读,动以创新,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 大三的下学期,学校安排我们去洛阳市的各个县、乡进行教学实习。时至今日,回忆起那段与学生们共处的美丽的日子,一种感伤就会飘然而至。此行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愿做一盏灯,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去点燃他们的梦想,也成全自己的梦想。

我深知自己的知识水平远远达不到“一盏灯”的要求,为了梦想,我毅然选择了继续学习。在靖江王府的校园里,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读书万卷,知书海之浩瀚。”也深刻体会到了“书声朗朗,恐胸中墨水之匮乏;神思悠悠,急天地奥义之不参。”的心境。

转眼又是金秋,我从一个追梦的人变成了一个要成点燃别人梦想的人。在心底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感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份量。我的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该以何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又期待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无数个问号从我的脑海里冒出来,在寂静的夜里困扰着我。所幸的是,生本教育为我指明了方向。我特别认同它的一个教育理念就是:推进阅读。

阅读,从来都是关涉中小学语文素养的重要行为之一。除了课内阅读,还有课外阅读。我经常告诉孩子们,课外阅读往往更加自由,更宽泛,也更有乐趣。希望他们可以在这一片天空中采撷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云朵,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本书,找到自己所渴望的人生暖意所在。通过大量的阅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心中立起一个精神标杆,进而形成独立自主的文学、美学乃至精神世界的建构。挪威儿童文学家乔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期待着将来有一天,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像我们每天要刷牙一样必不可少。”同样,我的梦想就是:孩子们用双眼看到的文字、用双手触摸过的纸张,有足够的的力量变成一个无限大的世界,既是微观的,又是宏观的,能折射出个人内心的光芒。给孩子的一生罩上诗意的光芒,让他们的一生都有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相伴,让孩子们体悟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气、什么是信念!

在追求这个教育梦想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努力。利用优秀的文学资源,向孩子们推荐大量的经典著作。但愿这种推进阅读的教育能够培养起孩子们的文学趣味,促进主流阅读趋势的形成,让孩子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有较大的收获。通过阅读去打造孩子们坚实和宽广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