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0:42: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的关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牙周疾病;危及全身;加强保健;积极防治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周围组织[1]包括牙龈、牙槽骨、牙周膜、牙骨质的疾病,也是牙龈炎和牙周炎的总称。据证实,美国80%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我国牙周病的患病率达到50%以上,有些人群中高达80%。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证明牙周病不仅影响牙齿的健康,还可导致或加剧某些全身疾病,如妊娠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牙周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医务人员要在帮助病人实现口腔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度关注与积极防治牙周疾病,维护口腔和全身健康。
1牙周疾病的原因和危险因素
牙周疾病的首要原因和危险因素是细菌[2],细菌是引起牙周病的元凶,由于口腔卫生差大量致病菌存在形成牙周疾病,持续生长的细菌在机体防御体系下降时就易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破坏,形成牙石、牙龈炎、牙周炎等。其次是吸烟,吸烟是牙周疾病的主要因素,许多研究证实,吸烟是牙周病发生与进展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长期吸烟者发展成严重牙周疾病的危险率与形成肺癌的危险率一样。第三是遗传因素,对双胞胎和其他人的研究显示:30%~50%的牙周病人是由于遗传因素,也许与宿主的易感性、异常的全身炎性反应有关,遗传因素能影响和改变宿主对微生物的反应并决定疾病是否进展和严重程度。研究显示,一些个体特定染色体的特异基因位点与牙周炎易感性增加有关,易感人群可能发展成为牙周疾病是正常人的6倍。第四是青春期、妊娠期性激素的变化增加,这是发生牙周病的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内分泌功能紊乱对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第五是某些药物(钙通道阻滞剂、苯妥英、某些抗抑郁药等)因其促进牙龈肥大或减少保护性唾液的产生可加重对口腔健康的损害。第六是一些共同存在的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HIV/AIDS和白血病可促进牙周疾病的发展。
2牙周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最近几年的研究提示,菌斑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与机体防御系统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牙周病与全身疾病相关的潜在机制[3]。牙周发生感染后单核细胞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促进应激反应的发生。牙周致病菌的脂多糖和其他细菌成分能激活一系列炎性因子,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降低机体的防御力和修复力,影响全身健康,导致或加剧某些全身疾病,如冠心病、低出生体重儿、糖尿病、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1易致心脑血管病研究表明,牙周细菌所产生的酶能促使体内血栓形成,牙周细菌进入血液,会促使人体产生一种作用类似于血小板的胶状蛋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心脏病和脑卒中。有报告称,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几率分别为牙周正常者的1.4倍和2.1倍。
2.2易致肺炎研究发现老年人所患肺炎与牙周疾病关系密切。口腔内的大量细菌可以被吸入肺部,导致肺炎。口腔卫生差者容易发生牙周病,其发生慢性肺部感染及肺功能降低的几率是口腔卫生良好者的2倍。
2.3殃及胎儿在发达国家里,2/3的死婴是早产造成的。患重症牙周炎的孕妇,发生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危险性是牙周正常孕妇的7.5倍。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对早产儿及其母亲口腔疾病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在一些早产儿体内,有与其母亲口腔存在细菌相对应的抗体,证实这些早产儿与母亲患牙周病有关。
2.4牙周病与糖尿病相互影响众所周知,糖尿病与口腔炎症有关,Ⅱ型糖尿病是发展成牙周病的危险因素。反之,牙周病也能影响血糖的控制,糖尿病和牙周病之间有密切联系。另外,牙周病是糖尿病病人发生心血管病和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子。糖尿病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促进全身慢性炎症的发展,这可能由于持续糖基存在,牙周袋内发现炎性物质升高,这些物质可加重全身炎症,糖尿病难以控制。如果牙周病得以治疗就能很好控制血糖。
2.5引起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致病菌。近年来,研究者在牙菌斑和唾液中检出幽门螺杆菌,且牙周病患者的菌斑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高于牙周健康者。
此外,牙周疾病作为感染病灶,还能引起多种炎症,如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虹膜睫状体炎及某些皮肤病等。
3医务人员应积极防治、加强牙周疾病的保健
随着对牙周病与全身健康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使人们高度关注牙周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意识到防治牙周疾病对保持全身健康、减少重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医务人员在改善病人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方面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3.1教会病人自我发现牙周疾病刷牙时或咬食物时牙龈出血;牙龈红肿,触碰易出血,牙面有牙石;牙齿有不同程度的松动、咬物无力、牙根暴露;有口臭,轻压牙龈可有脓溢出,所有这些都表明病人可能患牙周疾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2加强群体的健康教育在社区,医务人员应鼓励人们参与口腔普查计划,寻求常规口腔护理。对于住院病人应保证和鼓励病人得到正确适当的口腔护理。与病人讨论药物时,让病人知道哪些药物能引起牙周问题。护士对每个妊娠妇女应建议她们定期做牙科普查,必要时,采取正确的治疗降低母亲和胎儿并发症的危险。糖尿病病人、心血管和呼吸道病人需要定期请牙科专业人员做口腔护理,鼓励他们坚持实行家庭口腔卫生措施。
3.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预防牙周病的最好方法,正确刷牙能有效防治牙周疾病,刷牙要选用软毛保健牙刷。刷牙时要将牙刷毛放在牙齿与牙龈交界处,刷毛与牙齿表面呈45°角,先做水平颤动,然后顺着牙缝竖刷。也可以采取在牙面划圆圈的方法,按照一定顺序,把牙齿的各个部位刷到,还要做到“三个三”:即早、中、晚3次刷牙,饭后3 min进行,每次刷3 min。
关键词:口腔;健康 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70-01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和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研究证明,牙病可以引发或加重冠心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因此,健康的口腔可以使人能愉快的品尝美味佳肴,不断为身体补给营养;一个人口齿清晰,就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意愿,自由地与人交流;因此,健康的口腔才能让人有完整的生活和社交;口腔健康还能避免和减少“病灶感染”和冠心病、糖尿病、胃病、新生儿低体重等病症的发生。所以,口腔健康使人活得更健康,更愉快,更长寿。
一、婴幼儿口腔保健
1.营养均衡
婴幼儿时期全部的乳牙和大部分的恒牙都在形成和钙化,也是身体快速生长发育期。因此,保证供给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富含无机物如钙、铁等的食物,才有利于牙齿的正常发育。
5~6月以前应从母乳或配方奶中获得全部的营养。5~6月后,建议添加富含铁的干谷物类,提供适当的零食(如水果)、无糖的谷类食物、无盐饼干和乳酪。一方面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培养婴儿的咀嚼能力,为过渡到断乳做准备。
2.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品,它具有热量高,富含婴儿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还有较多的酶和抗体,有利婴儿的消化、吸收和抵抗疾病。直接哺乳既方便又卫生、经济。所以提倡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喂奶时应注意喂奶姿势,最好坐姿抱着孩子喂,左右轮换喂奶,以免影响婴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
虽然从妇幼保健的角度来说,提倡按需喂养母乳至2岁,但从口腔保健来说超长期的母乳喂养会增加患龋的风险。所以更应提倡按需规律喂养。
3.限制含糖饮料和食物的摄入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是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之一。但精制碳水化合物问题主要是其中的糖类与龋齿的发生有关。家长应限制含糖饮料和食物的摄入,减少糖的用量和食用频率。
儿童1岁后,尽量在两餐间仅给水或不加糖的奶。天然果汁含糖很高,给孩子喝时尽量用杯子。如果孩子能直接吃水果的话,应直接吃水果对牙损伤最小。
二、保护好学龄前的儿童口腔
孩子到两岁半左右全口乳牙长齐,直到六岁牙齿开始替换以前,全靠乳牙行使其功能,因此乳牙和恒牙是同等重要的。
1.从两岁半开始可教给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每天要刷两次牙。
2.使用专用的儿童牙刷
3.多吃些有营养及对牙齿有益的食物,少吃对牙齿有害的甜食。
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最好每年进行一次。
5.氟化物
①在低氟区或适氟区要使用含氟牙膏以增强牙齿的结构,抑制致龋的细菌。3岁开始用含氟牙膏刷牙。
②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氟片也有一定的防龋效果。
三、中小学生的口腔保健
小学生正是乳、恒牙替换期,也是颌骨和牙弓主要发育成长期,这个时期口腔保健直接关系到恒牙合的建立,也就是关系到面部形态、咀嚼功能、牙齿排列等方面。
中学生既处于易患龋时期,也处于牙龋炎发病高峰期,主要由于菌斑与牙石的局部刺激,牙龋发生炎性肿大,预防和彻底清除牙菌斑和牙石,保持口腔卫生对牙周组织的健康十分重要。
1.六龄齿:六龄齿是第一恒磨牙,由于平均萌出年龄为六岁而得名。六龄齿是恒牙,终生不再替换,应该很好地进行保护。
2. 窝沟封闭:双尖牙和磨牙患窝沟龋的发生率很高。牙科医生可以使用窝沟封闭剂来封闭这些窝沟,以防止牙菌斑的堆积,从而可以有效地预防窝沟龋的发生。
3.青春期牙龈炎:青春期牙龈炎发生于青春期的少年,要特别注意正确的刷牙和使用牙线以控制牙菌斑,要请医生进行洁治除去牙石,还要注意膳食平衡,保持骨组织和牙龈的健康。
四、中老年的口腔保健
中老年人的自我口腔保健活动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保持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的基础,主要包括:
1.刷牙:中老年人要选择合乎口腔卫生要求的老人用或成人用保健牙刷。一般选用刷头较小,刷毛软而有弹性,刷柄较扁,容易握住,不易滑脱。牙膏最好选用含氟牙膏。
2.洁牙:由于中老年人牙龈退缩,牙缝较宽,牙齿稀疏,光靠刷牙还不足以保持牙齿清洁。在有条件时,推荐使用间隙刷,或者使用牙线洁牙,有利于去除邻面与根面的食物残渣。
3.漱口:每餐之后用清水漱口是一种好习惯,必要时可以遵医嘱 使用一些具有抗炎作用的漱口水。
4.纠正不良卫生习惯与生活方式:如戒除烟酒嗜好,不用牙开瓶盖、咬硬物等。
五、常见的口腔疾病
中国人常见的口腔疾病有龋齿,牙石,牙菌斑,牙龈出血,牙本质敏感,牙齿不洁白等。
口腔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往往成为影响全身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口腔疾病的危害性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过去不重视治疗的口腔疾病,也普遍被人们重视起来,口腔医疗要求也越迫切。
参考文献:
[1]茉琳.义齿是怎样制造出来的[J].人人健康
口腔疾病是与人的生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影响着人一生的健康。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承担着抚养子女、养老、传递人类文明和社会规范、健康保健和教育等功能。因此,家庭在预防口腔疾病和口腔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口腔保健与家庭教育应当紧密结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互补,有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互动性、血缘关系的亲密性、亲子教育的早期性、持久性等特点,可以在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应用方面发挥作用。
家庭口腔保健在家庭成员间有良好的示范性。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会让每一位家庭成员受益。应当在家庭生活中营造良好的爱牙环境,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掌握正确刷牙方法,使用含氟牙膏,定期作口腔健康检查等,让爱牙好习惯代代相传。
家庭口腔保健可以提高父母关爱孩子口腔健康的能力。父母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对儿童的口腔保健负有应尽的义务。婴幼儿的口腔完全依靠父母来护理,家长的防龋意识、防龋措施掌握程度以及家长自身的口腔健康状况与儿童龋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口腔健康的标准。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口腔健康的定义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家庭口腔保健基本内容
1.家庭成员每日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最好使用保健牙刷。家长监督或帮助儿童刷牙;
2.家庭成员能够做到科学吃糖,少喝碳酸饮料。帮助儿童克服吮咬、吐舌、口呼吸等不良习惯;
3.家庭成员了解《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内容。每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接受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龋齿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龋齿(俗称虫牙或蛀牙)是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疾病。龋齿对儿童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疼痛。龋齿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会感到疼痛不适,影响进食和睡眠;龋齿进一步发展侵犯牙髓后疼痛十分明显,严重时还会出现牙龈、面部肿胀,甚至高热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咀嚼困难。龋齿可导致儿童咀嚼困难,影响孩子进食,形成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营养不均衡;由于龋齿造成的偏侧咀嚼,还可导致双侧面部发育不对称。
乳牙龋齿影响恒牙。乳牙龋齿不及时治疗可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可造成恒牙萌出障碍和牙列不齐。
心理影响。由于龋齿对言语、美观等功能的影响,会引起儿童社会交往困难和心理障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儿童龋齿的预防方法
1.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刷牙能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饭后漱口也可去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指导儿童刷牙的要点有:早晚两次刷牙;选用适合儿童年龄的保健牙刷,每3个月更换一次;做到一人一刷一杯;儿童学习刷牙,家长应当帮助和监督。
2.局部用氟预防龋齿。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摄入适量氟可以减少牙齿被酸溶解和促进牙齿再矿化、预防龋齿的发生。指导儿童局部使用氟化物防龋的要点有:使用含氟牙膏要注意用量。学龄前儿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用量为豌豆粒大小,应当在家长或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应用,以防误吞;不要给孩子使用成人牙膏;接受专业机构提供的局部用氟措施。
3.窝沟封闭预防窝沟龋。窝沟封闭是预防恒磨牙窝沟龋的最有效方法。窝沟封闭技术无痛、无创伤、安全简便。窝沟封闭的最佳时机是儿童牙冠完全萌出,龋齿尚未发生的时候,一般第一恒磨牙在6~9岁,第二恒磨牙在11~13岁。窝沟封闭后还应当好好刷牙,如果发现封闭剂脱落应当重新封闭。
生命质量的基础就是身体健康,只有身体健康了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体现人生的价值。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生命质量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癌症之后应重点防治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牙齿司咀嚼、发音、美观等功能,口腔是消化道的门户。健康的牙齿能使人充分咀嚼,享受美味佳肴,获得必要的营养。反之,则囫囵吞枣,食而无味。况且这样将加重其他消化器官的负担,若长期不堪重负,将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产生。
口腔健康能使人口齿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自由地与人交流,使人增强自信,在社会这个五彩的大舞台上充分地展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若牙齿不健康,则势必影响发音、言语的表达。尤其是门牙,这可是关系到个人的“门面”问题呢。人们常用“明眸皓齿”来描述容貌的赏心悦目,可见健康的牙齿也是构成美感的重要部分。此外,一些口腔病灶反复感染、发炎也可引起多种全身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炎、胃炎、风湿热、虹膜睫状体炎等。这些疾病的根源都在口腔,牙病已成为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
影响牙齿健康有多种因素,其中龋病、牙周病是人类最常见的两大口腔疾病,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口腔健康。另外,还有牙外伤、折裂、磨损等,也不时地困扰着人们。这些因素都可导致“疼起来要人命”的痛苦和牙齿脱落的厄运。这些疾病在不同的年龄段有其特点。
在幼儿期,2~4岁的宝宝常用奶瓶喝奶,最容易发生“奶瓶性龋齿”。而此时孩子自我清洁能力差、牙体组织矿化程度低。不少患儿到牙痛时才捂着红肿的腮帮子前来就诊,这必然影响儿童和家长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儿童到了6岁左右第一颗恒牙开始萌出,即通常说的“六龄齿”,终身不再替换,这颗牙可谓劳苦功高,要注意保护,可千万别让它“提前退休”。有些孩子六龄牙过早龋坏,因疼痛形成偏侧咀嚼习惯,长此以往导致面部发育畸形,影响美观。学龄儿童活泼好动、自我保护能力又弱,若不小心摔坏了大门牙,则对发音、美观产生了影响。
成年人龋病和牙周病的患病率较高。不要以为牙齿坚若磐石。其实牙齿可谓外强中干,外层的硬组织在细菌、食物等多种因素的软硬兼施作用下,很快牙齿会分崩离析、暴露出娇嫩的牙神经,疼痛不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不要以为牙齿固不可摧,其实一旦牙齿周围的组织遭到破坏、逐渐丧失,它便失去了支撑而摇摇欲坠,无法行使功能。
对于老年人而言,龋病和牙周病易进一步向深处发展。原有的牙周疾患将更加严重,牙根因牙龈的退缩而暴露,患龋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缺损的牙齿边缘尖锐可擦伤舌及周围黏膜软组织,一些残留腐败的牙根则可成为影响全身疾患的病灶,为全身健康埋下隐患。
1989年,由卫生部、教委等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
宗旨是通过爱牙日活动,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口腔键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建立口腔保健行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 我国的龋病、牙周病患者众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因此,解决牙病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
建立爱牙日是加强口腔预防工作,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牙病的预防其实很重要,牙龄的很多疾病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良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每天刷牙不够三次,每次刷牙不够三分钟;饭后不漱口,尤其是吃了水果后不漱口,而水果和唾液一反应,对牙齿腐蚀作用更大;一些孩子有咬手、咬铅笔等坏习惯,这些都会造成牙周组织损害,引起一些系统性疾病。 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不仅对全身健康有害,而且会直接刺激口腔黏膜,导致癌变。此外,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不要等到发生口腔疾病才去治疗,对已发生的牙缺损、松动病牙,要到正规的口腔专科医院或口腔科治疗,千万不要为省钱和方便找游医修补或拔除。口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对口腔健康的定义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可相互影响,常见的牙周病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早产、老年痴呆等。其实口腔疾病是可以预防、控制和治疗的,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与定期口腔专业保健相结合可维护口腔健康,促进全身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牙周病和龋病是最常见的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率不足15%,5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率为66%,中年人和老年人龋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8.1%和98.4%。
牙菌斑是龋病和牙周病的致病因素。有效刷牙是减少和控制牙菌斑最主要的方法。龋病、牙周病如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牙齿丧失。牙齿缺失会影响美观、发音和咀嚼功能,应当及时修复。修复后要正确戴用、注意维护和清洁。
牙周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是成人牙齿丧失的首位原因。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牙周炎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可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口腔异味等。及时治疗可控制病变,但需长期维护,否则会加重或复发。
牙周病的预防:
(一)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餐后漱口,使用牙线或牙间刷。
(二)刷牙提倡用水平颤动拂刷法,重点刷牙龈边缘和牙缝处的牙面,刷牙要面面俱到,每次至少刷牙2分钟。
(三)洁治(洗牙)是清除牙石最有效的方法。
提倡每年1次到具备执业资质的医疗机构洁治,预防牙周病的发生。
(四)吸烟是牙周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对防治牙周病是非常重要的。
龋病的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口腔修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老年修复治疗的病例资料,对他们的口腔修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60例中100例(62.5%)为活动义齿修复;60例(37.5%)为固定义齿修复?结论:活动义齿是老年修复治疗的主要方法,咬合重建及防治食物嵌塞?颞下颌关节病是老年修复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口腔 临床修复 分析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已超过10%,口腔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渐增长,缺失牙齿的人数随之增长,这种状况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咀嚼与消化功能和面部美观问题?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腔修复越来越重视?本文针对老年患者的口腔修复治疗的特点及修复情况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9月在我中心行修复治疗的16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50例;年龄55~78岁,平均62.5岁?
1.2 方法
①所有病例在修复前均认真行口腔检查和治疗,由专业的口腔修复医生(镶牙医生)进行检查,制定治疗方案?②拔除残根?松动不能保留的牙齿,治疗口腔内有问题的牙齿?③实施补牙?洗牙?牙周疾病的系统治疗,并保证剩余牙齿的健康?④修复医生进行牙体预备,取印模,适戴牙?⑤戴牙及复查?同时分析食物嵌塞?颞下颌关节?修复前后的咬合关系等情况?
1.3 结果
160例病例中100例(62.5%)为活动义齿修复,共缺失牙齿1344颗,平均每人缺失8.4颗?60例(37.5%)为固定义齿修复?100例老年患者中,全口义齿40例,上半口义齿10例,下半口义齿30例,赝复体20例?60例固定义齿修复中,男40例,女20例?
2 讨论
2.1 修复前应注意的问题
①老年患者缺牙后若长时间不修复,一方面可促使余留牙的移位?伸长及牙槽骨的吸收;另一方面,易形成各种不良咀嚼习惯,如单侧后牙缺失,易形成偏侧咀嚼习惯,双侧后牙缺失或全牙列缺失,易形成前牙咀嚼习惯或前伸合习惯,这些都会给修复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②修复前了解老年患者是否戴过义齿?何种类型义齿,以及义齿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由于各类义齿的适应性不同,戴过固定义齿的患者易对可摘义齿不满意,而戴可摘局部义齿者又不易适应戴全口义齿?③要耐心倾听老年患者对义齿的要求,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但也不应随意做出绝对性答复,须根据患者口腔实际情况预判性说明原因,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合作?④应从老年患者的心理和实际功能出发,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有牙齿,甚至残牙?这样既有利于义齿固位,也可保留原有颌位关系和颌型,以及保持原有的感觉功能?凡有下列情况者亦可考虑暂时保留:如余留牙可承担咀嚼一般食物的能力,牙齿移位不严重,对修复影响不大者;牙周无溢脓,牙松动不超过Ⅱ度?牙槽骨吸收不超过2/3者;对义齿固位,尤其下颌义齿固位有帮助者;年老体弱有慢性病不宜拔牙者?
2.2 修复方法
老年人活动义齿修复治疗的种类多,包括各种可摘局部义齿?全口或半口义齿?颞下颌关节病的矫形治疗?各种防嵌器?各种夹板(包括假牙龈)以及赝复体等?可摘局部义齿相对便宜,其机械性能较差,戴用不舒适,也不利于口腔卫生?但其易于修改,可较容易地修改加牙,有利于患者适应将来的全口义齿?固定义齿体积小?无异物感?舒适?不妨碍发音,患者不需要取戴,咀嚼舒适,缺牙较少?缺牙间隙小?余留牙健康的老年患者,也可以考虑安装固定义齿?老年患者选择修复方法时,口腔医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健康情况?缺牙部位?咬合关系,牙龈及牙槽骨情况等多种因素?
2.3 牙周疾病的预防
牙周疾病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疾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两大类?牙周疾病的病因比较复杂,有局部因素或全身因素引起的牙周疾病;局部因素是指牙菌斑的作用,这是造成牙周疾病的根本原因,也称为牙周疾病的始动因素,牙菌斑的形成和聚集直接与口腔卫生的好坏密切相关,也与牙齿排列不齐有关;全身因素是指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营养不良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等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机体对牙菌斑中的致病菌的敏感性,加重牙菌斑的致病作用?
2.4 口腔修复后的保健
老年人口腔修复后的保健十分重要,关系到老年人修复的成功与否及使用寿命?口腔修复后应定期复查,以半年复查一次为宜,全口义齿宜在4~5年作全面修理如垫底或重制?由于老年人口腔内环境的改变,应特别注意对继发龋及根龋的防治,对残留的牙根应注意清洁,对残留牙根的牙周状况定期检查,防止因进一步龋坏及牙周破坏损伤余留的牙齿和牙根?老年人的固定义齿和种植义齿修复术后都特别强调保持局部清洁?
3 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称,老年口腔健康的目标是80岁口腔内有20颗自己的牙齿,称之为“8020”目标?龋齿和牙周疾病是影响老年人口腔和全身健康的两大疾病,也是老年人失牙的主因?牙列缺失和龋齿不得到治疗会影响营养成分的摄入,牙周病不治疗会加剧牙齿脱落,牙周感染因子也会导致全身器官疾病如关节炎?心内膜炎?视网膜炎等?据研究发现,龋病和牙周病的预防和控制大多取决于个人的口腔健康习惯?因此老年人如果加强营养?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定期洗牙,及时治疗牙病和行口腔修复?按时复诊?食物嵌塞者正确使用牙线,将对老年人的口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老年人对就诊普遍存在焦虑情况,原因包括害怕疼痛?对牙科器械卫生情况的担忧?对治疗是否带来身体伤害等焦虑?医生要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在就诊前对老年人进行牙科知识宣教,解释就诊可能遇到的问题,利用专业知识打消患者的疑虑和担忧,赢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师在治疗时要采取有效的麻醉方式,参考患者的要求,选择理想的修复体,使患者恢复自信和正常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赵鹏.602例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特点的探讨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
【关键词】 口腔健康教育;牙周病;漱口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口腔健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对口腔保健的意识在不断增强,认识到维护良好口腔卫生可促进口腔健康,并且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关系紧密,尤其使用漱口液对口腔健康更为重要。为了解高年级的学生对牙病的认知情况,笔者对乌海市第一中学的高中生进行了口腔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09年4月对乌海市第一中学的高二学生6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答卷490份,其中男256名,女234名,年龄16~18岁,平均年龄17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其中问题包括:你会在一天什么时间刷牙、选择那一种牙刷、是否了解和使用过牙线?发现有牙石怎么办?什么是牙菌斑?刷牙时牙龈出血怎么办?你认为龋病和牙周病会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吗?你是否使用过漱口液?什么时候使用漱口液?被调查者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回收的有效答卷为490份,正确答案以曹采方《牙周病学》[1]为准。
1.3 统计方法 资料使用SPSS10.0软件,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早晚2次刷牙的女性多于男性(P
3 讨论
3.1 对于牙菌斑的了解和牙菌斑的控制 牙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是发生牙周病的重要活动因素,有效地控制牙菌斑对维护牙周健康十分有益。控制菌斑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刷牙、使用牙线、洁牙等。被调查者中每天早晚2次刷牙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说明在高年级学生中仍未养成这种良好习惯,在男性中更为突出。牙线是清除邻面牙菌斑的工具,但高中生仅10 %会偶尔使用牙线,可见牙线的普及程度较低。调查结果还显示仍有27.2 %的高中生不知道什么是牙菌斑,50.2 %的高中生只在口腔有疾病出现不适时才想起使用漱口液,而漱口液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控制菌斑的措施。自我口腔保健最重要的方法是刷牙,但最有效的刷牙也只能去除50 %的牙菌斑,高中生应该了解这些牙齿保健常识。
3.2 对出现牙石和刷牙时出血情况的处理 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牙石,是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之一。发现牙石时81.8 %女性会正确选择去医院洗牙,明显高于男性的52.1 %,说明女性可能更注重自己的口腔卫生。刷牙时牙龈出血是牙龈炎症的表现,调查中发现7.6 %的高中生并不注意自己刷牙出血情况,或发现了也认为无关紧要,只要10 %左右的人会选择去找牙医就诊,其他人则自己服用消炎药、增加刷牙和漱口次数等。这一结果说明高中生对牙龈出血的重视程度不够。
3.3 对使用漱口液的认识 漱口液的使用可清洁牙刷不易到达的部位,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控制牙菌斑措施。因此我们应纠正人们“漱口液漱口属于治疗范畴”、“出现症状才需要使用漱口液漱口”、“平时用清水漱口就足够”等认识误区,提高漱口液在公众中的接受程度,养成“早晚刷牙,规律使用漱口液”的口腔卫生行为,提高口腔健康质量[1]。在本次调查中,女性中学生接受使用漱口液多于男性。
3.4 对牙周病危害性及开展口腔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牙周病可以造成牙齿松动和脱落,影响人们的咀嚼和身体健康,作为病灶与一些全身疾病有关,并且影响全身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防。牙周感染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妊娠并发症、呼吸道感染等的危险因素。所以对牙周病危害性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口腔,对全身健康的影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调查结果说明,中学生对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危害性有一定程度的了解,94.0 %的女性更关注,女性对接受口腔健康教育的愿望比男性更为强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教育也在提高,也越来越重视牙周健康,正确“Bass”刷牙方法的推广会让每位学生都认识到刷牙的重要性。另外,对抗牙菌斑最为简单易行的方法是使用漱口液,漱口液可深入口腔各部位,包括牙刷难接触的牙龈边缘及牙缝间,减少牙齿间细菌达44 %,减少引起口臭的细菌达90 %,减少牙菌斑达56 %,改善牙龈健康达36 %,在口腔感染疾病中局部应用药物漱口液是临床常用的口腔护理方案。漱口的历史比刷牙悠久,虽然使用牙刷和牙线是去除菌斑的有效措施,但是控制牙菌斑的方法较难掌握,而且乏味、费时,特别对身心残疾的患者难以完成。对部分人来说漱口液可能是一种理想的代替方法,特别是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群,希望用各种手段使口腔清洁,漱口液可在短时间内达到该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年口腔病;特点;注意事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医疗保健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老年口腔医学是研究口腔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衰老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老年口腔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科学。老年口腔疾病存在极大的普遍性、广泛性,据全国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结果表明,我国65―74岁老年人恒牙龋均为2.49.牙龈出血平均区段数为0.23,牙石检出平均区段数为77.46%,人群中牙周健康区段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牙周炎患病率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人体进入老年之后,一个以进行性退化为主要特征的衰老过程随伴而来,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各系统器官功能不断下降,机体抗病能力减弱,不仅能引起一系列增龄改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亦可增高。因此说,老年口腔疾病不是老年人所特有的疾病,但又与青壮年时期所患口腔疾病有不同的特点:
一、老年人口腔疾病特点
1、随着年龄的增长增长,全身组织器官功能走向衰退,机体的耐受力降低。
2、病程长,病情重,治疗相对复杂。
3、没有明显的症状与体征,临床表现初期不易察觉,症状出现后又是多样化。
4、同一种口腔疾病在不同的老年人身体差异很大。
5、一个老年口腔病病人往往同时罹患几种疾病。
6、老年口腔疾病病人往往还患有多种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二、老年人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与社会经验的积累,使其形成独特的心理特点。
1、感觉迟钝是老年人共有的心理特点之一,老年人由于视觉、听觉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视力下降,听力衰退,这就决定了老年人的感觉迟钝,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比中青年少得多。
2、反应迟缓也是老年人的一个普遍的心理特点,由于生理的原因,决定老年人反应能力水平的下降,老年人反应时间长,动作灵活性降低,不稳定,协调性差。
3、老年病人的心理教育:老年人的性格有以自己为主的主观独断特性,因此,在决定拔牙、补牙、镶牙,拟订治疗计划时,均应与病人商量,诊疗中应注意掌握老年人的性格和心理,注意对老年人的态度,使其信赖,加强互
相理解和合作。
三、老年病人口腔疾病检查中应注意事项
虽然大多数口腔疾病往往有组织结构的改变,一般在直视下即能诊断,但是,由于老年人口腔器官和组织及细胞都有老化的改变,在解剖形态和功能上都能引起种种退性性变,常常患有多种口腔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因此,对于老年人要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就必须在检查时,应从全身的观点,对其并发症,包括精神、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环境,经济条件都必须仔细全面了解。
另外,一般老年人的自觉症状也较轻,不容易发觉自己的疾病,而且疼痛反应也很轻微。也有些老年人由于为了达到口腔疾病的治疗目的,而隐瞒自己的系统病史,因此对于老年病人的口腔检查与诊断,要仔细认真,对患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的病人,必要时可以请专科会诊,协助治疗,另外向老年人的陪伴人了解老年人的一切健康情况也是必要的。
四、老年人口腔疾病治疗时应注意事项
一些老年病人有复杂的身体健康情况和心理状态,使正确的治疗方案往往难于实现。因此,在确定治疗方法时,不但要细心观察目前情况追查过去的口腔健康情况,生理和目前经济情况,还要把握老年口腔患者的心理需要如无痛需要,安全需要,安抚需要,信息需要,尊重需要等。
口腔是身体的“守门员”,把好口腔关,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虽然我国多年来一直在向民众推广口腔卫生知识,但目前居民口腔卫生状况仍令人担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以家庭为单位对口腔卫生进行管理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家人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共同建立起健康的生活习惯,制定科学的护牙计划。
日本在口腔卫生管理方面重视较早,日本厚生劳动省和日本牙科医师会早在30年前就联合开展了“8020运动”,目标是保证民众到80岁仍有至少20颗完好、健康的牙齿。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口腔整形美容科副主任医师王玉华曾在日本留学5年,她说:“我在日本临床实践时,看过很多六七十岁老人的口腔及X光片,虽然不少人都有龋齿等问题,但基本都治疗过,可见日本人对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意识很强。”但在我国,老人缺牙、坏牙及口腔疾病治疗不及时等情况普遍存在,我国居民能做到定期检查和洗牙的更是少数,更多的人都是在有了牙病之后才去就医。
原卫生部在2007年6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我国中青年(35岁~44岁年龄段人群)的牙石检出率高达97.3%,患龋率为88.1%,女性龋齿率更是达到惊人的91.3%。同时,国人的牙周健康率也不容乐观。调查显示,中青年的牙龈出血检出率为77.3%,牙周健康率仅为14.5%。也就是说,每7人中就有6人有牙周问题。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实施全国口腔卫生保健计划难免有覆盖不到的地方,以家庭为单位普及口腔卫生知识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
及早开始牙齿的健康管理,不仅有益健康,还能省钱。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句话只是道出了牙病之苦,更严重的是,很多口腔疾病,如牙周病,不仅会影响咀嚼能力,更和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糖尿病、中风等有密切关系。因此,保持口腔卫生对全身健康都非常有益。“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是流行在口腔界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口腔疾病的预防成本较低,补一个没感觉的蛀牙小洞仅需20元,而补大洞需要200元,复杂根管治疗(杀神经)和失牙后镶个烤瓷牙要上千元,种植牙则要上万元。这还没算上去医院看病的交通、误工成本。
钮文异指出,“人老掉牙不是必然规律,只要做到‘牙防五部曲’,即:每个人都应该做到每半年检查一次牙齿,早晚刷牙,健康饮食,少吃甜食和使用含氟牙膏,健康的牙齿就会伴随你一生。”“牙防五部曲”是保护口腔健康的基本准则,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成员,护牙的侧重点又有不同,掌握好不同年龄段的护牙方法,可使家庭成员的护牙效果事半功倍。此外,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根据准则坚持每天填写“护牙干预表”,自己记录并互相监督护牙习惯,等牙齿出现问题时,也能“有迹可循”。
儿童: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刷牙习惯。从3岁起,就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并在指导下使用牙膏。当孩子的“六龄齿”(即第一颗恒磨牙)长出后,要做窝沟封闭,以防食物残渣和细菌堆积引起龋齿。同时,儿童的乳牙出现龋病后一定要及时治疗,不能抱有“反正都要换,没必要治”的思想,因为牙疼会导致孩子的厌食情绪,乳牙龋齿如果治疗不及时,也会引起牙根部炎症,严重时会影响恒牙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