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0:42: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实行以来,农村原有由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老化、破损严重,为保证农业生产需要,水利产权改革在农村蓬勃发展,而这种产权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却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其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河北省30村4个年份种植业生产和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权演变促使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农民收入;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市场价格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对作物生产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文章最后还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做了讨论。
关键词:灌溉系统产权演变种植结构调整模型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的实行,使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水利工程破坏或老化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陈雷和杨广欣,1998)。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村小型水利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于80年代兴起并不断发展,从初期的经营权逐渐深化到建设权、处置权甚至是所有权,农民自己投资并管理水利设施的现象逐步增加。
有研究指出,农户积极支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是因为他们认为产权明晰后,水利工程覆盖面积扩大,各种用水服务加强,会带来农作物产量提高及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从而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用水损失减少、水土流失、盐碱化程度的降低,也可使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减少损失(Darra和Raghuvanshi,1990)。另外,农民可根据水资源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方式,而不必象以前一样必须按照政府的指示,这样也可以扩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的种植面积(Patil和Lele,1995)。因此,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可以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农业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王金霞等,2000),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改革耕作措施与种植制度,发展节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刘昌明和何希吾,1996)。
虽然有的研究已提到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有关系,但现有的研究多数是描述性的,很少有从实证的角度对灌溉设施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的。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二、研究资料和调查点概况
(一)样本点的选择
河北省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灌溉用水中有70%来源于地下水。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省青龙、元氏和肥乡县三个县做为调查点,三个县的水资源短缺程度都比较严重并且都是主要粮食产区,每个县随机抽取10个村作为调查的样本村,选择了开始年(1983年左右)、1990年、1997年和1998年四个年份为调查时期,样本点产权类型比较全且在不同地区间有一定的区别,农作物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差异。
表1列出了样本点的一些基本情况,从表1人均耕地、地下水位及有效灌溉面积数据可看到青龙、元氏和肥乡三个县情况差异比较大,但三个县各项指标四个年份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水资源短缺状况日益严重,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越来越高,元氏和肥乡县在1998年甚至达到了100%。
本文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指机井,一个机井及其附属设备为一套地下水灌溉系统(以下简称为机井)。这里把机井分为集体产权机井和非集体产权机井两种,由私人所有及农民合股所有的机井被统称为非集体产权机井。用非集体产权机井数量占机井总数的比例变化来反映机井产权演变的情况。表1表明机井产权的演变是由集体产权形式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所占比例从到1998年都是逐渐增大的,但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变化幅度不同,青龙县变化幅度最大(从0增加到69%),肥乡县的比例变化达到了7倍多,元氏县也有2倍多。
表1.样本点基本情况
县名
年份
耕地面积
(千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占
耕地面积比例(%)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
非集体产权井所占比例(%)
青龙
83年*
1.05
13
0.07
71
90年
0.98
15
0.06
69
4
97-98年
0.93
42
0.06
94
69
元氏
83年*
2.02
94
0.11
93
28
90年
1.92
95
0.10
85
48
97-98年
1.81
95
0.08
100
63
肥乡
83年*
1.62
61
0.15
100
9
90年
1.53
69
0.13
99
54
97-98年
1.50
83
0.12
100
80
注:83年*代表开始年,97-98年的数据为97年和98年样本点数据的平均值。
数据来源:作者对青龙、元氏和肥乡县30个样本村的实地调查。
(二)机井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从开始到1998年,三个县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都是增加的,杂粮、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表2)。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来看,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增加的,但到了97、98年急剧下降。在元氏和
表2.按年份分组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县名
年份
总播种面积(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青龙
83年*
1.10
99
38
61
1
1
90年
1.08
98
41
57
2
2
97-98年
1.13
95
55
40
5
5
元氏
83年*
3.47
87
84
3
13
7
6
90年
3.41
88
86
2
12
7
5
97-98年
3.37
93
91
2
7
3
4
肥乡
83年*
2.38
73
66
8
27
23
4
90年
2.39
78
72
6
22
19
3
97-98年
2.50
93
85
8
7
3
4
注: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和蔬菜等。其它注释及数据来源详见表1。
肥乡县,棉花以外的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从开始年到90年是稳中趋降的,98年元氏县还是略有下降,而肥乡县则是迅速上升但幅度小于棉花面积比例的变化。在没有种植棉花的青龙县,经济作物在总播种面积中的比例从80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增加的。另外,数据反映出尽管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但地区间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还是有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种植结构在不同时期和地区间存在差异呢?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机井产权状况同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一些相关关系。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越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越高,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越小。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同人均耕地紧密相关(表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同人均耕地成负相关,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则与人均耕地成正相关,这可能与我国农民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
在粮食作物内部,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不断扩大,而杂粮、薯类等粮食作物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表3)。农民自己打井后,有些地方从种植一季比较抗旱的杂粮作物转为种植冬小麦—玉米需水较多的两季粮食作物或其他两熟作物,因此杂粮、薯类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小麦、玉米是国家订购粮的主要品种,这两种作物产量比较高,经济效益比杂粮、薯类好,符合农民的利益。从另一角度来看,农民有能力自己投资打井,说明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食物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从小米、高粱、薯类等粗粮转向小麦等细粮。
表3.按非集体产权和人均耕地面积分组的农作物播种结构情况
分组
分组指标均值
总播种面积
(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
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按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
0-0.99
10.18
90
74
16
10
7
3
1-89.9
51
8.24
89
79
11
11
6
5
90-100
98
9.40
88
80
8
12
7
5
按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0.030-0.079
0.06
6.11
96
67
29
4
1
3
0.080-0.111
0.10
11.61
90
82
22
10
4
6
0.113-0.227
0.14
10.10
84
79
5
16
12
4
数据来源:见表1。
随着机井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经济作物内部种植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表3)。棉花是调查点的30个村种植的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相对于粮食作物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变化对其影响比较大,另外棉花的种植还要受国家棉花收购政策及病虫害的影响,因此表中数据显示产权的变化对棉花播种面积无明显影响关系,计量模型中我们将对影响棉花播种面积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其他经济作物这里主要指油料作物、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我们调查的样本点中果树栽种面积也不少,但大部分果园与耕地面积是分开计算的,所以在我们的分析中没有把果园与其他作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中数据显示,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除棉花外的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也是增加的,这与预期是一致的。
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表明农民对水利投资越来越多。农民不但意识到水是一种稀缺且十分珍贵的资源,也接受了地下水的利用要有一定的成本的观念,所以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收益,而种植结构的变化就是农民对此作出的反应。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农民相应地调整了种植结构,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增加,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但以上单因素分析只是非集体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之间表面的相关关系,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对其关系下结论,因为农作物生产还受国家政策、市场价格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为了较准确地分析产权与其他因素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必须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
Aijt=F(Rjt、Wjt、ln(Qjt)、(PG/PI)jt-1、(PC/PI)jt-1、Njt、Dk、Tt)
上式中i代表作物(分别为粮食作物、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j代表村,k代表地区(县),t代表时期,Aijt代表第j村在t年i种农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R代表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由于产权变量是内生变量,为了避免模型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模型估计时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把非集体产权作为内生变量来分析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机井产权演变的影响因素模型见附表1)。Q代表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公斤/人),是用来测定粮食收购政策对种植结构影响的变量。PG,PC和PI分别代表粮食市场价格、棉花收购价格和化肥价格指数。因为同一时期内,县内各村的价格基本相似,所以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份之间的差异。上式中资源及投入品价格用到的是影子价格,即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灌溉用地表水比例(W,%)和劳动力机会成本(非农收入比例N,%)。为了显示地区间和年份间的差异,采用了地区虚变量Dk和年份虚变量Tt。模型各变量的平均值见表4。
表4.模型变量
被解释变量平均值
解释变量平均值
非集体产权
机井比例(R,%)
42
地下水位(米)
44
灌溉用水中地表水比例(W,%)
8
人均耕地(公顷/人)
0.1
人均收入(元/人)
782
粮食播种
面积比例(AG,%)
91
集体经济力量(元/人)
29
教育程度(%)
44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Q,公斤/人)
61
棉花播种
面积比例(AC,%)
5
上年粮食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G/PI)t-1
0.4
上年棉花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C/PI)t-1
2
非农收入比例(N,%)
40
非棉花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比例(AO,%)
4
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
37
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
63
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
82
注:人均收入和集体经济力量按90年价格计算,地下水位是调查年份上一年的地下水位,教育文化程度指样本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和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的数值为合计数,其它数值为变量平均值。总样本数为120个。数据来源:见表1。
四、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结果
由于粮食定购任务在同一地区内差别不大,主要是体现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其变量同地区虚变量存在较强的共线相关。同时,价格变量在地区间差异很小,主要是年份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模型中的年份虚变量相关较大。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选用了4种方案对模型进行估计。方案1(表5)和方案3(附表2)加入了年份虚变量而没有用农作物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在地区虚变量(方案1加入了地区虚变量,方案3则没有)的取舍上对模型进行比较。方案2(表5)和方案4(附表2)是分别对方案1和方案3用农作物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代替年份虚变量对模型进行估计。四种方案的结果(表5、附表2)显示,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相同,且产权变量、劳动力机会成本变量在四种方案中的结果变化不大,且基本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说明模型比较稳定,下面采用方案2(表5)来对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进行讨论。
表5.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1和方案2)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它经济作物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截距
82.530
99.377
7.448
-10.100
10.022
10.723
(25.19)***
(13.14)***
(2.39)**
(-1.41)
(5.69)***
(2.64)***
Pjt
-0.078
-0.082
0.033
0.039
0.045
0.043
(-3.42)***
(-3.63)***
(1.54)
(1.83)*
(3.63)***
(3.54)***
Ln(Qjt)
3.029
2.964
-0.730
-0.649
-2.299
-2.315
(4.07)***
(3.99)***
(-1.03)
(-0.92)
(-5.75)***
(-5.82)***
Wjt
0.031
0.028
-0.023
-0.019
-0.008
-0.009
(0.92)
(0.83)
(-0.72)
(-0.59)
(-0.44)
(-0.50)
(PG/PI)jt-1
2.604
-3.336
0.732
(0.15)
(-0.20)
(0.08)
(PC/PI)jt-1
-5.430
5.713
-0.283
(-2.90)***
(3.21)***
(-0.28)
Njt
0.108
0.095
-0.054
-0.037
-0.054
-0.058
(1.81)*
(1.65)*
(-0.96)
(-0.67)
(-1.69)
(-1.88)*
元氏县虚变量
-9.173
-9.141
4.241
4.204
4.932
4.937
(-3.86)***
(-3.82)***
(1.88)*
(1.85)*
(3.87)***
(3.85)***
肥乡县虚变量
-12.566
-12.825
10.247
10.596
2.319
2.229
(-4.51)***
(-4.62)***
(3.87)***
(4.02)***
(1.55)
(1.50)
1990年虚变量
0.412
-0.068
-0.344
(0.18)
(-0.03)
(-0.28)
1997年虚变量
6.921
-7.253
0.332
(2.23)**
(-2.46)**
(0.20)
1998年虚变量
7.251
-7.047
-0.204
(2.34)**
(-2.40)**
(-0.12)
调整后的R2
0.43
0.43
0.40
0.40
0.29
0.23
F值
10.86
12.26
9.66
10.83
5.41
6.06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会促进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从模型系数估计的结果来看,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基本上是一致的。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变量在粮食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的系数都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这意味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传统的粮食作物与高经济价值的作物间结构的调整有着显著的影响。
粮食作物方程中,产权变量的系数为-0.082,说明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增加10%(从样本平均值的42%增加到52%),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就要减少0.82%(0.082×10=0.82),而相应地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增加0.39%和0.43%。
从分析中可看出,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的发展对种植结构的调整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增加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作物上表现更加明显。农民在自己投资打井后,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使一部分水能够用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另外,自己的井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及时,农民也敢种植对灌溉用水要求比较高的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二)粮食收购政策仍然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重要原因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变量在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都达到了1%的统计水平,表明粮食定购任务对农民种植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人均粮食定购任务的增加会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的扩大,而相应地棉花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都有所减少。
从方案2(表5)与方案4(附表2)的结果比较来看,地区虚变量与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方案2中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的系数大于方案4的变量系数,同方案2中地区虚变量的负值系数有关。
(三)价格信号是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粮食与化肥比价每上升1%(从样本平均值的0.4增加到0.404),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1%(2.604×0.3=1.04),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1.3%(3.336×0.4=1.3),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0.3%(0.732×0.4=0.3)。而棉花与化肥比价比每增加1%(从样本平均值的2增加到2.02),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将减少10.86%(5.43×2=10.86)、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11.42%(5.713×2=11.42),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0.56%(0.28×2=0.56)。
(四)劳动力机会成本影响作物种植结构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外出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非农收入可看作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农民放弃部分农业生产时间外出就业会对种植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农收入比例在粮食播种面积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方程中均达到了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三个方程中非农收入的系数分别是0.095、-0.037和-0.058,说明非农收入每增加10%(从40%增加到50%),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0.95%,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减少0.37%和0.58%。
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相比是劳动相对密集的农作物,为满足口粮的需要,在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作物播种面积首先减少的是非粮食作物。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促进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另外,粮食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比的升高、粮食订购任务的增加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提高都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比例的增加。对这些结论的主要政策含义讨论如下:
(一)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农业结构调整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在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由集体产权形式逐渐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情况下,农民在对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收益比较后进行的合理的行为。同其他制度创新一样,这种产权制度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味着农民生产的优化行为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它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会起促进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速和完善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制度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二)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与粮食发展政策
过去的研究指出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会加强灌溉管理,维持灌溉系统的持续运行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还会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因此在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成为产权演变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政府则要考虑用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投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策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抵消由于灌溉系统产权演变给粮食生产面积减少带来的影响。(三)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要有准确、合理的市场信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生产时虽然还受国家政策及口粮需求等条件的约束,但已经在按价格信号的引导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因此,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建立信息畅通、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农民的生产决策提供准确的市场价格信息。
(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受粮食收购政策的制约
目前粮食收购政策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制约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也意味着在华北灌区,取消粮食收购任务,经济作物面积将显著增长,而粮食作物面积则显著下降。而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靠粮食收购政策来维持粮食总量供给不是长远之计,这进一步论证了科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附表1:产权演变模型
影响产权演变因素
解释变量
系数
T检验值
截距
-177.785
(-1.61)
自然资源条件
W地表水源比例
0.428
(2.76)***
W地下水位
65.548
(3.01)***
人口压力
ln(LP人均耕地)
-84.815
(-2.33)**
政策因素
水利扶持政策
13.162
(1.92)*
水利贷款政策
-61.877
(-2.05)**
经济条件
ln(人均集体收入)
1.497
(0.78)
ln(农民人均收入)
-10.892
(-0.81)
文化程度
EDU文化程度
-0.035
(-0.046)
市场化程度
R道路
22.000
(2.13)**
村虚变量
略
年份虚变量
略
调整后的R2
0.75
F值
9.54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在产权演变影响因素模型的几种不同方案中,选用的是调整后的R2比较高的方案,这样产权变量的拟合程度比较好。水利扶持政策、水利贷款政策及表示市场化程度的道路变量是虚变量,变量值为1分别表示样本点能得到水利扶持及贷款政策和有道路通过(模型的分析详见王金霞、黄季焜和Scott,2000)
附表2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3和方案4)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他经济作物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截距
77.451
90.703
13.088
-1.357
9.461
10.654
(24.50)***
(11.54)***
(4.43)***
(-0.19)
(5.61)***
(2.56)**
Pjt
-0.078
-0.083
0.029
0.034
0.049
0.049
(-3.16)***
(-3.40)***
(1.24)
(1.50)
(3.74)***
(3.78)***
ln(Qjt)
1.396
1.275
0.008
0.125
-1.394
-1.400
(2.11)**
(1.98)*
(0.01)
(0.21)
(-3.98)***
(-4.10)***
Wjt
0.047
0.044
-0.039
-0.037
-0.008
-0.007
(1.30)
(1.20)
(-1.15)
(-1.07)
(-0.42)
(-0.39)
(PG/PI)jt-1
-3.925
13.371
-9.446
(-0.22)
(0.80)
(-1.00)
(PC/PI)jt-1
-3.678
3.035
0.643
(-2.00)**
(1.76)*
(0.66)
Njt
0.236
0.222
-0.191
-0.177
-0.045
-0.045
(4.56)***
(4.45)***
(-3.95)***
(-3.79)***
(-1.62)
(-1.72)*
元氏县虚变量
肥乡县虚变量
1990年虚变量
-1.259
2.156
-0.897
(-0.52)
(0.96)
(-0.70)
1997年虚变量
4.019
-3.333
-0.686
(1.28)
(-1.14)
(-0.41)
1998年虚变量
4.317
-3.143
-1.174
(1.38)
(-1.08)
(-0.70)
调整后的R2
0.33
0.33
0.32
0.32
0.11
0.12
F值
9.36
10.77
8.84
10.03
3.77
4.47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刘昌明和何希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1996
陈雷和杨广欣,“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年第6期,第1-4页
王金霞、黄季焜、Scott,“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与理论解释”,《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第66-74页
Darra,B.L.andC.S.Raghuvanshi,IrrigationManagement,AtlanticP&D,1990
R.K.PatilandS.N.Lele,"IrrigationManagementTransfer:ProblemsinImplementation"inIrrigationManagementTransfer,FoodandAgriculturalOrganization,Rome,1995
DouglasJ.Merrey,ExpandingtheFrontiersofIirrigationManagementResearch:ResultsofResearchandDevelopmentattheInternationalIrrigationManagementInstitute1984-1995,InternationalIrrigationManagementInstitute,1997
一、贵州农业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由于贵州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特点,贵州的农业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拥有比较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资源。根据调查可知,贵州农业生物资源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以及果树作物等几大系别。其中已经收集到的农业生物资源,已经超过206类,并且收集的生物资源中,诸多属于国家没有进行编目的。新的生物资源不断发现,丰富了我国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了解。由此可见,贵州农业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需要加大管理保护力度,促进农业生物资源的多元化发展。贵州农业生物资源具有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同一物种可以划分出多种不同的种类,味道与外形上面也有不同的区别。物种的多样性,促进了贵州当地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二、贵州农业生物资源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水土流失严重
贵州农业生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物种之间具有多样性。但是贵州农业生物资源的发展,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贵州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阻碍了生物资源的发展。贵州地区超过70%的区域属于岩溶山,而页岩与红土的覆盖了达到38},属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对于耕地的危害较大,降低了土壤的活性,使得土壤的营养物质流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限制了农业生物资源的发展。根据调查可知,贵州的水土流失现象,导致超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受到侵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不利于生物资源的保护。
(二)人口众多、资源的承载压力大
人口众多、资源的承载压力大,也是贵州农业生物资源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贵州的人口数量增加频率较快,根据调查可知,1949年贵州的总人口数量为1417万左右,截至2003年,贵州的人口数量达到3870万左右,人口数量暴增。平均人口耕地面积由1.87百降低到0.68百,粮食的消耗增大,对于土地资源的占用率增加,从而限制了农业生物资源的发展。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资源的承载压力逐渐增大,诸多资源面临枯竭,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物资源的多样性,阻碍了农业生物资源的多元化发展。
三、贵州农业生物资源的发展优势
(一)优越的气候条件
贵州农业生物资源物种丰富,新的物种不断被发现,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优越的气候条件,促进了贵州生物资源的生长。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资源比较丰富,气候适中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贵州地区的年度降水量为1000-1400m m,并且自然灭害较少,雨天较多,土壤对于水分的保存能力较强,适合生物资源的生长。贵州的日照数比较低,年度的日照数大约在1120-1720}J、时左右,属于低日照区域。但是其夏季的日照数较多,冬季的日照数较少,7,8月份的太阳辐射比较丰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能够确保农作物的一年两熟,甚至有的地区能够保证一年三熟,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农业生物资源的发展。
(二)生态资源丰富
贵州地区本身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其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未被发现的生物资源种类众多,极大程度地促进了贵州农业生态资源的多元化发展。贵州属于低纬度地区,其不会遭到冰川的直接破坏,属于北方植物躲避自然灭害的避难区域。因此,留存了大量的子遗传植物。贵州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宜,适合南亚热带、中亚热带等地区植物的生存。因此,其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涵盖了诸多区域的生物资源。贵州地区的农业结构利用价值较高,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同时有助于生物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有利于其多元化发展。贵州农业生物资源具有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与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自然灾害较少
贵州地区的自然灭害较少,促进了农业生物资源的生长,保留了物种的多样性。贵州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极少会遭到沙尘暴、大风的袭击,一般不会出现洪涝现象,促进了当地农作物的生长。贵州地区适合大力开发农业生物资源,其地理位置与气候的优势,使其生物资源丰富。而自然灭害较少的特点,辅助了农业生物资源的生长,确保了物种的丰富性,有利于农业生物资源的多元化发展。贵州地区极少发生地震,有助于生态资源的保护,确保了农业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贵州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较低,环境比较清洁,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生物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病虫鼠草害;农药;药械;黑龙冈
中图分类号 S48;S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15-01
青冈县现有耕地面积17.09万hm2,农作物种植面积17万hm2,同2015年农作物种植情况相比,几种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发生了一些变化,在2016年种植的农作物中,除了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了1.8万hm2,减少幅度为11.5%;其他作物如水稻、大豆、马铃薯、向日葵、蔬菜、杂豆和饲草饲料的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1 2016年病虫鼠草害发生情况及药械使用情况
1.1 农作物重大病虫鼠草害发生情况
总体来说,2016年青冈县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发生较轻。从病害来说,每年常发生的玉米顶腐病发病轻,发生面积少,玉米大斑病虽然在各个品种上都有发生,但同往年相比发病较轻;另外,水稻稻瘟病、蔬菜病害都轻于上年;从虫害发生情况来看,苗期害虫略轻,玉米粘虫发生轻,个别玉米品种蚜虫发生较重,尤其是黏玉米和甜玉米发生较重,发生株率在100%,对黏玉米和甜玉米的授粉和穗形有一定影响。从当前情况看,玉米折穗、折蓼和折茎现象较少,玉米螟轻发生;从草害发生情况看,前期土壤封闭没有苗后除草效果好,个别地块出现草荒,从除草剂药害情况看,有些玉米品种对烟嘧磺隆、2,4-D丁酯等药剂敏感,a生药害,有些除草剂在苗后喷施过程中由于车速、混拌不匀而产生药害[1];从鼠害情况看,发生较轻。
1.2 主要农药与药械品种的应用情况
2016年青冈县应用农药732.25 t,比2015年减少了147.85 t,减少了16.8%。其中主要是除草剂使用(640.9 t),比2015年减少了18.9%;使用杀菌剂22.65 t,比2015年增加了20.5%;使用杀虫剂67.6 t,比2015年减少了4.0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鼠剂应用较少,与上年相比没有太大区别。青冈县应用的农药以国产农药为主,进口农药很少。从农药价格方面来说,同往年相比波动不大,还略有下降。植保药械品种主要包括:农民自制的悬挂式喷杆喷雾机,大约6 000台,成本价格约1 000元/台;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大约1 100台,价格为80~120元/台,主要应用于7个水稻乡镇;玉米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约220台,价格为1.5万~1.8万元/台。
2 2017年预测分析
2.1 主要病虫鼠草害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青冈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历年发生规律和2016年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并结合青冈县农作物品种种植结构,以及耕作、施肥等栽培技术措施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7年青冈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为中等发生[2]。
随着栽培技术、玉米品种的改变,青冈县玉米栽培密度逐渐加大,有利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如果气候条件适宜,玉米丝黑穗病、玉米大斑病、玉米螟都将加重发生。2017年青冈县水稻将扩大种植面积,随着新种植户的增加以及感病品种的种植,如果温湿度适宜,水稻稻瘟病将加重发生。2017年大豆面积也会增大,常发病害如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灰斑病、大豆菌核病等,预计2017年为中等发生。大豆食心虫为中偏轻发生,大豆红蜘蛛、大豆蚜等为轻发生。
2017年青冈县蔬菜类病虫害预计为中等发生。近年来蔬菜保护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棚室内积累大量的菌源与虫源,病虫发生有逐年上升趋势。保护地黄瓜以霜霉病、角斑病、黑星病为主,茄子以黄萎病为主。露地蔬菜以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为主,蕃茄以叶霉病、灰霉病、病毒病为主[3]。虫害以甘蓝夜盗、小菜蛾、菜青虫为主。其中,斑潜蝇在棚室蔬菜上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万寿菊在2017年也有扩大种植面积的趋势,常发病害有万寿菊褐斑病、万寿菊疫病,虫害以网目沙潜、金针虫和蛴螬为主。
由于农户刚刚种植白瓜籽,农户的防病意识淡薄,预计2017年白瓜籽霜霉病、白粉病和果腐病还将重发生。青冈县2017年鼠害发生面积呈扩大趋势,需要及时防治,否则将会给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2017年春耕生产中要加强鼠害防治,特别是西瓜、甜瓜类生产田尤为重要[4-5]。
2.2 农药与药械应用变化预测分析
随着玉米价格的下调,2017年种植面积将会逐渐减少,除草剂应用比例会相应减少。因此,青冈县应用农药总量会相应减少。而水稻、大豆、蔬菜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相应增加,杀菌剂和杀虫剂应用比例会明显增加。从植保药械方面看,背负式喷雾器会增加500~600台。由于玉米大斑病、玉米蚜虫和玉米螟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预计玉米自走式高杆喷雾机会增加70台左右,玉米田后期防控面积会相应增加。
3 参考文献
[1] 曾世峰.我国农药及药械使用技术培训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白忠翠.兰州市植保机械使用现状、分析及对策[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3] 杜桂丽.广德县农药及药械使用情况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2015(14):105-106.
关键词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地域状况;实施做法;成效;湖北阳新
中图分类号 S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063-03
以山、丘、河、湖、江为格局的山丘湖区的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简称“作物普查”),既与平原、高原县(市)不十分雷同,又与山区、湖区、丘陵县(市)有所区别。山丘湖区的鄂东南阳新县生物多样性有其多彩的特色,作物普查有其独具的地域与特点、实施与作法、成效与建议。本文所论仅供商榷,以促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
1 地域状况与特点
1.1 状况
1.1.1 地形复杂――山丘河湖江相互交错区。阳新县位于幕阜山北麓,湖北省东南部。父子山横陈县北,七峰山等10余座大山绵亘县西、南边界。长江流过县东北边缘,富水河自西向东横穿县境,网湖等100余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县中部及沿江滨湖地域多平原、岗地。“多山之乡,百湖之县,富河连长江”,推进了境内峰峦叠翠、湖泊纵横、丘陵岗地、冲积平原、滨湖洼地相互交错区的形成。
1.1.2 气候独特――亚热带北缘地区季风区。阳新县年均温16.2~21.0 ℃,年总降雨量1 281~1 821 mm,无霜期240~300 d。绝对最低气温-11.0~1.1 ℃,7月平均气温27.7~29.2 ℃。仅从1981―2014年相隔33年相比,年总降雨量、年均气温每年分别以5.718 18 mm和0.048 49 ℃的速度递增。不容忽视的小变化加剧了独特气候的形成[1-2]。
阳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分布不匀,冬寒夏热,四季分明。这种独特的地貌、气候造就了境内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果树各类资源丰富多种,属于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境内既适合柑橘、枇杷等常绿果树种植,又适合某些落叶果树中南方品种群的种植,如桃、李、枣、柿、板栗、石榴等。
依据我国果树带的划分,阳新县处于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因此,阳新县既具有亚热带季风区的共性,又具有热带北缘季风区的特殊性,对农作物种植、引种等更具有境内气候的严格敏感性。中稻是20世纪阳新境内最大宗粮食作物,为了顺应气候的特殊性,群众自觉改为“早二季”。
1.1.3 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的地域贫困区。阳新县的山崩、地陷时有发生,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而严重。雨量充沛,但分配极不均匀,常常有洪涝和干旱发生。气候温和,但往往有周期性冻害威胁常绿果树和农作物[3-4]。脆弱的生态环境所引起的灾害频发、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导致阳新县多年来未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特点
1.2.1 农业大县,多乡之县。全县海拔为8.7~860.0 m,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3′~115°30′、北纬29°30′~30°9′。全县22个镇区场418个村。全县人口10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75万人。土地面积2 782.80 km2,其中耕地6.53万hm2。2014年农业总产值288.20亿元,占生产总值460.58亿元的62.57%,“农业大县”特点十分突出。
在地域状况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农业大县”及其“油菜大县”“水产大县”基础上,还是全国、全省有名的“多乡之县”,如杂粮之乡、“红薯半年粮”之乡、花果之乡、枇杷之乡、柑橘故乡、苎麻之乡、国家地理标志――阳新山茶油之乡、金竹云雾茶之乡、阳新豚(番鸭)之乡、阳新猪(狮子头)之乡。这是粮、油、果、麻、茶、饲等品种资源多样性的生存基础[5]。
1.2.2 生态退化,资源流失。在20世纪90年代多次调查,并撰写“浅谈‘自然生态角’的保护问题”一文。文中指出:湖北省阳新县农作物资源逐年下降,其中33%的资源是自然生态角上养育的资源。
农作物及其野生资源流失源于20世纪60年代“森林乱砍乱伐,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70年代“以稻为纲,全面遭殃”的人为破坏和“管理体制多次变更,网湖水域大量缩减”的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湿地生物总量减少[6]。湖北网湖湿地原有维管束植物131科397属595种,现存在不多,其中假稻、歪头菜、野芝麻、野豌豆等名贵珍稀资源近乎灭绝。
1.2.3 污染严重,结构变化。随着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快速发展,加之意识淡薄、重视不够,规划缺位、管理落后,投入不足、扶持乏力,各种污染交叉、叠加,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的严重性[5]、土壤酸化的广泛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加剧性[7]。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农业发展,如农业新品种更新、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不断提高、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规模化养殖迅猛发展[5]等。所有这些因素,动摇了农、饲作物当地品种抗逆性全面、适应性广、质量好的优势,放大了“追求产量的人”说其产量低的缺陷,导致了其数量由多变少、面积由大面积连片种植为小面积零星分散种植等品种资源结构变化。受这种“结构变化”的影响,该县在1981年第二次农作物资源普查中有大量种植的阳新御谷、木港大麦、洋港白玉米、糯高粱、中棉、鱼籽黄油菜、细叶绿苎麻等名牌品种消失殆尽。
总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及气候环境变化,导致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因栖息地环境变化而急剧减少,一些地方品种和特异资源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8]。
2 具体实施与做法
2.1 实施
2.1.1 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在宣传发动中,首先学习国家三部委颁发的“农种发[2015]2号文件”、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农发办[2015]26号文件”及其有关《技术规范》。通过学习,统一了认识,进一步认识到作物普查的必要性、重要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食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加大对濒临灭绝的野生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调查和收集,深化基础研究,确保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实现可持续共享利用[8]。丰富我国农作物种资源基因库,能够为未来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全县种质资源丰富,应为我国的基因库进一步完善做出贡献,选出优质高产的地方品种作为本县的“精准扶贫”提出新的思路。
2.1.2 培训学习,熟悉业务。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办好各种培训班,并动用县域内广播、电视、各种行政会议、系统内业务骨干会议和科技网站、种子网站精心广泛宣传,为本次普查打下舆论基础。
2.1.3 做好采购,备足物质。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规定,采购和备足电子设备类、工具类、文具类、交通工具共4类、42种及其他系统调查所需物质,以保障作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2.1.4 加强领导,成立专班。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农业局成立了“阳新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领导小组”专班。同时,种子管理局还聘请了2名长期在农村蹲点驻队的农学、果蔬方面品德好、身体好的退休老专家为顾问,以提高普查效果。
2.1.5 查阅资料,明晰种源。聘请人员查阅了在20世纪在区、公社农技站工作时不定期组织开展的种质资源调查原始资料、著作、论文汇集;保存的《阳新县志》(2本)、《阳新县农业志》(1本)。熟悉思路,明晰种源,制定《阳新县农业品种资源普查与收集初稿》,以提高普查效能。
2.1.6 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制定“作物普查”方案(预案),主要内容是普点的18个镇场区关于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绿肥、饲料等14类作物地方品种及其野生近缘品种312个;制定普查路线,走访干群;预约座谈人员;采收(购)标本、种子对象等。明确、锁定基本目标后,不走或少走弯路,以提高普查效率。
2.2 做法
2.2.1 搞好部门调查,认真填表分析。按照《作物普查表》的要求,组织专班在全县12个部门及有关单位,着重对1956年、1981年、2014年的县名、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系统、人口及民族状况、土地状况、经济状况、特有资源与农业生产状况等8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反复而认真的15 d调查、填表和分析,为以后的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2.2 因县制宜展开,重点村组普查。县域“作物普查”方法:一是因县制宜,普查8个区有关村组,即开发区、托管区、旅游区、高山区、丘陵区、湿地区、经纬度边缘区、海拔最高与最低区的2~3个重点村组。二是因地制宜,重点普查县域内水稻、红薯、豆类、蔬菜4种主要作物。三是因特制宜,注重果树、r麻、桑茶、湿地植物4个方面的特异资源寻找。本阶段对8个镇区场16个村进行了普查。
2.2.3 资源收集整理。及时鉴定上交。普查农作物当地老品种、特异资源时,就地商定、确认、编号、区位登记、植株包扎、种子(果实)晾晒和枝条封蜡收集,严防漏登、损耗。收集后,及时送交省农科院鉴定、保管(贮存)、入库、入圃。
2.2.4 翌年四季复查,全面系统总结。由于农作物有春、夏、秋、冬四季播种、收获等区别,故此次历时逾2个月的第一阶段普查不能代表全面普查,有许多遗漏的农作物资源品种,必须进行翌年四季复查,并进行系统全面总结。
3 普查成效与建议
3.1 成效
3.1.1 完善与纠错。在完成作物普查1956年、1981年、2014年《基本情况普查表》和第三次《作物普查》的种质资源征集表及其全部数据录入电脑数据库基础上,完善了1956年第一次普查应补登的种质资源203份,纠错了1981年第二次普查登记“新品种选育”人为造成的错处3份、漏处6份。填补了全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历史空白和遗误。
3.1.2 普查与征集。本次第1阶段普查全县共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22份,其中已登记、定位、编号79份,目前回收送省入库的种子(果实)、块茎、枝条等40份,超额完成了上级标定的任务20~30份。
3.1.3 名优与珍稀品种。在本阶段“作物普查”中,征集到阳新名优与珍稀品种资源30份,如黄颡菖湖晚糯105、洋港车虐卓桥础⒀蟾墼律酱罅E础⒀蟾鄢怕懿肥怼⒀蟾鄢哦烫俸炱ず煨氖怼⒒乞菖湖绿豆、洋港车帕月爆黄豆、龙港大力冬豆(小蚕豆)、洋港月山青皮黄豆(七月绿)、洋港月山黑皮黄豆、枫林月朗鸡眼豆(背虱豆)、洋港大力秤砣结(齐头黄)白芝麻、黄颡菖湖红禾芋头、洋港车抛虾逃笸贰⒒乞花果丝瓜、红扁豆等。
3.1.4 古老与特有品种。在第1次、第2次“作物普查”中未捕捉到的古老与特有的本地果树品种资源,本次本阶段已征集到14份,其中100年以上的果树品种有黄颡花果朱红橘(常橘)、川橘、臭柑、甜橙(橘红)、朱砂李和沙港撑皮柑;200年以上的有黄颡花果土枇杷、沙港园枇杷、沙港洋枇杷(大金钟)、沙港石滚枣、牛奶枣、花果棉絮坨枣、凤凰酸枣、鸡心枣。
3.1.5 野生与近缘品种。本次查获到的野生资源共有56份,其中已定位、入数据库的有33份。如:黄颡菖湖野莲藕和野生桑叶树(百年古神树)及其附着生长3个野生大灵芝、龙港月山老蟹眼野绿豆(黑豆)、洋港车乓笆磷印⒘港岩泉野生八月撑(炸)猕猴桃和野生茶叶树、枫林五合野生板栗和野生山茶(油)树、源尧治多角型野菱角、多粉型野莲藕和野菱白、网湖五爪咀(光叶)野豇豆和金莲苞(芡实)、网湖金湖野参和野葱(胡葱)、群生野r麻、野椿刁树、综合新塘网湖野湖蒿(蒌蒿)和野黄豆、野绿豆、野牡蒿、野芥菜(油菜)等。阳新独特的古老野生近缘品种有2个:黄颡花果花红和(野)柿子。
3.1.6 选育与其他品种。近些年来,阳新县干群通过嫁接、单株选择等方法或与省有关单位、院校合作而长期选育成的新品种有5个:阳新军垦柑桔“新兴杂柑”(爱缓28号)、阳新吴茱萸、阳新油茶、阳新金竹尖云雾茶、阳新浮屠山下华阳1号竹笋。其共同特点是产高质优,深受群众欢迎。其他方面还有阳新有本地的地方品种和野生的绿肥、饲料、药材类品种资源100余个。
3.2 建议
3.2.1 调查表格应科学设计。调查表格要切合县情、科学设计。3年调查表中土地状况、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不是设计者想象的有资料来源而好填。原来只有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缺少人均收入的统计。“年均降雨量”提法不妥,气象部门只有“年总雨量”的数据资料。
3.2.2 上级加大支持力度。在普查旺季的专班、专车、专时、专款和录音笔、摄像机、记录、收集、登记等“四专”“五配套”保障问题及其“县域两套普查专班”等难度较大,应在再宣传发动、争取上级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普查人员的刻苦工作下功夫。
3.2.3 植物检索表发送基层。植物(作物)分类检索表应作为作物普查必备工具下发基层或电脑信息传递给县种子管理局“种子资料库”网站。否则,无法填表。因资源复杂,原大学教科书无法查全,电脑无法进入高校图书馆查找。
3.2.4 制定精准扶贫品种规划。利用县域农作物当地农家品种资源优势,制定精准扶贫品种规划与实施方案。
3.2.5 完善种子法规建设。制定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以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建设。在全国《种子法》《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基础上,省区级、地市级,特别是县(市)级的法规建设与完善问题,应加快步伐,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3.2.6 设立作物普查奖惩机制。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作物普查”奖惩机制,如作物重大资源“发现奖”“青年贡献奖”“老年奉献奖”或“特殊贡献奖”;对工作失误者进行批评教育、责任追责制;对纂改成果者进行行政记过、职称警告处分等。
4 参考文献
[1] 方达福.山丘湖区种植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14):312-313.
[2] 黄石市统计局.黄石市统计年鉴(2006―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5.
[3] 湖北省阳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新县志[M].武汉:崇文书局(长江出版传媒),1986-2005.
[4] 赵知维,方永阳,方向亮,等.桃树流胶病与立地环境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12(4):219.
[5] 方达福,方向亮,方永阳,等.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629-632.
[6] 方向亮,董明锋,方达福.关于完善湖北网湖湿地生态与农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5):291-293.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因此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将现代化技术用于农业种植中可极大提升农业种植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国外在现代化技术与农业种植结合方面已经非常成熟,我国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使得各种现代化技术不断用于农业种植中,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生产中多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种植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可观,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1数据库技术
运用计算机技术,建设农业信息系统是实现农业种植信息化的重要举措,而农业信息系统需要数据库的支撑,通过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可以对农业种植过程做到信息化的管理,方便农业信息的查询和共享,并且基于数据库技术可以建立农业专家系统和种植模拟系统等,其中农业专家系统是将本行业众多专家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输入到数据库中,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之时即可通过专家系统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必请专家本人到场即可完成,因此更为高效;农业种植模拟系统是通过将农业种植中各项参数输入到系统中,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模拟可直观地看到按当前参数会出现的各类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因此效率极高。
1.2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
农作物的生长对于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时间、土壤pH值等环境条件要求较为苛刻,尤其是在反季采用塑料大棚种植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条件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必须通过人为营造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就需要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如果是人工监测,不但会耗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还具有精度差的劣势,而采用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则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实现无人值守,并且传感器可将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数据第一时间反馈到处理器,通过预先设定好的条件控制动作器的动作,动作器负责控制灌溉、通风、供暖等系统的运行,使农业种植实现精细化管理。
1.3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就是应用监控摄像头采集到的实时图像通过传输系统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为工作人员的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有效规范现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工作人员按规范操作,并且当发现病虫害或其他问题时,可通过调取监控录像来找到发生问题的确切时间,便于对症下药,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
2光技术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不断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与光照情况有很大关系,在大棚等设施工业的实际生产中,自然光很难完全满足所有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可充分利用人工光来改善农作物生长的光环境。当前常用的人工光源包括白炽灯、钠灯、日光灯以及其他特殊光源等。对于不同的农作物来说,其需要的光源种类和光强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实际工作中在选择光源之前要首先对农作物的喜光性进行充分了解,科学选择光源,通过透光膜等技术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光投射,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光进行过滤,同时根据农作物生长的需求随时调整光强度,一方面使光合作用的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节约能源。另外,通过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可利用光源吸引害虫,从而进行捕杀,可有效降低农药的施用量,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3生物技术
3.1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就是将农作物从种子到幼苗的生长阶段置于无菌环境下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完成,可极大缩短这一阶段的生长周期,由于种子到幼苗阶段植株的抗病能力较差,而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有效防止细菌、病毒等对幼苗的侵害,对于发展良种经济作物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生物农药技术
由于传统化学农药的长期施用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的严重的威胁,因此发展绿色环保的杀虫技术成为必然趋势。生物农药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生物农药技术就是通过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物作为农药的主要成分,因此不仅可以起到杀虫的作用,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农作物不受药害,对于人体健康几乎无危害。但由于生物农药技术成本较高,阻碍了其实际应用的大面积推广。
3.3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近年来讨论最为热烈的生物技术之一,是通过提取某些动植物的优良基因,将其转移到农作物中,完成对基因的重组和再造,因此可使农作物具备植入基因的某些特性,如提高农作物的抗冻性、抗虫性和抗倒伏性等,然而有关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还具有较大的争议,目前尚无确切的结论,因此这项技术的推广应当以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使其为人类服务的同时,避免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1•赔付率极高,亏损严重
从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推出农业保险业务至今,虽然业务发展较快,全国的农险保费收入已从最初的20多万元增加到目前的几亿元,但赔付率一直居高不降,如,人保在1982年至2001年之间农业保险的保费总收入为70亿元,总赔付额就高达62亿元,平均赔付率为88•6%,加上15%—20%的经营费用,人保经营农险在近20年内赔了6个亿。此外,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的农险经营状况也同样尴尬,在十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其农险的平均赔付率达81•59%,而2001年仅对新疆北疆植棉区受灾农户的一次性赔偿金额就接近1亿元。人保、兵保尚且如此,其它开办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就可想而知了。鉴于农险业务一路下滑,不少保险公司现已停办了农业保险业务。
2•费率标准偏高,投保比率较低,保险覆盖面狭窄
高昂的赔付率迫使保险公司提高费率标准。如一些地区的农作物险种费率就高达8%—10%,如此高的费率往往让那些寻求保险的农户望而却步,形成高费率导致低投保率、低投保率又引发高费率的情况。同时,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业条件和面对的风险差异很大,在灾害较多的地区,农户投保热情较高,而低风险地区的农户侥幸心理很强,不愿意承担高额保费而参加保险。这样一来,风险分担机制就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从全国来看,只有很小一部分农业财产能够得到保险保障,绝大部分暴露在风险之中,即使在1993年全国农业保险发展势头最好的时候,全国也只有4•88%的粮食作物、6•98%的经济作物和1%的养殖业投了保,农业总承保率不超过5%。
3•商业化农险模式不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
中国农业产业的特点是规模小、分散经营。在这样一个市场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程度都不高的产业中,由商业保险机构来承保巨大的农业经营风险,必然发生商业利润动机和实际政策功能的矛盾。一方面,地方政府常把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的农险业务看作是保险公司自己的事,盈亏与其无关。因此,对于农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强。面对亏多赚少的农保业务,大大挫伤了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农险的热情。另一方面,全国能够提供农户灾害损失保险的政策性保险机构数量不足,即使一些地方设立了合作性质的保障机构,也由于缺乏支持、实力单薄、管理水平不高而不具备应付较大风险的能力,对地方农业的保护效果不佳。
4•农业保险人才匮乏,业务质量受限
农业保险缺乏盈利性导致农业保险部门效益不高,人员待遇也较低,许多保险人才不愿意从事农业保险工作。如2000年,全国从事农业保险的专门人才仅为9000余人,平均每个县只有3人。如此单薄的农保人才队伍要处理好全国每年繁重的农保业务谈何容易。特别是展业、核保、勘察、理赔都是费时耗力的工作,没有足够的人手,应对门面工作都有困难,又如何能提高业务质量。而业务质量关系着农民利益和农险业务的深入。因此,农险人才的匮乏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则必然制约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二、解决我国农险发展问题的对策
1•改变现有不适合我国农业保险特点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模式
我国的农险承保机构主要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一直实施着带有政策性的商业经营模式。实践证明,这样单一的、缺乏层次的组织体系和不符合我国农业保险特征的经营模式不利于我国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高效率的农业保险应该是多层次、复合型的,并以政策为导向。具体地讲,一是应建立起由政府主办、政府经营的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并按农业经济区划设立下属分支公司。全国农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全国性险种条款和费率的制订,以及向其他经营农险的公司提供费用补贴和向农民提供保费补贴,并行使农业保险最后再保险的职能。而各级分公司则主要负责向所分管区域的农户进行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推广现行各项农作物保险计划,开发新险种,依据本区域具体情况调整保费率和农险计划;二是依据自愿、互助原则,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县乡两级互助合作社,作为我国基层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合作社既可以依据本地区农业风险特征灵活设计承保计划,又可能促进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利益趋向一致,从一定程度上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但由于资金有限,承保大灾的能力不强,因此,需寻求理想的渠道对承保风险办理再保险,以完善职能;三是应以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补充。
2•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①财政补贴。借鉴国外的一般做法,政府给予农险的补贴主要有两类:一是保费补贴。如美国政府在2000年对农业保险投保人的补贴额平均约为纯保费的53%,其中,对巨灾保险补贴率为100%,对农作物保险、收入保险等多种风险的保费补贴率约为40%。我国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村经济水平,从财政资金中划出一定份额,用于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以激发他们投保的热情;二是业务费用补贴。美国的做法是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险额的20%—25%的业务费用补贴。此外,美国政府还承担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我国农险业务的费用也大约在险额的20%左右,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财政亦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补贴农业保险机构的费用支出。两种补贴的实施,将会有效缓解农险投保双方的利益磨擦,推动农险业务的顺利开展。②税收优待。我国目前对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除了免征营业税外,并未给予其他税收优惠待遇,这与农业保险风险高、收益低的状况极不相称,未能体现出税收的公平原则和调节功能。因此,应在一段时期内,一是适当减免经营农险的保险机构的所得税和其他税种;二是对农户收入中用于投保农险的部分从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中扣除;三是地方税务局可以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征收地方农业保险税,作为政府用于农业补亏抗损的资金。③利用救灾援助资金。我国是农业灾害繁多的国家,每年政府都会拨付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援助受灾地区。此外,每当有灾害发生时,政府也会通过民政部门组织社会各界进行募捐救助。如果能将这些救灾资金的部分划拨给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进行统筹规划,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必将得到较好的发展。
3•适当调整农业保险业务
应重点调整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保费费率和投保方式。首先,应适当拓宽承保的风险范围和地域范围,不但要承保低风险的类目和低灾害发生率的地区,还要承保部分风险较高的类目和地区,切实体现农业保险保安全的特点,在农户中树立起良好的业务形象。其次,调整保费费率。坚持的原则是:总体下调,体现差异。保费费率过高会挫伤农户投保意愿,特别是我国农户投保又没有财政的保费补贴,因此,对于收入本来就少的农户来说,投保农险的负担过重。建立新的农保体系后,整体下调农业保险费率是必要的举措。但是,考虑到农业风险的多样性,应区别不同风险设定差异费率。如,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农村大面积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一旦发生灾害,这些经济作物受损将导致的赔付率必定很高,农险公司就应针对农户投保的这些项目调低过去偏高的保险费率。另外,改变过去投保农业保险全靠自愿的方式,代之以自愿和强制投保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如水稻、棉花、橡胶等应实施强制投保,以保证这些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的长期稳定。对于其他作物,可以由各地政府依据本地情况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方式投保。但是,对于参加强制投保的农户应给予保费补贴,以获取他们对该项政策的支持。
4•加强对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素质合格的农保队伍
要建立我国农业保险的人才队伍,必须解决农业保险人才匮乏的根源问题:一是农业保险从业人员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二是农险业务环境比较艰苦,工作必须深入广大农村;三是高校农险课程教育宣传农业保险的特点不够,许多学校保险类专业甚至没有设置相关课程。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适当提高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待遇,争取达到全国保险类企业职工平均水平。农业保险组织也可以按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留职工工资基金,按月发放,年末根据实现的利润补足差额,若当年亏损或当年利润不足以补足差额,则可以向财政申请无息或低息贷款。第二,应强化对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立足本职,勇于奉献的精神。同时,地方政府应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农保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助,并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便利条件。第三,教育部门应要求开设有保险专业的各大高校补充农业保险的相关课程并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于农村经济建设。
【关键词】小麦 生产风险区划 分层聚类分析法 保险费率厘定
新疆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造就了新疆小麦高产优质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小麦种植的风险很大。2007年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1}2015年新疆小麦的纯收益为201.84元/亩,较玉米棉花等作物相比,是近两年农民选择的优势经济作物。{2}2015年新疆承保小麦1398.13万亩,参保率达到77.67%,初步起到了分散种植业风险、保障小麦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但由于缺乏保险精算技术的支持,新疆农业保险一直实行统一费率的政策,这不仅和风险与保费相一致的原则相悖,而且会导致逆向选择使保险保障作用弱化。因此,对新疆小麦主产区进行生产风险评估及保险费率厘定十分必要。
目前,国外农业保险开展较为成功的国家都进行了农业生产风险评估及费率厘定,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深。Justand Weninger(1999)认为农作物产量服从正态分布。除此之外,由于种植技术、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作物产量还可能服从其他分布,他们先后提出了Beta分布(Nelson and Preckel,1989)、Gamma分布(Gallagher,1987)、Weibull分布(Sherrick,1997)、双曲线反正旋分布(Ramirez,1997)、the Burr分布Chen and Miranda,2004)和对数正态分布(Goodwin,Roberts and Coble,2000)。Ozakiet.al(2008)利用分层贝叶斯模型对样本县1990~2002年的玉米单产数据进行拟合时发现,由于数据样本量较小,厘定的费率对2002年的产量数据很敏感。在国内,邢鹂和钟甫宁(2007)选择了单产变异系数、效率指数、专业化指数、受灾率>30%的发生概率4个风险区划主导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全国粮食产地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1];王克(2010)对新疆莎车县、沙雅县和阿克苏市的棉花单产分布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参数方法和保险精算技术[2];李琴英(2016)对河南省18个地市小麦使用非参数信息扩散模型分别对三大类风险区域进行费率厘定,并求得在95%和100%的保障水平下各风险区域的期望损失率,以此作为各风险区域小麦产量保险的纯费率[3]。
一、样本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的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新疆调查年鉴》,搜集整理了新疆各县(含兵团)53个县和5个师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小麦种植面积、小麦单产、受灾面积的时间序列。由于其余县及兵团师的种植规模较小且小麦种植年份不连续;不具备从事玉米生产的气候条件,故其余区域未纳入本文研究范围。
二、新疆小麦种植业生产风险区划
(一)主导指标的选择
根据“农作物生产风U程度大致类似“和”农作物发展方向基本相同“的原则及聚类分析的要求,本文选择了4个具体的风险分区指标,即单产变异系数、受灾率超过30%的概率、专业化指数、效率指数[4]。
单产变异系数是衡量各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年际变动幅度的综合型指标,计算公式为:■,CV为单产变异系数,Yit为实际单产;■表示趋势单产;■为平均单产,T为年数。
专业化指数计算公式为:■,其中,SAIij为专业化指数,GS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i为i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j为全国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为全国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SAIij>1,表明i区j种农作物生产规模较大。
效率指数计算公式为:■,式中:E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效率指数;APij为i区j种作物单产;APj为全国j种作物平均单产。E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
(二)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5]:实质上就是需要把相似度较高的区域聚合成一类,将其与差异性较大的地区区别开来,形成不同的集合。其基本原理是在分析各样本属性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度量的样本的亲疏关系(差异性、相似性),按其亲疏程度确定不同的类别。聚类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阶段聚类法、K―均值聚类法和分层聚类法。由于K―均值聚类法适合用于处理大样本,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层聚类法。运用SPSS软件以上述4个指标为分类依据,将新疆各县(含兵团)58个作物生产区域分为农业生产风险等级分别为低、中、高的三类生产区。
(三)实证结果
表1 新疆小麦各县(含兵团)风险指标及其分区结果及纯费率
■
■
注:数据由1988~2016年《新疆统计年鉴》、1989~201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198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三、新疆小麦主产区保险费率厘定
纯保险费率的厘定方法通常分为参数估计法和非参数估计法两类,但运用非参数估计法需要预先知道总体分布的相关信息、分布函数、选取足够大样本容量。对于非参数方法来说,直方图法过于粗糙且极不稳定;而非参数密度估计,则由于数据收集方面的原因,对有记录的灾害统计,即灾害损失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在小样本条件下进行非参数密度估计缺乏稳健性。相比之下,参数估计法能够在相对较大的样本中选择损失拟合最好的分布,有了损失分布即概率密度函数可轻松计算出单产的期望损失即保险纯费率。鉴于此,本文选择参数法厘定小麦保险的纯费率。
(一)参数法
运用八种参数方法(正态分布、Beta分布、三参数Weibull、Logitic分布、两参数指数分布、Lognormal分布、三参数Gamma分布、三参数的Logitic分布)对新疆58个县(含兵团)的小麦去趋势相对单产进行拟合,通过AD检验及相应P值确定最优分布。在估计出各样本的最优拟合分布模型后,将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估计出各样本最优拟合分布的具体参数值并得出相应概率密度。最后根据公式,利用MATLAB软件测算出最优纯费率。
(二)实证结果
1.趋势单产的拟合。计算期望损失E(Loss)时,需要有各县、兵团师各期的势单产数据。本文采用趋势方程拟合法,取1988~2016年各年的t为1-29(其中,新疆各县t为1-29,兵团各师t为1-28)。通过拟合优度及误差系数MAPE判定其回归是否成立。
2.去趋势相对单产计算。去趋势单产=(实际单产-拟合单产)/拟合单产,目的是为了去除单位量纲,以相对量计算更方便和科学。
3.纯费率计算。■上式中,Ep[Loss]为预期损失百分比即为保险纯费率,y为作物去趋势单产分布序列,f(y)为根据参数拟合确定的最优的一种分布概率密度函数,yc为保障水平,本文假定保障比例为100%。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各个县及兵团的纯费率,为便于政策制定及实施,将费率按照风险区划分,最后按照低中高风险区给出三个保险纯费率作为参考。计算结果见上表1。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第一,小麦保险的纯费率在全疆区域内呈现出北疆地区偏高、南疆地区较低的分布特点,这与全疆各地州(县)、师风险发生的现实状况相一致。第二,相同地州内不同县城的小麦纯费率差别较大,例如,在100%保障水平下,昭苏县的纯费率为9.78%,新源县竟然高达24.52%,相差14.74个百分点。第三,小麦主产区的纯费率相对偏高。
新疆小麦种植保险采用统一费率的模式,这可能引发种植风险高的农民踊跃参保而种植风险低的退保或不参保,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骤增、保险保障作用弱化。因此,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建议新疆根据种植风险重新厘定小麦主产区保险费率,根据不同风险区实行差别费率,从而有效分散小麦生产风险,稳定小麦种植,确保国家小麦生产安全。
注释
{1}新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本局历年农牧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6.
{2}中国保险年鉴及新疆保监局.
参考文献
[1]钟甫宁,宁满秀,邢鹂.我国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王克,张峭.农作物单产风险分布对保险费率厘定的影响――以新疆3县(市)棉花单产保险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2):114-120.
[3]李琴英.小麦区域产量保险费率厘定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67-72.
[4]邢鹂.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关键词 农业科技档案;特点;农业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98-01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档案)形成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各种形式的载体形成的文件资料,其是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真实记载[1-2]。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档案工作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完整地对科学技术档案进行保存,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农业生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管理也是科技信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机构成[3]。现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同其他档案一样,农业科技档案不仅具有档案的一些共有特性,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形成、内容及性质进行综合考虑,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4-5]。
1.1 综合性强
农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具有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综合农业结果进行分析,农业科学可包括农、牧、林、副、渔等各个行业;综合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非生物与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热、土、气等,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综合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一系列的生产环节,如播种、中耕、施肥、防护、灌溉、收割、加工、运输、入库等。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作为一种空间档案门类,其综合性很强。因此,有必要科学地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其直接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1.2 外业形成量大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过程区别很大,后者一般在车间的厂房从事作业,而前者主要在田间从事生产,即使是从事相关的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必须在室外进行。该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还具有外业形成量大的特点。该特点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定期、不定期地收集方式,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档案人员对该问题要注意。
1.3 地域性较强
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在内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地域条件,农业生产的格局、品种和栽培技术等也会有所不同。农业科技档案涉及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物等因素,因此地域性也较强。即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及成分随着地域范围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地具有各自的特点。
2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 凭证作用
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不容任何人随意篡改,因此具有无可辩驳的凭证作用。利用它可以捍卫知识产权,避免经济损失;解决科技生产领域或经济领域中的其他争执,还能为科技人员的人事调动提供项目活动证明等。
2.2 参考作用
2.2.1 农业科技档案是实现正确决策的依据。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当前农业生产要获得发展,除党的政策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外,主要靠科学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由于自然资源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制约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与结构会随着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为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必须对大量的科技档案进行查阅,在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实现决策,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
为了科学制定博州的农业区域规划,笔者对多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气象环境及大量土壤普查档案等资料进行查阅,并对适合该州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的生产发展规划进行了制定。将全州分为2个农业区:博乐城以东地区不仅光热资源丰富,而且地势燥。各红积—冲积扇上、中部及河阶地上的砂质土、砂壤面积大,非常适宜种植喜砂、喜温、好光的棉花等经济作物。但在土壤普查前,种植面积很少,在土壤普查汇总时,科技人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应在博乐城镇以东广大区域大量发展棉花生产。近些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很重视土壤普查时提出的改良意见,在适宜植棉的土壤上,压缩粮油作物,扩大棉花种植面积。1984年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3 126.67 hm2,之后随着地膜植棉技术的推广,棉花更是迅速发展,1996年达到2.13万hm2,1999年2.67万hm2,2011年达到了6.33万hm2之多,成为博州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博乐以西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油葵、甜菜、马铃薯等作物。这样就突出了博州各县市的种植区域的特点,使档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服务农业。
2.2.2 农业科技档案在探索、研究和掌握农业生产规律,实行科学种田方面的作用。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有助于总结经验,改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完整的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记载了农业科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记录了各种有关的现象和数据。因此,通过分析研究有关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可以总结出有利的经验,进而对农作物生长规律进行探索,并对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有效地改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3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机设备管理方面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任何一项农业课题研究,都是在已有的农业研究工作及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在进行一项新课题研究试验时,总要查阅有关的科技档案,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在制定科研计划、编写课题任务书、拟定试验方案,甚至在撰写课题报告时都经常要查找利用科技档案。充分查阅农业科技档案并进行充分地应用,可以对已有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对其思路进行启发,以开阔农业科技人员的视野,减少重复劳动,节约时间,有效地促进农业科研速度和效率的提高。同样,农机设备档案对于农机设备的正确使用、管理、维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档案的积累,有助于探索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博州植保站收集各县市基层测报站的病虫害档案,掌握主要病、虫及天敌发生、消长规律,为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协调相互间的关系,提高病虫测报的准确率,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规律。
3 结语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经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科技资源,应切实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服务。
4 参考文献
[1] 王传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2009.
[2] 杨敏.谈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44.
[3] 司啸宏,刘紫霞.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237-238.
Study o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Shanxi Province under New Environment
JIA Jingqi1, LI Fuzho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 & Trad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Shanxi 030801, China; 2.College of Softwar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Shanxi 030801, China)
Abstract: Since 2007,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egan to plan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ntinued to protec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en years, China'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Shanxi Province 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tsel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related polici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ith a view t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policy;agricultural insurance; new environment
1 新?h境下农业保险现状
十年时间里,农业保险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正是因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才使得农业保险迅速发展。
1.1 我国农业保险现状
农业保险是一种以农业产品为保障对象的保险类型,一般意义上,可将其理解为农业生产者为减少自身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遭受可能出现的灾害而对农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有效规避方式。目前我国共有农业保险险种约200种,各类相关产品800余个已基本覆盖所有省份,其中三大口粮作物小麦、玉米、水稻承保覆盖率超过65%。
表1显示,2007―2016年十年时间里我国农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至417.1亿元、参保农户数从4 981万户增至2亿户、承保农作物面积从1 533万hm2扩大至1.15亿hm2,提供风险保障金额也从1 126亿元增至2.2万亿元。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过渡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现代农业在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于传统农业的同时,所要抵御的经营风险也更多,因此农业生产者也释放出更多对于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1]。
1.2 山西省农业发展概况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带,复杂的地形和气候的变化在农业种植作物种类多样化的同时使得农业生产者在生产经营中承担更大风险,这也导致了山西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据统计,仅2016年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72.08万hm2。粮食种植面积达324.14万hm2,其中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62.48万hm2和67.29万hm2;油料种植面积达11.47万hm2;蔬菜种植面积则达到25.7万hm2。全省全年粮食产量为1 318.5万t,相较2015年增产4.7%。
2016年全省全年由各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1.2万hm2,其中包含7.6万hm2绝收面积。农户积极参与农业保险能够有效补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所遭受的损失,也能规避相关风险冲击,提升自身效用水平。不断完善农业保险自身,对增强山西省农民抵御自然等风险的能力、健全灾害防范与救助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得以成功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
1.3 新环境的特点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保险这一有力保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持续稳健的农业保险助力现代农业发展。2017年计划在河北、辽宁、山东等13个粮食主产省的部分县市通过提高相应保险理赔标准、调整部分财政救灾资金、对符合要求的部分规模经营农户实施大灾农业保险等手段不断健全我国农业保险体系。
作为农业经营主体规避农业风险的有效手段,农业保险在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也将起到强大助推作用,推动贫困户在脱贫路上加速跑。一方面,农业保险为贫困户生产经营兜底,通过灾后补偿的功能,有效降低农民出现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可以发挥主体信用增信功能,通过支持信贷扶贫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家庭开展“种养加”等,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有效缓解贫困户资金短缺问题,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保障。
2 当前农业保险运营的存在问题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保障环节,其在开设规模与险种等方面都与山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较多且对风险抵抗较小等特性不相符,农业保险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2]。
2.1 保险自身种类较少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虽然已经取得一定进步,但是仍未有突破性进展,具体表现为农业保险产品结构还不合理,不能针对不同人群需要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再加上我国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失现象严重,由此导致产品研发能力弱、更新换代速度缓慢,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强大的市场需求。
当前山西省农业保险只有为数不多的地区推出了存有试探性质的试点农业保险产品,但这些具有因地制宜特色的保险产品只能在试点地区或土地承包面积较大区域实现承保,并不能满足大部分小农进行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广阔的经济作物保险市场,仅仅是针对某些地方的个别农作物有保险产品,这些利润较高的农作物往往风险也多,农民对农业保险产品的需求相应也更高。农业保险产品范围也比较单一,因此使得农民选择范围较小,对农业保险主体构不成吸引力。例如在设施农业保险当中将拖拉机交强险只针对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发生的意外事故进行保险,而对因拖拉机在农耕过程中受损的农作物并未做出明确的保险规定。
2.2 农民自身道德风险
在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由于产品信息不?Τ疲?个人道德风险所引起的农户自主逆向选择现象长期存在。据相关报道指出,仅在农作物保险赔付中农业保险主体自身道德风险比例就高达20%,而养殖业中发生骗取农业保险赔付的情况则更为多见。比如在能繁母猪保险方面经常出现用没有购买相应保险的患病母猪骗取保险公司赔付款这一情况,一定程度来说,这也是农业保险市场中能繁母猪赔付率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3]。同时由于猪肉价格波动较大且相关预警机制尚未完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若当季猪肉价格较低,养殖户就会在是否对生病的能繁母猪进行治疗与否方面做出判断,因为在某些条件下相关保险赔付价格远高于其本身价格,由此而导致有病不治等现象大量存在,农户道德风险存在保障难题。
由于自身经济状况落后,加之文化水平限制缺乏对农业保险的正确理解,所以农业保险的参与主体在对保费较为敏感的同时意识不到投保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参加农业保险的部分农民认为,一旦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灾害发生,相应经济损失便转嫁给了保险公司,从而忽略了在风险发生前可预防的措施;另一方面,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骗取保险理赔款情况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出现,才会一定程度导致了山西省农业保险经营环境较差,阻碍了全省农业保险的发展。
2.3 政策仍待加强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户转嫁生产过程中产生风险的手段,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灾害救助具有“市场运作,自主自愿”、降低政府财政负担、补偿水平较高等特点。为了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激励农户主体参与农业保险的行为,政府通常会对农户参与农业保险所需保费提供一定比例的补贴,这也是从政策角度出发较为重要的惠农与支农手段。
农户对是否参与农业保险的判断受政府相关补贴政策影响,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越大、范围越广,一定程度上就越能促使更多农民参加农业保险,从而有效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4]。然而,在实际中财政补贴预算极其有限,如何“花钱花在根节上”,将财政资金补贴给真正有需要的农户,使其积极主动参加农业保险,是相关部门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这也就要求政府有必要对农户参保需求进行有效分类。而由于农业对地方财政贡献较小且需要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大多处于财政较为紧张地区,财政压力的存在同样制约了保险业务进一步的发展。
3 针对问题的相应解决办法
3.1 积极扩大保险种类
我国正在施行的农业保险制度采取的是普惠式补贴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将农业保险主体所享受的政策划为一类,也就是说,同一省份里进行相同类别农业生产的农户除考虑其农产品大类品种及区域范围以外,忽略在生产规模、风险类别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获赔付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但随着近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其经营规模普遍较大,所受风险较为集中,所以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为强烈。至此应部分参照美国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做法,并在坚持农业保险市场化的同时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给予部分支持,再依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属性定制出能满足其需求的保险产品或提供多档次农业保险产品选项以供其选择。农户之间由于生产要素甚至个人喜好都存有一定差异,所以对农业保险需求也存在多样化,如若在设计相关农业保险产品时不能充分考虑主体需求的异质性,盲目采取“一刀切”的补贴方式,财政资金对农户参保的正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2 用制度规范农民行为
农业保险经营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参保农户合法权益是否能实现及我国保险市场的秩序稳定。笔者认为在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参保主体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比例过大等问题,应该通过健全相关制度来进行规范。例如承保公司建立对农业保险专项内审制度,做好对农业保险发生过程中数据变更的监管;政府在认真区别农业生产者生产条件、资源之后再依据现实情况进行相关补贴;还可以通过宣传相关政策,弘扬社会正能量,鼓励农业保险正确参与方式。要通过制度设计等有效措施加强对农业保险的监督与管理,不遗余力地打击农业保险中所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违反相关条例规定的参与主体应加大对其处罚力度,通过适当提高违规经营成本的办法来倒逼农业保险有序经营。
逐步对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同样重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推进乡镇里“农业保险服务站”建设,逐步完善以县、乡、村为支撑的相应管理体系来促进农业保险合法合规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选育农业保险业务员,在规范农业保险流程的同时确保承保与理赔“两到户”,持续提高相关业务水平。
3.3 多面提升政策影响
政府在制?相关经济补贴政策时,应该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针对各地不同的情况完善度量现有的经济补贴力度,从而制订更为合理、适用的经济补贴政策。在农业保险的实际运营中,同样存在因为政策宣传不到位所导致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对农业保险进行推广过程中由于相关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不够、农民自身预防风险意识较差造成了部分地区投保参与性普遍不高,因此出现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中央有关政策性补贴资金而忽略农户意愿强制其参与相关农业保险,农户对强制方式产生抵触的同时使得原本利国利民的优惠政策脱离本意[6]。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与提升农户参保积极性时应该注意到,一方面,承保公司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加大对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让农业保险参保主体能在充分了解当前农业保险类别及产品特征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为适合的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在鼓励农户参保时都要在符合“自主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其主体意愿,参保流程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不得出现强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