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1:13: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茶文化与茶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2.3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3.1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3.3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5-22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马连道茶街的成功,就是因为它以街区的规模,将茶叶做“专”。有人说,在马连道茶街,只可能有顾客不认识的茶叶,不会有顾客找不到的茶叶。这里种类全的特点其它茶叶经销场所难以匹敌,如黄茶、白茶其它地方难觅其踪,但在马连道茶城却有多处卖家。茶街是由千万个茶叶的“专家”们支撑起来的,而这些“专家”就是那些茶叶经销者。这里几乎每个茶店中都可以免费品茶后再行选择购买。马连道茶街对京城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茶经济和茶文化品牌意识的建设和加强上。马连道茶街在打造“马连道茶叶特色街”品牌的同时,也十分突出马连道地区企业品牌的打造。有 “更香”、 “满堂香”、“天月”、“品品香”、“绿雪芽”、“御茶园”、“鸿志”、“贵士”等众多茶品牌。而越来越多的产地品牌通过、设立办事处、设立分公司等多种渠道也纷纷落户马连道,如:“贡牌龙井”、“狮牌龙井”、“大益普洱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平水珠茶”、“祁门红茶”、“冻顶乌龙茶”等。注重品牌建设,为马连道的茶经济和茶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次,表现在茶产业链的形成和茶文化元素的强化上。目前马连道茶街已逐渐形成茶叶、茶包装、茶运输、茶具、茶室、茶艺根雕、茶膳、茶足浴等茶产业链,对宣武区乃至北京市的创意文化产业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特别是茶膳、茶足浴这些新兴产业,很有可能会成为引领现代消费的新时尚。马连道茶街,非常注重文化元素的强调:“装修包装的东方风格”,无论具有现代化装饰风格的茶铺还是修葺得古香古色的店面及各色茶叶包装都蕴涵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元素和韵味;“品茶鉴赏看表演”,许多店铺在顾客品茶之余还提供书法、绘画、古玩、茶具、根雕等鉴赏活动,有时还设有茶艺表演;“茶文化与旅游手牵手”, 茶街有意识地与旅游相结合,让世界各国的友人来到马连道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受到广泛欢迎。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包装;艺术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包装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茶文化在包装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也正逐步朝着专业、创新等多方面发展。所以,将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有效结合起来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1中国茶文化概述
1.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道家、佛家的思想观念,不仅体现了仁、义、礼、德等道德观念,而且还充分展示了自然美和随和美。总的来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态文化是指以茶叶为产品而展开的各类生产活动的总和,可被视为一种行业领域。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接触茶叶时由此而产生的主观因素,比如说,人们在品茶时追求的意境、茶艺操作时产生的丰富联想等。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茶礼、茶艺和茶德等。而制度文化则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随着我国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了确保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可以顺利进行,各阶段的统治者都会制定一系列规范,以此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1.2中国茶文化的特征
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具有多个方面,例如,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地区性以及历史性等。近年来,我国茶文化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宣扬和传播,使得饮茶文化也逐步渗透到各个层次和领域,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相伴。根据地域和民族习性不同,茶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展现形式也不同,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茶艺和茶礼,给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除了观念渗透之外,还体现在图案、文字、色彩等多个方面,为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注入了许多时代元素。
2.1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结合
就目前平面包装设计理念来看,为了使产品包装吸引眼球、蕴藏深意,就必须在传统图形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进行重组、创新,进而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境。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若想将茶文化的作用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出来,首要任务就是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研究。在茶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的今天,设计师在对茶叶包装、画册设计、LOGO设计以及茶叶海报宣传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将与茶相关的诗词和书画充分利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合理使用茶文化。与此同时,为了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具观赏性,设计师往往会将茶文化中的民族元素与时尚理念结合在一起,不断赋予茶叶包装新的内容,进一步拓展设计内容和形式,使包装设计更具时代特色。总而言之,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有效结合,打破了传统茶叶包装一层不变的模式,赋予了茶叶包装厚重的文化底蕴。
2.2茶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应用最为频繁,最常见的图案有茶叶、茶具、茶画以及茶种植等,并在此基础上装饰写意的山水画或侍女图,使整体包装设计生动、形象,具有观赏性,不同风格的图案设计赋予了茶叶包装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赐予了茶叶更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茶文化中所融入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审美习惯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很多平面设计者在对图形进行构造的时候,会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考虑其中,推出不同风格的包装设计。风格迥异,使茶叶包装可以在没有文字渲染的前提下,向人们呈现出另一种风格的美感,无形中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图案为主元素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必须以各种几何曲线和抽象纹样作为表现手法。这样一来,才能够将简约、抽样的设计理念充分传达,推进图形表现手法的更新。
2.3茶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字大多是与茶相关的诗句,比如说,“扬予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这些诗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包装设计的意境和神韵。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包装设计的古典美和文化特色,很多设计者会将文字设置成不同的字体,比如说,篆书、隶书、草书等,书体的变化与茶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有效融合,能够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加充分地凸显出来。此外,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部分平面设计者会在茶叶包装中融入泡茶工艺,这种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具备了美学的内涵。2.4茶文化在色彩设计中的渗透色彩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联想。所以,色彩的合理搭配也是平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十分注重的一项内容。目前,市面上茶叶包装的色彩多以绿色为主,绿色,既是茶叶本身的颜色,同时也是大自然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色的包装设计,可以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近来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也被设计者转换为色彩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比如说,红色、黄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和黄色分别代表着喜庆和高贵。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凸显茶叶的尊贵。除此之外,金、银、黑、白也是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常用的颜色,其中,金、银两色代表着华贵、高档;黑、白两色代表着神秘、雅致。每一种色彩的使用都可以赋予茶叶包装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可以预见,在茶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色彩被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打破传统设计格局,使设计效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现代茶叶的过度包装
图案、色彩、文字作为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几个重点要素,三者的合理搭配和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还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然而就目前茶叶包装设计的现状来看,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包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
3.1茶叶过度包装现象
近年来,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大部分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对产品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使产品看上去富丽堂皇、尊贵典雅。但据相关部门调查,这种设计方式虽然提高了产品档次,但却与商品的属性背道而驰,很多市价上千元的产品,茶叶的实际价格也就100-300元。这种过度包装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会加剧环境污染,同时对企业的整体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之所以会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其原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装设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约束,加上企业缺少职业道德,从而导致该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目前,大多数人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都倾向于通过产品包装判定产品品质,所以,精美的包装往往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消费观念却助长了茶叶过度包装的气焰,使茶叶包装市场陷入奢靡浪费的局面。
3.2解决茶叶过度包装的对策
首先,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任何行为的约束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茶叶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就我国目前此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却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过度包装现象越演越烈。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前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倡导绿色、节约的设计理念,促使茶叶包装设计朝着节约化、美观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包装的设计效果,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对行业标准进行制定的时候,应该根据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对茶叶包装设计中涉及到的内容、材料、要素、功能等进行明确规范,以此来制定符合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倡导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企业是开展产品包装设计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着产品包装效果,所以,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发展战略。在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过度包装的陋习,应加大惩罚力度,反之,对于提高企业形象的产品包装则应给予相应奖励。此外,企业还要通过茶叶包装设计的独特性获取市场竞争力,杜绝出现雷同的情况,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绿色环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将茶文化有效渗透到茶叶包装设计中,除了可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茶叶和包装设计行业的稳步发展,促使经济、文化向更高一层迈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要对当前茶叶包装过度的现象给予足够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将该问题解决,以此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美观性。
参考文献
[1]彭醴纹.浅谈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的关系[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24):194-194.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夏兵,张士康,汪一飞等.中国茶文化底蕴下的现代茶包装探索[J].农业机械,2012(36):110-113.
[4]欧阳晋焱,周爱民.中国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叶包装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3(8):39-40.
关键词:紫砂器;茶文化;紫砂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33-01
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
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作为新时代的艺人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古人云:“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艺术的创新是指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创作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且涵盖的是前人或传统艺术品中所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它包括作品的创作理念、制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工具等。创新不仅可使作者从普遍性中脱胎而生,而且这种独创性能是艺术发展的生命和动力。每个紫砂艺人在他的壶艺创作活动中都具备传统的经验。但如果完全依赖传统模式,至多只能重复以往的经验,也易于被别人重复,从而淹没在普遍性中,完全失掉自己的特点。
纵观紫砂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交融史,如果没有历代艺人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也就没有紫砂的今天。明代的时大彬把当时常用的粗糙大壶改变成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精巧工艺壶,真是前所未有。这一变化,也改变了紫砂壶的历史,把它单一的使用功能,演化为具有使用性和观赏性的双重功能,让紫砂壶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清代的陈鸣远用“物为我用”的观点对自然界的物品创造性地进行仿生,创造出许多珍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形态形似的仿照,而是作者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感悟、体验,把自己的思想、语言、感情以及制作技艺融化到作品中去,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和生命,创造出形神兼备、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历史新篇章。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名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 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而其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正好迎合了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缓解压力的心理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茶文化逐渐与旅游业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同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所要探讨的黑茶文化旅游,是将黑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一种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将茶园秀丽的自然风光、茶产品的生产制作、茶艺展示和茶文化品评等融为一体,其茶园及周边的山水风光是基本的地理环境,茶叶生产是人为的物质环境,产茶区遗留并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遗址是良好的历史环境,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是活化的景观。笔者对这些环境和景观进行整合与科学研究,力求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与旅游方式,以期能为人们提供高雅的休闲场所、丰富的体验场所以及寓教于乐的求知场所。
一、安化黑茶文化起源及发展
安化黑茶是指用安化特定区域内生长的云台山大叶种鲜叶等为原料,以特定加工工艺生产的黑毛茶,以及用此黑毛茶为原料生产的品质独特的黑茶制品,特有的保健功效和独特的风味已经使其成为益阳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益阳黑茶最早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后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为广大茶客所知。20世纪50年代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在安化山区的奇珍得以重现,被视为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黑茶醇厚回甘的滋味不亚于当年大行其道的普洱,其淳朴的工艺和历久弥香的特性正好暗合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思想精髓,难怪被称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二、安化黑茶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益阳采用黑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式,整合安化茶马古道和与黑茶种植基地、传统工艺、采茶品茶等资源,赋予旅游功能和要素,打包成黑茶文化旅游专项产品。益阳市已经规划设计了集山乡巨变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安化茶马古道等景区于一体的“三点一线”重点旅游线路,近年来“弘扬黑茶文化,推动茶旅互动”已经成为推动益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着力打响“茶马古道”“安化黑茶”的旅游品牌,让黑茶成为安化及整个益阳地区的旅游名片,以茶为媒介推介当地的旅游景观,事实证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整个安化县的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150万,旅游总收入约达到7亿元。
三、空间结构优化视角下的黑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策
(一)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
1.开发生态茶园,吸引游客互动参与
益阳是湘中地区的旅游胜地,这里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拥有雪峰湖地质公园、六步溪原始次森林、桃江竹海等自然景观;拥有清代陶澍墓、清代木孔土塔、清代梅城文庙武庙、茶马古道等历史文物古迹。其中,安化县生态环境良好,适宜黑茶的生长,所拥有的优良茶树品种也保证了该地能够出产优质黑茶。除了以上天然的优质环境资源,安化还是梅山文化(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流)的发源地,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风情和黑茶文化一起构成了黑茶文化旅游的基础。
从这些自然属性、文化风韵着手,可以开发具有观赏及体验与一体的绿色茶园。结合旅游路线,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段,以怡清源生态优质茶基地作为开发的示范点。茶园可以提供经典采茶工具,推出特色民族采茶服装。除了观赏茶园优美的景观,游客还可以参与采茶、品茶等互动环节。这样既可以让游客欣赏到不一样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增强对黑茶的了解,进一步产生对黑茶品质的信赖感,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黑茶的原生地。游客在生态茶园中不但能够品评茶文化,还可以了解梅山文化,这样生态茶园就成为了解当地文化的生态文化园。
2.黑茶文物古迹、史料众多,可开发茶馆、茶博物馆
由于黑茶生产历史悠久,安化有很多与茶有关的文物建筑,如茶亭、茶碑、百年茶行、茶马古道驿站等,也有很多茶钟、茶具等诉说黑茶历史的生活用品。
安化的黄沙坪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埠,拥有功夫红茶车间和老商号“永泰福”的千两茶生产车间。安化茶厂位于资江河畔,至今保存着自1951年以来的历批茶样、黑茶全库、古老的木制茶机,还有不同时期黑茶加工工艺的相关研究资料。这些既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可以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业所用。这里曾经创办了湖南的第一个茶校、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另外,安化还遗存较多茶书、茶诗、茶联等,茶礼、茶俗、茶艺内涵丰富,这些文化史料均是黑茶文化的见证,也可以成为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例如,可以在优越的旅游资源背景下开发特色茶馆,让游客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到古香古色的陈设布局、清新典雅的建筑风格、艺术化的茶艺展示。在这种既古典又高雅的艺术环境中,顾客自然地会由眼前的一杯茶联想到茶文化,进而想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一探究竟,这就在茶文化与旅游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链接。还可以建立茶博物馆,依托已有且保存完好的茶厂房,在其原址上建立黑茶博物馆,使其首先具有贴合主题的建筑形式。再加上安化茶厂多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茶样,人们可以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陈列历代茶样,展示茶叶制作工具以及手工制茶到机械加工的演变过程,配合图片与文字,甚至是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来说明与介绍黑茶文化。这种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引导游客深度了解黑茶文化,了解越深入,旅游地的吸引力就越强。当黑茶不但成为一种旅游商品,更成为人们喜爱的生活方式时,黑茶商品和当地旅游景区就会自然得到人们的推崇。
(二)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早在2007年,益阳市已经出台了《益阳市2007-2016年茶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明确了以“安化黑茶”为中心,制订了重点打造“安化茶”品牌的战略思路和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扶持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以特色带动茶产业等战略决策。这些决策都体现了政府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决心。而安化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也要求扩建茶马古道景区、打造梅山文化生态园、修复洞市老街、改扩建黄沙坪老茶市、恢复茶马古道桃澍陵园,夯实了茶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政府的以上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关系的融合。
(三)茶产品优势与旅游优势的融合
从狭义上讲,茶产品是指各种以茶叶为龙头的包括茶食、茶画、茶具、茶书法、茶工艺品、茶旅游纪念品等茶文化相关的商品,从广义上讲是围绕茶的不同形态延伸出来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
为了实现茶产品的优势与旅游优势的融合,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整合各地的一般品牌,做成知名度更高的名牌。对于黑茶、绿茶、出口茶等主打品牌,益阳市要以白沙溪茶厂、黑美人茶业、益阳茶厂、香炉山茶厂等为重点企业,统一打造“安化黑茶”这一优势品牌,改变游客心中“品牌众多,真假难辨,无从选择”的现状.(2)延伸茶叶产业链,扶持茶叶深加工。与食品加工业合作生产有机茶味糕点、便携带茶包,推广奶茶饮品;与药产业合作生产药用茶、保健茶及饮料茶,以同样的功效加上独特香醇的茶叶口味来吸引消费者.(3)生产精美别致的茶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茶具既可以当作装饰品,也可以实际用来泡茶待客,如刻有茶园风景的精小的木雕、挂坠,喷印有茶俗风情的服饰,彩绘或者黑白手绘的茶园、茶艺明信片等。
(四)茶叶市场与旅游需求的融合
2009年首届黑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实现了推介益阳、推介安化黑茶的目的。2010年,安化黑茶作为全国黑茶类唯一入选产品,进入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展出,在国际市场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安化“千两茶”和“天尖茶”两款纪念版黑茶产品作为“神九”对接成功纪念产品,被中华航天博物馆永久珍藏。“安化黑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逐步成为益阳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更多游客基于对黑茶品牌的信任和需求慕名而来,客观上扩大了茶文化旅游需求。
四、结语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语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茶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文化意义完全不同,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中的茶语内涵进行分析探索,以期能够对理解运用英语,提高中西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西文化;茶文化;茶语;翻译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不同时期的茶文化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古代,茶事活动十分活跃,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饮茶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茶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形式。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茶文化也逐渐在世界其它国家得以流行和普及,人们被中国茶文化所吸引,希望以此了解东方文化,了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语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茶语内涵的研究是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茶语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茶语是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承载了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的成分。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英语中的茶语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1中西方茶文化内涵概述
1.1文化内涵
文化的定义十分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通过某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个社会群体的生活表达方式,其中包括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行为艺术、价值观念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词语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词语是文化的体现,也是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其蕴含的某种特定的思想特征。不同文化之间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性。作为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词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色彩,具有极强的时代特性。
1.2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关于茶的药用功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所记载。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其中详细地描述了关于种茶、制茶、饮茶等一系列的茶事活动,饮茶是当时人们最喜爱的活动,这一著作对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在古代的春秋时期,人们以茶叶作饭菜,即吃茶,到西汉时期,饮茶开始流行,烹茶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品茶中,讲究色香味以及饮茶环境,古人将茶比作人,以茶抒怀,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情感。直至清代,饮茶进入了鼎盛时期,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进步,茶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即,具有长椭圆形叶子、白色花、有硬壳种子的常绿灌木;以茶做成的饮料;指油茶树;某些饮料名称。
1.3英语“茶”的文化内涵
1.3.1茶的由来
英语中的茶被译为“tea”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实,tea是一个汉语借词,这一发音最早是从中国的福建一带流传过去的。在十六世纪时,葡萄牙人将茶叶带入欧洲,随着茶这一词语的几经变迁,最终茶叶和其发音一同被带到了欧洲。虽然汉语的茶被译为tea,但是二者并没有实质关系,二者的读写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方语言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在十八世纪以前,由于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较为繁荣,因此,茶叶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进入欧洲,随着中西方贸易的不断增加,茶叶的出口量也不断提升,在欧洲许多国家普及起来。
1.3.2茶的概念
汉语的茶在翻译成英语传入英国等国家后,词义发生了一些变化,tea不仅仅单指茶叶,还指茶会、茶点等内容,茶义得到不断延伸,在不同的词组中,茶的本义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被译为吃茶点、大麻香烟等含义。据了解,在英语中,与茶相关的词组有近两百个,最常见的有茶点、茶会、茶壶、茶室等译法,此外,还有与茶完全无关的词语,例如大麻聚会、喝醉、同性恋场所等。
1.3.3茶的文化表达方式
茶叶在进入英国后,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对茶十分喜爱,饮茶也成为英国人的主要习俗。下午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英国饮茶习俗。在茶叶引入英国之前,英国人一天只有两餐,即早餐和晚餐,由于两餐时间间隔时间较长,因此英国人便在下午五点钟的时候邀请朋友一起喝茶聚会,在喝茶过程中,还佐以面包、三明治等茶点,很受大家的欢迎。因此,这一做法很快在人群中流行开来,主人用茶叶招待客人,使人们在交谈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因此,下午茶也逐渐成为一种习俗流行起来。著名的波士顿茶党是美国历史上反茶叶税、引发独立战争的重要行为之一。在1773年,英国为了倾销东印度公司积存的茶叶,通过了茶叶税法,这一做法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抵制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销售茶叶这一行为,在美国纽约和费城等地,人民拒绝卸货,而且在波士顿组成了波士顿茶党,他们悄悄登上了东印度公司的茶船,将船上价值昂贵的茶叶全部投入了大海,随后,美国一些城市也相继发生了倾茶事件。由此,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冲突日益扩大,一年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国诞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了美国独立。由此,茶叶引起的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茶叶在进入美国之后受到当地人的喜爱,美国人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将茶叶进行了改良,发明了冰茶和袋装茶。在1904年,美国举办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展览会时,一名商人打算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提供免费热茶样品,但是由于茶叶放入热水中需要一定时间的冲泡才能饮用,人们不想为此等候,因此没有人对饮热茶感兴趣,为了节省时间,商人将冰块倒入茶中,使茶很快能够饮用,这就是第一份冰茶。冰茶由于味道爽口,时间短,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于是很快在展览会上风靡起来。如今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人们更喜欢饮用冰茶,并且在茶中加入柠檬等食物,使茶的口感更加香甜。随着饮茶的不断普及,袋装茶也应运而生,茶商们将茶叶装入过滤纸或布袋中,直接放入杯中进行冲泡,这种方法不仅使茶渣有了更好的去处,而且使用十分方便,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也逐渐开始流行这一饮茶方法,受到了上班族等相关人士的喜爱。
2茶语的英译
2.1茶名
中国的茶叶品种多,茶叶名称也各具特色,主要以茶叶的制作工艺和产地命名,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茶名的英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茶名采用音译法。中国许多著名的茶品种大多采用的是音译法,例如龙井茶、乌龙茶、黄山毛峰等茶种,有的采用的是普通话的拼音译法,有的是来自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的方言译法,虽然译法略有不同,但都可以归纳为音译法。其次,采用意译法。例如红茶,被译为blacktea,这是由于中西方对饮茶的关注角度有所不同,中国人更倾向于茶汤的颜色,而西方人则更关注茶叶的颜色,因此在英译中不只是从字面进行翻译,而是强调了其茶性特点,除了红茶,圆珠茶、熙春茶末等都采用了意译法。最后,采用音译加意译法。例如祁门红茶采用的正是这一译法。
2.2茶短语
茶在英语中除了单独使用外,还常常与其它词语构成短语使用,这些茶短语在翻译中也体现出几个特点:首先,在短语中保留了茶的本义,例如茶会、茶点、茶壶、茶室、茶器等,在译语中都保留了茶的原义。其次,茶在短语中的意思得以延伸,不能直接译为茶。例如一种甜饼、午餐食品、吸大麻聚会、同性恋场所等,这些词语中尽管有茶这一词语,但词义却与茶毫无关联。最后,茶有派生义和曲折变化。例如喝醉一词,使茶短语的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除了茶组成的短语外,由茶构成的成语数量却并不多,由于汉语中的成语往往具有较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是概念意义的精华体现,因此在茶成语的翻译中,不能直接采用直译法,而需采用意译法。例如指不喜欢的人或事,或者在某人心烦时给予安慰等句子的翻译时,都会用到茶一词语,强调了情感的执着与绝决。
3结束语
中西方的茶文化有着较大差异,通过对茶文化内涵的分析研究,我们不仅能够对汉语茶和英语tea之间的异同有所区分,而且对中西方茶文化带来的历史文化影响有所了解。对于茶语的构成及翻译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更有利,而且也让我们充分了解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地提升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可以说,只有正确地理解英语中的茶语内涵,认真地研究英语茶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使茶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和传承。
作者:刘丽 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2]葛传.陆谷孙等.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朱亚夫.意义的七种类型和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28-30,35
[4]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
关键词:茶文化;咖啡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主要饮品。茶的清香让人心静神怡,喝茶时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痴迷,它的滋味更是让人在舌尖回味无穷。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渗入到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同样,咖啡对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们都象征着追求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种生活文化。然而茶与咖啡除了具有这些共性外,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一、茶与咖啡的起源说
1、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大家没有疑义的。在中国的饮食中,茶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在这其中,茶就有着自己独立的领域。同时,在我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在谈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时用“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普通人家则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晓知,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人们都离不开茶,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来源于何时呢?
中国历史上对于茶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包括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则为神农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神农尝百草而得茶”的相关记载,唐代茶学专家陆羽也曾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相传神农在采药时偶然发现一种植物,后来便将其定名为“茶”。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由此,这一偶然的发现使得后人将茶这种饮品不断发展,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来茶不仅是举国之饮,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欢迎的饮品,其得到人们接受的程度并不亚于茶在中国的畅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的记载:大约公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发现羊群吃了某种红色果实后兴奋不已,卡尔好奇地尝了一些,食后自己确实也觉得精神十分爽朗,从此他就时常赶着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后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常见的红色果实摘回家,并分给其牡慕逃衙浅裕他们发现这种果子能令他们在祈祷时保持清醒,此后这种具有神奇效力的浆果便广泛地流传开来。据后来研究证实,这些浆果就是咖啡的种子。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食用,这种苦中带甜,又极为醇香的饮品被西方人所欲罢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起源之说,两者都带有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为茶与咖啡的文化发展带来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得到众人的普遍认可。
二、 简述茶与咖啡特征之差异
中国人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而且茶叶被分为多种类型,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时,需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随添,水温适宜。同时,配着点心、干果等一起饮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现在比较流行的咖啡种类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用意式咖啡作为基底,熟练的咖啡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其与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种精美的拉花图案,使之成为一种拉花审美艺术。同时饮用咖啡还可以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恢复肌肉的疲劳,还能帮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胆结石等疾病。
茶与咖啡有着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方式,它们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时,人们也可根据二者不同的种类和功效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使其疲惫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缓。
三、茶文化与咖啡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茶最开始是其药用价值在民间流传,随着历史的进展,逐渐转为人们生活中的饮料,后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开始饮茶,文人已与茶结缘。有文字记载曰“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即认为在社交活动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国时代,而礼仪化、程式化的饮茶一分茶确立于晋代。在晋代茶己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
“茶”蜕变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其中“客来敬茶”自古就被尊奉为一则礼仪信条,不言自明,妇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较为有名,它以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时被白家用来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渐成为一种礼仪。至于后来斗茶品茗过程中娴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态,精美的茶具,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名扬四海,为各国所效仿。 除了上述显在的文化礼仪蕴意外,还不得不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儒、释、道。 儒家向来强调一个“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和谐气氛,增进友情等等。 说到佛家,就必须要说禅与茶之间的奇妙关联。 茶之味苦,饮后若甘,而参禅打坐,自明心性,最终也得出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结论。 也就是说,禅和茶都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都是在苦涩中蕴藏着真谛的古朴文明;而老庄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超凡脱俗,清静无为,喝茶能使心境变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万物合为一体,达到忘我、与世无争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合一,同时也是天地人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而茶文化的兴起则是在盛世唐朝,茶史专家朱自振说道:“在唐代,荼去一划,才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茶学;茶始收税,才建茶政;茶始边销,才有茶的贸易”,总之,是在唐代,茶叶生产才发展壮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刘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质及精神文化,使我们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3]之后,人们又赋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怀,将茶品与人品,茶德与人德联系起来,以茶的“君子性”来使茶文化与道德文化相联系,用茶和饮茶的礼仪程式来达到使人修身养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茶的品饮艺术,使饮茶向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演进,对茶树、茶叶、茶具及品饮过程都赋予美的意义和形式,使茶文化成为了一种“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达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叶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茶区的不断扩大、茶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数量就达到200种左右。饮茶风俗在宫廷贵族和文人之间更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传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王安石《议茶法》记载:“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因此成为宋代社会普遍接受的饮品,由此茶肆、茶坊与茶馆也渐渐兴起。茶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联系,出现了很多与茶有关的社会现象、习俗或观念,使茶文化的内容更为丰满。
茶文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饮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并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制度、道德、伦理、风俗习惯、仪式礼节、修身养性等相对规范的茶文化,进而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
2、 咖啡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咖啡被认为是消费最多的饮料。至21世纪以来,咖啡在中国也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接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这片以饮茶为主的土地上兴然而起了对咖啡的热爱,尤其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逐渐而兴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风。在各个城市咖啡馆、咖啡书店成为了人们看书、休息等悠闲生活的好去处。而这种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国家追求自由、舒适、新颖、实效内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这值得我们的深入了解,以便将这种文化更好的传递丰富起来。
产生于非洲埃塞尔比亚的咖啡,随着全球交通的发展,信息交流的畅通,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目前,咖啡的出产地涵盖了中西非、中东、东南亚、印度和太平洋地区等50多个国家。咖啡逐渐流行于整个西方国家,从上流社会的装饰演变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4]
而真正开始传播咖啡“力量与热情”文化内涵的则为法国,据说法兰西民族中那种自由、浪漫的气质与咖啡品质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国咖啡文化基础上,演变出了定位为“您的邻居”的为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兴然而起的“真锅咖啡文化”。这里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咖啡文化追求的是亲切、轻松、休闲和大众化,所以美国人的这种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咖啡热浪。[5]美国人喝咖啡像进行一场无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百无禁忌,咖啡同时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而难以分离,影响之深甚至达到没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情景。
现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快速的传播,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更适应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觉,更把其看成是时尚的标志,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让咖啡畅行于世界。
结束语
茶文化有着含蓄内敛又不失高贵的品性,咖啡文化则象征着一种随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内涵。本文仅从粗略的层面将茶文化与咖啡文化进行了比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无限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相信会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断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擦出更为美妙的火花。(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晓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浅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03.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由于不同国家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相互误解和冲突。本文探讨了(1)文化迁移产生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2)在外语教学中避免文化负迁移,应采用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方法和原则。
一、文化差异和文化迁移
(1)文化和文化差异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庄锡昌,1978)。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社会遗产,文化具有后天习得的特性,存在于意识之外为人所不自觉。文化有传承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于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
中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其表现在各自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以自己的行为规范来衡量和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常造成文化误解和冲突。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中国的思维方式注重直觉性和整体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特别注重直觉、经验和感觉,中国的思维模式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理性思维,强调事物的客观性。中西方价值体系不同,不同的价值体系都具有其合理性,价值体系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谦虚谨慎,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个人主义。西方社会崇尚个人自由、个人发展,推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文化迁移产生的原因
迁移这一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Odlin, 1989)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得到了语言学界及应用语言学界的普遍认可。语言迁移也称语言移转。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可能出现两类语言移转。负向移转(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 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正向转移(positive transfer), 是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转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256)。文化迁移至少可以分成两种: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structure transfer)和深层文化迁移(deep-structure transfer)。(戴炜栋,张红玲,2000)。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差异是表层文化迁移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从词汇文化、语音文化和语法文化的差异讨论表层文化迁移产生的原因。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最明显的差异是: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意与形的结合,而英语是拼音文字,词汇的生成方式是字母排列。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了解这一差异是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方法。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
语言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同步的,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跨文化外语教学既是交际外语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全新的外语教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跨文化外语教学。
(1)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将外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该群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单纯的语言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学习者只能用外语来表达本族文化的思想内容,不能用外语与目的语语言群体进行思想交流。不了解目的语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会陷入各种麻烦之中,导致交际受阻,交际失败。因此,只关注语言符号和语言形式,忽视目的语文化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得到同等的重视。
(2)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①提高外语交际者的外语交际能力;②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张红玲,2007)外语交际能力以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为核心,以语言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为重点,是语言文学目标,初级目标。和其对应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文化对比,增强跨文化意识,学习普遍文化知识,是社会人文目标,是高级目标。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两个目标同等重要。外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非两种目标的简单相加。语言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一个相互渗透、有机的融为一体的语言和文化教学框架是外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层面。跨文化外语教学由四个部分组成:目的语言、目的文化、其他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外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范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较宽泛的内容,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综合素质。
(3)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跨文化外语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很大不同,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必然有所不同。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①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等重要,有机结合;③教学通过听、说、读、写、感觉和思维等多渠道进行;④根据学习者的现实水平,根据教学规律,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⑤传统的知识传授法和体验探索教学法相结合;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是文化教学的重点。以上原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灵活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Odlin, T. 1989. 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戴炜栋,张红玲. 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 外语界,2000 (2).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朗文当代英语辞典 [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一)注重委婉、含蓄表达中国人说话的总体特征是比较耿直,喜欢直来直往,直入主题。而日本人说话却是含蓄表达。因此,在实际翻译中,我们必须注重变直爽为含蓄,揣摩说话人的心理,这样,翻译出来的日语才更能表达其原本之意,读者也才能更容易从其中体会到日语的文化内涵。比如,当日本人请求别人给予帮助时候,他不会直接说需要帮忙,而是会说「~を運んでくださいませんか。同样,一个日本人需要别人等待一下时,他也不会直接要求对方等待,而是会说「もう少し待っ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这样说话这么就会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又不会闹成僵局,造成尴尬。比如吃饭的时候,日本人想问饭菜是否美味,就会含蓄的说「口に合うでしょうか而不是直接冒昧请问。再者,日本人的话语常常给人以“耐人寻味”、“言外之意”,他们常常在说话之外加上「ええ、せっかくですけど、「それはいいですね。ただ、「また今度にします、「ちょっと考えておきます等语气词,因此,我们在翻译日语时,可以把这部分翻译出来或是省略掉,前提是不影响我们翻译的意思表达即可。(二)谦敬有序,礼貌用语日本是一个等级观念浓厚的国家,简单地说,就是什么人应该说什么话,用什么语言,在社会中都是约定俗成的。因此,我们在翻译日语时,必须要把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描述出来,比如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语言交流,上级和下级之间的语言交流,同事之间的语言交流,朋友之间的语言交流等等都是不同的。例如当晚辈提及自己的父亲事,会说成是“家父大人”,如「父は明日帰国いたします。当上下级之间说话时,会用「今日私が鈴木先生をご案内します。等尊敬用语。(三)男女用语有别在传统的日本社会中,男女社会地位差别比较大,由此发展而来的一般是男子比较强势,在家中居于一家之主地位,男子的活动倾向于家庭之外,而女子主内比较明显,女子也因此养成了贤妻良母的品性。那么,在日常用语中,女性用语大多比较委婉、柔弱,男性说话强势、霸道。比如,我们见到「あらまあ、困りますわ。、「そんなつまらないことはもうやめようね。之类的话,一看就可看出这是女性的语言。而男性语言就如「おや、どうしたんだ。、「自費か、公費か、こっちで決めるんだ。等,让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
二、日语翻译注重日语语言文化的意义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是不同的民族,其之间的语言往往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翻译。我们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如果翻译者只单单掌握语言翻译的技能,那么其所翻译出来的作品就会显得单调、枯涩、没有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在翻译时,融入文化的因素,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更能再现真实,读者也就容易理解。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