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1:13: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管理调研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管理;问题
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关注有关环境成本方面的内容和信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以期协调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之间的关系。
M企业位于黄河三角洲,于2013年开始投入运营,主要生产冻鸡类食品,企业现有现代化的肉鸡屠宰生产流水线两条,设计日宰杀能力10万只,储存能力2500吨。公司现有员工600余人,生产的优质肉鸡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环境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控制及效果评价。
一、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题包括环境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对员工的环保意识进行了了解。调查对象的为M企业的员工,覆盖企业的所有部门,以期得到最全面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本次调查活动采用了现场交流、电话联系、自填式等方式,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有效回收率为71%。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员工的观念意识单薄
在员工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情况中,认为十分重要的18.31%,不清楚的占57.75%,不重要的占23.94%。员工对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知不够深刻,有些员工不了解环境成本甚至没有听过,对与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环境保护对于每个人来说是责任也是义务,职工的素质良莠不齐,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职工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同,环保行为不同。
(二)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发现M企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煤、水、电。煤的燃烧产生大量的co2,企业对燃烧煤产生的废气直接进行排放,没有对废气进行检测,也没有对碳排放成本进行计量;并且忽视了产品运输时的环境成本以及产品销售后包装物产生的环境成本,没有对潜在环境成本的确认。
企业没有设置环境成本科目,发生的关于环境方面的成本,绿化费,水资源费等计入了期间费用,污水处理设备相关的成本费用,也没用利用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并且环境成本的确认的不全面,没有相关计量,归集与分配,也没有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使得企业成本中缺少环境支出方面的数据,难以对环境成本进行规划和控制,有可能导致成本不实、利润虚增。
(三)环境成本的控制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及生产流程,发现M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生众多的环境成本包括煤的燃烧、生产用水量大、包装物污染等,但M企业仅对生产后产生的大量污水、煤渣,鸡毛等进行了处理,只进行了事后成本控制。
企业的环境成本不仅仅发生在产品的是生产环节,产品的设计包装、销售运输等都会产生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的发生穿插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环境成本的管理也必须贯穿整个流程。
事后成本控制,侧重末端处理,没有改变企业自身大量生产、消费及废弃的生产消费基础,缺乏预见性,在环境成本管理中处在被动位置,不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成本效果的评价问题
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借助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企业没有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环境管理绩效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
治理污染等管理活动而取得的环境效益和效果。从广义来说,企业环境绩效包括企业为自身以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所做出的所有贡献。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没有设立环境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会影响了企业实施环境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三、建议
(一)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文化建设
培育环境成本管理意识浓郁企业文化,是企业应对资源匮乏、废物污染、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履行社会环保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要重视树立提高环境效益的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内部必须要有政策支持,才能充分确保环境理念的顺利贯彻执行。企业需要把环境理念融入到经营管理的每一个过程中,时刻铭记履行社会责任,重视社会道德及公共利益,保证外部大环境的健康和谐,进而更好地主动迎接未来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二)完善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
1.环境成本的确认:发生的相关支出要符合会计要素中成本确认的标准;相关支出与环境相关;确定相关支出是计入相关产品成本还是计入期间费用,并界定相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
2.环境成本的计量:不同类型的环境成本要考虑不同的计量属性,在计量时,要考虑有些环境成本的特殊性,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用货币计量,无法用货币进行量化的可以考虑其体积、面积等其他单位进行计量。
3.环境成本的核算:利用作业成本法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生命周期理念扩充了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作业成本法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归属对象,两者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环境成本的完整准确。
4.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要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中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内部管理者、企业所有者、国家监管部门、社会公众。
(三)优化环境成本控制
企业根据环境成本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按照成本产生前阶段、产生阶段、处理阶段分别采取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及事后成本控制。通过事前成本控制进行生态设计,从源头控制企业产生环境成本;通过事中成本控制进行绿色生产,尽可能的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通过事后成本管理,企业采取一定措施降低废弃物料或污染物向外界的排放量。
(四)建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工作,需要能综合反映企业环境绩效水平的指标体系,根据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设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的指标权重的分配,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张银华.基于问卷调查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研究[J].管理论坛,2013(04).
[2]魏春利.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截止2012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贡献GDP的58.5%,贡献外贸出口额的68.3%,贡献税收的52.2%,解决超过80%的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总体竞争力弱、管理水平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等问题依然突出。赛迪经略经过四个多月的调研和走访,对近4000家中小企业管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集结而成的这份名为《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蓝皮书》通过构建以“战略管理评价”和“基础管理评价”两个维度为核心的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评价体系,对中小企业健康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指数为61.1,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战略管理健康度指数为56.5,基础管理健康度指数为63.1。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主要面临以下管理健康问题:
1、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意识普遍落后是健康指数偏低的内在原因;
2、战略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不足,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状态缺乏全面、系统、客观、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或不科学;
3、战略实施的目标导向不明确,发展目标、经营计划管理比较欠缺,战略实施保障条件不足、实施效果不理想;
4、企业战略评估机制缺失、调整职能发挥不足,导致战略规划的适应性较差;
5、企业组织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清晰、权责不匹配、决策随意性强、人治现象较为明显,制度建设滞后且执行不到位,信息化应用水平低;
6、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经营信息和数据利用率低、绩效管理片面、激励不足等问题,导致基础管理难以对战略目标实现形成有力支撑。
赛迪经略从企业属性、行业分布、区域分布、企业规模(收入)、发展阶段等不同维度对参与调研的中小企业进行统计分析,企业管理健康状况差异较大。
1、私营企业管理模式粗放
调研统计表明,私营企业的管理健康度指数最低,仅为56.3,由于其在调研样本中占比超过六成,因此也直接影响综合健康度指数;外资企业(80.5)和中外合资(77.6)由于管理意识较为先进,并普遍引入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其管理健康度指数明显高于私营企业。而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健康度指数也不高,分别为62.4和59.1。
2、高精尖行业管理更规范
不同行业的管理健康度指数差别较大(最大差距近20%),健康度指数与企业所在行业对知识和技术水平要求、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幅度要求有一定相关性。调研企业中,IT、医药等知识技术密集的行业管理健康度最高,零售、制造业等精细化管理要求较高的行业企业管理健康水平较好;而餐饮服务、运动休闲等行业的管理健康度相对较低。见图1。
3、管理水平呈东中西递减
华东、华北、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主要受该区域中小企业数量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国际化程度高、政府及行业协会充分重视、配套政策灵活丰富、引导扶持举措得力等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其中华东地区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指数最高,为64.1;华北其次,为62.3;华南为61.0;华中和东北以及西南分别为58.4、56.3和54.2;西北最低,为53.5。
4、健康状况与规模正相关
调研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总体随企业规模扩大而不断上升。较大规模企业的管理幅度较大,要实现和保持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要求更高,企业管理者主动提升管理水平的需求更为迫切、积极性更为高涨。见图2。
5、成长期企业管理最健康
摘 要 2913年以来,由于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影响,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炭行业跌入历史低谷。面对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山东兖矿集团积极推行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制度。通过推行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制度,起到了堵漏洞、降成本、强管理、提效益、聚人心、促廉洁的作用,实现了亏盈大逆转。
关键词 企业 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制度
一、“还权于民”,让职工深度参与企业管理――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形成的背景与动因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省属特大型能源企业,以煤炭生产销售及煤化工、电解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金融投资为主导产业,历经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山东本部、陕蒙、贵州、澳大利亚和新疆、加拿大“四基地两新区”的发展格局。在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时期,兖矿集团多次错失发展良机,从2000年到2013年,兖矿煤炭产量、营业收入由行业第2位分别下滑至第10位和第16位。特别是2013年上半年,受困于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和自身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成本偏高等“大企业病”,兖矿集团盈利能力急剧下滑,半年亏损12亿元……如何扭转企业经营形势极速下滑的颓势,提振信心、重振雄风、共渡难关,成为去年7月刚刚上任的兖矿集团新领导班子面对的最大考验。
面对生存保卫战,兖矿集团新班子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在兖矿这样的传统国有企业里,物资采购问题历来为职工高度关注,反映强烈。要将虚高的采购成本降下来,最根本的是搭建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评价监督平台,使企业管理与厂务公开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职工群众了解采购、关注采购、紧盯采购,充分享有对采购价格的知情权、采购过程的了解权及对采购结果的评价监督权,用“民主”和“监督”两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推动企业“强管理、堵漏洞、降成本”工作的开展。
今年4月,兖矿集团工会起草制定,以集团公司文件出台了关于推行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制度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市场调研评价工作组为平台,以职工群众为主体的民主评价制度。
二、“阳光操作”,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破解难题
――职工代表民主评价机制及运作模式
(一)民主评价的组织框架
一是成立职工代表监督评价团,由集团公司工会从全公司职工代表中筛选出113名政治觉悟高、文化素养高、专业水平强、参政议政意识强、表达能力强的职工代表组成监督评价团。先期进行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市场调研、评价技巧等相关培训,鼓励职工代表积极参与民主评价活动,自觉行使民利,教育引导职工代表注意掌握政策,提高参与监督评价的能力。
二是成立市场调研评价工作组,主要职能是对集团公司大宗设备材料采购和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市场调查、跟踪监督,选取民主评价项目。
(二)民主评价的运作程序
具体做法如下:1.选取调研评价项目。由市场调研评价工作组负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纪委监察部移交的问题;集团公司领导提出的问题;合同资料审核发现的问题;随机抽取的项目等。2.组织市场调研。针对选取的调研项目,市场调研评价工作组通过内部资料核对、进厂实物验证、网上查询、电话传真询价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调查落实,根据调研结果筛选和确定评价项目。3.选定评委。针对确定的评价项目,由集团公司工会和市场调研评价工作组从职工代表监督评价团成员中,随机抽取不少于25名职工代表担任评委。4.召开民主评价会。民主评价会召开前3―5日,由集团公司工会和市场调研评价工作组分别告知评委及项目承办人评价项目内容,双方现场问答。问答结束后,评委当场在评价表上作出“满意”或“不满意”评价。如“满意”超过三分之二以上,视为“通过”,达不到三分之二,则为“未通过”。5.启动调查问责。评价会上未通过的项目移交集团公司纪委监察部,对项目承办人及相关责任人进一步调查落实。存在违纪的,由纪委监察部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向职工代表通报。
(三)民主评价的具体实施
在民主评价会上,由25名职工代表组成的监督评价团,听取项目承办人的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打分及汇总评价。参加会议的人员覆盖集团公司、专业化公司、矿处单位三个层级,共计200多人。
民主评价会规则步骤有条不紊,代表发问犀利尖锐,双方探讨积极热烈,评价结果即时公开。在8月28日和9月25日两次民主评价会上,职工代表对兖矿国宏化工公司阀门和盐酸采购、新疆煤化公司钢材采购、电铝公司所属4家单位在2011年―2013年间的部分材料设备采购情况进行了民主评价。被评价的9大类采购项目、42个子项目,大的金额近千万元,小的不足2.5万元,其中有7大类、23个子项目未通过。
职工代表评委不仅是主动介入了解情况,提前准备问题,前期工作做的细致到位;而且现场所提的问题,问题的专业水平、临场应变能力都非常出色。张新文董事长在观摩了民主评价后,对活动给予高度认可,并深有感触地说:采购价格这么高,要靠民主评价挤掉水分,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公开是最好的防腐药。在国有企业,一件事情不管做的孬好,都要让职工来评价监督,让职工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如此才能凝神聚力。只有调动各方面力量,全体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我们的企业才会拥有不竭的发展推动力。
三、“民主治企”,激发企业和谐发展正能量
――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取得的成效与影响
兖矿集团通过建立和运行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制度,探索出职工代表登台、民主管理唱戏,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新路子。
一是企业降本增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逆转。民主评价工作实施后的,通过公开保公平、民主促公正的深入推进,简化了决策程序,畅通了业务流程,对市场反应更加快捷高效,企业主动适应市场能力大大增强,降本增效工作取得明显突破。今年1-9月份,在全国煤炭行业整体亏损的严峻形势下,兖矿集团重点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前列,完成销营业收入860亿元,同比增长13.64%;实现经营利润7.19亿元,同比增盈13.69亿元。
二是规范采购行为,破解了企业管理难题。该项制度实施后,集团公司上下纷纷寻找管理漏洞,改进流程和方法,规范制度、严格执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说人情、讲情面”等现象大幅减少,减少了外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扰,国有企业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尤其在采购环节,计划和采购人员责任心明显增强,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主动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比质比价,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三是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增强了职工信心和企业凝聚力。通过推行“还权于民”的民主评价,职工群众实实在在地参与了企业管理,把广大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置于透明的监督之下,减少了各类腐败现象。兖矿集团以“阳光”民主治企,以“瘦身”减负提效,彻底扭转了“巨亏”颓势,实现了亏盈大逆转,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职工对企业的信心。不仅如此,今年8月,集团公司颁布了《兖矿集团发展战略纲要(2014―2025年)》,提出十年内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做好本部永续发展、煤制油规模发展和澳大利亚基地高效发展三件大事,努力打造“价值、创新、绿色、幸福”新兖矿。发展战略纲要的颁布实施,发出了二次创业、转型发展动员令,兖矿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群众路线”,让职工当好民主管理的主角
――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工作的体会和启示
兖矿集团通过推行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制度,有效落实了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话语权、决定权等民利,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为企业民主管理的主角。
(一)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制度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把这些聚集职工群众意见较多的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问题,摊在阳光下晒一晒,亮一亮,杀杀菌、消消毒。目的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职工群众智慧,破解企业管理难题。”集团公司工会主席顾士胜说。在民主评价过程中,职工代表充分行使了知情权――知晓采购过程和结果;参与权――参加采购价格评议和判定;表达权――发表采购意见和建议;监督权――检视采购人员的处理;选举权――对不称职评价人员的任免。兖矿集团坚持“还权于民”,依靠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职工群众的智慧,打破企业发展桎梏,使国有企业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二)国有企业必须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就是要加强民主管理,听取群众意见,在制度上保证职工了解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职工群众对企业管理的有效监督。民主评价工作的作用就是通过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赋予他们有效的权力,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在观念上产生从“我不受重视”到“我被重视”,再到“我是企业的主人,我要重视自己”的转变,真正地发挥其主人翁责任感和爱企业热情,愿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企业。
(三)监督权落实是民主评价的根本
兖矿集团推行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制初期,一些职工抱有观望的心态,他们并不相信权力会交给自己,但当第一次民主评价会后,首次参与评价没有获得通过的采购人员,集团公司纪委将处理权交给职工代表,并遵从职工代表意见对首批采购人员进行处理,职工群众真正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这种实实在在的决定权,极大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民主评价制度在市场调查、代表巡视、价格评议、调查问责等各个阶段,都引入了职工监督机制。
(四)民主管理应不断创新实践
二级城市在外商独资及合资企业中是最热的话题之一。我们在美世的各项调研和与客户的日常沟通中看到了两大趋势:首先,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视线投向中国的二线城市,甚至于三四线城市,这背后有更大的业务拓展需求,也有企业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需求。根据美世2012年China Momtor调研的数据,73%的企业表示有在二线城市开设分支机构的计划,其中48%为工厂。同时我们看到2010~2012年,参与美世二线城市全行业及行业薪酬调研的公司从1326家增加到1872家,数量增长了40%,其中成都/重庆全行业调研参加企业从157家增加到230家,仅2012年就增加了46家,这也是二线城市日趋火热的一个表现。
而通过对参加调研公司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如何在中国二线城市市场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以美世2010~2012成都/重庆全行业薪酬调研数据为例,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从沿海城市转移到中国内部中西部地区,当地企业所面临的人才挑战明显加剧。而且这种转移的辐射效应同时将人才战带给了中国其他的二线城市。我们把传统的制造业二线市场南京的员工流失率数据与成都/重庆作一个比较可以发现,不管在东部还是西部,员工流失率的数据都非常接近(见图1和见图2)。
那么,人才竞争中哪些人群是最受关注的呢?从美世年度整体薪酬调研中可以看到,从技术分类来看,高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需求缺失加大(见图3)。
其次,从年龄及工作经验角度观察,大学毕业1~2年的年轻一代员工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从图4的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对于年龄25岁,工作三年员工的加薪幅度平均在20%左右,而通常企业在制作年度加薪预算时,整体涨薪率平均值一般都在8~10%之间。这部分后80后员工所携带的时代特征使其管理成为目前企业的巨大挑战。
基于这些信我们特别强调,企业在二线城市开拓业务时需小心应对人才挑战。
高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失
企业的迁徙势必导致部分人才的流失,尤其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这对于强调业绩增长和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吸引足够的人才来充实二线城市新的生产基地,企业通常采用提高薪酬在市场招募人才的做法。2010年伊始包括DELL、DHL、马士基等大量知名企业在成都市场进行投资,随后两年内,成都市场的实际薪酬增幅皆保持在15%左右(见图5)。从文章前面的图2离职率也可以观察到从2010年开始,离职率相应迅速提升,为16%左右。
但是即使企业年年提高薪酬,面对劳动力需求量在当地市场短期内的膨胀速度,企业仍然无法在当地招募到足够适合的员工。而且在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岗位上,当地并不具备现成的人才库。早年外企初入中国市场时面临过同样的问题,所以当时有大量的外籍员工被派遣到中国。现在企业也需要从其他地区的基地“派遣”员工来进行支援。
企业在二线城市的人才窘境并不是个案。总体来看,尽管中国整体经济走势是增速放缓,但在中国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情况下,相对低成本的二线城市还是受到企业青睐的(见图6)。而在国家相关策略的推动下,“下二线”成为了一种潮流,更加造成了短期内局部劳动力供应量的不足。尤其是高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有目共睹的人力资源管理挑战。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投资需求与人力资源的不匹配、投资需求与可使用劳动力资源的失衡,是中国企业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难题。
年轻一代员工的管理日益复杂
2012年是90后毕业登上工作岗位的元年。实际上包括对80后在内的年轻群体员工的管理已成为企业头疼的难题。在美世2012年中国人才保留实践调研中,我们曾对“员工代际差异”提出问题。从调研结果来看,年轻员工对待职场的态度显然不同(见图7)。管理者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世界工厂越来越难留住年轻的中国产业工人。
我们必须认识到,80后员工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拥有更多的自我认知和判断。他们的成长对应了中国最高速发展的20年,但企业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进步。导致80后员工的诉求与企业管理制度或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该年龄层员工逐渐成为公司的高潜力人才,甚至是关键人才,如何改革现有的制度来适应新时代员工的特性,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员工构成不断变化的今天,要解决这项挑战,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思维习惯,从“公司对员工的要求”角度转化为“员工对公司认可”的角度考虑问题。从美世2012年中国人才保留实践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年轻一代的员工非常重视工作环境中的社交互动。有趣的公司团体活动是提升年轻员工敬业度最有效的措施,其次则是内部薪酬公平性以及员工与直接上司的关系。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应特别注重薪酬内部的公平性。80后员工群体是有竞争意识并且更渴望自我证明的一代,薪酬是一种体现个人努力和价值的方式,也会成为他们不断证明自我的推动力。这些都是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可以切入的角度。
除了以上两大问题以外,我们看到还有一个并非全新的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被讨论,这就是创新能力的问题。中国市场的定位正逐渐从制造基地转向消费市场,制造型企业的角色也随之变化过去,它们往往承担来料加工的职能,产品大多数销往海外,如今这些企业会转向生产专门为中国或亚太消费者定制的产品。这意味着单是强调生产环节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升级”需求,研发、销售以及与上下游客户的协同合作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能否在二三线城市吸引足够的创新型、市场型人才,如何吸引、管理和保留这些人才,是制造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32-01
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学科,也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新时期企业发展对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的问题。可见,探索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寻找有效的教学艺术势在必行。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此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树立经济观念和现代管理观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充分体现,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学生观念
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观念中,总是习惯的认为只有专业技术、专业课程才是值得着重学习、深刻把握的,而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企业管理》课程是不值得花费精力去研习的。那么,教师应该使学生意识到:单纯的掌握专业技能,学生会成为一名技术工人,会获得工作的保障;但是,只是单纯的掌握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个人的发展,企业的良好运行,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理论来加以指导。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的汲取,不仅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更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更有利的保障!这样,只要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学习兴趣树立了起来,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教学效果才能有保障。
二、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贴近专业需求
《企业管理》课程内容相对统一和规范,主要分为“基础模块”(包含“企业创建”和“资源管理”)、“应用模块”(包含“营销管理”和“生产运作管理”)、“提高模块”(包含“文化与战略”和“质量管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努力改进课程结构体系的同时,根据学生专业不一、要求不同、学时不等的特点,讲课时要注意“专业对口”,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地安排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因才施教”。例如对硅酸盐专业的学生,要强调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和系统效益思想,如质量管理中的经济计算、设备管理中的经济评价等等。对各个专业学生都要加强技术经济分析的内容,尽量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介绍如何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较好地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效益观念。
三、运用生动的案例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从主观实际出发,提示管理活动的各项规律,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实践性等特点。此时,若没有生动案例的辅助,中职学生因为经历少、阅历浅,很少或者没有实践管理工作经验,就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贴近教学内容的、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圆满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活动的教学,提升学生技能
有了理论做基础,加以实际案例来分析,学生必然会产生渴望动手一试的心态。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来直观的面对企业管理。可以让他们做一份市场调查,拟定一份营销报告,也可以参观工厂,起草生产作业计划。在进行考评时,应用综合性的知识来进行考核,设计一些具体实验或计划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企业管理理论的理解,加强对企业管理技能的培养,以达到教、学、做统一的效果。
另外,教师还应强化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在教学中设计包括“读写议”、实验模拟、案例讨论、企业实地专访和聘请企业家、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上讲台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的组织对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目前,企业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通过调研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参加校内的“技能周比赛”,以及参加全区、全国的“技能大赛”等提供素材。
五、改革课程考核的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提升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考核方式。以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实际问题回答等作为考核内容;制定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三方主体多维度、多方式的立体考核评分体系,通过实时考核、事事考核达到督促学生日常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还应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等方法。更重要的是期末考试可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一部分为闭卷笔试,另一部分为综合性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企业管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把理论考试成绩、实际调研能力和研究成果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调动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而言之,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多渠道、获取式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中职学生对《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参与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中职学校的《企业管理》要真正完成其使命,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教学基本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也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这将是本学科教师要为之不懈努力的一个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荣胜.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
[2] 陈秋元.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
[3] 谭道明.企业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
调研组一行共走访了××县局(分公司)昌平镇卷烟客户服务部、铁厂乡烟叶站;××县局(分公司)岗度乡烟叶站,××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县局(分公司)广顺镇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等基层站点,实地察看农村客户服务大厅、烟草农业示范点基础建设情况,走访基层站点负责人、卷烟客户经理、烤烟技术辅导员、烟叶专业育苗户、烟叶生产合作社社员,通过开座谈会、交流意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开展专题调研,认真查找本单位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基础管理、服务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存在的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
一、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局(公司)科学发展难题分析
调研活动开始之前,局(公司)党组召开了专题会议,对××烟草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压力进行了认真分析论证,并广泛征求各部门的意见,认为当前我局(公司)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干部员工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如何深入开展;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如何有效推进;烟叶生产面临“稳”和“控”压力如何协调;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如何推动等问题。同时,财务管理、督察考评、信息安全等方面工作都面临着新问题和新要求,需要冷静分析,认真研究,正确把握,妥善加以解决。
二、调研重点和调研情况
本人领衔的调研课题,主要是针对如何加强改进和提升企业管理,围绕“稳四争三”目标,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在调研中,我们侧重于企业的基础管理和体制机制方面的调研。主要围绕:1、撤销县级公司法人资格,明确地市公司经营主体地位后体制机制上存在问题分析。2、如何围绕“稳四增三”目标提升竟争力分析。3、如何抓好基础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科学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采取实地考察、走访零售户和烟农、与基层员工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解。从调研中了解到,除了“两烟”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外,目前广大员工普遍关注的是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绩效考评等涉及员工利益的基础管理问题,这些问题是历史遗留的棘手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去解决,而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个持续的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企业的基础就不能牢固,企业发展就不可能持续平稳,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抓好基础管理,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竞争力,要从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入手,重点解决人的问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把解决人基础性管理问题作为解决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
在“两烟”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烤烟生产要解决好“稳”和“控”
压力,落实好保稳定的问题;卷烟销售要加强服务,提高销量,落实好保增长的问题。
一是要把加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作为解决烤烟生产“稳”和“控”的抓手,既要处理好示范点与全面推进的关系,又要协调好重点投入与稳步实施的关系;既做到科学合理,又避免大包大揽或重复建设的问题。示范基地要按照“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工作要求,基地化生产要围绕“专业化队伍怎么组建?合作化模式如何推广?生产组成形式如何完善?”等问题超前思考,统筹兼顾。
二是要把加大农村客户服务大厅建设力度作为卷烟销售增长点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挖掘农村市场,加强服务工作措施,提高市场服务和覆盖功能,寻找新的销量增长点。
三、下一步加强基础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思考
按照省局“打牢四个基础,构建四个体系,实现四个一流目标”的要求,我局(公司)提出了围绕“突出一个主题,实现两大转变,完善三项机制,抓好四项改革,写好五篇文章,培养六种能力”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两烟”生产经营规模稳定在全省第四,综合考核实力力争全省第三的“稳四争三”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要围绕既定目标,加强基础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保持企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把握好四个问题。
一是正确处理好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突出实践特色的关系,把握好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唤思想解放。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正确面对,不可回避。要积极探索在坚持以“两烟”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同时,如何做到专卖管理、基础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统筹兼顾?如何做到既要解决员工收入差距的合理性,又要避免走回平均分配老路上的问题?如何协调处理好既要加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回报社会,改善民生,又要避免在投入补贴方面大包大揽,盲目配置资源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从根本上做到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发展才有出路。
二是正确处理好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解决长远问题的关系,把握好如何改进和完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的问题。目前,新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建立,如何在基本体制框架下改进和完善工作机制,解决如何提高执行力的问题;干部选拔任用的问题;深化全体员工社会保险体制和福利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体制的问题;岗位培训与综合素质系统培训的问题;改进和完善科技与管理创新机制体制问题等。要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制度建立、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的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好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重点学习与保证全体党员全程参与的关系,把握好科学发展与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问题。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增强自己的政治敏锐力,提高领导能力的思想武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体系。普通党员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增强自己的政治觉悟,提高执行力的良好途径。
四是正确处理好保持总体进度与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关系,把握好科学发展的问题。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
(二)从八个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局(公司)科学发展的难题
1、解放思想,统筹兼顾。本人认为,当前影响和制约企业持续平稳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如何解放思想、提高执行力的问题。坦率地说,目前我们的企业内部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作风不实、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人在。享乐主义、本位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在个别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身上还不同程度存在,这就是企业改革的大敌,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改革就不能推进,更谈不上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来抓。
2、深化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健全和完善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制度。坚持以发展的观点,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健全和完善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继续深化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打破身份壁垒,淡化员工身份,建立健全体现“公开、公平、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和落实定期轮训、考评体系、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按照“限高、稳中、提低”的原则,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注重内部公平。
我局(公司)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已试行了三个月,总体来说,新的薪酬分配制度是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的,绝大多数员工是拥护和支持的。当然,在实行中也还有一些小细节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是,只要有利于保护多数员工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应当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决不能走回头路。
今后,我们要充分考虑,认真研究,在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把逐步解决三类员工住房公积金问题纳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盘子进行统筹安排,着力解决企业内部公平问题。
3、健全内部运行控制机制,深化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内部运行控制机制,加强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企业要发展,管理是关键。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管理也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型转变,加强内部运行控制机制尤其重要。要把内部运行控制机制放在更加扎实的基础管理之上,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员工队伍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和办事,实现全程监督,全程控制。突出运用,突出创新,不断解决和完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问题,推动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4、围绕“两烟”生产经营目标,健全目标管理和考核方式。“两烟”生产经营是我局(公司)工作的中心,是实现××烟草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任务,离开了这个中心任务,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们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与抓好“两烟”生产经营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到具体行动上。今年,烤烟生产面临“稳”、“控”压力较大,要严格按照国家局“严格控制、适度从紧”烟叶工作方针和“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的工作目标,要立足于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建立健全烟叶生产目标责任制和卷烟经营目标责任制度,分解和细化各阶段生产经营目标,落实到人,定期考核,扎实抓好工作的落实。
5、建立内外部安全环境,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企业要发展既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也需要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稳定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没有了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确保一个企业内外部安全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对外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需要认真践行“两个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勇于承担和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内加强基础管理,增进内部和谐,造就企业的亲和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凝聚了人心,聚合力量,才能保持企业生机活力,促进企业稳定和谐,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6、深化干部管理,拓宽员工晋升通道。在干部管理上,要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打破常规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平台。注意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机关工作,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建功立业。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员工职务晋升、职业技术晋升、岗级系数晋升等多种形式,拓宽员工晋升渠道。要让基层员工觉得工作有希望、有想法、有奔头,安心于本职工作。
关键词: 《现代企业管理实务》 教材设计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现代企业管理实务是我校所有专业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懂一些企业管理的知识对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该课程在各专业的设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提高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打下了基础。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应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课程改革要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教学。但从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偏重理论讲授、忽视教学实践或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把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针对高职学生重在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重点强化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期末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主要从教学定位、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使本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和实用易懂,适合于我校各专业学生的学习。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应直接针对岗位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与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在本课程的目标定位上,我们主要依据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重点,紧紧围绕上述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企业管理理论,而且要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在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在工作中正确运用相关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应始终把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课改的最终目标。据此,我们提炼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流程。能力目标:能对企业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并初步制定战略计划,能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能应用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并能从事简单的人事工作,了解生产运作过程并能胜任一般的车间管理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团结合作、爱岗敬业、不畏困难、勇于创新、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等。
二、以适应就业为导向,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外,更深层次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学生通过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为今后顺利就业并取得职场成功打下基础。企业管理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要求在教学的理念把握和内容选择上,做到传统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的有机结合,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案例和前沿理论介绍给学生,构建既有理论框架又能结合实际的就业导向型的教学内容体系。过去我们的教学内容以学校为主体,学生参与不足,教学上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为此,我们在认真调研企业用人要求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企业管理教学素材。由于本课程是我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理清课程讲授的思路,使课程教学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保持一致,突出重点,找出共性,满足不同专业对于教学内容的共同要求。为此,我们参阅了大量资料,把教学内容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现代企业管理概论、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每个模块均配有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向实践环节倾斜,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动手参与为主,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训相结合。
三、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应用先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首创,普遍应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师生的互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寻求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办法。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两种形式,我们主要采用后者。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几点:一是选择适当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中,所选择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难度适宜并有实际应用价值。二是合理组织案例分析。通常案例要提前几天发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找资料和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文字材料,用于课堂发言。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管理的现场氛围,为改进企业管理献计献策。三是恰当评定案例讨论结果。管理问题的解决一般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案例分析的评定也没有所谓的绝对标准,主要依据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几个方面判定。
情景模拟:指根据学生可能担任的职务,设计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然后将其安排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现场处理相关问题,并根据处理的方法和效果来评价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进行实战演练,把自己置身于企业管理的情境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现场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使学生在情景模拟中表现得更出色,就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对活动的各个步骤进行合理安排,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进行合理分工,在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的同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管理的情景模拟教学内容可以从各个模块中进行抽取。如:财务报表分析模拟、生产活动组织模拟、人力资源招聘模拟、战略决策模拟,以及新产品推广活动模拟。
企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我校在校外建立了多个的实践基地,定期把各专业的学生送到企业培训,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两类。参观考察是本课程常用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由企业安排专人带领学生参观并加以介绍。学习参观的内容包括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从产品研发、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到人事财务等,还包括企业发展史、企业文化、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内容。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调研,撰写见习或调查报告,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会带回不同内容和观点的报告,汇总起来就形成了较完整的企业管理实务一手资料,这些汇集起来的资料在不同班级传阅并讨论,就形成了非常生动的教学内容。通过亲临现场的参观实习,学生对企业管理的实务有了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四、以实用有效为导向,改革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应减少对记忆知识的考核,增加对应用知识的考核,多角度全过程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平时对每一节课、每一次实训活动,都要进行记录、评估与考核,学生人人参与考核工作,学生的参与使如此量大而繁杂的工作变得轻松愉快。我们打破了传统单一闭卷考试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三部分,即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与技能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由学生平时出勤率、课堂表现和实习表现(如发言的积极程度、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等)组成;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包括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两部分,知识考核占20%(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力考核占20%(知识的实际应用);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30%,以企业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的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单凤儒.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3).
【关键词】高职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43-02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不断深入,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由过去的学历型、学科型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变。社会需要具有全面的管理知识、卓越的组织能力、敏捷的思维方式、高超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对这种人才需求的新结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需求,在高职教育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办出教育特色。广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其开展调查有利于培育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型人才。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课题组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的2006级、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等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进行了毕业生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的调研,安排各专人分别对毕业生展开覆盖式电话、网络询问等调查,试图通过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用人单位意见等调研,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历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走访与跟踪调查。课题研究组派专业教师前往广东等沿海地区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并了解广东地区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调研人员先后几次到广州、东莞、深圳三地进行专业定位及毕业生跟踪调研,走访了深圳市景光物流有限公司、东莞时尚电器有限公司、东莞市明扬广告公司、广州南方人才市场、东莞市创富人力资源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大多数用人单位均要求毕业生能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工作的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注重有晋升有事业抱负、管理潜能、思维敏捷的人员,在学校时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往往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他们得到提拔的机会就比较多。在珠三角地区制造型企业较多,对品管员和仓管员的需求较大,如品管员要求掌握常用的品质管理技术、ISO 9001:2000质量体系和5S管理法;仓管员要求能独立开展及处理仓库日常工作,熟练操作OFFICE,有ERP系统操作经验优先。在与管理2005级、2006级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看,学生们对三年的学习的课程内容基本感觉满意,对教师的师德感觉很满意,对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觉得帮助不大,认为比较实用的课程有礼仪、人际沟通、管理心理学、基础会计、市场营销等,提出加强商务英语尤其是口语的交流能力,加强办公软件应用的熟练程度,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经过调查了解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约90%在私营企业中从事管理基础业务工作,剩余10%的毕业生中包括幼儿教师、设计、保险、待业等。大部分毕业生对每个调查问题的回答结果基本一致。从调查的结果中,了解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口径有不一样的认识,同时对基础技能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较高,目前设置的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技能提高的要求。在就业服务工作环节中,现行就业指导工作不能给予学生有效帮助,主要体现在就业单位招聘管理岗位较少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较多的矛盾上,以及对招聘企业的经营业务、薪酬制度、晋升制度等情况不明,无法清晰解答毕业生择业的疑问。此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较广,让不少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迷茫无措,导致形成专业口径太宽,无法对口择业的认识。在回答“学生还需掌握哪些必要知识,注意哪方面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时,有部分学生提出应加强外语口语沟通能力,以及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回访调研。课题组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并抽样进行了电话回访和部分走访。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认为该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比较好,与人交流、沟通能力与协作精神较满意,求知欲及学习意识比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开拓创新能力方面较为一般。在调查的大部分就业单位认为,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承压能力差,对企业的忠实度不高,没有安心踏实地为企业效力,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当薪酬不满意,得不到所谓“公平”待遇时,往往选择离开企业。同时,被调查的就业单位也提出学校应多开设提高专业技能的实训课程,课程内容应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回答“学生还需掌握哪些必要知识,注意哪方面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时,有部分就业单位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在面试及笔试中的简单问题都不能准确回答。另外,应加强外语方面的沟通能力,提高外语口语及商务文书写作的能力。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缺陷。根据调查表明,目前学生普遍反映,管理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多而广,泛泛而谈,不专、不精,操作性不强,学过不久就忘,难以记牢。目前开设有实践课程的专业课不多,可以依托和使用的实验实训设备资源有限,大部分是专业教师自己制作和编写的,实训时间比较集中,多在整个学期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一、两周的综合实训。实训内容综合性强、用时短,学生感受不深,所以学过就忘。实践课的比重偏少且效果不佳,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运用它们的机会和能力,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重规范、轻实证。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受传统教学影响较深,设置课程多以规范性知识为主,侧重于定性分析的内容,缺乏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而在市场经济中更多的是以定量分析为主,需要的是实证性知识。
(三)考核办法单一。高职现行的考核制度与大多数高校的考核制度是一样的,采用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能力为主的评估制度。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考试比较在行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时显得比较刻板,欠缺创新精神,而另一些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往往表现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传统的以考代评的考核办法存在较多的弊端:解释概念死记硬背,缺乏对全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系统掌握;忽视归纳思维的评估;忽视创新能力的评估;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等等。因此,高职工商类专业的考核模式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的策略
(一)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经过调查发现,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包括营销推广员、销售业务员、人力资源管理助理员、会计、仓管员、品管员、采购员等。随着产业的相互渗透于交叉,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技术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人才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需求趋向于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兼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横向看,知识面广,知识的融合度要高,要求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多专业技能的复合、多能力素质的复合以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纵向看,掌握的知识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知识迁移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
(二)以综合能力为导向,加强外向型人才培养。目前从事对外事务性质工作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渴望进入这一岗位和行业,可是在外语口语能力上达不到岗位要求。这种迫切想要提高外语能力、外交能力、国际管理能力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广西背靠大陆,面向东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广西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加强与东盟各国合作的过程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在逐步构筑粤港澳―西南―越老柬缅的分工层次,承接了很多外来转移的产业,各类外资、合资企业纷纷落户广西。面对广西经济市场的变化,培养外向型人才向社会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以实践能力为导向,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对学生未来的竞争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企业认为责任心、敬业精神、承压能力等基本素养很难通过短期培训获得,而这些职业素养又恰恰是影响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的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专业业务技能是从大学开始习得,在工作中才开始熟练的,因此通过企业的岗前培训加上工作的积累完全可以使新员工的业务水平迅速得到提升,但是基本的职业能力比如英语水平、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则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企业培训难以迅速取得成效,所以这些基本职能能力是企业在挑选人才时较为看重的。而职业素养更是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特征反映。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仅仅看重考试分数,忽视实际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大阻碍了毕业生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井安,柴剑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基于高技能人才发展趋势的视角[J].成人教育,2011(10)
[2]刘明贵,向梅梅.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3]钱金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0)
[4]刘凯,黄亚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
[5]王璐.经济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J].中国报业,2011(2)
[6]闫伟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
【基金项目】2009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项目(2009B12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1年年度课题(高职教育类)(2011GZZX098)
说到“管理”这词,对很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和企业管理高层,再熟悉不过的词,也是天天挂嘴边,时时而思的事情。我最近对一家全省IT行业全年营业额几个亿的大企业做信息化管理调研,通过一个月细致的调研,把调研报告呈给老总们一看,他们既吃惊又大为不解,因为我上面提到的几点问题都涉及到,还增加流程混乱、资金流向混乱、各部门利益相争严重等问题。这时我把每个相关问题一一针对实际情况做了细致阐述,几位老总长时间长思不语。
从调研中我们得知,他们经过国际ISO9001标准考核,而且花重金请专业管理公司量身打造企业管理流程,有时还派管理高层去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思路。在这里我想说的事,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样公司,这次IT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他们一下就裁减几个部门和很多员工。这个“冬天”让人感觉“寒气”逼人。很多企业看到我们调研报告,提出具体修改想法,都被我们否定,并不是他们想法有错,而是如果依然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那么仅是治标不治本。我就中小企业的问题,归结为是:管理误区。
“管理误区”在我看来并不是本质上的错误,大家都知道管理出问题了,而且也知道问题的轻重。但我们恰恰忽视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让高效的团队健康、有序去执行企业制订的战略和战术。“健康”就是要上下沟通顺畅,管理在这当中就是把平台搭建到,让每个人在这平台上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能形成强有力的沟通渠道形成互补。“有序”就是事事要有计划,事事可以追踪到人,这里计划必须是操行性强、可控性强。没有完善的扁平化管理,是很难有让团队高效有序的执行。那么“管理误区”到底是什么的误区呢?其实归纳就两点:一是制度管人和人管人;二是企业文化缺失。
(一)制度管人和人管人
制度管人和人管人的现象是我们身边中小企业管理中的“特色”。这也是我们中国几百年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想结合的产物。我这样阐述这观点肯定很多人都一定认可,因为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经营管理的,难道不要制度或者人来管吗?其实,我可以理解大家这样想法,事实也没错,但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先从制度管人说起,这没有错,而且我也非常认可,很多企业为制订企业管理制度,着实费了不少心思,有的花重金派人到国外学习外企管理制度,让我们不少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执行力跨出强有力的一步。所以很多中小企业更是一股脑的去效仿,把老外的东西拿来就用,可就是形像,神不像。使得很多企业管理水土不服,员工思想涣散,这就是我称之为“西方文化”。鲁迅先生都说过弃其糟粕,取之精华。可我们很多企业管理者硬是拿来就用,再用鲁迅话讲“拿来主义”。这时候,就有的企业管理者不相信“西方文化”来个全盘否定,制订的制度形同虚设,完全按照我们老祖宗的思想来管理企业,与此同时,给“管本位”思想和“庸才”创造滋生土壤,这就是我称为中国儒家思想。一件事情下来,我们要走很多程序,大家怨声载道。有才能的流失,没能力会“来事”的人受宠。更可怕的是,某个领导出差,让部分机构运作停止,连重要投标的事都没办法落实。按此管理下去遇到今年的“金融危机”能不倒闭裁员吗?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向美国国会提交救援计划时,国会议员就提出让他们必须管理改革,否则就不会救援,与之相比我们国内中小企业的管理改革也是事在必行。而且是必须符合我们中国中小企业实际环境和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调整部署。我个人拙见认为,我们中小企业管理应是中新结合,用制度约束人,用魅力去影响人。管理中,60%用制度去充实管理。制度要体现外企高效、有序外企的思想,但不能拿来就用,要结合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去修改,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40%的管理是用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员工。我们国人最讲情感的,这也是国情。单纯用制度去管理,显得很生硬,不能把制度人性化的一面体现出来。所以我们思想要中西结合,制度要糅合人性化,这样管理才能有的放矢。
说到这里,很多企业管理者,都会觉得这很简单,谁都知道,可在执行的时候又有几个真正做到的呢,就好象我给一些市场人员培训时,我设计一个小题目,说起来大家都知道,就是拜访客户进门到出门,20个人中挑选5个人,只有一个做到标准,我的标准是:进门轻敲门、自我介绍、递名片、坐下、客户倒水,谈话结束道别、坐过的椅子摆正、喝水的纸杯带走、轻轻带上门、结束。所以我们管理得关注细节,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跟管理要效益。
(二)企业文化缺失
企业文化是我们管理的精神精髓。它能贯穿管理始终,如果你要问众多企业负责人:“你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他们回答的都是空洞的东西,或者就是他个人的思想,我应某一集团老板应邀,做集团市场总监,集团老板的思想就是企业文化,这个特别明显,他的个人情绪好坏,可以影响整个集团所有员工,这一点毫不夸张,有一次我和他在外面谈事结束回集团公司,刚到大厅就看到卫生不怎么样,他见到打扫卫生的阿姨骂跑了,就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集团文化是什么样子,而且整个大厅都是他个人宣传画像和个人发家史,和他一起创业的伙伴早就离开他,每个人的家业都超过他几倍。我们且不说老板个人,就企业而言,这就是典型企业文化的严重缺失。还有诸多小的企业,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但没能让大家感受到,从而何谈归属感和对企业战略和战术的认同,更何谈有效执行。那么我们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呢?我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定企业文化实施规划,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当然我们要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实现总体目标、单项目标、阶段目标。其次,编制企业文化手册,编制大致应包括以下各项:序言或概论:主要概述企业的发展历程,当前是的发展态势,今后的发展规划,特别阐述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主体我们着重阐述企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实质,企业文化特征,企业文化宗旨。实体部分:详细地、全面地刊载已整合审定的企业精神价值理念即识别系统;企业待业规范既行为识别系统,展示企业的形象标志即视觉识别系统。企业之歌、誓词也宜刊载。这样可使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受到企业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再者,建设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是指企业内部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图书室等文化传播和文化活动设施。企业报刊,是维系员工对企业认同感的纽带,也是企业联系社会的文化通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用。我们主要把其分为三种:(1)宣传喉舌型,即保持着国有企业的传统,主要作业企业最高领导层的喉舌,着重宣传企业领导的意图和最高决策的政令。还经常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向员工及时地报道宣传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2)广告服务型,其主要宗旨系为企业经营服务,借助报刊向外推介产品,宣传“企业形象”。(3)文化建设型,重点是办成文化园地,追求以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来整合企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培育企业团队的身心力和凝聚力,致力形成学习型的文化氛围,追求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
以上文化建设的主要优点是,能切实的把办企业报刊视作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充分能实现上下之间、员工之间良性互动沟通的重要渠道。当然,这些文化建设后,更重要的是培训,让这些文化精髓能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去。也就是从思想上要用企业文化去整合与占领员工的思想,让所有的员工都必须认可企业的企业文化,并用这种企业文化在现实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的骨干,主要是指企业经营层人员,管理层负责人员,部门经理以上人员以及其他企业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宣讲企业确立的价值理念;研讨企业规范的行为规则;唱《企业之歌》。在培训方法上,我们要反复强调庄重发放《企业文化手册》 ,并利用各种视听形式,如宣传栏、广播、各种会议等形式反复强调已确立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在每周的例会上,教唱和播放《企业之歌》。如遇企业重要活动,如企业年庆等可升公司旗、唱企业之歌、佩戴公司徽志、统一着装公司服饰,通过典仪的训练使员工产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