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5 09:41: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发热;护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62-02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时,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37℃、口腔温度〉37.5℃定义为发热,其中,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热,39.0~41℃为高热,〉41℃为过高热[1]。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2]。持续发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在不影响病情观察诊断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有效的退热降温成为发热病人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我校120例发热病例的回顾,总结和分析了有效降温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我校医务室处置的120例发热病例,均为在校中学生,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在17~19岁;病史0.5~2天;体温37.5~40℃;主要表现:乏力、头疼头痛、肌肉酸痛、呕吐、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经检测,均未感染H1N1、H7N9流感病毒。

1.2护理措施

1.2.1降低体温:实施的有效降温措施有:①物理降温 措施(一)用30%~50%酒精擦拭病人身体,特别是窝、肘窝、腋窝等大动脉流经处,促进患者体表蒸发散热。措施(二)用冷毛巾或冰袋放在病人头部,有效保护脑细胞,不至于因高热而引起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同时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流经处放置冰袋,促进机体散热。措施(三)协助病人洗温水澡,促进表面皮肤蒸发,从而散热。②药物降温 措施(一)口服扑热息痛0.25~0.5g,每日三次。措施(二)遵医嘱给予病人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或遵医嘱采用其他药物降温。措施(三),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中草药。上述措施逐条实施,选其一实施,30分钟后重新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若体温未降,则根据情况进一步采取措施,直至体温下降,并加强观察。

1.2.2 病情观察:发热分为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1,若病人脸色苍白,畏寒,寒战,说明病人处于体温上升期。2,病人脸色潮红,出汗,呼吸快,说明处于高热期。3,病人大汗,皮肤潮湿,说明处于体温下降期。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护理,上升期注意保暖,高热期注意散热,下降期注意更换衣物防治二次着凉。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同时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灯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3 饮食护理: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一般认为,体温没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所以发热病人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如果持久发热,营养物质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病人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导致消瘦和体重下降[3]。护理过程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达3000ml,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1.2.4 基础护理:卧床休息,督促其暂停学习,多睡觉,避免劳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体能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透气衣服,利于散热;注意房间空气对流,加强通风。

1.2.5 心理护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生病耽误学习,出现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疏导其负性情绪敦促他们安心养病。同时,加强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发热的原理,使其了解发热也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对机体也有积极的一面。

2 结果

经过3~7天的治疗护理,120例病例,体温均恢复到正常,降至37℃以下,一些疾病的症状也消失,疾病痊愈,继续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 讨论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往往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4]。发热可造成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机体脂肪蛋白等分解过多,不利于学生机体康复。本文搜集的120例在校学生病例,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故可积极采取降温措施,促进了病人的机体愈合。物理降温是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等导热物质,通过蒸发、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物理方法达到人工散热的目的 。物理降温起效快,安全,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且因其舒适度高,中学生病人易于接受。药物解热,包括化学药物水杨酸类、类固醇解热药以及清热解毒中草药,都有很好的解热效果。执行过程中,注意服药注意事项以及肌肉注射时的无痛技术,同时做好心理抚慰,消除病人对药物的恐惧抗拒心理。除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关照,还可动员老师同学多来看完病人,让他们拥有归属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本文中120例中学生病例,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药物降温、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使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得到痊愈,未有一例发生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校中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自我照顾不周、加上升学压力大,易发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各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促进机体愈合,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 内科护理学. [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

[2]李楚杰. 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 中国病例生理杂志,1994,10(5):553

第2篇

发热是恶性肿瘤病人常见临床症状,据报道,恶性肿瘤病例发热占60.1%,其中47.4%病人的发热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而恶性肿瘤病人病程中发热,大多数为合并感染引起。因此,对恶性肿瘤病人住院期间发热的观察以及发热的原因鉴别,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肿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0月内科收治的恶性肿瘤病人215例,其中体温38℃,持续10天以上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5-88岁,平均57岁。对本组病人观察热型、热程及周围血象及粪便检查,部分病人做咽拭子、胸腹水培养。经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者38例;经抗肿瘤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者15例,占26%;经多种治疗,体温仍不降者5例。

2 发热原因

2.1 合并感染 恶性肿瘤病人发热约2/3由感染引起,且大多数病例伴有白细胞减少。肿瘤病人容易发生感染的原因:①肿瘤本身引起水肿、糜烂、溃疡、坏死、压迫及梗阻,可损伤皮肤黏膜屏障,使细菌容易侵入。②化疗、放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数降至1.5×109/L,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可高达100%。③肿瘤病人体液免疫及粒细胞免疫均受抑制,容易被细菌、霉菌、病毒所侵犯。④检查与治疗操作,如气管插管、内窥镜检查、静脉导管置入或导尿等无菌操作达不到要求时,往往造成细菌入侵的机会。

2.2 肿瘤热 几乎所有的肿瘤均可引起发热,临床上以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肠癌更易引起发热。肿瘤发热的机理:①迅速增长的肿瘤组织发生坏死。②癌细胞释放致热源。③肿瘤毒素及其产物、坏死组织被体内吸收。④炎性刺激引起肿瘤内白细胞浸润。⑤长期消耗、代谢旺盛,基础体温提高。

3 临床特点

3.1 合并感染是恶性肿瘤病人发热的最主要原因,其中肺炎最常见,约占40%-50%。其他较常见的有毒血症、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软组织感染及组织脓肿等。恶性肿瘤病人在病程中伴有发热,且易反复发作,经治疗后,持续2周以上的长期发热者较少见。

3.2 发热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者较常见,约占41.5%-50%,革兰氏阳性杆菌者次之,约占23.9%-25%。其他为L型菌及霉菌,L型菌是由于长期使用大剂量破坏细菌的抗生素。细菌失去细胞壁仍可存活繁殖,其病力、毒力虽减弱,但肌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可引起感染。

4 护理

4.1 生命体征的观察 护士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对于肿瘤发热病人病情的观察十分重要,认真分析病人发热的热型及发热的原因,及时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对于肿瘤发热病人应每天测量4次,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每天1次。如体温超过39℃,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消炎痛25mg口服,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应测量1次体温。

4.2 水分及营养的补充 由于恶性肿瘤发热病人属晚期肿瘤病人,体质较差,发热时基础代谢更高,热量消耗大,水分丢失多,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并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在饮食上,应给以细软、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糖和低脂肪的饮食。使用大量水化的抗肿瘤药物,如顺铂、环磷酰胺,则督促其大量饮水,以利于化疗药物降解产物的稀释和排泄,减少对泌尿系统的损伤。对于发热时间较长的病人应及时从静脉输入抗生素,并补充水分,电解质及营养物质,如5%葡萄糖盐、林格、脂肪乳等。同时,应保证发热病人的充分休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

4.3 口腔护理 长期发热的病人多有口腔黏膜干燥,加之维生素缺乏和全身抵抗力减弱,容易引起口腔炎及黏膜溃疡。故应在晨起、睡前和饭后协助病人漱口。口唇干燥者应涂甘油或植物油。口腔黏膜有溃疡者,如为真菌感染,可用斯皮仁诺加开塞露思密达涂口腔。

4.4 皮肤护理 退热期病人由于大量出汗,应防止病人着凉,发生感冒,同时应注意皮肤清洁,及时给患者更换汗湿的衣服及保持被单、床单的干燥整洁。长期发热卧床不起的病人应经常协助病人更换,定时按摩骨隆突受压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

第3篇

结果: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均能消除恐惧、紧张、焦虑心理并积极配合治疗,无1例并发症,康复出院。

结论:疫情出现时,发热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惧心理。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6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4-01

近几年,随着“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相继发生,人们逐渐了解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症状、预防和愈后等知识。但是当有病例出现时,大部分发热病人就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作为医院发热门诊的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减轻紧张情绪,使他们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1 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紧张心理。非典疫情结束后,发热病人必须进入发热门诊就诊。由于被隔离留观,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尤其在有疫情出现时,对去医院看病产生恐惧心理,埋怨自己怎么不小心就发烧了,同时又担心万一不是传染病,去发热门诊就医是否会被传染上。常常表现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医生帮助,及早给予准确的诊断。

1.2 焦虑、怀疑心理。发热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被置于发热门诊,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表现出焦虑情绪。加之,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传染病,害怕传染给家人、朋友;害怕治疗时间长,是否会有并发症等问题。一般他们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用错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1]。

1.3 躲避、侥幸心理。有的发热患者干脆就不去医院就诊,自己在家吃退烧药,不管对症不对症,想着只要体温降至正常就没事了。在家盲目消毒,怀着侥幸心理拒绝留观。

1.4 着急求好心理。多数患者缺乏疾病转归知识和相关医学知识,希望用上药就能药到病除,缩短治疗时间,收到良好的疗效。若病情有反复、疗效不明显时就表现出不能理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2 心理干预措施

2.1 尽早准确做出诊断。患者越早知道自己的病情诊断,就会越早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身体各方面免疫系统的提高。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且治疗后出现疗效,患者心情就会更加轻松,积极配合,安心接受治疗。

2.2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加之对病情的不了解,易产生孤独不安全感。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以温和愉快的语言、真诚亲切的问候及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怀患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发热门诊严肃紧张的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亲切温柔的语言安慰患者,与他们共同分析现状,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

2.3 提高心理护理技巧。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知识。细心地观察患者需求,依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患者看不到护士的表情,只能通过声音感觉护士的态度,护士要用亲切、委婉的礼貌用语,主动、热情、细致地做好各项解释和护理工作。告诉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发病进展、治疗、预后、转归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加强健康教育。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护士应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健康教育。如介绍入院须知,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让病人了解病区环境、病房设施及功能。了解各种检查治疗、理解消毒和谢绝探视的重要性。讲解发热病人在发热门诊就诊的必要性,坦诚告诉患者确诊为传染病的可能及治疗措施,以取得患者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告知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出现不适要及时告诉医生或护士。通过宣教使他们明白传染病并不可怕,采取科学的方法是可防可控的。发热症状出现时要争取及早到发热门诊进行治疗,做到早隔离、早治疗、早治愈。

第4篇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低血压休克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热、出血、球结膜水肿、休克、蛋白尿及急性肾功衰竭等为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典型病人的病程呈五期经过,依次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重症病人可有二期或三期重叠现象,病情发展变化快。目前本病尚无特异性病原治疗,采取综合疗法、预防性治疗。2008年1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出血热病人37例,经过积极治疗和及时、有效的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我们对出血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出血热病人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19-61岁,平均45岁;农民26例、城镇居民8例、野外作业人员3例;轻型2例、中型27例、重型8例;住院23-45天,平均31天;经过治疗护理,全部康复出院。

        2 护理

        2.1发热期  

        2.1.1高热病人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可给予头部冷敷或大血管处放置冰袋,但不宜行酒精擦浴,以免加重小血管损伤,物理降温的同时要注意保暖。忌用大剂量发汗退热剂,以防血容量进一步下降。

        2.1.2卧床休息至多尿后期,给予热量充足(不少于900卡/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因恶心呕吐而难以进食者,应静脉滴注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以提供热量,补充电解质和能量消耗,对抗外渗,预防低血容量,减少肾脏损害。

        2.1.3发热期病人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称为三痛。应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给病人摆好舒适,以减轻疼痛。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止痛剂。避免按摩肾区疼痛部位,以免发生肾破裂出血。

        2.1.4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脉压差、神志、尿量及末梢循环情况。一般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血压一次,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尤其在发热末期体温下降时,应特别警惕低血压休克出现。注意观察皮肤出血情况及呕吐物、排泄物的量、颜色和性质,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护理工作。

        2.2低血压休克期  

        2.2.1病人取平卧位,切忌搬动,注意保暖,必要时给氧,供给足够热量。准备与抗休克有关的药物及器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密切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并注意病人的脉压差、神志、呼吸、心率、尿量、面色和末梢循环状况,准确记录出入量及呕吐物、排泄物的情况。

第5篇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护理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n a patient with tertiary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overlapping

CHEN Fang-ju.

TCM Hospital of Jiangxia District,Wuhan 430200,China

[Abstract]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is very popular in Jiangxia of WuHan city but the cured patients who appear tertiary overlapping is rare.Once our hospital rceived and cured a patient of hemorrhagic fever tertiary overlapping whose condition was very severes.With the nurses and doctors’ careful observation,the nursing and orderly,the patient safely,finally cured and left hospital.

[Key words] nephrotic syndrome;hemorrhagic fever;treatment;nursing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病因复杂,病情易变且多危急,常因休克导致死亡,三期重叠病死率更高。我院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挽回病人生命,现将出血热三期重叠患者治疗护理过程试做如下具体分析。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1岁,由于不慎食用老鼠爬过的食物,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当地赤脚医生以“流感”治疗4日,主要口服A.P.C和静脉滴注庆大霉素等。转入我院时,已出现发热、低血压休克,次日又合并少尿甚至无尿,三期重叠使患者生命危在旦夕。

在三期重叠病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冷静分析,认为解决低血压休克是使患者渡过三期的关键。于是护士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并根据休克血压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待病人安全渡过休克关。

2 讨论

2.1 三期重叠的观察及注意事项

2.1.1 对血压与脉搏的监测 该病人入院时已经进入低血压休克期,需每30~60min测血压及脉搏1次。测血压时袖带下缘应距肘关节中线2~3cm,且松紧适宜。过松过紧都会影响血压的变化,严防将袖带缠绕在肘正中线上。放气时要缓慢均匀,测血压时要注意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以及血压声调强弱的变化。当所测得的血压数值与上次不符时应重测1次,以确保准确无误。在重测量之前,应将血压计内空气排尽,同时要记录脉搏次数,注意脉搏强弱与频率的变化,并认真在护理记录单做好记录。

2.1.2 发热期的降温处理 病人已进入低血压休克、少尿期,但发热未退。此时,降温措施应适当选择物理降温(注意:若皮下黏膜出血时,不宜采用酒精擦浴),或不需降温,待电解质补足后,发热就会自行消退。切忌滥用强退热药,以防造成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而加速低血压休克的发生。

2.1.3 少尿及无尿期的观察 该病人无尿期在三期重叠中渡过4天,血压稳定后无尿期又延长5天,共9天无尿。随着无尿期的延长,病人中毒症状也愈加严重,此时护理人员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的情况下,认真记录24h出入量,根据出入量决定补液量,以达到稳定内平衡和热量平衡的目的。在间断大剂量应用强利尿剂时应密切观察用药效果,严格控制滴数,防止加速肾功能衰竭。

2.1.4 对出血热患者精神状况的观察与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出血热病人往往精神紧张,思想负担重。我院收治的这位病人就认为自己年老体弱,无法渡过难关。因此,思想混乱,寝食不安,常导致病情发生变化。护理人员则给予体贴安慰,耐心解释,精心护理,使病人放下思想包袱,配合治疗。

2.2 对出血热三期重叠的护理

2.2.1 正确补液 在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或无尿期)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尤其要认真负责,准确记录24h尿量。从解决低血压休克这一主要矛盾着手,迅速输入平衡盐液。在输平衡盐液的同时,认真观察血压,并注意输液速度,待血压升起时,立即减慢滴速来维持。有的医生因病人处于低血压休克和无尿状态而不敢补液,仅用升压药来维持,这样易造成血压不稳定,达不到纠正血压的目的。根据笔者临床观察,单纯用升压药不能纠正血压,必须在补充血容量的前提下才能纠正低血压休克。然后再采取肠道排毒的方法,每日给病人大黄、芒硝各10g代茶饮导泻来减轻病人中毒症状,同时准备好各种抗休克药物,由专人守护,切忌搬动病人。

2.2.2 基础护理 给予O2吸入,注意保暖。用热水袋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变化,以防烫伤,应用导泻剂时,保持床单清洁,勤洗勤换,防止褥疮的发生。

2.2.3 心理护理 给病人以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沟通,掌握病人心理上的动态进行护理。

2.2.4 口腔护理 由于出血热病人口腔黏膜出血、溃疡,机体抵抗力下降,易造成口腔感染,护士必须认真做好口腔护理,根据口腔感染情况,合理选用口腔消毒液。

2.2.5 注意保护血管 力求“一针见血”。拔针时,应用无菌棉球按压3~5min,防止皮下瘀血,随时观察药液是否外渗。如有外渗,应立即用2%普鲁卡因封闭和50%硫酸镁湿敷,以防皮肤坏死。

第6篇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1年一月至三月共收治肾移植术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45岁。入院时平均体温39.5℃----42℃。X线胸片检查均出现双下肺斑片状模糊阴影,肺纹理增粗;10例患者均行血尿常规、痰涂片查霉菌或痰细菌培养及药敏协助诊断。高效、广谱抗生素平均5---7天,辅以喘定雾化吸入及严格系统化整体护理。10例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为7天。

护理措施: 1、物理降温:对于体温持续在39℃以上的患者,用温开水持续在大血管处擦浴,或用30%酒精擦浴,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8℃--38.5℃之间。另外,考虑发热病人代谢较快,消耗大,我们常规给予吸氧3升/分,以增加机体之氧供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血压、脉搏、呼吸之变化,做好纪录并作对比,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生报告,以尽快取得相应。 2、饮食护理:给与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嘱患者少量多餐,鼓励多饮水,保证日尿量在2500----3000ml,通过液体排出带出体内过多热量,达到降低患者体温之目的。 3、口腔、皮肤护理:高热病人体液丧失过多,唾液腺分泌,病人口腔粘膜常常干燥,抵抗力往往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或粘膜溃疡。为此,我们采取相应措施,如协助患者每日刷牙四次,并用1%呋喃西林含漱液漱口,尽可能减少口腔致病菌。口腔溃疡患者,根据其致病菌,做对应口腔护理,使其尽快痊愈,防止其成为感染源。高热患者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皮肤往往干燥,容易汗腺途径诱发皮肤或其他部位感染,护士则协助患者每日用温水擦澡一次,并嘱其勤换内衣,同时保证患者病床整齐、清洁、柔软。尽可能减少皮肤感染。 4、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向生物--------心理的转变,我院护理小组也做出相应的举措,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这一措施使我院医、护、患关系较前有明显改观,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已经在我院形成。对于肾移植术后并发上呼道感染病人,尤其应注重心理护理,因为他们由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心理较普通病人多得多。我们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对自身医疗行为进行评价,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努力洞察病人之内心世界,用巧妙的办法与病人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5、房间管理:对高热患者与高热患者及其他病种进行隔离,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防止交叉感染及其他病人感染上类似疾病,并且24小时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尽可能使病人远离致病菌。

体会:肾移植患者由于术后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患者容易发生上呼吸道等其他部位感染,尤其在季节更替之时,要告诉患者做好自我保健,注意保暖,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另外,患者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应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导致移植肾功能减退,引起极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住院病人一定做好严格的系统化护理,使感染病人在物理降温、营养支持、口腔及皮肤卫生、心理、房间管理等方面得到较好的护理,尽快使患者痊愈,减少由上呼道感染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医学问题。

第7篇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是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一种,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发的疾病[1]发病机制为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作用及人细胞固定和炎症介质而引起,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2]治疗上应遵循三早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差异大、变化多端,易误诊、漏诊。现就临床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 病历资料

自2008年3月―2011年10月我科共救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18―58岁,其中5例以寒战,高热,头痛,腰痛为主要症状入院。6例以低血压,休克为主要症状入院,5例以少尿无尿入院,16例中有8例接触过鼠类分泌物,6例进食过被老鼠咬过的食物,1例被老鼠抓伤,1例被老鼠咬伤。经抗病毒,改善中毒症状,抗休克,升压 ,血管活性药及利尿透析,改善循环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后,15例治愈,1例死亡。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生命体征,尿量和意识的监测,为临床医生的合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要观察伴随症状,如乏力,全身不适,畏寒等。

2.2 休息

该病治疗原则之一即早期卧床休息,保持室温在20-24℃,湿度在55%-60%。房间保持安静,整洁。烦躁时可给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等,以利于病人休息。 疼痛时,护理人员操作动作轻柔,安置舒适床单位,温水热敷腰部疼痛部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

2.3 降温

发热期间嘱病人卧床休息,定时监测体温,同时加强营养,补充水分及维生素。对于高热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慎用退热药,我们用冰帽,冰块冷敷大动脉,-4℃盐水200ml保留灌肠,温水擦浴等措施帮助降温,根据病情适当补液。本组16例病程前1周均有不等程度发热,体温呈弛张热型,经过治疗与护理,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

2.4 心理支持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发病急,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对新入院患者,责任护士热情介绍住院规则、环境,从而使患者感觉被接纳,被重视,有被关心的感觉。同时主管医生及护士会根据患者病情讲解目前的治疗方案、疾病保健等。开展聆听服务,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恐惧,焦虑,打电话给已出院患者,让他们与正在住院的患者共同分享治疗经过和抗病经验。加强与患者沟通,多陪伴患者,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并要求家属亦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调整患者心态,教育患者及家属做好灭鼠防鼠和个人防护工作。本组16例患者情绪稳定,积极支持配合治疗,无因心理问题加重病情。

2.5 抗休克护理

低血压休克是本病常见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做好血压监测及病情动态观察,掌握输液速度。本组16例中,其中6例患者血压偏低,表现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入院后立即给予平卧、吸氧,血管活性药,血浆,扩充血容量等抢救措施后,患者病情稳定,血压恢复正常。

2.6 做好出入量记录及血生化指标监测

本组16例中,5例患者甚至24 h无尿,此时加强出入量统计,对于治疗方案很重要。根据病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前后血生化的监测,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严格控制入量和含钾高的食品及药物。在多尿期间,应加强监测,及时补钾,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给予血浆、白蛋白输入,并根据出入量、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

3 结论

临床护理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掌握病情动态。根据医嘱配合治疗,严密监测各项化验指标,积极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痊愈,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操作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沟通,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传染病发热症状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70-03

传染病患者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现对传染科病患者常见的发热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传染病患者发热症状护理作一回顾性总结。

1临床资料

我科3年来共收治2400例传染病患者,男1810例,女590例,年龄6~53岁。其中伤寒57例,占2.37%,手足口病421例,占17.54%,肝炎307例,占12.97%,其他1615例,占67.29%。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问题,经过我们积极的发热症状护理,患者均能以良好的发热症状状态接受治疗。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2 护理评估

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发热开始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其规律性,评估热型。

2.1 发热的一般伴随症状

如不适的皮肤温度、头痛、抽搐、全身肌肉酸痛、昏睡、虚弱、食欲不振、口渴、口唇干裂、皮肤干燥、颊面潮红、出汗增加或冒汗、寒战、皮肤起鸡皮疙瘩、尿量减少且色浓、脉搏快,呼吸急促等。生命体征:包括目前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精神状态:如躁动不安、昏昏欲睡、意识混乱的程度。皮肤与血液循环状态:如皮肤的完整性,皮肤有无疹子、皮肤的弹性、湿度、温度颜色等。

2.2 发热的相关因素

最近有无过度疲劳的情况,最近有无接近传染病患者,有无过度暴露于太阳下,是否授受放射线治疗与化学治疗。最近所处环境的卫生、温度、空气如何。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利尿剂、中枢神经抑制剂、抗抑郁药、血管收缩剂等。以及服药的间隔时间的最近服药时间,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的特殊性及各种疾病的影响,体温更易变化,因此,需评估他们的室内温度,居住环境,活动程度,对天气冷热的反应及疾病史,以判断他们是否体温调节失常。有无创伤,如外伤感染、手术。最近的饮食清洁度。既往有无白细胞减少。最近是否喝过烈酒或咖啡样饮料。

3护理措施

3.1 饮食与液体的摄取

向病人解释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谢增加,使各使营养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并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应依其饮食爱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并嘱其少量多餐,以增进食欲。指导患者了解摄取充足液体的重要性。除非有肾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限制。否则应保证每日入水量在300ml左右,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同时向患者解释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的原因。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指导病人在天热或运动或增加液体的摄取,防止中暑。若病人有脱水现象,应监测出入水量,并维持出入量的平衡。

3.2 观察发热的症状和体温的变化

让病人了解发热的早期现象,如皮肤发红、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等。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 4h一次,行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再测一次,直至退热后3d,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测量患者的摄入量和出量。如尿量、体重,了解体液平衡情况,监测病人血尿检验报告值,如白细胞计数、电解质等。

3.3 穿着与舒适方面

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病人寒战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注意调节宜温和环境。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体温上升期,由于寒战,室温应稍高些。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与知觉的刺激。

3.4 注意休息

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消耗多、进食少,故体质虚弱。休息可使代谢维持在最低的水平。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3.5 口腔护理

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内食物残渣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由于维生素的缺乏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的溃疡,故应协助病人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减轻口腔干裂、口干、口臭等现象。

3.6 皮肤护理

高热病人在退热后往往大量出汗,故应随时擦汗,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应长期卧床者,还应协助翻身,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7 及时给予病人降温

一般体温超过39℃以上时才给予物理降温,包括面部冷敷全身冷疗。物理降温无效时,还可采用药物降温法,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4特殊人群发热的护理

一般小儿发热的护理:肛温在38℃~38.5℃,则减少被盖,多喝开水,使用冰枕;肛温在38.6℃~39.5℃,则给予解热镇痛剂,较小幼儿给栓剂;肛温在39.5℃以上,则给予温水擦浴,对3~4 岁儿童效果最佳。一般老年人发热的护理,使用冰袋快速降温,向病人宣教保健知识,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天热时不过度活动;穿淡色、质量通风的衣服;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补充液体;热时使用冷气或电扇;居住环境通风良好;同时,应让病人了解发热的危险性,症状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5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并非寄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直接刺激引起,而是通过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内源性致热原所引起,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体温调定点如同一标尺,如体温调定点升高,而实际体温低于此点,则病人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以此使体温升高来适应该调定点。当实际体温高于此点时,导致出汗,血管扩张,喜冷饮或用其他措施促使体温下降以符合该固定点,发热是传染病的突出症状,也是许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各种传染病的发热时间长短不同,程度不同,热型也各具特征,对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护理评估中要注意观察。

参考文献

第9篇

为科学有效地做好当前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控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防控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治工作重申以下几点意见:

一、认识再提高

各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群防群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坚持“减少二代病例、严防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应对疫情变化”的防控策略,高度重视防控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我市甲型H1NI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培训再强化

各医疗卫生机构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医护人员防治知识的全员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要对来院就诊的每一位流感样病例做好甲流防控知识宣传。中心卫生院还要对辖区内村、社区、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做好甲流防治知识宣传,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三、措施再落实

(一)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规范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要选派具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及时做好流感样病例预检分诊及登记,并派专人负责引导发热及流感样病人到发热门诊诊治;发热门诊要有固定专职医师接诊,实行24小时值班,发热及流感样病例原则上不能在普通门诊就诊;做好发热门诊病人门诊日志登记和疫情报告工作,对聚集性流感样病例要及时报告。同时要做好病人个人防护(免费发放一次性口罩)和健康宣教(免费发放健教资料如《甲流家庭预防指南》、《流感样病例居家治疗指南》等)。

(二)落实输液等场所的院感控制措施。尽可能不输液或减少病人输液量,能口服药物治疗的尽量采用口服,以减轻输液室护理工作压力,防止因输液出现交叉感染;医院应当单独设置发热病人输液室或将发热病人输液和普通病人输液分区分隔;加强输液等场所的通风、消毒。

(三)加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的要求,认真做好预检、分诊、转送、接诊、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的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严防医护人员交叉感染。

(四)重点做好重症病例的集中救治工作。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重点做好重症病例的集中救治工作;各医疗单位要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并及时转至市中心医院救治,市中心医院要成立重症病例救治专家组,提高重症病例的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病死率;各有关医疗机构要相互沟通,做好转诊病人的衔接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诊所、医务室、门诊部等医疗机构不得擅自接诊高危、重症和聚集性流感样病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