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7 10:25: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第1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及性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就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政治意识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因此它本身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性质

从理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表现为主观的意识,是带有主观理想状态的期望,因此它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的主体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规律与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的反映。由于这种价值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立原则

(一)人的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社会的活力来自于人的活力,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使其在与自然和社会斗争中认识自然与社会规律,并按自身的尺度改造自然与社会,提升自身的主体价值,使自然与社会更加适合人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满足实现人的主体性。

(二)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曾说过:“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批判性

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其目的就必然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但是价值追求和选择需建立在教育主体对社会的批判的基础上。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因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约也是复杂的,这就需要对复杂的社会制约进行科学与理性的分析和批判,适应正确的、积极的社会要求,拒绝错误的、消极的社会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次划分,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趋于实际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了具体化实现的可能。但是,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具操作性,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目标细化。

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标操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符合长远目标的近期化目标

目标按时间有远期、中期、近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多样的。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时间、实现的可能性,可区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等。一般说来,总目标、远期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预期,而分目标、近期目标则是基层组织、教育主体所要考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目标规定了国家和各个行政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远期目标要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在远期目标的指导下,定出近期目标或每个人的具体目标。

(二)将抽象目标转变为具体的可行目标

在制定实际目标时,不能过于简单、抽象。目标简单化则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目标会无法实现;目标抽象化会造成无所适从,从而带来目标聚合性的丧失。所以,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基础上,要依据个人的愿望、要求与能力等方面的主观情况,依据人们所处的客观存在,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客观环境来制定。

(三)对整体目标做个体化处理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主体性人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70-02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生成新时代条件下的主体性人格,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主体性人格的内涵

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这一过程当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由于客体存在的形态不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即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改造。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在处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己的关系时的能动性表现,主要包括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等。

所谓人格,是指做人的资格,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气质等内在素质的总和,及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外部形象,综合体现为人的自尊、自主、自由与创造等人格因素。人格中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格称为主体性人格。所谓主体性人格,是指在现实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等主体性内涵,表现出自尊、自主、自由与创造等性格特征的人格。

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确立依据

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社会对“人”的因素的关注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逐渐向“主体性人格发展”转变,这一表达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符合原理。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人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格的质量决定于人的主体性的提高,而主体性的实现又要受到社会关系及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格因主体性发展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时代性。所以,将人的主体性与人格联系起来,以“主体性人格”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合乎本意的。

2.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时,也感受到了“带血”GDP所带来的沉重代价。大自然的“反作用力”全面刷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人本身也越来越成为探索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提出“主体性人格”培养的目标,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3.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破了旧体制中的人身依附关系,从经济关系上促进了独立个体的形成,也为个人主体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主体性人格”的新型人才,加强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必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大学生尽快走向成熟、融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乏的主要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负面作用制约着大学生的主体性成长。中国的传统是敬畏权力,并以此来约束自我的意识活动,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是严格的意识控制。不但从政治与伦理的角度钳制人的自由意识,而且积累了许多灌输式的教育手段,强行让人接受某种既定的圣贤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大学生的学习往往忽略自我兴趣,目标指向职业地位、财富和家庭利益,这种动机驱使下的学习活动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渴望与热情,直接影响到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健全。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开放多元、信息高速发展、高风险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独立精神,促进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与利益意识的强化,正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致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自我认知、自我发展所需求的主体地位、主体责任、主体协作精神和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巩固和完善。

3.教育体制存在弊端。传统的道德教育主张道德信条的灌输,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因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只注重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使其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对大学生主体人格造成严重冲击。在教育目标上,强调教育的社会需要和整体利益,突出个体社会化而忽略了个体自我发展需要;在教育内容上,教育表现出唯理性特征,将大学生与社会大环境隔离开来;在教育过程上,教育主体片面化,教师中心论突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淡化了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品格上的自我养成和自我建构;在教学评价上,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评价结果的外在性制约了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和观念;在师生关系上,主体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受到多重影响和制约。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建构途径

1.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观,塑造大学生完整的主体性人格。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材为本、教师中心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大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形成一种强制性灌输教育,这样也就不可能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主体性意识转化为主体性人格并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大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的领域,因而在教育过程当中,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是人道的、民主的、理解的、尊重的、引导的、感化的,这就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注重对其主体意识的培养,并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形成思想品质。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使教育目标落实到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上来,教给学生一些明辨是非、自我批评、自我指导的能力,并使他们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行为习惯。只有把学生真正激活起来,把蕴涵于知识中的思想观念、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构建“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网络模式。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信仰。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是一个思想观念多元化,多元思想观念又存在一定冲突矛盾的社会环境。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迎接挑战。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文化、群体心理以及书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以直观、便捷、生动的方式向大学生进行辐射和渗透,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品德、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才能在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择其善者而从之。所以,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广阔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网络模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效应,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教育。

3.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人为本,调整教育目标,践行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增强有效性,遵循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规律,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个体需要进行引导、指导,激发大学生需要层次的提高。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实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存在性,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生应树立起崇尚的理想,要有直面现状的勇气和信心,要有对自身言行负责的自我约束能力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作为根本目标,是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现代化人格的现代化新型人才,这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要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龙彪.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蕴涵和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7).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33-02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在预期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性与服务性统一的体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述评

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界定。目前,学界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目的关系界定上。张耀灿等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目的等同;孙其昂先生将目标与目的进行了区分,他划分出价值追求的目的和预期结果的目标,直接和内在的意愿目的和行动的目标,存在规范的目的和实现规范的目标,以及可以重叠的目的与目标。[1]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学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目标指向时间长短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和培养目标;根据范围大小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根据目标的重要性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体现了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张耀灿等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陈万柏先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新时期,我们更应依据对象差异,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从而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上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表明,学界普遍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探索和研究也在逐步发展成熟,这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同时更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其一,基本概念界定不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研究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例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及其与任务、目的的关系,学界仍有分歧。其二,研究表层化、宏观化,缺少深入分析和挖掘。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途径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论述,实现途径也较为空洞,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目标,也称基础目标,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传播的思想、观念如果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思想政治思想目标实现了。同时,这一阶段的另一个目标是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其他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投身于经济建设工作中,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参与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自身的民主参与的权利,为政府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并做好监督工作;在文化工作中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是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有不同内容的素质目标。未成年主体,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确定为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学生主体在知识结构、社会角色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素质目标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政治思想素质,这是大学生人格健全与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状况;普通公民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坚持指导思想,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做到诚信、友善。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围绕“人―人”关系展开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承担者,在实践活动中处于指导、支配地位,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这是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进行选择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价值

1.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计划经济体制强调社会关系,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社会需要论”范式强调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联系,忽视微观层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由“社会需要论”到“宏观社会需要与微观个人需求的统一论”范式的转变,这种变化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考虑得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心理需求,紧贴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兼顾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因此,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目标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2.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研究大都是表层化、宏观化的,缺少深入分析和挖掘。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迫在眉睫,首先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目标。目标体系的系统建设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目标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理论、主客体理论、内容理论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目标理论这一系统子要素的内容影响着其他理论要素的发展。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发挥其激励作用。激励理论普遍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励理论中的目标层次理论帮助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不同层次的目标又反过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应该是可行的,当人们觉得目标对自己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实现,人们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去奋斗,去尽力实现这个目标。

4.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制定并接受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从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避免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认识不清而导致盲目行动。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确立层次性目标之后,受教育者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反馈等有了更为客观的评价要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确立及最终实现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156.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7.

Hierarchy of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 Xin-rong,ZHU Zhi-mei

(School of Marxism,Hohai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00,China)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采用不同程度的价值尺度对自身的存在方式进行评判,该价值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从本质而言都是由人类自身的价值需求所引出的,而人类自身的这种价值需求,就是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主要动力。换而言之,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与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是阶级社会不同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当然,人类的自身价值的体现,前提是其对国家和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可以这么说,价值的形成在客观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各理论要素进行研究,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确立及实现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中各基本要素研究

我们知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最核心的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何从“隐性”的状态发展成“显性”的状态。这个过程需要一定要素的参与,没有基本的要素,过程就显得毫无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对于其价值的实现是极其关键的。

(一) 人的要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人的要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教育者及被教育者,其中教育者及被教育者的素质极为关键。

1.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阶段,教育者起到了主导作用,教育者必须拥有以下素质条件。第一,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第二,教育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2.受教育者。为了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的实现,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其他要素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编制。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手段。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载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各大要素均体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产生了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合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建立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建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起着中枢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建立能够明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向标。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的达成而展开。所以说,目标的确立对于整个过程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目标必须满足一定阶级的利益

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创造的主要工具,其价值目标的确立必须是以满足本阶级利益为前提的。

(二)目标必须具有全民特性及个体特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既能够反映全民特性也能够反映出个体特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

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较为复杂。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活动方案的制订、教育内容的编制、教育手段的确立、教育载体的运用等方式,以期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目的。

(一)实现阶段的步骤

首先,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必须对整个活动方案进行制订,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主导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全过程。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案的制订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及选择方案。在方案制订后,为保证其价值目标更好的实现,我们采取的第二步是编制恰当的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采用恰当的教育载体,这一步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教育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实现价值目标阶段的主要内容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阶段,我们可以获知在这一阶段中,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由“隐性”价值转变为“显性”价值,而这一转变是基于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及主体价值(国家价值)的实现。

1.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过程主要是教育者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传递给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内容,从而让受教育者的认知观念逐渐由内化转为外化。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对所传递的内容具有选择认知的权利,受教育者通过自身思维对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判断吸收的过程,称为内化的过程。在对相关知识进行选择性吸收后自觉地对思想政治观点进行相关实践,称为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结果,外化反过来推进内化的实现。

第5篇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大众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机制创新”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SJD710002)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100-02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同时还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体育运动以它的丰富多彩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各种不同项目的体育运动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能较全面地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培养。体育教育教学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它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途径,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教学处处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种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深刻的内涵,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球类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勇敢顽强的思想品德,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和犯规,尊重裁判和观众的良好品质等。在开展体操、田径项目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要在这些项目的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战胜自我,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还可以通过补充讲解我国在奥运会、亚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战果以及运动健儿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可见体育教材的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一个项目可以达到多种教育目标,一种目标也可以由不同项目来完成。教师要抓住这些课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让这些优良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性的培养。

二、结合课堂教学特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例如,课前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有具体的要求,都蕴涵着生动的育人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和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 结合不同的教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学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启发引导教学,利用在课堂中组织实施教法的各个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例如,学生在每个项目的练习中都要承受较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现在忍受的练习强度,将获得相应的体能提升回报,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在做1分钟仰卧起坐时,告诉学生,当做到35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成绩永远不能进步,让学生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再如,在短跑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个体的身体差异,采取不同起点起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奋力争先、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努力都有成功的可能。最后,还可以采取设置困难环节的教学方法,如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重量和数量,相应提高动作的次数、难度和质量标准,适当改变动作的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和对抗因素等,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敢于拼搏,勇于挑战,不断战胜自我。

3 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例如活动时学生间的磕磕碰碰导致言语过激,甚至动手打架,还有“恶作剧”等,有时是针对教师的,有时是针对同学的,不管何种情况,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教师要保持冷静,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分析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把事情向好的方面化解,用教师特有的教学机智灵活应对,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如在足球教学比赛中,有学生被绊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事例,教师应及时给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效的。

4 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自身修养、业务能力、言谈举止和对待工作的态度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是体育教师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风端正,行为高尚,爱护学生,严于律己,处处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也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师的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达到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过程中,带动着学生的自 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冬天在室外上体育课时,寒风刺骨,学生有畏难情绪,而体育教师笔挺的身姿、洪亮的声音,将无时无刻地感召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完成课堂学习;夏天的操场上,烈日炎炎,体育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也会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真诚的情感、精湛的教法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这种严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不仅是学生提高运动技术和锻炼手段,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践行体育道德规范,培养体育道德作风的过程。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品德作风充分地暴露出来,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机会,通过体育活动应遵循的道德和比赛规则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例如,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大型体育节和各项竞赛活动,赛前要求学生刻苦训练、团结合作、彼此鼓励;赛中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恪守体育道德,为胜利者鼓掌、喝彩,为坚持到底者加油、呐喊;赛后做好总结,调整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规则允许的,什么是“犯规”等,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而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的进取心,依据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正确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同时,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受到群体规则、规范和同伴思想行为的影响,能在集体的相互帮教中促进个体的自我教育。

四、结合体育竞赛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第6篇

摘 要: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新规律,探索新方法,运用新工具,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结合教育部优秀网络文化工作室“青听”的工作实际,以 “社交实验室”等项目开展为例,论述运用项目化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总结在新媒体平台启动、管理、评价、推广和反馈项目化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以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关键词: 项目化管理 新媒体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提出

高校一直承担着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义,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把握新的规律,探索新的方法,运用新的工具,使教育实现2015年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提出的新要求:细化、实化。

然而,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教育知识化”和“教育谋生化”的影响,“将受教育者与其德行生成和发展的土壤,即社会生活隔离开来,进行一种‘无根’的教育”①。当下,将项目化管理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主题细分为若干项目,由学生工作处、学院学生工作领导、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辅导员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项目委员会(简称PMC),学生以学院、年级、班级、社团、团体等形式选择项目或自行策划项目向项目委员会申请,这样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发挥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可以结合新媒体手段协同开展。因为“网、移、微、博、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接受度最高的渠道。所以,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文化工作室为依托,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把握新媒体特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运用项目化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根据本课题开展的前期调查研究结果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可以尝试采用项目化管理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实效性。

1.项目化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平台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各类学生组织、学校团委、学工部等部门的组织承办。由于机构的设置,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少,参与策划、组织的人员较被动地开展工作,往往效果一般。项目化管理通常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和设计,通过项目的立项,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在平台中,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参与、自主申报、自主开展各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活动,能进一步提高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2.项目化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手段

项目化管理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项目化管理通常以学生为主体性,项目管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波动的“医生”,进行“自我救治”,其实是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思想,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基本诉求②。这样的一种手段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和接受度,既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的独特要求,又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四有”青年。

3.项目化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渠道

项目化管理是在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有效整合资源、扩展渠道的一种管理方式,在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明确教育管理各部门职责和权限,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大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通过项目化管理的初选、申报、立项、管理使得项目经费得到保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可以整合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各方面资源,解决原本仅仅由高校某一个部门主导参与某项活动而导致活动局限性较大、资源整合不合理的问题,尤其可以扩展校外资源,实现渠道优化、资源配置细化。

4.项目化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针对性

项目化管理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工作从务虚走向务实,教育工作目标更明确、工作内容更完整、针对性更强。这样,就可以由以往的从上到下的设计理念,改为由下至上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增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5.项目化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项目化管理为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一是教育主体的挑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教育工作者安排、设计、策划,通常形式较单一、目标较明确,但是项目化管理要求教育者对来自学生的项目申报进行管理和审核,对教育目标不好把控。二是高校各部门之间统合的挑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常由一个部门主导规划,项目化管理则要求学院、学工部、团委共同协调资源,这对高校的行政工作提出挑战。三是教育客体的挑战。由大学生自主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更需要组织者和策划者有能力在过程中进行引导。

三、基于新媒体平台运用项目化管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项目化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但在实施过程中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化管理的需求,亟待引入新的载体和形式弥补不足。本课题研究组大胆地尝试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借助课题研究组正在运行的教育部优秀网络文化工作室――“石大青”新媒体平台进行实践探索。

1.新媒体平台运用项目化管理的优势

(1)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交流、娱乐、学习的重要渠道。

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外界知识的主要途径,而不再是传统的网站、杂志或者报纸。据调查,在获取信息时有69%的大学生选择新媒体,仅有21%的大学生选择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完全不依赖或者是依赖很少依赖的学生仅占16.5%③。另外90%以上的大学生会使用新媒体作为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手段,分别有50%和55%的大学生会使用新媒体作为娱乐方式或者是获取信息的渠道④。以上数据说明,目前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主流途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当中充分注重新媒体在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要求。

(2)新媒体的便捷性、主控性有利于增强宣传舆论效果。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宣传和舆论效果相当重要,同样也是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之一。新媒体的便捷性意味着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最新的资讯,有效地增强宣传效果。新媒体对于思政工作者而言具有主控性,能够及时地控制舆论的导向,引导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从而更好地引导宣传舆论的发展方向,增强宣传效果。

(3)新媒体的及时性能够统合资源、对项目进行及时的把握和掌控。

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使得新媒体平台可以及时地推送需要传递的信息,克服以往项目管理当中信息流通不畅的弊端,项目组的成员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记录上报项目的进展情况,让上级监管部门随时监管项目,同时对项目情况进行透明化的管理,方便广大同学共同监督。

(4)新媒体的互动性能够提高反馈效率,随时改善项目不足。

以往的项目或者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往往缺乏和受众的互动,缺少反馈,以至于活动水平无法更有效地提高,以及不能更好地切合大学生群体的需求。而新媒体的特点在于能够随时和项目对象进行互动,极大地加强项目和对象成员的互动,更好地了解到项目活动的受众群体的真实想法,从而形成项目――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2.基于新媒体平台运用项目化管理的策略分析

(1)平台简介。

“石大青听”新媒体平台,以项目化为单位进行活动的开展。开发学生刚需的实用功能,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目的,以打造学生品牌文化为目标的学生自主运营平台,本课题研究以该平台为例,对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项目化管理进行分析。

(2)基于新媒体平台实现项目的启动和计划。

在项目的启动之前,为了使项目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广泛调查。利用新媒体平台,比起传统模式,更容易在校内实现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对于大学生主流思想状态、能力提升、思想境界等需求,再根据需求提出相应的项目。同时利用SWOT分析法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SWOT分析矩阵图得出最优化的策略。“OPT”(公众演讲)项目就是基于新媒体平台实现策划的成功案例之一。在提出项目之前,新媒体平台对平台的使用者进行多次调研,以发现大学生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缺乏表达和演讲能力。基于此,青听团队组建“OPT”项目组策划该活动,并通过可行性分析,认为该项目可行,目前“OPT”项目已经运行了两届,反响强烈。

(3)基于新媒体平台实现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方法的新热点,核心思想是以项目作为独立的组织单元,通过项目保证组织的灵活性和管理责任分散,以进行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项目管理包括对项目时间费用、人力资源、质量、信息、风险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定期的阶段性管理,一方面及时跟进项目开展进度了解项目运行情况,另一方面给予项目申请者一定的压力,避免虎头蛇尾而导致项目的停滞不前。“社交实验室”项目是一个基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和设计的项目,大学生通过选拔后随机与另一名学生组成朋友组合,每天完成一定的任务即可获得积分,项目结束时利用积分换取礼品。项目开展后,在任务完成之前,每周都会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大学生展示项目的过程,同时对积分成绩进行公示,一方面促使项目的开展透明化,另一方面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4)基于新媒体平台实现项目的评价、推广和反馈。

项目管理的收尾工作是对活动进行验收、评价,包括是否实现主办方预定的目标;说明经费的开支情况、获得的成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激励;对整个项目的前期和中期实施进行反思。而评价标准则是项目是否完成立项之初的预期成果,推广项目成果,让成效辐射面更大。另外收集受众的反馈,以便更好地改善项目,促进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青听”通过投标获得的项目:学院招生宣传微电影的拍摄,后经过组建团队经过长达几个月的努力,完成微电影的拍摄和剪辑,将微电影投放在平台当中推广,上万名学生观看了电影,而且大量观众留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之后的项目的完善提供了依据。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的评价、推广和反馈都基于新媒体平成,这在传统的项目化的管理过程中很难实现,但是依靠信息化的新媒体平台比较容易完成。

3.基于新媒体平台运用项目化管理的具体成果

(1)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了资源,创新了载体,实现了校内校外联动。

新媒体平台是一个公共平台,注定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合作关系,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整合,而不仅仅是在校内。在“OPT”项目中,可以通过新媒体向校外人士发出邀约的信息,邀请校外有特长的演讲家做嘉宾,从而整合校内外的资源,让大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资源。

(2)项目化管理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一定的形式作为载体,项目化管理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大学生新变化的需求,同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项目化管理,本质上是利用大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即主体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青听”大学生网络工作室中,不管是因为晚自习这件小事发展出来的“无辜的晚自习”,还是“众筹过四级”的项目,都是学生在申报项目过程中的创新和创造,而且广大参与的学生有共鸣,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锻炼、提升自己。

(3)项目化管理增强了学生组织的凝聚力。

项目化管理通过不同学生的特长,将性格各异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为项目组,促使学生自发在教育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一个大型的活动不仅H需要一个团体完成,更需要一个主办团体和多个其他团体的协作才能完成,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注释:

①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4.

②许劲,黄明聪.项目管理的哲学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6):47-48.

③④孙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参考文献:

[1]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光明日报,2014-7-2.

[2]赵小群.项目化管理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4).

[3]姚荣斌.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4]李炎清.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5]孙玉娟.辅导员应用社会化媒体开展育人工作创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内涵;思路;实践

[作者简介]李莉(1970-),女,满族,河北承德市人,现为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教学部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高继德(1967-),男,汉族,河北沧州人,现为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教学部副教授,法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孙飞龙(1964-),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现为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教学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4-0056-02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在进行理论教学改革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和践行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通过真学真用实现真懂真信,切实改变高职学生只听不想,只看不动的被动学习现状。扎实推进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研究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实践项目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内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思政课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对怎样思考、如何践行进行探究。面对新常态课改的背景下,主动分析学生的需求与企业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融入等客观情况,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把新的精神和新的要求融入课堂,对于课改重点的关注:教学内容的重塑、学乐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点赞率”等。

第一,通过思政实践项目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了解和认识职业,熟悉职业与岗位情景,培养职业情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打破传统体系化教学思想,采取与理论教学专题化教学相匹配的实践项目教学改革,即一个理论专题下配置一个或多个思政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习专题理论的同时,自己行动起来,开动脑筋,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自助参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对理论、政策的分析思考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认同感以及对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的正确看法。

第二,培养学生职业品格与表现能力,调动学生进行职业思想品格表现表达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思想品格表现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项目教学,既可检验思政课程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又可加强职业道德精神的习惯养成,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探索真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项目团队训练学生处理与他人、与工作环境关系的能力以及思想行为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从课程的设计理念、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把握学生主体学习的兴奋点,注重乐学情境的创设。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学生对课程的态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使本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二)探究思政课实践项目的教学内涵

高职思政课实践项目的内涵实质是指:学生依靠实践获得的、与思政课密切相关,适用于社会生活,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的项目任务训练。训练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统一,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目的,以精心设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大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实践项目实务为手段,培养学生职业品格能力,对理论政策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同时印证检验思政课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实现真懂坚信。具体实施如下:

按照“问题先行理实一体学以致用”三步走的设计与运行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方式、培养优质人才为根本,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研结合、产教融合为目标,以专题为主题模式,以各知识点微课为辅助,以统编教材为依据,运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课程传授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1、问题先行、经典支撑的教学思路

要处理好理论讲授与现实问题分析的关系,使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分析的针对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通过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来提升理论,形成“精、实、活”为一体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精”就是课堂理论讲授的内容要精选、精讲;“实”就是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重点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活”就是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2、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教学路径

建立和完善思政实践项目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性的特点。通过“理实一体、项目导向、情景体验”教学模式,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形成专题化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要求,处理好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根据对教材理论体系基本脉络的把握,设计课堂教学体系。同时,教学体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准确定位,具有可操作性。将思想政治领域的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按照“项目实施、项目讲解、项目演示”教学逻辑保证课堂学习与岗位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通过对岗位日常工作的分析,将相应岗位思政工作提炼归纳成工作项目,实现以岗位思政工作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重视学生课堂学习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职业岗位特点,设计思政教学环境与选择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仿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炼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责任心。

3、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的实践模式

探究和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体现人本性。课改中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开展师生、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让学生边学边理解边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把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的实践模式纳入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考核。经过集体备课,理论精学、专题研讨、考核改革、项目设计等动态管理,加强学生对理论分析的关注度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三大课程每一个理论专题配备一至若干个实践项目,实现实践项目教学体系化,专题理论模块与专题实践项目对接,通过影像汇编、微电影、课件制作、移动学习(微信信息)、演讲录制、漫画设计、礼仪示范、小微课堂等形式创新实践项目教学方式,对每一个实践项目制定《任务书》和《实施方案》进行详细安排,强调《实施方案》中重点建设的内容,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运用新媒体技术,把内容、实践与新媒介融合,以学生喜欢的新媒体方式嫁接专题实践项目,策划设计、制作创新,形成良性传播,产生比课堂说教更好的作用。

二、构建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实践项目目标与平台

(一)确定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应用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目标

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政教学模式难以确保提高学生思政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也不容易让学生产生较长时间的持续学习的兴趣,致使学生的思政职业能力与邮政行业人才要求脱节。因此应当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以实践项目教学体系为平台,对人才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单元以及实践项目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着力培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应用能力,在课时安排上加大实践项目教学学时的比例,在实践项目教学内容上,形成包含职业基本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践方法上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实现思政实践项目教学学生主体化、学习过程化、理论言行化的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实用认知有待提高,但当学生认识到思政理论实践课程应用于企业时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他们就会产生价值认同,因此围绕职业岗位(群)职责对学生思政核心能力进行改革,构建思政课实践项目教学体系,甚至直接把就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相关职业要求与实现思政课实践培养方案有机结合,会更加有效地达到课程预期目标,同时实现学生重视、企业认可的目标要求。

(二)搭建以应用技能训练为目标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思政领域的岗位工作过程零距离对接,引进企业已完成的思政项目进行教学,把思政工作分解成教学章节中的项目,形成实践项目库,并通过申报创新实践及实训项目来推进思政实践项目教学模式的创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出大量能培养学生人文思想、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创新性实践及实训项目,开展思政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完善各实践项目的案例、课件等实践教学资源,并动员教师积极开发创新实践项目,建好用好思政实践教学项目,形成与专业实践项目相统一的思政实践教学特色。

三、完善特色鲜明的思政实践项目渠道与机制

(一)校企相长,创新实践项目新渠道

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创新力度,建立三大课程实践项目库,与企业合作,与社会接轨,创新渠道,让思想政治理论应用性更强,实践性更突出,实效性更明显,与社会企业相关单位加强沟通,结合自媒体的运用,多媒体的制作,翻转课堂、微课开发等等,进行公益道德、公共文化、法治宣传等等实践创新,丰富思政实践项目开发渠道。

第8篇

关键词古代礼仪;教育;思想政治;德育;目标

1引言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逐渐演变成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但是本质上相差不多,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更加注重道德教化和对行为的约束,所以,从古至今都延续着中国古代礼仪教育理念和具体内容,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建立也是基于古代礼仪的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这就要求教育者需要根据古代礼仪文化进行对受教者的德育工作。古代礼仪注重“礼”的培养和教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行活动,只有在懂规矩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有秩序地生产和发展,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前提条件。从目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来看,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这说明对于人们的德育工作并不到位,即使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了道德底线,但这并不是基本的伦理伦常和行为准则,通过对古代礼仪内容的宣传和教育,能够使人们重新全面地认识礼仪文化和树立行为的标尺,进而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这也是目前教育事业最重要的工作。

2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内在联系

2.1内容统一性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中的“礼”是人类社会、天地、自然的基本法则,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规范,同时也是国家各项制度的基础,为人们规定了合理的行为准则,这也是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一致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具有在内容方面的统一性联系。所谓统一性,是指二者表达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一致,并且能够相互融合和促进,共同传达同一个目标或者同一个理念,古代礼仪教育通过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了人们的行为,对社会进行控制,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使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层面的关系以及义务和权利等都能够拥有统一的准则和规范,这也是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内容,同样提倡受教的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这一系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实践的内容以及方向,所以,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是统一的,并且共同塑造在人类社会中统一的伦理道德规范,使社会能够更加秩序化和可控化。

2.2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为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制定了标准的体系,同时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德育目标的树立有一定的根据和基础,证明思想政治课德育内容具有科学的内涵,并不是

凭空想象出来的空谈理论,而是根据古代礼仪进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德育资源,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同时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学目标能够进一步展现我国礼仪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促进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美誉能够广泛地宣传和感染更多的人们,使古代礼仪能够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广大。因此,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相互之间融合了道德规范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目标,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不仅仅代表了古代文化的长久传承,也体现了道德规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内容。

3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对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意义

3.1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对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提供了借鉴

中国古代礼仪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特别重视礼仪文化,学习礼仪不仅仅是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也是对礼仪文化的发扬和保护,古代礼仪的内涵也逐渐成为了现代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实现的可借鉴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树立学习了古代礼仪的基本价值取向,将大部分礼仪文化也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可取之处,同时也将古代的文化传承下去,成为现代教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古代礼仪文化的剖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结合现实和个人来理解礼仪建立的好处和必要性。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需要知礼仪懂廉耻,这也是学生通过德育逐渐养成的规律和习惯,所以,现代的德育目标是基于古代礼仪教育之上的,通过古代文化的借鉴,实现古为今用的效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效果。

3.2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为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提供了保障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能够长期稳定地传承和发扬,并且在教育事业中一直以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这说明古代礼仪文化具有科学性和可利用性,能够切实地使人们学习到良好的文化,提高整体的素质水平和道德修养,正是由于古代礼仪教育的重要价值,也为现代的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树立提供了保证,通过礼仪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不断感染和修正,同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使现代思想政治课德育工作也能够顺利地实施,并且在此基础上添加时代因素和现实需求因素,更加符合人们的素质教育目标。如果没有古代礼仪文化的存在,那么思想政治课德育资源的形成就会失去支持和保证,不仅仅不能够使人们产生信任和依赖,同时从内容本身就缺少科学的依据和参照,这对于教育来说毫无可信度可言,所以,中国古代礼仪教育的显著效果和传承性为现代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推进目标的快速实现和广泛地应用。

4运用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践行策略

4.1宣传和弘扬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促进德育目标的实施

中国古代礼仪已经扎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无形中已经受到了影响和引导,这就是文化的巨大魅力和作用,但是,人们对于古代礼仪的全面了解和学习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所以,现代社会为了进一步将我国的古代文化发扬光大,需要大力地宣传古代礼仪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使人们能够充分地理解文化,并且受到全面的启发和督促,这样对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实现就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因此,宣传古代礼仪文化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们理解和认可思想道德规范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性,也能够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支持,从而更加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人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响应德育工作,这样所建立的德育目标就会比较容易实现。

4.2提高教师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与现实结合的能力

古代礼仪文化虽然长期以来都在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但是对于礼仪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界定并不是每个人都熟记于心的,对于教师也是如此,还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礼仪文化的复杂和繁多也为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各种礼仪的概念和分类,同时需要重点研究礼仪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所以,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培养,知识是无穷的,礼仪文化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主要工作者,其个人的能力也决定了学生的普遍学习水平,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和实际能力的培训和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快地实现德育目标,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将我国的礼仪文化和道德不断地发扬和传承。因此,教师的培养工作也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定期地测评,形成奖罚分明的政策体系,对教师也能够形成一种激励和促进,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将礼仪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我国礼仪文化的广泛应用,也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4.3创建情境教学,形成礼仪文化的实际应用教学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可以模拟相关的礼仪内容进行现场演练教学,可以是行为表演,也可以是语言表达的演练,这些都是对固定的礼仪文化的动态表现,能够充分发挥礼仪文化的实际应用效果,使学生体会到道德规范和高素质的重要性,这样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实现。现代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和变化,增加了情境教学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探索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同样进行古代礼仪文化的真实模拟,尤其注重学生的言行举止的表现,教师根据实际的效果进行评价,并且纠正演练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给出合理的建议,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体会礼仪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实际的应用,将理论切实地与实际相联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德育目标能够快速地实现,为现代学生创建了道德规范标准和行为约束,使人们能够逐渐按照规矩和伦理道德进行活动。

5结论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最主要的文化内容之一,它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和整体的人民素质高度,是其他国家对其评价的标准,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这说明从古代就开始注重礼仪的学习和使用,这也是我国能够屹立于国际舞台的重要原因,只有懂得礼仪道德和规矩的国家才值得尊重和信赖。现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于德育方面,通过充分发挥礼仪文化的巨大作用,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德育目标,所以,本文对于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也是现代社会长期坚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内容,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也为未来的更多学者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方向和条件,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能够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曲祖江.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迷失及其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2]张丽.高中政治课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3]张晓丽.新时期思想政治课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教育的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4]黄成菊.从思想政治课的变迁看中学德育发展的方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直接贯穿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已是一种必要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有助于这一教育管理工作的实现,同时它也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忽视了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发展需求,使得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意识受到了忽视和抑制。其原因主要的因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然而却使得每个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差异性受到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层次性和渐进性不足。很多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混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高等学府育人目标的概念,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较空泛,针对性不强。现在仍然有很多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时,表现出一种量化管理的模式,过于在乎形式主义,使得目标管理体系呆板僵硬。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制分析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采用了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那就是目标管理体制。它具有传统教育管理方案不具备的优势,因而使得它能够被使用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然而,并非每一件事情都是完美无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同样也存在着缺点,我们只有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才能避免其中的缺点利用其优点收获实效。

(一)目标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目标管理的设置时,学校往往会制定过高的要求,这脱离了学生承受的实际情况,无形中造成了学生的压力,学生为了达到学校制定的目标,不得不采取一切能够完成目标的方法,其中可能还会包括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方法。相反,如果学校制定的目标过低,学生会觉得达到目标过于简单,从而会散失学习的热情和斗志。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目标上具体化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环境的变化因素过多过快从而使得各种组织活动都变得不确定。这样便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目标管理的实施,使得人力和物理遭到了浪费,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1]。

(二)目标体系缺乏灵活性

目标管理是指以整体目标为基础,然后将总体目标逐个分成各个小目标,之后分阶段分时间逐个突破小目标,直达将大目标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整体目标一般来说不会受到外界的改变,学校的学习计划和管理计划必须按照管理目标体系来完成。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计划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必须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的灵活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德育性的教育工作,它主要是培养出高素质高思想的大学人才。大学生只有在思想和道德上有所建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好可以促进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的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大学生完成目标管理要求的积极性。目标管理的最大优势便是能够组织成员控制好自己的成就,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目标的执行等工作中,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拥有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程序分析

(一)制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制定管理目标体系,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时,首先要把握住整体局势,规划整体目标,然后以总目标为中心制定各个分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各种不同的小目标,这样形成一种由小目标来实现大目标的体系[2]。

(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体系的实施

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后,便是开展对目标体系的实施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在于目标的实施情况。目标的实施工作主要是进行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实施时对子自己的控制工作和实施之后监督与检查工作。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实施放在首要位置,才能使得总体目标得以完成。当然,目标管理在实施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控制意识,这样才能让目标实施工作顺利的进行。

(三)制定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体系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中的最后一个步骤便是对目标管理体系的评价与考核,这一时间主要做的事情便是分析总结前面各个步骤的管理成果,对前面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评价,从而来增强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四、结束语

对于高等教育学府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管理制度,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互相融合,具有极强的整体性,由小目标来实现大目标的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希望,各大高校都能够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的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与高效。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