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印刷企业价值观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7 10:25: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印刷企业价值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印刷企业价值观

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新闻纸印刷企业;绩效评价

在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下,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供应链物流管理主要通过控制和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行为方式,达到快速市场反应、降低系统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客户满意度等目的,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综合竞争力,也相应提高节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当前新闻纸印刷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也在逐步革新,如客户关系管理、ERP等先进管理技术,在很多企业里已付诸实施。但总的来说,在采购管理方面,新闻纸印刷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为此我们针对新闻纸印刷企业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进行研究,旨在为企业采购降低成本。

一、供应链管理与采购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商、制造商、采购商和分销商等各种经济活动,有效开展集成管理,以正确的数量和质量、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进行产品制造和分销,提高系统效率,促使系统成本最小化,并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服务水准。供应链的功能是由核心企业的性质决定的,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产品运作的领导者。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供应链的采购管理,资金流是为采购服务的、为保障采购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二)供应链下采购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强调沟通企业上下游的关系,侧重于供应链伙伴的参与及资源运筹调度能力。内外采购结合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是将采购活动视为原料采购、生产、分配、销售和产品到达最终用户所组成的一定流量的环环相扣的链。它通过综合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运作,使采购与信息流达到最优化。同时供应链采购管理不再把库存当作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将它作为一种供应链的平衡机制。随着供应链的形成,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建立在客户交易基础上的关系向基于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型关系转变,使供应链各个企业间交流、共享信息、协调进行库存管理成为可能,并形成竞争合作的战略联盟。

(三)供应链下采购管理的特点

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供应链采购管理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寻求供应链采购成本与客户服务之间的均衡。管理的内容不同,供应链采购管理涉及到整个供应链所有成员组织,管理内容包括从初始供应采购到终端的分销采购以及反向采购。侧重点不同,供应链采购管理更侧重于供应链成员企业间接口采购活动的管理优化,这也是供应链采购管理的利润空间所在。管理难度越高,管理思想和方法也更加丰富。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闻纸印刷企业采购管理的绩效评价

(一)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绩效评价方法

采购绩效评价经常遇到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很难确定客观、量化的指标。其实,对所有的绩效指标进行量化并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这么做。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关键绩效指标(KPI)是通过对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采购流程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采购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供应链采购绩效管理的基础。

(二)采购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1、采购运输作业绩效评价。目前大部分包装新闻纸印刷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输车队,规模或大或小,以满足自己的运输需要。在绩效评价中,其中成本支出和作业情况是考核的主要方面。对自采购运输的成本支出评价时,涉及到的项目繁多,企业的财务报表也需要做的更为细致、周到。我们可以采用报表的形式,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来反映自营车队成本绩效。单从成本方面来说,成本支出越少,企业变相获利就越多,自营车队绩效也就越好。同时对企业采购运输作业绩效进行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如果单纯追求每单位成本的最低,就可能导致空载运距的增加、车载利用率的下降等。因此单位成本必须和空载情况和车载利用率考虑在内,进行折合,折合后单位成本越低,说明作业绩效越好。

2、库存绩效评价。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是采购管理和销售采购管理的综合表象结果。JIT采购也并不排斥库存,保有原材料库存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以备不时之用、保证持续生产、改善物流服务。但是库存会带来成本,如空间成本、资金成本、库存管理成本、库存风险成本,还有与这些成本相关的采购成本和缺货成本等,这些都对库存造成影响。

3、订单处理绩效评价。在供应链管理中,时间不仅仅代表着成本,而且订货周期的延长意味着对客户服务的侵蚀,因为订货周期的长短是客户服务的核心所在。订单处理各项活动占据了整个订货周期的多半时间,几乎所有的新闻纸印刷企业都有自己的跟单员,由此也可看出企业对订单处理的重视程度。订单处理的绩效对于采购服务水平的提高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竞争变量。订单处理的关键指标包括:订单处理成本;订单处理时间;订单履行的准确度。

4、客户服务绩效评价。采购方面的客户服务是指从产品订货到产品送抵之间,为客户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其关键性指标包括数量、次数、时间和完好四个方面的要求。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往能创造需求,增加企业的市场机会,提高销售收入,但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和订单处理成本的随之增长。因此,客户服务对于整个系统的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必须认真对待客户服务的绩效评价。在一个评价周期内,客户服务的关键指标项目:次数要求指标;数量要求指标;时间要求指标;完好率指标;跟踪服务等。

(三)采购管理绩效评价的配套措施

1、领导重视。供应链采购管理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行政支持是没有办法推行的,因为它还涉及到其他伙伴企业,很多问题需求企业高层领导出面进行企业间协商。而整个采购管理流程的改进,更需要高层领导的参与。

2、明确范围。为了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企业必须了解每一个部分,实际描述出从原材料到交货的采购供应链。确认客户端在设计和分析供应链时己经包含进去了,因为客户是供应链的开端,知道客户的需要并了解自我如何改善以符合共同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定义好范围后,就需要花一段时间分析得出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如果某些部分不能像竞争者一样好或比他们更好,那就找一个合作伙伴来帮助自己处理这部分。

3、项目评价。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是企业的战略性选择,不能随便说上就上,企业必须设计好项目评价,然后决定是否实施,以及实施方案。如果在评价不到位的情况下就贸然大规模启动,可能有严重后果。

4、循序渐进。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各个阶段循序渐进,重视理念的贯彻和培训;从企业内部入手,切实提升环节效率;选择容易的先入手,如ERP的实施、供应商评审、客户关系管理等。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执行必须是持续不断的,要想获得成功,企业就要把它当成每天的例行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幻想一朝一夕就大有成效。

总之,供应链采购管理是一个不断革新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采购、回收采购和废弃采购管理等,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研究。

参考文献:

1、崔介何.物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孙元欣.供应链管理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

整合资源 进军网络印刷市场

景华印通是朱勇在11年前一手创立的,但真正完成重组是在2010年。除了担任景华印通董事长之外,朱勇的另一个职务是金冠方舟纸业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在纸张方案咨询、纸品供应和物流服务方面,朱勇都有丰富的经验。而朱勇的合伙人、景华印通的总经理郭建宏,则拥有自己的广告公司和印刷厂——北京帝诚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宏印刷有限公司,在创意策划、平面设计、网络设计、印刷制作等方面都是一把好手。

朱勇和郭建宏本是业务上的合作伙伴,随着合作的不断持续和深入,逐渐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友,在2010年景华印通完成重组之前,二人一起走遍了许多国家,德国、美国、日本、韩国……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希望了解印刷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走了一圈,他们发现,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网络环境的改变,这些国家成功的印刷企业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并借助网络做起了印刷生意。

“我们对国内的印刷市场和网络发展一直也非常关注,国内印刷市场短版、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和数字印刷技术的逐渐成熟让我们感觉到网络和印刷有效结合的时候到了,我们开展网络印刷的时机也成熟了。”于是,回国后,两人重新整合了手中的资源,着手引进了HP Indigo 5500、Indigo 7500和Indigo w7200等一流的数字印刷设备,打造“传统+数字”工厂,并向网络印刷市场进军了。

多管齐下 破解网络印刷难题

虽然网络印刷的广阔前景毋庸置疑,但真正开展起来,困难着实不少,人才、技术、市场推广……每一件都令人头疼不已。面对这些难题,景华印通是如何一一破解的呢?

打造IT团队

在众多难题当中,IT团队的打造算得上是朱勇心头的“第一痛”。“和单纯做印刷不一样,网络印刷需要的是既懂印刷又精通IT技术的人才,所以IT团队的打造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朱勇这样解释道。但这样的人才却十分难找,且不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IT人才本就紧缺,即便是找到了,这类人才对薪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和职业规划的要求也比较高,很难真正留在印刷企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景华印通一方面下意识地寻找对印刷比较感兴趣的IT人才,另一方面,对公司已有的IT人才不断地进行培训和沟通,向他们描绘网络印刷未来的发展前景,使之认同景华印通的价值观。据朱勇介绍,截至目前,景华印通的IT团队已经达到60多人,分别负责运营、创意、客服和市场等不同领域,这支强大的IT团队正是景华印通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也是其开展网络印刷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创建综合型网络印刷平台

“网络印刷是需要技术平台的”,朱勇一直这么认为。目前,虽然国内大大小小的网络印刷网站不在少数,但这些网站大都只是一个简单的运营平台,只能完成简单的订单接收工作,而不能完成作品的编辑和管理、客户服务、后台支付等功能,客户体验不尽人意。虽然一些印刷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推出了不少网络印刷系统,但在朱勇看来,这些网络印刷系统基本都是基于客户端的,终端客户需要下载客户端软件,才能开始DIY的设计,而在支付环节中,又需要回到基于互联网的平台上,操作较为复杂。

介于这些原因,景华印通选择了自己开发网络印刷平台。目前,他们开发的网络印刷平台——涂书网已经上线,这一平台包含了订单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后台物流系统、编辑系统、作品管理系统等几大部分,可以提供微博书、明信片、轻涂本、海报、个人写真等多款产品,用朱勇的话说,这是一个“真正的、综合型的网络印刷平台”。终端客户不必下载任何客户端软件,从策划、设计到下单,从修改、看样到印刷装订、物流配送,所有的操作都可以方便地在线完成。

可即便如此,朱勇仍坦言,目前景华印通的网络印刷平台并不成熟,能够实现的功能和组建程度只达到了预期的60%,还需要根据客户的反馈进行持续修改和更新。

采用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模式

对于不少开展网络印刷的企业来说,建立有效的营销模式是关键。因为大多数网络印刷平台针对的是小额的个人印刷市场,这些市场非常零散,根本不可能采用印刷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来获取业务。怎么办?朱勇给出的答案是采用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模式。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印刷企业;成本控制;措施;探讨

【作者简介】伍少金,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44-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印刷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印刷企业逐渐步入微利时代。中小印刷企业在这样的形势和情况下,必须进行很好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才能不断挖掘和开拓企业发展潜在的利润空间。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当前我国中小印刷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薄弱。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较差

长期以来,中小印刷企业由于管理粗放,企业凝聚力较低。作为一线服务者的员工普遍认为,自己只是生产者,成本控制是少数人的事情,只有领导或财务部门才应该负责管理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而与其他部门、人员无关。因此,一线员工对于如何进行成本控制等问题的关注程度不高。对产品的成本控制漠不关心。如一些生产操作人员由于没有成本观念,印刷所用的主、辅材料随处乱扔,消耗严重超标,重印或补印现象严重,致使生产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会极大地导致浪费现象严重,管理成本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成本控制如果脱离一线的生产员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就是一句空话;如果不能实现全员性的参与,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采购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

物料采购是中小印刷企业资金循环的第一阶段,也是关键一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上客观技术的限制,采购已经日渐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又一途径,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来实现利润的增加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印刷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制度还不健全,有的企业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将原材料的采购、管理等工作都让一个人来负责,这就很容易造成监管上的真空地带,无形中增加了印刷企业的采购成本。

(三)存货管理不科学,无健全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我国许多中小印刷企业的经营管理还很不科学,很不完善,还停留在家族经营的粗放型管理层次上,并没有对企业库存的管理给予足够的认识。由于企业人员较少。仓库保管员往往还要负责原材料的采购和验收。由于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出库随意、接触存货人员授权不明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印刷企业使用的纸张自身的一些特点,对存放地点和条件都有明确的要求和限制,这样就造成仓管员在管理上的不便。一旦出现纸张短缺,也无从分清责任。此外,很多中小印刷企业由于管理水平低,对存货的核算没有采用永续盘存制,而是采用实地盘存制来确定期末财产物资的结存数量,这样就容易存在巨大的隐患和问题。因为采取实地盘存制就无法随时掌握库存原材料的具体情况。极易出现超量采购原材料、过一多占用采购资金的情况,或者出现由于库存原材料不足。进而影响生产的情况。而且由于实地盘存制的管理方式比较粗放,对库存原材料的发放、毁损、失窃等情况,在公司账面上都没有相应的反映和记录,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发货的实际数量与账面上记录数量不符的情况,给原材料管理的检查监督带来极大的不便,更容易掩盖存货流失的主要原因。

(四)人才流失严重,员工流动成本过高

所谓员工流动成本,是指由于员工自愿(主要指辞职)或非自愿(主要指被解雇)终止与企业雇用关系,以及企业为替换该员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直接(有形)和间接(无形-)的费用。用公式表示:员工流动成本=离职成本+岗位空缺成本+替换成本+培训成本+损失的生产成本一节省的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言,维持一定的员工流动率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员工流失率过高,不仅会对企业的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大大地降低劳动生产率,而且会给企业造成巨额的成本损失。中小印刷企业由于规模小及资金有限,往往将厂房设在地处偏远的地方,再加上工资待遇较低、员工福利差、管理粗放、员工发展空间不大等原因,人才流失严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会大大地延缓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根据美国管理学会公布的对员工流动成本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在计算中将所有的流动因素都计算在内的话,那么,员工流动总成本将是离职员工年收入的130%,而管理和销售岗位员工的流动成本高达离职员工全年薪酬的200%~250%,重要岗位和高层人才的流失,相应的流动成本也会越高。

(五)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工伤风险管理成本意识

印刷业是一个安全隐患较多的行业,车间内的印刷设备、油墨、纸张、锋利的切刀、稀释剂等都是印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目前部分中小印刷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安全生产的意识不强,对于安全生产的关注还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生产的各个环节。有的中小印刷企业安全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搞宣传、开会议、发文件等简单形式上。对于安全生产的各种督促检查,也往往一带而过,走马观花,并没有从关心职工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没有真正充分考虑到从职工的切身利益来开展安全教育和督促检查,这就导致职工在安全生产认识上存在真空。而且,由于用工制度的不规范,很多中小印刷企业没有缴纳工伤保险,甚至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存在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对生产安全成本的支出少之又少。因此,职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赔付职工的赔偿金数额较大,就会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本进一步增加。

二、完善中小印刷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一)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将成本控制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企业

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如果每个员工都能深入树立低成本的理念,那么低成本的行为也就会无处不在,从而为企业带来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更大的成本优势。反之,如果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存在,将会使成本管理难以落到实处,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中小印刷企业必须将成本意识融入到企业的理念中去,融入到企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当中,不断强化企业经营的成本意识。摒弃传统的成本观念,树立新的成本观念,进一步强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控制。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要建立起控制成本的制度体系,通过完善的制度来堵塞成本管理的漏洞,使其更加规范化、目标化。第二。要不断加强成本的管理创新。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员工的成本思想,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企业要大力开展加强成本控制必要性的宣传教育,鼓励员工将精力放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活动上,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通过ERP系统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对各项成本细致分解,直接落实到每一个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作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考核目标和业绩评估尺度。要大力奖励那些出色完成预算指标的部门,而对于没有完成成本预算指标的部门也要相应严格处罚。同时,也可以将日常考核与年度奖金发放紧密结合起来,将考核内容作为奖金发放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考核中对于不合理的预算指标,要予以分析,并在今后的预算中及时修正。

(二)建立、健全采购制度,全力做好采购成本的控制

1.要建立健全采购环节的各项制度。要健全和完善企业的采购环节,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明晰部门之间责任,更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中饱私囊。因此,企业要对采购过程进行明确的规定。建立明确的制度。对原料的采购与管理和付款分开管理。不得由一个部门同时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要定期对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相关人员进行岗位交流。让采购环节与付款环节相分离。要坚决做到以下方面:原料的采购、验收和保管工作必须分开管理;采购询价人员不得负责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签订、谈判等职务应该与合同的审核、复核职务相分离;采购、验收及仓库保管人员不得担任会计核算工作;付款审核与执行人员不能同时负责询价和选择供应商业务;付款执行和记录岗位要分离;账款的登记人员要与出纳人员相分离。

2.选择、培养合格的采购员。在企业中,采购是生产经营的基础和前提,从小的方面讲,关系到生产的成本,大则关系到企业的脉命。这就要求企业的采购人员具备较高能力素质,如此才能保证原材料采购的高标准、高质量。更能获取更加合理的采购价格,以控制企业的成本。而要求采购人员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熟悉印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销售情况,熟悉和掌握市场行情,保证采购信息渠道畅通,按“质优、价廉”的原则,多做调查研究,择优采购。

(2)能准确预测原材料未来的走向趋势,尤其针对那些生产急需的和比较贵重的原材料。要不断跟踪原材料的市场变化,科学理性地选择采购方法,保证能够从供货商那里获取价格合理的原材料,让采购环节在企业生产中真正发挥作用。

(3)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能力,加大与验收、保管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及时了解库存动态。

(4)有较强的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及判断和决策能力。

(5)诚实可靠和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采购管理制度。坚决与不正之风作斗争。

3.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财务部门应加强对采购资金的管理,严格审查各部门的设备、物资采购计划和企业日常开支计划及采购物资价格的合理性,在审查手续凭证是否齐全的同时,更要严格审查计划是否超出预算范围,要严格审核物品领取和使用环节,凡是不符合管理制度的,财务部门有权不予报销。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4.要不断健全价格评价体系。坚决执行采购从业人员的工作业绩奖惩制度。采购重点原材料的时候。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定期定出标准采购价格。要设立各部门广泛参与的价格评价组,定期不定期地对供应价格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审核。对已经审核过,且已经归档的价格信息。要严格进行重新评价和更新,重点奖励那些保质保量完成降低采购成本任务的人员。惩罚那些没有完成采购成本下降任务的人员,并进一步帮助其分析原因,避免同样的情况继续发生。

(三)加强企业存货管理

中小印刷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利润,以最小的投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受益,就必须在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高度重视存货管理工作,并及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确保能够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企业的存货管理全过程。

1.完善内部控制,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企业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立足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库存管理制度,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让不相容岗位之间实现完全的职权分离和制约监督的机制。比如单位货物采购、储存和使用人员与存货账务记录人员的职务相分离;单位产成品验收与产品制造部门相互独立;其次,要明确原材料存储的业务流程,详细规定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入库、库存、保管、取用等相关处置环节详细的控制规程,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

2,要建立利于原材料采购管理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要立足公司实际和对原材料的实际需求,打造使用性强的原材料信息管理系统,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对存货进行及时、准确和完整的核算,通过对存货信息的实时、动态了解,进一步提高存货运营的效率和质量。

3,加强保管和仓储管理。首先,要严格按照销售生产需求和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合理制定仓储计划,科学理性地估算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要坚决避免无关人员与存货进行接触。再次。要完善健全原材料库存的日常保管和安全措施。最后,建立存货盘点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安排专人对存货情况进行盘点,根据盘点结果编制盘点报告。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四)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建立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降低员工流动成本

如果员工的流动率不断提高,企业付出的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如何有效地控制企业员工的流动率,中小印刷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建立企业内部的后备技术人员和干部人员储备库。防止由于某一员工的离职而造成生产效率降低。

2.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薪酬管理之中。要充分发挥薪酬制度对于员工工作激情的激发作用,更要兼顾薪酬奖惩制度的公平;对于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要给予支付高薪的待遇。通过科学的薪酬管理。有效地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

3.建立公平的绩效考评制度。要不断地建立健全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员工奖惩、升降的主要依据,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4.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想降低员工流动成本最好的方法就是没有员工离职,要员工一直为企业服务就一定要使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就是降低离职成本的有效手段。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员工,不论职位高低都要尊重他们。在处理员工的问题时,要公平对待。经常与员工沟通,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存在的困难,尊重员工的人格、利益,关心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真诚地为员工服务,为员工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赢得员工的认可,这样员工才会主动真诚地为企业干好工作,才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安心为企业及顾客服务。

5.建设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否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检验一个企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由于中小印刷企业的特殊性,企业文化管理更为需要。因此,中小印刷企业应该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日常管理中,用企业的经营目标、价值观及企业精神等去引导、教育员工。以实际行动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内部形成上下同心、目标一致、行动同步的良好局面。

(五)强化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工伤风险管理成本

安全是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对员工人身安全实行有效的防护措施,是生产安全的重要部分。安全措施和制度的不健全,不仅会给员工带来人身安全的隐患和企业的财产损失。还会给企业带来因处理事故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以及员工的流失、企业声誉受损、生产效率降低,等等。如此算来,事故引起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不但会提高生产成本,而且还会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更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企业管理者,要站在未雨绸缪的角度,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理念,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4篇

而中国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产业却在近十余年由近乎空白发展到敢于向全球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叫板”;几乎在每一细分市场都有客户需要的、可以取代或者冲击进口产品的国产货;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不仅市场占有率连年两位数增长,而且产品净利润率也高达两位数,更重要的是,其产品技术水平已经逐渐接近进口产品,发展势头持续向上,如天津长荣、陕西北人、航天华阳、大族冠华等。

一些国内外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生存状况的巨大反差反映了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为什么一些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在技术能级、产品质量、外观设计、服务水准等方面确实存在较大差距,但企业竞争力却不是那么孱弱?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最需要聚焦的重要问题是:企业的卓越绩效与企业的经营风险有什么内在联系?

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产业的产品特点

1.多品种、小批量、产业规模小

印刷包装机械产品的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产业规模小。以某5家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为例,每家企业销售产品数量年均仅仅几百台,但产品型号却有几十种,而且每种型号的产品配置和个性化要求往往不同。近10年来,这种趋势一直在强化,毫无改变的迹象。

此外,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产业在装备制造行业里的市场份额很小,其产品在中国甚至很难列入国家产品目录。尽管目前该产业的规模在呈数倍增长,但产业供应能力正呈数十倍增加,企业竞争格局产生了根本变化,分食后的份额越来越小。而且,中国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产业的集中度很低,往往一个细分市场里,产品销售额1亿元,甚至几千万元便能成为行业老大。因此,印刷包装机械制造行业是一个“规模不经济”的产业,企业组织生产近于单件定制生产,管理面临较大的挑战。

2.高毛利、高费用

印刷包装机械产品是一个难得的高毛利品种,但由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其又具有高费用特点。例如,国内某印刷包装机械集团以现有财务口径计算,企业产品毛利率在20%左右,但如果按严格的成本定义计算,而不是将许多费用成本化,印刷包装机械产品的毛利率可达30%,某些产品甚至能达到40%左右。所以,尽管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产业“规模不经济”,但“范围经济”的吸引力和含金量却很高。

全球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的人力成本、运营费用及研发费用居高不下;一些中国国有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也是体制与机制弊端重重,运营效率低下,运营费用高昂。这两类企业产品的“高毛利”特点大多被“高费用”侵蚀,以至于产品实际净利润水平很低。但对于机制和体制灵活、高效的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而言,“高毛利”使得他们纷纷进入这个产业,并迅速盈利、发展、壮大,因为“低费用”是他们的优势,这也是一些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产品售价大大低于国有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产品和进口产品的主要原因。

3.采用集成技术、进入门槛不高

印刷包装机械产品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技术和产品一直处于高度透明、开放的环境之下,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可以借鉴他人的产品及技术,他人也可以借鉴你的产品及技术。所以产品一旦投入市场,任何先进的技术及创新便会一目了然,即使企业事先采取了技术信息保密措施,并且构筑了知识产权壁垒,但要防止对手模仿和借鉴仍非常困难。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较短,而且正在变得更短。同时,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小,而且趋于更小,或者说,当前企业产品之间的差距往往不只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包括技术在内的综合实力的差距,比如产品质量、品牌价值等。如此之高的毛利率和透明的产品系统,使得投资者纷至沓来,看似复杂的印刷包装机械产品技术门槛很容易逾越,市场竞争程度也越来越激烈。

4.印刷企业的需求个性化

与西方国家印刷业不同,中国印刷行业里中小型印刷企业占比很高,他们对印刷包装机械产品的需求是高、中、低端同时存在。根据近十几年相关部门对国内印刷包装机械产品销售量的统计,约三分之二的印刷机械产品是进口产品;约三分之二的印后机械产品是国产产品。这一数据每年虽有少许波动,但总的格局变化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的纸张材质、定量、开本等与国外有一定差异,因此,进口产品在满足国内客户特殊要求时,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优势,反而是国内产品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订单以及不规范活件,在设计改进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体现出更高的灵活性。

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兴衰原因剖析

1.企业的卓越绩效

(1)卓越绩效是什么?

根据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Performance Excellence)的基本定义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为顾客、员工和其他相关方不断创造价值,提高组织的绩效和能力,促进组织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GB/T 19580-2012提出卓越绩效的九项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观):远见卓识的领导;战略导向;顾客驱动;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学习、改进与创新;系统管理。

如果仅从学术上看,卓越绩效确实是好东西,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极高的管理理论价值。但是从一些全球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的窘况来看,我们还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卓越绩效的真谛,并形成可以指导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独特经营思路和行动方案。在9项基本理念中,笔者认为“经营结果”和“顾客驱动”2项是核心。

(2)卓越绩效体现在哪里?

在讨论一些全球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失利原因的时候,业界普遍认为是以下两种原因:①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使传统产业规模迅速缩水;②企业未能把握客户的实际需求及需求变化。前者是外因,无法控制,不可逆转;后者是内因,可以调整,能够应变。

实际上,很多全球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很早就引入了卓越绩效的价值观,也非常注重企业的多元化目标,比如除了通常的客户满意、员工满意、股东满意、社会满意外,很多企业增加了供应商满意、社区满意等内容,而且他们也确实表现出了卓越的经营业绩、丰满的企业形象、众口皆碑的品牌效应。但是有些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还是优秀的不再优秀,卓越的不再卓越,昔日的贵族沦为如今困难重重的被收购者、被整合者,这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与此同时,中国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产业却不断有新企业涌入,一些老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民营企业,现在已经发展到企业规模、资源实力、市场占有率、产品盈利水平等各方面均超过国有企业的状况。而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不仅鲜有亏损,而且盈利水平较高,净利润率普遍在10%左右,个别优秀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的净利润率高达20%以上!

痛惜、震惊之余,我们还是要深思:曾经绩效卓越的企业不再卓越的真实原因在哪里?看似不够优秀,甚至管理一般的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为什么能生机勃勃?这是因为企业的始点与终点都是逐利,企业可以有多重目标,但最基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利润最大化,企业盈利靠的是客户需要的产品,所以,客户需求是卓越绩效的起点,客户满意更是卓越绩效的目的及终点。

全球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但其中一些由于在行业发生变革时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方向,特别是在面对老客户群不小的需求量和即将衰减但尚未衰减的需求势头时,未能采取变革措施以适应细分市场及客户的个性化、特殊化需求。尽管企业生产的是全球一流产品,也能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但市场的主流需求在悄悄发生转变,高端市场虽然存在,可是需求在减少。而且有些全球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国内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的影响下,不得不一再降低售价,利润空间持续降低,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从而企业出现亏损、再亏损,直至破产。

反观一些国内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刻领会,他们不去追求高精尖产品,而是以满足客户现实需求为目的,并能够有效地发挥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能力。尽管产品的技术水平不够高,产品质量不够精,但能够满足客户主流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因此,一些国内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做到了“低端产品守得牢,中端产品上得去,高端产品盯得住”。

尽管绝大部分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现在看上去不卓越,甚至谈不上优秀,但他们的潜力不可小觑,从平庸到优秀,再到卓越,只要企业有很好的盈利能力,这样的进步并非遥不可及。例如,天津长荣苦心经营,年年腾跃,已经在企业的综合绩效,特别是企业的盈利能力上向公众证明了他们比外企、国企更加卓越。而且,作为上市公司,其经营价值已经在满足企业多重目标上得以充分发挥。

2.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的第一类风险就是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低劣的风险。第二类风险则是企业管理水平较好、产品技术能级高、产品质量优良、品牌形象优秀的企业也存在的潜在风险。一些全球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的倒闭验证了这类风险确实存在。

为什么好的企业及好的产品也有如此之大的经营风险?主要原因是企业除了需要及时满足市场及客户需求,特别是变化的需求以外,还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和策略,比如印刷市场规模在减小,企业也应及时“瘦身”;客户对中低端产品需求强劲,企业就不能以贵族自居,要根据自身能力及时调整企业及产品定位。否则,高处不胜寒,企业经营风险不可避免。

第二类风险还反映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讲,客户需要的是最好的产品质量,但理智的客户也明白,产品质量水平越高,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要更高。实际上,客户有一个质量底线,客户愿意为之付出的代价与企业能够提供的质量是个博弈过程。如果企业能够掌握客户的真实质量需求,并能够提供合适的质量,这样企业便能与客户在博弈中实现双赢。否则,无论是客户在博弈中受损,还是企业在博弈中受损,都会引起企业危机。

一些全球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的产品质量堪称一流,但在客户需求的把握上或许存在“质量过剩”的困扰。不断壮大的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深掘中低端市场,在收益不菲的同时,也逐渐具备了向高端产品进军的实力。不管企业是否事先有知,但实际结果确实是民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有效地规避了产品质量风险。

此外,在印刷产业链中,印刷包装机械产品处于中间环节,而且印刷产品在终端消费者那里几乎很难发生关乎民生的重大质量问题及投诉,国家和消费者均对印刷质量有较高的“质量耐受度”,因此,处于中间环节的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天然位于产品质量风险的“避风港”,尽管国产印刷包装机械产品较之进口产品的印刷质量明显处于下风,产品质量属于“大毛病不多,小毛病不少”的状态,但由于其直接服务下游环节,印刷企业也具有较高的“质量耐受度”,所以国内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具有较高的生存活力。

企业的卓越之路

1.客户需求与卓越目标

一些全球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虽然失利,但并不能否定卓越绩效,相反,在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推行卓越绩效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这点毋庸置疑。1987年摩托罗拉公司力推“六西格玛”(1986年由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提出,属于品质管理范畴,旨在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产品及流程的缺陷次数,防止产品变异,提升品质),为摩托罗拉公司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这一世人皆知的经典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可贵的价值。

把握客户需求是企业卓越的必要条件,但尚不具备充分条件。如果企业不能够以卓越绩效为高标准,那么企业可以称雄一时,但绝不可以卓越一世。有些全球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巨头倒下了,但他们的企业财富和价值仍然不低,我们需要继续向他们学习,以弥补我们薄弱的地方,比如,高超的产品技术能级、优异的产品质量水准和控制能力、严谨的生产制造流程、规范的供应商管理制度等,继续研究市场趋势及变化,研究客户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2.市场制高点和技术制高点

不少企业经常在产品技术和市场需求概念上模糊不清,并认为企业的发展在于产品技术的不断提升,把产品技术制高点等同于市场制高点。所以,我们经常忽视客户和市场的主流需求,盲目行动。一方面,我们在技术制高点上不断攀登,精疲力竭;另一方面,却在市场制高点上节节败退,捉襟见肘,为完不成指标而愁眉不展。这正是我们亟需纠正的认知误区和经营偏差。

企业追求的真正目标是市场制高点,是市场占有率,特别是细分市场的地位,单纯追求技术能级没有意义,所有的产品技术都应该为市场服务,为满足客户需求服务,为公司的整体战略服务。技术是企业经营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不断从市场中获得利润才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因此,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企业开发产品以及技术方案时,需要准确识别市场机会,明确产品定义,妥善处理经常遇到的“系列化与规模化、高速度与稳定性、多功能与专能、高自动化与低配置、国际化与国产化”等几大矛盾,做出明智的技术取舍,特别要敢于放弃所谓的技术优势。

3.卓越绩效与管理基础

第5篇

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飞跃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商品的个性化要求也在提高,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师必须不断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烟包造型和结构,使其日趋美观和方便实用。而包装的造型设计是整个包装设计的基础,一个成功的卷烟造型设计有助于美化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品味追求与多元化的价值观,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卷烟包装,是那种符合卷烟最基本需要而设计的长方体的纸盒结构(GD包装),分为硬盒和软盒两种。这种结构造型已经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迫切希望有所改善。我们组成的烟包特种工艺研发团队,在分析总结目前香烟盒优缺点的基础上,最终设计出了软型硬包的异型烟盒结构,并第一次创新性的提出了软型硬包的概念。软型硬包侧开式异型香烟盒,具备以下的优点:

1.烟盒盖的开启端较长,可以将烟盒盖开启端的高度设计为大于香烟过滤嘴的高度,这样在取烟的过程中,手指不会接触过滤嘴,这样在吸烟的过程中就不易受到细菌的感染。

2.香烟盒每个面的接触部分平滑圆润,在拿取香烟的过程中,不容易对香烟盒造成磨损,香烟盒的密闭防潮性较好。

3.在对香烟盒连接面进行粘贴的过程中,边线较易对齐,不易裂开,美观和密闭防潮性较好。

4.本实用新型的突出优点为在对香烟盒进行加工制造时,以最常见的香烟长度为8.5cm、容量为20支的烟盒为例,需要纸张的面积大约为21cm×10cm,远远小于普通的香烟盒所用的纸张,因此节约纸张、绿色环保。

5.香烟盒外观上长边无搭扣,香烟盒密闭防潮性较好、形状美观,手感好,上档次。

6.软型硬包烟盒相对传统烟标包装的优势:相比较软包的优势:防漏气、防灰尘,取烟方便、递烟卫生;相比较硬包的优势:省掉舌口纸(面积约为30.4cm2),降低空隙率(在后来基础上降低12%),综合节省用纸19.5%;取烟更方便,递烟更卫生。初步估算,每年为中国烟草烟包材料综合节省的成本价值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二、装潢设计与印刷创意

在包装印刷行业,烟包印刷是技术含量最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最快的领域之一。在工艺方面,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烟包印刷企业更加青睐于将多种工艺综合应用到烟包生产中,同时兼顾对成本的考量,不断改进和优化烟包加工工艺,以期达到烟包附加值和企业利润双丰收的目的。目前有些烟包设计人员往往对包装的材料性能、印刷工艺、机器精度不甚了解,常常导致设计出来的卷烟包装不适合上机印刷和后加工工艺要求,或者印出来的产品远远与产品本身的价值相脱离。所以在印前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和印刷环节以及印后环节多多沟通,注重印前、印刷、印后的工艺整合。还必须注意在印刷新工艺新技术方面不断培养和提高超前意识。目前在烟包印刷领域已经应用或正在推广及潜在的新技术设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UV局部印刷、满版印刷,UV折光、冰花、上光、UV磨砂、UV凸字

油墨等具有特殊效果的新型油墨应用以及水性油墨应用是包装印刷业油墨发展趋势,符合烟包印刷环保绿色的要求。

2.冷烫印技术,比普通烫印更具豪华感、质感、艺术感、光彩夺目,极显雍容华贵。

所用原材料的图案及颜色等更加丰富,利用丝网印刷墨层厚实的特点,先印刷一层冷烫浆,再进行冷烫材料的转移,目前主要是解决附着力的问题。3.夜光印刷。采用长余辉稀土发光材料,在白天吸收太阳光10-30min,就会自动发光10h以上,在夜晚仍可发光。如在烟包上可以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印刷夜光之月,白天是普通的烟包,晚上变幻为一轮圆月,产生“烟包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艺术境界,还可以实现夜间很容易找到烟盒、使用方便的作用。而将夜光油墨运用于烟包的猫眼之上,则更真实地再现了包装设计仿生学。

4.丝网版画艺术的应用,目的是讲求实现烟包的艺术性、收藏价值。

丝网版画是与木版、石版、铜版具有同等地位的四大版种之一,以相比其他版种更为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国内外的艺术养份,并自由地借鉴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发展速度蔚为可观,而其不断升高的艺术价值必然带来艺术烟包的良性发展与收藏热潮。

5.使用温变、光变、水变油墨等印刷活画艺术烟包。

这种烟包画面颜色随着温度、湿度、光线等的变化而变幻莫测,如花随季变、夜观神仙、时隐时现,堪称集艺术收藏、欣赏把玩于一体的艺术烟包珍品。6.其他,如金属感拟真化工艺处理、珍珠感拟真化处理、绒面感拟真化效果处理、玻璃感拟真化效果处理等。

三、智能包装

智能包装既是创意包装,又是功能性包装,可有效实现产品的防伪、追溯,利于烟草行业信息管理,也利于卷烟产品的内在质量管理等。智能包装开创了网购商品、网络业务物流的智能新模式,开发了包装印刷行业新的效益增长点,开创了包装印刷行业新的营销模式。智能型包装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与人身安全、保护市场正常秩序、方便商务电子化、开发新颖的产品消费形式方面将起到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运用RFID智能包装、物联网技术,将会有助于建立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烟草供应链管理技术基础之上的烟草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实现物联网技术全面覆盖,打通行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基本实现“全面感知、全面覆盖、全程控制、全面提升”的中国烟草物联网的总体建设目标,从而实现烟草物流营销的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烟草行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烟草行业的总体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智能包装与RFID标签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智能包装在国内烟包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尚未完全普及。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副总工程师金涧说:要通过物联网准确掌握市场的信息,智能包装就必须精确到卷烟小盒,这是卷烟销售的最小单元,要精确到盒就意味着要为每盒香烟植入RFID标签,但目前还存有以下技术瓶颈,如RFID芯片植入烟包后,局部厚度会发生增厚,部分软盒烟包的厚度植入标签后会产生较大变形,影响包装效率;再如在烟草行业,烟盒里包装都采用锡箔纸来防潮,而金属会对RFID标签发射的信号产生屏蔽,所以如果包装不变,烟草行业的智能包装物联网应用将受到阻碍,精确到盒的智能包装应用就无从谈起,只能停留在物流阶段。目前智能包装的实现方式一种为粘贴智能标签,一种为嵌入式智能标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对烟包从材料、结构、印刷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创新,比如立项研发锡箔纸的替代产品,立项研发采用丝网印刷方式及导电油墨直接印刷、喷墨印刷或直接打印RFID电子标签在包装上等高新技术。以上问题的存在同时也说明了烟包的智能化创意设计尚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待于设计与印刷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发现、挖掘。

四、结语

第6篇

为目标客户创造利润

伴随着印刷包装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数码印刷、印后工艺机械自动化已成为主流趋势,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快的交货安排以及更合理的资源整合日益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标准。只有提供更稳定的品质保证,才能使企业在稳定的基础上,开拓更有价值的客户。这时,一种能满足多种表面处理、具备各种上胶方式、适应各种机型的高速粘合机专用快干型环保水胶能够帮助目标客户实现和达成目标。

“特力奥”MA-768胶水便是这样的产品。它具有如下优势。

1. 多——多面手,价值更高

MA-768胶水的适用性非常广。首先,在机型方面,适合包括博斯特、财顺、有恒等在内的多种机型,小的如财顺450,大的如博斯特美龙110。其次,适合诸如碟涂、喷涂等多种上胶方式。再次,适合直线、勾边、异形等多种盒型。最后,适合包括水油、UV、PP膜、金银卡纸在内的多种表处理,能够在保证表面张力36达因值的基础上,对多种表面处理完成破坏纸纤维95%的目标,为进一步的“快”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快,粘不好,是浪费,又快又好才是利润。

此外,MA-768胶水能够提高机器的使用频率,从而为生产计划提供多种选择、为产品换线节约时间、为资源整合提供帮助、为降低胶水混用及错用提供保障。例如,一台机器上午被安排生产两种盒型,计划2小时完成一种,随后用30~45分钟的时间清洗胶杯、更换胶杯、调试机械,然后再生产第2种盒型;但如果使用MA-768胶水,这一过程可节约时间达45分钟左右并减少约一公斤的胶水使用量。

2. 快——效率就是金钱

市场上,一些企业为保证老客户和大客户的交期,不敢贸然接小单、急单和插单,这种行为最终导致利润的流失。相反,前不久,某印刷企业在一次高层去台湾数码印刷企业参观时发现,这家以个人、家庭和企业定制相册为主的公司,从网上和门店接单,少则一两本,多则几百本;成本仅有几十元的产品,价格可达几百元,利润高达200%~300%。由此可见,快,可以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快,加强了订单的处理速度,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空间和时间。因此,胶水的“快”具有决定性作用。

MA-768胶水作为快干型胶水,能够以320米/分钟机速生产,生产过程中不飞胶,从而提高了机器的生产效率,压缩了交货时间。

3. 省——绿色环保,节能省钱

MA-768胶水结构细腻、固含量高、初粘快,比市场上其他采用EVA体系的胶水的使用量节约30%,每天在清洗胶杯上面节约的胶水接近4公斤。

凭借完美的品质保证,东莞冠力在开胶、粘芯、老化测试等方面保持零投诉。这一点被公司视为利润的最大来源;而由此带来的品牌效应及良好的市场反应,更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

为品牌客户创造价值

东莞冠力服务的客户是世界500强或者国际知名品牌(如苹果、微软、宝洁等公司)。这些客户在商业中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并拥有许多忠诚的消费追随者。一个精致唯美的外包装因胶水开胶而带来瑕疵,进而产生的在消费者面前的负面影响与品牌形象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在某些方面,一款优质的胶水对客户的品牌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如果这些品牌商的外包装选择了东莞冠力的产品,便使东莞冠力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了客户的全球化市场当中。东莞冠力深知多方共赢的重要性,MA-768胶水的稳定表现,能够更好地维护客户的品牌价值与完美的品质保证,并争取到目标客户,获得稳定订单。

为合作伙伴创造升值空间

东莞冠力的合作伙伴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还包括工程、生产等多方面从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对包装工艺非常了解,但对于胶水的性能仍处于“辅料和粘合”的认识上,对于如何利用胶水提升产品的工艺品质、提升样品的竞争力等方面的了解并不全面。东莞冠力结合胶水特点,不仅在工艺和操作方面与客户充分沟通,加深技术人员对产品的了解,同时在硬件方面提供帮助,最终助其完成理想的作品。这样,技术工程人员就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产生质的变化,为公司发展提供生命力。

此外,对于品质和采购等部门的合作伙伴而言,东莞冠力同样为其创造了升值空间。公司为这些客户解决了实际困扰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使生产人员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报酬。

先利人后利已,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平台

第7篇

关键词:贝塔斯曼集团;经营管理;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96-03

国际传媒、教育、服务巨擘贝塔斯曼集团,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电视、图书出版、杂志出版、外包服务和印刷等业务。旗下包括卢森堡广播电视集团(RTL)、企鹅兰登书屋、古纳雅尔、欧维特、贝塔斯曼印刷集团(Be Printers)、贝塔斯曼音乐集团(BMG)、贝塔斯曼投资集团(BI)。贝塔斯曼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和四大发展战略对中国传媒集团的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一、贝塔斯曼集团的经营状况分析

1.集团经营状况

贝塔斯曼集团近年的经营状况如表1所示。2015年贝塔斯曼集团的营运表现强劲,集团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相比2014年增加2.8%,达到171亿欧元。2015年,贝塔斯曼集团对旗下子集团进行归并重组,不仅成立了印刷集团,还收购了在线教育平台HotChalk的股权,壮大了贝塔斯曼教育集团。

2015年,RTL集团和欧唯特的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半壁江山。贝塔斯曼集团在美国图书出版业务、德国电视业务、服务业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改善也都为集团贡献了可观的收益。

2.主要分集团的经营状况

贝塔斯曼集团各分集团近三年的经营情况,除了古纳雅尔和印刷集团的收入出现持续下滑外,其他分集F的经营状况稳中有升。各子公司的销售情况如表2和图1、图2所示。

(1)RTL集团。卢森堡广播电视集团(RTL)是欧洲居于领导地位的娱乐公司,持有全球55个电视频道和29个广播电台以及多个制作公司的股份。1997年1月,贝塔斯曼将旗下环球电影股份公司(UFA)和卢森堡电视公司(CLT)合并,成立了欧洲最大的广播电视公司。2000年CLT-UFA和英国皮尔逊电视台合并,成立了卢森堡广播电视集团(RTL),也成为贝塔斯曼旗下第一个完全上市的子集团,并在欧洲多个交易所上市[1]。

(2)企鹅兰登书屋。2013年7月1日,由英国培生集团旗下的企鹅出版集团与德国贝塔斯曼集团旗下兰登书屋合组成企鹅兰登书屋,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合组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集团,占有全球出版业务近25%的市场。企鹅兰登书屋每年出版超过15000本新书,售出7亿多册出版物。企鹅兰登书屋在在15个国家拥有近250家独立编辑出版公司,拥有70多位诺贝尔奖作者和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

(3)古纳雅尔集团。古纳雅尔集团旗下业务包括杂志、报纸、网站、广告等众多出色的媒体品牌。在20多个国家出版超过500种媒体内容。古纳雅尔在德国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当古纳雅尔在1948年推出第一本杂志《STERN》时,首发量就达到130735份。古纳雅尔拥有Motor Presse Stuttgart59.9%的股份,是欧洲最大的专业领域杂志出版商之一。在德国,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阅读《STERN》,古纳雅尔集团还在德国发行五份报纸

(4)欧唯特集团。欧唯特是一家国际性传媒服务公司也是全球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供应商。欧唯特业务遍及近40个国家,为各行各业的商业客户设计并提供量身打造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定制IT服务(IT)三大分支。作为贝塔斯曼集团下属的战略业务排名第二的欧唯特,2015年销售收入48亿欧,相比2014年增长近4%。2011年至2015年,欧唯特的年均增速达3.98%。欧唯特为三十多种语言的一亿五千万客户服务,每年运送7亿件货物。

(5)贝塔斯曼印刷集团。1835年,贝塔斯曼依靠印刷《圣经》起家。贝塔斯曼印刷集团是欧洲最大的印刷集团,在2015年11月对旗下众多的印刷企业进行归并重组。印刷集团整合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服务,从印前服务、印前到邮政投递和传单分发,无论杂志、商品目录、宣传手册还是数字产品,业务范围涵盖了现代印刷行业的整个范畴。每年印刷的总量高达约160万吨纸张。贝塔斯曼集团在2015年11月进行了旗下印刷企业的整顿重组,全新的贝塔斯曼印刷集团在2016年1月1日亮相。

二、贝塔斯曼集团的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截止到2015年12月底,贝塔斯曼集团共有117249名员工。1971年7月1日,贝塔斯曼集团由家族公司转型为股份制大公司,在德国股份制公司法的约束下,由管理层领导,并由监事会和年度集团全体大会监督。就在集团转型之际,铸就贝塔斯曼集团辉煌的前领导者莱因哈德・摩恩就亲自为集团制定企业章程,他十分重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视员工为合作伙伴。

在贝塔斯曼集团的价值观里,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了贝塔斯曼企业文化的基础建立与员工和企业间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之上,给予员工充分的自以发挥所长,员工能获得全面的信息,参与决策并且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1887年,贝塔斯曼集团的第二代领导者海因里希・贝塔斯曼就提出为公司员工建立养老基金和残疾人基金,因为他认为这样肯定会为将来的贝塔斯曼网罗更多的人才,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泉[2]。

2.财务管理。(1)有效的资金利用率。作为世界四大传媒集团之一的贝塔斯曼,集团2015年总资产高达229亿欧元,货币资金13.1亿欧元,其他金融资产1.13亿欧元,流动负债72.45亿欧,现金比率19.64%。现金比率反映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认为在20%左右较为合适。贝塔斯曼集团的流动资金主要用于日常经营需要和投资。贝塔斯曼集团也在通过旗下企业的归并重组和改善工作程序,改造工作流程,加强核心业务,以此来提高资金利用率。

四、总结与启示

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发展不均匀的时期,其他传媒集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增速减缓,甚至倒退。而贝塔斯曼集团2016年上半年核心利润上涨13.9%。优异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是贝塔斯曼集团清晰可见的四大战略和对企业文化的坚守,注重强化集团的核心业务,保持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归功于集团内部运营和管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集团战略的执行产生影响,历来注重员工发展的贝塔斯曼集团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有着独到的政策和经验,对财务指标的考核也都严格有序,重视贝塔斯曼的品牌和价值增值,这些都是贝塔斯曼集团发展的基石。

近年来,我国一些报业集团和传媒集团有效地整合了资源,增强了发展动力,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第一,我国的传媒集团没有在整个传媒产业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缺乏战略布局和内容创新[4];第二,我国传媒集团在进行合并重组后,对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对传媒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大;第三,我国传媒集团在归并调整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不足,结构单一,缺乏国际化人才;第四,我国传媒集团发展形式雷同,缺乏个性和多元化的发展形式。对传媒的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的意识薄弱;第五,我国传媒集团的国际化水平不高,海外市场开拓不足,缺乏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然而,贝塔斯曼集团清晰的战略思路(强化核心业务;推进数字化转型;搭建增长平台;促进区域增长)、绩效考核标准、有效的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方式,以及集团内部运营和管理方式等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我国的传媒集团应该有明确的集团定位和制定具有全球视野的发展战略,重视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注重版权的保护。新技术的发展为传媒提供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内容为王”也不会过时。同时,我国的传媒集团应该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避免雷同,重视集团的品牌建设和管理。我国的传媒集团也应搭乘国家发展的“快车”和“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制定海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真正地提升我国传媒集团的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琳.西方传媒集团治理研究――以贝塔斯曼为例[J].现代妇女(下旬),2014(5):325.

[2] 张曼玲,彭媛.贝塔斯曼对我国传媒品牌化的启示[J].传媒观察,2007(9):61-62.

第8篇

关键词:书籍设计;材料;工艺;设计价值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39-2

作为文明的载体和象征,人类的书籍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作为物质性的实现手段,从原始形态的书籍到手工形态的书籍再到现代工业背景下流水线生产的书籍,材料与工艺始终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当代经济技术的发展,书籍加工制作的材料与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这一切都推进着人类书籍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日臻完美,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材料与工艺的多样性也为现代书籍的视觉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何与书籍的艺术表现相结合,将这些材料与工艺准确有效地融入视觉创作中,当面临着数字化媒体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如何通过材料与工艺进行自身的变革使之更符合当代的阅读和审美习惯,在当代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和探索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材料与工艺是实现书籍本体价值的基础

书籍以信息承载和信息传播为目的,材料与工艺则是一本书籍从概念、计划、编辑、设计等构想行为到实体的必经过程。在德国书籍设计家汉斯・彼得・维尔堡《发展中的书籍艺术》一书中,他指出了“书籍的发展通常是受到两方面影响的,技术的和审美的。”而在其技术环节中,材料和印制工艺则是两项最基本的内容。在现代书籍的创作中,围绕着这种本体价值,材料和工艺体现了多方面的功能。首先是保护功能,为了适合反复阅读的需要,书籍被要求尽可能的牢固耐用,这与材料的质地,装订的方式以及后期的加工密切相关。其次是还原功能,字迹清晰、图像细腻、色彩准确几乎是所有书籍成品的标准,而材料的肌理、油墨的质量以及印刷设备、印刷流程、印刷技巧等细节都是实现这些标准的关键因素。再次是书籍的阅读功能,在材料与工艺中,诸如材料的厚薄,装订技巧等多方面的细节都会影响到书籍的阅读体验,材料适当,装订精巧的书籍自然能为读者带来舒适流畅的翻阅感受。在德国莱比西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的评比中,除了对于书籍审美价值的评判,材料与工艺也被列为单独的项目进行考核,这也体现了一本“完美”的书籍应当是审美和功能的结合体。应当说,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与工艺是实现设计构思,达到设计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实现书籍本体价值的基础。

二、材料与工艺是营造书籍物化美感的必经途径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可选用的材料和工艺已经有了相当宽泛的选择。某些材料和工艺的运用显然有着更多功能性的目的,它们共同保证了书籍作为记载,传播和阅读的本体价值的实现。而某些材料和工艺的运用则显然超出了这一目的,尽管从古至今,人类对于书籍的审美大部分集中体现在由图文营造的风格样式中,而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这些材料和工艺丰富了书籍的色彩呈现,强化了书籍的肌理感受,塑造了书籍的多样形态,而这些特殊的色彩,肌理和形态等审美因素是仅仅依赖图文的设计方式所无法带来的,因此,对于书籍设计,材料和工艺不仅具有功能价值,而且蕴涵潜在的设计价值,是实现书籍物化美感的手段和途径之一。

三、材料与工艺的设计融合体现了书籍的多元审美

对于书籍,材料与工艺的意义是否就局限于技术性,功能性的目的?对于综合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书籍载体而言,首先,书籍的材料,印刷和装订工艺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书籍成品的使用功能,因此是实现书籍本体价值最重要的环节。其次,书籍的材料与工艺往往也决定着书籍成品的质感,肌理以及整体的视觉感受,因此,也是还原和提高书籍设计表现的重要手段。在很多书籍的视觉创作中,设计往往局限于色彩、图形、字体和图文形式的创意,而材料与工艺往往因为带有明显的技术性色彩而被排除在设计的范畴之外,事实是,很多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书籍设计到“屏幕阶段”也就结束了,而其后的材料与工艺的设定多半只是出于成本核算的目的,由印刷企业,技术工人全权负责。正是由于这种片面的书籍设计观,才间接造成了目前材料工艺与设计表现之间严重脱节的现状。很显然,整体的书籍设计观应当是包括了材料与工艺的,书籍整体的美感自然也包括了由材料与工艺所带来的美,如果图文形式优美,而材料和工艺简陋,势必也会影响到书籍整体的视觉效果。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用指头翻开书页,这时书的流动便随着阅读的速度而展开,阅读的速度又因读者心情、目的以及书的内容不同而发生微妙的美妙的变化。同时,流动还带动几个感官诱导出读者的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以及最重要的视觉等五种感觉的增强。”在这里,日本书籍设计师杉浦康平所强调的五感也是一种全面整体的书籍感受,显然,这些感受并非单一来自视觉的,因此无法通过“图文”的方式完全体现,这就需要结合材料与工艺的运用,为书籍带来肌理、质感、结构以及形态等多重语境,有效地促成书籍整体多元审美价值的实现。

四、材料与工艺是现代书籍创作的设计增长点

如果说,在人类早期的书籍设计中,材料与工艺带来的主要还是技术性提升的话,那在现代的书籍创作中,材料与工艺已经越来越多的从这种“功能性”向“艺术性”转化,事实上,在当代,用于实现书籍“功能性”的材料与工艺已经十分完善,正如《发展中的书籍艺术》一书中提到的,从外观上,现代书籍和数十年前,甚至是数百年前的书籍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人们也可以发现,在当前时代的书籍中,很多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已经不再是类似当初为了保护和运输书籍,也不再完全是为了创造书籍清晰,流畅的阅读体验,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了书籍的视觉创作,成为了书籍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某些巧妙的材料和工艺运用甚至能成为书籍设计构思中最为“出彩”的部分。

凭借着计算机的帮助,当今书籍设计中图文形式的表现手法几乎已经“繁荣”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在这样一个时代,视觉风格、视觉趣味、视觉强度已经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设计师挖空心思挖掘的创造着个性化语言,新的图形和文字样式不断涌现,而读者在这种反复的视觉冲击下,逐渐的视觉疲劳,从这个角度看来,依赖于色彩、构成以及图文创意等平面技巧的书籍设计方式已经遭遇了严重的瓶颈。而在这个背景下,材料与工艺的设计价值就突现出来――通过材料与工艺,人们不仅可以改善,提升设计表现的效果,更可以通过材料与工艺来改变书籍的某些本质特征,诸如形态和结构,从而使书籍摆脱千百年来人们所熟悉的形态样式,或者是通过具有创造性或者是观念性的语汇融入到书籍的设计中,在为书籍带来商业价值的同时,带来具有时代特征的视觉价值。因此,材料与工艺实际上也可以被看作为时代赋予人们的创作利器,设计师应当重视材料与工艺,特别是新材料与新工艺的设计价值,通过材料与工艺为现代书籍带来新的设计增长点。

五、材料与工艺是传统书籍价值重塑的重要手段

“印刷形态”的书籍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是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在最近数十年的时间里,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悄悄改变着书籍的形态,正如同历史上纸张和印刷的发明一样,这些新技术终究会促成全新的书籍形态的形成,为人类的信息传播带来革命性的进步。“在2020年以前,书写装置将能提供非常接近纸张的体验,从而将目前的纸质模式改变为数字传播,到那时,90%的书籍、杂志、报纸等都将以电子书籍的形式出版发行,那将标志着纸质书籍时代终结的开始。”当面临数字媒体的冲击的时候,传统书籍的发展和未来变得十分微妙,当面对诸如网络以及数字化媒体,书籍传统的平台优势和本体价值正逐渐丧失。而依据有关学者研究,传统书籍极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转化其价值取向,并通过类似形态和形式上的变异来呼应这种转化。英国设计批评家克里斯・福格斯(Chris Foges)曾经说过:“今天的人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印刷的书籍在未来只能作为装饰品或奢侈品,而数字化媒体将会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这完全可能发生,一些人只对新型材料的出版物或有独特设计的出版物感兴趣。”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点出了某种具有后现代情节的阅读和审美倾向。事实上,在现有的图书市场,人们也可以发现,传统书籍的样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规矩”,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类书籍对于当代审美习惯和阅读心理的迎合,而材料与工艺无疑成为了这种价值重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9篇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科技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这其中也包括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要分析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冲击,有必要解析一下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文化产业的要素,从主体上讲包括文化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等(主要指他们的文化价值观、生产经营观以及相应的能力等);从客体看,主要是指文化产品(服务)(主要是指它们在内容上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呈现形式上的可视性、体验性等);从媒介看,包括文化产品(服务)的依附载体、生产经营模式、体制机制等。因此,科技创新对于文化产业的影响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于文化主体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欣赏、交流文化等方面的理念与能力);二是对于文化媒介的影响(影响着文化的生产、交易、传播、欣赏等诸多手段);三是对于文化客体的影响(影响着文化的具体内容、形式等)。另外,还有两个概念需要解释一下:本文下面提及的新兴文化产品(服务)和传统文化产品(服务)都是相对的。在某一轮科技创新后的一段时期,整个文化产业会分为新兴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产业;在下一轮科技创新后,原来的新兴文化产业也会转变为“相对传统”的文化产业。因此,本文所讲的传统的与新兴的文化产业,并没有绝对的划定,只有相对的意义。为了解析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冲击,下面将运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构建一个简要的分析框架。

(一)文化产品(服务)

消费的经济学分析对于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可以从两个视角分析。一种是从不同内容文化产品(服务)的无差异曲线分析(如图1)。这条曲线与传统的消费者无差异曲线一样,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与新兴文化产品(服务)相互替代,且替代率递减(表现为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意思很明显,理性的消费者既要消费传统内容的文化产品(服务),又要消费现代内容的文化产品(服务),而且由于预算的约束,要增加一种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就必须放弃另一种消费,前一种文化产品(服务)替代后一种文化产品(服务)的能力也会下降———这表明对于不同内容的文化产品(服务),大多数消费者想同时消费传统的和新兴的,而不愿走极端(只消费某一种)。这样,如果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下降,消费者的预算线发生变化(如图1),则消费者均衡也会发生改变(从A点变为A'点),于是人们会消费更多的新兴文化产品(服务),而维持或减少传统的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图中表示的是维持状态)。另一种是从同一内容但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服务)无差异曲线分析(如图2)。所谓同一内容不同形式,是指两种文化产品(服务),实质内容一样,就是呈现(欣赏)的形式不一样。研究后会发现,这种消费曲线与一般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不同,它更像是通常形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它凹向原点,意即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文化产品(服务)的价格更低,消费更为便利。当消费者增加新兴形式的文化产品(服务)消费时,他们愿意(也可以)放弃更多的传统形式的文化产品(服务)。同样,当科技创新发生后,消费者均衡也会发生改变(从B点变为B'点),于是人们愿意消费更多的新兴文化产品(服务),而大度减少传统形式的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上文分析了文化产业的消费,就文化产业的生产来说,该产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有其特殊性。一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凹向原点,因为随着要素生产率的递减,社会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要放弃更多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然而,文化产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却凸向原点(如图3)。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因为其网络效应以及近乎零边际成本的特点,其生产成本越来越低,这使得生产者增加等量的新兴文化产品(服务),可以放弃更多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这实际上也是新兴文化产业低资源消耗特点的重要表现。凸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整个社会耗尽现有资源生产出来的传统的和新兴的文化产品(服务)的可能组合。一般来说,在科技创新之前的一个时期内,消费者总是偏向消费社会既有的文化产品(服务),因此,整个社会也会生产较多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如C点。当科技创新后,文化产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外移;同时,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均衡以及消费者均衡都会发生变化。生产者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可以供给更多廉价的新兴文化产品(服务),而消费者也会因为廉价、便利等因素更多地偏好新兴文化产品(服务)。这样,整个社会的产出均衡将从C点移动到C'点。这意味着,现在整个社会将生产(从而消费)这样一种组合:更多的新兴文化产品(服务)和更少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这种均衡的变化也说明,文化一旦嫁接上科技,那么,一般总是有利于融合了科技因素的新兴文化产业。这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科技创新冲击文化产业的一般过程

科技创新是如何冲击文化产业的?其一般过程大致如下:科技创新先是更新了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部分先行者(企业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运用新思维、新模式把科技手段和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并逐步发展成新的文化产业。此时,传统文化产业并没有感到生存危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及时更新内容和手段———因为此时新兴文化产业还比较弱小,只有部分消费者转向新文化产品(服务)。然而,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日臻成熟,其成本大幅降低,便利性迅速提高,消费者开始大规模转向新兴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终于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开始出现衰退,一步一步走向危机。到此,终于有部分传统文化产业的企业家开始危中求变,借助各种资源创新发展方式,实现置死地而后生。上述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冲击—危机—调整—适应—繁荣—再冲击—再调整———再繁荣”的不断循环往复的发展路径(见图4)。在科技创新冲击文化产业过程中,新兴文化产业源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它的冲击力在于其产品(服务)的低成本、高质量、多功能、便利性和快捷化等,其根源在于科技改变了文化产品(服务)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使之呈现出新的特性,从而更加适合人们的消费心理或消费体验,提升了人们的消费品质。而传统文化产业,则或嫁接新科技因素,或深化内容,或创新商业模式,或上述手段兼而有之———它的适应性在于其产品(服务),经过嫁接或创新后,同样能使消费者感觉到亲近性、体验性等较高的消费品质,其根源在于生产经营主体秉持开放、互鉴、创新的生产经营观,化解了科技创新对于本产业的巨大冲击。当然,新兴文化产业并非永远是新的。正如本节一开始就说,一些科技型文化产业发展一段时期后,也会成为传统文化产业(在下一次科技创新来临之前)。所以,也会面临再次调整、创新的课题。因此,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不仅是传统文化产业应该具备的,而且也是新兴文化产业必须具备的。在科技创新冲击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环节值得关注:一是一些先行者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率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凭借自身产品(服务)的优点开始吸引消费者。这是科技创新冲击文化产业的初始阶段。二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未能及时更新发展观念,调整自身的商业模式,导致消费者一批批流失(接下来,有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新兴文化产业,一些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也开始放弃传统文化产业,开始涉足新兴文化产业)。这是科技创新冲击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具体过程见图5。在上述两个阶段中,科技创新的冲击一般在初始阶段力度较小,而后呈现加速趋势。所以,能否在初始阶段就引起高度重视,抓住这个冲击由小到大的时间差,是传统文化产业能否获得新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三)科技创新冲击下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模型

如上所述,无论是新兴文化产业,还是传统文化产业,面对科技创新的冲击,都必须具有相当的科技适应力。这种(科技创新冲击下的)适应力,既包括主动的适应,也包括被动的适应。主动的适应力,是指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地学习现代科技,时刻跟踪科技创新、特别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动态,及时整合各方资源,创造新兴文化产品(服务)以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被动的适应力,是指部分文化生产经营者,在本行业受到科技创新(从而新兴文化产业)冲击而显现生存发展危机后,被迫进行调整,借助各种手段谋求起死回生(这一结果尚是不确定的)。新兴文化产业一般表现出更多的主动适应力,而传统文化产业往往表现出较多的被动适应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必须具备更多的主动适应力而不是被动适应力。因为主动适应往往会抢占先机,获得先行者优势和市场垄断地位,被动适应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分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甚至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当然,主动适应、先行一步,不代表步步适应、永远领先;被动适应、落后一步,也不代表步步不适应、永远落后;被动适应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必须创造条件才能把这种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无论是哪种适应力,都包括观念的适应力、手段的适应力和机制的适应力。其中,手段的适应力又包括(文化的)内容适应力,形式适应力和模式适应力(本文把它们概括为科技创新冲击下的“文化产业科技适应力模型”,见图6)。所谓观念的适应力,就是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创新、协作、互鉴、整合的理念;文化市场的监管者,要树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管理念,保证各类文化产业主体公平竞争,文化资源无障碍流动,文化产品(服务)价格由文化市场自由决定。手段的适应力,包括内容、形式和模式的适应力。所谓内容的适应力,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涵必须不断更新,精益求精,紧贴消费者的需求实际,既传承古典的精华,又融入现代的元素,不断提升人类的文化素质和人文品质等。形式的适应力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呈现形式或载体,也要贴近消费者的需求,根据不同消费群体供给不同形式的产品(服务)。在当今,要更多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向消费者呈现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服务)。模式的适应力是指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要注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各种商业资源,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或参与更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价值链,以更低的成本、更便利的渠道,更好地衔接各类文化主体,更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和水平的文化产品(服务),实现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机制的适应力———这里的机制既包括文化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机制,也包括文化市场的运行机制(如价格机制、投融资机制、监管机制等)。无论哪种机制,都要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范:生产经营者自主决策,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监管者保证文化市场公平规范有序地运行等等。各种适应力中,观念的适应力、机制的适应力都是文化产业主体视角的适应力;内容的适应力是文化产业客体视角的适应力;而形式适应力和模式适应力都是文化产业媒介视角的适应力。就作用来说,观念的适应力是根本,手段的适应力是工具,而机制的适应力则是维系文化产业各类主体和谐关系、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保证。简要总结一下文化产业科技适应力分析框架的基本观点:无论是新兴文化产业,还是传统文化产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适应力;为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尽可能地从被动适应力提升为主动适应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需要从观念、手段、机制等诸方面入手,需要在文化内容、形式、模式等领域不断创新;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后天的长期学习、磨练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提升。从根本上讲,要使一种文化产业永不落后,永远不被淘汰,必须注重提升上述这种(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

二、文化产业科技适应力的行业分析———以图书出版业为例

本节将运用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框架,分析科技革命对于图书出版行业的冲击以及该行业是如何提升适应力的。出版行业是文化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甚至成为文化产业的标志行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可大量进行内容复制的媒体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生产活动。现代出版主要指对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包括印刷、复制等)、发行(或网络传播)三个方面。出版业的分类有很多,有传统出版、现代出版(数字出版);有图书出版和非图书出版等。本节的分析主要集中于狭义的出版业,即图书出版业。

(一)现代科技革命冲击前的出版业演进路径

出版业的兴盛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以及不断创新,使得出版业整体上出现了持续的繁荣。造纸术这一科技创新对于古代出版业而言,使得书籍出版有了廉价的载体,也使得使用竹简、绢帛这些载体来传承文字的行业遭遇了生存发展危机(这些行业基本都归于消亡)。至于印刷术,(中国)古代的专业抄书匠们为了大量复制好文章,仿照拓片技术和印染技术,并结合阳文反书法,创制了雕版印刷术。这一科技革命成果,对于古老的抄书行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但使得雕版印刷出版行业迅速崛起,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传播文化、科举应试的需求。而在中国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雕版印刷行业又趋于衰落,活字印刷行业逐步占据整个图书出版的市场。20世纪初,借助照相技术和打字机的发明,西方出现了一种利用照相原理来代替铅活字的排版技术。上世纪80年代,借助计算机技术和激光照相技术等,以王选教授为首的中国科研人员,历经十多年研制开发成功“华光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中国印刷术第。这是一次出版业的重新洗牌,传统的活字印刷产业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通过这一历史的简要回顾可以发现,科技革命在淘汰传统出版业的同时,必然是紧接着催生了一个更大的新兴出版行业。这一现象背后蕴藏着科技创新冲击下的文化产业适应力规律。

(二)新科技革命对出版业的深刻冲击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迅速崛起,对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就文化产业而言,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则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图书出版行业就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产业。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催生了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出版业,并深刻地影响着传统出版业。传统的图书出版流程大致是这样一个产业链(见图7):著作权人(作家,工作室等)———出版商(即内容提供商,包括各类出版社、出版公司、书局等)———图书印刷商———图书发行商(包括图书批发市场、大型书店、零售书店等)———用户(普通读者)。在这种价值链中,作为内容提供商并拥有图书出版权,图书出版商居于核心地位,而图书发行商由于掌握着关键的渠道资源也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当网络等技术兴起后,这一产业链生态发生了诸多变化。一些企业家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发展机遇,开始利用互联网创新图书运营模式,从而组成了多样化的图书价值链:有的是在传统价值链上嵌入平台运营商、网络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商等中间环节(见图8);有的则是完整价值链的简化甚至再简化(如图9)。虽然只是环节的增加或减少,然而在运营理念、运营模式上,两者有着很大差别。在新兴图书出版价值链中,平台营运商取代图书出版商而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它们直接面对客户,并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模式创新能力———如“盛大文学”公司。它定位于数字出版和版权运营(模式见图10),以形成内容原创和渠道传播相结合的优势。在新兴图书出版价值链逐步形成的同时,传统图书出版业受到了科技创新和新兴图书出版业的巨大冲击。图书出版业受到的第一波冲击是图书发行商的危机(特别是各类实体书店,尤其是小书店)。借助互联网,各类图书可以实现网络展示、浏览和销售,这样对传统书店形成了巨大冲击。图书出版业受到的第二波冲击是印刷商的危机。借助数字技术和显示技术,可以实现纸质图书的电子化,因而电子书大行其道,这使得图书印刷企业遭遇了生存危机。图书出版业受到的第三波冲击是出版商的危机。一些综合性或专业化的网络图书运营平台,直接与著作权人签约,把他们的作品做成电子书销售给读者。这无疑给传统的图书出版商敲响了警钟。图书出版业受到的第四波冲击是传统的著作权人(作家或工作室)。由于互联网的兴起,读者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读者(只读不写),许多读者往往也会成为业余或专业的草根网络,通过赢利性的网络平台传播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正在兴起的“自出版”。这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作家,只要其作品在网上有点击量、有读者群。未来,随着个人网站的兴起,一些赢利性的网络平台甚至也会受到冲击。因为,在互联网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绕过上述这些网络平台而直接利用互联网技术,并借助专业公司的社会化服务建立个人网页、个人空间或个人网站,以实现独自出书、售书的目的———这将是未来兴起的“自出版2.0版”———个人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交易者。为了应对互联网等技术的冲击,传统出版行业积极应对,努力提升自己的科技适应力———包括观念的更新、手段的更新等,尤其是手段的更新。图书出版商的举措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坚守自己已有的阵地不放松,精益求精———如按需出书;个性化定制等等;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寻求新的突破,如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网络营销;与网络书店合作,扩大图书销量;借助图书电子化,实现在线售卖或与电子阅读设备同步发售等。其它传统主体的应对思路大体也是如此,如图书发行商的应对举措有:开展多元化的经营,以书为媒,嫁接其它商品形成一个融阅读、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综合购书广场;一些书店也开始网上售卖。图书印刷商的应对举措包括:与出版商紧密合作,加强库存管理,实行按需定制;一些纸质图书甚至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定制,以满足小众群体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当前,线下激烈的竞争已经蔓延到线上,现在一些新兴的图书网站也遭遇到生存发展的危机(如点击量不高,盈利不佳)。它们也在积极应对:或进行网站业务重组,或者借助搜索引擎(如百度推广、一淘比价等)进行网络营销。科技创新对图书出版行业的冲击远未结束,因此,可以预见该行业还将持续提升自身的科技适应力,以避免其冲击的负面效应。

(三)新科技革命对图书出版业冲击的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