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6:08: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务部实习心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 高校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高校也不例外。高校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管理效率,甚至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高校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了高校会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高校会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
(一)高校与外部各相关部门的信息不对称
1.教育财政投入、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的信息不对称。从高校的教育财政投入与建设经费投入情况来看,由于高校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其财政投入经费也来源于多种渠道。一般来讲,高校的教育与建设经费大多来自于国家或省市各个教育管理部门的财政投入,各个管理部门多是从宏观角度对高校进行管理和监控,而对高校建设与教育具体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及其扩建经费需求等缺乏细致调查与信息跟踪,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硬件设施投入也缺乏足够的了解。而高校对自身的财务投入与使用拥有详细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财务活动的随意性和财务管理的混乱,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没有一一对接,经费投入与使用信息不对称。
2.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使用的信息不对称。从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使用状况来看,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但在对科研项目申请、管理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科研项目申请中,学术等级思想严重,一些有学术头衔的,在科研项目申请中处于强势地位;个别主管部门在科研经费的申请和管理上还存在门户之见,优先照顾本系统内的高校和申请者。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重立项轻结果;科研人员申请项目时,认真填写各种需要的申请资料,而一旦经费申请到手,便转给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们操作,或从别处引用他人的成果。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存在大量浪费和挪用情况,一些单位科研经费中直接用于课题研究支出的不到四成,其他的都被用作管理费用、人员经费、差旅费等,甚至科研人员个人的手机电话费、交通费、餐饮招待费、私家车保险费和维修费也从中列支。个别高校甚至将科研经费用于偿还学校外债。
(二)高校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是财务流动最集中的部门,承担着财务信息服务与监督的双重角色,在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高校财务主体与其他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已严重影响了各相关利益主体信息的沟通,利益的权衡,以及和谐财务关系的创建。高校内部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财务管理部门与校级领导部门的财务信息沟通不畅,缺乏有机的资金调配和全面的监管体系。一般而言,校级领导部门拥有的经济运行与财务管理信息通常更宏观、具有全局性。而财务部门拥有的经济运行与财务管理信息则明显比校级领导部门拥有的更细致、更完整、更准确。因此校级领导部门的相关指令势必会对财务部门的正常运转产生影响。
2.财务管理部门与各二级行政管理单位缺乏有效的财务沟通与信息互动。虽然各二级行政单位都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但是各部门的财务预算与使用均立足于本部门的利益和规划,缺少了财务管理部门的协调与统筹,导致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难以沟通,资金投入与使用不当。财务管理部门在制定和执行各项财务计划时,不可避免要与各二级行政管理单位产生一定的冲突,形成博弈,势必造成经费流失和浪费。
3.财务管理部门与广大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财务沟通。高校财务管理部门是与广大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在高校内部的财务活动及其财务关系中,广大师生由于缺乏了对相关财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熟练财务流程和操作,不了解学校的财务信息,无法实施财务监督与合理使用经费。但财务部门又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财务规章制度,势必会使教职工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产生一些个人损失,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部分教职工将相当部分精力花费在办理报账等业务上,从而影响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高校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宏观政策和微观实践的冲突
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政府与高校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依附于主管部门资金投入。通常,高校主管部门对各管理对象发展内部信息有一定的掌控与了解,但在统一的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却缺乏微观细致的信息规划。作为被管理者——高校又必须要遵照管理部门各种政策,不管是否科学合理,进而导致资金投入方与使用方,需求与被需求关系失衡,为了能够申请更多的经费,一些高校不惜盲目的扩张建设、扩大招生规模,进而导致高校建设同质化的倾向,资源严重浪费等。如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申请与经费使用,就出现资源严重不平衡,科研产出效率低的状况。
(二)高校内部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导致财务管理中不对称现象放大
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由于缺乏了长远规划与统筹合理安排,各部门在资金使用上仍立足小团体,本位主义严重,进而影响了各项经费配置无法满足教学科研的实际需求。通常财务管理人员偏重于会计核算及财务分析,无法对学校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济运行的各方面都熟悉精通。这样财务部门制定的预算方案通常无法完全满足相关职能部门的要求,同时相关部门在使用经费时,没有系统的计划和方案,导致经费的严重超支,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
(三)高校财务信息宣传不力,导致不对称现象长期存在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仅局限于高校领导层或相关财务利益者,缺失了广大师生参与财务信息的群策群力。广大教职员工应该知道的信息包括每个月的工资、津贴、公积金、会费、个人所得税情况等;学校的预算收入与正常经费支出、学校科研经费支出与结余情况等。这些信息普通教职员工由于通常不能及时了解,所以导致他们无法对学校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和建议。
三、解决高校信息不对称的策略
(一)强化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与充分发挥微观监督职能并举
对高校的经费投入与管理要立足于各高校的招生规模、专业建设等现状,充分论证发展规划需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再遵循各种管理政策合理投入,并加强对经费使用效果的论证与监管。进一步增强项目规划、经费投入与使用、经费监督等各个环节的信息交流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
(二)完善高校内部各部门经费规划与使用的调控机制
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与信息传递和交流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增强信息沟通、交流的意识,采取切实措施,降低、限制其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主体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获取相关财务管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加强高校内部财务信息的沟通,健全内部调控体制,从不同的角度、路径收集基金需求与使用信息,合理地整合并建立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学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对学校各级部门层次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实施独立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管理建议与措施,督促整改,以减少财务管理信息的不对称风险。
(三)分别对不同的财务主体普及财务知识
由于不同的财务利益主体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普及财务知识需要建立层级体系,如,对具有审批权的人员,包括学校领导,二级行政单位的经费负责人,科研项目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应普及各种财经管理制度,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各种经费使用文件等,以使财务经费审批人对各项经费的使用范围及用途有着明确的认识;对二级财务核算人员应熟知学校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常规性的财务管理操作流程等,以使二级财务核算人员能够承担日常业务报销和业务办理手续以及财务信息沟通交流工作;而对于一般的教师和学生也必须要了解相关的经费管理文件与经费报销与审批流程,以方便他们维护自己财务利用,监督学校的财务使用等。
(四)利用网络平台互动相关财务信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摆脱严重的财政困境,新西兰公共部门一直极度重视提升绩效,由原来只注重投入控制转变为关注产出绩效,由此确立的新公共管理框架也强调更明确的目标及责任划分、更大的管理自由度以及对结果的受托责任,并且需要利益相关者信任的良好的绩效衡量机制(Treasury,2005)。为此在财务报告方面,新西兰的有关法律规定,作为报告主体的所有公共部门应当遵循由独立的准则制定者审批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使用应计制基础编制财务预测和报告,并由独立审计人员对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目前,新西兰已成为应计制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最广泛的国家之一(Piana and Tones,2003)。尽管难以获得充分体现应计制改革成果的确凿证据(Pallot,2001),也无法确定应计制会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Champoux,2006).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公共部门会计和财务报告进行应计制基础改革的国家,新西兰的改革模式和经验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其他西方国家的改革实践也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
二、新西兰公共部门财务报告改革的特征
(一)新公共管理框架下的财务报告改革 研究表明,新西兰应计制基础的公共部门财务报告是被作为广泛的公共管理框架的副产品引入的,目的是为实现管理控制和计量政府主体绩效而提供相关的管理决策信息(Lye,Perera and Rahman,2005)。这表明,新西兰采用应计制基础财务报告的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Carlin,2003),因而将其置于以提升绩效为目的的公共部门管理变革的大环境中去理解能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
在新公共管理框架下,新西兰公共部门以基于购买权和所有权的契约易取代了基于官僚制结构的等级权力关系。首先,作为新西兰政府法人代表的内阁,一般负责确定其政策结果的优先次序以及希望购买何种产出,并原则性地提出部门执行长官的绩效要求,而内阁大臣则具体实施从议会获取拨款以购买各部门或其他供应商生产的产出。从购买产出的角度讲,内阁大臣实际上与部门执行长官签订了供应服务的购买权契约,部门执行长官则按照契约要求提供这些服务以及享有必要的管理决策权力。充当顾客的内阁大臣们需要相关的财务信息,以评价各部门是否按照契约或预期提供了公共服务,并将其做为订立新一轮购买权契约的重要依据。其次,从所有权契约角度看,内阁是各部门的直接所有者和委托人,发挥着治理委员会的作用,而作为受托人的各部门执行长官负有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保全资本、确保财务弹性等方面的责任。
购买权和所有权这两种契约关系对包括政府整体和各部门在内的公共部门财务报告产生了重大影响(Simpkins,1998)。I-FAC(1994)认为,由于区别购买权和所有权契约,明确界定产出及其所耗费资源的完全应计制基础会计和财务报告都是必不可少的:购买权契约直接产生了对应计制成本信息和经审计的服务业绩报表的管理需求;满足所有权契约的目的导致了提供投入资本信息的需要,包括资产负债表类型的信息。引入应计制会计和财务报告是为了支持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绩效信息、激励和管理自由为基础的管理系统(Lye,Perera and Rahman,2005),使利益相关者能够运用财务信息监控公共部门的契约履行情况以及管理绩效。
(二)公共部门财务报告改革的渐进性 新西兰公共部门财务报告改革是在一系列相关法案的推动下进行的。从立法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新西兰对公共部门财务报告产生重要影响的法案主要包括:(1)《国有企业法案》(1986)。该法案明确了国有企业运作的主要治理原则及受托责任要求,赋予管理者更大自以及相应的责任,其颁布标志着新西兰应计制基础的公共部门财务报告改革的开始,并率先在国有企业中引入了应计制基础。(2)《公共财政法案》(1989)。为了衡量部门的产出绩效,该法案规定所有报告主体都应按照GAAP的要求,提供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绩效信息的应计制基础财务报告。由此形成了中央部门财务报告改革的基石,使核心政府部门转向了应计制基础。(3)《财务报告法案》(1993)。该法案确立了新西兰法定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强化了公共部门对GAAP(主要是应计制会计基础)的应用。(4)《财政责任法案》(1994)。该法案规定,公共部门应当按照GAAP编制财务状况预测报告,定期提供有关政府预算政策、财政战略方面的全面完整的报告,从而实现了事后报告向事前报告的转换以及两者统筹兼顾。
尽管新西兰公共部门财务报告改革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但实际上也带有较为明显的分阶段逐步扩展的特征。这种改革首先在国有企业中进行,待取得成效后才应用于核心的政府部门;应计制会计是先在单个政府部门中进行试点后才被引入整个政府中;政府部门只有适应了以应计制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才在预算中再采用应计制(Pallot,2002)。
(三)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制度的独立性 新西兰建立了以公共法案和GAAP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制度。尽管《公共财政法案》初步奠定了新西兰公共部门应计制基础财务报告的基本框架,要求政府整体和各部门的财务报告都必须按照GAAP进行编制,但却没有直接确定由某一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财务报告准则。事实上新西兰政府并没有掌控着GAAP的制定权,而是交由独立的会计准则咨询理事会(ASRB),行使审批GAAP以及作为核心的财务报告准则的权力,其目的是为了确保使用者高度信任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新西兰,GAAP是治理公共和私人部门财务报表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独立客观的一系列规则,根据《财务报告法案》的规定,通常包括由ASRB独立审批通过的准则,以及当不存在已审批准则时对报告主体适用且获得会计职业界权威支持的政策。这意味着新西兰公共部门财务报告能够被更广泛的人们较为容易地理解,有利于会计职业界向公共部门的渗透并提高会计水平,也提升了会计师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
(四)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 新西兰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部门财务报表以及由其合并而来的政府整体报表。政府整体报表是依据《公共财政法案》要求纳入政府法人报告主体中的公共部门的合并财务报表,除了按照GAAP的要求提供财务业绩表、财务状况表、现金流量表、权益变动表以及报表附注外,还可能涉及一些反映政府运营环境性质的附加报表,主要包括借款表、承诺表、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表、分部报表、会计政策表、未拨费用和资本支出表、应急费应和资本支出表、受托资金表以及其他能够公允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业绩的附加信息。部门财务报表也应当按照GAAP编制并提供关键的财务业绩表、财务状况表和现金流量表,并披露所使用的会计政
策以及对或有负债等项目进行附加注释。而且,各部门还应在其年度财务报告中呈报财务预测表并将预测数和实际数进行比较,报告每项拨款和每类产出的实际耗费,以及报告所有未拨费用和资本支出并逐项予以解释。由于已采用了完全的应计制会计基础,新西兰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可以提供更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三、新西兰公共部门财务报告改革的启示
(一)从公共管理框架的角度考虑政府财务报告建设 从新西兰的经验看,只有置于公共管理的框架内,报告目标、使用者、报告主体、信息质量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才能被明确,从而为政府财务报告改革指明方向。新西兰现行的公共部门财务报告正是在契约型的新公共管理框架下发展而来的,目的是为监控公共部门的契约履行情况及管理绩效提供财务信息,方向明确是影响这方面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改进预算会计报表、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的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在如何建设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方面还存在不少分歧。我国可以借鉴新西兰的做法,围绕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做出全面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以建立起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的新型政府财务报告,绝对不能盲目追随国际上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潮流。
(二)建立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新西兰公共部门按照相关的公共法案和已在私人部门应用的GAAP编制财务报告,为规范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披露行为提供了一种途径,保证利益相关者能够对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产生合理预期。建立一套为所有报告主体所遵循、体现公共管理框架要求和加强公共财务资源管理需要的财务报告制度,是公共部门财务报告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对预算会计处理实务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却忽视了预算会计报告。年度预算报告的编制是依据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决策编审规定组织进行的,各报告主体没有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可循,因而也就无法编制完整地反映政府整体受托责任并有助于决策的财务报告。因此,为了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我国可以借鉴新西兰的做法,打破按组织类别分别制定预算会计制度的现状,针对会计交易和事项制定为各单位遵循的统一的财务报告制度,进而为编制合并的政府整体财务报告提供便利条件。
(三)将预算会计报告扩展为政府财务报告 新西兰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的内容相当全面、详尽,除了提供有关政府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还包含了大量有关政府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几乎涵盖了政府所有财务和非财务活动的详细情况,能够让使用者更好地评价报告主体及其管理当局的服务业绩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做出相关的决策。新西兰引入完全的应计制基础实际上是为公共部门财务报告能够涵盖更广泛的绩效信息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我国提供政府财务信息的对外报告主要是“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报告”,由于强调为预算管理服务,除了反映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其结果外,并没有提供更多的与预算收支无直接关系的重要财务信息,因而无法反映政府部门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公共服务成本以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更无法满足我国政府改进管理方式、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因此,我国应当将现行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扩展为政府财务报告,建立包括基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其他附表和必要的补充信息的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并考虑相应地增加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使其能够涵盖所有相关的政府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结果,同时用特定的议题、图形、图表和表格等形式,对涉及财务、非财务的事项及相关的公共受托业绩加以描述。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首先必须分项目、分阶段地实施应计制基础,扩展政府会计的核算对象和内容,建立健全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所以,我国改革预算会计报表、建设政府财务报告将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对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版。
[2]陈小悦、陈立齐:《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中国与西方国家模式》,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3]楼继伟:《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权责发生制改革纵览与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IFAc,Implementing Accrual Aceounting in Government:The NewZealand Expericence,Occasional Paper 1,October 1994
[5]Joanne Lye,Hector Perera and Asheq Rahman,The Evolution ofAccrual-bosed Crown(Guvemment)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New Zealand.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5.
[6]June pallot,A Decade ln Review:New Zealand’s Experience withResource Accounting and Budgeting,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Manag-ment,17(4),Novermber 2001.
[7]Kevin Simpkins,Budgeting and Accounting Issues-NewZealand Presenration to the Intematia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Pub-lic Sector Connnlttee Execurive Forum,April 1998.
[8]Mark Champoux,Accrual Accounting in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Issuse and Solutions,Harvard Law School Federal Budget PolicySeminar Briefing Paper No 27.2006.
[9]piana,V.and Tones,L,Reshaping Public Sector Accounting:AnInternatioal Comparative View.Canadian Joum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ee,2003.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一)与外部部门信息不对称
高校获取经费和投资的渠道有很多,但就目前高校的资金获取渠道来看,主要是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教育部门拨款这一块。国家和政府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大力发展教育,近年来对高校的投资也逐渐增大。政府对教育的掌控是基于宏观角度出发的,对具体的教育经费的流向和细节存在着许多未知性和不可控性。然而很多高校为了申请教育资金往往盲目的扩大招生规模、开设新课程吸引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眼球,以谋取教育资金。然而对于盲目开发的新课程并没有一个成熟的计划和实施办法。这不仅大大的浪费了国家和政府发放的教育经费,也非常不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再者,目前对于高校科研方面经费的申请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科研经费的流向缺乏监督和管理,导致滥用科研经费的事件屡见不鲜。科研经费的申请条件中只重视课题,却不重视申请经费得到批准以后经费的具体使用过程。这种监管漏洞常常让很多高校钻了空子,发放下来的资金大部分都没有用在科研开发上,而是用在一些琐事上,更有甚者挪用科研资金。这又是一笔大大的资源浪费。这就是财政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不利后果。
(二)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信息不对称
高校财务信息管理部门是掌握整个学校财政的核心部门,对于学校的资金状况是掌握的最全面也是最权威的。由于财务管理不断的信息化,给财务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沟通上的障碍。首先,学校财务部门与学校高层领导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高校的领导对学校财政状况和财政流向;对学校的整个发展走势都有着宏观的掌控和把握。而学校财务部门则对财务信息有着具体而细致的了解。如果双方在财务信息方面存在不对称性,那么会造成学校的损失是在所难免的。其次,学校的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上存在失误。由于其他部门在财务信息整理方面只能各自为营,都已各自的利益为优先考虑,所以与其他各部门包括财务部的沟通上存在这许多弊端,得不到准确的财务信息。使得财政信息存在着很多漏洞。最后,学校财务部门与师生们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学校师生没有经过财务方面的培训,没有相关知识和经验。对于学校财务状况不了解,也不能对学校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向进行监督,这势必会为师生们带来一定的损失和影响。
二、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一)教育部门加强调控和监督
教育部门应当对高校申请的教育资金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首先要对高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其专业的划分和招生规模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其次要对学校的财政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教育资金得到批准以后,还有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严格杜绝挪用公款、滥用教育资金的事件发生。教育部门应当积极与高校进行沟通和联系,以便时时了解学校的动态和教育改革计划,这样更加有利于学校的教育资金的申请和学校的未来发展。
(二)加强高校内部财务沟通和监督
对于学校的财务部门来说,掌握着学校最全面的财务核心信息。财务部门同样担当着协调各部门做好财务工作,做好沟通工作的重要角色。加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让各个部门都能够参与进来,提高对财务信息整理的效率。各个部门互相监督可以避免高校的财务信息出现错误,导致学校领导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影响大局。也可以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尽量消除财务信息的不对称性。
(三)普及财务信息
对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在高校财务的不对称性当中是处于劣势的群体。因为他们大多数对财务知识和财务信息并不了解,再加上高校财务信息的不透明性,使得师生们蒙受损失。学校应当普及财务信息,不仅仅是对学校师生,也对学校的其他部门进行财务信息透明化。并且对其进行财务知识的普及。这样可以有效的促使广大的师生们对高校的财务信息进行合理的监督。财务信息和普及不仅仅能够降低教职工和学生们的财务损失,还可以使得学生和老师对学校更加放心,增强学校的信誉度。
(四)积极利用网络互动财务信息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也随之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学校的财政信息应当积极的应用现代的财务管理系统。这样能够使高校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化。财务信息不易丢失,也不易被篡改。这样能够保证政府部门、广大的师生以及学校各个部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监督和监控,有助于各个层面的人群了解高校的财务信息。积极运用网络互动财务信息更能够方便高校的决策者对学校的发展做主准确的判断,有利于学校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时代 企业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 存在问题 对策措施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应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保证信息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制度指的是经济单位以及各种经济组织在各自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约束、相互牵制的内部组织形式以及权责分配机制。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目标在于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论述,理论界有很多种说法,但是企业制定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保护企业所有的物资财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内部管理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方式与基本手段,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基础。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得到切实的执行,不仅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而且还有利于整个企业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所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信息化时代给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带来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的产生并迅速发展,在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设置了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信息化技术的大规模使用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所要防范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信息化技术又为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强大的管理工具,能够极大的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以及正确程度,能够及时掌握来自企业各个部门的大量信息,能够运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财产物资的有效管理与使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信息化时代给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带来的影响既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为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做出贡献。
三、信息时代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我国企业信息化办公的起步较晚,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做法才刚刚起步,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1. 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伴随着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多,会计从业人员的数量也不断增长,但是与之相适应的职业培训以及其他配套服务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大量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这就使得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除此之外,企业财务工作者由于职业道德的缺失,对领导惟命是从,故意虚报瞒报,伪造虚假的会计证明,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会计从业队伍出现了信任危机。
2. 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
就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而言,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监督与约束作用微乎其微,企业所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法制观念都比较低下,很难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针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也就难以形成一个促使企业进行高效自我约束局面的产生。
3. 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化挑战
企业信息化促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以及控制要点等众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内部要建立适应这个新形势的内部控制制度,可是很多企业在面对这种新环境时,不能够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以及进一步的充实。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使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相关信息很容易被篡改或者删除,因此,我国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化挑战是十分严峻的。
四、信息时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几点对策措施
上述关于信息时代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应对,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出发来开展信息时代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的应对工作:
1. 强化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带来了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也带来了企业生产经营风险的增加。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在局域网内可查,即使是在互联网上也有部分可查,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用户有效口令和准入许可,但是互联网的安全问题目前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信息系统安全性的保障,可以使得企图盗取和篡改企业数据的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当然这也对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不但要业务精通,而且还要熟悉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这就更有利于保证数据的可靠与准确。
2. 不断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可能存在一定的疏漏之处、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者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等情形,内部控制利用全面信息化环境强大的信息系统来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各种信息,并在企业内部实时传递信息,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和实施改进方案,引导企业员工行为的优化,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3. 构建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内部审计,指的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不仅可以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还可以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它是内部控制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外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补充。企业内部设置的审计部门,应当明确其职责目标,使其保持充分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专业怀疑和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敏: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4)
[2]蒙文翰 曾繁荣: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探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3)
[3]李春荣: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2)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信息化 建设方案 实施步骤
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解决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许多原来无法逾越的困难,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财务数据安全风险、道德风险等。
一、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
(一)财务核算模式的选择
一直以来,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财务核算时以单一企业型财务核算软件为主,一味注重传统的会计核算,导致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从而使“信息孤岛”现象日益突出,以此引发一系列问题:企业财务数据难以有效集成;资金配置不科学、不合理;资金收支监督和集中统一管理力度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推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迫切需要企业摆脱传统单一企业型财务核算模式,积极推行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即以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各成员单位实际状况推行相应的控制模式,以实现预期财务核算目标。实施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后,既保证了企业财务数据有效集成,实现资金科学合理配置,又确保了资金收支监督和集中统一管理落实到位。
(二)财务信息化系统的选择
财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因此企业正确选择财务信息化系统至关重要。总结而言,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应同时满足下述条件:
1、统一的标准管理平台
财务信息化系统中涉及到的编码只有借助标准管理平台,才能够进行统一、统一管理、统一申请、统一生效,进而为规范企业财务核算行为,增强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提供保障。
2、健全的内部交易处理机制
双方交易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交流、互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财务信息经过交易处理机制进行确认,之后形成抵消凭证。总之,企业只有借助内部交易处理机制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财务信息多口径、多层次汇总,从而为财务报表编制的科学合理性、高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统一的报告与分析体系
报表数据是财务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功能,即能够高效率、高质量输出企业所需的各类型报告,之后形成多层次、多口径的合并报表。这些报告通常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决策的依据,为加大财务管理力度,增强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专业人员的选择
从宏观层面讲,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负责该项工作的员工既要具备复合型知识技能,又要具有高职业道德素养;从微观层面讲,所选择的人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财务信息化系统软件操作技能,并且还能够自主维护、维修财务信息系统。除此之外,该人员具备吃苦耐劳、敬业乐业的良好工作精神。
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方案实施步骤
(一)目标
(1)建立会计核算报表子系统;
(2)建立预算管理子系统;
(3)建立资金管理子系统;
(4)建立决策支持子系统。
由此,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
(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1)组织人员,成立领导小组;
(2)前期市场调研;
(3)结合调研结果正确选择软件供应商;
(4)制订具体方案;
(5)逐步实施上述方案。
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可划分为会计核算子系统、预算管理子系统、资金管理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成本子系统以及辅助子系统六部分构成,详细内容如下:
1、财务信息化会计核算子系统
会计核算子系统负责会计核算和报表处理,并将信息系统建设细分为三级,之后实现逐级反映和监督,这样便能够进行财务信息的筛选,从而为企业领导层管理和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
2、财务信息化预算管理子系统
财务信息化预算管理子系统承担着三大职能,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控制。其中事前控制意在以预算编制为依据对财务收支额度予以控制;事中控制是对超预算支出事项的控制;事后控制是对预算执行状况的监督、评估和分析,一经发现不足之处,及时予以处理。
3、财务信息化资金管理子系统
资金管理子系统负责实时监督与控制企业资金的配置和使用状况,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规避资金流失、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4、财务信息化决策支持子系统
决策支持子系统在会计核算子系统、预算管理子系统、资金管理子系统的帮助下,对企业财务报表及其信息进行分析,以准确反映出企业预算执行状况、资金配置和使用状况、重大财务事项报表,为企业领导层更好的管理和调配提供重要依据。
5、财务信息化成本管理子系统
【关键词】 财务信息 供应链 内部控制
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机制来规避风险,这种机制就是内部控制。每个企业只有做好实施这一步,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企业的管理行为中,建立起各种政策、程序和措施,从而防范各类风险。
1. 目标导向的企业内控构建
企业内控建设,千头万绪,到底从哪里着手,这是摆在每个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从内部控制发展历史来看,内部控制发展至今,早已经跳出会计、审计的视角,而进入到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阶段。但不管内部控制如何发展,内部控制始终是管理的一项职能,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企业实现企业的目标。内部控制也是如此,内控目标来源于企业目标,为企业目标服务,进而从内控目标再具体细化为企业的内控活动,即各项内控政策、措施。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就是要在内控理论指导下,以内控目标为导向,完成企业内控体系的构建,由此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科学和全面的内控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作用。
2. 企业内控目标解析
企业内控构建围绕着目标导向,那首先要详细分析内控的目标。内部控制应管理的需要而产生,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它源于管理,却又内嵌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阐述,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分析内部控制的这五个目标,其层次性是不一样的,合规性目标是对内部控制的最低要求,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则是对内部控制的最高要求,从合规性目标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贯穿这五项目标的核心是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企业的内控都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内控,并贯穿于其它几项目标之中。因此,要实现企业的内控目标,关键是围绕信息目标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3. 以财务信息供应链为核心的内控体系重构
供应链是物流中的概念,是指将企业的生产活动前伸到原料供应商和后延到用户,通过对前伸和后延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增值,现在供应链概念已扩展到企业各项管理中了。如果把财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看成是企业生产产品,那么围绕着数据的采集、加工、最后生成财务报告等就可看成是一条财务信息供应链,通过对财务信息供应链的管理,实现信息产品的增值。因此,围绕着财务信息供应链进行内控体系的重构就等于是抓住了内控实施的关键,有着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以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为核心的内控体系建设,一是围绕着财务报告的编制、传递,即财务信息的加工处理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二是要建设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
3.1 基于财务信息加工过程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财务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数据的获取、分类,然后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即会计术语上所说的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明确岗位职责、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财产保护、运营分析等一系列控制措施来实施控制活动,保证产品即报表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控制措施是与财务报表的生成过程整合在一起的,监控着报表这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其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划分财务工作环节、分析各环节主要风险、针对风险制定管控措施。
3.1.1 划分财务工作环节
根据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流程,财务工作业务环节可分为财务报告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分析利用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又由许多小的业务环节所组成。划分财务工作环节的目的在于分析各环节的主要风险,以便抓住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3.1.2 分析各环节主要风险
分析各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构建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因为内部控制是针对风险而设计的,没有风险就无所谓控制,而只有风险分析准确,制定的内部控制措施才能发挥作用。企业应该根据基于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目标,全面、系统的收集相关信息,对财务工作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
3.1.3 针对风险制定管控措施
风险评估完成后,就要针对各环节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风险都要有管控措施。
3.2 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业务活动是财务信息的源头,则必须重构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而企业的各项业务都是通过业务流程来完成的,因此,业务流程是完成各项业务的最小单位。然而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是否都是必须的,在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前,必须加以分析。因为过多的业务流程非但不创造价值,还会带来新的风险,这就涉及到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问题,所以基于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就应从业务流程重组开始,然后确定各业务流程、分析各业务流程主要风险、针对风险制定管控措施。
3.2.1 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围绕着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而展开,打破现有的部门和工序分割的限制,清除价值链中的非增值活动,创造优化的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取的手段主要有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
3.2.2 确定各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重组后,接下来就是确定各业务流程,为接下来的对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做准备。企业的经营业务按照业务的循环过程来说,主要包括采购与付款、生产与存货、销售与收款等几个循环,以销售活动为例,企业的销售活动又可分为销售计划管理、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确立定价政策、签订合同、发货与收款、售后服务等几个业务流程。
3.2.3 分析各业务流程主要风险
分析各业务流程的主要风险,就是分析影响完成各项业务流程的所有不利因素,并将这些不利因素一一列示出来,以便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比如在销售活动中的确立定价政策这一业务流程,其主要风险包括:企业没有定价政策;企业制定的定价政策或调价不符合监管要求;企业没有结合市场供需等适时对价格做出调整,以至影响企业的销售;销售折扣、折让未经恰当审批,或存在舞弊,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损等。
3.2.4 针对风险制定管控措施
和基于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一样,接下来就要针对业务流程的各项风险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比如在确立定价政策这一业务流程中,相应的管控措施包括:第一,企业应制定完备的价格政策。不同种类的产品应有不同的价格政策,同时,制定的价格政策应符合监管要求。第二,要定期评估产品的基准定价,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产品的盈利情况及时做出调整。第三,在基准定价的基础上,应给予商品价格上下浮动的范围,同时将这价格浮动权授予一定的部门和人员,销售人员可根据权限,结合市场销售情况,灵活使用,但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第四,销售折扣、销售折让应由有相应权限人员审核批准,并加以记录,以备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风险预警
一、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负向维度,如果内部控制的设计或运行无法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应当根据国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政策规定,并以公司的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为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公司内部控制评价部门给出的分析报告,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正确的认定。
在公司的自身发展与不断壮大过程中,公司的内部控制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而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是根据公司制定的内部控制目标来实施的,在实施公司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如果内部控制的设置存在一些漏洞,或者是内部控制设置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都会造成上市公司不能顺利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常见的发生缺陷的环节像潜在的风险点未被识别、审计师的舞弊、发现风险点的控制方法不当、管理层的集体舞弊、控制方法得当但执行不到位等,在这些环节中一旦发生控制缺陷,将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财务报告是公司会计用书面文件对外提供、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财务情况说明书、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等,其目的是为了向现有的和潜在的债权人、投资者、政府部门及其他机构等提供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使公司做出正确合理的经营决策。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财务报告信息,财务报告信息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整个公司的前途与命运。
三、内部控制缺陷影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方式
按照美国会计准则的准确编制并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一切未能让公司的普通职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并阻止错误报告发生的内部控制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据这种说法,无论这种错误的财务报告是否有意识,均属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造成。
内部控制缺陷影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无意识的误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职员的业务水平和努力程度不够,同时公司本身也缺少系统的培训和健全的管理程序。例如,删除未实现的赊销项目、库存统计错误、错报销售成本、收入确认的波动等,这些无意识的误报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会计稳健性。
2.有意识的漏报或错报财务信息。这类情况往往是由于管理层有意识操作来实现。财务信息的故意错报,有时能夸大现阶段的盈余,进而造成一些管理者低估当期盈余,例如管理层通过灵活的会计选择,从而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或记录债务担保时造成财产误述。更进一层,管理者可通过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使得欺诈成为可能。
四、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报告影响的风险预警
1.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降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进而加大公司的经营风险。无论是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故意错报财务信息,还是因为职员的知识储备不足或疏忽而造成的财务信息误报,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都会在相当程度上降低财务信息的稳健性和价值相关性。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一个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内部控制缺陷,那么该公司即便存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上的错误,其被发现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进而发现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长此以往,公司的经营将出现恶性循环,甚至倒闭。
2.公司内部控制缺陷降低了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进而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不仅降低了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而且使公司的辨认风险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公司自身的经济利益与整个社会的社会利益都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计人员在公司中缺乏保护,进而促进会计风险的发生,致使公司的会计监督机制失去作用,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由上文可看出,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否合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活动包括程序和政策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方面出现缺陷,都会造成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严重降低。公司应制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并结合财务报告本身的工作特点,建立会计监督机制,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公司,尽量避免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财务信息报告质量以及两者的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并给出结论。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是一个一直存在却被忽视的重要问题,它给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上市公司应根据本公司的实际状况,如经济基础、财务状况、公司规模、经营复杂性以及发展环境等, 建立并健全与自身相符合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进而使公司能够顺利快速的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齐保垒 田高良 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J].管理科学,2010(4).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高校内部控制;现状;策略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时展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全球化发展信息化已然是大势所趋。在信息化时代高速运转的时期,高校内部管理若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势必会造成与时展脱节现象,因此,各所高校纷纷加入改革的行列中,积极转变发展观。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中,介入了财务信息化技术,以期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影响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一、基于财务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内部控制概述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内涵
就目前的高校内部控制的内涵来说,以从过去单一的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以及账目核查的准确性,而是通过一定合理科学化的规章制度、规划设计财务工作组织、对财务程序进行编排以及在资产管理上加以转变,进而保障高校主体财产的系统完整以及安全、财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1]
(二)高校内部控制财务信息化的特性
首先,财务信息化取代了传统会计核算方式,进而改变了财务核算的环境,同时也实现了财务人员构造的调整,形成了科学系统化的办公环境,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展开带来诸多便捷,同时用有效提高了运算的时效性。其次,财务信息化改变了财务数凭证的存在方式,促使高校内部控制发生转移。在财务信息化下,财务凭证由原来的纸质凭证变为电子凭证,在保存方式上改善了纸质的易破损以及不变查阅的缺点,将高校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原来的控制会计工作人员转变为计算机以及存储的财务数据和操作人员。最后,财务信息化下,高校内部严格控制了财务工作中随意篡改数据的现象,规避了营私舞弊的现象发生。但由于互联网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特点,财务数据安全风险较大。
二、高校内部控制在财务信息化条件下的现状
(一)对内部控制在意识形态上认识不清,更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
在高校管理者以及财务工作者中,对于高校的内部控制在意识形态上的认识不清,对于财务信息化所带来的改变缺少观念意识,使得财务信息化难以在高校内部管理得以落实。虽然引用的互联网技术,但在自身观念上并没有转变,难以有效发挥财务信息化的作用。同时,由于我国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科学合理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长远发展。[2]
(二)在高校内部控制中,对预算编制的不合理,执行力度不够严格
在高校内部控制中,对预算编制的不合理,主要原因在与财务管理中对预算编制的不重视,使得预算编制方式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收支的不平衡现象。在预算的执行力度上,高校财务内部没有按照严格的执行环节进行,无法做到专款专用,使得高校内部一度出现资金紧张的现象。
(三)高校内部控制没有建立合理的监督体制,在审查程序上过于简单化
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财务监督力度不足,未能建立合理的财务监督机制,使得财务工作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工作纰漏,导致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决策失误。此外,审查程序过于简化,也给财务预测带来极大的风险,更无法规避高校在资产上的投资风险,导致财务陷入困局。
三、基于财务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内部控制改进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规章制度
高校需根据当下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转变内部管控理念,将财务信息化的观念深入到高校内部管理者和具体的财务工作中,从意识形态根源上转变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实现内部控制的管理控制方式加以改进。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保障高校内部控制的合理合法。在具体财务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据,避免财务行为的不规范。在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管理民主化,促进财务人员自觉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善财务预算编制,严格要求执行力度,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从高校的持续发展来看,需做好内部各个部分提交预算申请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编制和审批。与此同时,要对学校的收支进行相应的评估,进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收支平衡。在执行力控制中,高校的财务部门需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分析,加强监督力度,随时掌控预算执行的力度情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整与修改措施。
(三)建立完善系统的内部控制监督体制
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构以及体制,提高审计的认识并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强化他们的评估与预测风险意识。同时,对学校内部的审计加强监督力度。[3]保障校内资产的安全以及完整、财务信息的核查保质保量、预测以及规避一定的财务风险,最终实现办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基于财务信息化条件下,对高校内部控制加以相应的改进,不仅可以促进高校资产稳定,符合时展的必然所需,同时对实现高校在市场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玲雪.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
[2]张莉.财务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独立学院内部控制与财务安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3:55-56.
关键词:国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48-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国有企业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团队,其改革的成绩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与其他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受益者是国家,国企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对国企进行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国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而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想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国企的繁荣昌盛。
1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综合概述
1.1 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对投资、集资、现金流量等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水平的体现。
企业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投资、融资进行管理,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资金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目的。企业财务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对企业财务进行预测与分析,然后结合企业生产是实际需要对财务进行计划方案设计,最后通过合理优化企业的资金配置,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资金都用在实处,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前制定有效规避措施,减少企业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还可以对其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章程和工作流程进行生产,避免出现人员腐败、私吞公款等恶劣现象。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 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2.1 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的领导都认为企业的资金流动、财务周转比较重要,却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甚至没能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财务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制定的财务计划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多,企业财务管理成为摆设。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也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非常不利,更别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了。
2.2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
市场经济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设置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且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企业在建立制度和控制体系的时候,并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出发,只是将国外成功的财务管理制度照搬进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实际作用,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责任权利不统一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企财务管理中没能对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划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执行力。有调查显示,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力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低,企业内部控制力也会随之降低。当然,很多国企领导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不当,相关制度不能落到实处,企业权利与责任仍不能得到有效统一。
3 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间所呈现出的相关性
3.1 二者是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可见,企业内控控制体系也应当纳入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当中。在国有企业中,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以及投资融资等活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资金流动可能会遇到很多未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构建完善的经营体系。此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还具有监督强化作用,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借助财务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来充分发挥出内控职能与作用
基于国企财务管理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确保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目标的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能够促使国企从宏观上做好企业财务活动的计划,通过对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来实现合理的投资等活动,进而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借助财务全面A算管理的开展来确保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全过程管控的实施来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通过内控监管力度的强化来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内部控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国企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规划企业资金,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企财务管理中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而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财务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都属于国企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而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但是国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诸如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等问题,需要国企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晶.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J].商场现代化,2015,27:209-210.
[2] 罗迪.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J].经营管理者,2016,15:137.
[3] 李朝逢.试论新时期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J].商,201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