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6:08: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统计学知识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电梯;项目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9-23
电梯系统检修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职业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传统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项目式的新型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固定的复习、新课、作业三段模式贯穿始终。这种教学形式枯燥、呆板,学生缺乏主动;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教学缺乏活力。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轻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与书本,造成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二、项目式教学
电梯系统检修课程特点是内容庞杂、理论性强。电梯的结构原理必须根据电梯实训设备进行对照讲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以就业方向为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制订必须在对电梯专业人才就业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高职院校电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电梯安装、电梯维修、电梯调试、电梯销售、电梯检测、项目组织、质量验收、施工安全等方面,因此,把电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电梯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相关岗位专业技能,适应电梯安装、维修、维修保养等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2.以工作内容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就业岗位中的工作内容为导向,电梯系统检修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电梯的结构原理、功能作用和国家标准;熟悉并严格遵守电梯维修保养安全操作规程;按照维护维保计划对电梯进行规范性的维护保养和维修;具备紧急情况下进行应急处理的能力。
2.项目式模块化教学内容
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典型性、实用性、拓展性等因素,合理分析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按职业岗位活动制定学习项目任务,使学生在具体的项目学习中学习岗位职业技能。以项目带动知识点学习,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并有机地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应注意:项目教学的内容应与岗位实践技能相结合,应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项目教学的过程应与岗位要求有直接联系;项目教学的方法应是教师下达任务,辅助指导学生自行组织学习;项目教学的成果应有明确具体的展示;项目教学的评价须由教师和企业技能专家评价及学生互评和自评组成。
在电梯系统检修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中,将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能专家结合,依据“任务引领、结果驱动、突出能力、内容实用、做学一体”的原则,将职业需求的工作过程融入到项目学习中,实现“理实学”一体化教学。
4.以传统顺序梳理课程体系
在项目式模块化后,电梯系统检修课程的知识点被具体化、零散化、破碎化,因此,在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非常有必要对课程整体进行梳理概括,以传统教学的顺序进行二次讲授,建立完善的电梯专业课程体系。
5.以科学的评价机制指导改革结果
传统的笔试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更不能有效地激励和教育学生全面发展。项目化教学评价机制引入企业,建立企业参与的多元化教学结果评价机制。课程成绩须由专业教师评价、企业技能专家评价、学生小组互评、平时项目成绩累计参评组成。科学的评价机制应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既要反映考核结果,也要注重反映平时学习情况。
电梯系统检修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改变了滞后封闭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统计学 市场调查与预测 内容整合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关于教学改革和课程整合的理论和设想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开展比较多,如江苏省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小的张兆权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模式及实施途径、由上虞天底中学的朱莉丽提出的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而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则相对较少,且多数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整合研究,如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的卢纹岱和石国书提出关于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结合的改革,但是将相近学科的主业理论课或专业课进行跨学科的内容整合更不多,就本人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看,仅有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的刘红老师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整合,并提出了两种整合模式。一是仍然将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开设,但在统计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上有较大的调整;二是不再开设统计学,而是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把统计学知识整合进来,形成一门《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预测》新课来安排。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内容整合研究还不多,就是有也主要是从模式整合上进行研究的比较多,而从具体内容整合上进行的研究还不多,所以,进行“两课”教学内容上的实质性整合方面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是希望通过对《统计学》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分析,从中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同市场调研的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结合的方法,解决相同知识的重复讲、重复学的问题,消除学生厌烦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1.整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2.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科知识有效的衔接;3.压缩理论课时,扩大实践教学课时的空间;4.参与教学改革,推动校本特色教材的建设。
二、整合的意义及原则
(一)意义。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多样化的。因此,课程整合计划的实施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整合理念的支撑下来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整合模式。然而本课题所研究的《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内容的整合就是建立在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的基础上,对两门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整合形成一门综合性的新课程。
(二)整合的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两课”的课程性质和内容结构,在进行“两课”内容整合时,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根据市营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学校定位,以有利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目标,进行相关课程的内容整合。也就是说“两课”内容的整合要能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更好的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服务;二是应用性原则。统计理论和方法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为市场分析与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两课”内容的整合就是理论与实践方法的融合,因此,在进行“两课”内容整合时,要突出应用性,以提高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更好地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三、整合的方法
课程整合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整合措施的多样性。对于“两课”内容整合来说,其整合的措施可以从相同内容“取舍结合”、相关内容“合理衔接”和独立内容“另立章节”三个方面进行。
(一)相同内容“取舍结合”。通过调查与分析,《统计学》与《市场调查与预测》两课的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如何整合这些相同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取舍结合”方法来处理。换句话说,就是当两门课的知识点完全相同时,就必须取其一门而舍弃另一门的知识点;如果当两课的内容体系相同知识点的讲述上有详略之分时,我们可以根据整合后内容的需要原则来取舍。如《统计学》第三章讲综合指标中的平均指标、标致变动度内容和《市场调查与预测》第七章讲市场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中调查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内容是相同的。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分类、聚类分析、Web挖掘及分析等体育教学中的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了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训练、体育教学评价及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数据挖掘 体育教学 应用研究
一、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领域无论是运动训练、临场比赛,或是学校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以及全民健身、国民体质调研与优化等,无不与大量数据紧密联系。面对大量的数据,原来的数据库管理方式和数据统计方法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国家提出的“健康体育”、体育竞技人才梯队建设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数据挖掘技术正好能满足这一需求,数据挖掘技术将有力地推动体育统计学向前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这些浩瀚的数据中深入寻找到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发现体质健康数据、体育产业数据、运动训练和竞赛数据、体育教学数据等方面一些有价值的规律。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体育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深层分析,是当前体育科研人员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教学中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近年来,国民体质监测、体育教学训练、竞技、管理数据剧增。体育数据如同矿藏一样,只有通过挖掘和提炼才能变成可用的财富。数据挖掘正是挖掘和提炼数据中财富和价值的技术,下面就体育教学领域中使用的数据挖掘技术做简要阐述。
(一)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是体育教学中使用频率最多,范围最广的数据挖掘技术之一,也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教育教学的决策分析中。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可以判定哪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某类学生或某门课程,从而方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使得分层次教学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应用和实施。
(二)分类:分类算法中应用得最多的是决策树算法。决策树是以实例为基础的归纳学习算法。决策树主要用于对离散数据进行分类,在教学方面则能够用来对学生课程的选修、毕业课题的选择、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
(三)聚类分析:所有物体彼此之间都是相类似的,但又和其他分组里的物体是不同的。在基于教育的数据挖掘中,聚类分析已经被用于根据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分组。例如聚类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在非活跃的学生中表现较活跃的学生。
(四)预测:预测是应用于模型的连续价值函数,也就是预测未知数据和缺失的值。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推导出许多组合数据的其他一些方面的数据。基于教育的数据挖掘预测可以用来检测学生的行为,预测与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Web数据挖掘:利用 Web 日志挖掘技术进行实例分析,找出访问频度较高的知识点网页,确定学生的兴趣点及知识点中的难点所在。在此基础上,帮助教育者调整教学策略,改善网络教学效果。
三、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本文详细从体育教学训练、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教材的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特征挖掘和对学生体质状况的预测等。
1.体育教材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教学教材由纸质化向电子化转变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体育教材开始以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的图形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在体育学习者面前,不仅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多媒体教材具有的易于存储、方便传输和处理的特点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其中的有用信息成为了可能;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体育教材的合理归类、检索、处理,建立知识体系结构,为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材的选择提供参考。
2.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参观法、调查法、实习法等。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关联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不同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的成绩,从而寻找课程与教学方法之间内在的关系,判定课程或课程中的某一章节应采用的教学方法;用聚类,分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对体育教学分组方法进行分析,实现按照学生身体素质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合理的教学分组,适应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3.学生特征的挖掘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聚类分析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初始知识体系、当前知识体系、和目标知识体系,深刻提交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以便帮助学习修正个人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能力、完善个人人格,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评价、课程考核及教学管理评价三个方面:
1.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师的主要教学工作之一,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上,还应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奖惩记录等方面的信息,利用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不仅对学生起到信息反馈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而且是考查学生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的途径。
2.课程考核评价
在当前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考试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工作量、学习能力的好坏,也是知道学生学习和培养终身体育观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收集和整理学生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等各项成绩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和抽取隐藏在数据额背后的知识和规律,针对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考试方法的公平程度和考试标准的合理程度等进行预测和及时调整,以更好地体现体育教学考试在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教学管理评价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DEA系统分析方法可以对体育教学的决策单元做出评价,评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决策单元管理政策的科学性和训练管理的有效性等,从而指导教学管理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学及训练管理工作水平。
(三)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辅助考试
传统的体育考核方式将期末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对学习者而言往往是片面的、不公平的,利用数据挖掘可以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全面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如采用综合学生体育学习平时成绩、点播课件次数和时长、课程答疑论坛发帖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的考核办法,通过减少体育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增加自主学习考核比例,对产生的海量数据使用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处理;并将数据挖掘应用于体育理论知识试卷分析数据库中,对体育试卷每道题目的难易度、区分度、相关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教师就能够对体育试卷试题质量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进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2.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广大体育教学和研究者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本研究认为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根据纯数据间的关联性挖掘出潜在、容易被忽视的规则作为潜在的课题研究题项。如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在研究学生体质的数据,挖掘出发掘出握力与平衡能力的关系、肺活量与握力间的关系后作为科研选题加以研究验证。
四、结语
总之,数据挖掘的兴起,为体育统计学与体育信息技术的结合带来良好的契机,数据挖掘技术将成为继数学、计算机科学之后,又一推动体育统计学发展的强大工具。但相比于数据挖掘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程度而言,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统计学;教学体系;改革;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69
[中图分类号]G420;C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0 引 言
统计学这一门学科的应用性与实用性非常强,也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高校中经济类学科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随着时代与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经济统计专业的教学呈现出了诸多问题,所以要对原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来适应时展的需要。
1 统计学概述
应用统计与理论统计是统计学中的两大基本模块,应用统计学更加侧重各个领域中对于统计学的应用,而理论统计更加侧重于统计学理论以及相应的数学方法。统计学不仅在经济与管理学上大显身手,并且在医学、生物学、工程学、心理学、工程学、法律及体育等诸多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2 统计学课程的问题
2.1 核心课程不完善
现阶段,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主要是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①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②经济管理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③统计学专业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国民经济核算、市场调查与金融统计等。
从实用的角度看,统计学专业课程并不完善,还应该包括企业统计、行业统计等实践性较强的统计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于统计学知识的认识,更有助于统计学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2.2 课程内容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经济统计学的相关课程(例如国民经济核算)在课程设置上大多较为固定,教材内容较为基础,没有很好地反映出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不利于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2.3 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存在一定的问题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其概念也非常多,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并且对于公式计算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如果不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有助于学习的阅读或实践的话,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达不到要求。在经济类专业中,大部分学生眼中的统计学课程就是一门数学学科,拥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对于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加上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得当,使整个学科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们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他们的内心中对这门学科产生恐惧感,严重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成绩。
2.4 考核方式落后
现在许多统计学课程都是通过考试来考核的,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们的总成绩是由考试成绩及平时成绩来决定的,而闭卷考试的内容太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核,忽略了统计方法与应用能力等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这就会使学生就算是考前临阵磨枪也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考核分数无法显示其应用能力的真实性。
3 统计学课程的改革创新措施
3.1 积极引用案例教学法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非常有利于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新型授课方式,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于统计学数学模型理解困难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统计信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升思维能力。不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案例的选取要求还没有一个定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感受进行综合考虑。
3.2 完善大纲
教师要积极进行工作总结,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第一时间发现、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人才培养大纲中不完善的地方要进行及时修订,制定出一套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发展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
3.3 积极引入世界前沿的先进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近年来,国际上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国际官方统计机构(如联合国、OECD、世界银行的统计部门)还是学术界的理论研究,都能看出经济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有着很大的发展,但再好的理论不主动学习推广,只是一味地自说自话是没用的,所以要将国外的先进理论课程引进到国内的课堂中来,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①直接引入国外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成果,如联合国最新的核算体系(SNA2008)、投入产出核算领域的国际权威读本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等。②把当前经济统计学领域的国际研究进展引入国内教材,如国际比较(ICP)的理论与方法进展、非市场服务核算等。
3.4 探索新型的评价方法
探索新型的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①不论那次考试都要做到基本知识、基础能力与应用能力并重,要重视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②要对现有的综合成绩评价体系进行创新,除了要参考续期最终的闭卷考试成绩之外,还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讨论、答辩及小组互评等方式来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4 结 语
ν臣蒲У慕萄体系进行改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发现自身的问题,还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改革之路与方法,只有这样才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我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经济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课程渗透性教育;专题课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72-03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小学性教育缺席、缺位的现实被归因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就是我们的师范教育中没有专门的性教育学方向,专业的性教育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是一个空白。而在当前学校性教育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课时”的三无现实情况下,一些先行开展性教育的地区和学校的做法是通过课程渗透的方式来开展。近年来不少的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出现了“性教育”的字眼,而其中不乏有性教育开展模式的探讨。这些将“性教育模式探讨”作为研究主题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多是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多样化的性教育开展方式,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也有研究生们亲自蹲点中学、进入课堂的教学实践。这些教学尝试和学术研究给了我们宝贵的探讨“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的机会。
研究发现,当前通过“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开展性教育的教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呈现:
(1)充分发掘了中学生物课教材中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青春期”、“传染病和免疫”等知识点,将初中生的性教育渗透到生物课学科教学中。并探讨性教育通过学科渗透进入生物课的途径和成效。
(2)充分挖掘中学语文课教材中爱情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等主题素材,探讨通过语文课对中学生开展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性教育内容。
(3)结合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班级管理课等途径开展中学生异往的性教育内容。
在“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策略为: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课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性教育的科学知识、行为态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而实验班通过课前、课后的对比研究,各项观测指标都有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教育因此显现出成效。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有的这些研究在以下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1)研究伦理问题。在同一所学校人为地选择“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有悖公平教育的伦理。
(2)在当前学校性教育没有广泛开展,而课前调查显示青少年对性教育有迫切需求的情况下,“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怎样走出实验室,成为一种可推广的模式——这是一个比“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更重要的问题。但是现有研究基本没有提及。
(3)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到底是开展性教育和不开展性教育之间的差别,还是“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其他性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别?这值得探讨。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展性教育过程中的“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对比的基础上来探讨作为一种性教育模式的“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成效、建设和推广机制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课程渗透性教育”的涵义
所谓“课程渗透性教育”就是在原有教育载体中,紧密结合原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增加和融入新型性教育目标,有机和谐地贯彻现代性教育理念和内容,并透过原教育载体的展开过程,在实现其固有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新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背景和实验设计
目前,采用中学“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多是通过生物课渗透性生理学、性健康和性卫生等知识,通过思想品德课渗透青春期的异往、性道德、预防性伤害等品格、道德和能力技能,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在生物课教研组、思想品德课教研组中专设“性健康教育兴趣小组”以团队化、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性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根据“主课”的相关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5~10分钟的性教育教学环节。
在多年尝试的基础上,这两种主流的方式在多所学校开展。这客观上为我们选择实验对比样本提供了“自然环境”。我们选择了采用“学科渗透性教育”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各三所,每所学校初一至初三各选一个班进行试验设计对比,见表1。同时,在走访各实验学校的时候,对上课的性教育老师、校长以及前来参加家长会或性教育家长培训会的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本研究的定量研究资料和定性访谈资料均来自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立项课题“学科渗透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
本研究试图通过性教育成效比较。包括正确的性生理知识、符合主流的性态度和价值观、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的比较。通过结构性问卷调查进行课前课后对比研究来探讨“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模式建设和机制推广。
三、结果与分析
在课前课后的对比中,两种模式三个年级的数据比较都有明显的差异:开展性教育课程增加了中学生们对科学性知识的掌握,促进了学生们对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的坦然、愉悦地接纳,引起了学生们对和谐异往关系的关注。
(一)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生理知识掌握比较
因为两种模式上课的内容和方式略有不同,性生理知识的比较主要基于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身心发育所必备的关于两性生殖系统、功能、卫生保健等知识。
表2显示,相比较“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班级的学生性知识得分更高,并且成绩波动范围更小,二者在三个年级上都有显著差异。
(二)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心理比较
初遗/初潮是青春期的大事,如果没有来自家庭、学校或同龄人等的关心和指导,青少年往往容易恐慌。表3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初遗/初潮表示“不担心”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4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自身性生理变化感到“不苦恼”/“不困惑”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5显示,对初一、初二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中学生谈恋爱发生性关系持“否定/反对”态度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课堂观察和课后调研发现,相比较“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首先在时间上更有保障,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讨论问题也更深入,这些保证了“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中学生在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上更深入、更成熟。
(三)两种模式下中学生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
性教育课程中最重要的技能培养包括了拒绝异慕之情外,就是掌握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表6、表7显示,相比较“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初二、初三学生掌握的拒绝异慕之情的方法更多,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更多。这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广泛参与、深入交流有密切关系。
四、结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当前性教育还只能以一种策略的方式部分地进驻中学校园,为中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情境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作为两种比较切合实际的途径为性教育的开展做了很好的探索。实践表明,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通过本文的探讨,结合四川省近年来推行性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更值得我们推广,在这个推广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首先,充分挖掘现有的生物课、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体育课等多学科资源中的性教育知识点,结合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性教育知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性教育课程渗透环节,将性教育“润物细无声”地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到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其次,通过成立团队/教研小组教学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渗透性教育,在学校创造一种健康积极的开展性教育的氛围。同时,促进更多的老师了解性教育,支持性教育的开展。
最后,通过家长培训、教师培训等方式,澄清家长、老师和校长对性教育的各种偏僻的、错误的认识,获得家长、老师以及校长的理解非常重要。这种培训,可以通过邀请外来的专家来开展讲座等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英.生物教学中进行青春期早期性健康教育的初步尝试[D].内蒙师范大学,2007.
[2] 刘颖.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1.1研究对象
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文件。学校具体为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利用同学和学生在上述学校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得到了这些学校篮球普修课程的教学文件。查阅教材及参考书6本,下载相关文献10多篇。
1.2.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对8位篮球教师就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相关性进行调查,其中湖南师范大学3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2位,湖南文理学院3位。
1.2.3数理统计法
按照体育统计学基本方法,所得数据录入SPSS16.0进行聚类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时数情况分析
《课程方案》规定:篮球作为主干必修课程,可以拥有72学时的教学时间。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时数的确定需要考虑课程的安排时间、学分、便于教学等方面,对5所学校的篮球普修课课时计划的比较可以发现,见表1。各学校开设的时数与大纲规定时数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n=5),从54学时到82学时不等,其中湖南文理学院的教学时数最多,武汉体育学院的教学时数最小,平均时数68.8。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开设的理论课时最少,仅占总时数的8.3%,平均为16.3%。在开课时间和次数方面,5所学校都开设在大一的2个学期,一般每周1次课,而湖南文理学院2周教学3次。这表明,对篮球普修课的培养目标与教学任务的的理解各个学校对之基本持有不相同的见解。
2.2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密联系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制定的教学计划,符合课程教学目标。查看5所学校的教学大纲及王家宏主编的篮球教材《球类运动——篮球》、孙民治主编的篮球《篮球运动教程》综合发现:涉及到的篮球教学知识点有40多个,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和教学时数的不同,5所学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有不同的认可,见表2。从表2看出,5所学校都选择的教学内容有22项,以基本的技术动作和简单的战术为主,理论内容偏向于学生实用。7项内容有4所学校选用,可能是教学课时少的原因,有个别学校没有列出,其实这部分内容还是对学生挺有帮助的。一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难度和实用性的关系而没有被其它学校采用。
2.3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分析
“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因此,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对制定教学目标、安排课时比例、考核内容等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内容难点是体现其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对4所和5所学校选择的重点教学内容进行4级学习难度调查,用SPSS16.0进行聚类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难度是易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简单和单个的移动技术、投篮和运球;难度是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组合技术和成套技术;基础配合和全场战术需要多人共同协调参与,并且不同学生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
2.4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研究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因此,篮球教学内容根据难易程度也可以分为易、中、难3个模块,在篮球教学和考核中,学生只能从易到难完成相应的模块并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但是,在同一个教学模块里,所有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科学排序,即要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篮球技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学生在比赛中合理运用,也要充分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见表4。上述教学模块的设计是对8位专家访谈和调查后所确定的,在调查之前提出以下原则:(1)同一难度不同教学内容在比赛中的相互联系;(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尽量把投篮内容安排在前面;(3)篮球教学的基本规律,如先教防守再教进攻。
3结语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模式改革 自学能力
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2002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确立了九门课程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就包括统计学。统计学应用性很强,其不仅仅被应用于经济、管理等学科,现阶段在教育、工程、体育、心里、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学习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且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对课程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本文针对统计学本身的课程特点和传统教学的缺点,改进现有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使非统计专业的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统计工具,增强调查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应用。
一、统计学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概念多、公式多。有许多概念往往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容易分辨,正因为如此,很多针对概念的公式也有着其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计算中很容易混淆。二是内容抽象性。统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抽象,如果不和实践相联系,往往很难理解,如置信区间等。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因此,强调以理解和实践为核心进行统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顺应很多非统计学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存在两大缺点:一是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理解和记忆较困难,制约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学生记笔记、背笔记,理解记忆很有限,自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二是课程学习静态,制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讲,接受静态的理论知识,很少接触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就将背过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根本无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待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更谈不上能结合统计学知识进行实践创新了。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统计学课程学习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一般认为前两个阶段所占比重较小,真正的难点在第三阶段,其实不然,这三个阶段在重要性上不分伯仲。许多行业都涉及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许多国家都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因此这两个部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对其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意义。而且在学习统计分析前,也必须弄清相关基础概念。统计分析的过程在实际中往往能够用软件实现,但是由于统计分析放的多样性,实践中涉及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因此对于统计分析的基础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本研究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进。
1、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特点与实际结合组织教学内容
现行的教科书基本是采用先介绍理论,即概念、意义、作用、特点、公式等,再举实例对理论进行解释。对于统计学的实际教学,如果全部按照这个顺序来讲解,有一些章节学生会出现看完例子才明白前面讲的概念和公式的意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先举例,后理论”的方法。利用一个简单的案例,尽可能多的包含本次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理解例子的同时,对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进而引出理论部分。使同学进一步明确统计学学习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学生要死记硬背概念的苦恼,而且使得学生感觉到统计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管理学方向经常用到的调查问卷,即统计学中的调查表时,里面有关于调查问卷问题的格式较多,特别是限定式问题,其包括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等,同学记忆很麻烦。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在同学普遍使用较多的网上购物为例进行举例讲解。例如利用某网站的购物过程及其评价机制来简单讲解什么是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简单易懂,也方便记忆,如图1。
结合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一些事物进行统计学教学,能使得学生对概念理解和记忆水到渠成。这种“先举例,后理论”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由消极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课余学习压力,并且能让同学们觉得统计学的内容和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作用。
2、适时采用形象式教学方式
统计学原理课程具有连贯性,而且课程内容涉及概念较多,有些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甚远,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那么相应的对于涉及这些概念的计算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学生前面的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后面的内容就很难深入的学习下去。因此为了给学生在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本文利用了形象教学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涉及的计算,利用学生在高中就很熟知的线段来形象描诉,计算公式也更加好理解,如图2。
3、积极运用图表进行教学归纳
利用图表和表格将各个知识点进新区分成体系或系统化,具有形象具体一目了然的特点。特别是在章节开始时,利用图标的形式对章节的内容进行划分和归纳,并在章节教学中对开始的图标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细化,章节结束后,得到详细表格,使得同学能对比较生硬的章节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便于系统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缩短认知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用自己的方法记忆。不但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例如:在讲授统计指数这个章节时,可以根据教材小节的安排,将整章内容按小节进行了图形的归纳,并在章节内容结束后,对归纳的图形进行完善,填入各类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很直观的整章内容总结,如图3。该图便于学生学习及记忆各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各类指数的类别层次有清楚的界定,不易混淆。在此基础上,授课过程中提议让学生自建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自己对各个章节的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小结与展望
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期望达到“宽知识、厚基础、实践型与创新型”要求,本研究通过实例教学,期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结合实际的能力。而且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仅局限于本门课程的学习认知,学生走向社会后有许多知识需要他们自己学习,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现今教师的主要职责,本研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融入了教学过程。本研究针对统计学教学在非统计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还有较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今后将围绕教学案例的选取、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将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3] 邬丽萍: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 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2004(1).
[5] 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6] 陈文捷、杨永德、林轶: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08(4).
[7] 莫维冰: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08(4).
【关键词】 精神卫生;焦虑;孤独;恐怖症;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32-02
为更好地协助学校抓好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对某中专学校3个年级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金华铁路司机学校一至三年级中专生,共发放问卷1 260份,收回有效问卷1 186份,有效率为94.13%,其中一年级375人,二年级398人,三年级413人;男生603名,女生583名。平均年龄18.12岁。
1.2 方法 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年级、班级、性别、出生年月、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等);(2)周步成教授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1]。该量表除总量表分外,含有8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可根据各内容量表的结果,诊断出个体在某一方面的问题倾向,各个分量表得分≥8为异常;总量表分≥65分即认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进一步分析,并进行心理辅导。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3个年级中专生的总量表及各内容量表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本次调查全量表得分≥65分的有34人,占总人数的2.9%;1~8个分量表得分≥8的人数(不同方面心理状况异常者)为316人,占总人数的26.6%,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为70.5%(836/1 186)。
2.2 不同性别中专生心理异常检出率 调查显示,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男、女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2.3%(255/603)和16.3%(95/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8,P<0.01)。
2.3 不同年级学生MHT各分量表心理异常检出率比较 3个年级中专生总体个别量表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高,一年级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3个方面的检出率比二、三年级高,冲动倾向二年级为最高,自责倾向三年级为最高;经χ2检验,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2个方面不同年级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学习焦虑3个年级均较高。见表1。
2.4 不同年级中专生MHT各分量表得分和总分比较 方差分析显示,3个年级总体在MHT各分量表得分和总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3 讨论
我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异常的发生率为2%~30%[2-3]。本研究显示,该校中专学生不同方面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各不相同(1.5%~49.1%),平均为25.3%。高于Duarte等[4]报道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异常发生率(15%~20%)。调查结果较高可能与被调查的中专学生是在重点高中、普高、职高录取后的最后一批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有关。三年级学生和朱涛等[5]报道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是“自责倾向”和“学习焦虑”相同。
本调查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与国内大部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6-8]不一致,而与曹志发等[9]报道一致。在个体访谈中了解到,存在心理异常的男生98.4%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和离异家庭的学生,与独生子女家庭重男轻女观念比较重、长辈溺爱、过度的保护以及离异家庭父母的管教欠缺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中专学生主要异常心理表现居前3位的是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学习焦虑率很高,可能是因为初中进入中专学校学习,专业性强,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较差,又因知识点与初中不衔接而不感兴趣;父母期望值过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也无形中给子女增加了学习焦虑。除学生自身的问题与家长有关外,可能与中专这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低就业率和低学历使学生产生恐怖和压抑情绪,从而产生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不自信)有关。
根据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特别关注,中专男生的心理健康更需关注。冲动直接破坏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给学校的管理埋下隐患。这将成为心理干预的重点,并应提到更高层面上来处理和防范恶性事件的发生。笔者建议:中专学校应成立心理健康辅导站;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娱乐、体育活动,科学试验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10],在活动中使他们的情绪得到适当的疏泄、锻炼,并建立广泛的兴趣,从而找到自我,建立自信。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者进行个别咨询,必要时进行团体心理咨询,使他们有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致谢: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的领导、团委老师和同学及数据录入人员给予本次调查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感谢!)
4 参考文献
[1] 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07-218.
[2] 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4(4):289-290.
[3] 魏俊彪.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海南医学,2002,13(8):69-70.
[4] DUARTE C,HOVEM C,BERGANZA C,et al. Child mental health in Latin America:Present and future epidemiologic research.Int J Psychiatry Med,2003,33(3):203-222.
[5] 朱涛,屈二军,陈兰英.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中华医学丛刊,2003,3(7):87-89.
[6] 忻菊萍.625名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国校医,2002,16(6):575-576.
[7] 穆玉吉,张乐怡.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3,19(5):361-362.
[8] 赵白帆,储勇,刘梅,等.重点中学生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5,21(6):420-423.
[9] 曹志发,曲保忠,王新成,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建议.2007,23(5):374-375.
一、树立整体优化的意识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整体优化的意识。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教材选择, 教法安排,教师水平,学生身体素质,以及教学的器材,天气现象,运动场地等。所以优化教学过程,应该从控制好整体方面入手,而不是只注重几个技术动作的教学,一堂课的质量高低,不单看学生在动作技术方面的掌握情况,还应该看学生在思想品质、作风、意志、体育能力方面有没有得到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示范加练习的模式,强调课的运动量与练习密度,而体育理论方面很少讲,学生只管练习,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练,这对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极为不利 。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整体优化,从培育跨世纪人才入手,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与多思考,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优化教学过程要抓好四点一线
所谓四点一线是指重点、难点、关键点、兴奋点和知识线索。在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后,要找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要知识线索,编织覆盖教材各知识点的知识网络。这个网络就像河流水系一样有干流支流和河水补给的源头,应主次分明,脉络清楚。
教学过程中应确定一个或几个兴奋点,或几个。兴奋点的正确运用是保证教学过程优化的关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兴奋主要有两种,即情绪上的兴奋和思维上的兴奋。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奋侧重点是在情绪方面。体育竞赛活动犹如在交替上演喜剧与悲剧。这必将引起学生情绪上的诸多变化,所以体育竞赛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常用手段。教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简要的提问,使学生在思维上兴奋,并通过激发学生的动作思维,促使对体育运动动作要领的领悟;这时体育教师要把握好启发学生的关键点和时机。如在篮球投篮教学过程中,叫学生观察篮球在空中飞行的特征,问学生在罚球线附近投出的篮球与行进间低手投篮出手的篮球是不是一样旋转,细心的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种投篮方式投出去的篮球旋转的方向刚好相反,球为什么会旋转?球旋转有什么好处?一系列问题都出来了,于是学生的思维也给调动起来了,在体育教学中开发学生智能的任务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进行球类教学时,讲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大赛中多次获得胜利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乒乓球运动技术整体水平高,参赛运动员在乒乓球运动技术上又有创新、作风顽强。我们的足球队冲不出亚洲是总体实力不够, 是运动员头脑中足球的意识落后,采用的 技战术僵化不够灵活,没有做到扬长避短。学生听后也会继续深入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创始性思维的目的。
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有法,但“法无定法”。从来没有一种方法可称为最好的。正如广告中所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更好”的教学方法是在根据教材及教学要求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换和组合。这也许是“杂交优势”的缘故吧!教学方法需要经常革新,一是由于教学要求在不断提高,二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况且,再好的教学方法程式化了,用多了,也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各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手段,在知识大量地进行横向联系的今天,就决定了各学科之间的教学手段也应该相互借鉴和引进。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体育运动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突出,特别是在竞技体育方面,每一个项目都用到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高科技的产品用在体育运动上也成了极其平常的事。高水平的体育竞技要求教练员与运动员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头脑内的知识结构的差异。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好的教材可以产生知识,利于知识的运用。体育认知结构是有关体育方面的全部内容以及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所有知识点所编织成的知识网络,是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将现代的知识、现代的科学技术引入体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文化知识与各项体育运动的相互联系,要拓宽学生视野,如讲一些统计学与运筹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讲三个投掷项目的最佳出手角度是多少;讲化学方面的高分子材料在体育运动器材中的应用;讲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体育《达标》成绩管理方面的应用;古今中外的智慧故事都应该有一些了解,如田忌赛马、孙子兵法、体育竞技中的心理战,体育运动中高科学技术的运用等,都应该有所了解。尽可能把学生现在刚学到的学科知识与体育教学实际相联系,发展创造性思维。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如果没有把它应用于实际,那么多半是要遗忘的。但是如果我们将某些体育项目中的要点与中学现在所学的文化知识相互联系,形成一条线索,就会给学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从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三、优化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要求
体育教学过程好像一场演出。教师既是舞台监督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导演 。“演出”中,对教师的要求是:
1、讲解语言要“活”,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是教师应该练好的重要基本功。叫口令要响亮、动作讲解要生动、比喻要形象、指导用语要幽默。幽默则容易 使学生情绪上兴奋,使教学气氛达到。要尽量避免粗鲁的语言。练习的形式要活,练习时的队形要多富有变化。
2、动作示范要“准”,示范动作的速度要尽可能放“慢”,要注意示范的位置是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楚,示范时也不要过份强调动作的细节。通常让学生来做一下示范动作,往往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3、学生的练习形式要“优化”,可以按学生的运动能力不同进行分组,练习时应该有不同的指标,如在三级跳远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少数学生会出现严重的错误动作,他不是第一跳“单足跳”第二跳“跨步跳”第三跳“跳跃”,而是连续跳了两次“跨步跳”。课后,再三想了想这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三级跳远的动作概念不清楚,所以教学方法上就要改进,先不追求三级跳远的成绩远度,重点讲清三跳的方法,做一些原地三级跳远动作,在明白三级跳远动作要领后, 再短距离助跑做完整的三级跳远技术动作。这样就可以明显减少错误动作,使每一个学生在练习时都充满信心。
四、优化教学要及时的调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技术的同时,还应该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动态,这也就是师生之间要建立一个反馈回路。教师一发现学生在练习中有什么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这实际上是在教学中进行调控的过程,往往这种调控能力越强,教学的艺术水平越高。课堂气氛也就越活。看一位学生练习动作后,教师就及时评价一下,所用的语言是以鼓励为主,对好的学生及时肯定,对学习掌握不够的学生也不是用批评的语言,而是讲你要在那个方面改进一下,就会将动作做好的,千万不能 挖苦,讲有伤自尊心的话。有一次,我在篮球教学时用平和的口气对一位学生讲:“你投篮为什么总是不进”。这样一句话,那一位学生心时难过了一天。后来我了解到这件事,才懂得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需从小处入手。但是在对一些上课不认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也不是说不能批评了,讲明道理,适当批评,对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还是有作用的。在及时的教学回顾中,我们能够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体育教材中有一部分动作技术是比较难以马上学会的,这时光靠教师示范与讲解是不够的,优化教学过程就应该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动作技术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来示范一下,效果可能还要好一点。教学过程要“抓两头、带中间”,注意自然连接。首先要设计好课的开始部分,因为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讲解时多用直接导入(又称“开门见山”法)、在进行新课新技术动作练习时,要注意和上次练习的自然衔接。“天衣无缝”当然是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流畅性。好的结尾应使学生最好在笑声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