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6:08: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目的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新课改;目标;理念;反思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正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于这场全民性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去,使我国的教育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新课改的价值追求与目标
(一)新课改的价值追求
教育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在变化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
教育要着眼于把人类知识中基本的部分,把对不同人才成长起基础性奠基作用的部分传授给新生一代,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再造就的可能。
2.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新课改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扭转教育现状的教育不公平的局面。同时还要实现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3.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本着求真的价值追求
广大课程研究者及一线教师应以“求真”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抱着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扎实稳妥而不盲目地推进改革。
(二)新课改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具体目标表现在六个方面:(1)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影响新课改价值形成的现当代主要教育思潮
我国新课改从理念上吸收了现当代众多教育思潮中的各自合理因素,展现出全新的姿态,有着全新的价值追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当代出现的一些重要教育思潮做轮廓式地了解。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教育由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复归到塑造人的精神与道德,使人摆脱社会的束缚,以人的完善达到社会完善之目的。
(二)后F代主义教育思潮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鼓励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平等对话代替教师的传授与灌输,以培养求知者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是一种理论思潮,它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三、正确把握新课改的目标与理念
(一)新理念的合理性辩析
新课改既然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一大改革与创新,是时展和进步的产物,它对教育教学必然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
新课改能在旧的教育教学基础上推陈出新,它以我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传承文化、培养建设国家人才为目的而进行的改革创新,能在新时代下更好地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二)新理念贯彻中的适切性叩问
学习新课改以来,我不仅对其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我还努力将具体的科学理论落实到相应的教育教学中,可是我始终觉得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没有理论描述中的那样理想。自从阅读了王策三老师的《“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与学习凯洛夫教育》以后,我顿时茅塞顿开,激动不已。下面就王策三先生提出的新课改理念在贯彻中的适切性的反思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与理念
我国现在的英语教育工作人员已经认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改革中,制定教学大纲、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展的,教育者之间都能够达成共识,但是在认识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的定位。目前经济发展全球化,带动着教育发展国际化,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也成为人力资源储备的重点。因此,大学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教育的国际化人才而提供服务,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进行英语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还要服务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提高英语教育质量能够促进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掌握并且能够应用英语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明确了改革目的,就要以此为出发点,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要向专业知识型转变。在过去的大学教育教学中,侧重于语言技能教学,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发展趋势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已经掌握了语言技能,在英语的知识与能力上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现在缺乏的是专业的英语知识与技能。作为大学生自身学习英语是为了在毕业后能够在有关英语行业内进行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显然只是语言技能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要求,致使大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力。现代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了解国际规则、拓宽国际视野、参与国际事务与竞争的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由语言技能型转变为专业知识型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掌握专业英语知识,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适用性较强的综合性人才[1]。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理念是作为英语教育者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是经过“西学东渐”的历史发展而来,在伊始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挽救民族危机,在近代史中虽然经历了多种战乱,但是先后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科学家、政治家与思想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可以看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分为两种:一种是趋同,也就是适应现代目标发展,另一种是离散,也就是突出民族性往相反的方向发展。过去的历史发展中,我国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而现在我国在世界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要不断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同时传播“中国制造”的中国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英语课是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理念上,要把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战略眼光作为教育思想,提高在世界各国中的文化交流地位,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在传播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为体”是当前的教育思想,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中要以中华文化为本,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与知识,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把传播与借鉴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以此思想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能够利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进行中华文化传播,同时还能借鉴和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与科技成果,也就是培养跨文化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了更好的能与这个理念相适应,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时,在教学内容上要向特殊目的与学术目的发展,加强借鉴能力的培养,同时强化写作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传播能力[2]。
三、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的与理念的策略
首先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平台。大学生在掌握了英语技能后最需要的进行实践方面的操作与训练,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平台,学校与导师尽量为学生搭建更多的语用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平台中强化英语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其次,测试方式上要进行变革。为了加快实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标,促进改革理念的深化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需要变革考评测试方式,实现语境考核。为学生提供灵活多变的考核情景,让学生在立体语境中增强适应能力,准确鉴定自身的素养水平,同时也为调整教学重点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教师根据英语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市场环境的能力需求来调整考核评定的办法以及难易程度,使监测和测评的作用更加有效,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模式进入良性循环。
结语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趋势。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深化改革英语教学水平,为推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绍杰.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兼论外语人才培养[J].中国外语,2011年03期.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是指电视娱乐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个性化拓展与延伸,也即由题材、叙事、娱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娱乐节目设计模版。
题材元素既是指电视娱乐节目报道的具体题目范围,又是指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题材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经济题材、政治题材、文化题材、社会题材、生态题材等子元素。题材元素是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构成中最易观察的元素,在早期的电视娱乐节目中曾经是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准。即使在更强调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结构方式的今天,题材元素依然十分重要。
叙事元素包括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八种子元素。其中,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属于基本叙事元素,传播的是构成电视娱乐节目内容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显性信息;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属拓展叙事元素,承载的往往是隐藏在节目文本表象之下的隐性信息,需要对节目文本做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才能获得。
娱乐元素旨在满足电视观众“求乐”的合理需求。文化、信息、艺术等内容都可以用娱乐元素来解构,“降解”成人们可以用一种轻松心态听之、看之、笑之、鼓噪之的游戏。
视听元素可分为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两种子元素。其中,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视觉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画面、字幕、动画、图表等子元素;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听觉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音响、同期声、解说、音乐等子元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传媒环境与观众需求的变化,形态作为电视节目的“程序软件”的性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为“研究节目实际上主要就是研究节目形态”[1]。这里的“形态”一词,源于英文format,被译为模式、模本、模版、样版、范本、范型、版式等。“‘模式’在本义上,是一种成熟的、经过考验和验证的,有稳定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的标准样板,具有特定的规则和套路。”[2]就电视节目而言,“模式是对某种电视节目类型下特定的具体电视节目样式的统称,一套模式拥有可以遵循和复制的电视生产模式,并有一整套运作程序和规范”[3]。
与电视娱乐节目类型概念相比,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在承认电视娱乐节目样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同时,更强调了电视娱乐节目样式的变化性与流动性。从这一点来看,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涵盖了电视娱乐节目类型概念;而电视娱乐节目类型概念则不能涵盖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只是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诸多呈现方式中的一种。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概念是在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新阶段,也即在电视娱乐节目极大丰富的时期应运而生的,它是认识现阶段电视娱乐节目状况所需要的范畴,也是电视娱乐节目生产实践新发展在理论上的反映。形态设计者能否根据节目的形态特征,利用基本元素搭建节目结构,再用差异元素对节目结构进行微调与润色,是关乎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二、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分类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同与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分类的任务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某一类群与更高级的某一类群的典型特征,阐明不同层级类群的共同特征。
在过去50年的发展中,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形成了众多的分类标准,而各种标准之间本身又形成了交叉,特别是随着观众收视需求的逐渐变化,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建构与解构的动态进程中,并日益呈现出细分化与专业化的趋势,这导致对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比较周延的分类变得日益困难。
事实上,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不太可能都被泾渭分明地划归于某种分类方法。原因是,各种娱乐元素与非娱乐元素开始在不同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之间互相渗透,元素嫁接与融合逐渐成为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创新的一种本体策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在演进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收视热点。新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各领,并日益呈现出“人气旺盛且难以用教科书中的电视分类学分类”[4]的鲜明特征。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从单一走向多样、从板滞走向灵动的变化,折射出电视传媒角色意识的演变与电视娱乐节目创作理念的发展。在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演进的表相背后,蕴含着电视传媒角色变迁的社会背景、理论依据与文化意义。
在全球化的时代,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趋同之势明显,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与世界主流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接轨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中国电视屏幕上热播的娱乐节目在形态上与西方国家电视屏幕上的主流形态大同小异。
总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建构与解构的过程中,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分类与命名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只能是相对的合理、动态的平衡,它伴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诞生而出现,随着电视娱乐传播的繁荣兴盛而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取决于人们分析电视娱乐节目的角度与研究电视娱乐节目的范畴。因此,要寻找一个一劳永逸、没有缺憾、没有异议的形而上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分类和命名体系的想法,是不唯物的、不辩证的,也是不科学的、不现实的。
尽管如此,对于电视娱乐节目分类学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与研究。这是因为:第一,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创新不断对传统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分类方法提出质疑与挑战;第二,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分类学作为电视节目学基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随着人们对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本质认识的深入,有待进一步规范;第三,不同的思维角度与分类项目适应于不同的标准,产生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般而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分类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是按照节目功能,可分为欣赏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服务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知识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评介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
二是按照节目来源,可分为电视独有的娱乐节目形态、电视对社会文学艺术形态进行电视化加工的娱乐节目形态、电视对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直接转播的娱乐节目形态。
三是按照核心元素,可分为电视文艺节目、电视晚会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游戏节目、电视益智节目、电视真人秀节目、电视直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电视情景喜剧、电视栏目短剧、电视电影、电视动画片、电视娱乐资讯节目、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电视体育节目、电视少儿节目等18种节目形态。
本文倾向于按核心元素来划分的分类方法。
三、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特性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具有复制性、限定性、流动性三大特性。
(一)复制性
一般说来,在经过一系列测试与实际播出之后,一个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异地复制之后往往也能够获得成功。对成功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购买与移植,已经成为普遍的市场操作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电视娱乐节目都具有形态意义。有些电视娱乐节目刚一诞生可能就意味着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的诞生;而那些模仿复制的电视娱乐节目只是增加了同形态节目的数量而已;至于那些粗制滥造的电视娱乐节目,则对同形态节目的良性发展构成严重危害。先进的形态设计本身就是电视娱乐节目生产经验与创意的精华所在。
当前,节目形态的概念在各种与电视娱乐节目的策划和研讨相关的场合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合乎逻辑的现象,因为电视娱乐节目是一种高度形态化的电视节目,只有极少数一次性节目会偶尔不在已确立的一般形态之内。而每一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既有其优长,亦有其不足。因此,在实际的电视娱乐节目传播过程中,通常要对多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综合使用。
(二)限定性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限定性是指制作者通过自觉的设置,对节目内容、形式、品质做出的比较明确的限制。“它在节目创意阶段即开始形成,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为所有工作人员知晓,并在制作过程中予以贯彻执行。”[5]
这种限定性可细分为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两个方面:内在规定性由一系列的理念、程序、结构、规则等构成,是形态生发审美空间和艺术创造的内在张力;外在指向性由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生活变迁等构成,是形态实现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的外在动力。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共同构成的限定性规约着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创新品质。
当谈到电视娱乐节目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各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限定性。限定性是形成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重要前提,没有限定性就没有电视娱乐节目相对固定的形态特征。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限定性有一个不能突破的极限,如果这个极限被打破了,这种形态也就瓦解了。从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形态的限定性在逐渐增强,这是电视娱乐节目工业化、市场化生产的客观需要,是电视传媒在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今天,电视娱乐节目的空白领域越来越少,每一领域都有很多同题材的节目相互竞争,需要每个节目都具有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而且无论观众还是制作者都很难等待一个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自然形成差异化优势的漫长过程,所以,在节目创制过程中就加以限定,成为普遍的定位方法。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电视娱乐节目的标准化生产。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大多属于一过性的文化消费品,可以由具备一般水平的从业者经过短时间的训练之后就能够批量生产。如果有明确的标准化元素,对内容、形式、品质有较强的限定性,电视娱乐节目的生产就更容易统筹与协调。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观众迅速形成辨识性记忆。在电视娱乐节目日益丰富的时代,观众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一个面目模糊的节目既不容易识别,更不容易记忆。在电视娱乐节目市场供大于求之后,观众成为稀缺资源,电视娱乐节目要依靠品牌来吸引观众,不能被迅速辨识与记忆很难形成品牌,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会较为缓慢。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像过去一样等待一个节目逐渐成熟与稳定的机会已经很少了,一个不被观众识别的电视娱乐节目没有市场号召力,传媒经营者也不会给它足够时间去慢慢生长。相反,一个限定性较强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形式、品质都极易辨认,获得市场的认可相对容易得多。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多样化生存。成百上千的电视娱乐节目都在同一个大的范围内自由活动,仅仅依靠制作者的个人意愿来形成节目的特征,是不可想象的。每一个节目的限定性强一些,就可以有很多节目同在一个领域内共生,每个节目的限定性恰恰可以达到整体的多样化生存。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差异化生存与竞争。按照切蛋糕的方式进行节目定位,可供划分的条块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一个节目只是标定范围,而范围又比较大的话,节目之间的相互覆盖在所难免。所以,即便是非常小的题材领域,对于内容非常相似的内容,也要竭尽全力地加以区别,明确各自的创新元素。
事实上,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创新,一定程度上就是寻找新的形态限定方式,以使此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与彼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有所差异。
(三)流动性
“形”是样式,“态”是状态。虽然具有复制性与限定性,但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流动性,各种形态之间是能够相互渗与交融的:母形态在改变着,子形态在衍生着,新形态在生成着。“在某些时候那些看起来‘标准的’、‘可接受的’和‘常规的’东西,几年以后就会变得陈腐、过时,不再能被接受。”[6]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从来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视娱乐节目又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通过继承、竞争、互补、共存等多种方式嫁接与融合,一个集多种视听传媒为一体的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概念正在形成。
当前国内传统电视传媒的娱乐节目形态大都引入了互联网元素。譬如很多电视娱乐节目都开辟了网络新闻板块,将互联网数据、图像、交互过程等,直接植入节目,增加信源的宽泛度与信息的综合性。再譬如将互联网的点击引上电视屏幕,在节目中利用互联网进行即时交互,拓宽观众的参与面,增强娱乐的交互性与选择性。
而以电脑屏幕为视听界面的网络电视新媒体,更是频频牵手传统电视,抢占内容“蓝海”,“电视2.0”的概念应运而生。“可以预料,只要网络视频技术达到电视的模拟技术水平,电视在媒体中的龙头地位将会被终结。”[7] 网络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大量取自传统电视,而“在传播方式上实现从传统的以台网为核心的中心辐射形传播,转变为以每一位观众为节点的互联式传播”[8],从而形成了对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更具吸引力的全新的网络电视娱乐节目形态。
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从2.5G向3G的全面演进,手机正迅速成为继电影、电视、电脑之后的第四块屏幕。
2004年4月,中国联通在全国推出“视频新干线”移动流媒体业务,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凤凰资讯台等境内外12家电视频道达成内容提供协议。随后天津联通开通基于CDMA手机的掌上电视(GOGOTV),在手机上成功实现流畅清晰的视音频传输效果,轻松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津卫视及其他省、市级电视台近20套节目。
2007年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在北京正式与国际奥委会签约,宣布中央电视台的新媒体平台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手机转播机构。这意味着成为惟一一家拥有中国内地与中国澳门共计3800小时的奥运新媒体转播权的机构。
依托全力打造的“CCTV奥运手机电视台”,通过手机流媒体平台、WAP平台、客户端交互平台、手机视频杂志平台,推出了视频直播、图文报道、互动社区、手机杂志等多种视频节目形态参与北京奥运会赛事转播。这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手机电视服务。8月8日开幕式当天,就有近20万用户涌入中国移动手机电视奥运专区,比前一日陡然增长了一倍多。
通过电子方式、数字方式进行奥运赛事转播,是北京奥运会的首创。它依靠网上高清视频、手机电视等新途径转播奥运赛事,为全球观众观看奥运比赛提供了更多选择与便利。
在中国,有1.02亿多观众在网上收看相关的赛事,还有1.46亿观众通过网络点播方式收看了赛事。而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奥委会也首次向终端用户直接提供赛事视频,多达77个国家与地区的观众可以在网上直接观看实时直播,而就在4年前,全球只有8个国家与地区可以收看到雅典奥运会延时的互联网转播。在美国,通过全国广播公司(NBC)网站观看奥运赛事的人数是雅典奥运会的30倍,手机视频下载量是都灵冬奥会的20倍。
以传递信息、观念为目的,简短资讯化的消息、访谈类视频娱乐节目已成为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正在开发的主要节目形态之一。把传统电视娱乐节目经过简单的剪辑就搬到网络与手机上,不能发挥出网络电视与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在信息获取即时性、信息体验多媒体性、信息交流互动性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必须综合网络电视与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特性,对视频节目形态不断进行改进与重构。[9]
总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视概念将加快向包括传统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在内的大电视概念过渡,传统电视娱乐节目与网络电视娱乐节目、手机电视娱乐节目等将日益呈现融合之势,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背景下的电视娱乐节目在数量上会以几何级数增加,在形态上亦会以几何级数衍生,不断发生质变。
注释:
[1] 李幸:《大众立场:李幸电视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2] 胡智锋主编:《电视节目策划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3] 雷蔚真:《电视策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4] 靳智伟:《与电视模式化运营》,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2期。
[5] 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6] 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7] 李挺:《北京奥运――电视体育的机遇与遗产》,载《电视研究》2008年第8期。
[8]陈怡:《视频新闻:新的传播通道》,载《视听界》2007年第3期。
一、企业多项目管理的概念
企业项目管理(EPM)与单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企业项目管理所关心的是企业所有项目目标的实现。一个企业在同一时间内可能会有很多项目需要完成,如何经济、有效地同时管理好众多的项目是企业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
为了一些经济方面的原因和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企业项目管理常常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多项目管理。所谓“多项目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项目经理同时管理多个项目,在组织中协调所有项目的选择、评估、计划、控制等各项工作。
二、企业多项目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成本极小化及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成本可简单看做是企业获得各种资源付出的代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计算成本时不仅要考虑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增量成本、个体成本,还必须要正确估量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沉没成本和社会成本。显然,在单项目管理时我们更多地只能考虑各种短期的、明显的成本开支,因此就会出现尽管某一个项目在预算范围内实现了项目目标,但并未给整个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与机遇。但采用多项目管理后,企业就可以从多方面克服单项目管理带来的弊端。例如采用多项目管理后,尽管人员属于职能部门,但他们能够为适应项目的变化需要而在各项目间流动,当某个项目因为用户要求暂时停工,或者其他项目进度吃紧时,就可以将项目成员调配到其他项目中去。这样通过在项目间共享人员的工作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全面降低公司及每个项目的成本。又例如某种资源稀缺,但几个项目同时需要使用这种资源,在进行多项目管理时,我们就能在充分考虑计算这种资源用于不同项目时的机会成本,做出合理决策达到资源的最优使用。综上所述,采用多项目管理能从企业的高度上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机会成本,克服短期效应,追求企业利润极大化与持久化。
2.能调整各项目进展节奏及优先权满付的灵活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尽管多个项目的目标均应全面实现,但是在某一时间段各个项目对资源要求的迫切性并不完全相同,同时交付的时间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通过采用多项目管理后,更能有效调整各个项目节奏,使产品交付更具有灵活性。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均包括明确需求阶段、可行性分析阶段、项目计划阶段、项目执行阶段及项目结束阶段。由于每个项目的背景不同,项目目标存在差异,因此项目各个阶段的划分也是柔性的。采用单项目管理时,我们更多追求的是尽可能压缩各个阶段的周期,使项目越早结束越好,这样必然带来资源的严重冲突。但采用多项目管理后,我们可以通过人为的宏观调控,在最终全面实现各个项目目标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及实时调节项目在各个阶段的进展节奏,缓解资源需求高峰,做到张弛有度。
3.有利于充分利用及提高企业核心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企业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通过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可以优化产品及企业结构,可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素质。而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制高点的系统工程。对于单项目管理来说,它是以一个项目为主体,以实现项目目标为最终目标的管理过程,这种目标必然制约了其推动技术创新的能力。例如在开发新产品时需要某种企业目前尚未拥有的技术,而要获得这种技术可以采用购买及自主开发两种手段,当购买的费用远低于自主开发的费用时,若是单项目企业一般会采用购买方式。但采用多项目时,若这种技术还能同时用于其他项目、甚至将来的项目时,就可能考虑采用自主开发的方式。即使是引进了这种新技术,企业也会依靠内部技术开发机构去吸收、消化、改造与实施,从而转化为企业内部持久性的技术源泉。另外,在多项目管理中通过有效的项目组合,一方面能使企业的基础核心职业技能所有项目共享,这样这些技能就能得到良好应用。另一方面,能将不同项目的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核心技术,拓宽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因报载美国杜威博士来华,作教育哲学之演讲,余读其讲词,极感兴趣。但觉与古籍所载中国古人之教育思想有不同,……因念当转入初级小学,与幼童接触,作一番从头开始之实验,可明白古今中外对教育思想异同得失之究竟所在。二则当时大家提倡白话文,……因而极想转入初小,一试白话文对幼童初学之利弊得失所在。
根据回忆录的记载来看,这是钱穆首次试图通过开展教育改革实验研究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生活,担任校长无疑为他提供了机会与舞台。当然,他能有此想法,仍是源于此前几年间一直在关注京城最高学界的动向。前面已提到钱穆研读北京大学的学术成果,除此之外,《新青年》更是钱穆每期必看的刊物。
由此可见,钱穆虽然无法上名牌大学,但他在鸿模学校时就已有意识地向国内最高学界的学术动向与教育动向靠拢,尤其是“当红学术明星”,更是令钱穆这样的有追求的底层青年知识分子自觉将其言论作为行动的指引:钱穆所要尝试的教育研究正是要亲自检验一下倡导的杜威教育思想与白话文运动能否在小学中实施。
到任后,昔日同学安若泰被钱穆的热情打动,表示愿意留下来助一臂之力。安若泰担心钱穆与校中同事皆不熟,恐难以成事,还为他聘来放心之人蔡英章。于是三人组成了“共同体”,一致同意要使“课程生活化”,但对于“章则生活化”则出现了分歧。不过钱穆说服了他们,并自愿先一人来实施,只让他们在一旁给予些帮助。人员齐整、思想统一之后,钱穆便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实验。
他推出的第一项措施是“废除体罚”,继而又规定课后学生一律到操场活动,示范新的教学法,忙得不亦乐乎。钱穆非常确信他能够向同事证明自己的每一项“新教育”措施都能产生理想的结果。如此一来,在校园里巡游,细心观察新教育措施在实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然后想出“好办法”来解决问题,就成了钱穆专业生活的重心了。
从回忆录来看,钱穆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教导那些违背新措施、妨碍其营造“理想校风”的学生。改革第一天,钱穆便发现一位学生课毕仍“兀坐在教室中”,问其姓名也不答,询问班长才知道他叫杨锡麟,“曾犯校规,前校长命令其除非大小便即坐课室中不许离去”。钱穆当即废除前任的命令,让班长带他去操场。
可才过一会,全班同学又将杨锡麟押到钱穆面前,检举他“捕一青蛙,将之撕成两半”。钱穆说:“杨锡麟因久坐课室,汝等所知彼皆不知。今获于汝辈同游散,汝等所知,彼亦可以渐渐学而知之。汝等当随地好为劝告,勿得大惊小怪,彼犯一小错误,即群来告发。以后再如此,当罚汝等。”在这里,钱穆明显是在发挥《论语》中的观念来建构新的教育方式。
杨锡麟在校中第一次觉得有人站在他一边,宽厚善教的钱穆很清楚,真正要做的事情乃是如何使他获得群体的认同。钱穆开始留心杨锡麟的优点,发现他记忆好,且音色佳。于是,有一天放学后钱穆把他单独留了下来,自己弹琴,让锡麟演唱,闻其“音调声节果皆祥和,温雅有致,大加赞赏”,并叫锡麟第二天在音乐课上起立独唱。
第二天,钱穆在音乐课上问“何人愿起立独唱”,锡麟立即举手,演唱之后,“诸生皆惊,鼓掌声久不息”。此后,学校开“游艺会”,钱穆特意嘱托同人蔡英章好好教锡麟唱《老渔翁歌》。“游艺会”那天,锡麟又“得满座之掌声”,从此,锡麟渐渐得以“迥出他人之上”。60年后,钱穆询问锡麟“毕业后事”,得知“后宅小学诸生,独锡麟一人在其同镇人口中得称道”。
室内装饰或装潢北京装修公司专家认为装饰和装潢原意指对“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即在设计师提供的内部空间中,对空间界面进行绘画、雕塑和涂脂抹粉式的装点修饰,以及对家具、灯具、饰物的设计、配置与选用等。17世纪欧洲巴洛克时代和18世纪中叶的洛可可时代,因设计与室内的使用周期不同,开始了室内装饰与设计主体的分离。北京装修公司专家认为“装饰工匠”可以不动设计主体,只需按照时代的流行样式,对室内内部进行改装,使室内具有各种装饰和华美的效果。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的手工制作极尽装饰之能事,被称为“室内装饰”的典型手法。室内装饰是着重外表的视觉艺术。如:对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界面的处理,装饰材料的选用,也包括对家具、灯具、陈设、配饰的选用。
室内装修北京装修公司专家指出室内装修有施工过程和最终完成的含义,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是指土建完成后,对室内各个界面、门窗、隔断等的装修。
室内设计北京装修公司专家认为,室内装修与室内设计是具有一定的差距的,室内设计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解决功能布局、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气氛、意境等心理和文化内涵,而“室内装饰”的目的在于美化。
(来源:文章屋网 )
我们认真研究这30年来的数学教学大纲或标准,对把握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方向、正确理解现在实施的数学课程改革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1976年10月,我国结束了“”,从1977年开始了拨乱反正与复兴。那时,我国的小学实行的是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从小学到高中,学制是10年。因此,1978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称为《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978年,我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尽快将经济建设搞上去,科学、教育迎来了春天,广泛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小学数学教育也借鉴了先进国家的标准与教科书,因此,大纲的目标中就有了“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事实上,这样是不切实际的。一是现代数学概念的划分不好那么确切界定,二是哪些是最简单的数学思想也不容易确定,三是教师的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大纲里虽有这样的话,但在教材、教学中没有得到实际的运用。
从1983年开始,中学采用“三・三”学制,学校全面进入了全日制教学,我国教育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教育界总结了大纲实施8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于1986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个大纲中删去了“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表明大纲的规定一定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是空泛的东西。
我们还可以看到,1978年的大纲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1986年的大纲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显然,后者比前者发展了,前者带有明显的政治因素,这也与当时我国的政治气候分不开。1978年,我国结束“”不久,那种政治式的口号还存在,相应地也就在教育上体现了出来。经过8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国更加注重人的品德教育,注重人的素质发展,人们思考问题更加理性,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就体现了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要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为了便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国家于1988年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这个大纲与前两个大纲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前两个大纲都强调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要“正确、迅速”,而这个大纲提出了“计算的能力”。显然,这是一个进步。从能力的角度对计算提出要求,这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随着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计算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单纯的计算,完全不需要人脑付出艰巨的劳动,而计算方法、计算技巧、算理是计算机无法完成的,人脑就是要思考计算机不能完成的工作。计算能力既包括了对计算的准确性、计算速度方面的要求,也包括了对计算方法、技巧、算理方面的要求。至此,“三大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在大纲中得以完整表述,并影响着以后的数学教学。
为什么1988年的大纲对知识的运用改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知道,生活中的问题、生产中的问题都是实际问题,何况数学的应用日益广泛,还远不止生活与生产两个,社会、科研、政治等各个方面无处不用到数学。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项目都是运用数学原理成功的范例,虽然不是小学数学知识,但充分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价值。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他们感受到什么是数学,数学有什么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应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憧憬数学,带着探索的心理为学习数学而孜孜不倦。
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是由于1988年的大纲是“初审稿”,经过4年的实践,可以进入实验阶段了。与1988年大纲的教学目标相比,1992年大纲的教学目标没有改动一个字,变化的只是教学内容。
时间推移到2000年,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曙光,谋划发展蓝图,我国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这个大纲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这里,将“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为什么改了?主要是学术界争论的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末,学术界出现了一种观点:逻辑思维能力不是数学所独有的,也不是数学教学所独自培养的,其他学科也存在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笔者估计,受这个观点的影响,大纲就去掉了“逻辑”,改为“思维能力”。事实上,数学讲究逻辑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如平面几何的证明,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思维能力的范围比逻辑思维能力更广泛,但缺少数学的特性。当然,学术界有争论是好事,可以使一些问题在争论中得到发展,得到澄清。
2000年的大纲首次提到了“探索”,这是历史性的进步。综观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都将“探索”当做学生学习的方式,认为探索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虽然大纲中只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求学生“探索”,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自大纲提出“探索”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
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不断涌现,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发展。
将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首次写进了大纲。这也是2000年大纲的又一进步。数学难学,学生怕学数学,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现实。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上下工夫。
2001年,我国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这个《标准》完全不同于以前所颁布的教学大纲,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的。由于我国已经全面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在《标准》中没有“九年”字样了,而且从小学到初中是一贯制的,《标准》就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三个学段。第一、二学段是小学阶段,第三学段是初中阶段。这里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民教育水平得到了大的提高。
《标准》对目标的设计分为“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两部分,相应的目标都规定得非常具体,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总体目标”中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目标与前面的大纲有类似的地方,不同的是强调了知识学习的过程。比如,统计与概率的学习,要求“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这里,对统计与概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教学中就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而以前的大纲只是笼统地提出目标,没有具体应该怎么办的指导。技能是指掌握某个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用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数学患考是从数学本质与数学学习两个角度出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这与以前的大纲是完全不一样的。《标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思考的目标。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数感、符号感、统计观念、合情推理这些名词,都是第一次出现在我国最高教学指导性文件中,说明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数学本质与数学意识方面的教学,注重吸收国外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有益做法。如合情推理既是数学推理中的一种方式,也是探索数学的一条途径,原来我国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采用的是演绎推理,合情推理的成分非常少。现在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合情推理的成分在加大,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解决问题不同于以前的解应用题,而是从数学问题的角度考虑目标的设计。因此,在这个目标中,《标准》提出了――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解决问题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流行的数学教育口号,它的内容很丰富,我国引进并写入《标准》,无疑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这里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将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作为解决问题的目标是否妥当?因为合作、交流、评价、反思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中也是需要的,可以说是数学教育必须贯穿在每个教学过程中的。这里如果能够更深入地研究问题解决,并将它的一些教育价值作为目标,会更具有解决问题的个性特征,也更具有指导性。 情感与态度单独作为一项目标写进《标准》,是历史性的进步。虽然以前的大纲有“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但不全面,也不具体。《标准》比较全面地提出了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里,有几个值得推崇的地方:好奇心、求知欲、体验、自信心、数学的价值等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容易忽视的,《标准》将这些作为目标提出,关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具有人文韵味,体现了数学教育的进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不只是以前大纲中的思想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生要了解数学是什么,数学对人类历史的作用,要对数学有好奇心,要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
我院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土木工程特色专业之一,在土木091、092、095班就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修订了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并试点。而《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特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基于“卓越计划”下的培养理念,工程建设愈来愈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而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内容、手段和方法等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施工课程有别于其他类别的课程。然而,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内容体系方面
结构不合理,教材体系陈旧,没有解决好“大土木”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模块的关系,没有形成较好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有层次的互动式的施工类课程教学体系。
2.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传统的施工课程课堂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加挂图,如不改革已达不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
(1)随着“大土木”培养方案的实施,课程内容多,要求掌握的信息量增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费时费力,远满足不了这一课程的基本要求。
(2)施工课程有别于其他类别的课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和变化是比较快的,教材也必须及时的更新与充实,这就必须通过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加以补充。
(3)施工课程十分注重和需要案例教学,但典型工程案例常常由于时间因素和其他原因往往又不易获得。
3.在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计划中占很重的比例。常规的实习安排是时间集中、学生集中、场地单一,老师根据教学安排事先联系好实习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学生到工地去参观、见习,由现场技术人员和老师对工程概况及施工技术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自己去看。由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工序多且较复杂,短时间的实习往往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观看到工程的全过程,无法达到大纲要求。
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教材内容,实施调查研究[1]
过去的工民建、道桥、市政、港口和隧道等8个专业合并为“大土木”专业后,土木工程施工的教学内容既不能局限于原来工民建专业的建筑施工部分,也不可能将8个专业施工课的教学内容全部讲授。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结合我校该专业就业情况分方向教学,不同方向的班级教学内容适当的增减。
2.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十分重视授课方法的科学性,精心设计每堂课,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讲课内容力求“少而精”,少讲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知识;能在实习现场讲的内容不在课堂上讲。这样既突出了重难点,又可节约时问,适应现在少学时的要求,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运用现代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仿真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一场革命,对土木工程施工这类课程更具有独特优势。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然而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们往往很难看到施工的全过程。若将典型工程的主要工序录下来再制作成课件,加上购买部分施工教学录像片等,则可跨越时空的界限,使学生领略某些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又可节省板书时间,优势十分明显[3]。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施工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施工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课程理论学习的同时到现场教学,加强理论基础的理解和应用;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散点-追踪”、“学徒制”形式实习,对施工现场和施工工艺过程有一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施工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便于学生掌握施工技术并能指导实践,我土建学院探索出的一套“散点-追踪”实习模式,具体做法如下:参如实习的学生以技术人员(如施工员、质检员、管理员、监理员等)助手的身份,每3~6个学生为一组跟随一个技术员进行实习,将整个年级学生分散到附近各施工现场实习。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实习时间安排在《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程开始,连续两个学期和暑假,约为一年时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每周(考试周除外)至少去施工现场两个工作日,具体时间有学生根据工程进度情况灵活确定,但以不干扰正常上课为前提,形成一种工程进度“追踪”实习模式。
结论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的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可以弥补单一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选择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对于这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既丰寓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增强了实践能力。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 积极合理地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它适应了建筑业快速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大华.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的探索[J].商情,2011(20):151,176.
[2].李立军,杨秋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83-85.
利用概念图,梳理教材,把握每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学习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在教学中存在目标问题的课堂不在少数,比较多的是目标偏离现象,其次为目标弱化现象,再次为目标缺失现象。由此带来了教学的低效和盲目,有时候一堂课看似热闹生动,但是学生收获和掌握的情况却是令人堪忧的。
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用概念图的形式呈现教材的教学目标。研究整册教材可以帮助理清知识体系与内容结构,能够明确教材的总体目标与任务,制订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仔细阅读单元内容,可以明确单元的目标与任务,确定教学起点,整体把握前后单元的联系;研究每课教材,可以抓住关键点,制订好每课的教学计划。因此教材的研究存在横向关联、纵向递进、螺旋提升的特点。为了更准确地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首先将教材进行了分析,以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为例,利用概念图用关键词理出每堂课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就是制定目标的重要依据。
如图1一目了然地看到各个单元、各个知识点的衔接和递进的关系,概念图的呈现方式可以将这些知识点结构化,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清晰地看到同一类知识的难度递进安排,这也为每一课的目标达成程度做好引导,有些知识点达到“了解”即可,有些必须是熟练掌握的,这样的结构化的分析也可以避免出现提前落实后面课程的目标的现象,努力做到依据学生的情况科学地进行知识学习。
利用概念图,理清目标,明确教学活动
理清目标,明确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对目标的含义、内容、关注点,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对目标间有内在联系的有充分理解。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它、指向它、实现它。教师们常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针对性不强,教学环节设计犹如流水账,没有重点落实和难点突破之分。
1.根据目标,每个教学活动相互关联,贯穿整个教学情境
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围绕目标而设计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或者案例中学习新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就会有紧凑感和连贯性。例如,讲授浙摄版四年级下最后一课《设计标志》,我根据知识点目标依次设计对应的教学活动,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iPhone手机作例,通过拆分iPhone,插入形状;巧设错误,调整形状;修改样式,美化形状;组合形状,设计贴纸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形状”的相关知识(如图2)。
我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将这节课的知识点都罗列出来,然后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目标落实方法的设计,有提问思考、解决错误、讨论总结、布置任务、范例呈现等方法,而这些目标落实的设计方法其实就是教学环节设计,这样的知识梳理可以帮助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严格按照目标来实施,避免了重难点把握不准,知识点遗漏的情况。思维过程建立好了之后再来书写教学设计就能得心应手了。
2.分析目标,每个任务布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有很多,根据教材的布置肯定有重点,根据学生的情况肯定有难点,将教学目标分清楚之后可以渗透在每一个任务中,将任务打散,变小,像搭积木式的由下到上,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设计标志》中的任务设计如图3所示。
学生肯定要先学会插入形状,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学会形状的填充和轮廓的修改,当前面两个任务都掌握后,最后有一个挑战和应用的任务,就是利用多个形状组合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作为iPhone手机的背面贴纸,前面两个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最后一个任务是让学生利用所学应用于生活。这个直观的有脉络的任务规划,给了学生如何完成任务一个清晰的图示,学生明晰地完成任务也有助于推进教师教学环节的推进。
3.理解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系统评价,促进目标有效达成
让学生在制作作品前先看自评的条目,他们就会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去运用一些知识技能来设计出较为全面的作品,这也是隐形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完成作品后再进行他评,能学会欣赏分析优秀的作品由哪些部分组成,并通过对比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扬长避短,学会用发现美的眼光去欣赏别人的作品,这样日积月累就能知道设计作品的时候要做到哪些细节的处理。课堂中可以用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从两方面来交流评价,一方面自评借助电子量规让学生根据详细的条目为自己的作品打分,知道自己的优点和欠缺的地方,另一方面通过他评,交流其他人的作品,了解别人的长处,后续为自己的作品添彩(如图4)。
利用概念图,反思课堂,检验目标落实度
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率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指标,也是诊断和完善自我教学行为的指标,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测是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只有将反思落实到位,教师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1.利用概念图,梳理预设性目标,检验目标达成
预设性教学目标指导着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合适的指向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完成,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教学反思可以在之前目标罗列与落实方法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有效性,是否能完全落实教学目标。图5是根据这一课的预设性目标进行的教学反思的记录,第一步是反思每一个目标以及环节的落实情况,将有问题的环节记录在相应的环节旁,然后针对反思表现出来的内容进行提取和概括核心的思想。
2.利用概念图,梳理生成性目标,改进教学设计
然而,实际的教学结果总是与预期目标有所偏差,有的目标没有实现,有的教学效果则是教学目标没有关注到的(如下页图6)。所以我们要像尤安邦所说的那样:“基于预设,设计确定弹性化的教学目标;注重生成,在教学情境中生成教学目标,补充、发展教学预设目标。”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一周教一个年级一节新课,但是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情况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差异会导致有些目标不在预设范围内,这就需要分类去处理,有些问题个别学生会遇到并且存在困难,还有的是因为教学情境的特殊性需要补加一个辅的知识点,很多生成性目标都要去思考是否可以针对这个现状对学生进行点播。利用概念图的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记录每一个班级上课之后的情况,将生成性目标的情况进行整理和修改,不断完善的教学流程设计可以更有效地达成目标,避免反思后因为没有改进或者改进后对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的劣势。
当然,概念图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用概念图来完成,概念图的绘制和设计的过程也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概念图的结构化、图示化、系统化的优点将概念图用对地方,用得有价值。让技术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活”起来,这才是概念图真正的魅力所在。
点 评
这节课在2014年6月无锡市高中信息技术评优课活动中获一等奖,由江苏省无锡市太湖高级中学王园一老师执教。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理论讲解,学生练习巩固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在本节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发现是值得教师思考和突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