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4:51: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园道路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设计;玉溪市
收稿日期:2011-07-04
作者简介:李海燕(1987―),女,云南昆明人,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宋钰红(1970―),女,浙江嵊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与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71-04
1 引言
九溪人工湿地公园是我国湖泊治理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公园占地面积约为22.15hm2,是“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中净化出流水质的枢纽工程。公园位于玉溪市江川县九溪镇,它与著名的聂耳文化广场、玉溪大河连成一条旅游景观带[1]。公园总体规划根据现有资源合理布局景区,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景区的经济效益,合理安排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景区;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呈现“一轴、两心、五区”的模式,一轴即一条横向景观轴,两心即公园A、B区内被主干道围合的两个湿地景观中心;五区即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水木年华景观区、渔乡情景观区、凭栏远眺景观区和绿野仙踪景观区。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与设计以总体规划的“生态、休闲、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遵从自然过程,充分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道路规划与设计,保证道路系统能够顺畅运行,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公园的功能[2]。融合地域文化特点,以“以人为本、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为设计理念,科学、人性、生态的组合各级游路。在道路布局中遵循3个原则,即因地制宜、科学布置原则;整体性、连续性原则和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创造特色原则。
2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现状分析
2.1 道路现状布局
规划区湿地公园呈狭长带状,被玉江公路分隔为A、B区两部分,两区之间由一座横跨公路的天桥相联,与B区的东、西侧相邻的分别是玉江公路和一条城市公路;A区西南侧与玉江公路相邻,东北侧的是湿地公园的入水口,周围都是农田和苗圃区。现状道路布局表现出几个特点:道路布局过于规整,形成方正的“田”字状的道路格局;无明确的道路分级和相应曲折变化,难以显现湿地的自然性、生态性和自然野趣之感;没有供游人活动、休息、赏景的硬地空间;部分道路尺度、密度分布不合理,没有形成合理的园路系统和功能分区,缺少特色历史文化元素的内涵体现。
2.2 道路规划定位
根据公园的区位环境和湿地的特殊性质,公园定位为娱乐休闲和科教游览性的生态性综合公园。公园与著名的抚仙湖、聂耳文化广场等景点形成游览路线,决定了进入园内的游人主要是本镇、本市内常住人口和周边进入该地的游客,园内游人主要以游玩、休闲、观赏及锻炼为主。
建设方要求公园内不能通行游览车、观赏车,只能通行消防车、园内管理车等特殊用车和非机动车,考虑到公园主要景观是大面积的湿地,决定了园内的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
3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与设计
3.1 道路规划布局
道路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其活动的主体。道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并在设计作品中认真贯彻。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公园现有道路的分布,在环状道路周围适当位置增加大小不一的景点空间供游人娱乐、休憩,整个园区道路规划形成“两环、两横、多纵”为主体结构的网状道路系统。两环为A、B区的主环道;两横为A、B区的次干道;多纵为A、B区的游憩小路和水上的道路交通。通过三级道路形成的“网状”道路连接公园各景观区,突出展现湿地景观和地方文化。通过公园景观展示和市民参与体验,使市民充分理解地域文化内涵、湿地景观价值,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心[3]。
公园将湿地景观与园林景观结合为一体,道路规划设计与自然性、生态性的湿地景观特性相吻合,赋予引导游线、参与造景的功能,进一步与当地青铜、渔乡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充满自然野趣、具备文化意蕴的道路系统(图1)。
3.2 道路分级
道路设计中遵循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通过道路空间的美学特点和游览者的视觉特性,在遵循环境特殊性的基础上规划优美、亲切、宜人的道路系统。九溪湿地公园全园禁止观赏、游览性的机动车通行,只能采用污染较少的非机动车方式或者徒步方式,结合湿地公园本身的特殊性,将公园道路分为3级,即主干道、次干道和游憩小路。
主干道成环形布局,在两个主景区形成环形与市政道路相连接,是园内人流量最大的行进路线,设计路面宽度为4m,主要满足日常湿地管理、维护、消防等功用,设计时考虑牢固平坦、防滑耐损、线条朴素大方,曲线与直线相互交错运用;次干道用于连接各个主要景观节点,在与环形主干道相接基础上,形成园区的主要游览步道,次干道通行人流量小于主干道,根据园内景观节点的分布特点,游客的行走规律习惯,并考虑到原有道路的分布,路面宽度2.0~3.5m不等;游憩小路布置较为灵活,主要供游人散步游憩之用,将游人引入公园内各地,路面宽度小于2m,通过连接景观节点中每个亲水平台和休憩硬地,将游人引入公园内各个自然角落,采取自然曲折的布置方式。
水岸交通以木栈道来组织实现,主要连接各处湿地景观,道路线形自然曲折,顺地势灵活地穿插到各湿地景区,木质的栈道在绿色的挺水植物间,若隐若现,有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感,营造公园幽静的休闲氛围(图2)。
3.3 道路入口设计
道路入口选址设计是组织畅通道路系统成败的关键,考虑到园区场地特性以及景观分区和节点布置情况,整个公园设计了1个主入口和4个次入口。考虑到道路的交叉缺陷,避免单直、单曲缺点,道路设计曲直串联,消除断头路,避免多路交叉和导向不
明,尽量采用正交,交岔路口尽量采用三岔口,并设计合理的转弯半径[4]。公园游人主要来自北侧的市镇,规划中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为公园集散中心和主景观区,主入口与此相接引导游人进入湿地公园,主入口全开敞式布局,以一个轴线布置的集散广场为中心,中间设置青铜景观小品自然过渡,突出主体景观,也便于游人的集散。公园次入口主要分布在与市政道路相接的公园四角,与主干道相连接,形成规则式和自然式混合的空间布局,通过夹景、借景、对景和框景等空间营造手法,设计不同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植物配置将游人引导进入整个园区(图3)。
3.4 道路规划与景点布置
公园主要景点分布与道路的布置紧密联系,形成公园内各景区的分布格局。主干道连接主要景点形成环状道路,木栈道和游憩步道连接次级景点并和主干道联系构成网格状道路,使园内的所有景观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3]。
A区主要道路成环状布置,自西至东延伸至渔乡情景观区、凭栏远眺景区和绿野仙踪景区,形成“串珠状”连接,并围合一个中心湿地景观区。将园区分为两条特色旅游线路:一是以自然曲折的次干道为主,连接各个景观节点形成围绕园区的休闲自然风光的旅游线路;另一条是以湿地木栈道为主形成湿地观光旅游线路,通过规则式的曲直变化和垂直空间的层次架空变化来组织湿地景观的视觉变化,提供游人步移景异的游览效果。
B区以主入口和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为集散中心,整条主干道连接了主入口、两个次入口和水木年华景观区,环形道路围合大面积的湿地景观区,构建整个公园的景观核心,环状主干道连接次干道、游憩步道,木栈道穿插其间通往园内的湿地景观,引导游人沿路观景,进入各观赏景区。
3.5 道路设计与文化营造
道路设计中景观文化营造坚持以“保护和延续地域特有人文内涵”为原则,在道路规划设计基础上,将地域文化进行符号化,结合道路路面铺装、围栏、桥、路侧平台和路缘等部位的设计,将总体规划的设理念融入道路设计中。次干道中设计了渔乡路,用“鱼”作为设计元素的源,将它符号化,结合路面铺装纹样来体现江川捕鱼之乡的鱼文化,将“鱼”的纹样布置在渔乡路的出入口,为体现鱼流动的曲线美,并缩短渔乡路宽度,道路中间采用“S”型曲线分为两部分,并用灰、黑色相间的混凝土铺装修饰路面。道路沿线与景观区衔接的地方,以青铜文化展示为主,把江川的青铜器文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举世闻名的“牛虎铜案”到细小的“青铜手镯”,都以园林景观小品的形式展现在这个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内,湿地景观区一侧的围栏及亲水平台围栏巧妙的将青铜雕塑和道路和谐的融合。主干道在构建旅游线路的同时形成了一条景观文化长廊;次干道路边的休憩平台和开敞空间中以硬质景观为主,通过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渔网、农业等一些渔乡图案进行铺装饰面营造,展现公园“以人为本、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图4)。
3.6 道路铺装材料设计
主干道为突出整体性、便于通车,采用整体路面。考虑到造价低廉、铺设简单,平整、耐压、耐磨并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和耐久性,全路段用橙黄色的混凝土铺装路面[5]。设计结合两侧植物配置、灯饰等附属景观设施,使道路无论在材料、色彩还是形式上都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
次干道在考虑其在园中的作用和曲折的布置形式,在铺装上主要采用各种块料铺装,它具有坚固、平稳、透水性强、路面放射弱的特点,与路旁的湿地植物相搭配,追求天然质感、大小不一特色,“随遇而安”地散置于湿地景观中央,仿佛浮于水面上,在方便游人穿行的同时,又创造了优美的地面景观,亲切自然,趣味无穷,和湿地景观区形成整体。湿地区木栈道以红梅噶铺设为主,通过规则式自然曲折的手法来构建网状路网,让木栈道及亲水平台与湿地景观和谐过度。
公园内游憩小路蜿蜒曲折布置,道路的形式灵活多变,打破主、次干道的单调乏味。主要采用各种碎石、瓦片、卵石等碎料铺装路面为主,使之形成一种利于排水,低反射,经济使用的园林道路,既充分利用了原有场地建筑拆迁的废料,又充分体现了它的经济、美丽、富有装饰性,并具有灵活性、生态性,使道路更加自然有趣(图5)。
4 结语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总体构建了“主干道――次干道――游憩小路”的主次分明、和谐交错的网状道路系统,通过道路系统合理连接了各功能区和景观节点,把公园各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道路布置曲折迂回,疏密合理,符合游人行走习惯,让游人在沿途体验不同的生境和画镜,并能够达到意境的精神升华。主干路连接各大功能区,但并不穿过各大功能区,使游人在最少的时间内到达各景观节点;次级路连接但不贯穿各功能亚区,通过设计一些意象图案,延续当地的历史文脉;游憩小路联结功能亚区中的各项目斑块。而道路铺装作为公园这个艺术品的组成部分,也是传达园内意境的主要方式,园内采用不同的纹样、色彩、质感表达各景点的意境,铺装设计与整个公园相互依存,使游人的“游”和“观”达到统一,在审美的过程中激发出一种力量,从而获得一种美感的境界和一种特殊的兴趣。
湿地公园是游客较集中的公共游憩、休闲活动场所,大量的人流将依靠道路予以集散分流,并通过道路引导游人进入园内各景区,道路规划应结合湿地公园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各景点的分布,通过合理组织水上道路系统和陆上道路系统,最终形成生态、经济、美观、可持续的人性化道路系统。
参考文献:
[1] 胡贵青.九溪湿地工程即将开工[N].玉溪日报,2007-07-09(4).
[2] 雷 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5(2):23~26.
[3] 谷丽荣.园路设计研究[D].海口: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4]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毛培琳.园林铺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Analysis of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Jiuxi Wetland Park in Yuxi City
Li Haiyan1,Ma Jianwu2,Song Yuhong1
(1.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2.GoldManti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关键词】 旅游海岛;规划方法;路径
南澳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是海岛资源综合开发试验区,享受沿海开发区、对台贸易、特区辖县等优惠政策。2000年南澳被批准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又批准南澳为全国生态示范区,2004年国家旅游局批准南澳为国家4A级旅游区,南澳同时还是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水产百强县,众多的国家级称号和荣誉正逐步树立起南澳整体的品牌形象。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拥有独立又完整的海岛生态体系、独特又壮观的风车群景观、众多高素质的滨海沙滩、悠久又有品味的名胜古迹。南澳县岛屿众多,其中南澳岛海岸线长、曲折多弯,有大小滩湾61处,适宜发展港口、旅游度假、水产养殖和盐业等。南澳是广东省风能资源最富区域,也是波浪能和太阳能丰富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南澳岛有八千年的人文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遵循这一发展理念,县委县政府指出,“要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打造生态型海洋经济强县作为我们的长期中心工作”,全力推动旅游业向高层次发展,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现代服务业。
如何保护海岛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保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南澳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如何利用区位前沿优势、旅游资源优势、气候环境优势、政策品牌优势打造一个旅游海岛形象,就成了规划师的研究课题。本文就片区的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和定位、规划方法与路径进行进行了浅析。
1 规划原则
1.1 生态规划原则
规划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在滨海临渠地段布置绿色开敞空间,使之既成为绿色生态景观通廊,又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游憩场所。
1.2 规划衔接原则
本规划区建设涉及到与县、镇两级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等多方面的衔接。
1.3 整体协调原则
充分考虑场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周边村庄和居住、公建用地的要求,以及满足区域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需求。
1.4 集聚与效益原则
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和设施配套,促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发挥规模效益,引导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土地潜力,紧凑布局,合理提高用地开发强度,提升土地产出和土地利用效益。
2 规划目标和定位
2.1 发展目标
隆澳盐场新城区规划是南澳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和高起点,使片区能适应南澳县未来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片区特点和发展优势,提出片区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商业繁荣、旅游接待、文化娱乐、交通便捷、服务便利的第三产业服务区,体现县城商业文化中心职能,逐步形成资源优化、产业协调、功能完备、生态良好、人居优善、配套齐全的海岛新城区,成为南澳县城未来重要的高质量综合发展区域,从而进一步提高南澳城市品位,展现南澳生态魅力。如图1所示。
2.2 功能定位
《汕头市南澳县总体规划(2009-2020)》以及《南澳县县城(后宅镇)总体规划(2005-2020)》中均提出,建设利用盐场用地建设新城区,打造高标准、高规模的商业服务中心,以酒店、购物、金融办公等类型用地为主,体现后宅作为南澳县城的服务中心和接待中心地位。
因此,根据上层次规划制定的目标和定位指导下,本次规划提出隆澳盐场片区的功能定位为“商业文化中心,宜居滨海新城”。即将隆澳盐场片区打造成为南澳县城(后宅镇)的金融、商贸、商务中心、文化休闲中心、生态环境优良的滨海新城区。
2.3 片区职能
(1)展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代之城
充分利用片区优越的区位条件,打造南澳县城环境独特、极具魅力的新中心区,拓展南澳县城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业金融、商务服务、信息咨询、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的现代服务业,吸引高端企业和消费人群,带动南澳经济发展。
(2)展现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宜居之城
逐步引导现状县城的的部分职能、人口、产业向其转移,借以缓和已经出现的以及即将产生的城市人口、住宅与交通压力,减缓社会问题的产生,弥补公共设施不足,降低旧城更新费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盐场盐村的转型。同时积极吸引岛外人士进驻,并在住宅、就业、社会文化方面提供相对优越的环境,成为南澳县建设宜居城市的先行区、实验区和示范区,打造人民群众拥有高度幸福感的精品宜居新城。
(3)展现开放和谐生态的滨海之城
片区北面临海,三面临山,有条件开发高档居住与休闲旅游设施,将富有滨海特色的地区打造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黄金海岸线,以旅游度假和面向区域的高档居住作为主导功能,以组团式的开发和环境有机融合,通过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和谐文明、适宜工作生活的滨海城市环境。
3 规划方法与路径
“南澳资源环境禀赋优越,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民风淳朴,这是南澳的后发优势,也是汕头其它几个区都无法比拟的” “首先要树立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因此在规划中一定要把生态环境当作最宝贵的东西来爱护,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建设、在保护中实现跨越发展,发挥南澳的后发优势和独有的海洋资源优势,正确处理好产业选择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关系。
3.1 规划布局结构
综合考虑整个片区现状地形地貌的特征,确保片区内部道路与外部的交通顺畅;结合现状排水渠的改造,同时考虑服务设施用地特点,地块划分尽可能规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形成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景观优美、科学合理的绿色生态空间,实现南澳城乡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片区用地布局结构为“一片两翼”、“两轴两带” “一中心四组团”如图2所示。
(1)一片:指隆澳盐场片,即南至中兴路、北至西竹路、东至龙滨路、西至西山路的围合用地。主要由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商贸商务、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生活居住等功能构成,是南澳县城的新中心区位置所在。
(2)两翼:西翼以西山公园和西畔渠为景观,集中布置生活组团、县级疗养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用地。东翼以象山公园、龟山公园和东畔渠为景观,集中布置生活组团、县级中学、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用地,同时安排有水厂、110KV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大型市政用地。两轴:即南北向的城市景观轴线和东西向的发展联系轴线。
城市景观轴:以整个规划片区用地中间南北向道路中心大道为轴线,并结合周边建筑、绿地广场等景观节点共同构成景观轴线。它采用中轴对称的手法,南接金山,北向大海,气势宏大,是南澳县标志性建筑物的聚集区。
发展联系轴:以盐场南路结合道路两侧绿化带连接东西两翼,既方便交通联系,又将西山、象山串联起来,形成片区东西向的景观通廊。
(3)两带:即东西畔排水渠,规划通过优化排水渠的线型,沿渠布置了带状亲水绿地,营造优美的滨水环境。
(4)一中心:即县城商业文化中心,即以行政办公、金融商贸、文化娱乐、体育场馆等功能构成县城新的综合功能区。
(5)四组团:指金屿围盐埕片区围绕中心组团及主要道路分割形成四个居住组团。通过优化排水渠两侧的绿化和完善各组团的服务设施,结合优越的区位、海滨绿地景观,营造县城中心的高端居住功能。在各组团中部布置了学校、幼托、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使用。通过规划,使片区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高品质滨海住区。
3.2 分区
(1)东翼:以象山公园、龟山公园和现有两所重点中学和市政设施为基础,安排生活居住、县级中学、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用地和大型市政配套设施。
(2)西翼:以西山公园和西畔渠景观为依托,通过对西山盐村的改造及周边用地的整合,安排疗养院和老年人活动设施,构筑环境优越、文明宜居的生活区。
(3)金屿围盐埕片区:规划片区大部分用地通过填方形成,三面临水,片区东西两侧分别为东畔渠和西畔渠,北侧面临南海。在滨海地段规划绿色开敞空间,东西两侧河流两岸有沿河绿带,形成高档居住区。片区中心布置行政办公、金融保险、商业贸易、文化娱乐等用地,突出片区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形成县城新的商业文化中心
3.3 形态
根据规划区周边现状建成区和两侧山体的高度,综合考虑有利于未来新城区城市景观的塑造的规划思路。规划区整体设计以片区内部的西山、象山和外部的金山等自然山体为控制点,形成“三山围一城”的态势。规划中心盐埕片区中间高周边低,纵向采用中轴对称的手法,以中心大道为轴线,南连金山,北接大海,气势宏大,并结合周边建筑、绿地广场等景观节点共同构成景观轴线;横向通过盐场路结合道路两侧绿化带把西山公园与象山公园连接起来。同时优化排水渠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沿渠布置了大量亲水绿地,营造优美的滨水环境、生态的视觉通廊,营造环境优美、碧水、蓝天、绿茵的视觉空间。
4 结束语
海岛文化受到海岛自身地理环境、文化的影响,是一个空间上相对独立的整体区域。在规划上必须坚持以内涵挖潜为主,着眼于发挥海岛特殊功能作用和资源优势,通过先进的规划方法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在规划理论和实践上力图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汕头市旅游发展规划(2001-2020)》
[2] 《南澳县旅游十二五规划》
[3] 《汕头市南澳县总体规划(2009-2020)》
Liu Bin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n 710000,China)
摘要:高校校园道路的规划问题往往被中国高校管理者忽视。文章基于功能视角,融合多个相关学科知识,对高校校园道路规划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
Abstract: Chinese college administrators often ignore the campus road planning. Based on functional perspective and knowledge areas of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campus road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new ideas.
关键词:高校 道路规划 功能视角
Key words: university;road planning;Functional perspective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073-02
1高校校园道路的重要性
近十余年来,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越来越大,由此导致大量高校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特别是新校区建设,在全国各地可谓是遍地开花。校园建设与一般基础设施建设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一般基础设施仅满足某一或某些特定功能,例如:医院,商场,写字楼,厂房,公园,政府机关等等。而校园往往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同时具有居住、工作、休息娱乐、交通、学习等多重功能。这一系列的功能其实已经超越了1933年《雅典》所定义的城市的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休憩、交通的保障性。也就是说,把校园作为一个城市来看待其实并不为过。特别是许多高校的新校区,其往往建设于城市郊区,周围缺乏城市其他功能性设施的补充,其城市属性愈发明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道路对于校园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城市的道路,就如人体的血管,而校园的道路,在拥有其对于内部运行的保障性,即血管功能之外,比起更能系统自恰的真正城市,校园道路的对外沟通功能带来的外部交换的属性比起城市道路更加重要。因此,道路对于校园的重要性,不但不亚于城市道路,甚至有时可能还会超过城市道路。同时,道路也是校园的骨架,它是不同区域最自然的分界,依靠道路划分校园的功能区域,是最自然,方便,简单的做法。依托道路来构建和描述建筑语言,进而完成对行人的校园文化的内化以及视觉信息的传达,也是最自然合理的做法。正如建筑心理学所述:“人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因此,想要达到对环境的认知,首先要做到对环境的接触,而这一点,是靠道路的保障实现的。但是与此同时,高校建设者和管理者却往往把道路看作简单的职能建筑的连接,对校园道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一方面影响了校园运行的顺畅性,另一方面也严重阻碍了校园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2高校校园道路功能的再思考
有鉴于此,对于校园道路规划问题的研究,应该从对于校园道路功能的识别和再认识开始,只有理解了校园道路的功能,才能建立对于校园道路规划的得失评价坐标,进而识别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或解决建议。
2.1 高校校园道路的交通功能及其特点就基本定义来说,道路是供通行的基础设施。因此,交通是任何道路的首要功能,但高校道路与一般道路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最大的不同是城市道路的通行单元以各种车辆为主,而校园道路的主要通行单元是行人,从道路设计的角度来说,两种道路的设计思路是截然不同的。城市道路讲究在最大限度保障车辆的平稳高效运行,因此尽量在干线保证车辆可以以较高速度、较少停滞时间完成通行。而校园道路以行人为主,就要更多的考虑遮阳、小憩以及保证行人安全的问题,例如需要在道路上设置减速带降低车速等等。
2.2 高校校园道路的区域界限功能及其特点在校园中,道路连接了不同的功能性建筑以及公共空间,与此同时,也像分界线一样,自然的将一个校园划分为一个个不同的区块。可以说,道路是校园的骨架,它是不同区域最自然的分界,依靠道路划分校园的功能区域,是最自然,方便,简单的做法。与一般城市基于既有状态和人口结构的群落式结构不同,校园的建设其实是高度可控的,其内部的结构分布并不像城市受到大量既成事实的制约,这样一方面给了规划者很大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也对于规划设计者的全局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高校校园道路的公共空间功能及其特点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营造,一直是公共空间相关研究的常见题材,通常意义的校园公共空间研究往往着眼于园林学视角,关注于空间分割和透视安排下,对于绿地、休息区、谈话区域、平台、景观、广场的设计,保证相对私密空间的心理安全感,开放空间的舒适感,仪式性空间的庄严感,以及嬉游空间的趣味性。但实际上实地测算发现,多数国内高校的公共空间中,留滞时间最长的其实是道路。而往往被校园管理者视为校园文化和本校精神载体的中心广场,由于事件设计的不足,以及高开放性带来的私密性缺失,反而仅仅只在仪式性活动之中大量高密度的使用,而其他时候真正作为一种自发的公共空间功能时,往往仅仅用于合影或者会合点等有限功能,在这种专用门的公共空间的缺失,使得道路上的人际交往,自我表现和心灵调节行为大大上升,使得道路时常成为校园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2.4 高校校园道路的信息平台功能及其特点校园道路的公共空间功能,带来了师生集群的更高滞留时间,使得基于道路的信息平台成为可能,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校园道路两旁的固定公告栏系统和移动的临时公告牌。这一信息平台与一般的信息平台是不同的,首先其时效性依赖于信息和管理者的更新频率,其次其具有低成本和较长时间保存的特点,再次其很容易被信息的对象所忽略,这一点在其传播的内容无法触动对象的兴趣点的时候尤其明显,最后,该平台的效率依赖于行人流量和流速,尤其和一般平台不同的是,其效率与人流量正相关,而同时却和流速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公告栏前经过的人越多,同时人流越慢,传播的效果越好。
2.5 高校校园道路的情景营造功能及其特点情景营造是对于校园道路规划的一种较高最求,已经从目标式的功能性层面上升到了艺术功能性层面。因此,情景营造功能应该更多是从园林艺术的角度而不是宏观意义的规划学角度思考。园林的本质就是通过对空间的操作改变情景,进而达成对建筑语言的表达。具体来说,就是空间的分割和透视的安排,加上事件的设计。而这三者,都必须基于行人视角安排,而行人视角,显然是基于其活动路线所产生的。所以,情景营造一定是基于道路产生的,很多学校在景观设计的时候严重忽视了这一点,将雕塑等景观设置在行人较少的位置,甚至放置于需要通过专门道路到达和观赏的空间,严重忽视了在情景营造中道路的核心地位,最终使得预期效果难以达成。3总结
中国教育界常常用大学的关键是大师而不是大楼的说法,一些高校管理者由此把高校环境的营造简单的概括为盖大楼,进而将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割裂开来。但实际上所谓的大楼是一个孤立的建筑单位,如果只是将其孤立的考虑,那么由于其过大的体量,往往会和整个校园的整体建筑环境出现不兼容,反而会破坏校园整体的情景营造,所以说校园的建设不等于盖楼。相反的,栽得梧桐树,始有凤凰来。只有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才具有了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环境。三年建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连校园道路建设都搞不好的高校,要想建设高素质的人才,想必是会存在阻力的。人才不是凭空飞来的,是在一个人才培养系统的多个模块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木桶理论,系统的水平,取决于最低水平模块的高度,而校园规划中的道路系统,往往是诸多模块中被我国高校忽视的环节。因此,展开对高校校园道路规划的再思考和再认识,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或者规划问题,而是关系到高校整体水平提升的战略问题。因此,高校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道路建设,将道路功能纳入全局考虑,才能建设凝聚人文精神的现代高校校园。
参考文献:
[1]相马一郎,左古顺彦著,周畅,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D・肯特著,谢立新译.建筑心理学入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梁思成著.梁思成全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
[4]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市政园林工程;道路;合理规划;设计
在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道路是连接园林各个部分的纽带,其可以引导人们进行园林景观的欣赏。因此,针对市政园林工程道路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设计,能够使得市政园林工程道路的具体效用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合理规划与设计进行深入的探究。
1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设计规划的意义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道路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连接园林中的各个景点,同时为游客指导欣赏的路线等。以平面的角度来看,道路就是园林中的脉络,其在园林工程中是交叉呈现的。园林道路能够在规划和设计中,具有着不同的形式,所发挥的功效也不同。因此,针对园林道路进行规划和设计,会对景观的规划形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的通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园林道路规划和设计的合理性,会使得绿地空间功能的发挥也具有合理性。可以说,园林道路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2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设计缺陷
首先,因为和设计相关的人员的诸多观点的影响,时常由于过于自信而将一些本来拥有一定的美丽地形而存在的景点给消除了,让其变成了无人问津的状态,最终导致园路自身失去了应有的强烈的立体感觉,更加严重的影响是会将比较平缓的地点变成一个比较突起的小土丘,使得园林道路突兀的变成弯弯绕绕的曲路。
其次,在对待环境的问题上,有些园路也设计的不是很合宜。比如:园路跟圆形的花坛相切的形式,大多都不符合所要求的,这就导致了园林的整体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显得搭配不够完整,没有设计当初存在的美感。
2.2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规划不够合理
第一,市政园林的整体布局在形成的方式上主要包括三种--自然形成式、混合搭配行式和一般规划行式。在目前的市政园林建造中,在这三种方式却出现了这种问题:整体的市政园林完全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物的时候,园林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断头路、回头路,严重违背了以美为主题的设计原则,这种错误是致命的。
第二,如果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某些园路占的面积数量关系之间不适合,这将会不利于交通,可能会引起人们在右上游赏园林的时候踩踏绿地情况的发生。同样的,如果在一些园林道路的设计上,园林道路设计过多过密,这往往将大大的影响整个园林景观的整体表现,并且这会过多的产生浪费资源跟财力。
3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合理规划和道路的设计探讨
3.1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合理规划
3.1.1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对市政园林工程道路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对园林道路进行设计,并且要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合理的根据当地的地形进行规划。所设计的园林道路最好是采用弯曲的道路,而且也需要进行自然雕工,使得园林道路可以呈现出自然的状态。
3.1.2 满足实用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道路的设计的原则应该首先要按照满足供人行走,这就是要求在设计规划园林道路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人们的行走习惯,一定要以人为本,符合大众的需要。否则会产生园林绿地被踩、园路几乎无人行走的破坏和浪费现象。
3.1.3 园路的环绕性,切记设计无目的、死胡同的园路
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要考虑到道路的环绕性,以使道路构成一个畅行无阻的网络。应该严格避讳的是导致设计的道路散漫甚至使人无路可走的尴尬局面。
园林设计工作者要从大局着手,放眼整个园林景观,融合景观道路跟另外的一些特征,使得整个园林景观和谐统一并且形成一定的境界。
3.2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设计探讨
首先,要针对市政园林工程道路的路口进行合理的设计。园林路口的设计是市政园林工程道路整体设计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不同形式的路口会设置不同形式的道路系统。例如在三岔路口,多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系统,而在十字路口则多设置规划式的道路系统。然而,在目前的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路口多为三岔路口。两段道路要实行斜向交叉,交叉角度一定要为锐角,角度必须要在55°以上,如果角度过小,那么就会使得汽车在过弯的时候,很容易冲出道路,从而践踏草坪,所以,两段道路交叉角度一定要相对较大。
其次,园林道路需要与景观植物之间实现有效的结合。园林道路要想能够实现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需要能够与建筑之间形成交汇,就以实例来分析,很多的建筑物在设置的过程中,周边都会设置相应的道路,但是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如建筑物仅仅是作为过道使用,那么就不需要进行缓冲场地的设置。而在中国园林中,一般都存在着将园林道路与水进行交叉设计的传统。将水作为中心环节,而园林道路作为主要干道围绕着景区,使得各个景区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连接。要想能够使得园林可以得到优化设计,就需要在无限的将道路与水接近,但是又不与水持平。最理想化的就是水与道路之间呈现交替起伏的状态,使得道路与水面之间交相呼应,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最后,园林道路和景观之间要实现合理的搭配设计,在道路两边栽种一些植被,形成绿荫道路,达到绿化的目的。一般在郊区设置的园林通常规模都相对较大,在这些规模较大的园林中,行人道两边的绿化树木需要与道路搭配设计,并且要与其他的景观之间交相配合,使得人们走在人行道上,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通常而言,为了能够使得植物的绿化效果能够凸显出来,就需要在道路的拐角处进行对各种植物花卉的栽种,不能能够美化环境,从而还能够提高园林的欣赏水平。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道路在市政园林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虽然我国目前的市政园林工程道路在规划和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合理的对市政园林工程道路进行设计和规划,就能够使得道路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得市政园林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园林设计人员能够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有效的融合自己的设计理念,来确保市政园林工程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璐.建筑规划中风景园林道路设计的探讨[J].居业,2015(6).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接着从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出发,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路径。
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相关研究表明,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包括:高职院校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生人数增多;用人单位“用人高消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力度;学生就业悲观情绪和盲目攀高心理并存,等等。笔者认为,在当下的现实情况下,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
一、高职就业指导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就业指导的形式缺乏多样性和合理性
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往往仅在学生找工作时作短期的集体指导,而且基本上还是就业技能指导。但即使是这种就业技能指导也常局限在课堂理论教学上,大多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参与其中,只能获得“被告知”的知识,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
(二)高职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高职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科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职就业指导多是进行政策性的指导,缺乏深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就是帮助个人寻找适合其个性的职位”。其次,诚信就业教育不够。大学生违约现象已成为用人单位、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高职学生尤其如此。虽然学生违约有其客观原因:签约后出现了继续就学、报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等事先难以预料的变化等。但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责任仍不可推卸。最后,高职就业教育往往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教育,受这种教育取向的影响,学生也常参加名目繁多的取证培训,以增加自己就业竞争的筹码,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盲目追随社会潮流导向,却不考虑自身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不顾及以后的发展,这就颇令人担忧。另外,高职就业指导的内容也缺乏针对性。高职学生性格差异较大,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从而寻找到个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点。没有个性化的服务,就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实施科学的就业指导。
(三)高职就业指导的实施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常把职业选择当作个人就业时的临时事件,没有认识到人的职业选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仅是对毕业班学生就就业这一个环节进行指导,对非毕业生以及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等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就业指导缺少全程,没有全方位切人。其实,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是一个整体,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指导,否则将影响学生的发展。进人市场和社会化的就业工作强调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但目前的就业指导观念相对而言比较功利,它认为“就业指导就是毕业前教会学生找工作的技巧”,这淡化了就业指导在促进学校和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获得长期的职业发展却缺乏指导,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就业指导的特殊意义
(一)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落户我国时间很短,不过十年左右,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一度被学生、学校和社会误读和忽视。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认为只有在学有所成之后才能考虑职业问题;第二,高职院校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无法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适当运用职业生涯规划,以致不能为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三,就业指导体系本身发展尚未成熟,致使人们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由第三方提供的职业指导服务方式时还缺乏热情和主动性。但在高职院校中引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可引导学生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突破,从而不断丰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
(二)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纠正高职生职业目标定位的偏差
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时虽然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某种预期,但常常没考虑到个体的条件和未来发展,就业目标定位过高、过偏或者过于理想化。有些学生一味追求好单位、大城市和高收人,为了这些甚至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特长,不顾自身性格和职业兴趣;也有学生仅看重专业,对个体特质、潜能及爱好却视而不见;还有学生表现出职业目标的不确定。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则可使学生对其总体的职业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他们各.阶段的职业选择确立起一个很好的参照系,这就能让他们确立好职业目标,集中力量谋求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使学生把就业当成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不再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而以更长远的眼光,以平实、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和择业。
(三)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生提高就业能力
若要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较好地运用职业生涯规划,那就应该正视高职教育的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它看重的是职业技术和知识应用能力,具有职业性、技能型的特点;二是高职院校的生源参差不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三是高职教育的学制较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全部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应让每一个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学生都掌握一种思考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就业指导的全过程,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列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开展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这样就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在就业、择业时,就能少一分盲目,多一分自信和成功的把握。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
职业咨询是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学生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应利用现有的就业咨询、心理咨询机构或专门的兴趣活动团体对个体成员或团体成员进行专门的咨询,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团体咨询是心理咨询方法在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其中教师将具有类似问题或相同需求的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引导学生相互启发、讨论、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强调参与,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与助人意识。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充实就业指导的内容
高职院校应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专门的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传授给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策略。课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必修课程的形式开设,重点讲授职业生涯设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规划技巧,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学习;另一种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可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有机结合。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充实就业指导的实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应重视实践教育,利用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或实习等活动的机会,通过接触岗位,接受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与职业规范教育,帮助高职学生认识职业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科学的职业观,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下牢固的基础。它具体包括:
1.组织职业生涯测评活动。包括职业生涯成功方向测评和职业生涯成功标准测评。职业生涯成功方向测评用于测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意愿,协助策划职业发展方向,以更有效地发挥职业心理优势,有目的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成功标准测评是回答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价值观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真实的价值取向,以便更好地迈出职业生涯的下一步。
关键词:主题;规划设计;城市;发展趋势
森林公园,就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1 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森林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经过整合,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主题不突出
主题是森林公园灵魂,主题是森林公园的符号。主题往往是森林公园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升华。森林公园主题要与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配套吻合。森林公园主题要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相互补充。问题表现一,主题不明确,不明晰,主题雷同;问题表现二,主题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完全重叠,游览项目重叠;问题表现三,主题不符合现代游客的游览诉求。
1.2 特色不明显
特色是森林公园的生命力,特色是对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强化和升华。问题表现一,没有森林公园特色(绿色、自然、生态、野趣);问题表现二,缺少本森林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问题表现三,建设项目设置雷同;问题表现四;景点建设和建设项目风格缺泛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
1.3 旅游功能定位不明晰
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主要有: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问题表现一,不切实际的占全旅游功能,吃、住、行、游、娱、购占全,功能设置雷同;问题表现二,重视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功能,轻视科普功能;问题表现三,旅游功能与附近其他风景区重叠。
1.4 规范性问题
森林公园现有规程、规范、标准尚未形成体系化、专业化,导致规划设计的随意性较强,规划设计成果不规范。规划设计成果专业性不强,规划设计深度不一致,规划设计方案基本不考虑投资回报,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单位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和施工图设计,轻视详细规划,一是造成建设方案未能落实总体规划,二是浪费建设资金。
2 总体规划工作
从实际工作的步骤来看,森林公园规划工作分为资源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文件、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规划编制五个阶段。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该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游览、生产、服务等诸方面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地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的多种功能需求,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森林公园专项规划
3.1 森林公园景观系统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山峰、水流、林地等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采用特殊的设计方式,突出森林景观的优美。因此在进行森林景观规划时,首要的问题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林木植被资源,对现有林木进行合理地改造和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适应森林游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观。
3.2 森林公园游览系统
森林公园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配有适当规模的游戏设施,比如结合当地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特点开展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等项目,满足城镇居民的娱乐需求。当然也要考虑本地投入的资金多少,森林公园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并且可行的游憩项目,为森林公园带来最大效益。
4 森林公园道路交通系统
森林公园除了主要客源建立在便捷的外部交通联系外,其内部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森林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以及森林公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森林公园道路系统规划中,要考虑到游客游览道路的选线、走向和引导作用,开发符合大众的道路。还可以结合森林公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开发独具情调和特色的交通工具。以下是经过资料查询到的我国大部分森林公园规划中道路规划的要求:
1)主干道是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其宽度为5~7m,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次路是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区、景区的道路。宽度为3~5m,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宽度为1~3m,纵坡宜小于18%。
5 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系统
森林公园内的水、电、通信、燃气等布置,不得破坏、影响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的地带。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如经论证确有困难,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6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规划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医疗、导游标志等。休憩、服务性建筑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等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应服从景观需要,一般以不越过林木高度为宜,休憩服务性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宾馆、饭店,休、疗养院,游乐场等大型永久性建筑,必须建立在游览观光区的地带,不得破坏、影响景观。
7 发展趋势
7.1 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和功能
重点保护哪些风景资源,重点保护哪些脆弱环境,突出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中的哪些功能,弘扬森林文化中的哪部分文化。
7.2 强调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
让游客能够在森林公园内,体验到风景资源的“本底性、无人为干扰状态的本来面貌”。维护好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森林公园才能真正可持续性经营,才能真正突出野趣,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谐共处的场境。
7.3 提高便捷性和安全性
强调便捷性和安全性,是人性关怀的具体体现。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森林公园需要做到能够快进快出。
7.4 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在增强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现行条文规定和发展趋势,赋予总体规划更强的法律效力。
1、色彩要素
根据色彩学研究显示,色彩的合理使用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烘托园林主题意境必须对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和使用,这样才能够将人的情绪充分展现,让人在园林中获得轻松愉快的心情。在开展图案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要从方案设计、图案参考和景观道路铺装等不同的方面入手,并且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实现色彩与周围环境的浑然天成,实现和谐之美。一般情况下再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会选择中性色调进行设计,这样不会显得太沉闷,能够将道路两旁的景色特征展现,充分体现道路本身的载体功能,体现简介、美观的自然特征,将自然景观和设计完美融合,实现了各个区域划分和景观布置相连通的效果。
2、质感要素
在园林道路设计的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不同会对最终的设计产生整体性的不同影响,比如粗糙的路面设计本身能够给人一种沉稳的气质感受,能够将历史文化氛围充分展现,体现出一种质朴的气息和怀旧的风格。在地砖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两边路面的情况进行选择,石板路面能够展现精致的现代美感,充分展现出现代文明的特色。为了塑造不同的氛围,设计师在进行材料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事先做好调查,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最终的铺设材料和方案搭配等信息,这样才能够给游客提供不一样的内涵表达形式。
3、样式要素
设计者在对铺装的样式设计时,首先需要对空间的主题进行明确,将其作为引导点进行分析,选择与主题相吻合的图案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创新,融入新的元素,在最大程度上将游客的眼光吸引到园林中去,将铺装和景观完美融合,将园林打造成具备独特魅力的景观。为了塑造出鲜明活波的气氛,设计者要从点面结合和图案的设计等方面入手,在铺装设计中塑造出静谧的氛围,并且选择沉稳的直线型或者流线型进行层次感的突出。园林道路铺装设计必须对纹路规格合理选择,要根据场地的大小和宽敞度进行选择,在长度宽阔的地方不适宜采用密集的纹路进行装饰,在区域较窄的地方也不适宜采用尺度较大的纹路进行装饰。
4、边界要素
边界要素属于视觉形态要素范畴在园林景观铺设中广泛存在,是设计者需要重点把握的关键环节。通常情况下道路边界的界定与实际走向应由环境及设计需要决定,并不能让园林内所有地段都使用一种边界形式。设计者应当进行实地考察后确定下边界的走向与范围,选择最佳的形式让道路隐匿于自然景观中,既不显得突兀,又不显得拘谨寻求最平衡的状态。
二、园林景观铺装的装饰性设计方法
1、古典园林的道路景观铺装
在进行古典风格的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在道路铺装景观设计中选择原生态的景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的基本原则,为景观设计塑造良好的环境和生态循环,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尽量保持水土质量,提升系统的新陈代谢能力。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必须将古典因素和园林的主题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现代美与古典美的融合,做到和而不同。
2、城市公园的道路景观铺装
城市公园铺装设计工作必须具备独特的风格,在设计中要展现出现代特色。公园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会在闲暇的时间在公园放松身心,尤其是老年人经常去的地方,因此在保留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公园设计还应该统一协调规划,将空间功能版块相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并且将环境特点充分考虑在内,根据公园的实际特征选择最合适的设计类型对公园道路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体现出园林景观的特色和空间感,塑造出具备层次感的视觉效果以实现景观设计的整体层次美感,与此同时采取原装的辅助材料进行组合,营造出不同变化的组合方式突出园林设计的空间感和丰富性。
三、结语
关键词: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设计原则;路线组织;植物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燕子岭生态公园地处深圳市龙岗区坪山街道,位于坪山新区中部。坪山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迅速,公园休闲绿地稀缺,生态环境脆弱。为改善坪山新区的生态环境,并为区内居民提供休闲运动的场所,本项目具有实施的必要性。
1总体规划
1.1 功能定位
本公园的功能定位为市政公园,为园区居民及本地居民提供一个生活休闲和运动的好去处。
1.2 规划设计原则
1.2.1总体性原则——将燕子岭生态公园作为西部工业组团和坪山新区的绿化战略整体考虑,并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1.2.2 特色性原则——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生态特色。
1.2.3 保护性原则——充分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现有的生态人文景观。
1.2.4人性化原则——规划建设景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生存发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优良生态环境空间。
1.2.5 可行性原则——结合现状实际情况,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1.2.6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自然与人工、动态与静态、日间与夜间、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的时空可持续性。
1.2.7 安全性原则——公园道路选线与建设、游人观景平台、风景建筑及服务管理设施,应符合有关安全规定与规范,防止地质灾害发生。此外,三叉路口应设路标,预防森林火灾发生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等。
1.3总体规划布局
1.3.1规划理念——城市绿心
本规划方案全面分析用地现状后,提出的规划理念为“打造城市绿心”。用地位于坪山新区的中心地带,位置重要,建成之后可以辐射周边,服务整个区域。以绿地环境和人文环境改造为契机,促使城市环境不断对周边地区形成的辐射效应,绿心不断搏动,促使绿色持续增值,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地发展。(见图1)
图1
1.3.2 总体布局
通过对基地的现场踏勘,在尽量减少土方量开挖的情况下,根据对人流线路的分析,设置了六个公园入口。主入口位于用地的西南面,设置有主要的集会演艺广场及体现公园主题的园林构筑物等,公园管理处及人工湖位于主入口东侧,形成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妙画卷。次入口位于用地东北角,由于现状地形存在较大的高差,通过对地形的整治,利用现状的高差关系,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变化的入口,给人们提供不同的景观视觉效果。入口广场上设置的图腾柱,强化了入口的标志性。青清茶舍入口选址在一个乱掘地上,通过对周边山体以及场地的的整治,形成一个具有荷塘月色、幽静竹林的休闲活动场所,供游人休憩品茗之用。燕子湖利用现状鱼塘进行整治,增加驳岸及水榭等休闲设施,形成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垂钓之地。其余公园入口均结合周边环境及景观节点需要进行布置。
每个出入口、景点之间都以园路及登山道连接,增加了公园的可达性。在山体制高点或视线开阔区域设置亭、阁等休息场地和观景平台,形成景观节点,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丰富了游人的空间体验。(见图2)
图2
2道路、公园出入口及路线组织规划
2.1 规划原则
2.1.1 在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的已有市政道路与村道。
2.1.2 道路规划与公园地形、水体、植物、景点、公共服务管理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道路网络和体验风景景观。
2.1.3 道路的设置展示了燕子岭公园风景景观空间,体现了公园地形地貌特征。
2.1.4 道路的转折、衔接通畅,符合游人行为规律、符合安全规范。
2.2对外交通
基地北面有一条市政路,西南面有规划市政路,南面沿坪山河有一条村道。沿这些道路设置出入口,分散布置,方便游人从各个方向到达公园。
2.3 内部交通
公园内的道路均为人行登山道和园路,步行道的设置原则是:结合地形,充分利用现状拥有的景观资源,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开辟出真正属于游人的步行游览路线,使人在自然环境中畅游,领略不同的视觉景观。步行道宽度为1.5~2米,材料以花岗岩及青石板为主,配上少量的卵石、洗石米等,形式自然,与环境融为一体。
2.4停车场
根据燕子岭生态公园的可游览面积,在主次出入口等设置市内公交车停靠站及机动车停车场。停车方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即集中在北面次入口和南面主入口安排约200个停车位,在节假日人流量特别大、停车位饱和时,可允许部分车辆在路边停靠。
2.5竖向规划设计
竖向设计以保持现状地形为前提,在合理开发、减少对山体破坏的原则下进行设计。采用大范围自然粗犷,具体场地精致合理,注重细部刻画的方式,在保护现有完好植被、地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场地的要求进行设计。规划后做到步移景异,功能与景观并重,使人们体验到山体公园在不同高度时的景观效果和登山乐趣,将寓教于乐与健身锻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整个公园以燕子顶为主要制高点,以其他山脊形成主要园路的地形格局,尽量在园区内做到土方平衡,开敞与闭合相结合,保证地形的美观大方,流畅。
对于不可避免设置的挡土墙结合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美化。
3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
3.1植物景观规划原则
3.1.1 规划原则
严格保护现有植物资源,保护古树名木;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维护以森林景观为主的自然生态环境。
坚持乡土树种为本公园绿化树种主要种源,地带性植物类型优先的原则和植物多样性原则。
营造生态风景林,坚持生态效应与景观效应相结合的原则。
3.1.2树种规划
山体绿化体现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景观的森林景观,大部分地域采用3-5年生苗木。对现状主大叶相思和尾叶桉林为主的山体规划实施改造,采用大混交的方式恢复和建设生态风景林地;对主要景点和道路两旁重点美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游路植物景观;
3.1.3景观创造
利用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根据空间性质及功能,创造出不同性格的空间环境。通过植物的花、果、叶、干丰富景观,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丰富整个公园的色彩和时空变幻。同时,适当加大色彩丰富的香花型植物比重,并注重水边湿生植物和岩生植物景观的营造,创造出宜人的、生机盎然的植物景观。
3.2植物分区设计原则
3.2.1公园的绿化种植树种应选用乡土树种如:小叶榕、高山榕、橡胶榕、香樟、阴香、白兰、柠檬桉、龙柏、台湾相思等。
3.2.2为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效益,尽早实现环境美,进行适当的密植,并衣照季相变化,考虑树种的搭配,做到常绿与落叶相结喝,乔木与灌木相结合,观花与观叶相结合,形成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
3.2.3绿化种植应考虑到整体效果的统一和局部效果的特色,总体上绿地广铺地被植物(芒其、蟛蜞菊、马尼拉草),形成底色基调。应采用自然与整形的结合,疏密与密植相结合的方式,整体绿化简洁.活泼;
3.2.4绿化种植应采用群体与单体结合,平面和竖向结合,乔木和灌木结合,乔灌木和地被结合的多种形式,结构丰富,具有立体的绿化效果;
3.2.5绿化树种应考虑倒植物学特性和生态需要,考虑到环境绿化的季相,色彩变化,色彩上选择色叶,开花树种;树形上选择冠形规整的树种,以大乔木为主,适量种植小乔木和花灌木。
3.3树种选择的原则
3.3.1要基本为公园植被区自然规律;
3.3.2以乡土树种为主;
3.3.3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抗性城市工业排出的“三废”适应性强的树种,以及对土壤、气候、病虫害、噪音等不利因素适应性强的树种。
3.3.4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4公共服务管理设施规划
公园内的公用设施、游憩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和游路开辟等内容、数量、空间分布等,应考虑方便游人使用,为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的游人着想,让游人在公园内玩得开心,尽兴而归。
公园公用设施:公厕、园灯、公用电话、垃圾箱、饮水站、路标、导游牌、停车场等设施。生态停车场布置在主次两个出入口及青清茶舍处,采用植草砖,结合绿化种植形成生态停车场。园灯结合主次入口和服务管理用房布置,照明标准参照有关标准执行。垃圾箱采用垃圾分类,培养环保意识,沿主要游览步道每隔400-600米设置一个,在公园南面设置垃圾转运站,整个园区的垃圾统一收集到垃圾站进行压缩转运。
导游标识系统:为了帮助游客正确且安全地使用各项设施,必须完善指引标识、入口标识、照明标识、警告标识、道路标识,标识设计应结合文化内涵设计和环境艺术特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木质或石材材料,成为公园内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
厕所分布:公园的公厕主要分布在游人集中的区域和登山道旁,服务半径约为300米,蹲位数量按照游人容量的2%设置,管理用房及青清茶舍内亦有一定数量的蹲位供游人使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燕子岭生态公园在整个设计中本着尊重自然,归于自然的原则,充分体现出山体公园的特性及优势。现代化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关键词:木本园林植物;种类多样性;园林应用;佳木斯市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27-02
Abstract:The species and application of woody landscape plants in Jiamusi City were introduc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85 species of woody landscape plants belonging to 24 families and 57 genera.The number of Jiamusi woody landscape plants was very large. There were 41 kinds of plants trees,accounting for 48.24% of all species;41 shrub species,accounting for 48.24% of all species;3 kinds of vines,accounting for 3.53% of all species. Arbor and bush were widely used,however,lianas were lacked.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for urban greening of Jiamusi City.
Key words:Woody landscape plants;Species diversity;Garden application;Jiamusi City
园林木本植物是园林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绿化的主要植物群体[1],一个城市木本园林植物的应用直接影响着绿化水平的高低。目前对佳木斯市园林植物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个公园的调查分析,而全面系统地掌握全市公园木本植物资源的种类、应用现状等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2-4]。本文通过对佳木斯市木本园林植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对物种组成特点和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公园绿化、物种多样性规划与完善提供建议。
1 研究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选取佳木斯市具有代表性的园林绿地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木本植物种类、园林应用及生长状况等,同时采集标本,并拍摄照片,主要调查地点包括杏林湖公园、沿江公园、双拥公园、街心公园、西浦森林公园、胜利公园、水源山公园、西林公园。
2 结果与分析
2.1 佳木斯市木本园林植物组成 调查研究表明,佳木斯市公园木本地被植物共计85种(包括变型、变种及栽培品种),隶属24科57属。由表1可知,按各科所含种数分成4级,占首位的是单种科,其次是含2~4种的科,比例分别是41.67%、29.17%,含5~9种的科和超过9种以上的科较少,含种树最多的2个科是蔷薇科和木犀科,达31种。由此可见,佳木斯市园林木本植物小科和单种科较多,而大科相对较少。
2.2 佳木斯市木本园林植物生活型分析 生活型是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长期适应而具有的一定的形态外貌、结构和习性[5]。一般来说,在园林中生活型越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的丰富度越高。根据园林景观的特点,将木本植物划分为乔木、灌木、藤本。对佳木斯市木本园林植物的生活型进行分类统计,乔木植物有41种(隶属于16科29属),占所有种的48.24%;灌木植物共41种(隶属于12科25属),占所有种的48.24%;藤本植物3种(隶属于2科3属),占所有种的3.53%。
2.3 佳木斯市木本园林植物应用形式分析 园林植物的应用形式大致可分为基础型植被、骨干型植被和点缀型植被3类[6-7]。基础性植被指应用一些灌木或具有吸附能力的藤本植物来覆盖地面或墙面等。以小叶丁香、东北连翘、极东锦鸡儿等覆盖公园地面,以五叶地锦、山葡萄、南蛇藤等覆盖公园建筑物的墙面,美化的同时可以阻止墙面被晒。在佳木斯公园中,一些地方主要以种植乔灌木和灌木为绿篱植物,以较高大的乔木为辅。公园道路旁用辽东水蜡树、红丁香、暴马丁香、紫丁香等灌木来替代草坪。而珍珠梅、榆叶梅、毛樱桃、鸡树条荚o等基础性植被修剪不频繁,既能有效地提高佳木斯市园林植物的持续性,又节约了园林养护成本,有助于建设节约型的城市园林。
骨干型植被指的是以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相结合,具有一定高度、良好造型,于绿地中进行群植、组合种植,应用范围较广。该类型有助于道路规划,同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和夏季遮阴的效果。佳木斯市公园行道树选用了柳树、杨树和榆树等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经过自然演变已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易于成活。但仅采用当地树种,难免有些单调,所以适当选用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来丰富物种多样性[8],同时搭配小叶丁香、茶条槭、红瑞木、水腊和榆叶梅等作绿篱,起到组织交通或分割空间等作用。
点缀型植被指的是以木本地被植物种植于假山、湖水旁、草坪、林缘等处种植,起烘托、渲染气氛等作用。佳木斯公园绿地中常用榆叶梅、玫瑰、黄刺梅、金山绣线菊、珍珠梅等点缀、装饰假山,景观效果良好。而河湖两岸通过种植黑龙江杨、垂柳、榆树、中华金叶榆、垂榆等,丰富了河岸自然景观。
以上3种植被应用类型,在佳木斯市园林绿化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高大乔木为主要绿化树种,其下搭配灌木的绿化模式,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
3 结论
佳木斯市公园木本地被植物共计85种(包括变型、变种及栽培品种),隶属24科57属。调查研究表明,按各科所含种数分成4级,占首位的是单种科,其次是含2~4种的科,比例分别是41.67%、29.17%,含5~9种的科和超过9种以上的科较少,含种树最多的2个科是蔷薇科和木犀科,达31种。由于佳木斯市地处黑龙江东北部,气候较为寒冷,所以在植物的选择上更应该注重其生活型。木本地被植物在佳木斯市园林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而且改善了佳木斯市生态环境。通过调查研究佳木斯市公园绿地木本植物种类应用方式,可以节约佳木斯市木本植物资源、提高自然经济效益,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张鹤,周君.济南市木本园林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8-151.
[2]穆丹,梁英辉.佳木斯双拥公园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评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5):93-94.
[3]程海涛,刘方明,赵瑞艳,等.佳木斯市杏林湖公园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2,(1):78-79.
[4]刘睿颖,周克强.佳木斯市水源山公园植物群落结构探析[J].北方园艺,2014(10):68-70
[5]周秀珍,郭文增,项亚飞.石家庄市园林植物区系及生活型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12,27(2):174-179.
[6]田利颖.石家庄市城市绿地地被植物应用调查[J].中国园林,2008(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