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7:27: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医疗保健支出从1995年占GDP 3.7%上升到2007年的5.6%,2010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了“健康中国2020”方案,提出将在未来十年为所有中国居民提供基本的卫生保健,当年中国医疗保健成本即猛增到占GDP的13%。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政府对医疗保健事业的大规模投入拉动医疗保健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电子、半导体还有相关配套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在医疗保健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atabeans的统计,全球医疗电子支出每年增长15%,医疗应用的半导体消耗量每年增加11%。至2012年医疗电子用半导体产值将接近50亿美元,其中家用和便携市场增长速度最快,年复合成长率高达16%。辅助复健、治疗装置、监视/传感器与遥测装置等,已经成为家用电子医疗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电子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当我们手中拥有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但是与医疗保健相关的电子产品却屈指可数,正如飞思卡尔半导体销售和市场高级副总裁Henri Richard所说:“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家里最先进的医疗器件就是体重秤。这种情况应当予以改变。”
新的需求、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各种不同的先进技术被融合在一起实现医疗电子的创新。飞思卡尔半导体长期致力于传感器技术、MCU技术、RF技术等诸多先进技术研究与应用,这使其在当今复杂儿苛刻的医疗电子市场中,拥有先天优势。特别是医疗电子应用的MCU,不仅要求高集度和低功耗,而且还要承担起与各种技术、设备、接口互联互通的重任,应用在医疗电子的新型MCU器件被寄予厚望。
Kinetis K50微控制器为医疗电子测量和监测设定新标准
2011年3月份的K50微控制器系列为连续监测提供多种连接选项,并为便携式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和工业测试和测量设备等应用领域的可靠模拟信号处理提供集成测量引擎。K50系列内置ARM Cortex M4内核,采用64引脚封装,提供128 KB闪存,10K数量的起批价仅为3.58美元。
凭借Kinetis组合的可扩展性、软件的易用性以及模块化的硬件开发工具,K50系列在设计上带来了超凡的自由度。K50系列(包括K50、K51、K52和K53四个子系列,共40个设备)可与Kinetis产品组合中的200多个其他微控制器兼容。而且,庞大的软件生态系统使开发者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IDE/软件编译器。
K50系列独有的集成测量引擎允许对外部模拟信号进行可靠处理,且不需要昂贵的额外部件,从而降低了开发费用。集成了运算放大器和跨导放大器,且有高速16位模数转换器来转换和捕获信号,提供准确和及时的结果,这些使片上信号处理成为可能。
K50系列提供多个片上监控接口,包括以太网,集成的低功耗LCD控制器,电容式触摸传感模块,还支持众多的通信协议(usB、UART、SPI、I2C、I2S和或外部总线),为不断监测提供了多种连接选择。这种连接能力使工业和医疗应用能够不断监测、评估和控制系统变量。通过USB个人保健设备类和Continua连接库还可以实现医疗设备的通信。
K50系列的增强的监测和测量能力对医疗市场特别重要,因为医疗设备越来越多地向便携式过渡。由于K50系列能够缩短开发时间,增加功能性一都以极低功率运行,这使医疗设计人员能够迅速适应市场趋势,并提供最终用户期望的便携式且可联网的设备。
目前,Kinetis K50系列已纳入飞思卡尔的产品长期供货计划,保证至少15年的稳定供应。
尽管医疗设备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但相比庞大的需求,现有医疗设备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分布也不均匀,如何共享、如何实现快速响应,相关的技术可行性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状况也促使医疗设备向:系统更小、更经济、便携、可远程监控并保证性能指标这一方向发展。所以实现更小更经济的系统,同时保证系统的性能,是整个行业最终极的需求。
关思卡尔技术论坛
飞思卡尔技术论坛(FTF)旨在推动创新和协作,目前它已经成为嵌入式半导体行业开发商的年度大会。今年,飞思卡尔技术论坛中国站2011重返深圳,回到中国拥有众多高新科技企业的基地以及广大的工程技术精英的身边,并通过以下丰富环节令您率先一睹世界最新科技:
技术研讨会:探讨飞思卡尔及其合作伙伴的产品和技术,包括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电子,网络和支持技术五部分。
互动式技术展示:在FTF 2011中国的互动技术展区现场演示超过80个技术展台展示多种产品和技术。
培训和实践课程:长达100小时的最新技术培训和动手实践课程。
观众参与:由观众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参展商”。
主题演讲、媒体见面会:飞思卡尔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Rich Beyer先生;运动员、科学家、发明家和未来学家Hugh Herr先生将亲临深圳,交流分享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深入分析市场热点动态以及展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并与媒体分享更多资讯。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我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以服务设计的视角审视公共服务,通过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背景研究和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引入服务设计思维,发掘服务设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可介入点,对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在社会性课题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服务设计 公共服务 市场化 用户体验
1.服务设计思维
服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直存在而且必不可少的,从社会公共服务到私人定制化服务,都是我们与社会交流的媒介,而这些媒介后连接的是一个经过科学方法研究并验证的完整的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就是服务设计的过程。相应的,这个服务体系所带来的收益增长就是服务设计在这项服务里产生的价值。如同有两家售价和品质相同的咖啡店,服务设计就是顾客选择走进其中一家店的理由。服务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设计领域,其宗旨在于通过整合有形、无形的媒介,创立完整缜密的服务经历,其本质是一种应用多种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性设计思维。
近20年来,服务设计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附加在传统的物资交换型产品市场中形成了“产品+服务”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兴起主要是源于社会形式和群众心理的变化。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市场同质化使传统的产品交易市场日渐饱和,经营者需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获得竞争力和价值。同时,技术为服务领域的细分和新服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物质需求和情感诉求,使服务的过程聚焦在顾客上。正是这些社会性变革为服务经济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服务设计是一个具有整合性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吸取了社会学、心理学和设计学科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形成一套独特的设计流程。服务设计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视觉化、程式化、细致化,使被设计的系统清晰并可被评估。(如图1)首先。设计者需要了解服务方和被服务方的需求和背景。在服务方的角度,需要了解他们现阶段的运营情况,包括人力资源、物资供应、合作伙伴、市场趋势和相关的技术支持等;关于被服务方,设计者则需要了解他们的种族文化、社会态度、政治与经济和时代潮流等需求背景。同时,服务设计提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和持续创新的思维,除了在服务系统建构的过程中体现之外,设计者需要向服务方传达这种理念,使服务系统可以高质量地运行。并且,设计范围要覆盖被服务方在服务流程中的全部接触点以使整个服务过程的质量都得以优化。此外,在系统构建的进程中,设计者可以邀请服务双方共同参与并且提出想法,使用户参与到设计过程是服务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服务设计输出的产物是针对服务传递过程设计的系统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形式。
服务设计为服务双方建立新的关联方式,为提供服务者和服务接受者创造共同价值。服务方通过优化经营策略和获得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创造有效且高效的工作方式,使员工的满意度增加并且提高收益。被服务方可以在每个接触点都获得满意的服务质量和愉快的用户体验,从而形成品牌信任,并且通过信息反馈进一步促进服务的提升。稳定有效的服务系统在服务双方的共同运作下可以保持一种有条不紊并且不断优化的状态,形成双赢局面。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趋势
公共服务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公民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医疗、教育、司法和交通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公共服务。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各国的公共服务均由政府提供,随着西方国家的政治改革,市场化机制被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打破了传统的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局面。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政府是“全能政府”,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事务全部由政府包办,呈现一种超负荷的运转状态。近30年来,我国一直着重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但由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社会保障跟不上等原因,我国的公共服务与其他各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种情况下,群众的不满也随之而来,公共服务的落后成为掣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时代的社会性变革为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多方面的社会性因素都将解决方案指向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经济模式在各个行业都有所涉及,人们开始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新鲜服务。例如,传统的出行,我们只能依赖于政府管辖的公共交通,但现在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出行服务机构,一站式解决旅途中的衣食住行,并且在交流过程中,用户感受到被关心与受尊重等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传统的公共服务中不能提供的。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进步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远程服务、预约服务等都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同时,政府减少对公共服务领域的介入也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了基础,私有化、合同出租、公私合作和引入竞争等方式普遍应用于能源、医疗和交通等领域。此外,随着基础服务的完善与满足,群众对于服务的体验越来越重视,个人权利维护意识增强,这就要求公共服务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而市场化的竞争模式则是促使服务水平提升的最佳解决方案。
时至今日,我国在医疗、教育和交通等领域都一定程度推行了市场化的服务模式,形成了竞争性的公共服务市场。以医疗领域为例,根据《reMED 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互联网+医疗”自2014年起开始爆发性增长,在BATE/联网巨头的主导参与下,医疗O2O、远程医疗与软硬件结合健康管理类服务层出不穷,仅2014年就完成医疗并购总计138起,总披露金额63.56亿美元。同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为医疗服务的不断优化提供了基本的保障。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文中已明确指出,将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取消多点执业地点地域和数量的限制以及两道审批程序。医生不再只是依附于医院,而是作为个体医疗资源,这种个体化、市场化的医患生态是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群众的就医需求面临着多样化解决方案和医疗服务,甚至一些潜在的服务需求被挖掘出来,这就形成了具有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市场。
但是,与其他服务市场相比,公共服务市场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首先,服务组织的制度和性质对服务的形态有重要影响。由于政党和政策的变革,部分民生需求对应的服务机构隶属于其他社会监督控制部门,而解决民生需求的服务在机构中不被重视,这就造成了群众的不便和不满。警务系统中的户政服务就是常见的例子。其次,服务资源的配备也是影响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以北京市出入境管理服务为例,2007年北京在不同区的八个公安分局增设了公民出入境申请受理点,使原集中于北京出入境服务大厅的人流量减少了很多,工作人员的服务流程也从容很多,民众的服务体验也得到了改善。此外,公共服务可能出现人权问题。人权因素是其他服务领域涉及较少的因素,因其背后所涉及文化根源和政治根源较深,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此问题也有较大差异。一般人权问题在教育、医疗和司法等公共服务领域常有涉及。最后,公共服务的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也是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过程中不可全少的一环。长期以来,公共服务的工作人员一直扮演着公共部门行政人员的角色,在服务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这与市场化的服务流程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发生冲突,如何进行观念转变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互联网时代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形势。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固定行政模式,我国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入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且学习其他国家的市场化经验,使我国的公共服务市场能够以高效的运作方式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3.服务设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公共服务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政府的参与,同时又面向大众的市场,所以公共服务流程中同时包括政府、服务工作人员、私有化负责人和被服务方等多种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尤为复杂。服务设计运用设计的方法,使服务流程所涉及到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清晰化,提出创新性的服务方案,建立以被服务方为中心服务系统,优化服务流程和系统的运作方式。
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浪潮中,很多地区和国家已经率先将服务设计应用到了公共服务的系统中,建立新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设计者们通过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度研究,同时邀请从业人员和用户参与到设计中,共同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服务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设计实践诠释了设计者如何在社会性问题中发挥作用以及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设计实践活动。
案例:荷兰经济部的服务系统优化
荷兰经济部(NL Agency)是荷兰的经济部门,负责执行政府在社会创新和国际商业合作工作E的政策,是企业、知识团体与政府单位之间在沟通、财政和业务合作等行政事务上的沟通桥梁。在经济部建立之初,各部门是根据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来进行划分,而不是从被服务方的角度来建立。想要在环境的改变下保持持续的竞争力而生存下去,经济部面临着必须重新评估组织结构并且与客户们建立良好关系的挑战。
完成这项任务的设计者是Design Thinkers团队,他们进行了顾客旅程实验,帮助经济部从顾客的角度审视自身服务的问题。他们列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名单,以被服务的顾客为中心,画出每个利益相关者的位置和他们之间的关联和互相之间的影响。通过洞察,设计者们发现经济部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并非始终将顾客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上,即没有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然后,他们建立了一个用户角色(Persona),这个用户角色是一个虚拟的典型用户,他们为这个角色设定了要达到的目标和要进行的动作。在模拟这个用户被服务的过程中,对每个服务接触点进行量化评价,将评分较低的项目记录在卡片上,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发现重复冗杂的表格填写使客户感到困惑和懊恼。接着,设计者邀请了经济部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客户共同参与了设计的过程,一起找出具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建立服务解决方案蓝图。荷兰经济部增加推行了线上服务,客户可以预先在线上提交基本信息,并且经济部对自身部门进行优化精简,减少了客户在业务办理过程中的程序和时间,也缓解了自身的人员压力。荷兰经济部通过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研究的结果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保有良好的服务性。
案例:台北户政服务设计
在台湾地区的民政服务概念系统中,“户政”的意义是每个人生命现象的记录,出生、结婚、迁徙、死亡等,均与户政密切相关。户政保存的数据可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依据,得以了解人口结构、制定人口政策。
研究者以大安区户政事务所为观察点,从环境设施、设备及界面和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洞察,并绘制顾客的服务流程图,从中找出服务的问题所在,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首先,户政服务是由警务系统中独立出来的,群众在事务办理过程中仍然带有心理压迫感。宽敞现代的业务大厅和现代化设备可以使服务面貌更加平民化、日常化,消除客户的心理隔阂。其次,智能化、信息化的功能实现是政务服务流程改进的关键因素。电子化政务信息的处理技术简化了业务办理的手续,缩短了民众办理业务的时间。再次,传统的户政办理都未“分件办理”,顾客必须辗转经过多个办理点才能获得完整的办理手续,这样分件办理的方式增加了顾客的停留时间。改革后的服务流程将分件处理的流水线变成了综合性的“功能岛”,顾客可以在单个窗口完成整个业务的流程,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最后,在空间分布上,户政部门降低了服务柜台,形成开放型的对谈空间,营造一种亲和的状态。通过这一个方面的优化,民众对于台北户政系统的服务满意度有大幅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也更加轻松方便。
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在公共服务系统的重构和优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公共服务系统复杂的人员结构和关系时,可以使用利益相关者地图(如图2)来分析系统中各个角色的关系并且重新审视他们的位置。在用户研究的过程,我们可以使用期望地图、影子观察、用户角色和用户旅程地图等方式来分析用户在服务流程的各个接触点中的情感体验并且发掘真正的用户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邀请服务从业者和被服务者共同参与,这样可以使产出的服务在互动上更为顺畅。最后,根据对服务双方的了解和市场的形式,设计者可以建立服务蓝图,包括有形的服务和无形的服务,通过人员、环境、产品等多个媒介共同优化服务流程。
关键词:家庭网络;蓝牙;智能监控;通信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都在推动着网络走向家庭,走向人们的生活。“家庭网络(Home Networking)”的概念也自然而然地产生并形成一种趋势。家庭网络(Home Network)指的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家庭信息化平台,是在家庭范围内实现信息设备、通信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自动化设备、照明设备、保安(监控)装置及水电气热表设备、家庭求助报警等设备互连和管理,以及数据和多媒体信息共享的系统。家庭网络系统构成了智能化家庭设备系统,提高了家庭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品质,是数字化家庭的发展方向。
一、家庭网络实现技术方案
(一)X-10电力线技术
相对于其他有线技术,X-10电力线技术不需要用户购置新的传输线路而直接使用房间内既有的供电端口来连接计算机和其它信息家电设备。
X-10是一种通过标准交流电力线路进行远程控制和通信的通信协议。利用电力线缆未使用的带宽传递数据,即在电力线路带宽的低频部分(50-60Hz)用于供电的同时,利用其高频部分(>1MHz)进行数据传输。家庭电脑或其他家电设备插接在邻近的电源端口上;打印机或其他设备可以通过与其连接的PC实现共享。这样,可通过“电力”局域网共享调制解调器的方式来实现互联网接入。
但是,电力线路反映速度慢(60Hz供电系统中,传送一个指令需0.883s)、网络的噪声干扰较大,传输速率较低(一般在50Kbps到350Kbps,最大传输速率不超过1Mbps)。因此,电力线路不适用于高数据速率的应用,通常认为这一技术不适于家庭网络的实现。
(二)HomeRF技术
家庭射频(HomeRF)技术是无绳电话技术(DECT)和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无线局域网IEEE802.11采用CSMA/CA(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方式,特别适合于数据业务;而DECT使用TDMA(时分多路复用)方式,特别适合于话音通信,将二者进行融合构成家庭射频使用的共享无线应用协议(SWAP)。
SWAP使用TDMA+CSMA/CA方式,适合话音和数据业务,并且特地为家庭小型网络进行了优化。HomeRF工作于2.4GHzISM频段,采用数字跳频扩频技术,支持TDMA业务和CSMA/CA业务,TDMA用于传送交互式话音和其它时间敏感性业务,而CSMA/CA用于传送高速分组数据
HomeRF技术特征如下:
1.每个网络最高可达127个设备;
2.使用ISM频段的2.4GHz波段的无线电波,采用跳频(FH)扩频,每秒50跳;
3.与TCP/IP网络协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支持广播、多点传送和分组,48位IP地址,允许同一区域的多个网络并行操作;
4.基于32kb/s的ADPCM和DECT呼叫处理;
5.采用Blowfish加密算法,提供基本的和增强性两种保密级别;
6.数据压缩:采用LZRW3-A算法 ;
7.简化了物理层协议,降低设备费用;
HomeRF虽然采用跳频扩频技术,但它的跳频频率是每秒50Hops,远小于每秒1600Hops的蓝牙抗干扰性和安全性不如蓝牙。HomeRF技术的实现形式主要是PC卡,成本高于可以模块化的蓝牙。
(三)蓝牙(Bluetooth)技术
Bluetooth技术致力于在10米到100米的空间内使所有支持该技术的移动或非移动设备可以方便地建立网络联系、进行话音和数据通信。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用蓝牙无线方式动态地连接成一个微微网(Piconet),多个Piconet之间也可以互连形成分布网(Scatternet)。
二、蓝牙技术在家庭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一)家庭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家庭网络系统将有线通信技术(PSTN、INTERNET)、计算机和蓝牙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组成家庭网络系统,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以下功能:
1.智能家庭安防。实现家庭的防火、防盗和防煤气泄漏;
2.智能家庭仪表。通过蓝牙设备和计算机实现对水表、电表和煤气表的远程抄表;
3.智能家电。通过Internet、电话线接口,实现信息交换和远程控制;
整个系统由蓝牙模块、MCU、传感器网络和家庭计算机等组成,如图一所示。上层系统由家庭计算机机、串口通信、ATmega16L单片机和蓝牙模块等组成。下层系统由蓝牙模块、ATmega16L单片机、模数转换器(ADC812)和传感器组等组成。传感器组包括数字量传感器和模拟量传感器,模拟量传感器后带有信号调理电路。蓝牙传感网络使数据采集和家庭网络监控灵活方便,摆脱了布线系统的束缚。图一中所示的紧急开关供主人在室内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系统可以通过电话线或互联网与外界连接。
传感网络,用于实现家庭安防和三表抄表功能。家庭安防报警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通过安装门磁、窗磁、红外线探测实现非法侵入报警,也可以配置摄像头进行实时环境监控;二是通过探头感应装置实现火警、煤气泄漏报警;三是通过紧急按钮实现紧急求助和医疗求救。用户通过远端电话和计算机,可以实现家居的防盗监视。通过Internet或电话控制家里电器的控制并获得其运行信息。
(二)家庭网络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分上层系统软件部分和下层系统软件两部分,为了避免同频干扰的问题,整个系统采用分时复用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把上层系统与任一下层系统之间的通信采用时分的方式分开,上层系统通过扫描的方式与各下层系统进行点对点通信。上层系统接收到监控命令后,通过蓝牙无线通讯方式向下层系统发送命令并开始巡检。巡检内容包括抄表数据和家里电器运行控制命令和安防报警等数据。下层系统收到上层系统发来的命令,读取传感器数据,校验数据并发送给上层系统。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比较X-10技术、HomeRF技术和蓝牙(Bluetooth)技术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利用蓝牙技术组网适合家庭网络的实现。基于蓝牙通信技术的远程家庭网络控制系统的实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网络系统。蓝牙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数据采集和家庭安防监控灵活方便,摆脱了布线系统的束缚,蓝牙的跳频技术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具有具有技术复杂度低、同步支持语音和数据业务、安全性好、移动性好、建设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在具有蓝牙功能的家庭设备间的内部构建网络以实现无线通信,对外实现以太网接入,实现对智能家居系统的本地集中控制和远程控制。基于蓝牙技术的家庭网络的实现极大的提高了传统家居系统的人性化、自动化水平,最终改变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饶文碧,周剑波,张露.智能家居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J].软件导刊,2008.
挟云计算的力量,移动互联网正冲击着很多传统产业,并为新型产业提供了开阔的平台。全新的连接和通信方式仿佛一夜之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实际而新颖的商业模式和业务运转模式。信息、沟通、计算,这些人类社会千百年来赖以凝聚成形的元素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物尽其用”,释放了千万倍的能量,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活力与商业机会。
“过去5年间,iPhone是全世界最热门、最受关注的消费电子产品,没有之一”,美国知名IT网站eWeek的发现极好地印证了全球市场的对移动互联网科技的消费热情。在传统行业,以iPhone、iPad为代表的新型移动终端支持着企业高管、医疗工作者、酒店和机场的管理人员等移动工作者通过移动互联网得心应手地进行移动办公,随时随地发出指令,跟进工作项目,会见客户,远程操作以及视频会议。随手可得的信息和团队协作支持他们及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而在高度灵活的创意型产业,追求最大程度自由的设计师、艺术家、音乐创作人、自由撰稿人、产品销售员、分析师、创业者等人群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了全面的支持,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经济模式的灵活使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倚重IT系统带来的效率和创新。CIO们在承受企业内部压力的同时,也随时面临全新技术手段所带来的变化与挑战。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 就是目前最受瞩目的IT应用趋势之一。BYOD,即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其优势在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企业IT成本和投入。这些设备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源自个人创新行为的BYOD模式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创造能力,因此被企业日渐认可,有行业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有78.9%的企业允许员工使用个人移动设备进行工作,比亚太区的整体水平高出了8个百分点。不过从目前来看,BYOD所涉及的移动设备多是员工个人的消费级移动终端,这为企业的IT系统管理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并埋下安全隐患。
员工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越多,企业越需要鼓励和支持创新行为。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BYOD与企业IT系统的整合成为当下不容忽略的大事。然而在实践中,BYOD怎样为企业带来更多附加价值而不是更多麻烦和安全隐患?如何将员工个人移动设备的生产力整合到企业IT系统中?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BYOD移动智能设备中,苹果系列产品的比例占据了头把交椅。2012年苹果公司第二财季报告指出,仅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区iPhone销量同比增长四倍,创历史新高,iPad的需求表现强劲,Mac的销售量也同比增长了60%;而苹果操作系统与企业主流采用的Windows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就给期望借助BYOD这一趋势的企业带来了系统兼容的重大难题。针对这一市场趋势,为了解决苹果系列产品与企业IT系统的安全和兼容性问题,我们特意找出了最新一代的Parallels Desktop 7 for Mac虚拟化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借此帮大家解决苹果兼容性困扰。
专为苹果Mac量身打造的Parallels Desktop 7 for Mac是业界目前最快、最直观的Mac桌面虚拟化系统,综合排名全球第一。Parallels Desktop 7 for Mac无需重启电脑就能在Mac上同时运行Windows与Mac的应用程序,支持用户在办公环境中无缝集成周边办公设备,打造基于Mac的企业级工作体系,一键切换,方便快捷。
Parallels是全球范围内为企业用户与消费者用户提供最佳桌面虚拟化方案的领先供应商,目前其桌面虚拟化产品装机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万台,是全球排名第一的Mac虚拟化软件。延续Parallels的种种技术优势,Parallels Desktop 7 for Mac引进了90多项增强功能,支持用户在Mac上运行多个OS X Mountain Lion或Windows各个版本系统及其应用程序。用户还可以轻松访问其他Parallels产品创建的虚拟机,及导入第三方软件创建的虚拟机,移动性与虚拟性的完美结合确保办公人群基于Mac的应用更加高效。
我们之所以会在众多虚拟化解决方案中,向企业用户推荐这款Parallels Desktop 7 for Mac,更主要是看重了其所拥有的几大特性,它们在实践中表现尤为突出。
1、无缝切换:Parallels Desktop 7 for Mac支持用户在Windows与Mac应用程序之间自由切换,共享iSight与FaceTime HD摄像头,并支持用户随时随地通过iPad、iPhone 或 iPod touch等移动终端访问Mac或Windows应用程序、文档、Flash 音频与视频,确保用户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移动应用。以Parallels Desktop 7 for Mac为“灵魂”打造基于苹果产品的强大而灵活的IT系统,将帮助企业和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BYOD的创造力和协作性。
2、直观便捷:Parallels Desktop 7 for Mac支持 OS X Mountain Lion的各项功能,例如 Launchpad、全屏以及 Mission Control,亦可用于Windows 应用程序,全新的 Parallels 向导令设定更加简单,且具备苹果风格的帮助系统和文档,友好的界面方便用户“所见即所得”。
3、快速高效:在速度和性能方面,除了对一般应用程序的无碍支持,Parallels Desktop 7 for Mac更是前所未有地提升了对3D和图形密集应用程序以及音频软件的支持,可为图形密集程序设定高达1GB的显存,帮助用户无忧畅享Mac的高端性能与Windows系统的丰富功能。
正如天加空调执行总裁郝然所说,如果天加只做传统的普通空气调节系统,像酒店、商场、购物中心的中央空调等,那么很难挡得住低迷的市场趋势。但是天加将大量的资源投入研发电子厂房、医院手术室、制药等高技术空气洁净领域,从某种程度而言,受到宏观经济下滑的影响变小了许多。
纵观2015年中央空调行业,即使是在并不景气的大环境之下,天加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新天加·新净界”——2015年天加中央空调新产品全国巡演正式拉开序幕,在如此环境中,各主机厂家纷纷节衣缩食、开源节流,天加却逆流而上,携手渠道经销商让他们重拾市场信心。
东渡日本取经
2015年初,天加日本研究所正式落成。天加空调总裁蒋立、执行总裁郝然以及来自国内的顶级行业专家、经销商、媒体代表等40多人齐聚大阪见证研究所的落成。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中国中央空调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在境外设立的研究所,大阪研究所的正式落成标志着天加空调从此翻开历史的新一页篇章。在不远的将来,天加的这一创举势必将影响并引领着中国中央空调的产业格局和市场变化。
据了解,天加日本研究所是一支拥有10多名日籍专家的精锐技术团队,专门从事多联机、热泵热水器、低温冷冻机、热本主机、空气净化器及相关技术的先行研究。未来,天加的中国籍技术研发人员将花去1/3的工作时间在日本研究所与日籍专家一起共同开发高效、高性能以及高可靠性的产品,而天加日本研究所也将作为日本企业OEM以及日本企业技术合作的窗口。
天加空调率行业之先,战略性规划新常态下的中国中央空调市场,从自身实力出发,着眼于国际视野,这是一个具有大格局思路的企业所应有的能力。随着日本研究所的建成,天加空调将通过在技术以及品质层面的严苛要求,势必在新一轮的市场发展中拔得头筹,夺得先机。
到目前为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天加公司拥有南京、天津、广州、吉隆坡等多个生产基地,产品线涵盖了离心机、螺杆机、模块机、水源热泵机、管道机、多联机、组合式空气处理机、风机盘管等多个系列。研究所落成之后,届时,天加将形成从氟系统到水系统,从末端到多联机再到离心机,从中国市场到全球化布局的战略部署。
企业是时代的企业,求变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天加空调以其无垠的视野和宏大的布局践行着其产业理想,以其无声胜有声的默默耕耘影响并改变着产业格局。
毫无疑问,天加日本研究所的落成意义非凡,这也会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凸显。这种大格局、大思路也再次贯彻了天加空调“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企业精神,天加凭借业内领先的空调以及洁净技术技术研发实力,打造“天加质量=日本制造”的高端技术水平,最终迈步冲向世界。
与巨头UTC纵横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天加这两年的种种作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句古训。何以谋全局,何以谋大势?正如围棋对弈中,谁执先手要讲究布局,讲究布“势”,以摧枯拉朽不可阻挡之势压倒对手。天加之势,在于精进和变新,在于积累和规划,以自身之变应对市场之变。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而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常态,经济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仍将维持巨额的增量,同时产业结构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种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中央空调市场如何蓄力反弹,如何实现新一轮的大发展,成为每个中央空调企业近年来一直在思索求变的问题。
2015年4月,天加正式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意向。UTC是美国著名的航空航天及建筑工业系统产品和服务供应商,UTC将为天加提供世界最先进的大型冷水机组技术,并建立OEM合作关系。双方还将共同挖掘相关科技应用领域的合作,包括低温发电技术等。
显然,这与2014年坊间的传闻并不完全吻合。早些时候,业内曾传出天加将被国际空调巨头收购的消息,如今谣言早已不攻自破。不过从产品端来看,天加在末端产品领域的强势多少略显单一,而且末端领域的竞争强度不亚于主机产品。在大型冷水机组、低温发电技术等领域加强与国际巨头的合作,无疑是天加丰富产品线、布局市场的重要基础。最终,通过与国际顶尖公司的联合,天加势必会在冷水机组方面有重点突破,比如说离心机组,产品线的横向多元化发展将也会大大提升天加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五年质量精进
如果一家大企业没有5年、10年的长远眼光,没有沉心静气、踏实苦干的韧劲,没有完整系统地产品线为支撑,那么,这家企业终究只能是市场中的匆匆过客,连雪鸿泥爪都不会留下。
2011年,天加正式启动质量精进计划。
长期以来,国内中央空调产品品质实在不敢恭维,其中不乏国内一些著名的空调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开化,大型民族中央空调企业迅速崛起,在核心技术的研发、车间的流程化管理、产品品质的检测等多个方面突飞猛进。其实放眼国内企业,能够真正地将研发、管理、品质等指标提升到优秀标准,也只有那么几家而已,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处于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诚然,传统家电品牌的强势在于全面的全能,在于恐怖的渠道统治力,在于产品线的齐备,天加则在特定的领域有着不容置疑的王者地位,比如末端产品,比如在医疗净化领域。天加已凭借一己之力,夺得与它们分庭抗礼的优待。
不过现阶段,天加仍然在努力革新。任何一个企业革新都要经历一段阵痛,技术的革新、生产设备的换代、人才的储备等诸多方面能否跟得上革新的需求。在质量精进计划的大背景下,天加TIMS变频多联机研发之路开启。变频多联机,谁都可以做?但未必都做得好,天加用实践宣告行业。经过四年多时间的苦心研发,TIMS多联机正式下线。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之下,仍然能够坚守产品质量的底线,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在实际行动上做得到。情况往往总是这样的:某款产品在国外按照全流程标准化生产,一旦到了国内则是能省则省,能减则减,经过中国特色之后,结果自然就成了“四不像”。
然而,天加在日本技术团队的带领之下,定然以严谨敦实的态度对待每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把技术归还技术,把产品归还产品,把市场归还市场。5年精进计划,任何时候对于产品的品质都不能够松懈,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之下,作为传统工业产品的中央空调在未来某一时间点,未必不会成为像苹果那样最终以产品的个性化体验为主力卖点。
国产品牌四大家
据《中央空调市场》2014年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中央空调市场实现总体销量690亿元,相比2013年的销量增长幅度约为8.5%,低于2013年的14.6%的增速。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政府反腐力度的加大、房地产市场的跌宕起伏等众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中国中央空调市场的后续发展。
显然的是,进入2015年以来,中国中央空调市场业已进入同经济发展一般的新常态,而新的市场格局也在簇生着品牌不断向前。国产品牌在近几年市场上的迅猛发力,也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四大天王”的格局——格力、美的、海尔、天加,并且其成长之快和迅猛令传统强势的欧美系和日系品牌已然感觉到摇晃不定的市场地位。
天加空调自成立以来,一步一步踏实前行,从2004年的4亿多元到2014年的22亿元,经历多年的风雨磨练,天加空调已经从一颗小树苗成长为一株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一家企业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才能在百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站稳脚跟。
时至今日,天加空调凭借其强大的市场知名度和专业的系统解决方案,受到甲方客户的一致认可。如今项目遍布国内外,如各类市政建筑、会展中心、火车站等大中型公共建筑以及写字楼、酒店、高级别墅等城市建筑、医疗洁净室等洁净技术要求极高的专业场地。
不仅如此,近两年间,天加长谋远虑将变频多联机、离心机、低温发电机组等产品纳入麾下,这也是一家大型企业应有的战略规划。2015年,是天加中央空调开启全球化布局的新的一年,闪耀莫斯科制冷展、日本研究所开幕、与联合技术公司(UTC)全球战略合作意向,使得天加迈出了更加坚实稳健的步伐。
目前,天加在中国空气处理机组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微电子行业、医院手术室、生物制药等专业领域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中国地铁最大的中央空调供应商等等,这些足以体现天加在洁净技术专业领域的不俗成就。
南京工厂
1999年建立,2011年迁至新厂区,占地面积17万m2,建筑面积9万m2。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正式生产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螺杆式机组、新风机组、风冷冷热水机组等。
天津工厂
2002年,在天津设立了第二个空调生产基地——天津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热回收机组等。工厂建筑面积7 500 m2,2002年正式投产。
广州工厂
2010年,在广州设立了第三个生产基地——广州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热回收机组、水冷柜机、直膨净化机组等。工厂建筑面积7 000 m2,2010年正式投产。
马来西亚工厂
2007年,天加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成立天加福美克公司,并在马来西亚设置工厂,主要生产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和风机盘管等机组。工厂建筑面积5 000 m2,2008年正式投产。
离心降膜式冷水机组
采用降膜式蒸发器,设置经济器2级压缩,引射泵回油系统;
达到1级能效的同时,保证系统的稳定;
内置油冷却器、PID控制功能、多重防喘振功能;
拥有智能的控制和完善的保护功能。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可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多种功能段组合,广泛应用于个各种场合;
专利结构,漏风率低,模块化设计,内部平整,适用于净化场合;
专业选型软件,牢固的结构设计,杜绝冷桥和生锈;
底座自带调整水平装置,保证箱体无缝拼接。
TIMS多联机系列
压缩机喷气增焓技术,大幅度提升低温环境下的制热能力;
TCC除霜技术,制热除霜可同时;
低温强热高能效机组,-15 ℃制热无衰减;
模块间轮换后备运转,机组寿命更长;
独立控制、集中控制及远程网络控制等多种控制方式,智能又方便。
风冷管道式空调机组
五大系列,具有近多种型号规格,品种齐全;
电子膨胀阀节流,控制逻辑全新优化,运行更可靠;
专业化工业设计,外形美观大方;运行宁静,安装灵活方便,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
“天韵”系列风冷螺杆式冷(热)水机组
最多可8台机组联控,国际名牌高效压缩机、倒M型开窗型风侧换热器、并联式四通换向阀;
国际品牌内螺纹水侧换热器为天韵系列定位于高端品质;
独特的外置油冷却技术、双过热度控制;
智能化除霜等为天韵系列机组锦上添花。
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
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是在天加专利迷宫式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多种高效能量回收器,专为需要新风的场所量身设计的系列节能产品;
其中有热回收新风机组系列、转轮式热回收系列、板式热回收系列和中间热媒热回收系列;
可广泛应用于需要新风的各种场所。
医用空调机组
针对医院洁净手术室这种特殊环境要求的场所;
本机组在设计上采取了全面的措施对细菌进行控制,消除细菌繁殖的可能性;
完全符合手术室洁净度、环境控制的要求。
屋顶式风冷空调机组
整体式设计,无需连接铜管,不占用有效空间;
采用高效涡旋压缩机,运行平稳、宁静;
工业化设计、美观大方。
中国绿色装饰材料产业园
选用天加“天韵”风冷螺杆式冷(热)水机组12台,400多台风盘和16台新风机组。
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
新建地下车站全部采用天加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总风量达到2 060 000m3/h。
.jpg从设计前的技术沟通到供货后的安装调试、产品维护,天加均提供全五星的优质服务。
武汉琴台大剧院
项目共采用空气处理机组55台、风机盘管557台、热回收型新风机组2台、除湿机12台、恒温恒湿机组1台。
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园
项目选用产品包括组空式空气处理机组、风机盘管以及吊柜等。
常州国际医疗器械城
项目A1馆、A2馆选用天加空调空气处理机组92台,风机盘管约200台。
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
项目选用天加空气处理机组TAD系列以及卡式风机盘管TKM系列。
浙江商会大厦
项目采用天加空调的风机盘管、组合式转轮热回收机组等产品3 000多台。
南京朗诗保利麓院
项目选用天加热回收机组,天加为朗诗打造绿色节能建筑,是天加中央空调进入高端优质的房地产住宅项目的一个标志。
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选用天加水冷螺杆冷水机组和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泰凌医药(江苏)有限公司
项目选用天加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外高桥喜来登酒店
项目选用天加2 500台风机盘管。
IHC健康城一期、二期
项目选用天加满液式水冷螺杆冷水机组、环保型风冷冷热水机组、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组等。
宜兴热电项目
项目选用天加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选用多台组合式空调机组、吊顶空气处理机组以及风机盘管。
关键词:视频监控;传感器;DsP;FPGA
对于每个人而言,平安是幸福生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而如何保障平安生活,无疑需要时刻有一双慧眼的保护。无论是生活安全的监控、突发事件的预警、交通违章情况和流量监控还是重点场所的安全保障,甚至山林火险监控、边界和领海各种情况的监控等,都需要先进的智能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做保障。
具体到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特点仅仅依靠人力很难满足保障国土安全、人民安居乐业的需求。因此,无论近年来全球经济如何动荡,中国的公共安防市场却总是保持旺盛增长的势头。
“平安中国”计划的推广,特别是随着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过程中,国产的监控产品广泛被采用,表现不凡,进一步引发了国内数字化视频监控产业的发展。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是以数字视频处理技术为核心,综合利用光电传感器、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一种新型监控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除了具有传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远程视频传输与回放、自动异常检测与报警、结构化的视频数据存储等功能。与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相关的主要技术有视频数据压缩,视频的分析与理解,视频流的传输与回放和视频数据的存储。
技术发展趋势
TI DSP业务发展经理郑晓龙认为,数字视频监控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四种,即视频压缩、影像处理、视频显示和视频分析,如图1所示。回顾数字视频监控的发展历程,数字音视压缩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压缩标准的制定,数字音视压缩技术包含视频编码和解码。在视频监控应用中已由MPEG4过渡到H.264而成为主流,而SVC作为一个效率更多的标准也将接受市场的考验。在各种宽带和无线数字监控系统中,既有多通道处理的需求,也有多格式、多码率及多视频流的支持。
富士通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市场部产品经理沈弘人则将监控产品的技术及市场需求概况为五大发展趋势。
网络化
市场需求:消费型客户的需求量较大,对高清需求不多,售价低,以公众互联网布线为主;而项目客户则需求量较少,对高清需求较多,但售价高,且多半以内网/专网布线为主。
技术发展:向高清视频(HD/Full HD)方向发展,可进行实时压缩(H.264),并经由IP网络实时传送(Real-Time Streaming,一般网络的传送递延时间最好不超过一秒。
智能化
市场需求:除传统云台控制摄像头转向/缩放功能外,智能影音分析(前端及后端)的应用需求将越来越多。
技术发展:智能影音分析软件,如移动动物/人脸追踪、危险物(静态物体)监测、火灾监测、门禁人员/车辆计数等。大部分智能影音分析都在后端实施,如中控系统(cMS),或是软件离线分析,但也有一些智能影音分析功能逐渐开始内置在头端(摄像头)进行重要事件监测及数据分析。
高清化
市场需求:目前市场需求的起始规格为720P 30,进阶规格则为720P 60或1080P 30。而有些应用,如车牌辨识(LPR),甚至需要1080P 60或是更高的规格。
技术发展:为了满足高清化需求,传感器技术也逐渐走向高阶CMOS(1.3M,2M,5M等),而CMOS在高动态(HDR)和低照度(10w lux)方面也已经赶上CCD的水平。另外,高阶影像处理器(IsP)、高阶编码技术(H.264)及高分辨率镜头(HD Lens)也是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
安全化
市场需求:数字视频录像(DVR)、网络数字视频录像(NVR)、高容量硬盘(HDD)、磁盘阵列(DiskArray)的市场需求大增,也因而让数据存储更容易、更安全。
技术发展:扩充DVK/NVK到集中式网络储存技术(NAS)或是主从式储存设备网络技术(sAN)以及加强网络防火墙(Fire Wall),让数据储存更安全,且具备容错能力,灾难备援,以及快速回复数据之能力。
分工化
市场需求:高端监控市场的特性包括应用多元化、规格定制化和少量多样化,且要求存储时间长,因此对质量的要求比一般消费性产品高很多,所以每个组件都应具有最高规格和性能,这也使高端监控的产业链必须达到专业分工。
技术发展:传感器(ccD或CMOS)、高阶影像处理器(Isp)、影像压缩编解码器(cODEC)、网络传输(IP Video Streaming)和高清闭路电视(HD CCTV)等各自发展或部分整合。换句话说,没有一颗单芯片(soc)能完全满足高端监控的需求,当然对于入门级的家用监控系统则可能用一颗单芯片就可以完成。
莱迪斯半导体市场营销副总裁Douglas Hunter则直言未来视频监控两个最重要的趋势是:百万像素摄像机和高动态范围(HDR)照相机。对于半导体制造商,这意味着需要向市场提供器件,提供更高的处理能力,以便处理由兆像素图像传感器和HDR处理需求结合所引起的大量数据的增加。Maxim业务总监,Jim Fox则认为,视频监控市场的整体增长率将保持在5%,10%左右。而IP摄像机这样的具体产品增长率可以达到30%以上。最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除了高清和百万像素摄像外,智能视频分析和成像也非常蚕孽。
当然,趋势总是由市场的需求所推动的。视频监控市场正要求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精准的图像内容,包括场景内容和活动的“智能”识别(如车牌号码识别,清点人数的能力,检测侵入者)。可以用被称为视频分析(VA)的自动化软件来处理越来越多的复杂视频监控。为了能够有效、避免产生“误报”,vA软件需要较高的分辨率和HDR处理。这就是对摄像机制造商的要求,以高帧率来处理大量的数据。
摄像头高滴,3D一个都不能少
高清技术将使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彻底淘汰传统模拟系统,于是在CIF/D1分辨率的基础之上,720p和1080p的呼声很高,视频压缩技术在新的潮流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Aptina Imaging公司资深业务发展/市场经理Cliff Cheng认为,监控摄像头领域最普遍的发展趋势是转向分辨率为720P和1080P两种格式的高清(HD)摄像头,而所提供的接口选项的数量 增加了,包括千兆位以太网、闭路高清(HDCCTV)以及IP over Coaxial(电缆),这些都正逐渐成为HD视频的首选接口。多媒体2D/3D图像加速技术已开始引入,HDMI高清接口将成为必需,显示加密技术也许不可或缺。
随着CMOS视频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数字一体化摄像机将融合更多的影像处理技术,其中包括自动曝光(AE)、自动白平衡(AWB)和自动聚焦fAF)技术将有可能被掌握。随着继承有视频前端的单片系统(SoC)的推出,不仅支持上述的3A功能,还有可以支持3D噪声滤波、人脸检测、LDc镜头校正和WDR宽动态等功能。与CCD图像传感器相比,由于CMOS图像传感器具备同等甚至更好的成像性能、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集成度、更低的功耗以及更高的速度,因此在网络摄像头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增多。高速HD视频摄像头转向CMOS图像传感器的原因之一是CMOS器件固有低功耗的特性。功耗较低的CMOS图像传感器还结合了数项节能功能,如门控时钟(gated clock)设计、可变帧率,以及低待机电流,这些功能均可通过CMOSZ艺技术来实现。
莱迪斯半导体的Douglas Hunter认为,视频监控需要图像传感器有更多的像素以得到更好的场景定义,更好的微光性能,并能够为HDR功能提供足够的数据。关于市场趋势,图像传感器将继续从CCD转变到CMOS技术。更高的兆像素传感器将变得司空见惯。为了增强微光性能,更大格式的传感器可能更为常见。像那些莱迪思伙伴的传感器制造商将对传感器从提供并行接口转向串行接口,以便每秒从图像传感器送出更多的像素数据。
一个新兴的发展趋势是加入宽动态范围(Wide Dynamic Range,WDR)功能,借助wDR功能,视频监控摄像头的放置就不再受到限制,几乎可以放置在任何环境中,包括严苛的高对比度光照环境。Aptina用于监控市场的最新HD和全HD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都加入了统计引擎、3D立体摄像头支持、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和WDRXJJ能,将更多的计算工作量从视频分析引擎中卸载,让摄像头的算法可以提供更高的准确度和智能化水平更高的功能性。
媒体处理器百花齐放
回顾数字视频监控的发展历程,数字音视压缩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压缩标准的制定,于是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上得以实现和应用。DsP得天独厚的高性能和低功耗的软件可编程的特性使之成为嵌入式数字音视频压缩的理想处理平台,而在高速通用DSP芯片上集成多个视频接口以及丰富的接口,就成为数字媒体处理器。数字视频监控产品的推陈出新得益于核心处理平台的升级换代,其中数字媒体处理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单片的通用DsP可以很好地宴现视频数字压缩或智能视频数字分析处理工作,但还需要在接视频接口和前端或后端处理设备,因此系统比较复杂。
TI推出的第一颗数字媒体SoC对于数字视频监控行业的影响极其深远,从而开创了以创新大师达芬奇冠名一个系列媒体处理平台。如图2为数字视频soc集成结构,其中包含有ARM和DsP核心系统,还有视频协处理器(VICP),以及视频处理子系统(VPSs)。
随着监控行业对高清需求的增加、DsP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变化。赛灵思公司亚太区市场及应用总监张字清介绍,传统的视频监控由于对运算的要求不高,只需要DsP芯片即可。随着智能分析和高清视频监控成为主流,FPGA的优势逐渐显现。
智能分析的关键在于算法,需要大量的矩阵运算以及乘法器。通常有两种方式来实现智能分析。一是、DSP+FPGA,FPGA作为协处理器,来弥补DSP在运算方面的不足。然而,虽然DSP在信号处理、监控方面具有优势,但其通过执行串行指令进行处理运算、智能分析,一个时钟只能执行一个指令。而FPGA是并行指令架构,可以在一个时钟内执行几百个指令。以运算速度来看,即使DSP的运算达到1G以上,FPGA的速度700M,但显然,FPGA的并行处理仍然要远高于DSP的串行处理。同时,FPGA带有硬件乘法器和DSP核,具有高度灵活的扩展性,目前很多高端视频监控设备已采用这一架构。二是,在DSP中嵌入硬核,用硬核做硬件加速器,但其弹性小,没有扩展性,导致产品差异化低。
FPGA可以在复杂的像素处理方面替代DSP,如高性能视频分析,各种图像传感器宽动态范围压缩,以及高精度图像处理。对于高清视频监控来说,FPGA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高清监控,数据流量非常大,需要更高的处理能力,并且还要提供自动曝光、高效的自动白平衡和高动态范围等功能,传统DSP已经难以应付,需要FPGA共同完成。
对FPGA在视频监控领域应用非常看好的还有莱迪斯半导体。DouglasHunter认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方法是从顺序处理转变为并行处理。例如,FPGA是并行处理器件,可以在每个时钟周期比传统DsP处理更多的数据。由于在每个时钟周期能够处理更多的数据,比如LatticeECp3系列FPCA可以使用较低的时钟速度,因此消耗的功耗更少,而顺序处理的器件需要更快的时钟速度,因此消耗大量的功率。
视频分析
视频分析技术业已在数字视频监控领域逐步显露锋芒,从而使得监控真正向智能化的视觉方向发展。视频分析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有物体检测统计、目标物体识别和监控目标跟踪,还可以设立警戒区进行检测或行为分析。对于摄像机自身的智能化处理,已有视频稳定和镜头受袭告警实用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开始实现市场化,并已有不少成功的应用,例如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在谈到数字视频监控新的增长点时,智能视频分析一定是一个热门话题。视频分析从计算机后端分析到前端嵌入式分析,使得其应用范围大大增加,目前已开始启动市场化的进程。TI郑小龙认为,在这过程中通用可编程的DSP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DM642到DM6437或DM6435,许多智能视频分析厂商推出了出色的算法并进入实用。基于现在的达芬奇的C64+核心,已可实现单片的智能视频应用。未来DM8168的C674x将可提供更加强大的高级智能视频分析性能。
在视频监控中的软件算法可以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图像处理引擎中执行一套算法。第二个是帮助人们完成任务的VA软件,如内容和事件的识别。在图像信号处理(ISP)领域,莱迪思从 合作伙伴HelionGmbH那里得到了算法,它提供了业界最快的自动曝光,支持传感器高达16兆像素的分辨率、ISP流水线的HDR(高动态范围)可达192分贝。
MAXIM业务总监Jim Fox介绍,该公司的Mobilygen专利技术大大降低了系统计算的复杂度,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提供最高画质。预先定义的配置和固件API允许开发人员设置比特率、帧速率等参数以及GOP结构、H.264工具等。MAXIM器件支持完整的高画质H.264工具套件,包括8 x 8转换、矩阵比例缩放、CABAC和任意分割尺寸的宏模块自适应帧/场(MBAFF)。先进的固件算法提供图像自适应帧/场(PAFF)编码、加权预测、定制矩阵比例缩放和影视图像反转处理,以达到最佳图像质量。视频输出处理器能够组合实时图像和/或存储图像,其图像覆盖功能可以创建单路输出。该输出可以放大或缩小,通过双向端口发送到另外一个器件或输出,以8位YUV 4:2:0格式或18位RGB格式驱动本地显示器。
行业应用的特殊需求
虽然在所有的应用之中,数字视频监控的基本图像处理相似,不过某些应用确有具体的特殊需求。例如,在工业应用中,高速度和高帧率是捕捉图像细节的必备条件,需要传感器具有全局快门,而不是滚动快门:在医疗市场中,出色的低光照性能和极低的功耗是必不可少的,要求非常低的延时和无损图像压缩:对于交通运输摄像头,需要增强的HDR性能和快速的自动曝光,需要使用带有全局快门的捕捉速度极高的摄像头,以便在夜间光线较暗时读取车牌号码,当有迎面而来的车辆前车灯时,他们也许突然变得明亮。因此需要对不同产业类别的应用根据FW做特殊的应用,以配合特殊产业与厂商的需求。例如工业应用要求高速视频(120-240fps),但是对分辨率的需求并不是很高(QyGA-VGA),医疗应用则需要可抛式摄像头,这些特殊功能都需要图像感应器厂商与镜头厂商配合。
这些需求构成了对半导体制造商相同的基本挑战:即提高了数据处理负载。莱迪思Douglas Hunter坦言,半导体制造商必须提供低成本、低功耗并行处理器件,如各种配置的FPGA,针对大的和小的应用提供处理逻辑。他们还必须提供IP,支持不同种类的图像传感器,以及提供低延迟和HDR处理的ISP流水线。
对于交通行业而言,需求又有所不同。如何利用车载摄像机降低交通事故数,减少人员伤亡,控制直接财产损失,是中国汽车电子行业不容无视的重大研究课题和商机,本文通过概要介绍若干系统,为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抛砖引玉。值得一提的是,开发针对汽车安全的车载摄像机系统需要汽车电子与汽车生产厂家开展密切合作,从摄像头、视频数据采集、视频传输、实时监视和播放平台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才有利于车厂最终使其产品化。
特别的,车载摄像头需要的高速总线,MOST(面向媒体的系统传输总线)技术目前已经被sO多种车型采用它由MOsT组织来主持标准化与规格化工作。截至目前,已经有ls家国际性汽车厂商和70余家主要零配件生产厂商加盟该组织。
目前已经实现产品化的MOST技术有MOST25、MOSTS0,第3代MOST 1SOMbps技术~150MOST正在开发中。150Mbps可以达到与MOST25塑料光纤同等的传输速度,不用增加物理层成本就可以提高通信速度。采用MOSTls0后,视频传输变得更容易,不仅可以用在休闲娱乐方面,还可以用在车载摄像头等行车系统上。
不过在CES 2011JL,我们看到这一切骤然改变:NVIDIA与ARM的联姻,成为CES2011上的重磅炸弹,NVIDIA已默默开发ARM架构的桌面服务器处理器,打造自己的计算平台。籍此消息,仅2011年1月13号单日,NVIDIA的股价就飙升了15%。NVIDIA突然从腹背受敌变成未来霸主,这戏剧化的一幕,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历史教训:巨头们是如何倒下的?
我们抛开NVIDIA和ARM不言,先来看看历史的教训――那些昔日风光一时的巨头们是如何倒下的。很多人的直觉都会认为,巨头们倒下,大多是管理不善、被竞争对手斩于马下。但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巨头们的灭亡,反而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消灭了竞争对手,导致产业生态寸草不生所致;而此时,那些被消灭的“杂草们”又联合创建了新的产业来代替它。最终巨头们悲剧地发现,它们死于自身之手。
在上个世纪70年代,IBM和DEC垄断了大型机市场。当时的DEC风云一时,IBM的一位管理者曾经说过:“没有DEC存在的时代将会是个寂寞的时代。”但IBM、DEC两强主宰计算机市场的格局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PC的出现一度被这两家巨头视作无关紧要,但PC随后的崛起却令大型机市场不断没落,DEC最终被比自己弱小的康柏收购。IBM也因此陷入多年的困境,直到郭士纳时代才成功转型,以软件和高端咨询业务为重。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意义的大型机舞台只剩下IBM Power架构,SPARC、安腾的份额无足轻重,而它们在整个计算机家族中所占的比例几乎不值一提。
第二个同样因此失败的巨头就是音频领域的创新。创新与傲锐在上个世纪末棋逢对手,它们为PC赋予了美妙的音频,两家公司也在激烈地竞争。最终,创新好不容易消灭来老对手傲锐,―人独霸整个PC音频市场――但这个时候,创新却发现一件糟糕的事情:音频效果相对拙劣的整合声卡大面积普及,用户不再需要独立声卡,这最终要了创新的老命……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发现创新虽然还存在,但它只是一家贩卖声卡、音箱和耳机产品的二流厂商。
微软的帝国是第三个失败的代表。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它们都没有竞争对手,Linux、Mac、Solaris对微软的竞争此起彼伏,IBM和SUN的联手也未撼动微软分毫。直到今天,微软依然还是软件王国的巨无霸,但它突然发现,一家之前没有推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企业却成为它致命的威胁,这就是Google。微软控制了PC,而Google控制了互联网的主要版图,现在它反过来对微软造成威胁。不幸的是,和十年前相比,微软的盈利模式并没有丝毫改进,贩卖软件的行当现在看起来岌岌可危,因为用户有大把大把的免费软件可选择,而即将到来的云计算时代,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也都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Google在搜索引擎领域完全没有对手,事实上它成功地垄断了这个领域,雅虎、百度这样的竞争对手无法对它造成任何威胁……然而,Google的好运气同样无法继续,现在它遭遇了Facebook;Facebook从来都不是一家搜索引擎厂商,它只是一个哈佛学生创办的社交网站,同Google的搜索引擎业务看起来毫不关联,但现在Facebook携带巨大人气和开放生态系统,随时都可能正面冲击Google的搜索广告业。
诺基亚是另一个失败的巨头,在过去的十年间,诺基亚是手机市场的统治者,摩托罗拉、三星这些竞争对手也只能紧紧跟随,诺基亚旗下的手机产品有上百款之多,它稳稳地占据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市场,竞争对手完全无力对它构成挑战。然而,此前从未开发过手机的苹果公司给它带来致命威胁,苹果仅凭借iPhone系列一款手机,就在几年内击败了诺基亚,稳稳占据高端市场。这也最终导致诺基亚Symbian阵营的解体,最终诺基亚从手机市场的领导者变成追随者,现在都仍深陷泥潭,看到iPhone和Android的风靡无力反击。
纵观这些历史和现实,便会发现一个事实:当企业在自身领域做到极致,消灭掉一切竞争对手的时候,往往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一个市场如果寸草不生、缺乏活力,那就意味着有新的市场来代替它,即便你垄断了旧有市场也没有意义。
现在,x86体系将遇到同样事情,Intel和AMD默契地准备除掉NVIDIA这个威胁,共同垄断x86市场,但它们还没能坐下来分享盛宴,却突然发现巨大的麻烦开始出现在身边。
高能效+广泛授权:ARM悄然攻陷移动终端
x86体系完全垄断了PC市场,它甚至也垄断了服务器市场。这并不是因为x86的技术如何优秀,恰恰相反,x86是一种没有优化过的指令系统,它的执行效率明显逊色于RISC。RISC阵营的代表者包括IBM Power/PowerPC、MIPS、Oracle/SUN与富士通的SPARC,还有就是ARM。当苹果转向x86的时候,PowerPC就被宣告死亡,SPARC行将就木,连SUN都干脆被Oracle收购,MIPS仅停留在工业SoC领域,而ARM则从未进入过主流计算机市场,它过去只是活跃在掌上电脑、移动电话这样看起来无关紧要的设备上。
现在,从MID、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到桌面PC、企业服务器甚至超级计算机系统,x86完全一统天下,没有任何敌手。Intel和AMD共同垄断了这个市场,二者都将注意力紧紧地放在对方身上,双方从设计思想、发展方向、芯片微架构到半导体工艺,都进行着针锋相对的竞争,任何一方提出的新颖创意,很快就会被对方所吸收。而在这两大巨头的夹缝下,业务单一的NVIDIA艰难生存,但这个市场的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窄,因为Intel和AMD都同时拥有CPU和GPU技术。
当x86高歌猛进的同时,RISC体系的ARM却以另一种方式悄然崛起。ARM是一家位于英国的半导体企业,它是ARM指令系统的创立者,自身并不生产CPU,而是完成ARM CPU的芯片设计,然后将知识产权授权给其他厂商,其他厂商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后再生产。ARM处理器具有非常高的能效,准确地说是目前能效最高的CPU,x86世界中能效最高的Atom处理器,在它面前也毫无还手的能力,其原因就在于
ARM在指令架构上具有不对称的优势,x86芯片无论如何完美,都难以在芯片效率上同RISC产品较量。
正是凭借能效比的优势,ARM是掌上电脑、手机这类掌上电子产品的最佳选择,在过去的十余年间,ARM几乎悄无声息占领了这一市场,而对此Intel和AMD几乎不以为然――Intel曾经拥有自己的ARM芯片业务,但它认为这个业务无足轻重,最后将其出售给了Mavell公司;AMD则曾经拥有MIPS架构的Alchemy嵌入处理器和嵌入图形业务,可这些业务在2008年卖给了高通。Intel和AMD都不约而同地相信,x86才是计算工业的未来,它拥有最广泛的软件支持和最多的用户基础,在嵌入市场击败ARM、MIPS这样的货色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智能手机的快速崛起葬送了x86体系跟随者们的美好愿望。当SmartPhone(智能手机)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还没有多少人喜欢它,消费者们都认为手机可以通话就足够了'单独的掌上电脑更适合用于管理个人数据。而实际上,第一代智能手机也的确十分糟糕,用途单一,电池续航力很短,价格也不低。无论是微软的Pocket PC、Smartphone系统,还是诺基亚的Symbian平台,都大同小异,始终没有让智能手机为普通消费者所接受。直到苹果推出iPhone之后,情况才发生哨然的变化――iPhone的热销让人们迅速对智能手机产生兴趣,黑莓的流行也带动了这股风潮,Google以Android系统加入战局更是推波助澜。手机业从此天翻地覆:老牌巨头诺基亚无法跟上节节败退,多年历史的Symbian系统毁于一旦;濒临倒闭的摩托罗拉则攀上Android快车重整旗鼓,原本作为老三的三星也中断了大好的发展势头,反而是之前名不见经传的HTC超速崛起,短短两年就从小角色变成一线厂商。通讯业在不经意问就直接跨入智能手机时代。
此时,智能手机已经演变为一部掌上计算机:拥有CPU、内存、闪存,拥有操作系统,可以安装软件,可以运行3D游戏,智能手机的计算性能变得至关重要,半导体工艺的提升,频率从500MHz到1GHz的门槛短短半年就被跨越,1,5GHz高频和多核处理器也已现身,它们将成为2011年度智能手机市场的新热点。而伴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高速增长,耕耘于这一领域的ARM成为大赢家,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是采用ARM架构的嵌入处理器。
进入2011年后,类似iPad的便携平板设备无疑是消费电子中的新宠,这是一个即将爆发的市场,ARM同样将成为最大的赢家,Intel的Atom固然是能效比最高的x86处理器,但在这类便携设备中,高功耗的x86委实是一个糟糕的选择,ARM将会顺利地垄断这个市场。
现在,计算机工业形成泾渭分明的格局:x86占据体积较大的笔记本电脑、桌面PC和服务器,ARM则占据体积较小的智能手机、MID、平板电脑市场,后一个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区间。人们普遍认为,伴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便携终端将取代PC成为主角,这意味着ARM现在占据了通往下一个计算时代的大门。即便没有任何外在推力,双方爆发战争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ARM架构为何具有效率优势?
ARM为何能够占据掌上设备市场?原因就在于ARM是能效比最高的指令架构。我们知道,CPU的操作行为是由指令系统来定义的,指令系统是指计算机最底层的机器指令集、CPU能够直接识别。指令系统定义了CPU的工作方式,计算机史上共有十余种指令系统,但它们都可以分属为CISC(ComplexInstructionSetComputer,复杂指令计算机)和RISC(reduced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两大阵营。
1 CISC与RISC有哪些不同?
CISC是上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第一代指令架构。我们知道,早期的计算机部件比较昂贵,CPU的主频低,运算速度慢。为了提高运算速度,计算科学家逐渐将越来越多的指令加入到已有的指令系统中,以提高计算机的处理效率。这些功能复杂的指令,原本是由软件来实现的,现在直接固化到硬件的指令系统后,可以显著提高计算机的执行速度。所以从计算机诞生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计算工业都基于这种CISC体系。Intel后来为PC所设计的x86指令,也是一种CISC指令系统。
不断增加新指令对于提升性能是有助益的,但随着时间推移,CPU的指令变得越来越庞大,给硬件造成的负担也越来越大,对整体性能反而造成拖累。1975年,IBM位于纽约Yorktown的JhomasI.Wason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指令系统的合理性问题,因为它们当时已经察觉到CISC的弊端所在。而在1979年,以帕特逊教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也开始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开展这一研究,双方的研究结果都表明,CISC存在许多先天性的缺陷:在CISC计算机中,各种指令的使用率相差悬殊,一个典型程序运算时使用的80%指令,只占整个指令系统的20%。换言之,就是CISC的所有指令中,只有20%是处于常用状态,80%的指令都是不常用的,但这些指令却占据着80%的硬件资源。这说明CISC存在硬件资源的浪费问题,它的运行效率较低,而且不论如何优化,其硬件效率不高的弊病都难以解决。
有鉴于此,帕特逊等人提出了精简指令的设想,即指令系统只包含那些使用频率很高的少量指令,同时提供一些必要的指令以支持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按照这种原则发展而成的计算机被称为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Instruction Set Computerl结构,简称RISC。RISC非常精简,指令系统所占据的硬件资源更低,开发者可以轻易实现更高的主频和更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从而制造出性能更高的处理器。RISC思想提出之后迅速为计算科学界所接纳,IBM率先推出了Power指令系统,并制造出高性能处理器,它的性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x86芯片。在这之后,无论DEC的ALPHA、SUN的SPARC还是MIPS和ARM,也无一例外都隶属于RISC体系。
鉴于RISC的性能优势,当时的服务器、工作站和超级计算机,无一例外都是RISC的天下,x86因先天不足,无法提供可与RISC芯片相抗衡的性能,只能停留在PC领域。不过虽然RISC在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它在市场推广方面却节节败退,原因在于x86更加开放,加上平价的PC大流行,带动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相比之下,RISC体系大多非常封闭,无论IBM、SUN还是MIPS,都无一例外,最终也导致市场不断萎缩。不过,秉承开放大旗的ARM公司却获得了成功,它也成为今天RISC阵营反击CISC阵营的号手。
2 ARM“发家史”
1978年12月5日,物理学家赫尔曼・豪泽(Hermann Hanser)和工程师克里斯・柯里(Chris Curry)在英国剑桥创办了一家名为“CPU”(Cambridge Processing Unit)的公司,业务方向是成为一家计算机供应商。次年,这家公司更名为Acorn计算机公司,开始了自己的业务。
Acorn一开始打算用摩托罗拉的16位处理器,但他们发现这种芯片过于昂贵,性能也不理想;于是他们向Intel索要80286的设计资料,这种唐突的行为当然被Intel拒绝了。一怒之下,Acorn决定自行设计处理器。1985年,Acorn他们的第一代RISC处理器,该芯片采用32位设计,频率为6MHz,它被称为“ARM(Acorn RISCMachine)”,这也是ARM这一名称的由来,而这枚芯片的设计者是罗杰。威尔逊(Roger Wilson)和史蒂夫・费伯(Steve Furber)。
Acorn在后来的几年里都没有什么大发展。直到1990年,苹果公司、芯片厂商VLSI与Acorn三方合作,将Acorn改组为ARM计算机公司。当时苹果公司在寻求一款可以代替摩托罗拉68K CISC处理器的RISC芯片,VLSI则打算设计出一块精简高效的RISC处理器用于集成系统中,Acron自身也准备为它们的新一代Archimedus电脑开发更强悍的处理器。颇富戏剧性的是,这三家企业最终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苹果当时非常没落无暇他顾,VLSI也遇到了状况,结果ARM成立不久就提前进入不景气,失业阴霾压在工程师们的心头。在这种情况下,ARM根本没有能力自行生产和销售芯片,有鉴于此,ARM作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决定:自身只从事芯片设计业务,然后将芯片的设计方案授权给其他公司,由其他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生产。ARM本身则不生产芯片成品。
这种广泛授权的模式最终~'ARM遍地开花。摩托罗拉、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高通、三星电子、Intel、AMD、NVIDIA、索尼、佳能等重量级企业都是ARM的客户,而ARM的全球客户数量多达几千家,基TARM架构的CPU芯片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路由器、数码相机、智能手机、MP3、掌上电脑、数字电视等领域,在全球嵌入市场中占据高达90%的份额。而所有这些设备的总量,显然要远远大于x86业界。凭借授权模式,ARM成功地创建了一套生机勃勃的CPU生态系统。
开放模式令ARM成功地垄断了嵌入领域,但这些应用领域都相对专业,软硬件往往是一体化的,直到智能手机和平板时代的到来,情况才悄然发生改变,人们似乎突然发现,ARM其实可以朝向更高的领域进军,这也赋T-ARM更广阔的舞台。
3 概览ARM现行状况
ARM之所以能占领嵌入市场,除了得益于开放授权的模式外,ARM自身所具有的高能效才是关键。作为RISC体系的佼佼者,ARM架构具有非常高的执行效率,在提供同等性能的条件下,ARM处理器所消耗的能源仅有同时代x86处理器的零头,所消耗的晶体管总量也是x86产品的几分之一,个中原因就在于ARM的指令系统精简而高效,不会像x86那样不分优先级都得占用同等的晶体管资源。
凭借这两方面的优势,ARM架构的处理器被广泛用在各类嵌入产品中,芯片尺寸都非常微小,发热量也很低,可以毫不费力地集成在诸如数码相机、智能手机这样小尺寸的设备中。反观x86业界,当前功耗最低的Atom Z系列也不可能用于手机上,因为空间占用、散热、电池续航力都会成为问题。
在ARM的内核大家族中,ARM7、ARM9、ARMIO和ARMII四代微架构的影响力最大,为包括Intel、德州仪器(TI)、高通、摩托罗拉、Atmel在内的重量级半导体企业所采用。2010年初,ARM第一代双核心架构处理器:Cortex A9,这款处理器核心具有八级流水线、支持指令四路发射,拥有出众的执行效率。不过,该架构最大的特点还是支持灵活的多核心设计,芯片制造商可以根据需要轻易拿出双核、三核乃至四核心的产品,从而满足诸如上网本之类需要较高运算性能的设备需要。Cortex A9的性能指标十分强悍,在1GH z频率下,它的实际运行表现优于1,6GHz的Atom平台,芯片尺寸仅有其1/3,功耗水准仅有Atom平台的1/6;如果在休眠状态下,Cortex A9平台的能耗水平干脆只有Atom平台的1/50――显然,这些数字相当惊人!Cortex A9架构最高可以达到2GHz的频率,这足以让它获得超越新一代Atom平台的性能,同时保持既有的低能耗、小尺寸优势。ARM希望Cortex A9能进入到更广阔的空间,譬如MID、智能本(Smartbook)等领域。
基于Cortex A9内核的设备还未来得及上市,ARM又加速带来了效能更高的继任者:Cortex-A15。Cortex-A15在A9基础上设计,它可以集成1~4个内核,工作主频最高达到2,5GHz,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灵活调配。比如智能手机和移动计算的1GHz~1.5GHz单/双核心、数字家庭娱乐的1GHz-2GHz双/四核心、家庭和Web服务器的1.5GHz~2.5GHz四/八核心乃至更大规模互联,显然,Cortex-A15是ARM谋求更高端市场发起的冲击,在同等功耗水平下,它可以带来5倍的性能提升,这也意味着Cortex-A15将提供接近于主流级x86产品的性能。C0rtex-A15将面向32nm、28nm工艺时代,未来将会一直延伸到20nm。
由/:ARM并不直接推出处理器产品,它的桌面战略只能依靠合作伙伴来完成,但ARM过去的传统合作伙伴,包括高通、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三星、Marvell等厂商都是面向嵌入市场,在桌面领域缺乏足够的影响力,毕竟要进入桌面,光靠一款处理器是远远不够的――芯片组、GPU和软件的配合都至关重要。更何况ARM处理器都是针对嵌入应用设计,功耗指标固然优秀,但绝对性能明显不及主流x86平台也是事实。假如ARM要进入桌面领域,就必须同时具备高性能架构、稳健的芯片组平台、高性能图形以及操作系统支持。
夹缝求生:NVIDIA的困境与创造新大陆
当A RM在数年前谋划进入桌面大计的时候,有一家公司比它更迫切,这就是NVIDIA。自AMD并购ATI之后,NVIDIA不仅失去了一个有力的盟友,也迎来了更强大的敌人:AMD现在同时具有高端CPU、芯片组和GPU资源,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封闭平台。而作为老大的Intel早就抱有这种想法,它也雄心勃勃地开发Larrabee处理器,意图通吃图形和流计算市场。NVIDIA
已意识到这是生死存亡的时刻,要么转型,谋求新的业务空间,要么也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计算平台。
事情的发展也不出人们所料,AMD并购ATI之后,也拥有了芯片组资源,NVIDIA的nForce系列无奈终结。而在Intel平台,NVIDIA无法得到QPI总线授权,只有落伍的FSB前端总线还对NVIDIA开放,在Atom推出之后,NVIDIA推出ION离子平台,也一度风光。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无济于事,2010年11月,黄仁勋公开表态不再研发制造三方芯片组,意味着将彻底退出芯片组市场。
麻烦不仅于此,作为NVIDIA根基的图形业务也同样地位难保:AMD在Fusion APU中融合了GPU模块,Intel不仅快速效仿而且走在前面,所有的桌面、移动处理器都直接深度整合了GPU,可以满足99%的用户需要,剩下1%需要独立显卡的用户,又有一大部分选择TAMD平台。NVIDIA图形业务的衰落看来只是时间问题。
一家称得上伟大的公司,魅力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大的规模,占有多高的市场份额,而在于百折不挠的勇气和绝处逢生的能力――NVIDIA当之无愧。在并购事件发生之后,NVIDIA迅速祭出CUDA通用计算平台,为GPU通用计算提供一整套的开发环境,包括软件的CUDAC语言编译器、Fortran语言编译器、openCL API和SDK,硬件上则专门推出Tesla高并行处理器(基于GeForce GPU),开发者借助CUDA平台,就能够快速将原有在CPU上运行的程序移植到Tesla平台上来,从而实现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性能增长。
仅仅几年时间,CUDA就获得高性能计算用户的广泛认可,CUDA被广泛应用于流体动力、医疗救助工程、数字内容制作、电子设计自动化、生命科学、石油天然气探测、医疗成像、游戏物理加速、光线追踪、复杂信号处理、宇宙探索等广泛的科学领域。NVIDIA最早提出了GPU通用计算的理念,并将它变成事实,然后从无到有创建出一个庞大的市场,并成为该领域的事实标准。在NVIDIA的努力下,GPU加速成为计算机界的共识,几乎全部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都采取此种做法:由传统的CPU负责任务分配,GPU则负责实际的计算工作,这也意味着在高性能计算系统中,GPU的地位与CPU同等重要,而伴随着程序支持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可以预见到GPU将取代CPU、成为高性能计算的主角。
NVIDIA另一个93,钦佩的领域在于,它果断地与ARM合作,推出Tegra(图睿)平台转战嵌入市场。Tegra是一种系统级芯片,它同时整合TARMCPU内核、GeForce图形内核、音效处理器以及所有的I/O功能,可以为掌上设备带来不俗的3D体验。Tegra定位于智能手机、MID和其他掌上设备,不过第一代Tegra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它仅在微软Zune HD等少数产品中获得采用,反响平平。
不过,第二代的Tegra让NVIDIA彻底打了个翻身仗,Tegra2采用台积电40纳米工艺制造,它集成了8个不同功用的处理器:包括两个频率达1GHz的ARMCortex A9核心、一个ARM7处理器、一个音频处理器(Audio Processorl、一个图像处理器(Image Processor)、一个高清影片解码处理器(HD Vide0Decode Processor)、一个高清影片编码处理器(HD Vide Encode Processor)以及一个图形处理器(2D/3D Graphics ProceSSOrl。NVIDIA在2007年收购了PortalPlayer公司,也取得了高端音频处理器技术。
Tegra2的实际表现相当强悍,它可以在低于0.4W的功耗下流畅地播放1080p影片,也可以胜任各种嵌入3D游戏,芯片本身还可支持200万像素的摄像头―一总之,Tegra 2是一款功能强大、性能卓越的系统级芯片。
Android与苹果的战争让智能手机市场热火朝天,Android 23的到来也让平板市场的战争即将打响,在CES 2011大展上,我们看到大量的Android智能手机和平台设备,手机厂商和PC厂商都铆足了劲准备在2011年大干一番,而Tegra2也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得益于Tegra 2的强劲需求,NVIDIA向台积电投下的订单大幅猛增了60%之多,这其中有一大半产能都将用于Tegra2处理器,预计Tegra2处理器今年的出货量有望超过1500万颗。而除了智能手机和Android平板设备外,奥迪汽车已宣布在车载娱乐和导航系统中采用Tegra平台,福斯汽车集团(Volkswagen AG)旗下的其他汽车品牌也将会选用相同的系统,这些品牌包括保时捷(Porsche)、意大利的兰博基尼(Lamborghini)、英国的宾特利(Bentlev)、西班牙的喜悦(Seat)、捷克的斯科达(Skoda)等等,这不仅将给NVIDIA带来新的滚滚财源,而且也籍此进入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新市场。
Denver计划:NVIDIA与ARM的高层次联姻
当芯片组业务被终结,NVIDIA建立了Tegra平台来代替它;当桌面图形市场被萎缩,NVIDIA籍由CUDA平台进入利润更丰厚的领域。然而,故事才刚刚开始。现在,NVIDIA想进入桌面领域,打造一套完整的计算平台同Intel、AMD~E面对抗,这也是未来计算业界将发生的最精彩的一幕。
早在2006年,NVIDIA就收购了一家名为Stexar的公司。这家公司由当年英特尔Pentium 4 NetBurst微架构的主要开发人员所创立,此项收购让NVIDIA获得整个团队的资深x86I程师。2008年,NVIDIA获得全美达的L0ngRun、L0ngRun2动态节能技术的专利授权。当VIANano处理器的时候,NVIDIA与其一度关系暧昧,NVIDIA收购VIACPU业务的传言尘嚣日上。种种迹象都表明,NVIDIA在谋求x86处理器业务。当时业界分析家也认为,如果NVIDIA想在未来继续生存,就必须及早掌握x86处理器资源。
黄仁勋在多个场合断然否认了这个传言,他表示Intel已经在这个领域做得足够好了,NVIDIA不可能赶上;另一个致命的障碍在于,x86指令集是掌握在Intel手里的,NVIDIA不可能获得授权(甚至AMD也是通过协议的方式从Intel手中取得授权)。既然如此,NVIDIA的未来看来除了退出桌面市场、转战其他领域外,没有更好的前景。
不过,NVIDIA没有走上这条道路,它采取一种极度激进的做法:与ARM进行秘密合作、设计基于ARM指令集的高性能处理器――这也就是在CES 2011上高调披露的“丹佛计划(Proiect Denver)”。与Tegra
不同,Denver并没有直接采用ARM所设计的CPU内核,而只是采用ARM的指令系统。CPU内核部分,由NVIDIA的处理器团队独立完成,包括微架构、缓存系统与内存接口,等等。简而言之,Denver就好比是IBM Power架构的Power 7处理器。
Denver将完全面向桌面、服务器与高性能计算市场,与x86的定位完全重叠。我们无需担忧Denver的性能,因为ARM作为RISC体系,在执行效率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今天代表RISC阵营最商J生能水平的就是IBM Power 7处理器,在双方都为最高频率条件下,它的单核心效能要比Nehalem EX高出两倍多,足见RISC指令架构的优越l生。而在能效方面,ARM甚至比PowerPC更为优越(至少在嵌入领域是如此)。理论上说,在消耗同等数量晶体管和能耗的条件下,Denver处理器可以在绝对性能上轻松超越一切x86对手。那么,现在的关键就在于,NVIDIA会将Denver设计成什么样的规模?
我们显然无需担忧这个问题,NVIDIA在设计大尺寸芯片方面功底深厚,Denver的晶体管规模和功耗应该会与同时代的x86处理器相当,也就是移动版在15W-50WZ问,桌面和服务器版会在40W-150W之间,对于ARM处理器而言,这样的能耗水平足以驱动相当可怕的性能。
除了包括性能能ARM内核,Denver还将集成新一代GPU核心。很显然,我们相信Denver的图形性能可以轻松超越Intel,也绝对不会逊于AMD,而CPU的绝对性能,几乎有100%的几率可以大幅度超过x86对手。
Denver计划已经秘密进行了几年,NVIDIA在本届CES上的高调披露也意味着开发进入尾声,也许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我们就能够看到Denver处理器的真面目!而现在问题的关键是:Denver平台如何获得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支持?因为要进入桌面平台,没有Windows~乎是不可想象。
WindOWS 8支持ARM:Win-NV联盟取代W-ntel联盟
Denver的最大障碍其实也不再是问题,或许在几年前NVIDIAYF始这个项目时,并未意料到微软会对ARM提供支持,或许NVIDIA私下作了不少的工作―一总之事实就是,微软下一代Windows 8将支持ARM,宣告ARM进入桌面市场将成为事实。
微软作出这个决定显然不是心血来潮,尽管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提出者,但微软却没有抓住智能手机与平板机市场爆发的机遇,它的Windows Mobile 6系统非常落伍,Windows Phone 7平台则姗姗来迟,而且是匆忙之作,微软干脆没有一款针对平板机的操作系统,眼睁睁地看着G00gle Android攻城掠地。由于这些领域都是ARM平台的天下,为ARM开发新一代操作系统已经非常迫切。微软现在认为,NVIDIA是它在ARM领域的可靠盟友,卓越的图形能力让其他对手很难与Tegra平台长久抗衡,支持NVIDIA、建立新的同盟是微软的明智选择――正如当年的Wintel同盟一样。基于共同的利益,微软Windows 8将会对ARM提供全面支持,这不仅包括智能手机、平板机系统,也将包括桌面和服务器版本。到此为止,Denver计划可以说成功大半,微软将帮助NVIDIA解决软件问题,而作为回报,NVIDIA将会帮助Windows重新夺回智能手机和平板市场。
尽管Intel对外界的回应就是Windows 8是个机遇,但Wintel联盟解体的事实已经难以掩盖――继续与x86捆绑,就意味着市场被Google占领,最后让Google成为云计算时代的霸主。而微软也早已垄断Tx86市场,Wintel联盟的历史任务终结。对微软来说,建立Win-NV的联盟将有助于把握下一个时代,毕竟它已经错过了最佳机会,不得不奋起直追。
鉴于Win-NV联盟的高度可能性,我们认为微软下一代XbOX游戏机很有可能采用Denver平台。
云计算:Denver猎杀x86的催化剂
在Denver计划中,市场趋势的转变至关重要。而在Denver活跃的时代,也就是未来的几年,云计算将进入大规模应用,并将会在十年内成为主流的形态。精简的计算终端与强大的远程服务器成为主角,复杂的全功能PC变得次要。很显然,Tegra可以轻松地占据主要的终端设备市场,Denver自身则进入桌面和笔记本市场,而Denver与Tesla联手构建高性能平台进入服务器领域。如果NVIDIA同样效仿对手,将自家的Tesla处理器与Denver进行捆绑的话,x86对手们会在服务器世界里有什么样的下场?因为我们知道,NVIDIA是GPU通用计算领域的领导者,而GPU是新一代超级计算系统的核心。AMD虽然也拥有强大的GPU,但它提供的解决方案非常初级,以至于没有多少用户采用。一旦Denver平台和操作系统成熟,NVIDIA完全可以采取捆绑策略,将x86对手们驱逐出服务器市场。
对于传统的PC用户来说,选择传统的x86还是Denver是一个问题:x86更成熟,但Intel平台图形性能注定较差,谈不上对大型游戏的支持;而AMD平台CPU较差,能耗也较高;由于笔记本电脑将作为主流的应用形态,无线应用将高度普及,电池续航力会成为敏感的指标――Denver平台籍ARM的锋芒,几乎注定可以在该指标上取得胜利。
Denver的成功还有许多额外的助力,比如所集成的GeForce GPU,注定会对各类型的硬件加速提供良好支持,比如网页中的Flas是CPU资源大户,GPU加速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微软与Adobe过去一直在密谈如何共同对抗苹果,不乏有微软收购Adobe的传言。但无论如何,Denver都在这些应用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再见X86:计算工业终须面向未来
在未来的数年,Intel和AMD都将面临一场残酷的考验,也许今天它们在高歌猛进,但剧烈冲击的格局已然形成。不幸的是,Intel很难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反制,比如釜底抽薪收购ARM――虽然ARM市值很低,很容易被收购,但围绕ARM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圈,Intel一旦发起并购的念头,就会引发生态圈内巨头们的联合反制。Intel的另一个选择就是并购NVIDIA,如果能够通过反垄断的审查,那么这是Intel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