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7:27: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生物学重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生物;学业不良;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10-01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后,困扰许多教师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促进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因为只有这些学生学业成绩好了,才能有效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成绩,所以关注高一生物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新课改的核心任务的达成意义重大。当然,转化高一生物学业不良学生不是一项简单轻松的工作,只有综合多种措施,因材施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就高一生物学业不良的学生做了诸多的尝试,下面是我个人在高一生物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给予高一生物学业不良学生多一点的爱
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爱也是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真心去对待生物学业不良的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学业不良的学生,用宽容心包容学业不良的学生,可能由于高一生物学业不良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老师,或者学习态度较差,或者缺乏学习兴趣等,因此教师要主动找这些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上,摸透他们在生物学业上存在的疑惑或不懂的地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迅速地使生物学业不良的学生发生转化。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这个道理。高一生物学业不良的学生往往也有一种自卑的心理,不敢和老师交流问题,这时如果老师主动一点,学生或许会改变这种心态,以后也会积极主动地问老师问题。
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效率
常有学生问我高一生物怎样才能学好,其实并不是一句话能总结和概括的。但我认为,学好每一节课是最重要的。"授人以渔",让学业不良的学生成为学会学习的人,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高一生物学业水平不良的学生其实在听课环节上效率是很低的,因此,首先要指导他们有目的地听课,弄明白这节课讲什么,要掌握和理解哪些内容;其次,在听课时要让这些学生大胆地提问,把自己的想法或疑惑讲出来,也就是要多动脑,勤思考,踊跃发言,同时也要学会记笔记,对于重点难点上老师处理时的思路是什么,以及老师如何运用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等都可以记录下来;最后,要学会将已学的知识建构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不要死记硬背,根据自己的遗忘规律,有规律的将自己新学的知识拿出来复习,以便达到记忆的最优化。
3.激发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就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这种学习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动向。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对学习活动起着激发、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学业不良学生往往把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为自己笨、学习基础差、老师不会教等原因,忽视了自身学习动力的问题上。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的认识、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进而对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激发学业不良学生内在的成绩提高的成就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让这些学生形成这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意识到是为自己学,不是为他人,也不是为了获得老师或家长的奖励而学,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才会自主学习。
4.巧用评价手段,强化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行为
由于高一生物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思想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如果不及时补救,这些学生又会回到原来的学习状态,此时若想再补救就非常的困难,教师要经常对这部分学习成绩进步和积极进取的学生进行表扬,这些行为有时也可以通过评价手段来促进,高一生物学业不良的学生最初一阶段可能作业错误率较高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等,但如果巧用评价手段,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当某位学生作业态度端正了,可以一句"好样的"来表扬下;当某位学生成绩提高了,可以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这位学生是潜力股;当某位学生学习态度或成绩还没有明显提高时,可以用期待性的语言或眼神给他获得提高的机会等等。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时就如何转化高一生物学业不良学生的几点尝试,事实上也是有效和成功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学业不良的学生更要认真对待,不能用异样和有色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其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教,善于发现和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及时转化他们。我们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转化高一生物学业不良的学生才会稳步推进,才会有希望。
从2007年开始,我省已经进入普通高中全面新课程改革阶段,新课改把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应该以新课改的要求来教学。教学中要用求变的思想来思考问题、备课、上课,同样鼓励学生用求变的思想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化学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掘“空白点”。空白点是别人没有找到的,找到并填补空白就是巨大的创新。中学化学教学中寻找空白点是指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新的观点等。如在学习了物质结构知识后有同学提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差异为什么不能用相似相溶原理来解释?元素周期率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有什么样的联系?”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公布给全班同学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加以解决,其中有很多同学借助网络信息的帮助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和讨论。这样对所有的同学都是一种激励,班级逐渐形成一种善于质疑的积极向上的学风。
其次是引导学生寻求“缺点”、改善“缺点”。这也是一种创新,让学生在批判过程中成为一个建设者。我们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创新意义的学习,有了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再次是引导学生寻求“交叉点”。对于交叉点主要是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不同方法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在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训练,提高他们对待问题的立体感。如在讨论物质鉴别时,有这样一道开放性试题:两只试剂瓶各盛有500ml未污染的无色澄清液体,一瓶饱和NaCl溶液,一瓶是蒸馏水,把它们鉴别开来。这是一道非常开放的习题,我给学生的时间是一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也可以和物理、生物老师请教。作业的答案也体现了创新思维习惯培养效果,学生从不同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具体方法归纳起来有:物理方法有称重法,密度法,导电性实验法,浮力比较法;化学方法有溶质溶解法,硝酸银实验法,蒸发溶剂法,焰色反应法;生物方法有品尝味道法,植物失水吸水比较法等。这样多的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也给我极大的鼓舞。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关键词:生物进化论;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87-02
一、概述
生物进化论是生物科学的核心理论,是生物科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不仅以框架形式统一了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而且所涉及的生物与环境、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等辩证统一思想也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诸多领域,同时也产生了多种交叉学科。由此可见,树立学生正确的生物进化观点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笔者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期望以新的教学视角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生物进化观点,并更利于学生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二、教学方法
1.进化故事法
故事法即把生物学现象或者生物学事实的进化历程故事化,以进化故事作为知识载体,生物知识的讲授更生动。
进化论中的“进化”并非单纯的“进步”,而且强调演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生物体与环境不断相互影响,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这种演化的实质适用于生物科学很多层次,甚至小到细胞器的形成过程也不例外。以线粒体为例,主流内共生学说认为线粒体是由于原核细胞吞噬原线粒体,原线粒体多为革兰氏阴性菌可进行有氧呼吸。原线粒体被吞噬后部分遗传物质被分解,只剩下少部分自身遗传物质。但其有氧呼吸功能保留下来可提供原核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由此原核生物逐渐演化成为真核生物,原线粒体逐渐演化为真核生物的细胞器线粒体。教师便可以以内共生学说的线粒体进化历程为蓝本,将其历程编纂成一个生动的线粒体进化小故事,可以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为了避免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流于故事表面,教师需在讲故事时结合板书或ppt(如图一),最终可以以静态的框架图展现知识脉络。生动的故事与静态的知识图,这一动一静的结合线粒体的功能自然提出。知识具备故事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形成了有意义学习避免了机械学习。
故事法不仅适用于讲授线粒体,也适用于讲授其他细胞器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核膜等讲授。进化故事法还可从一种教学方法转化成为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线粒体进化故事”作为一种模板来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资料,编辑故事,最后组间分享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给学生一个学习视角,这样那些美丽的风景学生自然尽收眼底。
2.暗线法
暗线法是将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科学的统一性作为教学暗线,从而使生物各知识点具有内在联系,易形成知识网络。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阶段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非生命物质经由上述的由量到质的过程,完成了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也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生命起源化学演化为教学暗线,讲解蛋白质、醣类、核酸等知识,将各自独立知识点自然串联成知识链。以蛋白质为例,可以从组成元素、基本组成单位、肽链、蛋白质,这层次与演化阶段如出一辙。类推及醣类、核酸等知识如图(二)。针对图(二)教师可以设问,让学生结合图发现知识暗线,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暗线法不仅适用于新课讲授,同时也可用于复习课。教师在进行章末总结时,将“暗线”明划,点析本章知识脉络,如图(三)。在教学中,铺设教学暗线,将各个貌似独立的知识点进行横纵向交叉联系在一起。
3.例析法
例析法是指深挖教材中各知识所蕴含的进化思想,将各知识以例子形式呈现,有助于学生理解进化理论,同时也很好的例证了进化理论对生物各层次的统一作用。
随着生物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以及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生物进化理论也不断的在修正。进化理论中的物种的形成,以及变异、选择、隔离等因素会对生物进化产生影响。例如人教版必修3中,免疫调节包括了人体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斗争,这属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引起物种数量的变化原因中,包含种群内部物种间的竞争与捕食关系等;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的食物链全面揭示了物种间的捕食关系,同时也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必修2中,孟德尔遗传定律从遗传学的角度证明进化理论。
这些例子的灵活运用,可以提供学生学习进化理论的事实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从进化的角度适时的复习旧知识,并通过进化思想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
例析法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学生全面理解生物学科的最大统一理论即生物进化理论。并且,各层次生命系统研究发展也从不同方面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23-01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物理化,反过来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灵活地运用,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教学,能有效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影响物理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实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认知、自控力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上课时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特别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物理知识内容过于深奥,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认真听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法接受或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初中物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需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活的情境,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教学当中。
如,教师在进行物质物理属性的讲解时,可以先问学生一些生活中有关物理属性的问题,如一斤铁与一斤棉花那个更重?进而延伸到台秤、天平及磅秤等的应用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的氛围。初中物理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接受物理知识时能够更积极主动,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以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物理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一个题目:某一个学生将一浸湿水的篮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后,地面上留下了大小不同的两个印迹,问哪个印迹是球从较高的地方下落留下的?为什么?学生借助自己在体育课或平时打篮球的生活经验。知道高处的球落下撞地后变形大,变形大的在地面上的印迹也大,由此,迅速得出印迹大的是球从较高的地方下落留下的印迹,并且能量转化关系也分析得非常透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物理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物理问题。
又如,在讲授“乐音与噪声”这一节时,教师可利用收录机播放两首不同的歌曲,听完后很自然地知道了高音和低音;在讲到音色时,教师让学生闭着眼睛根据声音猜一猜他是谁。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很愉快,也能很自然地掌握这些物理知识。
三、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步骤。但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只是教师操作学生记,这样的教学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制约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生活化实验教学。下面就谈谈如何生活化实验教学。
1、选择生活中常见物品做实验。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资源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倡导用日常器具做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如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一般。都利用实验室的滑动变阻器,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材做变阻器:用铅笔芯代替变阻器,将导线的一端与铅笔芯接好,另一端在铅笔芯上滑动改变铅笔芯连入电路的长短,可以发现。灯泡的亮度会发生改变,完全可以说明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2、将实验研究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往往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常常在一种所谓的“学术性”、“理想化”状态下开展实验教学,这样容易使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并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应将实验研究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将实验内容与解决生活问题巧妙融合到一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能解答许多自己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的实际问题,感受到实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教学效果
物理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它从实践中来,又应用于实践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验证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综合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开放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物理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物理学的发展进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让物理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推广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思考生活中物理现象之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将生活体验与物理知识相结合,最终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组内学生心理气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活动的有机统一。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在工农业生产、服务、技术等行业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流的技巧,使他们能顺利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工作岗位要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合作意识,合作技巧,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现将自己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1.1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教师试图强迫学生学习是难以奏效的。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率。
1.2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合作学习小组里每个同学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绩,都会主动帮助后进生,使后进生能感到集体的温暖,增强他们的信心,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1.3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合作学习赋予全体学生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承担一部分任务,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
1.4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加大同学间的交往。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交流的范围,形成了生生、师生交流的形式,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他们交流思路、交流学习得出的结论。
1.5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实现评价多样化。合作学习遵循“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可实施促进发展的多元评价、针对进步的成功评价和提高素质的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
2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合作学习把合作的观念引入了生物化学教学体系,符合时代的要求。在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开展合作学习就更为重要。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对职校生今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不搞合作学习,将会使一大批职校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有利于职业中专课程改革,转变传统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和潜能的
发展,为以后就业创业和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都从“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方面明确了崭新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注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积极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了基础。就职业中专生物化学来说,在课程内容上,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课程结构上,设计了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程实施上,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注重提高中职业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给中职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评价的内在机理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
4在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还需注意的几个因素
4.1加强引导提高效率有效的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并非“放羊”式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教师必须加强引导和管理。在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时,学生通过相互协作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生物化学问题、验证生命规律,但是整个过程离不开教师合理的诱导、精心的组织安排,如问题的设计、实验仪器的安排、情景的设置等等。
4.2激发合作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时,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在一开始学习生物化学这门课时就应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建立起内在的学习需求,这样就可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否则只能使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机械、被动地参与教学甚至对教学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合作学习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模拟演示实验和必要的实验实习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3告知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行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开始就向学生告知学习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化意向。在合作学习中,教与学的意向的明确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内有效地开展
4.4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事实上,绝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面对面地安排在一起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了,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小组合作技能将使合作学习形同虚设。人际交往技能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和职业技能,尤其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很快就会跨入社会,而社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在岗位上是否合群,是否能与他人协作共事。人际关系能力是一种必备能力。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仅共同学习、探究,更重要的是彼此沟通想法与分享情感,因此鼓励和促使学生大胆发言和交流是合作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实施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从如何“教”这一角度来探讨学,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认知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生物化学中合作学习正是基于对传统教学进行认真批评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的。因此,合作学习也是对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
关键词: 中职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1.引言
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不固定,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只经过了初中毕业考试就直接进入了中职学校,还有些并未参加过升高中的考试,而且这部分学生的成绩相对来说比较差,很多都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线,作为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他们的文化知识基础比较差,对学习的目标也不够明确,针对生物学科来说,学生对其兴趣不是很浓厚,积极性不够高,所以,依旧应用过去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急躁心理,产生灰心厌学的情绪,同时,教师也会慢慢失去耐心,就更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中职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特点,转变腐朽陈旧的观念,重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结合生物教学的内容要求,对课堂进行升级与优化,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生物教学在学生日后的成才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教学理念的转变
2.1以能力为本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将书本中的内容教给学生,学生也只是被动式地学习,对于学习中的问题,大多数是从课本中寻找,或者是等待老师解答,无法做到独立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而且教师大多以将知识传输出去为目的,以学生的掌握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可是这样并不能满足21世纪对高素质的人才的要求,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在生物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将理念转变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的重要思想。
2.2因材施教
刚初中毕业进入中职的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或者途径,在不同条件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教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有客观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分配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对学习更有信心,以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成才。
3.优化课堂教学的措施
3.1目标式教学法
所谓目标教学法,就是在参考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学习目标的形式提出来,让同学们记下来,这样在课下,他们就可以自己独立进行复习与巩固。帮助学生抓住生物学科中的重点内容,对于目标的提出时间,可以是在课堂学习进行前,让学生带着这些目标问题进行学习,实现对他们学习内容的要求,或者是放在学习完相关的课程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进行回答,以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有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或者提出目标,教师对他们的提出情况进行必要总结,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2启发式教学
生物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抽象,理论性较强,所以学生在学习与接受时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填鸭式的方法,否则学生容易感觉乏味,听课效果较差。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将学生逐步引入生物学的世界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对于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准备,不可过难,最好是经过学习,学生经过了简单的分析后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做,不仅可以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一定作用,从而使他们得到一定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3.3课堂讨论
针对生物学知识系统性较强的特点,对于环环相扣的知识点与有一定联系的章节教学,要充分运用讨论法,而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在讨论中,找出内容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灵活掌握重要的学科信息。在遇到曾经学过的专有名词或者是术语时,引导学生复习与讨论,以此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温故而知新。经过长时间锻炼,不仅学到了该有的知识,培养了应有的能力,而且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彼此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3.4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不仅深奥而且很枯燥,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出一些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增强趣味性,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学习之中,快速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这是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学习方式。
4.结语
在分析了中职学生的生源与生物学科的特点之后,找出需要改进与优化的方面,经过摒弃旧思想、开拓新方法的过程之后,让学生活跃起来,真正投入到生物学的学习中。通过进一步优化生物课程的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多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生物课堂,使其变得更加高效,为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寿颖颖.中职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研究.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2).
【关键词】生物 教学 多媒体 课堂教学 电化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28-01
1 利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一般说来学生成绩的好坏,原则上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科学、全面:深入地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单纯取决于其智力水平,也和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如:注意力、动机、兴趣、情感、理想、意志力等各项心理品质以及气质、性格等。
实践证明,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如果非智力品质较差,学习成绩并不一定突出,即使一时突出,也难以稳定持久;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优良,通过锲而不舍地刻苦努力,一样可以取得优异成绩,所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认为,电化教学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佳手段。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兴趣成正比:兴趣依赖于成功带来的愉快。持久的兴趣又反过来促进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的掌握,只有和兴趣结合,才能学得积极主动,记得牢固,甚至终生难忘。电教手段的应用,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也会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稳步发展。
2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指导生物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点内容内隐的课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利用多种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探索、敏锐地观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在讲授《消化系统》一节课时小肠绒毛的结构、作用。在讲授时比较困难。由于挂图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学生学起来难度很大,不容易理解。通过制作课件的展示,将小肠绒毛的立体结构充分表现出来。再利用Flash软件将其演示出来,效果好直观、生动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并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感官移觉
在文学修辞手法中有一种手法叫移觉,即叙事状物时,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我们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就利用感官移觉的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使难点转移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学生在深入研究激素对人体生理生化反应的过程中,由于激素分泌量少直接作用于靶细胞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反应。这种现象很不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很大。这时我们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媒体机利用大屏幕将激素分泌部位以及作用部位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这样就能够转移学生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对于理论上的讲解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强化了概念、分散了难点便于学习记忆。在植物课程教学中,关于根的作用以及根系的分类和根吸水原理等,在讲解概念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利用电教媒体配合教学。采用Flash软件制作的植物根系介绍根的结构及根的固着、吸收作用以及细胞内容物的浓度和植物根部周围液体之间的浓度比导致相互渗透推进植物的吸水和失水作用等。使学生的感官移觉,从理论感应过度到实践认识上来。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好本章内容。为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4 利用电教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或感知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成为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的重点、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利用电教手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眼球的折光装置》一节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介绍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结构是无色透明,没有血管,具有折光作用。重点讲授光在眼内的传导途径,利用媒体机把光线通过眼球的折光装置,穿过不能感光的节细胞和双极细胞,然后才到达感光的视细胞层。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发生光化学反应,并产生神经冲动,而后再沿相反的方向传递给双极细胞、节细胞,最后由节细胞的轴突穿过巩膜筛板组成视神经,传至脑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把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简单的图像传播就很容易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5 利用电教手段,促进学生乐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实际 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1
物理学是服务于科学技术发展而生的学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教学改革已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提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是提升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学校及物理教师不仅仅要变革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还要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审视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初中物理中的概念、规律、理论加以生活化、创新化,使物理学的发展为培养实用性人才、促进社会进步而服务。
一、准备掌握生活化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活动,是学生人生中一段至关重要的经历,它的质量,对学生目前及日后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成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物理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只有在现实情境中挖掘出的问题,才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探究能力。最终实现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选择的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及采取的教学手段等都要符合科学性,不存在科学性错误,对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的材料,教师要注意去伪存真,以确保教学情境中知识、概念及原理的准确性。例如,由于扇扇子会感觉凉快,所以学生会有“风是冷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实际上是由于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促进了身体热量的散发,人就会觉得凉快,即学生关于“风是冷的”的生活经验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一方面要保证所选用的生活经验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生活经验与知识原理之间的差距,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一个全新而准确的认识,使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物理实验这个课堂上,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要学好”转变,课堂也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变得具有生命力。
二、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其广义是指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外部客观环境;狭义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促使其积极进行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既然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初中物理教师就应努力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景,以此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例如,讲到“摩擦起电”这部分知识点之时,可以带一把塑料材质的梳子,并邀请一名头发较长的女同学到讲台上配合我一起完成下面的实验:首先,女生用这把塑料梳子反复梳理头发,会发现头发经常吸住梳子;之后将这把塑料梳子跟一些细小的碎纸屑做接触,发现不少碎纸屑也都纷纷依附于梳子之上。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可是部分学生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是特别清楚这些常见生活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的物理原理。因此,通过这一情景,不但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注意力,有效激发了其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而且通过这一真实的物理教学情景,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其它类似的物理现象,这对于他们加深对于“摩擦起电”内容的认识与理解都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三、由课堂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的升华。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一)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M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