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会治理成效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9 17:27: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治理成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会治理成效

第1篇

1.组织机构

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的中小学社会体验课程由中小学、中职校、区职成教中心三方共同组织实施。中小学校负责组织选课、排课表、组班、学生的组织与管理、本校上课地点的管理、课程评价等;中职校负责提供选课用课程手册、授课教师组织管理、本校上课地点的管理、课程评价等;职成教中心负责社会体验课程开设情况的统计、协调、督导、相关教研活动组织、交流研讨活动组织、评比活动组织、课程评价等。

2.选课方式

职业学校依据自身课程开况,制定中小学社会体验课程手册。课程手册中会列出课程模块表、职业行业课程体系表、学生素养课程体系表以及所有课程的简介,让学生对于整个课程体系的情况有所了解,使学生课程的选择具有目标性、针对性。每个学期末,课程手册会发放到中小学校,由中小学校组织学生们进行选课。选课的原则是学生自主选择、自愿报名,学校协调。一般按20人的编制进行组班,一门课程最多30人。

3.学生管理

中小学校在学生报名的基础上,按照课程内容跨班级、年级混合编班;建立学生花名册,同时排定体验课的课程表并且通知到学生、班主任、提供课程的中职校。职业学校依据中小学提供的排课表,再统筹安排自己学校教师的课程表,通知教师。开课前,中小学校负责通知、提醒学生上课地点、上课时间。上课过程中,有的中小学校派专门的教师进班点名,辅助授课教师做学生管理;有的中小学校提供花名册,授课教师据花名册点名,核准出勤名单,课程结束反馈给中小学校。

4.学习地点

除了利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室、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学生还可以走进企业现场学习。如西式面点、中式面点、巧克力制作、咖啡制作、茶艺等课程,都是在北京市外事学校的实训教室开展授课;认识生活中的中医药课程,是在北京市实验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室上课;动漫人物绘画、理财小管家、ERP企业沙盘模拟经营等课程,还到企业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实践。

5.师资安排

授课人员不局限于职业学校教师。虽然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同时有着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但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某些内容的教学,会邀请企业专家来进行独立授课或者与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因为企业专家长期在行业企业一线,在职业体验活动中,会给出更贴切职业实际的信息。职教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更了解自己授课的学生,一方面进行学生管理,辅助企业专家;另一方面也跟企业专家学习,提升自己。有的中小学校会派遣自己学校的老师跟班,辅助职教教师开展教学;也有的中小学校老师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会跟班学习,同时帮助职教教师进行辅导。随着课程不断的开展,中职学校采取名师带团队、骨干教师带徒弟的方式,优秀教师每次课带助教一起备课、一起上课。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教师被带动起来、成长起来。

6.教学管理

首先,学期末定下课表之后,由职业学校主导,组织学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研讨课程纲要。中职校教师征求中小学意见,依据学校特点、学生特点调整修改,确定最终的课程纲要,交中职校、中小学、职成教中心备案。其次,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每一个课都要提前出教案,交职校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交职业学校、中小学备案。职成教中心教研员不定期进行常态课听课,督导教师课堂教学。

第2篇

扶余县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着力打造“增收致富、素质提升、便民畅通、平安稳定”四大工程,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效机制。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精心实施“增收致富”工程。一是针对农民致富信息闭塞、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群众缺乏技术的实际,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到农家、科技人员到农家、技术培训到农家、农民信箱到农家、政策宣传到农家、绿剑护农到农家”的“六到农家”活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上的“农业科技咨询”,将多方搜集的科技致富信息及时送到群众手里,引导群众找准发展路子,调整产业结构,并定期不定期深入村屯为群众提供各种生产技术服务。二是结合“三创两建”活动,不断深化“双向培养”工程,确立各类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先锋基地”,引导农村产业化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遇,尽快破除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体制,努力使项目进村、技术进村、服务进村,努力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

二、围绕“乡风文明”的要求,精心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一是组建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理论宣传团,进镇入村宣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把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规划中来,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主人。二是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通过组织“一乡一村”的农民文化节活动,不断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同时以创建“文明村”、“五好家庭”为载体,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主旋律,积极开展地方特色的文体活动,宣传身边的典型、农村新风貌。三是加大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力度。巩固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健全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三、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精心实施“便民畅通”工程。一方面加快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农村改水改厕、道路硬化、线路改造、退耕还林等建设,为农民创造饮水卫生、用电方便、交通便捷、信息灵敏的生活、生产环境。通过编制《扶余县村屯整治规划》,对新农村村容作整齐布署。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乡镇非公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对生活区与工业区进行有效区分,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围绕“管理民主”的要求,精心实施“平安稳定”工程。一是全面推行联络员制度,为村民提供全程服务,做到公开办事时间、地点、内容、服务人员和投诉方式。二是积极探索农村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村级民主选举,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思想好、作风好、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委会班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民主制度。逐步建立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三是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把依法治村落到实处。积极推行县级领导接待日和镇乡工作领导责任制,健全工作网络。认真组织农村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干部依法治村,引导农民依法致富,自觉调整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有效性; 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35-0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它是由教育者(主体)、教育对象(客体)、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介体)、教育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有效,才能实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问题必然涉及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方面的有效性。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把说服看做信息交流的过程,着重分析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关键因素—沟通者、沟通本身、接受者及沟通情境,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问题提供了一种分析视角。笔者尝试从作为信息沟通者的教育主体,作为接受者的教育对象,作为教育介体的沟通本身和教育情境几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问题。

一、教育主体的有效性:基于教育者可信度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和素质,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者是最主要的信息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提出者或传授者,也就是教育者或者说是教育主体。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关系到教育信息的可信度。教育者的可信度是教育主体有效的基础。分析教育者可信度可以从教育者权威、教育者立场、教育者意图三个方面着手。

1.教育者权威影响主体的有效性

权威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支配与服从,是“社会生活中靠人们的公认的威望和力量形成的支配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就是教育者由公认的威望力量形成的对教育对象形成的支配力量,没有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无效的教育主体。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更侧重指教育主体因其个人修养、学识所拥有的感召性的权威,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形成教育者的“法理的权威”。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心理学家阿伦森等人进行过一个实验,证明了“权威”的存在。他们列举了由不同诗人撰写的几首诗,向被试者征求意见。这些被试者对其中的一首诗作出了否定性评价后,他们告诉这些被试者说: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得相当好。他们又对其中的一些被试者说,作出这一评价的是著名的诗人艾略特;而对另一些被试说,作出这一判断的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然后让所有的被试重新评价这首诗。被告知是艾略特意见的有更多的人改变了对这首诗的评价。这个实验表明,高权威的传播者比起低权威的人来说,能够更有效地改变信息接收者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教育信息源,在受众中的权威对于教育工作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教育者的高权威性可以显著增加人们信服的程度,也正因为“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应重视提高教育主体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增加其信息传播的说服力,或者就是选择具有较高权威效应的教育者开展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训练将成为影响其权威性的主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一方面要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中,丰富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非常广博的政治理论知识、方法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既应该是具有丰富知识的学术型通才,还应该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型专才。

2.教育者立场影响主体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性跟教育者所占的立场有很大关联。站在教育对象的立场考虑问题、传达教育信息,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给予教育对象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教育主体的可信度和可接受度,实现主体的有效。

社会心理学家沃尔斯特·阿伦森和阿伯拉罕进行过一项名为“增加低信誉传达者说服性”的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传播者站在自我维护的立场上,则他所提供的信息影响很小,因为人们怀疑其动机;而如果传播者的立场是自我牺牲的,则甚至是无名的小人物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若总是站在社会要求的立场上作为社会要求灌输的代言人出现,往往被认为是对个人需要的压制。这种情况下,教育对象即使接受了教育内容,也仅是迫于强势力量的压服而不是真正的心悦诚服。因此,教育者的立场影响了教育对象的接受状况,是教育主体有效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应同时立足于教育性和服务性两个立场。教育性立场即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的传播者立场;服务立场即从关心关怀和服务教育对象发展的要求给予帮助。教育主体服务性的立场主要就是为了让教育对象认识到教育者的行为并非为了自身利益,而是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教育者的这种反自我利益行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所传达信息的说服力与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无原则地丧失自身的教育性立场,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实质性意义。

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2-0033-0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等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社会培训还存在广阔的空间。这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目前,参与社会培训的机构既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设立的培训教育机构,也有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设置的培训教育机构,以及承接社会培训项目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还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据有关数据,我国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机构有 3 177 所,社会培训机构 23 554 所,农村化技术培训机构150 955 所,基本上形成了多种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社会培训的大格局。

从职业院校本身来讲,在职业培训方面有其自身优势,如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整个大的社会培训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则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考虑的课题。

目前,职业院校除了承担学校职业教育,也兼顾社会培训,“两条腿走路”已经成为趋势。进入新世纪,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的招生难问题,更要求其转换办学思维,扩大教育对象和服务对象,不仅针对适龄的学生,还要面向成人。今后,职业院校要坚定地走好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两条路”,在社会培训方面展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职业院校如何在社会培训市场竞争中展示出优势,还要靠自身实力,即承担社会培训的能力。

中等职业院校在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笔者拟在对天津、淮南、宁夏、包头、广州五地中职示范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中等职业院校参与社会培训的能力。

二、中等职业院校承担社会培训能力现状

笔者在2013和2014两年中相继对天津、淮南、宁夏、包头和广州五地的国家级示范院校申请单位进行了调研和考察。这些调研对象都是地方重点院校,也是国家级示范校的一期和二期建设单位,从各方面条件来讲,可以成为这类院校中最有实力承担社会培训的代表。

(一)社会培训能力的内涵和构成

目前,对培训服务能力构成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社会培训能力包括建构机制、开发项目、组织队伍、形成基地和共建课程等五个方面的实施能力。笔者认为,社会培训能力就是职业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并保障高质量完成任务,得到培训对象认可的能力。要具有这种能力,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运作机制和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的内容:学校办学理念、社会培训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培训项目开发等。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如下:学校办学理念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定位等;社会培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组织和人员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以及教师的工作量;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建设水平,以及能承担社会培训工作的实训设备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培训项目开发主要包括培训项目开发的层次、数量和质量,培训项目之下课程、教学和人员等的安排以及培训项目评估。这几个方面只有通力合作,才能保障社会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才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培训,体现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综合作用,克服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社会培训方面的“短板”,实现职业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的有效衔接,完善其办学职能。

(二)中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能力现状

1.办学理念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档中呈现出来的办学理念,属于应然状态;另一方面是实践着的办学理念,属于实然状态。在文档查阅中,发现各学校均提出了明确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规划。各地学校千差万别,各有特点,但基本类似。如包头在经过几所学校合并后凝练出“专业提升技能,军训锤炼人格,合作凝聚内涵,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宁夏提出“服务于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学生(成长),以能力为本位;服务于社会(发展),以满足不同教育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

各学校办学定位也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设置和重点专业确定时均能考虑区域生源特征和经济发展结构与水平。各学校也都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形成“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但与形成“有序、长效、紧密、有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和构建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机制仍有差距,有待于落实和推进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

多数学校是经过几所学校合并、整合后成立的,虽然有成文的办学理念,但有些办学理念深度不够,尤其是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以及服务社会培训方面。“服务社会”是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为社会提供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社会最迫切、最需要的服务形式。中职院校进行的社会培训基本上是在校企合作平台上进行的,这种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

总体上,各院校的实然理念仍然重学历教育,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社会的理念,没有真正重视社会培训工作, 没有将其与学历教育中的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同考虑,对社会培训工作的质量和创新要求很低,只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就目前情况看,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有潜能,但准备不足,开发有限

1. 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具有潜能

从外在条件来说,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职业培训需求。同时,作为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国政府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提出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强调加快推进成人技能培训,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强调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大力提高职工素质。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决定在2010年到2013年间组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开展示范学校建设,以此带动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在实践中,中职院校的发展着实得到国家和各省市的大力支持。如天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市委要求各职业院校一定要抓住机遇, 将社会培训作为提高办学成效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学历教育一同部署、一同实施、一同考核,确保取得实际成效。所有这些为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内在条件来说,如前所述,各中职院校具有实训设备、专业建设和师资等优势。首先,各校均建有设备优良的实训基地,且在满足在校学生实训教学需求之外,还可以承担社会培训。其次,各中职院校根据国家的学科专业目录开设学科,覆盖多个学科门类。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有 1500 多专业名称,专业点 43298 个;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大类达到 19 种,专业数 321 个,专业方向 921 个,对应职业(岗位)1185 个。而且各学校专业设置也符合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特点,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社会培训的需求。此外,师资队伍建设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师资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2. 准备不足,潜能开发有限

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内外条件,但如前分析,从各学校办学理念、培训制度建设、培训项目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实训基地建设等现有情况看,只能说目前各学校具备承担社会培训任务的潜能,还没有很好地进行现实转化,潜能开发有限。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校的发展以及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它是学校办学的行动指南和灵魂。就调研的几个学校情况分析,其实然的办学理念还围绕学历教育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大教育”的服务理念,这就决定了学校在应对社会转型和市场变化以及开拓学校发展空间方面的视野和能力受限。在这种窄化的实然理念之下,培训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培训项目开发的有限性、投入到社会培训任务上师资队伍和实训设备的局限性,都是可以理解的。

承担社会培训,并作为学校的常规教学任务,是中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方向。但目前各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的准备不足,且能力有限,说明各中职院校还没有准备好应对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状况和市场的千变万化。

(二)提升中职院校社会培训能力的建议

中职院校的发展必然要突破传统学历教育的路径,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两条腿”走路,把承担社会培训作为学校常规任务,提升社会培训能力。

第一,更新学校办学理念,树立“大教育”的服务理念,教育和服务对象“人人化”。各院校要扎实推进工作计划,落实社会培训服务工作, 真正将其与学历教育中的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等同考虑,对社会培训工作的质量和创新提出高要求,在追求培训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其社会效益。

第二,完善社会培训制度建设。各学校应着手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派遣懂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社会培训工作。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摆正社会培训工作的地位,正视社会培训的作用。同时,制定独立的培训规章制度,加大学校形象宣传力度,使社会培训招生、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办理等方面的工作专门化。

第三,拓展学校与行业企业及政府的关系,加大社会培训项目的开发力度。事实表明,目前,校企合作是各校社会培训项目开发的主要平台和来源。因此,各地学校今后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和联系,建立起合作的长效机制,利用政策优势和机会,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利益相关者的合力,并以此为平台,拓宽培训项目的来源渠道和层次。

第四,统筹实训基地建设,使其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

第五,最关键的是提升师资质量和保障教师数量,在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同时,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任务,完善分配机制,使教师有能力、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社会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国芬.中国社会培训教育发展现状与策略[J].科学文汇,2015(6):221-222.

[2]廖忠梅.依托大型企业背景 培育高职院校培训服务能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8(2):35-37.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Competenc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the Survey in Tianjin, Huainan, Ningxia, Baotou and Guangzhou

SHAO Chang-l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China)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后勤管理体制 社会化进程 变革

高校的后勤部门,是高等院校环境育人以及服务育人的重要场所,是其重要的服务部门,是其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现如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后勤原有体制的不足也就显现了出来,从而不能够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就需要积极的实施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进程的变革。

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阶段划分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阶段,经历了起步、深化、整体突破以及调整和巩固这样的四个阶段。机制转换以及体制改革就是改革深化的阶段,其中的机制转换,就是将企业化管理制度,引入后勤服务实体内部;而体制改革,就是需要将后勤服务和管理分开,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成立“小机关”负责后勤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以经济合同相关联的甲、乙方关系,组建较多的后勤服务实体,来承担后勤服务。改革的起步阶段,后勤的职工工资实行工作实绩和奖金分配挂钩,在单项定额承包的基础之上,逐步的建立起全面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到了2003年之后,就进入了调整和巩固阶段,一些院校的后勤实体走出院校,逐渐的发展壮大服务于社会,当然,仍然有一些院校的后勤改革步伐处于缓慢的态势。而整体突破阶段,就是组建后勤服务实体,把后勤服务系统成建制的,从学校的行政系统之中分离出来,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以及自主经营。

二、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所存在的问题

(一)效率低下,权责不明

在实践的发展中,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主要形成了“多实体+小机关”以及“大实体+小机关”的管理模式。“多实体”或者是“大实体”,所代表的就是承担后勤服务职能的乙方,而“小机关”所代表的就是学校对后勤进行管理的甲方。而在理论上,将高校的后勤管理的工作做好,就需要甲乙双方互相的配合。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甲乙双方有着不明确的职责,也有着不够顺畅的协调性,其中之一就是,二者在某一样的问题上相互推诿、互相扯皮,就形成了工作上的薄弱环节和真空地带,其中之二就是甲乙双方的工作内容有着重叠的现象,所造成的工作效率的低下,就是因为比较突出的“多头管理”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生活在高校的师生对学校的后勤部门不是特别的了解,很难将遇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也无法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投诉。因为缺乏广大高校师生的监督,后勤实体的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

(二)不到位的体制机制转变

现如今,较多的高校后勤实体实际上仍然是依附于每一个高校,后勤实体和学校的行政系统还没有完全的分离,很多高校的后勤实体也没有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并且其法人地位是不明确的,所以在很多的方面仍会受到学校的行政干预,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企业化管理。一些高校虽然在表面上成立了后勤集团,却还是依据事业单位的机制运行,仅仅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换个牌子而已。

(三)轻服务,重盈利

通过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后勤部门形成了企业组织。但是,一些高校的后勤企业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升,过分的追求经济利润,一些更甚者放弃了校园市场,是因为他们在成为了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之后,所做出的选择,所以就产生了极坏的影响。高校后勤所存在的真正目的,就是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科研服务的,是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组织的,有着公益性和社会性,而对于企业而言,其追求经济的效益是必要的选择,但是应该将高校后勤所存在的真正目的坚持下去。倘若高校的和后勤部门将自身所应当承担的育人责任忽视,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利益,单纯的为了赚钱而赚钱,不讲服务,无异于杀鸡取卵。

(四)不明晰的产权关系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后勤实体所使用资产的占有权仍然在高等院校,尽管很多的高校的后勤系统的人员和经费以及学校之间实现了剥离,后勤实体所占有的仅仅是经营权以及使用权,促使二者之间产生不明晰的产权关系。因为不具有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后勤实体就没有办法实F自负盈亏以及独立核算,也没有办法成为企业法人,从而也会致使管理人员不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促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除此之外,因为不明晰的产权关系,所以后勤实体所管理的资产,一些进入学校的账户,一些被注入后勤账户,容易致使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以及财务管理的漏洞,后勤实体的账面难以将国有资产的情况进行反映。

三、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需因地因校制宜

进一步改革现行后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就是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的关键一步。当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将相应的资源和后勤服务人员,从学校行政管理的系统中逐步的分离出来,将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经营以及自我发展的后勤实体组建,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然而长远些思考,高校的后勤应该从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建立政府主导、学校选择以及社会承办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及第三产业,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重组和分流的形式。

(一)高校后勤实体需向着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

高校应当建立起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需管理体制,实体需通过改制、改组,依据现代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自主经营以及自我约束。中心、公司以及集团等,都是高校后勤实体的形式,但是应该按照高校真实的情况决定,那些条件成熟的,能够成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每一所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要多多的进行体制改革,但是要切记不可盲目推进、不切实际,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假如高校目前有着较多的后勤人员,有着较大的规模形式,但是自身却没有市场开拓的实力和能力,仍处于拨款服务,所以就能够采取多实体方式;而有些学校处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却有着较弱的实力、较小的规模以及较少的后勤人员,那么其就可以采取托管的方式;有些学校的后勤实体有着一定的生产服务能力,也有着比较大的学校规模,为了促进后勤的发展,可以采取后勤集团方式,也就是大实体方式。总而言之,通过高校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可以进一步的优化配置校内后勤资源,可以充分的利用社会上后勤资源,可以提升保障能力,可以从学校办社会改变为社会办学校,改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管理的体制中,就应该明确:1、要培育教育市场,加强联合协办;2、高校要创造积极地条件推进,高校的后勤部门应该逐步的转化成各类经济实体,学校的乙方以及甲方,需要依据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契约的方式明确利、权以及责;3、高校需要将代表学校的后勤监控部门,精干高效的部门设立;4、高校的后勤服务部门,应该实行有偿服务,当其成为经济实体之后;5、需要盘清高校所有的后勤资产,要明确后勤资产保值责任和产权关系的责任,要明确资产使用权和所有权。

(二)需要将监事会、董事会设立

学校后勤资产的代表,就是董事会,可以确保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能够负责对经济实体托管和租赁的资产进行监督检查。董事会对重大投资做出决策,也会对学校负责。

(三)甲乙双方关系需建立合同制约

通过目前的后勤服务部门作为基础组建的实体,作为乙方,可以成建制的从高校行政管理的系统之中分离出来。后勤实体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行政隶属关系所转化成的合同制约的甲乙双方的关系。而甲方,就是高校所指定的相关的部门,代表学校行使组织项目招标、制定后勤规划、和后勤实体签订合同以及经费预算,监督管理后勤质量价格。

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的建议

(一)需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为高校提供更加高效且优质化的后勤保障服务,就是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变革的主要目的,并且也为高校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和教学科研人物的培养。所以,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就应该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准确将经济属性和高校后勤教育属性之间的“度”把握好,不仅发挥服务以及育人的功能,还可以依据经济规律办事,坚持为师生员工、科研以及教学服务。然而在实际中,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之间不是相悖的,应该积极地重视起社会效益的实现,不断提升和改进服务质量,赢得广大师生的青睐和信任,逐步的占领市场,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当然,每一所高校都可以合理分担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成本,为了降低高校的后勤实体的运行成本,可以通过给予财税优惠政策等途径。

(二)需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推进高校后勤实体转制创新

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就应该规范后勤实体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而将高校的后勤实体培养成为,具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独立经济实体。但是想要实行事企分开、两权分离,就需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所应该坚持的明确产权以及清产核资,从而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建立,还需要将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用人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建立。

(三)需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后勤外部监督内部管理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就是要加强对后勤企业的监督,而并非要放弃对后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但是,监督的形式需要转变成消费者监督,而不是之初的行政监督,从而规范和引导后勤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就需要提升高校的后勤保障能力、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效益评价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以及市场监管体系,从而加强体系建设。除此之外,每一个高校的后勤服务实体,都应该加强内部的管理,就是要提升后勤服务人员的技能素质、服务意识以及工作积极性,加强后勤队伍的建设,建立工作激励机制,还需要积极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也就是推动建立充满活力以及竞争有序的后勤服务市场秩序,吸引社会优秀服务企业进校服务,提升高校后勤的运行效率。

(四)需施行归口管理,组建后勤大实体

现如今,一些高校的后勤存在着职能不清、机构臃肿、条块分割以及层次过多等严重的问题,不同的部门管理着宿舍、餐饮以及食宿,从而就肢解了后勤。有的一些学校允许在后勤之中⒏鞑棵偶尤耄但是却干扰了高校每一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有着比较严重的无序竞争的后果。所以,就会应该施行归口管理,组建后勤大实体,解决“小后勤”的问题。也就是要将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以及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后勤的工作,统一归口到高校的后勤实体中来,按照行业的经营特点和内在规律,进行有效且系统的管理。要将有序统一的后勤服务市场建立,施行归口管理以及组建后勤大实体,切实的将高校内部“多后勤”的局面改变。

五、结语

为了积极地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革,就应该在高校的后勤改革中,积极的探索多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促使高校的后勤改革逐渐的沿着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企业化以及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目前,我国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已经为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和机遇,因此只需要明确思路,紧紧地抓住机遇,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中不断的创新,从而缺的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李济江.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02):140-142.

[2]特格希.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21):39+42.

[3]柴哲军,包晓明,王静峰.“后社会化”阶段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6):41-44+47.

[4]施燕惠.浅谈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新经济,2015(26):84.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交谊舞选修课 社会适应能力 重要性

交谊舞既是一种群众性、自娱性、健身性舞蹈,又是一种艺术性较高、技术性较强的表演性、竞技性舞蹈。它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形式。它不仅让学生接受音乐、舞蹈的陶冶,给以形体、素质、舞蹈技能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在仪表、风度、气质等内在素质方面也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它集艺术、娱乐、健身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健美体态、增进健康都起到良好的作用。它被誉为当今最好的颐养身心的运动和娱乐形式,也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健身手段。高职院校开展交谊舞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该课程改造了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更好的遵守社会规范和准则,从而减缓客观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现状

1、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1)自理能力较差。目前的在校生, 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 家庭长辈们长期的溺爱, 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强烈的依赖性。

(2)“自私”心理比较突出。家长的迁就和宠爱,导致学生个性心理畸形发展, 使他们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且部分学生妒忌心理较强, 经常因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怨天尤人, 把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全推到对方身上, 容易产生矛盾纠纷。

(3)自学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但从现状看还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 学习效率低, 自学水平有待提高。

2、高职学生培养现状

高职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一个盲点是由于过多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而导致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但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来看, 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由于一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力度不够, 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变能力等都比较匮乏,同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造成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

二、交谊舞选修课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院校不能只把学生培养成“技术人”, 而应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需要并在职业活动中得到晋升的“职业人”, 更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 改造社会, 并能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的“社会人”。

交谊舞选修课程是促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积极因素,使学生通过锻炼间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与情感控制能力,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融入就业理念,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培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交谊舞选修课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环境适应与控制能力的培养

交谊舞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加强自我认识,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处理情绪的方式。使得自己的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同时能够尊重别人的意见、顾及别人的利益。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练习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上、思想上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 规整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和目标迷失,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 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激发其潜能。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尊重,为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意志品质与创造力的培养

交谊舞课程中的练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竞争精神, 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生随时会和不同系不同专业的的同学结为组合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练习, 扩展交往范围, 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该课程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动力与价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创造交流平台,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交谊舞课的特有形式, 启发和教育学生把学习过程与活动的开展当作锻炼平台, 锻炼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独立选择、决断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断积累经验, 挖掘创新。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很好发挥各自才能,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谊舞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为目标,强调个人与团体目标的一致。然而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教学中做出有效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强调学生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与责任感, 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社会即学校”时这样指出: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认为整个地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个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足见小班的课程实施运用“融入社会”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想摸索一种新的模式,让幼儿在主题中、游戏中真正地融入社会,依托着社会的力量,支撑幼儿更完善、系统地掌握真正的、内化的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目标。

一、揭秘:“融入社会”式的教学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我们认为“融入社会”的教学模式尤为适合。

1.从“浮光掠影”走向“鞭辟入里”

3~4岁的孩子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对具体的、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记住。而在一些主题活动中,往往只是和幼儿“纸上谈兵”,说说而已,幼儿似懂非懂。相反,“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让幼儿近距离地接触,实地考察、验证……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习得宝贵的经验。

2.从“坐而论道”走向“亲身体验”

小班孩子对于说教完全不“感冒”(如:教师想向幼儿讲述救护车,包括外形、功能等,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幼儿听过了就忘记了),那么“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与所学“内容”亲密接触、亲身感知,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深入地探究(如救护车,可带领幼儿来到就近的医院内进行实地参观,让幼儿近距离地观察救护)。

3.从“淡然处之”走向“欢欣踊跃”

小班幼儿好动,喜欢接受一些新奇的事物,但是一般的教学模式只是待在活动室内,由教师带领幼儿完成活动。而融入社会式的活动可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接触到活动的内容,并且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一些在活动室内发现不了的东西,从而让幼儿对教学内容兴趣更为浓厚,探究欲望更为强烈。

二、探秘:“融入社会”式的教学在实施课程中的探究

定位在小班运用“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后,就要寻找适合的方式让主题活动、创造性游戏、个别化学习的内容能在融入社会中开展,并让幼儿更好地得到发展。

1.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在小班刚入园的阶段,幼儿正处于与父母分离的阶段,特别需要的是陪伴,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适宜开展任何的主题活动、创造性游戏等。在这样一个适应阶段过去后,慢慢进入开展活动状态了,对于这些幼儿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性游戏,怎么玩创造性游戏,可能更多的只是去摆弄玩具、材料。在这样情况下,可根据当前幼儿感兴趣的创造性游戏内容进行外出参观,让幼儿实际地去观察物品的摆放,工作人员如何工作、对话等等。

如我们在游戏时,孩子们提到要买东西,需增设超市。所以,在开设前就带着孩子们去了超市,孩子们发现了超市里有那么多的物品,还发现了物品原来都是分类摆放的……

参观后幼儿回到幼儿园开设超市就有了一定的经验,不用教师再运用一些语言进行描述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每次开设新的游戏时,都会带着幼儿先外出参观,之后再进行游戏。

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必将主题内容先进行讨论,制定目标、内容等,并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让家庭这一“粮草”先行,通过嘟嘟养成记或校讯通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有目的地带着幼儿融入社会、来到大自然进行小调查。

如在“春天”这一主题中,兵马未动,家庭这一“粮草”先行动了,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河边寻找柳树,来到草地上寻找钻出土地的嫩草……

在主题开展前进行小调查,为主题开展奠定基础的形式不仅让主题顺利开展,并且让幼儿学会了观察、记录等学习能力。

3.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主题的开展,内容的安排,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或幼儿的兴趣设计、安排的,并且在主题中安排了一些幼儿自主观察后的谈话活动。班内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存在的,所以需要这样的谈话活动让每位孩子都有机会来说一说自己的观察所见,不管孩子说了什么,对不对,好不好都不重要,只要孩子愿意说,愿意大胆地说就是最大的进步。

如在“汽车叭叭叭”主题中,实施主题的第一天就带领着孩子们来到大马路上,让孩子站在路边寻找各种各样的汽车,孩子们个个眼神发光地看着,呐喊着:“公交车!”“那是卡车!”……

看得出来孩子们对车兴趣浓厚,更对实地参观的形式感兴趣,孩子们能自己找认识的车,并观察车的样子等,比起在活动室内看教师播放的PPT有意思多了!

4.聚精会神,定神细观

根据主题的内容,可能需要一些外出参观,让幼儿对主题内容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实地的参观,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主题内容。比如在小班“汽车叭叭叭”的主题中,孩子们对于汽车的兴趣很浓厚,但是对消防车、警车、救护车、疫苗冷链车等特殊车辆比较陌生,最多在马路上、电视上或书本上见过,真正站在特殊车辆旁边几乎没有过。随着主题的推进,带着孩子们来到医院近距离地观察了救护车,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救护车里面有那么多的设备;参观警车的时候孩子们对警察叔叔的敬意油然而生,对警车更是崇拜得不得了,跃跃欲试要上车“试驾”一番,还发现了警车原来跟爸爸妈妈的车差不多,但是有好多按钮,还有警铃呢!

在实地跟特殊车辆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极高,兴趣也很浓厚。

5.周边取材,资源利用

幼儿园里也是一个小社会,在主题的开展中,要充分地利用幼儿园的资源,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进行采访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事先和孩子进行讨论:“在采访的过程中,可以问些什么问题?”这样的讨论避免了在采访过程时无话可问等问题。如在原创主题中,孩子们就去采访了幼儿园里的保安叔叔、食堂的阿姨,还有打扫卫生的奶奶,孩子们问的问题可多了,争先恐后。这样的活动开展,让孩子能真正地和“社会”中的人接触,并且和他们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不仅锻炼了胆量,还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透秘:“融入社会”式的课程文化的点睛之处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应该真正地让幼儿走出活动室,与社会、大自然亲密地接触,在接触中去发现、去获得。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幼儿在外出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描述、学会了发现……

1.增亮课程内容――闪光

在课程内容中,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幼儿走出活动室,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生活,有目的地去观察,并在观察后进行集体谈话、分享自己观察所得,教师及时地运用语言进行引导,让幼儿保留一定的探究欲望,并给予一定空间,让幼儿自主地去探究。

第8篇

关键词:社会资本;组织学习;营销动态能力;形成机制

一、 引言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与信息成为了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环境动荡性的加剧也要求企业必须密切的关注市场信息。在此背景下,社会资本的理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又一个理论。王凤彬(2008)、陈颖(2008)等学者研究了社会资本对企业能力的影响作用,但是对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仍缺少研究,对社会资本和营销动态能力关系的研究更是稀缺。

营销是企业的重要的职能之一,Vorhies(2007)认为营销能力与动态能力结合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认为深入发掘营销动态能力的内涵,探讨社会资本与企业营销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借鉴“资源——组织学习——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尝试探讨了营销动态能力形成机制的关系,以期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 文献回顾

1. 企业视角下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中,用来强调人们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交织的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信任正是来源于这种网络。之后大量的学者都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Leana(1999)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在个体、社团、网络、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资产。

与个人层面的研究不同,Nahapiet和Ghoshal(1998)从企业的层面探讨了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他们认为这三个维度是社会资本的最重要的三个维度,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讲,结构维度描述了成员之间联系的客观结构,是个体之间各种联系的总和。关系维度描述的是成员之间经过不断的交流所形成的个人关系,例如尊重以及友情等。认知维度则是指提供不同行为主体间共同的表述、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等。本文认同Nahapiet和Ghoshal(1998)的观点,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

2. 组织学习及其机制。20世纪中叶,一些学者在探讨组织适应性的问题时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概念。Huber (1991)为组织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密切关注市场及顾客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以此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这个过程构成了组织学习的内涵。在众多的研究当中,有许多是关于组织学习机制和过程的探讨。Crossan等(1999)认为组织学习包括包括前馈层学习和反馈层学习,前馈层学习是指个体知识向集体知识转移的过程,而反馈层学习是集体知识向个体知识转移的过程。本文认同Crossan等(1999)的观点,认为组织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前馈层学习和反馈层学习两个维度构成的。

3. 营销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营销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适应性为,企业用营销手段发现目标顾客以创造价值,并提品和服务效用。作为回报,企业得到了稳定的、成长性的高回报。在动荡的环境中,企业的营销职能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营销可以通过关注的转换(这种转变以往被认为是外生的),从新定义新的游戏规则。Fang和Zou(2009)提出了营销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营销动态能力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识别和满足顾客价值的有效手段,在动荡的环境中,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财务绩效和竞争优势。为了与传统的营销能力理论相区别,他们将这种能力定义为企业商业流程的反应性和效率,具体来说,包括产品开发管理流程、顾客关系管理流程和供应链管理流程三个维度。

4. 理论框架的建立。李飞(2009)认为案例研究有两种逻辑,第一种是事先不建立理论模型;另一种方法是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初步的理论框架,并以此对案例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最终修正以往的理论,得到相应的结论。本文采取后一种研究方法,在回顾了以往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理论分析框架。

三、 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海信集团作为研究对象,海信集团具有较强的营销动态能力,在金融危机中,凭借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出色的整合能力,不仅达到了业绩上的逆势增长,而且实现了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飞跃,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两种。二手数据包括网络资料、海信内部资料、数据库资料。一手数据主要包括(1)与海信的中层领导与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到的有关海信营销动态能力的相关理念和实践;(2)在海信进行的实地调研。

对数据进行编码,可以从海量的定性资料中明确研究的主题,并能使研究过程具备一定的条理性和合理性,能够很好的论证前文所提出的问题。首先,根据数据来源进行编码,对于一手数据,分别将4位中层受访者编为MG1-MG4,将一般员工编为ST。将二手数据统一编为SH。根据上文研究框架中提出的主要概念,我们将涉及到的内容进行了归类和编码。

四、 研究发现

为了深入发掘海信营销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社会资本如何影响组织学习进行了探讨;最后,发掘了组织学习对营销动态能力构建的作用机制。在对大量的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1. 社会资本对组织学习的影响。Kale(2000)认为企业员工是在一定的社会交往背景下完成相关的知识的获取、转移和整合的。本研究在分析了海信的相关资料以后,发现与社会资本和组织学习相关的条目数一共有78条,其中结构维度的条目共有36条,关系维度的条目共有13条,认知维度的条目数共有29条(见表2)。说明社会资本对组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相对于其他两个维度,关系维度对组织学习的影响作用稍弱。

组织结构对海信的组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海信与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多家高校及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海信的决策咨询层也是由这些高效的专家所组成的,这对于海信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学习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关系维度是海信组织学习的重要保障,海信十分注重构建内部和谐的员工关系,培养“家”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员工的交流与创新文化的培育。认知维度强调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组织学习的影响,海信对知识和创新的追求是其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2. 组织学习对营销动态能力的影响。产品开发管理流程涉及到探寻顾客需求、确定新产品思路、设计新产品方案、管理和生产新产品,是对企业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跨部门流程的整合。资料的编码的结果显示,组织学习对产品开发管理流程影响的相关条目数一共有55条,其中,与个人层面学习和与组织层面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9和21,与前馈层学习和反馈层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6和19。

顾客关系管理涉及到获取和收集顾客信息,建立和维持顾客和渠道关系,推行售后服务的相关跨部门流程的整合与管理。包括开发客户、明确现有顾客需求、培育品牌、管理顾客关系、促销管理等子流程。资料的编码的结果显示,组织学习对顾客关系管理流程影响的相关条目数一共有46条,其中,与个人层面学习和与组织层面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18和7,与前馈层学习和反馈层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14和7。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选择并识别合格的供应商,建立和维持投入产出的最优模型,设计产品解决方案中的工作流。资料的编码的结果显示,组织学习对供应链管理流程影响的相关条目数一共有47条,其中,与个人层面学习和与组织层面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2和24,与前馈层学习和反馈层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6和15。

五、 结论与讨论

本文回顾了社会资本、组织学习、营销动态能力等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营销动态能力影响机制的研究模型。随后利用单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海信集团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对组织学习的影响机制、组织学习对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通过分析,本文有以下发现:第一,探讨了社会资本与组织学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组织学习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第二,从组织学习的四个维度出发,分别探讨了组织学习对企业营销动态能力三个维度的影响机制,质化的数据显示,组织学习对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第三,本研究还发现,组织学习对企业营销动态能力三个维度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组织层面的学习和反馈层学习对企业产品开发和供应链管理两个流程的影响作用显著,而对企业顾客关系管理流程的影响相对较弱,相反,个人层面的学习和前馈层学习对企业顾客关系管理的影响作用显著,而对其他两个流程的影响作用较小。

2. 研究价值及启示。本研究以“资源——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为框架构建了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模型。虽然社会资本、组织学习、动态能力的理论已经较为成熟,但是探讨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并且,营销动态能力是动态能力与营销理论相结合的新进产物,本研究提出了营销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弥补了上述的研究不足,丰富了动态能力和营销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的结论对企业的营销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社会资本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处在动荡的环境中的企业,保持与外界紧密的联系并善于利用外界的资源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其次,动态意义上的组织学习不仅是一个存量的概念也是一个流量的概念,企业应促进知识在“个体学习到组织学习”和“组织学习到个体学习”两个过程中的转移,从而提升其组织学习能力。最后,组织学习可以帮助企业应对环境变化获取顾客满意,组织学习可以提升企业流程的反应性和效率,从而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Eric Fang, and Shuming Zhao,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arke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ournal of Int- 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5):742-761.

2. D W.Vorhies.,Linda M.F., Victoria D.B.,Melissa C.,Market-based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 iation / Winter,2007:282-283.

3. Kale,P.,Singh,H.& Perlmutter,H.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217-238.

4. Leana,C.R.,Buren,anizational s- 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538-555.

5. Nahapiet J,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In- 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 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 242-266.

6. Huber,anization Leaming:the Con- 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a- nization Seience,1991,2(l):88-115.

7. 王凤彬,江鸿,吴隆增.社会资本与核心能力关系研究:以知识创造为中介变量.科学学研究,2008,26(3):612-618.

8. 陈颖.社会资本与企业营销能力.生产力研究,2008,(23):132-134.

9. 李飞,陈浩,曹鸿星等.中国百货商店如何进行服务创新——基于北京当代商城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0,(2):114-126.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2011Y286)。

第9篇

小米已成为国人眼中最有影响力的手机品牌,仅次于苹果、三星;在国内传统渠道投放很少,却擅长互联网口碑传播的奶粉品牌美素佳儿,是众多乳品消费者心中的NO.1……这些排名出自百度大数据营销分析的一款新应用:品牌数字资产榜。为了深度挖掘数字时代品牌营销的“法宝”,2月27日,百度商业市场部联合营销研究院携众多一线品牌CMO、广告学界资深学者举办研讨沙龙,并发起成立百度营销顾问委员会。沙龙由百度商业市场部总经理陈志峰主持,百度副总裁曾良、百度整合营销咨询部总经理刘伟、百度营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侯丽斌等人做了关于百度平台价值、品牌数字资产榜的精彩分享。

据悉,百度营销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Millward Brown大中华区研发总监谭北平、长江商学院MBA教授陈歆磊、虎嗅网CEO李岷以及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院长张树庭等21位代表,委员会选举百度副总裁曾良为营销顾问委员会主席,前BBDO广告公司亚太区董事长苏雄,数字营销专家、华扬联众CEO苏同为副主席。

曾良副总裁在成立仪式上表示,“建立营销顾问委员会将进一步帮助客户和品牌商理解数字营销和数字资产的重要性。在大数据时代,品牌影响力有了全新的量化标准,只有挖掘大数据才能建设品牌资产,进而支持品牌未来的发展。我们成立百度营销顾问委员会,将与品牌商、广告界和学术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久前的“百度数据说春运”、“百度数据解读情人节”等项目让数亿国人感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此次成立百度营销顾问团则向广告主和广告界、学界传达了大数据营销刻不容缓的讯息,品牌生命在数字时代将重新洗牌。百度营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侯丽斌表示,百度能够实时、清晰地通过搜索数据,描绘品牌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现状和未来,从而为广告主在数字时代建设和管理品牌提供帮助。

已确定的这21位顾问已经在品牌营销、搜索营销、数据分析、电子商务、新媒体等各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一些顾问委员更是在大数据分析和数字营销方面有领先行业的实践。宝洁相关负责人分享道,“现在很多传统品牌都面临着品牌老化的问题,像宝洁也面临着如何和80后、90后做沟通的问题。我们通过和百度合作,根据自身洞察和智慧,推出了‘玉兰油留住你永远的25岁’这样一个新产品,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成功,并在线下进行了推广。”

谈到百度品牌数字资产榜,顾问委员们纷纷表达了认同和期待。NBA中国区总裁陶雷表示,“为什么相信数据呢?因为行为是不能骗人的。我们非常相信从行为反推出来的结论。”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院长张树庭称:“网络是有记忆的,通过探求消费者在百度上的搜索行为,去了解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态度,以及他的行为,对我们探求消费者行为是很有价值的。建立品牌数字资产榜,为品牌价值带来了一个新视角,让我们关注和探求数字时代品牌的内涵是什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