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0:27: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学科的魅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导语的艺术 优化科学的语言 多媒体 转换角色
一、突出导语
课题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把学生带入生物教学的情境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条件。因此,课题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学识、智慧、口才、情感的综合体现。要把导言设计好应该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导语要有针对性。导言的设计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的。因此,每种导言都从明确目的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启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最终达到理解教材和识记教材的目的。
2.导语要有趣味性。设计导言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单调枯燥的厌倦心理。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精心设计导言,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的开端。
3.导语对学生要有启发性。导言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富有启发性的导言导入新课,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以达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
二、优化语言
有了好的导言是这堂课成功一半。学生已经进入你所设下的圈套并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下面就要看教学过程中语言的魅力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这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教材的主要内容呢?生物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主要应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1.形象比喻,妙趣横生。要使学生觉得生物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形象的语言可营造出真实生动的情景,引人入胜的氛围,而枯燥无味的语言无疑是一副“催眠剂”。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深入浅出,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讲葡萄糖和肝糖原的关系时,我把它们比喻为银行的活期储蓄,葡萄糖和肌糖原的关系比喻为定期储蓄;在讲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时把他们依次比喻为护城河、城墙和城墙里的警察。通过比喻,不但给枯燥的语言注入了调味剂,使学生兴趣倍增,且可借以丰富和美化课堂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2.语言要严谨,准确,讲究科学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不仅要有趣味性,而且要有科学性。如果教学中指鹿为马,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误人子弟。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例如在讲生长素时容易口误说成生长激素;糖尿病患者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糖字不能丢);如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主要两个字不能丢)等。
三、活用多媒体
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某些内容的处理上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从而使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在教学上主要有以下好处:
1.轻松展现出未知的实物图。老师的口才再好,比喻再恰当,讲出来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甚至学生想象出来的东西与我们的实物相去甚远。所以在教学中如果利用多媒体把实物图展示给学生看,效果会更好。例如“花的结构(如雄蕊、雌蕊、花瓣、萼片等)”、“染色体的实物图”、“胚芽鞘的实物图”等图片就可以让学生轻轻松松的感受到。
2.让连续的生理过程真正的动起来。传统的教学不能把连续进行的生理过程讲得很形象,而且容易出现脱节现象,但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我会利用Flas,直观地把连续的生理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例如在处理“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转录和翻译”等难点章节时,灵活运用多媒体,就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达到预期的效果。
3.容量大,节约时间。在进行练习讲评的时候经常会联系到以往学习的东西,如果教师不复习的话,学生听不懂,复习的话可能会涉及到一个复杂的过程,时间上不允许。例如在讲到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时,如果学生对减数分裂不熟悉,教师是没有时间画图给学生分析的,而多媒体教学的话就可以马上从电脑里调出减数分裂过程图放给学生看,既达到复习的目的,又节约了时间。
可见,恰当地选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四、转换角色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任课教师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则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教课程不但偏爱而且努力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可能学得最好,即使后进生也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转换我们的角色,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进而喜欢老师上的课。那么怎样去做呢?下面我谈谈自己角色转换并在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方面的几点认识。
1.给自己正确的角色定位――平等中的“首席”。大多数的学生心里对老师都充满着敬畏,如果让这种心理继续下去,那么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反感:“老师常常以纪律压制我”;“我们屈服于老师的命令与权威下,像个奴隶”。要消除学生这种逆反心理,首先要放下自己作为老师的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凡事能够多方面为学生考虑,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这样就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你又是平等里面的“首席”,学生毕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绝对平等,那么学生就会认为老师软弱,会看不起你,非但不能"拉拢"学生,而且会造成学生不信任,相互的关系也不可能深。
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相同的错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的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使一个学生的错误让全班学生都吸取了教训,并加以改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极为显著的。
如何对待和利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呢?
1.允许出错,保护自尊心;正确引导,增强自信心。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作为教师,我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几个“允许”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教师应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想想,想想学生此时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因此,我告诉学生:“失败乃成功之母,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及鼓励下,在错误面前敢于正视错误,锤炼自我,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2.暴露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教学四年级上册“画角”时,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形成画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尝试独立画角。在巡视学生练习时,我发现有学生把100°的角,画成了80°,看来“量角器上如何读刻度”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我想既然学生有了这样的错误,何不把它当成“诱饵”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呢?于是,我把这位学生画的80°的角展示了出来,让学生判断画的对不对。学生马上都说:“错了。”我故作生气地说:“你还没用量角器检验一下,就说人家画错了。”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100°的角应该是个钝角,而他画的明明是个锐角,所以肯定不对。”我笑着说:“同学们认为有道理吗?那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画成这样的角呢?”于是我就请这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画角的过程,接着问:“在刚才这位同学画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有同学说:“他画错了,因为他在量角器上数刻度时数反了”。我马上接着问:“那么怎样正确地读出角的度数呢?”学生再一次认识到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在外圈就要看外圈,反之就要看内圈,深刻地意识到看0刻度线的重要性。接着我又问;“这位同学的错误对你有没有什么启发呢?”学生说:“以后量角、画角的时候,要先估计一下,判断一下是什么角,不能把锐角画成钝角,钝角画成锐角。”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上面的例子中,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
抓住学生看似粗心的错误,把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发现别人错误原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强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3.巧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敢于创新,就必须采用变异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这些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和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一年级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鸭有9只,鹅有7只,鸡有8只,鸭和鸡共有几只?”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题型(有多余条件),在学生的解答中生成了下列五种情况:①9+7=16(只)②9+8=17(只)③8+7=15(只)④9+7+8=24(只),接着我引导学生积极地来进行评判,并说出对、错理由,在大家交流评判中得到了验证,一致认为9+8=17(只)是正确的。到这儿教学似乎完成了,但是转念一想何不利用一下这四个错误的算式呢?于是我又启发道:“那另外的四个算式是求什么的呢?你能把问题改一改,让错的算式变成对的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高,纷纷给原本错误的算式配上了正确的问题:①9+7=16(只)是求鸭和鹅共有多少只?③8+7=15(只)是求鸡和鹅共有多少只?④9+7+8=24(只)是求鸡、鸭、鹅一共有多少只?面对错误我不是一带而过,而是巧用学生的错误讲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一 432 - 98 = 432 - 100 - 2
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上面的错误,其实是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 出现这样的错误,是教师常常会为432 - 98 = 432 - 100 - 2的错误,对学生不停灌输“加一个数时,多加的数一定要减掉,少加的数一定要继续加;减一个数时,少减的数一定要继续减,多减的数要加回”. 其实这样的一句话记忆起来本身就很拗口易混淆,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加减乘除法的算理,而且计算的熟练程度也不够,往往会弄巧成拙错误连连. 很显然这种计算的算理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只凭借着自己对数的理解或模糊的记着老师强调的那几句话,就觉得已经运用了简便计算.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现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简便计算算理的理解. 例如:在理解432 - 98的简便算法时,赋予其生活中购物付费场景,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付98元,在零钱不够的情况下,一般都是付100(减100),再找零(加回2),也就是432 - 100 + 2. 多次创设类似的生活场景进行训练,再遇到该类型的纯算式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萌生联想,恰当处理. 这种算用结合的教学远胜于纯算理的(多减要加回)教学,更不用说那种机械的“一拆(100 - 2)二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括号里面都变号)三计算”模式了. 这种付款经验适合于所有多加少加、多减少减的算理中,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不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准确解题. 这样利用生活经验会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容易记忆.
案例二 125 × (8 × 4) = (125 × 8) × (125 × 4) = 1000 × 500 = 500000
25 × (40 + 4) = 25 × 40 + 4 = 1000 + 4 = 1004
错因分析 从学生的错误中,我们发现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往往会搅乱学生的正确感知. 这说明学生对这两条运算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对于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分配律,而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时,可以交换运算顺序. 那怎样从美丽错误中突破难点呢?
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不能简单的从形式入手,告诉学生括号里是乘号时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只能当括号里是加法或减法时才能用乘法分配律. 于是就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某品牌西服,一件上衣的批发价是500元,一条裤子的批发价是300元,明明妈妈的商店要进这种西服8套,共需多少钱?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加以理解,再次明确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再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更加清晰. 思考:下面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125 × (8 × 4) 125 × (8 + 4)
生1:第1题小括号里是乘,而第2题小括号里是加.
生2:第1题是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而第2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
师追问:那这两题各有几个125呢?
生3:第1题中8 × 4 = 32,所以有32个125,而第2题中8 + 4 = 12,所以有12个125,是不同的.
让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进行比较,深入地理解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 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结论,而是领略探索、尝试的过程. 我们要耐心地面对错误,努力以错误为突破,化错误为精彩. 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得以发展. 案例三 378 - 154 - 146 = 378 - (154 - 146) = 378 - 8 = 370.
错因分析 减法的性质是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该生的本意是利用减法的性质使计算简便.由于对减法性质的理解不透彻,导致计算出错.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摆脱了单纯的口授或局限于应用传统媒体(板书+挂图等)进行讲授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形象、动态、直观;教学信息大;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八年级上册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根据初中学生好奇的认知特点,上课前播放一段鸟类展翅高飞的录像,再现鸟类真实生活,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我要是能飞该多好!”为后面的探究实验“鸟适行的特点”进行铺垫。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动画的播放,更好地体现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相比较于“挂图”教学的缺乏动感,较为抽象等特点,收到的教学效益也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及的。总之,把多媒体引入课堂,能使教学形式焕然一新,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2.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学习同一份材料时,如采用口授方式,单纯靠听,3小时后能记住60%;若只是看,3小时后能记住70%;假如听觉和视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是15%、40%和70%。这说明眼耳并用、视听结合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高于视、听分别记忆之和。多媒体教学注重视听媒体的合理应用,结合老师的讲解,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眼、动口相结合。因此,在学习“DNA的复制”一课时,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呈现立体的DNA分子模式图,引导学生复习DNA结构,然后播放DNA复制过程的动画,动态演示该过程,让学生对DNA复制有一个总体印象。接着分阶段播放DNA复制过程的每个环节,结合教师讲解,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学生能够当堂掌握DNA复制的条件、过程、特点及意义等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生物体内发生的生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且比较抽象,如细胞产生分泌蛋白的过程、基因表达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等,但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尤其是动态的特点进行教学,则能帮助学生更快理解。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教师播放噬菌体侵染的动态过程,克服了传统挂图教学的很多不足,动态图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课堂的结构得到了优化。
4.多媒体教学调动非智力因素
多媒体教学手段类型多样,突破了传统“教师满堂灌”教学模式。多媒体的适时、适量的参与,能辅助教师的精讲启发;学生的质疑、讨论;以及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师生的互动,体现教师导,学生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
二、《减数分裂和的形成过程(一)》多媒体教学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减数分裂”既是对有丝分裂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是遗传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模式——人机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是笔者设计本节课的一个出发点。
1.课前准备
减数分裂过程是一个复杂、抽象、动态的过程。传统教学一般采用“讲述+挂图+版画”的形式讲述,虽也能突出重点,但是缺乏动感,学生难以理解。因此笔者采用SWISHmax软件制作了一个Flash,分为受精过程、减数分裂的概念、细胞形成的过程、细胞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等四个方面内容。希望通过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主动地、兴趣地、轻松地学习。
2.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笔者抛出“为什么有的婴儿一生下来,眼睛像他的父亲,有的是鼻子像母亲,而有的既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作为本节的引言,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讲述和卵细胞以何种方式形成时,通过Flash播放受精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和卵细胞结合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不可能由有丝分裂产生,这为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做好了铺垫。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笔者尤为注重两个环节的处理:减数分裂过程的“动”和“静”。“动”表现在减数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此情境的设置,一方面学生能体会到生命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学生对此过程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这一过程的建立正是体现了多媒体的优势。“静”也有它的优越性:可将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的动画定格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按照教材的说法:“减数分裂同有丝分裂一样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将它分成不同时期。”这里的“静”正是这一说法的写照:把减数分裂过程的每一时期的特征定格下来,学生可以利用这暂停的时间有目的的分析每个时期染色体的数目及行为的变化情况(包括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情况也可以通过此过程来归纳)并且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并记录下来,最后进行总结!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也只能通过多媒体才能展示如此到位。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一个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播放细胞形成的Flash中,要求学生每次观看时,仅关注该过程中一种事物的变化情况(即只研究单一因素):先是看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接着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等,使学生每次紧紧围绕一个重点来看,注意力也更加集中,避免了毫无目的观看。
在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后,安排了模拟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及行为的变化的实验。图2是课前制作的Flash,提供每个时期细胞的轮廓(即细胞在每个时期变化情况)以及足够的、不同形态的和标记上不同的颜色(代表来自双亲)的染色体,要求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根据减数分裂每个时期的变化特点来拖动染色体到不同的细胞中,在规定的时间内构建一个减数分裂过程。
细胞生物学在大学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也是我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在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兼顾其基础性和前沿性,使学生在掌握细胞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关注细胞生物学最新发展动态,这样及时将基础知识与科技发展前沿相接轨。教学计划的改革,学时数的减少,需要更高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使用大大解决了这方面的矛盾,但实际多媒体授课有利也有弊。
一、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
(一)图文并茂的课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看上去枯燥的纯理论知识放在一个比较活泼且生动的情境中,将会更易激起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兴趣。现代化的多媒体正是创设情境的有力工具之一。在形、声、画、光作用下,图文声像并茂,多媒体课件将抽象变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可营造出科学性、知识性、形象性三者为之一体的教学情境,强烈感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积极性。
(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汇聚大量知识
我校近年对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细胞生物学教学时数被压缩,总课时数减少。每个专业所设课程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生物学专业也不例外。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面临严重不够的学时,我们考虑研究了很多改善方法,比如删减部分内容。但又不能删减太多,因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整个知识链是相互联系的,删减太多的教学内容必然会导致整个知识链的不完整,更会导致本科学生在后来开设的细胞工程、微生物等课程上学习吃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极大地压缩传统教学中板书以及学生记笔记的时间,而其屏幕的快速播放,在较短时间内可以传递给学生较大量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解决了学时矛盾。
(三)易突破重点并分散难点
细胞生物学侧重于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机制是细胞生物学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可以进行大量精美图片的演示。在细胞生物学教学课堂上,不管教师多么善于表达,绘画功底多么强,都难以表现一些抽象的、绘出逼真的图画,但这些有关细胞结构的知识内容又往往是细胞生物学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可以实现过程再现等操作,重复演示细胞的相关功能机制。比如,“细胞质膜的物质转运”这一知识要点,我们通过改革把该内容做成动画模式并配上讲解,让学生把课本中的书面理论和静态图片变成看得见的动态图像,授课效果显示学生们更快更易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二、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不足
(一)容易忽视情感交流,降低师生互动
教学实际是一门综合艺术,在过去教学中教师一般是以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有趣的讲解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调动学生。而这些学生也正是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或表情得到激发,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对于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是教学中不应缺少的,也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手段与工具所不能媲美的。多媒体教学往往缺乏这样的表达方式。比如教师如果只知道一味点击鼠标,照着电脑讲授,而学生们眼睛不离屏幕,虽然多了声像俱全的有趣画面,但却缺少了人与人即师生间的互动。即师之授业,还应有学生的反馈。
(二)课件固定化,降低了主体性
多数多媒体课件都是授课教师备课时设计好的,而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思路要按已有课件设计来进行。那么每一届学生只能遵循固定课件固定的教学思路来学习细胞生物学知识和思考相关问题。表面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以及图文并茂的课件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多媒体教学课件像计算机一样程序化、格式化,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教学情境;多媒体;自主学习
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下面结合实践教学,谈谈自己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的实例与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生物课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设计巧妙新颖的导入,启迪学生思维。
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学时,首先播放视频《多彩的生物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种类的繁多、分布广泛。接着让学生说出在视频中认识的生物及自己知道的生物,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特征?从而导入新课。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促使学生很快地融入生物学习探究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参与探究
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已是生物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师,其关键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在布置学生探究前,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置情境,建立探究氛围,促进探究深入开展。
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种子的萌发”教学时,我用Flash将一粒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做成课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4人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假想,进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焰,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探究。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特点,能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适度地运用,就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一知识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的重难点。运用传统的讲授式与谈话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整个课堂学生参与性和思考力度均不够,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因而,我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的基础上,我用PowerPoint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让学生思考: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行路线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小组间可以商量讨论,共同寻找答案。各小组派代表发表本小组的看法,全班共同评判。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演示血液循环过程的Flas,帮助学生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的迁移,进一步认识血液循环过程。利用多媒体将血液循环这一动态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能消除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自主学习。
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中“动物的分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学加游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我将多种动物与它相对应的所属种类做成Flash互动课件,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根据“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中所学的知识,帮画面上的动物找找家。当学生帮动物找对家时课件及时给学生表扬,答错时课件提示学生再想想。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比赛,看看谁用时最少,正确率最高。对于这一节中植物的分类也可采用同样的办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五、利用多媒体优化生物课堂的体会
多媒体课件能使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运用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合理选择,才能优化课堂,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整个课件不宜过于花哨(如声音、字体、花边的添加等),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多媒体课件在实验上的运用要有所选择,不能完全取而代之。能用实物、标本的一概不用多媒体,能动手做的一定要坚持做。当实物演示有困难或是微观现象时才借助多媒体。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制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切
不能用观看视频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
3.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时,还应充分把握好时间,做到张弛有度,重难点部分应有足够的时间停留,供学生思考,演示过态过程时可以重复,以帮助学生理解为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反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要讲求实效,切忌华而不实。
4.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连接教学媒体最活跃的因素。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明确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合理使用多媒体,发挥其最佳效应,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优化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钟启泉.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一、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关键。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一切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学生对学习政治毫无兴趣可言,参与意识被禁锢,主体作用当然得不到发挥。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创设多种情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
1.敢于留白。
一个过于“勤劳”的妈妈就会有一个偷懒的孩子。我们老师的教育教学也要敢于放手,不包办。先放手,再指导点拨。为此,我努力做到“三个敢于”,即敢于把时间还给学生,敢于把问题交给学生,敢于把课堂让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获取参与的乐趣,获取成功的体验,获取思维的开拓。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或缺。而良好习惯又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主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意识缺失的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能。
(1)培养预习习惯。
努力纠正课前不预习、课堂被动听讲的弊病,力求做到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面对教师。
(2)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习惯。
本人大胆尝试可调结构的改革,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内化”过程。
课堂上,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探究,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发表意见;最后教师点拨归纳。并印发讲义,巩固强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阅读习惯。
思想品德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鉴于此,我平时注意帮助学生养成结合时政阅读报纸、收看新闻的习惯。如,这段时间,我要求学生关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这件大事,认真观看、阅读相关报道,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训练口才的习惯。
我坚持开展了课前一分钟即兴演讲活动。内容可以是教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再组合,再加工;也可以是对当前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看法。这样及培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组织好课堂讨论,把体验过程留给学生。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民主、尊重差异、崇尚个性、百家争鸣。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都会有两种思想。借助讨论,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课题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课堂讨论组织得好,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当做一种对话,一种讨论;另一方面又身体力行,大胆尝试,努力组织好每一次的讨论活动。比如,我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第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这一内容时,发现学生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这一问题似是而非,理解不透彻,仅靠老师的讲授根本无法突破这一难点。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门的讨论,过程如下:首先,布置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方式查找相关资料,各小组就找到的资料进行讨论;然后选派代表自由发言,说出材料中的当事人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同时又获得了什么回报;最后教师总结点拨,得出结论――承担责任既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又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三、讲究开头的艺术,做好新颖恰当的导入。
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针对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抽象的特点,应从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入手。用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从而为克服厌学情绪,提高主体能动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讲授内容,我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故事导入法。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有时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讲故事学生最爱听,也听得最投入。特别是借助感人的故事情节,以激情入境,诱发思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最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又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比如,我通过讲述原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以身殉职和当代大学生楷模――徐本禹甘愿放弃读研机会而到西部山区支教的故事,引出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通过朗读一名失学儿童词恳意切的一封信,引出了"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等等,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应用公益广告导入法
“巧借东风布春雨,顺风顺水好行船”。公益广告是现代社会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教学中运用得当,也会催生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无穷生命力,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八年级教材《我爱我家》时,我以央视播出的“爱心传递篇”的公益广告之一――洗脚的镜头,引出了“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和“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九年级教材《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我利用了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导入:一个红色的易拉罐在地铁车厢里被踢来踢去,没有一个人肯去捡它。后来终于被一个小女孩捡起放入垃圾桶,最后一句广告语即是“社会公德比赛现在开始”。这是一条震撼学生心灵的公益广告,比起简单的说教,教育教学效果显而易见,毋庸置疑。
3.活动导入法
即教师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就是以预先组织学生排演的小品短剧――一次隆重的法律家族聚会而导入的。具体做法是:找几位能说会道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法律,上台阐述各自的职责,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这次隆重的法律家族聚会上,同学们能否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有哪些不同?以此导入,水到渠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此外,我还经常以美妙动听的歌曲导入,以名人名言、古诗词导入,以重大时政为背景导入等等。这些导入方法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拙见,还不太成熟,甚至很幼稚,仅供同行们参考。其实,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恰当创设教学情境,善于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能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就应视为是成功的。最后,愿我们共同努力,在教学中尽力做到:
给学生一些情境,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究;
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教学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识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在以后又经过多位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已有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已有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
第三,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存在特殊性,所以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由于多媒体教学网络所具有的许多特点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应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所以研究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的作用是: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习者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2.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具体程序概括如下:
3.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能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激发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网络化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3.1影响身心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展现给学生们的世界更多是模拟的世界,虚幻的世界,学生们从网上所获取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失真的”,这容易引起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减少他们体验生活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从而给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
3.2导致主体丧失
应当看到,网络具有能即时把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但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技术复制的基础上。技术复制替代了独一无二的原创物,使“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丧失意义。使学生们在学习中丧失现实感,对事物的认识是立在非真实化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对事物认识的非真实化。网络化教育教学所依赖的技术复制,将使事物的“本源丧失”,使现实隐退导致主体丧失。
3.3削弱辨别能力
虽然网络化教育使学生们能更多获得数量庞大的信息,但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同步带来质量的精粹。所以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学生们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迷感,削弱去伪存真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许多种教学形式中的一种,不能也不可能取代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着不同的特征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玮.多媒体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2000,3
[2]刘亚中.中学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生物学教学,2000,11
[3]刘建华.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学生物教学,1999,5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技术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 教学方法
目前,许多高校利用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无疑,这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现代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2]。在《植物生理生化》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实施并开发相应教学软件。我们认为多媒体和植物生理生化教学的结合,无疑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改变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模式为自主式学习,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它存在一些缺点。本课题小组根据多年传统教学和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所积累的经验,阐述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植物生理生化教学中应用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问题,以期为增强植物生理生化的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1.在植物生理生化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1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传输、接收、转化和应用能力。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继承、扬弃和补充,促使了传统教学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将抽象、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能提供表示动态化的认识过程,直接有效地分解复杂信息,例如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光能的吸收、光合(呼吸)电子传递等,都可以动画形式表现,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同化。
1.2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都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结合联想式授课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能够自理信息,接收具有学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娱乐性的信息。同时可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因此,课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
2.在植物生理生化教学中实施多媒体教学出现的问题
尽管多媒体教学在植物生理生化专业已得到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2.1多媒体教学与教学质量。
据了解,目前许多多媒体教学课件其实只相当于一个电子教案,只是教师为了减少板书时间,将教案搬家而已。因此,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简单地将预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投影演示,或加上一些动画放映,而并不注重教学方法,不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关心学生的反应和教学效果。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具有知识密集度高、信息量大等特点,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很好地掌握教学的方式和时机。如果教学内容设计不好,教学方法采用不适应,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易消化,难以接受,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不高的后果。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说明:这种教学方式刚开始时很有新鲜感,但时间稍长就感到很乏味,继而产生上课时不集中注意力,对过多的教学内容也吃不消等问题。
2.2两种教学手段应当有机结合。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改变了教学的环境与方式,就目前而言,它还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植物生理生化课程因其学科特性,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方法授课,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植物生理生化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课程,在制作课件时,需要用传统的逻辑分析、推理、临时举例、即兴发挥等方法手段进行教学;而适合演示的部分则可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这样就会使得教学既具有表达清楚、逻辑性强、便于理解的分析过程,又能收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好效果。二者有机结合,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层次化、高水准。
3.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教授植物生理生化
如何适应高等职业师范和农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好植物生理生化这门课,增强其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3.1针对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院生源层次不均,有很大部分来自对口专业,这部分学生相关化学知识比较薄弱,学好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难度相当大。因此,我们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将植物生理学和基础生物化学改为植物生理生化。对每个章节选取重点和难度较大的内容,结合图片动画等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进行精讲。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章节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过程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其特点是生理和生化内容较为复杂,加之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故学生对这部分的生化反应内容难以掌握。如果将光能的接受、传递,光合(呼吸)电子传递及化学反应等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结合多媒体方法进行精讲,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再如,植物的信息传递的讲授也是本课程的一个难点,这些内容也能通过动画来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增加学习兴趣,培养自学和思维能力。
3.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动画等形式,将一些内容列表进行比较,或将有关章节的内容通过动画形式进行贯穿联结。例如,在讲授植物体内四大类有机物质代谢时,要求学生列表将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核酸代谢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物质代谢的图片网络系统,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在学习了植物的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章节后,要求学生利用图表将这几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结,对植物如何利用H2O、CO2、无机离子、太阳能(光照)等物质和条件,来合成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生理活性物质和多种次生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又是如何转化、分解或者排出体外的,等等。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充分调动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加强适用性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我院为高等职业类师范院校,目标是培养双师(技师+教师)技术型人才。在教授这门课的同时,要落实学院的培养目标。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是很强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教学模式,或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而是使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有机地把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植物是活的有机体,生命活动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既要注意一般规律,又要注意一般中的个别;同时注意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井乐刚,路芳,王爱荣.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4):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