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0:17: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班级文化感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什么是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软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无疑是乐团的指挥,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因此,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表率作用对班级文化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真诚、接受、理解是建设班级的条件和保证
真诚,是人格特征的核心部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始终把“真诚”“信任”放在第一位,表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真诚,出现在学生后面的是信任,包括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学生自然真诚地感受,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接受”,“理解”是在“真诚”之后的两个重要行动准则。“接受”就是要敞开自己的心灵,以大海般的胸怀去接纳学生做的事情和吐出来的语言。理解是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也包括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最高的境界是彼此在灵魂上得到安慰,共同拥有一片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家园”。
在班级中,如果有这样的精神家园,学生就会把老师和同学当做真正的成长伙伴和共勉的朋友,彼此的“隐私”才可以向对方倾吐;如果有这样的精神家园,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才可能由班主任的“主动”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如果有这样的精神家园,学生就可以从班主任那里获得认知的方向、情感的方向,行动的方向,那么学生对班主任就有了信任感,同时班主任就融进了班级文化之中,因此就有了适时引导教育的机会。
三、 爱心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基础。
情感文化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而“爱心”的培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基础。班主任和学生是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缔造者。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主任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念,并产生热爱教师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情感氛围。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语言,勇于展示,真正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
四、学生的参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五、科学的教育内容、和谐的人性化管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级文化并不是与班级的成立同时产生,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是班级成员能够在某一价值取向获得一致的表现。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这种局面形成时,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教育者,应该把握学生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发展需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适时设计科学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宽泛的,不仅是学业的发展前景(中考,高考等),更主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看问题要理性化?如何引导学生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摘要: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我们在强调科学素养,加强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忘记人文素养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创建“人文・书香”校园,探讨书香校园建设、管理、应用的方法,创建人文书香校园,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建设精品书香校园,做书香校园建设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实践者,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关键词:书香校园;建设探讨;环境营造;特色展现
【中图分类号】G258.69 ;G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7-01
一、营造书香校园环境,陶冶高尚情操、滋润纯洁灵魂
1.唐诗宋词,诗意校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的精粹,它能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给我们以美的熏陶和启迪。不论是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亦或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等。我们在学校的走廊上墙壁间悬挂着这一类琅琅上口、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学生每天的上学放学、出入来回、课间十分钟,抬头就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接触中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熟记。而这一切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好素材。
2.诵读经典,立德修身
经典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现在有很多的经典国学是我可用来对学生进行立德修身,行为规范教育的绝佳载体。让学生记取其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至理名言,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就是诵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我校是一所偏远山区半寄宿制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团委和学生会会根据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实际情况利用每天上、下午放学后的半个小时里,根据小学部和初中部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经典国学书籍,小学部选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和《唐诗三百首》等;中学部选择《诗经》、《左传》、《论语》、《孟子》、《说文解字》、《荀子》、《孙子兵法》、《管子》、《道德经》、《庄子》、《六祖坛经》、《史记》等古典名作进行诵读。还可让学生摘抄一些名人名言,和同学们一起诵读、交流、分享,让学生在朗朗诵读声中净化心灵,涵养性情、滋润灵魂。
二、演绎精彩书香课堂,展现校园书香特色
1.以主题课例,演绎精彩书香课堂
我校小学部罗旭丽老师在书香课堂教学大赛中,以《祖父的园子》为课例,罗老师以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通过自由开放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自主品读文本质朴清新的语言中,突破自我,敞开心扉,与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等进行轻松对话,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使自身的精神视野走向自由与憧憬。
中学部谭文圣老师在书香课堂教学大赛中,以《木兰诗》为课例,针对文本特点,谭文圣老师引导学生读一读,悟一悟,感受木兰的英勇善战。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为什么要“女扮男装”,突破难点。根据文本资源,设计多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和高尚情操。
2.利用国学经典,创设书香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正能量”
首先,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创设书香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语文课程强调工具性的同时,还要求注重人文性,许多语文课文都有可挖掘的“正能量”。
其次,要求教师善于创设书香情境,善于学习、积累、传播“正能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给青少年传递“正能量,教师特别是语文、政治教师更应该加强师德学习,积聚自身的“正能量”。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几十个孩子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言行举止间更应该谨慎、大方、得体。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敢于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把“书香”、“正能量”传承给孩子。
3.开展书香活动,渗透国学经典,分享阅读快乐
(1)在古诗、名句学习中渗透
诗歌自古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古诗语言简练精辟,每一首诗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书香味”校园、班级文化建设,撷取精神食量
1.解读“校训”,传承校风
“严、勤、细、实、礼、谦”是我们学校的校训,校训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勤奋、进取、求实、创新”是我们学校的校风,校风是学校办学的精华所在,如同一幅画的点睛之笔。我们学校历来非常重视校训所体现的意义,要求班主任先浅显的讲解一下校训的意思,与学生共同解读校训蕴含意思,让校训的意义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发挥校训应有的作用。
2.创设“书香班级”, 注重“书香味”的建设
我们学校非常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注重“书香味”的建设。我们要求班班有班训、班风,有班主任寄语,并能理解其意思,如小学部六〈1〉的班训是:文明高雅,乐学善思。班风是:微笑、尊重、团结、拼搏。班主任寄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又如中学部八〈3〉班训是:拼搏创造奇迹,奋斗书写辉煌。班风是:勤学好问,立志成才。班主任寄语: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
3.建设图书角、阅览室,徜徉书海
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努力使学生的性情得到涵养,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滋润。要求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图书角,让它成为学生博览群书的好地方。每个班主任都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充实图书。除了学校添置的图书、报刊外,老师可要求学生把自家适合同龄青少年看的图书带进来,三五七本,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交换阅读。同学们带来的书籍丰富多彩。
4.开设美术书法兴趣班
美术书法课是一门艺术,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性情,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美术书法兴趣小组是美术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要办好美术书法兴趣小组,应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美术书法兴趣小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对美术书法兴趣的培养,开设有美术书法兴趣班,有专门的美术书法功能场室,由在美术书法方面有一定造诣的黄小弟和陈记房老师分别负责辅导,利用课余时间作指导,学校提供笔、墨、纸张、颜料,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陶冶了学生高尚情操。
书香校园,你我共创!让书香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飘荡,让校园文化感化人性,让校园文化感化人道,让校园文化聚集人气,让校园文化提升人格,让校园文化涵养性情,以校园文化滋润灵魂;让书香校园绽放异彩!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教育是教育中重要的内容,这是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一个人有责任心,才会自觉学习,才会不断进取。责任心不能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责任心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表现为对工作、学习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具有责任心的学生对学习、生活和所负责的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对他人、对集体很关心。受成长环境及外力因素影响,学生责任意识参差不齐,良莠兼备。我对三、四年级进行观察了解,有不遵守秩序,不主动体贴和尊重父母长辈,不参加集体活动,不主动参与学习,自律性差等等。责任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将知识技能与思想渗透结合起来。如四年级品德课的《乡风乡俗》课文中的内容是围绕乡风乡俗展开进行教育教学,教师在传授知识中,让学生感知节日的来历和意义,引导学生由学生自己查找节日的来历,感受传统文化感染力外,还可以列出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对比资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领悟出文化侵略对民族国家的影响,以及自己作为炎黄子孙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感和使命感,如要求学生查找9.18国耻日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发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落后就挨打”,要强大就要不断提升自己,提升对国家的责任感。在三年级品德课中《我懂事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跟随父亲调查了解父亲的一天,了解父亲今天在工作单位做了什么?在课堂由学生进行讲述,再引导学生在家里应该要做什么作为回报爸爸。譬如做:为家人盛饭,自己穿衣服,帮助家里买东西,为家里拖地等等。引а生对家里要有付出的责任之心。在三年级品德课中《我的班集体》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的风扇、光管和平台的电源,班级的墙报的每期更换,班级卫生的清洁等等,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责任感。强调谁都可以当小干部,只要有一颗对工作负责,对集体负责的心,又明确规定了每个小干部的责任。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给每个学生安排适合他为集体服务的固定工作,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负一定的责任。责任感不是天生的,是在实际活动中培养锻炼出来的。教师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家里劳动、班级、学校管理。在管理活动中,老师只是发挥启发诱导,协调督促的作用。这样,不但使每个同学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
二、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运用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 为什么要学古诗词,为什么要学国学,那些早就过了时的文字,它的价值在哪里? 其中凝练着作者的思想、心境,融合了那个时代的特质,是智慧的结晶。 其中蕴含之丰富,千百年后仍值得细细品味。
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面对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有效高效结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在很多城市孩子学国学,小国学堂正悄然流行,这表明发扬传统文化,要从小抓起。 的确,小学生年龄小,最易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根,小学语文教师应倡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才更行之有效呢?
一、在氛围中感受文化
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 年代久远, 平时除了古诗词外,其他内容接触较少,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 而且内容不生动,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部分学生单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古诗,一知半解,不置入情感。 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营造浓浓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那么能否使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呢?
1.教师的潜移默化
我们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首先自己必须感兴趣。 教师应该热爱传统文化,并有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积淀,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传统文化除了是一门知识外, 它能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响彻中外,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对人行为的影响。
2.利用班级文化布置
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布置。 平日,我在班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极力将其设定为我班的特色教育。 例如,定期让学生合作制作传统文化知识小报,将自己所学到的、所了解到的传统知识加以整合、内化。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然后我将他们的劳动成果张贴上墙,作为班级文化布置。 学生就被班级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萦绕。
二、在课堂中回归文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科书并不回避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输血”和激发小学生探索古文化的现实。 可能因为传统文化知识和学生的距离感太远,学生缺乏新鲜感,所以不是很感兴趣。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 如何将传统文化知识上得生动有趣,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呢?
案例一:以我所教的二年级学生为例,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孩子积累了一定的古诗文和名言警句。 发现这样的问题,孩子记住了,但每天摇头晃脑读的时候,不知所云。 他们只是机械性地了解, 却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很快就会没有兴趣。
教学生字,尤其是形声字时,可以渗透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孝”字时,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字,合在一起就成了“孝”字。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就叫“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培养好下一代,而下一应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孝顺父母,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幸福。 这样不仅让学生高效地学习了生字,还得到了德的培养。
案例二:在苏教版第四册语文识字一中,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 学生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更不要提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了。 反观“洋节日”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意犹未尽,我在感到悲哀之余更敲响了警钟。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反映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 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春节前,可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抄录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可以让学生摘录杜牧的《清明》,感受诗人的情感;五月初五端午节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在生活中内化文化
有人会质疑, 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在现今社会还有多少可行性,或者还存在多少价值。 的确,在这个充斥强烈的竞争,文化多元的社会中,似乎传统文化已经微不足道了。 但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一味让“洋文化”恣意横行,就辱没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内化其中涵盖的仁义道德,处世之法。 因它是民族文化的基石。
结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 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小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站, 小学教师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我们应努力将传统文化植根学生的心中,开在学生的心间,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民主;和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29-0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尊重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中,教师总会看到一些学生不能够积极参与相关的教学活动,尤其是阅读教学,无论是自主感悟还是创新感悟,他们都是无动于衷。这应当是阅读感悟的课堂不能出现宽松、民主、和谐气氛之大敌。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这样?究其原因是教学中学生不被尊重的缘故。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也有自尊,如果在学习中自尊都没有,他们就会不愿意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己任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阅读感悟的“劳动”成果。从平时学生的阅读感悟看,学生阅读感悟的“劳动”成果是他们都感觉不到的,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的阅读感悟就更是一团糟。但从以尊重学生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的角度去思考,不管学生阅读感悟是怎样的,教师都要从学生的人格意义上加以肯定。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一些学生的感悟多在浅表的文字意义上,为此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逐步地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感悟。这样,学生在感悟时,会感到宽松、民主、和谐,在获取成功时更会感到心情愉悦。
二、关爱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学生之间存有一定意义上的差异,这是任何班级都不可避免的。因而,促进学生之间的逐步平衡,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是完全依赖于对学生进行机械重复训练去达成阅读感悟的目的,而应当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对学生施以一定意义甚至严格意义的关爱上。在相关阅读感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得出的结论是,关爱学生是实现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理想通道。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所有学生都去施以爱。而教师想要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比较炽热地爱着学生,就需要良好的心态,需要理想的方法。如对一些问题学生,在阅读感悟上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尤其是那些学习行为和思维存有严重问题的学生,更不能经常对其进行辱骂和斥责。教师只有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那么学生在阅读感悟的课堂中才会感到愉悦。如教学《青藏高原一株柳》时,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感悟的交流,一名学生所交流的内容让大家不知所云。但教师只要像于永正先生那样去循循善诱,像李吉林老师那样去热切期待,就会达到“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的效果。后来,那个学生有板有眼地将自己的感悟表达了出来。同时,其他学生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课堂教学更加宽松、民主、和谐。
三、 凝聚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的阅读感悟,从语文学科课程的相关特点看,应当是一个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但语文教学不能忘记学生阅读感悟的合作讨论,而应是经常开展合作讨论。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经常利用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去讨论相关的阅读感悟问题,但总感到学生合作讨论的效果不是很好。为什么合作获取不到好的效果?首先是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心凝聚到阅读感悟的合作讨论上来,致使一部分甚至是相当多的学生觉得合作讨论与自己无关。从这个层面上说,创设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能高度凝聚学生。凝聚学生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创造凝聚学生行为的时空,二是让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碰撞,形成智慧上的凝聚。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在学生都沉醉于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先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联想,猜猜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是否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简简单单的一幅窗花。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辩论。在交流中,学生们说得非常得体和到位。如有的学生说姥姥的剪纸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器;有的学生说姥姥的剪纸是姥姥与“我”和周围邻居情感联结的桥梁;更有的学生说姥姥的剪纸是寄托着“我”与姥姥情感的载体,这载体不仅仅承载着“我”的童年,更为主要的是承载着“我”的多年,乃至于就是承载着“我”的一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凝聚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中进行阅读感悟,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明.增强小学语文课堂吸引力策略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S1).
[2]赵翠兰.我国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的调查――以F小学的个案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0(08).
(1)研究的背景。在过去,旧的美术教育纲要对书法缺少重视,书法教育在中学几乎就是空白。我市大部分的学校没有正规的书法教学及专职书法教师。当前的书法教育,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从结果上看都普遍令人担忧:要么过于强调技法和形式的训练,只是为了参加“过级”和“比赛”,忽略了艺术的熏陶,当然也谈不上内心的感悟,对于学习书法艺术是不够“全面”的:要么只能充当“观众”,观其“皮毛”,始终无法真正解读和体会书法的过程与结果。在这点上,比起长期坚持将书法教育引进中小学课堂的邻国日本,我们真是感觉羞愧,也充分意识到了加强学校书法教育的迫切性。
(2)研究目的。我们希望通过记录观察师生学习过程、积累教学经验和案例,能够集众所长地建立一套具有研究和实践价值的书法教学方法。从书法艺术的技、体、章、涵、美等角度人手,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书法教学,注重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表现力等基本素养的训练,共同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规范书写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和热爱书法艺术,能够为学习并继承中国书法文化感到自豪。
(3)实践基础。我校依托市美术学科基地,在学校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书法教育教学软硬环境的改造,使我们得以为高中书法模块的课堂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持续性实现书法教育的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将原来的美术小展厅加以改建利用,搭设了书法案桌,配备了教学移动多媒体设备,并通过整理历年我校收藏的优秀师生书法作品,集中在书法教室的墙面展示,这样既学习又展示,优雅浓厚的文化氛围很适合开展教学。
其次,开发校本教材,开足课时。通过每月进行书法教学的集体备课、讨论教材、优化内容及课件,保证每个班级每个星期有一节写字课,每周安排三次书法教室课余时间开放,从时间上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 语文 古诗词 教学
1 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1.1 强化诵读。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编推荐的古诗词,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名篇以其精练、和谐而有节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广博的内容,充沛的情感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且易于掌握理解,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是诵读的最佳材料。“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打开课本,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使其在读中涵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都可以先诵读一首诗或一段文章,在古诗词诵读的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1.2 古诗文,不仅要吟诵,而且还要识记。我国优秀的古诗文以其凝炼生动的词句,优美和谐的音韵,丰富多彩的语汇,充沛真挚的情感,深邃隽永的意境,博大精深的思想享誉世界,那些精确、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应当继承并发扬光大。作为教师应时刻给学生“传达”这些意识和观念,鼓励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达到识记的程度。当然,古诗文的背诵对一个初中生来说,难度很大。我们除不断地给学生渗透要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和意识、调动其学习古诗文的学习积极性外,还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班级的“每日一诗”、学校的“赛诗会”、开放性口试等形式,都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辅以科学的记诵方法的指导,如:反复诵读助记法、长文短学法、结合语段重点语句助记法、借修辞手法助记法、借表达方式助记法、抓内容要害助记法、抓行文思路助记法、情节导记法、名言警句导记法等等,这些学习方法都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总结的,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古诗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记忆和习惯,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
2 创新古诗词教学模式
2.1 古诗词的理想教学。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老师积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含蓄跌宕,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诗词文本和生命灵魂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把学生对诗词的学习融进日常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素养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只有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才能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师生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教师要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古诗词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才能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2.2 多角度切入教学。在诗词教学中,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审度并掌握古诗词的规律,立足于文本,做到突破语言外壳,进而对古诗词的字句进行细细推敲和琢磨,与古诗词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达到共鸣,充分体验古诗词的美妙境界。
古诗词教学中要重视进行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并通过和现代语言的对照来理解古诗词并形成语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品读能力。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精妙词汇,对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文化艺术也能有更深刻的领略。古诗词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当古诗词通过字音的变化而形成音律,古诗词的美感将得以发挥。
【关键词】 幼儿园;文化建设;有效途径
在这个日益强调起点式教育的文明社会,幼儿教育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广泛,而面对需要加倍呵护,科学引导的幼儿们,要做到尽心、精心、爱心的培育却是不易的,首当其冲需要改善提升的就是园所的文化建设。作为一家有理念,有追求,办学经验也较为深厚的幼儿园――江帆幼儿园,也迎来了园所文化建设的成熟时机,为加快文化建设步伐,强化文化建设效果,园方从综合目标进行考量,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地发散文化品质,增强教育熏陶。本文以江帆幼儿园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本园的长远健康发展,引领幼儿园蒸蒸日上。
一、打造环境文化,尽显人性关怀
环境对于幼儿的顺利成十分重要,在幼儿这个特定时期,感知是他们对世界的第一反应力,而环境往往是幼儿的第一感知印象。因此,幼儿园的文化建设首要实施目标就是环境文化打造,结合幼儿需求保护,安全感不足的特点,幼儿园环境文化建设应当以温馨、人性为重,让幼儿们能够在快乐、轻松、无拘束的温暖感知中尽快地投入学习生活。环境文化的体现不单单是园区、教室的外部装饰,而要融入更多的内涵性,让文化感知能够真正进入到幼儿心底。例如,江帆幼儿园在环境文化打造实施中,对园区教室的环境外观进行了颜色、图案搭配,以象征海洋的蓝色为主色调,辅以黄色等,多采用符合幼儿审美感知的暖色调,对幼儿也起到心理舒缓的作用,图案以卡通为主。此外,幼儿园所有的班级都设置了“心情墙”、“活动墙”等,把孩子们的生活、成长瞬间都记录下来,幼儿们也可以感受到情感无处不在。符合幼儿心理的环境文化打造体现了园方和教师们的人性体贴之处,让全园洋溢着“快乐港湾”,在这个以情动人的教育时代,环境文化是必须方向。
二、建设精神文化,提升园所形象
精神强调内在,是幼儿园整体风气的呈现,精神文化向外界传递的是幼儿园由办学理念到师资队伍、培育成果等的综合形象。因此,做好幼儿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对园所的深度要求。作为以引导幼儿健康成长,让幼儿快乐学习为核心任务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应当呈现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为此,园方要加强道德文明建设,还要同样关注幼儿的精神成长,灌输初步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让全园从上到下都体现出统一的精神形象。江帆幼儿园在这方面也相当重视,对教师实施定期精神文明学习,如文化内涵、道德素养等,让教师们在精神文化的感染下更好地去体现为人师表。在针对幼儿的实施方面,则积极拓展深度性,多从为人处世、精神追求等方面进行渗透。如:推进《弟子规》、《论语》等国学文化的学习,为幼儿们的精神成长打下基础。精神与环境、物质是相对应的,能够起到深度渗透的作用,幼儿园是未来人才的培育基地,需要精神文化的植入来提升教育追求,更需要精神文化来传承教育精髓。
三、充实教学文化,促进幼儿成长
教学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教育者,教学当然是不可取代的主体内容。因此,对教学,一定要形成文化带动,以集聚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思路。教学文化和幼儿园的办学理念紧密相连,一个园所崇尚什么样的教学文化,对于全园发展,以及儿童成长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从教育对象和教育发展形势来说,应当把快乐体验、个性释放、心灵感悟作为建设的核心思想。为此,园所要多开展教研活动,学习最新,最科学的教学模式,增加人性化的教学工具,做好全面教学提升工作。在课堂实施方面,要尽可能地给予幼儿自由、无负担的学习空间,观察、赏识幼儿的个人特点,以“引”为主,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收获知识。江帆幼儿园对教学文化的实施尤其慎重,首先,围绕最初“童年”,希望孩子们健康自由成长的办园愿景,不断调整、丰富办园理念,制定了快乐港湾、蓬勃灵动、 自然活力、个性开放几大方向的实施目标。并且在教育发展中一点一滴地推进渗透。此外,幼儿园还注重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博物馆参观、生态湿地公园游学等,为幼儿们拓宽视野,增强学习趣味。幼儿教学是谨慎而特殊的,有了教学文化的牵引,园方和教师能够更容易找准教学方向,更灵活把握幼儿的心理需求,从而为幼儿最大限度的快乐成长增添助力。
四、连接家园文化,共创和谐氛围
幼儿的成长教育,家庭所占的比重相当有分量,所以,把握好家园之间的教育平衡,做好家园之间的教育沟通,建立家园共同的文化方向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家园之间理念相冲,沟通失调,那对幼儿所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必然是巨大的。因此,作为园方,要主动走出家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架起沟通的桥梁,将家园教育融为一体,共创和谐的教育成长氛围。江帆幼儿园对此除了常规的定期开家长会,还设立了家园沟通联络本,做到一家一本,一孩一档,对每个孩子的成长情况都和家长进行每周交流。此外,还经常请教育专家到园进行家长教育讲座,定期组织亲子校园活动、亲子远足,让家长亲身参与,完全融入到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园方、幼儿、家庭都收获良多。家园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建设中最易被忽视的部分,幼儿园要拓展思想,让特定教育路线通过家庭联系,科学地发展、扩大,为幼儿建立完整和谐的学习成长空间。
总之,在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中,除了科学有序地规划,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拓展目标,园方和教师更应该做好的是,真情切意地为幼儿考虑,围绕本园的基础条件,和幼儿的实际需求,将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为幼儿成长更添动力。
【参考文献】
[1]姚艺.对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初步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09)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恰当的情感教育和引导将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为例来探讨在文本阅读中如何通过“五官”训练来引导学生“谈情说爱”。
【关键词】
关注 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他强调了情感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三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通过“五官训练”——听说读写演等方式,关注学生们的情感教育。
一、演亲情,读友情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回忆起父亲在车站蹒跚的为“我”去买橘子。当时不满20岁的作者几度落泪。然而默读课文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偷笑。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父亲很可笑,儿子都快二十岁了,他自己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了,他还不放心。”另一个也接着说:“他那么胖动作又笨拙,一点都不灵活,还不如我。”
面对这样的课堂,我有些尴尬,似乎与我今天的教学目标不符,语文教学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于是我决定当堂演示父亲翻月台买橘子的场景。
通过学生吃力地翻过我们的“月台”——教桌。看着他努力的样子,吃力的表演,我问:“父亲蹒跚的背影,肥胖的身子,他为何一定要坚持送儿子去车站,坚持爬过月台去买几个橘子呢?”同学们沉默了。偷笑的学生也涨红了脸。我想,亲情在他们的心中有了更大的分量。这就是最淳朴的父爱,不掺任何杂念的爱。
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感悟到文字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后来,也正是通过自己的表演,感受到攀爬月台对肥胖年迈的父亲是多么困难,才对父亲“笨拙固执”的爱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更感悟到父母的爱子情深。表演,亲力亲为才让学生们亲身经历了思维的激烈碰撞,情感的深度震撼。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这神圣的情感。
二、辩爱情,爱生活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但无形中物质生活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生活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成熟使得初三的孩子们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渴望尝情。尤其是如今,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影视作品的视觉冲击都在时刻诱惑着他们。但是老师家长们往往“谈变,闻爱丧胆”。刚接触这类文章时我也颇为踌躇,因为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敏感。早恋已经是令许多教师家长头疼的问题,我担心课堂上也许会尴尬地唱独角戏,也许会一发不可收拾。但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这节课却让我意外的惊喜。
什么是爱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进行适当的青春期教育?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
导入后,我直奔主题,“你们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早恋是爱情吗?你如何看待早恋?”王帅迅速地举起了手,他说话幽默,成绩优秀,是众多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觉得爱情就是木棉和橡树那样能同甘苦共患难的。我不拒绝早恋,只要处理得恰当,我觉得很美好。”李丽站起来反驳:“爱情就像甘甜的苹果,可是早恋却是苦涩的禁果。我觉得中学生一定不能早恋。”“我同意。”“我也同意。”“我反对……”班级迅速分成了两派,大家对早恋问题各执其词。我迅速地组织起辩论赛。学生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辩中不可否认地认为爱情是美好的,不是肤浅的,爱情需要充分理解其真义,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也意识到盲目恋爱的危险性,于是,我劝告学生尽量不要尝试早恋。
三、观大爱,爱祖国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爱祖国爱母语在和平时期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普法战争失败后小弗朗士和他的老师、同学们不能再学母语的感受呢?《最后一课》,我在课堂上播放了李小龙的《精武门》片段。当陈真飞起一脚踢碎了租界公园大门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将“东亚病夫”字幅撕碎塞到日本武士口中时,所有的学生鼓掌叫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