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0:37: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分析
1.1能够优化经济结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现阶段来说,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信息化技术的利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发展,并且,在应用过程中,会使得农业信息结构的优势结构发生改变,使得农业发展更加规范化,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1]。
1.2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另外,还能加强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形成完善的农业管理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风险,实现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1.3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农业进入市场机制,可以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对农业经济调整,实现能农业的持续发展[2]。另外,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2我国农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导致整体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另外,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现阶段只存在于形式上,由于不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
2.2市场化程度不够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依旧是由中央政府进行领导,并且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占据着主要位置,使得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受到市场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进程较为缓慢,导致农村农业生产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
2.3信息化体存在漏洞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虽然一直在推广农业信息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具备完善的法律保证,从而使得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较慢,并且,相关部门对于农业信息化认识较浅,在指导工作中存在一定漏洞,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农业信息化模式
3.1经济功能型模式
在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中,经济功能型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当地的相关资源以及市场环境为基础,加强对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服务力度,提高区域农业服务质量。一般来说,此种更加适合应用在一些中小城市,主要是由于这些城市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能够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3.2精准农业型模式
此种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也被称为精密农业,主要指的是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促进区域内农业的持续发展。就现阶段来说,精准农业型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模式之一,主要是先进科技和农业生产的结合,能够实现少投资高回报的发展模式,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生态观光型模式
生态观光型模式在应用中主要是以农业自身为基础,采取合理的手段,保证农业自身生态功能以及观光作用最大化,并且,在实际利用过程中,还会融合一些现代化技术,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在实际的利用过程中,生态观光型模式的作用是发挥区域内农业旅游观光作用以及生态优势,加强对一些新科技的利用,促进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模式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4]。一般来说,此种模式在应用过程主要应用在一些转型过度阶段的地区,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3.4综合示范性模式
此种模式在利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当中。
参考文献:
[1]杨陆章.以生态教育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188.
[2]龚瑞祥.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1(2):88-89.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信息技术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部分内容。信息化的融入,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且达到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目的。在农业信息化发展应用的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于整个信息化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打造一套高效、科学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体系。无论是农业生产中,还是原材料、农产品、生产活动,以及资源开发等,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应用优势
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整个产业结构更好地结合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更好地通过调整来适应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广大农业产业从业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快捷、准确,且高效的信息化环境。通过信息的快速获取,从而更好地对供需信息进行掌握,进而实现对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方向性,减少生产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这种信息方面资源的有效共享,能够很好地对于市场发展中的一些生产和供需方面的矛盾进行解决。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的征途服务体系也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更好地进行决策,并且集合农产品的发展情况,展开相关管理工作。地方有关的农业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实现对农业产业生产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且优质的农业服务。
对于农业发展中,通过农业生产的快速变化情况及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对各类市场变化的快速体现和应对,并且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加科学的信息方面的服务。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是主要的发展策略,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以往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闭塞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并且通过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使整个农业生产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控制。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信息化促进了整体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在农业信息化的形势下,很多新的知识、工艺及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应用,整个农业生产活动和整个技术的推广、产品的创新开发,以及农业生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都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例如,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在生产活动开始之前,结合具体的生产需求,对生产计划进行编制,并且合理地对于市场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不同阶段的生产目标,对生产过程中各类物资的应用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增长产生动力
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化是整个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农业信息化发展和相关活动的开展,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保障,加强相关投入。有关部门要做好主导,配合多方进行统一、联合建设,更好地实现资源方面的共享,并且将公用和专用进行有效地融合。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进行规划和统筹。有关部门要对于现阶段的农业信息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联合以往的信息化渠道,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转型。在信息资源利用的过程中,要对新的信息技术进行认可,并且做好对信息资源的优化与全面整合。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做好对于信息的全面收集,并且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结合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在分析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各类数据进行全面的应用,配合相应的数据分析和实践经验,对于农业生产中的各类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信息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可以更好地对信息资源的整体质量进行保障,最大化利用信息资源价值。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广大农业经济活动参与者自身的信息化意识。通过对于信息化的优势进行全面宣传,打造一个全面参与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有关部门要积极深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做好引导和规范管理,带头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更好地巩固。只有让广大农业经济活动参与者真正感受到农业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优势,感受到信息化技术的独特价值,农业信息化的相关工作的开展,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和配合。相对国际社会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信息化发展中,要积极地对先进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借鉴,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交流和互换,将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地推广到国外,走向国际市场,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互利互惠。。
3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可以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增长,并且成为重要的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张承祥.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措施分析.现代农业科技,2016,(11)
[2]徐娜,李红,张帆.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探究——以温州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05)
[3]张鲲鹏.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以河南省西平县为例.商,2016,(1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现代化
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但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成为影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强化信息技术的融入,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但农业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因此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要从各方面入手,促进农村经济效益提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农业信息化涵盖的主要内容
1.1农业生产信息化
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以土壤环境、气候环境、水文条件及各项生长指标相关数据为基础,在农业生产信息化背景下,农业技术人员与广大农户依赖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以上信息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与判断,为农业生产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以此为农作物生长与畜牧业养殖创造最佳条件。例如: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充分了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下,施撒化肥农药并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定化肥农药的施撒用量,以此实现精准施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1.2农业科教信息化
新时期背景下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种植方法,相关技术部门要扩大对广大农户的宣传教育力度。传统工作模式下,相关推广人员主要通过现场培训或座谈会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但这样的宣传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农业技术传播与推广成效。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广大农户在互联网技术与终端技术的应用下便可获取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科教工作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实现,不仅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科教成本,还扩大了科教工作的宣传力度与辐射范围。
1.3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作物种植前需要对土壤酸碱度及养分进行检测分析,保证区域范围内种植土壤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在具体检测分析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快速掌握土壤环境的各项信息。此外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光照、水分、氧气等自然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农业技术人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数据信息,为农业生产过程各环节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以此保证农作物质量与产量。
2应用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业经济未来发展目标,对农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与更新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能够进一步对农业结构进行升级与优化,以此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为日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考。高效灵活的应用农业信息化能够掌握整个市场环境的信息内容,便于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持续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各项资源应用效率,有效协调各生产环节与步骤,将农业技术信息应用到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增长。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推动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改进与提高,还能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方便政府掌握多样化的市场信息动态,并对农业产业经营者予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为促进农业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1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生产经验丰富,但在农业技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经验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进行信息化整合能够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现代化指导,使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种植经验,改变自发性农业生产状态,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性、计划性与技术含量,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改变农民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理念,让农业产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统一农业生产管理,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农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
2.2为先进的农业经济模式奠定基础性保障
近年来一些率先尝试应用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的农村地区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得以显著提升,可见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信息化生产模式为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农业产业管理中实施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与完善,从而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科学稳健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地区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体系,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农业资源整合与分配,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根据农村地区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优化发展,在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3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并未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
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力度与范围相对较小,尚未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诸多地区依旧处于小农种植农业生产状态,对农业信息技术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高度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为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得以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并未具备支撑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程度。我国在农产品销售流通领域及土壤环境气象检测领域对农业信息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有涉及,但受限于农业信息生产技术应用范围有限及诸多客观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实现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1]。
3.2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研究开发基础投入不足
造成信息技术难以大范围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另一因素就是农业生产研究领域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有限。例如:在农业地理信息系统部分,此项技术核心内容升级优化的周期通常在1~2年,西方国家在此方面投入了近40亿美元用于硬件技术升级创新,但我国在此方面投入力度十分有限。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受限于市场经济环境下,投资需要以利益回报为标准进行衡量,但农业技术研发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回收成本,虽然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但受限于农业领域信息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因此影响了现代化农业模式的发展[2]。
3.3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的规范性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在推行农业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农业信息化生产的规范性依旧有待提升。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在农业信息化生产过程中未能规范应用农业机械,则无法大规模推进农业信息化生产进程,难以对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标准进行规范与统一。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依旧存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应用不成熟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生产规范水平,有些农户虽然应用了信息技术进行农业耕种,但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限制,其对信息设备的操作与了解不够全面,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农户购买的农业信息系统在性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3]。
3.4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始终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毕业的农业专业人才难以适应农村生活环境,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十分匮乏,特别是在互联网、计算机、物联网等高端技术方面,这些领域对技术要求较高,现有的农业信息技术从业人员难以满足这些领域的技术要求,造成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缓慢[4]。
4优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有效对策
4.1拓展农业信息化资源渠道
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难以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因此需将社会公共资源力量投入到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中。为此要打造农村地区社会公共资源对接平台,并以平台为载体对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及相关政策进行及时更新,在政府的引导下,带动社会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参与到地区资源整合中,发挥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5]。
4.2提高农业信息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解决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要改变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工作重心,即主力量从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为核心向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工作方式转变为指向,以产业为中心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要以农业信息化产业为载体,尝试探索不同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在资金技术、政策引导方面均向农业信息技术产业方向倾斜,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建立长效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并将农户的生产与生活纳入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发展中。政府部门要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村地区招商引资奠定良好基础,吸纳更多的市场资源,以此更好地指导农村地区农业信息产业发展[6]。
4.3加大农业信息化生产推广监督力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户在农业信息化应用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户尚未掌握复杂的农业信息化操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工作也经常遇到问题,虽然一些农村地区开展了较长时间的农业信息生产实践推广工作,但农户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农业信息技术时,依旧存在操作不熟练、操作能力低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加快对农户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同时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监督工作,确保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效率,形成体系健全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机制[7]。
4.4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辐射面较大。在进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此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各地农业主管部门需要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内部培训,并建立相应的内部培训制度,在培训过程中讲授计算机、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知识,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讲解,以此提高现有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同时农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拓展人才招聘渠道,扩大在第三方招聘平台、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以此保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质量,为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8]。
5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也在逐渐发展。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力度不足和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入有限的原因,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使用规范性低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延伸拓展农业信息化资源的途径,提高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实施方向,以及强化农业信息化生产推广工作监督力度的有效对策,提出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具体方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9,39(9):169-170.
[2]魏朝风.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相关分析[J].北方经贸,2015(6):42-43.
[3]李振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4):2.
[4]邵士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冶金管理,2020(3):195,197.
[5]杨玉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研究[J].乡村科技,2020(14):68-69.
[6]姬树庆,马凤菊.信息化发展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知识文库,2019(23).
[7]孟祥帅.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4):51,54.
【关键词】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 评价指标体系
一、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的特点,从农业信息化发展基础、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农业信息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4个方面,选取了15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表1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统计表。
二、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一)2012年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与黑龙江省其他城市比较分析
考虑到可比性问题,所以选择的城市除了地理因素以外,更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城市的规模、发展水平和城乡差距等因素。选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双鸭山市、鸡西市、鹤岗市、大庆市、伊春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黑河市、绥化市作为比较的对象,运用已建立的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哈尔滨市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评价。最终得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排的排位:大庆市、哈尔滨市、伊春市、牡丹江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七台河市、黑河市、绥化市。
(二)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讯基础建设还是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过度依靠政府也可能适得其反。农业信息化对政府的依赖性过高,会导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对农业信息化投入的关注度不均衡,农业信息化程度停滞不前。一方面如果持续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与建设,就会导致政府在其他方面投资力度减弱,这也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不应忽视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想要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还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2)信息传播途径的不合理。虽然目前发行的纸质书刊杂志很多,但大部分编写晦涩、专业性极强,根本不符合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需求。而且现在书价普遍上涨,花高价买根本看不懂的书,对农民来说非常不实际。虽然有免费提供阅读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但大都建立在城市里,与农村相距甚远,这些都增加了农民获得信息的成本。
(3)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支持。人力资源也就是农业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涉农人才的培养缺少,农业信息人才数逐渐减少也是因为不重视这一资源而导致的,久而久之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和建设速度愈加缓慢,从而导致人才流失越发严重,进而造成了网络信息建设越发缓慢的恶性循环。
三、促进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理顺企业、政府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政府应该转换角色,“退居二线”。将农业信息化大平台的发展分派给各个涉农企业。政府扮演组织推动和监管者的角色。适时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题讲座。通过讲座,让百姓尤其是农民重视、了解农业信息的重要性,提高对农业信息的额需求度。合理开展多种模式的宣传甚至教育,以此提高农业经营管理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意识,提高相关人员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得以综合利用的能力。做到对信息重要性、时效性、风险性、严肃性保持警惕,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作为管理层,政府应当对农业信息化信息进行高度监管,确保提供的信息证实可靠,能为百姓带来实实际际的收益。
(二)创建多种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统媒介,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和电话线铺设,加大市县农业电视节目的开通率,加快农业节目进村入户的进程;建设远程农民科技培训和信息网络传输体系,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覆盖面广、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开发应用集声音、图像、数据等为一体的农业数字视频,开展面向农村地区的科学文化和综合技能培训。。
(三)加进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
建立合理的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奠定基础。农业信息的连续性渗透性要求信息服务人员具有一定知识的广度及深度。要适应这个特点,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必须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才结构。一方面,通过培训扩充农业信息服务人员队伍优化年龄、专业,搞好农业信息人员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管理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
1.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自身缺乏信息化意识
从目前农业发展来看,大部分农业种植区域集中在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农民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促使实际的农业种植工作存在着盲目性,同时农民信息化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农民针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接受程度并不是非常理想,对于先进信息技术以及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缺乏做够的了解。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农民是农业生产中信息化技术实践者,因此,农民对于信息化技术实际接受程度直接的影响农业经济信息化推广工作。由于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促使农民农业农产品销售受到了影响,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受到了阻碍,直接的影响农业发展。
2.信息技术开发工作资本不足
在信息技术开发工作过程中,开发资本分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两种。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虽然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也开展了相关教育课程,但是学生对于农村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以及向往,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工作,这就使得农业管理中缺乏高水平人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受到了限制。从目前农村发展来看,农村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农村,因此很少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缺乏人才支持,农业生产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从物质资本角度分析来看,经济建设工作更加集中在工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工作,对于农业信息技术投资投入并不多,因此,农业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工作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往往农业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化创新往往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有效开展。由于农业发展特殊性,资金不足不仅会造成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缓慢,还会造成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受限。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策略
3.1 政府方面给予经济和政策的支持,有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日渐丰富,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也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仍然是沿用人力生产和运输机械生产的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制约了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由于农民资金有限,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投入方面并不是非常理想,政府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从政策和资金等角度给予支持与帮助,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以及信息机械使用的培训力度,转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人才匮乏的问题,提高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促进农业经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从农村的角度分析来看,需要认识到农业信息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重视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不断丰富农业信息,保证农业信息发展的科学性、真实性,进而为农业信息内容全面性以及完整性提供保障。因此,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业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有效集中农业信息,保证农业信息及时性,促使广大群众能够更加及时、更加直接的掌握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3.2 健全农业经济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大农业信息化研发工作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较为完备信息化建设工作,农业经济信息推广工作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投资比重,不断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大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政府工作部门可以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实现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竞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快速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研发工作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与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在推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模式基础上,重视创新工作,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与种植产业、生物工程等相结合,实现全面性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宣传工作力度,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地方政府工作部门需要给予经济以及政策方面的大理支持,这就可以利用会议以及媒体等方式传递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精神,培养农业技术骨干,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巨大支持。同时还可以鼓励农业技术骨干进行全面的走访以及信息技术推广工作,深入到农民日常生活中,为农民普及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建设的认识,提高配合积极性。在农业经济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日渐深入,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农民支持,还需要信息化就技术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这就需要重视提升农业经济信息信息化技术,重视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实现信息化建设工作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农业信息化技术工作人员来看,大多为体制内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差,这就需要转变传统框架限制,构建信息化竞争主体,为农业与科技结合提供保障,提升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工作团队,促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培养出符合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结束语
摘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利用信息化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和培育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模式;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应遵循自主创新与比较借鉴的原则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重点解决农业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与经营管理优势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要扩大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应推进各省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各地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五)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把规划摆在首位,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协调各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对信息服务业实行统一管理。为保障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定配套法规、行业标准和有关实施细则,以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和农业信息业的统一管理,为我国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如,在投资方面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在税收方面实行减免税政策,并享受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进出口方面的优惠待遇,等等。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发达地区应尽可能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大、中城市要给广大农村多提供信息服务援助。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提高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深化农业信息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有农业信息机构,改变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的现状,使之面向市场并逐步成为农业信息市场活动的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一、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目前省内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家电下乡等国家政策扶持下,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有了较为可观的改善。但由于江苏省经济发展较快,政府财力需要同时投入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特别是对城市建设投入较多,这就导致投入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的资金较为有限。目前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不少农村地区存在网络普及率和电脑拥有率较低、网速较慢、网络使用费用较高、网络增长条件和空间不足等现象,这些现象使得目前的农民和农业企业主要还是依靠手机等现实网络获得相关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脚步。
(二)政策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化涉及包括当地政府、涉农企业、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及农民在内的六大主体,此外涉及商业部门、农业部门、信息部门、统计部门等大量相关部门,同时也涉及较大的学科跨度。因此,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在这其中,完整且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信息化政策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在政府层面保障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作用。目前,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缺乏完整的政策体系的支持。首先,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只是各个部门内部自行出台的相关政策,缺乏由政府牵头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统筹。其次,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缺乏政府主导性质的目标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计划,难以形成具有协同推进特点的支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批政策。最后,江苏省内缺少专门负责统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专有部门,各部门之间缺少能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的纽带。
(三)信息惠农亟待发展江苏省农业信息化要得到稳步发展,信息惠农工作的广泛开展,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工作重心之一。在这其中,涉农信息的搜集、整合及公布利用,新型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江苏省农业信息服务就已有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能力宣传力度不够,当前的服务水平不足以形成完备高效的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评估制度较为缺乏,难以衡量和推动现有的服务水平,对物联网的利用和推广也不够成熟。此外,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在农业信息的收集及中起到的作用还较为有限。因此,江苏省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尚处于较为低层次的阶段,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利用,涉农主体所获利益的提高起到的作用有限,可以说是并不能够满足农业企业和农民的需求,信息惠农仍然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四)观念落后1.江苏省内相关部门在宣传和推广农业信息化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精力,这就使得农业企业很难系统全面地从官方渠道了解农业信息化的宗旨和实施方法。不少江苏省农业企业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并依赖自身的能力对农业信息化进行理解。最终,大部分农业企业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只停留在创立公司网站、公布产品信息等为实体交易服务的层面,很难做到切实通过参与农业信息化而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2.就江苏省广大的农村人口而言,农村网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直接导致了对农业信息化的狭隘理解。目前,江苏省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因此,农村网民主要由留守老人和儿童组成。农村老年人口基本不倾向于了解农业信息化的相关内容,而留守儿童目前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对信息化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休闲娱乐这一层面。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乡镇网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便有所欠缺,即便面临目前已有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也不能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获取最新、最全面的农业发展信息。
(五)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数量上,从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员数量较少;二是由于缺乏对农业信息化专有人才的培训,现有的少数农业信息化人员得不到专业培训,知识的更新换代较慢,而信息化产业是一个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的产业,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工作在农业电子商务一线的人员并不是掌握着最新技术的人员;三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省内相关院校侧重于培养研究性人才,因此真正能够立足于农村,从事农业信息搜集、处理、整合、公布和维护的实际人才并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四是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很多院校设立的是信息管理、计算机、经济管理以及与农产品生产研究相关的独立专业,并不存在适用于农业信息化需求的既懂得管理,又懂得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江苏省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2014年1月,由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联合举办,国家信息中心承办的“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研讨及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明确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强化合作,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体系完善、拓宽涉农信息服务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江苏省也应借助此次会议的精神,围绕这三个方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一)建设基础设施1.在基础设施硬件普及方面:首先,应该与电脑企业合作,针对电脑下乡出台相关政策,从而提高电脑在农村的拥有率;其次,可以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一方面加大农村地区网络信息站点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向农民提供较实惠的网络使用资信优惠,从而提高江苏省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再次,还可以尝试在政府服务部门提供公共免费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络资源,从而为农民吸收更多的农业信息化知识提供平台。2.在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应该着手建立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这样的信息平台应涉及农业生产运作的所有环节,提供全面的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步骤各个环节的信息,并设置专家问答板块,从而积极有效地指导农民和农业企业生产流程。3.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整合方面,可以考虑由省内专门部门集中收集、筛选、加工、整合各乡镇农业信息资源并公布在指定的信息平台上。当数据规模上升到一定层次后,则应投入人力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定时加以维护。在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法律体系的保障和信息标准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立政策体系首先,应由政府负责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推进部门,由推进部门负责明确各个相关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各部门农业信息化相关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从而做到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合理协作,在政府管理层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保证。其次,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应制定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长远战略,并确立重点发展目标,制定完善的运行规则,指导和约束农业信息化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可靠性及有效性等,也应给予重视,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另外,信息平台的建设维护和发展,新型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都需要政府政策的保障。最后,完善的政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政府政策中对农业信息化相关企业及个人活动的补贴政策,从而在政策层面激励农业信息化良性发展。
(三)拓宽涉农领域信息服务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是拓宽涉农领域信息服务的基本保证。有了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的相关主体就可以依赖体系获得需要的信息。简单而言,有了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涉农主体就可以明确定位自身所需要的涉农信息应由体系中的哪一部分提供。若所需信息更加复杂,应向上寻取哪一部门的信息服务。此外,农业信息化服务方式也需要创新,具体而言,可以尝试由主要涉农企业联合建立服务中心的方式,通过信息网向农民提供包括土壤培育、良种选择、农作物科学培育、收割、科学存储、产品销售及市场维护及拓宽等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同时,应积极创办江苏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探索江苏省农业资源最优、经济受益最大的农业生产模式。另外,各涉农主体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及涉农人才和交叉性人才的培养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四)转变观念1.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可以建立直属乡镇机关领导的宣传机构,并组织专门的专业人员定期向农业企业及农民宣传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基本内容,使其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上升到专业层次。其中,指导企业及农民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对打破传统的被动等待报价的营销观念,帮助企业及农民主动掌握市场价格行情的积极作用也非常重要。同时,对接受并有效利用农业信息化的企业及农民,政府部门应主动给予相应的补贴及奖励,并向其他地区推广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及个人加入到农业信息化的利用中来。2.提高江苏省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学校和教师向农村人口提供接触和了解信息化的机会,从而引导他们在受教育阶段就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观念。另一方面,还应该在学校的教材和课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相关内容宣传推广,从而使农村人口在受教育阶段树立成熟的农业信息化观念。除学校外,一些公共部门也应投入到农业信息化教育环节中来,基于受教群众的特点,开展便于理解的计算机课程,从计算机运用、网络资源的搜索等各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民利用硬件设备查找各种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农民利用网络平台产品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道德意识也应同时进行教育。
关键词 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优势;问题;专业服务平台;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9;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33-02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农业是行动计划的核心领域之一。“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这意味着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要进行深度融合。
1 “互联网+”与“互联网+农业”概述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即将商品交易由线下迁移到互联网上,实现“在线化”,并保证在线数据可以随时被调用。在线化使得数据的流动性增强。增强数据流通,有利于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而在线数据正是可以促进数据以最低的成本流动与交换。“互联网+农业”即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与质量控制水平,使得农业的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加强联系,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品质、效益等。因此,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结合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繁荣,同时也改变了农户、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生活方式。
2 “互联网+农业”的优势
2.1 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直接服务“三农”
在信息经济背景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直接交易大大降低了零售成本,交易效率得到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有助于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和领域,使其成为高效率的农业信息服务站,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从而提高“三农”服务质量,将使农民直接受益。
2.2 增进农户、消费者互联互动,实现双赢模式
“互联网+农业”使农民直接面对消费者成为可能,改变了农民在流通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增进了农户、消费者之间的互联互动。关于种子是否健康、施肥是否适量、采摘是否科学等问题,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与农户沟通,质量靠得住的农产品能够得到更快、更广的传播推广,用户安心又放心,农户省时又省力,实现了互利共赢。
2.3 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促进农业服务体系发展
“互联网+农业”于农企而言是重大发展机遇。互联网的存在让农企根据销售情况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产品销售风险。互联网的开放、快速传播特性,则将倒逼着农企更加注重品牌、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树立起农业“百年老店”的形象。“互联网+农业”同时有利于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例如淘宝特色中国项目,面向全国开展地方馆的建设工作,发展原产地农产品直销模式,不仅推动了各地农产品品牌的树立,也推动建立了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商,强化了包括分销、质检、包装、冷链、物流等在内的农产品服务体系的完善[1-3]。
3 “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电商的巨大障碍。同时,由于各地缺乏专业化农业电商服务平台,信息的搜集与无法及时到位,从而使得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出现滞后。
3.2 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高
冷链物流是生鲜农产品应用互联网发展的限制因素。传统销售模式中农产品运输一般采用集中运输的方式,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生产者直面消费者,流通环节减少,但却增加了物流成本。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数量约4 000家,存在“千网一面”、成本高、标准不一等问题,盈利的较少,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3.3 缺乏互联网专业人才
对于生产者来说,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短板。当前我国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在知识结构方面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综合素质也较低。一是缺少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人员,不具备较高的开发能力;二是由于信息分析人员的缺乏,导致大量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应用开发;三是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亟须培养一批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信息产业经营技术,掌握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准确、有效的农产品信息。
3.4 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互联网+农业”不仅是将农产品利用网络销售,其关键还在于保证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是不可避免的难题。农业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
4 农业信息化发展亟须建设的几大平台
4.1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原产地农产品直销,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从原产地直接定点发货,改善了传统流通模式的诸多缺点,也加强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沟通,提高信息对称性。同时,实现区域特色农产品宣传、农产品生产企业宣传及在线交易三大功能。紧密结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挖掘农产品文化内涵,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培育,提高网上营销竞争力。并面向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普通消费者等提供操作平台与应用接口,拓宽示范区农产品的营销途径,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4-5]。
4.2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平台
积极应用现代化的农产品安全可溯源系统,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农产品电商能完成食品供应、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信息采集、记录与交换。对消费者而言,商品信息更为透明,从而有利于作出正确的购买决定,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实现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检验、监管、销售等质量安全监管与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无缝连接,同时记录各个环节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通信网络上传至数据中心存储。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农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对监管对象实时管理、对信息库维护管理,以及客户端同步、统计汇总以及后督察管理等功能。面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通民众提供操作平台与应用接口。
4.3 农业物联网平台
互联网的信息集成、远程控制、数据快速处理分析等技术优势在农业中得到充分发挥,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物联网平台也日益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的精细农业得到深度发展。在一些现代化的种养殖基地中,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为远处的农作物调节温度、浇水施肥;管理人员只要打开电脑就能控制牲畜的饲喂、挤奶、粪便收集处理等工作。实施“互联网+”促进智能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智能管理,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面向广大合作社、种植大户、设施农业企业等用户提供操作平台与应用接口,提供种养植基地监控视频,实现农业主管部门对监管服务对象的实时动态管理,并提供远程技术服务。
4.4 农技服务平台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开展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在线培训教育,实现对各类培训人员的实时、动态业务管理;全面提升农技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技人员的信息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组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开展农业生产现场信息的实时采集、农业科教资源信息的动态监测、农业生产现场的技术指导。面向农业专家、新型职业农民、种粮大户、基层农技人员等提供操作平台与应用接口,引导生产经营者从信息平台获取知识和专家支持,支持专家通过信息平台为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4.5 农业管理政务平台
建设农作物苗情墒情监测、农作物病虫灾情监测、重大动物疫情预警监测、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管理、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和农业投入品管理等政务管理系统。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各种实时环境数据和视频、图像信息,对农作物的种养植生产过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抗灾减灾等工作进行诊断、会商、指挥和调度。面向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民提供操作平台与应用接口。通过整合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实现农业数据的数字化传输、储存与处理,搭建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信息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
4.6 农业大数据中心
基于各类涉农业务系统数据,建立地区农业大数据库,对现有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梳理、规整、入库。整合农业业务管理部门相关数据到大数据库,搭建数据分析模型,对入库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生成趋势图型及表格等统计结果。在前台方面实现,按用户权限不同,查询不同类型的数据统计信息;同时在后台方面利用数据集成与交换平台,实现几大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新,从而达到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
5 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5.1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职能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各级网络平台、网络延伸正在逐步解决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应加强基层农业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政府应增强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强组织与监管,完善监控平台建设,使广大农民群众增强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视,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
5.2 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扶持力度,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与政策保障力度。鼓励各行各业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领域的投入,有效吸纳社会资金,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时制订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各项标准,完善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5.3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信息资源开发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应深度挖掘各方面农业信息资源,并不断优化农业信息采集方式。同时拓宽采集渠道,农民生产生活、农业经营管理、农村建设发展等多个领域都可作为农业信息搜集的主要方面。根据农业科研、生产和营销需求,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业基础数据库。
5.4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专业队伍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和扩大农户对信息的需求。因此,政府应作为主导力量,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加强合作,增强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在涉农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示范园区中扩大信息推广队伍规模,使他们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6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然而,农业问题错综复杂,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需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7 参考文献
[1] 杨宝祝.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9):4-8.
[2] 齐莉.物联网农业智能测控系统的特点、优势及其在温室大棚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615-618.
[3] 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5):118-122.
[摘 要]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走向信息化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样的发展方向不仅仅能够有效加快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加速农村的城市化速度,保证我国各个企业的农村更快的走向小康社会,以全面提高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据调查显示,新环境下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尽快找到相关的解决对策,才能够带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进步。
[关键词] 新环境;农业;信息化进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91
[中图分类号] F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04- 03
0 前 言
信息化进程在农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带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也能够更好的造福于社会的人群,带动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实际上在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开展和推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就是缺乏相关的人才、设备落后以及缺乏良好管理等,本文重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找到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和实践
1.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一般在其表面上观察,主要就是指信息和知识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以及农业发展的动力。还有就是信息和技术成为农业结构发展中的基础,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总而言之,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不仅包含计算机,还有电子技术、通信以及观点和遥感技术等多项内容。但是在其内部了解其概念,也能够看出,农业信息化主要指的就是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作为代表的最新生产力,以此更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1 ]。
1.2 农业信息化的实践
时至今日,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和高层领导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下,开展了农业有关的各项活动。甚至到了2016年期间,我国依然有很多省市的农村地区开展和实施了“推进农业信息化、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口号,带领农民改变原有的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加强其信息化使用的能力,这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还需要全面落实其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为主要的工作核心,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拓宽农业发展的领域,找到最新的发展途径,以此更好的提高农业发展的竞争实力,建设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型农村[2 ]。
2 新环境下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信息化主要指的就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以网络技术为主的高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的劳作,实际上高科技的使用不仅能够更加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农业发展中的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还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智能化工具进入农村,以智能化作为主要代表,进入到最新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由此可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目前农业进步的关键基础,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信息设备落后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其信息化发展能够更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时代的要求,其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只有保证设备的全面性,才能够在根本上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但是在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中,很多地区的设备尚不完善,这也是由于我国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信息基本设备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的需求,特别是在很多偏远地区,农村的基层设备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还有就是由于我国农村的数量比较多,土地相对来说分布较为分散,因此其自然条件也存在着差距,这也导致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成本比较高,因此想要保证农村走向信息化还有着一定的困难[3 ]。
2.2 技术人才缺乏
在我国很多农村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人才输出,却没有输入,主要指的就是很多农村的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唯一的目标就是离开农村,但是却很少有学生想要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因此农村的很多人才都流散到城市之中,造成农村技术人员的稀少。同时由于农村信息化建O投入非常大,但是人员收入却并不理想,还需要承受风吹日晒的痛苦。因此在很多人的眼中,农村的生活非常辛苦,更不愿意把自己的技术应用在农村的发展之中。所以这也直接导致农村信息化发展中技术人员的缺失[4 ]。
2.3 政府管理薄弱
在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个政府部门都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投资者,因此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其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在很多西方的国家中,政府都会指派专业的人员和部门对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其政府在整个工作中能够根据国际上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发展趋势,属于农村发展的专业信息,帮助农村人口在信息化进程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发展方向。但是在我国的社会中,有关农业方面的部门非常多,这其中却没有对信息化专门进行管理的部门,这就造成农业信息资源被分割,造成资源的流失,而仅有的信息资源也难以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正常使用和发展[5 ]。
2.4 知识水平较低
在我国农村的社会中,很少有城市人口和大学生人口能够毕生致力于农村的建设之中,即便是有一部分人愿意在农村长久的工作,其数量之少也难以满足农村信息化发展对于人员和技术的需求。所以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人员还是农民,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农村的落后状况又直接影响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因此这样的循环直接造成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渠道,导致信息技术的开展速度缓慢。还有很多农村由于其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因此农民对于最新内容接受的能力也比较差,这也造成信息化难以进入农村人民生活之中,影响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3 造成农业信息化进程问题的原因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历展中,我国都是以农业而出名,直到现在我国虽然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已经跻身于世界全列,但是我国依然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这一名称的提出也为我国在社会中奠定了基础,而同时农业在我国也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一项产业内容。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想要解决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重点了解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3.1 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据目前我国农村的情况来看,虽然每年我国农村中都会呈现出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但是却没有被广泛的使用,这也是造成信息化进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中,人们对于信息的使用能力较弱,造成这一原因的背景就是上文中所提出的农民知识水平较低,获取知识途径较少造成的。因此很多农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这也给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只要种地就能够赚钱。认为网络信息技术不可靠,因此信息化即便是出现在农村的工作和生产之中,也会由于其利用能力薄弱造成后期发展受到阻碍[6 ]。
3.2 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在我国农村社会中,农业生产和经营,实际上属于规模比较小的一项产业,这一点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就直接导致了农业信息网络效应低下,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还有很多地区的农村由于本身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其网络效应低下,农村人口很难意识到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其农业生产的规模。这一现状也造成我国农民收入受到影响,而一旦农民在信息化环境下收入降低,就会直接对信息化的信任程度降低,甚至不会再一次使用信息化,这也是网络效应比较低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造成信息化难以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
3.3 信息使用成本高
针对农村的发展来说,任何最新技术应用在生产之中,都需要保证其根本的经济利益,低投资、高回报是农民非常需要的最新工作开展方式。一旦需要高成本的改革农民工作方式,则大部分人会选择延续原有的劳作方式。凡是信息化在开展初期其硬件的成本需求比较高,在农业趋向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计算机获取农业的信息。这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国的农村社会中,很多农民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在软件和硬件需要资金都比较高的条件下,很多农民会拒绝使用信息化技术,同时也是由于成本问题,网络在农村还没有得到普及,因此,农民在信息获取方面的能力非常落后,也很难意识到信息化的有效作用。
3.4 信息服务质量较差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农村发展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差,所以在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其基层人员对于信息的收集和传播能力都比较弱,这也导致整个信息网络体系都并不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即便是想要使用信息化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很难得到全面的信息。还有很多农民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因此在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很难辨认出虚假的信息,一旦信息出现问题,或者是信息延迟,就会直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新环境下农业信息化进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这其中不仅仅是工业的发展,农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良好的提高,因此我国的农业也逐渐融入到最新的全球化发展计划之中。在信息化的大潮下,信息资源的使用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其应用在农业发展之中,也成为了农业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想要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解决其中的问题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信息网络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中,是实现农业信息化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保障,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农业信息的设备不是十分完善,很多农业的信息网络都没有建成,所以想要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其信息网的建设成为首要任务。还需要农村能够加大资金筹集的力度,对农业科技进行良好的投资,完善农村信息网,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发展,以此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需要保证能够在有效的资金使用范围内,达成最大的信息化发展效果,避免资金的浪费造成农村人员的不信任感。
4.2 培养一线人才
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想要保证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还需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招收和投资力度,保证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加快技术人才队伍的推广,保证人员能够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拥有最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还需要相关部门配合,对于技术人员进入农村工作给予较高的回报,保证其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力,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4.3 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基本的法律,对信息化建设提出合理的要求,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开展和进行。同时通过财政和金融制度的调节,创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以此调节最高的收入和分配格局,有效提高农民的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在经济利益上为农民做出保障,这样农民对于信息化的信任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同时还需要在农村建立起相关的管理部门,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保证信息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4.4 保护知识产权
社会上所有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农业信息化也是如此,只有保证知识的创新,才能够把科学成果更好的应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之中。因此想要达成这一目标,还需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对信息化建设中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避免居民知识产权遭到侵犯,以此引导和鼓励农民在信息化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保证这一道路能够越走越宽。
5 结 论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加大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状况,并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但是想要保证农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还需要关注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够在最新的环境下,促进农业的改革和进步。本文所研究的结果能够看出,想要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政府和知识产权等方面重点管理,时刻关注农业信息化的进展状况,以此更好的带动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超,李哲敏,孔繁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优化[J].农学学报,2014(6):107-111.
[2]孙学文,包金龙.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信息化及电子商务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3(11):26-29.
[3]杨勃桠,李巧云,关欣.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0):205-209.
[4]来武新,李善民,周帮国.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