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0:37: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世界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历史教材 学生能力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78
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在学生心中的神圣性不言而喻。当然,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广大教师应告别“教教科书”的旧认识,树立“用教科书教”的新思想。但无论如何,初高中历史教材还是存在着质的差距,那么,初、高中历史教材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面对这样的差别应该具体做些什么呢?
第一,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要求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历史教材是“通史+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进行编排。高中历史教材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原则对知识体系进行了组合,以“模块+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在必修部分,新课程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这种改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深度,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对知识基础极薄的学生来说,难以有条理、完整地归纳知识,难免觉得零散、混乱。所以,为了便于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高一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方面、完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按单元构建知识结构图。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发现从未意识到的知识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加强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制作知识结构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有利于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二,考察标准不同,要求师生改变教育和学习方法。初中测试重知识轻能力,对知识的要求多停留在了解和记忆层面,学生划书背书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是很有成效的。高中测试则重能力,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简言之,高中学生应注重从史料出发的概括、比较、联系、讨论等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辨方法的训练。
这种改变使得高一教师必须放弃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完成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过程。高中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要求高一老师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真正学会学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高一教师应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积极发表见解,愿意和同伴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
第三,教材叙事方式不同,要求教师对学生探究做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灵活指导。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要求理性分析,系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和意义、作用、影响,有一定深度。
这种改变使学生有充分的探讨余地,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但探究过程也对教师的引导提出挑战:如何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高中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所以高一老师应注意避免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尽量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交待有关内容,教学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降低难度。
第四,历史资料形式不同,要求教师在学生分析材料时做出方法指导。初中历史教材注重人物的介绍、事件的故事性,感性描写,具体生动。高中历史教材增加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地图、照片、简图等非文字性史料,也包括各种私人、官方的档案记录、史学研究的成果等文字资料。这些材料在内容上既有一致的,也有相互冲突的。换言之,初高教材中许多内容看似是重复的,但初中教材似乎重视“面”的铺开,内容简明扼要,而高中教材则更重视“点”的突破。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多视角、多层次地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训练学生对史料的敏感性,培养学生鉴别和评价史料的能力。
这种改变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能力呢?实践表明,讨论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高一历史教师应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第五,学习内容侧重的不同,要求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而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初中三年,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若加上六个选修模块份量,世界史的总量则超越中国史。同样,经济文化史的比重也很大。
这种改变要求教师加强专业进修。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我们只有通过专业书籍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初中历史;世界史;复习课;导入策略
复习课难上,初中世界史复习课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必须避免“炒冷饭”,重新整合知识,创新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而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成为课堂的第一个闪光点。相反一个呆板俗套的课堂导入好比一道难吃的“开胃菜”,不但不能增加食欲,反而败了胃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大减。因此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应该结合初中世界史的学科特点和文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进行。笔者不断探索初中世界史复习课的导入策略,本文就最为实用有效的几种策略做一简单介绍。
一、应景歌曲导入策略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应当生活在美、音乐、创作……世界里。”歌曲本身是对自然、人文景观最生动的描述和最精练的概括,有诗般的语言和天籁般的美妙旋律,它并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用来欣赏的,能够打动与感染人们的精神世界。众多歌曲是结合时代背景创作的,展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因此在紧张的初中世界史复习课上,选用合适的歌曲导入教学能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置身于课堂情境中,而且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专题时我就采用了歌曲导入策略,我选用了一首反战歌曲《Zombie》(《行尸走肉》)。在喧闹的课间我就点开歌曲,有些学生已经被歌声吸引住了。当学生伏案静候上课时全班投入歌曲的意境,感受着演唱者情感的变化。通过歌曲的渲染,学生已经明确学习的内容,并且从字幕中加深了对战争残酷性的了解。上课时我直接切入主题“从歌词中可以看出这首歌在控诉战争,呼吁和平。我们今天就来回看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节课的导入使学生在歌曲的烘托下尽情畅游、尽情共鸣。进入歌曲也就进入课堂,进入了课堂也就产生了迫切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歌曲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中适度地使用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可以促使其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逐渐形成,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二、时事政治导入策略
历史的复习是一个温故的过程,为了达到“知新”的目的,必须要为课堂寻求“新”的素材。时事政治就不失为一股最新鲜的血液。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历史学科是一个时效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分析,很多试题都是以时事政治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必须要渗透时事政治。
在复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历史》这一专题时我就抓住了时事政治的脉搏。我以“普京再次当选总统的讲话”为导入的素材,而这个讲话正好发生在以前复习课教学的前一天,并且普京讲话中涉及了“苏联的相关历史”。通过这一短小精悍的导入既拓宽了学生视野,从广度深度上了解了新闻事件,又达到明确复习主题的目的,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激发起学生的复习兴趣。为复习课注入新鲜元素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通感。
三、生动图片导入策略
一张生动的图片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教学资源,能够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貌或本质,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那么这样的复习课也就很难有效地开展了。因此,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心上来。因此,教师巧妙使用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尤为重要。
在复习《冷战中的对峙》这一专题时我利用了一幅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图片。首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再通过图片中的信息分析“铁幕”演说所释放的信号?(美苏开始冷战信号)那么,什么是冷战?它是如何开始的?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通过这一看一问一想一思一答过渡,学生就明确了复习的主题,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愉快地进入了复习的殿堂。
复习课中,为了把知识学活,教师要打乱教材章节,割块连线,纵横联系,把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意义的历史事件连贯起来进行专题复习,历史信息量非常之大,难度也是相当大的,这对学生本身就形成了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如果用找到一张合适的图片导入课堂,那就从源头上牢牢地牵制住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复习温故导入策略
这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
初中世界史复习课导入有法,但无定法。但导入的设计必须以科学性和针对性为原则,根据复习课教学内容的需求努力追求新颖、生动、恰当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更加高效率地開展教学,为课堂教学增色。
参考文献:
[1] 胡继渊,沈正元.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
[2]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 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关键词】历史认知结构 编写 能力培养
“历史认知结构把大量的、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反映了历史知识间的普遍联系性,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在历史教学中,归纳、整理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对历史进行识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不断深化知识的过程。”从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培养学生掌握认知结构的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编写历史认知结构的能力,既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是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历史认知结构,是指历史知识框架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自编历史认知结构,就是帮助学生在理解了历史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用一定的符号按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将其有序的联结起来,形成简明的、直观的知识框架。学生自编历史认知结构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理解掌握历史认知结构的几个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任何一则好的认知结构,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离开了教学目的认知结构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进行认知结构设计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吃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在遵循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按照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
2、简洁性。认知结构的语言应是经过精心提炼的语言合金,符号与图像也应是精当节省的,既是概括精练的,又是准确适当的,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本质。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这里的少,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求以“少”代“多”,以“少”胜“多”,重点突出,少而精是一个效率和质量的概念,是一个互相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直观性。认知结构以文字、符号、图表等具体形象性手段将教学内容直接诉诸人的视觉,丰富了人的感知表象,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信息。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认知结构足以发挥眼睛的这一绝对优势。实践证明,视觉不仅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又最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印象也较为深刻。
4、启发性。认知结构不能照搬教学内容,而是应该做到语精字妙、富于启迪,让人能够在其中品出一些“味儿”来。认知结构的启发性往往来自提纲本身的含蓄蕴藉,富有弹性和张力,不作一览无余的交待,而是注意给人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才能充分调动人思考的积极性。
二、教师授课要坚持进行认知结构化的教学方法。
在讲述或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时,教师应尽量把那些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去。在宏观上,注意讲清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如讲到世界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时,教师须向学生讲明这些革命都属于世界近代史上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这几课当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美国的诞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扩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讲清这些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们分别所处的历史地位,对于学生学习编写宏观认知结构是有重要作用的。在微观上,教师应注意讲清历史概念,引导学生理清具体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编写认知结构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讲到革命事件,一般是从革命的背景(原因)、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学习;而分析革命的背景,可以从革命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等方面入手。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从宏观到微观学习历史、掌握提纲的规律性方法。
教师要采用简明的认知结构形式板书教材提纲,并要求学生仿照教师板书进行自编历史认知结构的尝试。提纲式板书是在理清历史知识层次关系的基础上,以大小括号将有关内容的归属、并列关系连结起来,它是以直观方式培养学生编写认知结构能力的好方法。
三、指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练习,提高编写认知结构的能力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认知结构,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历史认知结构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弄清一个单元或一课的教材包含哪些大方面,每个大方面包含哪些小方面,每个小方面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每个知识点应处在提纲的什么位置上。只有真正理解了各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序地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学生在整理编写认知结构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并按其内在联系进行组合和排列,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一种历史现象认知结构的方法之后,可以仿照这种办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这些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历史现象又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历史现象的不同点,显然这对于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课中整理编写历史认知结构,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避免把握不住自己的复习重点而浪费时间的现象发生。
总之,认知结构的编写,尤其是编写出好的,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直观性、概括性、实用性的历史认知结构,并非一日之功,既需要教师的表率作用,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作用,更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不断总结与实践。
编写认知结构,可以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好历史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在开始试题解析和讲评之前,首先要做好阅卷和备课工作。阅卷方面,老师必须认真分析试题的难易程度、包含的知识点、学生答题情况以及试题的讲解方法等。通过对试卷的充分分析和总结,能够有效地归纳出学生在答题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并且从错题角度逆向地分析如何帮助学生规避问题,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点。备课方面,尽管试题讲解备课与课堂教学备课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试题讲解备课活动同样重要。在充分分析和了解试题内容和所涉及的知识点后,老师应明确课堂讲解的主次关系,针对试题解析和讲评的重点,提前制定好相应的引导、探究和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帮助老师充分地把握课堂教学的分寸,进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历史课堂教学而言,灌输式和强迫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收到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往往无法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要点,因而一些重复性错误依然在所难免。为此,加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非常关键。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试题解析的过程中,会主动邀请学生参与到讲解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积极开展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工作,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进而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一般情况下,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可以借助某些教学技巧来实现。比如,针对某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审题,根据老师所提出的要求去感受题目的难易程度,明确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并认真分析题目的历史背景、知识层次和问题意图等,进而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老师可以提出对应的解题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带着问题展开讨论。在此期间,老师必须掌握好个人定位,以引导者的身份介入到课堂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误区,帮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掌握历史知识。
3善于归类
3.1按知识点:
试题的解析和讲评,不只是局限于掌握解题方法,而是使学生能动地认识题目的分析和理解方法,并学会这一类型问题的解决技巧。在试题的解析上,可以采取以同一知识点为标准的归纳工作。比如,针对不同的历史事件,如、明治维新等,进行系统性地归纳和总结,并围绕不同的历史事件总结相关的知识点,最终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不同历史事件中历史问题的应对方法,帮助学生科学快速地解答问题。
3.2按解题方法:
对于不同的历史题目类型,有着不同的解答方法。比如,应对选择题时,有排除法、限定法和推理法等,这些方法都能够快速地排除问题选项,提升题目解答的效率和准确度。在历史试题的讲解过程中,老师除了针对某一题目进行知识的解说之外,也可以适当地为学生介绍对应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能够借助这类解题方法迅速地锁定正确答案,提升试题解答的效率和质量。
3.3按错误类型:
按照错误类型,也是重要的试题解析和讲评方法。错误类型包括理解错误、思维误区和知识点漏洞等,这些都是导致题目出错的重要原因,按照这些归纳类型予以划分,能够使试题讲解更为直观。所谓理解错误,是指在答题之前,未能够完全阅读材料,对题目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造成答题错误;思维误区,是指学生对于知识点形成了个人的思维定势,造成许多题目的选择与最终结果不符;知识点漏洞,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疏漏了相关知识点,或者将知识点相混淆,从而造成答题出错。针对这些现象,老师除了要帮助学生巩固教学知识点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不断提升其解题水平。
4不吝表扬
在试题的解析和讲评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好课堂气氛的活跃工作,尽量少地责备学生,以免给学生制造过多的学习压力。同时,老师不应对学生抱有急迫、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会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的压抑,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堂上,老师要不吝表扬,多鼓励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当某些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老师一定要客观、公正地做好评价工作,在否定学生错误结果的同时,肯定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感度。此外,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看法,总结教学建议,不断提升自身的讲评能力,为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更为稳固的基础。
5结语
纵观人类社会上的创新,无不是依赖创新者的天赋和努力,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的。也就是说,创新极具个人化,也只有在个人拥有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状态时才会发生。越强加管理,越难以获得灵感。在创新口号的感召下,在以创新为衡量标准的背景下,创新越来越像是一场作秀,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这就导致创新形成了一个悖论,一味地使用多种手段想让学生创新或者想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反而是扼杀了创新。创新需要一种自由的创作状态,需要创作者在自由状态下自发的实现。一旦我们盲目追求创新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会走进一个僵化的模式中。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师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中。
二、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尴尬处境
如果把目前的教学放在教育发展史中来做一个纵向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在教学上的种种变化不过是我国教育应该有的正常发展;如果再把我国的教育放到世界领域中来做一个横向比较的话,我们也不难发现,目前的教育是对于先进教学理念的参考和学习,是向“教育以人为本”的靠拢。由此可见,我们的创新并没有多少成果可言。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中。我认为,初中历史教学更应该是爱国教育和民族荣誉感教育。面对求真的历史,让学生去搞创新的时候少,甚至是不恰当的。所以,历史课的创新难以体现在对学科的新解上。同时,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不恰当的引导反而会让他们混乱了方向。历史是严谨和神圣的,也不允许学生随意创新。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历史创新教学的尴尬处境。
(一)理论创新多,实际创新少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在教学理论上的创新多,而实际课堂教学的创新少。广大教师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个学期或者假期,教师最忙的就是培训,各种以创新理念为招牌的培训会接踵而至。不仅如此,学校还会给教师许多新课程、新理念的学术著作。在领导者看来,学校是非常重视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也要在每年写出各种各样以创新为名的学习笔记、反思,甚至论文来。然而,这些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以创新为明确目的的学习湮灭了教师个体学习的自由性,使学习和创新背道而驰。如果将教师自制的教具称之为“创新”,变换形式的课堂称之为“创新课堂”,实在有些牵强。
(二)形式创新多,思想创新少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它不仅更加注重历史史料的丰富性,还更加练习学生的思考和分辨能力。为此,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合作、探讨的机会,但做出的往往是形式方面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历史问题很多都是具有定评的问题,不适合引导学生“创新”,更难以让学生形成“创新”型的思维。
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知识1疆域和行政区划
1.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时差4小时多.
2.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o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oN),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4.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自治州)和乡(镇、民族乡)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初中地理知识2人口和民族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国约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略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农村人口比重大,占57%,城镇人口比重小,只有43%.
2.华侨与华人
我国的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这两省许多地方一向以侨乡著称.
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推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加速实现四化的当务之急.
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初中地理知识3地形
1、:我国的地形特征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回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有利于湿润空气深人内陆,供给大量水汽;使大河滚滚乐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脉分布
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位于海拔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布最阔、最深厚的地区;水上流失严重;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点: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创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周围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人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初中地理知识4气候
1.:气温和温度带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无霜期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无霜期,一般来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缩短.
霜期长则作物的生长期也长.反之则短.
2.降水和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特点.
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概况如下表: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海陆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习惯上把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其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有位置、地形和季风.位置,指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地形,指地势高低和山脉走向的影响;季风,指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影响.
5.气候的优缺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初中物理的学习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关于初中物理的知识点很杂乱,大家要学会总结,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请您阅读!
初中物理常用的知识点声与光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3.乐音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c=3×108m/s=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1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
12.平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13.人远离平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
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运动和力
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8.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9.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10.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11.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2.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1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4.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
15.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16.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17.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18.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功能
1.杠杆和天平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杠杆不水平也能处于平衡状态。
3.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4.定滑轮特点: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特点: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判断是否做功的两个条件:
①有力。
②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
6.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7."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8.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9.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10.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11.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12.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
热学
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3.体温计使用前要下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6.密度和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8.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对)。
9.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错,冰变为水)。
10.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11.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压强知识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g/cm3。
2.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电学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16.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磁场知识
1.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3.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
4.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5.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6.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7.磁场中某点磁场的方向:
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8.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初中物理的一些常量1.空气(15℃)中的声速为:340m/s.
2.大多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5.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C=3×108m/s=3×105Km/s
真空(或空气)中的电磁波速度:C=3×108m/s=3×105Km/s
6.1光年=9.46×1015m.(长度单位或距离单位)
7.人体的正常体温:37℃;室内的常温为:23℃.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为0.1℃
8.一标准大气压下:①水的凝固点:0℃;
②冰的熔点:0℃;③水的沸点:100℃(气压升高,水的沸点会升高);④4℃时,水的密度最大。
9.电压:①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②一节蓄电池电压:2V;③对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④家庭电路电压:220V(家庭电路为交流电,频率为50Hz,周期为0.02s,即1s内50个周期,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⑤手机电池电压:3.6V。
10.元电荷:e=1.6×10-19C
11.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12.中学生的质量约:50Kg;一只鸡的质量约:1.5Kg.
13.纯水的密度ρ=1.0×103Kg/m3=1g/cm3;人体的密度ρ=1.0×103Kg/m3=1g/cm3
14.人步行的速度υ=1.1m/s;自行车速度υ=4m/s
15.课桌的高度约:0.75m;一层楼房的高度约:3m;铅笔长:17.5cm.;中学生身高约:160-170cm
16.两个鸡蛋重量约:1N;一本教科书的重量约:2.5N.
17.人双脚站立是对地面的压强约:1×104Pa.
18.1标准大气压P0=76cm水银柱=760mm水银柱=1.013×105Pa≈105Pa=10.3m水柱.
19.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
20.用3颗同步通信卫星可以实现全球通讯。
21..教室体积约:60立方米
22.禁止鸣喇叭(表示禁止鸣喇叭。
此标志设在需要禁止鸣喇叭的地方。)
限制质量(此标志设在需要限制车辆质量的桥梁两端。以图为例:装载总质量不得超过10t。)
限制速度(?a href='//xuexila.com/fanwen/' target='_blank'>范文冢敌惺凰俣炔坏贸曛舅臼怠R酝嘉合拗菩惺皇彼俨坏贸?0公里)。
初中物理一些单位换算1.时间单位换算:1h=60min=3600s
1min=60s
2.电流单位换算:1A=103mA=106
uA 1mA=103uA
3.电压单位换算:1V=103mV
1kV=103V
4.电阻单位换算:1kΩ=103Ω1MΩ=103kΩ=106Ω
5.功率单位换算:1kW=103W
6.电能单位换算:1kW·h=3.6×10
J 1度=1kW·h
7.长度单位换算
1m=10dm=102cm=103 mm=106 um=109 nm
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um 1um=103nm
8.面积单位换算:1m2=102dm=104
cm
9.体积单位换算:1m3=103
dm3=106cm3
10.容积单位换算:1L=103mL
1L=1dm=10-3 m3 1mL=1cm=10-6 m3
11.质量单位换算:1kg=103
g=106 mg 1g=103mg 1t=103 kg
12.密度单位换算:1g/cm3=1×103Kg/m3
13.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14.一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760
mmHg(毫米水银柱)
重要概念、规律和理论
1、记住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还是放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记住六个物理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光的反射定律(3)光的折射规律(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欧姆定律(6)焦耳定律。
记住两个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2)杠杆平衡原理
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地理位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而重力会随位置而变化。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m,v无关,但会随状态、温度而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快慢都无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和温度无关;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与物质种类、长短、粗细、温度有关,与电流、电压无关。
4、科学探究有7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5、物理方法是在研究物理现象得出规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有类比法、等效替代法、假设法、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
如控制变量法:在研究问题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即变量)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如探究I与U、R的关系、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等效替代法(如求合力、求总电阻),模型法(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磁感线,光线),类比法(如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转换法(电流表的原理,用温度计测温度,小磁场检验磁场)
6、电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几点:①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状态.②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状态,接法要“一上一下”.③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阻两端,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④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在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7、声音传播介质:除真空外的一切固、液、气体.
8、增大压强的方法:①磨刀不误砍柴工(刀口常磨得很薄)②医生注射用的针尖做得很尖③铁钉越尖越容易敲进木块④图钉都做得帽园尖细⑤啄木鸟的嘴很尖⑥滑冰的冰鞋要装冰刀
减小压强的方法:①骆驼的脚掌比马要大几倍②拖拉加(坦克)要加履带③坐沙发比坐凳子舒服④图钉都做得帽园尖细⑤书包带常做得很宽⑥运载钢材的大卡车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⑦滑雪要用滑雪板⑧钢轨下铺枕木⑨房间的地基要比地面上的墙更宽。
9、常见的(1)晶体(有一定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2)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10、常见的(1)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
(2)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11、运动和力的关系:①.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a受平衡力:保持静止。
b受非平衡力:沿合力方向运动
②.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a受平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b受非平衡力: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减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物体运动方向改变。
物体如果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将保持平衡状态,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物体受力平衡,合力为0;物体受非平衡力将改变运动状态。
12、家庭电路的连接方法:①各用电器和插座之间都是并联,②开关一端接火线,一端接灯泡,③螺口灯泡的螺旋套要接在零线上④保险丝接在火线上。
⑤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中接地。
13.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或做功),内能增加;
吸收热量时,温度一般升高(晶体熔化时和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温度一般升高。
14.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继续吸热,凝固成晶体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并继续放热。
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物体做功的条件:有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和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15.常见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手影游戏,激光准直,日食,月食,排队,检查物体是否直可闭上一只眼。
射击时的瞄准,“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确定视野(一叶障目),判断能否看见物体或像
常见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潜望镜,自行车尾灯(反射器)。
常见折射现象:看水中的鱼等物体,鱼民叉鱼时要向下叉。放在水中的筷子会向上弯折。透过篝火(水气)看到的人会颤动。看日出。海市蜃楼,放大镜,星星在眨眼睛(闪烁)。
16.成像:⑴成实像:小孔成像(太阳光斑);照相机;幻灯机
⑵成虚像:①平面镜成像:照镜子、潜望镜、水中的倒影、光滑表面上的影子;②透镜成像:放大镜(老花镜)看物体、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近视镜);③折射现象:看水中的物体:透过水和玻璃看物体、琥珀
⑶成放大的像:凸透镜u
⑷成缩小的像:凸透镜u>2f所成的像、凹透镜成的像
⑸成等大的像:平面镜、潜望镜、凸透镜u=2f成的像
(6)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的虚像。
(7)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①.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17.力方向大小
重力(G):竖直向下G=mg=ρvg
压力(F):垂直指向受压面F=G(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在竖直方向上不受其它外力时)
支持力(N):垂直接触面向外N=F压(支持力与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摩擦力(f):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f=F拉(物体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
拉力(外力)(F):与用力方向一致(如与绳子、手方向一致)
合力(F合):与大力相同F合=F1+F2=(同一方向)=F1—F2(相反方向)
浮力(F浮):竖直向上F浮=G排=ρ液gv排
18.常见的扩散现象(本质是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1)、用盐水腌蛋,蛋变咸。
2)、八月遍地桂花香。3)、墨水(糖、盐)放入水中过一会儿,满杯水都变黑(甜、咸)了。4)、长期放煤的墙角处被染黑了。5)、在水果店能闻到水果的香味,吵菜时闻到菜香味。(闻到各种味道都是扩散)。6)、蒸发、升华也是扩散现象:酒精涂在皮肤上,能闻到酒精味;樟脑丸过段时间变没了。
19.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②增大压力;③用滑动代替滚动。如(1)塑料瓶盖的边缘常有一些凹凸竖直条纹(2)在冰封雪冻的路上行驶,汽车后轮常要缠防滑链,(3)自行车刹车把套上刻有花纹的塑料管(4)刹车轮胎上印有花纹(5)手握油瓶要用很大的力(6)鞋底有花纹(7)捆重物用麻绳(8)克丝钳口刻有花纹(9)拿起重物要用力(10)车陷在泥里,在轮胎前面垫一些石头和沙子
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使接触面更光滑。③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油,气垫,磁悬浮。④用滚动代替滑动。如:(1)搬动笨重的物体时,人们常在重物下垫滚木,(2)给机器上油(3)自行车轴上安着轴承(4)向锁孔里加一些石墨或油,锁就很好开,(5)滑冰用冰刀,(6)把拉东西改成滚东西。
20.解释常见惯性现象:
(1)利用惯性:A、拍打衣服,使附着在衣服上的灰尘掉下来;B、将锤柄在石头上碰几下,锤头就套紧在锤柄上了;C、将盆里的水泼出去;D、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E、子弹离开枪口后还能飞行一段距离;F、甩掉手上的水;G、汽车到站前关闭发动机仍能前进一段距离;H、飞机投弹要命中目标,必须在未到目标正上方时,就提前投掷;I、用铲子把煤抛进煤灶内;J、摩托车飞跃障碍物;K、抖掉理发师围布上的头发;K、弯弓射箭;L、投掷、跳跃运动场地设有较长的跑道。
(2)防止惯性:A、坐在汽车前面的坐位上要系安全带,以防紧急刹车;B、汽车限速行驶;C、汽车后常写有“保持车距”字样;D、在行驶的列车上行走的人,火车突然刹车时会向前倾倒;E、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F、公路设立限速标志;G、百米跑道在终端线后还要延伸一段;
物理知识的应用
1.声呐发出超声波(声速):测距和定位,如测海深。
,雷达发出无线电波(光速):判断物体的位置.
2.密度:鉴别物质,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判断物体的浮沉。
3.二力平衡: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测滑动摩擦力,测浮力。
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可制成重垂线、水平器。
5.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水坝下部建造得比上部宽,潜水深度有限定。
6.连通器的液面要相平:茶壶、锅炉水位器,自动喂水器,用U形管判断水平面。
7.相互作用力:游泳,划船,起跑、跳远向后蹬,跳高向下蹬
8.大气压:自来水笔吸墨水,抽水机,茶壶盖上开一小孔,用吸管吸饮料,针管吸药液。
9:物体的浮沉条件:密度计,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孔明灯,盐水选种,测人体血液的密度,解释煮食物(如饺子)时,生沉熟浮等
10.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看力臂,动力臂长省力),求最小动力(在杠杆上找到离支点最远的点画出最长力臂),判断动力变化情况,进行有关计算
11.镜面反射:解释黑板“反光”;
晚上看路时判断水面还是地面。
漫反射:能从各个方向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电影屏幕要粗糙。
12.平面镜成像:镜前整容,纠正姿势;
制成潜望镜;万花筒;墙上挂大平面镜,扩大视觉空间;改变光路(如将斜射的阳光,竖直向下反射照亮井底);自行车尾灯;平面镜转过θ角,反射光线改变2θ角。
1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得到平行光,聚光的亮点有大量的能量可点火、烧断物体。
14.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制成变阻器(通过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油量表,制成简单调光灯,导线不用铁丝用铜丝,电热器的电阻要用镍铬丝
15.蒸发致冷:吹电风扇凉快,泼水降温,包有酒精棉花的温度计示数低于室温,擦酒精降温
16.升华致冷:用干冰人工降雨、灭火,在舞台上形成“烟”雾
17.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压的增大(减小)而升高(降低):高山上煮不熟饭,要用高压锅。
18.加压气体液化:生活用液化石油气用增加压强的方法使石油气在常温下液化后装入钢罐,气体打火机
19.熔点表密度表比热容表:白炽灯泡灯丝用钨做,在很冷的地区宜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解释在沿海地区白天和晚上的气温变化不大。注意:固体和液体相比较,不能说液体密度总比固体的小
20.电流的热效应:发热制成各种电热器:热得快,电水壶,电饭煲,电热毯,电铬铁、保险丝等电流的磁效应:有磁性制成电磁铁、电磁起重机,电铃,电话听筒,扬声器,喇叭,利用电磁铁制成电磁继电器,用于自动控制电流的化学效应:化学反应蓄电池:冶金工业提炼铝和铜(电解反应)、电解、电镀
磁现象:用磁性材料做成录音带和录像带,磁悬浮列车,冰箱门,指南针、磁卡。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制成直流电动机、动圈式扬声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发电机,动圈式话筒。
21.各种能的转化:发电机、电动机、热机、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太阳能光电池、汽(或柴)油机的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
一、要提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预习,找难点、抓重点,找出其中明白的和不明白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老师讲课过程中才可以加深印象,并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二、认真听课
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但是前提不能影响听课,在老师板书的时候抓紧记下,老师讲重点时,抢着记下,下课了向同学借听课笔记,补上遗漏的内容。及时记下笔记。有的学生认为我把重点内容全背下来,可以不记笔记了,这是错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保留信息、强化记忆。课堂笔记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记笔记能提高听课的效果,而整理笔记是反思的过程,自己分析与综合能力会得到训练。
三、课后对知识点进行整理
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四、要独立完成作业
历史作业,是对听课效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也是巩固知识点的一种方式。所以,课后要独立、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达到及时巩固学业成果的目的。
五、及时复习
可以安排一周复习几次,长期性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多看,这样记忆效果会更好。不至于每当考试前期猛地学习,一是可能掌握程度不够;而是容易记错知识。就是说,在空余的时间,可以把历史书拿来随便看看,不要刻意去记忆,抓住要点随便看看就可以。
六、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 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楚,最好分要点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 过不断的练习,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建国以来,出现了一些从民族音乐中提炼而成的改编曲。这些作品数量不多,但对于尚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而言,毕竟跨出了第一步。代表性作品有根据青海民歌改编的《花儿与少年》等。
《花儿与少年》又名《四季调》,取材于1953年全国文艺调演的西北同名舞剧音乐,其音乐素材本身属于青海民歌,标题中“花儿”、“少年”其实是体裁的名称,这类民歌欢快爽朗活泼健康,表达了高原人民乐观豪爽的性格。乐曲是在原民歌的基础上改编的,保留了原民歌的风格,虽然没有作更多的器乐化处理,却由于其特有的民族性通过手风琴传播成为家喻户晓的曲调。另外,杨鸿年编曲的《中国民歌手风琴独奏曲集》,里面收录了十六首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改编的手风琴乐曲,像《信天游》、《你送我一枝玫瑰花》等,虽然旋律很简单,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尝试了民族风格手风琴乐曲的改编创作,为以后更多的民歌改编曲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时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阶段所有的文化艺术都被无情地限制和扼杀。为了当时政治的需要,全国再次掀起了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各种文艺小分队、宣传队的演出层出不穷。最具代表性的手风琴曲有储望华根据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改编的《白毛女组曲》。
《白毛女组曲》最早来自于40年代后期的同名歌剧。歌剧和舞剧都是西方的音乐形式,但《白毛女》音乐素材主要取材于陕北民歌,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白毛女组曲》在改编时,选用了“北风吹”、“窗花舞、”“十里风雪”、“红头绳”、“哭爹爹”、“老乡们快快参加八路军”、“太阳出来”等几段舞剧的音乐,运用了“抖风箱”、“震音”等演奏方法,在民族化的音乐中手风琴的演奏技巧和音响效果更加丰富,乐器的音乐表现力被进一步提高了。
也许正是经历了长久的等待和艺术实践的积累,七十年代后期问世的一首手风琴曲再一次把这种结合推向了,这就是曾健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我为祖国守大桥》。这首手风琴独奏曲是曾健在1975年为参加全国音乐调演而改编的。同名歌曲诞生于70年代初期,1975年开始在中国流行,原歌曲以流畅、热情饱满的旋律表达了祖国桥梁的卫士们忠于职守,保卫祖国运输线畅通无阻的决心和身在哨位心想全国,决心为人民立功的崇高精神境界。作品在借鉴外国乐曲表现技巧的基础上,注重对原曲音乐内涵的提炼,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勇于开拓手风琴的表现领域,大胆贴近现实生活,为作品注入了新的精神面貌。最为可贵的是作品的创作与舞台设施相结合,充分利用话筒的功能来丰富乐器的音响和表演效果,从而加强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达到了一种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完美境界。这种声响模拟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也最适合中国广大听众对手风琴的热爱和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