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09:44: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核算基本职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二、会计职能之间关系
会计的基本特征:
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会计业务;职能;信息化环境
一、会计业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
会计业务的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进行及时核算和有效监督。
(一)会计业务的核算职能
会计业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企业经营管理采集、处理、存储、传递各种会计信息,会计核算是会计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真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的记录、计算和报告,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息的职能。
(二)会计业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性进行考核和评价,并采取措施施加影响,以实现预期目标。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对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对公共财产的完整性进行监督,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可以说会计监督贯穿于企业会计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整个过程,
实现会计监督职能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履行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检验会计监督实施效果并籍以评价会计监督机制优劣的根本标准。虽然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每个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类型都可能完全相同,但会计监督的职能都是相同的,而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则各有不同。这是因为会计监督的最终目的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使会计信息达到“规定要求或符合某些特征”是他们的共同要求。
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就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只有正确的核算监督才有真实可靠的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证,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就不能发挥会计职能应有的作用。
二、会计业务反映和控制职能
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会计在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会计职能的本质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根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会计职能已经被财务业务一体化所冲击,并有逐步发展到符合会计决策支持系统阶段要求的综合分析和事前监控职能,换句话说,会计的基本职能已经从原来的核算和监督发展到反映(核算和信息服务)和控制(控制和预决策支持)。
(一)会计的反映职能-核算和信息服务
会计的反映职能主要是在财务业务一体化阶段的会计信息体统上体现出来,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对与业务同步的会计信息能够实现实时的采集、处理和存储,使会计核算可以自动完成,达到企业各系统之间的信息高度共享。会计信息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在一个规范的信息流中对信息的确认、核算、存储、传递和输出,使会计信息在企业财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得到及时的分解、传递和交换,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及时得到高效、准确的财务信息和商业报告。
在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的水平上与传统会计核算职能相比会计在信息化得环境下所具有的反映职能已经大大提高。传统的会计核算所反映的结果是对事后进行检查,主要反映历史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非常滞后致使参考价值大大降低。而会计的反映职能在财务一体化条件下是通过实时采集对企业能够产生影响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详细的会计信息,同时进行实时的控制和处理,保证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事中控制和事后统计能够紧密联系,从而使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根据处理过的会计信息及时制定相应的经营决策。
(二)会计的控制职能-实时控制盒预决策支持
会计的控制职能已经从传统的监督职能转变为实时控制职能,并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决策支持,在会计的传统职能中,会计监督针对只是会计的事后核算,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存在时间上的差异,采集信息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满足会计账表的登记,业务的活动与会计信息加工之间缺乏关联性,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的差异、会计信息相对滞后于业务信息,导致了会计信息缺乏实时性、有用性和相关性。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利用滞后的会计信息无法对整个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更无法为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预策、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会计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货币、实物、时间对企业业务的经营过程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和实时分析,从而能够对企业的各项经营业务进行有效的指导、调节和约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职能的含义也在扩展,包括时空控制、过程控制和动态控制。时空控制是指相关人员通过网络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和任意地点获取会计控制所需的信息。过程控制是指在利用实时信息的基础上对包括产品的研发、采购、仓储、生产、销售、服务等所有环节的整个业务价值链进行实时有效的控制。动态控制指的是实时获取与所有业务活动同步的动态信息,而不再是获取事后的静态会计核算信息,在获取动态信息的同时进行实时的分析和调节,使会计的控制行为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事后葱香事中。实时控制的三层含义必须依靠一个功能强大的、完善的并且能够支持决策层和管理层预测决策的会计信息系统才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系统才能够把会计业务的职能从传统的核算发展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支持决策的方向,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可以随时被企业的经营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所利用,可以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准确预测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营形式并为企业的经营者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三、结论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职业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也在扩展和深化。会计信息化是新时期会计职能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会计信息化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者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吴沁红,续慧泓,中国XBRL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1(9).
(一) 会计核算 (又称反映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 基本特点:
(1)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 。
(二)会计监督(又称控制职能) 特点:
(1)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监督;
(2)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一、财务与会计分设的理论基础
作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财务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与会计、经济都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的。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企业里各自负责不同的重要领域,财务管理在企业里的作用主要是负责管理一些财务方面的资产和一些实物资产,并且为这些资产进行融资。而会计核算则是作为了一个财务信息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工作者们会按照一定的工作准则来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确定、区分、统计和记录,并且根据情况来编制财务报告,可以直接帮助到管理层面的工作者去对企业过去的业绩进行评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确立方向。所以会计工作者在企业里承担着明确公司各类责任的“记分员”一职。
在近现代,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机构的合并和分别设置是因为在根本上就被?烧咧?间的关系影响到了,在理论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有着明显不同的本质区别,其职能和本体是并列且不同的含义,这一点就为财务和会计的分离提供了在理论层面的支持。而这一点可分为以下关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几个重要区别:
(一)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上的差异
若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来看,两者是具有明显的不同点的。会计核算是从人类社会活动之初就开始出现了的,它也随着人类的社会的进步逐渐具体化,如: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类会通过一些计量方法来记下当天的狩猎情况,如最明显的“绳结计数”和“画一计数”,这些都可以归算到会计核算的范畴中来。而财务管理则是在经济货币的流通交易出现后才出现的一个大型经济范围,商品在市面上的流通和交易是财务管理产生的基础。其产生的过程是在公有财产的争斗之时与经济资源出现了少缺之时,所以财务出现的过程是和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相伴的,也可以称为私产制的表现。
(二)两者在本质上的基本区别
会计核算的本质取决于会计本身的理论依据和核心问题,而基于这些理论和核心问题产生了一个能表达出会计本质和目标的灵魂学说“受托责任”。这是一种观念,一种学说,一个灵魂,这也是一条概况了会计理论的主线。因此说“受托责任”是会计核算的本质意义,而会计核算的目标就是要确认和解除这种“受托责任”。
财务的本质则是由不同的观念和理论来组成的,比如: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这几种重要的理论和观念,这些理论和观念在不同层面映射出了财务的本质特性,但每一个理论都不能反映出完全的财务本质。伍中信教授根据以上的不同理论和观念结合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提出了“财权”的概念,并设定“财权流”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财权流”一词的出现,明确了现代化财务的本质,是企业开展财务部门的依据,也是用于区分财务和会计的重要标准,所以说“财权流”是对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描述。
(三)两者在主体上的差异
伴随着财务本质“财权流”的出现,不仅区分了财务与会计的本质,也让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的区别变得更加明显。财务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是反应在独立产权上的独立核算,是在已有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使其达到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会计所表现出来的主体则是在会计信息中所反映出的某些特定的单位和组织,这便规范了会计的空间范围。二者在联系上可表现为包含关系,即财务的主体肯定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财务的主体。但是对于那些并没有财权或是没有经济性的会计主体,就不能成为财务主体。财务的主体反应的是会计主体更大的职能,这样就可以将财务的两大职能划分出来,即:资源配置职能和财务监管职能。可以并行资源配置职能和财务监管职能是这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而在其中资源配置职能是财务的第一大职能。对于会计来说,核算职能和监管职能是其两个基本职能,但是会计和财务的各自侧重点不同,会计侧重于核算职能,而财务则是侧重于资源配置职能,这就是两者在主体上的明显差异。[1]
二、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由于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本质职能是不相同的,所以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中必须要分清财务和会计这两个概念,并且明确设立财务和会计各自的职责。比如在进行记账时,就必须区分会计机构和被机构各自的责任,并且要明确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现在正在广泛实行的以记账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核算,其必要的要求就是单位的理财自主权不能变更。会计核算在单位里实行后就会从单位里单独的独立出来,从核算中心变更为会计核算的工作。但是财务管理并不会单独的独立出来,其仍归于单位,单位里资金的统筹,分配和使用的管理权都是没有变的,但是单位中的一切开支还是需要经过单位同意,才能被会计核算处理。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在单位中的责任主体依旧是单位本身,而核算中心只是记账,也必须按照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管的规定来行事。
[摘 要]目前,不少地方对其管辖内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行政事业单位分散理财模式的弊端。然而,这项制度改革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效果。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弊端;出路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93-01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各预算单位由同级财政部门统一在银行开设基本账户,集中办理预算资金支付、会计核算、会计档案管理等业务,而不再在预算单位内部专门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可根据情况设置专门的报账员)。在这个过程中,预算单位仍然享有资金支配权、财务审批权,当然也应当对其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责任。
近年来,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对于规范我国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然而,同时也应当看到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实践中所暴露出的弊端。
1 当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弊端及分析
(1)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权利与责任不明确。根据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含义,会计核算中心归口财政部门管理。这样的制度安排至少存在以下三种弊端:第一,财政部门承担了预算单位在预算执行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管理风险,财政部门在这个过程中既参与预算执行,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判,无疑削弱了预算的刚性,凸显了管理风险。在实践中,这个问题在预算单位年度决算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第二,会计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是“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其不可能完全掌握预算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属性及其经费使用的详细情况。这样一来,尽管预算单位的经费支出在表面上是合理合法的,但仍不排除其中经费使用的过度和失控行为的发生;第三,鉴于会计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按部就班的对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管理和创新方面为预算单位服务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在与预算单位沟通过程中的服务水平都很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预算单位会计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在现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所确定的经费开支标准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这将严重削弱制度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项目,各预算单位的数额差距很大,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审核过程中把关较为困难,不仅加深了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之间矛盾,还容易在预算单位滋生“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的现象。
(2)会计基本职能不完整,会计管理漏洞多。会计基本职能是开展会计工作所能达到的最基本的效果,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但又不仅限于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位会计的职能向着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发展,不再是简单的记账、报账。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单位的记账、报账等会计工作进行了集中,而其他的会计工作业务,如资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存货等)、单位往来款等,仍由预算单位进行管理,这样会计的核算职能被分解,导致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以及单位往来款项长期挂账等管理漏洞,预算单位的日常业务与会计监管相脱离。此外,实行会计核算制度忽略了会计在管理职能上的开展,淡化了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作用。
(3)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核算中心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按照细化的各项预算指标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即资金收付预算必须细化到每个项目。然而,现实中预算管理的基础仍不规范,各个预算单位实行的部门预算工作随意性很大,这为会计核算中心的核算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此外,目前政府采购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仍不规范,这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预算单位的商品、服务和工程等采购只能维持原有的采购方式,会计集中核算在管理、监督上的优势并不能得到真正体现。
2 新形势下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出路分析
(1)理顺关系,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健全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首先应当理顺财政部门、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在财政资金收付过程中三者的职责。前已述及,会计核算中心归口财政部门管理,但财政部门不应减弱对预算单位的日常监督,而是应当根据会计核算中心提供的有关预算单位的会计数据加强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会计核算中心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同时应当保持中立性,在对预算单位财政、税收等方面进行业务指导的基础上,翔实记录预算单位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并就预算单位的会计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加强与预算单位的沟通,积极参与预算单位资产的盘点清查以及往来款的催收催缴等日常业务,进一步完善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和管理职能。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等工作,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为预算单位提供更为优质的会计服务和管理信息。
(2)转变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定位。前面归纳的有关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种种弊端,其诱因之一便在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定位存在问题。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飞猛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在发生着转变,其会计职能也随之变化。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核算中心作为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部门,应当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化,而不仅仅作为单纯的记账、报账机构。管理型的会计核算中心要求其具备服务意识,将预算单位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予以充分考量,对有关经费支出的监督做到有标准可依,真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提高预算单位的财务透明度。此外,业务层面上,会计核算中心应当扩大其业务范围,对预算单位的会计监督不要仅停留在账面,还应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实地检查活动来发现预算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预算单位情况提出管理建议;在人员建设层面上,应当为核算中心配备财务业务能力强、管理知识水平高并熟悉财经、政策法规的人员,以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3)积极创造开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条件。推行会计集中支付制度的初衷是将其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过渡手段,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条件具备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减少财政资金拨付和支付的环节以及闲置资金的存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避免闲置和浪费。目前,在我国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条件有待完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不失为一项退而求其次的制度选择。但相关部门应当积极营造国库集中支付的各种条件(包括制度条件、技术条件等),尽快推进公共财政体制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会计的基本目标或一般目标,就是要提高经济效益;如果不能实现这个基本目标,会计就会完全丧失其发展动力。而从会计的具体目标分析:为了达到其基本职能,应实现“核算”与“控制”的具体目标。
1.核算体系。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了向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向投资者及债权人,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反映企业有关的会计核算资料。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是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的会计资料,来考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实际数据,借以作出相应的经营决策。会计人员在充分完成了核算目标基础上,才能涉及其他目标。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中明确指出: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资料。”该会计准则具有普遍意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有解决会计核算问题,才需要加强会计监督,只有完成基础工作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会计。总之,会计工作就是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或者政府监督与控制目标)。
关键词: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发展
一、会计核算的整体分析
1.会计核算的概念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任何经济实体要进行经济活动,都要求会计提供根据经济活动信息转换来的客观、真实、正确、完整、系统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对经济活动信息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并且将经济活动的内容转换为会计信息,成为能够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概括并且综合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核算是在将经济活动信息转换为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证报告的工作。
2.会计核算的特点
(1)从价值量上反映经济活动状况
会计核算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经济的活动状况。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人们不可以单凭观察和记忆就掌握经济活动的全面情况,也不可能简单的由表面计算经济活动的深度信息。虽然有三种量度(货币量度、实物量度、劳动量度)但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是通过价值量来综合计算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和结果。所以单一的使用三种量度是片面的。所以,会计核算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反映单位的经济状况――数量以及货币。并且有其余的辅助计量,比如劳动计量。
(2)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经济活动没有遗漏;连续性要求经济活动进行产生的信息转换不能中断;系统性要求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揭示客观的规律。三者缺一不可。
(3)对全过程的反映、预测
核算会对单位各部门经济活动进行确实的反映,对不论是已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活动进行监督和核实,对未来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经济活动一直处于动态的形式下,并且全过程都处于核算的反映中,对于企业是一种安全的保障。
3.会计核算的作用分析(会计核算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这里简单说明下对中小企业的作用:在当下的社会中,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小企业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重视小企业的数量,发达国家更是重视小企业的质量。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为社会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份额的国民财富。所以会计核算对小企业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中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基本运营,可以健全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使财务情况明晰化。
二、监督在会计中的整体分析
1.监督在会计中的有关概念
每一项经济决策都有其存在的目的,并且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来运行。如此说来,监督就像是规定和要求,规范着决策的运行路线,监督着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使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能够正常的进行并且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2.监督在会计中的特点
(1)事后监督、事中监督、事前监督
会计要对单位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三种监督相结合以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和有序进行。事后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分析;事中监督是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前监督是在经济活动开始之前就对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和程序。
(2)合法性、合理性
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都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在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条例进行,以保障其合法性和合理性。
三、在企业中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及重要性
核算和监督的关系已经不言而喻,在会计中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更是密不可分。企业之所以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规律的在市场活动中存活下来,核算和监督就是不小的功臣。核算和监督的存在就是企业的健康的象征,也是企业长久地立于世界之林的有效保证。简单的说,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就是建筑的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稳固。
一个企业只有真正的讲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结合起来,通过严谨的完全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的会计核算,为企业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而组建系统的完整的,严密的会计监督将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不向外流失。在组建会计核算体系时,要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会计监督必须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企业已经完善好的会计核算体系为蓝本,系统的组建企业的会计监督系统,以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讲,会计核算为其发展创造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会计监督保障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流失,从而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会计活动的形式从手工记账发展到运用会计商品化软件记账(也称为会计电算化)。其中,会计商品化软件的应用帮助会计人员从繁琐的会计账务处理中解脱出来,不论是手工会计核算还是会计电算化核算,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都没有改变,会计活动的基本职能也没有发生改变。
核算型会计活动的优势在于真实准确地记录企业经济活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核算型会计活动面临突破。
一、核算型会计活动的缺陷
(一)信息成本高。核算型会计活动严格按照会计核算程序分步产生不同表现形式的会计信息,在手工会计核算时代,会计部门需要分别设置若干会计岗位来完成会计信息的提供。即使在会计电算化时代,会计商品化软件帮助完成了部分会计核算程序,但经济业务的录入仍然需要由会计部门完成,基于录入时权限的设置需要,企业对核算型会计人员的需求仍然很大。信息成本没有明显减少。
(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不够。根据图1可以看出,会计部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是在经济活动已经发生或完成后的历史记载,产生历史数据,而综合性的财务报告则最快在下一会计期的期初报出。在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的滞后性有可能使管理者丧失处理事件的最佳时机,误导投资者的决策等等,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效用。
(三)会计信息的共享性差。由于会计信息在会计部门产生,能够了解这些会计信息的也只有会计部门和企业部分管理层,信息封闭导致企业的各个机构不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会计系统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内部业务系统、质量控制系统、技术系统等其他系统进行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和信息利用,从而沦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
二、ERP的思想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人们更习惯把ERP称之为一种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包括:企业的价值只有在满足客户价值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围绕业务流程,树立以客户满意为出发点的整体和全局观;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其核心实质是物流同资金流的信息集成。
在ERP环境中,它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基本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它的目标是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确立企业全面竞争优势。数据采集几乎涵盖企业中所有业务活动的数据,实现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管理。数据由业务发生部门一次性采集完成,并输入系统,存储于数据服务器上,其他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本部门所要信息,而无需再重复录入。做到了数据“来源唯一,实时共享”,把管理信息的延迟时间降低到最小。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避免差错;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使用系统的员工口令查明每一个数据的来源和录入时间,做到责任分明。信息集成实现了实时共享,使管理人员能够实时地了解到相关信息以应对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三、ERP对会计活动的影响
企业ERP系统的运用在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业绩的同时,对企业会计活动的变革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1、ERP系统的使用完全改变了企业会计活动的核算形式,由传统的会计部门产生会计信息改变为由系统根据输入的数据随时产生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以及输出等机械性作业已全部或部分由前端业务人员及系统来执行;而且各相应有权限部门均可以调出存放在ERP数据库中的会计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共享。(图2)
2、ERP系统中的设计思路决定了会计信息是伴随经济业务的发生在业务部门自动产生,会计活动的核算职能已经前移,会计活动的其他相关职能得以延伸。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在导入ERP系统后,会计活动开始向分析性、协调性、辅助决策及专业判断作业倾斜;会计活动的财务分析和控制功能得以重视,而会计核算以及预算职能在会计活动中的作用有所下降,至此,财务会计的管理功能显现。同时,ERP系统的导入也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为会计辅助决策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保障。
3、ERP系统的功能解决了核算型会计活动的种种缺陷,是会计活动变革的重大作用力。ERP强大的计算记录功能降低了会计核算的信息产生成本,同时,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又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性和及时性。ERP系统的开发与使用将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会计活动只有适应ERP系统才能为企业服务。
四、目前ERP运用于会计活动的掣肘
尽管ERP系统代表着目前先进的管理思想,是企业管理活动发展的趋势,但ERP系统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却不是一帆风顺,ERP在企业的应用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中国企业上ERP的困难所在,本文仅从企业会计角度提出几点看法:
1、会计信息的及时性。ERP系统是建立在严格业务流程基础上,不符合系统规范的流程往往需要事后把数据手工录入ERP系统,这不但使ERP的预期收益不大,也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受到影响。
2、会计信息的准确性。ERP系统中的会计模块能够完成大部分的会计核算的职能,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但是由于系统程序的机械化缺陷,导致某些需要经验判断的事件发生系统无法处理,比如税收筹划、盈余管理等会计问题;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根据业务部门输入的数据自动产生会计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真实性,但由于各个部门的会计知识基础不一,由数据到信息的准确性就难以把握,要求有会计部门的支持才能保障信息的准确性,而系统设计的输入程序制约了这一功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