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4 10:06: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临床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临床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

第1篇

医学检验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为了准确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检验工作者必须做出更准确的检验结果协助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疾病。医学检验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有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免疫学、寄生虫学、形态学、血清学检验。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试验数据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等;②根据发病机制,建立合理治疗,如针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诊断特异性疾病,如利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③为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筛选试验,如测定血中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用以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④监测疾病的病情好转、恶化、缓解或复发等,如利用肝功能试验对肝脏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监测;⑤治疗药物监测。即根据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调整剂量,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辅助评价治疗效果,如测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监测结肠癌的治疗效果;⑦遗传病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病的发病率。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之一,其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学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①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临床微生物学加强对条件致病菌和耐药性菌的研究,监测临床感染优势菌的组成和变迁的规律和趋势,以不断提高诊断水平。②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作为判定医院感染的基础。③对病原体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与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④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保证医院内消毒、灭菌的质量。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②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第2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 进展 临床

医学检验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为了准确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检验工作者必须做出更准确的检验结果协助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疾病。医学检验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有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免疫学、寄生虫学、形态学、血清学检验。

1医学检验的进展

1.1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检验医学也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临床检验诊断学,对疾病诊断深入到基因水平,称为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分析(FISH)技术、波谱核型分析(SKY)技术以及蛋白质组技术等。

1.2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片的概念现已泛化到生物芯片、微阵列、DNA芯片,甚至蛋白芯片。基因芯片集成了探针固相原位合成技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精密控制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使得合成、固定高密度的数以万计的探针分子以及对杂交信号进行实时、灵敏、准确的检测分析变得切实可行。

1.3流式细胞仪的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有别于普通细胞计数仪的方面在于它不仅能够进行细胞计数和简单的三分群或五分群,而且能够对细胞亚型进行检测。临床上,FCM主要应用于免疫学和血液病学方面。它克服了传统免疫技术难以准确定量的不足,可应用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对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进行监测;用于肺泡灌洗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能够快速、准确的测定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为多种肺部疾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信息。FCM还可同时检测T细胞总数、Th细胞和Ts细胞,结果准确、报告迅速,国外已用来进行HIV的常规检测。FCM在血液病方面主要是对白血病进行分型,可以克服传统免疫荧光镜检法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细胞计数少等造成的误差,使之更为快速和精确。FCM还可进行淋巴瘤的免疫分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和化疗效果监测、骨髓移植和干细胞移植的监测等。用FCM检测活化血小板表面受体是近来血栓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

1.4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临床上,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甲状腺疾病相关免疫检测、生殖内分泌激素检测、心肌蛋白的检测和贫血指标的检测等。该技术以其灵敏度高(可达10~18mol/L)、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所使用试剂对人体无危害的优点,成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技术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之一。

1.5现场即时检验。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在急诊科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快速检验很有必要。这种需求刺激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给予了现场快速检验的新生。

1.6细菌耐药检测。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临床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并出现了ESBL、MRSA等广谱耐药菌。因此,尽早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对控制感染和节约医疗成本至关重要。临床微生物室不仅需要分离鉴定感染标本中的病原菌,而且应该进行药物敏感实验,为临床医生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

1.7自动散射比浊分析的应用。散射比浊分析仪主要检测的是血浆、体液中的特定蛋白系列,包括免疫球蛋白系列、补体系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系列、炎性反应蛋白系列、载脂蛋白系列、尿微量蛋白系列和小分子药物等。这些蛋白成分的检测,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病理生理指标,作为临床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分析预后的依据。

2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试验数据主要用于: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等;②根据发病机制,建立合理治疗,如针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诊断特异性疾病,如利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③为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筛选试验,如测定血中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用以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④监测疾病的病情好转、恶化、缓解或复发等,如利用肝功能试验对肝脏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监测;⑤治疗药物监测。即根据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调整剂量,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辅助评价治疗效果,如测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监测结肠癌的治疗效果;⑦遗传病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病的发病率。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之一,其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学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 医学检验的局限性分析

3.1 非连续性的检验与疾病的不断变化性之间存在矛盾。检验是一时的行为、是非连续性的反映,所检查的结果只表现了疾病的瞬间;始终难以消除的是检验所具有的点的表现力与疾病变化的线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因此,绝不能将检验的结果看成是疾病变化的全过程。

3.2 同一项检验结果有可能是这种病也可能是那种病。如果检验出来的症状与患者所患疾病是相一致的,那么根据检验的结果诊断疾病就不会出现差错,但往往存在同一项检验结果为多项疾病所共有的情况,X光线表现的特征就可见于完全不同的疾病。

3.3 医学检验的危险性。因病理检验需从患者身体摘取病变组织,因而危险性会时常降临,除非患者有严重的病情,离开这些检验结果就难以弄清病因,这样才能进行病理检验。

4总结

医学检验是医疗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临床医师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所依赖的重要手段,但鉴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需要提高检验师、护士和临床医师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是医疗机构利用现代医疗科技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第3篇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治疗手段的使用,肿瘤化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有效治疗感染的同时,也诱发或导致治疗更加困难的多重耐药和医院的二重感染。医院感染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额外的医疗消费约为175~350亿美元[1]。除了经济上的损失以外,更严重的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危害。医院感染的发生有3个重要的环节,即传染源的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外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以外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内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携带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要对不同类型的感染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因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灭菌效果评价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作一概述。

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

医院感染涉及到临床各科室,由于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放疗和化疗手段的开展,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灭菌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使得医院感染不断出现,要及时地采取预防、治疗、隔离等措施,就必须有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目前细菌培养鉴定技术不断丰富,仪器设备日趋先进和完善,给病原学鉴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另方面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病原学鉴定中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在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时对病原菌除做到种的鉴定外,必须做到型的鉴定,即分型技术。目前细菌分型方法很多,如血清学分型、生物化学分型、细菌菌素分型、噬菌体分型、抗菌药物及重金属分型、质粒图分析、PCR技术、染色体酶切物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等,目前则以细菌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PFGE最为可靠[2]。

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人类通过不断研制、生产新的抗菌药物来对付微生物日益复杂的耐药性。近些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的甚至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和复杂。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近年来日渐增多,在某些国家甚至高达7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ORSA)发展极为迅速,在美国1975年MRSA仅为2.4%,而到了1991年即增长到29%,在我国MRSA更为严重,约在50%[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亦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威胁,在美国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到了1993年普通病房增加到2%以上,在ICU则增加到13%[4]。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担忧但又不得不接受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的出现这一严酷的现实,首例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1996年5月出现在日本(菌株名为Mu5O),之后在美国新泽西州及密西根相继出现。1998年在我国香港出现VRSA,患者为一患癌症中年妇女,由于MRSA引起菌血症,经万古霉素治疗两周,无效、死亡。VRSA其耐药机制不同于VRE,分析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有关,目前正在研究中。耐多种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MDR-TB)已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近期又出现由偶发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是由于注射器未能彻底灭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60例。非典型分枝杆菌多数表现为生长速度快(一般3~5天)营养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不断增加。 因此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临床微生物工作者的面前,而且要不断地坚持做下去。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严重地存在着抗菌药物使不合理甚至滥用的现象,据调查在我国住院病人中约有80%患者给予抗菌药物,而根据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仅占14%(4%~34%),换言之约有86%的患者是根据医生经验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因此要改进实验室工作条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及时采取标本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以减少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3.定期向临床科室报告病原学鉴定结果及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因而临床医师对该院引起感染的常见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为全面的了解,这些数据则成为临床医师在得到病原学确切诊断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之前参考用药的依据。众所周知,在病原学诊断方面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缩短出报告时间,距临床要求仍有时间差。因此,定期提供当地医院病原学检查结果往往可以作为临床医师初步用药的依据,之后再根据该病例分离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核实或更改治疗方案。卫生部有关文件中关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中明确提出,每半年要报告1次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

4.对医院以及重点科室的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病原学监测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可存在于病人、医护人员,亦可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因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非常必要,如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病房进行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微生物学调查,对一些特殊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婴儿室、ICU等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此外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当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除对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外,亦应对传播途径、医院环境以及隔离措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监测。

5.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生物指标监测

医院中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很多,如物理灭菌法、化学消毒法。对于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使用的方法也很多,如化学指示剂、压力表监测法、留点温度计法等,但最为可靠的方法为生物指标,即用某些特异的菌种作为指示菌,视其是否被杀死作为消毒灭菌的指标,如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作为压力蒸汽灭菌的生物指示剂,应用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作为紫外线杀菌的指示菌,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作为化学消毒剂杀菌的指示菌。

总之,通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明确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及体外药敏试验,指导临床正确合理的选择敏感高效低毒的药物,才能较好的治疗医院感染,降低病死率。也只有通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才能揭示医院感染的发病规律,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探索和应用新的防范措施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 Richard P,Wezel.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omial infections.3th ed.Baltimore:Williams&wilkins,1997.21-26.

[2]贺学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药性观察.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268-271.

第4篇

1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现代医学向纵、深发展,精尖科学技术在医学检查方面的应用 越来越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医学实验室检查技术必须同临床诊断治疗密切 结合,传统的医学检验只重视试验技术已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于是,有关人士提出了检 验医学一词,也就是强调了实验室检验技术如何更大地发挥对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参考和 引导作用。林发全、李山指出,在检验医学教学中应开展检验与临床沟通的专题教学。丛玉 隆、朱士俊指出,跨入21世纪,检验医学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如 不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就难以改变其现状。

2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紧迫性

由于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使得不少从事临床医学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不看重自身的经济 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医治不利,从而让患者辗转求医问药,最终不但浪费有限的医疗资 源,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而且使社会贫富不均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当今,政府 正着眼于医药费用的制度改革,如在广大的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在城市实行大病统筹等,目 的在于让经济生活水平较低的人群不会因病更穷,这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可行性

实现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切实可行的。因为这并不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而是需 要从教育和医学实践管理入手,从而实现机制的转变,建立起现代检验医学教育及实践的模 式,最终实现检验医学同临床疾病诊治的最佳结合。

目前,医疗单位在检验方面的投入较大,实验室引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的新项目 同本单位临床医学相比较是超前的,许多高新技术和成果没有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得以充分应 用,这需要检验与临床的距离不断缩小、靠近。所以,需求的是有一种运行机制,只要主要 权力部门重视此问题,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不难实现的。

4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设想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医学检验已经演变为检验医 学,而检验医学的发展又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的效率。因此,临床医学与检验 医学的关系是医学科学实践中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为更好地实现医学科学发展观,应实 现以下转变。

4.1 高、中等医学院校教学规划的转变

4.1.1 医学院校教材内容应当加强临床医学各科理论知识同医学实验室检 查技术的结合,增加实验室检查技术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将来要面向临床的医学生。医学实 验室检查技术的学生要增加临床各科知识学习的教学内容。4.1.2 开设有关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如有人建议改革检验医学学士学位 教学计划,开展临床与实验室对话,加强检验同临床的沟通,帮助学生发展及解决问题、人 际关系和检验结果评价的能力等。

4.1.3 引入富有临床经验、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医务工作者担任相关学科 的教学任务。

4.1.4 高等医学院校要设立医学教育后教育,其学位要高于过去的最高学 位,也就是适应临床疾病诊治的复合型医学高级技术人才教育战略。

4.2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 检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主要从检验医学技师(士 )、检验医学医生(士)、检验医学继续教育3个系列入手。

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得以实现,检查结果就能更好地同临床疾病的诊治相结合,并能充 分发挥对临床的参考和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财、物等医疗资源浪费,让患者从根 本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5 参考文献

[1]林发全,李山.从现状看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在检验医学教学中的必要性[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6,21(1):66

第5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药物;检测结果;干预作用

临床医学上,药物对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检测结果的正确性造成直接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错误,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诊现象[1]。另外,药物对医生在临床治疗时的诊断以及治疗都存在严重的影响,致使患者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多次检测。因此,必须对临床医学药物检测的过程不断强化,进而防止药物对临床医学造成不利的影响。

1 临床医学中药物对检测结果造成的机理影响

1.1对临床生理过程造成的影响 通过对药物的药理进行充分的分析可知,药物会对检测的生理病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杜冷丁、吗啡以及消炎药等多种药物会致使血液以及尿液中的淀粉酶的整体含量不断的提高,出现此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胆总管的开口位置受到括约肌的痉挛导致的。药物会在3.5 h左右实现药性的最大效果,药物经过1 d后药效会慢慢消失。对于大量使用维生素C的患者而言,会导致尿液中的胆红素、葡萄糖、亚硝酸盐以及隐血表现为假阴性[2]。酚噻嗪类药物对精神分裂类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对患者的兴奋状态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误用以后,对尿胆素原进行监测结果呈现阳性,对临床医学的判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2特殊组织的药物亲合情况造成的影响 在临床治疗中,患者身体的个别组织会由于药物而出现一定程度的亲合力影响,会导致针对的组织出现一定的危害。比如,青霉素与红霉素的药理特性存在一定的弱酸性,通过肾脏进行排泄时会与尿酸的分泌出现竞争的现象[3],导致血液中的尿酸浓度有所提高;利用药物会对肾脏出现保钠排钾的影响,导致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存在显著的降低,这会对整体的钠元素以及钾元素的临床检测结果造成直接的影响。

1.3干扰素临床药物造成的影响 药物会对药理学上的临床医学效应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半胱氨酸会导致血液中的酮体呈现阳性,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药物的代谢产物也对临床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苯湖泊会导致尿液呈现桔红色,氨苯喋呤会导致尿液呈现蓝绿色,服用维生素药物能够导致尿液呈现黄色[4]。服用酚酞类药物以后,被人体吸收的药物会从尿液排出,尿液表现为红色;利福平眼药水以及口服液会导致肝脏分解出乙酚基产物,表现为橙红色,严重还会导致痰以及汗液等表现为橙红色。

1.4激素类药物的影响 雌激素药物对人体的血脂正常含量存在一定的影响,促使葡萄糖的耐量试验明显的下降,同时,引发血小板以及红细胞量的降低,并导致肝脏转氨酶的含量有所提高。

1.5抗癌类药物的影响 抗癌类药物对造血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以及毒害影响,能够降低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的含量,还能够引发肝功能出现变化,且使葡萄糖耐量试验有所下降,血脂产生异常现象。

1.6其他类药物的影响 抗凝药肝素的利用会导致机体脂蛋白酶的大量释放,对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含量的下降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临床上治疗震颤首选药物为左旋多巴,但是其的利用会导致尿液中的酮体出现异常的变化,对正常的反应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将正常的临床反应结果覆盖起来,导致对结果的判断难度较大。

2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有效对策

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的干扰在医学检验学中是一个广泛现象,其对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也是多种的,如生物学以及药理学等,一般情况下会致使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和临床症状都不相符合。对应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医疗检验人员与医生如何更好的对其进行了解,能够对不同的药物干扰充分的掌握,已经成为临床检验准确性以及临床诊断不断提高的重中之重[5],为了有效的防止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利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2.1对药物信息的查询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合理、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以及每个地区的临床反馈信息,使药物信息资源的统计工作有效的完成,对药物的质量进行持续、科学的稳定控制,确保企业的药物种类以及对药理药性进行多种检验,药品的检验以及检测结果的快速判定进行有效的结合,将检验技术的发展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及时发现药物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把药物检测工作以及临床药物的性质进行有效的结合,保证重要的药物品种以及药物的机理性质,对药物检测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确保药物临床的准确无误。

2.2针对应急临床问题的进行有效的检验工作 在临床实验药品的利用时如若出现异常现象,应该在技术的基础上及时完成有关原理内容方面的分析,保证药物质量机理检测过程的有效性。建立完善的应急检测组织管理工作,进而对在具体药品临床的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3 讨论

医学检验的结果,能够将潜伏的疾病及早的发现,对不可逆转的损害进行有效地预防,对已经产生的症状体征的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并对病情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判定,对疾病的活动性进行科学的评估,对疾病是不是存在复发的情况进行充分的探测,对治疗效果进行充分的衡量等,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恶化,为今后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临床医学检验中药物对检测结果与临床医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强化检验过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才能有效的将临床医疗中药品的研究有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波.浅谈临床医学检验中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6):179-180.

[2]杜玉秋.探讨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因素[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4):184-186.

[3]杜洋.临床血钾检测结果呈季节性波动的原因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4,25(6):96-97.

第6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重要性

检验医学能够提高临床治疗和诊断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的测定和收集,其检验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才能得到保障。检验医学属于新兴学科,其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将多个学科交叉在一起,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检验医学需要检验的临床样本主要为抗原抗体、微生物、生物和血清等。

一、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临床需求

检验医学能有效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能够对医学检验进行科学的质量管控,并且在进行管控时,还能对其的控制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并且还要对解释的结果对患者和临床科室进行反馈,对检验人员的相关建议进行合理的收集,其新项目实施的合理性才能得到提高,临床实践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二)检验方法

临床医生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要加大对检验方法的重视,了解临床检验的每一种方法,保证检验方法能够符合检验项目的要求,并且在进行项目检验时,还要对每种检验方法正常参考值、报告方法、临床意义、灵敏度等进行详细的了解,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才能得到提升。

(三)质量管理

医院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要加大对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沟通的重视,各个科室都要积极参与到病例的讨论之中,医院质量管控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临床医生在进行患者查看时,要加大对检验医师等查看的重视,并且还要对检验结果进行科学的核实和调查,其质量管理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四)检验结果

将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疾病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能提高医生对疾病注意事项的了解,避免医生在进行疫病治疗过程中,出现检验结果诊断错误的情况,避免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耽误病情的情况,及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避免患者出现错过宝贵治疗时间的情况。比如:临床医生在进行肝炎病毒治疗时,如果发现一部分肝炎在进行治疗时,无法被及时排除体外,这时如果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话,那么对肝炎病毒进行有效控制,但是这种治疗方式并不意味着肝炎病毒被全部清除,只能说肝炎病毒过少无法及时检出。

二、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紧密结合

(一)加强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联系

相关人员要增强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加大对临床意义、检验项目方法原理检验的重视,提高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疾病治疗的效果才能得到提高。临床医生要加大与检验人员的沟通,对现有的检验知识进行更新,加大对检验项目理解和认识的重视。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检验人员不仅要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接受临床科室的反馈建议,不断改进检验工作,还要通过讲解、宣传新项目、新技术的临床意义等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疾病判断,在医院实施全面质量管控的过程中,检验科负责人的加入对于提升双方交流的有效性十分必要。目前,检验医学在临床上的作用日渐凸显,并已从医疗辅助角色成功转变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医生、患者,乃至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均紧密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能评价临床疗效,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促进临床诊疗工作与实验室工作的紧密结合对于提高检验质量,提升整体医疗水平意义重大。

检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纵观检验医学的发展进程,其飞跃性质的进步,往往是由于某学科技术发展的应用。例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使检验医学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分子生物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使检验医学不仅能够应用于病理学分析,还扩展到了诊断效果的评价、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等。

(二)加深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的深入了解

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不仅可以凭借自身检验知识储备,也可以通过向检验科室相关工作人员请教,邀请检验科室专业知识更强、检验经验更丰富的专家举办知识讲座,来更好地掌握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生物学变异、方法与原理等内容。目前,存在部分临床医生申请不合理检验项目的现象,由于其无法及时跟上检验医学进展,难以有效利用新项目、新技术,固守于旧项目、旧经验,往往会在面临临床与检验结果不一致时,对检验科技术水平产生怀疑,甚至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直言不讳,易引发医疗纠纷。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的深入了解能够促使其更为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保证检验结果临床价值的有效性,这要求临床医生对相关检验知识的深入了解。同时,检验科应当向临床医生主动告知检验结果的危及生命值、临界值、参考值以及如何保证分析判断准确性。临床医生则需全面、认真地完成检验申请单,尤其是存在能够感染检验结果的特殊病理变化、服药史,以及送检标本与留取标本的时间等信息,进而保证检验工作的临床价值。

(三)加强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沟通

由于临床检验工作的复杂性与检验项目的繁杂等多重原因,临床与检验的关系不仅不够和谐,甚至还会处于对立状态,故应加强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积极沟通。临床科室应当更为主动地参与检验科研工作中,经常与检验科室展开信息交流与学术讨论。一方面,临床医护工作者可以拥有更多机会了解和熟悉检验科工作实际情况、干扰试验的诸多因素、所实施项目的方法学原理,以及检验新技术新项目的发展动态等。另一方面,检验人员能够通过与临床医护工作者相交流,掌握更多临床知识,增强分析检验结果的能力,及时听取临床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评价与相关要求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展开内部建设,改进检验工作,提高检验质量,这也有赖于临床医生的积极配合和主动沟通。同时,加强临床与检验的有效沟通,强化质量管控与规范化操作,能够避免出现临床表现与检验结果不符、检验报告的及时性以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等问题,促进医生或护理人员正确的采集标本以及科学合理地揭示检验结果,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转变为全面质量控制。

三、结语

通过上述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临床质量时,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临床反馈的建议对检验工作进行完善,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另外,检验医学还能为医用物理学和医用化学提供相关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提高对人体腹内脏器状态、内分泌系统等状态判断的准确性,对疾病进行准确的量化。

参考文献

[1]夏天. 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 10(7):65-66.

[2]齐英. 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46):204.

第7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情境式教学 临床实习教育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最早提出该理论是瑞士的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大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在教学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以及学习中社会性及其相互作用,所以建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教学模式。他们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伙伴。

一、现状分析

医学检验实习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临床实习和实习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情境设计,把医学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能、疾病实际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复习医学基础理论,在操作和实践中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实现从单纯理论认知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建构的转变。因此,引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有利于促进医学检验实习教育模式革新的进程,对医学检验生创新能力培养极具启发意义。

二、具体应用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具体如下:

1.以学生为中心创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在检验实习教学中,坚持学生自己主动建构临床知识体系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促进和帮助作用。在结束基础课的学习阶段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并建构了最基本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他们有能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通过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能够形成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2.设立情境:

(1)问题式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即教师结合实际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另一种是学生发现问题情境,即教师不向学生呈现明确的问题,而是在实际检验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学生感知、体验检验过程,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案例]对细菌的分离培养,平板分区划线法的学习是关键。不少同学操作后发现:自己的划线结果为什么没有出现分区,或根本没有细菌生长,甚至有其他杂菌的污染?通过认真查找原因,再次实验时便会改进,反复实践后基本上都能划出满意的四区平板。在掌握了细菌接种及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问:一份疑似细菌性痢疾病人的粪便标本,你通过哪些实验和方法来肯定或否定它?

(2)探究式情境。在实习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轻易给学生的操作结果下结论。若检测的结果与带教老师检验不相符,学生便会积极地去寻找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是否还有其他干扰因素或影响因素。通过如此多次反复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检验的基本方法,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合作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案例]在尿液成分干化学自动分析时,如果尿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可能出现尿潜血、葡萄糖、胆红素和亚硝酸盐等的假阴性结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其原因:由于维生素C作为强还原剂,抑制了上述各种尿液成分检测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造成假阴性的检测结果。通过指导学生去探究原因,既能给学生加深印象,避免以后出现误报现象,又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属一举两得。

3.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和交流,强调在建构中的互动作用:带教过程中要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建构与检验相符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知、观察和理解,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的基本结构交互作用,丰富和修正自身的知识体系。检验实习教学中还要重视指导学生之间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例如,在每周检验科人员的业务学习时,让实习的学生也参加听讲,在老师们业务讨论问题的同时,鼓励同学的提问和意见,既能得到学习的机会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又能使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效果,便于因材施教。

4.整合带教内容。用发展的眼光,建构教学新内容。检验医学迅速发展,应加强已渗透到医学领域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尤其是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等,要从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提高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专业技能”。另外,检验工作还应与临床诊疗接轨,采取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同步的分析方法,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检验项目进行疾病确诊或疗效观察等信息,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检验结果,合理使用检验资源。

三、展望

医学检验实习是五年制本科学习的总结、概括和升华,对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检验实习的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和发展性评价,定能培养出一批对知识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能主动建构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列文章(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探析.中国学校体育,2008,(6):24-26.

[2]厉英超.建构主义理论与临床医学教学设计.西北医学教育,2003,(3):84-86.

第8篇

关键词:导师制;PBL教学法;医学检验;实习

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着力培养医学技能基础知识宽厚、临床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综合医学人才,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同时,医学检验技术作为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医学学科,此专业的实习生带教,不仅要帮助实习同学巩固在学校学习的医学理论知识,掌握检验科各项检测项目和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更需要培养实习同学独立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检验与临床的协作也日益紧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习生带教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1)临床沟通能力较弱;(2)只对标本负责,没有过多关注临床;(3)相对缺少临床科研素质的培养。如何面对这个挑战,也许导师制和PBL教学模式会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导师制的应用

大家所熟知的导师制不仅适用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本科生实习阶段,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2-3]。通过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和在实习阶段的互动,能让导师因材施教,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寻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发展方向。作为肿瘤专科医院的检验科,与综合性医院不同,本科室有自己的专业和特色。本科室成立了实体瘤疾病诊断亚专业组、血液细胞学诊断亚专业组和感染性疾病亚专业组。各专业组内有丰富实验技能和临床经验的老师,可以成为带教导师。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生,可以在实体瘤疾病诊断亚专业组,学习实体瘤的早期诊断,如何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评估肿瘤患者的疗效,从而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手段和临床应用,以及分子诊断平台等有更多认知。而在血液细胞学诊断亚专业组,同样可以在相应导师的指导下,学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过程,并打下扎实的细胞形态学基础。最后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亚专业组,将更全面地认识肿瘤患者在进行传统放化疗、精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中,合并感染后将如何进行感染病原菌的鉴定和临床相对应的治疗。学生与各专业导师就各种问题进行互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师通过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解析,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专业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这种模式不仅培养实习同学的实验技能和临床思维,还培养他们制作PPT和讲课的能力。实习同学在每一个亚专业组学习过后,都需要对在此亚专业组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科室每周例会上以PPT的形式和各位导师进行汇报。汇报时不仅要求PPT的制作规范、美观,更需要内容充实且联系临床,而不仅仅是对书本中理论知识的单一重复。所以实习同学在制作PPT和汇报PPT的过程中,又将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各位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将临床思维和与临床的沟通贯穿整个实习过程。而导师也在不断的带教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创新带教方式,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由此可见,实习生带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检验专业学生临床沟通能力较弱和重视检验轻视临床医学的问题,同时可以帮助实习同学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进行角色转变,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考研和就业。

2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随着临床思维在检验医学专业的普及,检验医学生不仅仅是只对本标本负责,更需要看到标本背后的每一例患者,每一份病例。无论是临床科室,还是医技科室,都通过一个个经典案例的学习,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进行精准的报告解读和个体化治疗。案例分享不仅提高了各亚专业组导师的业务水平,而且在实习生的带教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这种带教方式,也与PBL教学法不谋而合。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先导,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式[4]。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剖析整个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本科室每周一次的经典案例分享,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例如,实体瘤亚专业组更多以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等案例中肿瘤标志物在其诊断、复发监测、疗效评估等方面进行讨论;血液细胞学诊断亚专业组更多围绕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出现的血常规、血液细胞形态学、血凝、生化等异常指标,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辅助血液病的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诊断亚专业组则更多围绕患者的临床感染症状和各种病原菌的培养和检测结果,辅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感染类型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治疗。PBL教学模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打破了传统的检验医学专业分类,而是将相关专业进行重新整合,而每个案例都涉及了血常规、血凝、尿常规、生化、免疫、微生物等相关检查结果,所以从案例出发,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从患者角度综合起来看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对检验专业学生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PBL教学法强调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培养,也非常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已有相关教学案例和教学讨论的报道显示,PBL教学法提高了检验医学专业实习同学的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沟通能力等[4-5]。同样的,PBL教学法也可以启蒙实习同学的科研思维,培养他们的临床科研兴趣。临床科研有别于基础科学研究,它更关注临床医师在诊治患者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着眼于现有的临床问题,结合已有的临床数据和病例资料进行相关研究。所以实习同学通过PBL教学中的经典临床案例的学习,会发现临床案例中的难点,一般会是科学问题的切入点,这也是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当发现科学问题后,导师鼓励实习同学进行分析和文献的查阅,文献的查阅也是临床科研的重要基本功。由此可见,PBL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临床检验专业学生临床科研素质培养有待提高的现象,对于临床科研的启蒙非常有帮助。近三年来,本科室一直在探索此模式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阶段的应用,初见成效,并会一直探索下去。

3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阶段,是从学校到临床工作的一个桥梁,一个好的实习经历,不仅是对在校理论知识的临床综合运用,也是将来进入临床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实习-教学体系也在不断改变[6],导师制有利于发现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和方向,因材施教,使之在将来的竞争环境中可以扬长避短,脱颖而出。医学检验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已有院校提出通过医学检验技能大赛促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7],PBL教学法对于检验理论知识的应用和临床思维的建立,有着极大的作用[8]。所以本科室将会继续探索导师制和PBL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阶段的应用,已期找到两者最佳的结合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济,欧阳琳,邹礼衡。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方法和策略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8):1142-1144.

[2]杨蕾,王挺.双导师制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5):2168-2169.

[3]吴志奇,张洁心,谢而付,等.导师制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4):3494-3497.

[4]李敏艳,王伯平,马慧玲,等.CBL+PBL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7,34(5):447-449.

[5]谢珊艳,杨荫.PBL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4):2044-2045.

[6]李霞,邓元峰,奚春凤,等.信息时代检验医学专业改革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16):2033-2035.

[7]石玉荣,李玉云,梅传忠,等.以医学检验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医学检验技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1):98-100.

第9篇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 检验实验教学 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61-01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依据免疫学原理,抗原与抗体反应原理,利用各种敏感的标记、示踪技术,超微量地、特异地分析检测各种生理和病理的免疫学指标,进行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一组医学检验项目。而实验课教学是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知识本身的抽象性、深奥性及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适应当代临床免疫学检验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提高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的关键。

一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以往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介绍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直至实验结束。此种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第二,临床免疫学检验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检验理论和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临床免疫学检验在检验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核酸杂交技术的发展,将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知识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涉及感染、肿瘤、移植、自身免疫病等,并由此衍生了许多学科,已发展成为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项目,其与检验医学各分支学科既广泛联系,又相互交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 在实验课教学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引入PBL教学法。教学中,首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只起导向作用,维持小组学习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PBL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较明显的优势:(1)学生与现实的联系得到了加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2)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3)围绕问题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4)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提高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第二,多媒体教学与网络学堂平台并举。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通过声、光、电技术将医学免疫学中的大量信息具体化,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除了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网络学堂教学平台。通过校园网建立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介绍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提供参考资料、复习题、专业视频等学习资源,让学生理解课堂上的内容,也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情况,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三,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在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以外,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等条件,向学生开放使用实验室。学生仅靠课堂教学时间来学习并掌握医学检验实验技术是不够的,开放实验室可在多方面及深层次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为了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每周至少有3个晚上开放实验室。通过开放实验室不仅缓解了学生实验时间不足的矛盾,也确保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第四,整合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学科发展和临床工作的需要。目前《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内容较陈旧,滞后于临床免疫检验发展的需要,一些实验项目临床上早就淘汰或为更先进的检测方法所代替,而实验课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旧的检测方法的传授上,未与临床检验工作接轨。结合我校实际和未来临床检验的需要,我们开设了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提纯、双向琼脂免疫扩散实验、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实验项目,以求更紧密地联系实际。另外,针对免疫学检验项目和仪器设备更新快的特点,我们与附属医院检验科取得联系,不定期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以了解临床免疫检验动态及最新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从而避免了实验教学和临床脱节,使学生熟悉、了解临床免疫检验常用仪器的操作规程和实验步骤,为今后免疫检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军、武建国.关于免疫学检验定位的思考[J].临床检验杂志,2007(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