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09:57: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资源知识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作者简介:周卫平(1969―),男,湖北武穴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和电能质量控制技术。文章编号:1003-6199(2014)02-0015-04
摘 要:给出以DSP芯片TMS320F2812和AD7656芯片为主来建立有源电力滤波器数字控制系统的方案,提出基于三角函数正交性和DSP实现的APF锁相算法,给出算法的原理框图,该算法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给出锁相和APF补偿的实验结果,谐波和无功电流成分经过APF补偿后得到了很好的补偿。实验验证本文算法的正确性和本文数字控制系统的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数字锁相;有源电力滤波器;数字控制;谐波电流检测
中图分类号:TM761;TM933文献标识码:A
お
The Digital Control System of Active Power Filter and It’s Digital Phaselock Algorithm
お
ZHOU Weipingk,SUN Dongliang, SHI Wei, YANG Xuanfang, WU Zhengguo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Hubei 430033,China)
Abstract:A digital control system of Active Power Filter (APF) with high sampling and controlling precision based on TMS320F2812 and AD7656 is proposed.A realtime digitalization method with highaccuracy and quick detection on power fundamental wave’s phase in active power filter is proposed. A digital phaselock control loop (PLL)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rigonometric function orthogonality ,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 highaccuracy, fast and robust detection method, the experiment results of the proposed digital PLL method and APF are presented, the harmonic and reactive currents can be compensated very well,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its validity and feasibility.
Key words:digital PLL; active power filter; digital control; harmonic current detection
1 引 言
由于无源电力滤波器在进行谐波和无功补偿时具有容易引起振荡及补偿特性单一等固有的缺点,近年来应用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电力谐波和无功补偿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以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最为广泛。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通过检测计算,得到补偿电流的指令值ic*,经过PWM调制后控制IGBT产生补偿电流ic,从而补偿谐波和无功电流[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数字控制系统主要由检测、直流稳压控制和电流发生控制决策三部分组成。组建高性能的控制系统是有源电力滤波器数字化控制的关键,由于TI公司的2000系列DSP均有内置10位或12位的A/D,在很多情况下内置的A/D可以完成相应的控制任务,但是对于APF,由于电磁干扰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有时DSP内置的A/D实际测量精度只能达到8位甚至更低,这严重影响了APF对电流跟踪的任意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要求,成为制约APF性能提高的一个瓶颈,因而研究利用独立高精度A/D 芯片和DSP来组建有源电力滤波器数字控制系统十分有┍匾[2,3]。
2 数字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接线图如图1所示,APF是通过向电路中注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谐波和无功电流来达到补偿谐波和无功的目的。APF的主电路实际上就是通过电感注入的三相逆变单元,只是控制算法比较复杂,因而数字控制系统与软件成为了实现APF功能的核心。オ
ネ1 三相三线有源电力滤波器接线图オ
AD7656是一种16位6通道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使用了iCMOS工业制造技术, 采样率为250 ksps, 最大功耗为160 mW; 内部包含一个2.5 V内部基准电压源和基准缓冲器;可由引脚和软件选择模拟电压10 V或5 V的输入范围;提供有并行和串行接口,兼容SPI/QSPI/μwire/DSP;可工作在-40℃至+85℃。具有性价比高、精度高、能耗低、转换速度快等优点,尤其适合于电力系统中模拟量的测量[4-6]。因而以DSP芯片TMS320F2812和AD7656芯片为主来建立的APF数字控制系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本文有源电力滤波器数字控制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オ
ネ2 有源电力滤波器数字控制系统框图オ
3 数字锁相算法
有源电力滤波器在谐波和无功同时补偿时的补偿目的是要将电源电流补偿成与电压同频同相并且波形相同,因而锁相是实现APF功能必不可少的环节。
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是基于过零点时刻检测的方法,但是在电力电子系统中由于电磁干扰的影响从而使得应用该方法得到的检测值将产生较大的误差。而数字化基波锁相技术是一个无需高精度精密元器件而又能够较大幅度地减小检测误差的有效方法[7,8]。本文基于三角函数正交性以及自适应滤波的原理构成了相位跟踪的闭环控制回路,实现了相位的全数字化跟踪检测。
3.1 基波初相检测的原理
对于一个周期性函数f(t),可以对其进行傅立叶分析,其傅立叶级数为:
f(t)=A02+∑
SymboleB@
k=1Cksin (kω1t+φ′k)=
A02+∑
SymboleB@
k=1[Akcos (kω1t+φk)+Bksin (kω1t+φk)](1)
Ak=2T∫T0f(t)cos (kω1t+φk)dt=Cksin (φ′k-φk)(2)
Bk=2T∫T0f(t)sin (kω1t+φk)dt=Ckcos (φ′k-φk)(3)
其中:ω1―基波角频率;T―基波周期;k―谐波次数;ф′k― k 次谐波初相;фk― k次旋转参考坐标系XOY与k次旋转分解坐标系X’OY’的夹角オ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4年6月
第33卷第2期周卫平等:有源电力滤波器数字控制系统设计与数字锁相算法实现
ネ3 基波在旋转坐标系上的分解オ
信号的基波成分C1在以角速度ω1旋转的直角参考坐标系XOY中,沿着与该坐标系夹角为ф1的正交坐标系X′OY′进行分解,在X′和Y′坐标轴上的分量将分别为B1、A1,当两坐标系的夹角ф1趋近于ф′1时,A1将趋近于0,因此可利用A1构成基波初相跟踪检测控制的反馈依据,通过反馈调整夹角ф1来逼近ф′1,从而检测出基波的初相。利用三角函数正交性以及自适应滤波基本原理,构造基波相位跟踪检测的控制框图如图4所示。 И
ネ4 基波锁相方法的控制框图オ
3.2 数字锁相算法
利用计算机产生的固定频率下的旋转角度值加上输出的初始相位值的与测量信号基波正交的三角函数作为反馈,并与测量信号相乘,把所得的乘积经过滑窗积分低通滤波以及PI控制器后输出就得到跟踪的初始相位;该方法不依赖于过零点检测,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其算法流程图如图5所示。オ
ネ5 初相检测程序算法流程图オ
4 仿真结果
图6是电压信号混有较强噪声时的基波初相跟踪检测的结果,结果显示该情况下相位检测的精度仍可以达到 (10-1) °的数量级。
ネ6 噪声污染电压信号的初相检测(实际值为0)
a: 含噪声电压信号 b: 暂态响应 c: 稳态响应オ
图7为APF补偿仿真结果,负载为阻感负载,从上至下依次为电源电压、补偿后电流、负载电流,该结果显示,补偿电流可以较好地跟踪补偿指令电流,负载电流中的无功电流和谐波电流成分得到了较好补偿。
ネ7 APF补偿仿真结果
上: 电源电压 中: 补偿后主电流 下: 负载电流オ
5 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本文所提的方法,搭建了一个实验平台,负载为三相整流阻感负载,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可控功率管为三菱PM75CSJ120的IPM管,实验中采样频率为20kHz;电流电压信号是用霍尔器件来检测的;控制单元的核心是TMS320F2812 的DSP,通过在DSP中运行程序而实现控制的目的。图8是锁相结果的软件界面,上图是受到污染的信号的检测结果,下图是依据锁相结果得到的参考电流波形,可见相位得到了很好地跟踪,跟踪精度高,并且该方法体现了较好的抗干扰能力。オ
ネ8 锁相检测算法实验界面
上: 含干扰噪声的信号 下: 相位跟踪的信号オ
图9是基于锁相算法以及APF的控制算法,通过实验平台得到的APF的补偿结果(A相),图中依次为电源电压、补偿后主电流、负载电流波形,可见经过APF补偿后,谐波和无功电流成分得到了很好的补偿,电流的THD值有补偿前的23%下降到补偿后的3.5%左右。
ネ9 APF补偿实验结果
上: 电源电压 中: 补偿后主电流 下: 负载电流オ
6 结 语
本文给出了以DSP芯片TMS320F2812和AD7656芯片为主来建立的有源电力滤波器数字控制系统的方案,提出了基于DSP实现APF锁相的算法,给出了锁相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同时给出了APF补偿的实验结果,经过APF补偿后,谐波和无功电流成分得到了很好的补偿。实验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正确性,也验证了本文有源电力滤波器数字控制系统的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周卫平,吴正国,夏 立,等 . 三相三线有源电力滤波器电流跟踪性能最优化控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 24(11): 85-90.
[2] 邱旭,李树广. 一种高精度APF控制系统设计新方法[J]. 电气自动化,2012,34(3):62-63.
[3] 李全利,王振春. 一种基于DSP的三相交流采样技术[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27(12):85-89.
[4] 陈国磊,舒双宝,季振山. 电能质量监测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3):69-72.
[5] 王皑,佘丹妮.基于EP2C8Q208C8型FPGA等精度频率测量仪设计[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2,31(1):56-59.
[6] 艾凯文,胡桂明,沈润夏.任意波形电源的设计[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1,30(4):77-80.
关键词:清远地区;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改革与创新;创新型人才
Abstract: The open country practice is the university tourist resources teaching important component. The article on the innovation tourist resources open country practice education idea, the foundation tourist resources open country practice teaching new way, the construction tourist resources open country practiced the new pattern to carry on the exploration.
key word: Qingyuan area; Tourist resources; Open country practic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
前 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是旅游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是旅游资源教学极为重要但又相对薄弱的教育教学环节,亟待创新并需重点研究。笔者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野外实践教学实践,认为目前高校旅游资源野外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
一、创新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育理念
(一)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
实施创新性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其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并不是少数杰出人才所特有,它是人所共有的潜能,在合理的教育和培养下,就能在每个受教育者身上得到发展。教育的责任在于把潜在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开发出来,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创造性。这一点必须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中研究型旅游资源实践,便是该专业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环节。优化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使之成为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的理想课堂。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一是好奇心或兴趣。好奇心或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优化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激发学生在千奇百怪的自然环境中探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旅游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是创新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职责之一;二是勤奋、刻苦。创新要以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为基础,而勤奋刻苦是积累知识的必要条件;三是自信心、洞察力、协调力和坚强的意志。缺乏自信的人不可能从事真正的创新工作,协调能力是旅游管理者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坚强的意志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基础。通过旅游资源野外实践,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在与各类人员的交往中,在对各类旅游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中,学生勤奋刻苦,自信协作,人格意志等品德得到很好的培养。可见,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是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改变旅游资源野外实践价值取向,创设新的教学目标
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源泉,对以实践性强为突出特点的旅游管理科学而言,地质地貌演化历史之长,各种旅游资源形成过程之复杂,绝大部分是无法模拟或不可再现的。因此,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但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观念、区域条件、时间短暂、经费不足和师资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的目标价值取向单一,即仅仅要求学生在通过回答已有明确答案的科学问题的基础上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这种单一的验证性实践存在严重的弊端,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探索、研究新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旅游实践观念和旅游科研能力。
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单一的验证性实践,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作为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的目标价值取向。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人员的要求,将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由单一的验证性实践转变为研究型、探索型、设计型、综合性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者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者,形成新的实践教育观念。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的主要任务应是在指导学生认识现存旅游资源和分析这些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索新的还未被他人认识的旅游资源的能力,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主体精神
以人为本是现代创新教育的价值观,是当代“创造型教学”的核心内容,即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合作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的全过程中,改变以往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对自然空间中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探索、分析、评价和研究,使学生在自主研究、自主管理的旅游资源野外实践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创建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新方式
新的教育理念必须有新的教学方式相配合,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和实施。因此,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的创新必然要求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
实施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新目标。
从验证性到设计性的转变:改变长期以来,旅游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是针对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进行验证性实践的传统习惯,实施课程内部各知识点的相互融通,完成教学实践目标下的过程和方式的自我设计。
从单科性到综合性的转变:通过实施跨区域旅游资源调研和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分析研究、探讨教学实践区内区域旅游资源特质、形成演化、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使学生经历不同单科性知识自然融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训练。
从认识性、继承性到研究性、创新性的转变: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立项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经受选题立项,收集相关地理和历史资料、旅游规划资料,开展研究工作,总结撰写论文的完整训练,达到由传承向独立研究与创新的转变。
从传统地理方法到新技术方法与传统方法结合的转变:将新技术、新方法实质性的纳入实践教学体系,野外实践过程中,以新技术(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和传统技术方法结合的方式,完成旅游资源分类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野外工作和研究能力。
从灌输式到启发、讨论式实践教学的转变:改变过去习以为常的“灌输—认知—验证”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够刺激学
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
三、营造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新环境
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既建设不同学科交融的天然基地,又营造师生平等、情感交融、宽松、自由、民主、开放的精神氛围,这是实现创新性旅游资源实践教学的基本环境条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实践教学对自然形成的野外各种客观地理现象的实际观察、研究和综合分析,完成课堂理性化、抽象化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直接实践。
(一)利用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整合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打破旅游资源课程体系中课堂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自闭式教学,使不同课程内容自然交融。如《旅游地理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知识,学生在实践中得以融合和贯通,构成旅游资源知识体系。在实践中,通过对不同地质地理现象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比较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利用旅游资源野外实践促进师生交流
实践教学中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师生共同生活、平等相处,既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提供了方便,也为知识交流提供了无拘无束的良好环境。野外自然环境是无遮无拦的自由天地,学生在自我管理下,面对千姿百态的鲜活的地质地理现象、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景观,必定有无穷的思考和顿悟,并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及创新意识和思维。
由此可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开放的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环境是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一环。
四、探究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新模式
(一)创建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方案系统
为了将创新性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持续、规范地发展下去,我们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实践观念和目标、师资条件、实践时间以及实践经费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全国筛选出多条实践路线(或实践区域),初步建立了多条实践路线的系统储备方案,完成了绝大部分实践路线或实践区域的有关实践指导文献。根据系统储备方案,在不同年级优选出具体的实践方案进行实践。
关键词:说课;教学研究;旅游资源学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2]宋清文.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自然、人文、区域三大块,众所周知,人文地理离日常生活近,相对简单好理解,但是知识点零碎,且相似相近知识点多不易区分,学生答题往往找不到要点。针对日常学生上课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有效措施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人文地理存在问题
1、课本干条知识记忆不牢
人文地理条框的知识特别多,如旅游资源的分类,一共两大种9小类;比如旅游业对区域的影响有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分消极、积极影响一共17条。学生在课下背诵时不是背少了就是背混了,在做大题时得不到满分。这在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中此类现象都比较普遍,学生对干条的知识点记不全,很影响大题基础知识的得分。
2、图文知识转化困难
在讲旅游地理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时,中国35处世界遗产是常出的考试点。学生辛辛苦苦费了很大力气,能记住大部分甚至全部时,结果遇到考旅游资源分布地区时一个都答不上。如中国著名三窟分布在哪个省份,往往张冠李戴;更难一点的如,例举北京的世界遗产,例举出距上海500千米的世界遗产有哪些?学生还不知道上海附近的省都有哪些,更别提能例举出来了往往都瞎写一通。图文不能做到随时转换。
3、原理性知识不会迁移运用到具体案例
在讲到旅游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旅游自然的评价时,课本上从旅游自然本身、旅游资源的环境、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三大方面九小点进行评价,由于内容少好理解,学生背诵情况较好。但是当遇到如对泰山、对我们熟悉的壶口瀑布进行评价时,部分学生无从入手,部分学生写不全,甚至部分学生九点全部都评论一遍,以致前后矛盾。
4、课堂死气沉沉,时效性不强
人文地理容易理解但知识琐碎、要点不明晰,所以课堂上学生提不起兴趣,死气沉沉。有的学习特别认真的女生课下反映,上课认真听了、理解了也认真记了,可是考试时得不到高分,觉得自己写的对但是根本就答不到得分点上。有些学生上课恹恹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人文地理学习时,学生提不起精神很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堂中的实践,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拼图游戏法记忆――以中国34省区为例
学生对图文转化不敏感,主要原因是记不住中国的省份、分区。我偶然在网上发现一个关于34个省区的拼图游戏,游戏中把34个省份按照轮廓形状分成34份,只需按照位置一一回归原位。在给班里同学播放时,学生特别感兴趣,都争着抢着上台做游戏。在接下来调查发现,只要拼过一两次游戏的同学,很多都能记住34个省份的位置。为了更有效的提高省区轮廓的记忆效果,我把省区轮廓想象成现实中的类似事物,如陕西像兵马俑,宁夏像箭,贵州像哈巴狗,青海像兔子,内蒙古像狐狸,广东像象鼻,山东像老鹰,吉林像雾凇,四川像兔皮,台湾像萝卜、海南像菠萝,湖北想警察帽子,湖南像男人头,河南像三叉戟。我又把几种动物之间的联系起来,如狐狸(内蒙古)吃兔子(青海)吐出骨头(甘肃)剩下兔皮(四川);戴帽子(湖北)的男人(湖南)与女人(江西)照顾老人(福建)和小洋人(浙江)。这样相邻的省份既能记住位置又能记住轮廓,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省区的速度和效度。这对学习整个人文地理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学习世界地理国家定位时我们也可以应用此类方法。
2、统计法记忆――以35处世界遗产为例
学生在记35处世界遗产时,好不容易记住了名称,结果一对应省区就迷糊了。所以结合本节知识的考点,我按照常考题型用统计法让学生记忆。如按省份划分六处世界遗产的有北京、五处的有四川、三处的有云南等。再比如我又按照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分类,如北京、山西、广东、甘肃、、辽宁等只有文化遗产;这样分类之后,学生不仅能记住常考的几个省区的世界遗产,也能做区域定位的题目了。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世界农业分布、工业分布、气候分布等内容的学习。
3、实例法验证原理性知识――以旅游资源评价为例
用实例分析印证原理知识。如,我在课堂中先讲了旅游资源评价的原理,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评价壶口瀑布。等学生纷纷发言后,我们开始总结做题规律,又让学生对如熟悉的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进行评价,之后又让学生对不熟悉的安徽九华山进行评价。经过实例反复印证理论知识,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都知道如何入手了。这对于学习人文地理中原理性比较强,应用范围比较广的题目都有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
4、死记硬背、默写加强干条知识记忆
学生在记忆旅游资源特点、旅游资源分类等干条内容较多的知识时比较困。针对此问题,开始我让大家死记硬背,先记住一共几条,再分别给每一条填内容,这样就不会少哪条了。后来又让大家课前上台默写,再让同学上台点评,这样反复写反复评,学生互相争强好胜,记忆效果比以前好很多。这对于人文地理中干条知识比较多的内容时,比较好用。
5、组队法加强零碎时间的利用
人文地理中零碎知识很多,但是难度较低,失分主要是课下不记,零碎时间利用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根据月考所带班部分得分不高、失分主要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同学进行分组,如把只考了50多分的张萌乐、张雪纳、杨倩、陈立、吕鑫、袁云六位同学组成一组,张萌乐任组长,每天组长早上规定背诵内容,晚上晚点之前两两一组互相提问背诵情况。这样零碎时间既得到有效利用,学生成绩也有很大提高。如张萌乐同学在期中考试时获得地理单科第一的好成绩。
旅游地理是中职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各类旅游资源,研究中国发展旅游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研究中国旅游区(点)布局等问题,从而为正确评价我国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建设旅游区提供科学依据。 在中学阶段,地理并非主要科目,很多中学不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忽视了地理课的重要性,所以,让学生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学习热情,对搞好教学十分必要。例如通过对旅游交通以及各旅游区景点的学习,为设计旅游路线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这也是旅游从业者需要具备的能力等等:因此,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对于旅游从业者十分重要和有用,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下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用多媒体教学
学旅游地理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对旅游资源的介绍,如地貌、水景、动植物、气象气候、园林、建筑等,知识性较强。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实实在在的,仅凭老师一张嘴,再巧舌如簧,绘声绘色,也不如实物给学生的印象具体、深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播放一些不同类型的岩石形成的山地地貌的光盘,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和认识,从而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有的同学在看过光盘后,产生实地考察的想法,想去亲自看一看这些旅游资源。因而,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精心组织授课内容,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真正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2.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只有通过实践,学生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发挥和进一步发展。旅游地理学中提到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它的独特性,如何突出其独特性呢?举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1)组织学生去南靖土楼参观实践,进行实地导游讲解,使其感受到景点建筑的独特和意义。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学习,如何针对不同的客人进行导游服务。(2)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教学设备三通道,播放各地的风景图片视频,让学生讨论你们看了以后,最想知道哪些内容呢,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顺理成章的讲解所需学握的知识点。不至于枯燥无味。课后布置学生回去掌握下节课进行模拟导游,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最好。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并同时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在实际调研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高教师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发挥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前提和保证。首先,以教师魅力, 创建绿色教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心态、得当的教学方法,就是如何对待教学工作、如何处理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强,不仅有被重视、被赏识的需要, 而且更有被尊重的需要, 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其次、重视地理基础知识, 适当延深。中职的多数学生基础较差,以至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学中不妨以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层层设问、点滴启发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追问式复习。再次、灵活设置课程, 满足个性发展。了解学生的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学生的心里。尽量缩短学制,增大周学时,在短期内多次 强化知识再现,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4.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一)运用比较法强调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区分不同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地理知识时,会感觉知识点比较混乱,如果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的知识点。当然,单一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会有教学上的缺陷,教师可以将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比较法的实施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比较法的实施,充分了解比较法不是单纯地进行比较,而是分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个方面是概括比较,另一个方面是综合比较,这样可以对地理知识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进行比较。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更多知识[。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水的分布进行简单的概括,让学生对干旱地区与雨水丰富地区进行比较,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水量是不同的。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比较,比较世界各地水资源的情况,对地球上的水资源进行了解。最后,让学生对这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讲述,进而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三)利用直观性的特点进行比较
教学由于比较法具备使一些知识特点突出的优势,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法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促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城乡人居环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不同,了解城乡人居住的环境,有效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四)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高中地理知识中会出现地理景观和地区分布,这样的知识点是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的。如果一味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恰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将比较法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共同应用在地理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旅游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比较法与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不同。在学生进行比较后,教师再为学生举一些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例子,让学生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了解,这种集多种教学法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避免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并将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二、高中地理比较法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应该注意对地理知识点比较后的分析,明确比较并不只是对知识点进行比较还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比较知识点,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将会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教师需要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全面的整合,充分把握知识点的内容,在进行完地理知识的比较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做到完全掌握知识的目的。当然,在让学生进行分析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比较方法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时,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与比较。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展现出比较法应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必须对不同的地理知识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避免盲目使用比较法教学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的现象。正确地应用比较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导游;文化知识;知识体系
2006年10月27日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全国导游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五’时期我国拥有导游资格证人数由2000年底的14.8万人,增长到2005年底的37.3万人,年均增长20.3%。至2006年9月全国拥有导游资格证的人数达47.27万人,其中执业导游32.05万人。与此同时,我国导游队伍呈现年轻化、平均学历偏低的状况。在32万名执业导游中,30岁以下的占80%。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80%。我国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与我国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要求不相适应。”
有关导游素质问题常常见诸报端,业界学界对此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笔者认为,要全面提升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从文化素质这一关键着手,其切入点就是要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进行研究。以往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所忽视,或者说研究不深。上至政府行政部门所定的导游行业的准入点,下至高职院校的教学和旅游部门的培训,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使得这一工作没有了一定的标准和可操作方案。因此,本文将从现行的导游考试、导游教学、旅游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提出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进行研究,以期对培养导游的文化知识和提升导游队伍的文化素质有所帮助。
一、现有的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分析
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现状调查可以从国家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和高职院校培养模式两方面进行,国家导游证考试由四个板块或说四门组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导游政策法规和现场导游等。本文涉及的课题主要是其中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调取四个样本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培养模式本文调取两所院校的课程设置为样本进行分析。
(一)导游资格证考试及培训内容
国家导游资格证书考试主要考三门笔试和一门面试,即“导游文化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政策法规”和现场导游。其中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考试教材通常采用本省旅游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如浙江省采用浙江省旅游局组织编写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04月第二版)。全省各地的培训中心也采用该书。下面举四例以了解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现状。
例一,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
作者: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业发展概述、中国历史常识、中国旅游地理、中国的民族民俗、中国的四大宗教、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的古代园林、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中国的风物特产、中国台、港、澳地区概况等。
例二,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
作者:浙江省旅游局编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4月
本书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民族民俗、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四大宗教、中国饮食文化、江浙沪旅游、江浙沪名胜诗词楹联游记选等。
例三,云南导游基础知识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
作者:云南省旅游局编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6月
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云南历史概述、云南地理概况、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云南旅游资源及风景名胜、 云南古今名人和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云南饮食文化与风物特产、云南经济与旅游业、云南风景名胜楹联与诗歌选读等。
例四,导游基础知识(高职高专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李文芬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12月
本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民俗文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的馆藏文物及工艺品、中国的宗教、中国的风物特产与烹饪等。
(二)高校导游专业(或导游方向)开设课程(教学计划)情况
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对导游培养的课程体系比较能说明现有的导游文化知识体系。
例五,某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了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略。
专业基础课:中国旅游地理、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英语听力、旅游英语、中国旅游文学等。
专业课:导游实务、杭州模拟导游、旅游政策与法规、华东模拟导游、英语导游讲解、旅行社经营管理、客源国概论(双语教学)等。
实训课:杭州模拟导游、华东模拟导游、英语导游讲解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训等。
专业选修课:宗教文化、中国古建筑园林、旅游电子商务、江浙沪旅游文化、商务旅游、旅行社计调业务、旅游美学、市场营销等。
院级公共选修课:旅游新闻实务、影视艺术欣赏、生态旅游、音乐欣赏、旅游景观鉴赏、影视英语、英语报刊选读、新诗赏析、摄影基础、插花艺术、汽车驾驶培训、排球、跆拳道、交谊舞、调酒、特色菜制作、就业指导等。
例六,某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专门化方向)教学进程表
公共基础课:略。
专业基础课:旅游概论、礼仪规范、旅游职业道德、管理学原理、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
专业课: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地理、民族与民俗、宗教文化、中国古建筑园林、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旅游文学、导游实务、客源国概况、地方旅游文学、模拟导游、旅游英语、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
选修课:公共关系、演讲与口才、旅游美学、旅游摄影、旅行社计调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
实践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分析:
第一,就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教材来看,四个教材11章到6章不等,其中只有3章是相同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饮食文化。教材不一,表明各地要求不一,同时也说明培养导游的标准不一,是否也说明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认同的混乱?如果把四个教材综合而成,是否就是一个统一的体系,那也是值得研究的。有一点可以肯定,有如此大的不同,应该认为是有问题的。
第二,就两个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分析,其培养的目标也模糊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知识体系混乱导致课程的重复设置:知识体系不明使之课程设置不全。如案例五专业基础课中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是本论题的核心课程,调查发现该教材目录
中已含盖了9门学科(章节),而专业基础课中的“中国旅游文学”、“中国旅游地理”和专业选修课中的“宗教文化”、“中国古建筑园林”、“江浙沪旅游文化”等都是相同相近的课程。两个院校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也有很大的区别,都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门重要的课程。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不一一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告诉我们:无论是一般导游(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准入还是优秀导游(高职院校培养)的培养,在其起步之初,就有了偏差和缺陷。究其原因就是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还不规范,这就影响了对导游的培养,进而也将影响行业的发展。
二、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建立应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
其一,1987年12月1日国家旅游局的《导游人员暂行规定》中,对于导游工作的基本职责第二点是这样表述的:负责向旅游者导游、讲解和传播中国文化。1999年5月14日国家旅游局了《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该《条例》对导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十二条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遵守职业道德,着装整洁,礼貌待人,尊重旅游者的、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向旅游者讲解旅游地点的人文和自然情况,介绍风土人情和习俗;但是,不得迎合个别旅游者的低级趣味,在讲解、介绍中掺杂庸俗下流的内容。”该条例对导游的文化知识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即由人文和自然两大部分,突出传播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和习俗。我们可以认作是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的原则性要求。
其二,旅游资源是导游文化知识组成的依据,也是导游在工作时所面对的主要范围。所谓旅游资源,在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起草的《旅游规划通则》中是这么定义的:“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ees,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2003年,国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该标准将旅游资源分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8主类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31个亚类:地文景观有综合自然旅游地、沉积与构造、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岛礁;水域风光有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海面、冰雪地;生物景观有树木、草原与草地、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天象与气候景观有光现象、天气与气候现象;遗址遗迹有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有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馆、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旅游商品有地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有人事记录、艺术、民间习俗、现代节庆。
国家制定的旅游资源标准是最具权威性的标准,非常客观地反映了我们目前存在的旅游客体。笔者做过搜索,可以说旅游资源的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目前都有可游览的目的地。肖星、严江平主编由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旅游资源与开发》一书,分19章,其分类方法和几个章节的设立对建立导游文化知识体系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书中提出“按照属性分类的旅游资源分级系统”为(引至2级分类,3级分类略):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候天象、生物景观等。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城乡风貌、现代设施、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饮食购物等。
建立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应以以上两个文件为依据和确定范围。
三、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建立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研究所在1996年编了一本《中国文化概要》(华文出版社出版),书中阐述了“什么是文化”这一概念,认为“从普及意义说,一般可把文化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指一个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制度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如宗法制度、姓氏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官制、兵制等等。”物质文化“指体现一个民族一定生活方式的具体物质形态,如园林、住宅、服饰、器具等等。”
以旅游资源为范围,以提炼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为准则,可以概括为导游应该掌握的文化知识――即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对于旅游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和行业都还处在探讨过程中,有许多不同侧重的说法,笔者比较赞同的是“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遇到的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这个范畴之内。
由此可以说导游文化涉及的学科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道德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民俗学、博物馆学、考古学、体育学、金融学、人文地理、饮食学、医学、建筑学、风水学、文化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交通学、公共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公共卫生与健康、食品学、茶学、环境与资源、园林学、信息软件等。
这里其实涉及了两个概念,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从范畴角度来说,导游涉及的学科太多太广,如果要掌握,其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做到,更谈何学好,但是,我们可以与旅游资源的标准一起研究,进行分类合并,以掌握学科的文化特点为要求,这应该能做到;从内涵来说,所有涉及的学科,我们都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来统领,概括出中国文化特质,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越是民间的就越是高雅的。不能像现行考试和培养课程那样,只重知识而轻文化。比如,在讲山水时,我们只讲山水的客体数据,而不讲中国人对山水的认识。忽视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就讲不好中国人对山水的特有的感情;忽视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杭州西湖也就成为了一般的蓄水池了。目前,我国导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面较窄,只求一知半解,没有文化层面的高度。有的导游人员只满足于背诵导游词,在讲解时,单调生硬,激不起游客的游兴,更有甚者,竟杜撰史实,张冠李戴,胡言乱语,欺骗游客。这不仅有违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而且也有损于我国导游服务的声誉。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知识是导游讲解的素材,是导游服务的“原料”。是导游人员知识的看家本领。导游人员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更要对旅游景点的风土
人情、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等了如指掌,并对国内外的主要风景名胜、景区景点有所了解,还要善于将本地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典故、文学名著、名人轶事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总之,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综合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对导游人员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一名合格导游人员的必备条件。
就导游文化知识体系来说,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单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或章节,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道、释文化组成,而我们的教材和课程里就缺儒家文化。二是在所有的章节或课程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知识点要简要,知识点中文化内涵要突出。
四、现代旅游的发展事实是导游文化知识的补充
培养优秀导游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未来旅游活动的发展趋势对导游服务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并提出新的要求,对导游内容的高知识化是未来旅游的必然趋势。
现行旅游产品的种类很多,比如观光型旅游产品、度假型旅游产品、商务会展型旅游产品、奖励旅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商务旅游、休闲娱乐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文化型旅游产品、绿色生态型旅游产品、健身康复型旅游产品、猎奇刺激型旅游产品、各类主题公园等等。旅游产品的种类发展和变化虽然对导游知识体系没有多大的突破,但对导游知识的要求却在往综合型发展,也对导游知识和文化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自驾车导游,导游对交通知识不熟悉因而胜任不了。再比如笔者有一次在随团往机场的途中导游介绍了该省的公路、高速公路的发展及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而推论出该省特有的商业文化,使游客受益非浅。这些在导游文化知识体系中都应该考虑进去。
另外旅游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追求文化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更加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人们出游除了消遣。还想通过旅游活动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这样就对导游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的需求,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它是在基础需求满足以后,才产生出来的社会行为,以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为驱动力,属于精神需求为主导的范畴。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类旅游需求划分成五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需求,包括生存与安全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为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以舒适为基础的休憩,以健康为基础的康体、疗养,这是人体生理与心理调养的需要;第三层次为精神需求,主要有修学、审美、交流等方面:第四层次为综合需求,是一种集合了生理心理与精神不同层次需求的统一体,是人类寻求突破、探险、新奇、刺激等新的生活阅历与感受的需求,在精神上,是一种追求生活新体验的需求?第五层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处于同一层次,是人类自我实现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旅游的发展势必对导游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集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培养目标是符合企业所需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旅游等文科专业除了专业技能外,也很看重员工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主动创新等专业技能之外的软技能。专业技能在保障学生在技术起点上获得先机,而软技能则是在硬技能基础上竞争力的体现,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就业发展空间。软技能越强的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越强,将来的发展空间越广,《中国旅游地理》的课程教学目标上应该体现出对学生软、硬技能的培养。
1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点
首先,教材体系内容过于理论化,有的知识与相关课程重复较多,培养目标与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符合。目前,该课程的教材版本内容一基本是旅游学、旅游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然后是旅游资源的类别及其成因,旅游地理区划,最后各个旅游区。教材的这种体系造成与其他课程重复内容较多,如有关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方面的概念和知识在《旅游学概论》等其它课程中都有介绍,人文旅游资源在《导游基础知识》等其他课程中也都有介绍;教材内容如旅游地理学、地理区划和区域旅游开发过于理论化,与本科的教材内容比较接近,没有反应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没能体现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其次,教材内容过于庞杂,知识点多,且琐碎难记,面面俱到,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重点不够突出,针对性不强;课程过多地传授常识性内容,如太多的景点描述,仅是人文旅游资源类已经很难记得住了,且每个省(市)、自治区还有那么多的旅游景区要记忆,学生没有一定时间、兴趣是很难记忆的。
第三,太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传授系统知识,而忽视了行业需要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大多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基本以教材为中心。这种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单向粗放的教学模式,必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实践环节缺失,使理论部分更加空洞,难以巩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高职教学要加强实践和应用环节,重视同外界的交流与协作,从而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逐步调整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和取舍,对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可以简化处理或者只用结论性的语句,重点放在新内容上,避免过多和重复。对教材前后内容进行融合,选择部分内容让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自学。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下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取舍,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主要讲述旅游地理资源概述和旅游交通,使学生了解其成因,了解旅游资源、景区的级别,课外增加旅游路线设计原则和全陪导游讲解知识。第二部分为中国旅游地理分区部分,这是本门课程的重点,按照任务引领式教学分别讲授各区的旅游环境特征,根据旅游资源进行路线设计和讲解目的地概况,培养旅游路线设计能力和即景导游讲解能力。
其次,进行任务引领教学,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中国旅游地理》高职课程所能培养的能力主要有:讲解能力和旅游线路设计能力,其对应的行业岗位是导游和计调,地图使用能力、旅游线路设计能力、区域地理知识等内容,在旅行社计调工作中都有现实的意义。以交通线路为基础,景点知识为背景,将区域内重要景点串成旅游线路。要求学生以区域主要旅游景点分布知识为背景,设计出在主题上最能体现本区域旅游资源特征的旅游路线,并要求学生以导游身份向游客讲解该路线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这两大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采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这些工作任务符合高职学生当前心理特征。
同时,课题设计具体化,任务应贴近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此外,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了解学生,要设计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感兴趣的一些任务。还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如学生的服务意识、学生的肢体语言等。比如,在东北旅游区里,我们首先设计一个情景,某地的一个旅游团将去东北旅游七天,旅行社计调接到这个要求后根据旅游团的情况、本区的旅游景区情况、出发的时间、旅游团的目的等因素,结合旅游路线设计的原则,设计不同的旅游路线,如滑雪之旅,避暑狩猎之旅,少数民族风情之旅等主题路线。当各小组完成任务后要求解说景点和线路设计理由,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而且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活动、解决问题中学习。而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生之间交流、争议,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更高层次的建构,而且发展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第三,革新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多种教学方法,强化记忆。首先教学上有声有色、亲切感人、动态逼真的,要灵活运用多媒体。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涉及大量旅游景区景点,立体感强,相关知识的讲授需要大量多媒体材料。课件要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应该有一本全国的旅游交通地图作为课外参考书,旅游地理基础知识中,有大量的名山、名川、名城及各地的气候类型、地理位置等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看似繁杂、难记忆,但结合地图学习,就非常直观、准确,一目了然。并且通过多次地图教学的刺激,使地图深入学生脑海中,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感与方位感,使繁杂、零散的地理知识由机械记忆转变为形象记忆、理解记忆。比如,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及所在省、相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重要的交通干线等。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地图上多查找、多观察,以便形成牢固的记忆。对比、列表分析教学法,通过对比列表分析,把各地区,各景区景点的特点加以鉴别,也是一种强化记忆的好方法。
对比有助于鉴别,避免混淆相似知识点,可强化记忆。针对课堂讲授法的不足,我们还可以引进课堂讨论法、提问法、自学指导法等一些其它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针对课时较少,许多领域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自学指导法和提问法,给学生介绍相关方面的书籍、杂志,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或熟悉的旅游资源状况,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收集资料,提高表达能力和知识面。
最后,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动手动口能力,注重模拟实训手段的应用,与旅游景区、旅行社相关单位合作。在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讲解机会,除了小组内讨论外,每个学生都应有上台机会,通过上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东北旅游区——哈尔滨市”中,给学生布置“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的任务,学生课后自己去收集资料,准备导游词。让学生担任小导游进行讲解,如我去过的一个旅游景区,我喜欢的某个美食等与旅游六大要素有关的话题都可以。还可以到社会或景区进行导游实训、研究性学习、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也可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对高职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地理;教育理念;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45-02
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旅游地理教育是伴随旅游教育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作为研究人类旅游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它与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和旅游学一直被列为旅游学科体系中的五大基础分支学科。
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导性地将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业务等并列为主干专业课程,这也是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环节,结合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突破“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因素联系得更为紧密。根据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导游专业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找到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学习旅游地理也不例外。因此,本文从多角度深入探讨如何在具体教学中更新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教改理念,落实理论实践一体化思想,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本专业的特点,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加强学科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旅游地理》是介于地理学、旅游学之间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与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园林学、文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在课程设计改革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充知识信息量,提高职业适应能力,采用多学科渗透教学,将理论知识点与行业标准融合,提倡与工作过程结合,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述南迦巴瓦峰之前,首先介绍这座峰形成的历史典故,依靠文化内涵为铺垫。在补充知识能力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模拟导游现场,掌握带团技巧。再如,学习旅游交通现状时,以新旧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尤其要了解旅游中的线路状况,将教学与实地突发案例结合分解过程,考核内容做到熟知地理线路与案例分析知识相结合,储备应急知识,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积极推进项目课程体系建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打破旅游地理学科化的知识体系,积极推进项目课程模式,从导游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依据岗位工作任务,把《旅游地理》教材整合为三大项目课程,即旅游资源、旅游区与乡土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在制定学习项目的过程中,注意吸收来自学生的建议,引导学生一起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来,充分遵循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充分考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分类和归纳能力、比较和鉴别能力、图像与判读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旅游地理思维品质。例如,讲授湖泊时让学生观察自治区地图,从中分析和归纳我区湖泊分布状况及形成原因。
3. 突出乡土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我院的办学层次和学生实际,讲授旅游区时,设计旅游资源的形成环节知识点,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结构设计及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地理、旅游区划、区域整合、旅游核心竞争力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要大量扩充教材之外的知识,注重情境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让相应层次相关专业的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做到内容体例合适,辅助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突显主体性。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教师应做到“授之以渔”,每节课上课前给学生布置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做好课前预习,善于发现问题。课堂上,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抽学生到讲台上讲述个别知识点或知识片段,师生联手制作、完善课件,旅游地理的识点化、 教学空间的扩大化、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目的化、娱乐化、解析化,共同完成教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最终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科技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旅游地理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条件,因而必须积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只有占领知识与科技的高地,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旅游地理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图示法。职业教育阶段的《旅游地理》教学是在高中《地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旅游地理是地理学和旅游学之间的一门交叉课程,地理学当然是学习旅游地理知识。我们必须熟悉和掌握地图等地理教学的传统教具,利用它们来服务《旅游地理》教学。学习《旅游地理》必须以熟悉地图、掌握基础为前提,并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例如,充分利用各类插图,在课堂上悬挂自治区行政区划图、交通图、景区略图,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中展示相关景点、图片,等等。通过地图教学,让学生在“看”中学,在“学”中看,能够准确读图、认图,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认真制定实习实训指导书,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广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2. 演示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体现信息化、综合化及动态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旅游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但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在学习期间无法到各地考察。因此,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主要内容,以拓宽专业服务面为目的,以课程教学改革逐步走向规范化为特色,大力提升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介绍一处旅游资源时,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图片搜集起来制作课件,然后给学生展示。利用多媒体、DVD等设备播放各地旅游景点的光碟,从拉萨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到山南雅隆之旅,从美丽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到鲁朗林海,从日喀则的扎西伦布寺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一处景观都让学生记忆犹新,伴着旅游地理课堂游遍。
3. 对比分析法。讲授交通时,从最传统的交通工具入手,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新旧交通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交通状况的变化。对比有助于分析,还可强化记忆。
4. 接力式教学法。在模拟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动态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再由学生接力式的完成教学任务。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5. 读书指导法。这是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素养的最佳手段,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必修课程教学之余,还应有计划地推荐读书例单。
6. 实训教学法。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充分利用模拟导游室,让学生了解我区的旅游地理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某区资源的讲解,并让学生掌握工作服务技能。
总之,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服务人才。希望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推动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进程,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