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21: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而遵义市则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70%。遵义仡佬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突出优势。但是,遵义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较晚,基础薄弱,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必要借助红色旅游这块平台。因此,将遵义仡佬族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推动二者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
旅游资源整合主要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状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有效整合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遵义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遵义旅游品牌,增强旅游竞争力
目前遵义的旅游业,尽管拥有众多较高品味的特色旅游资源,但整体开发水平不高。各类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完全没有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去谋求发展。这一方面是受地域交通等条件的限制,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系统的规划,全市旅游发展一盘棋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整合开发,由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在“大旅游”观念的指导下,开发出文化内涵深厚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这不仅能够丰富遵义的旅游产品形式,还有利于打造遵义的旅游精品品牌,以赢取市场,增强遵义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二)有利于发挥遵义红色旅游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促进二者共同协调发展
从资源角度讲,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有利于发挥二者的资源优势,促进二者共同协调发展。尽管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程度低,产品形式单一,市场吸引力不足。从仡佬族民俗文化方面讲,不管是生产生活民俗,还是文学艺术,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一直以来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将二者进行整合开发,既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发展平台发展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又可以用民俗文化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基础服务设施、人力资源等资源共享,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共生共赢。
(三)有利于保护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和责任感来对待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一定要让红色旅游可持续下去。另外,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也迫在眉睫。尽管红色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旅游资源,但它们同属文化旅游资源,他们当中的很多内容,同属于文化遗产,因此,他们的开发利用,用很多共同性。将二者进行整合开发,坚持“保护与开发同步,效益与投入并举”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实现其文化遗产价值,也能促进二者的保护,使这两种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二、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措施
(一)主题形象整合
主题形象是一个地区旅游特色的高度概括,是整合的关键。通过主题形象,能够直观的感受一个地区的旅游特征,所以,一定要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市场状况来确定该区域旅游的主题和形象,然后以这个主题形象为依据,整合区域内相关的旅游资源,从而突出主题,形成竞争优势。
遵义发展旅游业,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形象作支撑。目前遵义市的旅游形象是“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这一形象,只体现了红色旅游要素,而没有展现仡佬族文化要素。因此,从红色旅游与仡佬族民俗旅游整合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应该把遵义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游红色遵义名城,探神秘仡佬文化”。通过这个主题,统筹兼顾,展现形象鲜明的两个要素,即红色遵义和神秘仡佬,既突出了遵义的红色文化,又彰显了仡佬族民俗文化的魅力,使游客充满了想象和向往。
(二)旅游产品的整合
要将遵义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对于仡佬族地区,要实现其资源、产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交通道路、住宿餐饮、景点景区标识,还有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都需要纳入规划与开发体系中,统筹整个遵义市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既安全实用美观又高效节能环保。
遵义众多红色文化遗产中,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遗址等;而仡佬族主要聚集在务川、正安、道真等地。由于区域分布较分散,要将二者进行整合,有必要将两种资源从旅游线路上进行规划,串联,从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例如:遵义会址会址―山烈士陵园―苟坝会址―平正仡佬族乡―四渡赤水纪念馆。此线路最大的亮点是集合了遵义几个典型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融入了具有“中国仡佬第一乡”之称的平正仡佬族乡。会址等遵义红色红色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平正仡佬族乡,主要有中华仡佬博览园、平正仡佬石头城、平正仡佬风情街等重要的仡佬文化旅游点,能够较为完好的展现原汁原味、古朴神秘仡佬族民俗风貌。整条线路即集中了遵义经典的红色旅游景点,有能全面呈现仡佬族民俗化,能够让游客寓教于游,寓教于乐。
(三)人力资源的整合
要将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有限整合,首先必须更好地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为了使整合开发工作顺利进行,有必要整合相关部门成立一个遵义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管理委员会。由相关旅游部门、文化部门、财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等抽调相关人员组成,明确职责范围,出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培训,完善对从业人员的考核、晋升、奖惩、薪资、福利等制度。在政策上和实际管理上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优质、高效的开展和进行旅游服务。要通过培训,使旅游服务人员能够立足遵义旅游的实际,对遵义红色文化、仡佬族文化等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熟悉,从而更好地适应两种旅游整合发展的需求。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红色文化明确方向。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民族乃至于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发展处在相同时期,所以在生活学习中均离不开网络的帮助[1]。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也是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双重影响的结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引领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理论,将个人精神和红色文化紧密连接,端正错误的认知理念,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是今后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基础。
第二,通过红色文化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的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其中涵盖丰富资源,尤其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红色文化作为优质资源,向广大学生介绍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例如,教师可以将井冈山精神、精神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思路
在全球思想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各个国家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相互碰撞,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尽管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面对未来比较迷茫,甚至还存在责任感不强、合作观念缺失等问题。为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法。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点基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项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文化的有效渗透,要为教育理念赋予时代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红色文化中选择有深度内涵的元素作为拓展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3]。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教育,也应该采用多元化教育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使红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带领大学生群体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践红色文化精神,对红色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三、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上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基础的渠道。将红色文化当作载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专业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参与红色研修基地学习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在大学生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并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教学模式,选择最具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理论教学期间,必须要创新思维定式,引入红色文化相关案例,利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精神等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采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期间便可以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带来的影响,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仅可以营造红色文化教学环境,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端正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高校创建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也是一项有效的手段。通过红色文化校园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推动作用,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某高校专门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并且设计了西柏坡精神主题活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自由选择革命故事演讲或者红色论坛讨论会,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高校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入渗透,也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在校园网站当中,向学生推送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能够传播优良革命传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
(三)社会实践融入红色文化精神
高校教育除了基础理论以外,还应该要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分别在教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渗透,促使大学生可以从多个领域与视角感受红色文化。鉴于此,高校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明确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使教材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诠释的不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革命家故居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模拟再现红色文化场景,加强红色精神感染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辨识能力给予正确指导。除此之外,高校为大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己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深入革命老区切身感悟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此一来,凭借直观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教育实践得到升华。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在线平台
关键词: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文化认同;高校学生党员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外各类文化思潮的层次性与差异性较为突出,红色文化以其吸引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文化。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具有榜样示范、党性传承、道德涵养之功能,因此,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红色文化认同水平,是新时代促进高校学生党员全面发展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需要。
一、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支点
1.“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中的首要环节,为形成理性认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是传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具有直观性、感官性、体验性的体验式教育形式,具有多维度的教育意义。“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蕴含丰富的感性体验,学生在“红色浸润”仪式性的沉浸洗礼中深入体察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将“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作为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以三个层面为着力点:一是加强“红色浸润”仪式教育的规范化,涵盖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流程、教育效果反馈及教育活动组织的规范。二是教育内容的方向性与青年化。红色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需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一致。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教育只有以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形式呈现,才能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认同水平。三是充分发挥“红色浸润”仪式教育的向心作用。高校学生党员在红色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并产生正能量体验,形成革命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同频共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向心作用。2.“微阵地”指尖微教育。红色文化认同教育要实现教育空间的迁移,构建教育“微阵地”,善用“指尖微教育”实现“键对键”与“面对面”的有益补充。第一,就高校学生党员群体而言,“微学习”是符合其认知特点与具有较强学习吸引力的教育形式。第二,各类微媒体教育平台应形成教育共同体,全面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时效性与传播的广泛性,搭建红色文化指尖网络空间,便于高校学生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接受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第三,以微媒体平台为阵地反馈教育效果。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可通过在线互动等新形式弥补“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育方法的不足,教育主体可通过教育客体的自媒体平台信息动态深入洞悉其教育内化与外化程度。第四,善用“微阵地”提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影响的延续性与长效性。传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普遍存在影响时效短、延续性不强的问题,基于此,应重视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系列化与回顾性呈现,充分利用“微阵地”制作系列化红色文化教育微视频、微故事、微讲堂,通过学生党员自媒体平台进行辐射性传播,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使高校学生党员群体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认同者、学习者、传播者、坚守者。3.红色文化符号提升党员凝聚力。符号既是一种象征物,亦是一种承载信息的介质。红色文化符号是红色文化精神的象征,是传递红色文化核心精神力量的载体。红色文化需要一种便于广泛传播以及具有直观性和视觉冲击性的载体用以传承与发展。追溯其源,红色文化符号是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精神需求与信仰追求。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逐步将红色文化与符号学研究有机结合开展红色文化符号研究。从符号的功能角度进行探究可知:第一,红色文化符号具有表述和理解的功能,红色文化中凝结的红色文化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符号呈现,用视觉化的方式进行表述与阐释。第二,红色文化符号作为红色文化精神的缩影,具有多元化、可塑性强和易于传播的特征,红色文化的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及象征符号均有助于红色文化精神的传达和保存。红色文化符号作为具有凝聚力的载体,其传达功能与表述功能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凝聚力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水平,以及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养成。
二、实践探索: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三重发展向度
1.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场域重构。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传统教育场域可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短时体验场域”,即以体验感受红色文化精神为出发点举行传统红色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在活动期间或者活动结束后的短期之内效果明显,但从长远反馈来看,部分参与者并未形成真正的红色文化认同。二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碎片化场域”,即以各类型红色文化元素跨时空组合而成,在此类场域中,红色文化认同教育不具有系统性、延续性与统一性。三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共情化场域”,即红色文化认同教育以红色英雄、红色事迹为载体,以红色氛围为依托,以共情为基本手段,使高校学生党员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之时,对红色精神达到共情的状态,以加深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当前,学生党员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趋于衰微,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呼唤教育场域的重构,需构建具有系统性、递进性、长时性的教育场域。这种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场域以红色文化内容的纵向传承、红色文化元素的整合性、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影响力的长效性为特征。以此为目标,将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资源与人工智能技术与VR模拟技术相结合进行“跨时空”再现,结合大数据技术等将非物质文化资源系统整合,以组合式呈现的方式进行教育。2.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生态形成。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生态环境,如何整合校内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而论,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生态的形成需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构建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良性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的各类生态因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高校在进行学生党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时,首先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环境为红色文化认同的基本生态,以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国家为该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各类教育主体因子,各类优质红色文化资源为教育内容因子,高校学生党员群体为教育客体因子,各类因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良性动力循环,不断促进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3.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红色文化自觉是指身处红色文化环境的公民对我国红色文化达到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与自我构建的水平,并能通过分析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其未来趋势作出清晰的预见。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通过教育的方式完成其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因此,全社会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必然发展向度。当前,红色文化已然成为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宝贵资源,亦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与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契合性,两者均为高校学生党员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需要,亦成为推动文化自信培育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将赣南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放在“一带一路”的视域下,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相结合,通过对赣南红色文化和现有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分析研究,提取设计元素设计开发新的思路,利用产品设计推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发展,把“一带一路”主题与赣南红色文化艺术巧妙结合,打造具有赣南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展现赣南旅游纪念品的新形象,提升红色文化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赣南文化艺术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
随着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一带一路”旅游业的持续升温,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旅游纪念品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热议话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规划中许多内容极大的推动沿线国家及城市旅游业长足发展,提出“要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和赣南红色文化特色,针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进行相关研究分析,设计符合市场的旅游产品。把富有地域特色的设计得以传播,提高赣南红色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既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也是赣南旅游发展的必然。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现状及研究意义
生产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缺乏创意,地域特征不明显是当前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行业的现状,旅游者不仅对当地文化底蕴得不到了解,同时也失去购买的欲望。所以富有地域特色、文化个性和艺术品位的旅游纪念品已受到广大游客和业界的关注。赣南有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市场与“一带一路”旅游产品相结合是赣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一带一路”走出去,产品就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品质的体现,因此旅游产品的国际形象亟待提高。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需体现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将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与“一带一路”市场资源相结合,有效整合赣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一带一路”战略被视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向世界推广美丽中国、激活“一带一路”旅游经济带来大好契机,拓宽了赣南红色文化的视域,,使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得以创新与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设计理论、设计思路和设计价值。利用设计的力量,向全世界传递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带一路”红色旅游纪念品,对于弘扬和保护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旅游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具有积极意义的。
1.推进赣南红色文化发展。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挖掘红色文化艺术丰富资源,利用产品的魅力与成功扩大社会影响力,把苏区红色文化推广与发展,弘扬红色文化展现赣南苏区红色文化风采,在“一带一路”视角下,旅游产品有助于推进赣南红色文化发展,赣南红色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使得民族精髓的内在实质得以挖掘,对于红色文化深厚的底蕴在国内和国际的树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升赣南旅游新形象。将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放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旅游纪念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赣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得到国内民众的认知与认同,更是国际上民众认知与认同的延伸,提升赣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推进红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提升赣南旅游新形象。“一带一路”走出去,产品就是软实力,是地区文化的体现,品质的体现,通过旅游产品树立赣南“一带一路”旅游的形象,实现赣南“一带一路”旅游健康和持续发展。
3.促进赣南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始终是地区发展的主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机遇,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有助于赣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推出一批具有红色文化韵味旅游商品对生产、就业、消费等经济环节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思路
打造以“一带一路”为品牌核心,以“红色元素”为设计的方向,以“红色精神”为设计的目的,把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做精做亮,把苏区独特的红色文化元素通过提炼植入作品中去,将典型的红色文化元素重组、再设计、再利用。使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完美融汇,体现独特的纪念价值和发挥良好的宣传功能。使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符合“一带一路”理念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内外游客的审美需求,设计具有赣南红色特色、符合地域化、特色化、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实现本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最大效益,让中华文化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1.以红色博物馆的藏品进行设计。赣南有众多苏区博物馆、展览馆,其中有很多时期的各类藏品,如用过的生活器具、行军打仗时的枪支大炮、办公用具、书和报纸等,将这些藏品设计成纪念品让游客能在纪念品商店买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藏品设计,将游客脑中抽象或者概念化的东西具象化、情感化,更容易打动游客的心扉,让人民通过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就能了解到赣南苏区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
2.将赣南红色文化元素重组再利用。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赣南红色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取精华,归纳现有赣南红色元素,从中提取一些典型文化元素并进行元素加工,如对的生活用品、服饰、枪炮等具有代表性元素,结合国际视野,将元素图案化,获得具备元素本身特质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图案元素,再通过艺术加工,建立一个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赣南红色文化所特有的图案、形式元素库,利用红色文化元素库设计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3.从造型、色彩、材料的角度进行设计。以红色博物馆里的红色藏品为造型依据,在造型不变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色彩和材料进行设计创新,融入些国际时尚颜色进行红色旅游产品的色彩搭配,设计中紧跟时代的步伐,打破传统的约束,利用新的技术与材料赋予产品新的艺术效果。同时注重外观设计,色彩丰富,整体协调,把赣南人民的热情好客,跃然于产品上,抓住游客的眼球。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1.真实性。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不能凭设计者空想而出,应与会现实紧密联系,作品能够反映赣南红色文化现实发展状况或历史底蕴。一个产品即是一个故事,通过旅游产品设计来讲述赣南红色故事,从产品中体现坚韧、正直的品质。通过红色历史文化、先进事迹与设计美感和谐交融,清晰传递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与艺术和谐相融的产品理念。
2.实用性。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要满足国际需求的同时,还要具备实用功能,才可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及符合“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市场需要。因此,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要从大众需要的角度出发,如以红色文化为元素设计的家居实用品、办公用品等,既便于携带,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3.创新性。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的同时进行现代设计的再创造,挖掘本土元素,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赣南红色产品设计中,把苏区独特的红色元素通过提炼植入作品中去;有效的将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完美融汇,充分体现独特的纪念价值和良好的宣传功能。
四、结语
“一带一路”赣南红色文化主题纪念品不是单纯的商品,它浓缩着地方的民俗风情,沉淀着旅行的记忆,充分展现江西的地方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绮丽风光、历史人物故事等,将赣南浓厚的红色文化以旅游纪念品这一载体,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成为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利用江西丝绸之路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国际影响力,向全世界传递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带一路”红色旅游纪念品,从满足国际视野需求的角度出发,使其既具有国际传播价值。
作者:周子炜 单位:赣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2]蔡虹.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4.
[3]宋娓娓.基于徽州地域文化背景的旅游产品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12.
一、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现状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红色旅游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红色旅游是遵义市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遵义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表现出以下特点:
1. 旅游规划基本完善
近几年,在《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意识到旅游规划对旅游开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后编制了《遵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纲要》、《遵义市“十二五”旅游规划》。遵义县、红花岗区、余庆县、绥阳县也相继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除此以外,《习水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娄山关红色旅游修建性详规》、《遵义县苟坝红色旅游服务区规划》等近20个旅游规划有效地推进了遵义红色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
2. 旅游产品显著增加
遵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遵义市旅游局着力建立以会址为核心,辐射娄山关、四渡赤水等革命遗址的“纪念体系”,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对会址、山烈士陵园、四渡赤水、娄山关等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扩建了街,正在修建文化园;仁怀、赤水、习水三县市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建设和修复四渡赤水纪念馆、渡、四渡赤水纪念碑等系列纪念场所,从而使遵义红色旅游产品总量有显著增加。
3. 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可进入性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红色旅游促进了交通设施的建设,目前遵义高速公路可直达重庆、贵阳。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已投入运行,遵义至赤水的高速公路正在设计。开通了遵义至北京、至上海、至广州的始发列车,高铁以及遵义机场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4. 旅游效益增长迅速
遵义红色旅游以会址龙头,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自2004年《纲要》印发以来,在会址的龙头带动作用下,红色旅游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见表1)。尤其是2008年,客流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增速明显,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6000人次,创汇2 3 1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8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1.56亿元,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了100亿元。随后两年旅游收入继续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5 . 旅游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遵义市旅游企业已经发展到400 余家,星级酒店4 5家,经济型酒店200余家,乡村旅游馆200余家,旅行社达到20家,专业旅游车队2个,旅游从业人员10万余人。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旅行社21 个,比上年增长1 1 %,酒店43 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14家,二星级酒店2 6 家。组建了遵义红色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并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行引资,累计投入2 0 多亿元,建设景点2 0 余处。
二、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 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不善
遵义市革命遗址中,部分遗址原貌不复存在,损毁严重。一些遗址地势下沉,主体建筑毁坏严重;一些纪念场馆年久失修,无人照管;一些纪念碑碑文字迹残损,许多字迹无法辨认;一些烈士陵园、烈士墓缺乏专人管理,杂草丛生。散落在山区的革命遗址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无专门机构管理,无专项资金办事,无专人看护。目前,在遗址保护工作中,只有极少部分属于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许多重要的革命遗址未报批,未列入文化保护单位。一些革命遗址和建筑物产权不明确,被当地居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建甚至拆除。
2 . 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集群
遵义红色文化产业总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和产品链不够完整,需要进一步加强纵向拓展与横向扩张。企业之间规模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还没有充分实现企业网络和系统集成。产业构成与分布不合理,特别是上下游产业缺乏产业配套与协作,难以形成互补性强的产业链。目前,红色文化产业机构主要集中在红花岗区和汇川区,县域文化产业机构数量较少,总量规模很小,红色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不平衡;红色文化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并且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较差,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链。
3 .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目前,遵义市既熟悉文化事业又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人才十分紧缺,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红色文化的研究人员面临断层,而研究红色文化是搞好红色旅游的基础之一,没有丰富内涵的红色旅游时没有强大生命力的。遵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很多旅游管理及研究人员等专业性人才不愿意到遵义工作,因此,使得遵义红色旅游的开发管理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除此之外,本地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是从事旅游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缺乏充分的认识。
三、遵义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对策
1 . 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为先导
对各区县革命遗址进行认定命名,明确其产权,划定遗址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根据各地革命遗址情况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申报工作。对损毁严重或已被拆除的重要遗址,尽快抢修和保护。革命烈士墓较多的地方,集中建立由政府统一管理的烈士陵园;散落在山间或村野的革命烈士墓或烈士陵园,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迁葬于统一管理的烈士陵园内,从而有利于对革命烈士墓的管理和保护,也有利于革命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
2 .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不断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对贵州革命时期的红色历史要细化分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遵义红色文化具有自身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开发红色资源时应注意与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整合,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延长红色文化产品生命周期。重视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积极开发整合各地的红色资源,共同开拓“红色市场”,加强各区域间的协同和合作开发,实现资源、市场共享,信息、利益共谋,全面提升贵州红色旅游的影响力,扩大其影响。在省内,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以实现各红色文化发展需要的融会贯通和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红色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在省外,要加强与重庆、四川省市的相互对接,通过与各地签署合作协议,资源共享,构建红色旅游大产品、大市场、大发展的格局,共同打造国家级红色文化精品品牌。
3 . 加强红色旅游品牌建设
以“品牌内涵的整理—品牌产品的整合—品牌产业的联动”为次序,对遵义红色旅游产业进行有序开发。构建品牌能够有力的推动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擎,发展产业的先锋是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团,众多的产业集团可以不断推动产业的大发展。遵义市政府在产业互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导高品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项目适度超前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功能;红色旅游;整合;实现途径
2005年以来,我国红色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全国范围内纷纷掀起了红色旅游热潮。云南作为我的重要战场,其作用和地位,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吴宝璋老师用了九个字慨括“大后方、结合部、最前线”。[1]在漫长支援抗战和参与斗争过程中,云南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云南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红色旅游的德育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如何利用云南省多姿多彩的生态、民族旅游资源带动云南省红色旅游的发展,让全国乃至世界认识云南在新民主主义民主的重要作用,并凸显红色旅游的认知、导向、规范和调节功能,打造出云南的红色品牌。
一、 影响云南红色旅游德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红色旅游具有认知、导向、规范和调节等德育功能,但这种功能不可能自觉走进人们的视界,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让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生动的融入旅游的过程,成为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云南省在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上仍存在一些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一) 红色旅游资源宣传、重视不够
滇军出省抗战、修筑滇缅公路、修建机场、支援前线等等,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革命遗址、革命文物,这些珍贵资源都体现出云南人民敢于担当、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段历史并没有得到积极正面的宣传,以至于人们提到抗战都觉得跟云南关系不大。因此,云南省应该积极主动的梳理各种各类红色文化资源,从物质层面内容(如革命遗迹、战场旧址)到精神层面内容(如不怕牺牲精神、自力更生精神的精神),并借助图书、影像等各种媒体加强宣传。
(二)红色旅游形式单一
尽管云南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多样,但是我们利用红色资源的形式却比较单一。就目前云南来说,红色旅游仅停留在建立革命遗址或者基地、供游客参观这种形式上。旅游资源内涵开发不够,产品展陈方式老旧,旅游解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旅游者来说,这种旅游仅仅是被动接受红色事迹知识,纯粹是“你说我听”的说教形式,缺乏互动式、参与式,旅游者较难体验精神层面的东西,更不要说感悟,这减弱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呈现无序状态,缺乏有效整合
云南省红色旅游的发展一直欠主动,这可以从她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可见一斑。云南红色旅游只是停留在建遗址建基地的层面,而对如何有些利用旅游资源,尤其是“白红绿”旅游资源的有效组合,整合开发主动思考较少,红色旅游资源缺乏吸引力,其配套设施跟不上,直接导致红色资源的条块分割,造成红色资源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确实,甚至对其进行断章取义的理解,没有充分挖掘红色旅游的应有价值。
二、云南红色旅游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云南红色历史及文化的了解
正如前文所说,在整个中,云南人民通过自己特殊方式,谱写了云南人民敢于担当、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但由于历史的因素,这段历史被尘封和屏蔽,这不利于云南红色旅游形象的塑造。在当前开放的背景下,云南政府或某些机构组织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把那些年代云南人民的红色精神加以宣传,让世界了解云南人。具体可以通过拍摄反映当地红色岁月的影视,来吸引旅游者。如现在反映滇西的影片就很多,如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它们生动的体现了当时的红色历史,让观众在影视的带动下,亲自到实地感受红色氛围。
(二)加快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促进云南红色旅游整体发展
目前云南主要红色旅游线路有两条:一条是会泽红色遗迹为主的滇东北乌蒙高原红色旅游线路;一条是滇西红色旅游线路。在这两条路线上,除了按常规建立遗址保护区、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外,还有必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景观,整合旅游资源,让游客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领悟山河得来之不易。在旅游资源的整合中,不仅要突出当地的红色经典景区,尤其更要把当地的特色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不同文化的享受。在唯美的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的德育教育。
(二)以旅游发展为契机,优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提升云南红色旅游的知名度,除了资源的整合外,还应该注意在旅游的过程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质量。
1.挖掘内涵
扩大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性,针对游客的不同需求层次,制定不同的旅游规划与策划,既保持历史的原貌,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又要能把真实的历史故事、人物生动的展现给游客。因此,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讨论的活动,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深度挖掘其人文内涵,更好地体现出红色旅游吸引物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特色。
2.产品展陈方式先进性和多样性
红色旅游的产品要注重体现参与性、体验性、针对性。首先产品的陈设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使展览形式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直接震撼游客心理;其次把红色文化的德育教育与游客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旅游体验中能感染到红色资源的精神价值所在;最后红色产品的开发与展示要与时俱进,保持浓郁的时代气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立红色文化资源网站,开发设计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红色资源软件,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时俱进的一种创新。[2]
(三)完善旅游解说系统,让红色文化的意义被理解
随着大众时代的到来,解说被广泛的应用在旅游活动中,以帮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旅游信息,理解旅游景观的意义的需求,旅游解说系统有服务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及开拓功能和关怀功能。[3]因此,云南省建立一个完善的红色旅游解说系统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解说系统要确立一个明确主题。解说系统应该围绕红色旅游德育意义为中心,红、古、民俗相互融合这一主题来进行;其次,旅游解说系统的内容设计要科学合理。应根据红色旅游的特点,从人员解说,到产品的陈展与陈列、标牌系统和旅游指南等进行系统规划,实现红色旅游在时间、空间、功能、价值上的统一。(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宝璋.史学家:云南是抗战的大后方、结合部、最前线.中国新闻网.2015年8月14日.
[2]姚米佳,万生更.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研究.党史文苑.2010,(07):75
[关键词]受众;红色文化;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换式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大大开拓了文化的传播范围。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正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红色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立德树人功能日益显现。但随着网络环境持续调整和网民结构不断变化,网络红色文化也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及挑战。本文拟从受众视角分析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困境,探究其高效发展路径。
一、受众视角下的网络红色文化传播困境
网络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是以受众(网民)的认可度为基础的。因此,从受众的角度分析其发展困境有利于找到问题的症结,也有利于网络红色文化更好地发展。众所周知,受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干预传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影响传播活动的过程、决定传播活动的效果”。[1]从受众的角度看,当前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忽略了受众分类原则。自传播活动产生以来,传播要素和传播手段不断发生变化,受众也从最初单一媒体的捕获者转变为多媒体的挑选者,其自主选择权越来越大。在网络上,受众因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政治面貌、、职业分工、文化旨趣等不同而出现了明显的分流现象。这种“人以群分”的聚集现象是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客观发展规律。但不少红色文化网站及红色文化平台的目标人群意识淡漠,所提供的红色文化产品既缺乏层次感又缺少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网站及各种平台的相对价值难以体现,大众化、通俗化导致其无法抓住固定的受众,红色文化的各项功能受到抑制。其二,漠视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交换原则。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传播者提供信息资源,受众花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换取信息带给自己的满足和充实。但不同类型的受众在交换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交换关系中,宣传型受众处于被动地位,是某些信息观念的传播客体,而市场型受众则要求将其看作信息的消费者,以便自由地选择信息。在网络世界,红色文化的宣传理念相对滞后,以“无偿”的方式默默奉献,没有树立市场型受众理念,因此出现网站疏于管理、内容及形式单一、信息更新迟缓、忽视与受众的互动等问题。这种把受众纯粹当做宣传对象而不注重提高信息质量的做法使得网络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三,漠视受众信息接收的心理和习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富有革命底色,所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红色文化的教育及传播必然带有意识形态宣传的目的。这原本无可非议,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没有目的性的文化传播活动。但是,若对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的挖掘不到位,把握不住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三者的统一关系,则很容易陷入对革命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标签式宣传,以形式代替内容和目的,让政治色彩淹没心理情感,从而遮蔽了红色文化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引发受众的拒斥心理。
二、受众理论与网络红色文化传播的改革措施
20世纪50年代之后,传播学者纷纷从受众的角度研究传播过程,美国学者施拉姆曾评论说:“一般传播学理论中的最大变化是逐渐放弃了被动的受众的思想,并以异常活跃、异常有选择的受众概念取而代之,这种受众操纵着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所操纵,他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完美的合作者。”[2]网络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过程也是受众参与、获取、评价、批判的过程。遵循受众理论,加大网络红色文化的多元创新是提高其传播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其一,以打造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网络平台为基础。当今社会,虽然文化形式多元,文化消费观念分歧较大,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代表了时代的主旋律,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仍为大多数人所肯定和接受。因此,红色文化要在更广范围内发挥作用,必须在“量”上具有优势,做大做强红色文化品牌。相关文化部门和网络机构应积极推动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为红色文化在网上传播提供更大空间。在网络红色文化的建设上,一方面要建设先行,逐步丰富完善,坚持易得、有用原则,使网络红色文化能够满足网民的基本需求,确保在数量上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把握网民的需求意向,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及时了解网民的文化动向,充实网络红色文化发展的薄弱之处,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整合、创新功能,打造出数量可观的红色文化宣传应用平台和知名的大型红色文化网站联盟,形成发展合力,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使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均能有章可循,各取所需,找到适合自己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网络红色文化的“公民之家”成为公民获取精神食粮的宝库。其二,以网络红色文化形式体裁创新为先导。受众对任何一家媒体而言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客,其对传播信息反应的变化会左右其选择,而影响其选择的因素有二:一是受众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态度立场的变化;二是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信息欣赏力的改变。在网络上,需要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法和形式,丰富网络红色文化产品的体裁,特别要善于利用各种聊天和通讯软件传递红色文化信息,积极开发红色网络游戏和微电影等新体裁作品。根据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比例为:10~19岁人群占24.5%,20~29岁占30.7%,30~39岁占23.4%,40~49岁占12%。[3]很显然,青年人是网民中最庞大的群体。调查统计报告还显示,网民对即时通信、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微博等网络应用的使用率非常高,反映了信息时代网民对网络服务的总体要求。网民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要求网络红色文化必须重点利用好新型网络应用工具,不断开发符合现代网络技术潮流的红色文化产品,满足网民的需求心理。而且,即时通信、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微博、微信等网络应用具有再传播的便捷性,这也是网络红色文化不可忽略的传播规律。一件好的作品无须有意推广早已众人皆知,原因就是作品与受众产生共鸣,因为“二级传播论”特别强调大众传播中的再传播规律,认为有部分受众常常会将得到的信息主动传播给他人,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如2011年广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红颂中华幸福广东”红段子网络文化创作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活动过程中参与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网络提交红段子作品,而且能够轻易地复制和快速地传播红段子,从而促进了红段子的广泛传播。其三,以时代价值和意义拓展为灵魂。目前,网络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三种不良倾向,分别是低俗庸俗的文化恶搞、刻板乏味的平铺直叙和过于意识形态化的宣传。这三种不良倾向是网络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反映出红色文化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的效度不够,对网络红色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待深入。但任由这些不良倾向发展下去,必将损害受众的审美心理,破坏红色文化的应有价值。为此,应跳出对红色文化的既定认识,着力提升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首先,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也要把握时代性,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最重要的时代价值是道德教化功能。我们现在宣传红色文化就是让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实践遵循。其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必须把握科学性,彰显民族性,富于群众性。追求科学性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准确阐释红色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彰显民族性就是反对将红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认清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和发展,两者间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富于群众性就是强调人民大众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主体作用,红色文化是群众文化,它来自人民并将服务人民、指导人民。红色文化脱离了群众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网络红色文化的创新应注重满足群众的需求,以朴素而真挚的形式给人民群众带来心灵的感动,特别要扎根在人民群众中,从群众中挖掘素材,讲好人民大众的精彩故事。其四,以增强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为发展动力。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客观具有交流讨论权。早在1967年,美国学者J.A.巴伦就提出了社会参与理论,倡导维护受众的表达自由及对传播活动的参与权。受众的社会参与是促进文化广泛传播的基本条件。红色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时期,需要不断倾听受众的意见建议。虽然现在大多数红色文化网站均设有留言区、电子信箱等交流渠道,但此类交流窗口的使用率较低甚至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在线交流”的作用。为增加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还需发挥微博、QQ、微信等交流平台的传播功能,及时了解网民的意见建议,并积极推送关于红色图书、绘画、音乐、戏剧、影视等信息。同时应增加网民的参与感,如举办红色文化网络答题、征文比赛、征集红色故事、编辑红色短信等活动。通过多样性的互动交流形式使网络红色文化能够被高效利用,进而达到育人效果。其五,以培养热爱红色文化、熟谙网络传播技术的专业队伍为关键。曾说:“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方向、抓队伍建设。”[4]网络红色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立足于文化本位,发挥智库优势,着力对红色文化精神价值进行挖掘和研究,提升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及价值内涵;另一方面要突出技术支撑,无论是红色网络文化工程的建设,还是各类红色文化交互式平台均需要专门技术,因此要以技术创新带动红色文化产品质量升级,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提高网络红色文化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充当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加速器,但拥有了网络技术并不等于拥有了网络世界的控制权。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告诉我们,文化交流是信息与受众互动的过程。红色文化网络化传播需要充分尊重网络文化发展及传播规律,同时要认真研究受众的上网心理和网络行为,使网络红色文化既符合受众需求,又能够在网络世界中体现和传播时代价值。网络技术的发展强化了受众的作用,但网络红色文化不能仅限于满足受众的需要。红色文化的传播属于但不限于一般的信息传播,它更注重价值的内化,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达到净化心灵、树立风尚、坚定信念的目的。我们从受众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红色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为了向受众提供高质量、受欢迎的红色文化产品,更要以网络红色文化为载体和工具影响受众、感化受众、教育受众,培养受众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因此,只有基于受众的发展要求,以创新思维推进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才会不断激发网民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热情,才能使其在网络课堂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38.
[2]E.M.罗杰斯传播学史[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0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域红色旅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47-02
我国的红色旅游于2004年以后在政府主导下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迄今发展并不成熟。对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有一些研究,如朱东国提出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1],周妍等探讨了红色旅游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和措施[2]。但对于地域红色旅游资源对比邻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方法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方面持续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诸多困境,如流于形式、方法单一、脱离实际[3]、内容缺乏创新、实效下降、教育者功能定位模糊等[4]。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兼具思想性、产业性和娱乐性的新的旅游方式,无疑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之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载体、内容、方式。整个红色旅游文化是由不同的地域红色旅游文化组成,地域性红色旅游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二、地域红色旅游相对于地方高校的特点
地域红色旅游是由某一个自然或人文地理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构成的红色旅游区域,它对于比邻的地方高校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地域红色旅游具有特色性。不同的地域红色旅游是党和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活动中遗留的宝贵革命遗产,也是珍贵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既是当时的宏观革命背景的产物,又具有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所在地的地域特色。例如等同志建立的是湘赣边军民开创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军民放弃了苏联式攻打大城市的错误革命路线,走出一条独创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的胜利之路。井冈山恰好位于敌人统治薄弱的湘赣边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复杂,便于隐蔽和开展革命工作。位于南方的井冈山地区气候条件好,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这就形成了如今井冈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资源组合好的优势。井冈山红色旅游区为比邻的井冈山大学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红色旅游的绝佳去处。
2.地域红色旅游具有临近性。地域红色旅游地与比邻高校之间空间距离比较近,便于红色旅游地与比邻高校之间的互动、合作。这为高校学生到红色旅游地旅游、考察、学习、研究,以及红色旅游地到高校推广、学习、合作等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长江师范学院比邻渝东南革命老区,渝东南革命老区拥有南腰界革命根据地、赵世炎烈士故居和纪念馆等众多革命遗迹,渝东南革命老区与长江师范学院之间开展了良好的互动和合作,渝东南革命老区是长江师范学院学生开展红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历史研究等最便利的红色旅游地,渝东南革命老区也主动与长江师范学院之间开展红色革命文化研究、挖掘、红色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合作。
3.地域红色旅游关联性。地域红色旅游文化与比邻高校之间常常存在文化关联性,甚至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有些红色旅游所在的革命地与比邻的地方高校孕育于同一个红色文化且诞生于同一时期。地方高校到比邻的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就具有文化的亲近感,对红色旅游地的革命内容更加熟悉,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会产生更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延安大学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于革命年代的1941年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精神孕育了延安大学,延安大学也为保留、传承、发扬延安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故延安大学学生到比邻的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红色旅游,就会更加熟悉、认同、热爱、传习延安精神,产生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地方高校利用比邻地域红色旅游文化开展红色旅游的举措
地方高校在比邻的红色区域开展红色旅游具有诸多优势,只要措施得当就可以把这些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效果。
1.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地方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大学生红色旅游活动,尤其重视学生到比邻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因为这是一项兼具思想性和休闲性的修学旅游。其次,地方高校管理者为大学生到区域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以及校地之间开展互动和交流合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再次,地方高校应该为大学生的地域红色旅游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提供便利,做出周密的安排部署。既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学校教育时间,也要保证学生有合适的时间走进实践性的红色旅游课堂。
2.教师对红色旅游相关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很深,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红色旅游有多种指导和帮助的方式。首先,教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革命知识和红色旅游知识系统、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拥有相关的理论储备,对旅游地及旅游活动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教师对学生开展的以比邻红色旅游地、红色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相关社团、校园文化活动作指导,如红歌会、红色经典影视赏析、红色经典名著导读、红色文化专栏和图片展等,使这些活动开展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再次,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红色旅游活动,比学生自发组织的红色旅游活动能取得额外的良好效果。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学生喜爱的相关专业教师带队的红色旅游活动,教师对红色文化真学、真信,且为学生做现场讲解和指导,这样会对参加红色旅游的学生产生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为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活动。首先,组织红色旅游社团,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开展红色旅游做好理论、知识储备。地方高校可组建红色旅游相关的学生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比邻地域红色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社团活动,如地域红色文化的研究探讨,地域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程活动,地域红色旅游线路优化设计等,使大学生能够对比邻地域的红色旅游文化有更多的研究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地域红色旅游文化的热爱之情,为开展红色旅游做好知识储备和出行准备。其次,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旅游景观。如组织长江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参观酉阳县赵世炎烈士故居和纪念馆,了解其故居的革命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观看革命家的图片和实物,听取讲解员的解说介绍,感受革命家的胸怀和思想。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红色旅游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红色文化信息,获得革命思想的启迪且产生共鸣。再次,组织学生开展以地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修学旅游。要争取政策支持,做好规划和设计,要以地方高校比邻的红色旅游地为主要目的地。如组织学生访问健在的革命志士,访谈革命烈士的亲友和邻居,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最后,组织专题性的深度体验旅游活动。针对大学生年轻且精力旺盛的特点,组织颇受大学生喜爱的参与性、运动性和体验性强的红色旅游项目,如重走革命路活动、革命老区公益游、革命老区环保游等。
4.红色旅游景区需要为大学生设计、提供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首先,红色文化整理研究与大学生红色旅游市场调查。红色旅游地充分利用比邻的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进行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展这方面的校地合作,为提供更多更好的红色旅游产品准备好资源条件;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高校大学生红色旅游市场调查,摸清市场需求特征,使设计出来的红色旅游产品更加具有市场吸引力。其次,加强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主要包括红色旅游吸引物建设,如遗址、故居、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设施建设,如交通设施、宾馆等;红色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文化娱乐服务设施、旅游购物设施等。再次,设计好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兼具历史性、政治性和娱乐性,突出线路的主题。同时,要坚持大红色旅游的观念,把红色旅游地的悠久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等组合进红色旅游线路,以增加红色旅游的丰度。最后,延长红色旅游的本地产业链。红色旅游产业链比较短,可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延长红色旅游本地产业链以增强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以此促进高校比邻的红色旅游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为大学生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朱东国.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研究[J].旅游研究,2011,(3):87-92.
[2]周妍.以红色旅游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59-160.
[3]张小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108-109.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产业;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24;G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3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使得河北文化产业品牌更能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河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都有在全国闻名的文化特色名城。如:邯郸文化,承德皇家文化,秦皇岛海滨文化,唐山的陶文化,保定红色文化,衡水酒文化等,在文化发展的大潮下,需利用好河北文化资源,在文化品牌产业研究中充分发掘河北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提升品牌意识,在保护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此外还需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文化产业品牌聚集区,将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近日,我国出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浓缩了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仍为12.5%,高于GDP7.4%的增长,同时仍在继续扩大文化产业的比重,加强文化产业的培育,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但河北文化资源丰富并不能代表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品牌产业,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使河北文化元素、文化创意、文化理念、文化底蕴成为河北文化品牌发展的增长点?首先应对河北文化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的的历史发展概述
在当前的河北文化品牌艺术发展语境下,全球范围内都把文化品牌置于产业化的系统内,而我国目前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提倡文化先行,因为只有文化品牌产业才能建立起全球化的文化艺术的心连心的融合,所体现的就是文化的软实力,也就是作为一个产品如何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无论艺术表现、生产工艺、视觉效果等环节因素,都以吸引观众的消费为宗旨。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品牌的审美也就置于“服务”受众的境地,也就是形成了文化品牌越成功,创作水平越到位就越能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于是“大众文化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河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织部分,河北省拥有享誉中外的名牌艺术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产品等,其中包括戏剧、民间歌曲、舞种、吴桥杂技、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曲阳石雕等众多世界闻名的传统艺术。河北依托其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发展的潜力无限。
1.河北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
文化品牌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河北省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戏剧、歌曲、美术、设计、出版、教育等),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在文化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比竞争对手更强势的市场吸引力,通过受众对文化产品的欣赏、购买、对文化艺术品牌传播的舆论反馈,参与或影响了文化作品审美价值的建构过程,包括政策资源、品牌资源、市场资源、资源整合能力、投融资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等,其文化品牌的审美价值是所有参与者共同来建构的。
河北文化品牌是带动河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河北省要实现由文化资源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转变,应精心开拓出一批大众化、产业化的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河北手工业文化产业,孵化和培植手工艺名牌产品,打造手工艺文化产品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打造手工文化产品进出口基地,促进文化品牌产品在国际间的交易,助力河北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形成特色文化资源向特色文化产业转型,要推动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加强特色文化产品的现代营销。
河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北现有的文化可分五大文化主题: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但目前对于地方性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使之转化成经济优势,是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着独特红色历史和文化符号名城保定为例,可依托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建设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和主题文化公园,打造了红色主题旅游文艺,红色博物馆、红色文化剧目等红色文化互动体验品牌项目,唱响“保定红色文化开始进入品牌时代”的主题,同时进行保定红色文化品牌旅游文化特色纪念品的创意授权和衍生品创作,为加快河北特色文化品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河北文化品牌发展现状研究
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有许多有利因素,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力和广阔的文化市场,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坚实的基础。省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三位),有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全国第二位),奠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河北省邯郸等市上有名,而且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河北省吴桥杂技、常山战鼓、乐亭皮影、蔚县剪纸四个非遗项目被选中。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唐山市的民间艺术项目繁多,以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剧、传统艺术闻名海内外,已具备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条件,可依托河北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倾力打造河北核心文化品牌提升竞争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策略分析
(一)河北传统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法研究
河北文化品牌体现了传统人文思想表达、受众的精神需求、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构建、媒体机构的经济期待等这些都影响到作为河北艺术作品表现的审美价值形成,并通过市场,走向大众,获得经济价值和影响社会,以此作为河北文化品牌审美价值塑造的动机。
河北省文化色文化品牌有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曲阳石雕、蔚县剪纸、吴桥杂技等优秀的文化。当今蔚县剪纸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已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蔚县剪纸窗花工艺品,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走向国际市场,探索文化产品牌的产业化道路,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河北现代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法研究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应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特色,制定差异化文化策略,打造独具河北文化的名品,使得该品牌在人们心中确立起河北文化特色品牌形象,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消费者文化的首选,使得河北文化品牌逐步走向全国。河北现代在文化的产业发展不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梯和展台,而应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主演之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集中优势和资源投入文化品牌产业,鼓励文化品牌产业的业态创新,让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经济等元素形成跨界融合,使得河北文化品牌从传统单项产业向多元产业、现代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延展。当今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各个省都在打造自身的现代文化品牌,山西省的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的晋商文化品牌;云南省则提出打造茶马古道、七彩云南等文化品牌;而河北省提出的是打造五大特色品牌,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通过梳理文化脉系,提出倾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文化品牌。近两年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还处于起步造势阶段,生产者制作的精品力度不足,传播渠道与方式不够多样化,文化品牌的支撑力不够强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模式,使其成为在全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品牌。
近两年河北省文化品牌的传播已经形成初步的模式。
1.提炼历史文化关联元素,彰显河北文化魅力。
首先,营造文化品牌的良好口碑,需要从品牌设计、营销策略着手,体现品牌质量和思维特色,提炼河北历史文化关联元素加强产品内涵与河北文化深入融合,加强创意投入。其次,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不同消费导向的文化产品,体现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境界。再次,加强文化服务精神,其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人文关怀,从中提炼那些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元素,体现当地文化整体风貌的优秀文化的主题。
2.整合河北历史文化,提升河北文化主题品牌策划,体现河北文化精神。
河北省也出台了开发文化品牌应综合考虑文化内涵、相关产业关联性及地域特点等,形成举一反三的联动效果。纵观国际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巨大的文化品牌产业链的形成的源头是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3.着力河北文化现代性和创新开发表现,加强受众互动体验。
河北文化品牌发展应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技术变革和消费市场扩大的机遇相结合,河北应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优势,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河北历史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为现代人群所接受。如张艺谋的《印象西湖》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将传统的舞台空间搬到大自然中,将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因此,河北省应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开发,提高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融合,将历史感与现代相融,进一步强化文化品牌传播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措施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建设现状与不足
河北省文化资源丰富,以古代黄帝、董仲舒、祖冲之等文化名人为代表,有着燕赵战国文化以及唐代和宋代的历史文化。红色太行经典文化如狼牙山等,还有避暑山庄、赵州桥等名胜景观,唐山皮影等民间艺术,还有吴桥杂技、常山战鼓、蔚县剪纸等闻名于世的民间艺术,丰富厚重的燕赵文化,为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提供文化潜力。但也有不足体现如下:
1.缺少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新应用薄弱。
传统文化在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未形成整体的河北形象的传播,在围绕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推出的作品中,还不足以为河北文化建设提供品牌支撑力和张力。主要是围绕“红色太行”这一主题创作的,而其他文化主题的宣传较少,形成空白点。
2.河北文化品牌缺乏足够文化品牌消费习惯,地域特色品牌缺乏。
一个文化品牌打造的成功与否,有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撑力,要看这个品牌是否有品牌凝聚力、品牌转化力、品牌辐射力、品牌带动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建设具体措施与建议:
1.文化艺术领域:特色产业策略、打造本地文化名牌
建立自身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建立产业链,建立民间艺人的文化传承和扶持,建立主题文化节,扩大河北传统文化知名度和感染力。发展特色文化品牌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如近期国产动画《大圣归来》为何能带动文化产业如此繁荣?该片靠的是文化产品本身真的找到消费者的触点――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形成以小博大的效果,可以从历史文化资源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挖掘研究文化潜力,同时将已有文化产业进行市场导向研究,培育知名度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产业。
2.新时代领域: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
对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艺术进行从艺术形式、艺术媒介、艺术思维、视觉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视觉艺术创新的深入研究,开辟河北文化品牌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3.教育领域:建立高校优化人才策略、文化创新
文化创意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可利用京、津、冀高校教育资源,引入人才,选派学习;加强政府、教育、产业相互促进的文化结合,建立产学研,建立高校与文化企业联合培养应用人才;提高艺术水平,开拓创新视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重要保障。通过激励策略的优化吸引高水平人才,并设立人才奖励机制,设立人才基金,促进河北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
4.地域领域:京津冀一体化结合
京津冀作为核心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缺少区域协调合作和带动河北文化品牌发展,应加强合作力度,推进跨区域的文化品牌形成。
5.政策领域:政策支持策略体系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需有效借助政府资源,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大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融入,提升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文化产业示范效应,设立国家文化创业发展基金,加大扶持力度,提倡文化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进艺术家创作家,加强作品原创性,建立文化创意园,加强媒体融合,促进各个产业联动。
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影响和未来展望
河北文化品牌形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民族特征和历史积淀,是品牌文化的命脉所在,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但由于河北由于长期缺乏对品牌打造与推广,导致品牌传播效果不理想,此外由于继承和发展不足,导致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牌也正在消失。河北省拥有大量的历史名城,如保定、邯郸、承德历史名城风格突出,河北历史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如传统的风俗、曲艺、传说等民间文化流传久远,河北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中的核心要素。此外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市场问题:有足够的消费去支持文化品牌企业生产好产品。
2.文化企业生产能力问题:有足够的技术、人力、资金去生产优质的文化品牌作品。
3.政策问题:有适合市场化多元化的政策支持和对知识产权和文化衍生品品牌的保护。
河北文化品牌核心审美价值的构建提升,需要艺术创作者们进行不懈探索,从而不断丰富,实现大设计的产业跨界融合。河北品牌文化建设必然要挖掘文化精髓,文化是提升品牌价值动力,文化本身是产业,也是品牌价值的核心。我们应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促进河北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河北文化的竞争力、创造力、支撑力和吸引力,未来河北文化品牌要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产品,同时能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应努力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发展优势,推动河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增强河北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向志强.文化产业类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J].求索, 2008(11).
[2]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
[3]邢洪儒.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9(03).
[4]许晴.彰显区域特色 打造文化品牌[J].江南论坛,2011(02).
[5]言恭达.以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产业,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