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21: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逻辑思维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理解学习分类方法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特点被归为一类,如颜色、形状、用途等。父母应帮助引导宝宝找到分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可以多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让宝宝逐渐认识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点。
了解顺序概念
事物按照大小、硬软、胖瘦等会有一个顺序,如小朋友们有时候会按高矮站队,这些训练有助于宝宝更好的把握事物特征。
建立时间概念
宝宝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如“立刻”、“等会儿”之类,理解其含义,对宝宝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宝宝的表达更为准确并且更容易理解别人的话。
掌握一些空间概念
宝宝并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空间概念的,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因此要及早引导宝宝掌握这些概念,比如说“请把勺子放在碗里”。
理解基本的数字
不少宝宝,有的在两岁时,就能从1“数”到10或者更多,但更多的是“背数”。可以教宝宝背儿歌数数,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教宝宝计数。
了解各种形状
对于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圆形、方形、心形等形状,有必要慢慢教宝宝认,这种形状的分类也有助于提高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维导图;地理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90-02
地理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反映地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地理现象规律性认识的思维。其能力按照等级可分为判断与比较、推理、分析与综合三个层次。思维导图以其清晰的隶属关系和发散性思维的优势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思维缺陷的问题。本文以高考中考查“地球上的水”相关知识试题为例,分析应用思维导图对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期获得良好效果。
一、判断、比较能力的培养
判断能力是地理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任务,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概念分辨地理特征和地理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将比较的关键词都写出来,根据其包含的关联性特点完成对不同事物的比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答题技巧,而且更加系统地理解地理知识。
例1:图1中实线代表地形等高线,虚线代表等潜水位线(单位:米)。读图分析回答下面两题。
(1)a、b之间河流流向及补给关系。
(2)A、B之间潜水流向及埋藏深度。
本题主要考查等潜水位线的判读方法,这就充分运用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中学地理教材中虽然没有涉及等潜水位线的概念,但学生学过等高线的概念,可以在掌握等高线概念基础上,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点进而学会等潜水位线的分析方法。这一解题思维过程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来描述。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中心主题。本题的中心关键词就是“等潜水位线”。其次,确定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次主题。依照问题的设置,需要考查学生对河流流向、补给关系、潜水流向以及埋藏深度的理解,那么通过发散性思维思考从等潜水位图中可以读出哪些有效信息是与这些问题密切相关的,根据分析最终把数值、凹凸方向、疏密状况、闭合状况作为一级子主题。然后,用曲线将各层级的主题相连完成解题思维导图。
二、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能力建立在判断能力基础上,在地理知识的获取阶段以归纳推理为主,运用阶段强调演绎推理,高考地理能力测试中考查也主要是演绎推理。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推理能力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其不断修改和补充,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联想,进而在原有图的基础上添加分支,不断完善地理认知结构。从而在解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
例2: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请完成下面两题。
(2)甲地的河流水文特征。
(在第一题基础上我们分析出甲地位于大西洋西岸)
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演绎推理的思维。题干中确定了特殊海域在大西洋海域,而且40°N属于中低纬度海区,结合两者明确本题关键点是中低纬度大西洋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需要学生调动与之相关的知识帮助解题。甲地的河流位于欧洲西部沿海,洋流的流经对沿岸地区气候会有影响,由于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进而会对沿岸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不同程度影响。水文特征作为河流特征的一方面,影响因素较多,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完善有关河流特征的知识结构。将河流特征作为中心主题,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作为一级子主题,把影响因素作为二级子主题,完成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C合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通常解决地理问题一般是先分析再综合,分析强调的是将整个地理环境按照某种角度分为多个组成要素,认识构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执果索因”法。综合侧重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即“由因及果”法,一般在分析地理特征和规律的时候采用,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它可以将某一区域现象作为中心主题,通过联想将影响区域现象的各个因素以某种关联性发散成为次主题,然后对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地理成因、特征等结论。
例3:(2011新课标文综,36)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28分)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万平方千米,其中生态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地形单调,中间阶段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在前两问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分析出,该国为新加坡大约位于103°40′E―104°00′E之间,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由于四周环海陆地储水条件差,并且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所以水资源缺乏。)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短缺资源不足的办法,并说明理由。(6分)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激发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对题干中关键词的有效提取构建思维导图。从原题中的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出该区域为新加坡,而且本题都紧紧围绕新加坡的水资源利用问题,因而可以把“新加坡水资源的利用问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将“原因”和“解决措施”作为中心主题的分支,然后对每一个分支进行综合分析。有关水资源利用问题思维导图的建构也同样适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要从它的原因和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只不过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利用状况不同,要因地制宜提出合理建议。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构建思维导图,不断培养学生判断与比较、推理、分析与综合等地理逻辑思维,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完善地理认知结构,真正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小芳.活用思维导图提{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有这样一道题:一列货车以每小时48千米的速度,于正午12点由车站开出,过50分钟后,由同一站按同一方面开出一列客车,客车的速度是货车的6分之7倍,问下午什么时候客车可追上货车?
这是一道综合性题目,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哪个车先行?(货车)先行了多少时间?(50分钟),然后从同站同一方向开出一列客车,这时货车是继续行驶呢还是停下来了?(继续行驶),要学生从题中找出已知、未知条件。
已知条件:货车速度每小时48千米;货车先行的时间50分钟;客车的速度是货车的6分之7倍,即48乘以6分之7千米/时。
未知条件:客车追上货车的时间,追上时的时刻。
要学生想一想:两车都从同一站同方向开出,到客车追上货车时,就是两车在一处了,这时哪个量相等,哪一辆车行的时间多?多多少? (两车所行的路程相等,货车行驶的时间多,多50分钟),货车减去多行的时间后余下的时间与客车所行的时间有何关系? (相同)这样就可得出:货车的时间减去多行的时间等于客车行驶的时间或客车所行的时间,加上货车多行的时间等于货车所行的时间,这样就把量与量的关系找出来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教师可以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经过综合考虑,自己写出相等关系:
货车后来行的时间=客车行的时间
货车行驶的路程=客车行驶的路程
教师提示把客车行驶的时间设为x小时时,货车行驶的时间应是多少?(x+ ,即50分=小时)这样根据相等关系要学生把方程式列出来:
48×(x+)=48וx
解方程x=5,到这里,肯定有部分学生认为解方程完,答案也得出了,此题就算做完了。这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把方程解出的结果与题目的问题作具体分析,看是否是答案。
这道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答,怎样解答?师可以提示: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之差是多少?(可以算出:由学生自己动手,48×-48=8,也就是客车比货车每小时多行8千米)。客车一小时比货车多行8千米,两小时就多行16千米,这样当客车行了几小时后客车与货车相差的路程恰好与货车先行的路程相同时,这个时间就是追上的时间,那么货车先行的48×=40千米的路程里有几个8千米,就是几小时?这样就可算出算式:
48×+(18×-48)
像这样在解题时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想象,使他们的精神达到高度集中,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又一题:在四则运算中进行分析思考,找出解题的最佳方法。
1+(2-1)+2
先问这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回答)肯定大部分都按计算法则答出:先算减去,再算前面加法,后算后面加法。这时再让学生综合考虑,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解答?(题中第一项最后一项相加可得整数,只要把后项与括号用交换律交换位置就可以了),有些学生可想出,有些学生可能想不出,教师要提示。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已知和未知数量,找出它们的关系,在这基础上将它们互相联系起来,这是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不同的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综合思维。如果没有这种思维,就找不出解答问题的具体方法,就不能搞好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基础,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数学科目本身就有很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包括大量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和相应的符号系统,通过逻辑推理,一些理论能够生成新的理论,一些判断能够生成新的判断,数学就是由这些理论和判断组成的。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思维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小学数学内容上较为简单,没有很深的推理论证。但是只要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判断推理,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数学的教学之中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更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多层次的,要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就要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培养,思维品质的培养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是复杂漫长的,教师要时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抓住思维品质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思维具有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特点表现在思维的主体能够根据思维对象的变化,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原来的思维方式,使新思维能够更高效的解决问题。对小学数学来说,思维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数学的解题方法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根据题型的不同转化解题方法,转变解题思路,从而找到更适合的解题方法,主要表现在一题多解、变题练习、同解变形等解题方式。例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来解。
(2)思维具有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主要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能够引发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的训练。
(3)思维具有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独立创造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不受到常规的解题模式限制,找出解题最简单的方法。例如:把2.5.6三个数字卡片进行组数,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组成的数就只有25.26.256.265.52.56?,除了这些数,学生还可以发现“6”的特点,把“6”反过来当“9”用,这样就会组成更多的数,也是思维创造性的一种表现。
(4)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主体通过独立思考,有敢于质疑的能力和较强的辨别力,能够发现自己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自觉纠正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思考中善于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独立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检验和推理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多多质疑,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5)思维具有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具有快速性和减缩性,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思考,产生清晰的思路,对问题作出快速的判断。数学计算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快速的计算,压缩计算过程,在经过大量的训练后,对于常见的数,学生能够口算出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传授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离不了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四种。
1.比较与分类
数学学科的理论性很强,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路都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上形成的,而有些数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面上看很相似,实则有很大的区别,学习要区分开来才能掌握知识,这就需要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概念进行比较与分类,比如质数与互质数。
2.分析与综合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复杂,难以理解,学生需要把复杂的知识进行分解,或者把一个问题中的知识点和难点进行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这就是分析。而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根据它们的共性或者某些方面的特征结合起来,这就是对知识的综合,在解四则复合应用题时就会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3.判断与推理
判断是对某一个问题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推理则是从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引出新的判断。小学数学需要教给学生比较初级的判断推理方法,让学生在不断运用过程中提高数学素质,比如让学生用正反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抽象与概括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问题实质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过程不仅有益于学生思考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发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让问题在自己的头脑中先有一个具体的思维框架,最后经过互相讨论和交流对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实质,好多学生遇到比较复杂难懂的应用题就望而生怯,读过一遍题干之后,就以“不会做”、“看不懂”等字眼搪塞过去,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遇到比较难解的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探索问题的实质,对问题进行层层分析,采取有步骤、有条理的解决方法,可以针对问题自我提问,促进问题的解决,比如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应该分为几个步骤?这个数字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可以逐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与进步。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逻辑思维的养成
1.熟读题干,细化问题解决步骤
要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学生做题思路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题干,弄清问题的实质,之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步骤中,分步骤解决问题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把问题实现模块化的处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增强。例如:6×8×5=?这样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特性,可以先8×5得出十的倍数,再进行计算把问题简单化,再进行计算,这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加强习题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通过加强习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习题训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相关原理习题的演练,而且在课后作业及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指导和监督作用,适量的加强学生的习题训练的力度,之后对问题进行互相交流,不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694+2606=?这样的题目,按常规方法是直接相加,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个题目进行拆分,694+6=700,700+2600
=3300。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提高逻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3.实现练习难度阶梯式变化,强化学生逻辑思维
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对练习的难度进行阶梯式的变化,根据由易到难的变化规律,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调整,在不同题型、不同难易程度的的习题训练过程中,逐渐的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算能力的差异,设计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使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随着问题一个又一个的得到解决,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可观的提升与强化。例如:在传授角、线知识时,可以先利用教具进行传授,再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有这些知识特性的物品。比如,地面与门都是直线,那形成的角就是直角。不断的以趣味性的知识,来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强化学生逻思维。
三、注重个体差异,启发不同的逻辑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注重个体的差异,启发不同层次的逻辑思维,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展。每个班级由几十个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组成,由于个体的差异,使得学生对教学理论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较大,一种问题往往有多种解答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和理论时,要因材施教,不能局限解题的思路和模式,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对问题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最终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四、用心完成课程设计,巩固和深化逻辑思维
通过以上的习题训练、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众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形成了一套逻辑思维,为了促进思维习惯的养成,使逻辑思维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要做到瞻前顾后、合理规划、认真落实。所谓瞻前顾后,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新课程之前,要带领学生去温习和回忆上一节学过的主要知识点,然后再联系本节课要讲的理论知识,使得课本的知识实现紧密的串接和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框架,不仅能够加深印象,还能够促使学生灵活的应用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规划,指的是教师要对上课的内容和习题的设置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把知识内容模块化处理,使知识点以直观、简便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益于新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落实,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任务及课外习题演练能够认真、严格按照正确的思路完成,单凭课堂的45分钟,学生很难实现知识的全部掌握和消化,对于一时难以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课后的练习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措施;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25
1.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第一,演绎与归纳。作为教学中最常见的逻辑方法,演绎与归纳是小学数学中最普通的推理方法。所谓归纳就是通过最普通的数学知识逐步推理出一般的数学规律或者由某些特殊的数学知识推理出一般的数学规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法则、性质以及定律大都是通过这种逻辑方法得到的。
第二,分类比较法。一般来说分类与比较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它是人类想象及思维的基础。通过分类,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异同点,这样即能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鉴别,有了鉴别,自然就有的比较。
第三,概括与抽象法。统一将同类事物的相同本质属性综合成整体即为概括;舍弃许多客观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得到本质属性即为抽象。概括与抽象能力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需要培养并具备的能力之一。
2.逻辑思维能力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我们普遍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而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便是逻辑思维,没有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可能发展出创造性思维的,其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以此而论,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小学教学课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仍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很多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会从这个知识点跳跃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习成绩会受到很大影响。
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1)注重问题的引出。通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流程,即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而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便需要学生用到逻辑思维方法。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都是围绕解决问题来展开,而解决问题又能促进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因而教师恰当地引出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很大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选择不是盲目的,其选择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第一,所选择问题应该符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第二,所选择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运用应用、归纳、演绎、比较对照、概括等方法。只有这样,教师引出的问题才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灵活、牢固以及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的教学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精心设计课程,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保持课堂的生动有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每一节课的课程都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使数学课更加形象生动和有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发现、探究问题的乐趣。
(3)因材施教,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例如针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较差,联想能力不足的情况,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讲解问题,应该给学生提供理解、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己寻找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对此,本文率先分析了常见的逻辑思维方法,并阐述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步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成为九年义务教育明确规定的教学目标,也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初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不知道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缺少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老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逻辑思维概述
逻辑思维就是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思考方法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是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逻辑方式主要有:
1.演绎法与归纳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推理方法,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等都是通过这种推理方法得到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就是由个别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为普遍规律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通过探究规律:
3×5+4×5=(3+4)×5;
10×4+7×4=(10+7)×4;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b=(a+c)×b。
2.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和比较法是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分类法是对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比较法就是将学习的对象和现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两种方法是小学阶段一直应用的逻辑思维方式。
3.抽象与概括法
抽象法就是将普遍的知识点中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从而得到客观事物中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对抽象事物进行分析;概括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有效的概括归纳成一个整体。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法则时,3/4+7/4=10/4;5/3+8/3=13/3;概括出:同分母分式进行加法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4.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研究对象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从整体出发,探究事物的本质;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探究,进而分析出事物的本质。
二、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知识越来越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如果学生缺少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就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针对性的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好的演示和操作,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和理解,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目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设置课程,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动机是一种心理反应,是由人们的需要引起的,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将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与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产生逻辑思维动机。
例如,在学习追及问题时,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一问题的目的所在,即只有在两个运动物体做相向运动,由于速度和时间等原因造成路程差的存在时,才能用到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引入一道例题:兄弟二人在400米环形的跑道上练习长跑,哥哥跑一圈用50秒,兄弟二人同时从起跑点出发,同向而行,弟弟第一次追上哥哥时跑了600米,则问弟弟的速度是多少?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2.建立思维的整体性
数学中很多知识都用到概括总结的方法,也就是将分散的知识概括为统一的整体,然后将概念、定理、运算方法等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数学的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缺少语言描述,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非常依赖语言教学,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概念、定理和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增强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逻辑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并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不要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对思考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灵活的运用数学方法,在思考中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在教学中如果长期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动机。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在兴趣盎然的思维过程中去培养。教师教学时可多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竞赛性的练习题,使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索,寓思维训练于游戏之中。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一上课便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可以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想难倒老师,说的数都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但说的对而且快,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学习。再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出示“ + = , + = ”问,这些题目做得对吗?谁能说出它“病在哪里”?请你来当个小医生给它医好。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积极性很高,实际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
二、 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
三、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发展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解题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该重视自编题及一题多解的训练。自编应用题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数量关系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要考虑到思维的灵活性,编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过程,一题多解的练习,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会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首先,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定、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一项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方法,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与运用数学的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时,对元、角单位概念的教学,我预设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天气炎热的中午,小明到学校的小卖部买一个冰激凌:已知每个冰激凌五角钱,小明给售货员阿姨一元钱!售货员阿姨给小明找回多少钱?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的得出:一元就是两个五角!(1元=5角+5角)两个5角就是10角!10角就是1元!从而引出1元等于10角的概念(1元=10角)!这样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就是逻辑思维推理!是顺藤摸瓜的清晰脉络教学方法!这种顺向的思维模式不仅易于学生的理解、易于识记!而且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循序渐进的严谨思维程序!
其次,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及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是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到运用的升华!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因素!
然而,数学知识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其逻辑性很强、很严密。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采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呢?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一是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二是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要重视对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四是要重视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根据思维是人脑的机能、特性和产物,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以及思维推理的不同,我们将逻辑思维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即顺向思维方式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即在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逆向思维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但无论是顺向思维推理还是逆向思维推理都应遵循: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特点
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同时还要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的运用。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即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育的任务是形成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数学的这些特点和数学教学的任务,使得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较之其它学科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材具有优越的条件,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应肩负着引导、培养、深化学生对逻辑思维推理理念认识的重大责任。
二、逻辑思维的导向性特点
在教育教学中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一般来说,逻辑思维具有:顺向性、逆向性、横向性及散向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思维向抽象思维这一逻辑思维推理的转化。比如:在教学中如何求圆的面积?引导学生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лr),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r),自然推出圆的面积公式:S=лr X r=лr2; 又如求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即用公式表示:S=2лrh+2лr2;这样根据逻辑思维推理中的顺向性思维得出的导向公式概念,并不是意味着是问题解决的升华!我们还应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中的散向性思维!在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的同时,延伸归纳推出:S=2лr X(h+r)。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化归整理的原则,在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达到了化难解易的导向目的!
三、逻辑思维灵活运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