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保护生态环境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6 10:21: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保护生态环境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保护生态环境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自然保护小区;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婺源月亮湾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107-01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

生态环境监测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技术手段,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测试,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个分支,监测的对象是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包括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两部分。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动态分析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根据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环境监测可划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和荒漠环境监测几种类型。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是介于农村、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之间过渡型特点明显的生态监测。

二、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的特点

自然保护小区是农村村宅附近风水林、绿化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有保存价值的古树名木、原始次生林等,以自然村为单位由当地政府批准建立的一种小型独立生态系统,尤其是风水林是由于风俗文化进行了长达数百年不间断的保护,其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鸟类、小型动物、昆虫的天然分布区域。而且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可以被当代旅游者享用的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系统,是对现存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使旅游者能够亲近自然、观赏自然、体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直接交流、满足当代人类回归自然愿望的旅游区域,不同于城市、农村等人类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也不用于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等自然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对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生态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生态环境监测类型,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是加入农田与人居生态系统和旅游因素的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自然保护小区一般位于各级别的保护区之外,但不同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它是基本的生态系统与人类居住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是人与自然结合的纽带,其环境监测是自然生态监测的升级,监测项目除了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外,还有包括旅游者和保护小区附近的村落的人文系统。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不仅能完成基本的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而且为农村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是包括人类和自然的综合性监测。自然保护小区一般是生态系统发育完好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十分必要。自然保护小区因为有农业生产者和旅游者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将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对包括旅游者和当地社区的人文系统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形成了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环境监测的特点。

(三)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方法有多种多样。由于自然保护小区的特殊性,其环境监测方法多种多样。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本质上属于微观生态环境监测,但又离不开宏观监测技术的支持。同时,既要注重地面监测在人文系统监测中的作用,又要利用“3S”等新技术监测方法的优势。“3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是生态监测的一个总体趋势。为了达到生态环境监测的综合目的,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监测方法,如利用自然保护小区外的气象台、环境监测站等多个平台搜集相关资料。

(四)建立监测样地

保护小区应建立以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和植物等保护对象为目标的长期定位监测样地,并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对于了解保护对象动态和当地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十分重要,获得的资料和成果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然,在自然保护小区内建立什么样观测样地和建立多少观测样地、观测项目多少都要实事求是地量力而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从少量的最有代表性的小区建立样地开始,观测项目也从少量、必须的项目开始,但是现在就开始做起来,做得越早越主动。在小区内建立观测样地并形成观测网络,一次性投入即能力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为此,地方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以当地生态保护志愿者和学校为主的技术力量、长期监测的经费补助对于长期的开展监测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南昌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马明国,陈贤章.基于遥感与GIS的黄土丘陵区生态监测系统研究――以定西地区4县为例.中国沙漠,2003,23(3):280―284.

第2篇

【关键词】水库;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引言

水库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人类在陆地上利用现有或筑坝的方式,阻挡水源而形成的集水面积。水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水体与底质,它们同时也是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生态系统不仅包括水体与底质,还与水库周围大环境下的气候、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目前,水库的治理与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在新时期下有效保护水库环境生态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汾河为例,首先对影响我国水库生态系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找出解决办法,为新时期水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略尽绵薄之力。

1、水库环境生态治理与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水库上游的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质的流动带来大量流沙,造成水库底部淤泥大量沉淀,水库面积日益缩减。以汾河为例:汾河水库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只从1961年投入使用,因为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汾河的有效蓄水量大面积缩减。具有关部门统计,使用40年,该水库淤泥面积达到惊人的3.71亿立方米,已占水库总体蓄水量的一半以上。

1.2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目前,我国水库水质富氧化日益严重。2008年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水库周围污染源日益增多,来自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废水的倾倒,重金属、农药、化学物质的污染,已远远超过了水库的自净能力。一些富养物质、病原微生物进入水域,严重扰乱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日益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同时,由于水质改变,大量土著生物灭绝,已经破换了正常的食物链,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锐减。

1.3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受大自然的约束,水库在汛期和非汛期水位变化是很大的。在非汛期,水库水位的降低将会使大量河床外露,这些河床有很多最终被开垦为农田,这种不科学的作法导致湿地面积的缩减,严重影响了流域的生态平衡。再者,潮涨潮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礼物,人为的改变环境,将使物种结构像单一化方向发展,一些珍稀水生物种和敏感植被的消失,将严重破坏区域的生态平衡。

2、水库环境生态治理与保护策略

2.1科学规划治理目标

“十一五”期间,水源治理与保护是水利工作的重点。有关部门应借有利条件,科学合理的规划水库的治理和保护目标,加大水库保护和治理工作。在制定规划体系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内容:①对水库周边的生态系统加大整治力度,植树造林,有计划有目标的加大水库周边和上游植被的覆盖面积②加大对水库周边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划定禁渔期、禁伐区、禁猎区,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逐步恢复水库周围脆弱的生态系统。③迁移水库周围移民,让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使水库周围湿地面积逐步扩大。④加大水库周围污染物治理力度,逐步提高向水体排放污染物代价,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数量。⑤大力开展自然资源开发和水体影响论证项目。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合理布局,对水体有影响的项目应进行保护性开采,对杀鸡取卵式、掠夺式开采要动用公权力的力量,坚决停止。⑥调整产业结构。对于那些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尽量远离库区,同时还要做好污水处理工作。

2.2建设生物缓冲带

所谓生物缓冲带指,在水库周边建设中,规划和种植一定面积的绿色植物,利用植物根茎加固堤坝。减少汛期洪水对堤坝的冲击,阻挡岸边垃圾、泥沙直接进入水库,使其充分发挥阻挡污染物的功能。该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与保护是非常具有实用性的。它不仅发挥良好的环境效益,而且对丰富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堤坝的美观程度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技术对植物的选择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本身的成活率。这说明在生物缓冲带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生态系统,还要考虑经济和美观效果。

2.3发展生态河堤技术

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思。很多发达国家在水库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推行生态河堤技术。所谓生态河堤技术指,在水库堤坝的建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貌,更要模仿自然状态下的水库堤坝,建造一条符合生物生长的高仿自然堤坝。可以看出,生态河堤技术相较生物缓冲带技术,对工程建设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在这一技术的发展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还有待改进。这要求工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使该技术在我国早日得到蓬勃发展。

同时,在河堤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防止建筑材料进入库区,造成水质的破坏。在库区周边应加强宣传和教育,让人民群众了解破坏水土的责任,所承担的义务。在水源地周围悬挂明显环保标志,在水库周边地区大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人为对库区的破坏。

第3篇

关键词:生态修复 水环境

课题:秦皇岛市社科联项目

201206167 秦皇岛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评价与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201206166 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秦皇岛市科技局项目

2012025A128秦皇岛市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保障机制研究

一、生态恢复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现状

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各种受损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生生态系统、草原、森林、矿区等陆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过程中。[6-8]

目前广泛应用的污染水体整治工作如驳岸景观、河床硬化、综合调水及引流冲污等方法都难以解决水体生态系统重建与水体功能的再现问题。 因此,从 20 世纪 70 年代后开始采取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水环境生态系统的修复逐渐成为受污水体治理的主导思路。

二、生态恢复主要技术与方法

(一)生态修复技术概念

生态修复的概念

所谓环境生态修复,是指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被破坏前的自然状况,强调在不断减少污染源的前提下,采用生态方法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环境自净能力,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恢复生态系统在区域的结构功能[19]。

(二)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1、污染水体生态恢复的工程技术

(1)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如水草、水生花卉等)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生生物体系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①植物萃取技术

利用金属积累植物或超积累植物将水体中的金属萃取出来,富集并运输到植物可收割部分。

②根际过滤技术

利用超积累植物或耐重金属植物从污水中吸收、沉淀和富集有毒金属。

③植物固化技术

利用耐重金属植物或超积累植物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从而减少因重金属扩散而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2)动物与微生物修复技术

水生动物群落的恢复是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内容,同时亦是维持重建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的重要机制。

①采用CBS水体修复技术

CBS是Central Biological System(集中式生物系统)的简称,由美国CBS公司的科学家开发研制,并得到广泛成功应用,是一种高科技的生物修复水体的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的代谢机理,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从而去除有机污染物的过程。

②采用EM技术进行水体修复

EM为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的简称,是一种由酵母菌、放线菌、乳酸菌、光合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经特殊方法培育而成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EM技术时日本琉球大学教授比嘉照夫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成功的一项微生物技术。EM菌群是由5科10属80多种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多功能微生物菌群。其物理性状为棕褐色液体,包含有光合细菌、醋酸杆酶、放线菌、乳酸菌和酵母菌5大类微生物。EM菌群在其生长过程中能迅速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同时依靠相互间共生增殖及协同作用,代谢出抗氧化物质,生成稳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激活水中具有净化水功能的原生动物、微生物及水生植物,通过这些生物的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净化与修复水体的目的。

2、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技术[14-19]

(1)恢复水生植被

控制营养物的生物措施包括扩大天然营养物汇点对营养物的滞留,削减营养物向营养生成带的再循环和内负荷,外源负荷的削减必须与湖泊内过程相吻合,即将营养物保持为初级生产者所不能利用的化学形态或滞留于湖内不能利用的位点。控制外源营养负荷,除利用和恢复水陆交错带的湿地和湖泊沿岸带的大型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发展费用较低的半天然的人工湿地也是一种可行途径。对于水质明显恶化的水体沉水植被不易恢复,即使恢复也难以维持。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根际系统的净化,控制面源污染,或是通过生物量的收获消除内负荷,美化环境。重建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被对以武汉东湖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恢复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将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结合起来。在重建水生植被的早期,也必须根据湖泊水生植被自身的演替规律和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选择耐污性强的r-选择型植物作为先锋种类,然后逐步对水生植被的结构加以优化。

(2)优化水产养殖结构,恢复生态系统平衡

一般说来,湖泊退化的表征有藻类过度增长、水生植被衰退、污染输入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及净化能力下降、水质恶化、食物链丧失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人为措施促进湖泊的恢复,防止水体的进一步污染,降低富营养化水平。大型枝角类及植食性鱼类虽然可以降低藻类现存量,提高水体透明度,但在长期尺度上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湖泊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提高和恢复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在湖泊富营养化的过程中,水生植物群落本身也发生演替变化,以适应不同的营养水平和水环境条件。

在水体富营养水平高,透明度低,加上水华大量发生,草食性鱼类摄食等因素的作用下,沉水植物损失,湖泊进入浮游植物占优势的状态,我国称之为藻型湖泊,表现为湖水浑浊、生物多样性降低,湖泊的利用价值、美学价值和野生生物保护价值也随之下降。但并非每一个湖泊都符合这一模式顺序发展。由上述演替过程分析,对于长江流域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生态恢复必须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物重建为重点,将工程措施和生态调控措施结合起来。对外源与内源污染负荷的削减是有效的生态调控措施的前提。在重建水生植被的早期必须根据湖泊水生植被自身的演替规律和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选择耐污性强的,选择型植物作为先锋种类,然后逐步对水生植被的结构加以优化。

3、海洋生态修复---海藻的应用

海藻是海洋生态环境的生态修复者,大力发展海藻养殖,可以减少海洋富营养化,修复已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海藻通过从海洋环境中不断吸收氮和磷,当生长到一定大小,可以被人们很容易地从海区收获到陆地,这种收获本身就是把大量吸收和储存在海藻中的氮和磷从海洋中除去。这种除氮和磷的方式必须存在两大前提:其一是该种海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而且经济价值越高越容易被栽培和收获。其二该种海藻可大规模栽培生产且收割方便。海洋微藻也能从海洋中吸收氮和磷,但由于其个体小难以收获,因此难以充当现代海洋生态修复者,只能作为生态平衡成分之一。

参考文献

[1] 罗永. GIS 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 年,2:6~7.

[2] 荆治严.城市重污染河流污染特征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2012,38(2):16~19.

[3] 秦伯强,高光,胡维平,吴庆龙,,刘正文,谷孝鸿,朱广伟,陈非洲.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湖泊科学,2005,17(l):9~16.

[4] 叶建锋,操家顺.生态修复技术在保护水库水源地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 ,27(2):61~63.

第4篇

我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蓬勃发展。农村水电不仅成为广大贫困山区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强大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而且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水电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在一些地方显露出来:一是农村水电开发同当地农民利益脱节。农民不能从农村水电开发中得到直接的好处,既不能分享经济收益,又用不上廉价电。电站周围的山区农民仍然使用高价商品电,除了电灯之外别的电器用不起;二是农村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脱节。开发商开发农村水电主要是向电网卖电,获取商业利益,电网买进后再加价卖出,农民更加用不起电,不能实现以电代柴,当地农民生活燃料仍然靠砍柴烧柴,环境、生态难以改善;三是留下了影响稳定、和谐的隐患。农村水电资源是属于国家所有的稀有资源,但在这些地方常被开发商无偿或以极低的价格占有进行开发,当地农民却无钱无资源自己开发或参与开发农村水电,常造成矛盾,有时还很尖锐,成为当地不稳定因素。

充分说明家宝同志批示的针对性、必要性和具有的重要意义。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家宝批示,实现农村水电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走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对农村水电资源的条件与优势谈以下看法。

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径流总量丰沛,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根据最新水能资源复查结果,我国单站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的农村水电资源经济可开发量为1.28多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农村水电资源点多面广,除上海市外,遍及30个省(区、市)1600多个山区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山区,70%左右集中在西部大开发地区。尚未开发的农村水电资源还有近8000万千瓦,可建小水电站7-8万座之多,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左右,相当于4个三峡水电站的电力电量,可直接惠及贫困山区亿万农民。

西部大开发地区(含广西、内蒙和湘西、恩施、延边)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8694.7万千瓦,占全国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总量的67.7%;中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2082.2万千瓦,占总量的16.2%;东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2069.2万千瓦,占总量的16.1%。在流域分布上,长江流域农村水电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珠江、黄河流域。

第5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生态旅游是景区服务单位把优美的生态环境开发到游客面前,如果游客在旅游时,只顾着享受自然风景,不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问题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找出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才是生态旅游的生存之道。

1 生态旅游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是依赖于环境的;但由于旅游环境有脆弱性存在,旅游业的发展又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若不妥善对旅游环境进行管理和系统保护,则必定会对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造成影响。

生态旅游从整体上分为陆地生态旅游和水体生态旅游。陆地生态旅游包括森林、沙漠、草原、山岳的旅游;水体生态旅游包括冰雪、滨海、河湖和湿地等旅游。陆地生态旅游存在着白色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森林面积缩小、物种减少、固体垃圾、林地退化、空气质量下降、沙漠面积扩大、草地沙化、土壤硬化,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一系列问题。水体生态旅游存在着白色污染、固体垃圾污染、植被破坏、局部地区冰雪融化。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减少、物种减少、空气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旅游开发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在加上游客的不合理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有旅游开发的组织者、游客和自然污染,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下手,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保护生态环境。

2 解决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1 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治理方法

固体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塑料、果皮果壳,电池和金属等。我们可以通过分类回收的回收方式来解决,在生态旅游区的不同地方放置分类的垃圾箱,回收不同的固体废弃物,在由环卫工人将垃圾分类拉走送到工厂进行焚烧或销毁。而有的旅游区不适合放置回收垃圾箱,我们可以通过游客在进入旅游区时,向游客免费发放垃圾袋,提醒游客把垃圾放入垃圾袋中,带出旅游区放到固定的垃圾回收点,使景区服务单位和游客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2.2 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

水体生态旅游包括冰雪、滨海、河湖和湿地等旅游。在水体污染的河道里,用可以漂浮在水里的材料建立浮岛,在浮岛上种植绿色植被,采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污染的水体,还可以利用沉淀等技术,去除水体的污染物,净化水体,还可以建立植被缓冲带拦截悬浮的污染物,达到治理水体污染的效果。

2.3 物种减少、植被破坏的治理方法

生态旅游中还存在着物种减少、植被破坏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人工和自然的修复技术进行治理,通过人工来种植树木等植物,通过管理人员的精心管理和栽培,慢慢修复破坏的植被,对于沙化的土地可以种植适合沙化土地种植的植被,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模式修复植被,对于寒冷旅游区的植被破坏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封闭破坏的地区,利用当地的条件慢慢修复。

2.4 噪声污染的治理方法

噪声污染主要通过隔声法、吸声法、消音法等方法来治理噪声污染。隔声法是通过限制进入隔音范围的游客的数量,在隔音范围内对墙体和空气层进行特殊的处理来控制噪音的污染;吸声法是在游客比较多的范围设置吸声装置,杜绝噪音的污染;消声法是在有很大噪音的机器上安装消音装置,防止噪音的污染影响到其他游客的游玩。

2.5 空气污染的治理方法

治理空气污染主要是通过改变燃烧方式和增加空气净化装置。改变燃烧方式是通过增加在燃烧时氧的含量,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减少排放物排到空气中,增加空气排放量,降低空气污染。增加空气净化装置使排放出来的烟气经过空气净化装置以后优化烟气,除去灰尘的排放,利用离子液体使烟气净化,离子液体有无毒无味,不挥发、溶解性能好等优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空气污染,达到空气污染的治理目的。

3 旅游环境保护的应用措施

为了使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充分发挥,针对旅游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建议运用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3.1 增强环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提倡绿色文明旅游

对旅游环境知识的宣传进行加强,提升人们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旅游环境保护知识在全体游客、旅游从业人员及当地居民中实施宣传。当地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相关的法规、政策,分期进行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培训,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和保护旅游环境。

3.2 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

为了能够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我们必须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旅游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运用一些手段,控制热门旅游地的游客人次。如采取提高景区的门票价格、划分特殊旅游景点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缓和旅游者对热点城市或景区的冲击。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 河道治理 水利工程 应用措施

中国在远古的时候就有一个传说"禹疏九河,导流入海"。这充分证明了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对河道的治理工作,每个朝代基本上都设有专门治理河道的机构,负责管理工作,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和措施。例如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现在的大型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红旗渠等水利工程都是治理河道的典型例子。现在河道治理工作与城市建设有座密切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科学合理的改善河道、水流环境面貌和有效的对河道生态治理。目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水利行业越来越重视,水利基础性工程建设发展比较快,整个水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加大对大、中、小型河道、河流的治理力度。然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水利行业在建设施工中也开始注重生态与环保的关系,这就给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

一、生态水利工程概述

生态水利是指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水资源利用有了新的途径和新的方式,"叫生态水利".生态水利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水利,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生态水利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发展水利事业。具体一点,从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探讨是水利和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和水利运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后果以及影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分配,节约用水,提高效率,利用水资源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能力,即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生态水利首先要考虑人和水体这俩个主要因素,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主体去研究。人和自然都离不开水,都有对水利的依赖和共同的需求,通过水利工程设计、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以及维护等运作机制,来促进建立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可持续利用,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建设生态水利的重要性

以前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时,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这一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水利工程都破坏生态环境,违背了时展的需求,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因此,在国家经济建设中需要建立有利于美化环境的生态水利。生态水利的关键点和重要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生态环境

现在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他制约了人类发展的空间。虽然我们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河流的治理工作,水土不得流失、保持固有水资源、植树造林、防止风沙、等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带动经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但是,由于我们国家面积大,人口众多,对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很大,有很多地方缺乏水资源,尤其是偏远地区不重视水资源的管理,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危机和水资源短缺现象逐渐呈现人们面前。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且,过去的传统的水利工程,在施工时过分依赖自然,利用自然,忽略了保护环境这一重要问题,从而使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百年大计,也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未来,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是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也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大事,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成为一个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生态水利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规模之大,建设水利项目之多,从整个水利项目建设和水利工程发展的情况去看:已经综合利用了水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当今在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不但保留原有的水利工程的功能,而且还要注意到生态环境,减少人们过度依赖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必要的损害。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赖以发展的自然基础,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比较落后,无法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与传统的水利工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发展生态水利,人和自然和谐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生态水利可以实现生态系统循环

生态系统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生态系统循环良好。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监督管理系统。使生态水合理利用,充分发挥生态水的功能,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目的。

三、生态水利工程应用的现状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有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水利规划、水利管理理念都进行了评估、进行了反思。并开发了不少生态水利工程,结合自然规律去发发展水利事业,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保护环境,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今我们国家也开始重视生态水利开发和保护生态系统。但是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有很多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河流形态的多变性

我国有许多河流都具有多变性,而在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时,往往都忽略了河流的这一特特殊性。每一次施工都会造成环境破坏,这就不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原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很多河流治理工作不得力,在水利工程建设时与河流治理工作衔接不到位,破坏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在加上水利工程建工程完工后没有及时恢复原貌,生态环境招到破坏,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方法

现在的河道治理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采取了一些科学合理的生态方法。自然化河流建设与生态化河流建设是河道治理中最常见方法,也是主要策略。河床的原有功能应该保持,生态化河堤也应该跟上。因为生态化河堤渗透性比较强,能保持河流水分不丢失,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河堤抗洪能力也比较强,能够达到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河流治理工作要重视保持其原有的面貌又要发挥他相关的水利功能。自然化河流能降低自然的损害,能减少水利工程的成本。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结语

传统的河流治理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不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而且还加重了经济负担。即影响了环境又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利工程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双层意义。应把生态水利工程应河道治理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龙,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工结构工程,2007

[2] 马生军,论流域水资源分配与生态保护,[J],北方环境,2011

[3] 赵芳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研究,[J],经济法学,2006

第7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房展;生态环境

一、水利工程建设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从水利工程本身来说,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施工的水利工程属于一类非污染型生态化建设项目,并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不仅如此,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存在,还可以对周边的环境及居住者带来诸多的便利条件及综合性效益。具体如下:

首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存在可以有效的阻止洪水对下游沿岸造成的影响,对于周边地区抵御洪涝灾害起到了重要行的作用。

其次,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其核心部分就是水库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库建设作为水利调节过程中的枢纽,可以满足周围农田在枯水期的灌溉需要,合理的对上下游的水量进行调节,拥有自净能力的水库还可以对中、下游的水质进行改善,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水利发电是水利工程项目众多作用中的一种,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水力发电与普通的火力发电不同,水利发电是充分利用水流动的力量来发电,在发电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的排出。与火力发电相比,其环保能力更强。风力发电虽然也具有环保性,但是由于风力强弱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并不如水利发电稳定。因此,水力发电被称为可再生的情节性能源,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水利工程的整体构造及作用上来看,水利工程建设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必将对周围的环境及居住者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具体如下:

首先,水库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工作人员对其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必将导致河流上游的水域过高,对周围的农田及居住区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下游的流域,由于工程水坝的阻拦,长期得不到河流水源的冲刷,其自然流态以及河道宽窄必将改变,生物的迁徙习惯也会发生变化,对该地区周围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人类的文明发源于河流,河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许多河流的上游沿岸依旧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及美丽的自然景观。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存在,上游水域的海拔不断被提高,如果不进行妥善的管理及控制,必将会对沿岸的居住者、文化遗迹、及风景名胜造成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文化损失。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建立生态环境评估制度

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建立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真实、准确的评估。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工作通常在立项之前便开始进行,相关的文件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的关键。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管的施行情况来看,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施工开始前与结束后的两个阶段。因此,生态环境评估制度的建设,可以有效的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控制与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充分全面体现出水利工程建设中各类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综合评价的方法及影响生态平衡的相关要素作为评价的手段,科学有效的反映出目前人类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确保其考核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对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价值进行真实、准确的衡量,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落实工程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各个环节,还要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展开全面性的保护措施,利用强制性、规范性的手段,确保相关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与执行。

3.建立并健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必定会对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这些不利影响彻底消除以前,应该建立一套健全的补偿机制,对存在不利影响的地区或个人进行补偿,尤其是因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产生的大面积移民,要尽可能的给予最大限度的补偿,对于因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受到破坏的周边自然环境,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要给予恢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健全相关的补偿机制,尽可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及周边居民的生活有利有弊,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建立评估制度、健全补偿机制的方法,充分的发挥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利因素,尽可能的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不良影响,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为周围居民、生态环境以及农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升,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乡镇企业也沿袭了其粗放的发展形式,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1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1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盲目地追求城镇化的扩大,乡镇企业也急需扩建厂房,从而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合理规范土地资源的开发,从而造成开发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同时,商业区、工业区对土地的滥用,对土地资源造成过度开发,这种不加规划的开发方式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使得土地资源大大削减,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并且限制了土地资源的长远规划和开发,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

1.2水体环境的污染

改革开发以来,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实行粗放式发展,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不经科学合理的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江河湖海水源的严重污染。同时由于城镇中生活污水和生产交通产生的污染物都流入地下水库,所以,促使水体环境污染加重,造成饮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方水资源本就不充足,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人口更加集中,用水量大增,使得水资源问题更加窘迫。这些问题的叠加破坏了水体环境,制约了水资源的净化能力,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1.3大气污染

近几年,大气环境污染程度加重,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合物在空气中的含量不断升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废气不加处理的排放和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废气排放的不断增加,其中城镇企业粉尘烟尘的排放量均超过了国家年排放总量的1/2,加重了大气污染。我国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废气,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及烟尘,然而对其的净化都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还影响了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严重化。

1.4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备,环保意识淡薄

城镇中企业多但规模都比较小,虽涉及众多领域,但技术含量都较低,对于污染物的处理管理不到位,处理设施陈旧落后,对污染处理的资金投入少,这无疑加重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人们只顾生产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从乡镇政府到企业管理人以及居民的环保意识都不够,没有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盲目求发展,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

2提高生态环境水平的解决措施

2.1科学规划城镇化的推进

城镇化的推进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城镇的特点和发展优势确定其发展方向,从而据此实现土地资源的分配,科学合理安排工业用地,改变传统的粗放发展形式,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

2.2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乡镇企业在自己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严格贯彻中央有关部门和政府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仿真策略和政策,还应该依据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现状,科学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法规条文,并且积极向群众和企业推广,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监督作用,加大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人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了达到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加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应该利用信息手段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讲座,用人们的切身经历引起人们的共鸣,激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

第9篇

摘要:

基于对现有确定场地平土标高研究的基础,分析场地平土标高确定的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兼顾土方平衡与土方量最小的要求,建立一种确定平整场地后平土范围内对原有自然地形的微生物损毁量的计算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到微生物损毁量最小情况下的最优场地平土标高.结合实例,对某工业企业的场地平整方案进行微生物损毁的量化分析,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给出确定场地平土标高的最优方案.

关键词:

场地平土标高;环境保护;填挖高度;微生物损毁量

研究表明环境污染中工业污染占很大比例.工业污染包含很多方面,其中因工业企业建设过程尤其是场地平整所带来的大填大挖而造成的水土流失[1],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中的微生态数量造成破坏[2].合理确定工业企业场地平土标高,对减少土石方量、节省基建投资、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来讲极为重要[3-6].

1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场地平整优化

1.1场地平整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生态环境”这一术语可以从2个角度去定义:以生物为主体,“生态环境”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的综合”;以人类为主体,它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自然因子的综合”[7].场地平整是将进行建设范围内的自然地面,通过人工或机械填挖改造成设计所需的平面,以利于平面布置和生产运输.场地平整时期对施工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造成改变,降低了施工区域自然系统的生产力,对施工区域生态完整性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征用土地、临时用地、取弃土占地及机械、人员操作等破坏施工区域的植被,间接破坏和影响施工作业区周围环境的植被覆盖率和数量分布;施工过程进行的土地开挖平整使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特别是对分布在土壤表层范围内的微生物含量造成了严重的损毁,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同时土地平整带来的大填大挖可能造成局部水土流失,间接对水环境造成影响,过度开发也会破坏地下水环境;场地平整施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颗粒,会对施工区域的空气产生污染.生态环境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工业企业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保护工业企业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改变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单一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局面.

1.2场地平土标高的选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影响场地平土标高的因素包括设计最高洪水位、地下水位、场内外运输要求、满足工艺要求、与周围场地标高相协调、满足建构筑物室内外高差的要求、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和基础工程量等[3,8],这些影响因素都直接决定场地平土标高的取值.场地平土标高选取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场地平整方式以及填挖方量,从而间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一旦平土标高选取不合理,场地平整出现大填大挖,则会严重损害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甚至引起局部水土流失,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生物量是指某一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栖息地内所含1个或1个以上生物种,或所含1个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种的总个数或总干重(包括生物体内所存食物的重量).生物量(干重)的单位通常是用g/m2或J/m2表示.某一时限任意空间所含生物体的总量一般用重量或能量来表示,用于种群和群落.用鲜重或干重衡量时,规定用B表示;用能量衡量时,则用QB(也称活体能量,biocontent)表示[9-11].土壤中微生物一般可分为3类:细菌、放线菌、真菌.这3类微生物在土壤中存量一般遵循QuadraticsRatio模型[11].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在场地标高选取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基本的影响因素外,还应着重考虑2个问题:一是应避免大填大挖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二是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地形的扰动,即做到对自然土壤所含的微生物损毁量最小.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合理选取场地平土标高,达到场地平整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尽可能小的影响.

1.3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场地平整优化思路就场地平整施工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相关影响以及场地平土标高选取与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的关系这2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确定以施工区域微生物损毁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模型,对场地平整填挖高度进行约束,求解此目标函数下的最优场地平整方案,从而达到在场地平整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

2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场地平整优化模型的确定

根据文献[11]可知微生物在土壤中存量一般遵循QuadraticsRatio模型.微生物数量的多少与土壤深度相关.为了得到场地平整过程中对原有自然地形中微生物的扰动量,需要知道平土范围内任意1点k的施工高度Ck.设计地面上任意1点的设计标高可以由5个条件来确定:水平投影方向上的坐标x、y,x、y方向上各自的设计坡度ix、iy以及坐标原点的设计标高H0.在现有关于确定场地平土标高研究的基础上,将目标函数从求场地范围内的所有施工高度的平方和最小值转变为求场地范围内微生物损毁量最小值,依此建立模型.根据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深度相关理论可以得到下述公式.通过对场地平土标高与土壤中微生物含量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可知要做到在场地平整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对平整场地任意一点k的设计高程Hk和场地平整坡度ix、iy以及施工高度Ck进行约束.约束条件的选取是为了使平整后整个场地的设计标高Hk能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自然地面,减少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损毁,减少大填大挖,避免局部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在现有关于场地平整研究的基础上,要求设计标高Hk和场地平整坡度ix、iy在一定范围内取值,此取值范围既能够确保平整后场地对原有土壤扰动较小,又能够满足场内的运输要求.对施工高度Ck加以控制,使场地平整避开土壤中微生物含量较多的土层,避免大填大挖的出现.改进后约束条件。2运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进行场地平整的优化计算,必须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这是实现优化设计至关重要的一步.目前,应用较多的算法有梯度投影法、简约梯度法、二次规划法、复合形法等.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性.这些算法存在的共同缺点是要求函数连续、导数存在、单峰等.由于场地平整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复杂,导数求解困难,有时导数根本不存在,这更增加了处理问题的难度;因此针对上述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场地平整优化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在一个可行域中自动搜索一个最优或较优解.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过程来求解问题的方法.遗传算法反复修改对于个体解决方案的种群.在每一步,遗传算法随机地从当前种群中选择若干个体作为父辈,借用生物遗传学的观点,通过自然选择、交叉、变异机制模拟生物遗传过程,使用它们产生下一代的子种群.在连续若干代之后,种群朝着优化解的方向进化.可以用遗传算法来求解各种不适宜于用标准优化算法求解的优化问题,包括目标函数不连续、不可微、随机或高度非线性的问题.运用遗传算法对此模型求解的步骤如下.

2.1个体编码场地平整优化问题的需要求解得出X=(H0、ix、iy)这3个变量.将设计变量按一定的编码方式转化为一定长度的二进制位串(染色体),建立位串与实际设计变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二进制的位串长度取于计算精度,位串越长,搜索的范围越大,优化速度将受到影响;位长度越小,搜索的范围就越小,失去了优化的意义.

2.2适应度函数由于场地平整优化是约束优化问题,在应用遗传算法时,需要转化为无约束优化问题,这里采用常用的一种处理措施,外惩罚函数法.将约束条件加以惩罚后体现在目标函数中,则场地平整优化问题描述。

2.3遗传操作对每一个个体Xk=(ix)k,(iy)k,(H0)[k]计算适应度,生成下一代.如果生成的种群达不到优化的终止条件,则按照适应度选择优良个体、父代进行交叉或变异,生成子代;然后用子代取代父代,再生成下一个子代.在进行每代的遗传操作时,保存该代的最优个体,以加快收敛速度.如果达到了最优目标函数,则遗传操作结束.

2.4停止规则上述步骤完成了遗传算法的一次迭代,是否继续迭代取决于算法制定的停止规则.常用的停止规则是事先确定一个最大的遗传代数,算法迭代达到该数值时停止.采用对各代的最佳解进行监控与最大迭代次数相结合的方法,动态确定停止规则,即每次迭代完成后,若得到的解的性能在100代进化过程中无法改进或改进甚微时,停止计算;否则,继续迭代.这种停止规则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应用Matlab遗传算法优化工具箱,根据上述定义参数可对实际问题进行直接求解.

3实例计算

由于土壤中微生物存量与地质地貌有很大关系,地质地貌不同,土壤微生物存量函数关系式就有所不同.在实例计算时,为了便于求解,选用黄土高原刺槐林地这种地质地貌进行研究计算.项目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定边县东与本省靖边县相接,南与甘肃省华池县和环县接壤,西与宁夏盐池县相邻,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交界,为陕、甘、宁、蒙4省区交界地.项目所在地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形.黄土质地疏松,又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蚀强烈.由于场地占地较大,为了图面效果清晰明了,在实例计算中选用100m×100m的正方形场地进行示例.为了计算简单,将原始地面高程统一减掉1600m.确定ix,iy及H0的值,使其满足对原有地形土壤扰动量最小,且尽可能的使填挖平衡和土方量最小的要求,避免大填大挖,此处不考虑余土工程量.首先,对《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进行曲线拟合,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当填挖高度在2m以内对土壤微生物扰动较大,且变化急剧;当填挖高度在2m以外时对生物量扰动较小,变化趋缓。

4结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