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1:20: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发展状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生态经济;变异系数法;相对偏差模糊矩阵;安徽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安徽省经济转型下生态经济建设的评价与建议”(项目编号:201510378390)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变异系数法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4日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是粗放式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却频频出现:资源消耗过大、生态恶化、产能过剩。在经济转型下生态经济建设的提出,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使经济结构转型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改变依靠投资和低端产品出口拉动经济的格局。要提高生态经济水平,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系统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当前,应从解决结构性问题入手,减少高能耗和低效率企业,鼓励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构建新型发展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生态农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生态经济建设水平。
一、相关文献综述
对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进行评价是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是对特定地区内不同子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合理的区分,强调区域内各生态要素的协调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当前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的研究有:黄和平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5个模块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评价。李崇勇等基于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综合类评价指标,并介绍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张秀梅选取变异系数法、阈值法,基于PSR模型和GM(1,1)模型等建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镇江为例,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预测。封新林利用频度统计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独立性分析等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法或因子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对安徽省各市进行分析。何伟军等通过构建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湖南省武夷山片区的25个县(区、市)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以建立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体系为基础,在变异系数法下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模型用来评价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生态经济建设基本状况。依据评价的结果对各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出关于生态经济建设的改进措施,为抵御安徽省经济转型时的阵痛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材料。
二、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指标体系
(一)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的数量还要注重发展的质量,摆脱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建立以创新为基础的高效率发展模式。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对自然资源与环境进行有节制的开发和利用,以维持资源再生的能力和环境自我恢复能力。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在维持生态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追求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们在评价它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该依据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方便指标的选择和体系的建立。科学性:指标的选择应该尽可能地反映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与内在的机制。指标应该具有明确的概念,并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比较。完备性:生态经济系统中包含若干小系统,因此指标的选择应该兼顾各系统,反应更全面。独立性: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内容繁多的系统,各指标可能会存在重叠,因此在选取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独立性。数据可获得性:指标的选取应该注意到数据是否容易监测与获取。
若要建立生态经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要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根据以上分析建立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详见表1。(表1)
三、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模型
(一)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时,一般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而主观赋权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主要考虑客观赋权法。本文使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是通过多项指标来进行的,如果某项指标的数值能明确区分开各个被评价对象,说明该指标在这项评价上的分辨信息丰富,因而应该给该指标以较大的权重。
(二)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模型。具体方法是:由不同的评价指标因素和安徽统计年鉴(2015)的原始数据得到一个原始数据的观测值矩阵,根据正逆指标的不同得到一个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最后结合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表2)
四、评价分析及建议
(一)评价分析。由表2可知,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黄山市生态经济建设情况较好,而淮南、马鞍山、淮北、安庆市的情况不容乐观,有待加强。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发展迅速,相比其他市它在经济方面更具优势,高校众多,其中高新产业和研究实验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全省遥遥领先。芜湖市靠近南京市,具有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快速,GDP增速全省第一位,产业结构合理、居民人均收入多、失业率低、社会服务设施健全。蚌埠市经济增速全省第二位,资源利用合理,尤其是废品利用率高;应当在维持经济增速的同时加强环境建设,重返安徽省内第一方阵。黄山市是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境内有黄山、西递、宏村等著名景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单位GDP能耗低而且节能环保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全省遥遥领先。淮南市是安徽省内知名的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环境资源问题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发挥自身地域特色的同时,还要追求经济全面发展,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安庆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得分均位列全省倒数。经济增速慢,经济发展结构单一化、传统化,高新技术产业落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应注重加强居民环保节约意识,提高居民生活环境。马鞍山市虽地处安徽省东部,靠近南京市,但未能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缓慢,资源利用率低下,缺乏城市特色发展产业。
从经济系统看,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这一指标在经济子系统中占比最大,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深度与潜力,合肥市达到了1.82%,而亳州市仅有0.08%,全省各市间的差异较大,存在一定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各市应当注重加强科研建设,走科技发展道路。从社会系统看,各市之间的整体差异并不大,就城镇失业率而言,淮北市、淮南市达到了4%,阜阳市只有1.53%,各市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小。从环境系统看,主要考虑的是对环境的破坏与保护两方面,其中单位GDP固体废物排放量在整体中占比最大,突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淮南市是以煤炭、电力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节能环保占财政预算的比重,黄山市最高,为0.108%,与其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分不开的。从资源系统看,单位GDP工业用水量和危险物品综合利用率这两项指标比重很高,前项也符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事实,对危险品的处理既包括减轻对环境的危害也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相当符合我们的主题。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资源评价指标排名也靠后,其经济发展缓慢和资源有效利用率存在一定关系。
(二)建议
1、制定绿色GDP评价标准,增加环保因素,更加关注绿色经济与持续发展,让生态经济评价标准深入人心。同时,推行绿色GDP政绩评价,使政府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经济建设中来。在现阶段,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客观因素,需要对不同地区提出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各有侧重。待状况有所改善后,再实行统一标准。
2、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色。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朝着绿色、高效的方向调整是迫在眉睫的。注重产业的自主创新,推动服务业的大力发展。随着市场的细分,要根据地方特色,着重发展适合地域特色的绿色产业和发展模式。
3、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积极引导作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创建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树立典型带头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带动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限制,引导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4、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历来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对于这两方面安徽省各市间的差异较大,要因地制宜。不仅要对不达标的地区与企业加大惩罚力度,而且对表现突出的地区与产业进行奖励,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与不可妥协。
5、注重科研与教育的投入。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加快优秀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中的进程,同时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教育,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经济建设问题。
安徽省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经济建设状况也有较大差异,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特色,结合相关政策,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道路,改善整个安徽省的生态经济建设,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和平,彭小琳,孔凡斌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J].生态学报,2014.34.11.
[2]李崇勇,陈森林,范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4.
[3]张秀梅.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镇江市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08.
[4]封新林.安徽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5.
摘要本文在借鉴各个参考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假日经济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论述以及假日经济的产生条件、研究目的和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各个省市假日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得出假日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产总值密切相关以及发展假日经济可以缩短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结论。
关键词假日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潜力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假日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导致人们假日集中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鉴于假日经济包含所有节假日的消费行为,所以假日经济含义应为:所有节假日期间由于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发的经济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大众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购物、休闲、旅游、健身、和闲暇等消费,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作为一种节假日特有的经济现象,与常规经济形态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分别为集中性和消费性。
(二)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假日经济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假日旅游为龙头地位,以旅游、餐饮、零售、娱乐休闲等一系列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假日出游盛行
曾几何时,旅游在中国人眼中曾经奢侈的事,但是随着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节假日逐渐地也为人们提供了出行旅游的机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假日经济的众多产业中,旅游业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2.购买力迅速扩大
每逢重大节假日,全国的各大城市几乎所有的商业街、大商场都会出现人流如潮、疯狂购买的场面。为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商家大做营销文章,大打“价格牌”、“服务牌”,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3.假日文化活动活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单纯以观光、度假为内容的旅游活动正逐步渐向文化、知识层转变。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旅游地的风土文化,以民俗风情为内容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
二、假日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一)问题概要
我们以假日经济的典范旅游业为例,根据国际经验知道,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800~1000 美元
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而达到 4000 美元以上时,产生出国旅游动机;当超过 10000 美元时,将会产生洲际旅游动机。那么,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国内居民普遍产生了国内旅游的需求。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证明,对中国 1999-2009 年人均 GDP 和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均 GDP 的单位是元,国内旅游收入的单位是亿元),分析结果见下表
由表1可知,人均 GDP 是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即随着人均 GDP 的增长,人们的旅游花费将增加;但是旅游花费的增加在滞后一阶的条件下不是人均GDP增长的原因,它们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三)回归分析
人均 GDP 变化引起旅游收入变化量的多少,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可得: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很高,F统计量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也通过了t检验,表明方程拟合的比较好。人均GDP的系数是0.4296,说明人均GDP增加1元,将引起国内旅游收入增长4296万元。从中国人均GDP的变化趋势来看,可以预见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将有很大地增长。
具体分析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消费向着教育、文化、娱乐、保健等休闲领域倾斜。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的忙碌,假日经济成为什么闲下来后的优质选择。食物消费支出比例逐年下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显著增长,并且已成为仅次于食物消费的第二大消费内容。那么在未来十年的时间中,我们可以预见:人们用于假日休闲的消费将持续增加,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将得到明显丰富。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分别对恩格尔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定量讨论恩格尔系数下降对人均旅游花费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恩格尔系数下降 1%,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将增加17.31 元,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增加 10.22 元,其中城镇居民的模型拟合较好。目前中国家庭消费支出食物仍然占较大比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食物支出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人均游花费将有大的增长。
三、促进我国假日经济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要发展假日经济,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收入的增长水平跟上假日的延长程度,假日经济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应进一步合理化、公正化,尽量缩小贫富差距,降低恩格尔系数,从而达到共同富裕,共享假日。
创新假日制度。假日经济的软件建设可从制度创新着手。专家建议可实施假日制度创新的理念。比如工作单位可以采取带薪休假制、半天工作制等,由工作人员自选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4.6.16:256.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4.6.16:449
一、尽量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下,影响最直接的是企业。人员大量失业,这些失业的人口中,大部分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工厂从事的大部分是不需要多少文化和技术的简单活,工资收入一向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失业意味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要失去,又因为没有技术,再就业存在困难。农村户口不比城市,可以领到低保金。又因为已经离开农村,荒废了农活,回去重新务农觉得没有希望,加上农业生产收入低,逢上丰收年,物价就下降,当农产品价格高时,总是该农产业歉收年。这些从工厂失业,又没有回家打算的农村务工人员、企业倒闭或减产后裁减的失业人员,加上原有大量毕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和应届毕业生,对城市的安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而在当前金融危机普遍影响到工业企业的时候,发展农村产业,能将这部分失业人员的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首先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难题,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安定稳定作用。
发动有志于到农村创业的知识青年和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农村青年,对各地农村实际进行考察,充分利用农村地理特色和当地特产,建设加工生产产业链,在为当地农村的闲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和工资收入,减少金融危机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增加就业压力的同时,还可适当招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到农村就业。在如何建设农村产业这一点上,可结合各地实际,广泛征集人才,收集好的意见和建议。
二、鼓励投资者将目光由城市转向农村,鼓励富余群众投资能带动就业的产业
虽然当前金融危机波及面大,受影响人员多,但资金富余人员仍旧大有人在,而因为当前经济大环境不好,众多手头有资金人士很难找到更好的投资渠道。因此,要结合福建本省土地、山林、土特产品等量多面广,各类行业都不乏人才实际,征收专业人才对适合大量生产的产业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在认定可行的项目上,大量发展,资金以政府部门出部分,向社会征集闲余资金启动产业生产,经过宣传发动,使手头有余钱者相信这是一个有长远发展前景,值得投资的产业,鼓励闲余资金入股或以借贷的方式,让项目带动产业不断发展。
三、充分利用农村大量闲置民房和空地,开发当地有特色的农村产业
当前,政府省去了之前应向农村征收的相应费用,还有许多扶持农民的政策,但因为普通的农业生产相比外出务工,收入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年轻的,头脑活络的年轻人,中年人都相继离开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部分在城市找不到赚钱门路留在农村的中、青年,仅占了农村人口的小部分,这些留在农村的人口,除了生产仅够一家人生存的粮食,还有许多空余时间未充分利用。一旦有人引荐,或有亲戚什么在外从事什么行业需要人力,他们大都会举家迁往外地。
当城市寸土寸金,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为了一个安稳的居住处而四处奔波,租住一间10余平方米的小屋过日子时,农村大都有大面积的住房空闲着。许多家庭人员外出,整栋几层楼数百平方米的房子,长年上锁。而因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农村的土地也是大量闲置。如果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住房资源,将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
因此,需要农村创业者结合各地实际,开发可开发的资源,将准备涌入城市的剩余农村人口留在农村,生产致富,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大,失业人数增多难题。
四、借鉴城市扶持青年创业经验,为农村有志青年提供创业免息贷款
一是为农民提供免息贷款。当前,银行免息贷款给众多欲创业没有资金的城市青年圆梦的机会,三、五万免息贷款也许就可以让一名青年带动一批人员就业,发展一个冷门产业。而为农村青年创贷款似乎不多,大多数农村青年外业务工,挣辛苦钱,农村住房不值钱,部分旧房子估值还无法达到抵押贷款的数额,限制了一大批有门路没资金的农村青年,若政府(银行)部门认可部分农村人提出的创业创意,应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鼓励发展当地产业。二是对自主创业成功者进行奖励。对自主创业并取得成绩者予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重视对有贡献者的鼓励,并以优惠待遇欢迎外地人才到农村创业,以此带动更多有志青年自主创业。三是加大对闲散人员的管束力度,提供各种人才发展的空间。因为没有正当工作,部分青年无所事事,不但未参与劳动生产,创造经济价值,还给社会稳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从个别无业人员入手,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投入生产劳动中,带动各多闲散人员投入生产。对不良行为严厉处罚绝不手软,并长期坚持,而对生产创业者大力奖赏,同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营造浓厚的“八荣八耻”观,使不良行为随时被打击,没有立足之地,重罚之下,展现给人的,一定是良好的社会秩序,对带动经济发展,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区发展基础和现状
撤县设区十多年来,积极探索,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区上下负重拼搏、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全区GDP达到103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递增19.8%,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6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均达到2005年的3倍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比2005年增长57.8%,年均递增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比2005年增长44.5%,年均递增9.6%。区域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源于二、三产业的强劲上扬。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5年的19∶33.8∶47.2调整为14.2:43.5:42.3。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4.8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9.7个百分点,三产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进入二、三、一阶段,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在区域工业中,逐步形成了医药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一批优势产业。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区地处市水源保护地,通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推进工业化,发展洁净、高效的新型工业,带动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以水泥、啤酒、石油、鹿产品加工为龙头的资源型、特色型产业,拥有亚泰水泥、银瀑公司、采油厂支柱型工业企业。2009年,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115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总数发展到64户,规模工业产值达到68亿元,其中区属规模工业达到12.6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3.4%,年均递增26.2%,工业核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突出旅游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制定出台了旅游总体规划,加快了核心景区景点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四个超亿元旅游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嘉来宝航空俱乐部、御龙温泉对外试营业,旅游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长大旅游学院完成整体搬迁,建筑装饰学院主体工程封闭,高等教育形态初步形成。服务行业随着旅游业发展也实现快速发展,区内流通等服务性行业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城乡流通体系日趋完备。服务业成为全民创业重要领域,区域经济活跃的亮点。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8亿元,是2005年2.5倍,年均递增21%。
(五)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经过多年引领推动、大力培育和扶持,我区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依托的区位优势,按照市整体经济布局调整要求,农业园区、牧业小区数量和规模及绿色植物面积日益扩大。2009年,新增特色农业种植园7个;新建牧业小区22个,新增规模养殖户550户。农业总产值实现27亿元,增长18.4%。农业结构呈现品种向名、优、特、新发展,园区建设由分散向集中,由单纯注重基地建设向“企业+基地+农户”发展趋势。
(六)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逐步形成。项目建设呈现出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超亿元项目由2005年15个发展到2009年46个、超10亿元项目8个,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是2005年的4.3倍,年均递增44.2%,其中工业投资达到64亿元。亚泰五线达产见效、亚泰六线主体完工,铸诚集团整体搬迁项目正式奠基,中冶京诚项目一期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实现了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新突破。初步形成了水泥建材、装备制造、鹿生物医药、旅游综合开发等大项目集群,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不断完善两个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09年,两个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占全区总数的56.5%,引进超亿元项目13个,占全区总数的48%。财政收入均突破1亿元大关,共实现2.3亿元,占全区的41.8%。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经济实现较快发展,但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求快多于求好,经济总量需进一步扩张。我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实力不强,本级财政仍然困难,“吃饭财政”导致很少有财力安排建设支出和生产投入。因而,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上,有的迫切求“快”而忽视了“好”,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协调性不够。
二是竞争多于合作,开发区分工需进一步明确。两个开发区的产业规划不明朗,个别地方大同小异,有时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出现低层次竞争,给地方及群众带来不必要的利益损害,也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压力多于实力,壮大乡镇经济需进一步努力。作为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经济还十分薄弱,乡村债务沉重,个别单位更多注重考虑任务的完成情况,在主动发展、奋进赶超上意识不强。
二、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挑战来看,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我区一些传统的优势产业正在丧失竞争优势。周边城市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竞争,对我区投资环境软、硬件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地处市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地价偏高,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不同程度地制约我区经济发展。从机遇来看,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指出,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和发展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市对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市把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域,外部发展环境将会越来越宽松。从自身发展来看,近年来,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城区多条主干道的拓改、美化工程相继完工,城市的功能和品位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区社会安定,政通人和,特别是抓项目、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创业创新的观念也已渐入人心,都将推动我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突出工业核心带动,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区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强区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我区工业化进程,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主导产业。依托我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着眼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鹿产品及医药加工、绿色食品加工、水泥建材加工、油气开发、煤炭开发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等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全面提升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把鹿产品加工业、环保建材业、洁净工业作为重点,提高经济效益,积蓄发展后劲,迅速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我区优势最明显、竞争力最强、扩张力最大的支柱产业。二是突出骨干企业。培育区域经济龙头,盯住支柱、规模、成长型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贷款担保、人员培训、信用建设和信息化推进等方式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尽快形成骨干企业群体,彻底改变大企业不大、规模企业断档局面,形成规模企业梯次发展格局。三是突出技术创新。实施名企、名牌、名人工程,鼓励企业创品牌、创名品,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工业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大力抓好开发区建设。要把开发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建设开发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聚集,使开发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点。要按照建设“宜居、宜游、宜兴业”的现代化山水型新城区总体框架,推进我区城镇化步伐,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奢岭组团、双营组团、山河组团城镇建设。要把城镇建设、开发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城区和中心乡镇集中,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促进城镇建设发展。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经营,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向周边乡村延伸,对连接城乡和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筹资、统一建设,以改善内外联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不多,企业数量偏少,民营经济不强,是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尽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加大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尽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放宽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
能值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一种以能值为测度单位的环境—经济系统综合核算方法[1],不但可以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动,而且可以把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能量转换为统一的标准———太阳能值,以太阳能值为统一尺度,将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有机联系起来,量化分析二者的互动演变关系,其研究成果对于调控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政策等都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能值(emergy)指一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2]。任何能量均始于太阳能,故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太阳能值作为衡量某一能值的标准。任何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太阳能(solarenergy)之量,即为该能量的太阳能值[2]。低质能量通过相互作用和做功,转化为高质量的能量。每单位某种类别的能量(单位J)或物质(单位g)所含能值之量称为能值转换率。由于能量在流动和转化中不断消耗和损耗,所以在系统的能量转化链中,所处等级阶层越高,能量数量越少,但能质逐渐增高,能值转换率也越高。即能值转换率随着能量等级的提高而增加。能量系统中较高等级者具有较大的能值转换率,需要输入较大量的能量来维持,具有较高能质和较大控制能力,扮演中心功能作用[2]。能值分析首先要做的是应用Odum的能量符号绘制能量系统图;其次是编制能值分析表,从系统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选取主要项目,计算能值,剔除所占比重小于5%的项目;再次,选取主要的能值指标,对系统生态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客观分析系统现状,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
1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基本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包括3个自治州及11个自治县,面积为10.02万km2、占贵州国土面积的56.88%,人口为1565.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44%。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58.24%,高出全省近26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为1088.83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7.83%,产业结构为“321”型(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其次为第二产业,最后为第三产业),主要农作物为粮食、油料及烤烟,产量分别占全省的49.77%、35.19%、42.85%;主要工业产品为原煤和发电量,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6.11%和19.00%。据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石漠化面积分别为4738.9、7766.7、1786.7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20%、29.65%、5.89%(表1)[3]。
2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通过《贵州统计年鉴》及相关社会、经济、环境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能量输入、支出方式及能量交换过程和关系,列出主要的能量输入、输出项,计算各类资源能流量,并结合各种资源的能值转化率,将不同度量单位转换为统一的能值单位———能值,编制能值分析表。从表2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2010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能值为2.48E+23sej,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为2.68E+22sej,所占比重为10.82%;可更新资源产品为1.56E+22sej,所占比重为6.30%,主要为粮食、油料及肉类;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为2.05E+23sej,所占比重为82.88%,主要为乡村从业人员的劳务输入及化肥施用能值输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2.32E+23sej和1.56E+22sej,产投比为0.06。在总能值中,黔西南、黔东南、黔南三个自治州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合计为1.71E+23sej,占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能的值68.95%;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及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能值分别为2.04E+22sej、1.04E+22sej及1.40E+23sej,在自治州总能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1.93%、6.09%、81.97%;自治州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1.60E+23sej和1.04E+22sej,产投比为0.06。
道真、务川等11个民族自治县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合计为7.69E+22sej,占民族自治地区能值总量的31.05%;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能值分别为6.42E+22sej、5.20E+21sej及6.53E+22sej,所占比重分别为8.34%、6.76%、84.90%;民族自治县系统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7.17E+22sej和6.42E+21sej,产投比为0.07。在能值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环境资源能值/总辅助能值、工业辅助能值/总辅助能值、可更新有机能值/总辅助能值、农产品能值/总辅助能值、单位从业人员能值生产率、环境负荷率、能值产出率、能值货币价值、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等9项评价指标构建能值分析指标体系(表3),分析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包括太阳光能、雨水化学能和地球旋转能,可更新资源产品指生产的各种农产能值,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指土壤净损耗能值,工业辅助能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和化肥施用量能值,可更新有机能指乡村从业人员的劳务输入能值。从表3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的能值结构中,可更新有机能值占绝对比重,化肥、农药等工业辅助能值所占比重不高,仅为2%左右,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的形成,主要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劳务输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等工业辅助很少。一方面表明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发展极为落后,基本为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依靠大量劳动力的密集劳动形成为数不多的农产品能值;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产出微乎其微,使得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能值只能用于(甚至不足以)维持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生存,没有多余的能值用于土地改良、环境治理等系统反馈,使系统不能朝着良性高效运转的方向转化,出现石漠化、水土流失、贫困等生态经济问题。从表3还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单位从业人员的能值生产率为1.71E+15sej,仅为2005年中国平均水平的5%(2005年中国单位劳动力人数的能值生产率为3.0E+16sej[6])。表明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村人口的能值生产率极为低下。劳动力数量大,生产力低,土地贫瘠而量少,就产生了需求大而供给少的矛盾,这是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能有效运转的原因,也是该地区一切生态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环境负载率为系统不可更新能源投入能值总量与可更新能源投入能值总量之比[2]。即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与工业辅助能值之和,与可更新环境资源和可更新有机能能值之和之比。该指标能反映地区生态经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该指数过大,则表明经济活动强度较大,已对环境产生较大压力,若系统长期处于较高的环境负载率,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功能退化或丧失[8]。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负荷率虽然很小,为0.02左右,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的劳务输入能值这项可更新有机能过大,增加了分母的值而使总的环境负荷率显得小,但是其实这样的劳作方式已经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系统能值产出率与环境负荷率之比。该指标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关系,ESI值在1~10之间表明经济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1];ESI>10是经济不发达的象征,表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ESI<1时,为消费型经济系统,系统的进口资源及劳务能值量(IMP)在总能值使用量中所占比重较大[9]。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5.48,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潜力,但目前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持续发展的运转状态。#p#分页标题#e#
3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现状分析
关键词:经济 支柱产业 经济转型 国际竞争力
谈起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都取得了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如今,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模式一度成为世界奇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国际上,从2008年至今,美国和欧洲通过采取干预汇率、抬高国际物质价格、反倾销制裁、运作热钱、限制技术出口、军事威胁、领土争议政治化、人权环保政治化等手段直接或间接抵制和打击中国出口,其目的可谓一箭双雕:一是要为欧美的民族制造业振兴减少竞争,创造发展环境,争取宝贵时间。二是逼中国经济和民生下滑,逼迫中国开放国内市场,这样,欧美就可以依靠他们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更多参与、主导和控制中国市场,赚取更多利益。这种打击将一直持续到欧美形成与虚拟经济同步强大的制造业体系和更多抢占中国市场份额为止。
更为可怕的情况:一是欧美一旦形成制造业优势后,将进一步形成对全球制造业和核心技术领域的绝对控制,即使中国也同步启动技术升级,但受科技和人才水平限制,未来中国制造业遭挤兑程度还会增加。即便中国另辟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也会因同级竞争、政治矛盾等干扰而大打折扣。二是国外资金和技术一旦成功大规模进入中国,其经营成本、产品性能、产品价格的优势将冲击中国民族企业(国企、民营),未来国内经济竞争会出现白热化。如果未来中国民族经济质量不好,中国市场将受到巨大掠夺,中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话语权要受到重大挑战。
从国内看,国内形势发展不均衡动摇经济基础,国内经济的两难问题凸显,资金和技术成为重大发展瓶颈。
危机一是:多年的单一出口导向,已使中国大部分产业过分集中于高耗能、高耗材的低端出口加工贸易中。当金融危机和欧美的人为打击迫使海外市场萎缩后,中国出口贸易瞬间降至历史冰点,大量的产能过剩和产品过剩无法消化,大批产业链条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很多沿海地区实体企业倒闭、停产或萎靡不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危机二是以往旺盛的出口顺差,加剧外汇储备膨胀及人民币流动,疯狂产能透支又诱发能源、原材料、劳务费价格上涨,再加之房地产的畸形炒作、输入性通胀和行政监管缺失,最终导致全国物价飞涨,投机行为泛滥,危害社会稳定。更严重的是,这两方面危机互为因果,彼此循环,进一步加剧危机恶化,导致经济发展和民生拯救呈现两难局面。30多年来积累的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危机不会一招得到消除,连带的产业、民生、物价、信贷、能源、环境等不和谐、不稳定问题还要持续。
未来中国发展方向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科技的掌握和核心技术的拥有是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或缺的条件。建国以来,如果没有“两弹一星”、没有载人航天的成功,我们的民族就不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要千方百计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一种超前的理念和一个科学的流程,发挥人才的创造性,稳定壮大人才队伍,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牢牢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是稳定做强制造业。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而目前的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产能过剩、产能档次低、产能成本高;庞大的能源、原材料需求使中国进口什么,世界上什么东西价格走高;出口什么产品,该产品价格走低;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产能消化市场萎缩,我们的国际定价权逐渐丧失,资金和技术缺口严重。中国既不能马上扩大市场,也不能立刻创新升级,更不能左右国际贸易价格,所以未来中国只能也不得不依赖国内消费需求,逐步减缓出口经济,转身定位国内市场,激活并释放国内消费潜能,依靠国内消费引导中国经济高质量、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借助有条件放开国内市场的契机,合理利用好外资投资,壮大国内实力,稳定做强制造业:一是转变出口盈利模式,重点瞄准全国和本地市场,大展作为。重视产业安全,消除发展瓶颈,正确利用好内资和外资,均衡发展当地一、二、三产业,通过产业兼并整合。尽快消化以往过剩产能,转型国内市场,从零开始,整合供应链条,投入科技研发,设计物流网络,布设营销渠道,加紧全国布点布局,同时兼并重组同业产能,最终成为行业龙头。二是根据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点,逐步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小,在有些领域、有些行业做得更好不是没有可能;家电行业、IT行业、汽车行业我们都有成功的先例。我们庞大的国内消费潜能,完全可以使我们的产品做到质优价廉,进一步进行产业升级,并最终在国际市场占有更重要的份额。三是逐步还原房地产的居住功能,改变房地产的投资、投机属性,逐步杜绝炒作之风,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实体经济,避免产业空心化和经济的剧烈波动,毕竟房地产仅仅是一个产业,房地产制造的经济繁荣是不可持续的,房地产制造的经济危机则是代价巨大的。四是在做强制造业的过程中,培养各类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各类高素质人才的拥有和人尽其才才能使我们在世界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一、07-10年家乡甘蔗经济发展状况
今年,家乡遭受了冰冻天气的影响,甘蔗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即使如此,甘蔗经济还是一片大好。今年,家乡甘蔗普遍增产,产量增幅为历史之最。以本人所在的村为例,今年我村甘蔗亩产都在8吨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1吨以上!而以往,亩产都只在5-7吨左右。据很多蔗农反映,今年他们甘蔗产量增长都在30吨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吨!除了处于高增产之外,甘蔗价格也处于历史高价位,达到275元/每吨。而以往,甘蔗价格都只是在200元/每吨上下浮动。粗略计算,蔗农总增收都在5000元以上,最多的可达10000元!收入增加了,蔗农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二、原因如何
今年,家乡甘蔗经济一片大好,蔗农大幅增收,这主要是得益于甘蔗产量的大幅增加和甘蔗价格的提高。
一方面,甘蔗产量的大幅增加。自XX年推广良种甘蔗种植以来,到目前为止,家乡良种甘蔗种植面积已覆盖到家乡的大部分地区。新引进的“新台糖22号”具有易生长,抗病毒,抗灾害天气等特点。特别的,此品种含糖率很高,达到17%。而以往的品种只有10%左右。这样,良种的广泛种植为甘蔗的高增产奠定了基础。当然了,XX年年风调雨顺的天气(冰冻天气时间很短)以及蔗农的科学耕种也是甘蔗增产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甘蔗处于历史高价位。近年来,国际糖料供应紧张,糖料供不应求,这使得甘蔗价格大副上涨。特别是今年,由于受灾害天气的影响,很多地区的甘蔗受到大面积的损失,这使得糖料供求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深了。据了解,今年广西中部和北部地区的甘蔗损失的情况最为严重(桂南的损失不大),很多地方的糖厂出现了甘蔗“不够榨”的现象。甘蔗供不应求,其价格势必维持在高价位。
三、家乡甘蔗经济面临的困难。
虽然,今年家乡甘蔗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可困难。
首先,家庭劳动力严重不足。
蔗种植很难使用机械,因此,它必须大量依靠人力和畜力。而在现实情况下,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者都选择外出务工。这使得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甘蔗砍收的工作量很大,这使得蔗农的工作非常艰难,非常辛苦。虽然在家乡,蔗农们实行“合作互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问题,使得甘蔗坎收的效率提高了,其效率也提高了。但是,蔗农必须支付相对较高的工钱。这样一来,甘蔗的经济成本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被加重了。
其次,交通不便。
蔗农在完成一次砍收后,都需要及时地把甘蔗运到糖厂(防止因蒸发而损失)。交通运输是连接蔗农与糖厂的重要纽带。而目前,家乡的交通运输还很落后,好的路段所覆盖的村庄(或装蔗地点)非常有限。蔗农们为了方便装运,不但不把砍收完的十几吨甘蔗集合到方便装运的地点。这种工作量是很大的,而蔗农又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来完成。交通不便的造成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影响了糖厂的运输效率,进而影响到其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影响了蔗农的生产效率,加重了农民负担。虽然,糖厂方面也投资对道路进行了修整,但其覆盖的地区是很小的。而且这种修整只是一种小修小补,交通不便的状况依然没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第三,物价上涨,特别是农药和肥料价格上涨。
目前,各类商品的价格都在持续上涨,农药和肥料也不例外。甘蔗种植需要大量的农药和肥料,甘蔗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购买这些。例如,某蔗农的甘蔗年产量是100吨,则他每年就得需要购买8吨(160包)左右的肥料。我们可以粗略计算一下,按照目前甘蔗价格275元和肥料价格100元计算,这位蔗农的甘蔗总收入为27500元,肥料花费就为16000元,整整占用了一半以上。再除去工钱总共约6000元,那就余下5500元了。如果再除去农药钱,那就更少了。由此说来,蔗农的净收入只占甘蔗种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物价上涨,特别是肥料农药价格上涨是增加甘蔗经济成本的重要因素,是增加蔗农负担的重要因素。
第四,企业(糖厂)体制不完善。
对于蔗农而言,这种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甘蔗砍收规划制度和运输制度上。每年的甘蔗砍收工作是由糖厂统一分配规划的,甘蔗运输也是由糖厂统一调配的。这两项工作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使整个榨季工作顺利进行。然而,由于目前这两项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砍收工作和运输工作不能协调一致。。这样一来,蔗农和糖厂的工作效率被降低了。据了解,家乡的糖厂就曾经多次出现了一方面糖厂蔗料不足而蔗农砍收完的甘蔗没能及时运到糖厂的这种矛盾现象。
最后,有关部门对惠农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许多惠农政策,目的是为了极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是在家乡,这些政策,如农村医保、基础设施建设、农作物补贴等等这些政策都没能很好落实到位,蔗农们没有真正享受到实惠,农民的负担依然很重。
四、家乡甘蔗经济发展的出路。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家乡甘蔗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科技兴农,极力提高农村生产力,走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发展道路。在家乡,要积极引进更优的良种甘蔗,并大力推广;要研制和采用适合甘蔗种植的机械,使甘蔗种植也能实现机械化;要向农民大力普及农业科技,使农民真正掌握甘蔗种植技术,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第二,糖厂要依靠科技进步,完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特别的地,对于一些制度,如砍收分配制度和运输调配制度,糖厂要联系自身和蔗农实际,大胆革新,使之适应目前甘蔗经济发展的形势。
最后,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惠农政策。例如,对于目前农民普遍关心的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建设)、物价上涨(特别是农药肥料价格上涨)、农民工等问题有关部门要认真地、及时的处理好,解除蔗农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蔗农才能有一个安心安定的生产环境积极投入生产,才能真正实现增收,才能真正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我的收获
经过这次寒假实践活动,我的收获很大。通过实践,我对家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解到了家乡经济发展的状况,并能提出一些对于家乡经济发展有用的建议,这使我感到非常自豪。通过实践,激发了我对家乡的热爱,它将促使我为建设美好家乡而努力奋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的思想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处事的方式更加稳重,人也变得更成熟了。总之,这些收获将对我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学生:邓##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对策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1.民营经济的概念界定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营经济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2011)在谈到区域民营经济的时候指出,民营经济是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的,例如集体经济,私营经济,联营经济等都属于民营经济。刘建生(2011)则从所有制角度论述了民营经济,他认为民营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私营经济。综上所述,民营经济的界定不外乎两个层面,意识所有权的层面上,另一种是经营权的层面,但是无论处于哪一个层面,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纷纷发展起来,以年均30%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该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三倍之多。民营经济的不断扩增,不但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民营经济为社会的贡献也日益显著,为我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拓宽了我国社会就业的渠道。与去国有企业就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就业岗位较多,门槛较低。而且随着民营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福利待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民营企业吸收了占全社会三分之二以上的就业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人群的就业问题,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提高了经济自主创新的意识。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我国75%的新产品,65%的国内发明专利都来自于民营企业,这说明民营经济的加入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民营紧急的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我国经济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战略进程。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当前私营经济是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而个体工商户经济又是私营经济的重要构成单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营企业保持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无论是企业的数量,还是注册资金都在高速的增长。但是高增长的背后,意味着我国私营企业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例如我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狭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仍有近八成民营企业流动资金存在缺口,民营企业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民营企业融资呈内部融资比重大,外源融资低的现状。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渠道,此外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成为民营企业最主要的贷款方式,因此资信质量高的企业就成为各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一些有发展潜力但不能提供足够信贷保证或者刚开始发展规模小无有效抵押物质的民营企业,由于银行缺乏敏锐的识别能力,往往受到冷落。现在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民营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的差异,非正规金融融资在不同的地区发育程度差异极大,这也使很多民营经济发展受到了更大的阻碍。因此,如何完善民营经济的外部环境和提高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成为当前发展民营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外部环境问题
第一,市场准入标准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问题,民营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准入标准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市场行业被国有经济垄断,民营经济再想介入十分困难。此外,由于民营经济的主体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民营经济想要开辟新的市场,就要受到层层的审批,准入的条件比较苛刻,审批的环节比较复杂。而且从国家利益分配的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倾向于国有经济。因此,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在资格,条件,还是机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二,信贷融资方面的问题。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受限制,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大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较小的很少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帮助。很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愿意批准民营企业的贷款,缺少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金融体系,是导致民营经济融资困难的一个因素。除了向银行直接融资以外,我国的民营企业还会间接的进行融资,如企业拆借,信用担保,审计评估,民间融资等,但是这些间接的融资不但没有给民营企业带来融资便利,反而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
第三,社会服务方面的问题,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民营企业表现为过多的监管,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2.企业自管理问题
首先,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发展缺少相应的长期目标,市场竞争力较弱。其次,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低。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诚信方面有严重的缺陷,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不够,财务管理制度条例有待健全。最后,民营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是规模小、盈利少、固定资产缺乏,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贷款时的抵押物一般要求为固定资产,这使得民营企业的可抵押物较少,并且抵押担保的价值较低,资产评估程序繁多,收费颇高,缺乏准确评估的可靠性,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批准民营企业的贷款申请。
四、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金融环境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平等而又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健全和完善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机制,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还要加强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明确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其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应该针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多种成分,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扶持体系。我国民营经济想走出融资难沼泽,仅依靠大型商业银行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金融机构伸出援手。根据实践经验,融资金融机构对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颇具成效,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和鼓励其发展。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提升技术水平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研究来为产品生产提供导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要对已有的设备进行完善,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设备。同时,应当对传统的生产工艺进行技术优化,用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设备,来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到提升产品自身竞争力上来,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水平,从而为更好的融资提供基础性保障。
其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我国民营企业应当吸引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加快各项体制改革,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企业各项制度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民主化决策模式。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融资,应当注重自身的信用建设,主动规范自己日常的经营管理行为,把眼光放长远,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了长远利益,要加强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与联系,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02:104.
[2]⒔ㄉ,田芬.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调研世界,2011,08:25-27.
[3]刘仁惠.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商贸,2011,27:141-142.
[4]张晓瑜.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概述[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12-17.
一、 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XX年,阳江市个体私营企业达36171户,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9%;工业产值112亿元,增长21.70%;出货值42.62亿元,增长9.60%;入库税收6.64亿元,增长61.40%;新增投资11.54亿元。
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 发展越来越快。XX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的户数比1997年增加7178户,增长24。8%;当年实现的国内总产值、工业产值和税收收入,分别比1996年增长102.06%,173.17%和309.24%;比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总额的增幅高出44.23%,91.35%和203.24%。
2、 地位越来越高。XX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值、工业产值和税收入,分别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收入总额的52.95%,67.50%和61.50%。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 规模越来越大。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增加较多,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已由过去单纯的总体数量扩张向个体规模扩张的方向转变,一些企业不断增资扩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现有7574户工业企业中,年产值500—1000万元的有86户、1001—5000万元的有145户、5001—1000万元以上的有19户、亿元以上的有9户。
4、 层次越来越高。私营企业家不但投资兴办工业,而且投资家业和其它产业,进一步拓宽经营领域,构筑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发展的私营企业体系。
5、 外向型企业越来越多。一是企业出货值增加。XX年,全市私营企业出货值42.62亿元,占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8.05%,比1998年增长64.87%。二是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增加。XX年,有24户私营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值亿元以上的9户私营企业中,有6户是进出口生产企业。
6、 品牌越来越响。一些发展基础较好、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树立自己的品牌和企业形象,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策划,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企业文化。目前,“喜之郎”获得全国驰名商标,“乔士”、“十八子”、“银鹰”、“盛达”等品牌在全国知名度较高,颇受欢迎。去年,阳江市在获得“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的基础上,又获得“中国刀剪之都”的称誉,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7、 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全市在私营企业中从业的人员,XX年达到20.97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42.27%。
我们认为,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他们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建立了 “五个互动”机制。
一是政策拉动。阳江市委、市政府于1997年11月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六个放宽”、“六个优惠”的“蜜糖”政策:放宽从业对象,放宽经营范围,放宽注册资金标准,放宽出国(境)从事商务的限制,放宽内资、外资经营审批手续和给予用地价格、税收(地方留成部份)、规费减免、信贷、用人、入户优惠。
二是服务推动。通过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和“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积极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行扶持和引导。1997年阳江市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民营经济领导协调小组,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1998年又成立了市投资服务中心(与民营经济领导协调小组合署办公),市直24个职能部门在“中心”设置办事窗口,12个单位在“中心”设置特派员,实行“四个一”服务,即:一幢楼办事、一个窗受理、一个口收费、一条龙服务。XX年,建立了市领导挂点扶持制度,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带头,四套班子领导成员挂点扶持35家重点企业。通过几年努力,在各级领导层中形成了对个体私营经济时时关心、事事支持的局面。
三是外向带动。市委、市政府把引进外资作为确保民营经济资金来源的重点来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举办各种洽谈会、交流会、招商会和组团上门等方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四是科技驱动。市委、市政府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开展创新活动,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科研机构,增大科技投入,用先进适应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积极鼓励企业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五是市场牵动。适应“入世”需要,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分析,认识到加入wto对阳江来说是利大于弊,必须充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所以,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同时,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加快市场营销营网络建设。目前,全市重点私营工业企业普遍建立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比如喜之郎集团,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从生产制造到网络销售,构筑了一条龙的工程体系,形成了“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便做什么;我们做了什么,消费者就喜欢什么”的良性互动关系,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益,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中居于世界第一位,产品远销英国、北美等海外市场。
二、 阳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还创造了一套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成功经验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对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思想和观念还要进一步解决。“补充论”、“社资论”的观念在少数部门和少数干部中还有定的存在。一是前置审批过多。二是个别部门和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
(二) 行业结构不合理,规模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低。小型企业多,大型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四是资本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私营企业的资本结构仍以家族式资本为主,实行家长式的管理,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难以建立完整的社会信誉,从而影响有效的融资和资本扩张,并最终影响企业的资本运营效果和经营规模,限制了企业的优化升级。
(三) 个体私营经济融资困难。银企之间良性互动的正常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私营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缺乏有效的融资管道。
(四) 管理模式滞后,影响自身发展。私营企业普遍存在家庭式管理和家长式决策。这种模式适应不了企业再扩大、再发展的需要,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和致命的弱点,导致企业决策科学性、准确性差。
(五) 人才严重缺乏。私营企业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企业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加上未能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队伍,造成企业素质不高,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薄弱。
三、 推动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省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确立,但在国民经济三大构成中,民营企业这一块发展不太理想,针对上述原因,结合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要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加强指导,打好“品牌”,营造政治上认同,社会上尊重,政策上支持,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武器,大力营造发展私营经济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做好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优化发展环境。一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对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不同所有制企业采取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行业垄断。二是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以改革和加入“世贸”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政府的审批事项,可由企业自主决定、市场自行调节和社会中介组织办理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三是改善融资环境。金融机构应按照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要求,解决好对个体私营企业的信贷投入问题。四是加大维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查处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逃税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其它合法行为。五是加强和改进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服务。在内容上,拓宽服务领域,从技术支持、人才引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市场拓展、对外合作、资本运作、安全生产、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二,扶强扶优,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宏观指导,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早日完成五个战略转变,实现行业的优化升级。第一,在组织结构上,由小而全、小而散向专业化协作和公司化、集团化转变。第二,在产权制度上,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第三,在企业管理上,由传统的家庭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第四,在技术进步上,由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转变。第五,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