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学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7 10:2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学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学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遥感地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48-02

作者简介:张飞,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源遥感与3S技术应用的教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交流的趋势日益增强,社会对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增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得到了强化。这种趋势要求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学科建设中进行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改革,实施国际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实施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实现培养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通晓国际语言、熟悉国际惯例与规则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的目标。[1]双语教学是指为了实现学生能够运用母语和外语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应用并实现专业技能目的,通过采用两种语言――母语及第二外语,同步对同一知识进行描述的教学方式。[2]经过多年的双语教学证明,在我国高校推行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可行的,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鉴于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3]因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各个高校要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4]因此,本文将选择《遥感地学分析》课程作为案例,并配合我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探讨开展《遥感地学分析》课程双语教学建设必要性和内容。

一、遥感地学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进行《遥感地学分析》课程的双语教学是3S(GIS,GPS,RS)学科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该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地学分析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重要部分。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目前呈现出应用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体现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在3S领域,其它涉及空间信息的领域,如环保、林业等部门,对于具有空间信息处理的人才需求很大;另一方面体现在随着大量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如:ESRI公司)和中国公司跨出国门(如:Supermap公司),针对空间信息处理领域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较强专业外语能力的人才需求强烈,因此推行遥感地学分析课程的势在必行;另外,进行《遥感地学分析》课程的双语教学也是3S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专业素质硬、应用能力高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3S专业人才的需要。由于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英语学习与专业理论学习脱节的情况,使得很多学生虽然通过了CET4、CET6考试,但是在专业上使用外语的能力差,不能很好理解专业文献,不能熟练运用ENVI,ArcGIS,Erdas等专业软件,更不能进行专业方面的国际交流沟通,这种状况对3S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是一种危害。为了减轻这种危害,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遥感地学分析的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将专业知识的提高与外语的应用融合起来,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遥感地学分析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内容

1.双语教学的教材与教案建设

双语教学必须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选择使用原版外文教材或自编教材。在使用原版外文教材时,要遵守适用、适合的原则,积极进行原版教材本土化探索,自编双语辅助教材。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优秀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前提。笔者根据学校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参考国外多种原版遥感教材,如《Satellite Remote Sensing》、《Advances in Land Remote Sensing》、《Remote Sensing:Models and Methods for Image Processing》的基础上,并结合其它中英文教材编写《遥感地学分析》双语教学讲义。

2.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结构合理、外语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的双语教学团队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虽然聘请国外专家参与双语教学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双语教学,但是立足于本校,建立一支本土化的教师队伍才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双语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的授课。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双语教学任务,教师应经常阅读英文版遥感书籍杂志,特别注意阅读遥感专业英语期刊论文,如:《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等遥感类权威杂志,同时也要经常浏览影响力强的遥感类国际网站,如: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网站和加拿大遥感协会网站等,这样可以及时把握遥感发展动态,拓宽视野,为讲课提供生动的案例。

3.双语教学的内容建设

在教学内容的选材方面,需要反映国际上本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来组织,力求体现遥感地学分析的理念,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遥感地学分析》着重讲述遥感物理基础(Physical basis of remote sensing);遥感平台及特点(Remote sensing platform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特征(Sensors and imagery characteristics);遥感数据源(Remote sensing data sources);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Visible-reflection infrared remote sensing);热红外遥感(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微波遥感(Microwave remote sensing);遥感图像目视判读(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Classification of imagery by computer);定量遥感(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土地遥感(Land remote sensing);植物遥感(Vegetation remote sensing)以及水体遥感(Water remote sensing)。通过对遥感地学分析课程双语教学内容的建设,使学生利用中英文对照教材进行预习,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在教学方法上,应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逐步推进。在教学中,采用“预习――授课――复习”三段式教学法,努力营造双语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外语思维和应用的能力,除了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增加中文解释外,教师与学生互动、作业等都用英语进行,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实际英语应用能力。课外,鼓励学生积极研读外文文献,培养利用外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建立双语教学网站,把它作为一个平台,将相关的中英文教案、习题、实验指南、最新动态等放在网页中,实现资料共享。

5.本科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重视语法、句法学习,忽视听说训练,忽视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给学生布置提前阅读教材与讲义的任务,使他们预先熟悉课程内容,以便上课时能够跟得上。另外,布置一些听说作业并定期检查,努力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当然,建立一整套规范完善的双语教学模式,从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大胆探索、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叶勤等.关于摄影测量与遥感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测绘通报,2006,(2).

[2]施敏颖.关于在高校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几点看法[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S1).

第2篇

地图被称为学习地理知识的“百科全书”,是探究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究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教授知识时,借助地图能增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还能强化知识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掌握知识、巩固记忆。本文围绕“教会学生读图、搭建理想地图,提升地图意识、巧用地理简图”展开,在地图教学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意识培养策略

“地图是学习、研究地理知识的有效工具。”在地理教学时,我们会面临着很多诸如图例、地名等琐碎的知识,一旦记忆不牢固,则会出现混淆情况,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地理知识产生厌烦情绪。但是,在地图的有效协助下,能够将地理知识空间化,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拓宽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对此,合理使用地图,发挥地图的实用价值,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结合下面几点进行浅析:

一、教会学生读图

1.要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一般都会注明地图的属性,这是掌握地图知识的前提。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找准地图,让学生及时知晓不同地图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当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地图,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2.要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利与注记)。这是学生看懂地图的最基本条件。

3.要学会看地图内容。教师可以紧扣地图主题,提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主动结合地图的标题、图例有效思考,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教师再适当归纳、总结,需要时,再适时板书,阐述地理知识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例如,在探究“东南亚”这一章节,先组织学生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张地形图,这节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为此,要先让学生看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例,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颜色则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分组讨论,探究“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与范围,然后结合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当明确学习目标时,学生们也会主动参与进来,很快总结出“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一特点。这样的教学比起一味讲解效果要理想的多。

二、搭建理想地图,提升地图意识

理想地图:地图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的保持与再现,这也是学习地图的高境界。例如,“世界政区图”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的表象,就算地图不在眼前,一说到某一地区时,则可以迅速根据理想地图进行思维定位。但是,理想地图的形成与积累是需要一段时间,为此,在教学时,就需要教师经常将相关联的各种图示展示出来,组织学生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寻找规律,结合地图对相关的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另外,也要适当加强地图训练,比如《地理填充图册》,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得一些地理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反复出现,留下深刻印象。

三、巧用地理简图

地理简图,顾名思义,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的简图图形。根据教学需要,要能用最简单的笔画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且准确地绘制出教学所需要的示意图或者是简图,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边讲边画,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沉闷单调的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例如,在探究“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采用简图:“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一边讲一边在黑板的左上角用圆圈绘制出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再用直线条连接成为铁路干线;把全国铁路枢纽中心“北京”用粉色笔标注出来,在相应的位置标注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再用直线相连,讲明该线路的名称;讲述一条干线知识时,就画一条,画完南北铁路干线,再将东西铁路干线找出来;最后,师生再一起回忆、熟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结合铁路干线,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结合农民工的流向思考从本地区出发到北京、上海等最便利的线路。学生们的探讨积极性很高,简图的实用价值也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独一无二的。

四、运用地图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图教学时,一定要把具体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当中,再借助地图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同时,还要注意不同的地图类型区别,有助于师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侧重,不至于主次颠倒。另外,在结合地图教学时,教师也不要一味枯燥地讲解知识点,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切实做到在地图上概括问题,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有效思考、总结,然后再精心设计分层分明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逐渐提高他们使用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地图作为重要工具的价值。提出来的问题也要和教材有机融合,这样的教学既有广度,也有深度,便于学生在有效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知晓知识之间固有的联系与规律性。地图对探究地理知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常借助地图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有效发展、锻炼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李素娟.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庞泓.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第3篇

没法分享的症结

温柔的强迫

一提到分享,我们父母最常说的是“和弟弟一块玩”,“分给小朋友一起吃”,孩子听到这类言语,第一个感觉往往是威胁和强迫。自己的东西必须要分给别人,这怎么可以!因此,父母好说好商量的行为,常常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觉得父母不在意自己,当然就没办法达成分享了。

大让小的误区

要让着年龄小的孩子,是一种常见的惯性思维。但在分享过程中,大让小势必造成不平等的出现,让心智和思维都不成熟的孩子很难理解和接受,更无从谈及感受分享的快乐,让孩子学会分享了。

分享物品的比较

双方所持物品的“优劣”也会影响分享的达成。大家相互分享玩具时,由于对方的玩具不够吸引人,所以拒绝交换分享;或者是孩子太喜欢珍惜自己的玩具,怕别人不够爱惜,也会拒绝跟其他人分享。

您需要的4个小窍门

平等游戏

要确立分享意识,游戏中的平等和信任是前提。当孩子因为某物品或食物发生争执时,轮流游戏是一个很有效的解决方式。父母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请孩子轮流进行游戏,你一次我一次,让孩子了解规则,尝试通过轮流来做些事情,慢慢感受其中的快乐。

准备两个玩具

面对孩子游戏中对物品的争执,父母最好事先准备好两样玩具,这样孩子才有分享的可能。而不要让孩子觉得分享就是一种“损失”。当孩子们在交涉的时候,父母可以静静地做个局外人,随时防止发生意外就可以了。父母置之度外的行为,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尊重和平等,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不得不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进而发现分享的好处和乐趣。

榜样的作用

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连和最亲密的人都不能分享,他是不可能与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关系的。因此,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带孩子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和妈妈一起摆碗、玩具和衣物等。父母的这种以身作则的榜样行为,会让孩子在亲密、信任的氛围中,体会分享、合作的乐趣。

第4篇

关键词:数学;分层教学;小学低年级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知识积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整体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分层教学,老师在教数学的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充满活力地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分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分析

(一)分层教学的目标分析

1.近期目标。为了研究学生个人的发展情况,首先了解学生的特色,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设定有针对性的分层标准、分层设置作业、分层进行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2.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主要有:形成一种方便研究分析的分层教学模式;通过分组,使学生在保有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发展学生之间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通过分组进行分层教学,使老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创新,为学生发展营造一种更加完善的课堂气氛;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在不同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不断地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3.总体目标。之所以进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才能,不仅局限于整个班级的集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学会发展个人的能力,挖掘每一个人身上的特点,使之得到发展,使学生能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还能因老师的因材施教而不断地得到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内容分析

1.目标的分层。上面分析过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学会因材施教,在不同水平的学生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制订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得到预期的发展和提升。

2.教学过程的分层。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集体学习、合作讨论学习、自学等新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不仅照顾到集体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水平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热爱上课,喜欢上现有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3.作业的分层。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布置的作业都是相同的,而现有的分层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作业布置。在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的布置中,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采取不同的作业布置模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来完成作业。

4.评价的分层。在最后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因人而异,老师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优等生评价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竞争性评价来促进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对中等生评价时,既要揭明不足又要指出努力方向,采用激励性评价,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差等生评价时,要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这样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能使他们提高自信心,

不断地超越自我,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使之得到更快、更有效的发展。

5.学生的分层。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把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在分层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在的层次,以免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方法分析

1.文献法。收集学习各种相关的书籍、杂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中外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的研究工作。

2.行动研究法。认真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

3.个案研究法。对于值得关注的个别学生,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其进行分层教学前后的变化;然后进行个案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形成完整的个案研究资料。

4.调查法。采用问卷和谈话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做好研究分析前各项数据的测试,为研究分析做好前期准备,坚定下一步研究分析的信心。

第5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方师范院校

21世纪初,北京大学启动“元培计划”,低年级实行大学通识基础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1]。此后,“宽口径、厚基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2010年基本形成“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招生培养新模式。2020年,有1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占同类型高校数量(134所)的85.82%,其中含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院校[2]。大类招生改变传统按特定专业的招生方式,一定程度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使其获得更多有机会深入认知各个专业,并根据自身兴趣实现专业双向选择,有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3]。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主要承担中小学地理教师培养和教学理论创新的任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既沿袭了地理学专业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教学内容,又涵盖了软件应用、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等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4]。与地理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以培养学生地学数据获取、管理、应用、分析能力为主,能在生态、环保、规划、教育等各个领域从事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研究、开发等的复合型科技人才[5]。大类招生背景下,地理科学师范生及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生以地理学一级学科统一招生,招生、专业分流、教学、就业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大类招生前后的招生规模、生源、培养方案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初探大类招生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专业招生情况

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有190个院校开设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表1),其中师范类院校50所,数量最多的三个省市有江苏省(18所,师范5所)、河南省(13所,师范5所)和湖北省(12所,师范2所),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总的招生规模达8000~9000人,男女比例接近1∶1,文理科招生比例为1∶9。重庆师范大学自2003年至2019年招收地理信息专业学生,每年招生规模40人左右,2020年招生规模升至50人。2021年,重庆师范大学实施地理科学专业大类招生200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5人。生源主要来自14个省市,本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宗旨,生源配置以重庆市为主,招生人数141人,占比达71%,其余以四川省居多,占比15%。文理科招生比例为4∶6,明显高于全国。

二、专业分流方案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模式中重要的环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类培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章制定选择专业。分流方案是进行专业分流的前提和依据,主要有分流对象、分流依据、分流程序、分流时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6]。地理学大类招生的学生分流专业以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等为主,在校学习1~2年通识课程后,按照成绩排名、志愿填报+成绩排名等进行专业分流,部分师范类院校为了平衡各专业,从成绩排名、志愿填报、教学实践能力三方面综合实施专业分流。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按照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分流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专业分流的基本原则包括:(1)学生志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积极瞄准社会的人才需求,综合考虑近期、远期社会需求和学院的发展,合理进行专业分流。(2)公平、公开原则。专业分流工作执行成员负责领导和执行专业分流,监督成员负责分流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根据专业分流方案,确保每个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透明与公平。(3)各专业(方向)接收学生的人数要兼顾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需求。按照志愿填报结合绩点排名的方式,在第一学年结束后,每名学生只有一次专业分流机会,分流以后不再进行转专业设置,与国内其他高校分流方式基本相同。

三、教学改革

地理学大类招生的培养期望是地理科学教育方向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具备师德情怀高、教学能力强、育人效果好、发展后劲足等能力[7]。地理信息科学方向学生从应用、研究工作,具备动手能力强、领导中小型团队、设计开发新产品和新系统等能力。教学中,需要优化师资团队,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引导,合理科学安排分流前的通识、学科基础教育和分流后的专业教育。

(一)优化师资团队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既要有扎实地理学功底的教师,又要有从事地理信息技术相关教学研究的教师。大类招生后,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教师团队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团队成员共50人,学缘结构多样,专业教师来自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近20所国内外大学。学科背景涵盖了地理学、生态学、林学、灾害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方面,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特色和学科优势,有助于教师团队交流和共同学习,更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培养高层次教育科研人才。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变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习效果和学生个人发展,从全程教师讲授到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过渡,将导入法、举例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法相结合,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加强地理学知识的感官认识。如开展地貌、地质、植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并结合区域遥感图像,深入了解遥感图像如何记录地物信息,开展植被、水系、农田等各类地物信息的光谱特征认识和遥感图像地物识别等实践。通过地理事件、现象导入课程内容,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事件,讨论区域特征及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地形、气象、地质结构等),激励学生逐步参与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兴趣,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

(三)调整课程设置

不同类型院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特色不同,所开设的课程也具有明显差异。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可分为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测绘等几大类。其中,依托传统地理学为基础开设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占比最高,如北京师范大学占比34%,华东师范大学占比54%,东北师范大学占比38%,其次是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师范大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占比均为22%,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为17%和8%,东北师范大学分别为19%和24%。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依托地理与旅游学院,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为主导,占比30%,其次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比22%,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类占比均为18%(见下图)。大类招生后,将思政类通识必修课均放入第一学年。同时,加入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如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地图学等。强化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深入认识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了解专业内涵特征,明晰专业如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便于后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突破专业单一培养的局限性,强化学科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据各高校地理学专业分流调查情况看,部分高校经过1~2年的专业引导和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都能较清晰地了解各分流专业,如陕西师范大学80%的学生非常了解分流专业,有25%的同学改变了最初专业选择意向,多数学生选择分流专业的依据为个人兴趣、专业发展、就业方向及教师团队等。经过学生志愿填报后,80%以上的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表示满意[8]。而部分高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专业分流政策了解不够,分流专业选择意向不清晰,出现“一边倒”的专业意向不均衡现象,学生未进入理想专业产生心理落差等[3]。同样,在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也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面临的机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分数提高。大类招生之前,地理科学师范类是按照一类本科分数线招生,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类按照二类本科分数线招生。在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纳入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全部学生按照一类本科招生,招生规模和生源成绩较往年有明显提升。(2)大学科、大专业的理念下,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教师的交流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地理学基础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交叉融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全面认识,构建综合地理学知识体系。(3)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习兴趣浓厚。专业分流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通过前期专业导论和各类专业宣讲,学生对专业的知识构建,专业的未来发展及就业前景等方面有了深入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的选择专业,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高,学习动力足、投入时间多,参与教学、实践等热情高,教学效果好。面临的挑战包括:(1)学生对专业分流知晓度低,影响学生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在分流前,大部分学校仍有近30%的学生对专业设置、分流程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专业就业等方面了解不足,存在不理性填报专业的情况,录取后,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低。(2)地方师范类高校以培养地方教师为主要目标,而地理信息科学等非师范专业就业方向不明晰,易导致专业分流“一边倒”。学生在报考地方师范院校的初衷是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区域、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范围宽泛,不能聚焦在某个行业或者领域,学生无法将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的行业需求相结合,导致就业信心不足,大批学生选择地理科学专业。(3)学生个体差异大,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多种因素影响专业选择,如学生的兴趣、学习和科研能力、专业就业形势、专业教学实力、专业分流限制等因素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专业分流之后部分学生对分流专业的承诺水平低,缺乏专业认同度,学习投入程度低,学习效果差。因此,在专业分流前,对学生进行分流政策的详细解读,阶段性地进行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宣讲;强化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引导,结合学生自身特征,明确就业方向;加强GIS和RS的实习实践,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环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过程,提高专业自信心和认可度。

结语

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大类招生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招生、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化,结合部分师范类院校大类招生的学生情况调查,浅谈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参与大类招生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大类招生与培养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立足本土,地方师范类院校调整招生模式,在适应变化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宜本校、本科专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尤西林.当代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改革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217.

[2]谭颖芳,张悦.大类招生与培养:历程、方案与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Z1):81-91.

[3]王永桂,王禹熹,谢渝.大类招生模式下地理学专业分流的挑战与策略———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01):42-46.

[4]高思超.“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1(04):1-3.

[5]张晓露,王妮,孙铂.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6):232-233.

[6]李莉.大类招生制度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分流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01):112-115.

[7]胡最,刘沛林,郑文武,邓运员,邓美容.地方高师院校GIS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3):140-142.

第6篇

关键词:生源地;卫校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SCL-90

职业学校学生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之一。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特点有着本质区别,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压力和升学压力,因而考试带来的心理健康和适应问题相对较少,而另一方面,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更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问题。为进一步掌握中职医学生的心理卫生情况,以便今后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我们从生源地对某卫校学生的基本状况及不同群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为学校的相关部门进一步采取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江苏省某卫生职业学校在校一年级学生。样本抽样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在护理专业随机抽取10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每个班级人数40~50之间。

2.研究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前先向班主任及被调查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并向被调查学生详细介绍问卷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保证所得资料的准确性。问卷现场发放,当场回收。调查工具采用1973年版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本测量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进行了大样本实用性测试,信度、效度满意,适用于我国。

3.数据统计处理

将调查对象的测试结果及标化后的数据进行整理、核对,对无效问卷进行排除,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数据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将定性指标和等级指标进行数量化处理。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t检验。如无特殊说明,所有P值均表示双侧概率,显著性水平α=0.05。

二、结果

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443份,有效问卷437份,有效回收率97.1%,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生源地情况

2.不同来源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来自农村学生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城镇学生,除躯体化、强迫两因子外,其他因子和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生源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S)

三、讨论

来自农村的卫校低年级学生在SCL-90总分和所有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来自城镇的卫校低年级学生,除躯体化、强迫两因子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刘志宇、吴翠萍以及徐颖的调查结果一致。可能与学生生活的环境、所处的经济状况、接受的信息、受到的教育不同有关。农村生源学生在教育资源和获取信息等方面不如城镇学生便利,由此可能产生自卑感,面对新的环境,容易出现适应困难、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另外,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收入偏低,生活压力大,进入卫校后,环境压力、(上接第75页)经济压力、未来就业的压力等都比城市学生大,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较城市学生多,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这与徐力伟等报道的基本相符。

四、小结

卫校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在不同生源地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卫校应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关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加强自我调适,提高适应能力;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卫生问题;启动学校、家庭、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其心身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刘志宇.462名卫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医药世界,2006,(10):100-101.

[3]吴翠萍,娄晓民,戚珊,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1491-1492.

第7篇

一、学生认为地理难学的原因

学生之所以认为地理难学,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知识储备不足。

首先,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存在巨大“断层”。从知识角度讲,初中地理主要要求学生认识一些重要区域及地理特征,虽有涉及地球和地图等知识,但难度较低,且初中阶段各方面普遍对地理重视不足,主要在初二会考阶段进行“催肥式”强化训练;到了初三,对地理学科而言,即进入了“绝食减肥”阶段;到了高一,学生的地理知识已是“如烟往事俱忘却”。

其次,地理学科是一门跨文理两大门类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学习过程中,大量涉及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讲地球运动,学生还没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不强,再加上不能对一些物理知识灵活应用,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地球运动规律和意义,学习难度陡增。

(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重在讲“地”,高中地理重在说“理”。初中地理主要要求学生认识一些重要区域的特征,即“在哪里”、“有什么”,以识记为主。而高中地理则要求学生全面分析,即分析“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善于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多角度思维。而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常见晚自习时,一些学生大声诵读背诵。思维角度较单一,如当问学生:“从近地面某地往高空,气压如何变化?”学生往往回答“升高”,问及原因则回答“高空气温低,则气压高”。

(三)对学科特点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被认为是一门次科,高考曾有几年没有考地理。虽然近年来,地理也被视做中考科目,但地理在许多人心目中不受重视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地理属文科,只要考前认真读一读、背一背,就能考好。平时可把地理放一边,临考抱佛脚。

(四)教材结构先难后易。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地理教材的编排普遍被认为最难学的“地球运动”放在最前面,成了高一学生的“拦路虎”,许多学生谈“地”色变,失去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针对地理难学现状提出的措施

针对地理难学的原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课前做好学情分析。

认真研读初高中教材,多与学生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比如,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先复习“经纬网”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经纬线的特点,能画出不同角度的经纬线的形状。这样,学生在阅读光照图时,就较易区分众多点和线。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则,经常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如讲太阳的视运动,让学生回忆坐车情景,看窗外时感觉道路两旁树木后退,从而让学生明白相对运动的,明白太阳视运动和地球运动的关系。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上课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观察、体会每一种重要地理现象,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如冷空气南下,造成降温降雨过程时,要求学生连续几天做好记录:气温、降水的变化。当学到常见天气系统时,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地理原理的认识就加深了。

地理学科涉及大量其他学科知识,有些学生还未学过,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补上这一课。如台风眼的形成,需要学生了解离心力的原理,而学生未学过,我就举生活实例。如下雨时,雨伞上有水滴,这时把雨伞旋转起来,雨滴会被甩出,这就是离心力的作用。

通过为学生构建知识背景,学生学习地理的梯度、难度降低了,跳一跳就够得着,学习有了收获,学习劲头更大了。

(二)培养兴趣,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地理感兴趣,上课过程中才能保持敏锐的思维,才能理解一个个抽象的地理问题,每一节课的导入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机。我常用小故事导入,如讲日界线时,用麦哲伦向西进行环球旅行,每天记录航海记录,可回到出发地时,却发现“丢失了一天”的事例辅助说明,这是怎么回事呢?奇特的现象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思维容易跟着老师走,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久而久之,逐渐养成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地理问题。

上课过程中,常用一些诗词作为地理知识点的小结,如讲锋面时,列举“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使学生对不同性质的锋面的差异有更深的理解,能运用所学原理加以分析,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的趣味性、实用性,也更有成就感。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能力。

高一新生带着初中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习较为被动,思维方式单一。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巨大断层使他们无所适从,此时加强学法指导非常关键。第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讲、笔记、复习、作业等环节,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第二,要善于思考、比较、分析、归纳、记忆等。地理学科中有大量概念,学生易于混淆,通过相似或相异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理解更为深刻。第三,要善于读图、画图、用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高考无图不成题,可见地图在地理中的地位。第四,要养成“左图右书”的习惯,做到图文结合,把所有地理规律、原理都落实到相应图中理解、记忆。第五,要掌握读图的一般方法,即先看图名,了解本图类型和基本内容,再看图例,最后看图中的内容。形成看图、析图、绘图、默图的能力,学会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

第8篇

资料与方法

例1 患者,男,64岁,因昏迷2小时入院。患者家属诉2小时前患者午饭后(进食约50 g)感乏力、嗜睡,后家人发现唤不醒,急送我院。查体;T 36.5℃,P 80次/分,R 18次/分,BPl30/80 mmHg。轻度昏迷,心肺征(-),颈无抵抗,生理反射存在,双侧巴氏征(-),双侧kernigs征(-),拟诊急性脑血管病,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常规化验血糖2.0 mmol/L,经输注高糖后约20min清醒,四肢活动自如,遂修正诊断为低血糖症。经追问,患者曾于村卫生室化验血糖高(具体不祥),村医给予优降糖5 mg,每日3次治疗,患者已服药2次。

例2患者,男,74岁,因清早被家人发现昏迷入院。患者既往患2型糖尿病20余年,经常服用优降糖5mg,2次/日,二甲双胍500 mg,3次/日。血糖控制尚满意。查体:T36.7℃,P64次/分,R18次/分,BPl40/70mmHg,轻度昏迷,心肺征(一),颈无抵抗,四肢软瘫,生理反射存在,右侧巴氏征(+),左侧巴氏征(一),拟诊:急性脑血管病?酮症酸中毒?行头颅cT见左侧底节区微梗死灶,化验血糖2.8 mmol/L,经输注葡萄糖后清醒,痊愈出院。遂确诊为低血糖症昏迷。

例3患者,女,62岁,因清早被发现昏迷3小时入院。患者因头晕、乏力半月去某上级医院诊治,当时血压160/100MM Hg,空腹血糖7.8mmol/L,确诊为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给予尼群地平10 mg,2次/日;格列齐特80 mg,2次/日,于服药1天后清晨被发现昏迷。查体:T36.4℃,P 76次/分,R 20次/分,BP150/100MMHg,轻度昏迷,心肺征(一),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以昏迷待诊收住院。头颅CT检查示双侧底节区小梗死灶,化验血糖示2.2 mmol/L,经输注葡萄糖后约半小时清醒,四肢活动自如。遂诊断为低血糖症昏迷。

讨论

第9篇

葡萄糖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肝糖原和肌糖原是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形式,而大脑几乎无能量储备。糖代谢紊乱是危重新生儿的常见代谢紊乱之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糖调节功能不成熟,可使血糖调节机制失衡,从而导致低血糖,低血糖可使脑细胞的修复失去基本能量来源,影响脑细胞的代谢与发育,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现就本院2006年2月――2010年2月住院的新生儿低血糖58例,探讨新生儿低血糖与脑损伤的关系。

新生儿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为:足月儿出生3天内全血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2010年2月本院住院的新生儿低血糖58例,均为出生1小时测血糖,其中男32例,女26例;早产儿46例(其中小于胎龄儿28例),足月儿12例,合并新生儿肺炎者12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36例,合并颅内出血8例,合并高胆红素血症者26例,合并新生儿硬肿症者18例,母亲患糖尿病者2例。

1.2 临床表现

32例表现为惊厥,其中29例表现为微小型,早产儿27例,足月儿2例。主要表现为凝视,斜视,眨眼运动,吸吮,咀嚼样动作,单一肢体震颤;3例表现为多发性痉挛,均为足月儿。7例表现为呼吸暂停,9例表现为阵发性紫绀,6例表现为嗜睡,不吃,苍白,反应低下,4例无症状。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58例均常规行血糖检查以及血电解质检查、头颅CT等检查。2例同时合并低血钙,39例头颅CT示脑白质低密度影,8例示脑室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电解质检查存在低血钠。

1.4 治疗

出现惊厥症状后立即镇静,止惊,首选苯巴比妥针,并尽早喂乳,静脉注入25%葡萄糖2―4ml/kg,早产儿可用10%葡萄糖2ml/l,输入糖速度为4-6mg/kg.min,后滴入10%葡萄糖,速度为5-8mg/kg.min,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如用上述方法仍不能维持血糖水平者,可加用氢化考的松针5mg/kg.d,体重

2 结果

经过以上处理,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均缓解,在12小时内血糖全部恢复正常。

3 讨论

3.1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结合本资料,主要包括:(1)糖原和脂肪贮存不足。胎儿肝糖原的贮存主要发生在胎龄最后4-8周,显然早产儿贮存量少,生后代谢所需能量又相对高,易发生低血糖症。(2)耗糖过多。新生儿患严重疾病,如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硬肿症,败血症等易发生血糖低下,这些应激状态常伴有代谢率增加、缺氧、低体温、摄入减少。(3)高胰岛素血症。暂时性低血糖常见于母亲患糖尿病的婴儿,因孕妇血糖高,胎儿血糖随之增高,胎儿胰岛细胞代偿性增生,生后来自母亲的糖原中断,可致低血糖。

3.2葡萄糖是胎儿和新生儿脑组织代谢的唯一能源,又是合成许多物质如脂质,蛋白质,DNA和RNA的前身,这些物质对大脑的生长发育很重要,新生儿期脑组织占全身体积的12%,新生儿低血糖可导致脑组织能量失调,影响脑细胞代谢和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持续的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坏死[2]。

3.3血糖测定是确诊和早期发现本症的主要手段,对可能发生的低血糖从生后1小时即开始喂10%葡萄糖溶液,且于生后尽早喂乳;治疗期间还需保持一定环境温度以降低热能消耗病监测血糖变化[2]。

总之,新生儿科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低血糖的认识与重视,对于以上提及的高危儿,临床医生均应该考虑到低血糖的发生与存在,并及时采取合理有效地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起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尽可能减少低血糖对患儿造成的伤害。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