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学计数法的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7 15:4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学计数法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学计数法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生成;调控;数学概念

一、情境引入——原生态生成的调控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如果引入得当,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原生态生成会更加丰富和多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可见,要让学生建立有效的概念,呈现并调控好学生的生成是关键的一环。

1.预设生成的调控

课堂中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形,师:这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长方形,你能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吗?它有什么特征?

生1:长长的,正正的图形。

生2:方方正正的图形。

生3:长和长的一样,短和短的一样。

生4:上下两边长度一样,左右两边长度一样。

生5:都是直角。

……

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教师课前研究“预设”时设想着“生成”。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课前有所预设的,生1和生2明显着眼于图形的整体印象以及以往对于长方形的表象认识,而后面三个学生就有了初步的概括能力。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必须对学生的前概念以及生活经验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贴近学生,使学生有更大的生成空间,从而能更好的引领学生去探究有价值的东西。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应该马上聚焦到关键点:“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我们把上下两条边叫做对边,左右两条边也叫做对边。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对边相等还有四个角是直角(板书),这仅仅是我们观察得到的,你有办法去验证码?”以这样的聚焦方式让学生关注到长方形的本质特征,抛开那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从而展开验证探究活动。

2.非预设生成的调控

课堂中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那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动的学习。

案例:千以内数的认识

师出示计数器上的珠子(126),从计数器上你看到了多少?你知道了什么?

生1:126是由1个百,2个十,6个一组成的。

生2:我还能往后接着数。

生3:我也能往前数。

生4:我还能十个十个地数。

……

很显然,教师预设的本意是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但是学生活跃的思维产生了许多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具有两面性——尴尬或精彩。许多教师担心非预设生成让自己在课堂上下不了台,于是会采取种种措施让学生有尽量多的预设生成,减少非预设生成,久而久之,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思考一个附带问题:我这样说,老师会满意吗?我的答案是老师希望的吗?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其实,我们教师应该勇于面对非预设生成,因为它会给师生带来意外,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如果探究活动带来收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生命的活力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中让人感动。

上面案例中,学生出现的非预设生成,教师应及时判断它的价值性。如果是无关本节课的无价值的非预设生成,就应该及时打住;如果说是跟本节课有关的价值生成,教师就应该大胆抛开教案的预设,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

学生有了足够的生成后,对于一些生成不够或者说没有预设到的本节课目标的部分内容,我们应该进行引导聚焦。例如:学生说到长方形的外形特征,以及边的特征,教师此时不能一味再问:“还有什么发现吗?”而应该追问:“刚才有同学说到了长方形边的特征,那么它的角有什么特征?”这样的引导和追问才是有效的,尤其是一些学生的生成说偏了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二、探究活动——多元生成的调控

概念的形成要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教学。当教师对学生的原生态生成加以有效引导后,学生开始对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探究,从而进一步有新的生成,这里的生成有很多是书面材料,当学生出现多样化的材料后,教师对材料的选择和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材料、好的反馈方式可以促成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材料选择的生成调控

材料的选择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在挑选课堂生成性学习材料时,尤为如此,绝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材料在生成呈现之后,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材料的选择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其代表性,是否典型全面。

案例:平行与垂直

师:在白纸上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哪几种情况?请你为它们分分类。

生尝试探究,出现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一些学生将①号看成是平行,一些学生认为是相交一类。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聚焦相交:为什么这样分类?①号跟它们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你有不同想法吗?在相交的概念建构起来之后,再去研究平行。

2.材料对比的生成调控

学习材料的生成具有随机性,教师应当根据材料对达成目标的作用度进行灵活处理,有意识的用有价值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并对知识整体进行建构。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操作后教师选择了以下四幅作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涂色部分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四分之一?

通过这四幅生成材料的比较、联系,帮助学生概括出“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这一本质属性。

三、形成概念——学生生成的升华

在学生 对于材料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经过认知主体的观察、比较,将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作为教师就要及时把握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时机。

1.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

案例:周长的认识

师:王叔叔绕着游泳池的边缘走了一圈。怎么样算一圈呢?

生:……

师:你能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圈吗?

下面图形你能描出它们的一圈吗?

在学生操作、体验之后,教师应及时地总结概括:这样封闭图形的一圈在数学中我们叫一周,圈有大有小,一周也有大有小,所以一周的长度我们叫周长。

在学生已经充分感知了一圈的丰富材料后,教师及时告知周长的概念,时机恰当,学生完全能建构上来。

2.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师:什么是面?

生:比如说数学书的表面。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还有什么物体的表面也有?找到摸一摸。

师:数学书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比较一下,哪个更大一点?

出示图形(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图形和没有封闭的图形)

师:下面这几个图形有面吗?

学生上台来指一指,用彩色笔涂一涂。反馈学生作品。

师总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从学生生活中对于面的经验感知,以及对于面大小的直观感觉,延伸到对于图形面的经验感知以及图形面大小的观察涂色,最后在充分感性材料的前提下,教师提炼出数学的概念,使学生感觉来得很自然。

四、课堂反思——升华之后的沉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后应该给他们一定时间回顾和总结,这里可以不是全课的总结,任何一个环节只要生成的东西得到展现,学生有经历过辨别、分化、类化、抽象、检验、概括的过程,都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回顾一下,让概念的过程和结论沉淀一下。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图示、回放,或留白给学生,帮助他们建构新的概念。   []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充分展现学生的生成,让他们能对概念的严格定义与其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必要的整合,后者既是指我们应当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得相应的定义对其而言变得丰富和生动,也是指如何能从更高的抽象水平去重新认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对此做出必要的改造或重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07).

[2]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06).

第2篇

关键词:和谐 融洽 民主 快乐 激发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改变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关系,对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某个教师有好感,他们便会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功夫、花大力学这门课程,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了。所以,我注重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例如: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某某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上必须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活跃数学教学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共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听下去,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说一个幽默笑话、一则故事,或让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总结,自由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搬课本的例题讲一遍和做一两题练习就算是教学了,要善于利用教学用具、直观教具如图片模型等来进行教学。教具和教师的讲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给学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些古今中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介绍他们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一个没有求知欲、学习不主动、懒于思考、不会问的学生,也就无创新可言。提问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妙,成为自觉的学习者。数学的定义和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定理和公式是怎么得来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能有哪些变化?如何应用?……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还能深层次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个“为什么”。通过师生双边民主和谐的活动,要让课堂焕发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让问题进课堂,切实变革发展学生智能的行为方式。

四、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有效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给学生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b。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平移和旋转”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类比、分类、观察,掌握物体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点,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贴出一张大的图画,上面显示着各种各样的娱乐运动,即摩天轮图、火箭升空图、火车沿轨道行驶图等,让学生对这些具体的娱乐活动按照空间运动模式进行归类,引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工具在课桌上进行平移、旋转和拼凑练习,并且总结它们的规律。遇到问题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使用艺术性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注意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好动性比较强,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迎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去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中开小差,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去听讲,教师要极早注意到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感情变化,在课堂准备期间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采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例如,首先在给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多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其次,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采用的比喻形式要恰到好处,调节学生厌倦的学习情绪,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过程中,要掌握语言的形式,使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感到心悦诚服,有时候无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表达会有更好的教育效果。总之,对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语言特色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所以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语言表达模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引进“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自主意识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平面图形的拼组”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拼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边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理解一些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进行本课教学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即“同学们,做风车的纸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呢?我们可以用几个正方形来拼出一个长方形吗?”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并与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尝试着寻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拼接和想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老师,用一些三角形的卡片也可以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点,指导他们与同伴之间进行具体的观察,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

一、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进行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来进行数学水平的划分。当然,这并不是让教师对学生产生不平等的对待现象,这个分层有利于教师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的水平,以便对他们进行不同的指导,这个分类在教师自己心中就可以,不用公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小学生的学习水平都差不多,他们才开始进入正式的学习,即使成绩有差别,也不是很明显。其实,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就能够看出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教师根据不同的标准分好类之后,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不让他们在班级面前过于尴尬,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水平进行不同的问题提问,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就提问一些通过自学能够看懂的问题,比如一些图形的特性、简单的运算,而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比如图形之间比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个图形如何计算周长、面积,混合运算该怎么进行等等,这样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提问,又能让他们觉得教师提的问题不会太难也不会太简单,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答案,同时也没有出现以前那种让学生觉得过于难或者过于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觉得尴尬或者滋生他们的自满心理,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思维就会很活跃,注意力会跟着教师的讲课节奏,课堂提问也算得上是有效提问,课堂效率自然能大大提高。

二、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就必须表现在的课堂状态上,现在大多教师都只顾讲课,学生不管听得懂听不懂都要跟着教师,师生之间根本没有任何互动。所以要想进行有效互动,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多提问学生,很多学生都畏惧被提问,但是教师在提问时不能过于严格,提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让学生及时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学生互动。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教师会直接进入正题,告诉学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计算他们的周长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四倍的边长,假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那么它的周长就是4×5=20。在我们看来这样教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感受,小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时会有很大的难

度,而且很容易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搞混,如果教师能够多提问学生,学生就会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暴露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某个四边形的周长计算时,学生可能会一时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告诉学生正方形之所以周长计算公式是四倍的边长是因为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就是把所有的边长都加起来,假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那么它的周长就是3+3+3+3=4×3,这样通过加法与乘法的转变,让学生更加清晰公式的运用,这种互动可能学生并不是很喜欢,但是如果不进行,课堂效率就难以提高。与学生多进行课堂的互动,改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三、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所谓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把课本中的语句和问题尽量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比如,在遇到“甲与乙坐飞机去同一个地方,在中间都会转一次机,不出任何意外他们会在三个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但是由于中途甲所在城市的天气原因导致飞机迫降,最后甲比乙晚到了一小时,问甲到达约定城市共用了多长时间?”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涉及的运算也十分简单,只有四则运算中的加减,但是由于题目冗长,学生会觉得遥不可及,自己根本不会经历到,所以解决这种问题的代入感就不强,也没有多大的激情来思考。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老师把数据都记下来,把题目换一种简单的方式告诉学生,比如“甲和乙两个人跑步去学校,按平时情况来算两人可以在三分钟赶到学校,但是由于出门之后,甲忘记了佩戴校徽,不得已半路返回,比乙晚到了十分钟,问甲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这种方式的提问可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把问题生活化也就相当于简化了问题。

总之,要想使小学数学课堂做到有效,教师就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加强。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再创造”的前提――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合理使用

记得一位教师教学“认识小数”后,学生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呢?这位教师被学生问得一时竟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很多教师真的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小数和分数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它们又有何不同?陈老师从数学史着手,分析了小数的历史形成过程,发现小数的形成历史跟分数还是有区别的,小数的意义与十进分数不尽相同,小数与自然数一样,原来都是用来计量的,是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用自然数计量时产生的新数,是数系统的一次发展,它也遵循十进制位值系统的一切规则。学生原先学的整数计数是向越来越大的方向,小数计数是向越来越小的方向,这样,使学生将小数计数与其已知的整数计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为他们学习小数概念、实现概念的同化提供了可能。

二、“再创造”的关键――让学生真正经历

儿童天生就具有创造的潜能。就概念学习而言,让学生真正经历、自我建构的学习才具有意义。小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适度还原并经历这一概念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在认知系统中建构起符合数学发展顺序的知识结构。陈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三个不同水平的抽象过程。首先,创设古人结绳计数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整数的计数方法,探索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份以后的1份或者几份如何计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据原先的经验,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份后,其中的1份应该排在1个的后面,绳子应更短,为了区分1个和1份,中间需要有记号,这样小数的直观模型就创造出来了。其次,让学生把绳子上的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整数计数中最小的单位是“个”,原先的计数器只到个位,要表示小数需要创造新的数位,这样小数半抽象的模型就形成了。最后,让学生根据计数器写出小数。过程看似简单,其中的原理并不简单,三次抽象的实质是学生经历了两次数学化的过程:第一次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即把10份中的1份在绳子上表示出来,根据弗赖登塔尔的观点,这是横向数学化;第二次是将绳子上的小数逐步抽象到计数器上,最后抽象成小数,这是纵向数学化的过程。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小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的这些创造正是小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这样的创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真正有意义。

三、“再创造”的目标――学生数学素养的获得

第6篇

[关键词]理论实证;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43-03

一、相关背景

(一)概念阐释与理论实证的概念界定

实证与阐释二分对立是指社会科学中思潮、传统或范式的不同流派。实证主义的研究框架类似自然学科的研究框架,研究者把人看作外部的研究对象,利用建立的理论和模式对其进行解释,这种解释基于事实与研究者的观察。阐释主义的研究更加依赖被研究者对其自身行为和情况进行的解释,因此阐释性研究者试图进入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角度来观察世界,通常采用定性的方法和归纳法。

理论实证主要是指通过以定量为主的研究方法对某一理论用假说演绎法进行证实或证伪的逻辑过程。概念阐释方法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定性方法和归纳法对某一概念进行描述。

(二)近期国内外旅游研究方法进展

现代旅游发源于西方,西方国家比较注重旅游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在研究方法中注重实证研究。相比之下,海外的中国问题研究者时常抱怨国内很多发表的论文结论不知道从何而来。这便是国内对旅游研究方法缺少科学探究的结果。不可否认,与国外的旅游研究相比,中国旅游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均存在差距。谢彦君认为,旅游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所应具有的特殊的研究方法体系还没有成型,理论范式单一,研究方法不够系统。陆林通过对国内旅游地理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内旅游地理研究描述性工作多,低水平重复工作多,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虽然国内的旅游研究综述文献已不少见,但专门对旅游研究方法作细致分析的却不多。

国内学者对近年《旅游学刊》发表的400多篇论文进行整理后,分析出中国旅游研究方法现状:中国旅游研究的主导范式为定性研究,且主要处于传统定性阶段(即通过参考有关论文书籍、野外调查等对研究内容作描述性或概念性分析),具体方法大多运用理性分析,也有一定数量的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野外考察获取资料。随着旅游研究的不断成熟,现代定性方法(即降低研究的主观性,将主要以统计数据分析问题的文章和对各种定性资料,如论文、网络资料和报刊资料等进行内容分析)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但所占比例还相当小,资料来源虽有扩展(如网络、报刊资源),但仍不够广泛,观察法、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法应用较少。定量分析方法在这五年内没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研究不断趋于规范化,出现了一些和国际学术研究规范接轨的文章,但也有一些文章缺乏规范性。

总体而言,国内旅游研究方法还是以概念阐释为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根结在于国内旅游开展较晚。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情况下,依然以概念阐释的传统定性方法为主,缺乏规范性成为必然结果。在国外的旅游研究方法中,尤其是美国学者受经济学实证方法广泛应用的影响,使其在方法论上常以科学的理论框架做依托,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旅游研究方法在国外的进展与其社会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科的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理论实证方法的优越性以及在国内外旅游研究的应用比较

休闲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面对的环境越来越纷繁复杂,这给开展休闲与旅游学术研究或管理实践增添了很大的难度。我们迫切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或管理实践中,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一)旅游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

对于旅游研究方法的探讨,理论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国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关注更多体现在对研究方法进行方法论上的界定,对科学研究与社会研究进行甄别,对研究类型进行考究。其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包括研究过程要素的界定和方法论范畴适用性的探讨。国内学者在理论体系构造中则较为匮乏。

研究项目计划制定以及准备研究提案的过程包括九个要素,分别是选题、查阅资料、设计概念框架、确定研究问题、列出信息需求清单、确定研究策略、获得道德认同、进行研究、报告成果。

在这九个要素中,概念框架的设计与获得道德认同是国内旅游研究学者在进行旅游研究时很容易忽视的问题。概念框架的形成可以说是任何研究项目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具难度的部分,它同时也是很多研究中最脆弱的一个因素。一个概念框架的设计是贯穿整个研究的最重要线索和研究过程中理论体系的依托。迈尔斯和休伯曼是这样描述概念框架的:“概念框架,它要么以图示的方式,要么以叙述的方式,来解释将要进行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的要素、结构或变数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由作者假设出来的关系。概念框架可以是简单基本的,也可以是精心构建的,可以是论述性的或是评论性的,也可以是描述性的或是因果关系型的。”尤其对于还没有科学体系的旅游学科在研究其相关问题是概念框架的设计就更为重要。

获得道德认同是被当前国内学术界普遍忽视的问题,剽窃、不尊重研究对象个人权利的现象比比皆是。研究道德的普遍原则包括:第一,研究对象不应受到任何伤害;第二,研究对象应是自愿参加研究的;第三,研究对象应该是在被告知基本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参加该研究。这些研究的伦理问题很值得旅游研究人员借鉴。

(二)旅游研究方法的范畴探讨

根据《韦伯斯特百科词典》的解释,方法论有时指“任一专门学科中所使用的方法的体系”,更经常地指“研究方法或有关程序的科学,特别是有关科学与哲学探究中推理原则应用的学科分支”。前者只不过是方法的同义词而已,后者则是指对一门学科的概念、理论,尤其是基本推理原则的研究。然而,当“方法论”一词分别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时,其含义又有所不同。在自然科学中,基本指后者,但在社会科学中,则相对更接近前者,同时也含有一定成分的后者。对于旅游学,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它的方法论:旅游学科中所使用的方法的体系。

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还没有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式,目前的旅游研究方法依附于其他成熟学科所使用的方法体系。旅游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及其研究方法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跨学科的二分对立研究方法在旅游学研究方法中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旅游研究适用的实证方法

1.文献综述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为了增加人类的知识,通常是以书面形式即文献形式反映出来的。因此,文献综述是研究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献在研究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旅游研究以吴必虎、保继刚等学者最先开始应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并被广泛借鉴。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具有时空性,没有在时间轴上的连续研究就不可能寻找出旅游学科的根本性问题。文献综述为理论实证研究寻找出发点,为求真提供了一条线索。

2.间接数据的来源与分析

现今,旅游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大众行为。这种大众行为加之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与生俱来的时空特性,使新数据的总体容量过大,样本的不稳定性而导致误差偏大,从而使在研究宏观旅游体系时搜集新的数据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因此,在一些相关旅游宏观体系问题的研究上间接数据的应用和如何应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以英国与澳大利亚为例,其常用的间接数据类型包括国民休闲情况调查、旅游观光业调查、经济状况调查、人口普查、管理数据以及文档资料。在我国可用于旅游研究的间接数据主要有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政务网中的旅游相关统计资料、国民经济统计分析、人口普查、管理组织的数据、文档资料以及WTTC(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的旅游卫星账户等。

国内的旅游研究采用的数据以间接数据为主要研究基础,但是国内统计尤其是政府统计数据较为严重的失真性往往令旅游研究学者甚为顿足,由单一的政府统计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对其信度会有一定的影响。

3.观察法的实证应用

在休闲与旅游研究中,观察法常常被忽略,但由于其综合了定量和定性方法,可以产生较为全面的数据,使其在研究微观旅游组织或局域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中可以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国外学者对观察法的种类以及其适用场合及观察法程序的十个步骤较为认同的阐述:选择观察景区,选择观察点,选择观察时段,连续观察还是抽样观察,查数频率,确定观察对象,把观察景区分成多个观察区域,记录观察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数据。

观察法是在国内旅游研究中不常见的方法,但其综合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的良好特性,对于旅游研究的实证分析提供了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这种方法应该应用于旅游研究的实证分析过程中。

4.定性研究法的实证应用

传统的定性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参考有关论文书籍、野外调查等对研究内容做描述性或概念性分析,即为概念阐释的方法。并注意定性研究时标准化、精确化等问题,尽量降低研究的主观性,将主要以统计数据分析问题的文章和对各种定性资料(如论文、网络资料和报刊资料等)进行内容分析的文章归为现代定性方法。

目前,国外学者在对旅游进行研究过程中实用的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现代定性方法,并使用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作为辅助研究工具。用计算机进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国内旅游研究中极为少见。国内旅游研究中的定性研究还处在传统的定性方法上,以概念性的、阐释的方法为主。

5.定量研究法的实证应用

定量研究法是指根据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情况分为基础统计分析(均数、频数、相关分析、统计检验等)、复杂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

国外学者在对旅游研究过程中,将定量研究法与实证研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常用计算机软件作为辅助工具,较最常见的是SPSS定量数据分析软件。而国内的研究在这方面的实用主要是这几年地理学者对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评价或评定系统,相对来说对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程度,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较为欠缺。

旅游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经验性研究,还需要充分利用旅游统计数据并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经济学实证的方法。旅游研究本身需要旅游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而旅游研究科学化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需要准确的旅游统计数据。

现在的旅游研究、规划、策划,都缺乏科学、有效和充足的数据支撑,由此导致数据统计和经济分析不足,这与我国的旅游统计工作和基础数据库建设本身的先天不足紧密相关。尽管如此,定量的统计分析仍是实证分析法的根本,旅游研究应该注重定量研究的方法。

三、国内旅游研究方法的方向:从概念阐释到理论实证

目前旅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概念阐释和理论实证两种方法,前者主要以传统定性研究为依托,后者主要是现代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贯穿这两种方法的实证分析包括文献综述、间接数据的来源与分析、观察法等。

传统定性的概念阐释方法在认识问题初始可以提供有效的方法论,但这种方法在国内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只会让国内旅游研究在探讨何为旅游等概念过程中陷入僵局。我们应该做的是跳出概念阐释这种方法的束缚,规范旅游学科概念,建立完善的旅游理论体系。提出假设,通过设立指标、数据搜集和计量分析,证实或者证伪旅游中发现的问题。旅游是应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实证研究方法的引入,研究深入实践,研究依托实践,在对待同一事件、同一素材的时候,在量变没有达到质变的度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才可能使学界透过现象的迷雾,探寻旅游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对旅游实践有一定的帮助。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旅游活动和旅游学术研究的良好互动,旅游研究也才可以获得应有的尊重,旅游学科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A.J.维尔著,聂小荣、丁丽军译.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马聪玲.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J].旅游学刊,2007,(3):6~7.

[3]余书炜.论旅游理论研究的内容框架[J].旅游学刊,1997,(4): 31~36.

[4]张宏梅,陆林.国内旅游研究方法的初步分析[J].旅游学刊,2004,(3):78~82.

[5]保继刚. 研究规范―――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J].旅游学刊,2005,(3):7.

[6]马克斯・韦伯著,李秋零、田薇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吴必虎,宋治清,邓利华.中国旅游研究14年[J].旅游学刊,2001,(1):17~21.

[8]张立生.近期国外旅游学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4,(3):82~88.

[9]申葆嘉.关于旅游与休闲研究方法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5,(6):11~19.

[10]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一)[J].旅游学刊,1996,(1):62~67.

第7篇

0.100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0.001。计数单位就是数字计量单位。我们常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所谓“十进制”就是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单位等于十个小单位,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十”。

数学(mathematics或maths,其英文来自希腊语,“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而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众所周知,统计分析写作是为了制作统计分析文章。在统计部门,统计分析文章则称为统计分析报告。那么,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是什么呢?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和特点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

统计分析报告是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大量统计数据来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成因、本质和规律,并做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统计应用文体。

对统计分析报告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统计分析是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写好统计分析报告,必须首先做好统计分析。

(二)统计分析报告要遵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等。

(三)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特色是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无论是通过研究去认识事物,或通过反映去表现事物,都是要运用统计数据。统计部门这一巨大的"数据库"为统计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写统计分析报告就应充分运用这个资料源,而且要用好、用活。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这是统计分析报告与其他文体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没有统计数字的运用,就不成其为统计分析报告。

(四)作为一种文体,统计分析报告

既要遵循一般文章写作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同时,在写作格式、写作方法、数据运用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一)运用一整套统计特有的科学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统计推断等),结合统计指标体系,全面、深刻地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

(二)运用数字语言(包括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情况,让统计数字来说话,通过确凿、详实的数字和简练、生动的文字进行说明和分析。

(三)注重定量分析。利用统计部门的优势,从数量方面来表现事物的规模、水平、构成、速度、质量、效益等情况,并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

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五)注重准确性和时效性。准确是统计分析报告乃至整个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分析报告的准确性除了数字准确,不能有丝毫差错,情况真实,不能有虚假之外,还要求论述有理,不能违反逻辑;观点正确,不能出现谬误;建议可行,不能脱离实际。

统计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实用性

第9篇

1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授课题

教师播放描述毛竹、帝王蝶、蜉蝣、旗鱼4种生物的1 min生活影片的微视频。

师:前面我们以个体的形式了解了动植物的调节和稳态的维持,那么很多个体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群体呢?这样的群体会有怎样的特征?它们又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呢?

师:同学们看到影片中有哪些生物?(请一位学生回答)这些生物是以个体形式还是群体形式生活?(学生齐答)我们给这样的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起个名字,叫什么呢?(种群)

过渡:通过对种群知识的学习,为森林树木的合理砍伐、池塘鱼类的合理捕捞、草原牛羊的合理放牧的解释提供科学的依据。

2 联系生产实际,把握核心概念

师:首先,根据讨论,我们请一位同学给种群下个定义。(请一位学生回答,教师修正,得出完整的种群的定义)那么,该定义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请一位学生回答,并根据关键词举例)

教师投影图文表述(① 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草;② 两个池塘中的鲤鱼;③ 一块棉田中由幼蚜、成熟蚜等组成的全部棉蚜;④ 一个蜂窝里全部的雄蜂),请同学判断哪一个是种群,并说明理由。

师(过渡):看到图中的一个种群中有这么多的个体,我们就想知道,这个种群中到底有多少个体?首先请同学们比较哪个草地的蒲公英数量多?

教师投影:甲草地10 m2有400株蒲公英,乙草地100 m2有3 000株蒲公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同时以池塘中的鲫鱼为例,进一步完善种群密度的概念。教师指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引导学生理解:要得到某种群密度,就先要知道该种群所有个体的数量和该种群所占据的面积或体积。

师:那么种群数量如何调查呢?投影:1 m2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图1),请同学们计算该地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有学生得出21株/ m2,也有22株/ m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后得出:差异在于边界上的个体如何计数。有的学生认为是随便取两边计数,有的学生认为是边界上的所有个体都算。根据学生的想法,教师反问:你们觉得哪种计数更加科学合理?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由于蒲公英数量较少,所以可以直接计数,那么边界上的个体我们一般取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计数,比如我取左边和上边及其夹角的个体计数,就得到了21株/ m2,或者取右边和下边及其夹角的个体计数,就得到了22株/ m2,都是科学有效的。

师:那么,对于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数目较多的种群,无法直接计数时,如何调查种群密度呢?(引导学生采用估算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估算法: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估算肯定会有误差,如何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使数据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是估算法的关键。所以调查100 m2草地中的蒲公英种群密度(投影图2)时就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方,即样方。

师:首先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讨论交流:① 样方的面积多大更适宜?② 选取多少个样方更合理?③ 在图2中的什么位置选取样方更科学合理?④ 边界上的个体如何计数?

学生讨论交流,请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选取样方的重要原则是随机,并逐步展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引导学生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随机取样方法: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边界上的个体选择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计数,注意每个样方计数的相邻边界应该是相同的,如每个样方都选择左边和上边及其夹角的个体计数。

3 主动参与模拟,探究活动本质

师:那么,我们可以模拟样方法进行随机取样吗?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并展示教具:信封1中的若干黄豆、含有25个标号方格的白纸盘(图3)。教师指出实验目的是估算出信封1中的黄豆数量。各小组分组讨论,并实施,同时在导学案的表格中记录每个样方法的黄豆数量。

学生进行模拟活动,有的小组将黄豆随机撒到白纸盘中,有的小组将黄豆倒入白纸盘中后再摇动白纸盘使黄豆分布均匀,有的小组将所有黄豆集中到白纸盘一边的5个方格中。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将选取的样方中的黄豆数量计算平均值,然后每小组派一位同学将本组的样方平均值输入到图4的“样方平均值”文本框(已经插入了文本框控件,学生可以直接在演示的幻灯片上输入数字)中。

每个小组输入完毕后,教师设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各小组的每个样方的黄豆数量平均值,那么各小组的信封1中的黄豆总数如何计算?

学生回答:再乘以25即可。教师点击相应的“种群总数量”文本框[已经设置了相应的代码Private Sub TextBox2_MouseDown(ByVal Button As Integer, ByVal Shift As Integer, ByVal X As Single, ByVal Y As Single);TextBox2.Text = Val(TextBox1.Text) * 25;End Sub],得到每个小组的黄豆总数。然后,教师指出最接近真实值的小组(不说出黄豆的真实数量,为后续实验做准备)和最偏离真实值的小组。先请最偏离真实值的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操作流程,然后再请最接近真实值的小组代表阐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每组模拟实验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了随机原则?选取的样方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注意到样方的个数、边界上的个体计算、黄豆的分布情况等造成的实验误差?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在选取好样方后计算黄豆数量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要求一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解:黄豆是圆形的,不能滚动,否则无法计数。因此,样方法适合于调查什么样的生物的种群密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昆虫卵、蚜虫、跳蝻等动物。那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其他动物如何调查呢?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

教师要求一名学生描述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并提出问题标志重捕法在实际野外调查中怎样进行呢?

教师展示例题:在一块面积为2 hm2农田中,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g捕获了42只田鼠,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7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为 。

教师要求一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并分析标记技术要求,以引导学生理解:标记物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不能导致其生病、感染等;不能过分醒目,影响捕食关系;标记符号能维持一定时间,至少调查期间不能消失。同时请学生分析:如果影响了标记动物的生命活动,其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会偏大还是偏小?过分醒目了呢?标记物脱落了呢?

师:那么,我们可以模拟标志重捕法估算动物数量吗?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完善,并展示教具:信封1中的若干黄豆、信封2中的若干红豆。教师指出:信封1中的若干黄豆模拟某鱼塘中的鲫鱼,信封2中的若干红豆用来作为标记,实验目的是估算出信封1中的黄豆数量。

各小组分组讨论,并实施,同时在导学案的相应表格中记录M、n、m的值(图5)。

教师请速度最快的四个小组的代表选择一次标志重捕的数据填写到相应小组的文本框中。教师点击相应的文本框[已经设置了相应的代码,如第一小组的第4个文本框代码为Private Sub TextBox4_MouseDown(ByVal Button As Integer, ByVal Shift As Integer, ByVal X As Single, ByVal Y As Single);TextBox4.Text = Val(TextBox1.Text) * Val(TextBox2.Text) / Val(TextBox3.Text);End Sub],得到每个小组的黄豆总数。然后,教师指出最接近真实值的小组(不说出黄豆的真实数量,为后续实验做准备)和最偏离真实值的小组。先请最偏离真实值的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操作流程,再请最接近真实值的小组代表阐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减少实验误差,如标记的个数、重捕的个数、抓取的次数、搅拌的程度等。同时,提出拓展问题:你还可以用生活中的哪些材料完成该模拟活动?并尽可能地减少实验误差。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指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还有很多的其他特征,课后可以将种群和个体的特征进行比较。

教师布置课后延伸:你能尝试设计,并小组合作调查美丽校园中的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吗?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