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5:4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副产品贸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显着提高,如表1所示,这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一般说来,对外贸依存度是否会对经济产生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贸易动态利益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刘光溪、陈泰锋,2004)认为,用传统的外贸依存度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开放度是不合理的,据此断定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过度显然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内贸优先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傅钧文,2004;荣民,2005)认为,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从出口角度看,这意味着生产要素、资源等大量涌向出口部门,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从进口角度看,这意味着大量优质、低价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企业和产品造成冲击。那么,我国农产品的外贸依存度是否过高了呢?我国农业应该如何定位,是“创汇”,还是“就业”,这是一个战略基点问题。对这一战略基点的把握,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宏观政策的制订。笔者认为,能否正确认识我国农产品的外贸依存度,必将对我国国际贸易战略的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
(一)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内涵
外贸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贸易密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如果分别用出口额和进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计算,外贸依存度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因此,一般来说,有关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就不同的角度和范围来说,有三种形式: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农产品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依赖农产品国际贸易取得产销平衡的程度(李应中,2003)。具体计算公式为: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农产品进出口量或进出口额/农产品产量或产值。
应该说,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对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依赖和参与国际贸易、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研究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总体比较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27.4%,在世界上的排名仅次于美国、欧盟和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尽管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呈下降的趋势。作为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我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到底在哪里呢?笔者拟通过对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农产品外贸依存度所作的国际比较来具体地阐述这一问题。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不仅是世界经济大国,而且还是农产品进出口大国,它们生产和消费的农产品很多,进出口数额很大,也就是说,依赖国际贸易的程度很高。优越的农业资源禀赋、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等有利条件构筑了美国和欧盟高生产率的农业。在总量上,美国和欧盟都是大农业生产国,多种农产品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了20%(凌海波,2005),对世界市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出口是过剩农产品的重要出路。日本耕地面积只有504万公顷,农业生产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韩喜平,李二柱,2005),绝大多数农产品都要依靠进口,是一个典型的农产品进口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商品率并不高,参与国际贸易的数额较少。在我国,许多重要的大宗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至今仍不是农业强国,就出口总量而言,尚不及法国和荷兰。
(三)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分类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市场交易的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和一些特产品。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畜禽产品、水产品等较高档的产品,逐步进入市场进而扩大了交易量。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运输、贮藏和销售条件显着改善,使得一些不易运输、容易腐烂的季节性产品,如蔬菜、水果等也大量打入国际市场。笔者拟通过对谷物类、肉类、果菜类农产品的分类考察,具体地分析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状况,如表3、表4和表5所示,其中,谷物类包括大米、小麦、玉米、高梁等16种农产品;肉类包括猪肉、牛肉、鸡肉及其加工品等18种农产品;果菜类包括薯类、豆类、干果、新鲜蔬菜等130多种农产品。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棉、果、菜、肉、水产等多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已居世界之首,但是,从表3、表4、表5可以看出,农产品参与国际贸易的数量却非常有限,谷物类、肉类、果莱类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仍然很低。与贸易大国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农业自给自足的形态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直到今天,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仍未完全摆脱生产经营单元过于细碎、农产品商品率较低的自然经济格局。客观地讲,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这既表现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很少的先天性资源不足,也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后天性劣势。
三、农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于世界各国调节自身的供需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一定时期内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更为充分地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满足多方面的国内消费需求。显然,尽可能地增加农产品的外贸总量,核心是出口总量,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对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就业贡献。一直以来,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以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农副产品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据统计,每1亿元出口产品就可提供1.2万人的就业机会(尹丽萍,2004)。(2)增收贡献。虽然我国的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但是,肉类、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等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3)结构贡献。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仅要立足于国内资源优势、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要依托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使调整与优化的方向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保持我国农业结构在国际上的先进性。
四、结论性评述
关键词:农畜产品;动物福利;壁垒
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关税大幅度下降,一些传统非税壁垒也在逐步被消除和规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畅通无阻,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利用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差异,构筑起一种特殊的、新型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而就是这个贸易壁垒正在威胁着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阻碍我国畜禽产品、动物皮毛加工等相关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所谓动物福利壁垒就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动物或维护动物福利为由,制定一系列措施以限制甚至拒绝外国货物进口,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当一个国家将本国的动物福利标准应用到国际贸易中,对进口的农产品提出种种要求,而出口国又达不到这些要求时,就会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从而形成了国际贸易中的一道壁垒。它是一种介于纯粹自由贸易和完全保护贸易之间的贸易体制,是管理贸易制度中的一种。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紧密挂钩,将动物福利作为进体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出台了有关反虐待动物和有关动物福利的法案。
2004年3月2日,在世界卫生组织巴黎会议上,学者们公认的动物福利概念有5项基本内容:(1)生理福利,即为动物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和保持健康所需的饲料, 让动物无饥渴之忧虑;(2)环境福利,即为动物提供适当的居所,使其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3)卫生福利,即为动物做好防疫和诊治,减少动物的伤病之苦;(4)行为福利,即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5)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免遭各种恐惧和焦虑的心情(包括宰杀过程)。
一、国外动物福利壁垒的特点
动物福利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具有以下特点:
1.合理性和合法性。动物福利理念的提出是人类对自身行为和对自然的反思,体现了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需要。动物福利壁垒以保护动物生命健康为由构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与卫生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而世贸组织又允许成员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因此不仅符合进口国法律的要求,而且还能获取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2.歧视性和隐蔽性。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大,发展中国家的畜禽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标准。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是一种变相的歧视。并且“动物福利”涉及社会道德问题,极易博取公众的同情和社会舆论支持,它的合理性也很容易把人们的视线从贸易保护壁垒中转移出去,因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3.操作便利和针对性强。动物福利壁垒不同于一般的技术贸易壁垒,具有明显的道德壁垒性质。按照有关国家动物福利法及其细则的规定,界定比较清楚,实际操作比较方便、简单,不需要大量的技术检测设备作为保障,也不需要许多专门的技术人员,执行成本低。涉及范围广并且不断变化,目标针对性强,操作起来实用价值大。
4.复杂性和争议性。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动物保护,又涉及国际贸易,还与社会自身的发展、道德、伦理有关。受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方式、消费结构、传统文化习俗、国情、价值观差异的影响,各国的动物福利水平和评判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动物福利的实施是否以牺牲人类的福利为代价目前还存在着争议。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动物福利问题上引发的矛盾呈现上升趋势。
二、动物福利对我国农畜产品贸易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包括畜禽产品)已经出现过剩,加快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畜禽蛋产品是传统的出口优势,而发达国家动物福利对我国的影响已逐渐显露。
动物福利对我国农畜产品出口已造成负面影响。2007年我国禽畜类产品的出口大约是30亿美元,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动物福利已经成为我国畜牧水产品国际贸易一道新的“道德壁垒”。由于饲养中添加抗生素、生长激素等违禁药物,我国肉类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位,却达不到国际兽医卫生组织要求的标准,对欧美市场出口更是困难;美国从1995年开始就禁止从我国进口冻虾产品,理由就是我们部分出海鱼船的拖网没有安装海龟逃生装置;瑞士从2004年开始就禁止进口笼养鸡,限制进口笼养鸡所生的鸡蛋,而我国现在的养鸡场全都是采用笼养的方式;我国水貂皮加工中经常采用活体剥皮方法,在欧洲的皮毛拍卖会上一直遭到抵制;目前国外许多舆论媒体正是因为中国动物福利问题而呼吁民众抵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
WTO新一轮农业谈判草案已列入动物福利内容。近几年一些欧洲国家和欧洲动物保护协会督促欧盟设法使WTO考虑有关动物福利问题,这些国家不仅要求扩大动物福利的影响,而且力图使其理念和立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2003年2月,WTO农业委员会提出的《农业谈判关于未来承诺模式的草案》第一稿及其修改稿已将“动物福利支付”列入“绿箱政策”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承认动物福利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一种认可。这表明一些西方国家要求重视动物福利的呼声比较强烈,为他们进一步提出某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动物福利规则创造了条件。在未来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因动物福利引发的矛盾将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农产品出口在动物福利上面临两难处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动物福利法规尚未制定,动物保护意识较差,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虐待动物等情况,人们从了解到接受到自觉执行还有漫长的道路。如果以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按照动物福利标准来约束生产、运输、宰杀等过程,必然会加大发展社会经济的成本,减慢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无法适应动物福利的高成本。但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动物出口产品必须考虑进口国的贸易政策和消费需求,如果我国不重视动物福利问题,不迅速的改善和提高动物福利,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又将会陷人两难处境,即国内低动物福利水平制约农产品出口,而农产品出口受阻反过又有制约农业发展和动物福利提高。
三、我国应对动物福利壁垒的措施
第一,积极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新型壁垒。从短期来看,动物福利对我国的农畜产品出口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新型壁垒顺应了当今世界保护环境、重视健康的时代潮流,也必将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作为直接受害者的企业都应有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它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新机遇,积极转变观念,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第二,重视新型贸易壁垒,建立符合国情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动物福利被WTO所认可是迟早的事情,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当滞后。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标准体系,结合当前我国养殖生产、加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涵盖养殖、生产、运输全过程的动物福利标准体系,用动物福利标准贯穿出口农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健全质量检测体系,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政府应尽可能地扶持农畜企业,进行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的规模化养殖,在畜舍设施、饲料加工、环境管理、防疫体系及兽药使用规程、动物制品的加工、运输等方面建立标准化生产规范和质量检测体系,使“动物福利”观念贯穿在整个养殖和生产加工过程。推进出口企业积极申请IS09000、GMP、HACCP、IS014000的国际标准化认证,使我国更多产品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第四,倡导健康畜牧养殖,搞好出口基地建设。由于受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影响,在我国绝大多数消费者和企业的动物福利意识较差,甚至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虐待动物、活杀畜禽等情况。应通过各种途径倡导企业健康养殖观念,改善养殖条件,规范动物产品的生产、运输和屠宰,结合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和家禽畜牧产品出口基地等建设,改善动物产品质量和安全程度,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我国畜禽产品出口。
第五,开拓多元化市场,提高产品加工程度。目前我国农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畜业向现代农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正在从追求数量和速度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提高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转变农畜业生产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搭建平台促进产销衔接,由单一的生鲜活畜到多品种的熟食深加工出口,增强我国畜产品的在不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我国农畜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密切关注国际动向,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从我国解决国外反倾销得到的经验来看,有效应对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及时获知相关信息。除了政府、企业本身要密切关注动物福利发展动态外,行业协会更应积极地搜集相关动态并及时信息,提出应对措施,才能有效保护农畜产品生产、出口企业以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特殊地位,发挥其在处理贸易纠纷、信息沟通等方面的作用和职能。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和谐发展观;再议动物福利;中国农产品贸易
Abstract: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oughts only harmonious environment can help human being,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animal welfare” is based on a concentration on the feelings and the behaviors animals themselves have. But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use animal welfare to restrict import, which greatly affects trade development of our agricultural products, especially of livestock products. In line of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 should seek for appropriate contermesure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expression of interests of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in foreign trade, and finn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Concep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Review on Animal Welfare;Foreign Trade of China'
一、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动物福利法
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是1976年休斯(Hughes)提出的,它是指饲养农场中的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现在其含义扩展为人类在考虑动物感受痛苦能力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对其造成伤害,反对和防止对动物的虐待。但实际上早在1789年,英国人边沁(J.Benthan)就提出了“保护动物权利”的理念。他在其所著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提出“动物具有免遭无端折磨的权利”,并要求结束对动物的残酷行为。在此后的100年中,动物保护运动在西方不断壮大。19世纪20年代,动物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过动物保护运动者的不懈努力,1822年由爱尔兰政治家马丁说服英国议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首部以保护动物权利为目的的《禁止虐待家畜法案》,即《马丁法案》。根据该法案,在全国范围内残酷对待动物的行为都将被视为犯罪行为而受到惩罚。“马丁法案”虽然只适用于大型家畜,但这是在动物保护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动物保护运动浪潮在西方全面兴起,并波及到世界其他地区,有关思想已深入人心,其保护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① 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动物福利法都有类似的主旨:尊重动物权利,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合理保护利用动物资源,发展经济。动物福利的提出是基于保护动物的尊严及其内在价值的考虑,笔者认为,这种内在价值首先表现为自然界和谐发展意义上与人同等重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子,而且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即是维护人类自身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人类的情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动物福利的关注本身就体现了和谐这一思想;同时,它也是基于人类健康的考虑。
②当然,在国际贸易中也明显体现出基于本国贸易利益的考虑。 所以,自马丁法案后,欧美大部分国家陆续基本完成了防止虐待动物法的立法,
③而且这些国家对动物福利的立法随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补充和改进中,并逐渐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于是还出现了一 些国际性动物保护公约,要求各国的法规必须与国际公约相匹配。国际上各种动物保护协会也十分活跃。这些组织通过扶持世界各地的本土成员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改善动物福利的状况,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制定动物福利的统一标准。
④ 总之,笔者认为,“动物福利”理念的起源,是建立在环境和谐才能造就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对动物本身也具有的情感与行为的一种关注。国外动物福利的发展也越来越表现出法制化、高标准化、贸易的壁垒趋势等特点。从国家发达程度以及立法的角度审视和关注动物福利的起源和发展,对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应该大有帮助。
二、动物福利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关税的大幅削减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配额、进口许可证的逐渐拆除,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于是各种新的贸易壁垒应运而生。西方国家认为以动物福利为理由来限制国际贸易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他们不断向国际社会施加影响,要求把动物福利问题纳入到现行的国际贸易体制中。他们在进体动物时,利用已有的动物福利的优势,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判断是否准予进口。他们不但在动物饲养、运输和屠宰过程中,要求执行动物福利标准,而且对于进口的动物产品也要求符合动物福利法规方面的技术指标。
欧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活跃。①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动物福利已经影响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2003年2月,WTO农业委员会提出的《农业谈判关于未来承诺模式的草案》,已吸收了某些国家的意见,将“动物福利支付”列入“绿箱政策”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已承认动物福利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作为WTO成员,这必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受动物疫病“技术壁垒”及部分国家对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和禽类产品禁运的影响,“十五”期间我国畜产品出口整体不如市场预期,出口增速低于园艺产品和水产品增长。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6.5%下降到2005年的13.1%,下降3.4个百分点。尽管在贸易壁垒有增无减、检测标准越发苛刻的情况下,国家对促进农产品出口推出了相关政策措施使得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在2005年达到55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7%,但畜产品贸易逆差却从2000年的6 814万美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62 555万美元。② 究其原因,在当今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明显看出不同国家之间因动物福利引发的矛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企业也毫无例外。
2002年,某欧盟国家的一家进口贸易商准备从我国一个饲养5 000万只肉鸡的公司购买大量的活体肉鸡,但是由于进口商认为鸡舍“不够宽敞舒适”,未达到欧盟规定的一些动物福利标准而取消了交易。欧盟是我国传统的禽肉产品出口市场,由于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对我国禽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已经封关多年。近几年来,为了使我国禽肉产品重返欧盟市场,我国曾多次邀请欧盟来我国进行检查。每次检查都对肉鸡屠宰、运输的动物福利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7年7月欧盟曾禁止进口我国养殖扇贝(当时我国产量占世界产量80%);我国鳗鱼因恶喹酸事件遭日本进口商拒绝;2001年9月,欧盟因氯霉素残留问题将我国的冻虾产品纳入快速预警机制;2002年1月,欧盟正式通过决议,全面暂停从我国进口水产品(包括动物源性产品);由于我国水产品的氯霉素含量超标,2003年,在食人鲳事件中,国际动物福利组织发表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声明:如不尽可能退运食人鲳,就应对食人鲳进行安乐死,否则将呼吁各国抵制中国的水产品贸易;2005年,来自国际上的一系列有关于“中国虐杀动物取皮”、“中国没有动物福利”的指责,以及“封杀中国皮衣”的呼声,正在将这个行业卷入一场风暴中心。 动物福利问题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动物福利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口,日益明显地成为动物源性食品国际贸易的一个新的壁垒。我国是农产品贸易大国,动物源性产品出口一旦受阻,不但损失会十分巨大,其他与动物密切相关的产业,如医药业、服装业、食品加工业等等也很难置身度外,其带来的损失将无法估计。而且更应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影响涉及在发达国家看来都值得补贴的农业,在开放经济和贸易主体日益多元化条件下,它也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民利益的获取。
三、未来我国应对动物福利问题的对策
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在顺应国际社会重视动物福利问题大趋势的前提下,减少 和避免动物福利问题影响我国禽肉产品出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无论从国内外,还是从经济、社会角度都应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呼声日强的动物福利问题。 首先,立法是和谐之根本。作为农业或者农民利益的维护在对外贸易中更需要立法保护。要加快和完善立法与执法工作,并通过立法改变国际社会对我国动物福利重视程度不真实和片面的认识,从而创造动物福利客观的和谐环境,有计划地使我国相关的动物产业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会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保护和提高动物福利,其核心与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状况和水平。
目前,即使像《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单行法也只是重在保护“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野生动物”,受保护的动物要么是珍稀种类,要么对人有用,普通的野生动物并不在保护之列,其他更只是散见于《森林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若干零散条文中,并无一部专门的、完整的动物保护的总括性法律,动物保护的法律体系存在着明显缺陷。立法是一方面,让法律真正发挥作用却更加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值得欣慰的是,动物福利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法律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1年5月,我国对《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修订稿)进行了修改,新增了“福利”一章,明确规定了实验动物所应享有的福利。这是我国首次将动物福利列入法律条文中。
另外,《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正在修改,部分条款将体现动物福利的理念。 第二,要加强我国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近年来,在我国出口的动物产品中遭国外退货或销毁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的原因之一就与我国在执行动物福利标准不足方面有关,如随便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饲养管理条件差,动物在饲养、运输、屠宰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动物福利的标准执行,导致动物产品质量下降,达不到出口标准。为了改变农产品生产中片面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做法和执行动物福利标准不足,建立产品加工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实施的“从农场到餐桌”战略——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族标准体系。 第三,要加大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的宣传力度,要从和谐发展观提高社会各阶层提高动物福利和动物保护的意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动物福利意识和动物福利工作比较落后,特别是食用畜禽动物主要饲养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动物福利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从动物福利角度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的意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可以在农村从大力推广绿色畜产品生产技术,改革传统的宰杀方式入手,并建立农村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向他们传达最新农业政策和动态,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外对进口家禽和禽类产品的动物福利要求,逐步改变不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做法。要充分发挥我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共同作用,采取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直接交流、实证说明、现场考察等方式来改变企业的认识。 第四,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动物福利研究。动物福利的改善是有条件的,不论是改善所需的投入,改善过程本身,还是改善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它都需要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先决条件。
国外动物福利条款、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的。在资金与设备允许的条件下,我国应当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动物福利方面的科学研究,形成我国自己的标准体系。一方面,作为具有国家顶尖科研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应当对动物福利这类新兴课题具有高度的敏感度,及早地加入到对该课题的研究中,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鼓励,推动我国在动物福利问题上形成自主的科学认识。 第五,要积极同他国进行谈判,争取有利的贸易条款。由于历史、文化、经济上的原因,各国对动物是否存在权利以及享有什么样的权利仍存在争议。发达国家没有权利单方面将动物福利标准强加于他国。而我国短期之内也难以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与消费理念。对于不合理的道德壁垒我国有必要据理力争。为了给国内企业创造一定的适应期,也为了争取合理的利益,我国在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中应积极加强与他国的谈判,争取对我国有利的条款。 总之,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公共政策问题。
虽然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动物福利法都有类似的主旨。当动物福利的贸易壁垒作用已见端倪,说明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为应对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我国在很多方面做了努力,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动物福利问题的提出、重视与解决,将十分有力地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赵书华,张瑞东.动物福利壁垒,离我们还有多远[J].经济问题探索, 2005,(4):50-53.
李克杰.动物福利全球大会及应采取的对策[J].世界农业, 2005,(1):11-14.
王玉芬,刘碧云.动物福利——国际贸易壁垒新动向[J].对外经贸实务, 2004,(11):41-42.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战略;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几年来,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关税壁垒作用逐渐弱化,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和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社会条款等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益盛行,我国出口农产品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产品出口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本文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管理服务为对象,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为使一定的农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从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来看,农业标准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保护水平。
从长远来看,构建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是减少农产品国际贸易摩擦、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根本途径和最佳方法。然而,国际上目前采用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绝大多数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直接衍化而来的,代表了其自身的根本利益,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技术标准,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这不仅会使我们能够实时跟踪国际标准的变化动态,而且还能最终使国际标准反映我们自己的利益。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非常有利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农产品贸易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二,健全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成为当今主导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潮流。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目前中国许多农产品的品种已经落后,我们应适应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采取可行的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及时调整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有益于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并提升农业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三,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就我国出口产品目前遭遇技术壁垒的情况来看,基本停留在“埋单”阶段,之所以陷入这种被动的境地,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单个企业难以全面掌握所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因此政府各部门应积极参与进来,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要求成员国公布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解答利益当事国提出的问题,确保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的透明度,各国间应相互提供必需的咨询、资料乃至援助的原则,各成员方在WTO/TBT协议下提供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我国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咨询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农业政府部门、农产品生产加工部门、经营单位和出口企业等相关机构,使我国农产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技术性要求,避免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赢得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
此外,由于WTO/TBT协议要求各缔约方应定期其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并且建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向各缔约方提供资料,接受不定期咨询,我国也应当将所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及时地介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应当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监控检验,当进口方贸然提出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应及时提出相应的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第四,完善自身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参照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的基础上,适时构筑我国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特别是要尽快将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嵌入标准体系之中,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自身利益。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与认证体系,使保护体系有法可依。由此以来,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的贸易环境和生态环境,保证进口商品的质量并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进口国慑于被报复的可能,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有这样,我国农产品出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五,参与双边或多边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中国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在战略性领域和我国技术性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技术磋商与调解机制,强化同国外权威认证机构尤其是现有的国际互认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争取签署互认协议,建立产品认证、体系认证与实验室认可的相互认证机制,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跨越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六,利用WTO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保护农业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农产品给予各种补贴(也称为国内支持,Domestic Support),这也是造成农产品贸易扭曲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原则上把补贴分为两大类: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前者包括政府公共服务,诸如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控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投入、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粮食安全等12项等不刺激生产的对农民的直接支付内容。后者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面积补助、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及农产品营销贷款贴息等内容。协定对绿箱补贴,并没有一概加以限制。
第七,研究利用WTO/TBT协议中的特殊条款。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WTO/TBT协议中的多边贸易体系谈判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贸易救济措施及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特殊和差别待遇,以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驿马现象;乡镇企业;西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地处庆阳老区的驿马镇,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乡镇企业,现已成为甘肃省和西北地区出名的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和“旱码头”,被人们称为“驿马现象”。该镇现有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89户,拥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9户,外向型企业46户。产品有白瓜子、甘草、油葵、黄花菜、杏干、杏仁、脱水蔬菜等9类32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以上,实现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产品远销英国、美国、日本等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白瓜子出口量雄居全国之首,占全国出口量的78%。它有力地推动了庆阳老区农业产业化进程,2006年,庆阳市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创汇9000多万美元,占全省的51%,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如何使“驿马现象”产生更大示范效应,推动庆阳市以及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彻底更新农业发展思路,牢固树立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驿马现象”的实质,就在于通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大大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庆阳是传统农业经济区域,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67%,如果扣除掉油田和庆阳炼化产值额,地方工业比重只有20%左右,农业产值占50%以上,其中,传统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高达74%。同时,农业也是庆阳的一大优势,尤其是黄花菜、杏产品、白瓜子、苹果、大枣以及种类繁多、品质优异的各种小杂粮和畜产品,都是享誉陇上乃至全国的名优产品。这些明显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必须大力发展。但必须看到,农业固有弱质性,如果停留在传统种植和养殖环节,不可能有更大效益,甚至可能产生负效益。因此,对于像庆阳老区这样的西部农村来说,要从根本上摆脱现有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和特色农业,就必须在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上做文章,把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和重心,由过去单一在横向上调整种、养结构,移到纵向上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方面来。
为此,必须彻底、全面更新农业发展思路:一要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继续克服“就农业办农业、把农业等同于种植业,把农业生产等同于生产初级农产品而轻视加工贸易业”的传统农业思想。二要以市场化观念发展农业,努力摆脱轻视农产品市场价值和市场需求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意识。三要以价值增值为目的发展农业,坚决抛弃片面追求农副产品实物数量和使用价值,轻视加工增值的产品经济观念。四要以高端产品和品牌产品生产的眼光发展农业,大力消除满足于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低端产品的小农经济思维习惯。五要以开放的意识发展农业,着力突破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简单重复的小打小闹的小生产发展模式。
二、扎实调整农业政策和政府行为,切实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优惠政策和周到服务
“驿马现象”形成是与政府放水养鱼的政策和积极支持分不开的。县政府明确规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三年内免除各种税收,出口企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在资金周转方面,县上积极配合,动员农业银行、信用社予以大力扶持。在外部环境方面,政府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成立专门机构和配置专职人员,负责协调和帮助企业征地、审批、注册、办证、贷款等工作。同时,政府积极实行激励政策,县里每年拿出100万元,重奖成绩突出的企业家。在组织方面,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现代经济意识的得力干部,选拔到镇领导班子中。另外,县上努力帮助企业打通产品出口渠道,发展对外贸易关系,邀请外企考察,组织企业主出国推介企业和产品。据统计,通过政府协助,有46户企业与美、英、法等国家200多个商家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成为外向型企业。
基于上述研究,西部地区对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应当在政策和服务方面做到:
(一)税收优惠
对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一律享受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免税政策,在免税期满时,应酌情实行一定年限的减税政策。
(二)适当补贴
应当参照地方财力状况,对民营企业实行优惠,制订征地、电力、供水等价格优惠标准,由此形成的价格差额,由财政予以弥补。
(三)降低收费
对涉及企业的各项行政性收费,应当降低甚至免除,坚决打击管理部门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对乘机吃卡拿要的公务人员,必须及时曝光和处理。
(四)积极激励
政府应当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手段,对那些贡献大、业绩好、善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和企业主,给予荣誉称号和奖励,对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农民企业家,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树立典型,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吸收入党。
(五)切实服务
必须使“一站式”服务成为长期制度安排、行政规则和长效机制,彻底杜绝和衙门作风。在资金、信息、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必须对企业予以积极配合、帮助和支持。
(六)加强领导
要普遍加强对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的组织领导,配备好专职领导者,实行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把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方面的工作业绩,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和有关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
三、积极支持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目前驿马镇共有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741户,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89户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固定从业人员5538人,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6300多人,年支付劳务费4300万元。2005年,该镇农经比为4:6,农民人均纯收入2075元,都大大高于全市的平均数,城镇建设成绩显著,2002年以来,用于城镇建设的资金达2.3亿元,建成2层以上的商贸楼143幢,建筑面积达9.3万平方米,新修和拓宽24米宽的主街道2.28公里,成为庆阳市一个明星乡镇。
由此可见,走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的民营化之路,应当是西部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在所有制方面的基本选择。首先,要全力发现、支持、培养和爱护当地农民企业家,造就一支庞大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其次,要广泛招商引资和动员民间资金,吸引国内外民营资本和地方民间金融资产,向西部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投资。再次,要利用国有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机会,支持引导其它行业的改制企业和转产企业,利用、改造和更新原有生产场地、设备,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最后,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城市工商业者、个体户、下岗职工中的能人、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一切有志于创业的人士,创办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方面的经济实体。
四、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群体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驿马镇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质量和规模,使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一是逐步改变作坊式生产和家族式管理,普遍实行工厂化生产和科学管理。二是不断实行扩大再生产,许多企业增长率都达到几十个百分点,有的甚至高达百位数。三是积极进行技术和设备更新,改善传统工艺。其中,有些出口企业引进了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机器设备,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四是打造了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有的企业资产近亿元,产值份额占绝大比重。五是企业集群化,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优势企业群体。
根据驿马经验,西部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乡镇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企业结构
实行大中小结合,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结构形态。这样既符合本行业性质,又切合当地实际,同时能迅速获得经济效益,避免因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而影响企业创办和生产能力形成。
(二)提高科技含量
积极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在产品的深、精加工上下工夫。协助企业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及时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促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三)大力培养人才
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方面人才十分稀缺。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地专业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另一方面必须大量培养本地扎根人才。
(四)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逐步消除“家族式”管理。二是加强企业外部管理,强化宏观调控,理顺各种关系,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
(五)组建龙头和骨干企业
在主要产品生产方面,要建成具有规模效益和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和骨干企业,形成较大生产能力。
(六)开展横向联合
要使生产同种产品或相关产品的小型企业发展横向联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七)实现企业集群化
强调企业入驻城镇和工业园区,形成企业集群,以方便生产、管理、服务和流通。
(八)创造品牌和名优产品
在普遍重视产品质量基础上,必须创造品牌和名优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必须严格执行国际质量认证标准,要统一商标,规范包装,严格检验。
五、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外向型企业
驿马镇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具有鲜明的外向型特征,原料和产品两头都在外,产品市场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这启示人们,像庆阳这样没有发展外向型企业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的西部内陆地区,只有努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以特色、绿色和名优产品取胜,以诚信广交天下客商,才可以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同样才可以打开和站稳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
为贯彻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共同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协议》,推动区域农业合作,共享区域农副产品市场资源和商机,以贸易的形式带动各合作区域农副产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珠三角最大的农批市场――东莞中堂江南农批将于8月12日-14日联合举办首次泛珠三角农副产品交易会。本次交易会作为泛珠三交区域农业合作的实质性举措,将承载2005年7月成都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的成果,成为“9+2”区域农副产品流通界的一大盛会。
作为迄今为止泛珠合作在东莞的最大项目和最早成果, 江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集副食、调料、干货、土特产、粮油豆类、蛋品等农副产品批发为一体的超大型专业批发市场,项目投资总额约6亿元,市场首期工程占地400多亩,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其中包括1200间铺位、6000吨冷库、大型仓库和近万平方米的生活住宅区,并设有银行、超市、餐厅及大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市场还规划了近400亩的仓储冷库基地、一个占地1100亩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一个1000吨级的专用码头。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批发、加工、代购代销、仓储、保鲜、包装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农副产品交易交流平台。
江南农批市场2004年12月30日开业,目前市场首期铺位已基本出售或出租,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家商户进驻,包括湖南辣妹子食品、河南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香港百信集团的太子系列食品、上海太太乐鸡精、武汉厨师乐鸡精、贵州陶华碧老干妈、重庆三五火锅底料、福建福华紫菜、四川郫县豆瓣等等,已迅速成为珠三角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根据规划,此次交易会的设展面积达2.5万平方米,预设展位500多个,同时还有1000多个已营业的商铺作为市场展区。展区内设有若干特色展区,包括政府组团展区、知名企业展区、专业买家展区、市场经营商户展区等,既体现了泛珠政府合作办展的特色,又彰显了市场承办的风格,其规模和档次,将树华南地区农业交易会的新标杆。交易会期间举办的首届泛珠三角农产品流通战略论坛将就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架构的基本框架、前景和合作形式,农批市场在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协议框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重要作用,农产品流通领域产业各方的战略分析和决策,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流通领域信息平台的建立等几大重要议题进行详尽研讨。国家农业部有关领导、中国市场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广东商学院等研究单位的专家教授将和与会代表共同探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解决三农问题献计献策。
“泛珠农交会”将秉承“专业买家为第一需要”的宗旨,把交易会专业买家的组织工作放在优先位置,利用东莞市江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独有优势进行专业买家的招商工作。交易会期间,组委会将通过江南农批800多家经营商户的销售渠道组织采购者到场参会,并派出38辆大巴到广东省内个大批发市场,免费接送二级农副产品批发商户到场参会。同时组委会将组织强大的媒体攻势,通过DM直邮、政府宣传、相关协会等方式邀请商场、超级市场、酒店、大中型工厂后勤采购人员,组织专业买家强势入市。
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近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是,食品安全各种隐患依然较多,特别是农副产品市场作为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和食品流通的重要渠道,还存在一些监管方面的薄弱环节,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刻不容缓。
一、农副产品市场食品安全现状
目前,全市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市场名称登记的各类综合农副产品市场34个,其中批发市场3个,农贸市场(小菜场)31个,经营户10995户。未经核准登记的各类综合农副产品市场及农村交易点35个,其中批发市场1个,农贸市场及交易点34个,经营户2723户。实行食品准入的市场13个,设有农残检测室7个。各类农副产品市场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无证无照经营情况严重。目前,市场主要以招标形式租赁摊位,但在招标前对投标人没有进行任何经营资格审查(包括健康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等),事后要通过市场举办者的配合,经营户才补办证照。部分经营户因无法或者不愿补办证照,长期无证无照经营,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
(二)无证市场食品安全隐患严重。无证市场主要是村里举办、个人投资、自发形成的。村办农贸市场分为2种情况:一是村里为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安全需要,将原零星的摊点集中起来形成的交易点。交易点无物业管理等相应配套设施,商品以自产自销为主,村里只负责卫生清理;二是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而专门投资兴办的,村以招标形式出租摊位。无举办单位的自发市场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形成时间相对较长。这些市场基本处于无序状态,食品安全无人过问,从食品抽检情况看,合格率明显低于实施食品准入的其他市场。
(三)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多数经营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自身责任认识不足,对市场食品准入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在采购时图省事、怕麻烦,没有按要求索证索票把好进货关,使一些不合格食品和地下无证无照小作坊生产的食品流入市场。
(四)市场举办者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现象。部分市场举办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经营户一户一档、统一整理备查制度不健全,对索证备案和台账登记时紧时松,甚至还存有放弃索证备案和台账登记的想法。目前,我市几个批发市场,如炒货市场、水产批发市场、农贸批发市场等出票也不正常,影响到小菜场、小食杂店索证备案、进货台账的建立和其他各类农副产品市场食品准入工作的开展。
二、明确农副产品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保障食品安全既是经济工作又是政治任务。各地各相关部门应从关注民生、为民谋利的高度来认识农副产品市场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按照“市政府统筹协调,镇(街道)为主负责,部门牵头指导,村居属地管理,业主责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强化农副产品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整洁、舒心、放心的消费购物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一)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全面负责镇(街道)、村办市场及辖区内无证市场食品安全工作的引导和日常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落实;督促市场举办者严把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和市场食品准入关;配备一定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做好市场经营户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提高经营户食品安全意识;配合工商部门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同时与市场举办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
对于为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安全需要,将原零星的摊点集中起来形成的农村无证交易点,不作名称登记,由所在村负责日常管理,暂不实行食品准入制度,但固定经营户必须取得营业执照。对于无举办单位自发形成的市场,由当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接管,并按有证市场准备进行规范管理。对于由各种经济实体开办,长期得不到土地、建设、规划、消防等部门审批和验收,无法提供市场名称登记所必须资料的的无证市场,由当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二)市市场发展中心职责:全面负责中心下属市场的经营管理,督促各市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把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关;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有违反《食品安全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做好市场经营户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提高经营户食品安全意识;配合工商部门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并与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
(三)市工商部门职责:监督检查市场举办者履行经营管理职责情况;负责市场内食品安全、食品准入的督促指导;依法查处市场举办者、经营者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配合做好无证市场整治工作。
(四)市贸易部门职责:负责组织编制农副产品市场布局规划;组织相关部门对新建、改造的农副产品市场进行验收;配合开展农副产品市场整治工作。
(五)市建设部门职责:负责无证农副产品市场改造项目的施工许可证发放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六)市规划部门职责:负责无证农副产品市场改造项目的规划审批。
(七)市国土资源部门职责:负责新建、改造农副产品市场项目的用地审批。
(八)市财政部门职责:负责农副产品市场改造资金的补助、发放。
**是个农业大市,现辖一市七县三区,辖区总面积1.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10万,其中农村面积占90%,农村人口近550多万。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村市场消费,更好地服务三农,是我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按照以连锁经营企业为龙头,以物流配送中心和大中型超市为骨干,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平台,以遍布乡村的便利商店为结点,构建农村商业服务网络及市场体系的基本发展思路,建议如下:
一、加强农村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以规划为先导,充分发挥“万村千乡”与“新网工程”等市场工程骨干作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家店”覆盖率、商品配送率、“一网多用”
等功能。供销社要进一步利用“新网工程”,发挥网点和运储资源优势,推进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的建设和改造。争取用3至5年时间,基本形成县(市)、乡镇和村三级布局合理、设施达标、功能完善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做到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村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村、农副产品交易进市场、物流配送快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巩固提高已建2351个“农家店”,50个配送中心的基础上,村级“农家店”覆盖率达90%以上,“农家店”商品配送提高到65%以上,不断促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网多用”。做到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较具规模的产地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个县(市)政府所在地都有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超市及配送中心,每个乡或镇都有日用消费品超市和农资连锁店,每个村都有连锁或规范经营的日用消费品综合便利店。
二、实施农产品市场标准化改造。我市现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近40个,占地面积近1000亩,年交易额近50亿元。我市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普遍存在“投资多元化,目标短视化,管理物业化,经营分散化,交易方式和经营设施老化”等问题,亟待规范和升级改造。近年来,我市稼仙米业、龙狮桥蔬菜批发市场、永强家禽批发市场、高河大王庙批发市场等,充分利用有关政策资金支持,改造升级已取得较好成效。批发市场要按照扩大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把贸易、加工、服务等结合起来,做到品种多、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效益优。逐步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检测、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极积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冷藏、低温仓储、专业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重视建设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专用仓储、码头和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区域辐射能力。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批发市场培育农产品品牌。鼓励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实施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
三、培育连锁经营骨干企业。通过改造、整合现有网点与新建网点相结合,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商品流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元投资的连锁企业。支持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到乡、村建设连锁店;支持连锁骨干企业以收购、兼并、合资、加盟等多种形式改造、整合农村现有商业网点;支持农村中小商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联合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LISA指数;出口贸易;空间集聚
一、引言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瓯江下游南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跻身全国25个沿海港口之一的温州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温州市出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开发及政策导向等各方面的发展则极大促进了出口质和量的不断提升。自2015年国务院三部委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来,温州市积极相应“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力图建设成为国际贸易强市。
本研究采用空间经济学相关知识,通过对浙江省各地市主要外贸出口产业空间自相关模式进行分析,得到这些产业的地理集聚特征和空间带动作用,来对温州市外贸经济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并从浙江省的全局角度考察温州市外贸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关系,以期更好地了解发展短板和优劣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性的建议促进温州市乃至全省外贸经济更加繁荣。
二、模型和研究方法
所谓空间自相关,是指距离较近的区块或其属性直接有着某种相似性。如果属性值相近的区域距离较近,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反之,则为负的空间自相关。本文正是以各省为单位,衡量港口相关产业属性值的空间自相关模式,而我们选取的度量指标是Moran(1950)提出的全局指标Moran’s I和反映局部自相关程度的LISA(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统计量Moran’s I
i和j代表不同的区域单位,xi和代表属性值和均值,wij是衡量i和j位置上接近性的空间权重,而W代表所有空间权重的和。I的取值范围是-1~1,当I值等于-1/n-1时,说明各点不具有特定相似性而随机分布;当I大于-1/n-1时,总体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并且数值越大代表越强的正相关;I小于-1/n-1时,总体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
上述公式中的大部分指标都可以通过属性值的计算得到,而衡量单位之间位置远近的空间权重则需要另行获得。可以根据不同区域是否毗邻而采用0和1作为权重值,也可以使用点到点的距离来衡量。考虑到港口的辐射作用和交运网络的发达程度,本文将各省份的平均质心当作点单位,选取点到点距离的倒数(1/dij)作为空间权重来计算自相关指数。
(二)局部空间关联指标LISA
LISA值也称为局部Moran值,能够衡量每个区域单位的空间自相关水平,值较高表明相似属性的聚集,值较低表明不同属性的聚集,而随机假设下Ii的期望值-wi/(n-1)可以作为值高低的衡量标准。
(三)显著性检验
对于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计算结果,都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证明其真实性。对标准化之后的变量
Z=I-E(I)VAR(I)(LISA的标准化变量是Z(Ii)=Ii-E(Ii)
VAR(Ii))进行t检验并得到P值,1-P即为计算结果解释能力的可信度。
三、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为了全面了解浙江省出口贸易的整体情况,本文选取了各地市2013年农副产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额作为主要研究指标,基本涵盖了浙江省出口涉及的多数行业,另外加入出口总额指标衡量总体水平的变化。通过计算上述五变量的Moran指数和LISA指数分析全省外贸出口产业的分布和集聚情况,重点考察温州市对周边地市的经济带动作用。
其中数据均来自2013年浙江省各地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农副产品出口
图1各点代表各地市的农副产品出口额指标,横轴是通过空间权重矩阵加权的标准化单位,纵轴是标准化单位,斜率则代表Moran指数。我们可以看到,与-0.091的随机分布值相比,Moran’s I为0.045,代表全省农副产品出口呈现较弱的空间正相关,也就是说农副产品出口产业分布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初步形成了空间集聚带。
进一步分析各市农副产品出口情况,由图2可以看到嘉兴位列第一,温州市出口额在全省排第四位,而杭州、台州等城市均在前列,该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带动。从空间自相关局部指标来看,LISA值为正和为负的城市各有一半,大部分城市的显著性检验p值过大,其中温州LISA值为-0.394,P值为0.22,说明温州市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出口水平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其区域带动作用有待提高。
(二)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
由图3可以看到,Moran’s I为-0.031,与-0.091的随机分布值十分相近,全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总体呈现空间随机分布的状态,说明纺织制品出口额较高地区与低水平地区分布没有明显规律,总体未能形成该项出口产业的地区集聚形态。
深入分析各地市情况,绍兴、宁波、嘉兴等城市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均在全省的前半部分,主要原因是绍兴具有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地――中国轻纺城,极大带动了本地和周边地市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发展。通过表1分析各地市LISA值水平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浙江北部地区LISA值相对较高,南部地区多为负值。其中,温州市LISA为0.117,P值为0.28,可见温州市在南部地市中出口水平相对较高,并发挥着较弱的区域带动作用。
(三)机电产品出口
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的Moran’s I为-0.372,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呈现较弱水平的空间负相关,由于机电产品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对生产技术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规模效应和技术要求为行业进入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地区间很难通过示范作用和资源流动进行成果分享,使该行业出口难以实现空间上的集聚带。
具体到各地市的机电产品出口水平,由表2可以看到,大部门城市LISA值为负,与Moran散点图情况相契合,其中舟山和绍兴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其相对周边地市来说具有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额,但是成果难以扩散。而温州市和丽水市的LISA值正,其中温州市为0.015,但可信度较低,这一结果说明虽然2013年温州市机电产品出口总额达到71.83亿元,但是其周边地区机电产品出口发展参差不齐,未能形成成熟的出口产业带,温州的区域带动作用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四)化工产品出口
全省化工产品出口额Moran’s I为0.108,代表浙江省化工产品出口水平分布是正的空间自相关模式,化工产业由点带面,具有区域性整体发展的特点,具体的区块分布将在LISA分析中给出。
由表3可得,舟山的LISA值最高,且计量结果可信度比较高,呈现较强的局部空间正相关,以此为中心基本形成了包含宁波、绍兴等地区的化工产品出口高值集聚带;丽水、衢州及金华都是化工产品出口额较低的地区,是低低分布,这一特征也体现了沿海与内陆的外贸水平的天然差别。温州的LISA值是0.248,P值是0.03,且温州市化工产品出口额居全省前半段,可见温州对周边地区化工出口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这与温州的沿海港口城市地位和发达的商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
(五)出口总额
对于沿海省份来说,出口总额反映了该地区的对外贸易甚至经济发展的水平,属于概括程度比较高的经济指标。由图6可以看到,浙江省出口总额Moran’s I为-0.292,略小于-0.091的随机分布值,说明浙江省出口水平基本处于较弱的空间负相关分布,整体上没有在省内形成对外产业的集聚带。
针对各地市的局部自相关分析,由表4看到舟山、嘉兴、金华、台州的出口总额属于负的空间自相关,而绍兴等地属于正的空间自相关。其中温州对应LISA值为0.056,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其空间集聚水平较弱。得力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宁波港、温州港的港口便利条件,温州及其他沿海城市占据浙江省出口水平的前列,然而温州成为外贸相关业务的增长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结论
(一)浙江省出口水平的整体结果与各个产业的发展条件和特征相符。全省出口总额以及机电产品出口均呈现负空间自相关,发展较好的地区分散在较为落后的地区之间;
(二)农副产品、化工产品出口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体现了这两个产业的地理依赖特性,都表现出沿海正正分布、内陆负负分布的特点;
(三)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接近随机分布,主要原因是中国轻纺城的空间集聚作用被周边舟山等地区的低出口水平弱化了。
(四)就温州而言,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及出口总额这五个出口水平指标值都相对较高,而农副产品出口指标值较低,整体上体现了温州在外贸出口水平上的区域带动作用;
(五)温州市区域带动作用的体现参差不齐。其中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出口指标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总体反映出以温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带,而其他产业的外贸出口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阮骐,杨玉明.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温州出口贸易的增长效应分析[J].北方经济,2007,04:32-34
[2]叶红玉.浙江出口竞争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特区经济,2007,04:53-54
[3]沈悦,王如丰.温州市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月刊,2010,01:55-59
[4]陶.世界水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区域特征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56-63+90
[5]王磊.温州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和现状的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3,11:50-52
[6]徐建军,汪浩瀚.我国省域贸易开放的空间相关性及其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107-118
[7]姜辉.浙江出口增长波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2012,03:97-100
[8]姚海华.长三角城市的贸易集聚效应与上海的贸易辐射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1-6
[9]宓科娜,庄汝龙,马仁锋,叶持跃.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空间分异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5,01:92-97
[10]陶,赵亮.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空间自相关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40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