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统经典文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8 17:21: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经典文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经典文化

第1篇

历史不应该是一块擦泪的手帕,更不应该是一块遮羞布。历史上存在过的,你否定也罢,肯定也罢,它都实实在在地浸润过这块大地。作为后来者,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辩证地看待历史,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优良、摈弃糟粕,也就是“批判地继承、弘扬”。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似乎现在还争议不断。譬如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有人认为是“毒害”,有人认为是“圣经”。愚以为这两种“极端”态度都是错误的。我们既不要把它们看成是万能的圣书,也不要过分夸大它们的负面作用。《三字经》《弟子规》所代表的文化经典,虽带有一些封建色彩,但大部分是关于为人处世方面的,只要我们能以清醒的头脑吸收其精华,不乏是一种可以保持人道德的“健康营养品”,绝不会是毒害人的“垃圾食品”。

有点文化功底和历史知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像《论语》《中庸》《孟子》出自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三字经》出自内忧外患的南宋,从中可以看出,当一个社会秩序失范时,急需要精神上的提升品。我们今天的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物质生活不断富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屡屡发生的诚信危机、自私自利、道德滑坡等乱象,人们恐慌、迷茫,大家在反思: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华夏大地历史上曾是世界上最富裕最辉煌的国度,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中国还有没有重新学习的意义?近几年出现推崇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等传统经典的热潮,也可以说是希望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基和道德的依托。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提倡对青少年进行经典文化教育。作为教师,不应该在该不该让孩子读的问题上犹疑不决,徘徊不前,而应该思考怎么教孩子读。时下,我们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足,传授时功底不够,在教学中既不能到位地解释经典的内涵,又不能结合时代现状去批判地阅读。再者,在教学方法上也值得探讨,如何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悦纳?因此,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自己投入经典文化的阅读中去,提高自己传统文化素养。

第2篇

【关键词】 经典教育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66-01

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创造条件,让青少年学生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接触那些更有阅读价值的经典文化,经典有些过时的内容,并不妨碍我们完整地阅读和理解。经典教育中需要我们加强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经典文化的态度:我们尊重经典,重视经典,但绝不迷信经典,神化经典。

经典具有不朽价值,阅读经典不可或缺。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中华民族积淀了灿若星河的国学经典。这些经典承载着民族之魂,牵系着文化之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无论新旧文化怎样激烈地碰撞,无论东西方文明怎样相互融合渗透,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我们都无法漠视遗忘,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最值得珍视的巨大宝藏。中国历来是一个在文化上崇尚理性、重视教化的国度,以儒家为正统的官方指导学说,一贯倡导开启民智、兴办教育,配合着“选贤与能”的科举制度,使教育发达、人才兴盛。在这种文教发达的背景下,产生的历史文献是世界各国中最多的。而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献中,则较少涌现出经过历史选择和检验的文化经典。这些经典是古人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先民的生活常道与实践经验,传达着前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些经典在过去的若干世纪中,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传诵,成为汲取智慧与灵感的源泉,其文化价值得到历史的检验与肯定。

青少年儿童在当代课堂上直接面向和熟悉这些经典,是理解和把握传统便捷与有效的方式。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很多人都有体会,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而言,讲好一首唐诗胜过讲一通唐诗概论,阅读先秦诸子胜过讲述一通先秦思想概论。同时,经典不是陈旧,不是老朽,它是古老而至今还在鲜活着滋养我们生命,温润我们灵魂的元素。经典诵读的意义,或许不只在有益于语文、口才,其意义或许更多的在于通过目识口诵,烂熟于心,浸润其中,扎下思想的根,让灵魂融合于高远的智慧之中,从而远离了浮躁和平庸。

经典教育意义广泛,切忌功利化取向。倡导和鼓励青少年阅读经典的一个重要理由,在于经典教育具有广泛的意义,预期的收获是多面而非单一的。对此古人早有论述。孔子指出学《诗经》有审美、认识、教育等多方面的作用,学习《易经》有文学、修身、制器、卜筮多方面的作用,学习者可以各取所需。

经典,世界视野的、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的大经典,我们何能取其沧海之一粟?文化,中西兼容、天文地理、哲学宗教的大文化,我们何能沐其九天之一缕?如此,倾己所有,竭我们所能,为了我们的人生发展奠基,我们心之所往、力之可及的又有几何?可是,大经典、大文化,又如此强有力地感召着我们,我们仰望着、追随着、践行着。

在经典教育实践中,当经典的局限性和经典教育的当代性与现实性相遇时,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是否必须删除这一话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充分的发酵。讨论双方大致分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派。大部分讨论者赞成传统文化经典中有些部分所宣扬的价值观并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不过,问题的焦点逐渐集中在对这些“糟粕”的认定标准,以及是否有必要删改。例如,有些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不能将经典中不合时宜的内容直接带进课堂。这些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忧虑和担心也并非全无道理:让一些年龄尚小的儿童学习经典,他们尚无足够的辨别能力,经典中一些过时的内容,会对他们带来负面影响。争论到了最后,隐约地殊途同归:“怎么教”才是传统文化教材存废的关键,和教材无关,和我们的教育方法有关。如果不采取一些手段加以解决,经典教育会遇到很大阻力,甚至会难以推行、半途而废。删改经典总是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经典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总是要解决的。

在“经典浸润、文化育人”的使命感召引领下——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在“经典浸润、文化育人”的使命感召引领下——我们能够做得了多少,我们就做多少!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领域,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只教给学生正确的东西,而让他们远离错误的东西;热衷于教给他们正确无误的知识,而不是教给他们保护自我和认识社会、进入社会的能力。我们很容易把这样的思维定式运用到对待经典教育方面,只希望青少年儿童接触经典中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不要接触那些消极的过时的内容。

第3篇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经典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经典演讲稿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三次站在了世纪的起跑线上,未来的中国面临严重的挑战,迎接跨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的接班人连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说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所以,应当站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从中能正确分辨真与伪、善与恶和美与丑,知荣辱、明爱憎,让学生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勇于实践,着力实践,真正按着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经典演讲稿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__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经典演讲稿

今天站在这里,我感到既惭愧又兴奋。惭愧的是,我从十岁开始背诵《三字经》到现在接触传统文化也不过区区十年功夫,和真正的大师相比,是蜉蝣和大鹏鸟的差别。然而令我兴奋的是,年轻的我尚有充足的精力和热情去恣意遨游,在传统文化的精神海洋里乘风破浪。

我非常感谢首都师范大学给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提供了十分舒适的环境和便捷的渠道,北一区的图书馆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宏伟,但是你一进去,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厚厚的《传世藏书》,满满排了三个柜子。

我认为“典籍”便是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一通道。我专门了解过身边的同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有的同学会直接将“传统文化”等同于“文言文”。其实这也是我小时候的想法。这种理解看似简单粗暴,但其实有一定的道理。没错,进入大学之前的我们,基本上都是从课本教材里面学习一些零星的传统文化文本,为了应付考试也根本无暇思索背后的精神内涵。而一旦进入大学,也有不少同学对“之乎者也”的古文嗤之以鼻,总想赶紧摆脱。

面对这样的现象,有人痛心,也有人痛斥,但我觉得,时代的浪潮会把所有的泥沙都淘洗干净,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有像在座各位一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存在,我相信我们的民族精华就有希望薪火相传。我身边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榜样,他是我们文学院师范班的同学,熟读四书五经,信手拈来完全不是问题。

一开始大家会觉得他就是个书呆子,平常也不怎么说话,走路飞快,人称“小马达”。但是在我和他交流,或者说“辩论”之后,我就完全被他的修养所折服了,这个看起来瘦瘦弱弱的书生完全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和气魄。也是因为他,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我们学习中的垫脚石,而是不可或缺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

除了文化典籍之外,“活动”是传统文化走入大学校园的另一个重要的渠道。相比于高小的学生而言,大学生无疑有更多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亲身经历。除了参加一些校内组织的活动之外,通过老师的介绍,我还参加了一些社会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说书院中国的一些有关茶文化、古琴文化的雅集和四维通慧书院的讲座和游学。现在社会上传播传统文化的法人组织有很多,“四维国学”是我个人认为当中做的最得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

它不仅有联合北京高校的支教活动,而且还会资助大学生组织传统文化游学。去年暑假,我个人担当了第五届“瞻礼圣王”游学的领队,和刘宏毅老师一起去河南游学,收获颇丰。这些社会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校园,去更广阔的天地,获取到更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和更高维度的能量。归根结底,其实这些社会活动是为了帮助我们建设更美好的精神花园,也有利于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就首都师范大学而言,本身就有非常优厚的文化资源。

文学院就有鹿鸣演颂社和鹤鸣吟诵社,两个社团都已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宗旨,并在此方向指引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鹿鸣演颂社的社长,我十分荣幸接触到著名演颂家胡乐民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演颂社蓬勃发展,先后出演了二十几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比如说4月23号的世界读书日,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邀请我社参加读书活动,我社社员集体表演了《光的赞歌》。对处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学习传统文化,老师的带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胡乐民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能给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引的老师。胡老师为人十分随和,每次他出差回来都会和我们同学交流心得。最近他去成都参加中国影视高考培训联盟会议,他将所思所得分享在我们的微信群里,足足有一个小册子那么长,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在鹿鸣演颂社里,同学们不仅能原创古诗,还能将之生动地演绎出来。

此外,我本人还在鹤鸣吟诵社担任骨干,参演过一些吟诵节目,比如说《木兰辞》、《木瓜》等等。主要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吟诵是古代读书人学习与交往的基本方式,优美而高雅。古人三五知己,怡然唱和,旗亭画壁,流觞曲水。

以这样一种真诚而高雅姿态生活怎么能不让人向往和倾羡?恰好学校也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吟诵资源,比如说像杨懿兰老师的讲座、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等这个暑假我们还将迎来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到时候名师济济一堂,场面会更加盛大。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能学会各种各样的朗诵、吟诵的技能,还亲身体验到一种更加自然而惬意的生活态度。所以,我认为,传统文化离我们大学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反而可以说是触手可及的,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用自己更多的身体力行去表现,去感染。但并非刻意地表现,唯有我们自己本人真正了解和受益于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将之发扬光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__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传统文化”四个字多达五次,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文本更是超过二十余条。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堪称世界上最难的三个哲学问题几乎都可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找到答案。

我们本自具足如此优厚之文化资源,怎能坐而废弃?因此最后,我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斗胆以鄙人之见阐述我对“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四点建议:

第一,沉下来。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前远的意识,这就要靠积累和沉淀,一边从阅读中积累,一边从活动经验中沉淀。从下往上打基础。也就是__所说的“勤学”和“明辨”。

第二,走进去。身处校园之中的我们,不能两耳只闻窗外,一心只读圣贤,必须先有勇气走进社会去实践。扩大自己的经验范围。在这个环节,是否能做到“修德”和“笃实”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价值的高低。

第4篇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经典树家风主题的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诵经典树家风主题的演讲稿1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好子女。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诵经典树家风主题的演讲稿2

无论大家、小家都有一定的家风家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么你了解家风吗?“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也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也是对家族的传承,能为民族的发展起到影响。

家风尤为重要,为什么今天我会提起家风呢?因为我要给大家说说我的家风。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一起走进我的好家风我来传作文当中吧!

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这简单的十二个字却包含着意义重大。爸爸妈妈自我年幼时就一直教育我背会这十二个字,从他们身上我也领悟到字里的含义了。这也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三字经》里的“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

现在我带大家一起回忆前年的中秋节,爸妈带我去看望姑奶。到了姑奶家我主动向长辈们问好。这时姑爷递过来一盘水果,让我爸爸妈妈和我吃水果,我正准备拿起最大的给姑爷吃。手刚伸向最大的那个梨。“等会,我考考你再拿”姑爷说道。“好的,您考吧!”我心想吃个水果还考我呢。“这一盘梨你要吃的话你拿哪个?”我还是接着拿起那个最大的递给姑爷说:“您是长辈,最大的给您吃!我吃最小的。”姑爷用力地点点头。

“油条出锅了,小心烫,看看十二楼奶奶在家没。轻点敲门孩子,爷爷心脏不好……”奶奶最爱吃妈妈炸的油条,每次炸完油条我都会都会第一时间给他们送去。“叮铃铃、叮铃铃……”“快去开门,看看谁这早就敲门”我赶紧地跑去开门。还没等我说话,爷爷就走了。一边走一边说,赶紧吃完去上学!接过热乎乎的粽子心里好暖暖的(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十二楼奶奶只是邻居家的奶奶哦)那天中午到午饭时间了,肚子却没有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下面我来说说勤俭节约,妈妈同事经常给我拿一些衣服,刚开始我嫌弃旧衣服不穿。妈妈对我说:“妈妈单位阿姨特意给你留的,衣服是姐姐的,也没有坏,扔了浪费。作为学生要懂得勤俭节约。每人浪费一点点,地球上的资源不都白白的浪费掉了吗?”听到“浪费”二字。顿时我明白了。“妈妈这衣服我太小了,把这件衣服给老家的彤彤小妹吧”妈妈马上同意了。

在日常生活中,买菜的袋子妈妈都会留起来,等哪天需要了好再次使用。我也不甘示弱捡到一些桶并留存起来,等到冬天妈妈腌酸菜时,它们就派上用场了。

爸爸常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他教我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好的学习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学会独立完成。经常有人跟我妈妈取经,说我自立、自主、懂事……我要说一切来源于上辈的教导。就像家里的家用电器在现在生活中必不可少,食物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家风呢?更是必不可少的。家族的传承;家风,民族的发展;好家风,我来传;好家风,传天下!

诵经典树家风主题的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承良好家风促学风。

千年前,吴越钱氏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千年繁华,也留下了以《钱氏家训》为代表的钱王文化宝贵财富。《钱氏家训》不仅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共同的“传家宝”。

一个人相当于一棵树,一个家庭就是几棵树。通过家庭的带动,能够影响周边的家庭,形成森林,形成一个大气候,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临安开展好家风建设,就是以家风为抓手,大力挖掘、弘扬、传承《钱氏家训》等传统文化精髓,并以家风带乡风、促作风、树新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体的行动中、植入群众的心灵里。

在好家风建设中,临安注重家庭,确立爱国爱乡、遵纪守法两项“基本标准”和诚实守信等八个“倡导方向”,近两年推选出近8000余户“好家风”家庭,举办100多场“好家风”家庭褒奖礼,凝聚起千家万户向善的力量;临安注重家教,组织“好家风”进万家村村宣讲活动,以身边的“好家风”事例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家风家训伴我成长”活动,学生和家长一起立家训、晒家训、传家风,让家风成为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以“诚信、敬业”为主题开展“好家风”进农家乐、进电子商务活动,让“好家风”产生口碑效应,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从而培育千家万户向好的风尚。

第5篇

摘 要:公共图书馆作为传统文化宣传和推广阵地,面对这场版本删节之争,图书馆在引导孩子们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时该做何选择?为此笔者在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时应选择的版本及指导儿童诵读经典的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074-02

收稿日期:2012-02-08

作者简介:李颖(1973-),邯郸市图书馆馆员。1 儿童应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原著

1.1 阅读原著有利于孩子们诵读

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经典,尤其童蒙读物,句子短小精干,富有韵律,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符合儿童活泼欢快的天性,便于孩子们的记诵。如《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儿童启蒙读物,句子充满音韵美,孩子们无论是诵读还是吟唱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删节后的经典版本,文章的整体节奏、音韵会遭到破坏,不如诵读原著那么顺畅富有情趣,对儿童的诵读兴趣和效果容易带来不利影响。

1.2 删减经典容易误导读者

一本好书,其中的字、句、段、节、章被作者巧妙结合成有机整体,每一个细微的改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书的整体结构甚至作者思想的表达。尤其像《论语》、《道德经》等传统经典读物,文字精练至极,对其中一些句子甚至一个字的删减,都容易使人产生歧义,错会作者的意图。在这场经典版本删节的争议中,一些网民指出不少经典被断章取义,造成对全社会的误导。一名大连网友说:以德报怨,本意并不是让你去做“受气包”,原句是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才幡然醒悟。类似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经典删节造成的影响对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对于孩子呢?为使孩子以后能够正确了解作者真实意图和思想,减少断章取义之现象,我们还是应手下留情,还经典于真实面目,让孩子从小诵读原著。

1.3 诵读原著能够学习并了解历史

传统文化经典是对过去人们的思想、生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真实记录。如:“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终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这短短几句话,再现了古人诚敬、孝养父母的态度和对君主忠心耿耿却又谨小慎微的样子。虽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主专制与我们现行的自由民主制度相悖,但这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述,我们从中不仅能够了解到古人孝养父母、侍奉君主的态度和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比还可以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我们从课本上了解到的历史知识,是专家学者通过对古代典籍的查阅、整理、考证后重新编译而成的,同样的内容放到教科书中可以名正言顺的让学生们学习并称之为历史,而孩子们直接从原著中看到却被一些教育者当做洪水猛兽一删为快,这到底是经典出了问题还是教育者出了问题?假如我们现在把所有体现“孟母三迁”的句子从书中删去,恐怕后人再也无法知晓孟母教子的故事了。所以笔者提倡孩子诵读经典要读原著,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对孩子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让孩子学习,对于当今社会不适用的内容让孩子当做历史来了解当做知识来学又未尝不可,没必要大动干戈把经典肢解得面目全非。

2 掌握儿童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原理和方法

2.1 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以诵读为主

首先,从生理角度讲,人的理解力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渐增强,而14岁以后人的记忆力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呈减弱趋势。0~13岁是人一生记忆力最强的时期,称作记忆“黄金期”,而这一时期的理解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根据这一特点,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一般提倡诵读,不要求必须理解经典内容。南宋思想家朱熹在《朱子读书六法之‘熟读精思’》中说:“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因此,孩子们通过一遍遍的反复听读、诵读,自然达到背诵经典的效果。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理解力增强,阅历日渐丰富,再去品味经典之内涵便会很容易了。因此在人类记忆力最强的儿童时期多诵读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不但能增强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又能使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2.2 老师在指导孩子诵读经典时要掌握好三个原则

首先是快乐诵读原则。即引领孩子诵读经典时,要使孩子带着轻松、自然、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诵读经典的效用。其次是整读原则。即文章能整段读不要分句读,能整章读不要分段读,且读时要按书内容的次序,切忌跳章跳节。据试验,文章整读要比分读收效更好。再次是诵读时间原则。即经典诵读活动需要每天坚持,时间要相对固定,逐渐使孩子养成每日诵读的习惯。对于学龄孩子,由于学业较为繁重,为保证孩子能够每日读经且又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习功课,读经时间应采用离散式读经的原则,即把每天总的读经时间根据情况分成两、三次,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

2.3 以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孩子诵读经典

为提升孩子的诵读兴趣和保持良好的诵读状态,辅导老师在引导孩子诵读经典时要不拘形式,广开思路,大胆尝试。如:孩子在诵读经典时可分组诵读、领读、可和着音乐边诵读边变化队形、姿势等等。天津和平区二十中附小的学生每天早上一进学校,就在音乐中朗诵《三字经》,使孩子在读经的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兴致。还可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比赛、讲座等活动来提高孩子们对经典的认识,增强他们经典诵读的积极性。我馆曾与丛台区十三所小学校联手开办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比赛,来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诵读经典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又如广州少儿图书馆举办的“儿童经典诵读与素质教育”讲座使许多家长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纷纷督促并能够和孩子一起投入到诵读传统经典中去。总之,儿童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形式、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只要辅导老师用心去琢磨、去摸索,孩子们会以欢快的心情愉悦的心态投入到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之中。

2.4 适当讲解,活学活用

有些教育者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带有轻视女性、轻视劳动、宣扬“三纲”等严重的封建思想,孩子们看了怕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周洁说,“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本身,而是正确的引导”。笔者很赞同周老师的说法,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一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看起来似乎“不合乎适宜”。而小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他们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对经典中的一些字句会直接产生自己稚嫩的理解和判断,为避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辅导老师应对及时就容易引起异议的内容加以适当讲解和引导,比如:《弟子规》中“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告诉我们在古代,为表达孩子对父母思念之情和对父母养育之恩永记不忘的情怀,孩子在父母去世后,要到父母坟前守孝三年,且三年之内素衣素食。而我们现代的孩子要学习古人对父母的敬仰之情,并非要照搬古人的做法。又如“过犹待,百步余”。现在不少人认为:“这种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是对儿童天真活泼精神的扼杀”。按字面讲,这两句话是说长辈经过时,晚辈要等长辈走过约一百步后,晚辈才能离开。老师在指导孩子诵读时,应及时告诉孩子这是古代的礼节,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我们现代人也要尊重长辈,但见了长辈只要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就行了,并不需照搬古人礼节,等长辈走过百步之遥后才能离开。老师通过及时的引导和适当的讲解,能够使孩子们对经典的内容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活学活用,从而使孩子在规范行为方面能取其长避其短。

3 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后人的不断继承和发扬,儿童学习和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从小培养儿童阅读好书的习惯是图书馆的职责,引导孩子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是图书馆馆员应尽的义务,虽然在引领孩子们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争议和困难,只要我们以正确的诵读理念作指导,运用善巧的导读方法,持久的把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华夏文明会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热议:删减《三字经》等经典是否因噎废食(图)[EN/OL].(2011-01-04 )[2011- 06-04].hb.省略/a/20110104/001711_2.htm.

[2] 复旦教授钱文忠否认曾说学三字经吃亏 反对删减[EN/OL].(2011-01-06)[2011-06-08].省略/net/view.

[3] 孙文阁,梁莉.《弟子规》[M].内蒙古: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经典诗文;现代方式;传统文化;指导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05-02

经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与思想。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现代的学习方式学习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一、坚持诵读,启迪思想

在学校的经典诵读计划基础上,我制定具体的教学活动计划,明确诵读篇目,保证诵读时间,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让优秀的中华经典陪伴于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启迪学生的思想。

第一,落实每天晨读和每周一的经典诵读活动。在每周的经典诵读交流分享课中,我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诵读活动,师生共同诵读经典、分享诵读心得,吸收精华,传承民族美德。

第二,依托小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悟读中华经典,引导学生领悟中华经典文化中的道德和智慧。

第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华经典文化的育人作用。我组织学生开展以仁爱、孝道、诚信、礼仪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展示经典诗文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

二、选好教材,落实目标

人教版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古诗文,为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供了基本保证和训练平台。但是光靠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在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经典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编符合本校实际的教材,建立经典诵读的长效机制,更好地落实中华经典教育的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的学情与年级特点,选定教材和制定诵读计划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选定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必读教材: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二年级《声律启蒙》《朱子家训》《必背古诗75首》;三年级为《大学》和《论语》两部其中的片段;四年级《论语》《千家诗》;五年级为《中庸》和《诗经》两部其中的片段;六年级为《孟子》《春秋》《道德经》三部其中的片段。

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在诵读经典教学中,我把学校的经典诵读教材与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诵读内容有机结合,制订了一至六年级的诵读计划。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材,落实育人目标

除了按照预定的诵读计划选择经典诵读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之外,我还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灵活选择教材,落实育人目标。例如,当学生文明礼仪不够好时,低年级的经典诵读教学除了读《弟子规》之外,我还提前选择《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诵读。如,子曰: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通过此类诵读活动,来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

三、创新载体,激发兴趣

在吟诵、吟唱、小组合作诵读等经典诵读活动中,我发现学生诵读热情最高的是自己选择富有童趣的诵读方式。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论语》时,在“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环节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以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展示学过的内容,结果学生想出了各种有趣的方式:有的小组学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诵;有的小组根据歌曲《新年好》的旋律填词吟唱;有的小组边表演武术边吟诵;有的小组根据孔子弟子的特点扮演子路、子贡、颜渊进行诵读……活泼、有趣的诵读形式,让学生学得开心,从中获取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整合资源,融入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将课堂和传统经典有机结合,那些蕴含丰富哲理、发人深思、有灵性的国学经典,都会植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影响学生的言行,熏陶学生的情感。

1.以现代方式,悟读经典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优秀的中华经典诗文,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记录了我们民族的感情和精神,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式多为教师讲解分析,学生被动理解背诵,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果用现代的教学方式,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会更加深刻。

例如,教学《短歌行》一课时,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诵读、交流,有联系上下文、联系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诗歌意境等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除了能说之外,还能用画、用文、用歌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给予适当的点拨、评价,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为学生主动赏析古诗文插上了奋飞的翅膀,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2.运用于课堂,指导行为

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文后,还需要有复习的时间和运用的时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运用古诗文进行调控,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古诗文,又能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课堂上有学生不尊重别人或发言不文明时,我就背“亲师友”,让学生对背“习礼仪”,以此来提醒学生,引导学生端正课堂学习态度,尊重他人。

3.围绕单元主题,拓展经典名篇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其鲜明的学习主题。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单元主题选择相关的经典诵读内容,将经典诵读内容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阅读相关主题的古诗文,并与现代诗文进行同步阅读。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时,我选择了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融入单元导读课、阅读教学课和单元阅读分享课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名篇,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谢灵运的《初去郡》、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望岳》、王维的《汉江临泛》、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把现代文和古诗文融合起来进行阅读,进一步领略祖国的风光,从中感悟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由此可见,把国学经典有机融入语文课堂,既让国学经典学习常态化,又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

[关键词]中华传经典诵读;文化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45-02

1 前 言

经典的文学创作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精华,中华传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料。中华传经典诵读是我们延续上千年的优良教育传,尤其是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是完全不能被忽视的。近几年来,经典诵读的浪潮在逐渐涌现出来,特别是出现了很多有关青少年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事件,进而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论,逐渐朝着“读经现象”发展。正当中华传经典诵读在全国开展很激烈的时候,中学语文却出现了对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不平衡的现象出现。其中有些中学非常重视中华传经典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时学校也开发出了很多有关经典诵读的课程,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相反,有些中学却忽略了中华传经典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只是在语文教学中略微涉及一点有关中华传经典的内容,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系;还有一部分中学根本就不学习中华传经典诵读的内容。由此看来,中华传经典和语文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本文主要从提升语文素养、凝聚精气神以及发扬传文化阐述了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并具体提出了一些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2 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

2.1 可以提升语文素养

(1)可以大量积累文化知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内容也比较独特,在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可能涉及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很多,例如:建筑、饮食、服装、文学、舞蹈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中国传文化,如果只讲解一些观念文化,而缺少具体的文化成果的讲解,那么教师并没有全面的将中国传文化介绍给学生,更不要说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传文化的兴趣了。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样时代,积累文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们大量诵读中华传经典,可以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开阔视野。例如:中国的传节日文化不仅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传节日都具有独特的来源。例如:春节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代表着做任何事情都顺利,有一个好的开端。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人们每年都有赏灯、猜灯谜的习俗。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一个节气,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人们在这一天要插柳、放风筝等。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要赏月和吃月饼,代表着一家人团圆、幸福美满。

(2)扩展阅读视野范围。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是和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文化素养转变为人们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然而文化修养的提高就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这在语文教学中叫做阅读教学。现如今,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在努力研究提升学生们阅读能力的方法,但是,大量的阅读是提高语文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现如今,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危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逐渐代替了传的读书看报形式,人们逐渐在怀疑阅读的意义,特别是对经典阅读的程度大大的下降了。中学生应该大量吸收各类知识和信息,但是,由于他们学习的科目较多,学习时间紧张,相对阅读的时间就很少,这使得他们将阅读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了课本和考试的材料中,阅读面较小,不能开阔阅读视野,这样将直接阻碍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例如,网络、电视、光碟等,是一个发展比较好的趋势,同时也是文化多元化的内在要求。然而,中华传的经典作品也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经典作品,同样,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中华传经典诵读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同时也能扩展阅读视野范围,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知识,尤其对于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不仅要将表达的内容表达完全,而且还要带有一定的情感,解决语言干瘪的问题。经常诵读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快速储存各种材料和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中华传经典内容丰富多彩,覆盖了很多领域的信息。如果经常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将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熟记在头脑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很多经典语句慢慢的内化语感。如:古代的经典诗歌,尽管和现代相隔的距离较远,但是,我们可以经过想象,领略作者真实抒发的情感,从而不会阻碍现代人的阅读。

2.2 凝聚精气神

(1)有利于培养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人身体里是不能缺少强烈的责任感的,在中国传文化中,主要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体验生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真实的生活中领悟自身存在的世界,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另一种途径就是从书籍中学到,和他们进行交谈,从而走进他们构造的精神家园。古时候的英雄和文学圣人的事迹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精神的传递却从没有停止过。我们在阅读每一本经典作品时,作品所蕴涵的精神和情感都会融入到读者的心里。由此看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

(2)有助于培养旷达的精神。现代社会中,社会的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也有所不同。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一道坎,高考考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而且还是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现在有很多学生承受不了高考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了轻生的现象,真是让人汗颜。其实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小转折点,如果因为一个简单的考试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人生漫长的路有很多都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又该怎么面对呢?由此看来,保持乐观旷达的精神才能让人们在巨大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找到心灵归宿,让生命充满无限活力。

2.3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文化

(1)增强学生对传文化的认识。每个人都是传文化的继承人,但是近几年由于传文化经典出现了断层,结果使上千年的传文化之经典渐渐地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学校中听不到学生东渡诵读经典名句的声音。学生对中华传的经典作品不加了解,那么更没有办法理解其内在的真正含义和价值。现如今,文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青少年更加喜爱西方的文化,他们在沉迷于西方国家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将中华传的经典忘掉了。例如:青年朋友喜欢圣诞节超过了春节,外国的情人节是情侣之间送玫瑰花和巧克力来表达各自的情意的,他们却忘了中国的情人节也蕴涵着一个非常浪漫的故事,甚至有些青年人连端午节、中秋节是哪天都不清楚。因此,学生要大量诵读中华传的经典,从而增强学生对传文化的认识。

(2)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现如今,我们又重新提到经典诵读,而且将中华传经典诵读归纳到教育体系中,从而构建了传文化和现代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经典的无穷力量,将民族文化血脉注入到青少年的心里,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展示出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

3 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宽广的诵读平台

学校可以开展中华传经典诗歌朗诵比赛。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朗诵,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来。比赛获奖只是表面形式,而真正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多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的机会,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建立开放式的图书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中华传经典的作品。

3.2 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

鼓励学生多诵读中华传的经典作品,最终目的是为了继承中华传的经典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综合修养。所以,中学生读经典作品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诵读的数量而不求诵读的质量,而是要将诵读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增加文化涵养。因为文化涵养可以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只是表现在人头脑中储存能量多少,同时人的语言和行为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所以,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不管是用什么形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注重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3.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中华传经典诵读和历史内容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诵读中华传经典时,往往不清楚其历史背景,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才能真正读懂文字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所以,在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时将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和历史知识相结合,打破学科间学习的障碍,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

4 结 论

总体说来,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称之为经典的艺术作品,不仅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在这些优秀作品中还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美德和伟大的精神。我们在欣赏和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时,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学知识,同时也能增加我们的爱国情感,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志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诵读中华传经典的文化价值,并找到一些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守海,韩娇.经典诵读与人文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宁殿霞,张青丽.开展经典诵读提升综合素质[J].新西部(下旬刊),2011(2).

[3]陈雨曦.从经典诵读活动看大学生对传文化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10).

第8篇

一、传统文化经典不存在“重回”的问题

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也不少,但是重视程度不够,开掘利用的效果不好。 以高中段语文必修五册为例。人教版选文共98篇,古诗文44篇 ,占总数近45﹪,平均每册8.8篇;鲁教版平均每册6篇;苏教版每册平均7篇,此外,在选修课上还有单独开设《论语》《唐诗宋词》《史记》等。

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客观上,基础教育已经变成升学的选拔教育,使中小学教育的工具性、功利色彩浓厚,人文内涵淡化,实质上近似于一种缺乏人文精神的纯粹的重复性的职业训练。语文课某种程度上更像古代汉语课,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以词句串讲、翻译等形式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而对于人文思想内涵老师不求甚解,学生不甚了了。

作为一个语文一线教师,我的理解是,如何开掘、利用好我们课本现有的传统文化材料,如何能让学校、老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都有所提高,这应该是我们首先最应该重视、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及其他。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再多的传统文化经典进课堂,也只会变成形式上的多发几本书、徒增学生负担而已。你就是把那些先哲们重新推到课堂上亲自去教,效果也不值得期待。如果上面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那么,顺理成章,课堂内外传统文化经典只是多少的问题,不存在“重回”的问题了。

二、更多的传统文化经典进课堂的操作性值得认真思考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卷帙浩如烟海,经典汗牛充栋。那么,哪些经典进课堂,进多少,什么标准,经典中历史性的与时代相矛盾的内容和思想怎么看待。这些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又一个大问题。儒、墨、道、法等家先哲们的主张,或是传统技艺上琴、棋、书、画等,各有所长,很难说那家、那种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同理,我也不认为那一部经典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在课堂上“百花齐放”才能引领学生形成全面、健康的语文素养。当然,应充分考虑基础教育、学生时间和知识面需求等方面的特点,尽量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精选篇目学习,而不是抱着一派、一家、一本学到底。

其次,“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的理由很多,诸如“用先民的智慧给莘莘学子打下精神的底子”,传承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等不胜枚举,也都很有说服力。正如陈思和老师所说的,语文是关涉到“人之为人”的理念的灌输和启发,是关注人性之爱和心灵健康的对其他学科有“支撑”意义的母亲式的教育。当前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要让我们的孩子勇敢地走上社会,他们也很需要接受掌握竞争技能的父亲式的教育,而这在当前教育的大背景下,你不得不承认是占主导地位的。 所以,摩罗老师提出的“至少应该有一半课时用来学习中国古代传统经典”的建议,如果你了解当下语文学科在学校、学生心中的地位的话,你会失望;如果你了解当下语文写作教学和学生白话文习作水平的有多差的话,你会近于绝望。过去的已经过去,正如现在常有什么食品安全问题,但我们也无法回到那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纯天然的时代了。“传统文化经典”的文言的表达方式再好,现在或将来也不会是我们社会的主要表达方式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领悟和传承传统经典的思想内涵,切实提高白话文的阅读表达能力,这毕竟是现在社会也是面向未来的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

最后,宏扬传统文化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没有问题。但喊口号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因为现代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如果传统文化不能成为社会风尚,不能成为全民共识,仅靠中小学课堂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回到家里、社会,看到的却是“尔诈我虞,营私舞弊”,其成效就不值得期待。正如有学者提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强化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其实是将传统文化遗失的责任,转嫁给了无辜的孩童。恰恰相反,当前最需要学习传统文化,需要强化其意识的,应是决策者和执行者,应是整个社会”。否则,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可能将是镜花水月,看上去很美!

第9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指经过人类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从广义上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形成而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而其中的“忠、孝、诚、信、礼、仪、廉、耻”等内容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最具民族生命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中小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精神意识越来越淡薄,缺乏内省之心和自我约束力,受挫心理承受力差,更重要的是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最后导致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文化底蕴,一个精神支柱。

实践证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搞好学科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经典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礼义廉耻、文明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能有效陶冶少年儿童的心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健全其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崇高的人生信念,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1. 从阅读经典文化名著入手,指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针对青少年阅读的误区,学校要营造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创造让学生亲近经典书籍,阅读文化名著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和途经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名著的良好习惯,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从而丰富知识,提升修养。

从2011年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认真开展了《未成年人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内容研究》课题实验,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把“中华经典文化诵读”设置为校本课程,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老子》、《论语》、《大学》、《中庸》和优秀古诗词等经典文化内容作为阅读教材,通过精心编排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和阅读辅导校本教材,结合平时学科课堂教学,有意识、有创造性地渗透中华经典文化理念,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文化经典的魅力,接受文化经典的熏陶。在辅导教材编写方面,以“忠”、“孝”、“诚”、“信”、“礼”、“仪”、“廉”、“ 耻”等内容为主线编写成 “忠孝篇”、“礼仪篇”、“诚信篇”、“廉耻篇”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精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典名句、故事,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通过阅读指导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比如“诚信篇”共有15课,分别按“自我认识”、“对晚辈诚信”、“对朋友诚信”、“对顾客诚信”、“国家君王对大臣(百姓)诚信”、“对陌生人讲诚信”等顺序进行编排。每一课都分别从“导入、感悟、心灵驿站、名言欣赏、探究践行”五个方面进行设计,通过故事教育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阅读指导方法方面,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反复接触、熟读成诵,不求理解、只求记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对开展经典诵读指导的最好诠释。所以,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外,还根据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放经典诵读CD,或举办以经典文化为主题的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或开展校园“小百灵”古文新唱比赛,或反复放映经久不衰的经典影片等,让学生始终沐浴于神秘的文化天地,产生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在轻松、欢愉的气氛中把经典文化的反复影响自觉转化为言行的规范、文明、得体和优雅,从而实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2、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多途经挖掘德育优质教育资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除广为流传的经典名著之外,一些健康向上的图书报刊、戏剧电影、历史文物、风土人情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教材。所以学校要多途经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及时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多组织学生参加观看优秀电影、戏剧、歌舞以及剧评、影评、书评等活动,使他们在阅读、观赏、娱乐等活动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地方青少年宫不应该成为文化实习学校,图书馆不只是摆设,学校要充分发挥这些场馆和设施的育人作用,让这些地方文化设施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成为未成年人开拓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自己的精神园地。

网络是时展的产物,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工具,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有健康的,也有消极颓废的,因此,学校在做好网络优质资源推荐的基础上,要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同时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构成网络教育平台,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使广大未成年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学校要开设网络安全防范教育课,加强网络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律自控,从根本上防止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学校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络资源下载把关工作,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要严格过滤,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要鼓励学生多在校园上网,建立“家长课堂”向家长培训网络知识、青少年心理知识及家教成功经验,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教育积极有效,有的放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