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1 04:24: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第1篇

关健词: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稻田养殖泥鳅主要适用于连片稻田,一般不挖鱼沟和鱼溜,放养前,加高加固田埂,搞好进排水口等拦鱼设备,待水稻插秧返青后,放养鳅种,每亩放鳅种3000-4000尾。

一、稻田养泥鳅的好处:1、稻田养泥鳅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每亩稻田不但水稻可保持原产量,还可收获泥鳅70-100kg,直接提高经济效益。

2、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部分功能,省用农药,减少了粮食污染。

3、泥鳅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动可起到疏松土壤,促进肥料分解,水稻发棵,谷粒饱满,达到稻鳅双丰收的目的。

4、节约饵料,降低养殖成本。泥鳅生长的适应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23-27℃,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栖息,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稻田不但提供泥鳅水域环境,水稻还能为泥鳅提供遮蔽、躲藏的场所,并能提供部分食料。

二、泥鳅稻田中的养殖技术要点

1、稻田选择。选择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选作养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没网拦,田埂高50cm,底宽50cm,顶宽40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cm处挖深30cm,宽20cm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稻田施肥。耕田与施肥同时进行。耕田时可将稻田在中间隔开。先耕半边并施肥,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追肥只能用尿素。插秧前重施底肥,每亩施鸡、猪粪250Kg,繁殖天然饵料,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鸡、猪粪每亩25kg,直到8月中旬结束。

4、泥鳅放养。泥鳅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在放养时间上要坚持一个“早”字。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鱼”。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种前3-4d在坑、沟内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培肥水质,然后每667m2放3-4cm的鳅种2万-2.5万尾。

5、科学施药。稻田出现病虫害时,宜选用对症高效低毒的农药,不能任意加大用药量。粉剂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水剂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尽量将药嗔在稻口十上。下雨前不要施农药。施农药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养鱼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如:草克星、农思它。

6、饲养管理。养殖管理技术要领:主要管理内容是日常的投饵和巡视田块、水质管理、检查摄食状况、成鳅病防治及防止逃逸等。

(1)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伏约7月中旬),此时正是高温季节,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cm以上。养殖期间3-5天换水一次。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2)饵料管理。稻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泥鳅为杂食性鱼类,人工喂养饲料有米糠、麦麸和少量鱼粉、加适量甘薯淀粉粘合团块状饲料,或蚯蚓、蝇蛆等鲜活饲料。

前期投饵按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如:麦麸、米糠等。投饲量一般按泥鳅总体重的3%-5%计算,也可按实际泥鳅的吃食情况而定,每次投喂的吃食时间以3小时为标准。日投喂2次,上午8-9时、下午4-5时。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

(3)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7、泥鳅的病害防治

(1)水霉病。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鳅种下田前用孔雀石绿或食盐浸洗消毒;泥鳅感染此病时,各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全田泼洒。

(2)烂鳍病.用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痊愈。

(3)打印病。用量为每立方水1克的漂白粉化水后全田泼洒,或用2%浓度碳酸或漂白粉干粉直接涂抹患处。

(4)寄生虫病。鳅池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田消毒;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比例为5:2)合剂全田泼洒。

第2篇

1.1稻田的选择条件

泥鳅由于适应力和抗病力较强,且成活率较高,无论是养殖方法还是养殖条件上都比较简单,在池塘稻田间都可以养殖,但二者在泥鳅养殖条件上略有不同,养殖泥鳅的稻田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1.1水源必须充足

无论是降雨还是人工灌溉的地表水都要保持充足,不溢出不渗透,充分满足泥鳅的生长需要。

1.1.2水质要好

在酸碱性的选择上尽量保持在中性和弱酸性上,少泥沙,水中多微生物,切忌混浊,保证水质干净无污染,满足绿色环保生态养殖的条件。

1.1.3选择连体成片的大面积稻田,便于养殖管理

田间垄沟平坦,灌溉和排水方便,土壤要选择松软肥沃尤其是腐殖质丰富的粘性土质,营养丰富保水性强,满足泥鳅的生长营养发育需求。

1.1.4水稻要选择抗病力和抗病虫害强且高产的品种

植株矮小短粗,抗倒伏,便于应对大风等恶劣天气。

1.2稻田的清理建设

1.2.1水位要长期保持在安全水平上

由于广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较多,要对田埂进行加固加高,防止大雨破坏田埂,田埂的宽度保持在1米左右,高度维持0.6米左右即可,再通过人工进行夯实,必要时可通过薄木板、石块等支撑于田埂内侧。

1.2.2开挖鱼沟、鱼溜

鱼沟、鱼溜的作用就是给泥鳅提供一个相对自由且与稻田隔离的场所,方便在给稻田种植、施肥、上药的过程中泥鳅有地方可去,而鱼溜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方便逮捕泥鳅。鱼沟可根据田地大小设计不同的形状,面积不能超过稻田的10%,主沟一般位于稻田中心,宽度和深度在0.6厘米左右即可,而鱼溜的面积以10平方米为宜,为了方便泥鳅进出,要设置2~4个不等的缺口,无论是鱼沟还是鱼溜都不宜太靠近田埂,但可以在靠近鱼沟和鱼溜的稻田梗上搭建庇荫乘凉的小棚,既可以防暑降温,又可以增强泥鳅的安全感,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发育。

1.2.3要对田地进行施肥

以每亩400公斤的有机肥量对田地进行重新翻耕,给足稻苗充足的营养,同时也要给开挖的鱼沟、鱼溜添加基肥,以促进水中微生物的生长,保证泥鳅每天的营养需求。

1.2.4要重点进行防逃脱建设

由于泥鳅个头小、体滑,稍微有点空隙就会逃脱。因此要严格的进行防逃脱设置的建设,在田埂的两端设置两道防逃网,可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等抗氧化耐腐蚀的材料进行设置,深度至少下挖0.2米,而高度则要高于水位,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最终的目的使鱼不能出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范一些外在的危害如水鸟、青蛙等生物,都有可能造成泥鳅的减产,因此要加强进水口的防范,对鸟一类的可以通过树立几个高大的人字形木桩,摆上鲜艳的布条,以此来起到威慑和恐吓的作用。

2泥鳅的放养管理

2.1泥鳅放养

插栽秧苗10天左右,即可准备放养泥鳅苗。放养之前,利用低浓度的食盐水浸泡泥鳅苗进行消毒杀菌,以此提高成活率。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每亩放养4厘米大小的泥鳅苗10000尾。

2.2饲养管理

2.2.1喂养方式

泥鳅的喂养,主要有精养、粗养和精粗结合三种方式。精养主要是以人工饲料为主,缺点是在泥鳅生长的各个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优点则是产量较高。粗养基本依靠水田里的天然饵料,优点是基本没有投入,缺点是产量低。精粗结合则是在天然饵料不足情况下适当投入人工饵料,保证泥鳅营养的有效供给,优点是不用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就可取得较高的泥鳅产量。

2.2.2饵料投放

泥鳅属于杂食动物,食谱广,如昆虫、虾仁、小鱼、豆渣、玉米面、动物下脚料、食物残渣等都是它的可口食物。泥鳅在刚放养的一周内可不需投放饵料,之后每周可以投放3~4次动物性的饵料。随着泥鳅的生长,饵料要由动物性饵料转变为植物性饵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放量根据实际吃食情况进行投放,避免投饵过量或者不足。在投放饵料的同时,每隔一个月追加有机肥,培育浮游动植,补充生物饵料。

2.3病害防治

2.3.1稻田防病

养殖泥鳅的稻田和普通的稻田相比,病虫害的几率很小,这是由于养殖的泥鳅在一定程度上消灭了一部分害虫,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在预防稻田病虫害时,应选择毒性低、效率高、蒸发快且残留少的农药,像市场上卖的比较好的多菌灵、稻丰散等都是低毒高效的环保农药,禁止使用敌敌畏等含有剧毒对人体伤害较大的农药。用药时,严格遵守各种农药的浓度和用量,尽量避免药液撒到鱼沟、鱼溜里,造成二次污染。

2.3.2泥鳅防病

放养前,要把泥鳅幼苗放在浓度4%左右的盐水中浸泡10分钟,进行消毒杀菌。养成期,每月可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对鱼沟、鱼溜进行消毒,改善水质,避免泥鳅染病。一旦发现泥鳅患病,就要及时合理的用药,精心照料,避免交叉感染,降低因病造成的泥鳅死伤所带来的损失。

3泥鳅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3.1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稻田养殖泥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每年的夏季也就是5~8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得病的泥鳅因为体表附着车轮虫而显得局促不安、身体较虚弱,进食较少,防治方法: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按0.7ppm浓度化水泼洒,或者每立方米水用0.5~0.7克晶体敌百虫化水泼洒。

3.2胀气病

泥鳅由于饵料、水质等原因容易患上胀气病,胀气病使得泥鳅的肚子滚圆,进食较少,长期胀气则会爆发肠炎病,尤其是夏季高温天气时,由于胀气造成的肠炎病使得泥鳅的死亡率高的惊人,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防治方法:3%浓度的盐水全田泼洒,或者内服药饵,1公斤饲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克、甘泰乐5克、大蒜素2克、食盐3克,连喂5天~7天。

3.3气泡病

第3篇

关键词: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稻田养鳅;原位秋季繁殖外购苗;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891-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41

The Economic Benefits 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Paddy Field Aquaculture Loach Mode

ZHANG Cong-yi1,LEI Xiao-zhong1,LI Jin-zhong1,ZHU Yong-fu1,SHI Yi-yuan1,ZHU Dai-hong2,WANG Ying-xiong3,CHEN Liang-hao4,BIE Yun-ye4,GUAN Zhang-quan2,ZHOU Ming2,ZHENG Pei-chang5

(1.Hubei Frishery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71,China;2.Jingmen Hubei of Frishery Science,Jingmen 448000,Hubei,China;

3.Hubei Honghushi Aquaculture Technology Extending Etations,Honghu 433200,Hubei,China;4.Fisheries Bureau,Jingmen City in Huei Province,Jingmen 448000,Hubei,China;5.Shayang County Peichang Rice Shrimp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Hubei Province,Shayang 448257, Hubei,China)

Abstract: In the paddy fields area of 0.67 hm2,put in the 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 frys weight 176 kg of outsourcing in April 2014,catch the marketable loach weight 547 kg to August in the same year, average profit is 22 618 yuan/hm2. Kept 18 kg marketable loach to propagation in situ paddy field method in the original paddy field in August 2014,harvested the frys are 29 000 fish and the weight 58 kg in total. To continue to breed until in August 2015 after wintering, catch the marketable loach weight 554 kg,average profit is 32 767 yuan/hm2. It′s simple operation that propagation in situ paddy field method in the original paddy field, in addition,that be reduced the purchase cost, only increased total cost of 860 yuan with in oxytocin expend and incubation equipment cost. Therefore,this method has obvious advantages economic benefits of aquaculture marketable loach.

Key words: 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 paddy field; aquaculture marketable loach; cost-benefit analysis

泥q(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隶属鳅科泥鳅属,中国开展泥鳅养殖的时间早、规模大。有关泥鳅养殖技术报道较多,胡廷尖等[1]、印杰等[2]、赵文翰[3]分别进行了泥鳅规模化育苗、健康养殖和人工催产与孵化技术的研究与试验;胡廷尖等[4]还利用水泥进行了泥鳅夏花培育的试验;2005年宋长太[5]报道了泥鳅苗种稻田繁殖;2014年张从义等[6]报道了大鳞副泥鳅稻田原位秋季繁殖。在泥鳅养殖模式中,稻田养鳅是一种主要养殖方式,其泥鳅苗多采取外购和原位繁殖两种方式获得,但有关泥鳅外购苗和原位繁殖苗两种养殖方式的对比研究未见报道。泥鳅苗是泥鳅养殖重要的物质基础,影响泥鳅养殖的产量、收入、成本以及经济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时间为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地点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高兴村沙洋县培昌稻虾养殖合作社,试验田块面积0.67 hm2。

1.2 田间工程

1.2.1 稻田环形沟与机耕通道 在试验稻田内侧四周开挖环形沟,环形沟宽2.0 m、深1.5 m,沟壁与沟底面呈60°倾斜,防止田埂、田面向环形沟中坍塌,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在靠近主干道的环形沟一边预埋水泥函管,使环形沟相通,同时作为机耕通道,便于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

1.2.2 进排水口与拦鱼栅 稻田进排水口设置为高灌低排,进水渠道位于稻田东面,渠道高于试验稻田约1.2 m,在渠首处安装直径30 cm的PC管,延长并架空于稻田环形沟之上,排水口设置于进水口斜对面田角。进、排水口设置有拦鱼栅,防止野杂鱼进入稻田及泥鳅外逃。

1.3 苗种与亲本来源

2014年4月投放的鳅苗为大鳞副泥鳅,由洪湖市购买,规格为7~10 g/尾,总重176 kg。2014年8月进行稻田原位繁殖的亲鳅全部从试验稻田中起捕挑选,规格20~30 g,总重量18 kg,总数量约800尾,雌雄比例近似1∶1。

1.4 苗种投放

1.4.1 外购鳅苗投放 2014年4月7日从洪湖市一次性购买大鳞副泥鳅苗176 kg,规格7~10 g/尾。运输方法为开放式容器带水运输,运输时间3.5 h。鳅苗投放时进行缓温处理[3、4、8]。

1.4.2 稻田原位秋繁鳅苗及投放 2014年8月11日从起捕的商品泥鳅中选留18 kg泥鳅进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共获得规格5 cm左右的鳅苗2.9万尾,总重58 kg。计数后,将苗种直接放入原稻田进行育肥越冬和2015年度商品鳅养殖。

1.5 稻谷栽插

稻谷在种植之前,先缓缓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泥鳅进入环形沟后,再将田面与田间沟相连处垒起一道小埂,防止机械整田时泥浆进入田间沟。种植的稻谷品种为矮两优3113中稻,栽插的原则是宽行窄株、沟边密植,株行距为16.7 cm×26.7 cm,每穴插2粒谷苗;在靠近环形沟和田间沟的边界区,充分利用边界效应,要适当密植,株行距为16.7 cm×20.0 cm。

1.6 日常管理

1.6.1 田间管理 稻田在机耕插秧前要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在秧苗正桩后及时人工铲去田块与田间沟之间的小埂,并适时加注田水,让泥鳅进入稻田活动和觅食。晒田时每天适当向田间沟中补充新水,施追肥时采用分片施肥的方法,稻谷喷施药物为康宽。在稻谷喷药时了加深稻田水位,喷药时间均为晴天上午进行,喷施时喷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中稻管理相同。

1.6.2 泥q养殖管理 泥鳅苗投放入稻田前,在稻田四角堆有机肥培肥水质,用量3 750 kg/hm2,并结合巡田时水质情况补充投喂人工饲料。外购鳅苗与稻田原位繁殖鳅苗在试验养殖期间,均进行了人工饲料投喂,其中在3~4月、9月下旬到越冬前投喂配合饲料,其他时间辅助投喂三等粉、饼粕等,每隔1~2 d投撒一次,投饲量为田中泥鳅体重的1%~3%。4~6月秧苗栽种之前,采取渐进式加深水位,加深到田面20~40 cm;在7月高温季节时定期注水和加深水位。坚持早中晚巡田,检查进排水口的拦鱼栅,雨期注意防逃;注意驱除敌害,2014年6月前采用鞭炮等方法进行驱赶;2015年养殖期结束,采用在养殖稻田的田埂上安插竹竿,在竹竿上系上废旧光盘,利用光盘随风摆动反射阳光(光色彩变幻),对水鸟形成惊吓,效果十分显著。

1.7 商品鳅捕捞

2014年7月上旬开始用地笼起捕商品泥鳅,起捕过程中因稻田混入有克氏原螯虾,将地笼中的商品泥鳅钳伤,影响商品泥鳅质量,用改进捕捞设备进行起捕,使进入地笼中的克氏原螯虾与泥鳅分离,从而提高了商品泥鳅的商品质量。后期捕捞及2015年度养殖的商品泥鳅捕捞均采用此捕捞设备。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谷产量

田块面积0.67 hm2,2014年收稻谷6 406 kg,平均单产9 561.2 kg/hm2;2015年收稻谷6 442 kg,平均单产9 614.9 kg/hm2,两个年度稻谷单产与普通中稻种植单产基本持平,因此稻谷的投产不计入核算。

2.2 泥鳅产量与销售情况

2014年外购苗种养殖的商品泥鳅从7月11日开始捕捞,至8月9日捕捞结束,共起捕商品泥鳅547 kg(未计被克氏原螯虾钳伤部分);2014年进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的鳅苗,于2015年7月18日开始捕捞,至8月20日结束,共起捕商品泥鳅554 kg。具体起捕数量与销售情况见表1。

2.3 外购鳅苗与稻田原位繁殖鳅苗养殖成本核算

外购鳅苗与稻田原位繁殖鳅苗养殖成本主要有苗种费、运输费、饲料费、亲鳅、催产药品费和孵化用具等,两种投苗模式具体养殖成本见表2。

2.4 外购鳅苗与稻田原位繁殖鳅苗养殖经济效益

养殖纯利润为商品泥鳅销售收入减去苗种、饲料、运输、催产药品等,两种投苗养殖模式经济效益见表3。

3 小结与讨论

3.1 泥鳅稻田原位繁殖苗种养殖优势分析

3.1.1 养殖周期 稻田养鳅一般选择在3~4月投放上一年春季繁殖的越冬苗种,养殖至7~9月起捕销售,从出苗至养成商品泥鳅,历时约18个月[7-10]。采取秋季在稻田环形沟中进行原位繁殖,从出苗至第二年7~9月养殖成商品泥鳅,历时约12个月,养殖周期缩短5~6个月[6,7]。

3.1.2 养殖产量 采用两种不同投苗模式养殖商品泥鳅,均在同一田块进行,2014年起捕商品泥鳅547 kg,2015年起捕商品泥鳅554 kg,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对养殖产量无明显影响。

3.1.3 养殖成本 在稻田环形沟中架设简易的泥鳅产卵箱和孵化育苗箱,进行原位繁殖鳅苗,技术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在30 d内即可将鳅苗培育成规格在5 cm左右的苗种。然后撤去育苗箱,让鳅苗在稻田中进行觅食生长,在越冬前有1~2个月的育苗期,苗种规格可达到8~12 g,到第二年开春后即可生长育肥,8~9月即可达到上市规格[7,9,10]。省去了购买苗种的费用,而且还减少了苗种运输、放养消毒等操作对泥鳅苗的损伤,提高养殖成活率,提升泥鳅稻田养殖的经济效益。

3.2 两种养殖模式鳅苗投放规格的探讨

2014年外购鳅苗规格为7~10 g/尾,而2014年8月进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下田规格为5 cm/尾左右,约1~3 g/尾。但由于稻田原位繁殖的鳅苗还有9月和10月上旬计一个半月左右的越冬前育肥期,到2015年进入养殖期时的规格大于3~6 g/尾。在2014年6月4日对外购鳅苗进行抽样测量34尾,总重500 g,平均规格14.7 g/尾;2015年5月29日对稻田原位繁殖的鳅苗进行抽样测量42尾,总重588 g,平均规格13.8 g/尾,两种投苗模式在进入商品泥鳅养殖期时,苗种规格无显著差异。

3.3 泥鳅稻田原位繁殖催产时间

泥鳅产卵期较长,在自然条件下,当水温达18 ℃以上时均产卵,持续至8月[1-3]。2012年8月22日,在洪湖市黄家口镇长河村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洪湖示范基地,起捕的44尾泥鳅,雌鳅20尾,经解剖观察,雌鳅全部发育成熟,卵巢发育全部处于第Ⅳ和第Ⅴ期。2014年7月15日,在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高兴村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荆门示范基地解剖8尾雌鳅,有5尾卵巢发育处于第Ⅳ,3尾卵巢发育处于第Ⅴ期[3,11]。

目前国内泥鳅苗种人工催产繁殖时间多集中在4~6月(春季繁殖)[1-3,5],x择秋季(8~9月)进行泥鳅稻田原位繁殖还鲜见报道。本研究在8月进行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所选择天气为连续的阴雨天,气温26~28 ℃,水温为24.2~27.0 ℃,整个催产和孵化过程中最高水温没有超过28 ℃。因此,在8月高温季节进行泥鳅稻田原位秋季繁殖时,要关注天气变化,同时注意做好防高温措施,如在产卵孵化箱上搭设遮阳网等。

参考文献:

[1] 胡廷尖,王雨辰,刘士力,等.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0(10):6-7.

[2] 印 杰,雷晓中,李 燕.泥鳅的健康养殖技术讲座(5)泥鳅的健康养殖模式[J].渔业致富指南,2009(10):63-65.

[3] 赵文翰.泥鳅人工催产与孵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1):41.

[4] 胡廷尖,刘士力,王雨辰,等.水泥池培育泥鳅夏花的试验[J].水产养殖,2010(10):10-12.

[5] 宋长太.泥鳅苗种稻田繁育技术[J].齐鲁渔业,2005(8):39.

[6] 张从义,雷晓中,李金忠,等.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8):1948-1950.

[7] 李玉芳.泥鳅稻田养殖技术[J].农技服务,2011,28(5):681.

[8] 王立屏,赵兴德.北方地区鱼、泥鳅稻田立体养殖模式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25-27.

[9] 易 亮.水稻本田生态环境下泥鳅人工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5(12):30-31.

第4篇

关键词池塘;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 333.33 m2、稻田4 666.67 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 250、3 750 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 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 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 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 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 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 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 cm、宽90 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 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 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 cm、体重达到15~20 g,可以捕捞出售。

3参考文献

[1] 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2] 张娟.池塘泥鳅高效养殖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23):45-46.

第5篇

【关键词】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又名灰泥鳅、真泥鳅等,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淡水鱼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北至辽河以南,南到澜沧江以北的广大水域,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尤以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广、产量最大。泥鳅属于温水底栖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松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是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等功效,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远销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到水体严重污染、人为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农药、化肥大量使用,造成泥鳅的产卵繁殖环境及天然饵料遭到严重破坏,泥鳅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导致泥鳅价格不断攀升。由于泥鳅具有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抗逆性强、食性杂、易于养殖、运输方便等特性,适合于人工养殖,投资少,产量高,收益大,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发展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好项目。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将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养殖场地选择

泥鳅养殖既可采用池塘养殖方式,也可采用稻田养殖方式。池塘养殖泥鳅的养殖场地应尽可能选择阳光充足,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的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1334m2左右,池深80~90cm,池塘四周高出水面20cm,池深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50cm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cm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cm。池可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口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用于养殖泥鳅的稻田应选择阳光充足,靠近水源,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质条件良好,土壤腐殖质丰富的田块,以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沿田埂四周挖好养泥鳅沟,沟宽、深各1m左右,设置独立的进排水口,并高出水面25cm,进排水管用密眼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逸。无论是池塘养殖方式还是稻田养殖方式,其养殖环境都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水质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鳅种选用和放养

每667m2底施腐熟厩肥3000kg、生物有机肥料100kg,或豆粕100kg、熟石灰30kg。泥鳅的苗种来源一般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收购的野生泥鳅苗种,将收购的泥鳅先放在网箱中培育5~7d,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用鱼筛筛选入池,要求规格大体一致的鳅种,选择标准为:无病无伤,体质健壮,雌鳅腹部明显膨大且圆、卵巢轮廓明显,雄鳅个体稍小、腹部较扁平、胸鳍较长、末端尖而上翘。对于病、残、弱的泥鳅种苗应剔除,防止病菌的侵入而造成大量损失,影响养殖效益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水温升高到15℃以上即开始放养,每667m2放养规格为300尾/kg左右的泥鳅苗种10~15kg,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反之要适当减少放养量。放养前鳅种用3%食盐水浸泡3~5min后放养,以利于提高泥鳅成活率。

3.日常管理

泥鳅的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4~27℃,当水温低于10℃ 或高于30℃ 时,其活动明显减弱,当水温在6℃ 以下或是34℃ 以上时,即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因此,为了使得泥鳅养殖获得高产、高效,日常管理中应密切水温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控。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至少每天早晚巡塘2次,观察水质情况,若发现水色变为茶褐色或黑褐色,水质过于浑浊时,应及时加注新水,使水体常处于“肥、活、爽、嫩”状态。及时捞出病死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饵料选择严格执行《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饵料安全限量》和《饵料和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选择无公害环保型颗粒饵料,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投喂,分别于早晨、午后、傍晚3次投喂,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因此要注意做到植物性饵料与动物性饵料的搭配,确保饲料营养良好,植物性饲料主要是豆饼、米糠、麸皮、蔬菜、豆腐渣、瓜果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是小杂鱼、螺蚌肉、蚯蚓、昆虫及其蚕蛹、幼体、血粉、鱼粉等。

4.病害防治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气泡病、白尾病、赤皮病、水霉病、赤鳍病、打印病、车轮虫病等,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尽量做到无公害防治,以确保泥鳅的食用安全和品质。为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参考文献】

[1]徐彩利,邢春英.泥鳅黄鳝健康养殖技术[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1.

[2]郭国军.强农惠农丛书·特种动物养殖系列:黄鳝、泥鳅养殖关键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11.

[3]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第6篇

关键词:立体养殖;水稻种植;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02

多山多水的地理优势让南方地区较早的进行了立体养殖技术,在经过多年的实验、摸索后,对立体养殖技术有了全面的认识甚至拥有了丰富的实战经验。立体养殖技术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每一个空间,使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达到双倍甚至是多倍,为立体养殖技术实施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分享立体养殖技术的经验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

1 立体养殖技术的概念

立体养殖是在传统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看作多种传统养殖模式的一种高效结合,它充分利用环境的各个部分的不同属性和所涉及农作物及养殖物生存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整的利用了环境的各个不同的部分,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发挥最大效益。以水稻和鱼类为例,稻田中滋生的各种动植物如水生昆虫、部分害虫以及田中杂草等,为各种鱼类如虾、蟹等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不但节省了饲料,还为各种鱼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各种鱼类吃掉了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对稻田进行松土、鱼类的排泄物可以让稻田的土壤变的肥沃,为水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水稻和鱼类、相得益彰,稻田可以进行良好的循环利用,使稻田中每一个部分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极大的提高的了每亩稻田的经济效益。立体养殖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民朋友的经济收益,深受他们的喜爱。

2 立体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选择合适立体养殖的地方,这个地方要通风透气性能良好、土质和水源健康无污染、雨季不遭洪涝,旱季不缺水,排灌简单便利、土壤有机肥充足,保水性好、地方面积达667~1334m2,选择高产,分蘖力强,耐肥,抗倒伏性、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立体养殖。其次就是开挖鱼沟鱼池,在稻田中开挖“田”、“十”、“井”、“日”等形状的鱼沟,沟宽1.5~2.5m、深1~1.5m,开挖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20%~30%,距离田埂50cm的地方联通注排水沟,挖出的泥土用来加固田埂。田埂加固夯实后高40cm,宽100cm,在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栅,鱼设置靠近田边,方便日后的饲料投喂和日常管理。这种水稻田只需每年开挖鱼沟,不需要再修建田埂。

3 稻鱼进行立体养殖的具体措施

种植水稻,在进行水稻移栽时,要注意秧苗的根系不能干,适于直立浅插,把对根系的损伤降到最低。适时早栽,合理密植,在进行插秧时,要科学排行、合理错窝,采用东西行向双三角形的方式进行栽插,每一窝按照等边三角形的方式进行分散栽插,以三苗为佳,苗距保持在6cm到12cm之间,做到密疏结合,这样不但有利于分蘖的发生,也有利于秧苗的个体生长,易形成整体稻田的高产结构,从而加大经济收益。其次在秧苗抛载5~7d后,就可以放养鱼类了。其实稻田最适宜养殖耐浅水、耐高温、杂食性或者草食性的鲤鱼、鲫鱼、草鱼、泥鳅等,放养前一定要用5%的食盐水进行消毒并免疫注射,杀死鱼类体表和鳃上的带病物质,保证鱼苗无病无伤,体质健壮,水温达到5~9℃。所有的苗种都应在5月底、6月初放养于沟塘内,若是在北方地区可晚一个月左右。放养的密度要根据鱼类长大后所占的空间和稻田的面积来决定放养的数量,以保证鱼类有足够的空间去生长,以泥鳅为例,若精养,每100m2的稻田,放体长5cm左右的鳅种10~15kg;若粗养,每100平方米的稻田放养鳅种5kg。一般来说,放养的密度为52.5~60.0kg/m2。然后就是管理,对于水稻来说,适当的采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其他的和血的施肥技术来延缓水稻生长后期出现的叶早衰现象,提高光合作用,实现水稻穗足、穗大和颗粒大。在施肥时,先排浅水稻田中的水,让鱼类都集中到池沟中再施肥,这样可以让化肥快速的沉到底层,有利于稻田和稻苗的吸收。在打农药时,液体的农药在稻叶无水的情况下使用,避免农药被稀释,影响农药的效果,而粉末农药,要在稻叶有水时使用,利于农药的融化,迅速地被水稻吸收。对于鱼类来说,首先就是投饵,在幼苗时期,稻田中的水生动植物太过粗糙,因此在鱼类幼小阶段,用粉状饲料来进行投喂,生长到一定时间时,投饵配合颗粒饲料和青饲料以1.5:1的比例进行投喂。以稻田中放养动物的体重为依据,决定每个月的投喂量,幼苗阶段3%~5%,发育期为5%~10%,投完后,4~5h吃完为止。每天分2~3次进行投喂,投喂的时间大多在傍晚,傍晚的投喂量占整天投喂量的60%~70%,同时用稻田面积的1/3种植浮萍供鱼类摄食。最后是合理施肥、防虫防害和捕捞,施肥是鱼稻达到双赢的关键措施之一,对于新开展的稻田,有机肥、无机肥各占一半为最佳;已开展的稻田,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同时注意增施磷肥和钾肥。有机肥由于养分齐全、肥效期长,不但能促进水稻增产、培养地力,还可以为鱼类提供饲料、培养稻田鱼类的天然饵料;水稻病虫害提倡生物防治或者使用毒性低但效果好的农药,如甲胺磷、多菌灵、三环素、氧化乐果等,因为水中放养了大量的鱼类,为了避免发生药害。早防早治,尽量用喷雾法,降低水中药液浓度,若不慎农药浓度过高,一定及时迅速管“跑马水”,缓解浓度,降低药害的损失。在鱼类多发病季节,定时泼洒生石灰和漂白粉,若鱼类生病,一定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治疗和预防。经常巡逻,加强守卫,注意防逃、防漏、防中毒和防止蛇鼠等生物危害;在水稻采收15~20d前,对鱼类产品进行捕捞,在捕捞前先疏通鱼沟鱼池,让水流畅通,把水排干清净,使鱼都集中到池中,再使用纱网进行捕捞,此时捕捞非常容易。

4 结 语

综上所述,立体养殖可以让水稻田中的每一个空间部分都利用起来,提高亩稻田的经济效益。在进行立体养殖时,做好水稻田的准备工作,鱼类放养和水稻插秧,病虫害的防治以及日常管理,可以实现水稻和鱼类的双丰收,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而且立体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对于南方多山多水的地区来说,这无异于一场福音。立体养殖是一个心细的工作,因此在实施立体养殖时,一定要注意各方面的问题,让立体养殖最大程度的带给我们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萧长亮,赵姝,沈巧梅,孙桂芳,解保胜,那永光. 水稻立体育苗栽培技术探讨[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5):153-155.

[2] 赵金满. 绿色水稻立体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154,157.

第7篇

[关键词] 泥鳅 人工养殖 增产增值 合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38-01

素有“水中之参”之称的泥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多见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全年都可采收,尤其是在夏季,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淡水经济鱼。随着近年来,消费市场对泥鳅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在天然水体当中的泥鳅,已经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培育泥鳅的养殖业随之兴起,在此,笔者对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对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

1.亲鱼选择

选择繁殖用的亲泥鳅,可直接从市场够得,也可自行捕捉,一定要体质强健,无伤病,分泌粘液多,体长达到15~18厘米,体重达30克以上的泥鳅,雌雄泥鳅的比例应该把握在1:1.1~1:1.5之间。分辨雌雄泥鳅时应注意:雄鳅胸鳍明显宽长,在生殖季节挤压腹部,会有流出,身形瘦长,但比较活跃;雌鳅胸鳍较短,呈扇形,身形圆胖,在生殖季节挤压腹部,会有卵粒流出。

2.催卵孵化

催卵的时间一般在4月末至6月初,水温适宜在22℃以上,催卵的药物一般选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或鲤垂体(PG)或A型混合激素。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绒毛膜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鲤脑垂体0.5~1个,用生理盐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使用蒸馏水亦可,雄鳅则剂量减半。

雌鳅后,取出雄鳅精巢,研磨制,放入卵粒,轻轻搅动,以清水清洗数次,将卵粒转移到他处孵化。受精卵在20~30℃的水温中正常孵化,密度要保持在每升水500粒左右,两三天内便可孵化出鳅苗。

二、泥鳅苗种的培育

1.土池对鳅苗的培育最为适宜,作为鳅苗食物的浮游生物,应该提前准备充足。应注意的是,每一池放养的鳅苗应是同一批孵化,并保持密度在800~1000尾/m2,有助于该池中的鳅苗平衡生长,提高鳅苗的成活率。

2.鳅苗的培育,应当注意投放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投放数量,各类的浮游生物的供给量一定要准备充足,轮虫、原生动物和小型浮游植物等饵料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精饲料的投放也必不可少,熟蛋黄、鱼粉、奶粉等可以为鳅苗提供一定的营养,大约4~5天后,便可以投放粗饲料,如米糠、麦麸等,小杂鱼肉等肉类的饲料在此期间也可以投放,投放的次数应该为3~5次/天,每天投放食物的重量应当不超过鳅苗总重量的10%,此外,池内的温度应当保持在20~30℃,保持鳅苗的活跃性和进食的积极性。

三、成鳅的饲养

1.专池养鳅

引水方便、弱酸性质的池塘是养殖成鳅的理想地方,池塘面积一亩大小为宜,密度宜为8~10万尾,水底应有15~20厘米深的淤泥,以满足泥鳅钻泥的习性,还需辅以底肥,为泥鳅提供有机肥。有机肥和浮游生物是不足以满足泥鳅对食物的需求,投放有机肥料和各种饵料,如米糠、豆渣、麦麸、蚯蚓等,各种食物的残渣活食品加工的剩料也可以作为泥鳅的饵料,另外,还需提供各类的肥料,如人畜粪便、农作物的堆肥等,这样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增加,也增加了泥鳅的营养来源。泥鳅的生长温度适宜在15~30oC,而且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食也比较多,有助于泥鳅的生长。

成鳅的生长期大约为8~10个月,若管理得当,饲养方法科学的话,每亩产量可达300~400千克,每尾泥鳅可达15~20克,身长可达12~16厘米,符合市场上的普遍规格。

2.稻田养鳅

稻田养鳅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泥鳅外逃的防护,加固田埂,无论是进水口还是出水口,也都需要加固,最好选择金属网栏。在稻田中需要开挖2~4个水坑,每个大约占地2、3平方米,深度应达40厘米,每个水坑都要有水沟相连,这些水坑可以在施化肥时和水温过高时为泥鳅提供栖息水域,同时也利于集中泥鳅,便于捕捞。

稻田放鳅的时间适宜在插稻后的第一次耕田,每亩稻田可投放10千克的鳅苗,在水稻施肥的时候顺便为泥鳅供食,投放的饵料以麦糠、蚯蚓、鱼粉等为主。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和对泥鳅的危害。

四、病害的防治

第一,水霉病,多由霉菌引发,其病症是病体表面长出白色绒毛装的碎斑点状霉菌,常见于鳅苗孵化过程中的低温阴雨天气,尤其在冬天,泥鳅发病率很高。其防治措施为:①尽量避免使泥鳅受伤,在运输和捕捉是尤为注意。②将生病的泥鳅放入浓度为4%的淡盐水中,持续5~10分钟。③在全池喷洒浓度为50mg/L的新洁尔液,有效防治水霉病。

第二,腐鳍病,由杆菌引发,其症状是背鳍周围肉体腐烂,严重时背鳍会脱落,病体内浮肿,伴有红斑出现。其防治措施为:①全池泼洒金霉素比例为1mg/kg或土霉素比例为0.1 mg/kg。②用浓度为20 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生病的泥鳅15~20 分钟。

第三,寄生虫病,多由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发。其防治措施为:在全池泼洒0.7ppm的硫酸铜杀灭车轮虫和舌杯虫,泼洒0.5ppm的晶体敌百虫杀灭三代虫。

第四,生物敌害,往往对泥鳅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各种蛙类、水蜈蚣、夹子虫等会杀死泥鳅幼苗,蛇、鸟类会以泥鳅为食,这对泥鳅养殖的产量会有很大影响。尽量避免在泥鳅池中实行蛙捕,在全池喷洒浓度为95%晶体敌百虫5ppm,也可用煤油灯诱捕夹子虫和水蜈蚣。

五、泥鳅养殖技术的发展建议

注重泥鳅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的防治工作,保证泥鳅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参考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技术和养殖方法,争取达到泥鳅养殖业的增产增值。在培育过程中,对温度和饵料的掌握决定了鳅苗的成活率,养殖者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控制。在捕捞的过程中,要讲究技巧,不可蛮干,尽量避免泥鳅受伤,以免影响销售价格。

六、结语

综上所述,泥鳅养殖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也是颇具潜力的致富途径,其中的各项技术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方法必将取代传统的方式,实现泥鳅养殖业的增产增值,促进泥鳅养殖业的良性发展,获得更丰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诚;张晓玲.泥鳅的人工养殖[J].新农村.2007(05)

[2]褚方钢.沼渣养泥鳅四要点[J].农家科技.2010(08)

第8篇

1.土池对鳅苗的培育最为适宜,作为鳅苗食物的浮游生物,应该提前准备充足。应注意的是,每一池放养的鳅苗应是同一批孵化,并保持密度在800~1000尾/m2,有助于该池中的鳅苗平衡生长,提高鳅苗的成活率。2.鳅苗的培育,应当注意投放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投放数量,各类的浮游生物的供给量一定要准备充足,轮虫、原生动物和小型浮游植物等饵料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精饲料的投放也必不可少,熟蛋黄、鱼粉、奶粉等可以为鳅苗提供一定的营养,大约4~5天后,便可以投放粗饲料,如米糠、麦麸等,小杂鱼肉等肉类的饲料在此期间也可以投放,投放的次数应该为3~5次/天,每天投放食物的重量应当不超过鳅苗总重量的10%,此外,池内的温度应当保持在20~30℃,保持鳅苗的活跃性和进食的积极性。

二、成鳅的饲养

1.专池养鳅

引水方便、弱酸性质的池塘是养殖成鳅的理想地方,池塘面积一亩大小为宜,密度宜为8~10万尾,水底应有15~20厘米深的淤泥,以满足泥鳅钻泥的习性,还需辅以底肥,为泥鳅提供有机肥。有机肥和浮游生物是不足以满足泥鳅对食物的需求,投放有机肥料和各种饵料,如米糠、豆渣、麦麸、蚯蚓等,各种食物的残渣活食品加工的剩料也可以作为泥鳅的饵料,另外,还需提供各类的肥料,如人畜粪便、农作物的堆肥等,这样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增加,也增加了泥鳅的营养来源。泥鳅的生长温度适宜在15~30oC,而且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食也比较多,有助于泥鳅的生长。成鳅的生长期大约为8~10个月,若管理得当,饲养方法科学的话,每亩产量可达300~400千克,每尾泥鳅可达15~20克,身长可达12~16厘米,符合市场上的普遍规格。

2.稻田养鳅

稻田养鳅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泥鳅外逃的防护,加固田埂,无论是进水口还是出水口,也都需要加固,最好选择金属网栏。在稻田中需要开挖2~4个水坑,每个大约占地2、3平方米,深度应达40厘米,每个水坑都要有水沟相连,这些水坑可以在施化肥时和水温过高时为泥鳅提供栖息水域,同时也利于集中泥鳅,便于捕捞。稻田放鳅的时间适宜在插稻后的第一次耕田,每亩稻田可投放10千克的鳅苗,在水稻施肥的时候顺便为泥鳅供食,投放的饵料以麦糠、蚯蚓、鱼粉等为主。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和对泥鳅的危害。

三、病害的防治

第一,水霉病,多由霉菌引发,其病症是病体表面长出白色绒毛装的碎斑点状霉菌,常见于鳅苗孵化过程中的低温阴雨天气,尤其在冬天,泥鳅发病率很高。其防治措施为:①尽量避免使泥鳅受伤,在运输和捕捉是尤为注意。②将生病的泥鳅放入浓度为4%的淡盐水中,持续5~10分钟。③在全池喷洒浓度为50mg/L的新洁尔液,有效防治水霉病。第二,腐鳍病,由杆菌引发,其症状是背鳍周围肉体腐烂,严重时背鳍会脱落,病体内浮肿,伴有红斑出现。其防治措施为:①全池泼洒金霉素比例为1mg/kg或土霉素比例为0.1mg/kg。②用浓度为20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生病的泥鳅15~20分钟。第三,寄生虫病,多由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发。其防治措施为:在全池泼洒0.7ppm的硫酸铜杀灭车轮虫和舌杯虫,泼洒0.5ppm的晶体敌百虫杀灭三代虫。第四,生物敌害,往往对泥鳅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各种蛙类、水蜈蚣、夹子虫等会杀死泥鳅幼苗,蛇、鸟类会以泥鳅为食,这对泥鳅养殖的产量会有很大影响。尽量避免在泥鳅池中实行蛙捕,在全池喷洒浓度为95%晶体敌百虫5ppm,也可用煤油灯诱捕夹子虫和水蜈蚣。

四、泥鳅养殖技术的发展建议

注重泥鳅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的防治工作,保证泥鳅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参考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技术和养殖方法,争取达到泥鳅养殖业的增产增值。在培育过程中,对温度和饵料的掌握决定了鳅苗的成活率,养殖者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控制。在捕捞的过程中,要讲究技巧,不可蛮干,尽量避免泥鳅受伤,以免影响销售价格。

五、结语

第9篇

论文摘要 介绍了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池塘清整、放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以供泥鳅养殖户参考。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很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我国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鳅肉清淡味美,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达21%,磷、铁、钙、锌等含量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药用功效显著。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喜爱。其市场价格一直较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及农药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鳅资源大量减少,但市场需求却在扩大,泥鳅的价格高达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场销售较旺。泥鳅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路,年出口量数百万千克,且价格好,换汇率高。泥鳅的养殖前景十分广阔,江苏、山东、安徽等地都在大力养殖泥鳅。池塘养殖泥鳅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养殖方式,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产量可达22.5~37.5t/hm2。舒城县从2007年开始有养殖户进行池塘规模养殖,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现将泥鳅生物学特性与池塘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泥鳅(又名灰泥鳅)为小型经济鱼类,属温水性鱼类,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2~28℃,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缺氧能力较强。通常生活在水底层,有钻泥的习惯,喜欢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常摄食的有水蚤、丝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鸡粪、牛粪、猪粪等方法来繁殖饵料或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喂养泥鳅。泥鳅摄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间,如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产卵期的泥鳅比平时摄食量增大,雌泥鳅比雄泥鳅摄食多。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一年可多次产卵,产卵期为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养殖技术

2.1养殖条件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条件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积200~500m2的较多,池深80~120cm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鳅苗下塘10~15d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时,用生石灰1 125~2 250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进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质,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用量2 250~3 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养泥鳅。

2.3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cm,放养密度为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min。

2.4饲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 125 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及时投喂人工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水温高于30℃和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转贴于

2.5日常管理

泥鳅池水质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7d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cm,注意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g。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2.6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的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要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 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治疗。

2.6.1水霉病。在泥鳅苗的孵化中,冬秋两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病,特别是泥鳅受伤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m3水放食盐400g加小苏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鳅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净浸洗5~15min。

2.6.2赤鳍病。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周围充血,有时肠道也出血,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治疗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2.6.3寄生虫病。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上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5~0.7mg/kg泼洒;或用晶体敌百虫0.5mg/kg泼洒。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疗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6.5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g/m3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参考文献

[1] 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