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1 10:06: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生;文化素养

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阐述

1.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儿童文化是指适合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的总称。而文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经验,特别是在学校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素质。

1.2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素材和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多种多样的儿童文学素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儿童文化素养的提高,又会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了,会创作出优美的散文、富有节奏感的诗歌等,这就会不断的丰富儿童文学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儿童文学和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

2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2.1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教学素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众多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是推行基础教育的基础,众多语文教育者更为重视对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胜的作用[1]。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阅读书、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网上语文教学资源、儿童文学书等。在这些小学语文教育资源中,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一种宝贵的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学校图书馆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儿童文学书籍,家庭成员为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都是很好的儿童文学素材。在此选取北师大版第五册课文《小镇的早晨》一文为例,阐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利用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素材,对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小镇的早晨》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写到:“桃园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这段既写的简洁、生动、又清晰准确的介绍了小镇的名字、地点、交通工具,语文教师再给小学生讲这段时,可以给小学生讲解写散文的要素都有哪些?重点分析“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中的“鱼肚白”这个词用的生动性;“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中的“唤醒”一词,分析这种拟人的写法;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分别这样写:“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这三段在整篇文章中用来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很强的气势,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儿童文学读物时,可以从读物中培养小学生写作散文的方法,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思维、文化底蕴。像《小镇的早晨》这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中比比皆是,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素材。

2.2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在后天任其发展形成的,而是小学生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体验,特别是在课堂上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2]。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国家需要给予小学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大的经费支持,学校需要为小学生创设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班主任需要布置好具有文化气息的教室环境和构建具有文化素养的班风;语文教师要选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路径有多种,例如:采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通过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通过开展朗读比赛或者书法比赛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暑假里家长为儿童选报书画绘画班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的儿童文学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路径,因为学校生活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乐园,而语文教师教学所依据的是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就是很好的儿童文学读物,因此,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此外,小学生去图书馆选的书籍、家长给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大都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故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

3结语

综上所诉,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是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利用儿童文学,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勤.将素质教育与特色发展之关系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第2篇

关键词:内蒙古;高职语文;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滞后,经济相对落后,但关系着全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少数民族学子比一般学生考上大学要付出更多艰辛,也更加渴望毕业时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而且也要具备优秀的语文职业素质,才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中坚力量是本地区大学生,他们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发展、繁荣的主力军。他们只有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尚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找到正确的奋斗目标与成才之路,才能树立起振兴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建功立业的和使命感。只有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素养教育,才能造就出少数民族地区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地处我国边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蒙古、朝鲜、俄罗斯接壤,但是经济发展程度却相对滞后。的人民特别是蒙古族人民,运用勤劳进取的精神和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与其自然环境相符合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中华民族文化中,草原文化像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在蒙古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内蒙古草原文化形成了和粗犷豪放的精神特质和悠远绵长的精神内涵。富有历史意义的草原文化滋养着为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新的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草原文化凝聚了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是世代在内蒙古生息繁衍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能够概括和代表内蒙古文化的总体形象。笔者在内蒙古十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深入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加强民族文化素养教学有助于延续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

民族意识是人对于自己归属的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并在民族差异中得以强化,也就是在不同民族交往中对本民族的关切及维护。千百年的沉积形成了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共同体构,其在建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民对在自我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中,和不同民族交往中族意识都起到平衡、促进、制约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关系民族兴衰繁荣,指导着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笔者经调查后发现,内蒙古地区高职生普遍存在着思想状况的多元性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就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人生观及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在西方思潮和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腐朽的堕落的思想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还有一些内蒙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民族地域中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高职生不了解内蒙古文化、历史。因此,高职语文要将蒙古族文学中的伟大英雄史诗、传统民间故事、民族神话传说、蒙古牧歌民歌、现当代蒙古族作家作品等融入教学内容。例如,除了邓一光的《想念草原》,还有玛拉沁夫的代表作《茫茫的草原》、《草原上的人们》,张志诚的代表作《沙坡》,齐・敖特根其木格的小说《敖包会上的缺憾》,阿云嘎的代表作《大漠歌》,浩・巴岱的代表作《尼美尔山的风》和阿・敖德斯尔的《美丽的罕山》、《草原之子》以及《撒满珍珠的草原》等蒙古族文学作品名篇,在内容上就凸显蒙古族风格,展现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根据地理位置、蒙古族部落分布、蒙古文化的历史状况和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有学者将中国蒙古文学按地域分为了三个文化区域。它们分别是:东部文学区域、西部文学区域、中部文学区域。东部文学区域指科尔沁――喀喇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其包括哲理木兴安文学、卓索图文学、吉林文学、黑龙江文学。西部文学区域指乌拉特――和硕特――肃北――阿拉善,其包括新疆文学、青海文学、甘肃文学、额济纳文学;中部文学区域指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察哈尔――巴林――巴尔虎布里亚特,包括伊克昭文学、乌兰察布巴音淖尔文学、昭乌达文学、呼伦贝尔文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将民族文化元素充分加以设计运用,借助民族文化元素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特点来形成内蒙古地区高职语文课的个性特征,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从而发挥出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并在广泛获得认同度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出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情感,加强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三、有利于增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性和民族凝聚力

蒙古族根据地理分布分类属于跨境少数民族,最大特点是民族语言、文字国际化。和内陆少数民族相比民族的文字保留相对完整,有自己的出版物,有信息传播的平台,以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外族文化,将外族文化的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把本民族的文化看成是陈旧落后的,慢慢地抛弃,使少数民族在繁衍生息中,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创造的,具有自我民族符号性格的文化正在消失。“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凝聚力消失。当然跟世界上所有文化一样,内蒙民族文化一定有某些相对滞后和陈旧腐朽的内容,但是草原文化终究还是蒙古民族创造并使用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蒙古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满全.《2012年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蒙古学研究年鉴2012年》,2013年12月

[2]韩晗.《论当代蒙古族小说的审美特色》.《兰州学刊》2012.2

作者简介:

第3篇

当代社会中,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使得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与室友进行交往的过程当中,不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量每一件事情,导致一个小小的误会,都被激化成较大的矛盾,进而破坏了与室友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些学生在这之后,还若无其事的随意出入,随意做自己的事情,而把其他的室友当成了空气,进而使其与室友之间形成了隔阂,如此一来,也就更加深化了他们彼此间的矛盾,导致某些学生被其他室友给孤立。在大学中,攀比问题较为常见,尤其是以女生为主,主要体现于:部分学生仗着自己家庭富裕,大手花钱,大手请客,完全不在乎室友的想法,常常在室友面前炫耀自己多有钱,还将名牌包、名牌衣服在宿舍中随处乱扔,使得其他室友对其心生间隙,进而直接影响到了宿舍融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习惯养成教育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而德育则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不论是对处于小学阶段或者是高中阶段,亦或者是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习惯的养成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道德素养,还能够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健康。因此,当我们在面对现今大学生宿舍生活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之时,就应当注重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习惯养成教育,以整顿大学生宿舍的纪律、营造良好、融洽、健康的宿舍氛围,同时也可以促使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的生活以及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环境。由此可见,习惯养成教育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当中,是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的。因此,我们还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力度。

三、习惯养成教育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实施途径

(一)把教育融入宿舍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定期开展宿舍活动,例如:宿舍装饰大赛,让同一个宿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积行动起来,并团结一致为宿舍的荣誉奋进。此时,在这个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当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悟到团结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摒弃掉彼此间的间隙以及矛盾,改善彼此间的关系,并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以促使健康、和谐宿舍氛围的营造,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当他们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也会为了共同的荣誉而欢呼,此时,他们就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到:宿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当前的生活以及学习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定期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开展习惯养成教育,邀请专家以及心理师做客讲堂,向大学生宣讲与健康行为习惯有关的知识,并让学生就现阶段宿舍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提问,再由专家对其进行详细的剖析,并借助某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将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灌输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着的不足之处,并在专家的帮助下,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合理的改善。针对那些存在着较强攀比心以及太过于自我的学生,还需让心理专家对其作出适当的心理教育,进而让他们能够养成健康的心理以及行为习惯。

(三)加强宿舍管理,建全宿舍制度

第4篇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的高师声乐教学,一直延续西方声乐技能体系进行授课,作为师范技能基础的必修课程,课程针对教学培养方向进行设置。高师的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而现行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多半以训练学生生理机能歌唱的表演能力与简单的师范技能培养为主,课程的评价机制注重声乐学习基础的发声方法和歌唱表演的流畅度。教学形式为“填鸭式”单一模仿学习,学生通过聆听教师对作品的示范,进行自我想象的声音与表演情态的模仿,多半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失去音乐的学习兴趣,或是抽象的模仿让自己走入声乐技能的误区,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意识。

在素质教育全民化热潮中,高师院校为推动发展不断扩招,学校实际教学承纳量与庞大的生源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平衡效果。高师院校的声乐课设置,一般为一年的集体课,学生入学专业、程度不同,“同等对待”,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主要的教学设计问题。面对集体大课,教学形式多为独唱或是齐唱、合唱等,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发音技能与演唱作品流畅性,教学内容多为短小作品。课堂教授时间分配不均衡,过多的学习停留反复在西方声乐技能学习上,导致学生声乐学习认知单一性,认为声乐学习就是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对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艺术特色等内容讲授甚少,忽视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品文化内涵交叉渗透学习与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技能小课学习,教学内容融入“声情并茂”的艺术表演,教师与学生以突破技能技巧与表演的大作品演唱流畅度结合考核评价标准进行授课。高师声乐教师过多强调“技”(身体机能)与“技”(表现力),忽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与含义,培养自身内在民族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能“表错情感”,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交流,导致作品的传唱度小。音乐作品的自身多重创作的效果,作品本身的内涵,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听众的感受,再模仿的间接传递,流动性带动艺术的发展,所以内部的文化才能带动外面的发展。声乐的学习应为知识与技能、综合素养、个性的发展,技能的模仿学习,将共性功能强大,不利于个性的拓展;声乐的表演应是内在的民族素养感知转化为外在的“声情并茂”展示,单一的炫技切断了与听众的交流,阻断了音乐的情感交流。

虽然在高师音乐教育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视唱练耳、自弹自唱、曲式分析、音乐美学等音乐要素的学习,但学科学习的单一性,学科学习缺乏交流,声乐教师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发展不健全与缺失。声乐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观念与内容陈旧,也是阻碍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问题之一。现阶段的高师声乐教学培养内容中忽视了学生的民族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结合,阻碍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审美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呈现出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的意义

新课程标中强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影响中对学生构建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高师作为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基础,应在课程中逐渐加强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不同时代、背景、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加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还可以很好的了解多元文化,扩大艺术视野,体会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其他门类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民族的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快速的疏导,而是教学对象与实施者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声乐专业的培训,不在单一针对声乐理论的教授,更多是引导如何运用作品内涵认知去传递情感,通过了解作品风格、风土人情等民族与地域性人文文化,在积淀中沉稳提升,更直观的提高自己的民族素养,逐步提升自我的声乐演唱水平。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风雨的积淀,音乐文化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哲理,更多推崇自我的民族精神、民族素养。良好的声乐民族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更能帮助演唱者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所以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传统要合理的渗透,从本地域熟悉的音乐作品入手拓展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作品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祖国,能以正确的认知观念去了解民族文化、作品的内涵,从熟悉的音乐作品学学习,学习可以再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逐步提高,可以让学生在放松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学生在演唱作品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分析作品,让学生内化作品内涵,不仅可以储备不同的学习阅历,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相长,更好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更好的诠释演绎作品,达到教学的共赢目标。

文化的传统与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人与人互动的学习中得以传播与实现的。民族的发展带动的不仅是人口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教育中修正提升人们的思想与文化认知,高师中的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履行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全面素质教育双重的使命,所以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演唱不应是单一的炫技无内涵的表演,应是好声音与真感情的融合的共生体。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当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丰富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民族文化底蕴,才能心领神会了解他人之意抒发自我之情,引起感情的交流,引导肢体与情感的二度创作表现,达到自身、歌曲与观众的和谐审美共鸣。

三、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实施建议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学科交叉发展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学科面临更新、多元化的研究体制。声乐表演的外面展示效果反应内在教学民族素养积累程度,只有加强两者的融合发展,才能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多元化师资人才,体现学科的真正价值。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素养,弘扬民族精神,是教育者基本的教学责任。那么如何将民族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师声乐教学中呢?

(一)声乐作品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要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应兼顾传统与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地域文化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结合。在演唱作品之前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查阅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歌曲风格与艺术特色,以便于学生真正完成作品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熟悉的地域音乐学习,拓展到不同民族语地方的音乐作品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地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的审美培养,构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深入的认知感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诠释作品。

(二)和谐发展中的声乐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高师声乐教学观念,将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结合本土的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还原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关注学生技能的学习同事,延展学生的音乐民族素质内涵的学习。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构建声乐课程群,加入地方性与民族文化引入课程,直观的体验。加强的联系,深入到地方音乐文化采风,返校的民族采风展示,创编声乐小品,实现学期声乐教学观摩,帮助、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巧妙设计民族元素实践活动,把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创新艺术形式,例如民族歌曲的排演或是创编,让学生渗入体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同辈群体的感染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声乐教学的拓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曲式结构、地方风土人情等加深作品印象,激感的形象,使作品更立体化与学生本体结合。推动和谐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

(三)高师声乐教师的自身知识建构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循环,良好的示范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可以说实施者自身的艺术底蕴与教学师范技能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充实的教学内涵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学习时期学生的教学需要,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声乐教师正视自身民族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加深民族音乐史、专业技能的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综上所诉,可持续发展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不断需要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看看到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融会贯通的西学中用,更多是在不断学习中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应多要注重学生自身内在的民族素养文化的培养,真正成为音乐文化传承与推动的人才。尝试、实践、创新良性循环,将声乐教学从片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理性的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中新型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可持续模式构建。

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

科技的飞跃式发展,社会的跨越式进步,处于新时期的当下,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问题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文化素养底子薄,就业面狭窄,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生活。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制定了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的战略指导方针,但怎样能使他们的运动成绩与文化成绩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青少年运动员提高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与外界交流的基础,就如同日常训练是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的基础一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给一个人营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打造一个完美的交际群体。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而言,词汇量有限、语意表述不清、不讲究说话技巧等是他们在日常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青少年运动员对于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

(1)词汇量极少,往往心里想表达的意思却说不出来;(2)没有想说的欲望,因为想说的说不出来或是说不准确,索性就不说了。从想说说不出到不想说甚至于不愿说,进入了一个恶性的死循环之中;(3)语言粗俗,缺乏说话的技巧。与人交流时过于直截了当,不顾及说话的场合、对象以及对象的具体感受;(4)思维不连贯,语言跳跃性强。

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困难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不重视,缺乏对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普遍认为,语言表达不就是和人说话聊天,没什么需要特殊学习的必要;阅读量太少,直接导致词汇量极少,有口说不出的现象普遍存在;语言交际环境的影响,运动员之间的语言交际环境是一个无法获得提升的环境,周围都是水平差不多的同伴,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质的提高。

三、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1.青少年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根基,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为了使我国由体育大国成功转型为体育强国,相应地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2.语言表达能力是文化素养的间接体现,对于运动员本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修养有百利而无一害。

3.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后,成绩优异的运动员会接受记者采访,会要求运动员作一些获奖感言之类的讲话,这就要求运动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转业后的运动员进行职业选择也是大有帮助的。

四、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新模式的实验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的新模式,要求是必须到讲台前面对全体同学,以此来调动青少年运动员对语言表达的兴趣。

1.实验过程。选取中专一年级(一、二)两个班级。中专一年级一班从新学期开学就开始执行课前3分钟演讲。内容自选,可以是假设自己获奖后,发表获奖感言,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最近看过的好文章(必须背诵),还可以是对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期一个学年,中专一年级二班作为对照班,没有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的活动。

2.实验结果。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的班级的学生从刚开始的不敢说、不愿说、不想说到学年结束时抢着说、比着说、必须说的状态。(利用了抛砖引玉的方法,开始由老师自己做例子,老师先说,一点一点引导学生自己说。)

3.对比结果。参加了实验的班级的学生一学年下来明显比对照班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显著的提高。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愿望。词汇量有所增加,语言表达流畅,语意表述清楚明白,而且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新模式的探索

1.大量阅读,积累词汇。词汇量的积累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的,虽然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训练时间大于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还是应该挤出时间进行阅读,以便于积累词汇。

2.勇于表达,学会表达。作为老师,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时刻提醒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是很好的交际工具,要勇于使用,学会使用,在不断的运用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这种能力的高低将决定我们日后社交圈的大小。

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必要

身为一名青少年运动员,超越自我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每一次的成绩都要比上一次还好,这样距离我们心中的那块“金牌”就会越来越近。那我们就应该努力拥有我们必须具备的条件,用我们的语言大声地把我们的梦想喊出来,响彻云霄,一飞冲天。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职场文化素养;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刘红月(1979-),男,安徽颍上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培训中心,讲师。(江苏 太仓 2154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2011JSJG3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10-02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太仓地方公办的全日制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政府主导、地方行会和部分优秀企业的支持下,学院组建运行董事会,着重建设以精密机械为技术领域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该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大对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同时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并且重点尝试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企业化管理、研发生产进程、人事管理、质量监控以及设备管理等现场真实工作场景,培养高职生的职场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一、职场文化素养的定义

职场文化素养是指职业人在完成岗位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为职业人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采取的处理原则、方式、能力和心理心态。个人职场文化素养是职业人岗位表现的具体内容,能最直接的描述和反映出职业人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水平。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良好的个人职场文化素养是决定职业人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场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教16号文件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文件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发展视野必须向企业延伸,培养学生具备企业需要的文化和素质,即职场文化素养。

1.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场文化素养是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改变教育思路,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的现代职业人。现代职业人除了需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外,还需具备职业素质修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贯彻和渗透职场文化相关内容,使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具备现代职业人意识和基础技能。

2.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场文化素养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需要

高职教育由规模化发展到重内涵、讲特色的发展阶段,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各个方面需要特色校园文化作支撑。高职院校只有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观、优秀职业人的事业观和行为观,并能主动吸收,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校园文化。

3.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要求高职学生应能切实提高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较为关注自己专业技能是否精湛、理论知识是否扎实,而忽视了职场文化素养的培养。事实上,高职学生在步入社会前若能提升自己的职场文化素养,就能在面对职场时迅速把自己的职业气质、性格特点和职场文化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在就业竞争中获胜的筹码。

三、高职职场文化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对职业文化素养重要性的评价

2011年,笔者对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进行了职业文化素养重要性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5份。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重要性”赋值8分、“一般重要”赋值5分、“不重要”赋值3分,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高职学生认为职业素养重要性依次是职业技能、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文化素养,其中职业文化素养占的分值只有23.4%。可见,学生对职业文化素养的培养重视度不够。

2.高职院校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文化素养的评价

选择苏州地区6家高职院校教师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2份,得出以下结论:在高职院校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中,“专业技能”平均值最高,其次是“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再次是“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和“敬业精神”排在最后。

3.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文化素养的需求评价

对校外长期合作的50家企业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份。统计得出:在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评价中,“敬业精神”平均值最高,“专业技能”平均值最低。但是针对学院毕业生,58.23%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程度较好;51.52%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好;40.25%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素质较好;38.63%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较好;35.38%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好。

四、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职场文化素养教育

依据高职学生目前的职场文化素养以及企业对这一素养的要求,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2011年,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方调研,组织专家讨论、分析,最后确定了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职场文化素养的教育。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职场文化素养培养的道路。

1.氛围营造

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文化素质包括敬业精神、适岗能力、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靠单纯的学校教育是无法获得的,应在实际的职场环境下,通过岗位磨练和体会才能获得。因此,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职业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精密机械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完全依据企业的车间格局建造、布置实训场地,使学生一进入实训室就如同进入了企业车间。在实训室墙壁上还专门布置了一些标语,如“效率生产,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重在平安”、“健康发展,稳抓质量”等,这些融入企业文化的标语既体现了职业的道德规范和思想品质,同时又把岗位与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岗位的职业文化素质要求。

2.案例导向

要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职场氛围,还需在校内实训基地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模式,实现企业化管理。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精密机械生产性实训基地下设市场部、研发部、生产部等部门,每个部门均由专任教师、实训员、企业派驻的专职技术人员及机电专业学生组成,教师充当部分负责人,学生则是部门的成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全部工作流程,按照工作计划完成产品设计和打样工作。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业务,完成业务操作。

3.成长监控

在实训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职场文化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尽早地、尽可能多地了解职场、熟悉职场,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教学,提升与职场文化的联系。通过学院文化与职场文化的比较,调整文化修养上的选择,使这种选择有益于职场文化建设。

其次,要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学院针对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与实训,教学注重内容的针对性、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以及理论基础知识在职业岗位中的适用性;同时推行毕业生的“双证制”,要求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达到100%,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最后,要利用认识实习、定岗实训的机会深入了解职场文化。特别是学生在定岗实习的过程中,能把自己融入到企业中去,作为企业的一员,会真切、客观地了解职场文化素养的具体内容,能对职场文化素养产生较为深刻的体会,从而把这种体会和感受到的内容融入到学院文化素养培养中。

4.考核评价

实训基地要想实现学院学生与企业员工两个角色的整体融合与协调一致,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员工评价绩效。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精密机械实训基地对基地师生的绩效考核完全采用企业的评价制度,在对部门负责人(专任教师)的考核上,除了考核其日常工作外,还包括其计划、协作、督导和培训指导四个方面。而对于员工(学生)而言,则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产品,否则该项实训视为不合格,同时员工对照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并填写未完成的工作及其原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工作体会及对公司部门的要求与建议。通过引入现代企业评价机制,实训基地直接融入了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学生得到了真实的锻炼,学生的职场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五、取得的效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依据原有的调查问卷对高职学生、高职院校教师,以及企业进行了进一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职业文化素质在各项目中的比例得到了大幅提升,特别是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可。61.34%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好;59.21%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素质较好;51.26%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好;49.17%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好。

六、总结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是培养学生职业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因此应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并依据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质,从而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俊,薛建荣,王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109.

[2]陈德锋.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34.

[3]谢翠杰,张占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交通科技,2008,(9):69-71.

[4]胡茂强,周鲁.大爱无疆:品牌主张背后的文化内涵[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08,(12).

[5]刘夏亮.专业对口不如文化适应——中职生就业须关注企业文化[J].成才与就业,2007,(21).

第7篇

关键词: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

1引言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民航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民航服务中包括空服人员以及机场地勤人员。为了促进民航服务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民航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乘服务人员不仅要具有优雅的举止体态,更需要具有专业的语言沟通技能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对于空乘大学生而言,在学习中需要培养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本文结合空乘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探究当前空乘专业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2语言文化素质的内涵

语言文化素质主要是培养个体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素养,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价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质指的是个人的知识、能力、性格、观念以及精神因素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体修养、人格以及气质。语言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于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个人的实践来进行人格、气质、修养的培养,促使个体能够保持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语言文化素质教育当中,应通过文学、艺术、法律等多方面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来提升学生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

3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1对空乘大学生面试的重要性

各大航空公司的面试中会涉及形象选择、体检、综合面试、英语测试等多个方面。其中对于面试者的语言文化素养考核是非常直接的。国内的航空公司除了关注空乘面试者的普通话、英语水平、小语种水平之外,对于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空乘大学生在面试中必须要表达出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技巧。例如,在多数航空公司面试中,要求面试者来进行中英文的自我介绍,这对于其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存在自我介绍过于简短的问题,部分学生则存在讲话过于啰嗦、缺乏层次感的问题,这都是因为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自身的准备不充分所引发的。此外,在面试者自我介绍完毕之后,部分面试官会根据面试者的表达内容进行简单的沟通,这就要求面试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在国际航空公司中,对面试者的修养、经验、气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十分重视其沟通协作能力、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因此,空乘大学生必须要注重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1],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从而能够顺利地通过航空公司的考核,为其日后成为合格的服务员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对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空乘大学生,由于其日常工作地点和要求的特殊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高空作业中,客舱存在着空间狭小的问题。因此,在密闭空间的工作环境中,空乘服务员必须要面对多种多样的问题,并且要与旅客之间进行互动,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空中服务员,不仅要具有亲切的外表、健康的体魄,更需要具有合理的处事方法以及成熟的心态,通过优秀的沟通能力与旅客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在提升空乘大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文化素养,对于其日常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提升航空公司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形象,这对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促进社会价值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对个人长久发展的重要价值

无论空乘大学生日后从事的工作如何,在其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都需要具有基本的语言文化素质,这是其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只有在其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后,才能够适应社会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并且合理地处理生活以及工作当中的困难,这对于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不足

4.1空乘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足

空乘大学生的生源相对特殊,大多都是高职学生,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弱,缺乏人文素养,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思想狭隘,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但是对于其他的事物却不感兴趣;部分学生的行为偏激、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存在着自卑、低落以及精神压抑的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学生意志薄弱,追求物欲,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这些自身的因素影响了其人文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对于空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严重不足,认为空乘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即可,这对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在空乘专业教育中,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将与人文素养与其职业技能之间进行充分地融合。总体来讲,这些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水平,但是在人际关系、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语言文化素质要求。

4.2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我国空乘大学生的专业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体的人文知识水平有限,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虽具有专业的技能以及良好的教学能力,但是语言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侧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强化,忽视了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部分从事语言文化素质基础课程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当中无法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之间进行整合。因此,从整体上来看,空乘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薄弱,缺乏专业技能与语言文化素质结合的能力。

4.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空中乘务专业加强学科内涵知识建设,重视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增设了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2]但是,语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其专业技能之间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整合,导致语言文化素质课程无法与技能课程之间进行良好的互补。

4.4学校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国空乘专业发展较晚,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校园文化建设严重不足,无法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由于资金不足、环境不够优美,并没有充分体现学院的人文精神以及校园文化,无法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提升提供支持。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校并没有注重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内容缺乏创新性,学生整体的参与意识不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能力的提升平台有限。在部分学生社团组织方面,学校重视不足,并没有将语言文化素质的教育内容与社团活动之间进行充分融合。

5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路径

5.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的竞争不断激烈,尤其是相关的岗位处于动态变化中。空乘专业在对于学生职业技能进行培养时,必须要考虑其日后的发展,在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时,注重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优秀的空乘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更应该具有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个人的语言文化素质不仅能够提升其文化知识修养,更能够使其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从而乐观地应对工作以及生活当中的挫折。在空乘专业教育当中必须要转变当前的教育理念,加强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对于语言人文教育的认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个人的修养。

5.2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变教学方法

在空乘专业教育当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学校则需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为教师提升人文素养提供条件。一方面,学校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文素质人才,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形成优秀的人文教育团队。本校专任教师可以与校外的专家之间进行合作,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知识,提升语言文化课程的感染力。另外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规范的培训来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文化素养,结合双师的建设,让专业教师定期接受锻炼以及培训。

5.3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为了提升空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相关的学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语言文化素质课程的重要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将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并重,并且将语言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与专业技能教育之间进行融合。另外一方面,相关院校需要丰富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实现语言文化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之间的融合,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相关院校应该整合语言文化素质课程体系,设立相应的教学板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

5.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在对空乘大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素质培养时,必须要结合良好的校园文化,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来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建立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结合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积极主动地开拓创新,通过具有人文精神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 文化意识 应对方法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紧密,社会对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并对全体劳动者的英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英语翻译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育中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学中不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过分强调实用性,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和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普遍文化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其在实际工作和实践中闹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甚至冒犯他人的严重后果。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对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早期,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翻译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将源语符号原原本本的转化为与之相对应的目标语符号的机械过程。事实上,翻译是一种极其复杂而丰富的社会现象。王佐良先生就曾经指出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1994)谢天振(2003:27)也说过,翻译不应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和文学行为。由此可知,翻译的本质就是一项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的过程离不开文化。

三、如何在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素养

在翻译教学中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素养主要可以通过两种层次的途径来实现,分别是宏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教材、师资队伍结构和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凸显文化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微观层面则指通过调整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改变评价机制来引导学生发现文化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并重视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1.宏观层面――教材、师资队伍结构、课程设置调整。当前,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往往只选取商务翻译实践类课本或用商务翻译实务材料代替教材,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仅单独设置翻译实践一门课程,无其他与之配套的相关课程。此外,承担翻译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存在由非主攻翻译方向的教师来进行翻译教学的现象。针对此现象,笔者认为想要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挑选适合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的教材。此教材应该兼具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不仅要在实践上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还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复杂性以及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方面因素。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仅仅设置翻译一门课程,要配套设置相关的介绍文化的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中西方文化,还要包含介绍东方文化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课程,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都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文化意识和素养。最后,承担翻译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翻译专业素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引导学生自发关注翻译中文化的重要作用。

2.微观方面――调整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评价机制。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目前的高职高专翻译教学仅仅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过程上,在授课内容上只重实践不讲理论,更甚少涉及文化知识,在评价机制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调整授课内容,加大文化知识部分内容在翻译教学中的比重,配合适当的翻译理论介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化的重要性,自发积累文化知识。其次,要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一些难度适当的课堂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引导其自己发现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陷阱”并找出应对和解决的办法。此外,课堂上的评价机制也应该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再只注重翻译结果,而应该更多的根据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培养出学生敏锐的文化意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解决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文化意识淡薄这一问题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宏观上改用适合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的教材、重新调整课程设置,添加配套的文化课程、改良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其专业素养,微观上充实授课内容,添加必要的文化和理论知识、改变单一授课方式,使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形成文化意识并自发积累文化知识、改进评价机制重视过程评价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的作用培养出能满足社会各类层次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陈.岚茜.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反思[J].2010(9):62-64.

[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第9篇

分析了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教师人文素养培养、英语课程设置、英语课外活动举办等方面对英语教学中开展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英语教学;双语播音主持;人文素养

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报考和招生时都需要较高的文化分数,以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为例,每年对于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入校分班的笔试和口试。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比普通播音班学生有更高的培养目标,比如在英语测试中必须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本文以英语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中国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长期的枯燥学习令他们对大学英语课缺乏热情。特别是有些英语教师沿袭了高中英语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单纯地进行词汇和语法讲解,缺乏相关文化知识的补充,令学生对大学英语课提不起兴趣。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包含英语词汇与语法的基础训练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训练,还应该包括英美文化,英美文学。大学英语课堂中将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能提高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对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知识有所欠缺,还有一些教师疲于授课,没有时间读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利用点滴时间读书,利用假期进修,丰富自己的内涵,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教给学生。特别是教授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英语教师,更是要从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注重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修养。

(二)利用课本资源拓展知识,积淀文化底蕴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文化知识的积淀则需要不断发掘和利用课本资源,拓展知识渠道。例如,笔者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E英语教程》,该书有一个单元是讨论中国的国画,教师根据这个主题展开延伸,将西方的著名画家和中国的画家进行风格比较,再将中国国画和西方油画进行比较,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再如,有一个单元分析了中国当代的建筑师,讲述这个单元要融合中西方建筑艺术,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进步。

(三)英语教学与专业结合,与文化接轨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英汉双语)的专业特殊性,要求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如英语播音与主持、英语思维、英语国家概况等。目前很多高校的双语播音主持专业都设立了类似的课程。这不仅要求英语教学与专业结合,更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单纯的双语教学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四)开设内容丰富的英语选修课对于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除了英语必修课,开展一系列英语选修课,比如“高级媒体英语视听说”“影视英语”“英语电影视听说”“翻译理论与实践”,都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五)举办英语课外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仅仅靠短暂的英语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注重英语课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丰富的英语课外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自身人文素养。笔者所在学院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英语风采的平台,举办了丰富的英语实践训练活动。比如,为了锻炼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举行英语播音与配音大赛,至今已经举办十届。比赛首先在全校进行海选,再进入到复赛,最终决赛,每一个环节都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培训指导。这个比赛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比如请选手进行即兴图片英语评述的环节特别考查选手的知识底蕴。此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比如赴美社会实践(summerworkandtravel),每年都有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美国体验生活,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回来的学生还要进行汇报演讲。这个实践活动使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

(六)重视人格塑造和德育培养一段时间以来,知识性电视节目颇受欢迎。然而,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人格的养成,也谈不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诗经•小雅》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提到品德的重要性。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曾说“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批麻烦。”在英语教学中,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和德育的培养。比如,每年利用西方的感恩节,对学生进行感恩之心的培养。

总之,在传媒越来越国际化的当代,需要高质量的具有文化素养的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应该加大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天欣.浅析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6):101-1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