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1:24: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地消防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去年冬季岁修,某灌区大型渡槽建设工地,因民工乱拉照明线路,工地承包者所购的材料为回收的废旧处理品,工作时超负荷使用,结果造成火灾,虽没有人员伤亡,但整个工地被烧成一片废墟,损失惨重;1996年冬天,某水利工地,因天气寒冷,民工夜里在工棚内用明火取暖,不慎引发火灾,造成一死五伤的悲惨事故,直接损失数万元;某县有处偏远的水利基建工地,民工们夜晚在工棚里加班赶制混凝土预制件,由于烧电焊而引发一场火灾,结果8人被烧伤,工地上大批建筑材料被化成了灰烬,造成直接损失近十万元。本人近来翻阅地方水利志书,也发现许多关于水利基建工地发生火灾的记载。
目前,随着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随着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将再度升温,因此,水利基建工地的消防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将应成为值得关注的热门话题。
为何水利基建工地容易发生火灾呢?通过对许多相关火灾案例的分析,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主要原因:
层层转包往往就将消防问题给转承包的无影无踪。目前,大型水利基建工程的建设大都采取招标、投标制,而工程一旦中标后,中标单位在对工程实施建设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往往会采取工程转让或下级承包,本来合同中拟定的相关消防内容,也会在这转来转去、包来包去的过程中,给"消耗"掉了;再者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承包者轻易是不愿意在消防这个问题上作实质性的投入,纵然合同上有明文规定,但也仅是白纸黑字而已,离实际的消防要求,相差甚远。
即使承包者依照有关规定实施了消防措施,但现在的施工人员大体以民工为主,这些临时从事施工建设的人,往往连最基本的消防知识都不知道,有的甚至连灭火器都没有见过。曾经在一个水利基建工地,不慎发生了火灾,一位民工竟傻乎乎的将灭火器像投掷炸弹那样,往正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一丢,结果可想而知。让民工临时培训,接受并掌握消防技能,承包者虽然应该这样做,但实际操作时,几乎都没有具体的落实。
缺乏必备的消防设施,水利基建工地一般都有极强的临时性,特别是在一些荒僻的地方,不但没有消防设施,连最起码的消防水源有时都难已保证,一旦发生火灾,抢救往往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水利基建工地虽然有监督机制,但关注的重心在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而消防安全在一些人心中还缺乏应有的地位,所以在水利基建工地上,消防管理一般都缺乏严肃性,有的工地甚至没有主管消防的主要负责人。
水利基建工地材料堆放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管理不到位,往往是工地造成火灾的直接原因之一。有个水利工地堆放着大量拦水坝使用的草袋,一位民工夜晚从施工现场回来,不注意将一个烟头随手丢入其中,一场大火就这样酿成了。
针对以上的种种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有许多,对水利基建工地而言,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签订承包合同时,将消防安全作为合同的内容载入,凸现消防问题,确定消防项目负责制,在工程转包时,应该明确消防责任。
对民工进行消防基本技能教育,对于缺乏消防知识的民工,特别是电焊操作人员,更应该将消防问题当作主要技术来考虑。
在进行工程预算时,应该消防费用单独列项,保证消防经费到位,保证消防器械和消防设施的落实,并且对民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练,要求民工会使用消防器械。
关键词:防火规范、消防登高场地、消防车道、疏散楼梯、灭火救援窗、防火卷帘等
中图分类号:S7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接触了不少公共建筑项目,有参与负责设计的、也有校审的;对于公共建筑消防设计中遇到的不少看似点滴的问题进行设计解析,与设计同行探讨交流。
【问题】
高层建筑消防登高场地设置不合理,与建筑单体距离大于10 m或高层建筑消防登高场地设置在裙房的一侧,裙房建筑高度大于5m,且进深大于4m或消防车道、消防登高场地与高层建筑间距小于5米。
【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4.1.7 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00m、进深大于4.00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
《关于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设计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沪消(防)字[2001]65号:
二、关于登高立面
1、高层的塔式建筑可留1/4周边作为消防登高立面,其他高层建筑至少应留有一长边,消防登高立面应有楼梯间或住户的室内阳台、主窗。
2、若登高面一侧的裙房,其建筑高度不大于5m,且进深不大于4m仍可作为消防登高面。
3、消防登高立面不宜设置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三、关于登高车的操作场地
1、登高场地可结合消防车道布置,与建筑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应在其登高面一侧整边布置8m宽的登高场地。
2、上述布置确有困难时,可在其登高面范围内确定一块或若干块消防登高场地。登高场地面积不应小于15m×8m(长×宽),其最外一点至建筑登高面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0m。
3、设有坡道的登高场地,其坡道不应大于15%。
4、利用市政道路作为消防登高场地,其绿化、架空线路、电车网架等设施不得影响消防车的停靠和作业。
【分析】
1.消防登高场地应结合消防车道的走向设置,方便消防车的施救。
2.为使登高消防车具备一定的作业空间,达到最佳的作业状况,对登高场地的最近边缘至建筑物边缘的距离有明确规定。
3.消防登高场地的设计还应考虑到其必须的荷载要求。
4.登高消防车功能试验证明,高度在5m、进深在4m的附属建筑,不会影响扑救作业,无论是建筑物底部留一长边或1/4周边长度,其目的要使登高消防车能展开工作,所以在布置时要考虑这一基本要求;同时提请其他专业注意消防登高场地的范围和荷载要求。
【问题】
建筑物裙房沿街总长度大于220m,未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0.1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通道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60m。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当确有困难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4.3.1高层民用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高层建筑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距离不宜超过80m。
【分析】
1.体型较复杂,且沿街总长度过长的联体建筑给消防人员扑救火灾和内部人员安全疏散带来不便,易延误灭火时机,造成重大损失。
2.对设有环形消防车道的高层建筑,可以不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但建筑物的进深一般应控制在50 m以内。
3.计算建筑长度时,其内折线或内凹曲线,可按突出点间的直线距离确定;其外折线或突出曲线,应按实际长度确定。
【问题】
商住楼中设置住宅的疏散楼梯出口与商业出口合用;或者商办楼中设置办公楼的疏散楼梯出口与商业出口合用。
【规范】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4.1.4综合性建筑的商店部分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非燃体楼板与其他建筑部分隔开,商店部分的安全出口必须与其他建筑部分隔开。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5.0.3综合楼内的办公部分的疏散出入口不应与同一楼内对外的商场、营业厅、娱乐、餐饮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出入口共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4.6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 的不燃烧体楼板和2.00h 的不燃烧体隔墙与居住部分完全分隔,且居住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2 其他功能场所和居住部分的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等防火设计,应分别按照本规范中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居住部分的层数确定应包括其他功能部分的层数。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1.3商住楼住宅的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
《租赁式公寓和公寓式办公楼防火设计技术规定》(沪消发【2003】257号)
第二.2.租赁式公寓、公寓式办公楼底部设置的商业场所,应采用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楼板与公寓和办公用房完全分隔,且其安全出口应分开设置。当建筑符合下列要求时,公寓式办公用房可与商业场所共用安全出口:
(1)公共部位和室内各部位均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商业场所的疏散出口采用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的电子门锁,火灾报警后,电子门锁能联动开启。
【分析】
1.为了解决使用功能完全不同的用房在一起时产生的人流交叉干扰的矛盾,保证防火安全疏散,要求住宅与附建公共用房的出入口分开布置。这不但便于日常使用,互不干扰,也有利于防火安全疏散。
2.商住楼一般上部是住宅,下部是商业场所。由于商业场所火灾危险性较大,如果住宅和商店共用楼梯出口,一旦下部商店发生火灾,就会直接影响住宅内人员的安全疏散。
3.在综合楼内,除办公部分之外常带有对外营业的商场、餐厅、营业厅、舞厅和其他娱乐设施,这些地方往往人员较密集,如果它们的疏散楼梯和疏散出入口与办公部分共用,在紧急情况下就会造成拥挤、堵塞,若是为商场营业专用的办公室则不受此规定限制(在设计图中应有明确说明)。
4.调整平面,增设竖向疏散楼梯,使办公部分的疏散出入口与同一楼内对外的商场、营业厅、娱乐、餐饮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出入口分开,满足规范的要求。
又:在上海市的公寓式办公楼项目如满足租赁式公寓和公寓式办公楼防火设计技术规定》(沪消发【2003】257号)第二.2条规定:公寓式办公用房可与商业场所共用安全出口。
【问题】
地下室楼梯:当地下室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未作防烟楼梯
【规范】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2009
5.2.1 设有下列公共活动场所的人防工程,当底层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当地下为两层,且地下第二层的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不大10m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
l 电影院、礼堂;2 建筑面积大于500㎡的医院、旅馆;3 建筑面积大于1000㎡的商场、餐厅、展览厅、公共娱乐场所、健身体育场所。
上海《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J08-88-2006
3.1.8 当建筑的地下部分为三层或三层以上,或当地下最底层室内地坪与室外出人口地面高差大于10m 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并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当地下为一到两层,且地下最底层的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 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封闭楼梯间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或有不小于1. 2㎡的可开启外窗时,其楼梯间可不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分析】
根据各地建筑防排烟技术要求及地下室性质、地坪与室外出人口地面高差是否大于10m,落实确定地下室疏散楼梯的性质。
【问题】
防烟剪刀楼梯间前室:在高层公共建筑防烟剪刀楼梯间前室合用;或者剪刀楼梯在顶层水平段平台处采用栏杆,使上下楼梯相通,不符合防火要求。
【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6.1.2.1 剪刀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6.1.2.2 剪刀楼梯的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墙分隔。6.1.2.3 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塔式住宅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
【分析】
1.调整平面,高层公共建筑剪刀楼梯间应分别设置前室。
2.剪刀楼梯是垂直方向的两个疏散通道,两梯段之间如没有隔墙,则两条通道是处在同一空间内。若楼梯间的一个出口进烟,会使整个楼梯间充斥烟雾。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在两个楼段之间设分隔墙,使两条疏散通道成为各自独立的空间。符合防火分区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的要求。
3.楼梯分隔墙都是有足够厚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防火分隔作用。顶层水平段平台处采用栏杆,使两梯空间相互连通,使2个楼梯空间混为一体没有起到2个安全出口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墙分隔。
【问题】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内低区电梯机房门或其他设备用房门直接开向避难间。
【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1.13.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关于超高层建筑工程消防设计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沪消发(2002)333号
一、1.3当避难层兼作设备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3.1设备间、竖井与避难层之间应用防火墙或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走道隔开;
1.3.2除水泵房、供水管道外,其他管道、设备不应直接敷设在避难层;
1.3.3设备间的检查门应开向公共走道,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层。
【分析】
加设公共走道,使设备间的门开向公共走道,不得直接开向避难层;公共走道直接通向安全疏散口。
【问题】
上海大中型商场:二层及二层以上外墙立面上未设置灭火救援窗。
【规范】
《大中型商场防火技术规定》沪消发〔2004〕352号
1.3商场的外墙上应在每层设置灭火救援窗(含阳台),其间隔不宜大于15m;每扇窗的面积不应小于1.00㎡,且其净宽不应小于0.80m,净高不应小于1.00m。窗口下沿距室内地坪不宜大于1.20m。
【分析】
在立面及平面中相应设置灭火救援窗,同时复核其间距及窗洞口大小应满足规范要求。
【问题】
上海大型商业项目:防火卷帘使用的总跨度超过该防火分区防火分隔物总长度的1/3,或者长度大于20米。
【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7.5.3防火分区间采用防火卷帘分隔时,应符符合下列规定:
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当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耐火试验方法》GB7633有关背火面温升的判定条件时,可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耐火试验方法》GB7633有关背火面辐射热的判定条件时,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的有关规定,但其火灾延续时间不应小于3.00h。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
5.4.4在设置防火墙确有困难的场所,可采用防火卷帘作防火分区分隔。当采用包括背火面温升做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当采用不包括背火面温升做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卷帘两侧应设独立的闭式自动喷水系统保护,系统喷水延续时间不应少于3.00h。
《上海市公共建筑防火分隔消防设计若干规定》户消[2006]439号
三.(一):公共建筑防火分区之间应以防火墙分隔为主,防火卷帘使用的总跨度不应超过该防火分区防火分隔物总长度的1/3,或使用防火卷帘总宽度不宜超过20米。
【分析】
1.采用防火卷帘应满足以上两个规范要求。如防火卷帘采用不包括背火面温升做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卷帘两侧应设喷淋加密。
2.防火卷帘周围的缝隙应做好严格的防火防烟封堵,防止烟气和火势通过卷帘周围的空隙传播蔓延。
关键词:地下人防;工程;消防;安全
中图分类号:R85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地下人防工程的大量投入使用,虽然缓解了城市地面空间不足的压力,但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防范上的难题。就火灾发生的扑救和疏散来看,地下人防工程的结构复杂,容易给人们方向辨别上带来困难,从而加剧人员疏散的难度,容易发生群体受伤事件,救援实施也较地面建筑困难得多。因此,地下人防工程的防火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尽力从防范的角度入手,避免人员伤亡事件和财产损失的产生。
一、地下人防建筑火灾的特点
(一)火灾烟气的危害性
当地下人防建筑发生火灾时,由于其置身地下通风效果差,使得短时间内积聚的有毒、高温烟气无法得到有效排出,高浓度的有毒烟气不仅会帮助火灾扩大其燃烧范围、加速其蔓延速度,更会给地下人防建筑物中人员疏散时的安全带来极大的生命威胁,甚至有可能会因能见度、高温、剧毒等原因,给前来救援的消防人员带来极大的营救困难,贻误有利战机,使得本来能够被抢救出来的人员,因长时间受到火灾烟气的毒害而出现伤亡等现象。
(二)抢救特点
①人防工程发生火灾会增加施救难度,救援人员无法准确观察现场情况,判断火势,进行有效指挥;②进入火场困难,救火通道单一,一旦火势蔓延则很难进入火场,同时又要面对疏散人员的压力;③因人防工程空问相对封闭,在地下位置有比较深,包括消防车在内的救火器材无法发挥作用,消防员也不方便携带氧气在内的保护措施进行救援。
(三)火势蔓延速度快
据不完全统计,当发生火灾时,地面建筑将近有70%的烟雾与热量是借助建筑物的门窗溢出的。而地下人防建筑相比与地上建筑,由于其通往地面的口径较小、内部空间也小,加上该类建筑的周围均被泥土包围着,一旦发生火灾后,可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将很不容易散失,这使该类建筑室内的温度会在短时一间内迅速上升,散不出去的高温烟气会进一步通过辐射或对流传递方式加热其他可燃物,从而进一步加速火势蔓延的趋势,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四)疏散问题
(1)地下人防工程出口少,通道窄,疏散距离长,特别是多层、深埋工程,到地面高差大,安全疏散于分困难。(2)能见度低。一般地下人防工程不能采用自然采光,而人工照明的照度较低,只要发生火灾或断电,地下建筑内一片漆黑。当疏散距离超过30m时,如无向导不易走出洞口。(3)烟气的影响大。地下人防工程发生火灾时烟气遮挡光线,影响人的视线,且烟气中含有大量的CO等有毒气体,直接危害人员安全。
(五)火灾扑救难度大
一是由于地下人防建筑的隐蔽性,火灾发生初期很难发现,当人们发现火情后,往往火灾己经处于猛烈燃烧和迅速蔓延的状态,当消防人员进行扑救时,由于对火势缺乏了解,导致扑火的盲目性与被动性。二是通讯指挥较差。由于地下人防建筑能够有效屏蔽各种无线信号,所以很难采用有效的通讯设施进行及时指挥扑救,贻误了火灾扑救的最佳时机。第三,烟雾和交通的不便影响了灭火救援。由于地下火场有害气体浓度高、温度高,在火灾时通风系统停止土作,空气中氧气含量极低,消防人员难以接近火源灭火。最后,烟雾影响了灭火时间,致使灭
火设备受限。当地下人防建筑发生火灾后,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气体会严重阻碍消防人员向火源推进。此外,用于地面建筑的各种大型水枪等灭火设备也将很难发挥其作用。
二、人防工程消防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消防水源
人防工程的消防用水主要由市政给水管供给,对于一些单建式、面积相对较小的人防工程的设计应该首先考虑采用市政给水直供的方式。我国许多城市市政给水压力为0.18~0.30 MPa,并且人防工程与地面又存在一定的高差,市政给水容易满足消防给水压力,如有两路市政供水或者室内外消防用水量之和不大于25 L/s,只要市政给水满足消防用水所需的流量和压力,就可以采用市政给水直供,不需设置消防水库和消防给水泵,既节省了空间又节约了成本。
(二)防护单元与防火分区
人防工程防火分区的划分与防护单元的划分基本一致,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消防管道穿越人防围护结构和防护单元之间的防护密闭隔墙(以下简称“人防墙体”),但在实际工程中,防火分区和防护单元的范围不一致的情形有很多,常见的是一个防火分区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护单元。此时,对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以按防护单元布置配水支管、配水管,尽量减少穿越人防墙体。消火栓给水系统则以整个人防工程为单位设置环网,管线穿越各个防护单元时应尽量一次穿越,如防护单元内消火栓数量多、分布零散,可在该防护单元内设置环网与主环相连通。随着人防工程面积越做越大,这种环中套环的管道布置形式在设计中也是越来越常见。
(三)消防水库与消防水泵房
消防水库和消防水泵房建议设置在非人防区域,理由如下:如设置在人防区域,则较多地占用人防空间,且这些空间战时也难以发挥作用;许多结建式人防工程,消防水库和消防水泵房同时于服务地面建筑和地下人防工程,如设置在人防区域,所有供给地面建筑的管道均须在穿越水泵房时做防护处理,消防泵取水口、水库通气管等亦须在临战时做防护处理,平战转换工作量较大。
(四)人防工程的消防排水
人防空工程设计防规定:设置有消防给水的人防工程,必须设置消防排水设施。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防火分区都必须设置消防排水设施,这一点在设计中往往容易忽视。消防排水设施宜与平时生活排水设施合并设置,以简化排水系统,节省投资。选择排污泵时,应平战结合,同时满足战时要求和平时污水、消防废水排水量的要求。
三、人防工程消防管理措施
(一)区域控制和初期火灾的扑救
首先,由于地下人防建筑扑火的难度相比地上建筑要困难得多,且一旦发生火灾后所造成的危害要大,所以抓紧时间扑救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一般的房间采用快速响应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而对于走廊过道则尽可能的采用边墙型喷头,使管道沿着边墙布置。其次,喷淋系统末端试水装置要尽可能地采用带电磁阀的末端试水装置,因为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日常检测,确保设备在关键时发挥最大效应。最后,相比与地上建筑而言,地下人防土程由于没有消防高位水箱等设施,为了解决这种尴尬的困境,可以采用设置:“大容量的气压罐或者无塔供水设备、利用周围较高建筑的屋顶水箱及采用带自救卷盘的室内消火栓等”办法。一般来说,地下人防建筑通常情况下预先设计了消防柴油发电机房,以此确保发生火灾时的消防供电。对消防柴油发电机、储油间、配电室等重要保护场所应当首先采用相应的自动灭火设施。
(二)通讯设施、线路的消防保护
地下人防建筑中的指挥中心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重要性,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防空安全、通讯安全,此外还要注意其消防安全。比如地下人防建筑内的所有的通讯、信号等线路都应按照消防要求采用屏蔽线,并暗敷于建筑墙内或进行防火穿管保护(穿金属管或金属线槽,并刷防火涂料),而对地下通信及设备用房除对屏蔽线、地下通信线应采用上述措施外,其设备用房还应设计七氟丙烷等气体灭火系统进行消防保护,以防止突如其来的火灾事故。最后对设置在人防指挥中心内的消防保护设施、设备和器材应当组织令业人员或受过令门培训的人员进行日常消防管理和维护,保障其正常土作,完好有效。
(三)熟悉避难场所环境
在地下人防建筑物中往往设有避难场所或避难走道等临时的消防安全区域。火灾时,如果场所里的人员一旦不能及时逃生,在消防演练时就应告知场所内的使用人员,可以考虑暂时疏散到的避难场所或避难走道等临时安全区域,在那里,那些不能及时逃生的人员可以选择是等待消防人员前来营救,或者是通过避难走道逃生到其他相对安全的相邻区域,以此为自身和救援人员提供宝贵的时间。 (四)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定期进行培训,组织学习以及火警报知方法、消防常识和灭火器的操作与使用方法等。每年结合消防日等有利时机,通过板报、印发宣传单和广播等形式,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活动,向商户和周边群众宣传消防知识和紧急避险常识,增强商户和群众的消防意识。并且每半年结合实际进行一次灭火疏散演练,以此来检验消防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全体于部职工对火灾事故的紧急处置能力。
结语
地下人防工程能够合理来利用地下的空间,同时打破了拆迁以及文物保护的一系列矛盾,能够合理的解决新旧建筑的结合与功能拓展,为地面上创造了更加开辟的空间,符合了现代城市建设的紧凑化以及人文关怀的一系列新理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怒江;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问题与对策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国土面积14703平方公里,是“三江并流”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州府设在六库,全州辖有泸水、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四个县,有29个乡(镇)、260个村委会,总人口49.2万人,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与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和云南其他地区比较,怒江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自治州,集边疆、民族、宗教、贫困、高山峡谷为一体怒江地处我省西南部,是一个集穷、边、散、远为一体的典型性民族边疆地区。近年来,农村火灾事故频发,特别是火灾亡人事故多发在农村地区,这不仅扰乱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而且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造成一定影响。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遏制农村火灾上升势头?下面分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怒江二次跨越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快速增加,怒江农村消防工作水平呈现了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现状,特别是坐落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山寨消防工作落后面貌根本没有改变。主要表现为:
1.1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村消防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基层党委、政府没有把农村消防工作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长时间把工作重心放在提升经济水平和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上来,往往忽略了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没有成立专门的消防组织机构,没有建立消防工作体系,没有设立严格的消防制度,责任没有具体明确,不愿加大消防投入,总认为对公共消防设施投入没有必要,有的乡镇或地区消防规划严重滞后,有的甚至没有纳入乡镇的建设发展规划中,造成了先天隐患,使消防工作出现空白,有的地方因资金不足等客观原因,使得该整改的隐患得不到整改,该配备的装备器材没有配备,该开展的消防活动没有开展。消防工作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的一项重要职责,全面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制是推进消防社会化,促进消防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但因职责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消防工作得不到很好的推进。
1.2农村消防安全素养还不高
防火灭火常识缺乏,这是导致农村火灾多发的最直接原因。 2011年因用火不慎和玩火等原因引起的火灾就占全国农村火灾的74%。农村消防意识差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处偏远,村落分散,给消防部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消防宣传力度不足,广度不够。二是大多数村民受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等影响,文化素质较低,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无法及时获得消防知识和消防新闻,消防安全知识严重匮乏。有的村民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都不懂,甚至连发生火灾拨打119都不懂,更不用说具备个人防范火灾和自防自救能力。三是许多村民用火用电习惯不良,使用火炉,在柴草堆旁升火做饭,烧香点蜡蚀等等不安全的用火习惯,一不注意就容易引发火灾。
1.3消防基础设施落后,抗御火灾能力差
很多村寨消防设施、器材极其缺乏,消防泵、水枪、水带、灭火器因缺少资金没有配备,有的虽配了,但因管理不善,丢失、损坏严重,形同虚设。消防水源不足也是一个问题,有的村寨尚未设立消防水池,设立了消防水池的又存在设置不规范、补水不足等问题,有的村寨既然没有设置消防水池有没有采取措施有效利用江河、溪流等天然水源。
1.4建筑物耐火等级低布局不合理
受到传统名族风俗的影响,农村的居民住宅主体结构多数以木头为墙体承重材料,以木、竹等可燃物材料为装饰材料,住宅耐火等级普遍较低。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快速燃烧和蔓延,极易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改善边疆名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
2.1推动政府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是“谁主管,谁负责”,其核心就是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只有把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单位法人代表身上,落实在各级领导身上,坚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才能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纵向上层负责,横向上分口把关,分线负责,形成纵横交错的消防安全管理网络。农村消防工作要得到改善,关键要通过责任制来增强领导同志做好消防工作的责任感,形成一种压力,离开了政府的领导,离开领导同志的重视,消防工作举步维艰,只有领导的消防意识提高了,责任心增强了,才能积极自觉地领导组织好本地、本单位的消防工作。总之,要把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作为政府和单位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真正负起这一神圣的职责。
2.2建立健全消防工作奖惩机制
如何才能使消防安全责任制得到切实落实?要做到层层分解责任。层层分解责任是保证消防安全责任得以落实的基本前提,层层签定消防安全责任状是分解责任的最有效的手段。
2.3注重规范建设,着力夯实基础
消防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应提前介入,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筹划本地区农村消防工作,提请政府相关部门把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整体规划,按照“政府负责、落实规划、不欠新账、快补旧账、健全设施、加强管理”的方针,使城镇消防规划、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总体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2.4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
根据农村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建设专职、民办、志愿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承担扑救火灾工作。
2.5深入开展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
目前我州各地基本按照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要求实现了乡镇、农村消防工作网格化管理模式,工作体制已基本建立,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加大对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推广与实施。
2.6充分发挥新农村指导员工作优势开展消防工作
近年来我省省委新农办与省消防总队对新农村指导员工作进行了初探,基本形成了新农村指导员“6+1”工作模式,为农村消防工作起到了奠一定积极作用。新农村指导员加强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7加强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
针对农民群众缺乏消防安全意识的现状,各地政府应发挥组织领导作用,运用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做好农村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富有实效的消防知识宣传教育。指导农民群众如何识别假冒伪劣的电器设备,如何正确安全地用火用电,在发生火灾时如何进行自救,或第一时间控制火情,将损失降到最低,这些都应该被列入政府的工作议程内。
关键词: 地方高等院校 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制度 反思
长期以来,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在地方高等院校处于边缘地位。随着1999年全面扩招,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其人口规模都急剧扩大,这给地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遗憾的是计生工作并没有随之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本文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管理制度长期缺失
一切工作的开展当以制度做保障,没有管理制度,其工作的开展必然无序。乐山师范学院自开展计生管理工作至今,始终没有一部针对本校教职工和学生的计生工作的开展、管理、应急处理、问责及评价的完整的工作手册和管理制度。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按惯例进行,缺乏有效的指导。2006年在乐山师范学院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使得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像计生管理这类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办公室设立在国有资产管理处,由国资处处长领导和监督,很让人费解。2010年国资处处长前往武汉大学深入学习,返校后随即安排人员草拟了《乐山师范学院计划生育管理办法》,随后领导层层审批,时至今日,已一年有余,管理办法却终未出台。其制度的缺失可窥见一斑,重点高校与地方高校在计生管理工作上的重视程度的差别在此也清晰可见。
二、新问题缺少新措施
随着高校的发展,计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但这并没有得到制度上、物质上、人力上的投入。计生管理对象包括在编教职工、临时聘用人员、流动人员及在校大学生,年龄层次发生了变化,管理结构也日趋复杂。
教育部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和公安部三部委2007年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生计划生育问题意见,等等,使得在校大学生也成为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重要对象。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国家允许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在校挂靠时间最多可达2年,这个给计生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为现实要复杂得多。很多毕业生在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没有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其户口、档案仍存放在学校。特别是国家婚姻登记制度改革以后,结婚登记无需单位证明,关系挂靠在学校的毕业生往往是结婚怀孕数月后才匆匆来校办理生育证明,而且基本上不能提供离校期间的婚育状况证明。这就意味着这部分人的婚育状况在管理上出现了时段空白。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教职工、临时聘用人员及流动人口数量也大幅度增加。第一部分人群以年轻教师为主,大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正值婚育年龄。他们往往有着较高的学历,但对计生政策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重点进行计生宣传工作,防止出现违法生育的现象。对于第二、三部分人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现行体制,对他们的计生工作应实行双重的“户籍管理”和“属地管理”,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二者的沟通。无流入前的婚育证明,就难以了解流入后的婚姻情况,加之该人群文化层次较低、流动性大,计生观念薄弱,在管理中不积极配合,逆反情绪重,对违规生育的危害也知之甚少,给高校的计生宣传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另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其用人机制更加灵活多样。有的工作人员来校工作时既无人事户口关系,又无婚姻状况证明,属于“人户分离”的群体;还有不少教职工的子女因失业、下岗等原因,返回校区内与父母同住,甚至很多教职工的亲戚朋友等子女的户口也挂靠在学校,由“单位人”变为了“社会人”。上述“人户分离”群体与学校有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校区内居住的“社会人”的现居住地是学校,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规定,他们都是高校计生工作的管理服务对象。而这类人群增加了高校计生工作的难度。
三、投入严重不足
1.人员配置不合理。
2012年乐山师范学院共有教职工1496人,学生18900人,而具体负责计生工作的仅1人,同时还负责全校的教职员工的医疗保险等多项工作。随着高校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口计生部门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非但未得到加强,反而面临机构撤并、人员萎缩的境地。同时,因为缺少协调合作机制,加之没有专职人口计生干部,学校计生办公室形同虚设,无法与相关部门、人员及教师协调,难以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与优质服务,比如防艾滋病宣传、节育宣传、计生政策宣传等往往难以在全校开展。面对这些复杂的多元的因素,计生管理工作单由一个人干难以胜任和改善。
2.管理上的忽视。
由于十几年的高校扩招一路高歌猛进,其教学任务和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量都急剧加大。在乐山师范学院,各级领导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实力等方面,而对计生工作,即使是分管领导,也少有问津。遇到突发事件,解决问题比较简单粗暴,要么一纸解聘,要么劝其辞职,要么直接追究工作人员责任。这类问题在乐山师范学院近几年已发生过几起。这些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生政策宣传不到位而引起的。虽然计生分管部门建立了计生宣传网站,但位置不明显,归属不明确,师生很难按常规路径检索到网站,无法有效地了解到学校的计生政策及计生工作办证程序,致使诸多教职工为此常常反复电话咨询,降低了工作效率。
3.相关部门缺乏沟通。
由于学校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相关工作脱节,计生工作人员难以开展工作,甚至引发误解和冲突。比如,乐山师范学院人事处要求每年新进人员的聘任材料中必须含有其当地的婚姻状况及婚育方面的证明,而在人才引进时,无论是各个院系还是人事处都没有与负责计生工作的部门取得联系,完善必要的手续。这使得新进人员在办理《生育服务证》及《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时,计划生育部门无法根据相关资料提供证明。有些教职员工不懂计生政策,大吵大闹,引发矛盾,而出具相关证明,要么是各院系根据教师口头承诺开具,要么教师返回原地重新开具,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这不仅增大了新进人员的心理隔阂,而且为违反计生政策埋下了隐患。由于几次突出事例,学院计生管理部门进行了工作调整,与各学院签订了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对此实行“一票否决”制,但实效不大。在各级领导看来,这都是边缘事务,无需上心。由此可见,乐山师范学院计生管理工作存在诸多漏洞和弊病。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计生工作的专项经费匮乏,这些都成为新时期地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发展的瓶颈。
四、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反思
1.提升认识,健全制度。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计生管理工作的确不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和大局,但二者密切相关。总书记说:“做好人口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关心、支持人口计生工作落在实处;从多方面为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创造条件、给予保障。”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把人口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计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当今,高校行政管理强调服务意识。作为联系学校与师生的桥梁和纽带,计生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应完善计生管理办法,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以指导、管理、评价相关工作,让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自己在计生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和地位,形成明确的责任和沟通机制,让分管领导充分意识到高校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加大投入。
地方高校应适应新时期计生工作任务的变化,按照有利于计生工作的组织协调、提高效率的原则,设立具有独立职能的计生办公室,在负责教职工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同时,负责在校大学生的计生管理和服务。并按教职员工、流动人口和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或兼职计生工作人员,给予计生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在学校各片区遴选有责任心的人负责该区域的计生管理工作,并定期与校计生办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计生管理工作从认识上和制度上健全了才能迎来新的发展局面,为学校的大局工作提供支持。
2.扩大宣传,正确引导。
首先,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宣传,正确引导,通过制定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内容,让师生充分了解信息、增进沟通。比如,针对在校大学生,适度地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包括生殖解剖知识、生育观念教育、性心理发育、性伦理道德、性法律知识、避孕知识、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治等知识,帮助师生解决性和生殖健康的问题。针对婚龄期及新婚期青年的教职工,宣传必要的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计生政策,以及新婚期避孕知识。针对大量的外聘人员,则要加强计生政策的宣传与贯彻,防范违规生育。
其次,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如在校园内人员流动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计生知识宣传橱窗;定期向学校各教学院、行政部门,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多的图书馆、保卫处、后勤集团公司分发计生宣传资料;举办计生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展览、讲座、知识问答比赛等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多种途径开展更广更深的宣传。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不仅可以增进了解,而且可以把计生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五、结语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法定的义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地方高校的计划生育工作若能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增加投入,则定能开展得有声有色,推动新时期的高校计生工作。
参考文献:
[1]骆楠.如何开展高校计划生育宣传工作[J].新校园,2011,(2).
[2]孙素芹.新形势下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报,2010,(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共建 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文献资源也应实现全社会共享,所以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就成为必然。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这一规程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和地方公共图书馆共建的趋势和必要性,高校图书馆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弥补地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不足,不断满足地方图书信息发展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和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共建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也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必然之路,既满足了学校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又能为当地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便利,所以高校与地方图书馆文献资源实现共享值得深入地研究。
二.国内高校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共建的现状
1.高校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共建例证分析
国内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图书馆从起初的摸索尝试到当前的合作实施,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通过对一些学术期刊文献的研究和总结,作者列举国内几个比较典型的共建图书馆。
1997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金华市政府联合建成了严济慈图书馆,两个单位合投资、股份分摊,由股东代表组成的图书馆管委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然而到2010年,严济慈图书馆与金华市职业技术学院分离,重新确立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2001年,聊城市政府和聊城大学共建了聊城市图书馆暨聊城大学图书馆新馆,由聊城大学负责管理。后来,由于市政府不再提供一些资金需求,所以聊城大学图书馆不再对市民开放。聊城市政府不得不又规划建设了新的图书馆供市民使用。2006年驻马店市政府和黄淮学院共同出资建设了黄淮学院图书馆暨驻马店市图书馆。该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为广大市民和全校师生提供各种图书信息资源服务,积极发挥高校服务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作用。2009年,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市政府共同投资建设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暨洛阳市科技图书馆,根据双方合作要求,将两个单位的图书馆图书资源完全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共建的图书馆提高了市民素质,提升了城市品位,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2010年,宁波市北仑区委区政府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宁职院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合建体,为地方和高校图书馆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2.高校与地方共建图书馆的优势
高校与地方共建图书馆发挥了很多优势。第一,促进图书馆资源共享。在信息化时代,一些信息资源就要实现资源共享,就会减少很多资源的浪费,节约成本。高校图书馆的书目多数是为师生学习、科研所用,但是缺乏社会上读者所需要的数目,通过与公共图书馆的联合,就节约了这部分书籍购买的成本,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实现了共享,同时也满足了为广大师生借阅的需求。反之,社会人员在为了进修学习,在公共图书馆借不到的数目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找到,真正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共享。通过共建共享可以有效地把零散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这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重复购买图书,发挥图书馆共建的优势。第二,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当前的高校图书馆多数只为本校师生提供服务,然而与公共图书馆共建之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会向社会开放,能够满足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界群体的需求。同时也加快了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多方位开发利用,提高社会知名度,扩大社会服务能力。第三,节约了人力、经费、管理的成本。共建后,本来需要两个管理层的单位变成一个管理单位,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成本,多余人员可以通过培训转岗,从事其他行业,图书的购买方面避免了重复购买,为学校、政府节约了大量资金。
三.高校与地方共建图书馆存在的困境
高校与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运作模式,为学校和社会带来很大优势,也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然后在共建图书馆之后的运作中,种种困难开始浮出水面,共建的图书馆有的后来就分道扬镳,有的名存实亡,这种共建模式的问题值得深入地探讨。
1.合作意识欠缺
高校图书馆人员在思想上有着高高在上的想法,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员工的合作不顺畅。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群体是在校师生,他们都是社会的高学历人才,文化素质自然就高,资源领域多数关于学习、科研等方面的书籍,提供借阅服务就简单。然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人员较为复杂,很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娱乐而去借阅,所以会出现读者难管理,不听劝的现象,所以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在合作意识上不够,严重影响了共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2.资源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高校与地方共建图书馆表面上看是实现了资源共享,面向全社会开放,图书馆的资料可以自由借阅。但是由于两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有本质的区别,学校购买的文献是为了满足学科最前沿的发展需求,费用较昂贵,有着严格的版权规定,所以学校的有些资料是没有达到真正的共享,以免社会不法分子趁此非法获利,扰乱社会秩序,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有些共建图书馆看似一个借阅系统,但是实行两级借阅,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这也是有其自身发展特性所制约的。
3.后续资金不到位
有些地方政府和高校洽谈共建事宜可能是为了追求新模式,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在前期协商中投入资金充足,图书馆大楼建设气派,硬件设施先进,政府只是一次性的投入,后劲不足,或者中断投资。然而图书馆资料需要不断更新来满足读者需求,后续资金要跟上才能使共建图书馆正常运行,所以出现了像金华严济慈图书馆和金华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分离,聊城市政府和聊城大学共建了聊城市图书馆的违约。即使有些资金到位,有些共建图书馆也缺少有效的资金运行保障机构,带来一些问题。
4.管理体制不成熟
地方与高校共建图书馆没有成熟的管理体制,起步较晚,一些还处于摸索阶段,当前的共建图书馆仍然采用共建之前的管理体制,这严重制约共建的发展。由于高校处于社会文化阶层的顶层,所以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自然而然就有双方共同投资,资源共享,管理上以高校图书馆人员管理为主的局面。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明显不能满足全社会图书借阅的要求,地方政府也缺乏必要的协调,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有些共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是分离的,各自自成一家,形成二元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共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是运行的灵魂,没有统一科学的管理体制,高校与地方图书馆的共建如形而上学,行合而神不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难以满足社会各界读者的借阅需求,严重阻碍了社会文化建设。管理体制的缺陷带来了服务模式的差异,管理不统一,借阅服务也是两张皮。由于服务对象的差异,有些共建图书馆实行两个借阅服务系统,信息不能实现共享,甚至不能给读者办理统一的借阅证,高校图书馆担心社会各种读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带来不好的社会声誉,这些管理和服务体制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和当地高校共建图书馆的进程。
四.高校与地方共建图书馆的发展战略
图书馆的信息及服务是有限的,而读者对知识的追求确是永无止境的,如何更好地发挥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职能和服务是当务之急,是推动共建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共建图书馆既能满足学校和社会各界读者的借阅需求,又能够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做到管理体制科学化,、资源共享多样化,服务模式多元化,资金运营规范化,人事管理人性化。
1.管理体制科学化
在近20年共建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管理体制还在不断地摸索之中,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是共建图书馆运行的有效保障和前提条件,管理体制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共建图书馆的运行效果。地方公共图书馆管理意识淡薄,工作量较小,而高校借阅工作量较大,所以要打破有高校统一领导的思想。管理体制的建立应该根据校地双方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而定,比较科学的管理体制可以采用一馆两制、一个图书资源库两个服掌教ā⒁桓鐾际楣菀桓鼋柙南低车刃问剑这要根据共建的需求来定。管理的领导要有学校和地方政府建立一个机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再有双方成立统一的评估机制和监督平台,实现地方和学校真正的共建,构筑稳定的上层建筑。有些共建馆的权利不统一,管理不明确,最后导致二者不和而散,阻碍了共建的顺利进行。
2.资源共享多样化
图书馆资源的共享要考虑到阅读群体,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群体较单一,然而共建图书馆的服务群体是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读者,资源共享要追求多样化,必须与地方图书馆共享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地方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匮乏,多数是一些社科、文学类书籍,缺乏科研所需的有些资料、外文期刊等资源,而且各种借阅连接系统格式不一,所以要实现文献资源的互通互联。各个图书馆的书目可以保持独立保存,但需要一个共同的检索系统,一次性就能检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另外,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也应该实现共建共享,校内师生通过校园网来查阅相关资料,校外各个行业的读者希望也能够通过一个网络地址来查阅相关电子资料。查阅不到的文献,学校图书馆也应帮助校外读者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形式来满足每位读者的需求。
3.服务模式多元化
共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应该追求多元化服务,既要沿用以前传统的借阅形式,还应该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校内师生对于文献检索、图书借阅、资料搜索的形式都很熟悉,然而校外读者仅仅停留在书目借阅上,不太了解一些电子资料库的使用,所以图书管理人员应该不定期的给校外市民举办馆前教育,以及数据库检索、查询书目等方面的培训,在社区设立参考咨询点开展多样的咨询信息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共建图书馆的意识,努力为市民提供和师生一样令人满意的服务。
4.资金运营规范化
共建图书馆的资金多数是由当地政府和高校共同出资来完成的,然而在资金的利用上,管理运营不够规范,最后资金运营紧张,没法购买资源,所以资金的运营一定要规范管理,可以由学校运营,政府来监管,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共建的图书馆也可以联合第三方或其他团体参与,共同出资,融入更多的资金加快共建图书馆的发展和成熟。同时,高校购买的昂贵的数据库资源在向外开放的过程中适当地收取一定的信息服务费,为当地的科研院所和机构提供有偿服务,多方位筹集资金,为高校和地方共建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
5.人事管理人性化。
图书馆的共建势必会造成人事的调动和调整,人事管理要体现人文情怀,以人为本的原则安排图书管理工作。地方公共图书馆人员由于借阅量小,工作量就比较轻松,而人员复杂,又不好管理。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较好管理,所以根据工作需求进行的人员工作调动要相互体谅,努力为图书馆的共建贡献自己的力量。图书馆人员较为复杂,在尊重个人人格和尊严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管理的办法对人员科学地管理,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同时高校和地方图书馆人员要多交流,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来提高个人的服务素质。增加各种奖励机制来激发馆员的积极性。可以通过一些读者反馈、随时查岗调查等方法来考察每位馆员,促进大家的积极进步,为共建图书馆的发展事业保驾护航。
五.结语
当前,图书馆的创新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实现共建,资源共享。共建图书馆能够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优势互补,为全民提供图书资料,满足各类人群的阅读需求,推动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建图书馆的发展才刚开始,一些运行机制还处在摸索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为了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我们在共建馆的运行中要不断优化,提高效率,实现最大资源共享,逐步完善共建事业。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课题还需社会各界同仁共同来研究,探讨最佳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陈远.数字时代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以广东省数字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133-13,145.
[2]付莉莉,孙海双.校地共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运行机制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6):21-24.
[3]刘阳.公共服务供给理论对校市共建图书馆管理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3,07:13-17+22.
[4]刘勇敏.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现状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103-105.
[5]宋淑红.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整合初探--以大庆市图书馆与大庆石油学院图书馆的整合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2):60-62.
[6]王雪燕,我国校地共建图书馆实践及研究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5):26.
[7]王云,许磊.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探索与思考--以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共建共享图书馆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5):95-98.
[8]吴兆文,张文凤.从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差异性探析共建共享路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7):71-74.
关键词:地方高校;质量工程;问题与策略
一、“质量工程”简介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质量工程”包括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可以说,“质量工程”建设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几乎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
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凡由省、市地方政府直接管理或者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高校都属于地方高校。与部、委属院校相比,地方高校由于生源不同、定位不同、服务面向不同、办学历史不同,因此在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教育经费等软硬件条件上都远不及国内的一些重点高校或名校。尽管如此,地方高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因在于,“质量工程”作为21世纪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具有全局性和层次性。“质量工程”的全局性表现在它不是一个地区或者一所学校的力量所能实现的,他是面向全国2000多所高校提出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校全员参与才可能顺利实施下去的工程[2]。“质量工程”的层次性表现在,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有国家层面的“质量工程”,还要有地方层面的“质量工程”、高校层面的“质量工程”。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主要起引导示范辐射作用,地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起承上启下作用,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2]。地方性高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组成部分,同时也就成为了“质量工程”的主体执行者和贯彻实施者。
三、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质量工程实施的几年里,每个高校都能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开展一些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等,但也不能忽视,目前在许多地方高校的质量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级别不高、数量不多。现行“质量工程”的评审标准只对本科和高职高专进行了大类区分,但对本科院校中的“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以及新建本科院校等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院校并未加以详细区分和区别对待,这种“一刀切”的评审指标,使得“质量工程”的立项面主要落脚在“985”、“211”院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985”、“211”院校获得了总项目数近70%的国家级建设项目,一般地方院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与申报中存在明显的劣势。由于“985”、“211”院校与一般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层次定位、规格定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985”、“211”院校主持的“质量工程”项目成果难以为一般地方院校所学、所用,其受益面及示范性明显不足。
2.“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建设、无应用”的现象。“质量工程”的初衷是以基础性、引导性项目的立项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教学投入,推进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多地方高校只看到获得“质量工程”项目立项不仅可以宣传学校还能争取到相当数额的资金收入,因此,不自觉地将“兴奋点”集中到获得项目的数量及级别的目标上,而至于项目建设的如何,是否能够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倒成为次要目标。同时,由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监管措施也不是十分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重申报、轻建设”的事实创造了机会。主客观条件的双重影响直接导致很多地方高校在立项时轰轰烈烈、建设时虎头蛇尾,使得“质量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面子工程”。
3.广大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够。“质量工程”的主体在学校,工作基础在于一线教师的广大参与。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广大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其中不乏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但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在推进质量工程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为争取到更多项目,千方百计集中优势资源,临时组建教学团队,对项目进行突击“包装”,而不是着眼于设法激励、调动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的积极性,且很多高校在职称评审,津贴发放、优秀人才评选中,主要考核科研成果,很少考核教学工作,尤其是本科教学业绩很少作硬性指标要求,造成广大教师,尤其是一些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不愿意投身到本科教学之中。
四、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策略思考
1.深刻理解“质量工程”的内涵,真正把质量工程放在突出位置。“质量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各要素和教学过程各环节,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抓手,“质量工程”表现为以项目的形式,引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质量工程”的实施不在于学校能获得多少立项项目,而在于获得这些立项项目后,如何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实现项目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这是实施“质量工程”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实施“质量工程”成败的关键。地方高校要深刻理解“质量工程”的内涵,进一步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采用有力措施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把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教学质量上,以“质量工程”项目为引导,进一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将提高质量贯穿于学校工作全过程。
2.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为争取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辐射面创造竞争条件。“质量工程”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发出了一个信号,较好地引导和促使高校坚定信念,发挥各自优势,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4]。作为引领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工程”项目,相对于全国2000多所高校而言,其数量是十分有限的。对于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虽然在整体实力上难与重点高校竞争,但在某一学科专业领域,或许颇具特色与优势。因此,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上,地方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抓好“质量工程”的顶层设计工作,结合教育部、教育厅的重要指示以及学校发展状况,精心设计各项目、各级别的合理布局,以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为主角,重点打造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质量工程项目,以便争取更多的建设项目。
3.强化过程管理,切实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在具体措施上,可引入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尤其提倡建立“量化申报、量化中期考核、量化结项验收”的“全过程量化”管理模式[5]。在立项论证阶段,建立一整套项目评审的质量标准,确保评选出来的项目质量;在不定期检查阶段,除对各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与指导外,还要着手建立以校质量工程网站、教学工作会议、教学通报等多种形式为主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与通报制度,确保“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常态化发展;在验收阶段,要重点考核各级各类项目的学生受益面和推广应用价值,在实践中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真正达到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全过程量化”管理模式可以改变过去在项目管理中因数据或表述模糊,导致项目验收无凭可依,最终项目的建设效果或推广价值不了了之的局面,从而彻底杜绝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无推广”的不良现象,切实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
4.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在有形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切实落实有关教学奖励政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质量工程”,另一方面学校可尝试构建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评价为重点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效果纳入其评价范畴。根据评价结果,分批划拨建设经费,对建设效果好的项目在教学投入上予以倾斜,并对参与建设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从机制上大力推进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切实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在无形激励机制上,因“质量”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在“质量工程”的实施中,必须将管理重心下移,把主要的管理和监控权下放至教学单位或直接面对问题的项目研究组,把问责职能赋予这些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细胞,使他们从传统的被管理者上升到管理者,增加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5.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为“质量工程”建设营造质量氛围。质量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质量意识和质量工作中的共同价值观,它对全体师生员工有一种内在的感召力,能够引导全体师生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维系在同一个目标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6]。如果长期沐浴在浓厚的质量环境中,人们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自觉地心系质量、关注质量、维护质量并将其转化成实际行动和自觉行为,这就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神奇力量,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所以,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追求卓越的质量氛围,有利于“质量工程”的实施。“质量工程”立项项目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视为“实”的建设,而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视为“虚”的建设[7]。两类建设缺一不可,质量文化可以引领“质量工程”的实施,而实施“质量工程”彰显着质量文化,只抓“质量工程”不抓质量文化,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就不可能发挥持续的功效。为此,高校在营造质量氛围的过程中,应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不同场合,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宣传质量工程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要让质量工程的抓手意识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心中,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标准,并形成质量制度,这种制度一旦被认同,就能内化为自觉抓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期行为。
五、结语
提高教育质量是时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地方高校要继续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共同把我们的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07.
[2]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教领导参考[Z].2007,(11).
[3] 梁明霞.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之问题与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0,(5):21-27.
[4] 坚定迈出提高质量新步伐――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综述[N].中国教育报,2008-11-12(1).
[5] 姚则会.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路径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4):28-31.
高校大学章程建制工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大学章程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程序,以条文形式对大学设立、运行的重大事项(如性质、宗旨、任务、组织结构、成员条件等)做出全面规定所形成的规范性文件,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是高校进行大学治理的“宪法”和“总纲”。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校办学实际制定大学章程,是当下各高校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地方高校正在进行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当前地方高校章程建制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大部分地方高校都没有制定本校章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600余所公立高等学校中,至今仅有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不到30所高校制定了章程,为数众多的地方高校尚未制定本校章程。
其次,少数已有章程的高校中,其章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性,特别是能够体现本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等部分内容表述模糊,章程制定缺乏个性。
第三,章程内容中对章程的修订、废止程序以及教师、学生的权益保护等部分未给予清晰、全面记载,存在程序不合法和规定不健全的现象。
第四,由于缺乏配套性规章,章程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实际流于形式。
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章程的缺失及流于形式的现状,非常不利于地方高校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从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顶层设计自身发展模式并争取办学自的需要出发,各地方院校应加快推进本校章程建制工作,以凝炼学校改革发展成果、谋划学校高位发展。
二、地方高校推进章程建制工作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积极借鉴国内一批先行先试高校的成功经验。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国内高校较早的开展了本校章程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为其他兄弟院校的章程建设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外,教育部于2010年12月将北京大学等26所大学列为“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试点单位,这些高校工作的推进,也可为各地方高校的章程制定工作提供借鉴。
其次,要主动参考国外一流大学的章程制定及其具体落实的发展历程。国外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章程,并严格依照本校章程实施大学管理。著名的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章程》、英国《牛津大学章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章程》、日本《东京大学章程》等,这些高水平大学的章程建制历程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参考。
第三,要搜集整理相关的上位法规范,并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作为本校章程制定的法律依据。
第四,要对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梳理,总结归纳出其中体现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部分,以及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将其体现到章程内容中去。
第五,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学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形成全面认识,并作为学校章程制定的实践依据,使得学校的办学宗旨、发展目标和方向等在章程中能够准确表述。
最后,地方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章程制定工作,要成立由各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专门工作组,并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制定本校章程。
三、地方高校制定本校章程需关注的主要方面
首先,大学章程既是大学治理的总章,也是大学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的展示。因此,地方高校的大学章程制定,要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本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彰显本校章程制定的个性。
其次,落实院系管理自,推进二级管理体系建设,是当前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之一。对此,各地方高校在制定本校章程时要特别关注,要在章程中对二级管理体制下学校与学院间各自的职责与权限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校、院二级管理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第三,要正确处理章程记载内容中详细与简略的关系。对于章程的必要记载事项,尤其是涉及师生员工的权益保障部分,一定要做详细、清晰记载。而对于一些有争论或者暂时没有形成共识的内容,如大学行政与学术间的关系、大学内部党委与校长间的关系等,可以暂做简略表述,为日后的探索和完善留下空间,以切实维护本校章程的权威性。
第四,要十分注意章程程序性规定的健全问题,章程内容中一定要对章程的修改及废止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做到程序合法。
第五,地方高校要在本校章程中对于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给予明确记载,这是章程的必要内容之一。此外,为确保本校章程的合法有效,地方高校要积极主动和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联系沟通,听取教育主管部门对本校章程制定工作的指导,以维护学校章程的合法性。
最后,地方高校还必须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在学校章程总领下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实施细则,真正确保本校章程能够落到实处。
总之,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地方高校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全校上下应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于本校章程的制定工作中去,为学校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依法自主办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更高、更快发展建立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马陆亭.高校章程制定工作全面启动后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3):1.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 地方高校; 大数据时代;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方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建设中坚力量的重要场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工科不断向纵深发展, 学科间的融合越来越多, 学科对于学生美学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对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为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参考。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
艺术教育可以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 (即公共艺术教育) 两个大类。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针对非专业人群 (在高校指艺术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学生) , 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学习、欣赏、实践等, 达到提升其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挖掘大脑潜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相较于专业艺术教育的专、精、深, 公共艺术教育更加注重艺术门类的广度、内容的趣味性和过程的互动性, 在较短的时间内, 通过对一定艺术门类的了解和鉴赏, 最终达到提升艺术素养的目的。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在中外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西方社会,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都认为美育与哲学、科学、道德、体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且美育与其他学科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在西周时期, 便有周公制礼作乐, 其中乐就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艺术, 之后孔子更是创立了包含乐这一美育内容、以礼乐书数射御六艺为代表的古代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体系在2000年前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 也构成了中国文化阶层的独特品质。在教育中, 艺术素养不仅仅指艺术的技能培养, 还应体现对积极的审美态度和丰富情感体验的有意培养。而且, 由于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因此, 艺术素养也有促进人的创新思维发展的作用。近代以来, 中外许多科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等卓越人士都认为艺术素养对他们各自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但是他的小提琴造诣也非常高, 他还曾经通过小提琴表演为慈善募捐, 他也曾说过音乐启发了他的许多科学成就;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也是一个艺术素养非常高的人, 大学辍学后他曾坚持在社区大学学习书法课程, 这一经历让他特别注重产品上字体的美观性, 他还吸收了画家达芬奇大道至简的美学原则, 以极致的简约的美学理念开创了苹果公司的辉煌时代。
(二) 公共艺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知识和信息呈级数增长, 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 引导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形成所谓的新工科。这一变化也导致各类消费需求可以借助数据挖掘被更加动态地感知, 形成新的柔性生产模式, 生产也由工业革命时期确立的标准化、通用化逐步转变为依赖互联网大众协作的个性化、定制化生产组织形式。据此, 可以推断, 在大数据时代, 人类将从传统工业生产中流水线上机械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并更多地从事创新型工作。一方面, 新工科相较于传统工科产品, 其美学特征和艺术元素的应用更加明显, 对从业者的艺术素养要求也更高;另一方面, 随着机器换人的逐步推进, 传统的职业岗位将受到较大的冲击, 综合素质、综合技能和创新精神将成为未来从业者职场竞争的重要竞争基础。国家也顺应这一潮流, 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计划和倡议, 这些计划和倡议的实施, 势必需要更多具备美学素养的现代综合型人才。就业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势必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西方一些学府, 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都已经在课程体系中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在公共艺术与专业融合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如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在公共艺术课堂上, 会通过名家作品鉴赏和专家互动提升学生的审美、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丰富的多样的课程资源和多种形式的课程安排 (举办班级派对等)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感;通过方案探讨和实际制作引发学生对艺术的热情, 培养自信心 (2) 。另外, 美国各类艺术实验室向全体学生开放, 设施和设备完备, 管理规范。这一切使美国大学生创造出更多观念奇特、材料新颖、技术跨界、文化交融的独特艺术作品。国内东南沿海一些办学基础较好的重点高校也逐步开始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与普及。
三、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国家战略的发展变化, 在科技、文化、商业融合更加明显的趋势下, 现代综合人才的需求日趋明显, 而我国美育教育的长期缺位已成为限制现代人才培养及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短板, 建设符合时代潮流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经调研分析发现,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地方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近年来, 随着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及实施, 美育教育逐步受到重视, 很多高校开始依托原有艺术类专业, 通过公选课、开放实验室等形式进行公共艺术教育, 个别地方高校甚至成立了公共艺术基础教研室, 建立较为完整的公共艺术教学体系。截至2016年, 河南省55所本科院校均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并成立了专门机构。但长期以来以智育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体系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形同虚设, 虽然政策上开始重视起来, 但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 加之缺乏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 导致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学生均对公共艺术重视不够 (3) 。而更多地方高校忙于应对随着大数据而来的新的教育常态、搭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的学科体系和应对应用型转型, 忽视了公共艺术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未能着手搭建系统可行的公共艺术平台及其授课体系。
(二)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种类繁多, 宏观体系上涉及音乐、美术、设计、书法、戏剧、戏曲、摄影和影视八个方向 (4) 。作为公共艺术类课程,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庞杂的授课内容比较困难。由于缺乏系统的授课体系和评价标准, 公共艺术授课往往比较随意:或根据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 或依据依托学院的研究强项, 未能从社会需求、学生素质培养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 公共艺术教学手段落后,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共同冲击下, 我们将迎来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大变革, 全面满足每个人的学习需求成为这次教育变革的核心要义。一方面, 现行的艺术教育和新技术的驱动之间极度不协调, 传统教育重视统一学习、学习资源单一化、学习环境封闭化, 这与互联网+教育形势下的用户化、多样化、开放化等要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 智能终端、新媒体、新技术手段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大数据时代各类信息也更多地以图像的形式高速传播, 因此, 依托智能终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驱动要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公共艺术教学手段更能适应以视觉艺术为中心的公共艺术教学。
(四) 公共艺术教材形式单一, 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学习习惯的变革
由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起步较晚, 发展年限短且受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公共艺术教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较差 (5) 。目前, 少量出版的教材形式多以传统纸质教材为主, 教材内容多为各个艺术门类的简略介绍或内容梳理, 如2013年出版的公共艺术教材《设计鉴赏》就在36个学时内介绍了景观设计、服装设计、电影蒙太奇等16个艺术门类, 内容呈现方式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今天看来, 书中庞杂的内容、文字和图片的呈现方式, 一方面与目前大数据背景下人们习惯读图的浅阅读方式不符, 另一方面也不适合艺术素养较低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要建设高水平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就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 顺应时代的发展,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在教材编撰思路、呈现方式、资讯扩展和沟通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变化。
(五)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资源有限
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是大学生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 达到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对于没有基础的非艺术专业学生而言, 地方高校更应该以优秀的艺术资源、以最佳的艺术呈现形态和最好的教师进行教学, 才能保证在有限时长内达到最佳的艺术培养效果。但地方高校在艺术资源、技术手段、师资等层面均与国家重点高校有着较大差异。
结语
地方普通高校相较于教育部直属高校, 在办学层次、师资情况、资源配置、对外交流等层面均有非常大的差距, 但地方普通高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是培养地方社会及经济发展中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与场所。因此, 把握时代脉搏, 及时发现地方高校教育中的问题, 及时建立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对人才培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均有着重要影响。
注释
1 易晓明, 杜丽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向何处去[N].中国教育报, 2012-8-21.
2 李华清.美国公共艺术发展现状和美国艺术教育的考察[J].艺术评论, 2017 (5) :161.
3 宁铂.河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 2018 (4)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