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1:24: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创新思维训练培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尝试训练。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是课堂,思维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环境。教师在创新思维训练中,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敢于质疑,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牵着学生走,只注重知识,忽视思维能力,学生个性受到压抑,不可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而今天我们在落实新课程精神中,要求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把能力培养放首位,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能力,训练创新思维。富锦六中是寄宿制学校,师生在校相处时间较长,交流沟通时间更多,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更为良好的创新思维训练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我们课堂中崇尚“童言无忌”,提倡“思维无”,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激情飞扬,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发展创造的潜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合作交流,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方式。教师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的看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我校的一位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了一段:“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读后,教师问:“读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有学生说:“我觉得写得很美,可跟课文主要意思没关系,好像是多余的。”有学生问:“为什么把紫藤萝写得那么具体?我觉得作者简要地写一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写得那么生动呢……”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最后都认为这段话不是多余的,这与作者抒发感情分不开,所以才极力写出这样的美景。
在地理课堂上,在学习“地图三要素”的课前准备中,地理教师布置学生合作测出学校的操场、教室、教学楼等位置,并绘出校园平面简图。因为学校要求,创新思维训练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自愿组合,合作交流,有分工,有配合,真正动手实践。尽管有的学生画得看不明白是何东西,且图的大小比例不等,但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同学们顺利完成了地图三要素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注重保护学生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营造和谐的氛围,善于发现学生稍纵即逝的闪光点,以及时的鼓励激励,让创新思维的点点星火燃起来。
二、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中尝试训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教师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漫步在校园里,可以听到松花江涛声阵阵。在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过程中,我们把课堂搬到江堤上,老师在讲授《春》一文时,带着自己的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春风、春草、春雨,体验“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吗?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学生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诵、讲故事、猜谜语、书法、字词训练、介绍家乡古迹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课堂,有效调动了学生良好的自我表现欲、集体荣誉感。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竞争气氛,防止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情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思维训练。
三、在鼓励学生质疑设问中尝试训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平时的创新思维训练中,注重鼓励学生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拓宽思维。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皇帝为什么喜欢新装?大臣为什么不敢说实话?小孩为什么道破了天机?学生通过看、听、读、思、议,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出不同见解,展开激烈讨论,思维异常活跃。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一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有的教师还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特点,在教学时开展课本剧表演。学生自己组织找来服饰和道具、化妆用品。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是,学生们还改编课本剧,这是创新思维训练的更有效的尝试。学校适时举办了课本剧改编竞赛,创设更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飞起来。
四、在启发学生无尽的想象中尝试训练。
【关键词】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双基”改为“四基”,在继续强调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要求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旨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可以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始。
发散思维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一种扩散思维状态,思维开阔,方向多维。心理学家指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里可借助多种练习方式,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一、独创性,在“一题多解”的练习中形成
独创性,指个人面对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时,能静心观察,独具慧眼,独辟蹊径,想出不同一般、超越自己、超越同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共同体中开展“一题多解”的练习活动,能营造发散思维独创性的氛围,推动思维独创性的深度发展。如:学校科技小组男女生人数之比为5:3,已知男生比女生多10人,求男女生各多少人?
解法1.男生:10÷(5-3)×5=25(人), 女生:10÷(5-3)×3=15(人)。
解法2.男生:10÷(5-3)×5=25(人), 女生:25÷5×3=15(人)。
解法3.男生:10÷(5-3)×5=25(人), 女生:25-10=15(人)。
解法4.男生:10×=25(人),女生:25×=15(人)。
解法5.男生:10÷=25(人),女生:25÷=15(人)。
解法6.男生:10××=25(人),女生:10××=15(人)。
解法7.男生:10÷×=25(人),女生:10÷×=15(人)。
解法8.解:设男生5x人,女生3x人。5x-3x=10 x=5 5x=25 3x=15 ……
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不仅仅是启发学生找到多种解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同学们对解法进行比较。比较中,优化方法,提升练习价值;比较中,合作共进,提升思维质量;比较中,渗透发散思想,升华创新精神。
二、变通性,在“转化策略”的练习中形成
变通性,要求对于同一问题情境,能从不同类型角度去考虑。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在解决问题时,一旦思维受阻能积极主动地改变思路,从其他的角度重新考虑问题。转化策略正是变换考虑问题的角度,谋求问题的解决。如:比较和的大小。本题如果从通分的角度去思考,公分母较大,计算困难。有一学生改变习惯思路,转化为从分子的角度去思考,给“分子通分”:=,=,显然??。受到启发的同学们很快想到又一解决方法:=,=,显然??。
变通性即灵活性,转化策略的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了思维的质量。灵活性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转化思想的内化,形成变通性的思维品质。
三、流畅性,在“开放题”的练习中形成
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在单位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数量的多少。特征外显为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如果你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而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所交代的已知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所以开放题有利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如:在一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上面挖去一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后,剩下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答案1.(挖法如图) 10×10×6+2×2×4=600+16=616平方厘米)。扣紧“挖法”发散点,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还会找到以下两个答案。
答案2. (挖法如图沿棱挖) 10×10×6+2×2×2=600+8=608(平方厘米)。
答案3.(挖法如图,沿顶点挖) 10×10×6=600(平方厘米)。
本例为结论开放题,此外开放题还有条件开放题、策略开放题、综合开放题等,无论哪一类开放题,训练时都要注意扣紧发散点,指导学生找全答案,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发散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都必须以对数学知识的深度认识为基础。教学中,我们不仅仅重视各种题型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本源的数学知识,淋漓尽致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学到“数学家”的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周祯祥主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小学数学开放题集》 戴再平 朱轩等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关键词:同类比异;异类求同;发散思维;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44-02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适当引导,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指导学生做题时,不能拘泥一种结果,一个答案,而应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同类比异或异类求同,举一反三。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而且增强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一因多果
发散思维的关键是发散,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让他们的思维自主驰骋。
例:a÷b=4(a,b是整数,b≠0)
师:由这一等式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信息?
生:a是整数,b是整数,商4也是整数,b≠0
师:由这些信息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由整数的定义可知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
师:想得很好,还有其他结果吗?
生1:a是 b的倍数。
生2:b是a的约数。
生3:a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
生4:b是a和b的最大公约数。
……
通过以上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我们在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课本中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以上各题解法各有不同,但它们最后都化成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来比较大小。在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这样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同类比异,异类求同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自然的明白上山的道路不止一条的道理,使他们在遇到任何题、任何事时,都会去积极的想办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超越自己,超越过去,超越书本,超越他人,体验创造的快乐。这样,就能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不断地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从而,使创造成为习惯,成为乐趣。
一、训练学生会想,激发创新意识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的时候,而不是靠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抓住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心理特征,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处理,或设置感性材料引导发现、或引用旧知迁移学习,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进行抽象、概括,思维有据,思维有序。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了思考,在遇到新问题,遭遇到新障碍时,他们才会去想该怎么做,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创新意识也就随着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而萌生。
如: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时,出示例题12×3后,让学生观察直观图思考:要求有多少个小方格,可以怎样列式?可能出现的典型答案有: 12+12+12;10+10+10+2+2+2;10×3+2×3;12×3
简要地说说a、b两种算式的列式依据、计算过程、结果后,重点讨论c、d两种算式的列式依据、计算过程、结果。在讨论中相互碰撞、联想,从而得出计算12×3 的思维过程:把12拆成10和2,10×3=30、2×3=6、30+6=36。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的细心观察中充分思考 ,学会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可以促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训练学生愿说,营造创新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钥匙及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能敢想、敢说。充分调动起学生“说”的积极性,既符合儿童的心里特征,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构建新知、发展思维。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小数应用题“整理和复习”时,设计如下开放式的练习: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条件后,再列式解答。
甲班有图书900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班有图书多少本?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比较典型的补充条件有:
(1)乙班图书本数是甲班的4/5;
(2)乙班图书本数比甲班少1/5;
(3)是乙班图书本数的4/5;
(4)比乙班图书本数多1/5等
其中一同学补充的答案是:乙班有图书720本,答案一出,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可老师并没有否定他,肯定了他补充整数的思路是对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同学们陆续得出了A.乙班的图书本数比甲班的少180本;B.乙班的图书本数是甲班的3倍;C.甲班的图书本数比乙班的多2倍等答案。在宽松、和谐中,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沟通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与整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内在联系,达到了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训练学生敢疑,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说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早已为我们所熟识,但现实的课堂教学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力,学习被演化成“学习回答问题”,于不经意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孰不知,思维自疑问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变“学答为学问”,于无疑处生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侧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长方体形纸盒或立方体纸盒,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等获得长方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践中,多数学生将长方体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有学生问:“老师,我从公式中去推导,不用剪开可以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是个长方形,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大家一起动手操作,一起反馈思考,很快领会了长方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的道理。此时,教师再出一些具体运用的习题,学生就轻而易举了。在学生的自行解疑中,既发展了思维,又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更增强了创新意识。
四、训练学生善猜,挖掘创新潜能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善猜即让学生对于问题作出合理的、大胆的猜测和想象,养成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善于推想、勇于尝试的好习惯。
例如,教学求和:1/2+1/4+1/8+1/16+1/32+1/64+……+1/(n÷2)+1/n=?可联系用线段上的点表示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
依据上述图形表象,猜想得出:
1/2+1/4=1-1/4=3/4;
1/2+1/4+1/8=1-1/8=7/8;
1/2+1/4+1/8+1/16=1-1/16=15/16;
1/2+1/4+1/8+1/16+1/32=1-1/32=31/32;
……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应该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大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教育素质,为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这样的人才对现代化语文信息应该能够及时正确、全方位、多渠道地吸收理解运用,并且迅速、灵活、创造性地处理运用,这样的人才必须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挖掘和培养,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就依据所学知识及亲身的教学经验,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进行语言思维训练,通过“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时代要求我们的学生思想开拓,思维敏捷。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说话能力强的人一定是一个思维敏捷的人。故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尤为重要。因而作为以语言教学为主的语文课必须在学生的语言思维上进行系统的训练,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以此来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第一,积累生活用语
语言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和洞察力十分重要。正如海伦・凯勒所说“有眼睛的人看到的东西却很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很重要。《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能把北方的秋色、秋意、秋味写得无处不在,就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力。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创造的独特意境之后,要启发学生去观察回忆生活中的普通而有意义的景物,并用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也懂得如何对待生活。
第二,定时的语言训练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重要的是要看他能够运用多少知识。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就会产生输出的需要。虽然备用无止境,但如何“使用”却是个现实问题。积累了再多的词汇,如果不指导学生运用,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因而笔者在每堂课总要花三到五分钟时间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训练方法主要分三轮,分学期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轮自由发言,在第一学期进行,要讲述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可以是典故、寓言或成语故事,或一条格言谈心得体会等等,之后,教师或学生做点评并给出分数。通过这些途径,不但为活跃课堂气氛作了准备,而且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第二轮定向目标,在第二学期进行,即规定学生课前课后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如在讲授《鸿门宴》课文后,笔者要学生去找资料,交代清楚宴后的事,如项羽作了什么,刘邦做了什么,楚汉相争最终的结局如何等等。第三轮即席演讲,在第三学期进行,或在第二学期在训练进行顺利的班级开展。事先不讲明演讲内容,而在上课前三分钟说出内容(大多为当代热点问题,如电脑你我他、治理黄河污染之我见、对中央电视台评出的“劳动榜样”的看法、对清华将大学语文定为必修课的看法等等),叫学生挖掘大脑中存储的知识进行演讲,使学生思考问题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中的设疑是很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为“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用于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简单一点的问题有时也可起到训练的作用。如,我让学生推断《天山景物记》这篇课文写作的年代,虽然文后并没有注明写作的时间,但还是有迹可循的,因为课下有“选自《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的注释,凭此完全可推断出本文创作的大致年代为五十年代。另外如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也完全可让学生自行判断演讲的大致年代:这是梁启超为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作的一次演讲,供判断和推理的线索有两个,一个是这所学校创校的时间为1918年,另一个线索是梁启超的生卒年为1873―1929,这样的话便很容易推理出演讲的大致年代为20年代左右。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判断与推理能力便会有所提高,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思维情境,推动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引导他们进行发散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新思维予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先举例,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举例加以证明,因为事例经过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锻炼,达到预定的效果。比如教师讲解《古代的服装及其他》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先讲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的名为“香尸谜案”的系列报道。一具安徽砀山女尸竟有双重棺椁,刚出土时面貌如活人般,棺内香气扑鼻,身着麒麟补子的官服……因为墓葬的高规格且如此地不同凡响,因此引起了诸多的猜想:她是香妃还是清帝南巡中的情人?还是另有隐情?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通过所学的内容可以判断出女尸的身份么?学生运用所学,经过思考便可得出她是清代一品武官诰命夫人的结论,并充分认识到古代的服装确实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的看法。这样的处理无疑有利于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并学以致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思维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地运用。
一、“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就是以不同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题多解问题,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分析,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解决“河有多宽”这一实际问题时,先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河的对岸L1选定一目标A,在近岸L2取点B.)
解法一:(图1)使ABL2,CDL2,OB=OD.则COD≌AOB,AB=CD.测出CD即可.
解法二:(图2)使ABL2,在L2上取点C,利用测角仪使得∠ACB=45°.则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B=AB 测量CB即可.
解法三:(图3)使ABL2,再取点C,利用测角仪∠DBC=∠ACB,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测量CD即可.
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
变式思维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善于探索问题之间的关系.变式思维一是变式,即变换问题的条件、形式、内容或位置,而问题实质不变;二是引申,即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问题可能范围向纵、横向引申和扩充.由于问题的多变,必然要求学生不断更换应用知识和方式,从而使他们在变化中求得思维的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已知等边三角形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的距离分别是h1、h2、h3,ABC高为h.若点P在一边BC上,此时h1=0,可得结论h1+h2+h3=h.请直接应用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当点P在ABC内,点P在ABC外,这两种情况,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h1、h2、h3与h的关系怎样,请写出你的猜想.
三、“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简单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设计条件、结论开放性的问题,就是很好地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办法.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AB的正向思维,而不习惯于BA的逆向思维,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过程单向定式的缺陷.逆向思维可为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合作创设空间,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形成.
例如:已知ABC,P是AB边上一点,连结CP,
(1)∠AC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
(2)AC∶A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
这个条件开放题目也可进一步改编:已知ABC,P是AB边上一点,连结CP,要使ACP∽ABC只需加什么条件即可?(至少写出4种方案.)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渗透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意思维训练,学生熟悉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入渗出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
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看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
入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
1.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1.1 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与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强度大、密度高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或长时间的耐力训练,首先应该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因训练而引起的生理、心理性疲劳。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吃苦与达到良好训练效果的密切关系,力求自觉、主动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具备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定向,并且应该学会控制意识转移注意力,检查动作质量。充分利用语言的定向、调节、评价作用,以增加身体素质训练中心理状态的适应性。
1.2 技术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在排球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中,控制动作的准确性、运动强度、可靠性等取决于意识行动反应、视觉及听觉反应、肌肉运动感觉及知觉、表象思维、注意等能力。尤其是本体感觉,在掌握、完善每个高难技术动作中,起着不断调节、控制、校正的决定作用。上述心理因素先后参与了每个排球动作的调节,而又在技术训练的过程中相应的得到发展与提高。
1.3 战术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战术训练的作用,取决于战术心理活动表象的建立、战术方案的有效实施能力。同时与排球运动员的感知能力、智力能力、应变能力、意识活动范围等密切相关。排球运动员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战术意识反射性活动的训练后应用,与战术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而运动员的战术思维又必须具备直观形象性、现实客观性、行动的速度性。在战术训练重创,排球教练员应注意指导运动员充分利用语言在执行战术任务中的定向作用、调节作用和评价作用。
2. 创新思维的培养
2.1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创新思维的自信心
好奇心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加强理想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排球基本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动手练习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为进行排球创新思维的训练开辟通道。如何培养学生对排球的好奇心或兴趣呢?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本源。如果教练能鼓励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
2.2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树立创新思维的自信心
竞争的本质是成功,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本身是提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爱拼才会赢。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再加上学生年龄小,好强争胜。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意识,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教学效果,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但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建构学生良好的竞争心态,适时调整竞争的压力,保持乐观与自信,消除虚荣心、妒忌心,少一份消极,多一份进取。
2.3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思维的自信心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不断的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创新思维的自信心。教练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目标与训练计划,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进步,在成功中体验快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动力。“你真棒”、“你做得太好了”、“完成得真好”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一句赞美,却是启发学生创新成功的心理力量的源泉。
高职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电脑艺术设计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需求而开设的专业,需要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电脑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是一门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设计和制作能力,让电脑技术与艺术创意的完美结合,而创新思维在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结合专业课程融入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探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就业岗位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分析
在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中,通常分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广告设计方向等,以适应行业中日趋细化的岗位群。但无论是什么方向都不可避免的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艺术素养。高职学生生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考的普高生;二是通过单招单考的中职生;三是五年一贯制学生。由于生源结构的复杂,学生的艺术素养显得参差不齐,从基础理论知识上看普高生较强,而其他两类学生专业技能较好,但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艺术素养都不高。艺术素养是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需要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是设计创新思维的根基和源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结合专业课程融入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耐心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通常都开设了Photoshop、CorelDraw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从文字编排到图形处理,从二维平面设计到三维效果图设计,从影片剪辑合成到三维数码影像设计制作,涉及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各个领域。但不是每个学生对于所有课程都能很好的掌握,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的学生对平面设计更拿手,而有的钟情于影视制作。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体现职业教育的“适用、够用、管用”的教学理念。
1.鼓励学生敢说“不”
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需要教师的精耕细作和循循善诱,因此学生会依赖于老师的授课,而拙于独立思考。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权威,但更应该有意识的激发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则精辟透脱的阐述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例如,在Photoshop的课程中,有三个最核心的授课内容,即图层、通道、蒙版,只要灵活掌握它们的用法,可以说就基本破解了本门课程的密码。围绕这三项功能展开的基本应用中,“抠图”无疑是最好的练习,同一幅图可以有很多种抠法,笔者在教学中,曾有意演示操作最麻烦的一种方法,随后引导鼓励学生实践出更便捷有效的方法来“挑战”教师,虽然教师“败下阵来”,但教学效果却“旗开得胜”。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方式一以贯之,学生将受益匪浅,教师也能教学相长。
2.让大脑“左右逢源”
学生有了敢于说“不”的勇气,这仅仅是学会了“破”,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的思维过程”,因此具备重新建构新事物的能力,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人的左脑被称为“逻辑脑”,负责语言、逻辑、数学、分析等;右脑被称为“艺术脑”,主管韵律、绘画、想象、创造等功能。“创新是创意和逻辑的组合体”,只有左右大脑协调思维的学生,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工作者。要有重构的能力,就需要有知识的储备,比如该专业都会开设图案广告包装的设计类课程,学生有了前期软件课程的铺垫,掌握了设计所需的“工具”,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真正开始做设计的时候还是会无从下手,这是缺乏创意;或者有了一个好想法,但设计出来“形”不达意,这是执行能力不足。为了使学生跨过这个坎,让大脑能够“左右开弓”,笔者尝试利用课间休息让学生做左右手手指操比赛;倡议用餐时左手用筷右手用勺;授课的形式也尽量多样化,有欣赏音乐后脑海里浮现画面的绘制,有授课前让学生五分钟演讲等等,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教学形式却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重新建构能力。虽然遗憾的是课程的时间不足以保持长期创新思维的训练,但在此期间,学生意识到有目的性的思维培养,让大脑拥有“左右逢源”的创新思维,是提升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
3.培养思维的“瑜伽”境界
起源于印度的瑜伽运动,其练习者身体柔韧的姿态极具美感。身体的训练让人获得强健的体魄,而思维的训练使人拥有卓越的智慧。学生创新思维的阻力,源于思维的标准化和知识的无活力化,要打开心智的枷锁,需要进行柔性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思维的“瑜伽”境界。思维的柔性训练有多个层面,如逆向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等,结合课程教学融入思维柔性训练,将会给学生一把开启设计师大门的钥匙。柔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具有多层次、多视角、多模式的特征,与刚性思维的静态、单一、本能的特征相比,刚性思维是花,柔性思维是蝶。针对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是现在高职教育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法,其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笔者在教授《VI设计》课程时,发现学院多个新成立的学生社团没有标志,便建议并促成了社团联合会向全院征集标志方案的评选活动,还设立了奖金。在这种真实情景和任务驱动下,学生的热情高涨,自主学习动机得以激发,此时教师的介入显得事半功倍,在探讨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去思考,协助学生只要想到就尽力去做到,努力达到“瑜伽”的身心合一的境界。
三、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已逐步形成了自适应后的鲜明特色,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认可,教师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各行各业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尤显优秀,高职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重要作用和意义。教师不仅需要教授知识,更应该传递智慧。
参考文献:
[1]杨振宁.科教文选――论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56.
[2]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2).